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封闭钢球行星无级变速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1](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顾存行[2](2017)在《新型行星环锥齿轮式功率分流无级变速器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响应国家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政策,机械无级变速器在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常见,然而其较低的传动功率和效率以及起动时输出扭矩不大的缺点,从而限制了其在大型机械上的应用,因此,本文提出并研制了一种能实现大功率且高效传动的新型行星环锥齿轮式功率分流无级变速器。本文首先对原RX型行星环锥无级变速器的结构和传动原理做了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说明了其主要传动部件几何尺寸参数的设计方法,对传动轮进行了正压力和圆周力的受力分析,详细地推导了计算传动轮各接触点的正压力和接触点椭圆的长、短半轴的理论公式,提出了计算各接触点的滑动偏移量的数值解的准确的计算方法,得到了行星环锥无级变速器总摩擦效率详尽地计算方法。然后,根据相关的理论原理的分析,确定了新型行星环锥齿轮式功率分流无级变速器的结构设计方案,并对其提出了正压力自适应的加压方式的设计思想,理论上,与原RX型行星环锥无级变速器相比能够减少整个变速系统的能量的消耗,间接地提高了整体传动的效率。其次,对该变速器的功率流和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计算,参照了行星环锥无级变速器,其主要传动部件几何尺寸参数的设计方法,初次采用了平均值的设计思路,给出了设计该新型变速器传动件的几何尺寸参数的方法,并推导了其传动效率的计算公式。再次,由实际例子的计算,获得了原行星环锥无级变速器的效率图、该新型变速器的功率流分配图以及总的传动效率图,由理论计算获得的效率图可知:该新型变速器总传动效率,与行星环锥齿轮的无级变速器的相比,其传动效率提高了了10%以上,与原行星环锥无级变速器的相比,更是增加了15%以上。而且,在不改变行星环锥齿轮式无级变速器额定功率的前提下,功率分流的行星环锥齿轮式无级变速器总的传动功率达到了原来的2.7倍以上,实现了大功率的传动。最后,对该新型变速器进行了完整的三维实体零部件模型的建模、所有的三维实体零部件模型的装配以及仿真前的装配体模型的干涉验证,分别对改进过的行星环锥齿轮的无级变速器、该新型变速器,在Adams仿真软件中,作运动学仿真分析,由仿真结果得到的传动比和传动效率与理论分析的结果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由仿真结果可知:该行星环锥齿轮无级变速器,其传动比于0.060.53之间变化,整体上达到了该类变速器实际应用的变速范围的需求,而该新型变速器的传动比在0.260.38范围内,后者的传动效率比前者,在总体上提高了10%以上。从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为以后的物理样机的试制提供了准确的理论基础,并对同类型的变速器的研究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赵鹏飞[3](2014)在《功率分流式变速器性能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汽车技术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汽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很多人都拥有了自己的汽车,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汽车都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汽车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人们对汽车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舒适的驾驶性和更低的能源消耗成为人们对未来汽车的共同追求。配置自动挡变速器的汽车具有舒适的驾驶性,但油耗比手动挡的汽车高,而且价格也较贵,针对舒适性和成本两者之间的矛盾,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汽车变速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根据目前汽车变速器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新型变速器的传动系统方案,并设计了新型变速器的结构。二、对这种新型的传动系统结构进行原理分析,说明了这种结构实现功率分流无级变速功能的原理。三、对新型变速器的运动特性和动力特性进行分析,得出运动特性和动力特性与系统结构参数之间的变化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变速器结构具有功率分流无级变速传动的特征,能够实现减小调速机构负载的功能。论文设计了新型传动装置的原理结构方案,并对其特性进行了分析,为这一新型传动装置的进一步实验研究和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张涛然[4](2014)在《反锪刀结构优化与力学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防工业的不断进步和用户要求的不断提高,促使机械行业对机械加工效率、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反锪孔结构已经非常普遍地存在于各种机械设备的壳体等部件中。