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钢大力发展旅游业

马钢大力发展旅游业

一、马鞍山钢铁公司大力发展旅游(论文文献综述)

李云,徐有威[1](2022)在《后小三线建设时代的企业与地方经济——以安徽池州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位于皖南的上海小三线建设获得调整后,安徽进入后小三线建设时代。在人才、资金、技术等短缺的情况下,安徽按照"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方针,从地方资源、市场和技术、生产条件出发,采取对口接收、横向联营和资产重组等方式,对原上海小三线企业的国有资产和机器设备进行了合理的配置与利用,使之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后小三线建设时代成功转型的范例。

杨倩倩[2](2021)在《基于购物篮分析和可达性的钢铁物流园区货位动态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晨物流园是安徽省最具规模的钢材交易中心,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推广,传统钢铁仓储模式逐渐转向现代化仓储模式,但是目前园区仍面临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交易钢种增多,交易钢量增大,交易结构改变,拥堵加剧。基于园区的实地调研数据,本研究从设计和运营两个角度研究钢材、货位、车辆、订单、出库单的相关关系,发现了拥堵致因。从钢材布局设计角度,共同出入库的钢材存放在不同堆场,出入库较多的钢材存放在通达性不高的堆场,导致运输车辆不必要的转场和走行;从运营角度,一份订单或出库单往往对应多辆出库车辆,一辆货车也会装载多种钢材,这加剧了布局不合理所导致的拥堵,同时也对布局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优化的钢材的货位分配,是本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本研究对涉及的三项核心理论进行了介绍:第一,物流园区的布局规划理论,包括布局规划的适用场景、目标与原则、方法论、模型及算法等内容;第二,购物篮分析,包括应用场景、改善手段、经典算法及变量等内容;第三,可达性,包括定义、研究方法、衡量指标等内容。其次,本研究基于购物篮分析和可达性方法改进SLP,构建了多目标货位动态优化布局模型。在一个布局周期内,即静态布局,追求最大化钢材关联度,最小化钢材与地块的匹配差异。其中,用购物篮分析确定钢材相关程度,用可达性衡量货位的通达性。在多个布局周期之间,即动态布局,追求货位利用率最大和动态布局总成本最低。再次,为了求解规模较大的数学模型,本研究使用精英保留策略和轮盘赌策略改进了遗传算法,提高了求解速度和质量。然后,基于交通改善和园区运营两个角度选取了车辆转场次数、车辆停留时间和货位利用率、动态布局总成本共四个评价指标来评价布局方案,并借助Anylogic仿真求解前两个指标。最后,与原布局方案相比,静态布局的交通评价指标改善了10%和14%。动态布局则基于交通和运营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7种布局方案及对应指标值供决策者参考和选择。本研究图34幅,表8个,参考文献90篇。

