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中风胶囊的部分药理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小荟[1](2019)在《以法测证对大鼠寒凝血瘀证关键证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寒凝血瘀证是寒冷地区常见的中医证型之一,由于寒邪侵袭血分,容易损伤阳气,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停,从而形成寒凝血瘀证。寒凝血瘀证,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严重的威胁人们生命健康安全。中医治疗本证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历代医家也对此证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临床上对此证治疗的方法多以温阳、活血、行气或多法联合应用,但对三法的权重鲜有研究。本研究意在探求寒凝血瘀证的关键证素,以期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准确依据。方法:1.运用全身冰水冷冻法复制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2.将造模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病理模型组,给药组包括(附子组、附子当归组、附子香附组、附子当归香附组、当归香附组、当归组、香附组),并设立正常组,给药组大鼠灌胃给药,观察各组大鼠的表征、饮水量、心率、活动度,大鼠经腹主动脉采血,检测不同切变率下全血粘度。3.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白介素-1β、白介素-6、白介素-10的含量,从而观察不同治法对寒凝血瘀证大鼠的影响。结果:1.给药15天后各组大鼠饮水量、心率,活动度结果表明温阳法(附子组)及温阳活血法(附子当归组)活动度、心率、饮水量等方面高于病理模型组,综合来看温阳法(附子组)改善最明显(P?0.01)。2.全血粘度结果表明,病理模型组动物大鼠在各个切变率下的WBV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表明寒邪可造成动物血液黏度升高,从而形成血瘀证。在30/S切变率、100/S切变率下,正常组、温阳法(附子)和温阳活血法(附子当归)动物WBV低于病理模型组(P<0.001);在180/S切变率下,温阳法(附子)和温阳活血法(附子当归)动物WBV低于病理模型组(P<0.01,P<0.05)。病理模型组动物大鼠在各个切变率下的WBV均高于正常组,与其他给药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3.不同治疗方法对寒凝血瘀证大鼠TNF-α的影响温阳法(附子)、温阳活血法(附子当归)、温阳行气(附子香附)法及正常组大鼠血清中的TNF-α低于病理模型组(P<0.001),其中温阳法(附子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温阳行气法(附子香附)与正常组比较(P<0.05),其余五组与正常组比较(P<0.001)。4.不同治疗方法对寒凝血瘀证对大鼠IL-1β的影响温阳、活血、行气三法及联合应用治疗法及正常组大鼠血清中的IL-1β低于病理模型组。5.不同治疗方法对寒凝血瘀证对大鼠IL-6的影响温阳、温阳活血、温阳行气法及正常组大鼠血清中的IL-6低于病理模型组(P<0.001),其中温阳法(附子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温阳活血法(附子当归)(P<0.05),其他五组与正常组比较(P<0.001)。6.不同治疗方法对寒凝血瘀证对大鼠IL-10的影响温阳、温阳活血、温阳行气法及正常组大鼠血清中的IL-10高于病理模型组(P<0.001),温阳法大鼠血清中的IL-10与正常组比较(P>0.05),其他给药组与正常组比较(P<0.001)。结论:1.温阳法可较好的改善大鼠寒凝血瘀证的症状,对心率、饮水量、活动度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降低全血粘度,改善寒凝血瘀证的微循环障碍,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2.温阳法可降低寒凝血瘀证大鼠血清中TNF-α的含量,降低血小板激活因子,IL-6在血清中的含量,抑制炎症反应,增加IL-10炎症因子在寒凝血瘀证大鼠血清中的含量,提高寒凝血瘀证大鼠免疫能力。3.温阳单法的治疗效果优于其他方法。4.寒凝血瘀证的关键证素为阳虚。
刘梦婷[2](2015)在《“寒热错杂”动物模型的建立和“附子—黄连”药对对模型大鼠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建立稳定可靠的寒热错杂证大鼠模型,检测相关血清生化指标和药对中有效成分在模型动物体内的药动学参数来表征附子-黄连药对的干预作用,分析“附子-黄连药对”对大鼠寒热错杂证的影响,为临床运用寒热并用法治疗寒热错杂证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大鼠上午灌胃丙硫氧嘧啶100mg/kg,灌胃30min后放入2℃水中游泳至大鼠下沉不能继续坚持为止,隔天游泳一次,下午灌胃100%知母石膏水煎液4ml,知母石膏比例为3:4,灌胃28天,大鼠出现明显虚寒症状。在此基础上,皮下注射20%干酵母混悬液造成大鼠发热,10ml/kg,建立单次发热寒热错杂证候动物模型;在寒症模型基础上每隔19小时对模型大鼠给予20%干酵母混悬液皮下注射,10ml/kg,建立连续发热寒热错杂证候动物模型。然后分别给予附子、黄连、附子-黄连水煎液,眼眶取血,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和相关有效成分在动物体内的药动学参数,来表征附子-黄连药对的干预作用。结果 大鼠经过28天复合因素建立虚寒模型后,出现形体消瘦、体温降低等明显的虚寒症状,再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后,体温明显升高。两种模型经生化指标检测,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T3、T4、MDA、SOD明显降低,NO、IL-1、TNF-α明显升高,分别给予附子,黄连,附子-黄连水煎液灌胃后,给药组大鼠血清NO、MDA、IL-1、TNF-α含量明显降低,SOD含量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在NO、SOD、TNF-α指标方面,以给药附子-黄连水煎液最优,附子-黄连水煎液对模型大鼠的生理状况发生了积极的干预作用。三种乌头碱药时曲线均出现多峰现象,以波动状态缓慢下降;盐酸小檗碱在模型组大鼠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可能与大鼠造模后体质虚弱,对药物的吸收缓慢有关。结论 通过复合因素建立稳定可靠的寒热错杂模型,附子-黄连药对对其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SOD活性,降低NO、MDA含量,清除自由基,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有关。
