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研究

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研究

一、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内镜及病理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松[1](2021)在《术苓泻心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寒热错杂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对比术苓泻心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与单纯使用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寒热错杂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其可行性,为本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收集的符合纳排标准的72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每次40mg,每日1次,治疗8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术苓泻心汤口服,每日1剂,治疗8周。治疗前u后分别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分与胃镜分级评分,比较两组的复发率,并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综合分析术苓泻心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寒热错杂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1.GERDQ量表积分比较:分别对比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治疗后GERDQ量表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对比治疗后两组GERDQ积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和疗效比较:分别对比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对比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总积分优n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91.7%)显着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单项症状积分比较:分别对比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三项主症(胸骨后灼痛、反酸、胃脘隐痛)和四项次症(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肠鸣便溏、手足不温)各项积分均显着降低(P<0.05);组间对比治疗后7项中医症状,治疗组在胸骨后灼痛、反酸、食欲不振、肠鸣便溏、手足不温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组胃脘隐痛、神疲乏力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胃镜积分和疗效比较:分别对比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治疗后胃镜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对比治疗后两组胃镜积分,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镜有效率(80.5%)明显高于对照组(6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复发率的比较:治疗组复发率(14.7%)明显低于对照组(39.4%),提示治疗组复发率低,远期疗效更好(P<0.05)。6.安全性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行血尿便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等检查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无用药后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术苓泻心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寒热错杂型反流性食管炎可改善患者中医临床证候与内镜下炎症,并降低复发率,提高远期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王炳然[2](2021)在《健脾降逆方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一种由胃、十二指肠中的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造成食管黏膜损伤而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并且近些年的发病逐渐升高,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治疗RE的首选药物,它起效较快,但副作用较多,停药后复发率较高。中医药治疗RE能够在缓解临床症状和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显示出一定优势,已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研究,主要阐述RE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第二部分是临床疗效研究,验证健脾降逆方对中虚气逆型RE的临床疗效,并通过随访,对远期疗效进行评价;第三部分是实验研究,使用贲门肌切开结合幽门部半结扎的方法进行RE大鼠造模,从调节cAMP/PKA信号通路及上下游相关蛋白表达的角度探讨健脾降逆方治疗RE的机制。研究方法临床研究:纳入131例中虚气逆型RE病例,其中对照组64例、治疗组67例。治疗组予健脾降逆方颗粒剂口服,每日2次,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片口服,20mg/每次,2次/每日。服药周期均为8周,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安全性检查,对治疗组治疗前后MTL、VIP、Ghrelin进行对比,并分别于停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问卷随访。实验研究:选用8周龄SD大鼠,使用贲门肌切开结合幽门部半结扎的方法进行RE造模,于造模后进行分组,共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予蒸馏水灌胃,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片药液灌胃,中药组分别以不同浓度的健脾降逆方灌胃,灌胃14天后进行取材,应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VIP、Ghrelin含量;PCR法检测下段食管组织中VIP、VPAC2、Ghrelin、GHSR、cAMP、PKA mRNA 表达;Western Blot 法测定下段食管组织中cAMP、PK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ROCK1、MLC阳性表达。研究结果临床研究部分:(1)对于GerdQ量表评分而言,在服药8周后,健脾降逆方和奥美拉唑均能有效降低总分,两者未显示出明显差异,但健脾降逆方在停药3个月、6个月的远期效果均优于奥美拉唑,并且停药3个月和停药6个月之间未体现出明显差异,对疗效具有较好的保持效果。而奥美拉唑在停药3个月便出现症状反复。(2)根据GerdQ量表判断复发率,健脾降逆方在停药3个月、停药6个月、停药12个月均优于奥美拉唑,与远期疗效对比的结果一致。(3)对于中医症状分级量表中的主要症状评分而言,健脾降逆方在治疗后、停药3个月、停药6个月、停药12个月均优于奥美拉唑,并在远期疗效上显示出与GerdQ量表同样的趋势:健脾降逆方在停药3个月和停药6个月并未体现出明显差异,至停药12个月时,才出现明显的疗效下降,体现了对疗效具有较好的保持效果。而奥美拉唑在停药3个月便出现症状反复。(4)对于中医症状分级量表中的次要症状评分而言,健脾降逆方的疗效在治疗后、停药3个月、停药6个月、停药12个月均优于奥美拉唑。