王嫦鸿[3](2020)在《“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历史研究与价值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研究近现代工业遗产的学者们越来越多,取得许多丰硕的成果;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近现代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但人们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遗产仍知之甚少。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工业遗产时间线处在前有更古老的近代工业遗产,后有布局更神秘发展更迅猛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中间位置,导致“一五”时期工业遗产易被忽略。然而“一五”时期工业建设是新中国第一次引入外资发展国内重工业的重大战略布局,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前三章的内容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目前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现状,明确文章研究内容、意义及目的。第二章查阅并整理文献书籍资料,梳理“一五”时期全国范围内以及四川地区的工业建设背景及项目分布,并对“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展开历史研究。归纳总结出“一五”时期四川地区的重要工业建设项目共计33项,主要集中于成都、绵阳两地,其中156项实际有6项建设于成都。第三章详细梳理“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建设历史,“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是四川省现代工业建设的开端,其规划建设模式是我国现代城市建设开端,对四川地区的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第四章通过实地调研法,收集历史图片、现场资料,结合文献研究法,依托四川地区“一五”时期建设省情,研究“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的构成特征。归纳总结出“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涉及电力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工业、化工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加工工业等11个行业大类的行业特征。深入研究“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得出工业遗产沿铁路分布以及靠近城市中心建设呈毗邻式的项目选址分布特征等结论。第五章结合文献阅读法、实地调研法及比较分析法,研究“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的价值特征;研究得出较东北地区工业基地的历史价值而言,“一五”建设是四川地区现代工业发展的起点,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四川地区“一五”时期的电子工业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有极高的科技价值;同时四川地区有着特殊的消费文化与历史符号价值,对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在现代发挥社会文化价值有很大帮助。第六章采用文献阅读法、实地调研法分析目前四川地区“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设计的策略。最后,第七章内容主要是总结本论文研究结论,并展望未来四川地区“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段明明[4](2019)在《合肥市马合钢厂改造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经济结构转型,后工业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持续降低,随之而来国内废弃旧工业建筑也越加多了起来,其周围城市活力降低,导致该区域逐渐成为城市伤疤。虽然大量的旧工业建筑虽然失去了其经济功能,但其物理功能依然存在。若加以合理的改造,可以在城市发展中继续发挥其经济效用。受西方国家对传统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影响,近几年,国内中、小型城市中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也得到了重视。但实践项目分布不均,多以大型城市为聚焦点,发展模式较为局限,功能单一化,且再利用后的可持续性尚未达到明确标准。城市特征与城市文明建设的任务也未提到旧工业遗存建筑改造的日程上来。合肥市建国以后工业产业发展迅速,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城区废弃工业建筑也逐渐增多。如何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这些旧工业建筑,是合肥市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问题。马合钢厂区位于合肥市瑶海区,其前身为合肥钢铁公司第二厂区,在2015年彻底关闭后,一直处于废弃的状态。近年来,合肥提出东部新城区建设战略,其中马合钢厂厂区为规划区域核心地段。本文为笔者对厂区建筑现状进行调研以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提出马合钢厂厂区改造策略。首先,笔者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改造案例进行调研,总结其改造中的优点及不足之处,积累实际案例调研资料,为本文所用。其次,对东部新城区上位规划以及马合钢厂周边社会服务设施进行调研,理解上位规划改造要求以及现状社会服务设施缺失之处,分析区域层面的改造需求。再次,对马合钢厂厂区周边群众进行调研,充分了解他们对于改造的需求以及意见,理解周边居民层面的想法。从次,对马合钢厂厂区建筑现状以及空间、结构形式进行调研,充分分析其现存现状以及改造价值,为改造策略的提出提供物质层面的研究基础。最后,根据前文研究结论,提出符合马合钢厂建筑现状且能够将各方需求最大化满足的改造策略,实现区域更新,提升区域活力。

罗晨光[5](2019)在《安徽省首个援外工业成套项目历史回顾》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关系迅速发展,中国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了大量经济、军事援助。爱尔巴桑冶金联合企业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援阿尔巴尼亚的重点项目之一,其烧结车间由安徽省马鞍山钢铁公司于1971-1979年负责援建,援建工作虽然暴露了70年代我国援外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说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并积累了宝贵经验,对当前我国援外工作亦有所启示。

《股市动态分析》研究部[6](2014)在《沪港通投资手册》文中认为编者按沪港通时代很快就要到来。对于国内一般投资者而言,此前的目光主要集中在A股上市公司,而对在港交所上市的公司则相对陌生,这是我们编制这本《沪港通投资手册》的初衷,即方便国内投资者查阅和了解本轮沪港通所开放的港股投资标的。

章建[7](2013)在《铁路与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近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力量,铁路自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对于社会经济增长、社会风气演变等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同样,晚清末季铁路传入中国后,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铁路也担当了促进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角色。近代安徽是中国东南的重要省份,物产丰富,农产品等大宗物品的外销迫切需要有能沟通南北、连接口岸与广大腹地的便捷运输通道,这种对于近代交通方式的诉求成为了推动铁路发展的内在动力,促使铁路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自1912年津浦铁路首通,到20世纪30年代淮南铁路、江南铁路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在安徽初步形成了一个铁路运输网络。这一网络的形成,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社会中安徽交通格局仅以东西向的水运为主,而缺乏连通南北重要孔道的局面。在铁路以及水运等交通方式的共同努力之下,近代安徽的运输局面为之一新,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变迁步伐。具体而言,由于铁路的贯通和大量促进运输的政策的推行,首先使得广大铁路沿线地区以及接受铁路影响的“腹地”农村,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进而出现了连片的规模化经验模式,使得以小麦、水稻、茶叶、烟草等为代表的农作物在满足农民自我消费的同时,商品化趋势发展明显。其次,铁路的运营对于工业品由沿海输入内地、由城市输入农村建构了便捷的通道,在此影响下近代安徽的工业艰难起步,同时亦通过铁路运输的作用,拥有丰富煤、铁矿藏的安徽成为了近代中国最重要的煤炭、铁矿石供应基地之一,这一点在20世纪30年代时表现得最为突出。再次,在铁路运营的影响下,近代安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不仅出现了火车带来的城市,而且铁路沿线城镇的近代化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发轫于清代的安徽省会之“争”又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铁路成为了省会确立的必要条件。第四,铁路的建成,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风气的流变,正是通过铁路这一近代交通工具,架起了安徽腹地与口岸联系的桥梁,近代旅游业逐步萌发、近代城市生活方式开始起步,社会发展呈现出外向与开放的姿态。然而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种由于铁路的贯通而带来的进步,犹如星星之火,在积淀已深的传统社会中尚未形成燎原之势,就绝大多数人、特别是生活在乡村的众多人们而言,社会经济变迁对他们生活影响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对于铁路在近代社会中的革命作用要有充分而适度的估计。从某种程度上说,铁路的存在之于近代安徽的经济社会变迁,不仅是一种推动力量,更是一种促进变迁的必要条件,假以时日,必能产生类似“耦合”的充分效应,而这已被新中国成立后的事实所证明。

