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机涌动2004(论文文献综述)
伊云静[1](2021)在《曾铸与晚清上海社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鸦片战争后,外来移民大量涌入上海,中国传统“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错动。19世纪末,商人与士绅混杂、渗透后形成一个拥有多重身份的社会精英群体。曾铸便是其中的一员。上海开埠后,曾铸随父辈自福建寓居上海经商。在乡缘、业缘、地缘与姻缘关系的多重影响下,曾氏之家最终融入晚清上海社会。在传统仁义观与功名观的指导下,曾铸除了承担家族责任外还积极关注社会责任。他不仅关注平粜、参与赈灾、建立义庄,还多次参加慈善救济、参与多个社会团体。在清末新政的推行过程中,他加入上海商务总会,在新式教育、实业等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多年参与上海地方公益的实践中,曾铸跻身于以乡缘、业缘为纽带的社会网络中,积累了社会资本,其关心社会公益的能力与责任感有所提升,政治参与能动性增强。同时,他也扩大了参加地方事务的范围,积极参与华洋交涉,在地方自治相关的教育等领域也十分活跃。他将目光由上海一隅转至全国乃至全球。在参与地方事务的过程中,他完成了阶层的向上流动,完成了多重身份的获得与融合。20世纪初内忧外患的交相作用下,国家治理危机日益严峻,改良与革命等政治思潮纷繁,社会暗流涌动。以曾铸为代表的上海商人通过关心地方公益,将公领域向国家扩张,作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近代国家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
李浩[2](2020)在《宫尾登美子的“满洲体验” ——以《满洲往来》和《朱夏》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宫尾登美子于1973年以自传体小说《櫂》获得第九届太宰治奖,并确立了其作家地位。作为日本大众文学女作家,宫尾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既有活用自己周边人物和生活经历进行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四部曲《櫂》、《春灯》、《朱夏》和《仁淀川》;也有以土佐的花街柳巷为小说的舞台背景展开的文学作品,如《阳晖楼》、《鬼龙院花子的一生》等;同时还有以日本的传统美、日本历史等为题材的《一弦琴》、《藏》和《宫尾本平家物语》等作品。宫尾不仅斩获了太宰治奖、女流文学奖、直木奖、吉川英治文学奖和菊池宽奖等文学大奖,其多部文学作品也被影视化改编,深受广大读者观众的支持与喜爱。回顾宫尾的一生,1944年3月,宫尾曾作为“大土佐开拓团”的一员前往“满洲”,日本战败后,经历了一年半多的难民返迁体验后,终于再次踏上日本这片故土。宫尾曾坦言,若是没有一年半多的“满洲体验”,自己也不会成为作家。宫尾将自己的“满洲”创伤记忆冷却、沉淀多年,最终根据其父的日记创作了中篇小说《满洲往来》,以及以自己的“满洲体验”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朱夏》,同时还有大量有关“满洲”的纪实性文学作品,向读者展现了宫尾的“满洲”认知和文学表达。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宫尾的“满洲体验”文学。在众多“来满”日本女性作家中,宫尾是为数不多地在战后将自己的“满洲体验”活用于小说创作的作家。与牛岛春子、横田文子等在“满洲”时期进行创作的女性作家相比,宫尾战后的“满洲体验”文学褪去了“满洲”时期的政治色彩,以一位战后妇女的角度向我们叙述了自己的战争体验;与清冈卓行、安部公房、三木卓等男性作家的“返迁体验文学”相比,宫尾的“满洲体验”文学作品以独特、细腻的女性视角,讲述了“满洲开拓移民”的琐碎日常和喜怒哀乐,向读者展示了看似平淡无奇却又暗潮涌动的“满洲”生活。但是在“来满”日本女性作家研究或“返迁体验文学”研究中尚未有对宫尾的“满洲体验”文学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本论文围绕宫尾以“满洲体验”为题材创作的《满洲往来》和《朱夏》为中心,结合“满洲国”的时代背景对这两部小说的内容进行分析与解读,既能够了解当时日本国内及中国东北地区的战争局面,也能够了解作为“满洲开拓移民”的“开拓”与逃难生活,从而反映出日本军方所倡导的“五族协和、王道乐土”的伪面,揭露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事实,批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创伤记忆。
王霞[3](2020)在《长春一汽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固网宽带资费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国务院于2013年8月发布了“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方案部署了中国宽带未来8年的发展目标及路径,宽带首次成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2018年,中国通信行业超前完成了2020年的宽带中国战略目标,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正在逐步打通。4G后期,三大运营商经过多轮“提速降费”后,均进入了微利时代。5G时代伊始,三大运营商开始抱团取暖、共建共享,在这场非零博弈中,共同推动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看似三大运营商竞合后偃旗息鼓,实则暗潮涌动,全业务竞争时代已经到来。由于光纤到户、千兆路由、5G等超高速网络条件逐步具备,智慧家庭概念兴起,融合产品形态日趋成熟。固网宽带资费业务需求激增,这将很大程度上成为通信行业重新洗牌的机遇。长春一汽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历经3年国企改革,成为中国联通和中国一汽的合资子公司。改革期间,随着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进入市场,公司固网宽带资费业务市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固网宽带用户数持续锐减。如何扭转残局,维持及发展固网宽带用户,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通过营销学相关理论,结合作者在通信行业多年的实践经验,分析公司固网宽带资费业务营销现状和问题,并利用PEST模型对业务发展宏观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具体的市场需求,完成了SWOT分析,明确了该业务本身的优劣势及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依据STP营销理论,完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锁定“争新量、保存量、营销全覆盖”的市场定位。其次,在市场定位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业务发展的4P营销组合策略。其中包括基于产品的营销策略(单一宽带产品、专享化宽带产品和延伸服务产品)、基于价格的营销策略(合理化价格定位和重视存量经营)、基于渠道的营销策略(营业厅布局、增强线上营销力度和优化渠道效率)、基于促销的营销策略(加强异业合作和营销加入互动元素)。最后,为了保障营销组合策略的顺利落地,提出了营销策略实施保障。主要包括纵深推进划小改革、发展移动业务和深化融合业务、强化硬件支撑力量和全面深化“四能”改革。