(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MTL含量较治疗前升高,血清VIP含量较治疗前降低,胃底Ghrelin表达较治疗前增多。实验研究部分:(1)造模后,假手术组大鼠在毛发光泽、行动、进食饮水量等方面均优于其余5组。在手术后第7天,随机选择2只非假手术组大鼠取材,HE染色后观察食管大体及病理形态,验证造模成功。(2)中药高、中剂量组较对照组和中药低剂量组而言,均能有效减少VIP及受体VPAC2mRNA表达;中药高、中剂量组较对照组和中药低剂量组而言,均能有效增加Ghrelin及受体GHSR mRNA表达。(3)中药高、中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cAMP、PKA mRNA表达水平。(4)中药高剂量组能够显着增加ROCK1、MLC表达,中剂量组能显着增加ROCK1表达,但MLC的表达仅有升高趋势。结论在本次研究中,验证了健脾降逆方对于RE典型症状的短期疗效(8周内)与奥美拉唑相当,同时在缓解非典型症状上疗效显着,且对停药后的疗效维持具有明显优势,这与健脾降逆方益气健脾,和降胃气,治本顾标的功效相适应。在观察到健脾降逆方对于RE的临床疗效后,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健脾降逆方能够调节VIP、Ghrelin分泌,减轻食管黏膜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cAMP/PKA信号通路活性,增加下游蛋白ROCK1、MLC表达,增强平滑肌收缩,促进胃排空有关。

魏桐[3](2021)在《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统计分析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患者的中医证型、焦虑抑郁、内镜表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分布规律,从而探讨RE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内镜表现、H.pylori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为RE的诊疗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消化内镜检查示反流性食管炎的300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设计反流性食管炎调查问卷,问卷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活情况、H.pylori感染情况、中医四诊信息,由调查者通过问诊填写并进行辨证,通过观察及交流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评定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调查表收回后,将数据录进计算机,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4.0软件行统计分析,根据资料类型分别选择描述性分析、χ2检验、非参数检验、因子分析等方法。结果:1.本次研究的300例RE患者中,女性为115例,占总人数的38.3%,男性为185例,占61.7%;其中年龄最大者84岁,最小27岁,平均年龄57±12岁,年龄段以60-69岁最多;病程<半年的患者最多,为148例,占49.3%,1-3年者为40例,占13.3%;从既往史来看,共38人(12.7%)无既往史,其余262人(87.3%)有既往史。在有既往史的患者中,高血压、消化性溃疡、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胆囊疾病、脑血管病、甲状腺疾病等慢性疾病者分别占45.0%、29.8%、26.3%、19.0%、14.1%、12.6%、11.5%、11.5%,咽炎、肝囊肿、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哮喘占比较低;职业性质以脑力劳动者为主,占53.7%;发病诱因方面,99例无明显诱因,201例有明显诱因,其中情志不畅96例,饮食不节60例,其次为体虚劳倦和气候变化;饮食偏嗜方面,嗜食甜食的患者最多,共91例,占总人数的30.3%,无饮食偏嗜87例,占29.0%,余依次为辛辣、油腻及生冷;不良生活习惯方面,无吸烟史者为201例,有吸烟史者99例,无饮酒史者221例,有饮酒史者79例;BMI指数方面,超重患者132例,占44.0%,体重正常者101例,占33.7%,肥胖和过轻分别占14.0%和8.3%。2.在本次研究的300例RE患者中,H.pylori阳性57例,占19.0%,H.pylori阴性243例,占81.0%,RE的H.pylori阴性患者较多,推测H.pylori在RE中并未起到促进疾病发展的作用,不同性别的RE患者感染H.pylori的比例不同,经统计学分析,H.pylori感染与性别无关(P>0.05)。3.中医证候分布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探析RE中医证候规律,得出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胃,病性包含气虚、阳虚、阴虚、气滞、痰、湿、热等方面。初步拟定证候类型有:类肝胃不和证、类脾胃虚弱证、类脾胃湿热证、类肝(胆)胃郁热证、类痰气郁结证、类胃阴不足证6种。故最终结合因子分析结果和临床辨证分析,将300例RE患者辨为6种证型,得出本研究RE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为:肝胃不和证(43.0%)>脾胃虚弱证(22.0%)>脾胃湿热证(14.0%)>肝胃郁热证(9.7%)>痰气郁结证(7.3%)>胃阴亏虚证(4.0%)。其中主要以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证为主,不同证型与年龄、性别、诱因、职业、饮食偏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pylori感染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焦虑抑郁情况及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焦虑抑郁情况:HAMA平均积分10.08±3.744分,无焦虑者占32.7%,48.6%可能有焦虑,18.7%肯定有焦虑;HAMD平均积分10.36±4.054分,无抑郁者占36.0%,56.7%可能有抑郁,7.3%肯定有抑郁。女性焦虑、抑郁程度较男性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00例RE患者焦虑抑郁集中于60-69岁,50-59岁亦多见。焦虑和抑郁积分与年龄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的关系:肝胃不和证、痰气郁结证与焦虑关系更为密切;HAMA积分肝胃不和证及痰气郁结证分数较高;痰气郁结证、肝胃不和证与抑郁关系更为密切;HAMD积分肝胃不和证及肝胃郁热证分数较高。5.胃镜检查结果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300例RE患者中,食管炎LA-A级患者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人数的78.0%,食管炎LA-B级患者占16.0%,食管炎LA-C级和食管炎LA-D级患者较少。食管充血检出率最高,为70.7%,食管水肿、食管糜烂、食管粘膜粗糙不平、食管颗粒样物附着、食管溃疡检出率分别为49.0%、28.7%、26.0%、6.3%、2.3%。内镜下合并症以慢性胃炎伴糜烂最多,检出率为40.7%,检出率较高的还有胃息肉(24.3%)、十二指肠球炎(14.7%)、十二指肠球溃疡(12.3%)、胆汁反流性胃炎(10.7%)等。RE伴发胃炎病理类型中:慢性萎缩性胃炎为61例,占20.3%,非萎缩239例,占79.7%。RE不同中医证型的内镜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级的患者以肝胃不和证为主,LA-B级以脾胃湿热证为主,LA-C级以胃阴亏虚证为主,LA-D级以脾胃虚弱证为主。RE不同中医证型的食管粘膜炎症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充血和食管颗粒样物附着以舌红最多,食管水肿以苔薄白最多,食管糜烂和食管颗粒样物附着以苔黄腻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食管粘膜表现与舌苔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RE患者存在较为明显的焦虑、抑郁状态,肝胃不和证、痰气郁结证和肝胃郁热证与焦虑、抑郁的关系较其他证候更为密切,提示在临床上治疗该病时可着重从肝论治,情志舒畅,肝气条达,自无横逆犯胃之机。2.RE患者中大部分为H.pylori阴性患者,推测在反流性食管炎中H.pylori并未起到促进疾病发展的作用,RE的中医证型与H.pylori感染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3.RE的内镜分级以食管炎LA-A级为主,其次是食管炎LA-B级,食管炎LA-C及食管炎LA-D级数量较少,不同中医证型内镜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食管粘膜炎症表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启示中医治疗RE应该将病、证、情志三者相结合,同时将中医证型与内镜微观辩证相结合,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降低复发率,从而达到对本病的治疗和预防。

