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3月汽车产销回升

阿根廷3月汽车产销回升

一、阿根廷3月份汽车生产和销售量增加(论文文献综述)

孙彤彤[1](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陈彦蓉[2](2020)在《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2年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国。对于开放的小型经济体而言,荷兰总是在国际排名中获得高分。荷兰被誉为卓越的贸易国和投资国。多年来,荷兰在内向和外向对外直接投资的价值方面,一直处于世界前茅。荷兰普遍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荷兰的物理和数字基础设施,高技能劳动力,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对创新和技术的投资,荷兰的政治和经济稳定也起着重要作用。在荷兰成立的一个公司,公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持有海外资产,主要原因有两个:(1)发展实际经济活动,如生产或销售,(2)或通过税收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集团的纳税。第一个原因,常常由荷兰的常规公司所执行;第二个原因,常常由荷兰的特殊金融机构,在定向投资其他国家。荷兰有时被称为过境国。荷兰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有29%来自荷兰常规公司,有71%来自特殊金融机构。特殊金融机构即信箱公司,又称特殊目的实体。特殊金融机构是仅仅出于税务原因而在荷兰成立且没有或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活动的公司。2015年,荷兰拥有超过14,000家特殊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在荷兰设立特殊金融机构的主要动机是尽可能的少缴税,意即避税。荷兰低预扣税,参与免税,税收裁定,荷兰税务机关的可获得性以及荷兰信托部门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特殊金融机构通过荷兰重新定向投资的主要原因。本论文从二方面着手研究荷兰对外直接投资(OFDI),荷兰常规公司和特殊金融机构。从荷兰实体经济出发:深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从微观、宏观二个层面对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探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趋势与前景、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况、深入研究荷兰对外直接投资历经300年的发展概述。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主要包括美国、英国、卢森堡、瑞士和德国等。荷兰根据经济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生产,而对发达国家流向高科技生产。2015年,整个荷兰商业界大约有160万个公司,其中只有1.2%是大型公司,其余都是独立经营的中小企业。2015年,大约有1%的荷兰公司会进行对外直接外投资。其中大型公司占20%,中小企业占80%。这14,000家荷兰公司总共在国外投资了45,059家公司。就价值和参股比率而言,中小企业的投资规模通常都比大型公司小。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平均持股两家公司,大型公司平均持股八家公司。大型公司有51%进入欧盟27国的某个国家投资,个体经营的中小企业有67%。大型公司有18%进入亚洲和大洋洲内的某个国家投资,中小企业有11%。对大型公司来说有8%进入欧洲其他地区内的某个国家投资,中小企业有6%。大型公司有10%进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内的某个国家投资,中小企业有5%。荷兰对外直接投资有70%以上是由特殊金融机构完成的。2015年荷兰常规公司对外投资了35,144家公司,特殊金融机构对外投资了24,237家公司。比较特殊金融机构和荷兰常规公司的投资地理分布时,他们主要都投资于欧盟地区,但欧盟地区对特殊金融机构的重要性远低于荷兰常规公司。特殊金融机构更重视在欧盟以外的地区投资,例如,特殊金融机构相对更重视在亚洲和大洋洲投资。特殊金融机构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也相对经常投资。荷兰以其庞大的国际条约网络而闻名。尤其着重于三种双边条约;双边税收协定(142个),双边投资条约(91个)和双边贸易条约(581个)。外国公司利用特殊金融机构,转移投资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利用荷兰与这些目的地国家缔结双边条约。其中税收协定的效果最大。当公司尝试逐步征服国外市场时,国际化是伴随而来的过程。首先,出口比投资渠道使用的频率高17倍。其次,公司已经向该国出口后,开始投资的机会就会增加。独立的中小企业首先在特定国家的投资之前,先有出口经验。贸易政策中的各种工具可以影响投资和出口。例如,当法规差异更大时,荷兰出口商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而非出口。出口壁垒大,荷兰公司通过投资比出口更具吸引力。与荷兰缔结条约的国家,若是没贸易壁垒,出口比投资多。投资条约也是如此。对于荷兰的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而言,目的地国的特征对于选择特定目标市场至关重要。通常市场离荷兰越远,荷兰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文化差异越大,荷兰投资者或出口商在该国活跃的可能性就越小。欧盟27国,北美和亚洲其他地区(中东以外)是投资项目的相对重要目的地。市场规模与决定在有关国家开展业务的荷兰公司的数量成正比,而与荷兰之间的距离则成反比。荷兰公司的数量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得更快,而随着目标市场的规模的增加而增长得更快。除了距离和规模外,文化上的亲近也是企业家的重要因素。与荷兰之间的文化差异越小,企业家越容易投资。以人均平均收入表示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水平,与出口商和投资者的数量成正比。岛国对荷兰出口商和投资者来说,是相对不受欢迎的目的地。平均进口关税对荷兰进入者数量产生负面影响。目标国家适用的进口关税越高,该国家对荷兰出口商的兴趣就越小,进口关税高的国家的新投资者,数量大大低于关税低的国家。目前发生的新冠病毒危机,比2008年2009年的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程度还要更严重。在锁国之后,家庭的工作和收入损失,以及较低的企业投资和国际投资,可能会延长复苏的道路。2021年以后,全球增长也有可能受到影响。上一次金融危机,荷兰大约花了13年的时间,才复苏经济,这一次受创较深,可能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恢复。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过程盘根错节非常复杂,通常是综合考虑所有的投资因素才能做出最佳的决定。

龙靓[3](2019)在《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联性研究:国企改革博弈视角》文中提出国有企业是国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国家参与市场的一个渠道。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私有化浪潮大大降低了西方国有企业在实体经济中的比重。但是从21世纪以来,世界各地上市公司的国有产权却普遍存在(除美国以外)且呈显着增长趋势。各国在探索国家权利在企业中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股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逐步出现与发展。过去四十年伴随改革开放,中国的国有企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企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诸多大型的国有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担当重任,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家竞争优势贡献力量,且在全球国际竞争中初露峥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事业获取成功的关键力量,是“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是“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明确新时代国有企业发展目标是“坚定不移做强做大做优”;强调“把混合所有制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但在实践中,国企效率相对低下的问题却也是客观存在的。本文试图从股权结构的多层次性视角研究企业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性,冀望发展和帮助理解所有制结构理论在国有企业层面的运用,正确科学评价国资管理体制和国企发展的演变过程,厘清“国”与“民”之间在企业层面的关系,并尝试探索下一步中国国资国企改革的方向及方式。本文首先对国有企业、企业所有权和所有权主体结构,特别是实际控制人等概念加以界定,系统性梳理了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的海量文献,主要包括股权集中度、股权主体结构(管理层持股、机构持股、国家持股、实际控制人持股)与企业绩效相关性两方面的文献研究。整体来看,除了机构持股外,基本上其他的所有权结构表征指标与企业绩效之间并不存在非常明确的、方向性的相关关系。接着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基于博弈模型分析了经典的两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情况下股权结构如何影响企业绩效,从单一股权结构下的委托代理的一般博弈分析延伸至股权分散条件下、实际控制人不同存在状态下的博弈分析,进而拓展到国企这类拥有特殊实际控制人的股权结构下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试图刻画多方博弈在直接影响企业经营行为及决策后对企业绩效的间接影响。之后本文对提出的理论逻辑分析进行实证研究论证。在此之前先梳理了大量史实资料,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考察了国际上国有企业组织所有制结构的演变过程,主要选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私有化浪潮中的变革标的,包括发达经济体中的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转轨经济体则选择了东欧、俄罗斯、巴西和阿根廷。