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蒙医结合对外阴白色病变的辨证分型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赵芮莹[1](2019)在《归芪藤草膏外治外阴白色病变(血虚湿蕴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随机临床对照研究,选择对患者有直接影响的结局评价指标,验证归芪藤草膏治疗血虚湿蕴型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疗效,以此来科学、客观、合理地评价中医药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外阴白色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市怀柔中医医院、北京市海淀区中医院门诊就诊的外阴白色病变血虚湿蕴证的患者,共64例,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归芪藤草膏和竹红菌素软膏外用治疗,通过观察外阴病变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积分、病理检查等指标,从而验证归芪藤草膏外用治疗该病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总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的治疗都是有疗效的;两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试验组整体对于外阴白色病变的疗效是优于对照组的。两组治疗后瘙痒VAS评分明显下降,试验组有效率88%,对照组有效率66%,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试验组及对照组的治疗均可明显改善瘙痒症状;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试验组改善瘙痒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较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治疗均可改善患者瘙痒、色素减退等主要临床症状(P<0.01),两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其改善以瘙痒为主,考虑长期形成的色素减退在短时间(3个月)内较难达到直观可见的显着疗效,通过CIE Lab表色系统,将病变皮肤颜色量化比较,得出治疗对a*值(a*值表示颜色从绿色(-a*)到红色(+a*)之间变化)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即用药可改善病变皮肤红润程度。而对于中医症候积分的改善,试验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为15.22±3.87,对照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为14.13±2.84,对照组评分稍低于试验组,但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试验组疗后积分为8.78±3.39,对照组疗后中医症候积分为10.63±3.01,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差异(P<0.01)。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1)。结论:归芪藤草膏治疗外阴白色病变血虚湿蕴证,以改善瘙痒程度为着,其总体疗效、瘙痒改善疗效、临床症状改善疗效、中医症状改善疗效均优于竹红菌素软膏。归芪藤草膏治疗外阴白色病变血虚湿蕴证疗效显着,治疗方法简单,使用相对方便,可进一步向社区推广,提高外阴白色病变患者生活质量。
屈莉莉[2](2019)在《中药内外合治治疗肝肾阴虚型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药内外合治治疗肝肾阴虚型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对其不同疗程的疗效进行分析,同时对中药内外合治治疗疾病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17年11月份至2018年12月份甘肃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病房,确诊并符合肝肾阴虚型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患者70例,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各35例。经t检验,两组病理类型分布、年龄、病程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内服养阴消斑汤+外洗消斑止痒方+外抹醋酸曲安奈德软膏或丙酸睾酮软膏;对照组外洗消斑止痒方+外抹醋酸曲安奈德软膏或丙酸睾酮软膏。用法:治疗组:(1)月经干净后口服养阴消斑汤加减,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服用至下个月月经来潮;(2)外阴熏洗于经期结束后开始,每日1剂,每晚熏洗,熏洗30分钟;(3)熏洗、坐浴后病理诊断符合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者外抹醋酸曲安奈德软膏,符合外阴硬化性苔藓外抹丙酸睾酮软膏,每日2次,轻轻按摩至吸收。绝经后女性均连续治疗21天。对照组:同治疗组(2)、(3)的治疗方法。3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积分等变化情况。结果:1.皮损范围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与第1疗程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在改善皮损范围方面,第1疗程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第2、3疗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第2、3疗程均可显着改善皮损范围。组间比较:第2、3疗程两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故中药内外合治优于外治法。2.外阴色素减退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积分与第1、2疗程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与第3疗程相比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第3疗程两组组间比较(P<0.05)有差异,且差异统计学意义,表明在第3疗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外阴痒痛积分比较:治疗前与第1、2、3疗程相比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得出两组治疗在第1、2、3疗程均可改善外阴痒痛症状,且近期治疗痒痛症状已见效。