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档案馆统计年报中的几个问题(一)

国家档案馆统计年报中的几个问题(一)

一、全国档案事业统计年报中的几个问题(一)(论文文献综述)

黄润青[1](2020)在《鲁东南地区的社会变迁 ——朱村研究(1949-2000)》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学术界更侧重于集体化时期的乡村被“国家化”的一面,直到1980年代的农村改革之后,相关研究虽再次确立乡村的主体地位,但是乡村社会的主体意识和发展策略却被或多或少有所忽略。当以乡村为研究视角时,可以发现国家对乡村的主导并不能完全取代乡村的主体意识,也抹杀不了乡村社会的发展策略。相反,国家权力的下沉,造就了乡村社会强势的公共权力。山东朱村的半个世纪发展历程和社会变迁表明,乡村社会有其独特的生存规则、价值取向,及其对国家权力的集体应对方式。国家与乡村的“二元对立”的解释模式,一定程度上矮化了乡村社会的发展策略和主体意识。1949年以来,朱村的核心问题是人口增长和人地失衡,朱村要面临其带来的资源短缺、家庭贫困、人际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1960年代朱村的出生率高于全省平均值,人口暴增,加之水利工程占地,使得朱村的人地冲突问题更为严重。人口的增长与家庭的核心化致使家庭的劳动力比重减少,从而使家庭个体的经济收入和抗风险能力降低。公共资源的紧缺与家庭负担的增大,使朱村村民更加依赖于通过国家建构的集体权力。集体对资产、农产品的支配权,成为乡村公共权力的支点和集体行动的基础。一方面,乡村的组织化、单位化,缩小了村民生活、生产的距离,从而给乡村社会留下了自我管理的空间;另一方面,人地关系的失衡、资源的短缺,也迫使朱村不断地在国家经济体制框架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借以维系生存和寻求发展。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是依靠国家在乡村建立的党政组织基础上实现的。干部是乡村公共权威的直接代表,同时又区别于国家代理人、乡村保护者。干部个人的家庭背景、出身、经历等因素,成为其行为选择的重要原因。朱村在抗战时期即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政权,1949年之后的干部群体基本是革命时期中共党员、干部群体的延续。朱村作为人口众多的主姓村庄,更能体现出国家权力运作和内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交叠、博弈的复杂性。在乡村与国家博弈和双向渗透的过程中,乡村社会内生的家族、血缘关系对乡村政治产生重要影响,朱村新任干部的血缘关系网络愈加清晰。乡村社会存在多层次、多维度的利益主体,村民以“己”为出发点构建利益共同体和“私人的道德”。“公”与“私”的界限是集体管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国家主导下的制度建设、内生性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个体的理性行为选择共同维系着乡村社会秩序。朱村人口众多,其秩序的维系依赖于制度和规则,这既是国家意志在乡村社会的体现,也符合乡村社会生存逻辑。而且,在绝大多数村民不具备向村外发展的能力时,村民维护其自身利益的同时必然会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相比于国家的权力制约,乡村社会内部的制约往往更具常规和有效。集体化时期分配制度的“平均主义”,并不是导致生产效率的低下的全部因素,以工分制为基础的分配制度也不能囊括乡村贫困的原因。集体化时期普遍贫穷的状态使乡村社会依靠生存伦理和互惠原则,并将分配制度推向“平均主义”方向。但是,所谓的“平均主义”是以家庭劳动力再生产作为“道义经济”契约的担保。集体化制度的问题并不在于集体经营效率的低下,而在于人口与制度的悖论使乡村无法突破人地冲突的困局,从而导致“过密化”生产愈发严重。作为生产单位的乡村,是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内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人多地少的困境,朱村的首要目标是生存,其次是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并不能完整覆盖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乡村社会利用其受限的自主权和可掌控的“边缘地带”,围绕着“生存”和“发展”不断努力,其中既包括以“反行为”方式呈现的生产劳动和生活需求,也包括朱村在农业生产规划、劳动力分配、农业机械化发展和集体权利的维护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经济理性和自主意识。为解决生产“内卷化”的问题,朱村规划集体副业、林业的生产,鼓励村民从事建筑、运输等工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朱村种植业集体经营的单位面积产出不低于自留地。“集体”并不仅仅是国家权力下延在乡村社会的代表,同时是作为乡村社会利益的角色代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因为土地资源的紧缺,朱村的劳动力逐渐走向市场。与此同时,朱村利用集体化时期的公共积累发展村办企业,农民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公共权力削减,村民的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距离拉大,集体行为的逻辑也慢慢失去其根基。转型期内乡村社会的地方性规则和市场化的发展使乡村管理者具备了利益交换的可能。村民选择向外发展,从而在乡村的公共事务上主动退让。乡村社会中既涵盖个人逻辑、集体逻辑和国家逻辑之间的冲突和博弈,也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契合和渗透。乡村社会的发展策略,并不限于农民的“反行为”。朱村的历史变迁表明,无论是集体化时期还是改革时期,国家权力不能替代乡村社会的主体意识。

