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兽药残留监控有何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洪雅真[1](2020)在《广州市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在食品安全风险激增的背景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传统食品安全治理提出了新的需求。治理主体之间的联系明显增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新格局初具雏形,共同的利益诉求和主体权力意识使得协同治理具有了实现的可能性,而协同治理在治理观念、治理方式和治理效果上所体现的优越性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可以说,协同治理是实现餐饮食品安全治理的内在需求、实现餐饮行业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首先对协同学、治理理论以及食品安全,餐饮服务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紧接着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并结合国外治理经验和协同治理理论提出餐饮业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完善和解决措施。论文共分为6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内容,介绍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在协同治理理论以及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理论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是核心概念和支撑理论,包括概念内涵、参与主体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协同治理、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食品安全监管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第三章对L区食品安全治理的历史变迁、餐饮业食品安全治理现状以及各主体参与现状进行阐述;第四章对主要从公共部门、餐饮企业、消费者、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媒体等几个方面对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协同治理问题的存在原因进行分析。第五章主要介绍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欧盟等)餐饮食品安全合作治理的先进经验。第六章提出完善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最后做出结论,对全文进行回顾和汇总。
章蕾[2](2019)在《协同治理视角下学校食品安全治理的模式研究 ——以上海市Y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食品安全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过渡时期,校园食品安全尤其如此。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物质的丰富,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质量的日益改善、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我国已经逐渐从食物短缺的阶段步入食物相对剩余的阶段,甚至食品营养不均衡的阶段。校园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让学校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牵动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心。面对众多的学生和家长,在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治理领域中的各个主体都在想方设法加强监督管理,维护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食堂经历了从“全权管理-后勤社会化-后社会化”的阶段,经营权的变化带来管理上面的变化。学校在适应管理方式革新的同时,面对各方面给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施加的压力,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协同治理作为公共管理中的一种现代化的治理理念,适合于应对复杂性、系统性的治理问题。在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环境当中,存在着内外多主体的共同治理的局面,“校长负责制”让学校处于整个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核心位置。学校要做好食堂食品安全治理工作,需要协同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协同治理。特别是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最为关心的学生和家长,他们其实很难真正参与到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核心工作当中,将其纳入到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治理当中,可以有效的缓解学校对于食堂食品安全的监管压力,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增加一道防护屏。上海市Y中学通过定期举行食堂沟通会的方式,将学校、供应商、学生、家长都纳入到食堂食品安全治理当中,使各方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形成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局面。本文以协同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上海市Y中学食堂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个案研究,以访谈、问卷调查和参与观察的方式,寻找上海市Y中学食堂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可取之处,以及问题所在。主要是家长代表的选取和参与程度问题,以及家长代表与学校、供应商之间的协同配合等。将家长纳入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当中,有效的完善了学校食品安全治理环境。基于此种治理模式,在借鉴国外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的做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协同治理模式,使食堂从传统的监督管理走向“协同治理”。重构食品安全协同治理模式下各主体的角色:学校成为食堂食品安全治理当中的协同者;供应商是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服务者;家长作为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参与者;学生成为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建议者;监管部门承担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监管者角色;教育局着手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调控者工作。通过调查和分析,提出完善上海市公办高中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继续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食品安全全流程信息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家长参与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治理;搭建食堂沟通会实现校内的沟通平台;广泛协作实现学校食品安全协同治理。
陈青霓[3](2018)在《提升广东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及满意度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消费者主权理论基础上,以消费者作为评价主体,以食品安全认知及满意度作为评价对象,根据广东省各市经济水平及地理位置抽取五个城市进行广东省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及满意度调研研究。通过消费者现状满意度测评,全景式掌握广东省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状、对政府治理满意度、社会监督满意度、企业主体责任满意度、风险感知满意度、质量情况满意度五个现状满意度二级指标对比分析,深入剖析广东省食品安全短板问题。进一步分析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满意度的多重因素,为政府治理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案。本调研的研究方法为:(1)文献分析法:基于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公共管理学的社会共治理论、心理学的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的相关理论研究,为提升广东省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及满意度的对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德尔菲法:了解专家们对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认知及满意度的一、二、三级指标构建的看法及建议,构建影响政府精准治理、有效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因素的架构模型。(3)问卷调查法:抽取五市进行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及满意度调查,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德尔菲法及预调查结果,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共包括18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为食品安全认知情况、食品安全满意度;二级指标为食品安全关注度、食品安全认知度、食品安全参与度、比较满意度、现状满意度;三级指标为食品安全常识知晓率、食品安全法律知晓率、食品安全创城知晓率、与过去一年相比、与其他城市相比、与创城预期相比、政府治理、社会监督、企业主体责任、风险感知、质量情况。测评结果显示:广东省五市消费者食品安全满意度为71.58;监管体系建设满意度最高,执法维权最低;网络媒体监督满意度是优于行业协会工作的;企业中间环节突出;对农兽药残留最为担忧;食品安全常识普及率较高为91%;食品安全法的知晓水平是对满意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政府可以提过加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升广东消费者食品安全整体认知水平;引导消费者回归理性认知,积极开展风险交流;实施“四位一体”战略,实现食品安全共治。
