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动抓斗机构优化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璇[1](2020)在《基于负载敏感原理的全液压抓岩机液压系统优化设计》文中认为针对HZY-06型中心回转式液压抓岩机中所存在的复合动作不连贯、抓斗张开速度过慢、油温过高等问题,基于负载敏感原理对其液压系统进行改进设计与分析。改进后的液压系统采用了负载敏感变量泵和负载敏感多路阀,可分配给每个执行元件所需的压力和流量,配合设置在抓斗油缸回路中的差动连接装置,有效改进了传统定量泵系统的弊端,满足了执行机构联动连贯、油温降低、张斗快速的设计要求。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动作可连贯运行,抓斗张开时间仅为1.55 s,可为液压抓岩机的改造提供参考。
张浩[2](2020)在《一种多功能工程属具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外单一功能的通用属具与适用特定作业的专用属具较多,而具有复杂多变作业能力的多功能属具较少。基于工程实际需求,对工程机械的属具进行研究分析。基于最优化、有限元分析等设计方法,制作了一款多功能工程属具样机。该设备具有破碎混凝土、剪断钢筋和夹持搬运废墟三种基本功能。主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常用属具类型进行分析,确定集成功能类型;提出了三种设计方案;对机械结构复杂度、整机可靠性及稳定性及体积尺寸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并确定了最优方案。其次,对设计方案的功能转换、破碎水泥、剪切钢筋与夹持搬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机械机构进行运动学、静力学分析,建立了多种指标,如力效益、工作空间及零件尺寸等;利用NSGA-Ⅱ算法进行了优化分析。再次,建立了有限元模型;以属具的力学分析结果,确定零部件的极限载荷;校核了结构的静应力、应变及疲劳强度等;进行形状优化设计降低整机重量;绘制了零部件加工图纸,制作了物理样机。最后,根据运动控制需求,设计了液压油路;以破拆混凝土与剪切钢筋的工作任务需求进行了液压缸及配套设施选型;搭建以树莓派为上位机、单片机作为下位机的控制系统,并进行了属具样机的装配、调试与功能验证测试。
吕安生[3](2019)在《抓臂式清污机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污机是一种专门用于泵站拦污栅前,对水中污物进行清理的水利机械设备。随着水环境的变化,水体中的污物总量不断加大,污物种类不断增多。清污设备既要满足各种不同工况控制要求,又要适应各自的工作和自然环境,对清污设备的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目前国内固定式清污机的缺陷和移动式清污机性能欠完善的现状,在分析比较各种清污机性能优劣并适当吸收国外清污机优点的基础上,本课题设计一套新型抓臂式清污机。所完成的工作主要如下:(1)抓臂式清污机工作装置结构设计与建模。根据清污机的使用要求,进行方案论证并设计具体的结构布局。运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清污机的三维模型,并将三维模型导入Adams软件中建立虚拟样机模型。进行多体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的仿真分析,分别得到抓臂式清污机最大清污包络图和油缸受力情况。(2)抓臂式清污机工作装置液压系统设计与建模。根据清污机的使用要求,确定工作装置液压系统的主要参数,进行液压系统设计和液压元件选择。利用Amesim软件建立轴向柱塞泵仿真模型,并验证模型的正确性。根据液压原理图在AMESim软件建立完整的工作装置液压仿真模型。(3)抓臂式清污机工作装置机械—液压联合仿真与分析。结合Adams和Amesim软件进行联合仿真,设置软件间的接口条件,创建机液联合仿真环境。通过联合仿真模拟清污机工作装置的运行状态,分析了机械、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为抓臂式清污机研发提供了依据。
邱子轩[4](2019)在《河床式电站尾水渠底板修复关键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床式电站作为水能转换为电能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在防洪、抗旱、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类型的水电站普遍存在水头较低、单宽流量大等特点,其泄洪效能方式一般采用底流消能的方式。修建于山区河道的河床式电站,在下游尾水较深的情况下,随着水流边界条件的变化,易存在水跃跃首不稳定与消能率低等问题,导致尾水渠冲刷严重,再加上在施工期间残留的施工堆渣与河床底部砂卵石积于尾水渠,导致水电站尾水渠淤积严重,尾水位抬高,水流形态改变,影响水电站的泄洪能力和发电效益,因此,对河床式电站尾水渠底板的修复关系到行洪安全和电站运行效率。