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胞学诊断技术的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孟海轮[1](2021)在《EUS-FNA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作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胰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检出率呈现出显着升高的趋势,对于不同检查方法得出的不同结果使得临床医生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处理。传统的腹部彩超、CT及MRI仅能通过影像学的情况对病灶做出初步的诊断,但对于病灶的具体性质仍然难以准确的做出诊断,早期明确诊断病灶性质是胰腺疾病诊治的重要环节,是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前提。超声内镜引导细针抽吸术(EUS-FNA)通过获取胰腺病灶的少许细胞或组织,并进行细胞学或病理学诊断,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快速诊断的优点。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对胰腺癌的诊断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9年3月来我科行EUS-FNA检查的胰腺占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病理结果和随访情况作为最终诊断,并以此评价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的诊断价值。结果EUS-FNA穿刺的189例患者中,有133例为胰腺癌(胰腺癌组),包括经术后病理证实者22例(胰腺导管腺癌18例,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癌1例,胰腺转移癌1例,胰腺囊腺癌1例,腺泡细胞癌1例)和临床检查结果为胰腺癌且随访期间死亡者111例;56例为非胰腺癌(非胰腺癌组)。EUS-FNA诊断细胞病理学结果为异型细胞47例,疑癌细胞25例,癌细胞20例,未见肿瘤细胞97例。133例经术后病理和随访结果证实为胰腺癌,其中细胞病理学检查结果分别为:未见肿瘤细胞52例,异型细胞36例,疑癌细胞25例,癌细胞20例。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真阳性率)为60.90%,假阳性率为19.64%,特异度(真阴性率)为80.36%,假阴性率为39.10%。联合不同的细胞病理学分级标准,即分别以“发现异型细胞或可疑癌细胞或癌细胞均为阳性”“发现可疑癌细胞或癌细胞均为阳性”和“发现癌细胞为阳性”为诊断标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以“发现异型细胞或可疑癌细胞或癌细胞均为阳性”为诊断标准,EUS-FNA诊断胰腺癌的效能最显着,敏感度为50.38%,特异度为75.00%。2017年以前EUS-FNA穿刺为124例,有91例诊断为胰腺癌,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真阳性率)为52.75%,假阳性率为21.21%,特异度(真阴性率)为78.79%,假阴性率为47.25%。2018年及2019年EUS-FNA穿刺为65例,有42例诊断为胰腺癌,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真阳性率)为78.57%,假阳性率为17.39%,特异度(真阴性率)为82.61%,假阴性率为21.43%。2018年及2019年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2017年以前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2018年及2019年EUS-FNA穿刺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均低于2017年以前EUS-FNA穿刺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EUS-FNA穿刺的189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胰头部116例,胰体尾部73例。EUS显示为实性病变145例(76.7%),囊性/囊实性病变44例。胰腺癌患者的EUS影像学表现为胰腺病灶部位可见不均质低回声光团,多呈实性包块,肿物边界不规则,胰管扩张显着;非胰腺癌患者EUS影像学表现为胰腺病灶部位可见囊实性病变,肿物边界相对较清,胰管多不伴有显着扩张。EUS-FNA诊断胰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3(95%CI:0.561~0.724)。EUS-FNA诊断胰腺癌的效能显着提高(敏感度为50.38%,特异度为75.00%)。189例患者行EUS-FNA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88%(13例),主要为高淀粉酶血症和腹痛。结论1.胰腺癌患者的EUS影像学多表现为不均质低回声光团,多呈实性包块,肿物边界不规则,胰管扩张显着;非胰腺癌患者EUS影像学多表现为囊实性病变,肿物边界相对较清,胰管多不伴有显着扩张。2.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真阳性率)为60.90%,阳性预测值为64.29%,特异度(真阴性率)为80.36%,阴性预测值为17.46%。3.EUS-FNA诊断胰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3(95%CI:0.561~0.724)。4.采用联合不同分级的细胞学诊断标准,EUS-FNA诊断胰腺癌的效能显着提高。5.EUS-FNA技术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
周月娟[2](2021)在《组织性人群筛查中细胞学初筛低度异常P16/Ki-67双染分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组织性人群筛查中细胞学初筛低度异常P16/Ki-67双染分流的意义。材料:2020年3月至2020年9月在江西省宫颈癌高发地区九江市武宁县,组织性筛查当地3000名女性,年龄在21-64岁,平均年龄38.53(±8.43)岁,行宫颈癌细胞学初筛,根据初筛结果将384例纳入研究,年龄在24-63岁,平均年龄39.8(±10.6)岁。其中细胞学初筛结果为未见上皮内瘤变及恶性病变(NILM),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低级别宫颈鳞状上皮病变(LSIL),HSIL+(包括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鳞状细胞癌)分别是111例、102例、90例、81例;患者均未接受过宫颈治疗、未怀孕、非经期,未合并恶性肿瘤或其他免疫系统疾病。方法:纳入2020年3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武宁县组织性人群筛查中经细胞学初筛诊断的宫颈病变共384例,分为NILM组、ASCUS组、LSIL组、HSIL+组,其中NILM组和HSIL+组为对照组。对4组细胞学标本进行Pl6/Ki-67双染检测,对比对照组与ASCUS组、LSIL组的细胞学初筛、HPV分型与组织学病理结果中P16/Ki-67双染结果的差异,统计分析初筛低度异常结果后P16/Ki-67双染分流的效能。并对细胞学诊断LSIL的90例患者随访1年,分析P16/Ki-67双染检测结果与细胞学诊断LSIL转归的关系。