田海伟[4](2018)在《QuEChERS-HPLC-MS/MS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药物多残留》文中研究表明兽药的广泛应用源于兽药在畜牧业养殖过程中有预防动物疾病、防止传染性疾病扩散,治疗和诊断动物疾病的作用。兽药良好的治疗效果催生过度使用的现象,产生兽药残留产品,食用后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开发准确、高效、低成本的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十分重要。Qu ECh ERS方法首先在农药残留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国内外研究者的探索过程中,将此方法应用的基质范围不断扩大。本研究针对Qu ECh ERS前处理技术的改良、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条件优化,并将两者结合。以常用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青霉素类药物为目标分析物,建立了牛奶和牛肉中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不仅提高了两类兽药残留的检测效率和准确度,并且扩大Qu ECh ERS前处理技术的基质应用范围,为其它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检测提供科学依据。以下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建立了结合QuEChERS前处理方法测定牛奶和牛肉中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HPLC-MS/MS分析方法,样品经过不同酸度的乙腈提取,加入无水Na2SO4、Na Cl脱水、盐析,吸附剂净化后,得待测液上机测定。实验结果如下:10种糖皮质激素在0.1~100 ng/m L范围内呈线性,线性关系良好。牛奶和牛肉的基质效应在0.81~0.96、0.82~1.10之间;定量限、检出限分别在0.1~0.3μg/kg、0.5~1.1μg/kg与0.1~0.3μg/kg、0.5~0.9μg/kg之间,三个水平加标回收率在73.7%~98.6%、64.5%~91.5%之间,精密度(n=6)均小于20%。该方法简单快捷、准确可靠,适合于大批量牛奶和牛肉样品中糖皮质激素的检测。建立了QuEChERS-HPLC-MS/MS检测牛奶和牛肉中青霉素类药物分析方法。10种青霉素类药物线性关系良好,阿莫西林线性范围5~100 ng/m L;苯唑西林、氯唑西林、阿洛西林为0.5~100 ng/m L;其余均为1.0~100 ng/m L。牛奶检测方法的基质效应在0.81~0.96之间,回收率在75.3%~93.4%,日间精密度和日内精密度分别在2.0%~12.0%、3.0%~12.8%之间;检出限0.2~2.5μg/kg,定量限0.5~5.0μg/kg。牛肉检测方法的基质效应在0.80~1.10,回收率在69.5%~92.6%,日间精密度和日内精密度小于20%,精密度良好;检出限0.3~3.5μg/kg,定量限1.0~10μg/kg。将实验方法应用到实际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舒畅[5](2017)在《基于经济与生态耦合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行为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养殖废弃物污染,尽管政府已将污染治理提上日程,但废弃物数量的增加、有害物质的超标残留以及消纳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种养脱离、利益主体众多、利益关系复杂、治理链条长等困难束缚着治理进程。因此,基于经济与生态耦合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行为及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研究在对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形成及污染机理、治理行为及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厘清了我国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形成及超载负荷现状,实证研究了相关利益主体采纳治理技术模式和选择治理纵向关系的行为特征、影响因素及经济生态效益,分析评价了我国政府参与畜禽废弃物治理的主要政策及其绩效,探讨了我国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模式及其机制,总结了发达国家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政策经验及可借鉴之处。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是:污染表象原因是种养脱离,其治理效果受相关利益主体行为影响显着;养殖场户采纳的废弃物治理技术模式以简易化为主,且影响因素各异;养殖场户废弃物治理纵向关系松散,交易链条不稳定;种植户废弃物治理技术以粪肥为主,纵向关系松散,影响因素各异;减量化生产经营方和资源化中间商治理行为以基础性为主,参与动力不足;政府治理监管范围拓宽且强度加大,但政策手段不完善;种养脱离型治理模式和松散型治理机制在我国仍是主流,种养结合型治理模式和紧密型治理机制则是优化路径;可借鉴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的有效实施存在适用条件。据此,本研究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基于种养品种和环境可承载能力优化种养产业布局;划定禁限养区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土地流转,保障消纳用地和基础设施供应;全面改进完善治理技术标准,并根据治理环节及治理程度推行不同技术;根据种养结合程度加强治理纵向关系,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示范作用;依托约束因素构建治理主体间紧密的制衡关系;建立权威与明确、全面与合理的治理政策体系,提高废弃物经济价值。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在于:从经济管理层面理论探讨了畜禽养殖废弃物形成及污染机理、治理行为及治理机制;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治理主体的治理行为及政府政策绩效;揭示了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的类型、约束因素和适用条件。获得的研究成果既能为丰富和完善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的经济理论研究提供重要借鉴,也能为政府优化治理监管政策和种养业相关利益主体改进治理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韩俊成[6](2016)在《喹乙醇在猪、鸡和鱼体内的残留消除研究》文中指出喹乙醇(Olaquindox)是喹恶啉类抗菌促生长型饲料添加剂,因其效果好,价格低,曾被广泛用于养殖业生产中,但喹乙醇存在大量使用和滥用现象,导致其在体内的残留超标,因其具有致癌性,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欧美和日本对其禁用,我国规定小于35kg的仔猪可用,禁用于鱼和禽类,休药期35天,残留标示物为3-甲基喹恶啉-2-羧酸(MQCA),残留靶组织为肝脏。但以前所有研究并没有提供系统的喹乙醇在食品动物残留消除数据和残留标准制定的依据,因此有必要对喹乙醇的残留消除进行系统的研究。根据本实验室喹乙醇在猪,鸡、鱼和大鼠体内的放射性示踪研究结果,按VICH指南及FDA规定,确定喹乙醇的主要代谢产物为O1(N1脱一氧喹乙醇)、02(脱二氧喹乙醇)、04(N1脱氧喹乙酸)、05(脱二氧喹乙酸)、07(N4-脱一氧喹乙醇)、加上喹乙醇原形O0和原残留标示物06(3-甲基-喹恶啉—2-羧酸,MQCA)作为多残留检测对象,进行猪、鸡和鱼体内的残留消除试验,确证喹乙醇残留标示物和残留靶组织,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商品组织为肝、肾、肌肉、脂肪、但结合我国居民的生活习俗也把非商品组织心、肺、胃、大肠和小肠纳入到研究范围。本课题首先合成喹乙醇6种主要代谢产物:然后以猪、鸡和鱼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喹乙醇原形和6种主要代谢产物在各商品和非商品组织中的多残留高效液相检测方法:最后,以此为基础进行喹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在猪、鸡和鱼体内残留消除规律的研究,并进一步对喹乙醇进行食品安全评价。通过本课题确定了喹乙醇在猪和鸡的残留靶组织为肾脏,鱼的残留靶组织为肝脏,残留标示物均为脱二氧喹乙醇,并分别按照JECFA,FDA和EMEA程序分别制定残留限量和休药期标准,为其兽药残留监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其残留标准修订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1喹乙醇主要代谢物对照品的制备以喹乙醇为原料,N2S2O4为还原剂,连二亚硫酸钠以溶液的形式缓慢滴加,控制还原剂与喹乙醇之间的摩尔比为1:1,反应温度控制在50℃左右,得到两种脱一氧喹乙醇的混合物,将粗产物经硅胶层析柱层析纯化后,再用乙酸乙酯重结晶3次,其纯度达到97%。