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肝病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卓永祥[1](2020)在《“和”理论指导下的疏肝健脾法逆转乙肝肝纤维化的疗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文献研究阐述了疏肝健脾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第二部分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和”理论指导下的疏肝健脾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临床疗效评价。第一部分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总结疏肝健脾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医学网”为检索库,对2008年12月至2019年10月关于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文献进行检索,建立疏肝健脾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数据库,运用聚类分析与关联规则探讨和分析疏肝健脾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共66篇,涉及单味中药126味,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药物种类居前4位的分别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四类药物的累积频率占比80.23%。以聚类分析可以发现两种配伍规律:1.益气健脾配合疏肝理气药,少佐养血柔肝药,2.益气活血配合软坚散结药,少佐理气药;以关联规则可以发现常见药对为柴胡配白芍,柴胡配白术。结论: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常选用疏肝理气药、益气健脾药、活血化瘀药与利水渗湿药,但肝纤维化的不同阶段,用药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第二部分目的:阐述了“和”理论指导下疏肝健脾法确立的和合疏养方治疗肝纤维化的疗效优势,并进一步观察和合疏养方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为疏肝健脾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提供循证医学依据,为下一步开展中医药防治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2018年5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在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部住院的100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化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恩替卡韦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和合疏养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LSM值、肝脏病理、APFI评分、FIB-4评分、肝纤4项、影像学积分、肝功能恢复、HBV-DNA转阴率、乙肝两对半、中医证候积分的不同。结果:1.在LSM值的改善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在第48周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前随访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发现,各组随访节点与基线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APRI与FIB-4评分上,APRI评分各时间节点与对照组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发现,两组患者随访节点与基线水平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4评分各时间节点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内比较上,治疗组各个随访节点与基线水平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在第36周时才与基线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肝纤4项的比较上,PCⅢ在第12周时与对照组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之后随访节点较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较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发现,两组患者肝纤4项各随访节点与基线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影像学积分上,治疗组较对照组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随访节点与基线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肝功能恢复水平以及复常率上,第12周时治疗组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随访节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发现,各个随访节点与基线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复常率在第12周与对照组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48周时两组患者肝功能都已恢复正常;6.在HBV-DNA转阴率上,治疗组较对照组在第12周随访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随访节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在乙肝两对半的比较上,e抗原转阴率上与对照组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8.在中医证候评分上,治疗组较对照组在治疗前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9.在安全性指标上,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通过比较治疗组予以和合疏养方联合恩替卡韦及对照组单纯予以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得出以下结论:1.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疗效突出,且安全可靠;2.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可以提早促进肝功能复常,具有一定抗炎保肝作用;3.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池晓玲教授运用“和”理论指导下的疏肝健脾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理论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徐粲瑶[2](2020)在《梓醇通过上调miR-96-5p抑制P66Shc/Cyto C途径改善PA诱导的HepG2细胞脂质蓄积、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现代社会中影响人类健康的一个危险因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实验旨在探讨梓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起治疗作用的机制,用棕榈酸酯(palmitic acid,PA)诱导的HepG2细胞作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模型,验证梓醇对其脂质蓄积、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以及是否通过上调miR-96-5p抑制P66Shc/Cyto C途径达到。方法:本实验需验证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梓醇是否可以改善PA诱导的HepG2细胞模型的脂质蓄积和细胞凋亡。把实验分为三组,正常HepG2细胞为对照组,HepG2细胞+PA为模型组,HepG2细胞+PA+catalpol为治疗组,可以通过尼罗红染色、TUNEL染色、DNPI染色测定细胞中脂质蓄积及细胞凋亡以验证。其二,梓醇是否可以抑制PA诱导的HepG2细胞模型中的氧化应激。把实验分为六组,正常HepG2细胞为对照组,HepG2细胞+catalpol为梓醇组,HepG2细胞+PA为模型组,HepG2细胞+PA+catalpol为治疗组,分别加入5、20、80μM梓醇分为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中P66Shc和Cyto C的表达水平,验证梓醇对细胞模型中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并探讨抑制作用与梓醇浓度是否呈相关性。其三,梓醇是否通过miR-96-5p/P66Shc/Cyto C通路以达到改善脂质蓄积、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作用。把实验分为四组,正常HepG2细胞为对照组,HepG2细胞+PA为模型组,HepG2细胞+PA+agomir-96-5p为上调组,HepG2细胞+PA+catalpol为治疗组,通过尼罗红染色、TUNEL染色、DNPI染色、Western Blot、q PCR检测各组中脂质蓄积、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的程度,通过上调组和治疗组的对比可以验证梓醇是否通过miR-96-5p/P66Shc/Cyto C通路以达到其治疗效果。结果: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模型组中脂质蓄积及细胞凋亡较对照组显着增多,而加入梓醇后的治疗组中,脂质蓄积及细胞凋亡明显减少。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中P66Shc和Cyto C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而加入梓醇的治疗组中P66Shc和Cyto C的表达明显被抑制(P<0.05),但比较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发现梓醇的浓度与其抑制效果不呈正相关性。使用agomir-96-5p上调miR-96-5p表达后,上调组与模型组对比,荧光显微镜下可见上调组脂质蓄积和细胞凋亡明显减少,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上调组中p66shc和Cyto C的表达被显着抑制(P<0.05)。上调组与梓醇组对比,发现两组对脂质蓄积、细胞凋亡和p66shc和Cyto C的表达抑制效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梓醇可以抑制PA诱导的HepG2细胞模型中脂质蓄积、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且其是通过影响miR-96-5p/P66Shc/Cyto C通路,显着提高PA诱导的HepG2细胞中miR-96-5p水平,降低p66shc、Cyto C表达以达到梓醇的抑制效果。