周官标[2](2016)在《关于实施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的几点思考——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积极响应国家档案局号召,开始全面实施档案数字化和异质异地备份工作。为了做好档案的异质异地备份,首先要让全体职工认识到异质异地备份工作的重要性,抓紧制定实施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的原则和实施方法,解决在异质异地备份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毛少汉[3](2016)在《基于问题导向的新世纪以来我国《档案法》修改研究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由于制定时间相对较早,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修改《档案法》提上日程,本文认为,《档案法》的修改应该树立“公开是原则,保密是例外”的原则,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更宏观、更具体、更全面的角度出发去修改。总之,原先的时代背景下制定的《档案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国家和公民都迫切地期待新的《档案法》的出台。本文运用问题导向的方法对核心刊物里关于《档案法》修订的文献进行文本内容分析,提取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罗列,挖掘《档案法》背后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档案法》修改过程中哪些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并统计出了每个问题的被提次数,最后加以总结归纳。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问题按照期刊分布和高产作者分布的情况,论述了《档案法》修改方面论文的数量与年代的分布情况,论述了各个不同类型的问题。最终本文把这些问题归结于四个方面: 《档案法》修改中关于宏观层面的问题;《档案法》与其他法律之间的存在的衔接问题;《档案法》具体条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在《档案法》中添加新条款的问题。并且在这四个问题的基础上,得出了关于《档案法》修改的四个方面的建议:首先宏观上要与时俱进,构建一部善法;其次要在微观上抓住重点问题,修改现行《档案法》中的现有条款;然后在修改中还需注重《档案法》和其他法律之间的衔接关系;最后需要添加新条款来满足档案工作的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张永强[4](2014)在《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与馆际一体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数字档案馆“馆室一体化”和“馆际一体化”两个核心展开讨论与研究,阐述了两者在理论基础、功能定位、建设目标和总体框架等方面的异同与联系。其中,前者的重点在于处理馆室关系,通过搭建档案馆与档案室之间的联通渠道,实现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同时保障电子文件的“四性”以及解决信息资源建设等问题;后者侧重于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以馆际一体化网络为依托实现异地查档、跨馆服务等功能,并最终形成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网络。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档案馆、室一体化和馆际一体化的相关理论研究、实践经验等做了分析汇总。总结了我国现阶段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及一体化实践现状与面临的难题;阐述了一体化建设的参考模型、标准规范和理论依据;对一体化总体建设流程进行了全程梳理,涉及前期准备、基础设施建设、体化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数据库建设、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对“一体化”平台做了进一步的功能拓展与提升,加入了“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和“档案云服务”平台的构建与研究等内容。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分别对“馆室一体”与“馆际一体化’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论述,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主线把两个“一体”化关联起来,为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赵海林[5](2014)在《治理档案事业科学方法的不懈探索——甘肃省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目标管理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通过对一定时间段(一般为年度)内目标的制定、实施与考核、奖惩,以促进预期总目标、总任务实现的一种激励性管理方法。近20年来,甘肃省档案局将其作为档案事业宏观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每年与市、州档案部门签定《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任务书》,年复一年不懈探索,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优化,逐步构建了一个基本符合档案事业发展规律、甘肃实际情况和实用有效原则的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体系,成为推进档案事业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在不断激发档案工