夏巧云[8](2012)在《皖江城市带工业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文中研究指明工业旅游是工业企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工业旅游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推广企业的文化,使企业得到广泛的认可.在分析皖江城市带开发工业旅游的资源环境、区位环境、交通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基础上,结合区域内工业旅游开发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整合开发对策.

张杨[9](2012)在《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民经济中,县域经济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研究县域经济有利于掌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也有利于深刻认识三农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在研究区域经济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县域经济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对县域经济的研究也逐渐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十六大报告深入的阐述了三农问题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发展县域经济对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性。虽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中国目前还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大量的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在这些地区中,县域经济的落后影响了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研究这些地方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有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建设,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共同发展。近几年来安徽省经济发展迅速,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却不尽人意。县域经济发展对安徽省整体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已逐渐成为安徽省经济崛起的重点和难点。安徽省在我国中部省份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国家产业西移、中西部开发力度加大的大背景下,拥有丰富资源和区位优势的安徽省迎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研究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全面了解中部省份特别是不发达中部省份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从而为制定合理规划,为振兴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提供一定的依据。文章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入手,立足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宏观分析了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基本情况,以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与其他省份相比县域经济总体水平不高,县域内三次产业经济结构仍需进一步改善,县域之间发展失衡。同时从微观方面对具有借鉴意义的金寨县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然后结合前文的宏观的现状分析,指出产业结构问题、资金问题、城镇化问题是影响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对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给出措施和建议。

陈燕[10](2011)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旅游业发展研究 ——以安徽省马鞍山市为例》文中指出资源型城市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其发展问题特别是转型问题引发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探讨。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大,近年来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矛盾和困难,旅游业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两者之间是否能建立某种特殊的联系?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能否将发展旅游业作为一个有效的途径本文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基础部分,首先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接着对本文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论述了国内外关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进展以及国内外关于资源型城市与旅游业关系的研究进展,并运用区域经济学、旅游地理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作为文章的理论支柱。第二部分,理论研究部分,首先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数量、分布、分类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三大方面的问题,引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通过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城市发展及环境演变规律的挖掘,得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最佳时机。通过对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的分析及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包括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环境改造三大内容。接着基于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中面临的三大困境的分析,提出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有经济、社会、环境这三大方面的意义,并继续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从而说明了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发展旅游业的可行性。最后提出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的各种路径,直接路径包括产业旅游路径、旅游业与替代产业嫁接路径、旅游业综合发展路径,间接路径包括旅游商品基地建设路径、旅游人员输送路径,并列举了国内外的各种成功案例,再次证明了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发展旅游业的可行性。第三部分,实证研究部分,首先分析了典型资源型城市马鞍山市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得出马鞍山市转型的必要性,并分析得出马鞍山市正处于成熟繁荣期这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最佳时机。接着从旅游经济各项指标、旅游产业各要素及客源市场的发展情况得出了马鞍山旅游业的良好发展现状,并从马鞍山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作用上共同说明了马鞍山市转型过程中发展旅游业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马鞍山旅游业综合发展的战略和措施,包括:分析了马鞍山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马鞍山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提出马鞍山市旅游业发展“一带五区”的空间布局,提出马鞍山市文化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城市休闲旅游产品、生态度假旅游产品的产品开发构想,提出客源市场针对性发展的理念,并提出马鞍山市旅游业发展的七大保障措施。

二、马鞍山钢铁公司大力发展旅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鞍山钢铁公司大力发展旅游(论文提纲范文)

(1)后小三线建设时代的企业与地方经济——以安徽池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三线建设对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第二,扶植地方工农业发展。
    第三,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二、后小三线建设企业的移交与改造利用
    (一)小三线企业的无偿移交
    (二)后小三线建设企业改造利用的重要举措
三、后小三线建设企业成为池州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第一,电力工业。
    第二,机械工业。
    第三,冶金工业。
    第四,东至化工园。
四、余 论