郭少楠[4](2021)在《健脾平逆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中虚气逆证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健脾平逆汤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中虚气逆证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患者,收集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反流性疾病问卷(Reflux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DQ)、胃镜下食管黏膜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探讨分析该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70例,按先后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予健脾平逆汤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对照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疗程结束后分别对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包括各项主症和次症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RDQ积分、胃镜下分级及积分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并统计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1、中医证候综合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1%和67.65%,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2、RDQ总积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均能明显降低RDQ总积分(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RDQ总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3、胃镜下食管黏膜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能明显改善食管黏膜损伤(P<0.01),治疗组内镜治疗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内镜治疗总有效率85.29%,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中医单项证候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反酸、泛吐清涎、嗳气、胃脘隐痛、食少纳差、胃脘痞满、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证候均较前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反酸、嗳气、胃脘隐痛、食少纳差、大便稀溏证候均较前改善(P<0.05),泛吐清涎、胃脘痞满、神疲乏力证候较前无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中医各单项证候的改善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均能明显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明显(P<0.01)。6、服药期间,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健脾平逆汤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能明显改善中虚气逆证各项中医证候,显着提高临床综合疗效,且效果均优于单纯西药组。2、健脾平逆汤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能明显改善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促进食管黏膜损伤修复,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许凤英[5](2021)在《泉州地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泉州地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对本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使中医辨证系统更加标准化、客观化,为今后更有效诊疗RE奠定基础。方法:对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晋江市中医院及泉州市中医院脾胃科门诊及病房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RE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如实填写临床登记表,并根据症状和舌脉进行辨证分型,整理复核收集到的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06例RE患者的一般资料:本研究206例RE患者中,男性161例(78.16%),女性45例(21.84%),男女比例约为3.58:1。年龄最大者为70岁,最小者为23岁,平均(43.80±11.98)岁。年龄分组主要以青年人107例(51.94%)及中年人79例(38.35%)为主。病程主要以1~3年68例(33.01%),<1年62例(30.10%)为主。胃镜分级主要以A级102例(49.51%),B级83例(40.29%)为主。HP检测阳性检出率38.83%。发病诱因与本病关系从大到小为:情志不畅>饮食不适>劳逸过度>感受外邪。饮食偏嗜前三位:习惯饮酒、喜食油腻、喜食海鲜。出现典型的反流症状者有178人,所占比例达86.41%。2.206例RE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肝胃郁热证67例(32.52%)>脾胃湿热证57例(27.67%)>胆热犯胃证32例(15.53%)>气郁痰阻证22例(10.68%)>瘀血阻络证15例(7.28%)>中虚气逆证13例(6.31%)。3.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的研究性别:性别与中医证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年龄分组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主要分布在青年组,中虚气逆证主要分布在中、老年组。病程:RE患者病程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胃湿热证及肝胃郁热证病程的相对较短,瘀血阻络证及中虚气逆证的病程相对较长。胃镜分级:RE患者胃镜分级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胃郁热证胃镜分级以A级、B级为主,脾胃湿热证胃镜分级以A级为主,瘀血阻络证胃镜分级以C级为主,D级较少见,主要以中虚气逆证为主。HP感染:HP感染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胃湿热证及肝胃郁热证HP阳性率较高,中虚气逆证HP阳性率最低。诱因:发病诱因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情志不畅是肝胃郁热证的主要诱因;饮食不适是脾胃湿热证的主要诱因;劳逸过度是中虚气逆证的主要诱因;感受外邪引起RE发病的情况则较少。RE合并症:RE合并糜烂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溃疡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泉州地区RE的发病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发病人群以中青年人群为主,病程主要在3年之内,且容易复发。2.RE患者中医证型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胆热犯胃证>气郁痰阻证>瘀血阻络证>中虚气逆证。RE主要中医证型以实证、热证多见。3.年龄、病程、胃镜分级、HP感染、诱因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相关性。4.RE胃镜下合并症:以合并糜烂性胃炎及合并十二指肠溃疡居多。RE合并糜烂性胃炎最常见中医证型为肝胃郁热证,RE合并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脾胃湿热证。

