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卤钨灯的简单散热器

用于卤钨灯的简单散热器

一、卤钨灯简易散热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陈浩[1](2021)在《辐射供冷房间照明灯具的对流与辐射散热量分配比例研究》文中指出室内热源散热量的对流辐射分配比例是负荷计算的关键基础参数。比较先进的负荷计算方法,例如热平衡法、辐射时间序列法均需将室内各类内扰得热的对流辐射分配比例作为输入参数,以简化室内换热过程的计算。各类内扰得热的对流及辐射的分配比例是准确将室内得热实现对流部分和辐射部分分离的关键参数,分配比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负荷计算的准确性。相对于对流式空调环境,以辐射换热为主的辐射空调环境势必增大内扰的辐射换热量,改变内扰的对流辐射分配比例。目前对于各种得热的对流和辐射的分配比例的研究,主要针对对流式空调,缺乏辐射供冷作用下的分配比例,需要解决。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通过实验方法对辐射供冷环境室内灯具的辐射和对流散热量的分配比例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设计并搭建了混凝土埋管式辐射供冷实验平台,并根据室内照明灯具的辐射散热特性制作了净辐射全自动测量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准确可靠的测量辐射供冷环境下室内照明灯具辐射散热量的新方法。其次,测量了灯具在顶板辐射供冷环境下的总散热量和辐射散热量,比较了灯具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差异性,根据总散热量间接得到了对流和辐射散热量的分配比例。结果表明,灯具实际功率为额定值的76.5%~111.5%,大多数灯具的实际功耗低于额定功率,辐射散热量占比为25%~63%;且该比例比对流式空调环境下的结果高出4%~12.4%。然后,比较了不同灯具类型和安装方式对灯具辐射散热量占比的影响。研究发现,热辐射光源辐射散热量占比最高,其次为气体放电光源,固态光源的这一比例最小,三种光源的辐射散热量比例分别为55%~63%、34%~57%、18%~53%。与吸顶式灯具相比,吊顶式安装灯具的辐射散热量明显高于前者,最大可高出38.8%。而与落地式灯具相比,吊顶安装的灯具辐射散热量略低于落地安装方式下的灯具。最后,研究了辐射供冷环境对灯具辐射散热量占比的影响,将供水温度由18℃提升到22℃后,辐射散热量减小了约3.17%~8.92%。而供冷面发射率由0.01变为0.76后,灯具辐射散热量增加了2.1%~8.1%。对于供冷末端位置的影响,灯具在地板辐射供冷环境下的辐射散热量明显高于顶板和墙体辐射供冷,辐射供冷末端位置的变化导致这一比例增长了3.7%~22.9%。

舒韵涛,吴海云,卫勇,艾成龙,杨仁杰,曾雅楠,赵依烽,王展鸿[2](2021)在《面向近红外光谱速测的卤钨灯光源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提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快速的无损检测技术。针对近红外光谱仪卤钨灯光源存在的稳定性问题,设计了近红外卤钨灯光源控制系统。该系统以Arduino为微控制器,主要包括稳压电源驱动模块、光强监控模块、温度监控模块、继电器模块、按键模块及液晶显示模块。微控制器运用脉宽调制(PWM)方法控制卤钨灯的输出光强,并利用温度传感器监测卤钨灯暗箱的温度,采用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算法对温度进行调控。

田世杰[3](2020)在《基于透射光谱的苹果霉心病判别影响因素及其修正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苹果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果产业支柱之一,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其内部品质,对苹果的需求也逐渐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霉心病作为苹果的一种内部病害,严重制约着整个产业的优质果率和出口率。基于可见/近红外透射光谱技术检测苹果霉心病的方法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重视,且取得了较好的检测效果。但是现有研究多数在采用大小均匀样本的理想状态下进行建模与分析,忽略了果实颜色、果实大小等样本差异对于透射光谱的影响,而实际采后检测中苹果的大小、表面颜色、检测位置、光源距离等众多因素均会对霉心病的检测效果造成影响。为了提高采后苹果霉心病检测精度、检测可靠性以及适用性,提升检测模型的实用性与先进性,本文对基于透射光谱的苹果霉心病判别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考虑影响因子的光谱修正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构建了苹果霉心病透射光谱检测平台并对光谱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了介绍。首先分析了苹果不同霉心病类型(褐变型、霉心型和心腐型)的发病机理以及病害特点,论证了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苹果内部病害的可行性。其次,根据光谱透射检测特点,搭建了基于光谱仪的苹果霉心病透射光谱检测平台。最后,对于本文在光谱分析过程中应用到的样本选择方法、异常样本剔除方法、光谱预处理方法、数据压缩方法、模式识别方法的原理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后续几章中基于透射光谱的苹果霉心病判别影响因素及其修正方法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2)基于检测平台分析了不同表面颜色、测试部位、光源距离和果实大小对于苹果近红外透射光谱的影响。应用光谱在波峰处光强度值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得知,苹果样品在不同果实大小、光源距离、测试部位、着色质量、着色类型时得到的光强度值大小差异性显着(F计算值均大于α=0.05时的F检验值)。对比之下,不同果实大小更为严重影响着透射光谱,呈现随着果实增大,光谱强度不断减弱的现象。进一步研究中,尝试采用调整苹果果皮、苹果底部、苹果果心位置距离光源距离的实验方法减弱果实大小对于透射光强的影响进而提高苹果霉心病的判别率,结果并没有改善果实大小带来的影响。(3)提出了基于直径变换和光谱变换的方法来修正果实大小对透射光谱的影响。用公式求取光在果实内部的衰减系数,利用光在苹果内穿透时的衰减系数修正透射光谱从而将不同大小的果实光谱转换到同一果径基准下。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显着提高模型识别准确率。在SVM算法中,基于直径变换修正光谱建立的模型相对于原始光谱建立的模型对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判别准确率分别提高了7.84%和5.89%,基于光谱变换修正光谱建立的模型相对于原始光谱建立的模型对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判别准确率分别提高了5.88%和5.89%。(4)对苹果霉心病在线检测的影响因素及修正方法进行了探究。首先,设计霉心病在线检测环节并参与搭建了苹果霉心病智能检测生产线系统。然后,基于信噪比和光谱面积变化率对苹果不同摆放方向时的系统光谱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果实径轴与光谱采集方向垂直时获得的透射光谱相对于其他方向下采集的光谱更稳定。最后,为了消除在线苹果霉心病检测中果品摆放方向的影响,提出了融合不同摆放方向光谱信息建立全部补偿SVM模型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建立的模型能够消除由果品摆放方向变化带来的影响,其针对不同摆放方向下中等或者重度霉心病苹果的识别准确率均达到100%。

