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空间分析的状态空间方法

框架结构空间分析的状态空间方法

一、框架结构空间分析的状态空间法(论文文献综述)

付相球,潘旦光[1](2021)在《基于实模态的非比例阻尼体系复模态叠加法》文中指出为提高非比例阻尼体系强迫振动时复模态叠加法的计算效率,基于模态摄动法基本原理,提出一种利用无阻尼体系实模态的复模态叠加法。该方法由模态摄动法将非比例阻尼体系的复模态表示为实模态线性组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强迫振动复模态叠加法的实模态的线性组合解。以一个带附加阻尼的强非比例阻尼三层框架结构为例进行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当附加实模态数不小于8时,模态摄动法所得的特征值误差小于2%;在复模态叠加法模态截断方面,基于累积振型参与质量和累积振型贡献系数所得的模态数偏少,建议采用首层平动的累积振型加速度贡献系数作为模态截断的依据,此时,复模态叠加法所得水平位移的峰值误差小于10%,累积误差小于15%,显示了良好的计算精度;且该方法的计算时间小于基于状态空间法的复模态叠加法。以一个钢结构框架办公楼地震反应分析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综合来看,对于强非比例阻尼体系,强制解耦的实模态叠加法计算误差较大,而该方法可兼顾计算效率与精度。

屈秋梦[2](2021)在《MMC换流器多频段动态相量法的建模与仿真》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光伏、风能等新能源发电形式的出现,我国能源结构开始由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我国电网逐渐形成一个含多端交直流混联的大电网系统,在此过程中随着大量电力电子设备的接入使电力系统呈电力电子化的趋势。高压直流输电拥有输送距离远、输送容量大的优点,在我国跨区域输电中逐渐代替交流输电的发展。直流输电的三次技术变革均与核心设备换流器的发展有关,而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凭借失真度小、开关损耗低、控制灵活等优点已成为研究热点。但是随着电压等级的升高,其复杂的拓扑结构给仿真的效率带来不小挑战。因此必须在兼顾准确性的前提下研究高效的快速仿真技术。本文将致力于研究快速仿真算法,提高MMC换流器的模型仿真效率。本文首先介绍已有降频算法的原理,推导基于状态空间法的动态相量模型的应用公式,在此基础上建立改进动态相量模型,利用动态相量重构精确的时域解,通过仿真算例验证了重求初始值方法的正确性。接着在现有降频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多频段动态相量法,对多频段动态相量法分步骤推导信号频率分解、重组和移频的过程,研究计算过程中能够进行大步长仿真的原理。相比于传统动态相量法,多频段动态相量法更能兼顾计算速度和精度,更适用于大规模电网的仿真。将多频段动态相量原理应用到MMC换流器上,建立MMC换流器多频段动态相量模型,通过搭建算例仿真验证,该模型可以兼顾仿真的精度和速度,提高了MMC换流器的仿真效率。当从系统层面出发,考虑MMC换流器与系统各部分的交互作用,不考虑MMC换流器自身动态特性影响时,可以仅考虑稳态基频动态特性,建立MMC机电暂态模型。本文在传统MMC机电暂态仿真模型的框架下,通过相分量建模将一次系统和控制系统统一,一方面基于相分量的方法可以简化数据接口交换过程;另一方面控制系统建模过程中对内环控制的简化处理以及移相环节的引入,简化和降低了 MMC机电暂态模型的复杂度,提高MMC机电暂态仿真模型的效率,最后通过仿真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应鹏飞[3](2021)在《基于FPGA的DC/AC建模与实时仿真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电力电子半实物实时仿真技术及平台的研发,可以方便电力电子技术的实验与教学。与一般的软件仿真相比,实时仿真可以非常全面的对电力电子系统的各种功能、故障情况、极端环境下的运行状态进行测试,有助于加快产品的开发。相较于常规的处理器,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具有良好的并行处理数据的能力、较高的时钟频率,适用于电力电子系统的快速运算,成为了电力电子系统实时仿真的首选。因此本文采用了FPGA+PC的联合实时仿真平台用于实验。对于实时仿真来说,电力电子系统的建模方法和数学算法是影响仿真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对实时仿真建模方法进行研究。并且,基于定步长采样运算的实时仿真器在处理高频PWM信号时存在采样失真的现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详细分析了DC/AC逆变器HIL实时仿真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数学模型,分别采用状态空间法和二值LC法对其进行实时仿真建模。针对二值LC法建模存在的开关震荡问题,采用改进的二值LC法来提高模型的精度,减小开关震荡。通过离线仿真验证了本文建模方法的正确性。最后详细比较了二值LC法建模和状态空间法建模的特点,分析了各自的应用场合。(2)提出了基于面积等效原理的改变开关函数的方法。首先介绍了定步长仿真在处理高频PWM信号时所出现的采样错误的情况,然后利用FPGA内部可实现多时域同步计算的特点,将小步长积分与大步长电路运算相结合。最后以基于LC滤波的三相逆变器为例,进行离线仿真验证,证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3)研究电力电子模型的FPGA实现过程。针对复杂的硬件电路流程设计和繁琐的代码编写,本文采用System Gnerator开发工具实现系统模型到代码的自动生成。(4)研制了基于FPGA+PC的实时仿真平台样机,分别基于状态空间法和改进的二值LC建模法,在该平台上进行了三相DC/AC逆变器实时仿真实验,验证了平台设计、建模方法及所提出的高频PWM信号处理方法的正确性。

