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辽金元三史的编纂其乐志的史料来源(论文文献综述)
孙大坤[1](2020)在《《辽史·百官志》研究》文中指出历代官修正史的官制文本中,《辽史·百官志》以错误众多着称,不但在记载上多有错漏和重复,更重要的是其体例设计不合理。本文在文本和官制两个层面展开对《辽史·百官志》的研究,梳理并总结《辽史·百官志》的史源、编纂,及其在体例与内容上的诸种舛误,并选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条目与对应的错误类型作具体研究。为辽朝官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排除错误史料的干扰,并提供新的思路。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意义,划定本文的研究范围。同时全面梳理学术界对《辽史·百官志》以及辽朝官制的研究现状,总结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概述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点、难点。第一章《辽史·百官志》的史源、编纂与主要问题。今本《辽史·百官志》缺少完整的典制依据,其成书依据了耶律俨《皇朝实录》、陈大任《辽史》、史愿《亡辽录》、元好问着述、《新唐书》所载唐朝官制,以及元朝官制等六种史料来源。编纂方法上元朝史臣以“官署为纲”的思路编纂《辽史·百官志》,沿袭耶律俨《皇朝实录·百官志》的模式设计名目、体例和条目,通过辽朝遗民或金人的着述确立对辽朝官制的总体认识以及史料取舍的标准,并通过摹写《新唐书》所载唐朝官制,以及摘录诸纪、传、志所见官职,甚至参考元朝制度填充内容。因为编纂过程中对史料来源运用不当,造成了《辽史·百官志》体例上的名实不符与条目划分混乱,以及内容上的重出、混淆职官、臆造、阙载以及机构职官不匹配等诸多舛误。第二章,《辽史·百官志》重出研究——以枢密院条为例。辽朝只有北、南二枢密院,又称契丹、汉人枢密院,分属北南面官,汴京枢密院是南枢密院的前身,《辽史·百官志》记载的三枢密院属于重出。辽朝每一枢密院都可由两名或以上长官共同职掌,南枢密院的机构与职官设置当以《辽史·百官志三》的记载为是。知枢密院事是枢密使的试用,《辽史·百官志》将其列为独立职官亦是重出问题的表现。第三章,《辽史·百官志》混淆职官研究——以中书省条为例。《辽史·百官志》的职官混淆包括了对职官和机构性质的混淆两个层面,这在中书省条有着最集中的体现。《辽史·百官志》中书省条记载的官名从性质上可分为三类:非真宰相的宰相头衔、使职、品位标志;中书省本身已经成为了使职性质的宰相办公机构,而非三省体系中的一省,中书令等宰相头衔则成了包括使相在内的官员提升地位与权利的名号。第四章,《辽史·百官志》臆造与阙载研究——以斡鲁朵官相关记载为例。斡鲁朵官分为北面宫官和南面宫官两个系统,最高长官分别是契丹行宫都部署和汉人行宫都部署,二者之下各设副贰官与僚佐官,分别管辖契丹与汉人事务。各个斡鲁朵由某宫契丹都部署和汉人渤海都部署共同执掌。斡鲁朵内游牧人口的管理体系与部族基本相同,为斡鲁朵——石烈——抹里三级。斡鲁朵对农业人口通过各级提辖司进行管理。辽代斡鲁朵官属于职,其品秩高下是由任职者所带官来确定的。《辽史·百官志》斡鲁朵官相关记载的复杂性,在于其同时体现了臆造和阙载两种相反方向的问题。一方面臆造了诸行宫都部署院、宫使等机构和职官,另一方面又阙载诸行宫提辖制置使及其下属各级提辖使组建的管理斡鲁朵农耕民户的职官网络。第五章,《辽史·百官志》机构职官不匹配研究——以翰林院条为例。《辽史·百官志》称辽朝的修史机构为国史院,并将其列于翰林院条下,这种设计无疑是受到了元朝制度的影响。元朝史臣参照本朝制度类推辽制导致机构与职官不匹配。事实上辽朝的修史机构应名为史馆,而非国史院,是中书省下属机构,与翰林院互无隶属关系。辽朝在翰林院任职的只有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以及《辽史·百官志》未载的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翰林应奉等。知制诰既可以是翰林学士的加衔,也可以是具有独立身份的使职,但并不是翰林院下属职官,非翰林学士的知制诰供职于中书省。翰林医官、翰林画待诏与翰林茶酒使等伎术性职官各有其所属机构,均不隶属于翰林院。辽朝翰林学士最主要的职能在于草拟制诏和侍从顾问,只能依附于皇权行使职能,而不具有独立的决策权或执行权。结语部分,在总结《辽史·百官志》的史源、编纂与错误的基础上重新评价其价值与意义。《辽史·百官志》保留了史料的原始面貌,其中部分在今天已经不见于其他史书。《辽史·百官志》体现了辽朝到元朝之际,品位与职位由分离到合一的趋势,同时为元人正统观念的研究提供了参照。