张琳[3](2014)在《海洋源膳食纤维的性质研究与产品研发》文中指出国内外研究表明,膳食纤维,特别是海洋膳食纤维对便秘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本论文对8种海洋膳食纤维的性能进行检测,选出具有高膨胀力、高持水力、对饱和脂肪及不饱和脂肪高吸附能力特性的海洋膳食纤维进行复配,并确定辅料的品种及用量。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XIX C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进行海洋膳食纤维通便产品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以市面常见的4种膳食纤维通便产品和海洋膳食纤维通便产品为对象,研究了它们的特性差别。本研究不但对阐明膳食纤维对通便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海洋膳食纤维的应用推广也有一定的价值。论文确定了海洋膳食纤维通便产品的主配方。最优复配方案为:海藻酸钠(高粘度):卡拉胶(高粘度)=6:4,得到的产品在膨胀力(13.3mL/g)、持水力(982%)、对饱和脂肪的吸附力(6.45%)和对不饱和脂肪的吸附力(3.72%)等方面均性能较佳,且性价比更高。论文选出了产品合适的辅料及其添加量。研究结果表明:硬脂酸镁作为产品助流剂在休止角、吸湿率及物理外观方面均效果良好,添加0.8%的硬脂酸镁可明显改善产品的流动性。论文对3个批号的海洋膳食纤维通便产品进行影响因素实验、加速实验和长期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该产品符合质量标准规定,配方、生产工艺及包装条件是合理的,保质期可定为2年。本文通过海洋膳食纤维通便产品于市面常见的4种膳食纤维通便产品的对比,发现海洋膳食纤维通便产品空间结构更为疏松,具有更高的持水力、膨胀力和对饱和脂肪吸附及不不饱和脂肪吸附作用,通便效果更加明显。
于淼[4](2014)在《参姜锁阳益气片对寒凝气滞血瘀大鼠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参姜锁阳益气片对寒凝气滞血瘀证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肾上腺素加冰水浴复合低温冷冻法建立寒凝气滞血瘀证大鼠模型,并与另外两种造模方法进行相关指标的比较。2、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参姜锁阳益气片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及对照组,并设正常组,灌胃给药,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和体征,测量基础体温,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3、同2法分组及给药,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中NO、SOD、GSH-Px和MDA活性,ELISA法检测血中ET.6一keto-PGF1a和TXB2水平;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伊文思蓝灌注法检测大鼠脑组织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干湿法测定脑水含量;采用ELIS A法检测血中ACTH和CORT水平,检测脑组织5一HT.DA和NE含量。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出现明显血瘀体征,体温显着下降,血液流变学异常。2、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基础体温均不同程度升高,血药流变学异常指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3、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血中ET含量明显减少,N O含量明显增加。血清S OD和GSH-Px活性明显升高,MDA活性降低。血中6-keto一PGF1a和TXB2水平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水含量均有显着降低。病理形态学观察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和下丘脑中神经细胞肿胀、排列紊乱,神经胶质细胞明显增多,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水肿严重,治疗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血清中ACTH和CORT水平明显降低,脑组织中枢神经递质5-HT、DA和NE含量明显减少。结论:采用肾上腺素加冰水浴复合低温冷冻法可以成功建立寒凝气滞血瘀证大鼠模型。参姜锁阳益气片能够调节寒凝气滞血瘀证大鼠的血流变学异常变化,改善其血瘀体征,对寒凝气滞血瘀证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机体血管和微循环状态、调节氧自由基代谢、调节血脑屏障通透性以及调控体温有关。