组间比较:不同疗程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改善外阴痒痛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4.中医次症比较:治疗前与第1、2、3疗程相比,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可以得出两组在不同疗程时均可显着改善中医次症。组间比较:不同疗程组间比较(P<0.05)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中药内外合治在改善本病中医次症方面疗优于外治法。5.局部体征积分比较:治疗前与第1疗程相比,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与第2、3疗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第2、3疗程可显着改善体征。组间比较:第2、3疗程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改善体征方面内外合治法优于外治法。6.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与第1疗程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与2、3疗程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第2、3疗程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7.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第2、3疗程中医证候积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本病的治疗需建立长期治疗的信心。组间比较:第2、3疗程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药内外合治法优于外治法。8.综合疗效比较:通过本实验研究发现治疗组痊愈4例,痊愈率12%,显效10例,显效率30%,有效18例,有效率51.2%,无效2例,无效率6.8%,总有效率93.2%;对照组痊愈1例,痊愈率2.86%,显效10例,显效率28.6%,有效14例,有效率40%,无效10例,无效率28.5%,总有效率71.5%,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中药内外合治治疗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综合疗效显着,能够改善外阴痒痛程度及肝肾阴虚证症候,使外阴色素恢复或明显加深,外阴皮损范围缩小。结论:中药内外合治治疗肝肾阴虚型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显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及体征。中药内外合治治疗本病临床应用安全、有效,适合普及推广应用。
陈倩[3](2018)在《白斑膏治疗外阴硬化性苔藓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白斑膏对外阴硬化性苔藓(VLS)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变,来评估白斑膏治疗VLS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治疗VLS的疗效机理,从而为中医药对VLS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和对照法,将临床上收集的符合VLS的病患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白斑膏,对照组给予黄体酮油膏,用法:取适量药物涂擦外阴病变处皮肤后稍予按摩,早晚各一次,用药1个月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三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变情况,具体观察患者阴痒、阴痛、外阴皮肤病损的区域大小及程度、皮肤颜色、弹性(皲裂)以及生活质量等指标。所有数据皆以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是70%,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明显。白斑膏的疗效优于黄体酮油膏的疗效。2.治疗组在治疗患者症状及体征方面,即阴痒、阴痛、外阴皮肤病损区域的大小及程度、皮肤颜色、弹性(皲裂)得到明显的改善,而对照组的症状及体征改善率明显较低(P<0.05)。3.在生活质量方面,两组均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及治疗后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白斑膏可以显着改善VLS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且安全可靠。2.白斑膏可以显着提高VLS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廖芝[4](2018)在《养血愈风熏洗方治疗外阴鳞状上皮增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试验研究探索养血愈风熏洗方治疗外阴鳞状上皮增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养血愈风熏洗方颗粒制成院内制剂和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搜集2017年01月至2018年02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符合本试验纳入标准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养血愈风熏洗方颗粒(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剂科提供,袋/9g),每晚1次,每次1袋,按照1:10比例兑入开水中,熏洗、浸泡外阴30分钟;对照组予皮肤康洗液,每晚1次,1次20m1,按照1:10比例兑入开水中,熏洗、浸泡外阴30分钟。两组皆配合基础治疗:养血愈风颗粒(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提供,袋/9g),口服,1日3次,1次9g;春娟牌黄芪霜(成都日用化学品总厂出品,袋/30g),外用熏洗药物后将其均匀涂擦患处并轻轻按揉至发红发热。