以喹乙醇为原料,N2S2O4为还原剂,连二亚硫酸钠以溶液的形式滴加,控制喹乙醇与还原剂之间的摩尔比为1:4,反应温度控制在60℃左右,反应约5小时,制得脱二氧喹乙醇,经乙酸乙酯重结晶3次后,其纯度不低于99%。以苯并呋咱(BFO)和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三乙胺为催化剂,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控制二者摩尔比为1:1.5,40℃反应24小时,得到中间产物3-甲基喹恶啉-2-甲酸乙酯,并以此为原料,N2S204作为还原剂进行脱氧反应,控制摩尔比为1:1,生成N1脱一氧3-甲基喹恶啉-2-甲酸乙酯,加入过量的N2S204后,则生成了脱二氧3-甲基喹恶啉-2-甲酸乙酯,然后用NaOH水解酯键得到MQCA和N1脱氧MQCA,其中MQCA经过乙酸乙酯重结晶2次后,其纯度不低于99%,然后依此为基础与甘氨酸乙酯缩合,再进一步用碱解即可得到脱一氧喹乙酸和脱二氧喹乙酸,再用乙酸乙酯重结晶2次后,其纯度不低于97%。2喹乙醇及其主要代谢物多残留检测的高效液相方法的建立根据本实验室前期放射性示踪研究结果,确定01、02、04、05和07为喹乙醇的主要代谢产物,加上原形和原残留标示物MQCA共7种化合物,建立了喹乙醇及其六种代谢产物在猪和鸡的肝脏、肾脏、肌肉、脂肪、心、肺、胃、大肠和小肠以及鱼的肝脏、肾脏、肌肉、脂肪、皮肤和胃肠道等商品和非商品组织中的残留检测高效液相(HPLC)方法。具体为色谱柱:Aglient ZORBAX SB-C18(4.6×250mm,5μm);流动相:A相:0.6%甲酸水,B相:乙腈;(洗脱条件为:0-5min,乙腈10%,甲酸水90%;5-25 min,乙腈30%,甲酸水70%;25.01min,乙腈10%,甲酸水90%;32min,乙腈10%,甲酸水90%)紫外检测波长320nm;进样量40μL;柱温30℃。组织样品用0.1mol/L的盐酸50%甲醇40%乙酸乙酯复合试剂提取、经正已烷去脂及HLB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最后用体积比为10:90的乙腈:0.6%甲酸水混合试剂复溶,HPLC检测。方法学考核表明,该方法01和02在猪和鸡的肝、肾、肌肉、脂肪、心、肺、胃、大肠和小肠及鱼的肌肉、皮肤和胃肠的定量限(LOQ)为20μg/kg,04、05、06和07在猪、鸡和鱼各组织中的LOQ为40μg/kg,00在猪、鸡和鱼各组织的LOQ为50μg/kg。添加不同定量限浓度的药物,回收率在均在63.1%-86.5%,且日间变异系数(CV)均小于12.6%。本实验建立的残留检测方法满足定量分析要求,能用于喹乙醇及其代谢产物的残留残留消除检测分析。3喹乙醇在猪、鸡和鱼体内的残留消除研究健康大三元商品猪25头,随机分为5组,连续饲喂添加100 mg/kg喹乙醇的饲料30d,20日龄科宝肉鸡30羽和健康鱼30尾,随机分成5组,连续饲喂添加50mg/kg喹乙醇的饲料30d,停药后于不同时间点宰杀一组动物,取动物的商品和非商品组织。按上述方法对组织中药物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如下:猪:停药6h,各组织均检出到原形00、01、02及MQCA,药物浓度范围分别为 108.4-212.4μg/kg,36.6-219.1μg/kg,73.7-934.0μg/kg 和 47.6-402.8μg/kg;02 在肾脏浓度最高,原形和01在猪体内消除较快。休药3d后,各组织中00和01均消除至定量限以下,肝脏和肾脏中能检测到MQCA,浓度为35.μg/kg和101.Oμg/kg,肝脏,肾脏和肺脏中检测出02,浓度分别为86.5μg/kg,293.6μg/kg和61.1μg/kg,其他组织中各药物均降到LOQ以下;休药7d后仅肾中检出02,浓度是111.0μg/kg,休药14d各组织中的药物均不能检出。由此,可以发现喹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在肝脏,肾脏,肌肉和肺中的残留时间均超过三个时间点,残留时间最长的化合物为02和06,残留时间最长的组织为肾脏。鸡:停药6h,和猪相比,鸡所有组织中不能检测出07,而鸡所有组织中均能检测到 00、01 和 02,浓度范围分别是 51.8-298.9μg/kg,38.2-178.1μg/kg,23.4-164.6μg/kg,且肝脏最高;休药3 d后,肝脏和肾脏中能检出02,浓度分别为57.8和57.7μg/kg;在肺中检测出01和02,浓度分别为22.0和38.5μg/kg。停药5d,在肾中检测出02,浓度为40.5μg/kg,肝脏中02的药物浓度43.6μg/kg;停药10d,各组织中检测不到任何代谢产物,可以发现喹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在肝脏,肾脏和肺中的残留时间均超过三个时间点,残留时间最长的化合物为01,02和06。鱼:停药6 h,和猪、鸡相比,能检测到的化合物种类明显较少,组织肝脏、肾脏、肌肉、皮肤和胃肠仅能检测到原形、02和06,而脂肪中仅能检测到00和02;停药1d,仅肝和肾中能检出02和06,浓度范围分别为39.8-62.4μg/kg,38.4-39.9μg/kg肝脏居多:胃肠中检测到02,浓度为46.2μg/kg;停药3d,所有组织中的原形和06均消除至LOQ以下;仅肝脏中有少量的02,浓度为36.3μg/kg。停药7d各组织中检测不到任何代谢产物,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喹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仅在鱼肝脏超过三个时间点,残留时间最长的化合物为02。4猪、鸡和鱼可食性组织中的喹乙醇最高残留限量和休药期制订本课题按照JECFA推荐的制定兽药最高残留限量(MRLs)的程序和方法,对喹乙醇在猪、鸡和鲤可食性组织中的MRLs进行核算。同时参考美国FDA和欧盟关于兽药MRLs的制定程序和方法,分别提出了三种喹乙醇的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喹乙醇在猪、鸡和鲤可食性组织中MRLs。按照JECFA的程序,猪休药期为7天,鸡的休药期为10天,鱼休药期为4天;按照FDA程序喹乙醇在猪、鸡和鲤的休药期为3天;按照EMEA程序,喹乙醇在猪的休药期为14天,鸡的休药期为15天,鲤的休药期为8天。综合分析各程序的结果,按照保守的原则推荐喹乙醇在猪、鸡和鲤可食性组织中的最高残留限量为10μg/kg,在猪的休药期为14天,鸡的休药期为15天,鲤的休药期为8天。综上,本研究首次制备出喹乙醇主要代谢物的对照品,并建立喹乙醇及其6种主要代谢产物在猪、鸡和鱼商品和非商品组织中的多残留HPLC检测方法,同时,首次对喹乙醇在猪、鸡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确定了残留标示物和残留靶组织,并进一步初步提出了喹乙醇在食品动物的最高残留限量和休药期标准。研究结果为喹乙醇的药理、毒理作用,药物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资料,为喹乙醇的食品安全监控和不同动物的喹乙醇的代谢残留消除比较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和建立健康的养殖环境提供了理论支持。
朱慧娴[7](2014)在《欧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品的安全性、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全球绝大部分地区都已消除饥饿,拥有了充足的食物,但新的问题也给人们带来新的担忧。1996年,第二次世界粮食大会提出“所有人无论于何时,在物质上和经济上都能得到足够、营养、安全的粮食,来满足其健康的饮食需要和偏好,才算实现了真正的粮食安全。”从这个表述来看,食品安全的概念包含了两个层次,即量的安全及质的保障。突飞猛进的科技使粮食产量得到了保障,但是新的食品质量问题和旧的食品质量问题却不断爆发,引发人们的热议与担忧。由此可见,食品安全问题早已是全球性问题,若不能及时化解将演变为人类集体的灾难,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绝不亚于食品医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甚至难以想象。面对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美国、欧盟及其成员国通过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监管环节的规范,监管模式的不断创新,监管制度的调适,运行机制的改革等等,并辅之以不断完善的监管主体、政治及经济政策、技术、标准、道德的等。全方位维护和保障食品领域的产品安全,全力扞卫社会公众的健康。对于欧盟,其消费者在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保障下享有世界最高水平的食品安全水平。本研究对欧美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了全面而具体的梳理,主要从欧盟及典型国家、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发展历程、监管环节、监管模式、法律制度、运行机制层面进行详细的特征研究和比较研究,并比较总结出各国不同监管措施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分析出我国借鉴或不借鉴的理由。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是对当今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遥遥领先的国家进行的系统、全面、详细的对比分析,摈弃了以往借鉴分析的零散化。考虑到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问题是欧美在不断完善的过程所经历的,因此针对国内的监管弊端学习借鉴国外在应对相似弊端时的有效监管措施,来完善我国的监管体系,这也是大部制自上而下改革的需要。将食品安全监管措施落到实处,取得食品安全监管的巨大进步,是人类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内容之一,也是维护国际食品安全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浦华,白裕兵[8](2014)在《养殖户违规用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养殖户违规用药行为直接影响到畜产品质量安全。本文通过分层抽样,对山东、辽宁两省的畜禽养殖户的兽药使用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在理论分析养殖户违规用药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养殖户是否使用限用兽药的微观因素进行了分析。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平时使用过限用兽药的养殖户往往具有文化程度低、从业人数多、产地检疫不严格等特征。