这种封闭式结构空内侧端面的反向锪孔加工,由于锪台被基体其他结构遮住,受空间位置所限,一般刀具无法从正面下刀,必须设计一套高性能反锪刀具。对于反锪孔加工问题的研究,传统的反锪刀具基于不同的设计原理进行了机构设计,在提高反锪加工效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等方面均有一定改善,但多为宽刃切削,加工时同时作用的切削刃较长,切削力大、常常发生振动,使得反锪加工非常困难,极大地影响反锪加工自动化程度、生产效率及加工表面质量的提高。本课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反锪刀具设计制造技术,利用空间行星轮系运动分解传动原理,设计出一种由刀体旋转主运动与刀具的径向切削运动复合而实现反向渐进式镗(车)端面的新型刀具。在进行反锪刀的力学分析时,首先运用力学和机械原理的相关知识设计出这种反锪刀的结构模型,经过综合分析找出影响反锪刀切削精度的关键零部件——滚筒。建立滚筒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静、动态特性分析,主要包括滚筒的径向变形和固有频率的分析。最后运用单因素分析法,得到滚筒的壁厚、内径和长度对其径向变形和固有频率的影响规律。基于上述力学性能分析,对滚筒进行了优化设计,优化后滚筒的整体性能得到极大改善。通过本文的分析及其得到的结论,为高性能反锪刀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缩短高性能反锪刀的研发周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赵越[5](2014)在《控制式差动无级变速器的结构研究及虚拟装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决依靠摩擦力传递动力的机械无级变速器调速范围小和承载能力低的问题,出现了一种新型组合装置,即用普通的机械无级变速装置去封闭差动齿轮系的两个输入端,形成了所谓的“控制式差动无级变速器”。它结合了机械无级变速装置的变速特点和齿轮周转轮系的差动合成作用,使装置的调速范围扩大乃至过零调速,或者实现精密调速的效果,精密调速还能够提高无级变速传动装置的承载能力。由于这种新型组合装置的结构比较复杂,本文通过对此装置的运动学进行计算分析,推导出判定装置类型的根据以及传动比、调速范围等计算关系式;这种控制式差动无级变速装置属于封闭组合装置,其内部可能会有循环功率的产生,针对此问题具体分析了装置内功率流流向类型,进行了封闭循环功率的存在判定,以及装置功率的计算;采用传动比法分析计算装置的传动效率,得出传动效率与传动参数之间的计算关系式。以实例为支撑,对上述理论研究得出的结论进行了验证。在明确给定的设计要求后,结合所得到的关系式,提出两种设计方案,在选择对比后确定最佳结构方案,即采用二级差动轮系的P型链式控制式差动无级变速装置。装配是产品制造生产过程中最终的一个步骤,也是比较关键的一个步骤,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对选定的结构方案进行虚拟装配。利用Pro/Engineer三维造型软件作为虚拟装配技术的平台,实现对所设计的装置中各零件的三维模型的建立;完成整个装置的虚拟装配以及检查装配过程中的干涉情况,对符合设计要求的控制式差动无级变速器的设计参数进行装配校验,以检验设计可行性及提高工人生产工作效率。本文对控制式差动无级变速装置的结构做了深入的研究,对其生产装配过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杨新军[6](2013)在《一种新型机械式无级变速器的研究》文中认为无级变速技术目前在很多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其变速过程平缓、工作可靠性高、有很好的稳定性和经济性,目前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和研究。在分析目前机械式无级变速器的研究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发现目前机械式无级变速器的缺陷之一是输出运动不能实现匀速运动。本文提出一种新型锥形结构机械式无级变速器,采用具有组合运动规律的摆动从动件凸轮机构,以及单向超越离合器来实现完全的匀速运动。利用三维建模技术、虚拟样机技术、有限元技术对该新型机械式无级变速器进行设计研究。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该无级变速器的三维装配体模型;利用Adams/View和HyperWorks系列软件建立该无级变速器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和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利用HyperWorks系列软件,结合有限元理论,建立该无级变速器的关键部件的有限元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应用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更符合实际,能更准确的描述实际模型。采用齿轮机构、三个对称布置的凸轮机构以及单向超越离合器的运动合成,利用凸轮的等速运动规律,理论上输出运动可以实现完全的匀速运动输出,仿真时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运动和动力性能良好。通过轴向移动摆杆,使摆杆与锥形凸轮的不同部位接触,实现无级变速,变速效果良好。利用SolidWorks、Adams/View、HyperWorks建立该无级变速器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和有限元模型,进行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有限元分析,为无级变速器的设计及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谢观如,刘开昌[7](2011)在《封闭式行星锥盘无级变速器差动轮系的选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封闭式行星锥盘无级变速器的传动原理,列举了封闭行星锥盘无级变速器的差动轮系的几种结构形式。通过对它们的力矩分配、传动比以及功率分流等的分析计算,最终选出优势方案。