石立春[4](2019)在《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强化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现实社会状况、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前民粹主义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深思重大理论问题的题中之义。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研究工作的系统开展,从学术意义上来说,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网络民粹主义认知的系统性与全面性,进一步丰富发展民粹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乃至于社会思潮的理论研究;从实践层面上来说,有助于网络民粹主义疏导工作实效性的提升,助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为全球治理能力提升提供经验借鉴。当前,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呈现出激流勇进的演绎态势,这与国内外大环境密切相关:民众政治参与觉醒中责任问题备受关注、社会转型期利益表达频现底层抗争、网络时代政治传播滋生社会焦虑,以及全球政治右倾发展加剧民主危机等。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爆发,以酿发舆情危机为主要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将1994—2009年视为以贴吧、博客等为主要载体的舆情爆发阶段,将2009—2012年视为以微博为主要载体的民众狂欢阶段,将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来视为新时代公民政治心态民粹化阶段;可以划分为贫富对抗(如“杭州飙车案”,2009)、官民对立(如“我爸是李刚案”,2010)、反智主义(如“复旦大学黄山门”,2010)、底层叙事(如“夏俊峰案”,2011)、裹挟爱国主义(如“反日保钓游行”,2012)以及环境保护(如“什邡钼铜事件”,2012)六种类型的网络民粹事件。不同阶段的网络民粹事件呈现出不同的演绎态势,不同类型的网络民粹事件具有着不同的演绎特征。从诱发要素上来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复杂矛盾的持续浇灌,是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生发的前提与基础;部分民众在社会进步中迷失信仰、在物质丰裕中失去幸福、在追求理性中集聚戾气、在感恩时代中滋生怨恨,成为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生成、演绎的重要因素。从时代表征上来说,在诱发因素维度,坚守利益争夺为核心的问题导向、重点关注以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社会中下层问题,是民粹主义在当代中国深度演绎的首要特征;在叙事方式维度,强调舆论审判为代表的抗争叙事、实现道德情感主义式的群体认同与大众狂欢,是民粹主义在当代中国不断演绎的重要表现;在社会影响维度,衍生情绪发泄相伴随的网络暴力、诱发阶层鸿沟与社会撕裂,成为民粹主义在当代中国持续演绎的又一特征。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在关注弱势群体、强化网络监督以及提升公民政治素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正面价值。但是,相对于其正面价值,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激流勇进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危害,更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以底层、哄客、对抗叙事为演绎手法,将矛头直指官员、富人、警察以及专家学者,与民主法治精神背道而驰,必然构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工作的严重干扰,消解社会精英权威,诱发政府公信力失范危机;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掌握社会资源精英群体的仇视,形塑出对官员、富人、警察、专家等群体的“仇+”心理,对普通人生活的浪漫化描述以及普罗大众崇拜,与民族主义相合流的极端演绎态势,势必进一步助长社会上的暴戾之气,极易诱使民众在形塑极化心理中走向零和博弈,背离社会理性平和的发展方向;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二元对立话语方式的推崇,将进一步深化社会阶层间的信任危机,激化民众间的阶层对立情绪,势必进一步拉大社会阶层间的隔阂,诱发社会分裂;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均贫富”观念的推崇,误导民众将共同富裕与平均富裕、同步富裕,共享发展与平均发展、齐步发展相等同,主张通过对内“清算原罪”、对外“清理外资”来实现共享发展,实则是对实现共享发展方式的错误选择,鼓动非理性、非法治式的共享发展,破坏社会秩序、损害法律权威,必将动摇当代中国共享发展之基、危及共享发展之路。鉴于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是民粹主义全球性泛滥与区域本土化进程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疏导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尚需借鉴参考国外应对民粹主义的经验教训。在苏俄,列宁采取“以激进对激进”,实现社会民主党的社会革命党化,保持一种革命姿态走在民粹主义前列,迅速获取广大民众的支持,最终在十月革命中掌握了政权。但是,苏俄应对民粹主义的教训又是惨痛的,社会民主党依靠比社会革命党更激进的革命策略,赢得革命胜利,但胜利之后,未能及时清算激进革命策略带来的负面影响,反而继续推行更加激进的方针、策略,导致苏俄在“激进→更激进”的道路上积重难返,最终深受斯大林模式消极因素所害而沉疴难愈,这实质上是前苏式马克思主义对民粹主义斗争的失败。