武继达[4](2020)在《振动弛张筛动力学特性与关键部件研究》文中认为煤炭分选可以有效脱除原煤中的矸石和硫磷元素,是节能减排、实现煤炭清洁利用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煤炭工业战略西移,干法选煤对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富煤、缺水矿区的重要性日趋明显。振动式弛张筛是一种用于干法选煤的关键设备,被广泛用于潮湿细粒原煤的脱粉作业,其工作性能和稳定性直接影响整个洗选系统的正常运行。由于振动弛张筛结构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实际运行中存在振幅稳定性差、筛面参数难以确定、弹性元件易损伤、发热等问题,而传统的静态设计方法已无法满足振动弛张筛的动态设计要求。基于此,本文综合采用理论建模、仿真分析与试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柔性体筛面的挠度分布、材料参数反演、复杂激励下的运动形态,从动力学角度分析了筛体的模态特性和运动稳健性影响因素,基于混合阻尼模型和结构-热力学联合仿真,分析了剪切橡胶弹簧的频-幅变特性和温度场分布,所得结论为振动弛张筛的动力学设计与关键部件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工作如下:基于应变能理论和拉格朗日泛函变分方法,建立了一种两端固支约束条件下的筛面超静定压杆模型,并利用摄动法获得了描述筛面挠度与筛面长度及预压缩量之间关系的隐式方程,数值分析了筛面长度和预压缩量对筛面整体挠曲线形态和中点最大挠度的影响规律,利用回归分析法建立了计算筛面中点最大挠度的回归方程。筛面挠度的现场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超静定压杆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利用基于梯度的单目标优化方法优化算法,结合筛面有限元模型和试验数据,提出了柔性筛面材料参数的优化反推方法,结合超静定压杆模型的计算结果,建立了水平挠曲-竖直振动复合激励下的柔性筛面运动学模型,利用响应面试验法,研究了各激励参数对筛面挠度、速度、加速度的交互影响机理,建立了筛面中点挠度、速度和加速度与激励参数间关系的近似数学模型,并利用模型机进行了有关测试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针对圆振动弛张筛平面耦合摆动及振幅衰减的问题,建立了平面耦合6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得到了系统各阶模态频率和振型分布规律。通过灵敏度分析,研究了结构参数对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增强系统稳定性的设计原则。基于弹性混合阻尼模型,对剪切橡胶弹簧的动态恢复力进行了参数识别,获得了振动频率和振幅对恢复力的影响规律,利用响应面法构建了弹性混合阻尼参数的幅频变模型。建立了包含非线性恢复力的多自由度动力学方程,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和状态空间法联合的求解方法,并通过振动测试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针对剪切橡胶弹簧易损问题,在测定橡胶剪切弹簧损耗曲线和激励荷载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静力学-热力学耦合分析方法,得到了不同频率、振幅条件下的剪切橡胶弹簧应力和温度场分布规律,分析了橡胶弹簧的破坏路径和内部温升规律,所得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本论文有图108幅,表42个,参考文献158篇。

王加雷[5](2020)在《结构减震(振)控制系统实时混合试验仿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拟静力试验、振动台试验和拟动力试验的发展与完善,大型化、复杂化和网络化的试验技术,被研究学者提出与实现。实时混合试验是一种新型的试验方法,它将上部简单的框架结构或易于分析的结构作为有限元模型,即数值子结构,将动力响应难以分析的结构作为试验子结构。解决了振动台试验昂贵及无法足尺和拟静力试验不能模拟地震波的难题。由于实时混合试验对加载动力元件和软件程序的要求很高,目前计算的软件和平台搭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开发出大型通用的实时混合试验平台。本文基于LABVIEW程序,应用于两个不同工程例子,应用一是引入PID控制算法,搭建虚拟作动器混合试验平台。应用二是搭建广州塔LABVIEW混合仿真试验平台,进行广州塔TMD减震(振)仿真试验,进一步实现搭建TMD实时混合试验平台。本文完成的研究工作和主要结论如下:(1)提出LABVIEW与SIMULINK混合仿真策略。首先,LABVIEW作为一种图形编程语言软件,容易搭建虚拟仿真系统程序,控制研究的试件。其友好的操作界面和数据流传递方式,方便开发不同的试验平台。虚拟的试件可以选用传递函数的控制理论。再者,SIMULINK可以实现计算模型,MATLAB编译器封装SIMULINK模型,SIMULINK可以根据计算模型选用不同算法。最后,通过Model Interface Tookit(MIT)实现两者之间的通讯,LABVIEW调用动态链接库(DLL)。验证LABVIEW与MATLAB之间的传输信号时滞很小,可以实现程序的联合开发。(2)针对消能减震(振)结构,基于开发实时混合试验仿真程序,进行混合试验仿真验证。基于结论(1)提出的仿真策略,引入PID控制算法,研究消能减震(振)结构实时混合试验方法。以一带有粘滞阻尼器的五层框架模型为算例,进行混合仿真计算,对比Newmark-β法和状态空间法计算的响应结果,验证程序正确性,对比SIMULINK与LABVIEW混合仿真计算的响应,结果基本吻合,验证混合仿真方法的可行性,可以实际应用于试验的开发。(3)针对调谐减震(振)结构,基于LABVIEW和SIMULINK联合程序,搭建广州塔TMD混合仿真平台。首先,分别计算Newmark-β法和状态空间法的TMD减震(振)效果,再者,对比Newmark-β法和状态空间法计算的TMD响应,验证计算程序的正确性。最后,对比LABVIEW混合仿真与状态空间法计算的TMD响应,动力响应基本吻合,从而验证搭建混合试验仿真平台方案的合理性,可以实现LINUX系统下综合测控仪硬件试验的方法,进一步实现搭建TMD混合试验平台方法。

李慧[6](2020)在《浙江省海洋综合承载力评价及预测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浙江省既是海洋资源大省也是海洋经济强省,省委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省、推动海洋事业”的目标。加快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支撑国民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不过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海洋环境污染等诸多的问题,这对于海洋经济健康发展有着比较大的影响。有必要深入研究海洋综合承载能力,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海洋综合承载力的概念,建立了以系统动力学、状态评价模型为核心的海洋综合承载力复合系统研究方法,这对于后续的分析、模拟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同时支持了海洋开发与管理和区域协调发展。