李昊洋[4](2020)在《全天候室内太阳模拟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利用日照时数观测仪器记录日照时数是气象工作者分析气候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对日照观测高精度、自动化需求的增加,光电式数字日照计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光电式日照计的性能检测通常在户外进行,受天气影响,完成检测时间较长,且极端天气条件难以复现,由此制约了光电式日照计的发展。本文以提高光电式数字日照计检测效率为目标,基于光电式日照计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响应特性等开展了日照计室内检测系统的研究。根据太阳辐射仪器检定系统设计准则,完成了全天候室内太阳模拟器总体方案设计,并确定了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实现方法与主要技术指标。检测系统包括太阳直接辐射模拟单元、日地相对运动模拟单元及辐射环境模拟单元三部分。为获得均匀稳定的平行光辐射,结合聚光系统、光斑整形均束系统、光谱修正系统及准直系统的相关设计技术,完成了太阳直接辐射模拟单元光学系统总体设计,研究了基于数值分析与嵌套建模思想的的氙灯建模方法并验证了可行性,设计了椭球面聚光镜以提高氙灯的辐射利用率。采用LightTools对太阳直接辐射模拟单元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工作距离1000mm处,辐照面直径200mm内辐照不均匀度为±3.3%。为了实现太阳光线轨迹的模拟,设计了由平面反射镜、双滑块滑轨、高度角模拟模块、方位角模拟模块、光电编码器、L形支撑组成的日地相对运动模拟单元。文中对平面反射镜的镜面结构、散热结构与支撑进行具体设计,并采用ANSYS对平面镜进行了热分析,对L形支撑进行了静力学可靠性分析。基于气象数据构建长春地区逐日水平面太阳散射辐射模型,设计并搭建辐射环境模拟单元用以模拟散射辐射;配合太阳直接辐射模拟单元与日相对运动模拟单元,可以在室内模拟雾霾、阴雨天、雪天及晴天等不同天气状况下的全天候太阳辐射环境。最后,通过实验对全天候室内太阳模拟器性能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全天候室内太阳模拟器工作可靠,满足技术指标要求。日照时数模拟误差小于7.7%,满足气象局所要求的光电式数字日照计检测精度需求。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全天候室内太阳模拟器可在实验室环境下针对光电式日照计性能进行检测,解决了现行光电式日照计室外检定过程繁琐、极端天气重复性测试少、耗时长等问题,实现了光电式日照计高效率、高复现性的室内检定,对光电式日照计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日照时数自动化观测打下了坚实基础。

赵俊[5](2018)在《基于新型光源的自动变光焊接护目镜综测仪的光电系统设计》文中提出自动变光焊接护目镜是电气焊接操作人员作业时必须佩戴的防护工具,其在起弧前后都能提供一个清晰温和的视野环境,既能提高焊接效果,也能保障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遮光号、响应时间、透射比均匀性和角度依赖性是其最重要的四个技术指标,然而,现有的综测仪虽然能实现规定的测量要求,但因光谱范围较窄,无法与计量检测部门的要求相匹配。因此,本文根据计量检测部门对光谱范围的规定,利用氘灯和卤钨灯设计了一种新型光源,并设计了与其相配的自动变光焊接护目镜综测仪的光电系统;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设计了双色探测器的应用电路、从nA到mA范围的可变增益微弱电流的信号处理电路和下位机程序,实现了双光电探测信号的同步检测,完成了部分机械结构的改进。最终,本测量系统的光谱范围涵盖200nm-2000nm,光强稳定性达到±0.005%。仿真实验显示,电路信噪比达到110dB以上,电路本身的响应时间缩短了3us;并且,重新编写了软件部分,使功能更加清晰明确,去除了不必要的程序赘余。与以往检测仪相比,本测量系统扩大了测量光束的光谱范围,满足了计量检测部门的测试要求,提高了透射光强的检测精度和范围,进而拓宽了遮光号和响应时间的检测范围,完善了透射比均匀性和角度依赖性的检测过程。

刘辉[6](2021)在《大动态范围辐射标准传递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遥感和光电探测技术的进步,微光遥感也得到了发展。微光遥感器响应范围在7-8个量级,为满足微光遥感器实验室辐射定标需求,需要拓展目前实验室辐射标准的动态范围。辐射标准动态范围拓展的难点是辐射源动态范围如何拓展以及辐射标准如何传递。本文围绕辐射源动态范围拓展和辐射标准传递,开展了大动态范围辐射标准传递技术研究。本文以实验室辐照度标准灯-漫射板系统为辐射标准,提出了以大动态范围可调节积分球为辐射源,基于等色温调节的大动态范围辐射标准传递链路。积分球辐射源动态调节范围大,根据不同亮度等级调节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常规模式和微光模式。常规模式下通过高光谱辐射计将灯-板系统的辐射标准传递到积分球辐射源各亮度等级。受高光谱辐射计响应动态范围限制,微光模式下首先通过高光谱辐射计对微光模式下最亮状态定标,并以此为参考点。根据等色温调节原理,通过经响应线性标校的硅探测器,将辐射标准传递到低亮度等级,实现辐射标准大动态范围拓展。为了分析微光模式下硅探测器响应非线性对辐射标准传递精度的影响,通过光束叠加法标校了硅探测器在9个量级范围内的响应线性。针对积分器辐射源动态范围拓展的技术难点,提出了大动态范围积分球辐射源设计方案。大动态范围可调节积分球辐射源由内置光源和外置光源组成。在保证等色温的前提下,通过多级可调节光阑控制外置光源进入积分球内光通量,实现积分球大动态范围调节。通过软件模拟分析,结合积分球辐射源动态范围调节的实际应用需求,设计了基于指数型叶片的可调节光阑。可调节光阑具有稳定性高、可调节范围大和调节级数分布相对均匀等优点。设计的积分球辐射源出光面直径900mm,内径2200mm,开口比达到7.1%。为弥补积分球辐射源开口比较大,对其出光面辐亮度面均匀性和角度均匀性的影响。通过软件模拟分析,采用面型光源作为积分球内照明光源,并在外置光源与积分球耦合处增加专门选型的匀光石英板,实现积分球辐射源优于98%的均匀性。在软件控制下,积分球辐射源可实现1000级以上辐亮度等级,积分球辐射源出射辐亮度调节范围约为2.38×10-7 Lmax~1.0Lmax,满足微光遥感器实验室辐射定标需求。最后,分析并评估了积分球辐射源出射辐亮度的不确定度,结果表明:(1)在常规模式下400~1000nm范围内不确定度优于5.50%(K=2);(2)微光模式下,500~900nm光谱范围内不确定度优于5.90%(K=2),实现了辐射标准大动态范围拓展,对光辐射测量定量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吕梦一[7](2018)在《基于模拟光源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设计并搭建了一个用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实验的稳态太阳模拟器,在排除室外天气因素的影响下展开对太阳能光伏板降温的实验研究。