卢军平[8](2011)在《齿轮式脉动无级变速器改进与结构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普通连杆脉动式无级变速器存在着运动时连杆惯性力大、输出扭矩小以及调速范围窄等问题,制约了连杆脉动式无级变速器的应用。这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行星轮式无级变速器,该无级变速器具有脉动度低、调速范围广、输出扭矩大、机械效率高等特点。论文主要工作如下:⑴本文从高机械效率、低脉动度的目的出发,首先提出了两种基于行星轮周转轮系的脉动无级变速器方案,而且还对这两种脉动式无级变速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已有的脉动式无级变速器的优缺点,确立了一种效率更高的新型脉动式无级变速器方案。⑵依据确立的新型无级变速器方案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构造了“齿轮式”脉动无级变速器动力学模型,并对其脉动度、最大输出角速度和调速范围等参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无级变速器的行星轮系、调速机构进行了设计。同时对滚柱式超越离合器进行了改进设计。⑷最后利用专业仿真软件ADAMS对本设计的无级变速器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研究,得到该变速器的输出角速度曲线、角加速度曲线、输出扭矩曲线,以及调速过程中的各曲线图。通过仿真得到该变速器的最大输出扭矩和功率,并得到了该变速器运动规律以及各部件的受力情况。并且通过仿真分析发现,该新型无级变速器的效率较已有的脉动式变速器有明显的提高。主要创新点:⑴通过对脉动式无级变速器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齿轮式脉动无级变速器的结构方案。⑵通过对新型无级变速器的分析,构造了动力学模型。⑶通过对新型无级变速器结构优化仿真实验,初步证明了该新型齿轮式脉动无级变速器较传统的脉动无级变速器有更高的机械效率及输出速度。
雷建中[9](2010)在《摆线钢球行星传动机构的效率和润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摆线钢球行星传动机构是一种新型精密传动机构,具有无回差、结构紧凑、承载能力强、传动效率高等良好特性。对其进行效率和润滑研究,有助于该机构的实际应用和推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大量文献,对该传动机构的效率和润滑进行研究。根据摆线钢球行星传动机构的结构组成和传动原理,对机构摆线槽齿形进行分析,推导机构传动比公式,分析钢球环槽输出机构的传动特性,为之后进行的机构效率和润滑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分析摆线钢球行星传动机构效率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摆线钢球啮合副啮合过程特点,充分考虑各钢球实时运动状态,从滚动摩擦机理入手,计算出啮合副在单个周期内的摩擦功,然后结合输出功推导机构摆线钢球啮合副的传动效率,并对啮合效率进行实例计算,作图分析各参数变化对效率的影响,为提高啮合副传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现代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建立机构摆线钢球啮合副等温条件下弹流润滑模型,通过分析啮合副在单个周期内的当量曲率半径、卷吸速度、载荷参数,最终推导得出摆线钢球啮合副润滑时的最小油膜厚度公式。结合实例计算,对啮合副的润滑状态进行判别;作图并分析啮合副最小油膜厚度分布情况,为进一步改善啮合副的润滑状态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导输出机构环槽钢球啮合副法向作用力的平均值,通过对摩擦力瞬时做功求积得出在单个周期内摩擦力做功之和,最终推导输出机构环槽钢球啮合副的效率;建立环槽钢球啮合副现代弹流润滑模型,推导其等温条件下全膜弹流最小油膜厚度公式。
钟明灯[10](2010)在《对心式低脉动度脉动式无级变速器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对机械传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研究了把凸轮连杆组合机构作为脉动发生机构的脉动式无级变速器,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从低脉动度的目标出发,选择确定了合理的凸轮连杆组合机构,建立了凸轮理论廓线的公式,推导出凸轮实际廓线及最小曲率半径的数值计算公式,编制了其凸轮廓线精确求解的程序,并推导出整个脉动发生机构的压力角公式。系统地分析该脉动式无级变速器基本性能参数的影响因素和其结构参数的选择。同时以传动质量最好、整机质量最小和脉动度低为目标,对整个脉动发生机构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完成了该脉动式无级变速器的整机结构设计,并进行了相关零件的设计计算和绘制出各零件的CAD图纸。应用PRO/E三维建模软件对该脉动式无级变速器进行了三维实体建模、整机虚拟装配和干涉检查。对主要零件设计合理的加工工艺流程,并对关键部分零件进行了数控加工仿真。试制出该脉动式无级变速器的样机,并对该样机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理论和样机试验表明,该脉动式无级变速器具有脉动度低、在正反转工作时输出脉动度不变、变速性能稳定、制造方便和成本较低等优点。该变速器不仅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而且能更好地节约能源,适应环保要求。
