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测定心钠素对良性和恶性胸腔积液性质的鉴别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同[1](2021)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恶性腹水是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西医目前主要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全身化疗或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等方法,但恶性腹水患者多为肿瘤晚期,经过多程放、化疗治疗,体质较差,再次化疗的敏感性及耐受性降低,且恶性腹水多为血性,无法大量置管引流,使腹胀、喘憋等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需探索更为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腹腔灌注,可避免口服汤药引起的胃肠不适,副反应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恶性腹水的临床治疗。本团队致力于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研究多年,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有一定的疗效,庄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有效率为66.42%;杨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对于恶性胸水有效率为60.00%;袁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于消化系统肿瘤来源恶性腹水有效率为75.4%,疗效更好,但前期研究对于不同癌种患者分层后病例数较少,未进行具体分层讨论。恶性腹水的生成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本团队前期基础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能够降低恶性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使腹水颜色变浅,推测华蟾素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干预恶性腹水的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年来提出的全新肿瘤血管新生模式,可能与传统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共同促进恶性腹水的生成。既往多数研究关注在华蟾素对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的影响,鲜有研究探究华蟾素对VM形成的影响。研究目的临床部分:明确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对于结肠癌这一单一病种来源的恶性腹水的疗效及该治疗方法对应的优效人群特征,以期为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提供更为个体化的临床指导。实验部分:由临床现象探索内在机制。以VM为新切入点,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VM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而更为全面地从肿瘤血管新生角度阐述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临床部分:采用单臂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行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患者临床资料,从腹水量控制率、腹水质改善率、KPS评分改善情况及患者生存期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评价安全性。进一步对比不同因素(如肿瘤原发病特点、转移情况、整体及局部中医辨证分型、合并全身治疗等)对疗效的影响,从中筛选优效病例,总结优效人群特征。实验部分:(1)采用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法建立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观察造模前后及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前后裸鼠一般体征、体重、腹围、腹水量、腹水红细胞数量及腹腔转移瘤瘤重等。(2)采用CoCl2化学诱导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缺氧模型;采用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3)采用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通过PAS-CD31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双染法显示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VM的形成;显微镜下计数VM形成数目,观察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体外VM形成的影响。(4)采用RT-qPCR、Western-blot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 HCT116 细胞 VM 形成相关靶点 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腹水量疗效评价:研究共纳入135例患者。灌注后腹围较灌注前显着减小(P<0.01);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56例,合计有效83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61.5%。(2)腹水质疗效评价:灌注后腹水红细胞数、腹水肿瘤标记物、腹水乳酸脱氢酶水平较灌注前显着下降(P<0.01);腹水红细胞较治疗前下降≥25%者94例,总有效率74.0%;腹水肿瘤标记物较灌注前下降≥25%者70例,总有效率55.1%,其中CEA、CA199、CA724水平下降显着,铁蛋白水平较灌注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乳酸脱氢酶较治疗前下降≥25%者50例,总有效率39.4%。(3)KPS评分疗效评价:灌注后KPS评分较灌注前显着提高(P<0.01);较治疗前提高者41例,较治疗前稳定者82例,较治疗前减少者12例。(4)生存情况疗效评价:纳入患者截至末次随访,仍存活者2例,腹水生存期为1~31个月,平均腹水生存期5.66±4.59个月,中位腹水生存期4.00个月;腹水1年生存率为9.6%,2年生存率为3.7%,未见大于3年生存者。(5)安全性评价:出现不良反应者27例,占比20.0%,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10例)、发热(11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3例),多可耐受或对症治疗后可较快缓解,为1级轻度不良反应。未见由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及心电图改变,未见腹腔感染、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良好。