作者设计了一种贴附于太阳能光伏板背后的冷却盘管,目的在于降低光伏板的温度,减少高温照射造成的太阳能光伏板温度的升高,继而影响其发电性能下降。实验中以太阳模拟器模拟太阳照射光源变化,开展了不同照度条件下,光伏板的产电量随板面的温升和温降变化特性。本文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总结并阐述了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领域的研究动态,对主动冷却和被动冷却的不同技术进行总结和比较;并针对太阳模拟器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第二部分,根据国际通用的地面光伏板标准测试条件STC,设计并搭建完成了一种适用于光伏发电实验的太阳模拟器。它在1.8m×2.8m有效辐照面上,实现了光强在600-1100W/m2范围内可调,光均匀性达到C级(±10%),光不稳定性达到A级(±2%)的性能要求。为后续的试验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进行光伏板的冷却实验。作者设计了一种冷却盘管,用以贴附在太阳能光伏板的背面,利用冷却系统给光伏板降温,在800W/m2和1000 W/m2辐射强度的光线照射下,被冷却的光伏板降温幅度在16℃左右,板面总体的光电转化率提升2%左右,且实验状态稳定,发电量变化效果明显。对冷却效果做经济性测算,假设一块光伏板每天工作8小时,冷却后每日发电量累计提升可达20%以上。本论文的实验研究表明,光伏板的表面温度对其发电量影响较大,利用冷却系统进行温降,其结果可致使发电量有明显增加,是提供太阳能光伏发电量的有益尝试。

罗琳[8](2017)在《发动机缸内预混湍流燃烧的测试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动机缸内工质的运动状态影响着内燃机缸内混合气形成的速度及质量、混合气的着火和燃烧过程,对内燃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特性产生重要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发动机性能,就必须掌握发动机缸内流场和燃烧运动规律。内燃机缸内可视化研究是了解其缸内气体流动、火焰形成及发展、碳烟生成等规律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本论文从实现发动机缸内预混湍流燃烧可视化测试的目的出发,以幸福250摩托车发动机为原型机,将其设计和改造成了一台用于发动机缸内预混湍流燃烧可视化测试方法研究的光学发动机,并搭建了光学发动机实验台架。基于此光学发动机台架,利用FASTCAM-ultima512高速摄像机系统,直接对发动机缸内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图像采集,得到了各转速工况下的燃烧序列图。结果表明,可向汽油中添加适量的机油来能够增强火焰的光度,实现汽油机缸内预混湍流燃烧的可视化。根据各转速工况下的燃烧序列图发现,火焰核心形成后并非立即产生火焰前锋,而是迅速消失。火焰核心随着缸内湍流漂流到缸内某一位置,导致缸内形成明显火焰前锋位置不在火花塞周围或气缸中心。为获得足够时间使缸内燃料完全燃烧,随着转速的提高,点火提前也相应地增加。转速的提高增强了缸内的湍流强度,使缸内混合气形成加快,但高转速也使混合气形成的时间大大缩短,使混合气没有足够的时间混合均匀,导致缸内混合气的燃烧恶化甚至失火。除此之外,利用高速摄像机系统和自制纹影系统对光学发动机纯压缩工况下的缸内湍流进行了测试,并绘制了发动机缸内压缩流场序列图,结果表明,自制的纹影系统能够用于发动机缸内预混湍流流场的可视化测试,发动机工作时缸内工质的流动状态十分复杂。随着发动机活塞向上止点运动,缸内工质不断被压缩,湍流状态越来越剧烈,工质密度梯度越来越大,导致上止点前,缸内流场测试纹影图像随着曲柄转角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清晰,流动状态也越来越复杂;上止点后,缸内流场测试纹影图像随着曲柄转角的增加而逐渐模糊。

丁浩[9](2016)在《快速生化检测仪结构优化设计与误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灾害救护中获取生命急救生化指标是抢救生命的基本前提。近年来,为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伤员抢救的需求,对野外检验医学及其装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传统生化检测仪环境适应性差、不便携带、检测速度慢,大多无法在野外条件下使用。因此,研究具有多参数、低功耗、快速便携等特点的实用化生化检测仪,以满足灾害临床检验工作开展的需要,提升我国急救生化检测装备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针对灾害环境下救护以及中小型医疗机构门诊急救等快速检测伤病员生命参数指标的应用要求,以血液中的钾离子、二氧化碳、钠离子、氯离子、肌酐、葡萄糖、血红蛋白七种生命指标为检测对象,开展了快速生化检测仪结构优化设计与误差分析的研究。提出了基于MOEMS微型光谱仪和紫外LED与紫外光敏管的快速生化检测仪技术方案,突破了仪器稳定性和可靠性设计、微组装系统集成、误差校正等关键技术,完成了快速生化检测仪的结构优化设计,解决了高精度样品扫描和仪器内部优化布局等技术难点,成功研制出实用化样机,并对样机结构进行了误差分析,完成了样机的各项性能参数测试和临床应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快速生化检测仪各项指标均满足临床要求,达到了实用化水平。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是:(1)分析了生化检测仪的研究现状,研究了目前生化检测仪的结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2)分析了基于分光光度法的生化检测原理与其对仪器设计的要求,并依据现有的理论和技术,提出了快速生化检测仪系统结构的优化方案;(3)根据提出的总体设计方案,设计了光学系统、恒温样品槽结构系统、样品扫描系统以及仪器内部各个部件结构,对仪器内部各个模块进行了合理地布局,设计了仪器外壳的结构,完成了实用化快速生化检测仪整机结构的优化设计;(4)依据设计的仪器整机结构,完成了仪器各个模块的加工和装调,研制出样机,并分析了快速生化检测仪结构存在的误差及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5)按照国家规定的检定规程制定了仪器性能验证实验,对研制出的实用化样机进行了主要性能参数的测试及临床试验,并分析了测试结果。结果表明,快速生化检测仪的各项性能均达到国家要求的技术指标,满足临床应用需要。