程修平[3](2020)在《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白睛络脉特征及观眼识证智能诊断模型构建》文中指出论文一基于观眼识证理论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白睛络脉特征量化研究目的:基于彭氏眼针观眼识证理论,采用现代医学球结膜微循环定量分析方法,观察比较健康受试者与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白睛络脉特征,用客观量化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白睛络脉的差异性并分析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白睛络脉的特征,为观眼识证理论提供一定的定量形态学依据。方法: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中心诊断为气虚血瘀证的中风病恢复期患者资料,经过筛选后纳入71例作为气虚血瘀证组;同期从辽宁中医药大学师生的家属及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患者的家属中招募健康受试者,经过筛选后纳入70例作为健康受试者组。在微循环图像分析系统中分别登记受试者性别、年龄,并根据观眼识证理论中眼穴区的划分,应用微循环检测仪采集记录两组研究对象的白睛络脉大体分布情况和局部微循环图像。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两眼各穴区的白睛络脉异常频次及白睛络脉的微血管数、细静脉管径、细动脉管径、动静脉管径比、清晰度、网状结构、粗细不均、边缘不齐、走行异常、囊状扩张、微血管瘤、缺血区、血色,并根据田氏球结膜微循环综合定量评价方法计算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白睛络脉的综合积分及各分项积分。将白睛络脉量化指标的变化与彭氏观眼识证理论中气虚血虚证络脉变化进行比较分析。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结果:1.两组组间白睛络脉的异常频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气虚血瘀证组双眼白睛络脉异常频次高于健康受试者组(P<0.05);组内两眼间白睛络脉异常频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观察对象双眼白睛脉络各区异常频次比较,气虚血瘀证组7区(脾胃区)异常频次高于健康受试者组(P<0.05),其余各区异常频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气虚血瘀证组观察对象脾胃区白睛络脉综合积分高于健康受试者组白睛络脉综合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观察对象脾胃区白睛络脉量化指标比较:气虚血瘀证组微血管数、细静脉管径低于健康受试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观察对象细动脉管径、动静脉管径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证组研究对象白睛络脉的清晰度度及微血管数降低、粗细不均、血色及走形异常程度增加,微血管瘤及缺血区数量增加(P<0.05)。两组观察对象白睛络脉的网状结构、边缘不齐、囊状结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观察对象脾胃区白睛络脉定量积分比较:气虚血瘀证组白睛络脉清晰度、微血管数、细静脉管径、细动脉管径、粗细不均、走形异常、微血管瘤、缺血区、血色积分较健康受试者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观察对象白睛络脉的网状结构、动静脉管径、边缘不齐、囊状扩张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1.气虚血瘀证中风病恢复期患者的脾胃区白睛络脉特征与健康受试者不同。2.气虚血瘀证中风病恢复期患者脾胃区脉络特征具体表现为:(1)总体观察特点:白睛表面及络脉总体显影差,较模糊,脉络颜色浅淡且多呈淡红色;(2)络脉形态特点:络脉纤细,且多呈粗细不均样,形态丧失柔和特点,络脉上常可见瘀点;(3)络脉分布特点:络脉数量减少,缺血区及无络脉分布区域增加。3.球结膜微循环检测仪所采集到的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白睛络脉量化指标变化基本与彭氏眼针观眼识证理论中气虚血瘀证可出现的络脉颜色的浅淡、络脉的纤细和垂露等相一致,为观眼识证理论提供一定的客观量化证据。论文二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观眼识证智能诊断模型的构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中风病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彭氏眼针观眼识证理论使用微循环图像分析系统采集研究对象的白睛络脉量化资料,并结合临床资料构建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证候诊断模型,评测诊断模型预测证型的准确性及筛选气虚血瘀证的特征变量,为中风病的辨证提供更高效准确的方法及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标准进行筛选,共纳入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71例作为气虚血瘀证组,非气虚血瘀证患者118例作为非气虚血瘀证组。基于彭氏眼针观眼识证理论使用微循环图像分析系统采集研究对象的白睛络脉量化资料,并采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学历、病程)、体格资料(身高、体重)、神经功能评价资料(NHISS)及中医症状资料。运用双录入法将所有采集信息录入数据库中,并进行两组间白睛络脉量化资料、一般资料、体格资料、神经功能评价资料及中医症状资料比较。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可比性及在白睛络脉量化资料和中医症状资料上的特异性,并与观眼识证理论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白睛络脉的变化规律进行比对分析。应用白睛络脉量化资料、一般资料、体格资料、神经功能评价资料和中医症状资料共同构建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证候诊断模型。针对上述五种观察指标资料的高维高阶性、非线性、模糊性及难以衡量各要素的重要程度的问题,将机器学习领域中的随机森林算法引入到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证候诊断模型研究中。运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智能诊断模型,将研究对象按2:1的比例随机分成训练集及测试集,分别为127例、62例。通过训练集训练得到智能诊断模型,再用测试集进行诊断模型的验证,分析模型预测的准确度及ROC曲线下面积(AUC值)。采用Mean Decrease Accuracy和Mean Decrease Gini两种方法观察自变量(观察指标)对中风病恢复期是否为气虚血瘀证的重要性并筛选出重要性排名前十位的变量作为气虚血瘀证的特征变量。结果:1.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体格资料、神经功能评价资料(NHI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资料比较中,气虚血瘀证组气短乏力、自汗症状上严重程度明显高于非气虚血瘀证组(P<0.05);白睛络脉量化资料比较中,两组白睛络脉综合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气虚血瘀证组的白睛络脉微血管数、细静脉管径、细动脉管径减少,清晰度及网状结构程度降低,微血管瘤、缺血区数量及血色异常程度增加(P<0.05)。2.本研究模型的OOB误差为21.26%,模型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构建出的模型对测试数据的总预测准确率(Accuracy)为88.71%,对中风病恢复期是否为气虚血瘀证的预测特异性(Specificity)为87.18%,敏感性(Sensitivity)为91.30%;对本模型全样本数据的总预测率(Accuracy)为96.30%,对中风病恢复期是否为气虚血瘀证的预测特异性(Specificity)为95.76%,敏感性(Sensitivity)为97.18%。用测试数据预测模型精确度确为0.89,AUC值为0.959>0.9,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3.研究中自变量(观察指标)对中风病恢复期是否为气虚血瘀证的重要性比较,Mean Decrease Accuracy和Mean Decrease Gini两种计算方法结果均显示白睛络脉量化资料占比最大,而其中血色、微血管数、细静脉管径、细动脉管径量化指标为模型贡献度较大参数。小结:1.研究中发现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白睛络脉微血管数、细静脉管径、细动脉管径较非气虚血瘀证患者减少,清晰度及网状结构较非气虚血瘀证患者降低,微血管瘤、缺血区数量及血色异常程度较非气虚血瘀证患者增加。球结膜微循环检测仪采集的白睛络脉量化指标的变化基本与观眼识证理论中气虚血瘀证可出现络脉颜色的浅淡、络脉的纤细和垂露等相一致。在其他临床资料的比较中仅有气短乏力和自汗的严重程度中有差异,提示白睛络脉量化资料可作为气虚血瘀证的辨证依据。2.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智能诊断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可提高中风病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为中风病证候的辨别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可行性方案,为远程人工智能中医诊疗平台的搭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3.