河床式电站底板修复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淤积物清理以及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浇注两方面。本文利用现场试验分析了供气量、供气压力、水深等因素对清淤机出口流量的影响程度大小,并利用fluent软件结合现场试验数据优选典型工况,对管道内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气液固三相流在管道中的分布以及气泵典型断面处的流速流场分布,总体分析了供气量、供气压力、水深等因素对引射能力和清淤机出口流量的影响;利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水胶比、砂率、粉煤灰掺量、抗分散剂掺量等因素对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影响程度,并分别对各因素进行分析,选择最优配比应用于工程实际,结果如下:(1)引射能力受供气量、供气压力、水深三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供气量和供气压力的增加能够提高水平管道三相流动混合流的范围,增强对颗粒的输送能力,在气泵内部可提高其流场区间,从而提高对液体的引射能力;水深的提高使水平管道的混合流范围先增大后减小,且气泵内部上层流场流速提高,有利于引射能力的增大;入水流量的提高导致管道三相混合流范围减小,该因素对增加引射能力并无显着影响。(2)清淤机出口流量受水深、供气量、供气压力三种因素的影响,其受影响大小程度为:水深>供气量>供气压力。清淤机出口流量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且随着水深的增加,清淤机平均出口流量增加幅度呈减小趋势;清淤机出口流量随供气量的变化受水深影响,在水深至一定程度后,随着供气量的增大,清淤机出口流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供气压力的增加使清淤机出口流量呈不规则波动,其变幅在5%~35%左右。(3)对于水下成型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水胶比、絮凝剂掺量、粉煤灰掺量、砂率对水下强度与水陆强度比的影响程度大小为:水胶比>抗分散剂掺量>粉煤灰掺量>砂率。随着水胶比的增大,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水下强度和水陆强度比呈减小的趋势,絮凝剂的增加可以提高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强度,但掺量超过一定程度后,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强度随之减小;粉煤灰的掺量增加导致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强度降低。(4)气动式清淤结合水下混凝土修复技术应用于河床式电站尾水渠底板修复工程是可行的,且效果良好。
任杰[5](2019)在《HLG-800型地下连续墙液压抓斗机电液系统设计及动态仿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液压抓斗是一种适合地下连续墙施工的先进机具,本文以液压抓斗的主工作部件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机械传动系统及电液比例液压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国内外地下连续墙液压抓斗的产品应用和研究现状,总结了各类液压抓斗结构特点以及各自的技术优势与不足,设计了HLG-800型液压抓斗机械传动结构、液压控制系统,为实现各项控制功能提出了基本的控制策略。(2)建立了HLG-800型液压抓斗多提动力学虚拟样机,进行了液压抓斗机构动力学分析。(3)建立了HLG-800主缸负载敏感(LS)电液比例液压控制系统,进行了液压抓斗电液比例闭环控制系统动态仿真分析。(4)参考液压抓斗相关产品的施工案例,结合作者本人赴相关厂家和展会参观的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基于虚拟样机的仿真分析结论,提出用以改善抓斗性能的优化设计方案,进一步针对经过优化的模型进行分析测试,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和优化效果。液压抓斗是典型的机电液技术集成的基础工程产品,其在土层施工过程中的载荷较为复杂多变,研究过程中对作用于斗体的载荷进行了近似和简化,而针对其电液比例控制回路则采用不同的控制信号和PID参数进行调节,并通过联合仿真的模式测试各工作参数,为相关产品的性能提升提出了可行的优化措施。