结果:(1)宫颈细胞学初筛结果为NILM、ASCUS、LSIL、HSIL+的P16/Ki-67双染阳性率分别为1.80%、71.57%、86.67%、88.89%,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LSIL与HSIL+2组之间P16/Ki-67双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8)外,其余组两两之间比较,P16/Ki-67双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2)以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对细胞学初筛低度异常且Hr HPV阳性患者进行P16/Ki-67双染分流诊断出CIN2+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5.35%、82.61%、83.67%、95.0%。(3)P16/Ki-67双染阳性的细胞学诊断LSIL患者病变进展率是P16/Ki-67双染阴性的5.23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16/Ki-67双染在不同宫颈细胞学初筛结果各组组间具有差异性,P16/Ki-67双染阳性表达率与宫颈细胞学初筛结果呈正相关,其阳性表达率随着细胞学初筛结果的升级而不断升高。2、对细胞学初筛低度异常且Hr HPV阳性患者进行P16/Ki-67双染分流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对细胞学初筛低度异常的患者采取HPV分型和P16/Ki-67双染联合检测的筛查策略具有极高的检验效能,表现出了更高的敏感性和优越的特异性。3、P16/Ki-67双染阴性对比P16/Ki-67双染阳性的细胞学诊断为LSIL患者的转归结局更好,其病变进展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王岩[3](2021)在《适合新疆卫生资源匮乏地区宫颈癌筛查模式及HPV自然转归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标通过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评估自我取样HPVDNA检测技术及特异性标志物p16单染技术在卫生资源匮乏地区单独或联合应用于宫颈癌早诊的筛查效果;并对新疆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流行及自然转归情况进行探讨,最终为制定适合新疆卫生资源匮乏地区人群宫颈癌综合防治策略提供基础数据,也对其余欠发达地区的宫颈癌筛查手段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进而为健全我国宫颈癌筛查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1.分析新疆哈萨克族女性HPV感染流行及自然转归情况;2.评估卫生资源匮乏地区自我取样HPV检测技术应用于宫颈癌筛查的效果;3.分析特异性标志物p16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单染技术预测病变转归的能力及p16单染技术在卫生资源匮乏地区用于宫颈癌早诊的实际筛查效果。研究方法2018年6月-8月,在新疆农村国定贫困县托里县招募了 2000名25-64岁合格的哈萨克族女性建立了宫颈癌筛查队列。基线研究中,将2000名妇女随机分为自取样组和医生取样组,分别采集下阴道标本和宫颈标本行HPV检测(care HPV和PCR HPV DNA)。然后由医务人员再采集两份宫颈脱落细胞标本用于p16、薄层液基细胞学(Liquid-based cytology,LBC)检测。任一结果阳性妇女转诊阴道镜检查并在镜下异常部位取活检。随访过程中,对基线筛查阳性妇女进行每年召回随访;对HPV阴性妇女,分别在第2年和第4年随机抽取10%召回随访。第3年和第5年对全部入组妇女召回随访。本项目研究时间为5年,目前已完成基线、第2年和第3年召回随访工作。本文对这三年已获得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研究结果1.基线基于care HPV检测HPV总的感染率为10.00%;基于PCR HPV检测HPV总的感染率为16.10%,其中14种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的感染率为12.9%,6种低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lrHPV)为1.65%。最常见的5种HPV基因型别为HPV 16型(2.80%),其次为HPV 51、52、56和39型,分别占2.35%、1.70%、1.50%和1.20%。单一和多重HPV型别的感染者分别占64.60%和25.78%,HPV42和56是合并感染最常见的感染型别。在50-54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1级(CIN 1)中HPV16(31.82%)、HPV51(27.27%)和HPV18(13.64%)型感染率较高;CIN 2中HPV16型(57.14%)感染率较高;CIN 3+中HPV16(55.56%)和HPV18(33.33%)型感染率较高。高文化程度、绝经及梅毒感染会增加HPV感染的可能性。2.与基线筛查相比,随访筛查总人群HPV的感染率略有升高(12.90%vs 15.30%),其中 HPV18 型(0.65%vs 1.16%,P=%.03)、HPV45 型(0.20%vs 0.67%,P=0.03)、HPV59型(0.20%vs 0.92%,P=0.01)的感染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线hrHPV阳性的186人中,持续感染77例(41.40%),清除109例(58.60%)。基线hrHPV阴性的1446人中,新发感染143例(9.8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rHPV持续感染或清除与绝经状态有关,持续阴性和新发感染与初孕年龄有关。3.自我取样care HPV和PCR HPV检测应用于宫颈癌初筛,针对CIN2+的灵敏度(均为90.91%)、特异度(90.22%vs 89.48%)及阴道镜转诊率(10.49%vs 12.14%)均没有统计学差异。医生取样care HPV和PCR HPV检测应用于宫颈癌初筛,针对CIN2+的灵敏度(71.43%vs 85.71%)、阴道镜转诊率(6.91%vs 9.92%)均无统计学差异,特异度care HPV高于PCR HPV(93.29%vs 90.96%)。4.针对CIN2+病变,若采用与HPV检测同一份自我取样标本进行型别分流,与PCR HPV初筛相比,HPV16/18分流策略可显着提高特异度(89.48%vs 97.45%),但灵敏度降低(90.91%vs 54.55%);增加HPV31/33型别分流后灵敏度仍为54.55%,特异度也有所提高(89.48%vs 96.17%),如结合新疆具有地域特色的感染率较高的HPV 51/56/58型别后,灵敏度提高至81.81%,特异度较HPV初筛相比也有所增加(89.48%vs 92.35%)。自我取样HPV 阳性妇女,进一步行医生取样标本的细胞学检查及与HPV型别相结合作为分流策略,与仅采用自我取样 PCR HPV 检测作为初筛相比,HPV16/18、HPV16/18/31/33、HPV16/18/31/33/51/56/58、≥ASCUS、p16、HPV16/18 或细胞学≥ASCUS 联合及HPV16/18或p16联合分流策略均可提高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和筛查效率,降低阴道镜转诊率,其中以p16分流提高幅度最为明显,特异度提高近10%,PPV约为不进行任何分流的3倍,阴道镜转诊率降低了 79%,但这种分流策略针对CIN2+病变的灵敏度降低了 18%,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医生取样标本行初筛及分流获得同上述一样的效果。5.在正常、CIN1、CIN2及CIN3+女性中p16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16%、20.83%、62.50%和100%(Ptrend<0.001)。与 hrHPV 阴性女性相比,HPV16/18 阳性组的 p16表达显着升高,比值比(OR)为20.07(95%CI:11.19-36.01)。