通过对观察指标的重要性比较中发现白睛络脉量化资料是模型对证候判断最有意义的特征变量,结果表明白睛络脉量化资料对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佐证了观眼识证理论在中医辨证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其他中医证候诊断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结论:1.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脾胃区白睛络脉较健康受试者不同,主要表现在:白睛络脉的清晰度下降,络脉颜色浅淡,多为淡红色,络脉数量及管径的减小,络脉的粗细不均、走形异常、微血管瘤及缺血区的增加。2.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白睛络脉较非气虚血瘀证患者不同,主要表现在:白睛络脉的清晰度下降,络脉颜色浅淡,多为淡红色,络脉数量及管径的减小,微血管瘤及缺血区增加;非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白睛络脉网格样分布较多。3.球结膜微循环检测仪采集的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白睛络脉客观量化指标变化基本于彭氏眼针观眼识证理论相一致,为理论提供了充实丰富的定量形态学依据。4.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候智能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度,可提高中风病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为中风病证候的辨别提供了一种准确客观的可行性方案。5.白睛络脉量化资料对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也佐证了观眼识证理论在中医辨证中具有重要作用,观眼识证理论的客观量化是一种具有较高可信度及可行性的辨证方法。
吴琼[4](2019)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及其生活质量的预测建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与其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为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开展老年高血压中西结合干预模式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18年3月至10月,对山东省3所三级甲等医院门诊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60份,回收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03份。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SF-12简明健康测量量表(the 12-items short-from health survey,SF-12)、中医体质判定(Constitu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Questionnaire,CCM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Connor-Davidson弹性量表简化版(10-item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10)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分别测量患者的一般人口学变量、生活质量、中医体质类型、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睡眠质量。采用SPSS 21.0和Amos 22.0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分析,具体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路径分析。结果:1.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以复合体质为主,以含有八种体质的人群占比最高,,为18.9%。2.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频数分布情况以偏颇质为主、平和质最少。其中,气虚质人群占比最高,为87.8%(354人),其它依次是阳虚质68.7%(277人)、痰湿质61.3%(247人)、气郁质59.5%(240人)、阴虚质50.1%(202人)、湿热质46.7%(188人)、血瘀质44.9%(181人)、特禀质36.4%(147人)、平和质13.5%(55人)。3.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情况:躯体健康(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得分为50.00±8.83,心理健康(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得分为50.00±8.51,生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ing,PF)维度得分为53.03±32.96,生理职能(Role-Physical,RP)维度得分为43.88±26.17,躯体疼痛(Bodily Pain,BP)维度得分为51.24±25.58,一般健康状况(General Health,GH)维度得分(28.78±19.46,精力(Vitality,VT)维度得分为54.83±24.96,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ing,SF)维度得分为52.91±28.31,情感职能(Role-Emotional,RE)维度得分为45.65±25.92。4.生活质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婚姻状况和体育锻炼情况(运动次数、运动时长和运动方式)方面躯体健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文化程度、退休前职业、医保支付方式、饮食知识(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了解程度、对饮食习惯与慢性病关系的了解程度)和运动知识(运动时长的掌握)方面心理健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心理弹性与平和质显着正相关(r=0.279,P<0.01);与剩余八种体质呈显着负相关(r=-0.101~-0.257,P<0.05或P<0.01);(2)PCS和MCS得分分别与平和质得分呈显着正相关(r=0.412,r=0.364,均P<0.01),与其它8种偏颇体质均呈显着负相关(r=-0.151~-0.366,均P<0.01);平和质分别与PF、RP、BP、GH、VT、SF、RE和MH维度得分呈显着正相关(r=0.311~0.400,均P<0.01),其它8种偏颇体质分别与PF、RP、BP、GH、VT、SF、RE维度得分呈显着负相关(r=-0.113~-0.357,P<0.05或P<0.01),MH维度得分与偏颇体质(除阳虚质、血瘀质和特禀质)得分呈显着负相关(r=-0.138~-0.294,均P<0.01)。(3)PCS、MCS和8个维度得分分别与心理弹性得分呈显着正相关(r=0.136~0.335,均P<0.01)。(4)MCS维度与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家庭支持和其他支持得分(除朋友支持)均呈显着正相关(r=0.143~-0.210,均P<0.01);PCS维度与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无显着相关关系。(5)PCS、MCS和8个维度得分分别与睡眠质量呈显着负相关(r=-0.189~-0.358,均P<0.01)。6.路径分析结果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平和质人群对生活质量影响的总效应最大为0.537,偏颇体质中痰湿质人群对生活质量影响的总效应最大为-0.468;平和质人群对睡眠质量影响的直接效应最大为-0.461,偏颇体质中痰湿质人群对睡眠质量影响的直接效应最大为-0.330;平和质和气郁质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弹性间接影响生活质量,其它体质都是通过领悟社会支持或睡眠质量间接影响心理弹性从而影响生活质量。结论:1.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以复合体质为主,以含有八种体质的人群占比最高。2.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频数分布情况以偏颇质为主、平和质最少。中医体质类型由多到少为: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阴虚质>湿热质>血瘀质>特禀质>平和质。3.生活质量与中医体质、心理弹性、领悟社会支持和睡眠质量存在相关关系。4.中医体质对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睡眠质量间接影响生活质量。其中,平和质和气郁质可以通过直接影响心理弹性间接影响生活质量;其它体质通过领悟社会支持或睡眠质量间接影响心理弹性从而间接影响生活质量。