刘丹[5](2014)在《寒凝血瘀大鼠血浆代谢组学的研究与少腹逐瘀汤的干预作用》文中认为本论文以冰水浴大鼠寒凝血瘀模型,采用LC-MS技术建立了血浆代谢组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模型组与正常组的差异性内源性代谢物,初步探讨了引起寒凝血瘀的可能性生物代谢通路;考察了少腹逐瘀汤对寒凝血瘀大鼠的血液流变性、卵巢及子宫相关功能的作用机制。主要内容包括:一、文献研究概述了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制备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归纳了寒凝血瘀型痛经机理、实验研究进展、少腹逐瘀汤全方研究概况及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作用机制;总结了代谢组学的一般研究流程、分析技术、数据处理方法及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以期为论文的开展提供依据。二、寒凝血瘀大鼠血浆代谢组学研究以血液流变、血常规、凝血四项等指标,考察了制作寒凝血瘀大鼠模型的冰水浴时间。结果显示,至冰浴10d,血液流变学、凝血四项等指标的异常表现为最。采用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 MS)建立了血浆代谢组学的分析方法;采用主成分判别分析法(PCA-DA)、t检验对多变量数据进行了模式识别、显着性统计,通过独特通路分析(IPA),构建了代谢组学特征网络图,探讨了寒凝血瘀证大鼠的代谢扰动规律及冰浴时间对其血浆代谢轮廓的变化。结果显示,正常组与模型10d组区别为最,且模型10d组可区别于模型5d、15d组;并解析了 10个潜在代谢生物标志物,分属氨基酸类、磷脂酰胆碱类、花生四烯酸类、磷酸酯类、神经鞘脂类与胆汁酸类;初步筛选了5条潜在寒凝血瘀代谢通路,分别为 Sphingolipid metabolism(鞘脂代谢)、Glycerophospholipid metabolism(甘油磷脂代谢)、Ether lipid metabolism(醚脂代谢)、Cysteine and methionine metabolism(半肮氨酸和蛋氨酸代谢)、Primary bile acid biosynthesis(主要胆汁酸生物合成)。三、应激反应与血瘀形成的关系分别以冰水浴、冰水浴注射肾上腺素制作寒凝血瘀大鼠模型,测定了血清氧化应激指标(SOD、MDA)、炎性因子(IL-6、TNF-2αα)及血管舒缩因子(ET-1、NO、NOS),并对其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正常组比较,两种模型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MDA、TNF-2α、IL-6、ET-1 升高,SOD、NO 与 NOS 降低,且 IL-6、TNF-2α 与 MDA、ET-1 呈正相关,与SOD、NO、NOS呈负相关;NO、NOS与SOD呈正相关,与MDA呈负相关;ET-1与SOD呈负相关,与MDA呈正相关,提示氧化应激反应与炎症反应、内皮功能障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有利促进了血瘀证的形成,且两种模型的研究结果一致。四、少腹逐瘀汤对寒凝血瘀大鼠的干预作用以冰水浴制作寒凝血瘀大鼠模型,给予少腹逐瘀汤(SFZYD)干预,测定了各项相关指标并进行了双变量与偏相关分析,考察了对血液流变性、卵巢及子宫相关功能的干预作用。(1)对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与卵巢分泌功能的影响 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FIB含量升高,TT、APTT缩短,PT延长,血清E2升高、P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FIB含量降低,TT、APTT延长,PT缩短,血清E2降低、P升高。血清E2与全血黏度1(3)、血浆黏度呈正相关,与TT、APTT呈负相关;P与全血黏度](s-1)、血浆黏度呈负相关,与TT、APTT呈正相关。提示少腹逐瘀汤可改善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异常和凝血功能障碍,恢复生殖器官血液供应,促进卵巢发育,调节内分泌功能,且高剂量疗效优于低剂量。(2)对模型大鼠卵巢炎性因子及血管舒缩因子的影响 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E2升高、P降低,卵巢IL-6、TNF-2α、ET-1、ET-1/NO升高,NO和NOS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高、低剂量组血清E2降低、P升高,卵巢IL-6、TNF-2α、ET-1及ET-1/NO降低,NO、NOS升高。偏相关分析显示,血清E2与卵巢IL-6、ET-1呈正相关,血清P与卵巢IL-6呈负相关。提示寒凝血瘀模型大鼠生殖激素水平的紊乱,与IL-6水平及ET-1活性升高有关;少腹逐瘀汤可通过调节ET-1、IL-6水平,改善卵巢内分泌功能。(3)对模型大鼠子宫氧化损伤的影响 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SOD、PGE2降低,COX-Ⅱ、PGF2α及MDA升高;与模型组比较,高低剂量组大鼠子宫SOD、PGE2升高,COX-Ⅱ、PGF2α及MDA降低,差异显着。且SOD与PGE2呈正相关,与COX-Ⅱ、PGF2α呈负相关;MDA与PGE2呈负相关,与COX-Ⅱ、PGF2α呈正相关。提示模型大鼠子宫内膜氧化损伤,与平滑肌收缩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少腹逐瘀汤可调节PGE2、PGF2α、COX-Ⅱ等致痛指标,纠正氧自由基紊乱,提高子宫组织抗氧化能力,修复寒邪对子宫氧化损伤,改善内膜功能,缓解痛经。
孟庆龙[6](2011)在《药用真菌桑黄发酵产物药理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 (Linnearus:Fries) Quelet]是一种多年生珍稀药用真菌,由于其特有的药理活性,使之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并被誉为目前国际公认的抗癌疗效最好的药用真菌之一。传统上有效成分通常是从桑黄子实体中提取,但是由于其野生桑黄资源稀少,人工栽培难度较大,从而严重制约了桑黄在医药领域中的开发和利用。对桑黄进行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可以缩短周期,节约成本,减小污染,是目前获取桑黄有效成分的重要途径。本实验通过液体深层发酵获得发酵产物,并对其抑菌作用、抗炎作用和延缓衰老作用以及减毒增效作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时对桑黄胞外多糖胶囊的制备工艺以及抗肿瘤和免疫增强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实验结果如下:1.