经期停用,4周1疗程,3疗程后观察中医证候,外阴色素减退和外阴皮损范围等指标,评价养血愈风熏洗方颗粒治疗外阴鳞状上皮增生(肝肾阴虚证)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综合疗效评定:试验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即养血愈风熏洗方治疗外阴鳞状上皮增生(肝肾阴虚证)综合疗效显着,优于皮肤康洗液。(2)外阴皮损范围分级分析:仅试验组在治疗第8、12周后出现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外阴皮损改善优于对照组,同时也说明在缩减外阴皮损范围方面需要的疗程较长。(3)外阴皮肤色素减退积分分析:在治疗第12周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性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12周后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通过本试验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药物均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结论:(1)养血愈风熏洗方治疗外阴鳞状上皮增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显着,能显着改善患者外阴痒痛及其他相关中医证候,使外阴局部皮肤色素脱失恢复正常。(2)养血愈风熏洗方临床运用有效安全,未发现相关的不良反应,适合临床普及推广。
赵文娟[5](2017)在《“益肾养肝法”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益肾养肝法治疗外阴白色病变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同时探索可能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进行临床试验研究,收集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符合外阴白色病变(肝肾阴虚证)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归芍左归饮加味方口服,白黄苦参洗液熏洗坐浴及黄芪霜外搽的综合疗法治疗12周。分别观察其治疗前、治疗4周、8周、12周后主要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的改善情况,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可能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结果:(1)主症(痒痛)疗效:三个疗程结束后,痒痛的愈显率分别为:治疗4周后为23.33%,治疗8周后为43.33%,治疗12周后为46.67%。有效率分别为:治疗4周后为86.67%,治疗8周后为90.00%,治疗12周后为98.33%。痒痛症状积分值由治疗前的(8.52±1.86)降低到治疗后的(2.87±1.66),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体征疗效:三个疗程结束后,体征的愈显率分别为:治疗4周后为1.67%,治疗8周后为3.33%,治疗12周后为10.00%。有效率分别为:治疗4周后为30.00%,治疗8周后为43.33%,治疗12周后为60.00%。(1)皮损范围积分值由治疗前的(7.68±1.72)降低到治疗后的(5.43±2.24),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色素减退积分值由治疗前的(20.95±5.28)降低到治疗后的(13.20±7.77),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疗效:显效率分别为:治疗4周后为6.67%,治疗8周后为26.67%,治疗12周后60.00%。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4周后为88.33%,治疗8周后为95.00%,治疗12周后96.67%。总积分值由治疗前的(22.27±4.88)降低到治疗后的(6.55±2.86),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1)病程与痒痛疗效相关系数为-0.470,二者呈负相关,P=0.001﹤0.05,该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2)病程与体征疗效相关系数为-0.427,二者呈负相关,P=0.01<0.05,该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3)病程与中医证候疗效相关系数为-0.338,二者呈负相关,P=0.008<0.05,该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4)年龄与中医证候疗效相关系数为-0.314,二者呈负相关,P=0.014<0.05,该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5)产次与中医证候疗效相关系数为-0.289,二者呈负相关,P=0.025<0.05,该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益肾养肝法能有效缓解外阴白色病变(肝肾阴虚证)患者的外阴瘙痒、灼热、疼痛症状。(2)益肾养肝法能缩小外阴白色病变患者局部病变范围,降低外阴色素减退评分。(3)益肾养肝法能有效改善外阴白色病变患者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带下量少、月经量少等中医证候。(4)以益肾养肝立法的归芍左归饮加味,配合白黄苦参洗液熏洗坐浴及黄芪霜外搽的综合疗法治疗外阴白色病变肝肾阴虚证临床疗效确切。(5)影响疗效的因素:(1)病程与主症疗效、体征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呈负相关性,表明病程越长,疗效可能越差。(2)年龄、产次与中医证侯疗效呈负相关。