二、新型封闭钢球行星无级变速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封闭钢球行星无级变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 土石方机械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1.3.2. 2 技术优点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1.3.2. 5 发展趋势 |
1.3.2. 6 展望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1.4.2. 7 其他技术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4 存在问题 |
1.4.5 展望 |
2压实机械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2.2.3 存在的问题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2 热点问题 |
2.3.3 存在问题 |
2.3.4 发展趋势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2 存在的问题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2.5.2. 1 控制技术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2.5.3 存在问题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2 研究热点 |
2.6.3 主要问题 |
2.6.4 发展趋势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2.7.3 存在的问题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3路面机械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3.1.1. 1 烘干筒 |
3.1.1. 2 搅拌缸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3.1.2. 2 沥青烟 |
3.1.2. 3 排放因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 1 搅拌机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3.1. 3 搅拌工艺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3.3.2 存在问题 |
3.3.3 总结与展望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1 作业机理 |
3.4.1. 2 设计计算 |
3.4.1. 3 控制系统 |
3.4.1. 4 施工技术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5.2 存在问题 |
3.5.3 总结与展望 |
4桥梁机械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4.1.4 发展趋势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5隧道机械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5.1.1. 2 锚杆钻机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5.2.1 盾构机类型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2 盾构刀盘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3 盾构刀具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6养护机械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6.1.3 存在的问题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6.1.4. 1 节能环保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6.4.3 存在的问题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6.4.4. 1 整机技术 |
6.4.4. 2 动力技术 |
6.4.4. 3 传动技术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6.4.4. 6 环保技术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3 冷再生设备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6.6.1 前言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6.6.2. 4 研究方向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6.7.1 技术简介 |
6.7.1. 1 施工技术 |
6.7.1. 2 施工机械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6.7.3. 1 研究热点 |