张嘉鹭,赵继云,邵明辉[6](2018)在《中心回转式抓岩机液压系统设计及仿真研究》文中指出针对目前施工单位所使用的HZY-06型抓岩机液压系统中所存在的复合动作不连贯、抓斗张开速度过慢、油温过高等问题,设计一种新型中心回转式抓岩机的液压系统。该系统采用负载敏感变量泵和负载敏感多路阀,并在抓斗油缸回路中设置差动连接,以满足复合动作连贯、功率损失小、张斗速度快的设计要求。为了验证系统设计的合理性,采用AMESim软件对变幅回转联动回路、抓斗油缸回路进行仿真分析与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复合动作可连贯运行,且抓斗张开所用时间仅1.55 s。
冯玉君[7](2017)在《HZ-10型中心回转抓岩机设计与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HZ-10型中心回转抓岩机是以广泛使用的HZ-6型中心回转式抓岩机为基础设计出的中心回转式大型抓岩机,斗容为1 m3。本文介绍了HZ-10型中心回转抓岩机的结构组成、总体布局、工作系统、技术性能,对抓岩机的抓斗、提升气动马达、气液增压缸器等改进设计作了论述。
宋焘[8](2016)在《铝电解多功能机组捞渣机构平挖作业的实现与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铝电解多功能机组专用于大型预焙阳极电解铝生产,捞渣机构是更换阳极的主要工具,而机构捞渣动作的平稳、速度的快慢,会影响整个电解铝的生产。由于受空间位置的限制,直立式结构形式的抓斗不能做的太大,这势必就存在捞渣次数多、时间长、效率低的问题,致使电解槽温度的大量流失,造成制铝成本的极大浪费。因此为适应现代化、高效率的制铝需要,对现有捞渣机构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势在必行。本课题通过对铝电解多功能机组捞渣机构进行开发,找出了一种巧妙的连杆机构来实现抓斗平移,其平移精度可达±5mm,为铝电解多功能机组捞渣机构的升级改造提供了方法参考,现将本文工作内容归纳如下:(1)通过分析捞渣机构的挖掘轨迹表达式,用Matlab软件演算捞渣抓斗的挖掘曲线。(2)结合捞渣抓斗的挖掘曲线及参数设计了连杆补偿机构。(3)用Solidworks、ADAMS软件建立包含各种运动副与约束关系在内的捞渣机构运动模型,通过仿真来验证其平移轨迹。(4)用电解铝厂捞渣工艺要求为±5mm的“平移精度”与仿真所得平挖轨迹的偏移量相比对,若平挖轨迹偏移过大,则进一步调整连杆补偿机构的运动参数,找出二次补偿的位移量,以及此时抓斗连杆机构和连杆补偿机构的相对运动关系。(5)进行二次平挖作业仿真并分析捞渣抓斗刃口的运动参数,直至所得平挖轨迹偏移量符合电解铝厂捞渣工艺要求。然后组织进行生产试验,在实践中检验捞渣机构实现平挖作业的可能。最后对上述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展望今后的工作。
宋焘,倪正顺,何新华,宋钢,刘道旺[9](2016)在《铝电解多功能机组捞渣机构平挖作业的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铝电解多功能机组是大型铝电解生产的机械化专业操作设备,捞渣机构是铝电解多功能机组中的主要工具之一、机构非常复杂。文中通过对传统直立式捞渣机构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及缺陷的设计改进,重点介绍了一种机构简单、安全可靠、并能够实现平挖作业的新型捞渣机构,经过实验验证,效果良好,是一种极具推广价值的新型结构。
童俊辉[10](2016)在《淤泥滩涂围海造地相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围海造地在我国沿海省份有悠久的历史,它为沿海地区发展提供了土地后备资源,缓解了人地矛盾。随着经济建设的加速发展,我国土地的需求持续增加,围垦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对围垦中的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垦技术从过去的单一、低效发展到如今的多样、高效,但仍然还有许多的技术问题需要去解决。本文针对淤泥滩涂围垦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了相关的技术调查和研究,其中主要包括:(1)针对沿海滩涂的挖泥取土技术,综合比较了多种挖泥船的各自优势,认为抓斗式挖泥船比较适合于淤泥滩涂取土,它能够控制过高的含水量而便于围垦工程地基处理。(2)淤泥化学固化是一种高效的土体加固方式。以土工管袋筑堤技术背景,试验研究了上覆压力对袋装固化淤泥短期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含水量90%150%范围内,复合固化剂CSCN比单一水泥加固淤泥的效果要好,但透水性相对要低;在排水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上覆压力有助于加速提高固化土的强度,但随着时间增长,其影响逐渐减弱。(3)对CSCN固化剂配合粉煤灰加固淤泥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粉煤灰的掺入能有效改善加固效果。(4)结合抓斗式挖泥船和CSCN淤泥固化技术,初步编制了一套滩涂围垦技术方案,供实际工程建设参考。