余少梅[9](2012)在《强力霉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初步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力霉素(Doxycycline, DC)为四环素类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畜牧生产和水产养殖中。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大量的使用和不遵守休药期,造成其在动物组织中的残留。人食用动物产品后,抗生素会在人体内蓄积,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我国出口的水产品,也因抗菌药物超标的问题,而多次遭到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抵制。因此有必要建立高效准确的检测方法,加强强力霉素残留的监测力度。本研究主要内容有:DC人工抗原的合成,DC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性测定,ciELISA方法的建立及其性能测定,蛋白芯片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免疫原和包被原的合成与鉴定采用改进碳二亚胺法合成免疫原(DC-BSA)和包被原(DC-OVA),通过紫外光谱扫描法进行鉴定,证明人工抗原合成成功,DC与BSA偶联比为3:1。以DC-BSA免疫BALB/C小鼠,获得的血清多抗用ELISA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小鼠免疫获得了较高效价、敏感、特异性的抗血清,进一步证明人工抗原偶联成功。2.抗DC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学特性的鉴定用DC-BSA免疫BALB/C小鼠,选择免疫效果最好的小鼠作为脾细胞制备鼠,应用小鼠实体瘤制备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细胞,脾细胞和SP2/0细胞在PEG-4000的作用下进行融合,采用间接ELISA和间接竞争ELISA法对细胞的培养上清进测定,筛选阳性细胞,并对阳性细胞通过有限稀释法进行克隆,最后筛选出1株杂交瘤细胞3D1-H4。采用体内诱生法制备含单克隆抗体的腹水,并用辛酸-硫酸铵法进行纯化。间接ELISA法测得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和单抗腹水效价分别为1:8×102和1:5.12×10。。间接竞争ELISA法测得单抗IC50为44.46ng/mL,与四环素、土霉素和金霉素分别有8.87%、5.86%和2.74%的交叉反应率。经鉴定获得的单抗为IgG1型免疫球蛋白。3. ELISA方法建立及性能测定应用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建立了水产品中DC残留的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标准曲线呈典型的S型,回归方程为y=-0.3591x+1.0602,相关系数R2=0.9919,线性范围为1.58~199.53ng/mL,对DC的IC50为36.31ng/mL,最低检测限为2.88ng/mL。以斑点叉尾鮰组织样品为检测对象,在5、25、50ng/mL的添加水平下,斑点叉尾鮰肌肉样品的回收率为80.88%~90.72%,肝脏样品的回收率为76.40%~84.56%,平均批间和批内变异系数均小于15%,基质影响效应小。表明建立的间接竞争ELISA方法能够满足水产品中DC的残留检测。4.蛋白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以高分子三维基片为载体,DC-OVA为捕获抗原,强力霉素单克隆抗体为一抗,荧光标记羊抗鼠IgG为二抗,构建了强力霉素残留的蛋白芯片检测方法,并对蛋白芯片的制备、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合适的点样浓度为0.5mg/mL,封闭液为0.1mol/L Tris溶液,一抗稀释度为1:800,二抗稀释度为1:6,一抗、二抗作用时间均为1h。
刘宇[10](2010)在《呋喃唑酮在猪体内生理药动学模型研究》文中提出兽药在食品动物中的应用造成了兽药残留的产生,对动物和人类带来潜在的危害。必须要有合适的兽药残留监控方法,来严格控制兽药残留的产生和避免其危害。生理药动学模型结合生理学和动力学知识,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药物在机体内的处置过程,已经被证实能够预测食品动物组织中的兽药残留。生理药动学模型在食品动物兽药残留研究中的应用尚处于开始阶段,因此开展食品动物兽药残留的生理药动学模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呋喃唑酮在食品动物生产上的滥用严重危害着动物和消费者的健康以及正常的动物性食品进出口贸易。目前对呋喃唑酮的监控是被动的采用抽样检测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呋喃唑酮残留的问题。本文以生理药动学模型对食品动物可食性组织中的兽药残留进行预测为主题,建立了呋喃唑酮残留标示物3-氨基-2-恶唑烷酮在各种食品动物组织中的简单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定量测定方法,构建出呋喃唑酮在猪体内的生理药动学模型,并对呋喃唑酮在猪的生理药动学模型进行了种属间外推和化合物外推。1.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以本实验室制备的3-氨基-2-嗯唑烷酮特异性多克隆抗体为基础,建立了多种动物组织中呋喃唑酮残留标示物3-氨基-2-嗯唑烷酮的组织样品前处理及简单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定量测定方法。组织样品前处理步骤包括高温水浴处理,酸解和苯甲醛衍生过夜,以及离心等。简单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步骤包括了包被原的包被,封闭,药物、抗体和酶标抗体同时孵育,显色和终止。结果表明,建立的标准曲线在0.05-12.15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平均IC5o值为0.96μg/L。在动物组织中的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0.15μg/kg和0.3μg/kg。在各组织中添加0.3、1.0和2.0(5.0)μg/kg的回收率范围为60%-120%,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0%。动物实样考核结果、仪器方法对比结果以及与其他试剂盒对比结果说明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能够用于实际样品的定量检测。以上结果表明,建立的各种动物组织中呋喃唑酮残留标示物3-氨基-2-嗯唑烷酮的简单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快速,有效,准确,为呋喃唑酮的残留监控及呋喃唑酮在动物的生理药动学模型的建立和验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定量检测工具。2.呋喃唑酮在猪体内生理药动学模型研究根据呋喃唑酮在猪体内的处置特点,假设呋喃唑酮在肝脏直接生成3-氨基-2-恶唑烷酮,设计了以肝脏为代谢部位的包含呋喃唑酮和3-氨基-2-嗯唑烷酮两个部分的模型结构,建立了呋喃唑酮在猪体内的生理药动学模型,描述3-氨基-2-嗯唑烷酮在猪各可食性组织中的残留消除。模型参数通过逐步拟合的方法进行优化。用中心差分法计算了构建生理模型所用的参数对各组织中3-氨基-2-嗯唑烷酮浓度影响的灵敏系数。灵敏性分析结果表明,吸收和代谢速率常数、肾清除率、各组织的组织-血浆分配系数等为对模型影响最大的灵敏性参数。残留消除试验实测值与生理药动学模型预测值的比较结果表明,建立的生理药动学模型拟合的3-氨基-2-嗯唑烷酮在猪血浆与各组织的残留消除与实测值在残留消除后段有比较良好的吻合,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出3-氨基-2-嗯唑烷酮在猪的残留消除。最后运用蒙特卡罗分析对生理药动学模型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3.生理药动学模型外推应用将建立的呋喃唑酮在猪体内生理药动学模型进行了动物种间外推和化合物外推,得到了呋喃唑酮在鱼体内的生理药动学模型以及呋喃他酮在猪的生理药动学模型。通过文献收集了鱼的生理解剖参数,将呋喃唑酮猪体内理药动学模型结构进行了适当调整,模拟出3-氨基-2-恶唑烷酮在鱼体内的生理药动学模型。化合物外推选择了硝基呋喃类药物呋喃他酮,借鉴已建立的呋喃唑酮在猪的生理药动学模型的模型结构,在不改变模型结构和动物生理解剖参数的条件下,对化合物参数进行了调整,外推为呋喃他酮在猪的生理药动学模型。结果表明外推的模型能够较好的对3-氨基-2-嗯唑烷酮在鱼的组织残留消除和呋喃他酮残留标示物5-甲基吗啉-3-氨基-2-嗯唑烷酮在猪的组织残留消除进行模拟。分别对外推的模型进行了灵敏性分析,考察了模型参数的灵敏性。灵敏性分析的结果与呋喃唑酮在猪生理药动学模型结果相类似。综上所述,本课题建立了呋喃唑酮残留标示物3-氨基-2-恶唑烷酮在多种动物组织中的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了呋喃唑酮在猪体内的生理药动学模型;对建立的生理药动学模型进行了外推,拟合和预测了3-氨基-2-嗯唑烷酮在鱼体内以及5-甲基吗啉-3-氨基-2-恶唑烷酮在猪体内各可食性组织的残留消除。本研究为生理药动学模型应用于食品动物兽药残留规律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对食品安全和兽药残留监控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江苏兽药残留监控有何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兽药残留监控有何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市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支撑理论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协同治理 |
2.1.2 食品安全 |
2.1.3 餐饮服务 |
2.2 研究支撑理论 |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2.2 协同治理理论 |
2.3 餐饮食品安全协同治理主体必要性分析 |
2.3.1 政府 |
2.3.2 消费者 |
2.3.3 媒体 |
2.3.4 餐饮企业 |
2.3.5 社会组织 |