胡伶姿[5](2019)在《姚乃礼教授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诊疗慢性胃炎伴失眠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总结姚乃礼教授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诊疗慢性胃炎伴失眠的基本认识、诊疗思路、辨治体会及用药特色等,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同时将经验总结与临床验证相结合,观察健脾调肝安神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伴失眠的临床疗效,以验证名老中医经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挖掘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胃炎伴失眠方面的潜力,以期使其临床疗效得到提高。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姚乃礼教授诊疗慢性胃炎伴失眠的病案、跟师学习及姚乃礼教授亲自指导等方式,对姚乃礼教授诊疗慢性胃炎伴失眠的基本认识、诊疗思路、辨治体会、用药特色等临床经验形成初步认识。同时对60例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伴失眠患者进行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以健脾调肝安神汤为基本方,疗程8周,随访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及随访时记录患者的慢性胃炎主要症状量化标准表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及随访时记录患者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在治疗前、治疗8周记录患者的相关安全性指标。使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健脾调肝安神汤进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首次总结了姚乃礼教授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诊疗慢性胃炎伴失眠的临床经验。姚乃礼教授认为本病皆因外邪侵袭、饮食劳倦、情志不遂及素体虚弱而致,“脾胃虚弱,肝失条达,升降失常,阴阳失交,心神不安”是该病的基本病机,其中脾胃虚弱、运化不利是本病的发病基础,湿热、食积、痰浊和瘀血为重要病理因素,肝失条达,升降失常为基本病理变化,病机关键在于脾胃虚弱、阴阳失交、心神不安。在诊疗思路上,姚乃礼教授从基本病机出发,确立了健脾和胃,调肝安神的基本治则,治疗分别从健脾和胃以固其本、调其运化以祛其邪、升降相宜以通气、阴阳相交以安其神、整体调养以助其瘥五个方面入手,逐层深入。对于本病的临床辨治,姚乃礼教授指出应精准把握疾病的基本病机,辨病论治结合辨证论治、宏观辨证结合微观辨证,辨证时重视舌脉。在用药方面,姚乃礼教授用药审慎顾护脾胃、升降合用斡旋气机、揆度病机随证加减、精于配伍善用对药。以健脾调肝安神汤为基础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伴失眠,在慢性胃炎症状积分变化方面,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治疗8周及随访时慢性胃炎症状总积分降低,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相比,慢性胃炎各症状积分均降低,经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SQI积分方面,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治疗8周及随访时PSQI总积分均降低,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相比,PSQI各成分积分均降低,经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心理状态变化方面,与治疗前相比,治疗8周和随访时HAMA、HAMD总积分均降低,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慢性胃炎中医症状疗效评价方面,治疗8周后治愈14例,占23.33%,显效27例,占45.00%,有效14例,占23.33%,总有效55例,总有效率为91.67%;在睡眠质量疗效评价方面,治疗8周后治愈8例,占13.33%,显效18例,占30.00%,有效25例,占41.67%,总有效51例,总有效率为85.00%。结论姚乃礼教授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对慢性胃炎伴失眠的基本认识、诊疗思路、辨治体会、用药及调护均特色鲜明。经临床验证,以健脾调肝安神汤为基础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伴失眠疗效显着,安全性好。
蔡明财[6](2018)在《基于“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探讨温阳补肾法在新加坡的适用性》文中指出研究的目的:依据“四时五藏阴阳”理论的整体论思想,通过文献研究和临床病例分析,对温阳补肾法在新加坡常见疾病防治中的显着疗效进行探讨与研究,以冀提出温阳补肾法在新加坡国家的适用性规律及理论依据,为中医药理论的发展与走向世界,服务于民众提供方法与思路。研究的方法:首先从文献研究的角度,阐述了“四时五藏阴阳”理论的整体论思想,针对与温阳补肾法相关的古今文献做了收集、整理与分析。其次是收集新加坡世界中医院五年来运用温阳补肾法治疗的就诊病例,进行调查分析,对其治疗的效果、用药的规律展开研究。病例的收集是通过回顾性分析,选取的新加坡好发常见的症瘕(癌症)、眩晕(高血压)、消渴(糖尿病)、水肿(肾病)、胃痛(慢性胃炎)、不寐(失眠)六种疾病的患者,在世界中医院接受中医治疗的病案。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对患者的调查随访,分析患者发病的特点与气候、环境、饮食的关系。在Windows 7的平台上,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将经过初步分析及筛选后的253例病案的数据,依据患者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原国籍),主诉、症状及方药进行数据库输入,再使用该软件经过改良后熵方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新算法来对数据进行挖掘,运用中医证候、方剂及其相关性的数据而得出统计结果并加以分析,以探索使用温阳补肾法对上述6种新加坡主要好发常见病的临床适应性及疗效的主要规律。研究的成果:文献研究说明“四时五藏阴阳”理论的整体论思想,把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文化生活,人自身的脏腑气血变化,有规律地融汇在一起,观察分析认识疾病变化的思维模式,对临床诊治用药有重要的临证指导意义。为我们对地处炎热地区的新加坡国居民采用温阳补肾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大量的文献研究也说明,基于天人相应所形成的“四时五藏阴阳”理论的整体论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临床治疗独特方法应用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结论:在临床应用的探索性研究中,通过对纳入的253例新加坡6种主要好发常见病种,经过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以证明应用数据挖掘进行医案分析的有效性,并得出了所用的高频药物、高频症状、常用二味、三味、四味中药的配伍规律,并通过以方测证,临床辨治的疗效特征依据,提出了温阳补肾法对新加坡国家常见疾病辨治的疗效突出的理论与临床依据,为类似于新加坡热带、潮湿气候国家在这些疾病的防治上,正确采用中医药治疗提供了方法。意义:论文将临床数据分析结果与文献研究相结合,运用中医学“四时五藏阴阳”整体论思想的基本原则,探究了温阳补肾在新加坡的6种主要好发常见病的疗效机制,针对其适用性、实用性,不仅提出了相关的运用措施,而且为这些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这在新加坡中医从业者中为首例。另外,使用温阳补肾法来治疗热带国家一些貌似阴虚症状(实乃“阳虚证”)的疾病,不止突出了“四时五藏阴阳”整体论思想的治疗观,在新加坡的现存中医文献及临床案例中实乃首创。善用、巧用、重用甘、热药物如炙甘草、附子、干姜等药物来治疗新加坡的6种主要好发常见病,不止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独到之处,在新加坡也是“先声夺人”的创举,排除了对以上药物,特别是视附子为虎狼之药、避而不用的偏见。使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应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为新加坡6种主要好发常见病分析常用药物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特点,组方规律、核心药物组合等,探讨新加坡6种主要好发常见病的治疗、温阳补肾的用药经验及辨证思想及研究方法提供参考,在新加坡可谓开创了先河。以上的创举,特别是在新加坡这样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国家中发生,并非偶然,也绝非为创举而创举,而是高度重视及运用中医学“四时五藏阴阳”整体论思想的基本原则所使然,对中医学整体论思想在临床诊治中的作用提供了依据及佐证,通过新加坡这样一个中西思想高度交汇的现代城市,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渠道。
邓欣怡(TengHsin-I)[7](2018)在《广州与台湾部份医院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用药规律》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广州与台湾地区部分医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用药规律;并对乙肝患者之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及病毒基因型之预后效果等进行讨论。冀望本研究能为此疾病的文献收集增多一些基础资源,并提供两地区之临床医师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上有更多数据,对治疗此疾病有更多方面的掌握。方法:步骤一:于PubMed、华艺中文数据库、全国博硕士论文信息网、中国知网、中国科技期刊等各种医学数据库进行文献搜寻;输入关键词,并以PICO(patient、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为指引,设以下几组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传统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治疗(treatment);ALT(alanine aminotransferase)及AST(asparate aminotransaferase);中医证型(Pattern identification);中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等关键词,搜集与慢性乙型肝炎相关之文献。步骤二:经过肉眼看过标题与摘要,依据「文献纳入」及「文献排除」条件,筛选出要进入评读的文献。文献纳入条件:(a)有随机对照试验文献(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b)主要结果有实验指标:ALT(alanine aminotransferase)及AST(asparate aminotransaferase)或抗原抗体(Ag and Ab)或肝脏细胞活性(hepatocyte activity)或HBV-DNA。(c)文章内容与搜寻时设定的PICO(patient、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相符。