在拉美地区,以庇隆主义为代表的民粹派领袖,以民粹主义对抗民粹主义,采取迎合底层民众、短期效益良好的民粹式政治经济策略,往往能迅速赢得广大城市劳工的支持,但是,这种“寅吃卯粮”、“涸泽而渔”的政治经济政策,使得国家逐渐陷入政治、经济恶性循环之中,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而难以自拔。在中东欧地区,匈牙利等国家在社会剧烈变迁进程中,承继本国政治文化传统,契合经济社会实际状况,形成了劣质但能抵御危机的民主体制,成功规避了类似于拉美民粹型威权独裁统治的生成,这也可视为应对民粹主义的成功经验,虽然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并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其应对民粹危机的方式,仍值得我们多加参照。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步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疏导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践行人民主体思想,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防御性与竞争力、权威性与吸引力,立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持续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引导民众形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认同,从而在消解网络民粹主义利益诉求中彰显社会公正。当前,人们需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阶段,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正视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生成的必然性与存续的长期性,基于世界民粹史纵向审视、基于全球视野横向对比,认识到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疏导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坚持理论研判与技术甄别相结合,强化对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科学研究,实现对网络舆情中民粹元素的精准识别、对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演绎态势的跟踪分析,从而为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疏导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疏导,需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公民教育,培育负责而又积极的新时代公民,强化公民社会心态引导工作,助推公民理性参与政治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实现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性化;聚焦社会问题,坚持以民生政治为基本导向的发展战略,着力解决易于诱发网络民粹事件的社会问题,尤其是重点清理易于引发公权力质疑的相关问题,畅通新时代民众利益表达渠道,充实人民获得感、保障人民幸福感、增强人民安全感,进一步压缩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生成空间;明晰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抵制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干扰,从而在坚持共享发展、彰显社会公正中稳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进新时代网络治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提升治理实效性,消解网络空间的暴戾之气、形塑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为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疏导营设良好环境。
葛倩倩[5](2019)在《所有的写作都要落到土地上 ——温籍作家笔下的温州人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以来,文学的“温州现象”备受关注,他们的创作开始受到评论界和研究者的青睐,也由此形成了一定量的温籍作家作品研究。但总的来说,研究者们对温籍作家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家论、作品论、形象学、文体特色、叙事角度以及地域文化等方面。本文试从形象学的角度,根据作家与温州的乡土和空间距离,从八位温籍作家:王手、哲贵、东君;林斤澜、钟求是、吴玄;张翎、陈河的作品中去探讨温籍作家笔下的温州人形象,并细致分析作家描绘温州人形象的异同。论文分五章进行研究,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文学的“温州现象”进行说明并对本文温州人的形象做一个基本界定;第二到四章主要是从作家与温州的乡土和空间距离层面对八位作家书写温州人形象做一个展示;第五章则从塑造温州人形象的异同方面对这些作家进行整体观照。文章认为,对温籍作家笔下的温州人形象进行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研究温籍作家群书写温州人形象这一方面研究资料的空白,也能够对温州人群体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吴莹[6](2019)在《上海近现代商标设计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近现代的上海在全国商业发展中的领先性使其成为了中国现代商标及商业美术的主要发祥地。至今,人们对那些老商标仍具有深厚的情感。它们都是上海历史上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的商业图像,是上海城市的宝贵记忆和珍贵遗产,也是那个时代商业繁荣发达的见证。老商标背后的上海企业、上海工商业曾对上海经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在这个意义上,老商标对于研究上海设计、尤其是近现代上海商业设计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商业文化的集中反映,上海近现代商标设计是以上海地区以及整个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为背景的。