基线p16阳性妇女发生CIN2+和CIN3+的3年累积风险(20.93%,18.61%)均高于阴性妇女(0.63%,0.19%),p16持续阳性妇女发生CIN2+的3年累积风险增加至42.86%(95%CI:21.38-67.41)。基线 p16 合并 HPV 阳性妇女,发生 CIN2+和 CIN3+的3年累积风险有所增加,均为30.43%。p16阳性且CIN2病变妇女3年后进展成CIN3的机会较大(100%),p16阴性的13例CIN1患者和4例CIN2患者,三年后全部逆转为正常。p16应用于卫生资源匮乏地区宫颈癌筛查,针对CIN2+,p16初筛灵敏度为83.33%,与hrHPV(94.40%)和LBC(94.40%)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16的特异性(98.60%)明显高于hrHPV(88.70%,P<0.001)和LBC(95.70%,P<0.001)。p16所需阴道镜转诊率(2.16%)明显低于HPV初筛(12.09%);PPV最高为35.70%(P<0.001),每检出1例CIN2+病例所需转诊阴道镜的例数为2.8。p16用于分流的灵敏度为77.80%,LBC分流灵敏度为88.90%,无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p16分诊策略的特异性显着高于LBC分流(99.00%vs 97.70%,P<0.001)。p16所需阴道镜转诊率为1.70%,相当于LBC分流(3.14%)的一半。p16分流策略对CIN2+检测的PPV值更高(42.40%vs 26.20%,P<0.001)。筛查效率最高,每检出1例CIN2+病例所需转诊阴道镜的例数为2.36。研究结论1.新疆哈萨克族女性hrHPV以HPV 16、51、52型别较为常见;高危HPV感染与文化程度、绝经状况及梅毒感染有关。已绝经女性清除hrHPV的能力相对较弱,易持续感染。初孕年龄过早是hrHPV新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我们需针对高危因素制定相应措施,重视性病患者和>50岁女性的筛查工作,进行有效干预。更需关注已绝经女性群体的筛查结果,避免漏诊和误诊。2.自我取样HPV检测因其降低妇女对筛查场地及医生的依赖,提升女性的取样舒适度,进而提高筛查可及性和覆盖率,具备了应用于卫生资源匮乏地区大规模人群宫颈癌筛查的潜力。对于医护人员短缺,尤其是细胞学专业人员不足的地区,条件允许可首选批量、自动化及高通量的PCR HPV检测技术初筛来获得更高的灵敏度。无论是针对自我取样还是医生取样标本,HPV阳性妇女采用HPV16/18型再增加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感染率较高的HPV51/56/58型别分流后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筛查效果。3.p16是预测宫颈病变进展的重要标志物。p16持续阳性妇女患高级别宫颈病变的风险较高,HPV阳性妇女应用p16免疫组化染色分流兼具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基于其不完全依赖于细胞形态,对阅片者的诊断水平要求不高,具有结果易判读更客观,操作自动程度高,高通量,低成本等优势,可作为细胞学分流的有效替代方案。同时p16单染技术还可降低不必要的阴道镜检查或重复检测,减轻了阴道镜临床医生的负担,推广性较好,有望成为基层医疗机构大规模人群宫颈癌精准筛查的优选技术。
夏苇[4](2021)在《甲状腺细针穿刺残留物样本BRAF V600E突变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使用甲状腺细针穿刺(Fine-needle aspiration,FNA)残留物样本检测BRAF V600E突变的可行性及其联合细胞学诊断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的1674例进行甲状腺FNA且具有完整细胞学诊断、FNA残留物样本BRAF V600E突变检测结果的患者信息,其中876例患者进行了手术切除并有组织病理诊断结果。同时对128例手术患者的术后切除组织进行BRAF V600E突变检测,并与配对的FNA残留物的BRAF V600E突变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共918(54.8%)例患者检测到BRAF V600E突变。6个类别细胞学诊断样本的BRAF V600E突变率不同,分别为1.4%、4.6%、46.7%、0.0%、76.3%和88.7%(χ2=792.872,P=0.000)。所有术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的BRAF V600E突变率为86.6%(733/846)。BRAF V600E突变检测证实了84.7%的意义不明确的细胞非典型病变或滤泡性病变(Atypia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or follicular lesion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US/FLUS)手术患者和84.4%的可疑恶性(Suspicious for malignancy,SM)手术患者为PTC。对于诊断PTC,细胞学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3.5%和83.7%BRAF V600E突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6.6%和86.4%。将细胞学诊断和BRAF V600E突变检测联合使用后,诊断PTC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上升至97.2%和96.5%。128对配对的FNA残留物和术后切除组织的BRAF V600E突变检测结果一致性极好(κ=0.890,P=0.000)。结论:甲状腺FNA残留物样本可用于BRAF V600E突变检测,其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有限的穿刺液和提供更多的诊断PTC的依据。BRAF V600E突变检测联合细胞学诊断可提高PTC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度,特别是在细胞学诊断不确定(AUS/FLUS和SM)的患者中。
刘湛秋[5](2021)在《宫颈细胞学P16INK4a蛋白检测对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筛查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宫颈细胞学P16INK4a蛋白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对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8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790名20-70岁自愿行宫颈癌筛查的女性,同时行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测以及细胞学P16INK4a蛋白检测。任一检测结果阳性以及检测均阴性但有明显临床症状高度怀疑宫颈病变者转诊阴道镜及活检,比较HPV、TCT及P16单独和两两联合筛查识别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检测效果。结果:所有筛查对象中,P16阳性率(14.6%)和TCT≥ASCUS阳性率(16.3%)相近,低于HR-HPV阳性率(25.6%)。任一筛查阳性者共270例,三者均阴性但有明显临床症状者17例,共召回210例女性行阴道镜活检,其中组织病理诊断为慢性炎131例,LSIL41例,HSIL30例及宫颈癌8例。P16在宫颈慢性炎、LSIL、HSIL和宫颈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0.5%、36.6%、83.3%和100.0%,P16阳性率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呈趋势性增加(χ2=34.57,P<0.01)。