突破专业界限培养复合型公共文艺管理人才——高职院校开设管理类艺术专业的构想

突破专业界限培养复合型公共文艺管理人才——高职院校开设管理类艺术专业的构想

一、打通专业界限 培养复合型大众文艺管理人才——关于高职开设管理型艺术专业的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曹勇[1](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孙晶[2](2020)在《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绿色革命、创意产业、时尚文化、低碳生活等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当代设计已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综合化趋势,一系列跨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设计与类型,正成为设计的新景观。本文通过阐述设计的综合性与综合性设计的基本内涵,分析综合性设计的不同类型,更加清晰认识综合性设计与各门类设计之间、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研究综合性设计对当代设计艺术发展取向的影响和对艺术设计变革的启示。剖析综合性设计形成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背景,理解其出现的必然性、必要性与可行性。基于时代发展对于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的更高要求,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综合发展的内生动力,反思当前艺术设计教育难以开展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的成因与问题,进一步明确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同时,借鉴和分析国外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有益经验,从基于创新战略的大学重构,到跨校跨学院的联合培养,从增设跨学科综合性的新兴专业,到创建跨学科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与研究机构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以教育学综合课程与教学理论为学理依据,梳理综合性艺术设计课程的基本范式,发展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促进以综合为形式的教学组织,从而为综合性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培养跨学科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建构切实可行的教育路径与方法。此外,更加突出强调在制定综合性教育管理制度、建构面向未来的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建设跨学科综合性教育平台等方面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多头并进、多项并举,真正促进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深入。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郑英[4](2020)在《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苏州评弹是发源于苏州地区的、有着400余年历史的曲艺说唱艺术,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苏州评弹的生存环境恶化,面临着长篇失传、书目紧缺、后继乏人、市场萎缩的困境,“出人”即苏州评弹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成为解决以上四大困境的根本对策。在人才培养方面,苏州评弹自产生以来就采用了师徒制,目前,这一制度同样受到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1962年苏州评弹学校的出现标志着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开启。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与传统艺徒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因为现代职业学校的介入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本文遵循现代艺徒制展开的自然过程、按照学生真实的学习和发展进程,对以小D和小M为代表的现代艺徒的学习和成长过程进行了深描,呈现了他们考取评弹学校成为学生后的校园生活与学习、课外专业活动,考取“传预班”成为“准艺徒”,升入“传承班”并拜师后成为艺徒,破口出道成为演员的发展历程。并从这个历程中分析现代艺徒制与传统艺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联系与区别,最后从中归纳概括出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理论。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由现代职业学校教育和现代师徒制教育构成,是一种政府介入、艺术职业院校和艺术表演团体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校团深层密切合作的现代非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种完整的、持续性的终身教育过程,是一个以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为旨归的政、行、团、校合作育人的教育传承生态系统。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教育主体及其关系不明确、相关系统要素缺位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现代艺徒制教育共同体,完善各类法规,市场参与、鼓励发展商业性书场与私营艺术表演团体,重兴光裕社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促进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发展与完善,促进苏州评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而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实现现代艺徒制的教育学价值。

刘海涛[5](2019)在《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在我国高等教育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加快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本科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而我国本科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便开始进行以专业设置为核心的教学制度设计,并将专业始终视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这直接决定了专业设置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但长期以来,受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等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始终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至今也没有得以有效解决。研究型大学作为大众化时代承担精英教育责任的主体,其本科专业设置对其他类型高校起着重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对其本科专业设置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我国整体本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以研究型大学为切入点,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进行了系统研究。最终目的是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优化路径,及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论据和对策思考。为实现这一目标,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数据分析、访谈调查等方法,基于实践与理论的双向建构,将论文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理性认识、实证研究及理论探讨。第一,在理性认识层面,通过问题提出、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剖析了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内涵,并将其概括为一个纵横交错的体系。就纵向而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包括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即完整系统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包括从专业生成到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就横向而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又表现为客观属性与主观价值的统一体,即科学合理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具有“相关逻辑特性总和”与“各利益相关主体权力与需求适应性”的双重特征。而且,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行为主体权力与需求的适应性,与其多元逻辑的特性总和是相互影响、对应统一的,并分别通过本科专业设置的过程与结果得以反映。由此,本研究将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概括为: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多元逻辑的协调统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兼顾利益相关主体权力与需求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通过对专业设置各逻辑历史演变与基本诉求的分析,以及专业设置各利益主体权益的审视,对该理性认识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二,在实证研究层面,基于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主要从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进行实践分析。就其过程而言,主要包括本科专业内容确定、专业设置模式设计,以及各主体权力划配,即设置什么专业、怎样设置专业和谁来设置专业三个基本方面。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主要表现为,基于“统一管理,分级备案或审批”的国家行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各高校在专业设置模式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但仍然无法超越政府的主导作用,而社会与学生主体更是处于被相对忽略的状态;就其结果而言,主要包括专业结构布局状态与专业内涵建设状态两个方面。研究发现,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数量所呈现的静态与动态状况,还是本科专业布局所呈现的外部与内部结构,亦或是学生对各专业及其课程的认知状态,均表明各高校更为重视专业结构调整而忽视专业内涵建设。第三,在理论探讨层面,通过对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过程与结果的实践研究,本文将其基本特征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本科专业设置管理体制表现出明显的统一性与计划性特征;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与趋同性特征;本科课程设置表现出较强的专业化与形式化特征。根据对其特征的分析,本文认为,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精英性目标而言,其本科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透过特征表面从学理层面,进一步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背后的问题本质进行理论反思。主要认为,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制度改革存在一定的历史惯性;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与冲突;本科专业设置中的利益关系存在一定的强制性割裂。基于此,本研究从专业作为一种课程组合来进行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出发,基于“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合理性,结合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精英性目标,主要提出,研究型大学应该从明确人才培养理念、健全专业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来调整专业价值取向、淡化本科专业结构、强化本科课程设置。

