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妙解“细胞”——评《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的考察》(论文文献综述)
谢强,章德林,谢萌,黄冰林,涂国卿,黄纡寰[1](2020)在《旴江医派志略(续八·元代)》文中提出旴江医派,萌芽于先秦,分布于江西境内旴江(抚河)流域的16个县市。通过对旴江医学史的新近考证,证实从西汉迄民国旴江流域有医药家2016人、医籍815种。元代有名医112人,医籍31种。旴江流域孕育了旴江医学流派、杏林文化、建昌药帮、樟树药帮。旴江流域是道教的诞生地,亦是儒释道的兴盛地,道教的兴起促进了旴江医学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儒释道的兴盛促进了旴江医药的繁盛。旴江医学流派有八个地域医学鲜明特点:道教传道施医是旴江医派的起源特点,医道医药兼通相传是旴江医派的传承特点,道家医学风格是旴江医派的学术特点,杏林春暖为医精诚是旴江医派的医学文化特点,气候湿暖形成旴江流域药用资源繁茂和药业繁盛药材道地特点,三面环山温热难散易发热病是旴江流域的发病学特点,寒温统一辨治热病是旴江医派的诊疗学特点,辨证论治是旴江医派的临证思维特点。纵观旴江医学流派发展史:因方士修真炼丹而萌芽于先秦、因黄老修行施药而起源于秦代、因高道创教传医而兴起于汉晋、因高僧创教传医而弘扬于南北朝隋唐五代、因崇儒尚医而发展于宋元、因政治中心南移而兴盛于明代、因药业兴达而繁盛于清代、因战乱诸因而停滞于民国、因政府重视而繁荣于当代。旴江流域,名医代出,着作宏富,学说纷呈,流传域外,远播寰宇,在中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创新、走向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高菁[2](2020)在《地域文化对江西水彩画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水彩画自传入我国以来,在中国水彩画家们的辛苦耕耘下,逐步与中华优秀文化实现了融合,并逐步实现了中国化。事实证明,我国水彩画的发展得益于水彩画与特色各异的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在着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时代,研究地域文化对水彩画的影响非常重要和必要。江西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推动江西水彩画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江西地域文化优势对水彩画的影响也势在必行。随之而来的江西地域文化优势体现在哪里?江西地域文化优势对江西水彩画有何影响?这些问题无疑需要理论界、学术界进行深入思考和系统阐释。对江西地域文化优势的系统阐释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江西地域文化特指江西人民勤劳奋进、开拓进取在赣鄱大地上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赣文化。江西地域文化优势是江西地域优势与文化优势的统一体,江西独特的地域优势给江西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宜人的自然风光,江西人民也在赣鄱大地上造就了江西独具魅力的文化优势。其中地域优势所带来的自然资源主要体现在绿水青山资源方面,即青山主要包括有着“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之称的庐山、有着“中国革命的摇篮”之称的井冈山、作为中国道教发祥地的龙虎山等,绿水主要是位于江西北部的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文化优势主要体现在传承教育基因的书院文化、文化与乡愁气息浓厚的古村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红色文化等几个方面。江西地域文化与江西水彩画存在着二元耦合式的双重关系。一方面,江西地域文化促使江西水彩画更具地方特色、更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江西水彩画作为承载江西地域文化的载体,有利于江西地域文化的传承。从江西地域文化与江西水彩画的关系看,江西地域文化对江西水彩画影响颇深。总体而言,江西地域文化对江西水彩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彩画创作和水彩画的价值两个方面。具体而言,江西地域文化主要通过影响水彩画创作题材和创作主体来影响水彩画创作,主要通过促使江西水彩画更具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来影响水彩画的价值。江西水彩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江西水彩画家们对江西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从对水彩画家杜玉华先生、李杏先生、谢牛先生的个案分析看,江西地域文化对江西水彩画的影响是巨大的,想要推动江西水彩画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借鉴好陕西水彩画与湖南水彩画在发展过程中在实现地域文化与水彩画有机融合的实践经验,以加强对江西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加强对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对江西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着力点,最大程度上实现江西地域文化与水彩画的高度融合,走江西特色水彩画创作之路。