何秀英[6](2014)在《养血愈风颗粒治疗外阴营养不良的安全性及微循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验目的:通过对养血愈风颗粒的急性毒性及微循环实验研究,客观评价养血愈风颗粒的安全性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为养血愈风颗粒新药的研发及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实验方法:(1)急性毒性实验:根据预实验结果,采用昆明种小鼠进行最大给药量实验。(2)微循环实验:通过正常小鼠耳廓微循环实验及采用肾上腺素造成血瘀证模型小鼠耳廓微循环实验,观察养血愈风颗粒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实验结果:(1)急性毒性实验结果:以养血愈风颗粒240g生药/kg体重给小鼠灌胃,相当于临床成人每日口服用量的160倍,无小鼠死亡;肉眼观察心、肝、脾、肺、肾等脏器体积、颜色、质地等未见异常;小鼠体重及脏器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正常小鼠耳廓微循环实验:末次给药40mmin后,养血愈风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均可使正常小鼠耳廓细动静脉血管管径增粗、毛细血管开放量增加、血流速度加快,与阳性对照1、2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血瘀证模型小鼠耳廓微循环实验:末次给药40min、50min后,养血愈风高、中、低剂量组均可使血瘀证模型小鼠耳廓细动静脉血管管径增粗、毛细血管开放量增加、血流速度加快,与阳性对照1、2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结论:(1)以养血愈风颗粒240g生药/kg体重给小鼠灌胃,相当于临床成人每日口服用量的160倍,无小鼠死亡,小鼠体重及脏器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养血愈风颗粒按拟定临床剂量及疗程服用是安全、可靠的。(2)养血愈风颗粒可改善末次给药40min后正常小鼠耳廓细动静脉管径、毛细血管开放量、毛细血管血流速度,以及改善末次给药40min、50min后血瘀证模型小鼠耳廓细动静脉管径、毛细血管开放量、毛细血管血流速度,表明养血愈风颗粒具有一定的改善微循环作用。
马艳[7](2014)在《养血愈风颗粒治疗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临床疗程探索》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养血愈风颗粒治疗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临床疗程的探索研究,为临床治疗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用药疗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符合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和12周疗程组各40例。每组均给予中药养血愈风颗粒口服、皮肤康洗液熏洗、春娟黄芪霜外搽和适当的生活指导,三组治疗结束后分别观察其中医症候积分、体征积分和总积分等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1)综合疗效: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愈显率依次:0.00%、7.9%、51.4%,三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12周疗程组疗效最好。总积分: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与4周治疗组比较,8周治疗组和12周治疗组(P<O.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8周治疗组比较,12周治疗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中医症候疗效: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愈显率依次:7.7%、68.4%、89.2%,三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12周疗程组疗效最好。①中医症候积分: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与4周疗程组比较,8周疗程组和12周疗程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8周疗程组比较,12周疗程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外阴痒痛程度积分: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与4周疗程组比较,8周疗程组和12周疗程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8周疗程组比较,12周疗程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体征疗效: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愈显率依次:0.00%、0.00%、27%,三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12周疗程组疗效最好。①体征积分: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与4周疗程组比较,8周疗程组和12周疗程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8周疗程组比较,12周疗程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局部皮损范围积分: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三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局部色素减退积分: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三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与4周疗程组比较,8周疗程组和12周疗程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8周疗程组比较,12周疗程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养血愈风颗粒治疗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中医症候疗效、体征疗效、综合疗效方面12周治疗疗效最好。(2)养血愈风颗粒4周、8周、12周疗程治疗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在痒痛程度改善方面12周最好,局部皮损范围改善方面三种疗程相当,外阴色素减退改善方面8周与12周相当。(3)养血愈风颗粒治疗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临床运用安全可靠,随着疗程延长,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未见明显增加。
汪青霞,刘涛[8](2012)在《中蒙医药结合治疗外阴白斑50例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女性外阴白色病变用中蒙药结合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中药汤剂、散剂内服;中药粗粉剂冲泡外洗;蒙药制成膏剂外敷;阴道放药等综合治疗方法,对女性外阴白色病变进行治疗观察。结果:治疗50例,痊愈20例,显效23例,有效5例,无效2例。结论:采用中蒙药结合,内外同治的综合方法治疗女性外阴白色病变,疗效满意。