卢育娟[6](2018)在《艺术管理学科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艺术管理在我国属于新兴学科,如何在文化体制和机制不断变革的过程中,培养适应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发展需要的管理人才,这些都和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息息相关。如何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艺术管理理论体系,同时并用艺术管理理论去指导艺术实践,艺术管理学科属性、学科定位、艺术管理的分类、艺术管理的研究内容、方法、评估标准等等需要清晰的学科体系架构。目前我国艺术管理专业在各高校遍地开花,文化产业艺术领域也发展迅猛,这个年轻的学科在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上很有必要进行关于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我国自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重视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学科建设的发展历史和建设水平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历史性变化的最重要的标志,突出学科建设的基础作用,也和发展“双一流”的建设目标不谋而合。艺术管理这个学科在我国属于新兴学科,体系的建立对于这一学科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及指导作用。国家鼓励发展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支持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艺术管理在产业急需、国家政策支持的背景下需大力发展,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管理学科体系也是大势所趋。论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引言部分说明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论述了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意义。对学科和学科建设的相关概念做解析,对学科建设的内容和学科建设三要素做详细分析,为学科体系的构建打下理论基础;第二章对艺术管理学科做详细分析,从艺术管理、艺术管理学的相关概念解析到艺术管理存在的一些争议和相关话题分析解答,并创新性地使用经济学优先劣后级的概念来分析艺术管理学遇到的常见问题。再从文化艺术产业近些年的趋势及数据分析、使用当代艺术经典案例来说明艺术管理的重要性,从宏观层面国家对艺术管理相关的政策来阐述国家对于相关领域的发展支持力度;第三章对我国艺术管理学科建设与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论述。从我国艺术管理的发展历史到艺术管理学科发展及现状,在第二节中提出了我国艺术管理学科发展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第三节中介绍了国内部分院校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现状;第四节研究国外艺术管理及学科发展研究,梳理了国外艺术管理的发展历史和学科的发展概况,并以艺术管理学科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英国为例,介绍了该国家的宏观艺术管理体系以及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的特点;第四章是全文的核心,对艺术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做系统研究。从学科定位、学科属性、相关学科、专业设置研究、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核心课程、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基地建设多个维度来对艺术管理学科体系做构建研究,并在艺术管理重点学科建设、学科体系构建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第五章对艺术管理学科研究做拓展与深化。本章的重心在于对艺术管理进行了分类研究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创新性地引入了艺术过程管理的分类方式。从实务体系的构建、体制建设、教育差异性等方面做深化,并从新媒体艺术管理做学科的拓展研究。第六章研究艺术管理专业的评估与考核,对“双一流”视角下艺术管理学科的评估考核模式做研究,提出艺术管理学科评估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并对艺术管理学科评估体系做构建研究。

汪洋[7](2018)在《“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21世纪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革,外部教育环境也发生着相应变化。全球教师教育领域对“教师专业化”呼声不断提高,同时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的步伐正在加速。以上的因素正影响着我国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师范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新的形势也对未来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近年我国教育部组织的调查发现部分师范院校不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课程与教学改革相对滞后,教育实践质量不高,师资队伍薄弱。同样,在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中,教师教育的培养理念与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也存在一定差距。鉴于以上问题,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国家希望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各师范院校相关学科加强师范生的培养。笔者认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作为未来优秀美术教师培养的重要阵地,理应体现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精神与要求,并及时发现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所针对地进行改革探索,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体现美术教师“专业化”特征,以适应卓越美术教师的培养要求。笔者基于以上思考开展研究,本研究共分为八章,每章节的概要如下:绪论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环境、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解读、专业研究现况出发,提出了我国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部分问题,指明了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阐明了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通过对国内外卓越美术教师培养相关文献的研究,梳理了研究成果,分析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为本文提供学术研究的基础。第一章通过文献研究,围绕国内外教育政策、文件、各国艺术教育专家对卓越美术教师相关认定标准进行梳理与比对,探讨“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目标和专业素质标准,调查华东地区相关师范院校的师范生专业素质现况并做出调查结论,为后续课程与教学改革指明人才培养方向。第二章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对教育部颁布的“卓越教师培养”相关政策文件中有关课程设置与教学指导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寻找未来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政策依据。通过文献的比较分析,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查,为本研究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第三章通过调查研究,探明我国华东地区9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的现况与问题,并归纳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等问题的特征,从内因和外因出发,分析和寻找形成问题的根源,为本研究后续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客观证据。第四章从后现代课程理论研究出发,同时参考课程设置相关的政策建议,提出“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的改革理念、原则和策略。通过对笔者所在院校特色培养方案的制定,从理论依据与现实改革两个方面来建构“卓越教师”视域下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新格局。第五章从建构主义教学和学习理论研究出发,并参考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议,提出专业类课程“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的改革理念、原则、策略;通过笔者参与教学的三个专业类课程教学改革案例的分析,力求局部验证改革理念的有效性,给未来相关院校专业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第六章从教师教育实践理论研究出发,并结合了教学实践指导的相关政策,提出实践类课程“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的改革理念、原则、策略,通过笔者参与指导的两个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案例的研究,来部分证明改革思路的可行性,为将来同类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经验。第七章从社会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出发,分析未来美术教育和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和转变,尝试从标准、模式、体系、方法、资源五方面,对今后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提出展望与建议。

许江[8](2017)在《产品设计专业“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划为艺术学下的“产品设计”专业,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艺术学与工学共有的“工业设计”专业。探索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科定位、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都显得迫切而重要。通过对国内外产品设计教育现状与模式的考察与调研,尤其侧重对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产品设计与工业设计专业办学情况的研究与分析,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野中郁次郎等人的“SECI知识创造模型理论”及斯凯莫等人“两种暗默知识”的观点,深入探讨了产品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特征,对SECI知识创造模型进行了扩展。提出了产品设计知识的创造模式,是一种由“暗默知识与形式知识之间的社会化相互作用”与“自我超越的知识与形式知识之间的社会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双知识螺旋创造模式,构建了产品设计知识创造的双螺旋模型理论,为产品设计“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学科特征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同时对其理论支撑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深度的剖析,对产品设计专业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进行了相关的论述。研究指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促进产品设计双螺旋知识的创新与迭代。针对学生知识创造过程中的知识碎片化问题,探讨了“递进型”课程的培养模式,论述了“递进型”课程培养模式与“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提出了产品设计专业“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假设。“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进一步落脚在教学活动设计、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效果评价模式三个层面予以考察研究;以产品设计综合表达课程、企业竞赛合作课程、产品开发设计工作坊为例,分低阶、中阶、高阶三个层次对产品设计专业“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进行实践验证。作为设计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设计专业的教育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科属性与特征;有益于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对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并形成有效的教学与学习方法同样具有意义。