陈俊达[2](2019)在《辽朝节镇体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辽代节镇体制上承唐五代,历经太祖时期的引入、太宗时期的推广与完善,最终成为辽代地方管理体制运作的基准。本文以辽朝节镇体制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节镇体制的渊源及发展历程、节镇的类型、职能、节镇使府的僚佐,以及节镇体制的运作等问题,以便探讨节镇在辽朝国家体制运作中的地位。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作六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意义,界定辽代节镇体制的概念。同时全面梳理学术界对本选题的研究现状,总结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概述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点、难点。第一章,辽代节镇体制的渊源。契丹在唐朝经历了由边地都督代管发展为节镇代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契丹人逐渐接触并了解到中原节镇体制的各个方面。由于羁縻府州体制与节镇体制各方面的相似性,方便契丹人引入中原节镇体制。第二章,辽代节镇体制的发展历程。辽太祖通过任命中原降将为节度使,直接继承五代制度,以及在契丹内地新建节镇两种路径,引入并建立节镇体制。辽太宗时期,渤海国的征服与幽云十六州的获得,促使太宗进一步推广并完善节镇体制,最终使得节镇体制在辽朝得以基本定型,成为辽代地方管理体制运作的基准。经太祖、太宗两朝确立下来的节镇体制,是对晚唐五代节镇体制的继承,此后节镇数量虽有增减,但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始终未发生变化。世宗朝以后,节镇体制的发展变化体现在节镇数量的增减上,以及节镇升为京府、大藩府或降为方州(观察、防御、刺史州)上。第三章,辽代节镇体制与节镇类型。辽代节镇的类型,按照节镇是否下辖属州划分,可以分为标准型与非标准型两种。标准型节镇或直接继承晚唐五代节镇体制,或受到唐五代节镇体制与渤海国地方管理体制的双重影响;非标准型节镇为辽人融合发展唐代节镇与直属州的结果。辽承晚唐五代之制,节度使除本州(治州)外,亦下辖支州(属州)。这是辽代节镇体制与宋代节度体系的根本差异。宋代节度使不领支州,而辽代节度使通过带本州刺史衔管理本州,并通过加观察使衔统领各支州,支州与节度使之间有着明确的行政隶属关系。辽代亦有节镇不领支州,但与宋代不同,不是国家削除支州的结果,而是建立之时就没有支州。辽代地方行政区划从整体上看实行的是节镇—州—县三级制模式,但不同地区的统辖模式又有所不同。第四章,辽代节镇的职能。辽代节镇的职能涵盖行政、经济、监察、军事等各个方面,节度使通过带“节度使”衔掌管节镇兵政,带“观察(处置)使”衔掌管节镇民事,又兼“巡检”、“屯田”、“劝农”等衔负责节镇治安、农耕等事务,地方州县事务在节镇一级基本可以得到解决。第五章,辽代节镇使府僚佐考。辽代节镇使府僚佐,分为文职僚佐、武职僚佐、兼使僚佐三个系统。文职僚佐方面,常设有节度副使、节度判官、掌书记、孔目官等职。武职僚佐方面,设马步军都指挥使管理乡兵,设衙内都指挥使、指挥使管理衙军,设节院使掌管节度使旌节礼仪。兼使僚佐方面,常设有观察判官掌官员监察考课。第六章,辽代节镇体制的运作。辽代节镇在行政上直接隶属于朝廷,并向枢密院负责。辽代节镇与北、南枢密院之间皆存在政务往来。节镇只有在面临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才会向枢密院汇报,由枢密院请示皇帝批复。辽朝对节镇自身势力的限制有限,更注重通过节镇外部的行政监察、军事控扼、财赋调配来实现对节镇的限制。结语部分,总结节镇体制的基本概况以及辽代节镇的特点,分析节镇体制对辽朝国家政治体制的影响。辽朝以节镇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唐五代节镇体制与辽代地方分权政治结合的产物。
胡亮[3](2019)在《辽金乐志的编纂与刊行》文中研究说明辽金乐志是研究辽金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编纂及刊行进行考证,可以厘清辽金乐志的史料来源与音乐文化总体特征,揭示契丹、女真与汉民族礼乐文化交融的状况,为少数民族音乐文献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莫潇娉[4](2018)在《《宋书·乐志》之音乐史及其写作》文中提出正史乐志不仅是对音乐历史事实的一个记录,也是一部浓缩的“音乐史”着作。《宋书·乐志》继《汉书·礼乐志》之后的一部正史乐志。本篇论文以《宋史·乐志》为研究对象,采用“音乐史”写作的视角,理清在沈约笔下的《宋书·乐志》的文本结构、内容。从文本写作视角、叙述方式、叙述线索三个方面梳理《宋书·乐志》文本写作特点。并将《宋书·乐志》与《汉书·礼乐志》、《隋书·音乐志》和《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进行写作比较。从“礼乐”到“乐”再到“音乐”显示出在礼乐制度的大背景下,古人对“音乐”内涵理解有所变化。《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是当代最具权威性的一部音乐史着作,代表今人对“音乐”的理解。从四部书中探析古今对“音乐”的理解,帮助我们理解古今“音乐史”写作不同的立场与原因。本篇论文的文正文由“沈约笔下的《宋书·乐志》音乐历史文本”、“《宋书·乐志》写作特点”、“《宋书·乐志》‘音乐史’写作比较”,三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沈约笔下的《宋书·乐志》音乐历史文本。