6.7.3. 2 发展趋势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2)新型行星环锥齿轮式功率分流无级变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无级变速传动简介 |
1.2 国内外机械无级变速器的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3 机械无级变速器的发展趋势 |
1.4 功率分流式无级变速的研究与发展 |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理论意义 |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行星环锥无级变速器的传动原理及其理论分析计算 |
2.1 变速器结构形式的简析 |
2.2 变速器的调速原理 |
2.2.1 变速器的运动分析 |
2.3 变速器传动部件主要几何尺寸参数的设计 |
2.4 变速器传动轮受力分析 |
2.4.1 传动元件的正压力分析 |
2.4.2 传动元件的圆周力分析 |
2.5 变速器的传动效率的分析计算 |
2.5.1 各接触点的正压力和接触点椭圆的长、短半轴的计算 |
2.5.2 各接触点的摩擦效率计算 |
2.5.3 变速器总摩擦效率分析计算 |
2.6 变速器几何尺寸参数的实例计算 |
2.7 本章小结 |
3 新型行星环锥齿轮式功率分流无级变速器结构设计及理论分析 |
3.1 新型变速器的结构方案的设计及工作原理 |
3.2 新型变速器的运动分析 |
3.2.1 行星环锥齿轮式无级变速器运动学的分析计算 |
3.2.2 新型变速器的运动学分析计算 |
3.3 新型变速器的功率流的分析 |
3.3.1 功率流的流动方向 |
3.3.2 功率流的分配关系 |
3.4 新型变速器的受力分析 |
3.4.1 行星环锥的受力分析 |
3.4.2 差动轮系的受力分析 |
3.5 新型变速器的参数设计 |
3.5.1 具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
3.5.2 行星环锥齿轮式无级变速器几何尺寸的确定 |
3.5.3 变速系统中差动轮系几何尺寸的确定 |
3.6 新型变速器传动效率的分析计算 |
3.6.1 差动轮系的效率 |
3.6.2 行星环锥齿轮变速器的传动效率的分析与计算 |
3.6.3 新型变速器总传动效率的计算 |
3.7 新型变速器的实例计算 |
3.7.1 行星环锥齿轮式无级变速器几何尺寸的实例计算 |
3.7.2 新型变速器输入轴最小直径的分析计算 |
3.7.3 新型变速器功率流的实例计算 |
3.7.4 新型变速器传动效率的实例计算 |
3.8 本章小结 |
4 新型行星环锥齿轮式功率分流无级变速器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
4.1 变速器传动部件的建模与虚拟装配 |
4.1.1 三维建模软件的简介 |
4.1.2 变速器传动零部件的三维建模 |
4.1.3 变速器传动零部件的虚拟装配与干涉检验 |
4.2 变速器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
4.2.1 仿真分析软件ADAMS的简介 |
4.2.2 行星环锥齿轮式无级变速器的仿真分析 |
4.2.3 行星环锥齿轮式功率分流无级变速器的仿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功率分流式变速器性能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功率分流传动在变速器中的应用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传动技术概述 |
2.1 行星轮系传动 |
2.1.1 行星轮系传动理论 |
2.1.2 功率分流 |
2.1.3 行星轮系循环功率流的离散分析法 |
2.2 液压传动 |
2.2.1 液体的性质 |
2.2.2 液压传动技术 |
2.2.3 液压调速回路 |
2.3 无级变速机构 |
2.3.1 液压无级变速 |
2.3.2 机械式无级变速 |
2.4 功率分流无级变速传动 |
2.4.1 功率分流无级变速传动理论 |
2.4.2 功率分流无级变速传动基本结构类型 |
2.5 本章小结 |
3 新型液压-行星齿轮变速器设计 |
3.1 新型液压-行星齿轮分流传动结构设计思路 |
3.2 新型液压-行星齿轮变速器传动原理 |
3.3 本章小结 |
4 新型液压-行星齿轮变速器动力特性分析 |
4.1 液压传动链的循环功率流分析 |
4.2 系统受力分析 |
4.3 系统运动特性分析 |
4.4 功率流分配规律 |
4.4.1 新型液压-行星齿轮变速器功率流分配规律分析 |
4.4.2 带式 CVT 变速器功率流分配规律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反锪刀结构优化与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反锪刀在国内外市场的应用现状 |
1.3 刀具的分类及发展趋势 |
1.3.1 刀具的分类 |
1.3.2 刀具的发展趋势 |
1.4 课题来源及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课题来源 |
1.4.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5.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高性能反锪刀运动原理的结构设计 |
2.1 高性能反锪刀的运动原理 |
2.2 行星齿轮系机构设计 |
2.2.1 齿轮机构的特点及类型 |
2.2.2 齿轮系的定义及分类 |
2.2.3 行星齿轮传动的基本类型 |
2.2.4 行星齿轮配齿时满足的四个条件 |
2.2.5 行星齿轮系的配齿计算 |
2.2.6 主切削力、切深抗力、进给抗力及功率的确定 |
2.2.7 行星齿轮系的材料选择及主要参数的确定 |
2.2.8 行星齿轮系几何尺寸的计算及邻接条件的验算 |
2.2.9 行星齿轮系传动效率的计算 |
2.3 进给功率的确定及齿轮齿条机构的设计 |
2.3.1 进给功率的确定 |
2.3.2 齿轮齿条机构材料的选择及主要参数的确定 |
2.3.3 斜齿轮齿面接触疲劳强度校核 |