(6)短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对于男性、有饮酒史、左半结肠、灌注前血液NLR≤2.81、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血性腹水、全身辨证含瘀毒证,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量控制方面疗效更好,其中结肠癌位置、腹水性质、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是影响腹水量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饮酒史、无肝转移、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颜色改善方面疗效更好,其中肝转移、胆红素升高、腹水性质、局部辨证为影响腹水颜色改善率的独立预后因素。(7)长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有家族史、左半结肠、无肝转移、无脑转移、转移部位≤2个、灌注前无血中乳酸脱氢酶升高、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无不良反应及腹水量得到控制的患者腹水生存期更长,但与外部研究结果对比生存期未见明显延长。实验部分:(1)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可建立较为稳定的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可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2)华蟾素注射液腹腔注射可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生成、降低腹水中红细胞数目,抑制结肠癌腹腔转移瘤的生成。(3)缺氧微环境可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迁移、侵袭,增强体外VM的形成能力。(4)华蟾素注射液可逆转缺氧对HCT116细胞造成的不良影响,抑制其增殖、迁移、侵袭及体内、体外VM的形成。(5)缺氧微环境可上调HCT116细胞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后可抑制HIF-1α、VEGF、MMP2、VE-cadherinmRNA及蛋白表达,对MMP9 mRNA及蛋白未见显着影响。研究结论临床部分:(1)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可有效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产生,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提高KP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2)左半结肠癌、无肝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的患者是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优效人群,通过人群特征初步筛选后用药可提高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其逆转肿瘤缺氧微环境,下调HIF-1α、VEGF、MMP2、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体内、体外VM的形成,同时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腹腔侵袭有关。
江杰[2](2020)在《CT检查联合SMRP检测诊断早期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分析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CT平扫及增强表现,探讨CT检查对不同分期MPM的诊断价值。2.定量检测恶性胸膜间皮瘤大鼠的血清可溶性间皮素相关蛋白(soluble mesothelin-relatedpeptides,SMRP)表达,分析不同分期、不同病理分型、不同分化程度MPM的SMRP表达差异。3.探讨联合CT检查与血清SMRP定量检测提高诊断早期MPM的价值,为临床筛查具有石棉暴露史的高危人群、早期诊断MPM提供实验依据及理论基础。[方法]1.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模型建立:实验用SD大鼠120只,雌雄各半,体重100-120g,分为三组,实验组100只:采用右侧非暴露式(闭式)胸膜腔染尘法注射云南大姚产青石棉纤维混悬液,每月1次,1次20mg/ml,连续2月,共注射40mg;阴性对照组10只:采用相同方法注射灭菌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10只:不作任何处理。2.CT检查:肿瘤诱导后第3个月、第6-14个月分批进行CT胸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设备:PHILIPS公司128层螺旋CT。扫描参数:电压为100kV,电流为100mAs,准直器64X0.625 mm,螺距0.992,旋转时间0.5s,层厚1.0mm,层间距0.5mm。对比剂采用碘普罗胺注射液,流率0.2ml/s,总量3ml。分析CT表现,包括胸膜增厚情况、纵隔改变、肺内情况、侵犯情况、淋巴结转移、骨质情况、胸水等。根据2018年恶性胸膜间皮瘤诊疗指南进行CT分期。比较CT检查对不同分期的诊断价值。3.SMRP定量测定:肿瘤诱导前、诱导后第1个月、2个月、3个月、6-14个月抽取尾静脉血1ml取血清ELISA法测定SMRP浓度。比较不同分期、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化程度SMRP浓度差异。4.通过ROC曲线比较单用CT检查与CT检查联合SMRP检测诊断早期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差异,分析两种方法联合诊断早期MPM的价值。5.病理检查:CT检查完毕后对可疑肿瘤组织进行取材、染色、免疫组化,记录病理分期、分析肿瘤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结果]1.实验组诱发恶性胸膜间皮瘤72例,诱发率75%,肺癌4例,死亡4例,20只未出现肿瘤。72例中恶性胸膜间皮瘤:上皮型21例(29.2%),肉瘤型37例(51.4%),混合型14例(19.4%)。各型之间肿瘤出现时间、性别、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未出现肿瘤。分化程度:低分化58例(80.6%),高分化14例(19.4%)。对比MPM不同分化程度与肿瘤出现时间、性别、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肿瘤分期:病理分期:T分期:T1期:T1a期0例、T1b期14例;T2期23例;T3期28例;T4期7例。N分期:N0期45例;N1期16例;N2期8例;3例判别不清。M分期:M0期51例;M1期8例;13例判别不清。临床分期:早期18例、中期25例、晚期7例。3.CT检查可发现胸膜增厚情况、胸膜病变、肺内、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胸廓构成骨情况。实验组72例MPM,CT检查诊断MPM50例(69.4%),非MPM 5例(6.9%),未发现病变17例(23.7%)。CT对MPM诊断价值:AUC为0.6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4.5%、71.2%。