描述《宋书·乐志》文本事实,呈现音乐历史文本面貌。第二章:《宋书·乐志》写作特点。从文本写作视角、叙述方式、叙述线索三个方面梳理《宋书·乐志》文本写作特点。第三章:《宋书·乐志》“音乐史”写作比较。将《宋书·乐志》与《汉书·礼乐志》、《隋书·音乐志》和《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三书进行结构与内容两个方面比较。结论:《宋书·乐志》的音乐历史文本及其音乐观念。通过前三章的叙述,回归《宋书·乐志》文本,了解古人的“音乐观念”。以古鉴今,理解今天“音乐史”文本背后的音乐观念。不同的音乐观念对“音乐”的内涵理解会有不同,因而会呈现不同的“音乐史”。考察古今音乐历史写作的特点与其根源,给人们对今天的音乐史和写作音乐史一些思考。
付婧[5](2015)在《三十年来契丹(辽)音乐文化历史研究概述》文中指出三十年来,关于民族音乐史的研究成果丰硕,尤其是古代民族的音乐历史研究展现出了两个较为集中的趋势:一是历史上建立的地方性,有较大影响的古代民族音乐研究,二是中国古代民族音乐史的总体观察和研究。[2]本文即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我国契丹(辽)音乐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进行总体梳理,并收集和整理其他学者对成果的评价。通过文献整理及成果间相互对比等研究手段,旨在逐步厘清此阶段契丹(辽)音乐史学的研究成果及其价值,展现该时期史学研究成果的发展脉络。
付婧[6](2014)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契丹(辽)音乐史学研究及其思考》文中提出20世纪下半叶以来,我国契丹(辽)音乐史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几十年间,契丹(辽)音乐史学成果数量不断增加,研究内容从简单到繁复,这些都展现了学者们对其音乐研究的辛勤耕耘,但目前对于所得众多研究成果还尚待从史学史角度的整理与研究。本文就旨在梳理契丹(辽)音乐史学的发展和研究成果,探寻其音乐史学研究导向,从中认识此阶段的成就及引发的思考,为未来研究契丹(辽)音乐种类、内容、发展等史学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本文以“契丹(辽)音乐史学”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研究成果概况、史学研究现状以及史学意义三个方面,运用文献法、归纳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契丹(辽)音乐史学的成果、发展进程进行研究及思考。文章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首先,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我国契丹(辽)音乐史学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述,收集、整理其他学者对成果的评价,运用成果间相互对比等研究手段,梳理此阶段契丹(辽)音乐史学的研究成果,展现史学研究成果的发展脉络。其次,从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和研究热点三个方面入手,对契丹(辽)音乐史学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研究根据其突出方面分类并做出归纳分析,突出该阶段研究所侧重的视角、方法与热点,并就各相关成果对未来研究的指导意义进行介绍。最后,探讨契丹(辽)音乐史学研究的意义,引发一些关于契丹(辽)音乐史学的点滴思考,肯定研究工作中的成就、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思考解决办法。契丹(辽)音乐史学的意义在于不仅可以引导契丹(辽)音乐史未来研究的方向,还可以丰富我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内容。同时认为契丹(辽)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需在研究资料、研究人员、研究视野等方面加强。
戴磊[7](2014)在《冯家昇史学成就述论》文中认为本文将史家冯家异作为研究对象,并从辽史研究、东北史研究、西北史研究、火药火器史研究等方面探讨其史学成就。冯家昇在陈垣、洪业和顾颉刚等人的指引下把辽史研究作为自己学术生涯的开端。他对契丹的族源、由来、字义、风俗等问题都有过深入探讨,还对《辽史》进行过系统的校勘和评论,这奠定了他“辽史三大家”的地位。“九·一八”事变后,冯家昇的研究重心转移到了边疆史领域。在东北史方面,他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日本的东北史研究成果,并制定出了详尽的东北史研究计划,对日本学者所宣扬的谬论予以了驳斥。在西北史方面,他呼吁人们要关注和开发西北,还开了我国学者研究西北出土回鹘文文献的先河。他参与编写的《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一书采用了资料汇编的形式对维吾尔族的历史进行了论述,是研究维吾尔族史乃至新疆地区史的一本很好的历史入门书。此外,冯家异还对火药火器史有过研究,他从文献和实物两个方面出发对西方学者所奉行“火药是欧洲人所发明的”的谬论进行了批驳,并提出了火药最早是由中国发明,再往西传的观点。他的研究成果推动了火药火器史研究的进步,并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认可。