本实验对桑黄液体深层发酵产物中菌丝体不同溶剂提取物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并通过热处理操作对桑黄发酵产物抑菌作用的热稳定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桑黄菌丝体不同溶剂提取物及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e enteritid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等4种指示菌的抑制作用不同:菌丝体甲醇、正丁醇提取物和发酵液对4种指示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抑菌作用,最低抑菌质量浓度为0.1563~0.625mg/mL具有广谱的抑菌活性,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不随温度的升高而发生剧烈变化,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由此推断,桑黄抑菌活性物质的主要存在部位为菌丝体甲醇、正丁醇提取物及发酵液;与此同时,菌丝体正丁醇提取物对4种指示菌的抑菌率均最高,且最低抑菌质量浓度仅为0.1563~0.3125mg/mL,从而说明桑黄菌丝体正丁醇提取物的抑菌能力最强。2.本实验对桑黄发酵产物中胞内、外多糖PIP和PIE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以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跖肿胀的急性炎症和棉球致小鼠肉芽肿的慢性炎症为模型,对其抗炎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桑黄胞内、外多糖PIP和PIE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41.68%和47.01%。同时对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跖肿胀的急性炎症模型和棉球致小鼠肉芽肿的慢性炎症模型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能够提高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即对小鼠自身的免疫力有一定的提高。在抗炎效果上PIP和PIE显示出一定的差异,可能与胞内、外多糖结构上的不同有关。3.本实验以肉瘤S180荷瘤小鼠为实验模型,对桑黄发酵产物中胞内、外多糖PIP和PIE的抗肿瘤作用和对化疗药物的减毒增效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桑黄胞内、外多糖PIP和PIE具有对抗化疗药所致的体质量下降、外周血象异常以及胸腺和脾脏等免疫器官萎缩等毒性反应,并能有效提高CTX的抗癌效果,其中CTX联合桑黄胞内、外多糖PIP和PIE的最高抑瘤率分别为64.84%和68.96%。另外,桑黄胞内、外多糖PIP和PIE对荷瘤小鼠化疗后的免疫能力具有增强作用以及改善IFN-γ活性能力的作用,这也可能是其减毒增效的作用机制之一4.本实验以辅料选择、颗粒流动性、颗粒堆密度、颗粒吸湿百分率等项目为考察指标,对桑黄胞外多糖胶囊制剂的成型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不同药粉混合方案吸湿百分率的测定,最终选取玉米淀粉作为桑黄胞外多糖胶囊的辅料。选用90%的乙醇进行制粒,效果较好,并于60℃减压干燥,整粒。经测定该颗粒的平均堆密度为0.553g/mL故选用0号胶囊,并调节装样量使每粒为0.4g。经测定该颗粒的平均休止角为32.794°,其流动性较好,易于分装。并测定颗粒的临界相对湿度约为60%,因此,在桑黄胞外多糖胶囊的生产、包装及贮存环境中,相对湿度必须控制在60%以下,以减少水份对颗粒稳定性的影响,从而确保生产、包装及贮藏的顺利进行及成品的稳定性。5.本实验以肉瘤S180小鼠和肝癌H22小鼠为实验模型,对桑黄胞外多糖胶囊的抗肿瘤和免疫增强以及延长生命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毒性作用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桑黄胞外多糖胶囊对小鼠肉瘤S180和肝癌H22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瘤质量显着降低,而抑瘤率则明显提高。另外,桑黄胞外多糖胶囊在发挥抗癌作用的同时也可有效提高肉瘤S180和肝癌H22小鼠的免疫能力,且在给药期间没有抑制小鼠体重的增加,其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以及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桑黄胞外多糖胶囊还均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延长肉瘤S180和肝癌H22小鼠的存活时间,其中肉瘤S180低剂量组小鼠的生命延长率为23.97%;肝癌H22高剂量组小鼠的生命延长率为53.86%。经急性毒性试验测出桑黄胞外多糖胶囊属于实际无毒物质,为将其开发为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新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6.本实验以D-半乳糖所致亚急性衰老小鼠为实验模型,并通过对血清、脑、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的测定,对桑黄胞外多糖PIE的延缓衰老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桑黄胞外多糖PIE高、中、低各个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均能显着提高血清、肝、脑组织中SOD和GSH-PX以及CAT活性,并降低其MDA含量,表明桑黄胞外多糖既能增强机体对自由基损伤的防御机能,又能有效减轻脂质过氧化物对组织或细胞的损伤,进一步揭示桑黄胞外多糖可通过改善自由基代谢发挥抗衰老作用,并能够拮抗自由基损伤所致衰老小鼠的衰老过程。综上所述,桑黄胞外多糖具有抗衰老作用,其具体机制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和活性氧以及增强机体抗氧化酶活力有关。本文创新点:本文首次对桑黄胞内、外多糖的抗炎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次对桑黄胞内、外多糖对化疗药物的减毒增效作用进行了研究;首次对桑黄胞外多糖胶囊的制备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其抗肿瘤作用进行了探讨。