吕晶晶[6](2021)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与镜下表现及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中医证型与镜下表现的相关性,总结、归纳、浓缩内镜下RE的辨证规律,以期为RE的中医辨证增加客观依据;探析RE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深化中医对RE病因病机的认识,以期为临床诊治RE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福州市中医院,经胃镜诊断为RE,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80人,收集和整理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胃镜下食管黏膜的洛杉矶(Los Angeles,LA)分级、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镜下合并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并运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在性别上,RE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43:1;在年龄上,本研究所纳入的RE患者年龄在18-65岁之间,其中46-55岁这一年龄层为发病高峰;在BMI上,超重患者所占比重最大,约占总人数的46.1%。2、中医证型分布:肝胃郁热证(18.9%)>脾胃湿热证(17.8%)>气郁痰阻证(17.2%)>中虚气逆证(15.5%)>胆热犯胃证(15.6%)>瘀血阻络证(15%)。3、中医证型与一般资料相关性:RE不同证型与年龄无明显相关(P>0.05),但在性别构成及BMI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P<0.01),其中男性以肝胃郁热证为主,女性以气郁痰阻证为主,脾胃湿热证患者BMI指数最高。4、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①RE不同证型间LA分级情况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脾胃湿热证患者在A级分布的人数最多,约占65.6%;B级患者中肝胃郁热证及胆热犯胃证升高最为明显,约55.9%及57.1%;C级及D级患者均以中虚气逆证为主。②RE不同证型间Hp感染情况具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脾胃湿热证患者Hp阳性率最高。5、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①RE证型与患者是否合并焦虑、抑郁状态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其中气郁痰阻证与肝胃郁热证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占比均明显高于其余四个证型。②RE不同证型的焦虑、抑郁程度具有显着差异(P<0.01),其中气郁痰阻证与肝胃郁热证患者的HAMA、HAMD评分均明显高于胆热犯胃证、脾胃湿热证、瘀血阻络证及中虚气逆证。结论:1、评估RE患者LA分级及Hp感染情况有助于为其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①RE不同中医证型与LA分级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随着中医证型的由实转虚,食管炎严重程度由轻向重转变。②RE不同中医证型间Hp感染情况具有显着差异性,其中脾胃湿热证Hp阳性率最高。2、RE不同中医证型的焦虑、抑郁状态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其中肝胃郁热证及气郁痰阻证患者更具有焦虑、抑郁倾向。研究RE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有助于在临床中对于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RE患者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以期提高RE的疗效。

周慧玲[7](2021)在《三香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三香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提供新思路。方法:将所纳入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脾胃病科门诊的72例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汤剂三香汤加味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胃镜下食管黏膜分级,用统计软件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炎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研究共入组72例患者,在试验过程中,共脱落5例,完成试验的病例共67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对67例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胃镜下食管黏膜分级等数据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1)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组烧心、反酸、胃脘灼痛、嗳气反食、嘈杂易饥、心烦易怒症状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对照组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脘腹胀满症状有所改善(P<0.05),胸骨后灼痛、脘腹胀满症状,两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2)胃镜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3%;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胃镜下食管黏膜改善情况疗效优于对照组;(3)中医症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8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安全性: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三香汤加味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在改善症状、胃镜下食管黏膜情况方面,疗效优于雷贝拉唑,并且具有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段冰霞[8](2021)在《甘爱萍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脾虚湿热证的经验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指出1.