具体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海洋综合承载力三大子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应用状态空间评价模型,结合于两种赋权方法,对浙江省近年海洋综合承载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2010至2017年,浙江省海洋综合承载力整体处于超载状态,2015年承载力值趋向满载状态,接近临界值。(2)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来展开预测和模拟。结果如下,浙江省拥有着越来越多的城镇人口,有着越来越少的农村人口,显着提高了城镇化率。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提高,海洋产业总产值快速增加,开始发展新兴产业,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捕捞数量逐渐减小,海水养殖产量稳步增长,人均海域面积逐渐减少。废水排放量仍在增高,氨氮排放量逐年降低,海洋水质状况逐年改善。(3)结合浙江省规划,设计相应的预测情景,对浙江省海洋综合承载状态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显示,按现状发展方式,未来几年承载力整体趋向满载状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提高人口素质,保证污染物相对更少的排放,实现对捕捞强度的有效控制,筹集更多的资金去治理海洋生态环境,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改进发展方案在到2023年承载力即达到可载状态,改善效果较为显着。

高晴[7](2020)在《基于PS-DR-DM模型的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资源过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群是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是各种要素高度流动的复杂区域之一,也是资源环境压力高度集中的地区。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研究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明晰其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把握其承载上限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促进城市群地区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以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群地域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等为指导,在界定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PS-DR-DM评价模型;运用状态空间法测度长株潭城市群2008-2017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并通过划定预警等级进行评估预警;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预测多情景下长株潭城市群2018-2027年资源环境承载力;并据上述研究提出了提升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总结分析PSR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量了城市群的资源集散性、要素流动性、发展维护性等特征,构建了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PS-DR-DM(压力-支撑,破坏-修复,发展-维护)评价模型,建立了包含6个二级指标和41个三级指标的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2)2008-2017年,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上由超载状态过渡到临界超载状态,预警等级由橙色高警转变为蓝色低警,承载能力呈波动上升的“W”型走势。分阶段来看,第一阶段(2008-2009年)处于超载的橙色高警状态且承载能力呈下降趋势,第二阶段(2010-2014年)处于临界超载的黄色中警状态但承载能力呈快速上升趋势,第三阶段(2015-2017年)仍为临界超载状态但已实现由黄色中警到蓝色低警的转变且承载能力呈波动性上升趋势。(3)现状延续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社会维护型四种情景模拟结果都表明2018-2027年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基本都实现了由超载到可载的转变。其中,资源节约型情景是四种模拟情景里承载状态最差的情景,而社会维护型情景是四种模拟情景里承载状态最佳的情景。(4)今后应从资源集约节约、环境综合治理、社会维护提升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来提升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