王睿[9](2017)在《西部高校动画人才培养的困境与路径探索研究》文中认为高质量动画专业人才的输出是社会和动画行业对人才的亟需,是文化创意产业繁荣昌盛的前提,也是强大我国软实力的基本保障。但目前西部高校培养出的动画专业人才面临着质量不高、数量不足、地区与动画产业分布不均衡等现状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本文从“文献研究”、“历史视野”、“实地调查”、“个案分析”等多个层面展开研究。用纵向比较研究的方法展现了中国西部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特点、状态、发展趋势等;通过横向比较研究,将美国、日本以及中国东部部分高校与中国西部高校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优势资源发挥、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和路径等多方面的状态呈现出来,并得以启示。同时,本文通过较大范围地调研、统计、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旨在为西部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构建理论的框架,并据此对西部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优势和影响因素等进行深入剖析,进而为西部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提供思路和策略。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就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等进行了阐述。第二章西部高校动画教育的发展脉络与特色。论文在梳理西部高校动画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专业化”与身份认知的角度分析西部高校动画教育非同质化的优化亟需、复合型人才要求、内外资源优势并存等特色。通过追根寻源和特色的挖掘,为西部高校动画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方向等提供研究基础。第三章西部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通过问卷调研、现场访谈等方式,客观、理性并深入地分析和总结当前西部高校动画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包括存在的主要问题、禀赋优势以及所处的困境。第四章中外着名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借鉴与启示。本章对美国、日本以及中国东部部分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办学特色、学科建设、政策等多方面进行了调研、分析和总结,对中国西部高校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有借鉴和启示作用。第五章西部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和实施路径。本章立足西部,将时代性和地域性融入到动画教育中去,大胆根据学科特点和与市场适应度等进行改革,提出了中国西部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并用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实践验证。本论文通过对中国西部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能够补充和丰富我国高校动画理论的研究体系,为国家在制定西部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这种研究也是我国西部动画产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才强省”、“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的体现、是促进我国西部经济、文化传承与学科建设和谐互动发展的重要举措。

冯阳[10](2016)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等历史阶段,于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向艺术设计转型。到1998年我国本科专业目录的出台,学科发展完成了有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蜕变,进入综合型艺术设计时代。2012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以后,艺术设计的学科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与艺术设计转型并行的是我国轰轰烈烈的学分制改革浪潮。我国高等教育与学分制渊源颇深。在民国时期曾有过近三十年的全面的践行活动,新中国建立以后转为实行计划性较强的学时制;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学分制教学改革,旨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新的教学制度。在学分制改革中,关于学分制的内涵认知分歧较大。其中关于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认知造了一定程度的视听混淆,从而产生了成众的多徒有学分制之表却无选修之质的学分制教学模式,是我国学分制改革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选修机制、开放的课程体系、目标性的学分管理方式等。基此,得以产生多样性的人才。选修机制、学分管理须以开放的课程体系为载体,通观学分制发展历程可见,学分制改革均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先行。基于学分制模式的大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的缺失,是我国学分制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艺术设计学科的转型是基于课程改革逐步展开与实现的。在此历程中,与学分制改革同行共舞,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完全学分制、不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学分学年制、分段式学分制(“1+3”制、工作室制等)、计划型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开放型学分制等。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分析,学分学年制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的改良型学年制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分布于二个领域,一是通识教育部分,一是专业教学部分。前者,综合类院校基于学校平台搭建文理兼顾、包含学校特色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艺术类院校则侧重于丰富基础理论教学和艺术常识的普及;后者,主要采取设置二、三年级集中选修时段,或增设平行课程等形式植入选修元素。这类教学模式践行群体众多,既有老牌艺术类院校如西安美术学院等,也有历史不足二十年的新建院校,因此,出于办学历史、以及局限于教学资源与能力等原因,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分段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有二类形式,一是“1+3”制,一是工作室制。前者施行一年的不分专业的共同基础教学。此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藩篱,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配合下,建立“大设计”概念,一改传统的狭隘的专业本位思想,以及工艺美术教育阶段美术型基础教育的面貌。后者在引进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打破了传统的递进式、积累型的课程式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多元化教学的格局。分段式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方面,在学分制改革方面主要是顺应改革趋势,建立了学分制教学形制。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践。南艺的学分制改革是艺术设计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它基于“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革新思路,通过课程平行化和自由选修的方式,形成了“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课程表”的完全学分制教学范式。虽然南艺的完全学分制实践止于2009年,但是,基于学分制实践的课程改革成果,以及锐意革新的精神成为南艺艺术设计教学的宝贵财富。三十年的学分制改革实践,形成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多元化局面,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此期间,随着上世纪末的大学扩招,艺术设计专业历经了一段爆发式的发展过程,整体教学规模发展过速。虽然教学规模的扩大满足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根基薄弱、简单复制等隐患,整个学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虚胖现象。尤其是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拼缀现象严重,致使整体的教学质量下滑。此外,由于课程体系建设不到位,在学分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各种形式的学分制虚假介入现象。基此,建议从明确培养目标,做好预设、铺陈,加强基础教学建议,打造精悍核心课程,开放终端课程,以及增加操作性能考量等方面入手,加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为深化学分制改革、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打通专业界限 培养复合型大众文艺管理人才——关于高职开设管理型艺术专业的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打通专业界限 培养复合型大众文艺管理人才——关于高职开设管理型艺术专业的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学科交叉与综合趋势
        (二)国外综合性教育的创新实践
        (三)我国设计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基于“分科”与“专才”培养理念
        (四)改革与突破:时代需要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跨学科理论
        (二)综合性教育学理论与实践
        (三)国外高校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与教学实践
    四 核心概念辨析与界定
        (一)综合
        (二)以综合为特征的学科类型
        (三)综合性设计
        (四)综合课程
        (五)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综合——艺术与设计的特质
    第一节 关于综合性设计的不同类型
        一 交叉性设计
        (一)交叉学科的定义
        (二)“设计科学”:基于交叉与综合的多学科融汇
        (三)关于交叉性设计
        二 跨界设计
        (一)关于跨界设计
        (二)当代艺术与时尚设计的跨界融合
        (三)“一专多能”的跨界设计师
        三 边缘设计
        四 总体设计
        (一)总体设计与系统设计 整体设计
        (二)关于总体设计
    第二节 关于类型化的综合性艺术
        一 艺术的综合性与综合性艺术