诊断T分期AUC为0.8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3.5%、61.6%;N分期AUC为0.8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2.5%、75%;M分期AUC为0.8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0%、95.0%。对T1、T2期AUC分别为0.68、0.82,敏感度分别为35.7%、43.5%,特异度分别为为44.4%、57.2%;对T3、T4期AUC分别为0.95、1.00,敏感度分别为89.3、100%%,特异度分别为90%、100%。说明对T1、T2期诊断效能较差,对T3、4期诊断效能较高。对N、M分期诊断效能较高。4.不同时间段SMRP表达量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161.07,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三组诱导前SMRP均没有差异,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各个时间段均无统计学差异,与实验组注射后各个时间点均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中诱导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诱导后第1个月、2个月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与3个月、6-14个月均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中随着时间推移,SMRP浓度逐渐升高。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SMRP表达低,随着时间变化不明显。5.实验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的不同病理分期SMRP表达量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324.45,P<0.05);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中胸膜炎性组与胸膜未见异常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不同分期的MPM SMRP表达量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期越高,SMRP表达量越高。实验组中淋巴结转移N0、N1、N2期SMRP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4.92,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N1、N2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中是否具有远处转移M0、M1期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4.31,P<0.05)。6.MPM不同临床分期SMRP表达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341.63,P<0.05)MPM越早期,SMRP表达量越低。7.胸膜厚度与SMRP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3个月、6个月胸膜增厚不同程度组的SMRP表达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33.67、150.98,P均<0.05)。胸膜厚度与SMRP表达量之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3个月、6个月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93,F值分别为0.01、0.007<0.05,具有较强相关性,随着胸膜厚度增加,SMRP表达量逐渐升高。8.不同病理类型MPM的SMRP表达差异比较:不同病理类型MPM的SMRP表达差异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1.39,P>0.05),说明SMRP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9.不同分化程度MPM的SMRP表达差异比较:不同分化程度MPM的SMRP表达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193.04,P<0.05),低分化MPM的SMRP表达高于高分化。10.SMRP对MPM的诊断价值:对MPM T1期,AUC=0.83,最佳临界值是1.90mmol/ml,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88.2%;对T2期AUC=0.86,最佳临界值是4.53mmol/ml,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85.7%;对T3期AUC=0.92,最佳临界值是8.73mmol/ml,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1.4%、100%;对T4期AUC=0.85,最佳临界值是11.97mmol/ml,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5%、100%。11.CT检查联合SMRP对诊断MPM的价值:对T分期,AUC=0.97,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5%、92.5%,明显高于CT诊断MPM(AUC=0.8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3.5%、61.6%)。对N分期,AUC=0.96,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5%、92.5%,高于CT诊断MPM(AUC=0.8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2.5%、75%)。对M分期,AUC=0.9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98%,高于CT诊断MPM(AUC=0.8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95%)。[结论]1.青石棉胸腔闭式注射诱发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动物模型,诱发率为75%,包括上皮型、肉瘤型、混合型。CT检查可动态观察MPM发生发展的过程。为研究提供可靠的肿瘤模型。2.CT检查对恶性胸膜间皮瘤分期具有一定价值,可诊断中晚期MPM,但诊断早期MPM价值有限。3.SMRP表达与MPM分期呈正相关,分期越高,SMRP表达量越高。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SMRP表达增高。说明SMRP可反映肿瘤分期,提示SMRP可能参与肿瘤发生发展、侵犯转移等过程。不同分化程度MPM的SMRP表达具有差异,低分化呈高表达,提示SMRP可间接反映MPM恶性程度,间接反映肿瘤分期。不同程度胸膜厚度SMRP表达具有差异,说明SMRP可作为间接反映肿瘤预后、评估肿瘤治疗效果的指标。4.通过检测血清SMRP表达可为具有石棉接触史的高危人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MPM、生物靶向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5.CT检查联合SMRP浓度测定诊断早期MPM明显优于单用CT检查,说明影像学检查联合血清学检查对早期诊断MPM具有可行性。