刘诗韵[8](2020)在《辐射地板间歇供暖房间的传热特点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冬季存在供暖需求,常采用对流空调。但其冬季室内供暖热环境不理想,有提升热舒适的同时不大幅增加能耗的需求。辐射地板营造的室内热环境比对流空调舒适性更高,具有应用前景。而夏热冬冷地区普遍存在间歇供暖模式,辐射地板间歇运行时,地板自身的大热容极大地延长了房间热环境的动态时长,房间的传热过程有待深入研究。外墙也是影响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不同保温形式的外墙的动态热工性能不同,进而影响房间动态热环境及供热能耗。同时,辐射地板与外墙直接进行辐射换热,不同于对流空调,影响外墙与房间的热量传递特点。因此,不同保温形式的外墙在辐射地板间歇供暖时,与室内热量传递的特点及对能耗的影响不同于对流末端,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以辐射地板间歇供暖房间为研究对象,研究外墙与房间的热量传递过程。针对辐射地板自身热容大及其与室内换热时辐射热占很大比例的特点,建立了细化计算地板与围护蓄热过程以及辐射换热过程的房间热量传递过程的模拟模型。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测校准、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究不同保温形式的外墙对房间的热量传递过程的影响。进一步结合供冷,以满足热舒适需求的同时实现能耗最小化为目标,为既有住宅在辐射地板供暖方式下的保温改造作出指导。研究结果如下:(1)对比了不同保温形式外墙的传热特点和实用性能指标:外墙内壁面的热流、蓄热量、室内空气温度的响应时间以及房间耗热量。结合室内热舒适与房间耗热量,得到内保温外墙在辐射地板间歇供暖时,室温响应最快且耗热量最低。(2)对比了三种保温形式在对流空调与辐射地板下,与室内的传热特点差异。结果表明,辐射地板末端下,内保温比外保温节能7%,高于对流末端下4%的节能率。量化得到,在辐射地板供暖末端下选择正确的外墙保温形式以节能比对流末端下更紧迫。(3)结合夏热冬冷地区的供冷需求,以全年的能耗为指标对既有住宅的保温改造提供指导。结果表明,对于热工性能较差的2000年前的既有住宅,增加20mm的聚苯乙烯板(EPS)内保温,对辐射地板全年供暖供冷最为节能。

王子睿[9](2020)在《横观各向同性材料空间轴对称问题的状态空间解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横观各向同性材料空间轴对称问题的力学分析是弹性力学研究中重要且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分支,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并不完善。理论计算和实验是解决此类工程应用问题的两种重要方法,但是有关该问题的解法大多数涉及势函数且解的表达式基本为积分形式,使计算复杂,不直观,而且随着复合材料的日益增多和工程规模的变大,实验的难度和成本也在增加。研究一种简洁且高精度的求解方法,将会在工程领域中备受欢迎。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状态空间解法结合矩阵理论和Hankel变换系统完整得求解了横观各向同性材料空间轴对称问题,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在圆柱坐标下,由横观各向同性材料空间轴对称的应力与位移关系以及平衡方程,借助Hankel变换和Bessel函数理论,建立状态方程。然后求解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并分别讨论特征值相等和不相等的两种情况,对系数矩阵相似对角化,求出两种情况下的相似变换矩阵。之后对状态方程进行解耦,得到状态向量的一般表达式,式中的积分常数由边界条件确定。最后应用Hankel逆变换得到位移和应力分量的一般表达式。(2)对于集中力载荷施加在无限半空间横观各向同性材料表面、施加在无限半空间横观各向同性材料内部和施加在无限全空间横观各向同性材料内部的三种情况。通过上述求解步骤和三种载荷情况下相应的边界条件推导出横观各向同性材料半空间的Boussinesq解、横观各向同性材料半空间的Mindlin解和横观各向同性材料全空间的Kelvin解,即三种情况下的位移和应力分量显示表达式。(3)关于公式正确性的验证是借助ANSYS仿真软件,编写ANSYS命令流文件,建立三种载荷情况下的横观各向同性材料空间轴对称模型,导出应力和位移数据,通过MATLAB软件的绘图功能,绘制ANSYS有限元分析得出的应力和位移数据与推导公式得出的应力和位移数据,得出重合曲线,验证了推导出的公式的准确性。

钟靖[10](2019)在《电力信息物理系统框架下基于通信架构的系统可靠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间歇式电源、与实时电价相关的柔性负荷、电力电子技术的大规模接入,未来电网的运行和控制将极度依赖于信息反馈和信息决策,信息流成为电力系统能量流闭环链中必不可少的链接。由此,未来电网将发展为物理能量系统和信息系统耦合而成的复杂网络,即电力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Power System,CPPS)。信息网络化传输可以实现高度信息共享,但是信息系统的不确定因素以及潜在的网络故障又可能导致物理系统的运行风险。本文以基于通信网络架构的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和信息物理融合背景下的智能配电网为研究对象,在信息物理系统框架下进行可靠性分析和评估。本文首先分析了智能变电站信息流的特点及其相关应用问题,探讨智能变电站保护功能实现的影响因素,以受信息流影响最为严重的电流差动保护为研究对象,定量表示信息传输质量与继电保护拒动和误动的关联关系,为基于信息流的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奠定了基础。其次,从信息物理融合的角度评估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的可靠性。根据智能变电站信息流特点和保护结构,运用故障树分析法对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可靠性进行研究,以保护功能失效为顶层事件构建故障树,建立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模型,计算出各故障事件发生的概率和系统可靠度。进一步解析过程层报文传输对保护功能实现的制约,以被保护元件、保护单元、SV通道和GOOSE通道为对象进行了状态空间的划分,建立了评价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可靠性的马尔科夫模型,列出相应的状态转移矩阵,利用状态空间法计算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可靠性。最后,从信息物理融合的角度研究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可靠性。分析分布式电源接入对配电系统中负荷供电可靠度的影响,并刻画供电负荷状态信息与控制决策可达性的关系,构建考虑信息系统影响的配电网负荷供电可靠性的故障树分析模型,通过负荷的失控率指标实现计及信息网络故障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

二、框架结构空间分析的状态空间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框架结构空间分析的状态空间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实模态的非比例阻尼体系复模态叠加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基于实模态的复模态叠加法