        (一)艺术的综合性
        (二)综合性艺术
        二 瓦格纳“整体艺术”的构想:戏剧艺术
        三 综合到融合:电影艺术
        (一)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
        (二)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三)创作过程的综合性
        四 视听融合的艺术:多媒体艺术
    第三节 艺术与设计的综合性特质
        一 从“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到“德意志制造联盟”:艺术与技术相结合
        二 “所有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是完善的建筑物”
        三 后现代:“视觉狂欢”与“多元拼贴”
        四 综合的当代艺术:观念体现与超越媒介
        (一)观念体现
        (二)超越媒介
第二章 未来——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外驱动与目标
    第一节 外部驱动与创新设计
        一 创新设计:综合发展与产业振兴
        二 数字生态共同体下的“综合+设计”
        (一)“数字生态共同体”与综合性艺术设计
        (二)综合性艺术设计的新兴领域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变革与困境
        一 专业类型划分与专业自主设置
        (一)基于“专才”教育理念的专业类型划分
        (三)缺乏专业自主设置权,艺术设计教育难以实现跨学科真正融合
        二 行业发展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
        (一)对应行业:设计专业蓬勃发展背后的危机
        (二)面向未来:注重行业技能的专业教育难以适应创新设计发展
        三 “专才”与“通才”: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教育理念
    第三节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目标
        一 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 综合教育:STEM走向STEM+X
        三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三章 借鉴——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 重组与整合:基于创新战略的大学重构
        一 阿尔托大学:重组,为了走向更美好的世界
        二 伦敦艺术大学:联合,为了设计未来的经济
        三 创意艺术大学:商业与设计的融合
    第二节 跨校、跨学院的联合培养:创立跨学科的新兴专业
        一 以创新设计的名义:跨校联合创设跨学科教育项目
        (一)“创新设计工程”双硕士专业(Innovation Design Engineering,简称 IDE)
        (二)“全球创新设计”双硕士专业(Global Innovation Design, 简称GID)
        二 多校联合新模式:“设计伦敦”与“竞争性创意设计中心”
        (一)“设计伦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帝国学院商学院
        (二)“竞争性创意设计中心”:伦敦艺术大学与克兰菲尔德大学
        (三)“创意商业中心”:伦敦艺术大学与伦敦商学院
        (四)Erasmus+ STEAM:伦敦艺术大学与欧洲教育战略伙伴
        三 跨学院跨学科的联合培养
        (一)芬兰阿尔托大学“国际设计商业管理专业”
        (二)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综合性硕士专业
    第三节 为创新而协同:综合性教育与研究机构
        一 建构综合性教育与研究机构:跨学科实验教学与创新实践并重
        (一)斯坦福大学的跨学科教育与研究机构:“协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二)斯坦福大学克拉克中心(Bio-X):空间融通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
        (三)麻省理工学院MIT: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而跨学科综合
        (四)为设计创新:伦敦艺术大学创设新的教育研究机构
        二 跨学科课程与综合性实验教学
        (一)设计思维课程:斯坦福大学哈索·普拉特纳设计学院(D.School)
        (二)社会创新辅修课程: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Designmatters
        三 合作:多元联合的创新实践
        (一)基于创新的联合:帕森斯设计学院研究实验室
        (二)未来老龄化实验室: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
        (三)走在时尚前沿:意大利米兰多莫斯学院与校企合作
第四章 建构——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第一节 综合属性的课程类型
        一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的形态
        (一)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
        (二)融合课程( fused curriculum)
        (三)广域课程(broad - fields curriculum)
        二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形态
        (一)主题性设计课程
        (二)实验设计课程
        (三)毕业设计课程
        (四)跨学科跨专业工作坊
        三 学生本位综合课程的形态
        四 其他的综合性课程类型
    第二节 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设计
        一 走向综合的教学设计
        (一)培养多方面兴趣与形式阶段理论
        (二)经验的情境与知行合一
        (三)走向综合:教学设计新趋势
        二 综合: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
        三 综合:基于主题的教学设计
        (一)主题:跨学科知识与多维视角
        (二)主题:多元文化的差异和融合
        (三)主题:基于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
        四 综合:基于项目的教学设计
    第三节 以综合为形式的教学组织
        一 教学组织与类型
        二 教学组织形式
        三 教师团队:多学科联合教学
        四 学生团队:综合智力与协同创新
第五章 实验——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探索
    第一节 前提与保障:综合性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一 改革面向跨学科教师的评聘管理、职称评定与绩效考核制度
        二 促进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综合课程建设
        三 建立适应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生态的教务管理制度
        四 建立支持跨学科教研的财政制度
        五 推动教师开展跨学科综合性教研活动的策略
        六 开放教学资源,充分体现教育资源共享
    第二节 探索:从工作室制到大基础课程、新兴专业方向
        一 工作室制:综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 对标设计前沿:建构专业新方向与新课程群
        三 毕业设计:联合导师制与跨学科跨专业综合
        四 大综合:艺术设计基础课程
        五 “艺工结合”: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学科与工科的新综合
        六 设计+科技:新技术新媒介促进跨学科跨专业融合
    第三节 “综合+”: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建设
        一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的领导架构
        二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管理与运行
        三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类型
        (一)建设综合性设计教学及研究平台
        (二)建设综合性国际交流平台
        (三)建设综合性协同创新平台
    第四节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以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为例
        一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实行全面学分制
        二 开放与融合:设计学院与国际高水平院校的合作教学
        三 “厚基础、宽口径”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
        四 综合理念下的现代手工艺教学
结论
    一 走向综合,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 问题与目标: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瓶颈和出路
    三 积极建构综合性艺术设计课程,发展基于综合的教学设计
    四 改革:从制度建设到多元化的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4)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对苏州评弹传承与发展的关注
        (二)对现代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注
        (三)对研究对象未来发展的关注
    二、核心概念
        (一)学徒制
        (二)现代学徒制
        (三)艺徒制
        (四)现代艺徒制
        (五)苏州评弹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对现代学徒制主题的研究比较充分
        (二)对现代艺徒制主题的研究未涉及曲艺表演行业及学校实际
        (三)对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主题的研究凸显完善现代艺徒制之必要性
        (四)以上研究的成果不足及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空间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过程
        (四)研究方法
        (五)数据收集、处理与呈现
    五、理论基础
        (一)现代学徒制理论
        (二)活态传承理论
第一章 “寻求发展”:进入学校
    第一节 选择:报考原因
        一、自我
        二、选择
    第二节 考试:闯三关
        一、第二关:专业复试
        二、第三关:文化考试
    第三节 录取:考试结果
        一、意料之中
        二、意料之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学堂学艺”:学生的校园生活
    第一节 校园环境:生长与抑制
    第二节 “长功夫”:技能学习与文化增长
        一、“观看与表演”:前台的专业学习
        (一)专业学习的过程
        (二)专业学习的特点
        (三)专业学习的媒介
        (四)专业学习的形式
        (五)专业学习的指导者
        二、“自练与个辅”:后台的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与练习
        (二)个别练习与辅导
        三、“回课与考核”:总结评价
        四、“文化与应试”: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第三节 :制度保障:人情中心的管理惯习
        一、缺位的课堂规范
        二、虚设的监督反馈
        三、自发的班级规范
        四、繁碎的德育规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观摩实践:学生的课外专业学习
    第一节 专业观摩活动
        一、示范与仿效:书场观摩
        二、任务与超越:评弹艺术节观摩
    第二节 专业实践演出活动
        一、自我的狂欢:校园艺术节
        二、从民间到官方:高低年级交流会
        三、收获与失去:校外大型舞台演出
    第三节 技能大赛
    第四节 综合艺术素质培养活动
        一、五四歌会
        二、寻师问道
    第五节 其他活动
        一、被遗弃的社团活动