(2)基于购物篮分析和可达性的钢铁物流园区货位动态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物流园区布局
        1.2.2 购物篮分析及相关算法
        1.2.3 可达性
    1.3 现有研究总结及本研究创新点
        1.3.1 现有研究总结
        1.3.2 本研究创新点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论文框架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理论概述
    2.1 物流园区布局
        2.1.1 物流园区布局目标及原则
        2.1.2 钢铁物流园区作业系统及特点介绍
        2.1.3 钢铁物流园区道路交通影响因素
    2.2 SLP理论
    2.3 购物篮分析
    2.4 可达性评价
        2.4.1 空间句法的定义
        2.4.2 空间句法的变量
    2.5 本章小结
3 钢晨物流园区现状分析
    3.1 原始数据处理与假设
        3.1.1 数据清洗
        3.1.2 研究数据梳理
    3.2 钢材及货位现状分析
        3.2.1 钢材的物流特性
        3.2.2 研究对象选取及分析
        3.2.3 钢材及货位分析
    3.3 出库车辆及交通分析
        3.3.1 车辆与出库订单分析
        3.3.2 出库单与钢材分析
        3.3.3 车辆停留时间
    3.4 本章小结
4 钢铁物流园区货位动态布局模型构建及求解
    4.1 MBAA-SLP数学模型介绍
        4.1.1 模型假设及前提
        4.1.2 模型优化目标及表达式
        4.1.3 模型约束条件
    4.2 模型参数获取
        4.2.1 购物篮分析
        4.2.2 地块可达性评价
        4.2.3 钢材出入库程度评价
    4.3 改进的遗传算法
        4.3.1 精英选择策略
        4.3.2 精英保留策略
        4.3.3 改进的遗传算法详解
    4.4 求解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布局方案评价
    5.1 评价思路及指标
        5.1.1 评价思路
        5.1.2 评价指标
    5.2 静态布局效果评价
    5.3 多周期布局效果评价
        5.3.1 动态布局周期划分
        5.3.2 敏感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核心代码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历史研究与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工业遗产相关研究
        1.3.2 国内工业遗产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一五”时期建设项目分布及相关城市发展历史
    2.1 新中国“一五”时期建设背景及项目分布
        2.1.1 新中国“一五”时期建设背景
        2.1.2 新中国一五时期重点建设项目——156项
        2.1.3 新中国“一五”时期156 项分布
    2.2 四川“一五”时期建设背景及项目分布
        2.2.1 四川“一五”时期建设背景
        2.2.2 四川“一五”时期建设时间
        2.2.3 四川省行政区划与本文地域研究范围
        2.2.4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建设项目与分布
    2.3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建设项目重点城市发展历史
        2.3.1 成都“一五”时期城市发展历史
        2.3.2 绵阳“一五”时期城市发展历史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建设项目历史研究
    3.1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建设项目建设情况
        3.1.1 成都市“一五”建设项目历史概览
        3.1.2 绵阳市“一五”建设项目历史概览
    3.2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156 项重点建设项目概述
    3.3 电力工业建设项目历史
        3.3.1 成都热电厂
    3.4 电子工业建设项目历史
        3.4.1 国营新兴仪器厂(719 厂)
        3.4.2 国营锦江电机厂(784 厂)
        3.4.3 国营宏明无线电器材厂(715 厂)
        3.4.4 788厂停建后新增项目
        3.4.5 国营前锋无线电仪器厂(766 厂)
        3.4.6 国营长虹机器厂(780 厂)
        3.4.7 国营涪江机器厂(783 厂)
        3.4.8 国营华丰无线电器材厂(796 厂)
    3.5 机械工业建设项目历史
        3.5.1 成都量具刃具厂
        3.5.2 成都机车车辆厂
        3.5.3 国营峨嵋机械厂(132 厂)
    3.6 化工工业建设项目历史
        3.6.1 四川化工总厂
    3.7 食品加工工业建设项目历史
        3.7.1 五粮液酒厂
        3.7.2 泸州老窖酒厂
        3.7.3 内江糖厂
        3.7.4 资中球溪河糖厂
    3.8 纺织工业建设项目历史
    3.9 教育科研
        3.9.1 高等教育
        3.9.2 科学技术研究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构成特征分析
    4.1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历史沿革特征
        4.1.1 “一五”建设初期(1951~1953)
        4.1.2 “一五”建设中期(1954~1956)
        4.1.3 “一五”建设延续期(1957~1960)
    4.2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行业特征
        4.2.1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构成分析
        4.2.2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行业构成分析
        4.2.3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历史构成分析
    4.3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空间分布特征
        4.3.1 项目选址分布特征
        4.3.2 空间布局特征
        4.3.3 “厂区”空间特征
        4.3.4 “院区”空间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价值特征初探
    5.1 四川地区“一五”工业遗产价值的理论前提
        5.1.1 工业遗产价值分析目标与意义的明确