考察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企改革的进程,详细梳理了中国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政策走向与发展动态,盘点了中国国有企业自有系统性数据披露以来的企业绩效情况,主要从组织形式、吸收就业、资产规模、偿债能力、盈利水平及增长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并区分了不同隶属层级的国有企业情况。由于在所有权的链式结构中,实际控制人对企业经营绩效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证部分先考察了中国A股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演变(A股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公司占据了半壁江山)。接着,进一步构建GMM计量模型考察企业股权结构(包括股权集中度、股权主体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定量关系,并按照行业属性、公司属性、实际控制人属性等分类标准寻找各细分类型下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间的具体关系。实证研究表明A股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和股权主体结构指标都与企业绩效存在正U型的关系,即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并不存在“最优解”,因此高度分散或者高度集中的持股结构可能更有益于国企绩效的提升。从行业来看,以电子、食品饮料、商贸为代表的竞争性行业的计量结果表现更为显着;从公司属性来看,外资企业和中央控股企业的计量结果表现更为显着;从实际控制人类型来看,实际控制人为国有属性以及具有共同实际控制人的计量结果表现更为显着。最后,基于前面的理论分析、历史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对中国下一步国企改革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与不足。本文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方面,一是对中国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变动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对国企实际控制人持股变化、持股偏好、以及背后的原因都进行了细致分析;二是从更细分层次全面考察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考虑了行业分类、行政隶属层级分类、实际控制人分类等;三是指标运用上的创新,在股权主体结构变量上增加了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在企业绩效变量上增加了社会效益变量,如企业税收指标;最后在计量模型运用上采用了GMM方法,而非传统的OLS、2SLS方法,规避了传统模型对数据回归的强限制预设。本文的不足之处,一是选取的企业社会效益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二是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只针对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样本未能涵盖全部国有企业。

杨延亭[4](2019)在《中国中车国际化经营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到2017年12月底,中国铁路里程达到127000多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更是达到25000多公里,是现今世界第一。中国中车作为当今世界上的大型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对中国铁路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随着当前国内工业存在势头疲软、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国内铁路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中国中车将自身目标逐步投放与世界市场。正逢如今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等多样化战略的不断深入,中国中车迎来了大发展的最佳时机。由于国际市场变幻莫测,中国中车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如目标国家政治经济不稳定、竞争对手实力雄厚各种各样的困难,为中国中车能够在国际市场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树立自身优良的品牌效应,需要针对中国中车全球化的经营进行了诸多研究与分析。本文以中国中车为例,研究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在相关理论概述的基础上,总结了发展现状,深入研究目前国际化经营将可能面临内部同业竞争、海外经营规划不足、质优价低、众多竞争对手实力雄厚等困难,认为中国中车目前的国际化经营主要还是以铁路装备产品的出口为主,分析影响中国中车国际化经营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而后通过对中国中车国际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目标国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分析出每类国际市场的主导因素并归纳其主要特征。最后针对中国中车国际化经营提出了采用本土化战略、长短期区位选择、战略合作、风险防范、培养新型国际化人才等方面的建议。

刘欣瑜[5](2017)在《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逐步实施,我国经济的开放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国内成品油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宏观影响也会加强。成品油价格的持续波动对我国的石油安全及经济安全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研究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的课题,在世界经济低位徘徊,中国经济进入适度发展的新常态的复杂背景下,既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是以我国成品油价格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成品油价格波动特性及影响因素、完善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为目的,运用系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文献分析与数据调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于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成果开展研究的。完成的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回顾了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的历史沿革,分析了成品油定价机制发展的现状。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政府单一定价阶段、双轨制阶段、与国际市场联动阶段、有控制的间接接轨阶段。在肯定了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大方向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即现行成品油价格价格形成机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市场供需的变化,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非对称现象依然存在。其次,基于SCP理论对我国成品油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证明与国际着名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大型石油公司资源配置效率低、技术配置效率差、资本收益率逐年下滑,规模经济水平差距大,在国际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这一切都表明,现行市场结构已经成为我国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的桎梏。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必须要改革现有的石油产业结构,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第三,从成品油价格构成要素出发,分析了成品油价格的波动。运用季节调整模型和HP滤波分解模型对成品油价格波动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其价格波动的周期及周期性特征,随即深入剖析了导致成品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包括石油特性、金融属性、地缘政治和供需状况等,其中基于石油特性的价格波动是本文首次提出的观点,然后分析了成品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及贸易的影响。第四,对一些典型国家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和政策进行阐述,分析对比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几个对外依存度高的石油消费国家应对国际油价冲击、形成市场化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和调控政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一些典型作法,总结了这些经验和作法对中国实现成品油定价市场化、减少和降低国际油价的冲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最后,提出了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建议,就我国成品油价格调控的原则,步骤和政策提出了建议,如加强石油和成品油的立法、成立独立的成品油监管机构、加强市场主体竞争多元化、完善石油税收体系、设立石油基金、完善石油期货市场、全方位地加强石油储备、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等。