罗旗舞[10](2016)在《热轧带钢表面缺陷在线检测方法和实时实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建筑和车船等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带钢生产领域的工艺和技术持续升级,行业规模也随之迈向新的台阶。热轧带钢作为钢铁行业的重要产品之一,其轧制过程一直聚集着不断完善的高新技术。努力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保证热轧带钢的高品质,对推动我国钢铁行业做大做强的现代化进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国许多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致力于带钢表面缺陷在线检测设备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果。然而,在热轧带钢工艺流程和品质控制方面仍然存在技术问题,最大的技术难题是目前的缺陷检测设备的实时性无法满足热轧生产线的快速生产节奏,因此,成品带钢中仍然存在由于原料和上游工艺等原因导致的诸如辊印、划痕、夹渣等表面缺陷,这些品质问题可能使钢厂和使用单位蒙受巨大的经济和商业荣誉损失。热轧带钢表面缺陷在线检测的主要任务是提出高效率的缺陷识别算法,然后采用经济有效的方法实现对带钢表面缺陷的识别和定位,并保证整个识别过程的实时性。充分运用当前可编程逻辑器件、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等技术革新和理论成果,文中系统地研究并构建了一种带钢表面缺陷在线检测设备,较大程度地克服了基于服务器架构图像处理方法的体积庞大成本高昂的缺点和不足,无论是对钢铁行业,还是对其他类似的有着高品质要求的板材制造行业,均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较大的工程价值。全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为了开发出高可靠性和广适应性的表面缺陷在线检测设备,在课题研究初期通过对诸多热连轧厂的实地考察和技术交流,制定出通用性强的设计目标,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种具有性能—成本效应的系统设计方案,按照工业产品的要求完成了检测设备的整体集成,使之能够长期适应热轧生产线的高温、潮湿、多尘和昏暗的恶劣现场环境。针对峰值速度为4.0 Gbps的图像数据流,研制出12层FPGA图像处理板卡,为胜任轧制速度高达20 m/s的带钢表面图像实时处理任务提供了设计思路和硬件方案,并重点研究和讨论了PCB设计、驱动程序和下位机软件等关键技术。2、在带钢图像增强方面,对基于直方图均衡、同态滤波、Retinex算法和梯度域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对比测试,结合以上算法在增强效果上的优缺点以及实时性要求,提出一种基于中值滤波的动态均质补偿算法,应用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能够很好的克服因光照不均匀、过曝光和欠曝光等现象引起的带钢表面对比度低和灰度值范围大的技术问题,而且能够满足图像预处理实时性要求,并具有零参数配置的优点。3、基于32×32像素的图像块元方差、熵值和平均梯度,提出一种自适应双阈值缺陷识别算法,利用熵值对图像信息的敏感性将选定的方差和平均梯度阈值参数进行动态调整,该算法实施简单且易于FPGA实现,能够在图像处理最底层即数据层精准完成原始图像的快速缺陷提取和分类处理。4、提出并实现了图像缓存、图像增强和缺陷识别等算法于FPGA片上硬件执行的实施架构,采用基于环形FIFO的DMA事务队列管理策略实现了图像数据的大规模搬移和PCIe接口传输,设计出时间示波器(Time Scope)工具对以上各功能模块的实时性实现程度完成了定量分析和测试。5、研制出的热轧带钢表面缺陷在线检测设备,在实际热轧生产线上长逾三年的改进和试用效果表明:所达到的平均正检率、误检率、漏检率和定位精度均能满足制定的性能指标,总体设计成本约为同性能进口设备价格的1/6,为我国带钢表面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现案例。

二、卤钨灯简易散热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卤钨灯简易散热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辐射供冷房间照明灯具的对流与辐射散热量分配比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对流和辐射散热量分配比例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影响对流和辐射散热量分配比例的因素的研究现状
        1.2.3 关于搭建实验平台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辐射供冷实验台的搭建及辐射通量测量系统的设计
    2.1 辐射供冷实验平台的搭建
        2.1.1 实验平台设计
        2.1.2 实验平台的施工
    2.2 灯具辐射散热量全自动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
        2.2.1 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2.2.2 云台工作原理
        2.2.3 净辐射计运动轨迹设计
        2.2.3.1 水平顶面扫描轨迹
        2.2.3.2 四个垂直侧面扫描轨迹
    2.3 实验测量仪器及测点布置
        2.3.1 实验仪器
        2.3.2 测点数量和温度测点的布置
        2.3.3 数据的采集
    2.4 小结
第三章 顶板辐射供冷房间室内灯具对流与辐射散热量分配比例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内容
    3.2 测试灯具类型
    3.3 实验技术途径和测量程序
        3.3.1 辐射散热量和对流散热量的测量方法及原理
        3.3.2 实验台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稳态控制
        3.3.3 灯具功率测量程序
        3.3.4 辐射散热量测量程序
        3.3.5 导热量测量程序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灯具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关系
        3.4.2 辐射散热量和对流散热量的分配比例
        3.4.3 各类型散热量分配比例与灯具实际功率的关系
        3.4.5 与现有文献结果的对比
    3.5 实验不确定度分析
        3.5.1 不确定度计算方法
        3.5.2 不确定性来源及处理方法
        3.5.3 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
    3.6 小结
第四章 辐射供冷房间灯具对流与辐射散热量分配比例影响因素分析
    4.1 实验内容和影响因素的确定
    4.2 灯具特性因素的影响
        4.2.1 灯具类型的影响
        4.2.2 灯具安装方式的影响
    4.3 辐射供冷环境因素的影响
        4.3.1 供冷表面发射率的影响
        4.3.2 供水温度的影响
        4.3.3 辐射供冷末端位置的影响
    4.4 不同供水温度和供冷末端位置下灯具辐射和对流散热量分配比例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面向近红外光谱速测的卤钨灯光源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硬件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 主要模块的设计
    2.1 微控制器模块
    2.2 稳压驱动模块
    2.3 卤钨灯控制模块
    2.4 光强检测模块设计
    2.5 温度PID监控模块设计
3 结语

(3)基于透射光谱的苹果霉心病判别影响因素及其修正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苹果霉心病光谱检测研究现状
        1.2.2 苹果透射光谱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苹果霉心病透射光谱获取及数据分析方法
    2.1 霉心病检测光谱响应机理分析
        2.1.1 霉心病发病机理
        2.1.2 霉心病透射光谱响应机理
    2.2 透射光谱检测平台搭建及采集规范