黄敏[7](2011)在《血瘀证目征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血瘀证目征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将54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分组法分为6组,分别为气虚血瘀组、气滞血瘀组、寒凝血瘀组、热毒血瘀组、外伤血瘀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血瘀证目征积分,同时观测各组血清中vWF、ET-1水平的变化。结果:(1)造模前各组血瘀证目征积分无显着差异(P>0.05):(2)造模后血瘀证目征积分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差异(P<0.01):(3)治疗后,血瘀证目征积分各治疗组与各自造模后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4)造模前各组血清ET-1, vWF的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5)造模后血清ET-1, vWF水平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差异(P<0.01):(6)治疗后,血清ET-1, vWF水平各治疗组与各自造模后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7)血瘀证目征积分与ET-1和vWF之间均有直线相关关系。结论:血瘀证目征是诊断血瘀证的有效方法,血瘀证目征积分与ET-1和vWF之间均有直线相关关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能是血瘀证目征又一病理基础。
何倩灵[8](2011)在《防潮辅料在中药固体制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固体制剂是现代中药制剂的主要形式,而经过提取分离制成的中药全浸膏固体制剂皆具有不同程度的吸潮性,吸潮后导致中药制剂外观颜色变深、结块、变软、流动性降低、甚至霉变,从而影响药品的质量和疗效,给生产和储存带来困难。因此,中药制剂的吸潮问题一直是制药工作中较为普遍的难题。在实际生产中,因制剂的提取和精制工艺不便改动,通常以筛选辅料的种类和用量来降低制剂的吸湿性。本论文从辅料防潮入手,以有效组分防潮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在吸湿中药中应用的适宜性。前期实验提取了黄芪、柴胡、人参中的多糖和皂苷组分,分别比较三者多糖和皂苷的吸湿性,发现多糖较皂苷易吸湿,并且以黄芪多糖吸湿最为严重,故选择黄芪多糖为本实验组分防潮的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文献和以往实验经验,选择了常用的14种辅料进行了防潮性能的考察。将纯辅料及其与黄芪多糖混合的粉末在相对湿度为75%的条件下,25℃放置7天,绘制吸湿曲线,提取吸湿特征参数,初步筛选较优的辅料,并确定药辅比,结果乳糖、β-CD、CaHPO4、甘露醇、MCC5五种辅料与药物1:1配比较好。借助实验设计软件Design Expert,结合药物吸湿性和外观性的评价指标,运用混料设计法优选防潮辅料的种类及最佳配方,软件优选出了11组较优配比,以乳糖:MCC:CaHPO4=0.297:0.503:0.200为最佳。筛选出糊精为普通颗粒的成型辅料。将有效组分筛选出的防潮辅料应用于单味药黄芪和复方当归补血方剂中,制成颗粒,以吸湿率、成型性、外观性状为指标,对其工艺进行适当地调整,筛选出较优配比的防潮辅料。考察普通颗粒与防潮颗粒、不同配方粉末、不同制备方法的吸湿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与加入的普通辅料相比,加入了防潮辅料的药物可以有效降低其吸湿性,外观性状良好,总结了以有效组分筛选出的防潮辅料在单味药和复方制剂中的适宜性。对当归补血方剂中间体及其颗粒进行了性状、薄层鉴别、含量测定等项目的研究,建立了质量标准。
李燕,隋峰,林娜[9](2011)在《中医寒热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索寒热证的本质,很多学者对寒热证动物模型进行了研究。本文检索了CNKI1994~2009年的相关文献,从寒证、热证、寒热体质3个方面总结了近15年中医寒热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以后的研究设想,为进一步研究寒热证动物模型提供了参考依据。
马清翠[10](2010)在《附子、干姜、黄连、大黄对正常大鼠寒热表征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附子、干姜、黄连、大黄四味寒热性中药对正常大鼠一般状况、寒热表征和能量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分析其作用趋势、特点及规律,探寻反映实验动物寒热属性的客观指标,揭示其与寒热药物属性的内在联系,为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奠定基础。方法:观察Wistar大鼠给予寒热中药后的一般状况、体温、寒热趋向等的变化,采用氧弹热量计法检测大鼠摄入能、消化能、可代谢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浆T3、T4、TSH、TRH含量,并检测肝组织ATP酶活力、琥珀酸脱氢酶(SDH)活力,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肝组织ATP含量及能荷。结果:热性药物附子、干姜可以显着升高大鼠趾温,延长在寒箱中时间,缩短在热箱中时间,升高大鼠血浆T3、T4、TRH的水平,增加摄入能、消化能、可代谢能,提高ATP酶、SDH的活力,升高ATP含量及能荷;而寒性药物黄连、大黄则可以显着降低大鼠趾温,缩短在寒箱中时间,延长在热箱中时间,降低大鼠血浆T3、T4、TRH的水平,减少摄入能、消化能、可代谢能,降低ATP酶、SDH的活力,降低ATP含量及能荷。结论:中药的寒热药性与趾温、寒热趋向、甲状腺激素、TRH、摄入能、消化能、可代谢能、ATP酶活力、SDH活力、ATP含量及能荷等指标具有一定联系,热性药附子、干姜可以增加机体能量储备,提高机体能量代谢;寒性药物黄连、大黄则可以减少机体能量储备,降低机体能量代谢。