        5.1.2 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价值的研究
    5.2 四川地区“一五”工业遗产价值剖析
        5.2.1 典型性工业遗产建筑单体的价值分析
        5.2.2 基于工业厂区完整性的四川“一五”工业遗产价值
        5.2.3 基于工业遗产群的四川“一五”工业遗产价值
        5.2.4 工业遗产价值的地域性与时代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探索
    6.1 基于工业建筑单体的保护与再利用设计探索
    6.2 基于工业厂区完整性的保护与再利用设计探索
    6.3 基于工业遗产群的保护与再利用设计探索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合肥市马合钢厂改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来源
        1.1.1 二线城市亟待旧工业建筑改造研究
        1.1.2 合肥地区对旧工业建筑改造研究的迫切性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马合钢厂历史沿革
        1.3.1 :马合钢厂的历史简介
        1.3.2 :初步建设
        1.3.3 :改革发展新时期
        1.3.4 :衰落及停滞阶段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4.1 概念界定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问题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阐述
    2.1 国内外优秀工业建筑改造理论与实例研究
        2.1.1 国外旧工业建筑改造理论及实例研究
        2.1.2 国内旧工业建筑改造理论及实例研究
    2.2 旧工业建筑保护理论
        2.2.1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模式
        2.2.2 :场所理论
    2.3 旧工业建筑的主要特点分析
        2.3.1 建筑低龄化
        2.3.2 建筑类型丰富
        2.3.3 空间适应性强
    2.4 旧工业建筑的价值意义以及评判标准
        2.4.1 工业遗产功能价值体系
        2.4.2 工业遗产价值改造模型
        2.4.3 旧工业建筑改造的价值和意义
        2.4.4 旧工业建筑价值意义的评判标准
    2.5 旧工业建筑改造方向及单体保留或者拆除的评判标准
        2.5.1 基地整体环境现状调研分析
        2.5.2 单体建筑价值评判
    2.6 旧工业建筑改造项目所面临的的主要困难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旧工业建筑改造经典案例调研分析
    3.1 调研对象的选择
        3.1.1 上海“八号桥”、“M50”和“同乐坊”
        3.1.2 德国鲁尔工业区
    3.2 “八号桥”、“M50”和“同乐坊”介绍
        3.2.1 八号桥创意产业园
        3.2.2 “M50”创意产业园
        3.2.3 同乐坊创意产业园
    3.3 “八号桥”、“M50”和“同乐坊”案例调研研究
        3.3.1 改造后的场所文化
        3.3.2 改造后的交通分析
        3.3.3 改造后的空间构成
        3.3.4 改造后的建筑风格
        3.3.5 改造后的景观绿化
        3.3.6 改造后的业态组成
    3.4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项目
        3.4.1 鲁尔工业区改造背景概述
        3.4.2 鲁尔区结构转型措施
        3.4.3 鲁尔工业区改造思路
        3.4.4 改造成果
        3.4.5 研究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合钢周边社会服务设施现状及居民改造意见调研分析
    4.1 上位规划层面的马合钢厂改造需求
        4.1.1 合肥东部新城区规划
        4.1.2 马合钢厂区域规划
        4.1.3 上位规划解读
    4.2 马合钢厂周边社区社会服务设施现状调研分析
        4.2.1 十五分钟公共服务圈
        4.2.2 马合钢厂周边居民小区规模调研分析
        4.2.3 青少年活动中心设施调研分析
        4.2.4 医疗卫生设施调研分析
        4.2.5 体育运动设施调研分析
        4.2.6 公共商业设施调研分析
        4.2.7 马合钢厂周边社会服务设施调研总结
    4.3 马合钢厂周边居民改造需求调研分析
        4.3.1 调研对象介绍
        4.3.2 调研问题分析
        4.3.3 建筑拆留问题的调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马合钢厂现存建筑调研及价值分析
    5.1 马合钢厂的现状调研分析
        5.1.1 地理位置分析
        5.1.2 厂区改造资源概况分析
        5.1.3 马合钢厂厂区单体建筑调研分析
    5.2 马合钢厂改造再利用的价值
        5.2.1 改造项目整体价值
        5.2.2 工业文化遗产价值
        5.2.3 建筑技术价值
        5.2.4 区域开发价值
        5.2.5 可持续利用价值
    5.3 相关人士访谈
        5.3.1 访谈问题设置及原因
        5.3.2 访谈结果
        5.3.3 访谈总结
    5.4 影响马合钢厂改造再利用的因素
        5.4.1 自身的价值评估
        5.4.2 政治的宏观调控
        5.4.3 城市的文化需求
        5.4.4 当地的技术条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马合钢厂改造策略的提出
    6.1 研究总结
        6.1.1 马合钢区域城市规划分析
        6.1.2 周边社会服务设施调研分析
        6.1.3 周边群众需求调研分析
        6.1.4 :现存建(构)筑物调研分析
    6.2 改造逻辑及目标
        6.2.1 改造逻辑
        6.2.2 改造后功能属性划分
        6.2.3 建筑拆留
    6.3 改造策略
        6.3.1 多功能复合
        6.3.2 园区活力激发
        6.3.3 园区可达性
        6.3.4 园区业态可持续性
    6.4 改造方式
        6.4.1 文化创意产业园改造举措
        6.4.2 居民社区活动中心改造举措
        6.4.3 马合钢工业遗产公园改造举措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安徽省首个援外工业成套项目历史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20世纪50至70年代的中阿关系
2 援阿烧结车间基本情况及建设过程
3 援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 对当前援外工作的启示