甘爱萍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脾虚湿热证的经验挖掘研究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挖掘甘爱萍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脾虚湿热证的用药经验。研究方法:(1)72例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甘教授门诊的RE脾虚湿热证患者,提取基本信息情况(姓名、性别、年龄、食管炎分级)及210首处方信息。(2)对涉及的119味中药的药名、性味归经、功效进行规范化的处理,利用Excel表对一般情况、单味药物频数、高频药物种类频次、性味归经频次进行统计分析。(3)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210首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7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8:1。发病年龄以40岁以上人群为主。RE脾虚湿热证患者的胃镜分级以B级多见。(2)单味药物:共涉及119味中药,用药总频次为3463次,单味药物用药频次排名前5的分别是白术、百合、砂仁、茯苓、浙贝母。(3)高频药物种类:功效分类统计中排名前3的是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4)四气:排名由前到后的分别是寒性、温性、平性、凉性、热性。(5)五味:排名由前到后的分别是甘、苦、辛、酸、淡、涩、咸。(6)归经:排名由前到后的分别是肺、胃、肝、脾、心、肾、大肠、胆、膀胱、小肠、三焦、心包。(7)关联规则分析:频次最高的5组药物组合分别是“百合,砂仁”、“白术,茯苓”、“白术,百合”、“百合,浙贝母”、“白术,砂仁”。(8)聚类分析:获得3个新的药物组合,分别为“白术,百合,砂仁,玉竹,蒲公英”、“白术,砂仁,茯苓,百合,浙贝母”、“白术,浙贝母,白及,茯苓,百合”。研究结论:经过数据挖掘以后,得出甘教授治疗RE脾虚湿热证以白术、茯苓、砂仁、百合、浙贝母等健脾、化湿、清热的药物为主,用药以甘寒、苦寒为主。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核心药物组合作用机制探讨研究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探讨核心药物组合治疗RE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获取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其靶点。(2)利用genecard数据库预测RE的靶点。(3)利用c ytoscape3.7.2软件绘制核心药物组合-关键化学成分-交集靶点-疾病网络图,利用string数据库绘制交集靶点的蛋白网络互作图,筛选关键化学成分及关键靶点。(4)利用R软件及相关bioconductor包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研究结果:(1)核心药物组合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共44种(白术5种、百合7种、砂仁10种、浙贝母7种、茯苓15种)有效成分找到584个靶点。(2)疾病靶点:共得到2381个RE的靶点。(3)核心药物组合-关键化学成分-交集靶点-疾病网络图:核心药物组合-关键化学成分-交集靶点-疾病网络图中共有309个节点(包括5个药物名称、41个关键化学成分、262个交集靶点、1个疾病名称)。(4)作用于RE的关键化学成分、关键靶点:关键化学成分为β-谷固醇、豆甾醇。关键靶点为PIK3CA、TP53、AKT1、MAPK1、MAPK3、APP、HRAS、CASR、HSP90AA1、CREBBP、F2、AGTR1、MAPK8、AGTR2、CDK1、EDNRA、EGFR、ESR1、HDAC1、MAPK14、F2R、JAK2、PLCG1、PTPN11、TACR1、JUN、EDNRB、CCKBR、GHSR、HTR2A。(5)富集分析结果:共有219条GO富集分析分子功能,涉及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内肽酶活性、酰胺结合、药物结合等。共有159条KEGG通路,其通路主要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c AMP信号通路等。研究结论:β-谷固醇、豆甾醇为核心药物组合作用于RE的关键化学成分,核心药物组合主要是通过PIK3CA、TP53、AKT1、MAPK1、MAPK3等靶点作用于RE,通过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内肽酶活性、酰胺结合、蛋白质酪氨酸激酶活性、药物结合等分子功能和PI3K/Akt信号通路、c A MP信号通路等对RE发生作用。

张雪琪[9](2021)在《蒿芩清胆汤联合PPI、莫沙必利治疗胆热犯胃型RE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探究蒿芩清胆汤联合PPI、莫沙必利治疗胆热犯胃型RE的临床研究的效果,以便为RE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临床思路。研究方法:将所收集的2018年10月~2020年2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消化内科(脾胃病科)门诊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胆热犯胃证RE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参照组予以PPI+莫沙必利治疗(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莫沙必利),研究组予以蒿芩清胆汤清胆汤加减),均治疗8周,并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以下指标:(1)中医症状积分;(2)消化内镜检查分级情况;(3)中医及西医疗效;(4)不良反应;(5)随访复发率(1年)(2021年2月结束数据收集);(6)生活质量情况。结合观察情况,综合评价蒿芩清胆汤联合PPI、莫沙必利治疗方案的应用可行性。结果:(1)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相近(P>0.05);治疗后,研究组症状积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显着(P<0.05)。(2)消化内镜分级:治疗前,两组内镜分级相近(P>0.05);治疗后,研究组内镜分级低于参照组,差异显着(P<0.05)。(3)治疗后,研究组中医、西医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参照组(95.24%vs75.61%、92.86%vs70.73%),差异显着(P<0.05)(4)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未见明显恶心呕吐及皮疹过敏等现象,相关辅助检查治疗前后对比未见明显差异。(5)研究组复发率2.38%低于参照组的17.07%,差异显着(P<0.05)。(6)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GQOLI-74各维度评分、总评分相近(P>0.05);末次随访,研究组患者GQOLI-74各维度评分、总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显着(P<0.05)。结论:蒿芩清胆汤联合PPI、莫沙必利治疗胆热犯胃型RE,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食管黏膜损伤,提升近期治疗有效率,而且能够保证远期效果,降低复发率、帮助患者改善远期生活质量,同时服用安全,具有可靠应用价值。