范军[6](2016)在《我国锂矿资源开发及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在传统能源短缺、能源消耗对气候和环境带来危害与节能降耗、探求新能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研究锂矿资源开发及产业发展策略问题。论文以锂矿资源产业为分析、研究对象,运用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模型和态势(SWOT)分析模型对我国锂矿资源产业进行了交叉分析,并对两种分析模型得出的结论做了对比分析,指出了锂矿资源产业发展中的存在问题。论文还对锂矿资源产业安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锂矿资源产业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和安全预警机制。基于锂矿资源产业SCP分析、SWOT分析和产业安全分析结论,论文提出了我国锂矿资源产业的发展战略,即资源保障战略、产业安全战略和循环经济战略。通过分析,论文得出结论:(1)我国锂矿资源产业集中度较低,锂产品之间的差异比较小,锂矿产业市场准入的壁垒比较高,锂产品相关的技术研发投入逐年增加,技术进步仍显不足,锂矿资源企业整体规模较小,行业整体受市场影响较大,利润波动较大,锂矿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供给状况不容乐观。(2)我国锂矿资源产业发展可以采取扭转型战略,即(S+W)-O战略。在互联网+和新能源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下,锂矿资源产品生产商应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战略,以人为本,加大产品科技研发投入,增强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锂矿资源产业整体的技术核心竞争力。(3)基于锂矿资源产业安全分析,锂矿资源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锂矿资源产业安全关键在于产业链下游生产工艺、技术的自主创新。在创新性方面,论文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分别回答了锂矿资源及锂矿资源产业“是什么”(战略价值和地位)的问题、锂矿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什么”(SCP分析、SWOT分析和产业安全分析)和“怎么做”(资源保障战略、产业安全战略和循环经济战略)的问题。在SCP分析中,选取国内43家锂矿资源上市公司,并将其与世界500强企业进行对标分析,运用数据图表,重点研究了锂矿资源企业发展状况;SWOT分析从锂矿资源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锂矿资源产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对产业中的企业产生的影响,分析产业结构矛盾,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得出策略建议。论文的分析方法对锂矿资源产业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张胜平[7](2015)在《西南大西洋远洋鱿钓渔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以上海金优远洋渔业有限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柔鱼类,不仅在西南大西洋海洋生态系统中地位重要,同时也是阿根廷等沿岸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含台湾省)等远洋渔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捕捞对象。阿根廷滑柔鱼的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阿根廷线内、公海海域、福克兰渔业保护区等三个海域。由于阿根廷滑柔鱼群体组成复杂,资源补充量年间变化大,作业渔场空间分布年间差异明显等因素,使得我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进行生产的风险大大增加,因自然资源引起的不确定性制约着各远洋渔业企业的发展。为此,本研究结合上海金优远洋渔业公司的实际情况,利用近年来我国和上海金优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在西南大西洋生产期间的生产统计数据,以及采集的阿根廷滑柔鱼样本和遥感获取的水温等数据,对阿根廷滑柔鱼的基础生物学(胴长、体重、性腺成熟度等),以及渔场分布与表温等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年间渔获群体组成以及渔场年间差异,为科学利用阿根廷滑柔鱼资源提供依据。同时,结合阿根廷国内社会经济、渔业管理政策等,探讨进入阿根廷线内生产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有关建议和对策,从而确保我国西南大西洋的鱿钓业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资源渔场比较研究。阿根廷滑柔鱼资源渔场年间变化较大。研究认为,阿根廷滑柔鱼渔场的适宜表温(SST)不仅与月份相关,而且还与不同年份有关。2012年1-4月份各月的最适SST分别为14.816℃、14.416℃、12.413.6℃和9.511℃;2013年1-5月份各月最适SST分别为1213.2℃、13.214.8℃、10.512.5℃、1011.5℃、910℃;2014年1-7月各月最适SST分别为11.612.8℃、12.814℃、12.413.6℃、910.5℃、7.89.6℃、7.28.4℃、5.46.8℃。其渔场年间变动与福克兰寒流以及巴西暖流的势力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认为,2012-2013年度渔获物组成以南巴塔哥尼亚种群(SPS群体)为主,但也混有少量较小个体的夏季产卵种群(SSS群体),渔汛后期以布宜诺斯艾利斯-巴塔哥尼亚北部种群(BNS群体)为主;2014年度渔获物由南巴塔哥尼亚种群(SPS群体)和夏季产卵种群(SSS群体)组成,渔汛前期以夏季产卵种群(SSS群体)为主,后期以(BNS)为主。(2)入渔阿根廷的政策环境分析。研究认为,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不仅群体组成复杂,而且年间资源补充量波动大,年间作业渔场分布差异明显,公海海域作业生产存在较高的风险,而在阿根廷线内生产的风险相对较低,渔汛时间也长。为此,入渔阿根廷是确保西南大西洋阿根廷鱿钓生产的最佳选择。随着阿根廷政府与中国政府外交和社会经济方面合作的不断深入,开展进一步的国际渔业合作的时机也逐渐成熟。目前,我国企业仅有上海水产(集团)总公司、浙江大洋世家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家公司与阿根廷有合作投资,进一步入渔阿根廷有着广泛的前景。研究认为,阿根廷大陆架面积广阔,巴西暖流、福克兰寒流在其外海交汇为其渔场的形成创造了很好的环境条件。阿根廷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种类较多,主要经济种类为阿根廷无须鳕、阿根廷红虾和阿根廷滑柔鱼,目前年捕捞产量稳定在80-100万吨间,上述三个种类在国际市场深受欢迎。阿根廷近几年经济处在低靡期。但阿根廷政府实行鼓励国外投资的政策,制定了包括国外投资者享有本国国民待遇等政策,同时为了吸引投资,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包括启动项目费用的削减、税收的减免、融资等。阿根廷政府对于出口的鱿鱼产品公布出口指导价格,出口价格不得低于指导价格的85%,从而确保鱿鱼市场价格相对稳定。因此,目前与阿根廷开展渔业合作是最佳时期。阿根廷60%以上的经济人口参加工会,是西方参加工会人数最多的国家。强大的工会组织会时刻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因此对国内船员的管理模式不适合于阿根廷船员的管理,我国入渔渔船必须严格遵守阿根廷工会的有关规定。阿根廷的渔业管理制度是个人可转让捕鱼配额制度。渔业管理还规定,渔获上岸后,需将总产量的20%交由加工厂进行加工,以带动本国就业。阿根廷入渔主要包括2种形式,即定期租船型(time charter)和合资合作型(joint venture),其中后一种模式运行风险较小。上海金优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旗下的阿根廷马德普拉塔项目就是采用合资合作型入渔。中国与阿根廷两国政府的外交处在历史上最好时期,先后签署了10多个投资协议,近年来双方渔业主管部门多次见面、协商,就进一步深入渔业的合作达成了很多意向。特别是,由于阿根廷与英国就福克兰群岛的领土纠纷,一些欧洲国家的入渔渔船逐步从阿根廷撤出,这为我国渔船入渔提供了空间。如上海金优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收购了阿根廷玛德琳港市的阿特玛渔业公司100%的股权,整体运行状况良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3)西南大西洋鱿钓渔业发展问题探讨。统计分析认为,2008-2014年我国鱿钓船在阿根廷线内作业的渔船数量为10-11艘,累计捕捞的年产量为0.9-4.6万吨,平均单船的年产量为970-4600吨;而在公海海域,其作业渔船数量为16-153艘,累计捕捞的年产量为0.25-30.11万吨,平均单船的年产量为162-3154吨。分析认为,在公海生产所承担的风险远高于线内的生产,从产量的最高与最低的比值来看,其风险要增加24倍,从单船年产量的最高与最低的比值来看,其风险要增加4倍左右。上海金优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进入西南大西洋公海进行鱿钓生产的企业之一。根据2002-2014年公司线内外的生产统计数据分析,阿根廷线内产量相对稳定,而公海产量则很不稳定。在阿根廷线内作业的渔船数量为2-4艘,累计捕捞的年产量为0.27-1.43万吨,平均单船的年产量为722-4231吨;在公海海域,其作业渔船数量为0-4艘,累计捕捞的年产量为95吨-0.89万吨,平均单船的年产量为47-2978吨,累计总产量为3.71万吨。公海的总产量与平均单船产量分别比阿根廷线内低58.7%和44.0%。统计分析认为,2010-2013年4年间,沪渔907、沪渔908鱿钓船的生产成本分别增加22.19%和33.94%。近4年的生产成本平均值为1733万元,其中燃油与渔用器材为864.8万元,占总成本的49.89%;其次为销售费用311.97万元,占总成本的17.99%。因此,如何提供渔场预报的准确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渔获运输船队等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内容。分析认为,阿根廷滑柔鱼渔获价格不仅与渔获产量多少有关,而且与渔获个体大小的规格密切相关。在鱿钓生产管理中,公海渔场渔船数量多、渔具装备参差不齐,船员整体素质较低等是目前鱿钓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影响着鱿钓业的可持续发展。(4)西南大西洋远洋鱿钓渔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为了确保西南大西洋远洋鱿钓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对阿根廷滑柔鱼资源渔场状况、阿根廷国内社会经济以及渔业管理、我国在西南大西洋鱿钓生产中存在问题等,提出了6个方面的建议。主要为:1)加强与阿根廷的合作,入渔阿根廷;2)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增强前瞻性,包括根据资源、经济等因素进行调整,以及及时调整销售策略等;3)加强渔船及其装备的升级改造,以及新技术应用,包括研制与应用LED集鱼灯,应用渔情预报系统,积极改良船型等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加强研究鱿鱼渔获物分鱼器的研制及其应用,加强钓钩颜色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钓捕技术和工作效率;4)加强船员的培训及管理,包括加强渔船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加强职务船员管理能力的培训、加强安全操作的培训、加强渔获装盘的培训等,确保安全和科学生产;5)渔业企业管理工作的改进,包括加强线内生产公司调节劳资双方关系的能力,加强公海生产的人文关怀等文化建设;6)积极寻找后备作业渔场,如鸢乌贼和澳洲双柔鱼等,以避免因阿根廷资源剧减带来的影响。