洛秦[8](2010)在《宋代音乐研究的特征分析与反思(下)》文中指出
孙国军,周峰[9](2008)在《21世纪辽金史论着目录——2002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2年共出版、发表辽金史着作、论文460余部、篇,其中着作37部,论文430余篇。目录分为专着、总论、史料与文献、政治、经济、民族、人物、元好问、社会、文化、文学、宗教、科学技术(医学)、历史地理、考古、文物16类。
孙晓辉[10](2005)在《音乐文献学的古典与现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音乐文献学”的名义下,音乐界对“音乐文献学”学科有两种界定:一是继承中国古典文献学传统的中国音乐文献学;一是运用现代文献的管理方法对音乐文献进行科学管理与编录的“音乐图书情报学”。音乐文献学正在成为音乐学研究的新视角,融会贯通古典与现代两种意义上的“音乐文献学”,是音乐学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从辽金元三史的编纂其乐志的史料来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辽金元三史的编纂其乐志的史料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1)《辽史·百官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一) 对《辽史·百官志》史源与编纂的研究 |
(二) 对《辽史·百官志》内容的整体研究 |
(三) 对《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内容的研究 |
(四) 对《辽史?百官志二》记载内容的研究 |
(五) 对《辽史·百官志三》记载内容的研究 |
(六) 对《辽史·百官志四》记载内容的研究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 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辽史?百官志》的史源、编纂与主要问题 |
第一节 《辽史?百官志》的史料来源 |
第二节 《辽史?百官志》的编纂方式 |
第三节 《辽史·百官志》的问题类型 |
一、 《辽史?百官志》的体例问题 |
二、 《辽史?百官志》的内容问题 |
第二章 《辽史·百官志》重出研究——以枢密院条为例 |
第一节 问题缘起 |
第二节 《辽史?百官志》枢密院机构记载重出 |
第三节 《辽史?百官志》枢密院职官记载重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辽史·百官志》混淆职官研究——以中书省条为例 |
第一节 问题缘起 |
第二节 《辽史·百官志》中书省条记载中的使职 |
第三节 《辽史?百官志》中书省条记载中的相衔与文资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辽史·百官志》臆造与阙载研究——以斡鲁朵官条为例 |
第一节 问题缘起 |
第二节 斡鲁朵职官记载中的臆造 |
第三节 斡鲁朵职官记载中的阙载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辽史·百官志》机构职官不匹配研究——以翰林院条为例 |
第一节 问题缘起 |
第二节 翰林院条中错载的机构与职官 |
第三节 辽朝翰林院机构建制 |
第四节 从职掌看《辽史·百官志》记载的机构职官不匹配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
(2)辽朝节镇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一章 辽代节镇体制的渊源 |
第一节 唐五代节镇体制的内涵 |
第二节 唐五代节镇对契丹的监管 |
第三节 契丹引入节镇体制的基础 |
第二章 辽代节镇体制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辽代节镇体制的创立 |
第二节 辽代节镇体制的定型 |
第三节 辽代节镇体制的稳定与发展 |
第三章 辽代节镇体制与节镇类型 |
第一节 标准型节镇 |
第二节 非标准型节镇 |
第四章 辽代节镇的职能 |
第一节 一般行政职能 |
第二节 经济职能 |
第三节 监察职能 |
第四节 军事职能 |
第五节 奉陵职能 |
第五章 辽代节镇使府僚佐考 |
第一节 文职僚佐 |
第二节 武职僚佐 |
第三节 兼使僚佐 |
第六章 辽代节镇体制的运作 |
第一节 朝廷与节镇的关系 |
第二节 朝廷对节镇的调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辽金乐志的编纂与刊行(论文提纲范文)