        二、理想化的青年志愿者活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走向书场”:现代艺徒的专业发展
    第一节 从“传预班”到“传承班”
        一、考取“传预班”
        二、升入“传承班”
    第二节 进入边缘:观摩与技艺打磨
        一、抄脚本
        二、背书
        三、跟码头
        四、毕业公演
        五、毕业考核
    第三节 走进中心:拜师
        一、拜师仪式
        二、师徒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破口出道”:成为演员
    第一节 开码头
    第二节 独做
    第三节 夫妻档
    第四节 老听客
        一、三类听客
        二、听客的影响
    第五节 评弹团体
    第六节 行会组织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传承与创新: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第一节 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特征
        一、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二、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第二节 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困境
        一、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主体及其关系不明确
        二、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中利益相关者要素的缺位
        三、人才培养主体之苏州评弹学校发展的困境
    第三节 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一、构建学校、团体、自我教育的人才培养共同体
        二、完善教育传承生态系统机制规范
        三、市场参与,发展商业性书场与私营艺术表演团体
        四、重兴光裕社,引领完善行业规范标准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因其而来,为其而往

(5)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已有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界定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
    第一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过程与结果:本科专业设置内涵的综合反映
    第二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各逻辑的协调统一
        一、学科知识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内在规律
        二、市场需求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社会应用
        三、个体发展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价值回归
        四、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的整合与统一
    第三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兼顾各利益主体权力与需求的统一
        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利益主体的构成
        二、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各主体的权益审视
        三、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利益关系的制衡与统一
第三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过程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内容确定的实践分析
        一、基于国家层面的实践分析
        二、基于高校层面的实践分析
        三、基于专业内容变化的实践分析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模式的实践分析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口径与方向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时间与空间
    第三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权力配置的实践分析
        一、对政府权力的分析
        二、对高校权力的分析
        三、对社会权力的分析
        四、对学生权力的分析
第四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结果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学科专业布局与结构的实践分析
        一、从学科专业数量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二、从学科专业结构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三、从社会人才需求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实践分析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结构体系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对社会需求的适用性
        三、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对学生发展的适用性
    第三节 基于学生认知视角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结果分析
        一、访谈样本的选择
        二、访谈过程的实施
        三、访谈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征分析与理论反思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征分析
        一、专业设置管理体制表现出明显的统一性与计划性特征
        二、专业布局与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与趋同性特征
        三、本科课程设置表现出较强的专业化与形式化特征
        四、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殊性
    第二节 关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理论反思
        一、本科专业设置制度改革的历史惯性
        二、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的失衡与冲突
        三、本科专业设置中利益关系的割裂
第六章 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回归
    第一节 “谈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合理性
        一、基于内涵的合理性
        二、基于管理的合理性
        三、基于目标的合理性
    第二节 “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对策思考
        一、明确人才培养理念,调整专业价值取向
        二、健全专业管理体制,淡化本科专业结构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本科课程设置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2017年度36所研究型大学名单
    附录二: 2012-2017年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变化一览表
    附录三: 2007与2017年度36所研究型大学专业布点与专业结构统计表
    附录四: 案例高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规模前20位的专业及其就业率
    附录五: 研究型大学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览表
    附录六: 基于学生认知视角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访谈提纲
    附录七: 学生访谈编码手册(Codebook)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艺术管理学科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意义
    第一节 学科的相关概念
        一、学科的概念
        二、学科的内涵
        三、学科的外延
        四、学科的体系结构
        五、学科和专业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 学科建设的相关概念
        一、学科建设的概念
        二、学科建设的主客体
        三、学科建设的突出特性
        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节 学科建设的内容及目标
        一、学科建设的内容
        二、学科建设的目标
    第四节 学科建设三要素分析
        一、汇聚学术队伍
        二、凝练学科方向
        三、构建学科平台
    第五节 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一、我国学科建设概况
        二、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三、加强中国特色的交叉学科的研究与建设
第二章 对艺术管理学科再认识
    第一节 艺术管理相关概念与内涵
        一、艺术管理
        二、艺术管理学的内涵与特点
        三、艺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四、艺术管理的意识形态性
    第二节 艺术管理的重要性
        一、艺术创作项目呼唤艺术管理
        二、我国文化以及艺术相关领域发展近况
        三、国家对艺术管理相关的政策支持
        四、我国当代艺术管理的历史使命
    第三节 艺术管理的分类
        一、按管理主体及其职能范围来划分
        二、按艺术形式来划分
    第四节 艺术管理存在的争议和相关话题
        一、艺术管理的核心是艺术还是管理
        二、艺术与管理是否存在优先劣后级
        三、艺术和艺术家是否需要管理
第三章 国内外艺术管理学科建设与现状
    第一节 我国艺术管理发展简史
    第二节 国内艺术管理学科发展及现状
        一、我国艺术管理学科发展过程
        二、艺术管理学科队伍
        三、艺术管理学科教材及图书资料建设现状
        四、艺术管理学科授权
        五、创作实践和项目活动
        六、学术研讨和学术组织
    第三节 艺术管理学科发展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对艺术管理学科的认知和普及度不高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
        三、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层次建设不够健全
        四、艺术管理专业招生方式需规范
        五、未形成完善的核心课程体系
        六、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七、教学资源短缺
        八、学科的外延边界不清晰
        九、艺术管理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需加强
    第四节 艺术管理学科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第五节 国内相关院校艺术管理专业建设概况
        一、中国艺术研究院
        二、中国传媒大学
        三、中央戏剧学院
        四、中央音乐学院
        五、北京舞蹈学院
        六、中央美术学院
        七、北京电影学院
        八、星海音乐学院
        九、南京艺术学院
    第六节 国外艺术管理及学科发展研究
        一、国外艺术管理发展过程
        二、艺术管理学科在西方的发展概况
        三、艺术管理在美国
        四、艺术管理在英国
第四章 艺术管理学科体系构建研究
    第一节 艺术管理学科定位
        一、艺术管理学科相关问题研究
    第二节 艺术管理学科属性
        一、艺术管理属于交叉学科
        二、学科交叉优势理论
        三、从其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来看艺术管理的学科属性
    第三节 艺术管理相关学科