本文立足于从开埠到新中国成立前后近一百年间上海地区商标设计的发展与变迁为脉络,着重从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相互关联来考察商标设计发展的内因与外力。本课题研究以上海商标设计的历史文脉和发展机缘为“切入口”,反映近代上海地域文化、社会形态与产业结构在商标设计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重点阐述了作为设计载体的“市场”和作为设计主体的“企业人”等因素对上海商标设计发展所起到的推动性作用,由此勾画出上海近现代商标设计发展的独特性。近现代上海商标“得风气之先”的发展缘起于地理经济及人文传统的优势,以及租界文化的影响。在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商标职能得以不断拓展。辛亥革命的爆发推动了民族工商业资本的发展,保护工商业的法令规章鼓励人们兴办实业。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民族资本获得了生机。在内外交织的双重影响下,国货运动的兴起无疑为上海民族资本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此过程中,商标意识凸显,新兴行业趁势而起,进而促进了民族资本的不断崛起。在19世纪后半期与20世纪初期复杂多变的社会时局中,不断涌现出的日用品行业、产品、商标等体现出“在转变中发展”、“在冲突中融合”的特质。一方面,生产、加工、设备、原料大多是借助或来自于西方国家的技术与文明;但另一方面,在“抵制”与“提倡”共存的市场背景下,作为商标设计主体的“企业家”或“设计师”都试图借助商标这一醒目的视觉元素唤醒普通民众对国货的认同感,以抵制“洋货”,这种内外夹持中的矛盾心理逐渐在商标设计的视觉形式上有所显现。既体现出与西方文化的对立及融合,又体现出本土意识展现并不断强化的趋势。同时,西方设计师通过对中国市场环境的接触与了解,激起对中国本土传统艺术语言的好奇和新鲜感,他们通过直接借鉴或变通运用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创造了更具上海特色的商标作品。当时国内的设计师们一边树立与增强市场观念,一边学习现代设计手法,并努力寻找本土视觉元素,加以视觉改造与利用。两股力量形成交集,在设计手法及视觉语言方面杂糅成上海商标设计的特有气质。方寸之间的图形反映着动荡的文化激变与复杂的意识形态现实,催生了更多优秀的商标作品,为小小的画面注入更多商业的信息、生活的寄望与涌动的热情。商标作为近代上海商业发展的物质载体,其视觉语言的流变集中体现出了近代上海地区商业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特征。虽然西方文化的移植与渗透对上海商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显着的影响,上海地区的商业与中国其他城市相比,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更深一些,与西方商业文化的融合性也更为突出,但上海近现代的商业文化仍保留着非常明显的本土及传统文化的特征,这也衬托出近代上海商标设计中,中西元素“混搭”的特性尤为明显。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轻工业产品一度成为那个时代人们所追求的生活品质的代表,既反映出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人们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最新技术,同时也勾勒出一幅人们当年所熟悉的生活景象。这些图形图像之所以成为特定年代的视觉符号,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商标的形成、发展、繁荣或衰退均与产品的制造、转型及社会消费需求息息相关。无论是借西方殖民势力引入,或是民族资本家自行研发而诞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都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一事一物,由此诞生的商标,作为产品的代言及附属,也就极为自然地通过视觉的形式印入了人们的脑海中。上海近现代商标设计伴随着城市与社会的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传统品牌和商号的发展,蕴含了历代民族企业家和设计师们创业、兴业的艰辛,成为上海地域文化的标志,体现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演变过程,是上海商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现代设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跨入新时代,上海商标所蕴含的不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概念,无论是具有历史的老品牌的复兴,抑或新生产品与行业的迭代,更多已从单一的商标拓展延伸为整体的企业理念、统一的视觉形象以及更为深远的对于大众美学和社会责任的抒发与表达。上海地区商标的发展历经百年,生生灭灭,方寸之间出神入化的商标形象为我们再现了那些久远的年代、变革中的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看似普通的场景、图像与文字,既是人们心目中的记忆留存,也是未来发展中值得依托和回望的历史足迹。本文以上海开埠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间百余年间在上海地区出现的各种工商企业、工商产品所登记、注册、使用的商标图案、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形成、发展、兴衰的历史过程及发展规律。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来源于这一时期政府管理部门所公布的《商标公报》。本研究的主要创新观点体现为:1、厘清了上海近现代商标设计发展的历史语境;2、梳理了现代商标附属的产业领域与近现代上海的产业现实;3、强调了现代商标图形的直观性与现代上海心理间的对应关系;4、梳理了商标语言形式与近现代上海地域文化的深度关联。由于本课题研究涉及到新中国成立前后近一百多年间注册于上海地区的商标,其种类与数量都十分繁杂,后续的研究将有待于对其中的典型案例作进一步有规律的深度归纳和逻辑提炼。
李庆锋[7](2016)在《琴弦上的歌》文中认为第一部一位大学教授,一位古汉语学者,无意中翻开了鄌郚乐器的第一页……一20世纪1969年的秋天,萧风瑟瑟,旷野凄凄,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正席卷着中国的大地。胶济铁路,像一条颤颤蠕动的长蛇,匍匐在齐鲁大地上,通向苍茫的远方。阴历的九月二十九日早晨,一辆列车在青岛火车站发出了一声长嘶,顶着滚滚黑烟,缓缓驶出青岛。青岛,这个饱经沧桑的海滨城市,此时以一种刚毅的面容,目送着又一次分离的