P16检测HSIL+的灵敏度低于HPV检测(86.8%vs 89.5%,P>0.05),但特异性更高(91.9%vs 80.3%,P<0.05)。P16联合TCT检测HSIL+的灵敏度为92.1%,分别低于HPV联合TCT检测(94.7%)、P16联合HPV检测(97.4%)(P>0.05)。P16联合TCT检测的特异度为85.6%,分别高于HPV联合TCT检测(77.5%)、P16联合HPV检测(78.8%)(P<0.05)。HPV、TCT、P16、HPV+TCT、P16+HPV、P16+TCT诊断宫颈病变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9、0.822、0.893、0.861、0.881、0.889,各指标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P16检测的阳性率与宫颈病变程度的进展具有显着相关性,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增加,P16在细胞内表达越多,阳性率越高。2.细胞学P16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提高HSIL+的检出效能,降低误诊率,防止过度治疗。3.与HPV联合TCT检测相比,P16联合TCT检测对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筛查效果具有相似的敏感性和更高的特异性,可作为一种新型宫颈癌初筛方法。
杨旎[6](2021)在《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的人性化诊断及治疗的探索》文中指出目的:引入医疗全程管理体系,将患者信息从入院到诊疗到随访全方位详细系统全程监控,高效获取患者诊疗信息,为我国宫颈癌筛查提供全面有效的医疗信息资源。第二,通过细胞学、组织学双染技术进行疾病分流,更准确地对疾病发生发展做出判断,提高国家及患者诊疗经济效益,避免过度医疗及资源浪费。第三,探索宫颈上皮内病变发生发展基因变化,寻找新的生物标记物。方法:建立医疗全程管理体系,将整个医疗过程录入大数据系统,完成患者病历数据采集,随访,分析,远程会诊等功能。收集临床宫颈脱落细胞,同时行TCT,hrHPV检测,结合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剩余宫颈上皮脱落细胞标本进行p16/Ki-67免疫细胞化学双染检测,对比细胞学p16/Ki-67双染检测和hrHPV对CIN2级及以上病变的诊断效能;收集宫颈组织学标本,进行p16/Ki-67组织学双染,比较组织学p16/Ki-67双染结果与病理的符合度。收集宫颈癌样本进行显微切割,收集同一组织不同程度病变,提取DNA进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并进行错义突变、拷贝数变异,高频突变、易感、驱动基因以及克隆分析,以明确宫颈不同病变程度成份之间的关系。结果:细胞学p16/Ki-67双染的阳性率与病变程度大致成正比,符合度高于hrHPV检测(p=0.6963);双染检出 CIN2+的特异度(57%vs.15.8%,p=0.0014),总体符合率(67.7%vs.38%,p=0.0058),阳性预测值(46.2%vs.30.4%,p=0.2829),阴性预测值(97%vs.90%,p=0.4958)和 kappa 系数(0.395 vs.0.068)均优于hrHPV检测,可减少29.7%阴道镜分流;组织学p16/Ki-67双染的阳性率与病变程度大致成正比。最终我们选则了 22例患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我们发现这些样本中有大量独有的拷贝数变异以及体细胞SNV,同时在患者的LSIL、HSIL及CC细胞中,也存在大量的共有体细胞拷贝数变异和错义SNV(包括SNV,插入缺失)。结论:医疗全程管理体系可便于临床研究数据管理,远程会诊,提高基层医疗诊断水平。细胞学p16/Ki-67双染是一个较好的宫颈癌筛查分流手段,可提高CIN2+检出效能,降低误诊率及过度治疗。组织学p16/Ki-67双染是一组良好的生物学标记物,可以辅助宫颈病变的诊断。不同患者宫颈病变具有明显的肿瘤异质性,同一患者不同程度宫颈病变有相似突变频谱,但一个宫颈上不同程度病变并非总由同一来源LSIL逐渐过渡而来。
黄敏[7](2021)在《182例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脑脊液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脑膜癌病是指各种恶性肿瘤转移至软脑脊膜、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和蛛网膜引起的疾病,致死率高且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如何尽早诊断及有效治疗脑膜癌病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本文通过对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182例确诊为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详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进一步探究脑膜癌病诊断及疾病评估的方法,并进行生存预后分析,为脑膜癌病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182例确诊为脑膜癌病的患者,收集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脑脊液分析结果(脑脊液常规生化分析,脑脊液细胞学及免疫组化,脑脊液ct DNA检测检测及免疫流式细胞术结果)、治疗方式及生存期和随访时间等,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分析了182例脑膜癌病患者。患者诊断脑膜癌病的中位年龄为58岁,男女比为1:1。确诊时,81例(44.5%)患者的KPS评分较差(<70),113例(62.1%)患者的ECOG PS评分较差(>2)。在原发癌方面,100例(54.9%)为肺癌来源的脑膜癌,26例(14.3%)为消化系统肿瘤来源的脑膜癌,11例(6.0%)为乳腺癌来源的脑膜癌。24例(13.2%)未明确原发肿瘤。患者从诊断原发肿瘤到确诊脑膜癌病的中位时间为9个月。2.临床表现:176例(96.7%)患者有大脑及脑膜受累症状,74例(40.7%)患者有颅神经受损症状,59例(32.4%)有脊神经根刺激或受损症状。112例(61.5%)有颅高压症状,20例(11.0%)同时合并全身性症状。3.影像学表现:178例患者进行了神经影像学评估,118例患者进行了脑和脊髓的增强MRI检查,其中71例(60.2%)患者显示脑膜强化,10例(8.5%)患者显示脊膜强化,主要表现为线性、条状或结节状强化以及弥漫性强化。4.脑脊液检查结果:(1)常规分析:71例(39.9%)患者第一次腰穿颅内压大于300 mm H2O。168例(94.4%)患者脑脊液常规生化显示异常,其中102例(60.7%)患者脑脊液显示蛋白水平升高。(2)细胞学结果:156例(87.6%)患者第一次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阳性。14例(7.9%)患者多次送检未发现肿瘤细胞。(3)脑脊液ct DNA检测结果:52例(77.6%)患者脑脊液检出阳性突变。19例患者同时送检血浆样本检出阳性突变。脑脊液肿瘤基因突变阳性率高于血浆的阳性率(P<0.05),且脑脊液EGFR和TP53基因突变丰度显着高于血浆(分别为P<0.05,P=0.013)。(4)脑脊液免疫流式细胞术结果:5例患者流式细胞术检出肿瘤细胞,1例患者流式细胞术阴性而同时送检的细胞学阳性。6例脑脊液样本中,CD4+/CD8+比值范围为(0.97/1~2.75/1),其中1例患者CD4+/CD8+比值显着小于1.0,1例患者比值明显大于2.0。CD163+CD206+巨噬细胞占比平均值为22.72%。