文献排除条件为:(a)无全文数据库;(b)非中文与英文。(c)年代早于1995年。步骤三:依纳入与排除条件并删除重复出现文献,由研究者配合「评读清单」(表1),亲自对这些搜集到的文献(证据)进行细读筛选与分析,并将细读后所萃取出的研究结果进行讨论。步骤四:依据步骤三已经严格评读过的文献做讨论与总结,完成论文。结果:引用符合筛选条件,文献年代为1995年-2014年,广州地区部分医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相关研究文献4篇,台湾地区部分医院乙肝患者中医证型相关研究文献3篇;并引用符合筛选条件,文献年代为2009年-2014年,广州地区部分医院使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之相关文献3篇,台湾地区部分医院使用中医治疗乙肝之相关文献3篇,进行比较分析与讨论。并引用及整理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之预后效果等在慢性乙型肝炎之相关,年代为1995年-2016年之文献,广州地区8篇,台湾地区7篇。最后完成广州与台湾地区部分医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用药规律之比较与探讨,亦对乙肝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之预后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证型分布特点:广州地区部分医院以肝胆湿热(31.1%)为最多,接序为肝郁脾虚(21.9%)、湿热中阻(15.7%)、肝肾阴虚(12.3%)、湿困脾胃(10.2%)、瘀血阻络(6.0%),最后以肝血瘀阻(1.4%)与脾肾阳虚(1.4%)为最少;台湾地区部分医院以肝肾阴虚(46.5%)为最多,依序为肝郁脾虚(22.7%)、脾虚湿阻(7.2%)、肝气郁结(6.8%)、脾肾阳虚(5.6%)、血瘀(4%)、湿热蕴结(3.6%)、以湿热中阻(2.8%)为最少;而用药规律中,广州地区部分医院使用频度最高的复方药为茵陈蒿汤加减方(52.3%),单方药使用最多的为茵陈蒿(41%)。台湾地区部分医院使用频度前三名最高的复方药为:加味逍遥散(9.2%)、小柴胡汤(6.9%)、龙胆泻肝汤(6.7%);单方药中,前三名使用频度最高的为:丹参(5.8%)、茵陈蒿(4.3%)、虎杖(2.2%)。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得到慢性乙型肝炎;发病年龄最小为10岁,最大为79,但平均岁数,大多集中于青壮年年龄;教育程度方面,文化程度较低的族群中不分男女皆有最低的盛行率,文化程度较高的族群则有较多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广州与台湾地区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为B和C型,两地区皆以B型为最多;C基因型容易产生耐药,与较严重的肝损有关且其治疗预后效果最差。结论:两地区部分医院之乙肝初始病因病机皆与「湿」、「热」有关,而病程相关的脏腑皆为肝、脾、肾;治疗用药中,广州地区部分医院使用频度最高的复方药为茵陈蒿汤加减方、单方药为茵陈蒿;台湾地区部分医院使用频度最高的复方药为加味逍遥散,单方药为丹参。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得到乙肝。发病平均岁数大多集中于青壮年年龄。两地区之部分医院中皆呈现文化程度较高的族群不分男女有较多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两地区之乙肝病毒基因型皆为基因B型和C型,又以B型为最多;C基因型容易产生耐药,与较严重的肝损有关且其治疗预后效果最差。
韩朋丽[8](2018)在《益气逐瘀解毒颗粒调节Girdin表达治疗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益气逐瘀解毒颗粒调节Girdin表达治疗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3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予以CCL4、橄榄油混合液(2:3),皮下注射造模,7周后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成中药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原空白对照组不变。中药组即益气逐瘀解毒颗粒高、中、低三个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用扶正化瘀胶囊干预,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等体积蒸馏水灌胃,5周后处死大鼠,取肝脏、血清标本,进行相关指标检测:(1)采用HE、MASSON染色法检测肝组织损伤及肝纤维化病理指标;(2)ELISA法检测血清HA、LN表达水平;(3)生化实验法检测血清肝功指标ALT、AST、γ-GT水平;(4)RT-PCR法检测肝纤维化相关因子MMP-1、MMP-2、MMP-9、MMP-13、TIMP-1、Col1A1、Col1A2的表达;(5)RT-PCR法检测肝纤维化相关通路中关键因子PI3K、AKT、FOXO1、TGF-β1、SMAD2、SMAD3、PKA、CREB的表达;(6)RT-PCR法、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法检测Girdin的表达(7)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α-SMA表达;结果1、CCL4造模结果(1)一般情况:除空白对照组外,模型对照组大鼠精神状态及饮食变化明显,大小便异常,注射药物部位皮肤溃烂,毛发脏乱、粗糙,脱落明显,有死亡情况。肝标本大体情况:造模结束可见肝标本萎缩,体积变小,色暗、无光泽,表面颗粒样凸起明显,质硬。(2)造模病理结果:肝纤维化形成,纤维间隔由中央静脉和汇管区向周围延伸,分割肝小叶,并有明显形成假小叶的趋势,肝纤维化分级达到3级或以上。2、益气逐瘀解毒颗粒治疗结果(1)一般情况:治疗组大鼠的精神状态良好、饮食可、皮毛及色泽较造模时有显着改善,皮下溃烂逐渐好转,大鼠体重均明显增加。(2)肝脏标本大体情况:益气逐瘀解毒颗粒各剂量组,肝脏色红,有光泽,表面光滑,无颗粒样凸起,质地均匀,边缘稍钝;阳性对照组少数肝脏色暗,无光泽,质较硬,萎缩、边缘钝;模型对照组大多数肝标本色暗,无光泽,萎缩,质硬,周围圆钝;空白对照组肝脏标本色鲜红,有光泽,质软,边缘锐利。(3)病理指标检测结果:益气逐瘀解毒颗粒各剂量组,胶原纤维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肝小叶结构清晰,纤维组织主要分布在汇管区、中央静脉及其周围,低剂量组部分病理切片可见形成较细条索状结构甚至向周围延伸;阳性对照组中仅有少数出现小叶结构被较粗的纤维间隔分割;模型对照组多数肝脏病理切片的肝小叶被较粗的纤维间隔分割;空白对照组仅少数胶原纤维分布于汇管区、中央静脉。MASSON染色半定量评分结果:益气逐瘀解毒颗粒高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评分显着降低(p<0.01)。(4)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各组肝功均在正常范围。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AST、ALT、γ-GT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益气逐瘀解毒颗粒高剂量组AST、ALT、γ-GT的水平显着降低(p<0.05);(5)ELISA法检测肝纤维化指标LN水平的结果: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N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个药物干预组中均可见LN显着降低(p<0.05);益气逐瘀解毒颗粒低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扶正化瘀组)比较,LN含量显着下降(p<0.05).(6)RT-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MMP-1、MMP-2、MMP-9、MMP-13、TIMP-1、Col1A1、Col1A2表达的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MMP-1、MMP-2、MMP-9、MMP-13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TIMP-1、Col1A1、Col1A2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益气逐瘀解毒颗粒高剂量组MMP-1、MMP-2、MMP-9、MMP-13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TIMP-1、Col1A1、Col1A2表达显着下降(p<0.05);(7)RT-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Girdin、PI3K、AKT、FOXO1、TGF-β1、SMAD2、SMAD3、PKA、CREB表达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Girdin、PI3K、AKT、FOXO1、TGF-β1、SMAD2、SMAD3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PKA、CREB的表达显着下降(p<0.05);(2)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益气逐瘀解毒颗粒高剂量组Girdin、PI3K、AKT、FOXO1、TGF-β1、SMAD2、SMAD3表达显着下降(p<0.05),PKA、CREB的表达显着显着升高(p<0.05);(3)与阳性对照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Girdin、PI3K、AKT、FOXO1、TGF-β1、SMAD2、SMAD3表达显着下降(p<0.05),PKA、CREB的表达显着显着升高(p<0.05);(8)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Girdin的表达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Girdin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2)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Girdin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9)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α-SMA表达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α-SM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2)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个治疗组α-SM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3)与阳性对照组比较,益气逐瘀解毒颗粒高、中剂量组α-SM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4)益气逐瘀解毒颗粒低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皮下注射CCL4成功构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2、益气逐瘀解毒颗粒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3、益气逐瘀解毒颗粒能通过下调Girdin表达,使促纤维化信号通路受抑,最终起到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