        一、艺术管理学科和艺术管理专业之间的区别
        二、艺术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的区别
        三、艺术管理与文化管理之间的区别
        四、艺术管理相近学科
    第四节 艺术管理专业设置研究
        一、艺术类院校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特点
        二、综合类大学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优势
    第五节 艺术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二、培养要求
    第六节 艺术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
        二、课程体系(以本科为例)
        三、核心理论课程
        四、实践课程
        五、艺术管理实践教学探讨
    第七节 艺术管理学科队伍建设
        一、教师队伍的特殊性
        二、师资结构及学科梯队建设
        三、学科带头人培养与引进
    第八节 艺术管理学科基地建设
        一、图书资料
        二、实验室
        三、实践基地
    第九节 艺术管理重点学科建设思考
        一、国家重点学科基本条件
        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第十节 艺术管理学科体系构建的思考及建议
        一、艺术管理学科需要建立高校联盟
        二、严格专业开设标准
        三、充分认识面试环节在艺术管理专业招生中的重要性
        四、加强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系统性
第五章 艺术管理学科研究拓展与深化
    第一节 艺术管理学理论研究深化
        一、艺术管理实务体系构建研究
        二、艺术管理体制建设研究
        三、重视艺术管理教育的差异性研究
    第二节 艺术管理学科拓展
        一、新媒体艺术管理成为当下热点
        二、科学管理方法在艺术管理中重要性
    第三节 艺术管理分类研究
        一、传媒艺术管理
        二、演艺艺术管理
        三、视觉艺术管理
        四、演出机构管理
        五、演出团体管理
        六、艺术市场管理
        七、按艺术活动过程分类
第六章 艺术管理学科评估与考核
    第一节 我国艺术学门类评估体系研究
        一、全国高校学科评估
        二、国家重点学科
        三、双一流”视角下艺术管理学科的评估及考核模式探究
    第二节 艺术管理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一、艺术管理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二、艺术管理学科评估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研究的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卓越教师培养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美术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的研究
    四、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概念界定
    五、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比较研究
        (三)调查研究
        (四)案例研究
    六、论文的基本架构
第一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标准与现状
    第一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目标
        一、国内外教育政策、文件对卓越美术教师的相关认定
        二、各国艺术教育专家对理想美术教师的理解
        三、“卓越美术教师”视域下的师范生培养目标
    第二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标准
        一、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与分类
        二、“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结构
        三、“卓越美术教师”视域下的师范生素质标准
    第三节 华东地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素质现况调查
        一、调研说明
        二、调查量表设计
        三、美术学(教师教育)师范生专业知识水平调查结果与分析
        四、美术学(教师教育)师范生专业能力水平调查结果与分析
        五、美术学(教师教育)师范生专业态度水平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改革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政策指导文件
        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
        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第二节“卓越教师”相关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政策指导文件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二、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三、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
        四、思考与启示
    第三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发达国家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
        一、美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二、英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三、德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四、日本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五、思考与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一、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二、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问题表征
    第二节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现状调查
        一、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现状
        二、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教学实施的问题表征
    第三节 华东地区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的问题归因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问题的外在归因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问题的内在归因
    本章小结
第四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第一节“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理念诉求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与原点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理念基础
        三、“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理念的提出
    第二节“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与策略
        一、“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
        二、“实践取向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
    第三节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一、方案制定的依据与标准
        二、课程结构的设计
        三、培养模式的设计
        四、课程的具体设置
        五、培养计划的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第一节“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理念基础
        一、“意义性学习”理论
        二、专业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政策指向
        三、“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理念的提出
    第二节“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原则与策略
        一、“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原则
        二、“基于情境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的策略
    第三节 学科综合探究取向的《美术作品鉴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美术作品鉴赏》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二、《美术作品鉴赏》课程的改革思路
        三、《美术作品鉴赏》课程的教学实践
        四、《美术作品鉴赏》课程的教学评价
        五、研究结论
        六、反思与改进
    第四节 社会文化议题探究取向的《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教学探索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新媒体艺术实践》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二、《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的探索思路
        三、《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实施
        四、《新媒体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评价
        五、研究结论:
        六、反思与改进
    第五节 美术教育情境模拟取向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二、《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的改革思路
        三、《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实施
        四、《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评价
        五、研究结论
        六、反思与改进
    本章小结
第六章“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第一节“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理念基础
        一、“反思性实践”理论
        二、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政策指向
        三、“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理念的提出
    第二节“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原则与策略
        一、“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原则
        二、“基于反思的协同与规范型实践”改革的策略
    第三节 项目实践与教研反思取向的《美术教育实习》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实习》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二、《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改革思路
        三、《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教学实施
        四、《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评价与反思
        五、研究结论