二、气动抓斗机构优化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动抓斗机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负载敏感原理的全液压抓岩机液压系统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全液压抓岩机总体设计 |
1.1 设计要求 |
1.2 结构组成 |
1.2.1 回转机构 |
1.2.2 提升机构 |
1.2.3 变幅机构 |
1.2.4 抓斗机构 |
2 液压系统的设计 |
2.1 优化设计要求 |
2.2 液压系统设计分析 |
2.3 负载敏感多路阀原理 |
2.4 系统温升计算 |
3 现场试验 |
4 结论 |
(2)一种多功能工程属具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属具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属具研究现状 |
1.2.3 优化算法研究现状 |
1.2.4 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机构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属具方案设计 |
2.2.1 常用破拆施工方式 |
2.2.2 常用工程属具类型 |
2.2.3 属具破拆对象 |
2.2.4 属具破拆原理及特点 |
2.2.5 属具设计方案 |
2.3 具体机构设计与分析 |
2.3.1 样机初步模型设计 |
2.3.2 固定基座部分设计 |
2.3.3 分离基座部分设计 |
2.3.4 液压剪与夹持器部分设计 |
2.3.5 分离基座自锁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机构优化设计 |
3.1 引言 |
3.2 属具的运动学分析 |
3.2.1 抱抓工作状态下的运动学模型 |
3.2.2 钳剪工作状态下的运动学模型 |
3.3 属具优化目标及待优化参数 |
3.4 目标函数建立 |
3.4.1 优化算法选择及其特点 |
3.4.2 工作空间的指标 |
3.4.3 防止运动干涉的指标 |
3.4.4 夹持器运动稳定性的指标 |
3.4.5 夹持器抱爪的力效益指标 |
3.4.6 机构紧凑性指标 |
3.4.7 零件尺寸敏感性指标 |
3.4.8 目标函数构建 |
3.5 约束条件 |
3.5.1 优化空间 |
3.5.2 关于作业需求及几何关系的约束 |
3.6 参数设置及优化结果分析 |
3.6.1 参数设置 |
3.6.2 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关键零件的有限元分析 |
4.1 引言 |
4.2 剪切钢筋的末端剪切力计算 |
4.2.1 剪切刀具的运动类型 |
4.2.2 钢筋的力学特性 |
4.2.3 钢筋剪切机理分析 |
4.2.4 液压剪最大剪切力的计算 |
4.3 关键零部件的静力学校核 |
4.3.1 静力学校核方法概述 |
4.3.2 夹持器抱爪的静力学校核 |
4.3.3 夹持器连杆的静力学校核 |
4.3.4 液压剪刀具的静力学校核 |
4.3.5 分离基座的静力学校核 |
4.4 关键零件的疲劳校核 |
4.4.1 疲劳校核概述 |
4.4.2 夹持器连杆的疲劳校核 |
4.4.3 分离基座的疲劳校核 |
4.4.4 液压剪刀具的疲劳校核 |
4.4.5 夹持器抱爪的疲劳校核 |
4.5 关键零件的轻量化设计 |
4.5.1 轻量化设计方法概述 |
4.5.2 夹持器连杆的轻量化设计 |
4.5.3 夹持器抱爪的轻量化设计 |
4.5.4 液压剪刀具的轻量化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物样机制作及功能验证 |
5.1 引言 |
5.2 液压系统设计 |
5.2.1 液压缸的力学分析 |
5.2.2 属具液压缸的设计要求 |
5.2.3 动力液压缸计算 |
5.2.4 分离变形液压缸计算 |
5.2.5 液压油路设计及说明 |
5.3 样机制作 |
5.3.1 液压设备的选型及说明 |
5.3.2 下位机选型及控制 |
5.3.3 上位机的选型及软件 |
5.4 功能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抓臂式清污机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清污机发展及应用现状 |
1.2.1 清污机类型和特点 |
1.2.2 清污机在工程中的应用 |
1.2.3 清污机现存问题 |
1.3 机械及液压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
1.3.2 液压系统仿真研究 |
1.3.3 联合仿真技术的研究 |
1.4 课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
1.4.1 课题来源 |
1.4.2 课题目的和意义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抓臂式清污机工作原理及液压系统分析 |