一、辽金乐志的编纂 |
二、辽金乐志刊行 |
1. 刊行管理 |
2. 图书刻印、流通与印刷 |
三、结语 |
(4)《宋书·乐志》之音乐史及其写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问题及意义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沈约笔下的《宋书·乐志》音乐历史文本 |
第一节 关于沈约《宋书·乐志》的成书 |
一、沈约《宋书·乐志》成书背景 |
二、沈约《宋书·乐志》成书时间 |
第二节 沈约《宋书·乐志》的文本结构 |
一、文本结构 |
二、时间范围 |
第三节 沈约《宋书·乐志》的文本内容 |
一、“乐” |
二、伎 |
三、歌 |
四、杂舞 |
五、乐器 |
六、鼓吹 |
七、宫廷雅乐曲辞 |
八、相和清商曲辞 |
九、杂舞鼓吹曲辞 |
第二章 沈约《宋书·乐志》的写作特点 |
第一节 《宋书·乐志》写作视角 |
一、乐类关系特点维度 |
二、功能性维度 |
三、音乐性维度 |
第二节 《宋书·乐志》叙述方式 |
一、多主题式叙述 |
二、情景式叙述 |
三、说明式叙述 |
四、考据式叙述 |
五、夹叙夹议式叙述 |
第三节 《宋书·乐志》叙述线索 |
一、乐类的发展与沿革 |
二、乐义 |
三、人物记载 |
四、宫廷乐议 |
五、乐章记载 |
六、引经据典 |
七、雅俗问题 |
第三章 《宋书·乐志》“音乐史”写作比较 |
第一节 《宋书·乐志》与《汉书·礼乐志》写作比较 |
一、《汉书·礼乐志》写作特征 |
二、《宋书·乐志》与《汉书·礼乐志》文本写作比较 |
第二节 《宋书·乐志》与《隋书·音乐志》写作比较 |
一、《隋书·音乐志》写作特征 |
二、《宋书·乐志》与《隋书·音乐志》文本写作比较 |
第三节 《宋书·乐志》与《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写作比较 |
一、《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写作特征 |
二、《宋书·乐志》与《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文本写作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三十年来契丹(辽)音乐文化历史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契丹(辽)音乐史的整合[4]研究 |
二、契丹(辽)音乐图文史料的研究 |
(一)图像史料的研究成果 |
(二)文献史料的研究成果 |
三、契丹(辽)音乐史学专题研究 |
(一)契丹(辽)乐器的史学研究 |
(二)契丹(辽)音乐交流的史学研究 |
(三)乐舞专题研究 |
结语 |
(6)20世纪下半叶以来契丹(辽)音乐史学研究及其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契丹(辽)音乐的历史背景 |
二、 契丹(辽)音乐史学研究基础概览 |
三、 契丹(辽)音乐史学研究的方法与结构 |
第一章 契丹(辽)音乐史学成果概述 |
第一节 契丹(辽)音乐史综合研究 |
第二节 契丹(辽)音乐文献史料研究 |
第三节 契丹(辽)音乐史学专题研究 |
第二章 契丹(辽)音乐史学研究的视角、方法和热点 |
第一节 研究视角多元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多样 |
第三节 研究热点突出 |
第三章 契丹(辽)音乐史学的意义及点滴思考 |
第一节 契丹(辽)音乐史学的意义 |
第二节 关于契丹(辽)音乐史学的点滴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冯家昇史学成就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学术生涯 |
第一节 师友之益 |
第二节 编辑《禹贡》半月刊 |
第三节 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名誉编辑 |
第二章 辽史研究成就 |
第一节 关于契丹名号及风俗研究 |
第二节 关于《辽史》的评论及校勘 |
第三章 东北史研究成就 |
第一节 东北史研究之旨趣 |
第二节 关于东北史研究成果的总结 |
第三节 东北史研究计划的制定 |
第四节 冯家昇东北史研究与傅斯年《东北史纲》之关系 |
第四章 西北史研究成就 |
第一节 倡导关注和开发西北 |
第二节 关于西北出土的回鹘文文献研究 |
第三节 关于维吾尔族历史研究 |
第五章 火药火器史研究成就 |
第一节 驳斥欧美学者的谬论 |
第二节 火药发明和西传观点的提出 |
结语 |
附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宋代音乐研究的特征分析与反思(下)(论文提纲范文)
三、宋代音乐研究的反思 |
1. 研究成果所呈现的特点 |
2. 学术群体和研究基地的形成 |
3. 研究现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四、展望:加强基础建设和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探讨 |
1. 史料挖掘和整理 |