林美薇[8](2015)在《泰国汽车产业外商投资分析》文中提出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当今泰国十分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现在还位居东南亚生产汽车国家的首位。2013年和2014年在泰国汽车市场上生产量和市场份额最多的外商是日本,日本跨国汽车公司在泰国汽车市场的份额高达89%,欧洲和美国跨国汽车公司只占泰国市场份额的小部分,而泰国的民族汽车生产量却很少,对整个泰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力很微弱。本文以泰国50年多的汽车产业为背景,来介绍泰国汽车产业概况,如;外商在泰国汽车产业投资回顾、泰国汽车产业现况和外商在泰国汽车产业的地位。运用数据统计法和比较分析的方式,研究泰国汽车产业外商投资。本文把外商分为三大类别,即;日本跨国汽车公司、美国跨国汽车公司和欧洲跨国汽车公司,研究日本、美国和欧洲跨国公司在泰国汽车产业不同的投资特点,分析三大外商如何在泰国发展汽车产业,如何在泰国建立生产基地,分析外商在泰国的汽车产业投资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从而提出外商在泰国的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也提出了建议,主要有如何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如何吸引并留住在泰国汽车产业投资的外商,并且通过利用外商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资源,如何逐步促进泰国的民族汽车产业崛起,这些对于推动泰国的汽车产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谭杨[9](2014)在《外部因素影响下的阿根廷国家变革(1982-2002) ——从马岛战争到21世纪初经济危机》文中研究表明阿根廷20世纪初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富裕程度,让很多欧洲国家都瞠目结舌,而之后民众主义的兴起则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经济体制同时兼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特点,政治体制在民选政府和军事专制之间周期性摇摆。对外政策上也总是在亲美和亲苏之间徘徊,经常以一种“南美大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90年代后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则可以被称为拉美国家中最极端的案例。从1982年到2002年间,阿根廷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的变革。1976年—1983年阿根廷处于“国家改组进程委员会”(Proceso)统治之下。这届军政府设计了“国家改组计划”,希望对国家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军政府时期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由于美国政府出于“冷战”的需要,极力阻止共产主义的势力进入拉美地区,所以全力支持“国家改组计划”军政府对左派势力的镇压。军政府任命的经济部长马丁内斯有着深厚的国际背景,与美国金融界和政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军政府的经济理念和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美国的影响。卡特政府上台后,利用“人权”外交政策对阿根廷军政府进行了打压。后来随着美国方面“沃尔克汇率冲击”的到来,阿根廷陷入了外债危机,经济停滞。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军政府发动马岛战争,导致其自身迅速垮台,国家进入民主化时代。阿方辛领导的激进党从军方手中接受政权以后,民主化开始逐步推进。这个过程是复杂而曲折的,这中间涉及到对军方高层的处理,军人当中仍然有部分人想恢复军事专制体制或者是保持军人对国家的“监护权”。在对外关系方面,阿方辛政府努力修复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加强与本地区国家的交流,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金融机构保持良好的沟通。由于“奥斯特拉尔计划”与“春季计划”两项经济计划先后失败,阿方辛政府被迫提前下台。阿方辛政府执政时期主要的贡献就是巩固了民主化的成果,这主要得益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即政治民主化在拉美已经盛行。当时冷战接近尾声,美国没有再支持拉美国家的军政府的必要了,所以这也使得民主化进行得相对比较顺利。90年代的政治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庇隆党领袖梅内姆上台之后所推行的政策与庇隆主义背道而驰。新政府接受了IMF和美国推销的“华盛顿共识”,实行近乎极端的新自由主义改革,这使得整个阿根廷社会都发生了变化。在对外关系上,梅内姆采取了全追随美国的战略,同时加强与本地区国家的关系,积极推动南方共同市场的建立。新政府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金融机构的交流,举行了很多次谈判,并得到这些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获得了很多笔贷款,这对稳定阿根廷的经济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对IMF等国际金融机构的依赖,也降低了阿根廷经济改革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与国际金融机构不断地签署新贷款协议,债务不停地增长,极大地影响了市场的信心,这也成为以后经济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90年代后期,庇隆党走向分裂,党内的政治斗争日趋激烈。这导致庇隆党力量的分散,激进党则与其他党派结成同盟,一举赢得了选举。德拉鲁阿仍然坚持维护货币局制度,坚持按照IMF的新自由主义的路线施政。IMF对阿根廷在执行削减财政赤字、紧缩开支、降低债务方面的表现非常不满意,决定不再向其提供支持。IMF的决定极大地降低了市场信心,外资大规模撤走,本国资本也大量外逃,经济危机爆发了。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德拉鲁阿被迫下台,正义党的杜阿尔德成为总统,他果断地废除了货币局制度并抛弃了新自由主义经济路线。杜阿尔德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并没有挽救国家,并且其国家管制型的经济政策还受到IMF的严厉批评。基什内尔接任总统以后,否定了新自由主义的部分经济理念,加大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了对资本市场的监管,通过财政扩张和公共工程项目来刺激经济的复苏。在对外政治政策采取“离美”的策略,与美国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加强与本地区的合作;在对外经济政策上,采取“离IMF”的策略,不再听从其经济政策建议和贷款援助。这一切努力,都降低了外部因素对阿根廷内部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自此以后,在没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阿根廷的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在1982-2002期间,阿根廷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环境、外部因素的变化直接诱发了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最后的经济大危机,也与这种过度接受外来影响有关。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下,受外部因素影响,政治民主化并没有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反而出现了一种政治民主化与经济自由化的不兼容的状况。在这20年中,国际关系、外部因素对阿根廷国内的政治经济体系变动的影响不容忽视。像阿根廷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外部因素对国内的影响,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杨树果[10](2014)在《产业链视角下的中国大豆产业经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豆产业链长,大豆产业发展关乎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996年以来我国大豆进口量逐年不断增加,有关大豆产业发展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现有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大豆生产、大豆加工、大豆进口、外资扩张等个别环节和表面观察,系统的大豆经济研究寥寥无几。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一方面导致现有的判断过于片面或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另一方面,致使很多问题尚不清楚,如大豆经济的运作体系和情况、大豆产业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因素、规律性认识以及对未来的判断,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对一些重大问题,如大豆产业的竞争力、外资与产业安全、转基因,等等,尚缺乏正确认识和长远判断,以致出现了很多不现实或不客观的观点。因此,本文从产业链的视角,通过历史比较和国际比较,对大豆生产、流通、加工、消费和贸易各环节及相应的产业政策等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大豆产业各环节发展的影响因素,揭示了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演变规律和经济特征,并形成未来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判断,提出大豆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以期为推动我国大豆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大豆产业的整体发展态势是良好的,尽管2010年以来,大豆生产环节上出现了连续几年的明显滑坡,但消费、贸易、加工几个环节却是一片繁荣,生产上有所滑坡并不等于整个大豆产业的衰退。