2.1 清污机结构组成 |
2.2 清污机工作装置 |
2.2.1 抓臂和抓臂油缸 |
2.2.2 斗杆和斗杆油缸 |
2.2.3 抓斗和抓斗油缸 |
2.3 清污机工况分析 |
2.4 清污机液压系统设计要求 |
2.5 清污机液压系统分析 |
2.5.1 定量系统 |
2.5.2 变量系统 |
2.5.2.1 负流量控制系统 |
2.5.2.2 正流量控制系统 |
2.5.2.3 负载敏感控制系统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抓臂式清污机动力学模型建立 |
3.1 清污机三维模型构建 |
3.2 Solidworks与 ADAMS之间模型传递 |
3.3 基于ADAMS的虚拟样机仿真准备 |
3.3.1 ADAMS软件仿真应用 |
3.3.2 工作装置动力学模型约束添加 |
3.3.3 工作装置动力学模型受力添加 |
3.4 抓臂式清污机清污包络图绘制 |
3.5 清污工作时液压油缸受力分析 |
3.5.1 抓臂油缸受力分析 |
3.5.2 斗杆油缸受力分析 |
3.5.3 抓斗油缸受力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抓臂式清污机工作装置液压系统设计与建模 |
4.1 液压系统主要技术参数确定 |
4.1.1 系统工作压力 |
4.1.2 液压油缸主要结构尺寸计算 |
4.1.3 液压系统流量确定 |
4.2 液压系统设计 |
4.2.1 液压系统控制回路 |
4.2.2 液压系统平衡回路 |
4.3 主要液压元件选择 |
4.3.1 液压泵选择 |
4.3.2 驱动电机选择 |
4.3.3 液压管道选择 |
4.3.4 液压辅助元件选择 |
4.4 AMESim软件简介 |
4.5 DFR轴向柱塞泵建模及仿真 |
4.5.1 DFR轴向柱塞泵工作原理 |
4.5.2 DFR轴向柱塞泵模型建立 |
4.5.3 DFR轴向柱塞泵模型仿真 |
4.6 液压系统建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清污机工作装置机械-液压联合仿真 |
5.1 机械-液压联合仿真模型建立 |
5.2 仿真运动过程 |
5.2.1 主要元件参数设置 |
5.2.2 仿真驱动信号设置 |
5.3 联合仿真结果和分析 |
5.3.1 活塞杆运动 |
5.3.2 液压系统流量 |
5.3.3 液压系统压力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河床式电站尾水渠底板修复关键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气动式清淤与水下混凝土修复 |
1.2.1 气动式清淤的含义 |
1.2.2 水下混凝土的含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水下清淤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水下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工程概况 |
2.2 工程地质 |
2.3 研究区域现状分析 |
2.3.1 主要存在问题 |
2.3.2 采取措施的必要性 |
3 气动式清淤试验研究 |
3.1 试验设备及原理 |
3.1.1 试验设备 |
3.1.2 工作原理 |
3.2 试验条件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气动式清淤管道模型及数值模拟 |
4.1 模拟内容 |
4.2 气动式清淤模型 |
4.2.1 标准k-e湍流方程 |
4.2.2 动量守恒方程 |
4.2.3 连续性方程 |
4.2.4 引射与水平输送 |
4.3 模型及参数 |
4.3.1 模型的建立 |
4.3.2 控制变量及边界条件 |
4.4 不同工况下的模拟 |
4.4.1 不同供气量 |
4.4.2 不同水深 |
4.4.3 不同入水流量 |
4.4.4 不同供气压力 |
4.5 本章小结 |
5 水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研究 |
5.1 概述 |
5.2 水下混凝土形成机理 |
5.3 配合比设计 |
5.3.1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指标 |
5.3.2 主要仪器设备 |
5.3.3 原材料 |
5.3.4 试验参照标准 |
5.3.5 配合比计算 |
5.3.6 正交试验设计 |
5.4 试验方法 |
5.4.1 试件制备 |
5.4.2 水下砂浆及混凝土试验 |
5.5 试验结果 |
5.6 分析方法 |
5.7 试验结果分析 |
5.7.1 抗分散剂对NDC水下强度与水陆强度比的影响分析 |
5.7.2 粉煤灰对NDC水下强度与水陆强度比的影响分析 |
5.7.3 水胶比对NDC水下强度与水陆强度比的影响分析 |
5.7.4 四因素对NDC影响程度大小分析 |
5.7.5 显着性检验 |
5.8 工程应用 |
5.8.1 气动式清淤 |
5.8.2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修复 |