郭静伟[8](2016)在《多形式资本的交织与茶的跨国流动 ——老挝丰沙里茶的民族志》文中研究表明茶叶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意蕴,在近代中国与西方的互动过程中扮演着并不逊于鸦片的重要角色,而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20多年后走出沉寂再次登场而成为国人文化消费与象征交换的重要对象,其中普洱茶堪称之最。自21世纪初国内开始掀起的“普洱茶热”影响所及越过国境线波及与云南普洱茶主产区生态环境相近同样适宜种植大叶种茶的周边国家,给人类学研究提供了阿帕杜莱所谓“物的生命史”研究的别样版本。20世纪末云南大叶种茶被规模化地扩种到老挝丰沙里。丰沙里与云南山水相依,在区位相接、生态近似和历史联系以及老挝招商引资的政策环境下,丰沙里茶叶基地以该县龙井村400年古茶树为基础,1999年由广西普发茶厂投产初建,并被纳入到替代种植的国家行为。2005年马来西亚茶厂入驻丰沙里,2008年本地华人康潘受益建厂,随后云南茶老板涌入丰沙里,本地茶老板也迅速崛起,茶叶基地成型并面向市场开放。在此过程中,中国人、老挝华人和普囡人运用了跨国籍、跨族群的社会资本,把丰沙里茶跨国运输到云南并借由普洱茶的文化资本获得较高价值转换。正是在多形式资本交织的推动下,局中各行动者以一定数量和结构的“多形式资本”展开博弈,由于运筹策略的不同而获得不同的收益,从而丰富了茶的社会生命,完成了茶的跨国流动。本文中“多形式资本”延续布迪厄“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和对资本的多种形式(Forms of Capital)即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元资本”等象征资本的探讨。在边疆异质社会的语境下,多形式资本是能带来价值增值并投入再生产中的劳动,是具有获得经济利益、文化能力、社会关系和政治权力等潜能且实施了价值转换的劳动。多形式资本以劳动时间积累为共性而成为其比较和转换的依据,并遵循一定的运作逻辑。从丰沙里茶的跨国流动可见,跨国经济活动中不仅仅是单一经济资本的活动,还交织着政治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象征资本的运作,这与“一带一路”政策是一致的,尤其“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民心相通”离不开文化资本的交换和社会资本的联结。以往我国“走出去”政策只限于经济交换,引发一系列问题与忽略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是紧密相关的。而丰沙里茶跨国流动中的多形式资本交织,互惠而非排他的结果使双方都受益,在博弈中合作,在合作中博弈,为“一带一路”建设中消解不均衡、促进共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张乐[9](2015)在《四川电信政企客户顾问式营销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以及各种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全球各行各业的巨变,国内的通信运营行业也是如此。伴随着近年来国内通信行业3G、4G移动通信牌照的发放,更是让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成为全业务运营商,三大运营商的竞争随着各自业务的重叠进而更加激烈的展开。作为高价值用户聚集的政企客户群体,在这股浪潮下变为电信行业各竞争者相互争夺的对象。本文以顾问式营销的相关理论及部分实践为基础,以四川电信政企客户的顾问式营销为研究对象,对四川电信政企客户的营销体系的重新构建做了认真的探索。本文认为,随着软件、硬件、互联网及集成厂商对行业的进入,通信运营商管道化的趋势愈发的显现出来。在这一趋势的作用下,政企客户群体作为电信企业的特殊客户,在电信市场的选择权利越来越大,这就决定了四川电信已经不能再仅仅采用传统的价格竞争的方式去获取市场和政企这一重要的客户群,而必须从传统的营销模式向顾问式营销模式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四川电信首先必须从买方市场的角度去思考客户当前面临的业务问题,变商品推销员为客户的通信和信息化顾问,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为手段构建差异化竞争方式,从而赢得客户的信任。其次,四川电信必须从顾问式营销模式的基本要求出发来改造传统的营销组织和营销手段,特别要从人员组织、项目商机和评估手段三个方面充分体现顾问式营销的基本特点,并做好相关的人员保障、组织保障以及配套制度保障等等。
尤小年[10](2012)在《潮声起处帆正扬 百名潮商赴宁夏银川和内蒙古乌海参观考察纪实》文中研究说明贺兰霞蔚潮涌动,黄河珠光商机萌。潮商的市场嗅觉是敏锐的,他们的目光总是瞄准着效益最高的经济产业和最具市场潜力的行业去集聚、去创业、去发展。今年7月4日至9日,由广东省潮商会会长、广州宏新投资集团董事长游德武、广东省潮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广东潮商会有限公司
二、商机涌动2004(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机涌动2004(论文提纲范文)
(1)曾铸与晚清上海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 |
第一章 商人的社会流动与绅商曾铸的登场 |
第一节 离闽寓沪的曾氏之家 |
第二节 曾铸的从商之路 |
第三节 捐赈与曾铸绅士身份的获得 |
第二章 曾铸在上海的社会交往与互动 |
第一节 儿女姻缘与交际圈的扩大 |
第二节 家族、社会双重责任的承担与曾氏瑞芝义庄的创设 |
第三节 曾铸与上海士绅官员的交往 |
第四节 以绅士身份加入上海商务总会等社团 |
第三章 近代上海公益转型中的参与与实践 |
第一节 从捐款到主持筹款:曾铸在善堂等组织中的公益实践 |
第二节 曾铸运米平粜与公益实践背后的权力暗流 |
第三节 上海新式教育的兴起与经营、投资新式学校 |
第四节 改良社会的尝试与社会公益转型 |
第四章 政治思潮下曾铸的政治参与及选择 |
第一节 华洋交涉护国权中的“公益”争取者 |
第二节 发展实业争利权的主力 |
第三节 立宪思潮与地方自治中的实干者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宫尾登美子的“满洲体验” ——以《满洲往来》和《朱夏》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中日先行研究综述 |
三、研究价值 |
第一章 “满洲国”与宫尾登美子其人 |
一、畸形的“满洲国” |
(一)“满洲开拓移民”政策 |
(二)战时女性政策 |
(三)“满洲”的文学创作 |
二、宫尾登美子其人及文学创作 |
(一)宫尾登美子生涯 |
(二)宫尾文学 |
(三)宫尾小说的影视化改编 |
三、宫尾的“满洲”纪实性文学 |
第二章 “满洲往来”的背后 |
一、“艺伎往来”的“商机” |
(一)时代诱因 |
(二)战时老友久米原君 |
二、“满洲往来”的牺牲者 |
(一)战时日本女性身份的二重性 |
(二)自我实现的虚无 |
三、“五族协和”的假面 |
第三章 “满洲开拓生活”的实像 |
一、“渡满”背景 |
(一)时代诱因 |
(二)人物诱因 |