        2.2.1 苹果透射光谱采集平台
        2.2.2 透射光谱采集规范
    2.3 样本选择与光谱压缩方法
        2.3.1 异常样本检验方法
        2.3.2 样本划分方法
        2.3.3 光谱数据压缩方法
    2.4 光谱预处理方法
        2.4.1 最大最小值归一化
        2.4.2 平滑算法
        2.4.3 变量标准化
        2.4.4 多元散射校正
        2.4.5 均值中心化
    2.5 建模方法与评判标准
        2.5.1 支持向量机算法
        2.5.2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
        2.5.3 评价标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苹果近红外透射光谱的影响因素及响应特性分析
    3.1 苹果近红外透射光谱响应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光源距离对苹果近红外透射光谱响应特性的影响
        3.2.1 不同光源距离在714nm波峰位置处的吸光度差异性
        3.2.2 不同光源距离在804nm波峰位置处的光强度值差异性分析
        3.2.3 不同光源距离在两个主要波峰位置处的光强度值差异性分析
    3.3 测量部位对苹果近红外透射光谱响应特性的影响
        3.3.1 不同测试部位时透射光强波峰位置的差异性分析
        3.3.2 不同测试部位在714nm波峰处的光强值差异性分析
        3.3.3 不同测试部位在804nm波峰处的光强值差异性分析
        3.3.4 不同测试部位在两个主要波峰位置处的光强度值差异性分析
    3.4 表面颜色对苹果近红外透射光谱响应特性的影响
        3.4.1 不同着色质量在714nm波峰处的光强值差异性分析
        3.4.2 不同着色质量在804nm波峰处的光强值差异性分析
        3.4.3 不同着色类型在714nm波峰处的光强值差异性分析
        3.4.4 不同着色类型在804nm波峰处的光强值差异性分析
        3.4.5 不同表面颜色在两个主要波峰位置处的光强度值差异性分析
    3.5 果实大小对苹果近红外透射光谱响应特性的影响
        3.5.1 不同果实大小在714nm和804nm波峰处的光强值差异性分析
        3.5.2 果底和果心距光源一致时透射光谱差异性分析
        3.5.3 不同果实大小对透射光谱影响的综合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果实大小的光谱修正方法探究
    4.1 实验数据获取
    4.2 基于直径变换修正光谱的方法
        4.2.1 光谱修正方法探究
        4.2.2 样本异常值检验与样本划分方法
        4.2.3 近红外透射光谱的预处理与降维方法
        4.2.4 光谱数据建模方法
    4.3 基于直径变换修正光谱的结果与讨论
        4.3.1 样本分布与光谱数据分析
        4.3.2 光谱数据修正
        4.3.3 光谱数据预处理和样本划分
        4.3.4 建模过程与结果
        4.3.5 建模结果讨论
    4.4 基于光谱变换修正光谱的方法
        4.4.1 果实内部光衰减规律探究
        4.4.2 基于光谱变换的修正方法
        4.4.3 数据分析方法
    4.5 基于光谱变换修正光谱的结果与讨论
        4.5.1 光在果实内部衰减规律
        4.5.2 基于光谱变换修正光谱
        4.5.3 建模结果与讨论
    4.6 结果与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苹果霉心病在线检测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5.1 苹果霉心病智能检测生产线介绍
        5.1.1 系统硬件介绍
        5.1.2 系统光谱采集方法
    5.2 生产线光谱采集实验的方法
        5.2.1 相对透射率的获取
        5.2.2 苹果不同摆放方向的光谱获取
    5.3 在线检测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
        5.3.1 基于信噪比(SNR)的系统稳定性评价方法
        5.3.2 基于面积变化率(ACR)的系统稳定性评价方法
        5.3.3 摆放方向对苹果霉心病在线检测的影响与修正
    5.4 光谱数据预处理与建模方法
        5.4.1 光谱数据预处理与分析
        5.4.2 模型评价标准
    5.5 结果分析
        5.5.1 光谱与样本分布概述
        5.5.2 系统SNR分析结果
        5.5.3 系统ACR分析结果
        5.5.4 不同方向下光谱传播分析
        5.5.5 模型结果分析
        5.5.6 基于果实大小修正光谱后的模型结果
    5.6 结果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全天候室内太阳模拟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光电式数字日照计简介
        1.2.1 光电式数字日照计工作原理
        1.2.2 光电式数字日照计机械结构组成
        1.2.3 光电式数字日照计性能检定项目
    1.3 太阳辐射仪器检定设备的国内外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5 主要技术指标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全天候室内太阳模拟器理论基础与总体设计
    2.1 光电式日照计响应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2.1.1 衰减误差
        2.1.2 余弦响应误差
        2.1.3 方位响应误差
    2.2 全天候室内太阳模拟器总体设计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阳直接辐射模拟单元设计
    3.1 太阳直接辐射模拟单元光学系统结构组成与原理
    3.2 光源的分析与选取
        3.2.1 光源类型
        3.2.2 氙灯建模分析
    3.3 聚光系统理论基础与设计
        3.3.1 椭球面聚光镜参数确定
        3.3.2 椭球面聚光镜仿真分析
    3.4 光斑整形匀束系统理论基础及设计
        3.4.1 光斑均匀化整形方法
        3.4.2 光学积分器具体参数设计
        3.4.3 视场光阑具体参数设计
    3.5 氙灯光源的选取
    3.6 太阳直接辐射模拟单元仿真与仿真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地相对运动模拟单元设计
    4.1 太阳视运动轨迹
    4.2 日地相对运动模拟单元机械结构
    4.3 高度角及方位角模拟模块设计
        4.3.1 高精度旋转台的选取
        4.3.2 驱动电机的选取
        4.3.3 步进电机驱动器的选择
        4.3.4 步进电机联轴器的选择
    4.4 光电编码器选取
    4.5 平面反射镜设计
        4.5.1 平面镜外形尺寸确定
        4.5.2 平面镜散热结构有限元分析与优化
        4.5.3 平面镜支撑架结构设计