5.9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主要结论 |
6.1.2 主要创新点 |
6.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HLG-800型地下连续墙液压抓斗机电液系统设计及动态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及设备简介 |
1.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
1.1.2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及发展 |
1.1.3 地下下连续墙常用施工设备介绍 |
1.1.4 液压抓斗的技术特点及施工步骤 |
1.1.5 抓斗法存在的问题 |
1.2 液压抓斗典型传动结构介绍 |
1.3 抓斗液压传动及控制系统的发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抓斗主工作装置传动系统设计 |
2.1 主传动系统方案设计 |
2.1.1 主传动系统机械结构方案 |
2.1.2 操作系统方案设计 |
2.1.3 拆卸和运输方案设计 |
2.2 抓斗体传动系统结构设计 |
2.2.1 抓斗斗体结构设计 |
2.2.2 抓斗纠偏推板结构设计 |
第3章 主工作装置多体动力学仿真分析 |
3.1 多体动力学RecurDyn软件简介 |
3.2 抓斗几何结构导入及仿真分析模型建立 |
3.3 机构多体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4章 抓斗液压系统设计 |
4.1 主工作装置液压回路设计 |
4.2 纠偏机构液压回路设计 |
4.3 液压元件的数学建模 |
4.4 液压系统综合设计及Amesim仿真模型建立 |
第5章 液压抓斗联合仿真分析 |
5.1 多物理场联合仿真技术简介 |
5.2 系统综合模型的建立 |
5.2.1 Co-simulation with FMI(recurdyn控制AMEsim) |
5.2.2 Co-simulation with FMI(AMEsim控制RecurDyn) |
5.3 抓斗运动控制系统动态模拟 |
5.4 抓斗运动稳定性控制系统动态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作者简介 |
获奖情况 |
参加项目 |
发表成果 |
致谢 |
(6)中心回转式抓岩机液压系统设计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心回转式抓岩机结构组成 |
2 液压系统的设计 |
2.1 设计要求 |
2.2 液压原理 |
2.3 系统验算 |
3 基于AMESim的仿真研究 |
3.1 变幅回转联动回路仿真 |
3.2 抓斗油缸回路仿真 |
4 结论 |
(7)HZ-10型中心回转抓岩机设计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主要结构组成 |
2 总体布局 |
3 工作系统 |
4 性能参数 |
5 抓岩机的改进设计 |
5.1 提升机构的提升马达 |
(1)超速保护装置 |
(2)自润滑系统 |
(3)独特的壳体结构 |
5.2 抓斗 |
(1)抓斗的传动特性与岩石阻力矩特性基本一致 |
(2)独特的环形梁结构、一体消声腔 |
(3)可拆式爪尖更换方便 |
(4)抓斗吊起时可以依靠自重闭合,安全可靠 |
(5)抓斗重心低、安全平稳 |
5.3 气液增压缸器 |
5.4 回转机构 |
5.5 提升机构减速传动机构 |
5.6 机身与变幅臂杆 |
6 结束语 |
(8)铝电解多功能机组捞渣机构平挖作业的实现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电解铝产业及市场 |
1.1.2 电解铝设备 |
1.1.3 铝电解多功能机组捞渣机构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捞渣机构研究现状 |
1.2.2 铝电解多功能机组研究概况 |
1.2.3 抓斗仿真技术研究概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捞渣机构及电解铝生产工艺的介绍 |
2.1 新、旧捞渣机构结构比较及分析 |
2.1.1 旧式捞渣机构 |
2.1.2 新型捞渣机构 |
2.2 新型捞渣机构结构分析及工作原理介绍 |
2.2.1 新型捞渣机构结构分析 |
2.2.2 新型捞渣机构工作原理介绍 |
2.3 电解铝生产工艺简介 |
2.3.1 电解铝基本原理介绍 |
2.3.2 电解铝阳极更换流程简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捞渣机构平挖作业的Matlab建模及仿真分析 |
3.1 Matlab软件简介 |
3.2 捞渣装置中抓斗连杆机构的机械原理 |
3.2.1 抓斗连杆机构运动学方程 |
3.2.2 捞渣抓斗在抓斗连杆机构控制下的挖掘曲线求解 |
3.3 捞渣装置中连杆补偿机构的机械原理 |
3.3.1 连杆补偿机构运动学方程 |
3.3.2 捞渣抓斗在连杆补偿机构控制下的挖掘曲线求解 |