李杰,文屏[9](2010)在《蒙药外用溃疡散局部治疗妇科阴道疾病的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说明外用溃疡散是蒙医传统外用药。笔者以不同的检索词,从2009年10月起追溯至无文献报道为止,客观、公正、全面地综述了外用溃疡散局部治疗妇科阴道疾病的研究概况,以求指导临床用药,推进蒙药外用溃疡散的广泛应用。
梁琳[10](2007)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100例门诊确诊为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并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和西药组(对照组),每组50例,每组患者病理分型经过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方法为随机对照,治疗组运用滋养肝肾法服用中药自制经验方(当归10g,川芎6g,赤白芍各15g,熟地15g,何首乌30g,丹皮15g,菟丝子15g,玄参15g,益母草15g,淫羊藿15g),每日两次,每次200ml,经期停止服用,同时每晚睡前将上方煎水500ml左右,坐浴10分钟;每日用金甘油(武汉市一医院自制药;主要成分:金霉素;主要作用:抗炎、抗过敏、软化皮肤),涂抹外阴病变处,每日2次。对照组每日用武汉市一医院自制药金甘油涂抹外阴病变处,每日2次。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和随访三个月后行疗效评定,以治疗前后病变部位皮肤性状、局部病变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水平及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改变为疗效评价。结果:1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痊愈率为40%,临床总有效率达82%;西药组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痊愈率为8%,临床总有效率为42%。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能有效的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各种症状;两组间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在改善病变部位皮肤性状的疗效上,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的有效率为72%,西药组的有效率为48%,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中西医结合组在改善病变部位皮肤性状的疗效上优于西药组。3两组药物均能一定程度上改善相关临床症状,以治疗组效果更佳(P<0.05),治疗后组间同一症状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外阴瘙痒、外阴皮肤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外阴疼痛上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4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局部病变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5相关因素与疗效观察显示,本病的疗效与病情轻重有关,病情越轻,治疗效果相对较好,与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能有效的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并能明显改善相关临床症状,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加西药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在消除炎症、消除角化过度,恢复正常皮肤粘膜的结构和弹力等方面有着显着的疗效。
二、中蒙医结合对外阴白色病变的辨证分型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蒙医结合对外阴白色病变的辨证分型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归芪藤草膏外治外阴白色病变(血虚湿蕴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西医对外阴白色病变的认识 |
1.病名演变 |
2.流行病学 |
3.病因与发病机制 |
3.1 免疫因素 |
3.2 局部因素 |
3.3 细胞增殖异常 |
3.4 感染因素 |
3.5 性激素 |
4.治疗进展 |
4.1 一般治疗 |
4.2 药物治疗 |
4.3 物理治疗 |
4.4 遗传因素 |
4.5 手术治疗 |
5.展望 |
文献综述二: 中医对外阴白色病变的认识 |
1.病因病机 |
1.1 古代研究 |
1.2 现代进展 |
2.治疗概况 |
2.1 内治法 |
2.2 外治法 |
2.3 内外合治 |
2.4 针灸及其他方法 |
3.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样本量计算 |
1.3 入组和排除标准 |
2.治疗方案 |
2.1 试验用药名称 |
2.2 用法 |
2.3 疗程 |
2.4 观察指标 |
2.5 随访周期 |
2.6 资料保存 |
2.7 疗效判定标准 |
3.研究数据及结果分析 |
3.1 统计方法 |
3.2 基本情况及安全性 |
3.3 临床疗效指标观察结果 |
3.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参与课题 |
2.发表论文 |
(2)中药内外合治治疗肝肾阴虚型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1 随机方法 |
2 病情评分 |
3.治疗方法 |
4 观察项目与方法 |
5 随访 |
6 不良事件记录 |
7 统计学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1 病例分布情况 |
2 治疗前比较 |
3 治疗后积分比较 |
4 综合疗效比较 |
5 安全性情况 |
6 复发情况比较 |
讨论 |
一、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 |
二、组方分析 |
三、药理分析 |
1 口服方药药理分析 |
2 外洗方药药理分析 |
3 外抹药药物理分析 |
四、内外合治优势 |
五、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的疗程探讨 |