2.3.4 斜齿轮齿根弯曲疲劳强度校核 |
2.3.5 齿条的受力分析及强度校核 |
2.4 直齿圆锥齿轮机构的结构设计 |
2.4.1 直齿圆锥齿轮的初步设计 |
2.4.2 直齿圆锥齿轮几何参数的计算 |
2.4.3 直齿圆锥齿轮齿面接触疲劳强度校核 |
2.4.4 直齿圆锥齿轮齿根弯曲疲劳强度校核 |
2.5 蜗杆蜗轮机构的结构设计 |
2.5.1 蜗杆蜗轮机构材料的选择及许用应力的确定 |
2.5.2 蜗杆蜗轮机构主要参数的确定 |
2.5.3 蜗轮齿面接触强度的校核 |
2.5.4 蜗轮齿根弯曲强度的校核 |
2.5.5 蜗杆蜗轮机构几何尺寸的计算 |
2.6 变速器 |
2.6.1 变速器的定义与分类 |
2.6.2 无级变速器的选用原则 |
2.6.3 无级变速器的机械特性与优缺点 |
2.6.4 无级变速器选用 |
2.7 高性能反锪刀滚筒的设计 |
2.8 高性能反锪刀主要零件三维模型的创建 |
2.8.1 行星轮系中中心轮模型的创建 |
2.8.2 蜗轮蜗杆机构中蜗杆模型的创建 |
2.8.3 锥齿轮机构中小齿轮模型的创建 |
2.9 本章小结 |
3 高性能反锪刀加工过程中的有限元软件介绍及滚筒模型建立 |
3.1 有限元法简介 |
3.1.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
3.1.2 有限元法的基本概型 |
3.1.3 有限元法的分析步骤 |
3.2 ANSYS12.0 软件介绍 |
3.2.1 ANSYS12.0 软件的主要功能 |
3.2.2 ANSYS12.0 软件的优势 |
3.3 高性能反锪刀机构中滚筒三维模型的创建及网格划分 |
3.3.1 滚筒模型的创建 |
3.3.2 UG6.0 导入 ANSYS12.0 的方法 |
3.3.3 滚筒的网格划分 |
3.4 本章小结 |
4 高性能反锪刀加工过程中滚筒的静、动态特性分析及优化 |
4.1 滚筒的静态特性分析 |
4.1.1 滚筒边界条件的确定 |
4.1.2 滚筒的静力分析计算 |
4.1.3 滚筒的静力分析结果 |
4.2 滚筒的动态特性分析 |
4.2.1 滚筒模态分析步骤 |
4.2.2 滚筒的模态分析 |
4.3 滚筒的优化设计 |
4.3.1 滚筒优化尺寸的选择 |
4.3.2 滚筒几何尺寸对滚筒变形大小的影响 |
4.3.3 滚筒几何尺寸对滚筒固有频率的影响 |
4.3.4 滚筒几何尺寸的优化结果及其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控制式差动无级变速器的结构研究及虚拟装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无级变速器传动概述 |
1.1.1 无级变速传动的意义 |
1.1.2 机械无级变速传动装置的特点和分类 |
1.2 控制式差动无级变速器的发展状况 |
1.2.1 机械无级变速器的发展状况 |
1.2.2 控制式差动无级变速器的调速类型及功率流的研究 |
1.2.3 控制式差动无级变速器传动效率的研究 |
1.2.4 控制式差动无级变速器试验应用的研究 |
1.2.5 国外控制式差动无级变速器研究概况 |
1.3 课题的提出及内容 |
1.3.1 课题研究的提出 |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控制式差动无级变速器的传动原理及运动学分析 |
2.1 机械式无级变速器的传动原理及类型 |
2.2 控制式差动无级变速器的简介及原理 |
2.2.1 控制式差动无级变速器的简介 |
2.2.2 控制式差动无级变速器的工作原理 |
2.3 控制式差动无级变速器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简要分析 |
2.3.1 组合装置调速范围的分析 |
2.3.2 组合装置调速类型的判断 |
2.3.3 装置内部功率流分析 |
2.3.4 装置传动效率分析 |
2.3.5 装置的滑差率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控制式差动无级变速器结构的设计 |
3.1 设计要求的提出 |
3.2 控制式差动无级变速器的结构设计 |
3.2.1 齿链式无级变速器的设计 |
3.2.2 装置整体结构的设计方案 |
3.3 装置传动比及调速范围的设计计算 |
3.4 装置的功率分析与计算 |
3.5 装置的效率分析与计算 |
3.6 装置齿轮结构的计算及校核 |
3.6.1 定轴圆柱齿轮参数计算及校核 |
3.6.2 高速行星齿轮参数计算及校核 |
3.6.3 低速行星齿轮参数计算及校核 |
3.7 对齿轮组限制条件的检验 |
3.8 装置的结构装配图 |
3.9 小结 |
4 Pro/E 中控制式差动无级变速器的虚拟装配 |
4.1 虚拟装配技术简介 |
4.2 Pro/E 软件简介 |
4.3 控制式差动无级变速器零件的建模 |
4.4 基于 Pro/E 的参数化建模 |
4.5 基于 Pro/E 的装配 |
4.6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6)一种新型机械式无级变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无级变速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级变速器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2 无级变速器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新型无级变速器的设计计算及主要零部件的三维建模 |
2.1 机构构成与工作原理 |
2.1.1 新型无级变速器构成与工作原理 |
2.1.2 无级变速器变速过程的实现 |
2.2 凸轮机构运动规律的研究 |
2.2.1 摆杆作推程运动时运动规律的推导 |
2.2.2 摆杆作回程运动时运动规律的推导 |
2.3 新型无级变速器的设计计算 |
2.3.1 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
2.3.2 凸轮机构的设计计算 |
2.3.3 总体参数计算 |
2.3.4 轴的最小轴径的确定 |