3.4 捞渣装置中整个捞渣机构的机械原理 |
3.4.1 捞渣机构整体运动学方程 |
3.4.2 捞渣抓斗在抓斗连杆机构与连杆补偿机构联合控制下的挖掘曲线求解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捞渣机构平挖作业的仿真分析 |
4.1 Solidworks软件介绍 |
4.2 捞渣机构建模 |
4.3 ADAMS软件介绍 |
4.4 捞渣机构模型导入ADAMS软件 |
4.5 添加运动副与约束 |
4.6 添加载荷 |
4.7 仿真计算及结果后处理分析 |
4.8 捞渣机构二次补偿修正及仿真分析 |
4.9 捞渣机构平挖作业生产试验验证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9)铝电解多功能机组捞渣机构平挖作业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新、旧捞渣机构结构比较及分析 |
1.1 旧式捞渣机构 |
1.2 新型捞渣机构 |
2 新型捞渣机构结构分析及工作原理 |
2.1 结构分析 |
2.2 工作原理 |
3 新型捞渣机构整体运动学分析 |
3.1 捞渣机构整体运动学方程 |
3.2 捞渣机构挖掘曲线求解 |
4 结论 |
(10)淤泥滩涂围海造地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滩涂围垦概况 |
1.2.1 国外滩涂围垦概况 |
1.2.2 我国滩涂围垦概况 |
1.3 滩涂工程地质条件及围垦技术综述 |
1.3.1 我国淤泥质海岸形态分类 |
1.3.2 浙闽沿海滩涂工程地质概况 |
1.3.3 围垦技术综述 |
1.4 滩涂围垦的特点和难点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淤泥滩涂取土技术比较分析 |
2.1 挖泥船的分类 |
2.1.1 绞吸式挖泥船 |
2.1.2 链斗式挖泥船 |
2.1.3 耙吸式挖泥船 |
2.1.4 吸盘式挖泥船 |
2.1.5 铲斗式挖泥船 |
2.1.6 抓斗式挖泥船 |
2.2 围海造地取土选择挖泥船考虑的因素 |
2.3 滩涂海域淤泥取土挖泥船选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淤泥固化技术试验研究 |
3.1 土体固化剂的分类 |
3.1.1 无机类固化剂 |
3.1.2 有机类固化剂 |
3.1.3 生物酶类固化剂 |
3.1.4 复合类型固化剂 |
3.2 土体固化的原理 |
3.2.1 阳游子交换和絮凝作用 |
3.2.2 水化反应 |
3.2.3 火山灰反应 |
3.3 CSCN固化剂 |
3.4 袋装固化淤泥土强度增长特性试验研究 |
3.4.1 袋装固化淤泥土试验方法 |
3.4.2 CSCN固化剂应用的可行性 |
3.5 CSCN固化剂优化研究 |
3.5.1 CSCN固化剂固化淤泥的强度增长规律 |
3.5.2 CSCN固化剂与水泥固化效果对比 |
3.5.3 CSCN固化剂混掺粉煤灰固化淤泥试验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淤泥滩涂快速围垦筑堤方案 |
4.1 堤下软基的加固 |
4.2 围堤的构筑 |
4.3 围区内回填淤泥的加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 |
5.1 结论 |
5.2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四、气动抓斗机构优化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负载敏感原理的全液压抓岩机液压系统优化设计[J]. 李璇. 机械, 2020(10)
- [2]一种多功能工程属具的设计与研究[D]. 张浩.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3]抓臂式清污机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D]. 吕安生.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4]河床式电站尾水渠底板修复关键技术应用研究[D]. 邱子轩.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5]HLG-800型地下连续墙液压抓斗机电液系统设计及动态仿真分析[D]. 任杰. 吉林大学, 2019(11)
- [6]中心回转式抓岩机液压系统设计及仿真研究[J]. 张嘉鹭,赵继云,邵明辉. 机床与液压, 2018(16)
- [7]HZ-10型中心回转抓岩机设计与改进[J]. 冯玉君. 凿岩机械气动工具, 2017(01)
- [8]铝电解多功能机组捞渣机构平挖作业的实现与仿真研究[D]. 宋焘. 湖南工业大学, 2016(06)
- [9]铝电解多功能机组捞渣机构平挖作业的实现[J]. 宋焘,倪正顺,何新华,宋钢,刘道旺. 起重运输机械, 2016(08)
- [10]淤泥滩涂围海造地相关技术研究[D]. 童俊辉. 上海交通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