第三章 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现状及困境 |
3.1 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协同治理概况 |
3.1.1 L区餐饮业发展基本情况 |
3.1.2 L区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历程及治理现状 |
3.1.3 社会组织参与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治理现状 |
3.1.4 媒体参与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治理现状 |
3.1.5 L区公众参与餐饮业食品安全治理现状 |
3.2 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 |
3.2.1 多元主体发展不平衡 |
3.2.2 信息共享渠道不畅通 |
3.2.3 缺乏共同的利益导向 |
第四章 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协同治理失灵原因探究 |
4.1 政府协同治理主体监管责任弱 |
4.1.1 政府多部门联动机制未理顺 |
4.1.2 餐饮业监管队伍专业度不够 |
4.1.3 协同治理监管效能差 |
4.2 非公共部门主体协同治理缺位 |
4.2.1 餐饮企业监管责任缺失 |
4.2.2 消费者主观意识偏差 |
4.2.3 媒体“博眼球”心态 |
4.2.4 行业协会组织结构松散 |
4.3 餐饮业食品安全协同治理体系不健全 |
4.3.1 餐饮业协同治理联动机制不健全 |
4.3.2 共享信息平台尚未建立 |
4.3.3 信息披露利益机制不完善 |
第五章 国外食品安全合作治理的经验借鉴 |
5.1 美国经验借鉴 |
5.1.1 美国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
5.1.2 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全程监控 |
5.1.3 美国县(郡、市)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特征研究 |
5.2 日本经验借鉴 |
5.2.1 日本及都道府县食品安全监管特征研究 |
5.2.2 多主体参与的食品安全治理——以FCP为例 |
5.2.3 社会组织参与食品安全治理——以日本生协为例 |
5.3 欧盟经验借鉴 |
5.3.1 以预防为主的统一协调监管 |
5.3.2 第三方参与的科学委员会 |
5.3.3 欧盟餐饮环节监管特征研究 |
5.4 国外餐饮食品安全治理模式总结与启示 |
第六章 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完善路径 |
6.1 优化L区政府协同治理的主导作用 |
6.1.1 强化多部门联合监管 |
6.1.2 优化协同治理监管手段 |
6.1.3 强化餐饮监管队伍建设 |
6.2 培育非公共部门主体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理念 |
6.2.1 强化媒体社会责任,正确开展舆论监督 |
6.2.2 培育引领公共精神,民主决策逐步开放 |
6.2.3 促进主体责任落实,履行行业自律公约 |
6.3 构建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协同治理体系 |
6.3.1 细化职能分工,重塑协同治理体系 |
6.3.2 重新定位调整,完善信息披露利益机制 |
6.3.3 加入多元主体,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公众参与餐饮业食品安全治理问卷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协同治理视角下学校食品安全治理的模式研究 ——以上海市Y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一) 选题的背景 |
(二) 选题的意义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食品安全 |
(二) 协同治理 |
(三) 后勤社会化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学校食品安全治理的研究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二)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二、国内学校食品安全治理的研究 |
(一) 国内学校食堂经营方式转变 |
(二) 近年来国内学校食品安全案例梳理 |
三、国外学校食品安全治理的研究 |
(一) 美国学校食品安全治理 |
(二) 日本学校食品安全治理 |
(三) 欧洲学校食品安全治理 |
(四) 其他学校食品安全治理 |
四、小结:食品安全治理中的各方角色 |
(一) 政府初步建立校园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
(二) 学校随食堂经营权转变进行管理升级 |
(三) 家长在学校食品安全治理中被边缘化 |
(四)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食品安全带来挑战 |
第三章 上海市Y中学食品安全管理分析 |
一、上海市Y中学基本概况 |
(一) 上海市Y中学的学校管理 |
(二) 上海市Y中学的后勤管理 |
二、上海市Y中学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的演变 |
(一) 上海市Y中学的食堂管理 |
(二) 上海市Y中学食堂管理发展阶段 |
(三) 上海市Y中学食堂引入的不同公司及其特征 |
三、上海市Y中学食品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
(一) 家长代表的实质性意义 |
(二) 学校管理人员的专业性 |
(三) 供应商内部规范化管理 |
(四) 学生积极自主参与意识 |
第四章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模式研究 |
一、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构想 |
(一) 上海市Y中学的食堂沟通会 |
(二) 当前管理方式下有关各方的角色分析 |
二、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 |
(一) 学校成为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协同者 |
(二) 供应商是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服务者 |
(三) 家长实现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参与者 |
(四) 学生作为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建议者 |
(五) 监管部门是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监管者 |
(六) 教育局是食堂食品安全治理的调控者 |
第五章 结论、建议和展望 |
一、基本结论 |
二、完善上海市公办高中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 |
(一) 继续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 |
(二) 食品安全全流程信息公开化、透明化 |
(三) 规范家长参与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治理 |
(四) 搭建食堂沟通会实现校内的沟通平台 |
(五) 广泛协作实现学校食品安全协同治理 |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附录 |
一、访谈提纲 |
(一) 学校管理人员 |
(二) 食堂工作人员 |
(三) 学生 |
(四) 家长 |
二、调查问卷 |
(一) 学生问卷 |
(二) 教师问卷 |
(三) 家长问卷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英文文献 |
后记 |
(3)提升广东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及满意度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研究理论支持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广东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及满意度实证分析 |
2.1 调研设计 |
2.1.1 问卷设计 |
2.1.2 调查对象 |
2.1.3 调查方法 |
2.1.4 地点选取 |
2.1.5 调查内容 |
2.1.6 统计分析方法 |
2.1.7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2 广东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情况 |
2.2.1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现状 |
2.2.2 消费者信赖的食品安全信息来源 |
2.2.3 消费者对法律的认知情况 |
2.2.4 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关注的信息 |
2.2.6 食品标签中消费者最关注的信息 |
2.2.7 消费者最想了解的食品安全知识 |
2.3 广东消费者食品安全满意度情况 |
2.3.1 食品安全总体满意度 |
2.3.2 现状满意度分析 |
2.3.3 比较满意度分析 |
第三章 广东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及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
3.1 广东省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
3.1.1 消费者个性特征对食品安全认知水平的影响分析 |
3.1.2 消费者的认知偏差对食品安全认知水平的影响分析 |
3.1.3 食品安全关注度对食品安全认知水平的影响分析 |
3.2 广东省消费者食品安全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
3.2.1 消费者认知水平对食品安全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3.2.2 消费者行为因素对食品安全满意度影响分析 |
第四章 提升广东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及满意度的对策研究 |