六、结果讨论 |
1 综合疗效分析 |
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 体征积分分析 |
4 症状积分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3)白斑膏治疗外阴硬化性苔藓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西医学对外阴硬化性苔藓的认识 |
1.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1.2 临床表现 |
1.3 病理组织学改变 |
1.4 治疗现状 |
2 祖国医学对外阴硬化性苔藓的认识 |
2.1 病名的认识 |
2.2 病因病机及分型 |
2.3 临床治疗 |
临床研究 |
1 材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1.5 脱落病例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治疗组 |
2.2 对照组 |
3 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
3.1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2 疗效性观测指标 |
3.3 疗效评定标准 |
3.4 生活质量评分标准 |
4 统计方法 |
5 治疗结果 |
5.1 疗效性指标观察结果 |
5.2 安全性评价结果 |
讨论 |
1 VLS与免疫遗传的相关性 |
2 白斑膏的组方及现代药理研究 |
2.1 白斑膏组方及其依据 |
2.2 方解 |
2.3 单味药物解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3 药物经皮吸收的原理 |
4 结果分析 |
5 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养血愈风熏洗方治疗外阴鳞状上皮增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VSH诊断标准 |
1.2.2 肝肾阴虚证中医辨证标准 |
1.2.3 纳入试验病例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剔除病例标准 |
1.2.6 脱落病例标准 |
1.3 疾病轻重分级标准 |
1.3.1 皮肤病损范围和程度分级标准 |
1.3.2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及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测项目 |
2.3.1 一般资料 |
2.3.2 疗效性观测指标 |
2.3.3 安全性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4.1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2.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3 数据处理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4.1.2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4.1.3 两组婚姻、饮食、吸烟、饮酒情况比较 |
4.1.4 两组阴道炎史、手术史、过敏史、皮肤病史、绝经情况比较 |
4.1.5 两组既往生育次数、流产次数、顺产次数、剖宫产次数比较 |
4.2 两组治疗前各类积分及分级情况比较 |
4.2.1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局部体征及总积分比较 |
4.2.2 治疗前两组外阴痒痛分级比较 |
4.2.3 治疗前两组外阴皮损范围分级比较 |
4.2.4 治疗前两组外阴色素减退积分比较 |
4.3 治疗后两组各类积分及程度分级比较 |
4.3.1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2、3疗程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3.2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2、3疗程后两组局部体征积分比较 |
4.3.3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2、3疗程后总积分比较 |
4.3.4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2、3疗程后外阴痒痛程度比较 |
4.3.5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2、3疗程后外阴皮损范围分级比较 |
4.3.6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2、3疗程后外阴皮肤色素减退积分比较 |
4.4 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疗效比较 |
4.4.1 两组治疗3个疗程后综合疗效比较 |
4.4.2 两组治疗3个疗程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4.4.3 两组治疗3个疗程后局部体征疗效比较 |
4.5 安全性评价 |
4.6 两组复发情况 |
讨论 |
1 选择阳性对照药物的依据 |
2 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 |
2.1 养血愈风熏洗方组方分析 |
2.2 养血愈风熏洗方的作用机理分析 |
3 临床疗效分析 |
3.1 综合疗效分析 |
3.2 中医证候疗效和局部体征疗效分析 |
3.3 外阴痒痛程度分级分析 |
3.4 外阴皮肤色素减退积分分析 |
3.5 外阴皮损范围分级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1 本课题存在的问题 |
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益肾养肝法”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
1.2.4 体征评分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1.6 病例退出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治疗方案 |
2.2.1 药物治疗 |
2.2.2 生活指导 |
2.2.3 疗程 |
2.3 观测项目 |
2.3.1 生物学指标 |
2.3.2 诊断性指标 |
2.3.3 安全性观察指标 |
2.3.4 疗效性观测指标 |
2.3.5 观察时点和记录方法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4.1 主要症状痒痛疗效评定标准 |
2.4.2 体征疗效评定标准 |