2 算例分析
    2.1 模态摄动法的精度
    2.2 复模态叠加法地震反应分析
3 五层钢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4 结论
附录:

(2)MMC换流器多频段动态相量法的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快速仿真算法研究现状
        1.2.2 基于HVDC的换流器研究现状
        1.2.3 MMC换流器建模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工作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2章 多频段动态相量法研究
    2.1 引言
    2.2 现有提速方法分析
        2.2.1 传统相量法
        2.2.2 时变动态相量法
        2.2.3 频率偏移法
    2.3 基于状态空间法的改进动态相量模型
        2.3.1 基于状态空间法的动态相量模型
        2.3.2 重构时域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3.3 仿真验证
    2.4 多频段动态相量法研究
        2.4.1 信号频率分解、重组和移频
        2.4.2 多频段动态相量性质
        2.4.3 多频段动态相量法微分方程降阶原理
        2.4.4 算法特点分析与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MMC换流器多频段动态相量模型
    3.1 引言
    3.2 MMC换流器拓扑结构及数学模型
        3.2.1 拓扑结构
        3.2.2 工作原理
        3.2.3 数学模型
        3.2.4 调制方式
    3.3 MMC换流器开关函数模型
        3.3.1 开关函数模型
        3.3.2 模型特点分析
        3.3.3 桥臂开关函数推导
    3.4 MMC换流器多频段动态相量模型
        3.4.1 动态相量模型
        3.4.2 多频段动态相量耦合模型
        3.4.3 多频段动态相量解耦模型
    3.5 仿真验证
        3.5.1 稳态运行
        3.5.2 直流侧电压短路故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MMC换流器机电暂态仿真模型
    4.1 引言
    4.2 MMC换流器机电暂态仿真模型
        4.2.1 交流侧模型
        4.2.2 直流侧模型
        4.2.3 功率方程
    4.3 直流侧网络模型
    4.4 控制策略研究
        4.4.1 外环设计
        4.4.2 内环设计
    4.5 仿真验证
        4.5.1 有功功率阶跃响应
        4.5.2 三相短路故障工况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3)基于FPGA的DC/AC建模与实时仿真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电力电子系统建模方法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DC/AC逆变器HIL实时仿真系统结构及数学模型
    2.1 DC/AC逆变器HIL实时仿真系统结构
    2.2 DC/AC逆变器数学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C/AC逆变器实时仿真建模方法研究
    3.1 DC/AC逆变器的状态空间法建模
        3.1.1 状态空间法建模基本原理
        3.1.2 基于LC滤波的三相逆变器仿真验证
    3.2 DC/AC逆变器的二值LC法建模
        3.2.1 二值LC建模基本原理
        3.2.2 二值LC建模的参数选择标准
        3.2.3 改进的二值LC建模法
        3.2.4 基于LC滤波的三相逆变器仿真验证
    3.3 状态空间法建模与二值LC法建模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时仿真高频PWM信号处理方法
    4.1 实时仿真高频PWM信号采样问题的提出
    4.2 实时仿真高频PWM信号的采样处理方法
    4.3 基于LC滤波的三相逆变器仿真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C/AC模型的FPGA实现
    5.1 FPGA的基本结构及开发流程
    5.2 FPGA浮点运算原理简介
    5.3 System Generator模块的应用
        5.3.1 System Gnerator简介
        5.3.2 基于System Gnerator的电路模型设计流程
    5.4 DC/AC模型的FPGA实现
        5.4.1 状态空间法的FPGA实现
        5.4.2 改进的二值LC建模法的FPGA实现
        5.4.3 基于FPGA的高频PWM信号处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FPGA的 DC/AC逆变器实时仿真实验
    6.1 FPGA对外来输入信号的处理
    6.2 实验平台介绍
        6.2.1 实时仿真实验平台
        6.2.2 硬件系统设计
        6.2.3 软件功能设计
    6.3 DC/AC逆变器的实时仿真实验
        6.3.1 状态空间法建模的实时仿真实验
        6.3.2 改进二值LC法建模的实时仿真实验
        6.3.3 高频PWM信号下的DC/AC逆变器实时仿真实验
    6.4 本章总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4)振动弛张筛动力学特性与关键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工作
2 弛张筛筛面建模理论及模型试验分析
    2.1 近似几何模型
    2.2 悬挂软线模型
    2.3 压杆模型
    2.4 筛面实际挠度测试
    2.5 基于超静定压杆模型的筛面挠度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弛张筛筛面动力学特性及样机试验分析
    3.1 基于有限元法的筛面材料力学参数识别
    3.2 振动式弛张筛复合振动激励条件下的筛面柔性体模型