杨莹[3](2019)在《华蟾素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水临床疗效与胸水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华蟾素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水的临床疗效,以期获得更科学、有效的结果,指导临床治疗。并检测恶性胸水中VEGF的表达,通过研究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在分子水平探究华蟾素注射液治疗恶性胸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即华蟾素组)和对照组(即白介素-2组),胸腔灌注药物治疗1疗程后,评估其临床疗效。主要结局指标为:临床有效率;次要结局指标为:胸水红细胞、胸水乳酸脱氢酶、胸水肿瘤标记物、KP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和不良反应。同时检测纳入患者治疗前后胸水VEGF水平,对比华蟾素、白介素-2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水的疗效,并通过统计分析上述疗效与胸水VEGF表达的关系,初步探究华蟾素注射液治疗恶性胸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恶性胸水患者。其中治疗组17例,对照组16例,总脱落病例为3例,治疗组2例,对照组1例,因患者个人原因放弃继续治疗。共30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例。(1)胸水量的疗效评价:治疗组治疗前后对比,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7例,无效6例,治疗有效率为60%。对照组治疗后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5例,无效9例,治疗有效率为40%。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69>0.05)。(2)胸水质的疗效评价:治疗组患者胸水中红细胞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下降≥25%的患者占到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33.33%,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5);治疗组患者胸水中乳酸脱氢酶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下降≥25%的患者占到40%,高于对照组33.33%,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7>0.05);治疗组患者胸水中肿瘤标记物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下降≥25%的患者占到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26.67%,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5)。(3)中医症状积分的疗效评价:治疗组治疗第8天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9>0.05);第14天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5);对照组治疗第8天、治疗第14天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88、0.071,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第8天中医症状积分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8>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第14天中医症状积分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5>0.05)。(4)KPS评分的疗效评价:治疗组治疗第8天、治疗第14天KPS评分与治疗前KP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55、0.706,均>0.05。对照组治疗第8天、治疗第14天KPS评分与治疗前KP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47、0.692,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第8天KPS评分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1>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第14天KPS评分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5>0.05)。(5)胸水中VEGF表达的变化评价:①治疗组治疗后VEGF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VEGF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对照组治疗后VEGF浓度与治疗前VEGF浓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EGF降低值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0.05)。②进一步根据分级标准,对其进行计数资料统计。治疗组患者胸水中VEGF水平较治疗前下降≥25%的患者占到46.67%,高于对照组13.33%,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5)。③治疗组15例患者中9例有效患者,6例无效患者,其胸水中VEGF降低值分别为937.04±1056.98pg/ml与-10.00±214.12pg/ml,有效的患者胸腔积液VEGF浓度降低值明显大于无效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5)。(6)安全性评价:入组病例均未发生骨髓抑制、肝肾损害、心律失常等严重不良事件,治疗组主要不良反应为疼痛、发热,其发生率分别为13.33%、6.67%。对照组主要不良反应为一过性发热,发生率为13.33%。[研究结论](1)华蟾素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水,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胸水的生长,并可明显降低胸水中红细胞及肿瘤标记物的含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2)华蟾素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可降低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但对KPS评分影响不大。(3)华蟾素注射液可明显降低胸水中VEGF浓度,并且VEGF降低与控制胸水量的疗效可能存在相关性。(4)华蟾素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不良反应小,患者接受度高。