2.4.3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2.5 不良事件的观察 |
3 统计分析 |
4 临床观察结果 |
4.1 患者一般情况 |
4.1.1 年龄情况分布 |
4.1.2 患者身高、体重情况分布 |
4.1.3 患者妊娠、生产及流产情况分布 |
4.1.4 患者月经情况分布 |
4.1.5 患者白带情况分布 |
4.1.6 患者病程情况分布 |
4.1.7 患者主要症状情况分布 |
4.1.8 患者体征情况分布 |
4.2 疗效评价 |
4.2.1 主要症状疗效评定 |
4.2.2 体征疗效评定 |
4.2.3 中医证候疗效 |
4.2.4 治疗前后主症及次症评分变化比较 |
4.2.5 治疗前后痒痛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值变化比较 |
4.2.6 治疗前后体征评分比较 |
4.3 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 |
4.3.1 影响主症疗效的因素 |
4.3.2 影响体征疗效的因素 |
4.3.3 影响中医证侯疗效的因素 |
4.4 安全性评价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疗效总结 |
5.2 影响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
5.3 安全性分析 |
6 结论 |
7 临床验案 |
8 讨论 |
8.1 西医学对外阴白色病变的认识 |
8.2 中医学对外阴白色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 |
8.3 益肾养肝法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机理探讨 |
8.3.1 “肝肾阴虚”病机学说的理论依据 |
8.3.2 外阴白色病变(肝肾阴虚证)证候分析 |
8.3.3 “益肾养肝”法立论依据 |
8.3.4 益肾养肝综合疗法的方药分析 |
8.3.4.1 内服药 |
8.3.4.2 外用药物 |
8.3.5 益肾养肝法作用机理的总结 |
8.4 内外合治外阴白色病变的优势探讨 |
8.5 导师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经验 |
8.6 归芍左归饮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相关研究 |
8.7 影响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探讨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文献综述 外阴白色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临床观察表 |
附录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件四: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6)养血愈风颗粒治疗外阴营养不良的安全性及微循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前言 |
实验研究 |
一、急性毒性实验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环境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1.3 实验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预实验 |
2.2 最大给药量实验 |
2.2.1 动物分组 |
2.2.2 动物给药 |
2.2.3 动物观察 |
2.2.4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一般情况观察 |
3.2 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3.3 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3.4 结论 |
二、小鼠耳廓微循环实验 |
1 正常小鼠耳廓微循环实验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及饲养环境 |
1.1.2 主要实验仪器 |
1.1.3 实验药物和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动物分组 |
1.2.2 动物给药 |
1.2.3 动物观察 |
1.2.4 统计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3.1 养血愈风颗粒对正常小鼠耳廓细动脉的影响 |
结论 |
1.3.2 养血愈风颗粒对正常小鼠耳廓细静脉的影响 |
结论 |
1.3.3 养血愈风颗粒对正常小鼠耳廓毛细血管开放量的影响 |
结论 |
1.3.4 养血愈风颗粒对正常小鼠耳廓毛细血管血流速度的影响 |
结论 |
2 血瘀证模型小鼠耳廓微循环实验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分组 |
2.2.2 动物给药 |
2.2.3 动物观察 |
2.2.4 统计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养血愈风颗粒对血瘀证模型小鼠耳廓细动脉的影响 |
结论 |
2.3.2 养血愈风颗粒对血瘀证模型小鼠耳廓细静脉的影响 |
结论 |
2.3.3 养血愈风颗粒对血瘀证模型小鼠耳廓毛细血管开放量的影响 |
结论 |
2.3.4 养血愈风颗粒对血瘀证模型小鼠耳廓毛细血管血流速度的影响 |
结论 |
结论 |
1. 养血愈风颗粒急性毒性实验 |
2. 养血愈风颗粒对正常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 |
3. 养血愈风颗粒对血瘀证模型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 |
讨论 |
1.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1.1 复方丹参片 |
1.2 润燥止痒胶囊 |
2. 动物模型的选择及建立 |
2.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
3. 血瘀证模型小鼠耳廓微循环实验中的问题 |
4. 外阴营养不良与微循环障碍 |
5. 养血愈风颗粒中活血药的作用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一:正常小鼠耳廓毛细血管细动脉及细静脉第三分支血管管径 |
附图二:急性“血疲症”小鼠耳廓毛细血管细动脉及细静脉第三分支血管管径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养血愈风颗粒治疗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临床疗程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肝肾阴虚证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1.5 剔除病例标准 |