    4.6 L形支撑设计
        4.6.1 L形支撑形变量分析
        4.6.2 L形支撑材料选取
    4.7 控制软件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辐射环境模拟室设计及搭建
    5.1 散射辐射模型构建原理
    5.2 长春地区逐日水平面太阳散射辐射模型构建
        5.2.1 多元回归模型求解算法
        5.2.2 散射率与各气象要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5.3 辐射环境模拟室搭建
        5.3.1 空气加热管选取
        5.3.2 排风扇、换气扇选取
        5.3.3 加湿设备选取
        5.3.4 PM2.5浓度调节方法
    5.4 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5.4.1 环境监测系统下位机设计
        5.4.2 环境监测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天候室内太阳模拟器性能测试及检测方法
    6.1 太阳直接辐射模拟单元性能测试
        6.1.1 辐照光斑测试
        6.1.2 光谱匹配度测试
        6.1.3 辐照强度及调节范围测试
        6.1.4 辐照不均匀性测试
        6.1.5 辐照不稳定度测试
    6.2 日地相对运动模拟转角控制精度分析
    6.3 光电式日照计测试及测试方法研究
        6.3.1 日照计辐照阈值测试
        6.3.2 日照计余弦响应误差测试
        6.3.3 日照计方位响应误差测试
    6.4 全天候室内太阳模拟器日照时数模拟精度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论文主要的创新工作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基于新型光源的自动变光焊接护目镜综测仪的光电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源
        1.2.2 信号检测和处理
        1.2.3 透射比均匀性和角度依赖性的检测仪发展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论文的结构
第2章 自动变光焊接护目镜的特性及综测仪结构
    2.1 自动变光焊接护目镜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2.2 自动变光焊接护目镜的技术指标
        2.2.1 遮光号
        2.2.2 响应时间
        2.2.3 透射比均匀性
        2.2.4 角度依赖性
    2.3 综测仪的结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综测仪的光源和相关机械设计
    3.1 光源选择
        3.1.1 测量光源
        3.1.2 触发光源
        3.1.3 白光光源
    3.2 光路设计
    3.3 光路仿真
    3.4 机械设计
        3.4.1 椭球反射镜的夹持装置
        3.4.2 护目镜的夹持装置
        3.4.3 散热装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综测仪的电路设计
    4.1 光电传感器
        4.1.1 光电传感器的技术要求
        4.1.2 光电传感器的选择
    4.2 信号处理电路
        4.2.1 电信号的特点
        4.2.2 噪声与干扰分析
    4.3 IV转换放大电路
        4.3.1 转换电路选择
        4.3.2 运算放大器的选择
    4.4 次级放大电路
        4.4.1 放大电路的选择
        4.4.2 放大倍数的分配
    4.5 低通滤波电路
    4.6 AD采集电路
    4.7 单片机的外围电路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综测仪的软件设计
    5.1 主程序
        5.1.1 电源和时钟
        5.1.2 输入输出端口
    5.2 功能子程序
        5.2.1 电机控制程序
        5.2.2 数据采集程序
        5.2.3 入射光测量程序
        5.2.4 暗态透射光测量程序
    5.3 测量子程序
        5.3.1 遮光号测量程序
        5.3.2 响应时间测量程序
        5.3.3 透射比均匀性测量程序
        5.3.4 角度依赖性测量程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光电系统的搭建和实验
    6.1 光源检测和光路实验
        6.1.1 光源检测
        6.1.2光路搭建及实验
    6.2 电路仿真
        6.2.1 电路板绘制
        6.2.2 放大电路的仿真分析
        6.2.3 低通滤波器的仿真分析
        6.2.4 信噪比分析
    6.3 光电系统误差来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大动态范围辐射标准传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辐射定标的意义
    1.2 辐射定标在光学遥感中的应用
        1.2.1 实验室定标
        1.2.2 在轨定标
    1.3 微光遥感技术的发展
        1.3.1 美国国防气象卫星DMSP-OLS
        1.3.2 VIIRS微光通道辐射计DNB
        1.3.3 微光遥感器实验室定标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2 论文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辐射标准传递原理
    2.1 辐射初级标准
        2.1.1 黑体辐射初级标准
        2.1.2 低温辐射计
    2.2 辐射标准传递方法
        2.2.1 基于辐射源的传递方法
        2.2.2 基于探测器的传递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动态范围辐射标准传递方法
    3.1 实验室工作标准拓展范围分析
    3.2 积分球辐射源出射辐亮度动态范围拓展方法
    3.3 辐射标准传递链路研究
    3.4 等色温调节原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硅探测器宽动态范围响应线性标校
    4.1 硅探测器响应线性测量方法分析
        4.1.1 间接测量法
        4.1.2 直接测量法
    4.2 基于双LED光源积分球的硅探测器响应线性测量方法
        4.2.1 测量原理
        4.2.2 监视探测器
        4.2.3 实验装置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硅探测器响应非线性测量结果
        4.3.2 LED光谱漂移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动态范围可调节积分球辐射源的研制方法
    5.1 积分球出射辐亮度与积分球开口尺寸的关系
    5.2 积分球辐射源能量估算
        5.2.1 黑体辐射计算方法