韩厅蓄,陈阳阳,徐国宾[4](2015)在《实验室检查在胸腔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文中认为胸腔积液是由于局部或全身病变破坏了胸腔内液体滤过与吸收的动态平衡,导致胸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缓所产生的一种临床常见病征,分为渗出液与漏出液两种性质。胸腔积液的性质对病因的辅助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文对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检查在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诊断中的现状作归纳与总结。
周颖[5](2014)在《18F-FDG PET-CT在恶性浆膜腔积液诊断及其预后评价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18F-FDG PET-CT在不同部位浆膜腔积液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探讨18F-FDG PET-CT显像中浆膜腔积液SUVmax值以及其他临床因素在恶性积液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临床可疑恶性以浆膜腔积液为首发症状行PET-CT检查的患者265例,所有患者既往无恶性肿瘤病史,行PET-CT检查前均未作肿瘤相关治疗。对所有患者行病理检查(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或病灶穿刺、活检或手术后病理)或临床随访明确诊断。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根据积液部位分为胸腔积液组、腹腔积液组、心包积液组及多浆膜腔积液组,对各组积液的病因及PET-CT诊断效能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各组积液SUVmax值在良恶性、年龄、性别等因素中进行比较,检验水准P=0.05。(2)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PET-CT中心检查后确诊为恶性肿瘤所致的浆膜腔积液患者214例,具有完整随访及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对不同部位浆膜腔积液间的生存期进行比较并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对全部病例在积液SUVmax值、年龄、性别、有无骨及其他脏器转移、CEA水平等不同因素间的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对影响预后的各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检验水准P=0.05。结果:(1)265例患者中经病理证实恶性肿瘤247例,PET-CT检查明确原发病灶207例,总检出率为83.81%。113例胸腔积液患者中经PET-CT检查正确诊断恶性肿瘤100例,良性病变3例,假阳性6例,假阴性4例。104例恶性肿瘤患者中PET-CT明确原发灶89例,检出率为85.58%,其中肺癌75例。PET-CT对胸腔积液患者定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6.15%(100/104)、44.44%(4/9)、92.04%(104/113)。43例腹腔积液患者中经PET-CT正确诊断恶性病变39例,良性病变1例,假阳性2例,假阴性1例。4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PET-CT明确原发灶35例,检出率为87.50%,消化系统肿瘤多发。PET-CT对腹腔积液患者定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7.50%(39/40)、33.3%(1/3)、93.02%(40/43)。35例心包腔积液患者中经PET-CT检查正确诊断恶性病变30例,良性病变1例,假阳性2例,假阴性2例。32例恶性肿瘤患者中PET-CT明确原发灶26例,检出率为81.25%,其中肺癌18例。PET-CT对心包积液患者定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3.75%(30/32)、33.33%(1/3)、88.57%(31/35)。74例多浆膜腔积液患者中经PET-CT检查正确诊断恶性肿瘤67例,良性病变1例,假阳性2例,假阴性4例。其中7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PET-CT明确原发灶57例,检出率为80.28%,病因复杂。PET-CT对多浆膜腔积液患者定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4.37%(67/71)、33.33%(1/3)、91.89%(68/74)。四组患者分别根据良恶性分成2组,分别计算各组积液SUVmax均值,胸腔积液恶性组的SUVmax与良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2±0.44vs0.98±0.32,P<0.05);而在腹腔积液、心包积液及多浆膜腔积液中良恶性的SUVmax均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不同性别、年龄的SUVmax值无差异。本研究发现胸膜转移71例,腹膜异常45例,其中原发腹膜癌6例,心包转移20例。除发现胸腹膜及心包转移外,PET-CT诊断单纯淋巴结转移35例,骨及其他脏器转移138例。(2)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部位积液组患者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积液SUVmax平均值1.3为界点将全部病例分为A (SUVmax值≤1.3)、B (SUVmax值>1.3)两组,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A组中位生存期(11个月)明显比B组(8个月)长。Cox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有无骨及其他脏器转移是本组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而性别、积液SUVmax、CEA水平均不能作为影响本组病例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1)恶性积液多源于肿瘤转移,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多由肺癌所致,腹腔积液多由消化系统肿瘤引发,多浆膜腔积液患者则病因复杂,肺癌仍较常见。(2) PET-CT对于各组积液原发灶的检出率均达到80%以上。PET-CT在诊断浆膜腔积液及其原发病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PET-CT不但能查找肿瘤原发病灶,而且能明确全身情况,帮助临床分期及制定治疗方案。(4)恶性胸腔积液的SUVmax值较良性组高,其他部位积液良恶性的SUVmax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不同年龄、性别各组积液的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不同部位积液组间患者生存期存在差异,多浆膜腔积液组中位生存期最短。年龄、有无骨及其他脏器转移是本组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刘飞[6](2014)在《Survivin和CEA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胸腔积液是呼吸内科常见的疾病,往往是由于胸膜腔内液体生成过多、过快或吸收过慢引起。