二、小中风胶囊的部分药理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中风胶囊的部分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以法测证对大鼠寒凝血瘀证关键证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一 大鼠表征量化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不同治疗方法对寒凝血瘀证大鼠TNF-α、IL-1β、IL-6、IL-10的影响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寒热错杂”动物模型的建立和“附子—黄连”药对对模型大鼠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单次发热“寒热错杂”模型的建立及“附子-黄连”药对对其影响 |
(一)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药品 |
3 实验仪器 |
4 实验方法 |
5 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指标 |
6 统计分析 |
(二) 实验结果 |
1 一般状态观察 |
2 血清生化指标含量变化 |
(三) 小结 |
第二部分 连续发热“寒热错杂”模型的建立及“附子-黄连”药对对其影响 |
(一)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药品 |
3 实验仪器 |
4 实验方法 |
5 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指标 |
6 统计分析 |
(二) 实验结果 |
1 一般状态观察 |
2 血清生化指标含量变化 |
(三) 小结 |
第三部分 附子-黄连药对中中乌头碱、乌头碱、新乌头碱及盐酸小檗碱成分在寒热并见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一)三种乌头碱的药动学研究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药品 |
3 实验试剂 |
4 实验仪器 |
5 三种乌头碱的色谱-质谱条件 |
6 实验方法 |
7 实验结果 |
8 讨论 |
(二) 盐酸小檗碱的药动学实验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药品 |
3 实验试剂 |
4 实验仪器 |
5 盐酸小檗碱的色谱条件 |
6 药动学实验方法 |
7 方法学验证 |
8 实验结果 |
9 讨论 |
分析与讨论 |
(一) 中医对寒热错杂证的认识和治疗 |
(二) 寒热错杂模型 |
1 中医证候模型 |
2 关于虚寒模型的选择 |
3 关于发热模型的选择 |
4 寒热错杂模型的建立 |
(三) 关于相关生化指标的选择 |
1 T3、T4 |
2 NO、SOD、MDA |
3 IL-I、TNF-α |
(四)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认识 |
(五) 实验结果分析 |
1 寒热错杂模型的建立 |
2 寒热错杂模型实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3)海洋源膳食纤维的性质研究与产品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膳食纤维 |
1.1.1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概述 |
1.1.2 膳食纤维通便的生理特性概述 |
1.1.3 膳食纤维国内外开发的现状 |
1.1.4 膳食纤维应用的发展前景 |
1.2 海洋膳食纤维 |
1.2.1 海洋膳食纤维应用现状 |
1.2.2 常见海洋膳食纤维的应用现状 |
1.3 便秘与通便产品 |
1.3.1 便秘的危害 |
1.3.2 通便产品的研究进展 |
1.3.3 便秘治疗存在问题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4.1 立项背景和研究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海洋膳食纤维通便产品配方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原料筛选 |
2.3.2 不同复配配方海洋膳食纤维通便产品的理化特性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洋膳食纤维通便产品助流剂的筛选及用量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休止角的测定 |
3.3.2 吸湿率及物理外观的测定结果 |
3.3.3 助流剂用量的测定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洋膳食纤维通便产品的稳定性评价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因素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
4.3.2 加速实验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
4.3.3 长期稳定性实验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膳食纤维通便产品特性的比较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主要仪器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不同膳食纤维产品膨胀力的测定结果 |
5.3.2 不同膳食纤维产品持水力的测定结果 |
5.3.3 不同膳食纤维产品对饱和脂肪吸附作用的测定结果 |
5.3.4 不同膳食纤维产品对不饱和脂肪吸附作用的测定结果 |
5.3.5 不同膳食纤维产品外观、水分和崩解时限测定结果 |
5.3.6 不同膳食纤维产品的扫描电镜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参姜锁阳益气片对寒凝气滞血瘀大鼠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寒凝气滞血瘀证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 参姜锁阳益气片对寒凝气滞血瘀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部分 参姜锁阳益气片对寒凝气滞血瘀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 |
一、参姜锁阳益气片对寒凝气滞血瘀证模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血清氧自由基及6-keto-PGF_(1a)、TXB_2水平的影响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四) 讨论 |