        5.2.2 能量比对法
        5.2.3 照明光源功率计算
    5.3 均匀性分析与光源排布
        5.3.1 均匀性分析
        5.3.2 灯泡的排布
        5.3.3 石英板的筛选
    5.4 监视辐射计的设计
        5.4.1 消光筒的设计
        5.4.2 窄带滤光片
    5.5 大动态范围多级可调节光阑的设计
        5.5.1 不同叶片形状实现调节范围的分析
        5.5.2 可调光阑性能测试
        5.5.3 可调光阑测试结果
    5.6 辐亮度等级调节
    5.7 热量分析
    5.8 积分球辐射源最终设计方案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积分球辐射源性能检测与辐射标准传递不确定度分析
    6.1 积分球辐射源的性能检测
        6.1.1 积分球辐射源出射辐亮度定标
        6.1.2 输出稳定性检测
        6.1.3 积分球面均匀性检测
        6.1.4 积分球角度均匀性检测
    6.2 硅探测器线性检测不确定度分析
    6.3 积分球出射辐亮度不确定度分析
        6.3.1 常规模式下积分球出射辐亮度定标不确定度
        6.3.2 微光模式下积分球出射辐亮度定标不确定度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基于模拟光源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能源消费现状
        1.1.2 可再生能源利用
    1.2 太阳能利用技术及问题
        1.2.1 太阳能发电技术
        1.2.2 其他太阳能利用技术
        1.2.3 太阳能发电技术存在问题
    1.3 太阳能模拟器研究动态
        1.3.1 国外太阳能模拟器研究
        1.3.2 国内太阳能模拟器研究
    1.4 光伏冷却研究动态
        1.4.1 光伏冷却技术概述
        1.4.2 主动光伏冷却技术
        1.4.3 被动光伏冷却技术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5.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2章 太阳模拟器及光伏发电的原理
    2.1 太阳辐射基础知识
    2.2 太阳模拟器原理及组成
        2.2.1 太阳模拟器原理
        2.2.2 太阳模拟器组成
    2.3 光伏发电原理
第3章 太阳模拟器的设计和搭建
    3.1 太阳辐射模拟方案
    3.2 太阳模拟器的通用技术标准
        3.2.1 太阳模拟器的要求
        3.2.2 标准测试条件STC
    3.3 光源的设计和搭建
        3.3.1 卤钨灯
        3.3.2 辐照不均匀性
        3.3.3 辐照不稳定性
        3.3.4 总结
    3.4 环境模拟部分的设计和搭建
        3.4.1 光源冷却系统方案概述
        3.4.2 风量计算及风机选型
        3.4.3 静压箱及地板送风的设计
        3.4.4 冷却系统结构框架设计
    3.5 控制调节系统的设计和连接
第4章 光伏板冷却系统的设计
    4.1 实验台设计与搭建
        4.1.1 压缩机的选型
        4.1.2 节流阀
        4.1.3 蒸发器换热结构型式
        4.1.4 蒸发器换热过程的分析
    4.2 测量系统设计与连接
        4.2.1 电路系统
        4.2.2 冷却系统
第5章 实验数据及其分析
    5.1 实验方案及实验步骤
    5.2 太阳模拟器环境温度的数据分析
    5.3 光伏板冷却实验数据分析
        5.3.1 前期调试实验
        5.3.2 实验数据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发动机缸内预混湍流燃烧的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发动机缸内可视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发动机缸内可视化测试方法的研究意义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发动机缸内流场可视化测试技术
    2.1 引言
    2.2 PIV测量技术
        2.2.1 PIV概述
        2.2.2 PIV的工作原理
        2.2.3 PIV的系统组成
        2.2.4 图像处理系统
    2.3 PLIF测试技术
        2.3.1 PLIF概述
        2.3.2 PLIF的系统组成
        2.3.3 PLIF的工作原理
    2.4 纹影技术
        2.4.1 纹影技术概述
        2.4.2 纹影技术的系统组成
        2.4.3 纹影技术的工作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动机缸内预混湍流燃烧可视化测试平台的搭建
    3.1 引言
    3.2 内燃机缸内可视化测试平台研究现状
        3.2.1 内窥镜式(Endoscope)光学测试系统
        3.2.2 快速压缩机—定容弹式光学测试系统
        3.2.3 定容燃烧弹式光学测试系统
        3.2.4 光学发动机式光学测试系统
    3.3 本文光学发动机实验台架的搭建
        3.3.1 光学发动机的设计与改造
        3.3.2 光学发动机实验台架的搭建
    3.4 纹影测试平台的制作及搭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动机缸内预混湍流燃烧的可视化测试
    4.1 引言
    4.2 汽油机缸内的燃烧过程
    4.3 发动机缸内预混湍流燃烧的可视化测试
        4.3.1 预混湍流燃烧可视化测试装置
        4.3.2 预混湍流燃烧可视化测试结果
        4.3.3 预混湍流燃烧可视化测试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动机缸内预混湍流流场的可视化测试
    5.1 引言
        5.1.1 涡流
        5.1.2 挤流
        5.1.3 滚流
        5.1.4 湍流
    5.2 二冲程发动机换气型式
        5.2.1 弯流扫气
        5.2.2 直流扫气
    5.3 纹影平台流场测试的验证
        5.3.1 纹影平台的流场测试操作步骤
        5.3.2 纹影平台流场测试的结果及其分析
    5.4 发动机缸内流场的可视化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

(9)快速生化检测仪结构优化设计与误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仪器的检测原理与总体结构方案
    2.1 分光光度法
        2.1.1 朗伯-比尔定律
        2.1.2 基于分光光度法的定量方法
        2.1.3 吸光度的测量方法
        2.1.4 影响分光光度法的因素
        2.1.5 仪器设计要求
    2.2 仪器的总体结构方案
        2.2.1 快速生化检测仪的主要技术指标
        2.2.2 总体结构方案
    2.3 本章小结
3 仪器的系统结构优化设计
    3.1 光学系统
        3.1.1 光源的选择