    3.3 复合激励条件下的筛面样机试验
    3.4 本章小结
4 振动弛张筛多自由度动力学建模、分析及样机试验分析
    4.1 振动弛张筛多自由度刚体建模
    4.2 基于小阻尼近似的线性动力学模型
    4.3 圆振动弛张筛的振动试验测试
    4.4 本章小结
5 振动弛张筛剪切橡胶弹簧的动态模型辨识和温度场分析
    5.1 基于弹性混合阻尼模型的弹簧参数辨识
    5.2 基于遗传算法和状态空间法的联合求解
    5.3 剪切橡胶弹簧的温度场分布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结构减震(振)控制系统实时混合试验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结构抗震试验方法
        1.2.1 拟静力试验
        1.2.2 振动台模拟试验
        1.2.3 拟动力试验
        1.2.4 实时混合试验
    1.3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在混合试验中的应用
    1.4 减隔震(振)结构实时混合试验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结构实时混合试验技术研究
    2.1 实时混合试验技术
    2.2 不同类型实时混合试验技术
        2.2.1 消能减震(振)结构实时混合试验
        2.2.2 基础隔震结构实时混合试验
        2.2.3 调谐减震(振)结构实时混合试验
    2.3 实时混合试验技术难点
        2.3.1 时滞影响
        2.3.2 算法影响
        2.3.3 传递信号误差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ABVIEW图形化编程技术研究
    3.1 LABVIEW编程平台
    3.2 PID控制程序
        3.2.1 PID控制算法
        3.2.2 数字PID控制算法
        3.2.3 PID参数的实现整定
        3.2.4 PID程序框图设计
    3.3 MATLAB与 LABVIEW联合仿真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消能减震(振)结构实时混合试验方法研究
    4.1 LABVIEW模型搭建分析原理
        4.1.1 LABVIEW追踪正弦波时滞
        4.1.2 电液伺服液压缸特征方程
        4.1.3 测试不同类型作动器不同波的波峰时滞
    4.2 粘滞阻尼器消能减震(振)结构实时混合试验方法研究
        4.2.1 粘滞阻尼器力学模型
        4.2.2 Newmark-β算法实现方法
        4.2.3 粘滞阻尼器消能减震(振)结构仿真分析
        4.2.4 基于LABVIEW实时混合试验技术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调谐减震(振)结构实时混合试验方法研究
    5.1 TMD(调谐质量阻尼器)原理与应用
    5.2 广州新电视塔结构体系
    5.3 广州塔动力方程建立
        5.3.1 广州塔带有TMD结构动力方程的建立
        5.3.2 广州塔质量、刚度和阻尼矩阵
    5.4 广州塔TMD减震(振)仿真分析
        5.4.1 TMD装置的原理
        5.4.2 状态空间法的计算步骤
        5.4.3 动力响应分析
    5.5 广州塔实时混合试验方案介绍
        5.5.1 试验平台介绍
        5.5.2 TMD装置设计模型
    5.6 TMD试验模型阻尼比测试试验内容
    5.7 TMD模型实时混合试验技术研究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浙江省海洋综合承载力评价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海洋环境资源面临的挑战
        1.1.2 新常态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承载力概念研究的进展
        1.3.2 承载力评价方法概述
        1.3.3 承载力预测方法概述
        1.3.4 海洋承载力研究现状
        1.3.5 国内外研究简要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海洋综合承载力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
    2.1 海洋综合承载力的内涵
    2.2 理论依据
        2.2.1 系统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1 指标构建筛选原则
        2.3.2 指标体系的建立
    2.4 综合承载力的模型构建
        2.4.1 状态空间评价模型
        2.4.2 系统动力学模型
    2.5 指标数据处理
        2.5.1 理想状态值的确定方法
        2.5.2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方法
        2.5.3 指标的赋权方法
第三章 浙江省海洋经济资源及环境概况
    3.1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1.1 人口现状
        3.1.2 国民经济发展
        3.1.3 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3.2 海洋资源现状
        3.2.1 海洋生物资源
        3.2.2 海岸线、岛屿与滩涂
        3.2.3 滨海旅游
    3.3 海洋环境状况
        3.3.1 近岸海域水质及富营养化状况
        3.3.2 生物生存环境和贝类、沉积物质量
        3.3.3 主要入海污染排放
        3.3.4 赤潮
第四章 浙江省海洋综合承载力评价分析
    4.1 浙江省海洋综合承载力评价
        4.1.1 指标的选取与确定
        4.1.2 指标理想状态值的确定
        4.1.3 指标数据处理及权重的确定
    4.2 海洋综合承载状况分析
        4.2.1 目标层承载状况分析
        4.2.2 各系统承载状况分析
第五章 浙江省海洋综合承载力预测分析
    5.1 综合承载力SD仿真模型的建立
        5.1.1 确定系统边界
        5.1.2 绘制系统流图和确立方程