4.1 加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升认知水平 |
4.1.1 侧重宣传对象及宣传方法的改变 |
4.1.2 针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素质教育 |
4.2 引导消费者回归理性认知,积极开展风险交流 |
4.3 实施“四位一体”战略,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
4.3.1 鼓励媒体和行业协会协同参与 |
4.3.2 创新监管方式,提高政府质量满意度 |
4.3.3 发挥消费者社会监督管理职能,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风险 |
4.3.4 加强企业自我规范,增强企业主体满意度 |
结论 |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成果 |
致谢 |
附录 |
2016年广东省五市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及满意度调查问卷 |
(4)QuEChERS-HPLC-MS/MS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药物多残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Qu ECh ERS方法简介 |
1.2.1 方法过程及原理 |
1.2.2 应用进展 |
1.3 兽药简介 |
1.3.1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
1.3.2 青霉素类药物 |
1.3.3 兽药残留危害 |
1.4 兽药残留前处理方法 |
1.4.1 液液萃取 |
1.4.2 固相萃取 |
1.4.3 分散固相萃取 |
1.4.4 凝胶渗透色谱 |
1.5 兽药残留检测方法 |
1.5.1 液相色谱法 |
1.5.2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1.5.3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1.5.4 高效薄层色谱法 |
1.5.5 其他检测方法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牛奶和牛肉中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检测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2.3 样品处理 |
2.2.4 仪器条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牛奶中18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检测 |
2.3.2 牛肉中18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牛奶和牛肉中青霉素类药物的检测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标准溶液配制 |
3.2.3 样品处理 |
3.2.4 仪器条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牛奶中10种青霉素类药物的检测 |
3.3.2 牛肉中10种青霉素类药物的检测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基于经济与生态耦合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行为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案 |
1.4 创新说明 |
第二章 理论分析与逻辑框架 |
2.1 理论基础 |
2.2 畜禽养殖废弃物形成及污染机理 |
2.3 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行为及机制的理论分析 |
2.4 基本思路与逻辑框架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畜禽养殖废弃物形成与超载负荷 |
3.1 分析框架 |
3.2 畜禽养殖废弃物形成及污染演变历程 |
3.3 畜禽粪污超载负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3.4 畜禽粪污超载负荷影响因素分解 |
3.5 小结 |
第四章 养殖场户废弃物治理行为之一:技术模式 |
4.1 分析框架 |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4.3 养殖场户采纳废弃物治理技术模式的行为特征 |
4.4 养殖场户采纳废弃物治理技术模式的影响因素 |
4.5 养殖场户采纳废弃物治理技术模式的经济生态效益 |
4.6 小结 |
第五章 养殖场户废弃物治理行为之二:纵向关系 |
5.1 分析框架 |
5.2 养殖场户畜禽粪便资源化治理的纵向关系 |
5.3 养殖场户养殖污水资源化治理的纵向关系 |
5.4 养殖场户病死畜禽资源化治理的纵向关系 |
5.5 养殖场户选择资源化治理纵向关系的经济生态效益 |
5.6 小结 |
第六章 减量化生产经营方养殖废弃物治理行为:技术模式和纵向关系 |
6.1 分析框架 |
6.2 饲料生产经营企业选择减量化投入治理行为 |
6.3 兽药生产经营企业选择减量化投入治理行为 |
6.4 小结 |
第七章 资源化消纳方养殖废弃物治理行为:技术模式和纵向关系 |
7.1 分析框架 |
7.2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7.3 种植户参与养殖废弃物资源化治理认知及行为特征 |
7.4 种植户选择养殖废弃物资源化治理行为的影响因素 |
7.5 中间商参与养殖废弃物资源化治理的行为 |
7.6 小结 |
第八章 政府养殖废弃物治理行为 |
8.1 分析框架 |
8.2 政府治理责任、目标和行为界定 |
8.3 国家层面的政策体系及评价 |
8.4 政策实施绩效及评价——北京案例1 |
8.5 政策实施绩效及评价——北京案例2 |
8.6 小结 |
第九章 中国不同养殖废弃物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分析 |
9.1 分析框架 |
9.2 治理模式类型及其运作流程 |
9.3 不同治理机制的类型及约束因素 |
9.4 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的适用条件和优化 |
9.5 小结 |
第十章 发达国家养殖废弃物治理的经验借鉴 |
10.1 发达国家养殖废弃物治理的政府责任及政策法规 |
10.2 发达国家养殖废弃物治理技术模式 |
10.3 发达国家养殖废弃物治理纵向关系 |
10.4 发达国家养殖废弃物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 |
10.5 发达国家与我国养殖废弃物治理的异同点及经验借鉴 |
10.6 小结 |
第十一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11.1 主要研究结论 |
11.2 政策建议 |
11.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养猪场户调查问卷 |
附录Ⅱ 种植户调查问卷 |
附录Ⅲ 饲料生产经营企业调查问卷 |
附录Ⅳ 兽药生产经营企业调查问卷 |
附录Ⅴ 有机肥生产经营企业访谈提纲 |
附录Ⅵ 政府部门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喹乙醇在猪、鸡和鱼体内的残留消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立题依据 |
1.2 喹乙醇的研究进展 |
1.2.1 喹乙醇的代谢研究 |
1.2.2 喹乙醇的残留消除研究 |
1.2.3 喹乙醇及其主要代谢物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2 喹乙醇主要代谢物对照品的制备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药品和试剂 |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1.3 喹乙醇及主要代谢物的合成方法 |
2.1.4 喹乙醇主要代谢物的结构表征鉴定、纯度及理化性质研究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N1-脱一氧喹乙醇的结构鉴定 |
2.2.2 N4脱一氧喹乙醇的结构鉴定 |
2.2.3 N1,N4-脱二氧喹乙醇的结构鉴定 |
2.2.4 3-甲基-喹恶啉-2-羧酸的结构鉴定 |
2.2.5 N1 -脱一氧喹乙酸的结构鉴定 |
2.2.6 N1,N4 -脱二氧喹乙酸的结构鉴定 |
2.2.7 喹乙醇主要代谢物纯度、吸光系数、熔点、稳定性、溶解度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3 喹乙醇及其主要代谢物高效液相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药品与试剂 |
3.1.2 溶液配制 |
3.1.3 仪器与设备 |
3.1.4 喹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在动物组织中的残留检测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色谱分离 |
3.2.2 检测限与定量限 |
3.2.3 标准曲线的确立 |
3.2.4 添加回收率和批间变异系数 |
3.2.5 稳定性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4 喹乙醇在猪、鸡和鱼体内的残留消除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实验动物 |
4.1.2 给药和样品采集 |
4.1.3 样品处理方法定量及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喹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在猪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 |
4.2.2 喹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在鸡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 |
4.2.3 喹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在鱼可食性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 |
4.3 讨论 |
4.4 结论 |
5 喹乙醇在食品动物的暴露评估 |
5.1 JECFA |