2. 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探讨 |
3. 研究范畴、领域和内容的扩展 |
4. 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尚需加强 |
5. 研究计划与设想 |
结语:“宋代音乐国际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与建设目标 |
(9)21世纪辽金史论着目录——2002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专着 |
1. 大金国史话黄斌、刘厚生着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
2. 中国通史全编9—10宋辽金西夏元历史编冯克诚、田晓娜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
3. 中国通史:青少年版:图文本宋辽金元卷石延博、孙文阁主编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 |
4. 阜新辽金史研究 (第五辑) 李品清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 |
5. 宋辽金元史论集暨师友杂忆李涵撰高文出版社 (台中县) 2002年 |
6. 辽金生活掠影韩世明编着沈阳出版社2002年 |
7. 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宋辽金卷吴怀祺主编黄山书社2002年 |
8. 北部边疆民族史研究 (上、下册) 孟广耀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
9. 中国北方各族人物传·辽代卷黄凤岐、冯继钦主编辽海出版社2002年 |
1 0. 中国北方各族人物传·金代卷穆鸿利、陈国良主编辽海出版社2002年 |
1 1. 大辽韩知古家族政协巴林左旗委员会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
1 2. 完颜亮评传周峰着民族出版社2002年 |
1 3. 完颜宗翰及家族墓地考王禹浪着五常市拉林满族京旗文化开发办2002年 |
1 4. 皇裔沉浮———北京的完颜氏景爱着学苑出版社2002年 |
1 5.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研究方满锦着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 2002年 |
二、总论 |
三、史料与文献 |
四、政治 |
五、经济 |
六、民族契丹族 |
七、人物帝后 |
八、元好问生平 |
九、社会 |
十、文化概论 |
(10)音乐文献学的古典与现代(论文提纲范文)
一、音乐文献学的学科界定 |
二、古典文献学理论与音乐文献学的实践 |
(一) 从目录学角度观察中国音乐学史 |
(二) 版本学和校勘学——追求音乐文本的真实 |
(四) 传注学——理解音乐文本的途径 |
(五) 辑佚学——音乐资料的补充和重建 |
(六) 辨伪学和史源学——音乐史料价值的鉴别 |
三、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文献学的重要成果介绍 |
(一) 音乐古籍的整理与研究 |
(二) 史料汇编 |
五、音乐图书馆学 |
六、音乐文献学对中国音乐学研究的启示 |
四、从辽金元三史的编纂其乐志的史料来源(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史·百官志》研究[D]. 孙大坤. 吉林大学, 2020(08)
- [2]辽朝节镇体制研究[D]. 陈俊达. 吉林大学, 2019(10)
- [3]辽金乐志的编纂与刊行[J]. 胡亮. 出版发行研究, 2019(05)
- [4]《宋书·乐志》之音乐史及其写作[D]. 莫潇娉. 西南大学, 2018(01)
- [5]三十年来契丹(辽)音乐文化历史研究概述[J]. 付婧.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5(03)
- [6]20世纪下半叶以来契丹(辽)音乐史学研究及其思考[D]. 付婧. 沈阳音乐学院, 2014(05)
- [7]冯家昇史学成就述论[D]. 戴磊. 兰州大学, 2014(11)
- [8]宋代音乐研究的特征分析与反思(下)[J]. 洛秦.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0(02)
- [9]21世纪辽金史论着目录——2002年[J]. 孙国军,周峰.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1)
- [10]音乐文献学的古典与现代[J]. 孙晓辉.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5(02)
标签:枢密院论文; 文本分析论文; 文献回顾论文;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论文; 契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