相关性分析得出肿瘤细胞与CD4+T淋巴细胞呈负相关(P=0.03),与CD8+T淋巴细胞呈正相关(P=0.018),CD163+CD206+巨噬细胞与CD8+T淋巴细胞呈负相关(P=0.044)。5.治疗及随访:182例患者中,123例(67.6%)患者接受了鞘内化疗。41例(22.5%)患者接受了相应的靶向治疗。36例(19.8%)患者接受了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11例(6.0%)患者接受了免疫治疗,6例(3.3%)患者进行全脑放疗。49例(26.9%)患者仅接受了对症支持治疗。77例患者(42.3%)仅接受了一种治疗方式,56例患者(30.8%)同时接受了至少两种治疗方式。截至2020年12月31日,126例(69.2%)患者死亡,36例(19.8%)患者存活,20例(11.0%)患者失访。整个队列从确诊脑膜癌病至死亡的中位总生存期为8个月(范围:0-73个月)。6.生存预后分析:单因素分析得出,年龄≥60岁,颅压>300 mm H2O与较差的生存期有关(分别为P=0.014,P=0.049),联合治疗和单一靶向治疗则显示与更长的生存期有关(分别为P<0.01,P<0.01)。在多因素分析中,年龄≥60岁是不良预后因素(P=0.043),应用靶向治疗和鞘内化疗是积极预后因素(分别为P<0.01,P=0.047)。结论:1.脑膜癌病以中老年发病居多。肺癌是发生脑膜癌病最常见的肿瘤,且肺腺癌是发生脑膜癌病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其次是胃肠道肿瘤和乳腺癌。2.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颅高压表现居多。头颅或脊髓增强MRI对脑膜癌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与脑脊液细胞学联合可提高诊断灵敏度。3.脑脊液常规生化分析异常,尤其是蛋白水平升高,对脑膜癌病的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提示意义。4.脑脊液肿瘤ct DNA检测可以作为脑膜癌病的辅助诊断工具,连续检测可为制定治疗方案及病情评估提供帮助。同时脑脊液ct DNA检测比外周血样本更能代表软脑膜转移微环境中的基因谱变异情况及肿瘤负荷。5.软脑膜转移微环境中存在免疫细胞功能障碍,包括效应T淋巴细胞功能抑制及巨噬细胞M2样极化,可能存在免疫抑制微环境,促使转移癌细胞“免疫逃逸”。6.靶向治疗和鞘内化疗显着延长了脑膜癌病患者的生存期,同时多种治疗方式如抗血管生成药物及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也可使生存获益。
汪耘吉[8](2021)在《UG-FNAB对甲状腺结节及其联合BRAFV600E基因检测对TI-RADS 4类结节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随着临床上医疗设备和诊疗水平以及人民群众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甲状腺结节(Thyroid nodules,TN)被发现并诊断。超声检查是TN的常规筛查手段,甲状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的提出规范了TN的超声检查,初步评估了TN的恶性风险,却不能精准的鉴别TN的性质,需要联合其他检查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率。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UG-FNAB)检查作为一项最准确的术前检查项目,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其用来评估TI-RADS 3~5类结节的病理性质。由于UG-FNAB的影响因素较多,尤其是显微镜下大量红细胞干扰病理诊断,不同研究的结论差异较大,因此,本研究采用了目前先进的液基薄层细胞学(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处理穿刺标本,避免了红细胞的干扰。由于UG-FNAB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和假阳性,近年来,穿刺标本的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ig B1,BRAF)V600E(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作为重要的分子标志物,用于进一步辅助诊断TN的性质。众所周知,临床上需要进一步评估良恶性的TN以TI-RADS 4类结节最为常见,且目前学术界对此类结节的恶性风险争议最大。目的:本研究应用先进的TCT方法探讨了UG-FNAB对TI-RADS 3~5类结节的诊断价值,进一步研究了其联合BRAFV600E基因检测对TI-RADS 4类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北人民医院2018-01-01至2020-12-31期间,同时进行了UG-FNAB以及手术治疗的TI-RADS 3、4、5类结节患者共468例,所有患者具有如下的完整临床资料:术后及UG-FNAB病理结论、一般资料、甲状腺功能及抗体、TI-RADS分类报告,其中282例TI-RADS 4类结节同时完善BRAFV600E基因检测。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进行以下比较:(1)使用卡方检验计算UG-FNAB诊断468例TN的敏感度(Sensitivity,Se)、特异度(Specificity,Sp)、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及准确率,并运用Kappa值比较UG-FNAB细胞学病理与术后组织学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以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UG-FNAB对TN的诊断价值。(2)对比TI-RADS 3、4、5类结节的UG-FNAB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分别计算UG-FNAB诊断TI-RADS 3、4、5类结节的Se、Sp、PPV、NPV及准确率;(3)筛选出同时完善BRAFV600E基因检测的TI-RADS 4类结节282例,分别计算UG-FNAB、BRAFV600E基因及两者联合诊断方法对TI-RADS 4类结节的Se、Sp、PPV、NPV及准确率,并构建ROC曲线,计算AUC,评估不同诊断方法对TI-RADS4类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TN患者468例,UG-FNAB对468例TN诊断的Se、Sp、PPV、NPV及准确率分别为:87.6%、93.8%、96.4%、80.0%、89.7%;UG-FNAB细胞学病理与术后病理的一致性好(Kappa=0.782);以术后病理为标准,构建ROC曲线,计算出AUC为0.907(95%置信区间:0.877~0.937)。(2)TI-RADS 3类结节有43例,TI-RADS 4类结节有316例,TI-RADS 5类结节有109例;其中UG-FNAB诊断TI-RADS 3类结节的Se、Sp、PPV、NPV及准确率分别为:77.8%、97.1%、85.5%、94.3%、93.0%;UG-FNAB诊断TI-RADS 4类结节的Se、Sp、PPV、NPV及准确率分别为:84.5%、93.6%、96.2%、76.1%、87.8%;UG-FNAB诊断TI-RADS 5类结节的Se、Sp、PPV、NPV及准确率分别为95.6%、89.5%、97.7%、81.0%、94.5%。(3)筛选出同时完善BRAFV600E基因检测的TI-RADS 4类结节282例,其中UG-FNAB诊断TI-RADS 4类结节的Se、Sp、PPV、NPV及准确率分别为:84.7%、95.7%、97.6%、75.4%、88.3%;BRAFV600E基因检测诊断TI-RADS 4类结节的Se、Sp、PPV、NPV及准确率分别为:70.0%、97.8%、98.6%、64.1%、81.2%;两者联合诊断TI-RADS 4类结节的Se、Sp、PPV、NPV及准确率分别为:95.8%、94.6%、97.3%、91.7%、95.4%;三种诊断方法的AUC从大到小依次为:UG-FNAB联合BRAF V600E检测(AUC=0.952)、UG-FNAB(AUC=0.902)、BRAF V600E基因检测(AUC=0.865)。结论:1、UG-FNAB对TI-RADS 3~5类结节良恶性的鉴别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UG-FNAB细胞学病理与术后病理的一致性好,但对TI-RADS 4类结节诊断的阴性预测值较低,易漏诊部分恶性结节。2、与单独UG-FNAB比较,UG-FNAB联合BRAFV600E基因检测能够显着提高其对TI-RADS 4类结节诊断的敏感度、准确率及阴性预测值。