刘莉云[10](2021)在《左金丸合四逆散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RE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从中医证候、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胃镜等方面的改善情况,来评价左金丸合四逆散加减联合西药雷贝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的有效性,探讨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法。方法:1.从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脾胃科的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选取诊断为RE肝胃郁热证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5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2例和对照组1例未按疗程服药,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例未规律复诊,实纳入60例。2.对照组予口服雷贝拉唑肠溶片,20mg,每日一次,疗程8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左金丸合四逆散加减治疗(黄连6g、吴茱萸3g、柴胡10g、麸炒枳壳10g、砂仁8g、豆蔻10g、白芍20g、甘草10g、海螵蛸20g、浙贝母10g、煅瓦楞子20g、煅赭石15g),日1剂,早晚分服。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后中医证候疗效、RDQ评分,治疗前后复查胃镜。综合分析左金丸合四逆散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RE的临床疗效,并记录生命体征,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结果,明确其安全性。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3.30%,对照组总有效率83.30%,治疗后两组疗效有差别(P<0.05)。(2)中医证候积分:两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差异。两组治疗后证候积分有差异(P<0.05),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经治疗后对各单项症状均有改善作用,治疗组在反酸、烧心或灼热感、嗳气或反食、心烦易怒等单项症状上优于对照组(P<0.05)。(3)胃镜疗效评分:治疗组总有效率77%,对照组总有效率50%。治疗后两组的胃镜疗效有差别(P<0.05),治疗组在改善食管镜下黏膜表现上强于对照组。(4)RDQ评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后证候积分有差异(P<0.05),治疗组在降低RDQ评分上优于对照组。二者在治疗第4周时RDQ评分差异不明显,治疗结束时治疗组RDQ评分低于对照组。(5)RDQ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0%,治疗后两组的RDQ疗效有差别(P<0.05),治疗组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6)远期疗效对比:两组停药4周后,治疗组复发率6.67%,对照组复发率30%,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7)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在治疗前后均无异常。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左金丸合四逆散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RE疗效显着,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缓解黏膜炎症,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二、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内镜及病理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内镜及病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术苓泻心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寒热错杂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健脾降逆方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研究
        2 病因与病机探究
        3 中医治疗方法
        4 中医预后与调护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反流性食管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特征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4 诊断方法
        5 治疗手段
        6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部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西医诊断标准
        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4 病例纳入标准
        5 病例排除标准
        6 入组病例一般情况
    第三节 研究方法
        1 样本量计算
        2 分组方法
        3 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分析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1 基本情况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2 GerdQ量表结果
        3 主要症状疗效评定结果
        4 次要症状疗效评定结果
        5 总症状疗效评定结果
        6 复发率对比
        7 血清MTL、VIP结果
        8 胃组织中Ghrelin表达结果
    第五节 讨论
        1 组方思路
        2 脾、肝二脏与RE的关系
        3 健脾降逆方对中虚气逆型RE的治疗思路
        4 研究结果分析
        5 MTL、VIP、Ghrelin与RE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健脾降逆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3 研究方法
    4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流行病学资料
        5.2 发病相关因素
        5.3 发病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
        5.4 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5.5 中医证候与相关因素分析
        5.6 焦虑抑郁情况
        5.7 焦虑抑郁状态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5.8 内镜检查结果
        5.9 舌苔象与食管粘膜表现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健脾平逆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中虚气逆证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
    3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分析
    2 一般资料分析
    3 治疗前各组比较
    4 治疗后指标的分析比较
        4.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4.2 内镜疗效分析
        4.3 RDQ疗效分析
    5 不良反应观察
讨论
    1 理论依据
        1.1 古代医家对RE的认识
        1.2 现代医家对RE的认识
        1.3 导师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2 方案的确立
        2.1 选用健脾平逆汤的原因
        2.2 选用雷贝拉唑的依据
    3 健脾平逆汤方剂配伍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
        3.1 方剂配伍特点
        3.2 现代药理研究
    4 结果分析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综合疗效比较
        4.3 RDQ积分疗效比较
        4.4 胃镜下食管黏膜疗效评价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反流性疾病问卷(RDQ量表)