2.4 新型无级变速器主要零部件的三维建模 |
2.4.1 齿轮的建模 |
2.4.2 锥形凸轮的建模 |
2.4.3 单向超越离合器的建模 |
2.4.4 新型无级变速器的装配图 |
2.5 本章小结 |
3 新型无级变速器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3.1 多刚体动力学理论及 ADAMS 简介 |
3.2 新型无级变速器精确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3.2.1 锥形凸轮与滚子碰撞参数的确定 |
3.2.2 新型无级变速器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3.3 新型无级变速器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 |
3.3.1 运动学仿真及分析 |
3.3.2 动力学仿真及分析 |
3.3.3 仿真结果及误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新型无级变速器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仿真分析 |
4.1 新型无级变速器精确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4.1.1 轴类零件的柔性体建立 |
4.1.2 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4.2 新型无级变速器刚柔耦合模型仿真及分析 |
4.2.1 运动学、动力学仿真及分析 |
4.2.2 仿真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新型无级变速器关键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
5.1 有限元法及 HyperWorks 系列软件简介 |
5.2 凸轮及凸轮轴的有限元分析 |
5.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5.2.2 有限元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8)齿轮式脉动无级变速器改进与结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脉动无级变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方案设计 |
2.1 GUSA 型结构和运动学分析 |
2.2 GUSA 型无级变速器的运动分析 |
2.3 行星轮运动分析 |
2.4 方案一 |
2.4.1 内摆线原理推导 |
2.4.2 传动机构的工作原理 |
2.5 方案二 |
2.5.1 双摆线无级变速器原理推导 |
2.6 设计方案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学建模 |
3.1 脉动机构的运动分析 |
3.2 输出连杆运动方程 |
3.3 行星齿轮调速的理论分析 |
3.3.1 输出角速度分析[17] |
3.4 结构的静力学分析 |
3.5 性能推导 |
3.5.1 瞬时速度和瞬时传动比 |
3.5.2 平均输出角速度和平均传动比 |
3.5.3 输出速度的脉动度 |
3.6 新型无级变速器的性能计算 |
3.6.1 脉动度计算 |
3.6.2 调速范围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键结构的设计 |
4.1 行星轮系参数设计 |
4.2 调速机构的参数设计 |
4.2.1 蜗轮蜗杆的参数设计 |
4.4 超越离合器的简介 |
4.5 滚珠式超越离合器改进设计 |
4.5.1 主要尺寸的计算 |
4.6 总体结构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无级变速器的虚拟系统仿真研究 |
5.1 虚拟样机设计装配 |
5.1.1 软件介绍 |
5.1.2 新型变速器的零件结构设计 |
5.1.3 新型无级变速器的装配 |
5.2 虚拟样机仿真研究 |
5.2.1 ADAMS 软件介绍 |
5.2.2 无级变速器的运动仿真 |
5.3 变速器的运动学、动力学仿真 |
5.3.1 运动仿真 |
5.3.2 动力学仿真 |
5.3.3 仿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9)摆线钢球行星传动机构的效率和润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活齿传动概述 |
1.3 摆线钢球行星传动机构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摆线钢球行星传动的理论基础 |
2.1 摆线钢球行星传动的结构与传动原理 |
2.2 摆线钢球啮合副受力分析 |
2.3 摆线钢球行星传动的传动比分析 |
2.4 摆线钢球行星传动的齿形分析 |
2.4.1 摆线钢球行星传动的实际齿廓方程 |
2.4.2 摆线槽实际齿廓的曲率半径 |
2.5 等速输出机构传动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摆线钢球啮合副啮合效率研究 |
3.1 滚动摩擦机理 |
3.2 摆线钢球啮合副传动过程特征分析 |
3.3 摆线钢球啮合副受力及摩擦功分析 |
3.3.1 钢球与行星盘外摆线槽啮合受力及摩擦功分析 |
3.3.2 钢球与行星盘内摆线槽啮合受力及摩擦功分析 |
3.4 摆线钢球啮合副传动效率分析 |
3.4.1 钢球与行星盘外摆线槽啮合副效率分析 |
3.4.2 钢球与行星盘内摆线槽啮合副的效率分析 |
3.4.3 实例计算 |
3.5 摆线钢球啮合副啮合效率分析 |
3.5.1 行星盘摆线槽齿数对啮合副效率的影响 |
3.5.2 短幅系数对啮合副效率的影响 |
3.5.3 偏心距对啮合副效率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摆线钢球啮合副润滑研究 |
4.1 弹流润滑理论简介 |