热米拉·热扎克[9](2020)在《宫颈癌筛查中HPV阳性妇女的分流策略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标索基于细胞学、病毒载量、HPV基因分型、HPV E6/E7癌蛋白、p16蛋白等多种分子标志物的单独或联合分流策略用于HPV阳性女性分流的效果,为优化HPV检测为基础的宫颈癌筛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基于在我国宫颈癌高发区山西省襄垣县开展的两项“山西省宫颈癌筛查方法研究”(SPOCCS1和SPOCCS2),以该两项研究最后一次随访人群为研究对象(SPOCCS1:n=1416,SPOCCS2:n=2112),对初筛HPV阳性人群的既往或新鲜标本采用细胞学、HPVDNA基因分型、E6/E7癌蛋白、p16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多种方法进行检测。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别以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2级及以上(CIN2+)、3级及以上(CIN3+)病变作为疾病结局,通过计算不同分流策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等指标及相应的95%可信区间(CI)评价各分流策略的临床效果。同时计算和比较不同分流策略的相对灵敏度及相对特异度。通过计算阴道镜转诊率和每检测一例CIN2+或CIN3+病例所需的阴道镜检查数量,评估各分流策略的效率。绘制检测前后风险预测图(PPP图)揭示不同分流策略对临床决策的指导作用。研究结果SPOCCS研究HPV阳性人群中细胞学ASC-US+对CIN2+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0%和61.2%。细胞学阳性判断值提高(LSIL+或ASC-H+),分流灵敏度下降,特异度升高,阴道镜转诊率显着下降。用病毒载量分流方法时,随着病毒载量临界值的提高,也出现同样的趋势。当病毒载量在40 RLU/CO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8%和61.7%,与细胞学分流基本相似。基因分型用于分流时,随着目标HPV型别的增加灵敏度升高、特异度下降,当目标型别扩展至HPV16/18/31/33/45五种hrHPV时,灵敏度升至71~73%,显着高于HPV16/18分流(51-55%)。继续扩展至HPV16/18/31/33/45/52/58七种hrHPV时,灵敏度提升至—90%,而特异度仅为-45%。八种hrHPV E6/E7癌蛋白分流策略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7%和89.5%,与HPV16/18E6癌蛋白分流相比灵敏度提升了-15%,而特异度损失仅-4%。p16蛋白分流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8%和68.8%,均稍优于细胞学,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单独分流策略相比,联合分流策略实现了显着高的灵敏度,HPV16/18联合细胞学分流的灵敏度为98.0%,显着高于细胞学单独分流,特异度-57%,低于细胞学。而HPV16/18联合p16的分流策略灵敏度同样为98.0%,但特异度稍高(—61%)。PPP图显示,采用联合分流策略时,若两步分流均为阴性,妇女CIN2+风险<2%,CIN3+风险<1%,处在较“安全”的阈值内。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适当扩展目标基因型别,提高病毒载量cut-off值可以获得与细胞学分流相似的效果。E6/E7癌蛋检测分流在特异度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相比之下,p16分流更好的结合了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上述分流方法均基于分子检测技术,结果判读更客观,可作为细胞学分流的有效替代方案。联合分流策略显示了较明显的风险分层能力,在最大程度检出病变的同时,降低不必要的阴道镜检查或重复检测。不同国家/地区应根据当地疾病负担、卫生资源等多方因素考虑,制定适宜本地的风险阈值,从而优化宫颈癌筛查方案。
龙小琴[10](2020)在《HPV L1、P16对宫颈SIL检出的临床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为探讨HPV L1壳蛋白(human papillomavirus L1 capsid protein,HPV L1)、P16蛋白(multiple tumor suppressor protein,P16)与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之间的关系及二者对宫颈SIL的检出能力,评估使用HPV L1及P16免疫细胞化学弥补细胞学的不足,从而作为宫颈癌筛查相关指标的可行性。2.根据HPV L1、P16的表达情况,预测宫颈SIL的风险,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1.选取2019年04月至2019年10月于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及住院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有效研究对象共612例,均进行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分型检测、液基细胞学检测(liquid-based cytol ogy,LBC)、HPV L1及P16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根据HPV分型及LBC检测结果,诊断异常者转入阴道镜门诊,行宫颈活检。2.对组织病理确诊为宫颈SIL的患者进行临床管理,诊断为宫颈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的患者,均予随诊观察。诊断为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 n,HSIL)的所有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除了行子宫全切的患者均于初次诊断后的第3、6、9月返院复诊行HPV分型检测、LBC检测,HPV L1及P16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1.HPV L1表达与宫颈SIL的关系:(1)在细胞学及病理学诊断中,HPV L1的阳性率均随着宫颈SIL程度的加重而呈下降趋势。在病理学诊断中,LBC检测的阳性率随着宫颈SIL程度的加重呈升高趋势。(2)在病理诊断为LSIL+及HSIL中,HPV L1检测的特异度均高于LBC检测。(3)在病理诊断为LSIL+中,HPV L1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LBC检测。2.P16表达与宫颈SIL的关系:(1)在细胞学及病理学诊断中,P16的阳性率均随着宫颈SIL程度的加重呈上升趋势。(2)在病理学诊断为LSIL+中,P16检测的特异度高于LBC检测。