        3.1.2 光电检测器的选择
        3.1.3 光学系统方案
        3.1.4 比色池的选择
        3.1.5 透镜的选择
        3.1.6 样品槽设计
        3.1.7 固定检测光路
        3.1.8 扫描检测光路
    3.2 恒温样品槽
        3.2.1 恒温方案
        3.2.2 恒温样品槽结构设计
    3.3 样品扫描系统
        3.3.1 扫描机构的选择
        3.3.2 驱动装置的选择
        3.3.3 导轨的选择
        3.3.4 移动部件的设计
        3.3.5 样品扫描系统集成
    3.4 样品检测系统
    3.5 其它连接部件的设计
        3.5.1 风扇连接件的设计
        3.5.2 显示触摸屏连接件的设计
        3.5.3 电源紧固件的设计
    3.6 快速生化检测仪系统集成
        3.6.1 仪器内部布局
        3.6.2 仪器内部系统集成
        3.6.3 外壳设计
        3.6.4 仪器整机系统集成
    3.7 本章小结
4 仪器的系统装配与结构误差分析
    4.1 快速生化检测仪的系统装配
        4.1.1 零部件的加工要求
        4.1.2 恒温样品槽装配
        4.1.3 样品检测系统装配
        4.1.4 仪器内部装配
        4.1.5 仪器整机装配
    4.2 快速生化检测仪结构误差分析
        4.2.1 定位误差
        4.2.2 装配误差
        4.2.3 光学系统不稳定带来的误差
    4.3 本章小结
5 仪器的性能验证与临床试验
    5.1 仪器性能验证
        5.1.1 主要性能参数测试
        5.1.2 性能验证综述
    5.2 临床应用试验
    5.3 野外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热轧带钢表面缺陷在线检测方法和实时实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热轧带钢表面典型缺陷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1.3.1 带钢表面缺陷检测方法发展历程
        1.3.2 国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3.4 国内应用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2章 热轧带钢表面缺陷在线检测系统
    2.1 热轧带钢生产流程和设备安装选址
        2.1.1 连铸连轧生产线简介
        2.1.2 表面缺陷检测系统在热连轧生产线上的安装位置选择
    2.2 系统需求调研和确定
        2.2.1 系统设计指标
        2.2.2 关键指标分析
        2.2.3 关键部件选型
    2.3 系统总体方案
        2.3.1 系统拓扑结构设计
        2.3.2 图像传输方案
        2.3.3 图像采集侧电子与光学设备的保护装置
        2.3.4 自适应技术
        2.3.5 热轧生产线上的表面缺陷检测设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轧带钢表面缺陷检测理论与识别算法研究
    3.1 表面缺陷检测算法关键技术综述
        3.1.1 图像预处理
        3.1.2 图像分割
        3.1.3 特征分析和缺陷分类
    3.2 应用热轧钢厂概况和面临问题
    3.3 表面缺陷检测算法实施流程
    3.4 表面图像预处理算法
        3.4.1 图像缓存策略
        3.4.2 带钢区域定位
        3.4.3 图像增强算法
    3.5 缺陷识别算法
        3.5.1 阈值特征参数选择
        3.5.2 ADT算法原理
        3.5.3 ADT算法缺陷识别性能
    3.6 缺陷样本库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轧带钢表面缺陷检测算法的硬件实时实现
    4.1 第一代FPGA图像处理板卡的硬件设计和集成
        4.1.1 XUPV5-LX110T开发套件简介
        4.1.2 基于Camera Link图像采集子板的研制和测试
        4.1.3 第一代FPGA图像处理板卡应用概况
    4.2 第二代FPGA图像处理板卡的研制
        4.2.1 总体硬件结构设计
        4.2.2 硬件设计和测试
    4.3 图像处理算法的FPGA实时实现
        4.3.1 图像处理算法的片上执行结构
        4.3.2 关键模块设计
        4.3.3 图像处理算法的实时性测试和评估
    4.4 FPGA下位机软件
        4.4.1 Time Scope
        4.4.2 环形FIFO
        4.4.3 DMA数据传输
        4.4.4 基于PCIe接口的数据传输
    4.5 FPGA系统集成和资源消耗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轧带钢表面缺陷在线检测设备的性能测试
    5.1 表面缺陷检测设备软件功能介绍
        5.1.1 计算机网络结构
        5.1.2 客户端软件
    5.2 检测设备的关键性能指标
    5.3 表面缺陷检测设备性能指标的现场开卷验证
        5.3.1 试验流程
        5.3.2 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卤钨灯简易散热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辐射供冷房间照明灯具的对流与辐射散热量分配比例研究[D]. 陈浩. 长安大学, 2021
  • [2]面向近红外光谱速测的卤钨灯光源控制系统设计[J]. 舒韵涛,吴海云,卫勇,艾成龙,杨仁杰,曾雅楠,赵依烽,王展鸿.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03)
  • [3]基于透射光谱的苹果霉心病判别影响因素及其修正方法研究[D]. 田世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4]全天候室内太阳模拟器关键技术研究[D]. 李昊洋.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5]基于新型光源的自动变光焊接护目镜综测仪的光电系统设计[D]. 赵俊. 天津大学, 2018(06)
  • [6]大动态范围辐射标准传递技术研究[D]. 刘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1)
  • [7]基于模拟光源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实验研究[D]. 吕梦一. 天津大学, 2018(04)
  • [8]发动机缸内预混湍流燃烧的测试方法研究[D]. 罗琳.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7)
  • [9]快速生化检测仪结构优化设计与误差分析[D]. 丁浩. 重庆大学, 2016(03)
  • [10]热轧带钢表面缺陷在线检测方法和实时实现技术研究[D]. 罗旗舞. 湖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用于卤钨灯的简单散热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