刘曼曼[6](2013)在《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探析》文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人类的记忆、情感和审美,以其独特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鲜明个性展现着一个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标识。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加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发祥并流传于民间,在民间封建传统习俗的影响下,长久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依靠家族内部实现承传,这样的传承体系使其很容易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遭到破坏,有些甚至已经濒临灭绝。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在实际的保护过程中,仍有大量优秀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因此,采取何种保护方式既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的、活态的保护,又能够不断提高它的生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上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保护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文化内核,是那些很难展示的传统知识、经验、技能与技术,似乎与以实体形式存在的档案不着边际,但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积极探索,使得运用档案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从档案学的基本原理出发,依托具体的管理活动,将档案工作中收集、整理、鉴定、检索、编研、保管、利用等具体管理活动中的研究成果,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工作。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研究,正是在档案视域下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新模式,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和传承方式、价值和形态等进行整体的、活态的保护,实现“保存过去,服务未来”的宏伟目标。

张倩[7](2005)在《构筑数字化档案平台 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建设高校档案文件级目录DBMS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

仲禾[8](2002)在《全国档案事业统计年报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研究表明

二、全国档案事业统计年报中的几个问题(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档案事业统计年报中的几个问题(一)(论文提纲范文)

(1)鲁东南地区的社会变迁 ——朱村研究(1949-200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综述
    三、研究框架
    四、资料概述
第一章 朱村早期的自然生态和社会历史
    第一节 村落形成与对外联系
        一、傍水而居的生态地理
        二、自然灾害与宗族迁居
        三、经济地理空间
        四、婚姻圈与社会交往
    第二节 文化背景与社会变革
        一、科举传统与文化教育
        二、中共党组织的建立
        三、土改与朱村权力结构
    小结
第二章 集体化与朱村的人口家庭变迁
    第一节 人地冲突与调整
        一、人口增长与人地失衡
        二、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影响
        三、人地冲突与人口外迁
    第二节 人口增长与家庭制度的变迁
        一、家庭规模变化
        二、核心家庭趋向
        三、家庭周期与经济负担
    第三节 家庭困境及其应对
        一、合作化前的家庭经济
        二、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化
        三、人民公社时期的家庭收入
        四、灾荒与家庭经济生活
    小结
第三章 集体财产与家庭经济
    第一节 集体财产与家庭财产
        一、合作社与生产资料的集体化
        二、“大跃进”与资产的“再集体化”
        三、核算单位变更与资产下放
        四、农村改革与资产分配
    第二节 超支借款与家庭经济
        一、集体化与超支欠款
        二、借款与经济依赖
        三、欠款问题的解决
    小结
第四章 国家、乡村与公共权力
    第一节 组织与管理者
        一、乡村社会的组织结构
        二、主要干部的新陈代谢
        三、家族关系的强化
    第二节 制度建设与权力制约
        一、“四清”与财务整顿
        二、整党与队伍净化
        三、民主理财与政治、经济路线的监督
        四、双向表达与“向下”的权力
    第三节 公共权力与乡村秩序
        一、“看青”与社会管理空间
        二、多维利益与“公”“私”界限
        三、围绕公共食堂的利益冲突
    小结
第五章 经济变迁中的乡村理性
    第一节 农业种植的有限自主
        一、生产计划中的国家与乡村
        二、计划中的“反行为”视角
        三、种植结构的人为因素
    第二节 劳动力分配
        一、合作化与劳动定额
        二、劳动报酬与“退社”风波
        三、公社时期的劳动管理
        四、集体经济与联产承包
    第三节 劳动力、机械化与集体经营
        一、集体经营与密集型生产
        二、六七十年代的机械化发展
        三、剩余劳动力与副业生产
    第四节 土地、水利与作为共同体的乡村
        一、土地登记与地权集中
        二、水利占地与林业发展
        三、维权与共同行动
    小结
结语:乡村社会的主体意识
    一、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
    二、集体行为的经济理性
附录
    附录一 《庭训琐言》
    附录二 常胜社部分社员土地股金登记表(1955年)
    附录三 金星社固定财产投资表(1955年)
    附录四 朱村固定财产统计表(1975年)
    附录五 部分朱村人口迁出表(1940-1963年)
    附录六 部分家庭土地、住宅情况表(1952年)
    附录七 部分家庭户口统计表(1958年)
    附录八 阶级家庭阶级成分统计表(1966年)
    附录九 部分家庭土地收入表(1953年)
    附录十 朱村劳动致富登记表(部分)(1983年)
    附录十一 小麦、地瓜劳动定额分类表
    附录十二 朱村主要粮食作物面积表(集体经营)(1958—1977年)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关于实施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的几点思考——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的可行性和紧迫性
二、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基本原则
        1. 因情而异。
        2. 稳妥可靠。
        3. 突出重点。
    (二)实施方法
        1. 复制。
        2. 数字化。
        3. 缩微。
三、档案异质异地备份工作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要强化我馆员工的安全意识。
    (二)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统筹规划。
    (三)要制定好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的标准。