    附录 C 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
    附录 D 反流性食管炎胃镜下分级及积分
文献综述 反流性食管炎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泉州地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标准
        2.3 HP感染的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调查表的设计
        4.2 调查表的内容
        4.3 调查步骤
        4.4 病例筛选质量把控
        4.5 数据整理
        4.6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分布规律
        1.2 年龄分布规律
        1.3 病程分布规律
        1.4 是否为首次发病
        1.5 胃镜分级分布规律
        1.6 诱因分布规律
        1.7 饮食偏嗜分布规律
        1.8 主要症状分布
        1.9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2 中医证型分布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2.1 性别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2.2 年龄分组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2.3 病程分组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2.4 胃镜分级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2.5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2.6 诱因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3 RE伴胃镜下其他并发症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3.1 RE合并症分布情况
        3.2 RE合并糜烂性胃炎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3.3 RE合并十二指肠溃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讨论
    1 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
        1.1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名
        1.2 古今医家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辨证分型
        1.4 治疗
    2 西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
        2.1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
        2.2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
    3 结果讨论
        3.1 性别、年龄、病程、胃镜下分级分布特点
        3.2 发病诱因、饮食偏嗜分布
        3.3 临床症状分布
        3.4 RE中医证型分布
        3.5 RE性别、年龄、病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3.6 RE胃镜下分级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3.7 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3.8 诱因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3.9 RE合并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与镜下表现及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及分级标准
        2.2 中医辨病及辨证标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6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
        1.2 BMI分布情况
    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 RE不同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BMI的关系
        3.1 RE不同中医证型与性别的关系
        3.2 RE不同中医证型与年龄的关系
        3.3 RE不同中医证型与BMI的关系
    4 RE不同中医证型与LA分级、Hp感染、合并症的相关性
        4.1 LA分级情况
        4.2 LA分级与Hp相关性
        4.3 中医证型与LA分级相关性
        4.4 中医证型与Hp感染相关性
        4.5 中医证型与合并症的相关性
    5 中医证型与焦虑状态的相关性
        5.1 焦虑状态程度分布情况
        5.2 RE患者不同证型与焦虑状态严重程度的关联性
    6 中医证型与抑郁状态的相关性
        6.1 抑郁状态程度分布情况
        6.2 RE患者不同证型与抑郁状态严重程度的关联性
讨论与分析
    1 西医对RE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危险因素研究
        1.3 发病机制研究
        1.4 西医治疗现状
    2 中医对RE的认识
        2.1 中医对RE病名的认识
        2.2 中医对RE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对RE辨证分型的认识
    3 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3.1 RE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认识
        3.2 RE中医证型与一般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3.3 RE中医证型与镜下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3.4 RE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状态相关性分析
    4 课题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三香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观察指标
    3 疗效评定标准
    4. 治疗方法
    5. 统计方法
    6. 统计结果
讨论
    1 选题背景
    2 导师治疗RE的学术思想
    3 三香汤组方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5 结果分析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8)甘爱萍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脾虚湿热证的经验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 甘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脾虚湿热证的经验挖掘研究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搜集临床资料
        2.2 分析软件
        2.3 病例信息采集录入
    3 数据统计分析
    4 统计结果
        4.1 基本信息
        4.2 单味药物用药频数结果
        4.3 高频药物种类频数结果
        4.4 四气结果
        4.5 五味结果
        4.6 归经结果
        4.7 关联规则结果
        4.8 聚类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甘教授治疗RE的临床经验