二、多重生活体验下的女性意识 |
(一)农村-开拓生活初体验 |
(二)“新京体验” |
(三)返迁难民生活 |
三、“非协和与非乐土”生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长春一汽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固网宽带资费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1.3.1 文献综述 |
1.3.2 理论基础 |
第2章 一汽通信公司固网宽带资费业务营销现状及问题 |
2.1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营销现状 |
2.1.1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设定依据 |
2.1.2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与其他运营商营销差异对比 |
2.2 固网资费资费业务的营销问题分析 |
第3章 一汽通信公司固网宽带资费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
3.1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宏观环境分析 |
3.1.1 一汽通信公司宽带资费业务的政治环境分析 |
3.1.2 一汽通信公司宽带资费业务的经济环境分析 |
3.1.3 一汽通信公司宽带资费业务的社会环境分析 |
3.1.4 一汽通信公司宽带资费业务的技术环境分析 |
3.2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市场需求分析 |
3.3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SWOT分析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3.3 机会 |
3.3.4 威胁 |
第4章一汽通信公司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营销策略设计与实施 |
4.1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市场细分 |
4.1.1 基于用户自然社会属性进行市场细分 |
4.1.2 基于用户需求进行市场细分 |
4.2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 |
4.2.1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目标市场 |
4.2.2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市场定位 |
4.3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营销组合策略 |
4.3.1 基于产品的营销策略 |
4.3.2 基于价格的营销策略 |
4.3.3 基于渠道的营销策略 |
4.3.4 基于促销的营销策略 |
4.4 固网宽带资费业务的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4.4.1 纵深推进划小改革 |
4.4.2 发展移动业务和深化融合业务 |
4.4.3 强化硬件支撑力量 |
4.4.4 全面深化“四能”改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1.1.1 选题的缘起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选题的研究脉络与文献综述 |
1.2.1 研究脉络 |
1.2.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预期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预期创新 |
第2章 民粹主义的理论解读 |
2.1 民粹主义的概念测量与类型学划分 |
2.1.1 民粹主义的概念与测量指标 |
2.1.2 民粹主义的类型学划分 |
2.2 民粹主义的滋生土壤 |
2.2.1 发达国家社会治理的危机 |
2.2.2 后发国家(地区)转型发展的产物 |
2.3 民粹主义的理论渊源 |
2.3.1 中国民粹主义的历史迹象 |
2.3.2 西方政治思想的理论浇灌 |
2.4 马克思主义对东方社会发展中民粹主义难题的回答 |
2.4.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特殊性的考察 |
2.4.2 恩格斯与特卡乔夫的论战 |
2.4.3 普列汉诺夫对民粹主义的批判 |
2.4.4 列宁对自由派民粹主义的批判 |
2.4.5 毛泽东对民粹主义的批判 |
2.4.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东方社会发展中民粹主义难题的解答 |
第3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生成背景与演绎样态 |
3.1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生成背景 |
3.1.1 政治参与觉醒中民众责任备受关注 |
3.1.2 社会转型期利益表达频现底层抗争 |
3.1.3 网络时代政治传播滋生社会焦虑 |
3.1.4 全球政治右倾发展加剧民主危机 |
3.2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演绎历程 |
3.2.1 基于演绎载体变迁的阶段划分 |
3.2.2 网络民粹事件典型案例评析 |
第4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诱发要素与时代表征 |
4.1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诱发要素 |
4.1.1 社会矛盾的深度浇灌 |
4.1.2 社会焦虑的持续诱发 |
4.2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时代表征 |
4.2.1 利益争夺为核心的问题导向 |
4.2.2 舆论审判为代表的抗争叙事 |
4.2.3 情绪发泄相伴随的网络暴力 |
第5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社会影响 |
5.1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正面价值 |
5.1.1 关注弱势群体 |
5.1.2 强化网络监督 |
5.1.3 提升公民政治素养 |
5.2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社会危害 |
5.2.1 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解构社会精英权威 |
5.2.2 助长暴戾之气,背离社会理性平和发展方向 |
5.2.3 加剧阶层对立,诱发社会分裂 |
5.2.4 混淆视听,干扰共享发展大局 |