(3)基于问题导向的新世纪以来我国《档案法》修改研究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1 档案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
        1.3.2 档案立法发展的现状
        1.3.3 《档案法》的修改
    1.4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重点
        1.5.3 研究难点
        1.5.4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调研法
        1.6.2 内容分析法
        1.6.3 比较研究法
        1.6.4 统计分析法
        1.6.5 归纳演绎法
    1.7 本章小结
2 新世纪以来我国《档案法》修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之归纳
    2.1 《档案法》的产生及修改历程
    2.2 《档案法》中存在的问题归纳
    2.3 本章小结
3 新世纪以来我国《档案法》修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之分析述评
    3.1 按期刊分布来评价
    3.2 按期刊论文的发表时间评价
    3.3 按高产作者分布来评价
    3.4 按问题的类型评价
        3.4.1 《档案法》修改中关于宏观层面的问题
        3.4.2 《档案法》与其他法律之间存在的衔接问题
        3.4.3 《档案法》具体条款中存在的问题
        3.4.4 需要在《档案法》中添加新的条款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新世纪以来我国《档案法》修订的总结与建议
    4.1 在宏观原则问题方面
    4.2 在微观具体条款方面
    4.3 在《档案法》和其他法律之间的衔接关系方面
    4.4 在添加新条款方面
    4.5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新世纪以来9本核心刊物中有关《档案法》修改的文献

(4)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与馆际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
        1.3.1 国内现状
        1.3.2 国外现状
    1.4 论文框架及研究思路
        1.4.1 论文框架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5.1 重点难点
        1.5.2 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2 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与馆际一体化概述
    2.1 数字档案馆和数字档案室的概念
        2.1.1 数字档案馆概念
        2.1.2 数字档案室概念
    2.2 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和馆际一体化的概念
        2.2.1 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的概念
        2.2.2 馆际一体化的概念
        2.2.3 基于不同视角的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与馆际一体化概念解读
        2.2.4 馆室一体化与馆际一体化的异同与联系
    2.3 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与馆际一体化的通用理论依据
        2.3.1 信息生命周期理论
        2.3.2 三个体系建设
3 我国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与馆际一体化建设现状
    3.1 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与馆际一体化概况
    3.2 具体建设情况
        3.2.1 管理规划建设
        3.2.2 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3.2.3 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实践
    3.3 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3.3.1 管理规划相对滞后
        3.3.2 标准规范体系不够健全
        3.3.3 实际工作轻重失衡
        3.3.4 安全防范有待加强
        3.3.5 队伍建设不够到位
4 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建设
    4.1 馆室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参考模型及标准规范
        4.1.1 理论基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4.1.2 OAIS参考模型
        4.1.3 ISO15489文件管理国际标准
    4.2 馆室一体化建设的前期分析论证
        4.2.1 设计原则
        4.2.2 相关信息的分析与估算
        4.2.3 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架构
        4.2.4 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平台网络拓扑结构
    4.3 馆室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
        4.3.1 基本软硬件设施配置
        4.3.2 馆室一体化设施配置
    4.4 应用系统建设
        4.4.1 数字档案信息收集系统
        4.4.2 数字档案综合管理系统
        4.4.3 数字档案存储系统
        4.4.4 数字档案信息服务利用系统
    4.5 馆室一体化信息资源建设
        4.5.1 馆室一体化信息资源建设原则
        4.5.2 馆室一体化信息资源建设
    4.6 保障体系建设
        4.6.1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4.6.2 标准规范保障体系建设
    4.7 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的地位及意义
5 数字档案馆际一体化建设
    5.1 馆际一体化理论基础
    5.2 数字档案馆际一体化总体架构
        5.2.1 国家层级的馆际一体化架构
        5.2.2 地方层级的馆际一体化架构
    5.3 馆际一体化功能拓展
        5.3.1 三级一体便民服务体系
        5.3.2 三级一体便民服务体系协同机制构建
    5.4 馆际一体化应用系统构建及功能提升建设
        5.4.1 馆际一体化应用系统开发及功能提升需求分析
        5.4.2 各网段应用系统及其功能
        5.4.3 其他功能提升建设
    5.5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
        5.5.1 调整管理体制
        5.5.2 健全法律法规
        5.5.3 完善标准规范
        5.5.4 打造共享平台
6 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趋向——档案云
    6.1 档案云简介
        6.1.1 档案云的概念
        6.1.2 档案云的特点
        6.1.3 档案云对一体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6.2 档案云与数字档案馆管理系统的比较
    6.3 档案云的建设与实施
    6.4 档案云建设展望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5)治理档案事业科学方法的不懈探索——甘肃省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是开展档案工作目标管 理的前提条件
二、认真进行考核是落实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任务 的关键环节
三、科学应用考核结果是持续有效推进目标管理 的动力源泉
四、坚持四个导向是充分发挥目标管理正能量的 重要保证