        5.1.3 SD模型的检验
    5.2 SD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5.2.1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块
        5.2.2 海洋资源供给模块
        5.2.3 海洋生态环境模块
    5.3 承载力预测方案及分析
        5.3.1 预测方案设计
        5.3.2 预测方案承载状况分析
    5.4 发展对策与建议
        5.4.1 开展监测预警,控制入海排放总量
        5.4.2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5.4.3 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基于PS-DR-DM模型的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1.2.2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城市群
        2.1.2 资源环境承载力
        2.1.3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
    2.2 理论依据
        2.2.1 人地关系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系统理论
        2.2.4 城市群地域结构理论
        2.2.5 增长极理论
3 基于PS-DR-DM的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
    3.1 PS-DR-DM模型
        3.1.1 模型来源
        3.1.2 模型构建
    3.2 指标体系
        3.2.1 构建原则
        3.2.2 指标选取
        3.2.3 数据标准化
        3.2.4 权重确定
4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4.1 研究区概况
        4.1.1 资源禀赋条件
        4.1.2 环境容量现状
        4.1.3 社会经济发展
    4.2 数据来源
5 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与分析
    5.1 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预警
        5.1.1 状态空间法
        5.1.2 计算过程
        5.1.3 预警等级
    5.2 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时序特征分析
        5.2.1 总体特征
        5.2.2 PS-DR-DM子系统特征
6 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多情景预测与提升建议
    6.1 多情景分析法及情景构建
        6.1.1 多情景分析法
        6.1.2 多情景构建
    6.2 BP神经网络及预测模型构建
        6.2.1 BP神经网络模型
        6.2.2 建模及训练过程
        6.2.3 精度检验
    6.3 预测结果及分析
        6.3.1 现状延续型
        6.3.2 资源节约型
        6.3.3 环境友好型
        6.3.4 社会维护型
        6.3.5 四种情景对比
    6.4 提升建议
        6.4.1 精准供给,集约资源利用
        6.4.2 综合治理,推进生态建设
        6.4.3 促进发展,加强社会治理
        6.4.4 创新体制,从严制度约束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辐射地板间歇供暖房间的传热特点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夏热冬冷地区供暖现状
        1.2.2 辐射地板供暖及间歇运行
        1.2.3 外墙热工性能
        1.2.4 建筑热过程研究方法
    1.3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内容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路线
第2章 基于状态空间法的建筑非稳态传热模拟模型
    2.1 数学模型
        2.1.1 房间热平衡
        2.1.2 围护结构的热平衡方程
        2.1.3 单一房间热平衡
        2.1.4 换热系数选取
    2.2 模型精度测试
        2.2.1 最优离散层数
        2.2.2 最优时间步长
    2.3 模型验证
        2.3.1 实验平台
        2.3.2 实测温度
        2.3.3 热平衡验证
第3章 辐射地板末端下不同外墙保温热特性
    3.1 计算条件设置
        3.1.1 辐射地板参数设置
        3.1.2 运行参数设置
        3.1.3 对照外墙参数
    3.2 室内热环境
        3.2.1 室内气温响应
        3.2.2 稳定阶段室内热环境
    3.3 外墙传热特点
        3.3.1 内壁面热流
        3.3.2 蓄热量
    3.4 耗热量
    3.5 小结
第4章 两种末端下外墙保温形式对室内传热特点的影响差异
    4.1 室内热环境
        4.1.1 室内气温时间常数
        4.1.2 操作温度
    4.2 外墙传热特点
        4.2.1 内壁面热流
        4.2.2 蓄热量
    4.3 耗热量
    4.4 小结
第5章 采用辐射间歇供暖时的外墙优化应用
    5.1 夏热冬冷地区既有住宅外墙情况调研
    5.2 采用辐射地板间歇供暖时的外墙保温方案
        5.2.1 以灰砂砖为代表的2000年前既有住宅改造
        5.2.2 以空心砖为代表的2000-2005年的既有住宅改造
        5.2.3 以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为代表的新型保温优化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横观各向同性材料空间轴对称问题的状态空间解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弹性体空间问题研究综述