在病理学诊断为HSIL中,P16检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LBC检测。(3)在病理诊断为LSIL+及HSIL中,P16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LBC检测。3.HPV L1、P16单独及联合表达与宫颈SIL的关系:(1)在病理诊断为LSIL+及HSIL人群中HPV L1联合P16检测的敏感度均高于HPV L1、P16、LBC检测,HPV L1联合P16检测的特异度高于LBC检测。(2)在病理诊断为LSIL+中,HPV L1联合P16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HPV L1、P16单独检测及LBC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在HSIL的研究对象中,P16检测与HPV L1联合P16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HPV L1检测。HPV L1联合P16检测的真实性均高于HPV L1、P16、LBC检测。4.HPV HPV L1联合P16检测的时序表达与宫颈SIL的关系:HPV L1(-)/P16(-)的时序表达随病理诊断程度的加重呈下降趋势。HPV L1(-)/P16(+)的时序表达随病理诊断级别的升高呈上升趋势。5.宫颈SIL分层管理复诊情况:在复诊时,在细胞学诊断较初次诊断进展时,以HPV L1(-)/P16(+)及HPV L1(+)/P16(+)转化为HPV L1(-)/P16(+)的时序表达为主,在细胞学诊断较初次诊断消退时,以HPV L1(-)/P16(-)及HPV L1(+)/P16(-)转化为HPV L1(-)/P16(-)为主。结论:1.HPV L1联合P16检测比LBC检测对宫颈SIL的病人有更好的检出能力,拥有更高的诊断价值,说明HPV L1及P16可作为宫颈SIL筛查的分子标志物。2.HPV L1联合P16检测的时序表达的不同,可能代表着宫颈SIL危险程度的不同,可以对宫颈SIL进行风险评估。
二、细胞学诊断技术的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胞学诊断技术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EUS-FNA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材料 |
2.2 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穿刺活检情况 |
3.3 年诊断率比较 |
3.4 胰腺癌与非胰腺癌EUS影像学表现 |
3.5 EUS-FNA诊断效能 |
3.6 不同细胞学分级对EUS-FNA诊断效能的影响 |
3.7 EUS-FNA并发症 |
4.讨论 |
4.1 EUS-FNA的诊断价值 |
4.2 结果分析 |
4.3 EUS-FNA确诊胰腺癌的相关因素分析 |
4.4 小结 |
4.5 本实验不足之处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内镜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
参考文献 |
(2)组织性人群筛查中细胞学初筛低度异常P16/Ki-67双染分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1章 宫颈癌的概述 |
1.1 宫颈癌的流行病学 |
1.2 宫颈癌的筛查研究进展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3 实验原理 |
2.4 实验步骤 |
2.4.1 标本收集 |
2.4.2 标本采集与方法 |
2.4.3 阴道镜召回 |
2.4.4 标本处理 |
2.4.5 标本观察 |
2.5 研究方法 |
2.6 结果判定方法 |
2.7 观察指标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不同宫颈细胞学初筛结果中p16/Ki-67双染、HPV分型的结果 |
3.1.1 不同宫颈细胞学初筛结果中p16/Ki-67双染阳性率的差异 |
3.1.2 不同宫颈细胞学初筛结果P16/Ki-67双染与HPV(25型)检测结果 |
3.2 细胞学初筛低度异常P16/Ki-67双染与HPV(25型)分型结果对比分析 |
3.2.1 细胞学初筛ASCUS和LSIL患者中P16/Ki-67双染的结果 |
3.2.2 细胞学初筛低度异常且HrHPV阳性患者P16/Ki-67双染分流的结果 |
3.3 P16/Ki-67双染检测结果与细胞学诊断LSIL进展的关系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5.2.1 不足 |
5.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P16/Ki-67引入宫颈病变筛查和管理的初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3)适合新疆卫生资源匮乏地区宫颈癌筛查模式及HPV自然转归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设计和人群 |
2. 研究流程和方法 |
3.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新疆哈萨克族女性HPV感染率和型别分布及HPV自然转归 |
2. 适合新疆卫生资源匮乏地区宫颈癌筛查模式探讨 |
3. 特异性p16用于基层宫颈癌筛查的效果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1. 新疆哈萨克族女性HPV感染流行情况 |
2. HPV的自然转归 |
3. 适合新疆卫生资源匮乏地区的宫颈癌筛查策略 |
4. 细胞学p16用于基层宫颈癌筛查的效果评价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新疆卫生资源匮乏地区基于人群宫颈HPV感染流行病学研宄进展 |
参考文献 |
基金资助 |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甲状腺细针穿刺残留物样本BRAF V600E突变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分子诊断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和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5)宫颈细胞学P16INK4a蛋白检测对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筛查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检查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 B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
附录 C 个人简历 |
附录 D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6)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的人性化诊断及治疗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医疗全程管理体系的建立 |
概要 |
研究目标 |
材料与方法 |
1、入排标准 |
2、研究流程 |
结果 |
1、细胞学取样、保存及判读的标准制定 |
2、HPV取样、保存及判读的标准制定 |
3、阴道镜取样及判读的标准制定 |
4、组织病理判读的标准制定 |
5、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医疗管理系统的建立 |
第二部分: 双染技术在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筛查分流中的作用 |
概要 |
方法原理 |
1、材料及试剂 |
2、染色过程 |