4.1.1 弹流润滑理论的起源、发展及应用 |
4.1.2 弹流润滑的特点及分类 |
4.2 摆线钢球啮合副弹流润滑建模与分析 |
4.2.1 钢球运动特点分析 |
4.2.2 摆线钢球啮合副润滑建模 |
4.2.3 摆线钢球啮合副最小油膜厚度公式分析 |
4.3 摆线钢球啮合副润滑分析 |
4.3.1 当量曲率半径 |
4.3.2 椭圆率 |
4.3.3 对润滑油的卷吸速度 |
4.3.4 载荷参数 |
4.3.5 摆线钢球啮合副最小油膜厚度公式 |
4.4 润滑状态判别 |
4.5 摆线钢球啮合副润滑实例分析 |
4.5.1 实例计算 |
4.5.2 实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环槽钢球啮合副的效率和润滑研究 |
5.1 环槽钢球啮合副效率分析 |
5.1.1 环槽钢球啮合副受力分析 |
5.1.2 环槽钢球啮合副的效率研究 |
5.2 环槽钢球啮合副润滑分析 |
5.2.1 当量曲率半径 |
5.2.2 椭圆率 |
5.2.3 对润滑油的卷吸速度 |
5.2.4 载荷参数 |
5.2.5 环槽钢球啮合副全膜弹流最小油膜厚度公式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对心式低脉动度脉动式无级变速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无级变速传动概述 |
1.2 机械无级变速器的发展现状及分类 |
1.3 机械无级变速器的发展趋势 |
1.4 脉动式无级变速器的性能特点及应用 |
1.5 课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脉动式无级变速器的工作原理及参数分析 |
2.1 引言 |
2.2 脉动式无级变速器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
2.2.1 脉动式无级变速器的基本组成 |
2.2.2 几种方案的分析比较 |
2.2.3 对心式低脉动度脉动式无级变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2.3 脉动式无级变速器新机型的变速传动特性 |
2.4 脉动式无级变速器新机型的结构特征和性能指标 |
2.5 小结 |
第三章 脉动发生机构的设计 |
3.1 引言 |
3.2 凸轮的设计 |
3.2.1 凸轮的设计思路 |
3.2.2 凸轮的设计过程 |
3.3 凸轮摇杆机构的压力角分析 |
3.4 脉动发生机构的优化设计 |
3.4.1 优化参数的确定 |
3.4.2 优化目标函数的确定 |
3.4.2.1 体积最小分目标函数的确定 |
3.4.2.2 凸轮尺寸最小分目标函数的确定 |
3.4.2.3 压力角最小分目标函数的确定 |
3.4.3 优化设计的约束函数方程 |
3.4.4 优化设计的解法和结果 |
3.5 小结 |
第四章 虚拟样机的研究和实物样机的加工制造 |
4.1 虚拟样机设计 |
4.2 变速器的三维实体建模 |
4.2.1 主要零部件的结构设计 |
4.2.1.1 凸轮机构及其压紧机构的设计 |
4.2.1.2 输出机构的选择 |
4.2.1.3 输入输出轴的设计 |
4.2.1.4 调速机构 |
4.2.2 变速器关键零部件的三维建模 |
4.2.3 变速器的虚拟装配与干涉检测 |
4.3 实物样机的加工制造 |
4.3.1 脉动发生机构的加工 |
4.3.2 输入输出轴的加工 |
4.3.3 调速机构的加工 |
4.3.3.1 连杆的加工 |
4.3.3.2 丝杆的加工 |
4.3.3.3 滑座的加工 |
4.3.4 其它零件的加工 |
4.3.5 加工过程小结 |
4.4 样机的装配 |
4.5 小结 |
第五章 实物样机的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对象参数及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
5.2.1 实验对象及主要参数 |
5.2.2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
5.2.2.1 工装的注意事项 |
5.2.2.2 样机润滑油的选取 |
5.2.2.3 样机的试运行 |
5.3 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 |
5.3.1 试验设备及试验流程图 |
5.3.2 试验方法 |
5.3.3 试验条件 |
5.4 功率损失分析 |
5.5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5.5.1 试验结果 |
5.5.2 功率损失 |
5.5.3 负载与传动效率的试验 |
5.5.4 脉动度的试验 |
5.5.5 整机性能分析 |
5.6 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研究成果 |
发表的论文 |
四、新型封闭钢球行星无级变速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2]新型行星环锥齿轮式功率分流无级变速器的研究[D]. 顾存行. 中北大学, 2017(08)
- [3]功率分流式变速器性能研究与分析[D]. 赵鹏飞.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4]反锪刀结构优化与力学分析[D]. 张涛然. 西华大学, 2014(03)
- [5]控制式差动无级变速器的结构研究及虚拟装配[D]. 赵越. 陕西科技大学, 2014(11)
- [6]一种新型机械式无级变速器的研究[D]. 杨新军. 重庆理工大学, 2013(03)
- [7]封闭式行星锥盘无级变速器差动轮系的选型分析[J]. 谢观如,刘开昌. 机电技术, 2011(03)
- [8]齿轮式脉动无级变速器改进与结构优化设计[D]. 卢军平. 苏州大学, 2011(06)
- [9]摆线钢球行星传动机构的效率和润滑研究[D]. 雷建中. 燕山大学, 2010(08)
- [10]对心式低脉动度脉动式无级变速器的研制[D]. 钟明灯. 福州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