    1.2 状态空间法工程应用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背景以及主要内容
        1.3.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第2章 空间轴对称问题的状态方程及其解的一般表达式
    2.1 横观各向同性材料轴对称问题的基本方程
    2.2 状态空间基本理论及解法
        2.2.1 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2.2.2 线性定常系统齐次状态方程的解
    2.3 状态方程及解的一般表达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横观各向同性材料半空间的Boussinesq解及其有限元解的对比分析
    3.1 横观各向同性材料半空间的Boussinesq解
        3.1.1 s_1≠s_2时的Boussinesq解
        3.1.2 s_1=s_2时的Boussinesq解
        3.1.3 可蜕化为各向同性材料的Boussinesq解
    3.2 与有限元解的对比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横观各向同性材料半空间的Mindlin解及其有限元解的对比分析
    4.1 横观各向同性材料半空间的Mindlin解
        4.1.1 s_1≠s_2时的Mindlin解
        4.1.2 s_1=s_2时的Mindlin解
        4.1.3 可蜕化为各向同性材料的Mindlin解
    4.2 与有限元解的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横观各向同性材料全空间的Kelvin解及其有限元解的对比分析
    5.1 横观各向同性材料全空间的Kelvin解
        5.1.1 s_1≠s_2时的Kelvin解
        5.1.2 s_1=s_2时的Kelvin解
        5.1.3 可蜕化为各向同性材料的Kelvin解
    5.2 与有限元解的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横观各向同性材料空间轴对称问题解的算例分析
    6.1 数值算例分析
    6.2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回顾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电力信息物理系统框架下基于通信架构的系统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可靠性研究现状
        1.2.2 智能配电网可靠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信息流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影响分析
    2.1 智能变电站信息流特点
    2.2 信息流对电流差动保护的影响
        2.2.1 SV报文丢包与误动的关系
        2.2.2 SV报文丢包与拒动的关系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故障树分析法的智能变电站保护可靠性分析
    3.1 故障树分析法理论基础
    3.2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
    3.3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模型和计算
    3.4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马尔科夫状态空间法的智能变电站保护可靠性计算
    4.1 马尔科夫状态空间法
        4.1.1 马尔科夫过程
        4.1.2 二状态马尔科夫模型
        4.1.3 状态空间法
    4.2 保护系统的状态空间图与转移矩阵
    4.3 算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息流对智能配电网可靠性的影响和评估
    5.1 配电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5.2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可靠性计算
    5.3 考虑信息系统影响的配电网可靠性计算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附录2

四、框架结构空间分析的状态空间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实模态的非比例阻尼体系复模态叠加法[J]. 付相球,潘旦光. 振动工程学报, 2021(06)
  • [2]MMC换流器多频段动态相量法的建模与仿真[D]. 屈秋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基于FPGA的DC/AC建模与实时仿真技术[D]. 应鹏飞.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4]振动弛张筛动力学特性与关键部件研究[D]. 武继达.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5]结构减震(振)控制系统实时混合试验仿真研究[D]. 王加雷. 广州大学, 2020(02)
  • [6]浙江省海洋综合承载力评价及预测研究[D]. 李慧.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7]基于PS-DR-DM模型的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D]. 高晴.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辐射地板间歇供暖房间的传热特点研究与应用[D]. 刘诗韵. 浙江大学, 2020(02)
  • [9]横观各向同性材料空间轴对称问题的状态空间解法研究[D]. 王子睿.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10]电力信息物理系统框架下基于通信架构的系统可靠性研究[D]. 钟靖.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框架结构空间分析的状态空间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