5.1.1 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
5.1.2 残留靶组织和残留标示物 |
5.1.3 喹乙醇的暴露评估 |
5.1.4 推荐最高残留限量(MRLs) |
5.1.5 休药期 |
5.2 美国FDA |
5.2.1 日许量(ADI) |
5.2.2 安全浓度(Safety Concentration,SC) |
5.2.3 残留靶组织与残留标示物 |
5.2.4 最高残留限量(MRLs) |
5.2.5 休药期 |
5.3 按照欧盟EMEA程序评价 |
5.3.1 日许量 |
5.3.2 安全浓度 |
5.3.3 残留靶组织与残留标示物 |
5.3.4 最高残留限量(MRLs) |
5.3.5 计算TMDI |
5.3.6 休药期 |
5.4 残留限量标准草案 |
6 全文总结 |
7 文献综述 |
7.1 引言 |
7.2 放射示踪法的原理与技术要求 |
7.2.1 放射示踪法的基本原理 |
7.2.2 放射示踪法的技术要求 |
7.3 放射示踪法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
7.3.1 药效学研究 |
7.3.2 药动学研究 |
7.3.3 作用机制研究 |
7.4 放射性示踪法在兽药食品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
7.4.1 吸收与排泄 |
7.4.2 代谢 |
7.4.3 分布与消除 |
7.4.4 食品安全标准的设定 |
7.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附录Ⅰ —喹乙醇主要代谢产物对照品制备的标准化操作规程 |
附录Ⅱ —组织中喹乙醇及其主要代谢物残留检测方法标准操作规程 |
附录Ⅲ —答辩论文修改意见、主要问题及回答 |
(7)欧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3 研究设计与分析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食品安全监管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食品安全 |
2.1.2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
2.2 法学理论基础 |
2.2.1 安全价值理论 |
2.2.2 生存权与发展权理论 |
2.2.3 市场规制理论 |
2.2.4 利益与利益机制理论 |
2.3 其他理论基础 |
2.3.1 成本与收益理论 |
2.3.2 市场监管理论 |
第三章 欧盟及其典型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分析 |
3.1 欧盟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发展历程分析 |
3.1.1 欧盟食品安全监管发展历史分析 |
3.1.2 欧盟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现状分析 |
3.1.3 欧盟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特征分析 |
3.2 欧盟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现状及评价 |
3.2.1 监管环节:以全程控制及可追溯为核心 |
3.2.2 管理模式:以统一协调监管为主导 |
3.2.3 法律制度:以统一立法体例为保障 |
3.2.4 运行机制:以风险评估为支撑 |
3.3 典型国家德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及评价 |
3.3.1 监管环节:以“三级检测”为保障 |
3.3.2 管理模式:以预防为主的源头管理 |
3.3.3 法律制度:以“谨慎义务”为原则 |
3.3.4 运行机制:以风险沟通透明化运行为主导 |
3.4 典型国家丹麦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及评价 |
3.4.1 监管环节:以企业自律为主导 |
3.4.2 监管模式:以“现代农业”模式为方向 |
3.4.3 法律制度:以“安全至上”为立法理念 |
3.4.4 运行机制:以“绿色转型”为特色 |
3.5 典型国家瑞典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及评价 |
3.5.1 监管环节:以标签说明为科学依据 |
3.5.2 管理模式:以参比实验室为支撑 |
3.5.3 法律制度:以“三层法规体系”为指导 |
3.5.4 运行机制:以“三级监管”为依托 |
第四章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分析 |
4.1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历程回顾 |
4.1.1 食品安全监管环节规范过程 |
4.1.2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完善 |
4.1.3 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渊源 |
4.1.4 食品安全监管运行机制的发展 |
4.2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现状及评价 |
4.2.1 监管环节:系统性全程监控 |
4.2.2 管理模式:多部门联合监管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模式 |
4.2.3 法律制度:FDA被推到预防制度最前线 |
4.2.4 运行机制:第三方审核机制的主要规定与挑战 |
第五章 欧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比较分析 |
5.1 监管环节的比较分析 |
5.1.1 欧盟“管制制造方法”与美国“管制产品”比较 |
5.1.2 德国“三级监测”与美国“全程监管”比较 |
5.2 监管模式比较分析 |
5.2.1 欧盟“协调统一”与美国“利益相关者参与”比较 |
5.2.2 丹麦“现代农业”与美国“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比较 |
5.3 监管法律制度的比较 |
5.3.1 欧盟“预防原则”与美国“可靠科学原则”比较 |
5.3.2 丹麦“特殊标签”制与美国“普通标签”制比较 |
5.4 欧美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比较研究 |
5.4.1 欧盟“风险评估”与美国“第三方审核”比较 |
第六章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启示与借鉴 |
6.1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现状与不足 |
6.1.1 样本选取及基本情况 |
6.1.2 受访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 |
6.1.3 受访者对政府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 |
6.1.4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不足 |
6.2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借鉴 |
6.2.1 推进食品安全监管环节的完善 |
6.2.2 提供现代化监管模式的构建策略 |
6.2.3 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完善策略 |
6.2.4 促进监管机制改革的步伐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7.3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问卷调查 |
附录2:访谈问题提纲 |
附录3: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附录4: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活动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8)养殖户违规用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理论分析 |
四、数据来源及描述性分析 |
( 一) 数据来源 |
( 二) 样本特征描述及分析 |
五、计量分析 |
( 一) 模型选择 |
( 二) 模型变量选取及说明 |
( 三)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六、结论及政策启示 |
(9)强力霉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初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按字母顺序排列)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强力霉素的研究概况 |
1.1 强力霉素的理化性质 |
1.2 强力霉素毒副作用 |
1.3 强力霉素残留消除规律及其检测方法研究 |
1.3.1 强力霉素残留消除规律 |
1.3.2 强力霉素残留的检测方法 |
2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技术的研究概况 |
2.1 ELISA原理 |
2.2 ELISA分类 |
2.3 ELISA检测方法在药物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
2.3.1 ELISA检测方法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
2.3.2 ELISA检测方法在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
2.3.3 ELISA检测方法在水产药物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
2.3.4 ELISA检测方法的应用前景 |
3 蛋白芯片技术研究概况 |
3.1 蛋白芯片的概念 |
3.2 蛋白芯片的种类 |
3.2.1 微孔板蛋白芯片 |
3.2.2 蛋白质微列阵 |
3.2.3 三维凝胶块芯片 |
3.2.4 芯片实验室 |
3.3 蛋白芯片的应用 |
3.3.1 疾病研究 |
3.3.2 食品检测 |
3.3.3 兽药残留检测 |
3.4 蛋白质芯片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强力霉素人工抗原的合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 |
1.2 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1.4 强力霉素人工抗原的合成 |
1.5 人工抗原鉴定 |