        六、反思与改进
    第四节 校外资源合作取向的《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教学探索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场馆美术教育实践》类课程情况调查分析
        二、《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的探索思路
        三、《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实施
        四、《场馆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评价
        五、研究结论
        六、反思与改进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与教学的未来发展
    第一节 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与教学的展望
        一、当代社会的全面变革
        二、未来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面对的挑战
        三、未来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方向
        四、未来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愿景
    第二节 研究回顾反思与未来研究方向
        一、本研究的成效
        二、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三、未来研究方向
        四、结语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附录八
    附录九
    附录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科研成果
致谢

(8)产品设计专业“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理论基础
        1.3.1 研究对象及涉及的相关术语界定
        1.3.2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1.4.2 国外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1.4.3 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启示
    1.5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产品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2.1 国内产品设计专业教育现状调查
        2.1.1 国内产品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概述
        2.1.2 中国(大陆)本科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教育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2.1.3 中国(大陆)本科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教育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2.2 国外产品设计专业教育举例——以美、德、日等发达国家为例
        2.2.1 国外产品设计专业的办学现状概述
        2.2.2 美国产品设计专业的教育概况
        2.2.3 德国产品设计专业的办学理路
        2.2.4 日本产品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
    2.3 国内外产品设计专业教育现状解析
        2.3.1 国内产品设计教育取得的成绩
        2.3.2 国内产品设计教育的不足
        2.3.3 发达国家产品设计专业教育的特色与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品设计专业 “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相关理论溯源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3.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
        3.1.3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3.2 产品设计专业知识的创造模式
        3.2.1 SECI模型的基本构成
        3.2.2 产品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
        3.2.3 产品设计中的暗默知识与形式知识
        3.2.4 产品设计中的两类暗默知识
        3.2.5 自我超越的知识创造过程
    3.3 产品设计专业知识创造的过程
        3.3.1 产品设计知识转换的双SECI模式
        3.3.2 产品设计知识创造的促进条件
        3.3.3 产品设计知识创造过程的五个阶段
        3.3.4 对SECI模型的扩展:双螺旋知识创造模型的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品设计专业 “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4.1 “项目驱动式(PBL)”教学模式理论体系
        4.1.1 “项目驱动式(PBL)”教学模式的概念
        4.1.2 “项目驱动式(PBL)”教学模式的内容
        4.1.3 “项目驱动式(PBL)”教学模式的特征
        4.1.4 “项目驱动式(PBL)”教学模式的价值
    4.2 产品设计专业教育引入 “项目驱动式(PBL)”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4.2.1 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科特色
        4.2.2 产品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精 “艺”良 “工”,行知并重
        4.2.3 产品设计专业实践对 “项目驱动式(PBL)”教学的呼唤
    4.3 日本多摩美术大学 “项目驱动式(PBL)”教学模式运用举例
        4.3.1 “项目驱动式(PBL)”教学模式的设定
        4.3.2 教学模式对应的课程系统
        4.3.3 教学成果及启示
    4.4 “递进型”课程培养模式与 “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4.4.1 “递进型”课程的培养模式
        4.4.2 “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品设计专业 “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构建之教学活动设计
    5.1 “递进项目驱动式”模式下的教学目标分析
        5.1.1 造型与工程相贯通的设计综合表达能力
        5.1.2 艺术与科学相融合的设计思维能力
        5.1.3 以创新为核心的设计精神
    5.2 “递进项目驱动式”模式下教学内容分析
        5.2.1 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以知识创新为导向(KCO)
        5.2.2 民间设计教育的兴起与高校 “开门办学”的新机遇
        5.2.3 虚实项目的有机结合
    5.3 “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下的师生角色
        5.3.1 “三模块”培养模式下的产品设计专业师资配置探讨
        5.3.2 从 “知识传递”到 “学习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5.3.3 从 “被动学习”到 “主动创造”——学生知识获取策略的转变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品设计专业 “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构建之课程设计
    6.1 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模块
        6.1.1 国内主流设计院校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模块
        6.1.2 “三模块”课程设计的优势与不足
        6.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课程设计
    6.2 “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设计目标
        6.2.1 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6.2.2 培育学生团队意识及协作能力
        6.2.3 激发学生自我知识螺旋的更新迭代
    6.3 “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内容建设
        6.3.1 建设自组织学习团队
        6.3.2 创建知识共享平台
        6.3.3 项目驱动式学习的引入:在实践中学习与创造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产品设计专业 “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构建之教学评价模式
    7.1 产品设计专业教学评价模式的重构
        7.1.1 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
        7.1.2 从单一性走向多样性
        7.1.3 从终结性评价走向形成性评价
        7.1.4 从量评走向质评
    7.2 产品设计专业 “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评价内容
        7.2.1 以个体产品设计专业知识创新过程为评价的核心
        7.2.2 以 “艺工结合”与课程衔接效度为评价的基础
        7.2.3 以实践教学成效为课程验收标准
    7.3 产品设计专业 “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评价方法
        7.3.1 直接评价
        7.3.2 间接评价
        7.3.3 互动式评价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产品设计专业 “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实践
    8.1 产品设计专业初阶课程教学实践——以 “产品设计综合表达”为例
        8.1.1 产品设计综合表达相关概念与课程内容的界定
        8.1.2 产品设计综合表达教学内容规划与展开
        8.1.3 产品设计综合表达课程教学方式探索
    8.2 产品设计专业中阶课程教学实践——以某企业设计竞赛合作课程为例
        8.2.1 企业竞赛合作课程情况概述
        8.2.2 企业竞赛合作课程教学实施与展开
        8.2.3 企业竞赛合作课程教学方式探索
    8.3 产品设计专业高阶课程教学实践——以 “产品开发设计”工作坊为例
        8.3.1 产品开发设计工作坊课程概述
        8.3.2 工作坊教学实施与展开
        8.3.3 工作坊课程教学方式探索
    8.4 本章小结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中国(大陆)本科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教育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 2: 中国(大陆)本科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 3: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西部高校动画人才培养的困境与路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动画教育研究
        1.3.2 国外动画教育研究
        1.3.3 西部地区动画教育研究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2. 西部高校动画教育的发展脉络与特色
    2.1 早期西部高校动画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2.1.1 兴起阶段:亦步亦趋地盲目模仿与蹒跚起步
        2.1.2 发展阶段:削趾适屦地扩大规模与标签办学
    2.2 近期西部高校动画教育的改革与探微
        2.2.1 改革阶段:畸轻畸重与弊端丛生后的初步改革
        2.2.2 探微阶段:全面开放下的资源利用与技术驱动
    2.3 西部高校动画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身份认知与特色
        2.3.1 非同质化的特殊人才亟需
        2.3.2 适应西部特点的复合型人才要求
        2.3.3 绿色教育与民族教育双元互动下的内外优势环境并存