周景崇[3](2007)在《论乡土聚落景观文化思想在现代村镇设计中的转换 ——以江西流坑村个案调查分析为例》文中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全国各地的农村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由于社会上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产生较多的歧义,对传统乡土聚落文化认识不深,急于求成,很多优秀的传统村落难以延续。通过考察发现,江西省乐安县流坑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保留至今。村内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被专家誉为中国古代乡土聚落文明的缩影。它的景观文化内涵丰富,它的荣耀、衰败、转变、更新的过程,是南方村镇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具有典型的研究意义。流坑村的聚落景观继承了南方聚落传统的“耕读文化”、“田园文化”与“聚落礼制文化”,很好的表达和发扬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观设计思想,包含了真实的乡土村落景观设计文化经验。在历次的变革中,流坑村逐步完善了自己变迁体系的架构。在新农村建设大潮中,它以自己的方式,使传统的乡土聚落设计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对当代社会转型中的村镇设计提供一个借鉴的范式,为当代设计所用,使乡土聚落文化架构一步步向当代转型。
王朗[4](2005)在《明清苏州村落的景观要素及其变迁》文中提出农民聚村而居,从而形成了村落。村落问题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深入发掘苏州村落的历史资料,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建筑学、社会学、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分析明清时期苏州村落和村落群景观的基本要素,如村落自然景观、村落布局、村落民居、村落产业景观和村落文化景观等方面的景观特征及其历史演变问题,以揭示江南传统社会“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和村镇聚落景观的变化脉络,并重点探讨江南村落市镇化(即城市化)的历史规律。
戴乐旺[5](2003)在《理性与道德之间:近代赣闽边民间借贷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学界对民间借贷的关注和研究,由来已久,只是人们普遍认为,民间借贷是地主对农民的一种高利剥削,是高利贷,其作用是消极和保守的。但本文的研究对此并不赞同,并且试图作出一个新的解释。 本文以近代和赣闽边作为研究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详细考察和分析了近代以降赣闽边民间借贷的现状、民间借贷与乡村生活、乡村生产、乡村商业等乡村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及民间借贷中的市场行为。通过此,旨在说明:(一),近代赣闽边民间借贷存在着一个常利:现金借贷利率一般为月利2分-3分;谷利为50%;(二),从社会再生产的层面上来分析,民间借贷一定程度上能在现代借贷资本尚未社会化和缺乏国家和社区有效救济的情况下,从实物和价值两个方面促进近代边区农村社会总产品的补偿,从而成为农村社会再生产得以延续的基本条件之一;(三),在产权私有的近代社会,民间借贷也是一种会受到市场法则作用和影响的市场经济行为,其贷与借就是一种存在着风险和成本的市场交易。从这一角度出发,民间借贷关系中所谓的“高利贷剥削”就不是出自于借贷行为本身,而在于借贷市场的残酷竞争。因此,解决民间借贷关系中的道德缺失,关键也就在于国家能否能在尊重市场法则和借贷主体双方正当权益的前提下,适时地关注和扶助乡村社会的弱势群体。
刘经富[6](2002)在《妙解“细胞”——评《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
二、妙解“细胞”——评《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的考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妙解“细胞”——评《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旴江医派志略(续八·元代)(论文提纲范文)
2.6 因崇儒尚医而发展于元代 |
2.6.1 儒医相通大家辈出 |
2.6.1.1 以儒通医大家 |
2.6.1.2 医儒相通大家 |
2.6.1.3 弃儒从医大家 |
2.6.1.4 儒释道医相通大家 |
2.6.2 儒医传承与创新 |
2.6.2.1 尊儒尚医,传承多元 |
2.6.3 发明创新,引领后世 |
2.6.3.1 医政管理创新 |
2.6.3.2 临床医学学科体系创新 |
2.6.3.3 病因学说创新 |
2.6.3.4 诊断创新 |
2.6.3.5 麻醉术创新 |
2.6.3.6 灸疗创新 |
2.6.3.7 药物配伍创新 |
2.6.3.8 方剂创新 |
2.6.3.9 正骨创新 |
2.6.3.10 外科创新 |
2.6.3.11 眼科创新 |
2.6.3.12 喉科创新 |
2.6.3.13 制药创新 |
(2)地域文化对江西水彩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地域文化对江西水彩画的影响研究现状的反思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江西的地域文化优势 |
一、江西的地域优势 |
二、江西的文化优势 |
(一)书院文化 |
(二)古村文化 |
(三)红色文化 |
第二章 江西地域文化优势对江西水彩画的影响 |
一、地域文化优势对水彩画创作的影响 |
(一)地域文化优势对水彩画创作题材的影响 |
(二)地域文化优势对水彩画创作主体的影响 |
二、地域文化优势对江西水彩画价值的影响 |
(一)促使江西水彩画更具审美价值 |
(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江西水彩画的经济价值 |
第三章 从江西水彩画家及其作品的个案分析看江西地域文化对水彩画的影响 |
一、杜玉华个案分析 |
二、李杏个案分析 |
三、谢牛个案分析 |
第四章 对江西水彩画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
一、其它地区地域文化与水彩画相融合的经验引发的思考 |
(一)陕西地域文化与水彩画相融合之借鉴 |
(二)湖南地域文化与水彩画相融合之借鉴 |
二、走江西特色水彩画创作之路 |
(一)加强对江西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为水彩画的创作提供良好的自然前提 |
(二)加强对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江西红色主题系列水彩画的可持续性发展 |