而恶性胸腔积液是肺癌和其他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治疗难度大,预后不佳。因此及时病因诊断和治疗能够更好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时间。本研究通过检测良性胸腔积液(主要为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中的生存素(Survivin)、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 CEA)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在良、恶性胸腔积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收集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呼吸内科2012年7月-2013年12月间80例住院患者胸腔积液的标本和临床资料。其中良性胸腔积液组36例、恶性胸腔积液组44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测定两组胸腔积液中Survivin和CEA的浓度,结果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与评价试验数据。结果:1、恶性组(44例)Survivin、CEA浓度分别为(86.12±14.92ng/ml,54.42±11.33ng/ml),良性组(36例)分别为(40.47±10.06ng/ml,3.08±0.66ng/ml,),恶性组Survivin、CEA浓度均明显高于良性组相应的指标,两组之间采用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由ROC曲线得出Survivin、CEA的AUC值分别为0.905、0.883,最佳诊断值分别为52.63ng/ml,5.89ng/ml,而诊断的灵敏度为77.27%、68.18%;特异度分别为86.11%、91.67%,两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4.45%,特异度为77.78%。3. Survivin、CEA病人诊断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和CEA在良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Survivin与CEA诊断率之间并无显着性差异。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敏感度,但特异性有所降低。
罗壮[7](2009)在《应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综合评价survivin、γ-IFN及CRP联合检测对鉴别良恶性胸水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胸腔积液中survivin,γ-IFN及CRP联合检测对肺癌合并胸腔积液和结核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characteristic curve,ROC)对42例肺癌合并胸腔积液患者和48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的胸腔积液Survivin,γ-IFN及CRP以及临床资料联合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Survivin,γ-IFN浓度;应用设备为BNII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RP浓度。【结果】(1)利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综合分析年龄、性别、有无5年以上吸烟史(主动或被动吸烟)、有无发热、有无异常包块(体格检查或影像学检查)、PPD、及胸水中survivin、γ-IFN、CRP。建立回归方程P=1/[1+e(-(3.218+1.581X1+0.004X2-0.007X3-0.150X4-2.506X5)](X1=包块,X2=胸水survivin,X3=胸水γ-IFN,X4=胸水CRP,X5=发热),得出预测值Pre。(2)肺癌性胸腔积液组胸水中survivin明显高于结核性胸腔积液组(P<0.05),而在结核性胸腔积液组胸水中γ-IFN和CRP浓度要明显高于肺癌性胸腔积液组,两组比较差别有显着意义(P<0.05)。(3)Pre,survivin,γ-IFN及CRP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4、0.873、0.846及0.827。Pre曲线下面积最大,CRP曲线下面积最小。(4)根据ROC曲线分析,Pre、survivin、γ-IFN、及CRP对肺癌或结核的临床诊断临界点分别为0.383、52.275 pg/ml、141.00 pg/ml、9.50 mg/L。(5)按ROC曲线分析和Youden’s指数最大的截断点作为临床诊断临界点,胸水中Pre和survivin预测肺癌性胸腔积液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1.40%、86.80%和88.60%、84.20%。胸水中IFN和CRP预测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73.70%、85.70%和81.60%、74.30%。(6)胸水中Pre+Survivin+肿块联合检测预测肺癌性胸腔积液的诊断效能最高: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正确率分别为:95.24%、93.75%、4.76%、6.25%、93.18%、97.83%、95.56%。胸水中γ-IFN+CRP联合检测预测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的诊断效能最高: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正确率分别为:92.11%、94.29%、7.89%、5.71%、94.59%、91.67%、93.15%。联合检测诊断价值优于单个检测指标。【结论】(1)检测胸腔积液Survivin,γ-IFN及CRP浓度对鉴别胸腔积液性质有一定的意义。(2)Pre检测预测肺癌性胸腔积液的诊断效能高于Survivin;γ-IFN检测预测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的诊断效能高于CRP。(3)综合评价四项指标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经济学要求,胸水中Pre+Survivin+肿块联合检测预测肺癌性胸腔积液的诊断效能最高,胸水中γ-IFN+CRP联合检测预测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的诊断效能最高。