        5.2 结果分析
    6 小结
研究二 核心中药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筛选核心药物组合有效成分
        3.2 筛选有效化学成分靶点
        3.3 筛选疾病靶点
        3.4 韦恩图的绘制
        3.5 构建网络图
        3.6 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
        3.7 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核心药物组合有效化学成分
        4.2 核心药物组合靶点及其网络图
        4.3 疾病靶点
        4.4 韦恩图
        4.5 核心药物-关键化学成分-交集靶点-疾病网络图
        4.6 蛋白互作网络图
        4.7 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5 讨论
    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反流性食管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附录二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附录三 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综述
附录四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9)蒿芩清胆汤联合PPI、莫沙必利治疗胆热犯胃型RE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目的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1 样本量计算
        1.2 诊断标准
        1.3 入选及排除标准
        1.4 脱落标准
        1.5 研究对象
    2 方法
        2.1 参照组
        2.2 研究组
    3.观察指标
        3.1 症状积分
        3.2 内镜分级
        3.3 治疗结果
        3.4 安全性观察指标
        3.5 远期疗效评定标准
        3.6 生活质量
    4.统计学方法
    5.质量控制
结果
    1.组间症状积分对比
    2.组间内镜分级对比
    3.组间治疗效果对比
    4.安全性结果观察
    5.组间随访复发情况对比
    6.生活质量对比
结论
讨论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蒿芩清胆汤联合PPI、莫沙必利治疗胆热犯胃型RE效果分析
        3.1 中医症状积分分析
        3.2 内镜分级情况分析
        3.3 中、西医治疗效果分析
        3.4 临床安全性指标分析
        3.5 远期随访复发情况分析
        3.6 生活质量分析
    4.蒿芩清胆汤应用依据及组方分析
        4.1 组方
        4.2 组方分析
        4.3 组方药理分析
    5.相关西药应用依据
    6 蒿芩清胆汤联合PPI、莫沙必利治疗胆热犯胃型RE优势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反流性食管炎中西医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内镜检查分级
    附录3 中医症状积分表
致谢

(10)左金丸合四逆散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RE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设计分组与给药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西医对RE的认识
    2 中医对RE的认识
        2.1 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2.2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2.3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3 导师观点
        3.1 病因病机
        3.2 临证经验
        3.3 左金丸合四逆散加减的组方依据
        3.4 选择雷贝拉唑作为对照组的原因
    4 结果分析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4.3 RDQ积分分析
        4.4 胃镜疗效分析
        4.5 远期疗效分析
        4.6 安全性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RE的病名认识
    2 中医对RE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对RE的辩证分型
    4 中医辨证论治RE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对RE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1 流行病学调查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3 诊断
    4 治疗
        4.1 一般治疗
        4.2 药物治疗
        4.3 内镜下治疗
        4.4 外科手术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内镜及病理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术苓泻心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寒热错杂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D]. 刘松.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健脾降逆方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D]. 王炳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研究[D]. 魏桐.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健脾平逆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中虚气逆证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观察[D]. 郭少楠.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泉州地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研究[D]. 许凤英.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与镜下表现及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研究[D]. 吕晶晶.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三香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研究[D]. 周慧玲.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甘爱萍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脾虚湿热证的经验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研究[D]. 段冰霞.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9]蒿芩清胆汤联合PPI、莫沙必利治疗胆热犯胃型RE的临床研究[D]. 张雪琪.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左金丸合四逆散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RE的临床观察[D]. 刘莉云.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