(三)注重对江西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江西水彩画创作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论乡土聚落景观文化思想在现代村镇设计中的转换 ——以江西流坑村个案调查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现状 |
(四) 导论 |
(五) 研究方法 |
(六) 资料占有情况 |
第一章 现代社会转型期的新农村景观建设 |
第一节 当代乡土景观的困境与机遇 |
第二节 当代我国乡土村镇建设的设计弊端 |
第三节 研究传统乡土聚落景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二章 江西乐安县流坑村落的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背景 |
第一节 江西流坑村落的特色、地埋位置及研究价值 |
第二节 流坑村的聚落文明起源及其衰落过程 |
第三章 江西流坑古村落的选址与规划布局 |
第一节 江西流坑古村落的选址 |
第二节 村落的内部环境布局艺术 |
第三节 典型的江西民居类型和风格 |
第四节 龙湖水系的设计处理 |
第五节 流坑古村落住宅建筑平面布局的形成 |
第四章 宗法制度在传统村落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
第一节 传统乡土聚落的组织关系与组织方式 |
第二节 流坑村落宗祠的分类及分布 |
第三节 传统宗法聚落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转型 |
第五章 流坑村文化建筑的艺术特点及其社会意义 |
第一节 文化建筑“礼乐相成”的文化地位 |
第二节 状元楼与翰林楼的历史变迁 |
第三节 戏台及戏楼的建筑形制与艺术风格 |
第四节 牌坊的营造程式与装饰格调 |
第五节 文化性建筑现代存在的社会意义 |
第六章 传统乡土聚落设计文化经验的当代转换 |
第一节 风水观:流坑乡土聚落中人与自然的生存共性 |
第二节 经济性:贯彻节约型乡土聚落的营造原则 |
第三节 田园文化:乡土聚落文化的传承 |
第四节 传统乡土聚落文化的变迁与共存 |
第七章 融合与共生—乡土聚落景观设计的发展前景 |
第一节 历史的机遇:传统聚落景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途径 |
第二节 设计主脉—保存传统、吸纳多元、建立科学的新乡土景观价值观 |
第三节 案例分析及解读 |
第四节 改革决定未来—乡土聚落景观的发展前景 |
结论 |
参考书目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详细摘要 |
(4)明清苏州村落的景观要素及其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状况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资料 |
第二章 明清苏州村落景观的基本要素 |
一、明清苏州村落的自然景观 |
(一) 明清苏州村落的风水 |
(二) 明清苏州村落的布局 |
(三) 明清苏州村落中的道路与街巷 |
二、明清苏州村落的生活与生产景观 |
(一) 明清苏州村落的民居景观 |
(二) 明清苏州村落的水口景观 |
(三) 明清苏州村落的生产景观 |
三、明清苏州村落的文化景观 |
(一) 明清苏州村落的墓葬景观 |
(二) 明清苏州村落的非具象景观 |
(三) 明清苏州村落的宗教景观 |
第三章 明清苏州村落景观的变迁 |
一、明清苏州村落数量的变迁——以吴县村落数量变化为例 |
二、明清苏州村落景观要素的变迁 |
(一) 自然景观和生活景观的变迁 |
(二) 产业景观的变迁 |
(三) 文化景观的变迁 |
三、明清苏州村落的城镇化趋势 |
第四章 明清苏州村落景观变迁的特征 |
一、多水多桥的生活空间与整体布局的和谐 |
二、耕读传家的文化氛围 |
三、村落市镇化程度高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后记 |
(5)理性与道德之间:近代赣闽边民间借贷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英文提要 |
一, 绪言 |
1 、 问题的提出 |
2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 、 已有成果的回顾和总结 |
4 、 资料来源 |
二, 近代赣闽边区乡村民间借贷的存在形式 |
1 、 一般私人间借贷 |
2 、 典当 |
3 、 合会 |
4 、 卖青苗(预买) |
三, 经济理性:民间借贷的作用及市场理性 |
(一) 、 民间借贷与乡村社会经济 |
1 、 民间借贷与乡村生活 |
2 、 民间借贷与乡村生产 |
3 、 民间借贷与乡村商业 |
(二) 、 民间借贷与市场理性 |
1 、 民间借贷与市场供求 |
2 、 民间借贷与市场风险 |
3 、 民间借贷与市场比校收益 |
四, 道德话语:高利贷剥削 |
1 、 “高利贷剥削”的表现 |
2 、 “高利贷剥削”:一个道德难题 |
3 、 民间借贷中的“二律背反” |
五, 总结:几点思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妙解“细胞”——评《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的考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旴江医派志略(续八·元代)[J]. 谢强,章德林,谢萌,黄冰林,涂国卿,黄纡寰. 江西中医药, 2020(04)
- [2]地域文化对江西水彩画的影响研究[D]. 高菁.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3]论乡土聚落景观文化思想在现代村镇设计中的转换 ——以江西流坑村个案调查分析为例[D]. 周景崇. 苏州大学, 2007(04)
- [4]明清苏州村落的景观要素及其变迁[D]. 王朗. 苏州大学, 2005(05)
- [5]理性与道德之间:近代赣闽边民间借贷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研究[D]. 戴乐旺. 江西师范大学, 2003(03)
- [6]妙解“细胞”——评《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的考察》[J]. 刘经富.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