邓长阳,李祥秋,夏健[8](2009)在《联合ANP、ADA及IFN-γ检测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心钠素(atrialnatriuretic polypeptide,ANP)、腺苷酸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及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联合检测在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16例胸腔积液患者,结核性49例,恶性67例,检测其胸腔积液中ANP、ADA及IFN-γ的含量。结果单独检测ANP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80.6%和87.76%;ADA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76.12%和91.84%;IFN-γ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91.04%和95.92%,联合三者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97.01%和97.96%。结论联合检测ANP、ADA及IFN-γ可提高对恶性胸腔积液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罗壮,邹正东,郝青林[9](2008)在《恶性肿瘤和结核性胸水鉴别的实验室检查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良、恶性胸液的鉴别一直是困惑临床医师的重要问题,在我国这两类疾病的代表即结核性胸膜炎与肿瘤性胸膜炎(主要为肺癌)。90年代后期以来的研究进展对上述两类疾病除有明确肺结核(特别是具活动性)或原发肿瘤对胸腔积液的
钟安桥,李永春[10](2008)在《浅谈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性质的鉴别》文中提出
二、测定心钠素对良性和恶性胸腔积液性质的鉴别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测定心钠素对良性和恶性胸腔积液性质的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恶性腹水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恶性腹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
1.1 恶性腹水的形成机制 |
1.2 恶性腹水的西医诊断 |
1.3 恶性腹水的西医治疗 |
2. 恶性腹水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恶性腹水的中医病因病机 |
2.2 恶性腹水的中医辨证 |
2.3 恶性腹水的中医治疗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血管生成拟态(VM)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
1. 结肠癌VM的发现及生物学特性 |
2. VM的形成机制 |
2.1 肿瘤缺氧微环境与VM |
2.2 肿瘤干细胞与VM |
2.3 上皮间质转化与VM |
2.4 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VM |
2.5 VM形成相关信号通路 |
3. VM与结肠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
4. VM与结肠癌的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肿瘤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 |
2. 华蟾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 |
3.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 |
3.1 VEGF/VEGFR通路抑制作用 |
3.2 MMPs/TIMPs通路抑制作用 |
3.3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凋亡作用 |
3.4 其他潜在靶点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疗效评价及优效人群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研究对象 |
1.3 病例筛选方法 |
1.4 治疗方法 |
1.5 提取指标 |
1.6 疗效评价 |
1.7 安全性评价 |
1.8 统计方法 |
1.9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结果 |
2.1 总体资料分析 |
2.2 疗效评价 |
2.3 安全性评价 |
2.4 优效人群特征筛选 |
3. 讨论 |
3.1 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治疗现状 |
3.2 优效人群研究的必要性 |
3.3 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潜在机制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血管生成拟态(VM)研究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 |
实验一: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生成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华蟾素注射液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华蟾素注射液体内、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VM形成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VM形成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性 |
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CT检查联合SMRP检测诊断早期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课题创新性 |
本课题的不足及后续研宄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生物标记物早期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华蟾素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水临床疗效与胸水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恶性胸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恶性胸水的生理病理 |
2 恶性胸水的诊断 |
3 恶性胸水的西医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恶性胸水的中医治疗进展 |
1 恶性胸水病因病机 |
2 恶性胸水辨证分型 |
3 恶性胸水中医治疗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胸水中VEGF表达对恶性胸水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华蟾素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水临床疗效与胸水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临床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结果 |
3 典型病例 |
讨论 |
一、研究立项依据 |
二、研究方法概述 |
三、研究结果分析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五、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实验室检查在胸腔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诊断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标本采集与实验室诊断流程 |