赵文芳[9](2017)在《226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中医证型与肝脏硬度值的临床资料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226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中医证型与肝脏硬度值临床资料调查结果的分析,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中医分型的客观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预测疾病发展及早期进行中医药干预治疗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15年01月至2016年10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严格按照试验设计进行中医望闻问切辨证,结合专家的诊断结果以确定证型,观察患者肝脏硬度值(FibroTouch结果),并将所获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分析其特点及规律,最终得出该病不同中医证型与人口学项目、肝脏硬度、肝炎类型、Child-pugh评分、BMI、PLT、ALT、AST、AST/PLT(APRI)、AST/PLT、TBIL、ALP、r-GGT、ALB、PT、APTT之间的差异或相关性。结果:(1)226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中男性患病率显高于女性,不同性别之间的中医证型分布有差异性(P=0.005<0.05),不同职业及文化之间中医证型分布无差异性(P=0.061、P=0.874>0.05);不同中医证型对肝脏硬度有显着影响(P=0.002<0.05),不同性别、职业及文化程度对肝脏硬度值无显着影响(P=0.196、P=0.218、P=0.094>0.05),不同中医证型与不同性别、职业及文化程度的交互对肝脏硬度值无显着影响(P=0.379、P=0.429、P=0.440>0.05);(2)不同肝硬化疾病类型之间肝脏硬度有差异性,以丙肝类型为重(P=0.023<0.05);新疆地处西北干燥质地,具有其独特证型分布,以肝郁脾虚型及肝肾阴虚型为主,各证型肝脏硬度之间有显着差异(P=0.002<0.05),其肝脏硬度值大小顺序依次为肝郁血瘀型>湿热内蕴型>肝肾阴虚型>脾虚湿盛型>脾肾阳虚型>肝郁脾虚型;患者Child-pugh评分对中医证型分布无显着影响(P=0.061>0.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Child-pugh评分的高低对肝脏硬度值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32<0.05);不同中医证型的BMI之间有极显着差异性(P=0.001<0.05),在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BMI与肝脏硬度值之间有线性相关性(P=0.021、P=0.020<0.05);(3)不同中医证型的PLT、ALT、AST、AST/PLT(APRI)、ALB之间有显着差异性(P均<0.05);不同中医证型的TBIL、ALP、r-GGT、PT、APTT之间无差异性(P均>0.05);肝脏硬度值与PLT、ALT、AST/PLT(APRI)、TBIL、ALB、PT、APTT之间均存在线性相关性,肝脏硬度值与AST/PLT(APRI)、中医证型之间线性关系极其显着(P<0.01)。结论:本次课题验证了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中医分型与肝脏硬度值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实验室指标也均能在不同角度反映其与中医证型、肝脏硬度值的关联性。
梁艺枫[10](2016)在《劳绍贤教授学术理论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劳绍贤教授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届毕业生,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至今从事临床工作已逾六旬。其临床辨治疾病极具岭南地方特色及丰富理论依据,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方面大胆创新、为中医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除了写下大量理论着作、其八十岁高龄目前仍出诊于我附院门诊,其辨治的大量医案仍等待后进学者的挖掘与提炼。为响应国家及我省大力发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继承工作的方针,本次研究首次以学位论文形式对劳绍贤教授的学术思想作探索性研究、总结,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后进学者领悟劳绍贤教授深厚的中医底蕴、指导临床辨治、用药及研究等,为今后深化对其学术思想的继承作铺垫。方法首先,整理劳绍贤教授的着述、参考其学生的跟师体会等资料,结合对劳绍贤教授的访谈,概述劳绍贤教授的学术渊源与临床诊治经验,发现其临床善治疾病病种,针对病种拟定跟诊、记录病案计划。其次,通过门诊跟诊及查阅论着,搜集劳绍贤教授的验案,选取部分能体现其辨治、遣方用药特色的验案录入电脑,并引述相关古籍文献、分析其辨治理论依据,更充分认识劳绍贤教授的临床经验。最后,将上述两步所得提炼、初步尝试归纳出劳绍贤教授学术思想特点,并请劳绍贤教授亲自阐释、解惑,尽可能完善及印证其学术思想。成果先通过和劳绍贤教授的深入交流,全面认识劳绍贤教授的学习、工作经历,从中总结其厚积薄发的从医道路。在通过门诊跟诊及查阅既往资料,搜集、整理并将劳绍贤教授的经典临床验案录入电脑,并从医案分析中更深入学习其临床诊治经验。然后认识并归纳其学术思想上的发展与创新。最后结合医案分析,尝试总结其学术思想特点,为继续深入研究劳绍贤教授的经验作铺垫,为培养新时代名老中医传承人作出尝试。结论劳绍贤教授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两大部分:(1)临床经验:辨病辨证讲求“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即辨证为本质、证型指导治法治则,辨病指导用药、根据疾病发展规律认识辨治的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急须诊治之情况,遵张仲景之训“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受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影响,辨证时重视舌诊对人体气机、邪正关系的反映。对于岭南地区湿热并重之气候,其人易脾虚、易湿热,顾护胃气当从健脾益气为本,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多用党参、石斛益气养阴而不碍湿,仙鹤草、五指毛桃补气强筋以抗虚劳,灵活运用岭南草药救必应、肿节风、白花蛇舌草等清热祛湿解毒等等,“祛湿以理脾、清热以防变”。针对不同西医病种、统括病机,“异病同治”,更以“调脾胃以安五脏”及“安五脏以调脾胃”指导思想辨治不同系统之疾,调畅气机、中西结合,务求用药简便、撮要,有主有次,尤其善用对药以提高疗效。(2)临床研究: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从细微处着手,逐步探究变量、注意联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务求在认识人身整体的基础上再作局部、微观、多层次的量化研究,大胆推敲、细心求证,甘于反复验证、潜心积累。当坚持做对临床有实际意义,对教学中所提出、遇到问题有帮助的研究,务求将科研与临床、教学有机统一。将研究的结论结合经典知识运用到现实的诊疗过程中,用临床来检验研究的实际价值。始终坚持“辨证论治”的中医特点,设计研究、研发新药,为中药新药现代化研究指明方向。通过整理并分析劳绍贤教授的经典验案,可以体现其辨治脾胃消化疾病及其它内科疾病各证型的独到认识与遣方用药特点。在辨治虚证时,考虑岭南湿热气候,其人易脾虚生湿、亦易湿热内耗、气阴两伤,故师承邓老、重用五指毛桃,灵活搭配石斛养阴、仙鹤草固肾强筋。辨治湿热证时,根据温病医家之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采取“分利湿热”之法,重用化湿、燥湿及利湿之法先祛湿,自拟“清浊安中汤”专治脾胃消化疾病中的湿热证候。治疗腑证遵“腑气以通(降)为顺”之义,针对不同病机灵活调整疏肝、理气、通腑等对药,务求顾护胃气津液同时调整脾胃气机升降,发挥“安五脏以调脾胃”之指导思想。针对肝病、肿瘤、现代医学诊察手段发现炎症性病变的局部病灶,劳绍贤教授认为改善血循、微循环可以起到辨病用药之效,在健脾和胃之余,活用清热化瘀之品如莪术配半枝莲、田七末渺)配阿胶‘炒’等。多年临床经验积累、劳绍贤教授不断学习,从各名老医家、各家学说中融汇治疗其它内科疾病如咳嗽、失眠、淋证及痹证等的治则,“异病同治”,中西结合把握各病病机,重用岭南草药、对药相伍,以“调脾胃以安五脏”之思想统括治法,如疏风宣肺或兼养肺健脾、利水消肿以治咳,疏肝和胃配合除烦安神以助眠等。诚如《温病条辨》所言,治当“如将如相,如羽、如衡、如权”。
二、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肝病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肝病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和”理论指导下的疏肝健脾法逆转乙肝肝纤维化的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乙肝肝纤维化中西医治疗进展及“和”理论简述 |
1.1 西医对乙肝肝纤维化的认识 |
1.1.1 乙肝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
1.1.2 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治疗进展 |
1.2 中医对乙肝肝纤维化的认识 |
1.2.1 中医病因病机 |
1.2.2 中医对乙肝肝纤维化的治疗进展 |