(2)我国的大豆生产发展是缓慢的,单产水平是影响大豆生产的关键因素,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大豆比较效益低是大豆生产滑坡的主要原因;综合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短期内我国大豆种植面积还将减少,但减少幅度有限;国产大豆不具有竞争力,转基因大豆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靠生产保护和非转基因错位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单产是提升我国大豆产业竞争力的关键。(3)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长及城镇化发展拉动了大豆消费的快速增长,其他油脂(特别是棕榈油)的替代效应一定程度上可减缓大豆消费增长,但作用不大。因此,短期内我国大豆需求还将呈刚性增长,而国内大豆供给难度加大,仍需主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4)我国的大豆流通基本上形成了大豆主产区和东南沿海向全国扩散的格局,大豆加工产品中的豆制品多在本地流通,豆油和豆粕主要由加工产区向销区流通,但大豆流通基础设施落后、流通效率低下。(5)大豆加工以压榨为主,大豆油脂加工业形成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三足鼎立的基本态势。国内企业在产能、大豆处理、豆油产量以及蛋白生产方面处于优势,但大豆加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仍然突出。(6)大豆进多出少的格局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需求的快速增长与资源可能性是大豆进口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价差因素是近年来大豆进口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大豆进口并未对国内大豆生产产生冲击,豆农收入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反而在种植结构调整中获益;外资的进入并没有形成对大豆加工业的控制,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的综合实力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得到了提升,因此,大豆产业安全的担忧是不必要的。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充分认识到大豆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维护食物安全和改善营养以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提出采取以下措施实现中国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来满足国内需求;(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3)建立现代耕作制度技术体系稳定种植面积;(4)重点发展高蛋白大豆生产,将转基因大豆生产纳入研究和政策考虑。

二、阿根廷3月份汽车生产和销售量增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根廷3月份汽车生产和销售量增加(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评价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现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结构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
        二、论文的不足
第二章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微观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二、内部化理论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三、竞争优势理论
第三章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第一节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一、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二、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景
        三、投资政策发展
    第二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一、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二、投资流量的宏观概述
        三、荷兰的就业情况
    第三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与特征
        一、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
        二、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
第四章 特殊金融机构
    第一节 特殊金融机构的作用
        一、特殊金融机构的定义
        二、荷兰常规公司和特殊金融机构投资的比例
        三、荷兰常规公司和特殊金融机构投资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双边条约的重要性
        一、荷兰是国际条约体系的核心
        二、不同类型双边条约的吸引力
        三、特殊金融机构对荷兰经济重要性有限
第五章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
    第一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
        一、独立的中小企业主要进行小规模投资
        二、大型公司和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
    第二节 荷兰重要的大型跨国公司
        一、金融业跨国公司
        二、金融业跨国公司
        三、非金融服务业跨国公司
第六章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的关系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的关系
        一、出口和投资的介绍
        二、出口和投资齐头并进
        三、出口和投资的方式
    第二节 条约与投资和出口的关系
        一、条约和非关税措施与投资和出口的关系
        二、贸易协议的深度
    第三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或出口的选择因素
第七章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国家
    第一节 美国
        一、美国经济概况
        二、荷兰对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第二节 德国
        一、德国的经济概况
        二、荷兰对德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第八章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危机和挑战
    第一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危机
        一、85年的货物贸易和投资趋势
        二、金融危机
        三、新冠病毒危机
    第二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二、劣势(Weakness)
        三、威胁(Threat)
        四、机会(Opportunity)
第九章 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本文的结论
    第二节 本文的建议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3)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联性研究:国企改革博弈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三节 相关概念
        一、国有企业
        二、所有权结构
        三、实际控制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性
        一、相关论
        二、无关论
    第二节 股权集中度、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绩效
        一、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
        二、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绩效
    第三节 机构持股、国家持股、实际控制人与企业绩效
        一、机构持股与企业绩效
        二、国家持股与企业绩效
        三、实际控制人与企业绩效
第三章 国有企业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博弈分析
    第一节 股东与代理人(管理层)之间的博弈
        一、股东与代理人(管理层)的一般博弈分析
        二、股权分散条件下股东与代理人(管理层)的博弈分析
    第二节 实际控制人存在条件下的博弈
        一、大股东(实际控制人)控制下的博弈分析
        二、引入小股东利益保护法律框架下的博弈分析
        三、实际控制人可能存在情况下的博弈分析
    第三节 企业实际控制人为政府的博弈
        一、政府机构与国企管理层的混合战略均衡博弈
        二、政府主管官员与国企高管合谋的精炼博弈
第四章 国有企业组织所有权结构的演变:国外私有化浪潮
    第一节 私有化:有机发展战略与急速私有化战略
        一、私有化浪潮(Privatization)
        二、私有化浪潮的理论基础
        三、私有化的两种路径选择
    第二节 发达经济体国企改革
        一、英国国有企业改革
        二、美国国有企业改革
        三、法国国有企业改革
        四、德国国有企业改革
        五、意大利国有企业改革
        六、小结
    第三节 转轨经济体的国企改革
        一、东欧国有企业改革
        二、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
        三、巴西国有企业改革
        四、阿根廷国有企业改革
        五、小结
第五章 国有企业所有制结构的演变:中国国企改革
    第一节 中国国企改革历程
        一、1993-200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抓大放小
        二、2004-2012:深化推进股份制