(6)沪港通投资手册(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纯港股
红筹股
中资民营股

(7)铁路与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近代安徽铁路的建设与运营
    第一节 近代安徽发展的铁路诉求
        一、 近代安徽基本省情及客观的铁路需求
        二、 沿线民众修建铁路的愿望与态度
    第二节 近代安徽铁路的建设
        一、 近代安徽三条铁路的修建
        二、 铁路的建成改善了安徽南北交通格局
    第三节 近代安徽铁路的运营
        一、 近代安徽三条铁路的运营
        二、 铁路的运营没有根本改变传统运输格局
第二章 铁路与近代安徽农业
    第一节 铁路当局积极开展农产调查及品种改良
        一、 民国前期安徽农业生产的曲折发展
        二、 铁路沿线农产品生产状况的调查
        三、 铁路与农业品种的改良和推广
    第二节 铁路与农产品商品化
        一、 铁路全力推动农产品外运与外销
        二、 铁路对近代安徽茶叶生产及外销的影响
        三、 铁路时代洋烟对近代安徽烟草业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铁路与土地整理和宣城华侨垦殖事业
        一、 民国时期土地调查整理与土地陈报工作的源起
        二、 安徽省土地调查整理工作的开展
        三、 铁路与安徽华侨垦殖事业的发展
第三章 铁路与近代安徽工矿业
    第一节 近代安徽工矿业的起步和发展
        一、 近代中国铁路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延伸
        二、 晚清时期安徽工矿业的艰难起步
        三、 民国时期安徽工矿业的缓慢发展
    第二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煤矿业
        一、 近代以来安徽煤矿业的发展
        二、 淮南铁路与淮南煤矿的开采
        三、 津浦铁路与烈山煤矿的兴衰
    第三节 矿山铁路与近代安徽铁矿
        一、 近代安徽铁矿石的开采及在全国的地位
        二、 矿山铁路对铁矿石开采及其外运的作用
        三、 铁路与马鞍山中央钢铁厂的筹建
第四章 铁路与近代安徽城市化
    第一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城镇布局
    第二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城市的发展
        一、 铁路沿线各城市经济格局的形成
        二、 铁路沿线城市近代金融业的兴起
        三、 铁路沿线城市邮政通信业的发展
    第三节 火车带来的城市——蚌埠
        一、 津浦铁路与蚌埠城市空间布局的初步形成与发展
        二、 津浦铁路与蚌埠城市人口的集聚与盐粮经济的发展
        三、 津浦铁路与蚌埠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
    第四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的省会之“争”
        一、 安徽建省以及省会的“艰难”确立
        二、 铁路与民国时期的省会之“争”
第五章 铁路与近代安徽城乡社会生活
    第一节 铁路与新型生活方式
        一、 铁路沿线新型生活方式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二、 铁路沿线城乡社会的落后面相依然存在
    第二节 铁路与近代安徽旅游业
        一、 各条铁路建成后系统地进行了沿线旅游资源的调查
        二、 铁路推动近代安徽旅游业发展的各项举措
        三、 名人政要旅游对安徽铁路沿线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皖江城市带工业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皖江城市带工业旅游发展环境分析
    1.1 区位环境
    1.2 交通环境
    1.3 经济环境
    1.4 资源环境
    1.5 政策环境
    1.6 旅游环境
2 皖江城市带工业旅游开发的现状与不足
    2.1 资源开发不足,产品内涵单一
    2.2 企业重视不够,缺乏战略规划
    2.3 营销力度有限,市场有待拓展
    2.4 社会效益不明显,经济效益较低
3 皖江城市带工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策略
    3.1 政府合理规划,引导产业发展
    3.2 深化资源开发,丰富产品内涵
    3.3 做好市场定位,强化市场开拓
    3.4 进行产业整合,加强区域联动