二、参姜锁阳益气片对寒凝气滞血瘀证模型大鼠脑组织形态学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四) 讨论 |
三、参姜锁阳益气片对寒凝气滞血瘀证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及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四)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和创新点说明 |
(5)寒凝血瘀大鼠血浆代谢组学的研究与少腹逐瘀汤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制备和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1 动物模型 |
2 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评价方法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寒凝血瘀型痛经与少腹逐瘀汤的研究进展 |
1 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研究进展 |
2 少腹逐瘀汤的研究进展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代谢组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1 代谢组学简介 |
2 代谢组学的分析流程 |
3 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寒凝血瘀大鼠血浆的代谢组学研究 |
第一节 冰浴时间对寒凝血瘀模型大鼠的影响 |
1 材料与仪器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冰浴时间对寒凝血疲大鼠血浆代谢组的影响 |
1 材料与仪器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应激反应与血瘀形成的关系 |
1 材料与仪器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少腹逐瘀汤对寒凝血瘀大鼠的干预作用 |
第一节 对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与卵巢分泌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仪器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对模型大鼠卵巢炎性因子及血管舒缩因子的影响 |
1 材料与仪器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对模型大鼠子宫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
1 材料与仪器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寒凝血瘀大鼠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
2 应激反应与血瘀形成的关系 |
3 少腹逐瘀汤对寒凝血瘀大鼠的干预作用 |
创新点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药用真菌桑黄发酵产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桑黄的研究现状 |
1.2 真菌多糖的研究现状 |
1.3 前景展望 |
第二章 桑黄发酵产物抑菌作用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桑黄胞内外多糖抗炎作用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桑黄胞内外多糖对环磷酰胺减毒增效作用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章 桑黄胞外多糖胶囊制备工艺的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4 讨论 |
第六章 桑黄胞外多糖胶囊抗肿瘤及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 |
6.1 实验材料 |
6.2 实验方法 |
6.3 实验结果 |
6.4 讨论 |
第七章 桑黄胞外多糖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 |
7.1 实验材料 |
7.2 实验方法 |
7.3 实验结果 |
7.4 讨论 |
第八章 结论 |
8.1 桑黄发酵产物抑菌作用的研究 |
8.2 桑黄胞内外多糖抗炎作用的研究 |
8.3 桑黄胞内外多糖对环磷酰胺减毒增效作用的研究 |
8.4 桑黄胞外多糖胶囊制备工艺的研究 |
8.5 桑黄胞外多糖胶囊抗肿瘤及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 |
8.6 桑黄胞外多糖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血瘀证目征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中药物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模型建立 |
2.2.2 动物给药方法 |
2.2.3 血样采集、测定 |
2.2.4 血瘀证目征观察内容 |
2.3 目征采集方法 |
2.4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血瘀证目征积分 |
3.3 血清ET-1,vWF的变化 |
3.4 血瘀证目征积分与ET-1,vWF的相关性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血瘀证目征诊断有无血瘀证的理论基础 |
4.1.1 中医理论基础 |
4.1.2 现代医学理论基础 |
4.2 血瘀证目征动物实验的必要性 |
4.3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血瘀证目征密切相关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防潮辅料在中药固体制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多糖和皂苷吸湿性的比较 |