        三、2013-至今:以实现国企功能为导向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二节 中国国企发展与概况
        一、国有控股成国企发展新趋势
        二、国企吸收就业空间趋近饱和
        三、国有资产总量规模稳步上升
    第三节 中国国企绩效评价分析
        一、国企绩效评价体系
        二、盈利能力
        三、偿债能力
        四、增长能力
        五、其他指标
第六章 企业实际控制人变迁研究
    第一节 数据与样本
        一、样本选取
        二、实际控制人类型
        三、样本行业分布
    第二节 实际控制人截面分析
        一、实际控制人类型变动
        二、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变动
    第三节 实际控制人个体变动分析
        一、实际控制人变动行业分布
        二、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变动
        三、混合化持股结构初现端倪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企业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实证研究
    第一节 模型构建
    第二节 样本与变量
        一、样本选取
        二、变量界定
        三、描述统计
    第三节 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一、总体
        二、分行业
        三、分公司属性
        四、分实际控制人属性
    第四节 股权主体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一、总体
        二、分行业
        三、分公司属性
        四、分实际控制人属性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实证研究结论
        一、实际控制人变迁
        二、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
        三、股权主体结构与企业绩效
    第二节 国企改革政策建议
        一、厘清国资管理边界,理顺委托代理
        二、分类改革,相机混改
        三、加强党建,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司监督体制
        四、提高投资者保护,鼓励所有权结构多元化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国中车国际化经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企业国际化研究综述
        (二)中车国际化研究综述
        (三)关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国际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内容结构
    四、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之处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理论
    第一节 有关国际化的概念界定
        一、企业的国际化
        二、国际化经营的分类
        三、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模式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三、不完全竞争(内部化理论)
        四、垄断优势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中车国际化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中国中车的基本概况及历史沿革
        一、中国中车的基本概况
        二、中国中车的历史沿革
        三、中国中车的主要经营情况
    第二节 中国中车主营业务分析
        一、中国中车主营业务结构
        二、中国中车主营业务分析
    第三节 中国中车的国际化现状
        一、中国中车的国际化概况
        二、中国中车的国际化模式
    第四节 中国中车的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同业竞争
        二、海外经营战略谋划不足
        三、质优价低
        四、竞争对手众多
        五、国际化经营程度相对较低、专业的国际化人才缺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中车国际化经营环境分析
    第一节 外部环境分析
        一、PEST分析
        二、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第二节 内部环境分析
        一、公司战略和品牌形象
        二、国际化经营经验
        三、人力资源状况
        四、生产与研发能力
        五、内部评价矩阵
    第三节 中国中车国际化经营环境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中国中车国际化经营影响因素的聚类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选择
        一、经济因素
        二、政治因素
        三、社会文化科技因素
        四、基础设施因素
    第二节 具体变量选取
        一、目标国国家竞争力指数
        二、目标国人均国民总收入
        三、目标国货物和服务进口(占GDP比重)
        四、目标国政治稳定程度
        五、目标国与我国文化距离
        六、目标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
        七、目标国铁路里程
    第三节 基于影响因素的目标市场聚类分析
        一、使用方法介绍
        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三、聚类分析过程及结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推进中国中车国际化经营的启示及建议
    第一节 推进中国中车国际化经营的建议
        一、采取防范措施以抵御风险
        二、采取战略合作以降低竞争压力
        三、采取本土化方针以进入目标国市场
        四、制定长短期区位选择策略
        五、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以寻求持续发展
    第二节 对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走出去”的启示
        一、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身技术实力
        二、把握中国政府对外战略的重大机遇
        三、强化风险控制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成品油
        2.1.2 成品油价格
        2.1.3 成品油市场
    2.2 石油及成品油价格波动的相关理论
        2.2.1 可耗竭资源理论
        2.2.2 幔源油气论
        2.2.3 价格均衡理论
        2.2.4 产业组织理论
        2.2.5 地缘政治理论
        2.2.6 金融投机理论
        2.2.7 石油美元理论
第3章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3.1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沿革
        3.1.1 政府单一定价阶段(1953—1980)
        3.1.2 双轨制阶段(1981—1997)
        3.1.3 与国际市场联动阶段(1998—2005)
        3.1.4 有控制的间接接轨阶段(2006——至今)
    3.2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发展现状
        3.2.1 完善调控程序
        3.2.2 加快市场化步伐
    3.3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主要特点
    3.4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成品油产业的SCP分析
    4.1 市场结构(S)分析
        4.1.1 市场集中度分析
        4.1.2 产品差异化分析
        4.1.3 进入壁垒分析
    4.2 市场行为(C)分析
        4.2.1 价格行为分析
        4.2.2 非价格行为分析
        4.2.3 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4.3 市场绩效(P)分析
        4.3.1 资源配置效率
        4.3.2 规模经济水平
        4.3.3 资本利润率
        4.3.4 X--非效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现行成品油价格构成及波动分析
    5.1 我国现行成品油价格构成分析
        5.1.1 原油成本分析
        5.1.2 加工成本分析
        5.1.3 流通环节成本分析
        5.1.4 税费分析
        5.1.5 企业利润分析
    5.2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的周期性特征分析
        5.2.1 基于季节调整模型分析
        5.2.2 HP滤波分解模型分析
    5.3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分析
        5.3.1 基于石油特性的价格波动
        5.3.2 基于石油金融属性的价格波动
        5.3.3 基于地缘政治的价格波动
        5.3.4 基于商品属性的价格波动
    5.4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效应分析
        5.4.1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国内总产值的影响
        5.4.2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物价指数的影响
        5.4.3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贸易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际成品油价格体系与调控政策的经验借鉴
    6.1 国际石油市场与价格体系
        6.1.1 OPEC的崛起
        6.1.2 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