(9)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际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县域经济研究理论基础
    2.1 县域经济概述
        2.1.1 农村性
        2.1.2 地域性
        2.1.3 基础性
        2.1.4 差异性
    2.2 县域经济相关理论支持
        2.2.1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2.2 产业布局理论
        2.2.3 产业发展理论
        2.2.4 城镇化相关理论
        2.2.5 绿色经济相关理论
        2.2.6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1 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3.1.1 时代背景
        3.1.2 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3.2 安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3.2.1 与发达省份相比县域经济总体水平落后
        3.2.2 产业结构仍需改善
        3.2.3 县域之间及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安徽省县域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4.1 县域经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以金寨县为例
        4.1.1 研究对象选取
        4.1.2 回归分析
        4.1.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 影响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4.2.1 产业结构问题
        4.2.2 资金问题
        4.2.3 城镇化问题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建议
    5.1 进一步促进以生态农业为中心的现代农业发展
        5.1.1 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教育与技术支持
        5.1.2 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农业的结合发展
        5.1.3 推动新型农业合作社发展
    5.2 着力促进新型工业发展
        5.2.1 新形势下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
        5.2.2 推动企业与研究机构的技术对接
        5.2.3 就地利用资源延长工业产业链
        5.2.4 促进密集型工业和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5.3 大力发展旅游业以解决第三产业滞后的问题
        5.3.1 打造生态旅游产业链
        5.3.2 加强宣传包装力度
    5.4 积极推进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小城镇建设
    5.5 有效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
        5.5.1 改进金融服务
        5.5.2 对三次产业的资金支持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旅游业发展研究 ——以安徽省马鞍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现实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1.1 理论研究内容
        1.2.1.2 实证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2.1 文献分析法
        1.2.2.2 系统分析法
        1.2.2.3 实证研究法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资源
        2.1.2 资源型产业
        2.1.3 资源型城市
    2.2 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研究进展
        2.2.1.1 国外资源型城市研究进展
        2.2.1.2 国内资源型城市研究进展
        2.2.2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与旅游业关系的研究进展
        2.2.2.1 国外资源型城市与旅游业关系的研究进展
        2.2.2.2 国内资源型城市与旅游业关系的研究进展
    2.3 理论基础
        2.3.1 城市地理学相关理论
        2.3.2 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
        2.3.3 旅游地理学相关理论
        2.3.4 其他学科相关理论
        2.3.4.1 生命周期理论
        2.3.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3.1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现状
        3.1.1 资源型城市的数量与分布
        3.1.2 资源型城市的分类
        3.1.3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困境
        3.1.3.1 资源环境问题
        3.1.3.2 经济发展困境
        3.1.3.3 社会发展困境
    3.2 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律及转型时机
        3.2.1 资源型城市发展与环境演变规律
        3.2.1.1 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规律
        3.2.1.2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律
        3.2.1.3 资源型城市环境演变规律
        3.2.2 资源型城市转型时机
    3.3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容与方式
        3.3.1 经济转型
        3.3.2 社会转型
        3.3.3 环境改造
第四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发展旅游业的可行性分析
    4.1 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4.1.1 经济意义
        4.1.1.1 创造经济利益
        4.1.1.3 优化产业结构
        4.1.2 社会意义
        4.1.2.1 创造就业机会
        4.1.2.2 完善城市功能
        4.1.2.3 优化城市形象
        4.1.3 环境意义
        4.1.3.1 净化自然环境
        4.1.3.2 改善人文环境
    4.2 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
        4.2.1 资源条件