3. 西部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3.1 调研与检视:西部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3.1.1 西部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问卷调研与现场访谈
        3.1.2 西部各类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情况调研
        3.1.3 西部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3.2 西部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
        3.2.1 主体性彰显:能力本位与纳“道”入“艺”渗入
        3.2.2 技术性互动:虚拟现实技术与“生态式”动画教育融合
        3.2.3 民族性坚守:西部地域资源优势下的校企合作加强
    3.3 西部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3.3.1 动画人才结构性过剩与动画产业链衔接失衡
        3.3.2 动画人才“批量生产”与创新本土动画无法突围
        3.3.3 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与动画理论欠缺
        3.3.4 资金短缺与人才流失
4. 中外着名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4.1 比较与借鉴:美、日和中国东部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对西部的启示
        4.1.1 美国:极大自主权与交叉学科优势下的“精英”培养分析与启示
        4.1.2 日本:由早期的“师徒式”到培养路径多元化分析与启示
        4.1.3 中国东部:依托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先进理念共生分析与启示
    4.2 机遇与挑战:西部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转换
        4.2.1 立足西部的特色办学空间拓展
        4.2.2“一体观”指导下的动画协作
        4.2.3 形式、审美以及非审美层面的结合
        4.2.4 凸显西部“立体”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禀赋优势
    4.3 调整与构建:西部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
        4.3.1 西部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
        4.3.2 服务于动画行业的西部高校动画课程体系改革
        4.3.3 以市场为导向的西部高校动画教学体系构建
        4.3.4 内外协调人才保障体系完善
5. 西部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5.1 理论依据
        5.1.1 艺术观嬗变历程中的有效逻辑链形成
        5.1.2 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主客体统一
        5.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知识价值体现
        5.1.4 社会学视野下的个体与社会价值协同取向
    5.2 “强能力、广结合、重实践”的西部高校立体动画课程体系构建
        5.2.1 作用建构:转“封闭正三角”为“网状融合体”
        5.2.2 短板效应:跨学科性、系统性、创新性的统筹平衡
        5.2.3 对话召唤:本土资源、产业、科技、学科互为因果与塑造
    5.3 “编选”“知行”“新异”相结合的多层动画教材体系构建
        5.3.1“编选”并举
        5.3.2“知行”融合
        5.3.3“新异”结合
    5.4 “艺术+技术”理论下的多维互动动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5.4.1 以实践为指针,构建“艺术+技术”的理论教学体系
        5.4.2 立足西部的产学研结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5.4.3 以地域文化传承为己任的创意人才分层
        5.4.4 以“增长极效应”实现“极化”辐射下的“扩散”
        5.4.5 以多元化路径实现“人才强校”
    5.5 虚拟现实技术与动画教育“深度融合”
        5.5.1 虚拟现实技术与 3D打印技术辅助现实探究式教学
        5.5.2 发展现代西部远程教育,拓展“专业学习共同体”范围
        5.5.3 动作捕捉仪与虚拟互动教学系统的虚拟互动空间建设
    5.6 建立内外相结合的全面动画专业人才质量保障体系
        5.6.1 多层面地优化内部保障体系
        5.6.2 多渠道地重构外部保障体系
    5.7 “思维引导”“师生互动”“要素整合”的教学实践探索
        5.7.1 以“思维引导”为主线
        5.7.2 以“师生互动”为中心
        5.7.3 以“要素整合”为内容
        5.7.4“艺术+技术”理论下的动画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案例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10)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路线
第一章 学分制教学模式概述
    第一节 学分制与选修制的渊源
        一、“选修制”: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
        二、“学分制”:美国高等教育对选修制的延展
        三、兼容并蓄:学分制的完善与发展
    第二节 学分制内涵与外延的解读
        一、我国学分制内涵之争与原因分析
        二、学分制的内涵:采用学分管理的选修制
        三、学分制的外延:学习自由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第三节 学分制教学模式及其特色
        一、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与表现形式
        二、学分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
第二章 我国学分制教学模式辨析
    第一节学分制改革及其教学模式变迁
        一、民国时期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二、建国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摈弃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兴盛
    第二节多元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辨析
        一、从“六种模式论”到“两种模式论”
        二、“不完全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
    第三节 现下学分制教学模式面面观
        一、不完全学分制是逆水行舟的产物
        二、定位相宜的计划型学分制体系
        三、多头并举的深化学分制改革
第三章 我国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流变
    第一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源流
        一、从“图案”起步的艺术设计教育
        二、在“工艺美术”中彷徨的艺术设计教育
        三、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变革
        一、早期图案教学与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形成
        二、艺术设计对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承袭与更新
        三、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进步与存在问题
    第三节 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发展
        一、学分制改革对教学制度改革的推动
        二、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多元发展
第四章 不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践
    第一节 学分型学年制: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
        一、西安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南京林业大学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二节 分段式学分制:基础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三节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兴起
        一、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四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主要特征的分析
        一、四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二、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三、集中切块的修选管理
        四、固定学制的适形方案
        五、面向市场的实践教学
第五章 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验
    第一节 南京艺术学院学分制改革概述
        一、学分制改革的前奏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历程
        三、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概貌
    第二节 设计学院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呈现
        一、一个屋檐下的两种教学模式
        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运作
    第三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分析
        一、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先进性
        二、课程体系中的缺憾与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三、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涟漪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关于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后的一些思考——以课程体系为例
附录 2:我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情况一览表(2015 年)
附录 3:本文所涉高等学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一览表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四、打通专业界限 培养复合型大众文艺管理人才——关于高职开设管理型艺术专业的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D]. 孙晶.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D]. 郑英.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5]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D]. 刘海涛. 厦门大学, 2019(08)
  • [6]艺术管理学科体系构建研究[D]. 卢育娟.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8(01)
  • [7]“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研究[D]. 汪洋.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8]产品设计专业“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研究[D]. 许江. 江南大学, 2017(12)
  • [9]西部高校动画人才培养的困境与路径探索研究[D]. 王睿. 西南大学, 2017(10)
  • [10]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 冯阳.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标签:;  ;  ;  ;  ;  

突破专业界限培养复合型公共文艺管理人才——高职院校开设管理类艺术专业的构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