第6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可鉴经验与疏导原则 |
6.1 国外疏导与消解民粹主义思潮的经验教训 |
6.1.1 苏俄:以革命姿态走在民粹主义前列 |
6.1.2 拉美:以民粹主义对抗民粹主义 |
6.1.3 中东欧:能抵御危机的低质民主体制 |
6.2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疏导原则 |
6.2.1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6.2.2 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
6.2.3 坚持理论研判与技术甄别相结合 |
第7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疏导策略 |
7.1 推进公民教育,提升民众政治参与能力 |
7.1.1 塑造负责而又积极的公民 |
7.1.2 公民理性平和心态的形塑 |
7.1.3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性化 |
7.2 聚焦社会问题,畅通新时代民众利益表达渠道 |
7.2.1 坚持以民生政治为基本导向的发展战略 |
7.2.2 着力解决以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社会中下层问题 |
7.2.3 畅通新时代民众利益表达渠道 |
7.3 坚持共享发展,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
7.3.1 明晰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消解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发展理念的误导 |
7.3.2 健全共享发展的实现机制,抵制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发展方式的干扰 |
7.3.3 夯实共享发展的秩序之基,抵制网络民粹主义思潮非理性倾向的侵蚀 |
7.4 强化网络社会协同治理,形塑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
7.4.1 推进网络治理的法治化 |
7.4.2 实现网络治理的规范化 |
7.4.3 提升网络治理的实效性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所有的写作都要落到土地上 ——温籍作家笔下的温州人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文学的“温州现象”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温州人形象的基本界定 |
二、在瓯越大地上行走:王手、哲贵、东君 |
(一)王手:平民·市井·悲欢 |
1.人物在进退两难中沉沦 |
2.温州商人的真实写照 |
3.市井风俗和人民的悲欢 |
(二)哲贵:信河街·商人·精神困境 |
1.十八般武艺尽显其中 |
2.把握商机与大展宏图 |
3.精神迷途与后路探寻 |
(三)东君:乡野·古典·随心所欲 |
1.善恶的对立抉择与异化 |
2.独立于时间和现实之外 |
3.随心所欲的生活之状态 |
三、在为文而歌的路上:林斤澜、钟求是、吴玄 |
(一)林斤澜:矮凳桥·苦难·韧性 |
1.直面苦难的勇气 |
2.生存境遇融于个体 |
3.对生命韧性的肯定 |
(二)钟求是:日常·边缘·受困 |
1.对日常生活的细心打量 |
2.与生活之墙的艰难碰撞 |
3.现代人内心的精神障碍 |
(三)吴玄:底层·超脱·坚守 |
1.底层叙事的直接反应 |
2.网络时代的病态奇观 |
3.超脱物外的精神源地 |
四、故土是涌动的火种:张翎、陈河 |
(一)张翎:女性·气血·精神家园 |
1.守望自在的精神家园 |
2.生命的回归与追寻 |
3.爱是拯救一切的源地 |
(二)陈河:侨民·质朴·救赎 |
1.个人自由的弥足珍贵 |
2.文化偏见与身份焦虑 |
3.精神创伤与自我救赎 |
五、温州人形象的异同 |
(一)温州人形象的同源 |
1.地域文化的耳濡目染 |
2.追寻理想与敢为人先 |
3.精神困境与理性坚守 |
4.平凡与边缘相互补充 |
5.生命韧性与冒险精神 |
(二)温州人形象的差异 |
1.童年经验不同 |
2.人生阅历不同 |
3.情感体验不同 |
结语 |
附录:温籍作家笔下书写温州人形象的书籍及人物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上海近现代商标设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来源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五、主要研究方法 |
六、主要创新观点 |
第一章 历史语境的形成 |
1.1 古代商标形式的萌发与变迁 |
1.2 近代上海商标的缘起 |
1.3 “得风气之先”的发展 |
1.3.1 地理经济的优势 |
1.3.2 在殖民文化影响之下 |
1.3.3 商标职能的拓展 |
第二章 商业形态的反映 |
2.1 内外交织的双重影响 |
2.1.1 商标意识的“凸显” |
2.1.2 新兴行业的“诞生” |
2.1.3 民族资本的“崛起” |
2.2 国货商标在民族意识的矛盾中前行 |
2.2.1 转型与发展中的国货商品 |
2.2.2 商标名称中的文化归属 |
2.2.3 视觉趋同中的多元杂糅 |
附录 |
第三章 图形观念的照应 |
3.1 商标内涵的充实与完善 |
3.1.1 基于市场的产品观念 |
3.1.2 基于西方商业模式的营销观念 |
3.2 商标外延的丰富与延展 |
3.2.1 体制完善中的商标观念 |
3.2.2 传播需求下的设计风格 |
3.3 商标形态背后的文化条件 |
3.3.1 对新事物的好奇与追求 |
3.3.2 对新生活的向往与热情 |
附录 |
第四章 语言形式的流变 |
4.1 字体语言的商业传达 |
4.2 大众风尚的民俗写照 |
4.3 同音替代的本土联想 |
4.4 图文并存的设计表现 |
4.4.1 以传统图形作为再生主体的图案学 |
4.4.2 以商标作为社会交流工具的符号学 |
4.4.3 以商业模式带动广告发展的传播学 |
附录 |
第五章 视觉符号的化境 |
5.1 海上文化的传承 |
5.2 时代节奏的转变 |
5.3 适应需求的出新 |
5.3.1 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对生活的促进 |
5.3.2 市场与生活的需求对技术的推动 |
5.4 观念创新的境界 |
5.4.1 品牌观念的视觉创新 |
5.4.2 生动多样的视觉体系 |
附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作品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8)多形式资本的交织与茶的跨国流动 ——老挝丰沙里茶的民族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文化消费与茶的扩种 |
(二) “多形式资本”的交织 |
二、研究综述 |
(一) 物-茶的人类学研究 |
(二) 资本理论的研究 |
(三) 关于丰沙里的人类学研究 |
三、田野点概述 |