1.2.3 中西医结合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治疗 |
1.3 “和”理论含义 |
1.3.1 和文化的思想内涵 |
1.3.2 和法在肝病中的运用 |
1.3.3 池晓玲教授运用“和”理论指导下的疏肝健脾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理论基础 |
1.4 总结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3 文献来源 |
2.4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5 文献检索策略 |
2.6 数据预处理 |
2.7 统计分析 |
2.8 结果与分析 |
2.8.1 药物种类的选用频数分布规律 |
2.8.2 中药聚类分析结果 |
2.8.3 常用药物的配伍规律 |
2.8.4 讨论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3 随机方法 |
3.4 研究方案 |
3.4.1 研究对象 |
3.4.2 诊断标准 |
3.4.3 纳入标准 |
3.4.4 排除标准 |
3.4.5 治疗方案 |
3.4.6 观察指标 |
3.4.7 建立数据库与统计分析 |
3.4.8 技术路线图 |
3.5 研究结果 |
3.5.1 患者资料基线水平比较 |
3.5.2 患者疗效评价 |
3.6 讨论 |
3.6.1 和合疏养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优势 |
3.6.2 和合疏养方治疗乙肝肝纤维化临床疗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梓醇通过上调miR-96-5p抑制P66Shc/Cyto C途径改善PA诱导的HepG2细胞脂质蓄积、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材料 |
1.1 细胞 |
1.2 试剂 |
2.方法 |
2.1 细胞模型制备 |
2.2 Agomir转染 |
2.3 miRNA表达 |
2.4 TUNEL染色 |
2.5 DAPI染色 |
2.6 尼罗红染色 |
2.7 蛋白质印迹分析 |
2.8 统计分析 |
结果 |
1.梓醇可改善PA诱导的HepG2细胞脂质蓄积和细胞凋亡 |
2.梓醇可抑制PA诱导的hepG2细胞中P66Shc和Cyto C的表达 |
3.抑制P66shc表达可改善PA诱导的HepG2细胞脂质蓄积和细胞凋亡 |
4.梓醇通过上调mi R-96-5p抑制P66Shc和Cyto C表达 |
3.5.梓醇可以通过上调mi R-96-5p改善PA诱导的HepG2细胞脂质蓄积和细胞凋亡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梓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白睛络脉特征及观眼识证智能诊断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基于观眼识证理论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白睛络脉特征量化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观眼识证智能诊断模型的构建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综述 目诊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及其生活质量的预测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语名词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3 研究目的及假设 |
文献综述 |
1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的研究综述 |
2 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及人口学相关因素 |
3 睡眠质量研究进展及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
4 心理弹性研究进展及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
5 社会支持研究进展及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
6 中医体质与心理弹性的关系 |
7 小结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流程 |
4 质量控制 |
5 伦理考量 |
6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 |
2 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
3 生活质量、中医体质、心理弹性、领悟社会支持和睡眠质量的得分情况 |
4 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在不同人口学资料上的差异 |
5 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中医体质、心理弹性、领悟社会支持和睡眠质量的相关分析 |
6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心理弹性、领悟社会支持和睡眠质量对生活质量的路径分析 |
讨论 |
1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
2 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情况 |
3 老年高血压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4 中医体质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 |
5 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相关因素分析 |
6 中医体质、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睡眠质量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路径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姚乃礼教授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诊疗慢性胃炎伴失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胃不和则卧不安”探究 |
1 《黄帝内经》对寤寐的认识 |
2 “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论述 |
3 现代医家观点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脾胃病伴失眠的中医认识 |
1 概述 |
2 病因病机 |
2.1 化源不足,心神失所养 |
2.2 浊邪内滞,阳不入阴 |
2.3 痰火内扰,心神不宁 |
3 辨证分型 |
4 中医治疗 |
4.1 经典处方加减治疗 |
4.2 验方加减治疗 |
4.3 医家经验治疗 |
4.4 针灸及其他治疗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慢性胃炎伴失眠的现代医学认识 |
1 慢性胃炎与失眠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
2 慢性胃炎与失眠的关系 |
3 慢性胃炎伴失眠发病机制 |
4 西医治疗现状及存在问题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四部分 姚乃礼教授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诊疗慢性胃炎伴失眠的临床经验总结 |
1 基本认识 |
1.1 疾病认识 |
1.2 病因 |
1.3 病机 |
2 诊疗思路 |
2.1 健脾和胃以固其本 |
2.2 调其运化以祛其邪 |
2.3 升降相宜以通其气 |
2.4 阴阳相交以安其神 |
2.5 整体调养以助其瘥 |
3 辨治体会 |
3.1 精准把握疾病的基本病机 |
3.2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3.3 重视舌脉在辨证中的作用 |
3.4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
4 用药特点 |
4.1 用药审慎,顾护脾胃 |
4.2 升降合用,斡旋气机 |
4.3 揆度病机,随症加减 |
4.4 精于配伍,善用药对 |
5 典型医案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健脾调肝安神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伴失眠的临床观察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及计算依据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治疗前后慢性胃炎主要症状变化情况 |
3.3 治疗前后PQSI变化情况 |
3.4 治疗前后心理状况变化情况 |
3.5 疗效评价情况 |
3.6 安全性评价 |
4 分析与讨论 |
4.1 健脾调肝安神汤方解 |
4.2 一般情况分析 |
4.3 健脾调肝安神汤对患者症状的影响 |
4.4 健脾调肝安神汤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
4.5 慢性胃炎伴失眠疗效评价 |
5 结论 |
6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慢性胃炎主要症状量化标准表 |
附录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
附录3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
附录4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探讨温阳补肾法在新加坡的适用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新加坡地区发病的相关因素和特点 |
1. 新加坡的地域环境与发病 |
2. 新加坡的气候环境与发病 |
3. 新加坡的饮食习惯与发病 |
4. 新加坡的社会环境与发病 |
5. 新加坡居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的启示 |
6. 新加坡居民常见病的病症特征及治疗 |
6.1 新加坡居民发病的特点 |
6.2 温阳补肾法与新加坡居民的常见病 |
二、“四时五藏阴阳”整体论思想与发病及治疗的相关研究 |
1. “四时五藏阴阳”整体论思想强调环境与人体密切相关 |
2. “四时五藏阴阳”整体论思想与三因制宜防治原则 |
3. “四时五藏阴阳”整体论思想与病治异同 |
三、温肾疗法的应用与中医整体论思想的相关研究 |