        6.1.3 石油期货市场的形成
        6.1.4 国际原油价格体系
    6.2 典型国家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1 美国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2 日本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3 韩国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4 其他国家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3 典型模式的启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建议
    7.1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原则
    7.2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步骤
        7.2.1 下放权利加强监管
        7.2.2 打破垄断促进竞争
        7.2.3 降低壁垒放宽准入
    7.3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相关政策
        7.3.1 供应管理政策
        7.3.2 需求引导政策
        7.3.3 价格监管政策
        7.3.4 税收调节政策
        7.3.5 价格保险政策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我国锂矿资源开发及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铿矿资源成矿及分布研究
        1.2.2 锂矿资源开发研究
        1.2.3 铿矿资源产业研究
        1.2.4 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1.8 主要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资源产业经济学
        2.1.1 资源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
        2.1.2 资源产业经济学分析方法
    2.2 产业经济学
    2.3 产业安全理论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锂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1 锂矿资源概述
        3.1.1 锂的属性
        3.1.2 锂矿资源价值
    3.2 锂矿资源分布
        3.2.1 锂矿床
        3.2.2 锂矿物
        3.2.3 分布相对集中
    3.3 锂矿资源储量
        3.3.1 国外锂资源
        3.3.2 国内锂资源
    3.4 锂矿资源开发利用
        3.4.1 生产工艺
        3.4.2 重要锂产品生产商
    3.5 锂矿资源产业
        3.5.1 产业构成环节
        3.5.2 产业特征
    3.6 小结
第四章 锂矿资源产业SCP分析
    4.1 SCP分析框架
    4.2 锂矿资源产业上市公司SCP分析
        4.2.1 市场结构分析
        4.2.2 市场行为分析
        4.2.3 市场绩效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锂矿资源产业SWOT分析
    5.1 SWOT战略分析框架
        5.1.1 优势分析
        5.1.2 劣势分析
        5.1.3 机会分析
        5.1.4 威胁分析
        5.1.5 锂矿资源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矩阵
    5.2 产业发展战略比较分析
        5.2.1 S-O增长型战略
        5.2.2 S-T多元化战略
        5.2.3 W-O扭转型战略
        5.2.4 W-T防御型战略
    5.3 小结
第六章 锂矿资源产业安全分析
    6.1 产业发展安全分析框架
    6.2 产业安全与政策体系
    6.3 产业安全与市场机制
    6.4 产业安全与产业结构
    6.5 产业安全与对外依存度
    6.6 产业安全与自主创新能力
    6.7 产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6.8 小结
第七章 锂矿资源产业发展战略
    7.1 资源保障战略
    7.2 产业安全战略
        7.2.1 完善锂矿资源产业安全顶层设计
        7.2.2 建立产业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7.2.3 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
        7.2.4 构建锂矿资源产业安全预警机制
    7.3 循环经济战略
        7.3.1 国外的经验做法
        7.3.2 我国目前的现状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7)西南大西洋远洋鱿钓渔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以上海金优远洋渔业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阿根廷滑柔鱼基础生物学概述
        1.2.1.1 地理分布及种群划分
        1.2.1.2 性成熟与摄食
        1.2.2 阿根廷滑柔鱼渔场概述
        1.2.2.1 形成机制
        1.2.2.2 渔场环境概况
        1.2.2.3 渔场分布
        1.2.2.4 渔场分布与表温的关系
        1.2.3 资源补充量变化机制
        1.2.4 阿根廷滑柔鱼渔业发展概述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资源渔场比较研究
    2.1 本章目的
    2.2 作业渔场分布及其与表温关系
        2.2.1 研究材料
        2.2.1.1 生产数据
        2.2.1.2 环境数据
        2.2.2 研究方法
        2.2.2.1 数据预处理
        2.2.2.2 数据分析
        2.2.3 研究结果
        2.2.3.1 阿根廷滑柔鱼渔场分布海域的表温变化情况
        2.2.3.2 CPUE分布与表温关系
        2.2.3.3 作业渔场时空分布的年间比较
    2.3 阿根廷滑柔鱼渔业生物学年间比较
        2.3.1 研究材料
        2.3.2 研究方法
        2.3.2.1 测定方法
        2.3.2.2 数据处理
        2.3.3 研究结果
        2.3.3.1 渔获物组成
        2.3.3.2 渔获物群体组成分析
    2.4 讨论与分析
        2.4.1 水温变化对作业渔场的影响
        2.4.2 渔获群体差异分析
第三章 阿根廷渔业及入渔政策环境分析
    3.1 本章目的
    3.2 中国企业对入渔阿根廷的问卷调查
    3.3 阿根廷的渔业背景
        3.3.1 自然海洋环境条件
        3.3.2 渔业概况
    3.4 阿根廷的经济背景
    3.5 阿根廷投资政策
    3.6 阿根廷进出口政策
    3.7 阿根廷社会情况及工会
        3.7.1 阿根廷畜牧业
        3.7.2 阿根廷文化
        3.7.3 阿根廷宗教
        3.7.4 阿根廷工会
        3.7.5 阿根廷劳动合同
    3.8 阿根廷外交情况
        3.8.1 阿根廷与欧洲关系
        3.8.2 阿根廷与美国关系
        3.8.3 阿根廷与英国关系
    3.9 阿根廷渔业政策与入渔政策
        3.9.1 阿根廷主要渔业制度
        3.9.2 阿根廷入渔政策
        3.9.3 其他相关政策
    3.10 中国与阿根廷的外交关系
    3.11 小结与分析
第四章 西南大西洋鱿钓渔业发展问题探讨
    4.1 本章的目的
    4.2 我国鱿钓船和公司在西南大西洋公海和线内生产的比较
    4.3 公司的鱿钓生产效益分析
        4.3.1 成本情况分析
        4.3.2 渔获价格分析
    4.4 鱿钓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4.1 公海渔场渔船数量大、装备参差不齐
        4.4.2 船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第五章 西南大西洋远洋鱿钓渔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5.1 加强与阿根廷的合作,入渔阿根廷
    5.2 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增强前瞻性
        5.2.1 根据资源、经济等因素进行调整
        5.2.2 及时调整销售策略
    5.3 加强渔船及其装备的升级改造,以及新技术应用
        5.3.1 LED集鱼灯
        5.3.2 应用渔情预报系统
        5.3.3 积极改良船型,降低成本和提供能源利用
        5.3.4 加强研究鱿鱼渔获物分鱼器的研制及其应用
        5.3.5 加强钓钩颜色等方面的研究,提高钓捕技术
    5.4 加强船员的培训及管理
        5.4.1 加强渔船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执行
        5.4.2 加强职务船员管理能力的培训
        5.4.3 加强安全操作的培训
        5.4.4 加强渔获装盘的培训
    5.5 渔业企业管理工作的改进
        5.5.1 线内生产公司调节劳资双方关系
        5.5.2 公海渔船应加强人文关怀
    5.6 寻找后备作业渔场,以防因阿根廷资源剧减带来的影响
        5.6.1 印度洋鸢乌贼
        5.6.2 澳洲双柔鱼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泰国汽车产业外商投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外商的国际投资理论文献综述
        1.2.2 关于泰国汽车产业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泰国汽车产业外商投资的理论依据
    2.1. 生产网络理论
    2.2 国际分工理论
第三章 泰国汽车产业概况
    3.1 外商在泰国汽车产业投资回顾
        3.1.1 外商在泰国汽车产业投资初期
        3.1.2 泰国政府实行汽车产业保护政策时期
        3.1.3 泰国开始实行汽车企业开放时期
        3.1.4 外商在泰国汽车产业第二批投资
        3.1.5 世界经济危机时对泰国汽车企业的影响
    3.2 泰国汽车产业现况
    3.3 外商在泰国汽车产业的地位
第四章 外商在泰国汽车产业投资的特点分析
    4.1 日本跨国公司在泰国汽车产业投资
        4.1.1 日本跨国公司在泰国汽车产业投资的起步