        4.2.2 人力条件
        4.2.3 市场条件
        4.2.4 可进入性
    4.3 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的基本原则
        4.3.1 突出可持续发展原则
        4.3.2 系统性与一致性原则
        4.3.3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4.3.4 注重创立旅游品牌的原则
    4.4 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的路径
        4.4.1 直接发展路径
        4.4.1.1 产业旅游发展的路径
        4.4.1.2 旅游业与其他替代产业再嫁接的路径
        4.4.1.3 旅游业综合发展的路径
        4.4.2 间接发展路径
        4.4.2.1 旅游商品基地建设的路径
        4.4.2.2 旅游从业人员输送的路径
第五章 马鞍山城市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5.1 马鞍山市概况
    5.2 马鞍山城市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5.2.1 经济发展
        5.2.1.1 产业结构低度化
        5.2.1.2 工业内部结构单一
        5.2.1.3 体制矛盾突出
        5.2.2 社会发展
        5.2.2.1 结构性失业风险大
        5.2.2.2 接收企业办社会职能压力大
        5.2.3 资源环境
        5.2.3.1 矿产资源日益枯竭
        5.2.3.2 矿区环境问题仍存在
    5.3 转型时机分析
    5.4 转型方式选择
第六章 马鞍山城市转型中发展旅游业的可行性分析
    6.1 马鞍山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6.1.1 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6.1.2 旅游产业各要素初具规模
        6.1.2.1 旅游住宿餐饮行业
        6.1.2.2 旅游交通行业
        6.1.2.3 旅行社行业
        6.1.2.4 景区景点行业
        6.1.2.5 旅游购物行业
        6.1.2.6 旅游文娱行业
        6.1.3 客源市场较为稳定
        6.1.3.1 国内客源市场
        6.1.3.2 入境客源市场
    6.2 马鞍山市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6.2.1 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6.2.2 生态环境优美
        6.2.3 城市基础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6.2.4 地理区位条件优越
        6.2.5 产业经济基础雄厚
        6.2.6 政策大环境支持
    6.3 马鞍山市发展旅游业的作用
        6.3.1 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6.3.2 有利于增加社会劳动就业
        6.3.3 有利于优化城市环境
        6.3.4 有利于激活城市精神
        6.3.5 有利于创汇增收
        6.3.6 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
第七章 马鞍山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与措施
    7.1 马鞍山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7.1.1 旅游经济总量仍然偏低
        7.1.2 旅游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7.1.3 旅游开发建设力度不够
        7.1.4 旅游形象模糊
        7.1.5 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7.2 马鞍山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
        7.2.1 政府主导战略
        7.2.2 产业融合战略
        7.2.3 品牌塑造战略
        7.2.4 文化提升战略
        7.2.5 休闲城市战略
    7.3 马鞍山市旅游业发展的构想
        7.3.1 空间布局构想
        7.3.1.1 沿江旅游带
        7.3.1.2 中心城区旅游区
        7.3.1.3 濮塘旅游区
        7.3.1.4 青山旅游区
        7.3.1.5 横山旅游区
        7.3.1.6 石臼湖旅游区
        7.3.2 旅游产品开发构想
        7.3.2.1 文化旅游产品
        7.3.2.2 工业旅游产品
        7.3.2.3 城市休闲旅游产品
        7.3.2.4 生态度假旅游产品
        7.3.3 客源市场发展构想
    7.4 马鞍山市旅游业发展保障措施
        7.4.1 体制保障措施
        7.4.2 政策保障措施
        7.4.3 规划保障措施
        7.4.4 资金保障措施
        7.4.5 人才保障措施
        7.4.6 环境保障措施
        7.4.7 宣传保障措施
第八章 结论与不足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马鞍山钢铁公司大力发展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 [1]后小三线建设时代的企业与地方经济——以安徽池州为例[J]. 李云,徐有威. 学术界, 2022(01)
  • [2]基于购物篮分析和可达性的钢铁物流园区货位动态布局研究[D]. 杨倩倩.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历史研究与价值分析[D]. 王嫦鸿.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4]合肥市马合钢厂改造策略研究[D]. 段明明.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5]安徽省首个援外工业成套项目历史回顾[J]. 罗晨光. 池州学院学报, 2019(02)
  • [6]沪港通投资手册[J]. 《股市动态分析》研究部. 股市动态分析, 2014(41)
  • [7]铁路与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912-1937)[D]. 章建. 苏州大学, 2013(09)
  • [8]皖江城市带工业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J]. 夏巧云.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2(06)
  • [9]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张杨. 北京工业大学, 2012(01)
  • [10]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旅游业发展研究 ——以安徽省马鞍山市为例[D]. 陈燕. 上海师范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马钢大力发展旅游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