3、处理后过程-封固和加盖玻片 |
4、质控 |
5、染色解释/预期结果 |
6、局限性 |
7、故障排除 |
8、性能特征 |
结果 |
第三部分: 宫颈癌发生发展及新的生物标记物的探索 |
概要 |
材料与方法 |
1、患者与组织样本 |
2、显微切割 |
4、提取DNA |
5、构建库与测序 |
6、生物信息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综述 宫颈癌筛査策略发展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182例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脑脊液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实体瘤软脑膜转移的诊断及治疗新进展及软脑膜转移微环境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UG-FNAB对甲状腺结节及其联合BRAFV600E基因检测对TI-RADS 4类结节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结果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宫颈癌筛查中HPV阳性妇女的分流策略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研究目标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3. 实验室检测 |
4. 临床诊断过程 |
5.质量控制 |
6.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1. 研究人群基本信息 |
2. 细胞学分流策略 |
2.1 不同细胞学结果在病理级别中的分布情况 |
2.2 细胞学检测在HPV阳性人群中的分流效果 |
2.3 细胞学分流策略风险预测图(PPP图) |
3. 病毒载量分流策略 |
3.1 病毒载量和病理级别间的关系 |
3.2 病毒载量在HPV阳性人群中的分流效果 |
3.3 病毒载量分流策略风险预测图(PPP图) |
4. HPV DNA基因分型分流策略 |
4.1 HPV (HC2)阳性妇女中各基因型别的检出率 |
4.2 不同基因型别在各病理级别中的分布情况 |
4.3 HPV基因分型在HPV阳性人群中的分流效果 |
4.4 HPV基因分型分流与细胞学分流的对比 |
4.5 HPV基因分型分流策略风险预测图(PPP图) |
5. E6/E7癌蛋白分流策略 |
5.1 八种hrHPV型别E6/E7癌蛋白与相应HPV DNA型别阳性率比较 |
5.2 E6/E7癌蛋白表达与HPV病毒载量间的关系 |
5.3 E6/E7癌蛋白在不同病理级别中的表达情况 |
5.4 E6/E7癌蛋白在HPV阳性妇女中的分流效果 |
5.5 E6/E7癌蛋分流风险预测图(PPP图) |
5.6 拓展分析:以往HPV感染与E6/E7癌蛋白表达间的关联 |
5.7 拓展分析:HPVE6癌蛋白检测在不同介质标本中的一致性分析 |
6. p16蛋白分流策略 |
6.1 p16蛋白在不同细胞学及病理级别中的表达情况 |
6.2 HPV阳性妇女中p16蛋白表达与HPV感染型别之间的关系 |
6.3 p16蛋白表达与病毒载量间的关系 |
6.4 p16蛋白在HPV阳性妇女中的分流效果评价 |
6.5 p16蛋白分流策略风险预测图(PPP图) |
6.6 拓展分析: p16在宫颈癌初筛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
6.7 拓展分析: 宫颈癌初筛中不同筛查结果的CIN2+/CIN3+风险预测 |
7. 联合(两步)分流策略 |
7.1 联合(两步)分流策略分流效果评价 |
7.2 联合(两步)分流策略风险预测图(PPP图) |
讨论 |
1. 细胞学分流策略 |
2. 病毒载量分流策略 |
3. HPV DNA基因分型分流策略 |
4. E6/E7癌蛋白分流策略 |
5. p16蛋白分流策略 |
6. 联合(两步)分流策略 |
7. 分流前后风险预测图(PPP图)探讨 |
8. 创新点及局限性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基金资助 |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
文献综述 HPV E6/E7癌蛋白检测技术在宫颈癌筛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HPV L1、P16对宫颈SIL检出的临床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一部分 HPV L1、P16 对宫颈SIL的检出能力结果 |
技术路线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HPVL1及P16的时序表达和临床管理结果 |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的优势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防治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细胞学诊断技术的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EUS-FNA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作用[D]. 孟海轮.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组织性人群筛查中细胞学初筛低度异常P16/Ki-67双染分流的临床研究[D]. 周月娟. 南昌大学, 2021(01)
- [3]适合新疆卫生资源匮乏地区宫颈癌筛查模式及HPV自然转归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 王岩.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甲状腺细针穿刺残留物样本BRAF V600E突变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诊断价值[D]. 夏苇.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宫颈细胞学P16INK4a蛋白检测对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筛查价值[D]. 刘湛秋.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6]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的人性化诊断及治疗的探索[D]. 杨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7]182例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脑脊液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D]. 黄敏.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8]UG-FNAB对甲状腺结节及其联合BRAFV600E基因检测对TI-RADS 4类结节的诊断价值研究[D]. 汪耘吉.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9]宫颈癌筛查中HPV阳性妇女的分流策略评价研究[D]. 热米拉·热扎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10]HPV L1、P16对宫颈SIL检出的临床价值的研究[D]. 龙小琴.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标签:宫颈癌论文; tct宫颈癌筛查论文; 病理报告论文; 细胞学论文; 宫颈鳞状细胞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