1.5.1 紫外图谱扫描 |
1.5.2 偶联比的测定 |
1.5.3 动物免疫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紫外扫描图谱分析 |
2.2 偶联比 |
2.3 小鼠血清多克隆抗体效价及特异性测定 |
3 讨论 |
3.1 DC人工抗原的合成 |
3.2 人工抗原的鉴定方法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强力霉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学特性测定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剂 |
1.2 仪器设备 |
1.3 细胞和小鼠 |
1.4 动物免疫 |
1.5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1.5.1 饲养细胞准备 |
1.5.2 骨髓瘤细胞的准备 |
1.5.3 免疫脾细胞的制备 |
1.5.4 细胞融合 |
1.5.5 融合细胞的培养 |
1.5.6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1.5.7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 |
1.5.8 单克隆抗体腹水的制备 |
1.5.9 阳性杂交瘤细胞染色体分析 |
1.6 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学特性鉴定 |
1.6.1 抗体亚型鉴定 |
1.6.2 抗体效价的测定 |
1.6.3 灵敏度鉴定 |
1.6.4 特异性鉴定 |
2 结果和分析 |
2.1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
2.2 染色体计数 |
2.3 抗体亚型鉴定 |
2.4 抗体效价 |
2.5 抗体灵敏度的测定 |
3 讨论 |
3.1 动物免疫 |
3.2 细胞融合与筛选 |
3.3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性质测定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强力霉素ci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性能测定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剂 |
1.2 仪器 |
1.3 间接竞争ELISA操作程序 |
1.4 间接竞争ELISA条件优化 |
1.4.1 最佳包被浓度及抗体工作浓度的确定 |
1.4.2 包被时间的确定 |
1.4.3 封闭液的选择 |
1.4.4 封闭时间的选择 |
1.4.5 酶标二抗反应时间确定 |
1.4.6 显色时间的确定 |
1.5 ELISA检测方法的性能测定 |
1.5.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1.5.2 样品的处理 |
1.5.3 灵敏度 |
1.5.4 准确度 |
1.5.5 精密度 |
1.5.6 样品基质影响实验 |
2 结果和分析 |
2.1 ELISA方法反应条件的优化 |
2.1.1 最佳包被浓度和单抗工作浓度 |
2.1.2 包被时间 |
2.1.3 封闭液 |
2.1.4 封闭时间 |
2.1.5 酶标二抗反应时间 |
2.1.6 显色时间 |
2.2 ELISA方法性能评价 |
2.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2 灵敏度测定结果 |
2.2.3 准确度测定结果 |
2.2.4 精密度测定结果 |
2.2.5 样品基质的影响 |
3 讨论 |
3.1 ELISA反应条件的优化 |
3.2 ELISA方法性能评价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强力霉素蛋白芯片检测方法的初步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剂 |
1.2 仪器设备 |
1.3 蛋白芯片检测方法操作程序 |
1.4 蛋白芯片条件优化 |
1.4.1 抗原点样浓度的确定 |
1.4.2 封闭液的确定 |
1.4.3 一抗浓度的确定 |
1.4.4 二抗浓度的确定 |
1.4.5 一抗反应时间的确定 |
1.4.6 二抗反应时间的确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抗原点样浓度的确定 |
2.2 封闭液的确定 |
2.3 一抗浓度的确定 |
2.4 二抗浓度的确定 |
2.5 一抗反应时间的确定 |
2.6 二抗反应时间的确定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呋喃唑酮在猪体内生理药动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立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生理药动学模型与药物残留消除研究 |
1.2.2 呋喃唑酮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2 呋喃唑酮残留标示物在动物可食性组织中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药品与试剂 |
2.1.2 仪器设备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2.1.4 ELISA检测条件的优化 |
2.1.5 ELISA标准曲线的建立 |
2.1.6 组织样品前处理 |
2.1.7 方法性能考核 |
2.1.8 实样考核 |
2.1.9 仪器方法对比及试剂盒对比 |
2.1.10 稳定性试验 |
2.2 结果 |
2.2.1 ELISA检测条件 |
2.2.2 ELISA标准曲线 |
2.2.3 组织前处理条件优化 |
2.2.4 最低检测限与定量限 |
2.2.5 准确度与精密度 |
2.2.6 动物实样考核 |
2.2.7 方法对比研究 |
2.2.8 稳定性结果 |
2.3 讨论 |
2.3.1 简单间接竞争ELISA |
2.3.2 组织样品前处理 |
2.3.3 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
2.4 小结 |
3 呋喃唑酮及其残留标示物在猪生理药动学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药品与试剂 |
3.1.2 仪器设备 |
3.1.3 试验动物及饲养 |
3.1.4 饲料 |
3.1.5 生理解剖参数收集 |
3.1.6 化合物特异性参数收集 |
3.1.7 模型假设 |
3.1.8 模型结构 |
3.1.9 质量平衡方程 |
3.1.10 模型拟合与参数优化 |
3.1.11 模型评价 |
3.1.12 灵敏性分析 |
3.1.13 不确定性分析 |
3.2 结果 |
3.2.1 生理解剖参数 |
3.2.2 AOZ浆蛋白结合率 |
3.2.3 AOZ在猪的组织-血浆分配系数 |
3.2.4 AOZ在猪的肾清除率 |
3.2.5 模型结构 |
3.2.6 参数优化结果 |
3.2.7 模型拟合效果 |
3.2.8 模型评价 |
3.2.9 灵敏性分析结果 |
3.2.10 蒙特卡罗分析结果 |
3.3 讨论 |
3.3.1 参数收集 |
3.3.2 模型结构 |
3.3.3 模型评价 |
3.4 小结 |
4 生理药动学模型的外推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种属间外推 |
4.1.2 化合物外推 |
4.2 结果 |
4.2.1 呋喃唑酮在鱼体内的生理药动学模型 |
4.2.2 呋喃他酮在猪体内的生理药动学模型 |
4.3 讨论 |
4.3.1 种属外推模型 |
4.3.2 化合物外推模型 |
4.4 小结 |
5 全文创新性总结 |
6 文献综述:兽药生理药动学模型及代谢物动力学研究概况 |
6.1 兽药生理药动学模型研究 |
6.1.1 生理药动学模型 |
6.1.2 生理药动学模型在兽药及残留上的应用 |
6.1.3 发展趋势及展望 |
6.2 代谢物动力学研究概况 |
6.2.1 代谢物动力学的意义 |
6.2.2 代谢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
6.2.3 代谢物动力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四、江苏兽药残留监控有何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L区餐饮业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研究[D]. 洪雅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协同治理视角下学校食品安全治理的模式研究 ——以上海市Y中学为例[D]. 章蕾.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3]提升广东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及满意度的对策研究[D]. 陈青霓.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8(02)
- [4]QuEChERS-HPLC-MS/MS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药物多残留[D]. 田海伟. 河北科技大学, 2018(06)
- [5]基于经济与生态耦合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行为及机制研究[D]. 舒畅.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6]喹乙醇在猪、鸡和鱼体内的残留消除研究[D]. 韩俊成.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5)
- [7]欧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D]. 朱慧娴.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8]养殖户违规用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 浦华,白裕兵. 农业技术经济, 2014(03)
- [9]强力霉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初步应用研究[D]. 余少梅.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2)
- [10]呋喃唑酮在猪体内生理药动学模型研究[D]. 刘宇.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标签:食品安全论文; 喹乙醇论文; 食品安全监管论文; 国家食品安全城市论文; 食品安全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