1 仪器和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多糖和皂苷的提取 |
2.1 皂苷的提取纯化 |
2.2 多糖的提取纯化 |
3 吸湿率的测定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药物有效组分防潮辅料的筛选 |
1 仪器、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纯辅料吸湿率的测定 |
2.1 吸湿率的测定 |
2.2 吸湿数据回归分析 |
3 黄芪多糖与不同辅料组合吸湿率的测定 |
3.1 吸湿率的测定 |
3.2 吸湿数据回归分析 |
4 辅料用量的筛选 |
5 混料设计筛选辅料的种类和最优配比 |
5.1 混料设计法安排实验方案 |
5.2 黄芪多糖与辅料配比的优化试验 |
6 验证防潮性能 |
7 小结 |
第三部分 防潮辅料在单味药和复方中应用 |
1 仪器和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防潮辅料在单味药中的应用 |
2.1 黄芪饮片的提取 |
2.2 黄芪普通颗粒的成型工艺研究 |
2.3 黄芪防潮辅料颗粒的制备 |
2.4 黄芪普通颗粒和防潮颗粒的吸湿性和CRH的比较 |
2.5 黄芪防潮颗粒的溶化性试验 |
2.6 黄芪防潮颗粒流动性的考察 |
2.7 黄芪不同配方粉末吸湿性的比较 |
2.8 黄芪不同的制备方法对药物吸湿性的影响 |
3 防潮辅料在复方中的应用 |
3.1 当归补血方剂的提取 |
3.2 当归补血普通颗粒的成型工艺研究 |
3.3 当归补血防潮颗粒的制备 |
3.4 当归补血普通颗粒和防潮颗粒的吸湿性和CRH的比较 |
3.5 当归补血不同配方粉末吸湿性的比较 |
3.6 当归补血不同制备方法对药物吸湿性的影响 |
4 单服剂量的确定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药材、中间体和成品的质量标准 |
1 仪器、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药材质量标准 |
2.1 黄芪 |
2.2 当归 |
3 当归补血提取物质量标准 |
3.1 制法 |
3.2 性状 |
3.3 薄层色谱鉴别 |
3.4 水分检查 |
3.5 含量测定 |
3.6 功能主治 |
3.7 用法用量 |
3.8 规格 |
3.9 贮藏 |
4 当归补血防潮颗粒的质量标准 |
4.1 处方 |
4.2 制法 |
4.3 性状 |
4.4 薄层色谱鉴别 |
4.5 检查 |
4.6 含量测定 |
4.7 功能主治 |
4.8 用法用量 |
4.9 规格 |
4.10 贮藏 |
5 小结 |
5.1 当归补血颗粒薄层鉴别 |
5.2 当归补血颗粒含量测定 |
第五部分 结论与讨论 |
1 结论 |
2 讨论 |
2.1 药物吸湿问题的分析 |
2.2 吸湿性评价方面 |
2.3 颗粒制备工艺方面 |
2.4 有效组分防潮辅料的推广应用 |
2.5 课题不足之处 |
2.6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附子、干姜、黄连、大黄对正常大鼠寒热表征和能量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实验研究 |
一、附子、黄连、干姜、大黄对正常大鼠一般状况、体温、寒热趋向的影响 |
二、附子、干姜、黄连、大黄对正常大鼠血浆T3、T4、TSH、TRH含量的影响 |
三、附子、干姜、黄连、大黄对正常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
(一) 附子、干姜、黄连、大黄对正常大鼠摄入能、粪便能、消化能、可代谢能的影响 |
(二) 附子、干姜、黄连、大黄对正常大鼠肝组织ATP酶活力的影响 |
(三) 附子、干姜、黄连、大黄对正常大鼠肝组织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活力的影响 |
(四) 附子、干姜、黄连、大黄对正常大鼠肝组织ATP含量及能荷的影响 |
讨论 |
一、立题依据 |
二、关于动物的选择 |
三、关于寒热中药及剂量的选择 |
四、检测指标及结果分析 |
(一) 附子、黄连、干姜、大黄对大鼠一般状况、体温、寒热趋向的影响 |
(二) 附子、干姜、黄连、大黄对正常大鼠血浆T3、T4、TSH、TRH含量的影响 |
(三) 附子、干姜、黄连、大黄对正常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
结语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致谢 |
论文着作 |
详细摘要 |
四、小中风胶囊的部分药理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以法测证对大鼠寒凝血瘀证关键证素的研究[D]. 徐小荟.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2]“寒热错杂”动物模型的建立和“附子—黄连”药对对模型大鼠影响的研究[D]. 刘梦婷.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1)
- [3]海洋源膳食纤维的性质研究与产品研发[D]. 张琳.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8)
- [4]参姜锁阳益气片对寒凝气滞血瘀大鼠的实验研究[D]. 于淼.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9)
- [5]寒凝血瘀大鼠血浆代谢组学的研究与少腹逐瘀汤的干预作用[D]. 刘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6]药用真菌桑黄发酵产物药理作用的研究[D]. 孟庆龙. 吉林农业大学, 2011(10)
- [7]血瘀证目征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的实验研究[D]. 黄敏. 南昌大学, 2011(05)
- [8]防潮辅料在中药固体制剂中的应用研究[D]. 何倩灵.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1)
- [9]中医寒热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 李燕,隋峰,林娜.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03)
- [10]附子、干姜、黄连、大黄对正常大鼠寒热表征和能量代谢的影响[D]. 马清翠.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