(6)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1.5 研究的难点
第2章 非遗档案式保护的相关基本概念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国际认定
        2.1.2 国内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讨论
        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再认识
    2.2 “非遗档案式保护”的相关概念解析
        2.2.1 对非遗档案式保护的解读
        2.2.2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理解
        2.2.3 档案式保护的原则
第3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依据及意义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提出依据
        3.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提出的理论依据
        3.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的法律依据
        3.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已有了良好的开端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意义
        3.2.1 档案式保护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延续
        3.2.2 档案式保护有助于丰富优化档案馆馆藏
        3.2.3 档案式保护模式的探索有助于拓宽档案学研究视野
第4章 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4.1 保定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必要性
        4.1.1 档案式保护是保定市非遗保护工作的迫切要求
        4.1.2 档案式保护是推进保定市非遗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手段
        4.1.3 传统文化保护背景下档案事业发展的历史重任
    4.2 保定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可行性
        4.2.1 保定市各级政府对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视与支持
        4.2.2 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
        4.2.3 保定市已初步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
第5章 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面临的难题及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5.1 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面临的难题
        5.1.1 档案式保护意识淡薄
        5.1.2 档案式保护工作队伍不健全
        5.1.3 档案式保护经费投入不足
        5.1.4 档案式保护工作专业人员匮乏
        5.1.5 不注重与地方高校及相关专业的合作
    5.2 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5.2.1 整合壮大非遗档案式保护力量
        5.2.2 全面收集非遗普查资料
        5.2.3 及时建立完整的非遗档案
        5.2.4 增加构建非遗信息化平台的资金投入
        5.2.5 重视非遗传承人和专业人才培养
        5.2.6 合理开发利用特色非遗档案
        5.2.7 多渠道广泛宣传非遗档案式保护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构筑数字化档案平台 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建设高校档案文件级目录DBMS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建档案文件级目录DBMS运行模式的前提条件
    (一)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优化装备与创新规则
    (三)健全网络与加强培训
二、建设档案文件级目录DBMS运行平台的重要环节
    (一)以“件"代“卷”,细化目录
    (二)编目排号,优化集成
    (三)激活检索,提升效能
    (四)严格审验,确保质量
    (五)存储备份,多重保护
三、运用档案文件级目录DBMS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空号问题
    (二)档案多存或者漏存问题
    (三)方法适用范围问题

四、全国档案事业统计年报中的几个问题(一)(论文参考文献)

  • [1]鲁东南地区的社会变迁 ——朱村研究(1949-2000)[D]. 黄润青. 山东大学, 2020(09)
  • [2]关于实施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的几点思考——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为例[J]. 周官标. 考试周刊, 2016(88)
  • [3]基于问题导向的新世纪以来我国《档案法》修改研究之研究[D]. 毛少汉. 浙江大学, 2016(02)
  • [4]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与馆际一体化研究[D]. 张永强. 浙江大学, 2014(02)
  • [5]治理档案事业科学方法的不懈探索——甘肃省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 赵海林. 档案, 2014(01)
  • [6]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探析[D]. 刘曼曼. 河北大学, 2013(S2)
  • [7]构筑数字化档案平台 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建设高校档案文件级目录DBMS的实践与思考[J]. 张倩. 档案与建设, 2005(02)
  • [8]全国档案事业统计年报中的几个问题(一)[J]. 仲禾. 中国档案, 2002(01)

标签:;  ;  ;  ;  ;  

国家档案馆统计年报中的几个问题(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