(一) 龙井村:拥有400年古茶树的普囡人村寨 |
(二) 普松村:放弃古茶树整村搬迁的普囡人村寨 |
(三) 盆叫村和孟早村:近路搬迁的普囡人村寨 |
(四) 达拉维莱村:华人聚集的丰沙里老城 |
四、分析框架 |
(一) “多形式资本”的概念界定 |
(二) “多形式资本”的分析框架 |
(三) 丰沙里茶跨国流动中多形式资本的交织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茶的因缘:丰沙里茶产区的地理、历史与族群 |
第一节 丰沙里茶产区与中国的地理联系 |
一、区位 |
二、生态 |
第二节 丰沙里茶产区与中国的历史联系 |
一、古代朝贡体系和边民互动的历史联系 |
二、近代边界划定与中老国际关系的变化 |
三、丰沙里的促进投资法 |
第三节 丰沙里茶产区与中国的族群联系 |
一、丰沙里华人 |
二、丰沙里普囡族 |
第二章 茶的生产:局中人及其博弈关系 |
第一节 茶厂之间 |
一、从茶叶基地建设看博弈关系 |
二、从鲜叶抢收看博弈策略 |
第二节 茶厂与茶农之间 |
一、种与不种的博弈 |
二、大小茶混杂的博弈 |
三、鲜叶卖给谁的博弈 |
第三节 政府与茶厂之间 |
一、垄断阶段 |
二、张力阶段 |
三、开放阶段 |
第三章 茶的市场:文化资本与贸易圈 |
第一节 体制化文化资本与“普洱茶”地理标识范围的内与外 |
一、茶产业政策方面的体制差异和互动 |
二、普洱茶地理标识范围的内与外 |
三、茶的教育培训方面的体制差异和互动 |
第二节 具体化文化资本与地方知识的再生产 |
一、辨识能力的增强 |
二、生产技能的传播 |
第三节 客观化文化资本与路径偏移 |
一、作为“普洱茶”的丰沙里茶 |
二、丰沙里茶的销售途径 |
三、跨国新茶路 |
第四章 全球性的地方化:多形式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
第一节 新茶厂建设与社会资本的运用 |
一、继承关系的社会资本运用 |
二、创设关系的社会资本运用 |
(一) 基于雇工关系建厂 |
(二) 基于客户关系建厂 |
(三) 基于政府关系建厂 |
第二节 “搭老表”与拟亲属关系的建构 |
一、跨国茶叶贸易中“搭老表”的基本情况 |
(一) 中国人与丰沙里华人的“搭老表” |
(二) 普囡族对“搭老表”的接纳和借用 |
二、跨国茶叶贸易中“搭老表”的历史背景 |
三、为茶“搭老表”的拟亲属关系建构 |
(一) 为茶“搭老表”的指向和功能 |
(二) 为茶“搭老表”的族群认知和距离 |
(三) 为茶“搭老表”结盟的不确定 |
第三节 地方性生产与“多形式资本”跨场域转换 |
一、地方性再生产的技术:华人春节与普囡“比迈”的比较 |
二、互惠的逻辑差异:同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的互惠比较 |
三、多形式资本跨场域转换的逻辑分析 |
结语 |
附录1 丰沙里田野点的35家制茶单位 |
附录2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记录书--龙井村历史(翻译稿) |
附录3 2013年丰沙里县茶厂和产茶村合同(翻译稿) |
附录4 2014年丰沙里茶厂和产茶村合同(翻译稿)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四川电信政企客户顾问式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的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的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顾问式营销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市场营销内涵概述 |
2.2 传统营销模式存在的主要不足 |
2.3 顾问式营销的含义 |
2.4 顾问式营销模式的特点 |
3 四川电信政企客户营销现状及分析 |
3.1 四川电信政企客户定义及特征 |
3.2 四川电信政企客户营销现状 |
3.3 四川电信政企客户传统营销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人员及组织方面的问题 |
3.3.2 营销商机推动方面的问题 |
3.3.3 营销过程评估管理方面的问题 |
3.4 四川电信政企客户营销环境分析 |
3.4.1 四川电信政企客户营销环境的PEST分析 |
3.4.2 四川电信政企客户营销环境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3.5 四川电信政企客户顾问式营销转型的必然性 |
4 构建四川电信政企客户顾问式营销模式的对策 |
4.1 加强组织建设 |
4.1.1 优化组织设计 |
4.1.2 加强营销人员队伍建设 |
4.2 转变商机管理工作 |
4.2.1 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商机管理工作 |
4.2.2 改进商机管理的工作流程 |
4.3 改进营销过程的评估方法 |
4.3.1 C139 模型概述 |
4.3.2 C139 模型在四川电信公司的具体运用 |
5 四川电信政企客户顾问式营销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
5.1 人员保障措施 |
5.2 组织保障措施 |
5.3 引入顾问式营销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潮声起处帆正扬 百名潮商赴宁夏银川和内蒙古乌海参观考察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银川:张开双臂迎潮商 |
乌海:商机萌动潮商来 |
四、商机涌动2004(论文参考文献)
- [1]曾铸与晚清上海社会[D]. 伊云静. 兰州大学, 2021(12)
- [2]宫尾登美子的“满洲体验” ——以《满洲往来》和《朱夏》为中心[D]. 李浩.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长春一汽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固网宽带资费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王霞. 吉林大学, 2020(08)
- [4]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研究[D]. 石立春.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5]所有的写作都要落到土地上 ——温籍作家笔下的温州人形象研究[D]. 葛倩倩. 温州大学, 2019(01)
- [6]上海近现代商标设计发展研究[D]. 吴莹. 上海大学, 2019(02)
- [7]琴弦上的歌[J]. 李庆锋. 时代文学, 2016(10)
- [8]多形式资本的交织与茶的跨国流动 ——老挝丰沙里茶的民族志[D]. 郭静伟. 云南大学, 2016(04)
- [9]四川电信政企客户顾问式营销研究[D]. 张乐. 四川师范大学, 2015(02)
- [10]潮声起处帆正扬 百名潮商赴宁夏银川和内蒙古乌海参观考察纪实[J]. 尤小年. 潮商,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