1. 温肾疗法在五脏病变中的运用 |
1.1 温肾疗法与心系疾病 |
1.2 温肾疗法与肺系疾病 |
1.3 温肾疗法与肝系疾病 |
2. 《黄帝内经》关于阳气的作用及临床指导意义的论述 |
四、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
前言 |
一、理论探讨 |
1. “四时五藏阴阳”整体论思想与温阳补肾法 |
1.1 “四时五藏阴阳”整体论思想的内涵 |
1.2 温阳补肾法的概念、源流与形成 |
2. “四时五藏阴阳”整体论思想与温阳补肾法在新加坡的运用 |
2.1 “四时五藏阴阳”整体论思想的临证指导意义 |
2.2 温阳补肾法与新加坡常见病的治疗 |
二、临床研究 |
1. 病案举例与思考分析 |
1.1 病案举例 |
1.2 循证反思 |
2. 设计调查问卷 |
3. 临床病案的纳入、收集与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
4. 对新加坡6种主要好发常见病的分析 |
4.1 症瘕(癌症) |
4.2 眩晕(高血压) |
4.3 消渴病(糖尿病) |
4.4 水肿(肾病) |
4.5 胃痛(慢性胃炎) |
4.6 不寐(失眠) |
5. 数据的挖掘分析与研究 |
5.1 关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的采纳与运用 |
5.2 研究内容的分析与研究 |
5.3 对临床资料相关研究分析的结果 |
5.4 应用关联规则对新加坡6种主要好发常见病用药组方规律的分析 |
5.5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对新加坡6种主要好发常见病核心组合药物分析 |
6. 小结与讨论 |
7. 结语 |
8. 创新性、不足与展望 |
三、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广州与台湾部份医院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慢性乙型肝炎在中医的认识 |
1.1.1 中医防治肝胆病的萌芽阶段(战国~秦汉) |
1.1.2 《伤寒杂病论》确立肝病辨治的基本法则(东汉末年) |
1.1.3 《神农本草经》创立了治疗肝胆病的药性理论(汉代) |
1.1.4 肝胆病中医防治方法的持续充实(晋唐~明清) |
1.1.5 慢性乙型肝炎在中医方面之病因病机 |
1.1.6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现况 |
1.2 慢性乙型肝炎在西医的认识 |
1.2.1 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现况 |
1.3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之认识 |
1.4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之传播途径 |
1.5 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之检测方式 |
1.6 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之认识 |
1.7 广州与台湾地区关于慢性乙型肝炎之背景资料 |
1.7.1 广州地区 |
1.7.2 台湾地区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结果 |
2.1 研究方法 |
2.1.1 于各种医学数据库搜寻文献 |
2.1.2 人工筛选要评读的文献 |
2.1.3 严格评读经步骤一和二搜集到的文献 |
2.1.4 讨论与总结并完成论文 |
2.2 研究结果 |
2.2.1 广州地区部分医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
2.2.2 台湾地区部分医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
2.2.3 广州与台湾地区部分医院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用药规律 |
2.2.4 广州与台湾地区部分医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性别之关联 |
2.2.5 教育程度 |
2.2.6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及意义 |
第三章 讨论 |
3.1 广州与台湾地区部分医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结果讨论 |
3.2 广州与台湾地区部分医院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用药规律结果讨论 |
3.3 慢性乙型肝炎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病毒基因型等之关联结果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益气逐瘀解毒颗粒调节Girdin表达治疗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及中英文全称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5 实验仪器、器材 |
2、实验方法 |
2.1 CCL4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制备 |
2.2 益气逐瘀解毒颗粒灌胃治疗 |
2.3 大鼠一般情况及肝标本的大体观察 |
2.4 标本收集 |
2.5 指标检测 |
3、实验结果 |
3.1 肝纤维化模型制备结果 |
3.2 治疗期间观察 |
3.3 益气逐瘀解毒颗粒治疗的结果 |
讨论 |
1、益气逐瘀解毒颗粒的来源及药物组成 |
1.1 益气逐瘀解毒颗粒的来源 |
1.2 益气逐瘀解毒颗粒的方解 |
1.3 益气逐瘀解毒颗粒的药物组成 |
2、关于阳性药物选择依据 |
3、模型制备方法的选择 |
4、HE、MASSON染色及血清HA、LN、ALT、AST、γ-GT在肝纤维化诊疗中的意义 |
4.1 HE、MASSON染色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意义 |
4.2 血清HA、LN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意义 |
4.3 ALT、AST、γ-GT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讨论 |
5、肝纤维化发生机制探讨 |
5.1 肝纤维化与α-SMA、TGF-β1 的相关性 |
5.2 肝纤维化与MMPs、TIMPs的相关性 |
6、肝纤维化与Girdin的相关性 |
6.1 Girdin与HSCs的相关性 |
6.2 Girdin对肝纤维化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 |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实验路线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226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中医证型与肝脏硬度值的临床资料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方法 |
2.1 病例收集 |
2.2 仪器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4 统计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劳绍贤教授学术理论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研究目的及意义 |
2.硏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4.研究路线图 |
第一章 学术渊源概述 |
1.1 生平简介 |
1.2 学习、工作经历 |
1.3 发展与创新 |
1.3.1 临床辨治思维 |
1.3.2 科研成果反馈 |
第二章 学术思想研究 |
2.1 共性概括 |
2.1.1 临证思维核心 |
2.1.2 岭南特色理论 |
2.1.3 中西结合用药 |
2.2 验案分析 |
2.2.1 脾胃消化疾病 |
2.2.2 其它病种 |
结语 |
4.1 劳绍贤教授的临床经验总结 |
4.2 劳绍贤教授的学术思想特点 |
4.3 问题与收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肝病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和”理论指导下的疏肝健脾法逆转乙肝肝纤维化的疗效评价研究[D]. 卓永祥.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2]梓醇通过上调miR-96-5p抑制P66Shc/Cyto C途径改善PA诱导的HepG2细胞脂质蓄积、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D]. 徐粲瑶.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3]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白睛络脉特征及观眼识证智能诊断模型构建[D]. 程修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及其生活质量的预测建模研究[D]. 吴琼.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5]姚乃礼教授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诊疗慢性胃炎伴失眠的临床研究[D]. 胡伶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6]基于“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探讨温阳补肾法在新加坡的适用性[D]. 蔡明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7]广州与台湾部份医院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用药规律[D]. 邓欣怡(TengHsin-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8]益气逐瘀解毒颗粒调节Girdin表达治疗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D]. 韩朋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226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中医证型与肝脏硬度值的临床资料调查[D]. 赵文芳. 新疆医科大学, 2017(11)
- [10]劳绍贤教授学术理论初步研究[D]. 梁艺枫.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