1.6 脱落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3.1 药物治疗 |
2.3.2 基础治疗 |
2.3.3 生活指导 |
2.3.4 疗程 |
2.4 观察指标 |
2.4.1 人口学资料 |
2.4.2 一般临床资料 |
2.4.3 安全性指标 |
2.4.4 疗效性指标观测 |
2.5 疾病轻重分级标准 |
2.5.1 根据肝肾阴虚证中医症候评分标准 |
2.5.2 根据外阴皮损范围分级评分标准 |
2.5.3 根据外阴色素减退程度评分标准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2.6.1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2.6.2 局部体征疗效评定标准 |
2.6.3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2.7 安全性评定标准 |
2.8 数据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分布 |
3.2 基线分析 |
3.2.1 三组年龄、病程情况比较 |
3.2.2 治疗前三组外阴痒痛程度积分比较 |
3.2.3 治疗前三组次症比较 |
3.2.4 治疗前三组外阴皮损范围积分比较 |
3.2.5 治疗前三组外阴色素减退积分比较 |
3.2.6 治疗前三组中医症候、体征、总积分比较 |
3.3 治疗后积分比较 |
3.3.1 治疗后三组外阴痒痛程度积分比较 |
3.3.2 治疗后三组次症改善情况比较 |
3.3.3 治疗后三组外阴皮损范围积分比较 |
3.3.4 治疗后三组外阴色素减退积分比较 |
3.3.5 治疗后三组中医症候、体征、总积分比较 |
3.4 治疗后疗效比较 |
3.4.1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3.4.2 体征疗效比较 |
3.4.3 综合疗效比较 |
3.5 安全性情况 |
3.6 复发情况比较 |
4 讨论 |
4.1 外阴营养不良病因病机的探讨 |
4.2 养血愈风颗粒组方来源的探讨 |
4.3 养血愈风颗粒组方现代药理研究的探讨 |
4.4 外阴营养不良治疗疗程的探讨 |
4.5 临床疗效分析 |
4.5.1 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
4.5.2 体征疗效分析 |
4.5.3 综合疗效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二:电子阴道镜检查图像 |
附表三:病理活检图像 |
附录四:随机表 |
附录五:病例观察表 |
附录六: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
(8)中蒙医药结合治疗外阴白斑50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诊断及病理分型 |
1.3 治疗方法 |
1.3.1 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型病人 |
1.3.2 硬化苔癣型病人 |
1.3.3 硬化性苔癣合并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型病人 |
1.4 疗效判定 |
2 结果 |
2.1 治疗三个疗程后疗效结果 |
2.2 治疗前后外阴瘙痒症状的改善情况 |
2.3 治疗前后外阴皮肤粘膜颜色变化情况 |
2.4 随访43例有效病人3mo~30mo, 有2例复发, 再次用药后症状很快得到了控制。 |
3 讨论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观察病例标准 |
1.3 一般资料 |
1.4 实验方法 |
2 临床观察 |
2.1 观察方法 |
2.2 疗效性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两组间疗效观察 |
3.2 相关因素与疗效观察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病因和病机认识 |
2 祖国医学对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病因和病机的认识 |
3 现代对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治疗方法 |
4 中药自拟方的组方原则和方药分析 |
5 疗效评价分析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治疗进展(综述) |
致谢 |
四、中蒙医结合对外阴白色病变的辨证分型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归芪藤草膏外治外阴白色病变(血虚湿蕴证)的临床研究[D]. 赵芮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2]中药内外合治治疗肝肾阴虚型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的临床观察[D]. 屈莉莉.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白斑膏治疗外阴硬化性苔藓的临床观察[D]. 陈倩.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18(12)
- [4]养血愈风熏洗方治疗外阴鳞状上皮增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D]. 廖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益肾养肝法”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观察[D]. 赵文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6]养血愈风颗粒治疗外阴营养不良的安全性及微循环研究[D]. 何秀英.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7]养血愈风颗粒治疗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临床疗程探索[D]. 马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8]中蒙医药结合治疗外阴白斑50例疗效分析[J]. 汪青霞,刘涛.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12(02)
- [9]蒙药外用溃疡散局部治疗妇科阴道疾病的研究概况[J]. 李杰,文屏.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0(04)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临床观察[D]. 梁琳. 湖北中医学院,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