        4.1.2 日本跨国公司在泰国建立生产基地
    4.2 欧洲跨国公司在泰国汽车产业投资
        4.2.1 欧洲跨国公司在泰国汽车产业投资起步
        4.2.2 欧洲跨国公司在泰国建立生产基地
    4.3 美国汽车跨国公司在泰国汽车产业投资
        4.3.1 美国汽车跨国公司在泰国汽车产业投资起步
        4.3.2 美国汽车跨国公司在泰国建立生产基地
    4.4 小结
第五章 外商在泰国的汽车产业投资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
    5.1 外商在泰国汽车产业投资影响因素
        5.1.1 政府的促进政策
        5.1.2 区位优势
        5.1.3 劳动力因素
        5.1.4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5.1.5 配套产业发展水平
    5.2 外商在泰国汽车产业投资发展趋势
        5.2.1 日本跨国汽车公司在泰国汽车产业投资发展趋势
        5.2.2 欧美跨国汽车公司在泰国汽车产业投资发展趋势
    5.3 外商在泰国的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3.1 泰国缺熟练劳动力问题
        5.3.2 长期的政治问题对泰国汽车产业的影响
        5.3.3 泰国民族汽车企业开发问题
第六章 泰国汽车产业发展建议
    6.1 创造新的市场机会
    6.2 提高劳动力技能
    6.3 提高企业家能力
    6.4 建立良好环境的政府政策
    6.5 技术开发和研究
    6.6 帮助泰国汽车企业自主开发的产品树立品牌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外部因素影响下的阿根廷国家变革(1982-2002) ——从马岛战争到21世纪初经济危机(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马岛战争前的阿根廷制度变迁与外部影响
    第一节 历史溯源:外部因素与阿根廷的制度变迁
        (一) 民众主义政治体系的历史影响
        (二) 美国对阿根廷民众主义政权的打压
        (三) 美国的影响与军方的“反民众主义”活动
        (四) 民众主义的回归与再次崩溃
    第二节 美国的政策对军事威权体制的影响
        (一) 美国冷战政策与军人集团的政治理念
        (二) 卡特政府“人权外交”对阿根廷的影响
    第三节 国际因素在军政府经济改革中的作用
        (一) 西方自由经济理念对马丁内斯的影响
        (二) 美国对阿根廷经济改革的支持
        (三) 国际金融界对阿根廷经济改革的影响
        (四) 马丁内斯经济改革的实施与效果
    第四节 马岛战争爆发与军事体制的崩溃
        (一) 军政府内部斗争与经济政策失控
        (二) 马岛战争的失败与制度的崩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冷战末期国际环境下的阿根廷变革
    第一节 美国政策、地区形势与阿根廷的民主化
        (一) 美国里根政府“民主工程”对阿根廷的影响
        (二) 民主化进程中的政治博弈
        (三) 国际关系与阿根廷民主制度的巩固
    第二节 外债问题与IMF对阿根廷的影响
        (一) 国际经济冲击与外债问题
        (二) 外债危机对阿根廷经济的影响
        (三) IMF与阿方辛政府的债务谈判
    第三节 阿方辛时代制度危机的产生
        (一) “奥斯特拉尔计划”的实施与结果
        (二) “春季计划”的失败
        (三) 美国“贝克计划”与阿方辛政府的下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90年代国家变革中的外部因素影响
    第一节 90年代国际环境与阿根廷的政治变革
        (一) 国际民主化浪潮与庇隆党的转型
        (二) 国际民主化浪潮与中央地方权力结构变化
        (三) 新自由主义输入与阿根廷的“改革悖论”
        (四) 亲美战略与阿根廷变革的外部环境
    第二节 IMF对阿根廷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
        (一) 外债问题与“可兑换计划”
        (二) IMF引导下的劳工政策改革
        (三) IMF在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四) IMF对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第三节 外部因素与变革中的社会:以私有化为案例
        (一) “华盛顿共识”与私有化政策的实施
        (二) 外国投资者与国企私有化
        (三) 公共服务事业“外资化”对社会的影响
        (四) 外国投资与私有化进程中的腐败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外开放战略与21世纪初经济危机
    第一节 开放环境下阿根廷经济体制危机的形成
        (一) 开放程度与阿根廷的经济发展
        (二) 开放环境下国际经济危机对阿根廷的冲击
        (三) 对外开放的资本市场与财政体制的危机
        (四) 对外贸易开放与货币政策的冲突
    第二节 地区战略关系与阿根廷经济的变化
        (一) 南方共同市场与地区战略格局
        (二) 阿根廷与巴西的经济博弈
        (三) 地区一体化与经济危机的形成
        (四) 危机爆发前后地区关系的变化
    第三节 危机时代:政治经济的重新定位
        (一) 德拉鲁阿的上台及政策实施
        (二) MF对阿政策与经济危机的爆发
        (三) 杜阿尔德的危机管理
        (四) 基什内尔的“新政”
        (五) 政治体系和对外战略的变化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10)产业链视角下的中国大豆产业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背景与问题
    1.2 研究目标
    1.3 论文结构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说明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国大豆产业相关研究进展
    2.2 中国大豆产业相关研究综述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国大豆生产
    3.1 大豆生产的历史回顾
    3.2 大豆生产发展总况
    3.3 大豆生产布局
    3.4 生产收入与成本
    3.5 大豆生产的地位
    3.6 大豆种植制度
    3.7 大豆生产的影响因素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大豆流通
    4.1 近代大豆流通历史回顾
    4.2 大豆流通体制
    4.3 大豆流通数量与价格
    4.4 大豆流通主体与渠道
    4.5 大豆运输与仓储
    4.6 大豆交易方式
    4.7 大豆流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4.8 国外大豆流通的借鉴与启示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大豆加工
    5.1 中国大豆加工发展历史回顾
    5.2 大豆加工业生产概况
    5.3 大豆加工业发展概况
    5.4 大豆加工业生产布局
    5.5 大豆加工业发展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5.6 国际大豆加工业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大豆消费
    6.1 中国大豆消费的历史回顾
    6.2 大豆总体消费
    6.3 消费结构
    6.4 大豆产品的消费
    6.5 大豆供需平衡分析
    6.6 影响中国大豆消费的主要因素
    6.7 大豆消费的国际比较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大豆贸易
    7.1 中国大豆贸易总体发展历程
    7.2 大豆及其产品出口贸易
    7.3 大豆及其产品进口贸易
    7.4 大豆及其产品进出口价格变化与比较
    7.5 世界大豆贸易格局的发展变化
    7.6 中国大豆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7.7 中国大豆国际贸易竞争力分析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大豆产业政策
    8.1 建国以来的大豆产业政策
    8.2 大豆产业政策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8.3 主产国大豆产业政策
    8.4 主产国大豆产业政策的借鉴与启示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中国大豆产业经济中的几个重大问题探讨
    9.1 大豆产业安全问题
    9.2 转基因大豆发展问题
    9.3 大豆产业竞争力问题
    9.4 中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阿根廷3月份汽车生产和销售量增加(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2]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 陈彦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3]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联性研究:国企改革博弈视角[D]. 龙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4]中国中车国际化经营问题研究[D]. 杨延亭.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5]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D]. 刘欣瑜.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6]我国锂矿资源开发及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范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5)
  • [7]西南大西洋远洋鱿钓渔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以上海金优远洋渔业有限公司为例[D]. 张胜平. 上海海洋大学, 2015(02)
  • [8]泰国汽车产业外商投资分析[D]. 林美薇. 广西大学, 2015(03)
  • [9]外部因素影响下的阿根廷国家变革(1982-2002) ——从马岛战争到21世纪初经济危机[D]. 谭杨. 南开大学, 2014(04)
  • [10]产业链视角下的中国大豆产业经济研究[D]. 杨树果.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阿根廷3月汽车产销回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