2 常规检查 |
3 生化检查 |
4 肿瘤标志物检测 |
(5)18F-FDG PET-CT在恶性浆膜腔积液诊断及其预后评价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地、方法 |
一、~(18)F-FDG PET-CT在恶性浆膜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一般情况 |
1.2.2 265例浆膜腔积液患者的病因分析 |
1.2.3 ~(18)F-FDG PET-CT在查找浆膜腔积液原发灶中的作用 |
1.2.4 积液SUVmax均值在多种因素中的比较 |
1.2.5 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与肺癌的关系 |
1.2.6 PET-CT在发现肿瘤转移灶及肿瘤分期中的应用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18)F-FDG PET-CT显像中浆膜腔积液SUVmax值及其他临床因素在预后相关性中的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一般资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不同部位积液组的生存期比较 |
2.2.2 不同部位积液组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 |
2.2.3 总体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6)Survivin和CEA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选择 |
1.2 胸水采集和存储 |
2. 实验材料 |
2.1 主要试剂 |
2.2 主要材料与设备 |
3. 实验过程 |
3.1 胸水 Survivin 测定 |
3.2 胸水 CEA 测定 |
3.3 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3.4 ELISA 基本原理 |
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良、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年龄分析 |
2. 良、恶性胸腔积液患者 Survivin 及 CEA 水平的比较 |
3. 良、恶性胸腔积液患者 ROC 曲线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7)应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综合评价survivin、γ-IFN及CRP联合检测对鉴别良恶性胸水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综述二 |
作者在申请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联合ANP、ADA及IFN-γ检测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
2 结果 |
2.1 |
2.2 胸腔积液ADA水平 |
2.3 胸腔积液IFN-γ水平 |
2.4 联合ANP及ADA、ANP及IFN-γ、ADA及IFN-γ对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价值 |
2.5 联合ANP、ADA及IFN-γ对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价值 |
3 讨论 |
(9)恶性肿瘤和结核性胸水鉴别的实验室检查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癌性胸水有提示作用的指标 |
1.1 CA50、CA125、CA153、CA199、CA242、CA724和癌胚抗原 (CEA) |
1.2 血清唾液酸 (SA) |
1.3 检测肺癌胸水中MOC-31的表达及意义 |
1.4 β葡萄糖醛酸酶 (β-GCD) |
1.5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 |
1.6 甲状腺转录因子1 (TTF-1) |
1.7 端粒酶 |
1.8 钙粘蛋白 |
1.9 可溶性细胞凋亡因子 (s Apo-I/Fas) |
1.1 0 心钠素 (ANP) |
1.1 1 细胞角蛋白CYFRA211 |
1.1 2 MMPs、VEGF和CD44v6 |
1.1 3 生存素 (Survivin) |
1.1 4 DNA含量、倍体测定和DNA异常甲基化 |
1.1 5 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在胸水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
2 结核菌感染胸水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炎症过程的提示指标 |
2.1 腺苷脱氨酶 (ADA) |
2.2 阿拉伯糖甘露糖脂Ig G抗体 (LAM-Ig G) |
2.3 干扰素 (γ-IFN) |
2.4 肿瘤坏死因子与其它细胞因子等指标 |
2.5 C-反应蛋自 (CRP) |
2.6 β2-微球蛋白 (β2-MG) |
3 展望 |
四、测定心钠素对良性和恶性胸腔积液性质的鉴别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一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CT检查联合SMRP检测诊断早期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研究[D]. 江杰.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3]华蟾素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水临床疗效与胸水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杨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4]实验室检查在胸腔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诊断中的作用[J]. 韩厅蓄,陈阳阳,徐国宾. 临床检验杂志, 2015(01)
- [5]18F-FDG PET-CT在恶性浆膜腔积液诊断及其预后评价中的价值[D]. 周颖.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6]Survivin和CEA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诊断价值[D]. 刘飞. 皖南医学院, 2014(05)
- [7]应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综合评价survivin、γ-IFN及CRP联合检测对鉴别良恶性胸水的诊断价值[D]. 罗壮. 昆明医学院, 2009(10)
- [8]联合ANP、ADA及IFN-γ检测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J]. 邓长阳,李祥秋,夏健. 首都医药, 2009(06)
- [9]恶性肿瘤和结核性胸水鉴别的实验室检查研究进展[J]. 罗壮,邹正东,郝青林.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10)
- [10]浅谈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性质的鉴别[J]. 钟安桥,李永春. 临床肺科杂志,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