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柱肥大的B超诊断(附27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苗春发[1](2018)在《CT图像肾脏分割与三维重建及其在肾结石穿刺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其中肾结石发病率占70%以上。资料统计,全国泌尿系结石发病率为1%5%,南方高达5%10%。临床上肾盂肾盏处直径2厘米以上的结石常采用经皮穿刺肾镜手术进行治疗,其难点在于经皮肾镜通道的建立。为了使医生对肾脏结石病情精准诊治,降低穿刺风险,本文在对比分析多种常规医学图像分割算法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改进CV模型的肾脏自动分割算法框架,并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实现了肾脏、结石及相关组织的三维重建显影,从而辅助医生进行全面准确的术前穿刺规划,降低手术的风险。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对DICOM格式CT数据进行读取并进行位图格式转换,进行去噪和窗宽窗位调整等预处理;通过图像二值化、腹部轮廓提取等步骤剔除CT图像中检测床架,采用Canny算法、区域种子增长和基于种子点标记的形态学分水岭等常规图像分割算法对肾脏分割提取,根据各个算法分割结果的对比评价,最终确立基于水平集方法的CV模型更适于临床CT图像的肾脏分割。然后,针对传统CV模型算法中存在的问题,引入规则项保证水平集函数的稳定演化;在保证分割边界准确性前提下,设置曲线演化终止准则减少不必要的迭代次数,从而实现算法优化。结合肾脏腹部CT图像灰度分布及CV模型单水平集两相分割特征,对原始图像加窗调整,进而得到包含肾脏、骨骼等信息的二值化前景图像;根据肾脏器官的解剖结构特征及临床CT图像的上下文关联性,在前景图像中对肾脏进行逐帧特异性自动分割提取,并设计了针对异常情况的判定方法和人工修正接口,确保分割结果满足临床实际需要。最后,在完成肾脏分割的基础上,利用大津法在肾脏内部对结石进行分割提取,有效排除了其他组织和器官的干扰,分割效果良好;利用VTK通过设置不同的颜色和不透明度,完成对肾脏、结石、腹部骨架等的三维重建及显示,重建结果能够直观清晰地展现肾脏的轮廓形状、结石的大小、形态及其在肾脏内部的分布。经多名临床医师的评价,结果表明本文分割及成像结果可以对肾脏、结石等精确显影,有助于临床穿刺手术的术前路径规划。
沈腾[2](2016)在《不同血供特点的肾占位性病变在CT中的强化表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血供特点的肾癌、肾实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肾囊肿在CT中的强化表现,分析增强CT在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泌尿外科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间71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肾嫌色细胞癌、肾集合管癌、肾实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及肾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增强CT的检查结果。结果:血供丰富的肿瘤39例:39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肿瘤直径在3.0-7.0cm之间,平均直径4.7cm。平扫时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等密度影,较小肿瘤可见假包膜,较大肿瘤形态不规则,可凸出肾脏表面。因其血供丰富,在增强扫描时,肿瘤强化速度快,在肾皮质期快速出现明显不均匀强化,肾实质期肿瘤密度下降较快,表现为“快进快出”的表现。相对肾透明细胞癌,乏血供肿瘤32例:4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肿瘤直径在5.8-7.8cm之间,平均直径为6.5cm。肿瘤边界欠清晰,向肾外突起,呈不规则圆形,密度与周围正常肾实质相似。增强时,病灶内强化不均匀,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肾实质,出现条索样、斑片样及点状明显强化影,但是增强后肿瘤边界较清晰。4例肾集合管癌患者,肿瘤直径在4.3-5.7cm之间,平均直径4.9cm。圆形肿物,与周围肾实质分界不清,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累及皮髓质,皮髓质分界不清,未向肾表面突出。增强时,强化速度慢,强化程度明显低于周围正常肾组织,边界欠清。10例肾实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肿瘤直径3.1-5.5cm之间,平均直径为4.2cm。平扫时可见肿瘤多在肾脏的中央,从肾脏的中央向肾实质发展,呈混合型混杂密度影,边界模糊。增强时,肿瘤强化速度较慢,强化程度比正常肾实质低,部分患者可出现延迟强化,呈“慢进慢出”的表现。14例肾囊肿患者,肿瘤直径在4.5-8.5cm之间,平均直径6.9cm。平扫时病灶内密度明显低于肾实质密度,水样密度影,和肾实质分界清晰,有清楚的包膜;增强扫描时,肾皮质期和肾实质期均无强化。其中1例患者,囊内水样密度,出现囊壁增厚,囊内壁不光滑,增强扫描后,囊壁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囊液无强化。结论:1.血供特点不同的肾癌、肾实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及肾囊肿在增强CT中有一定的差异。2.增强CT在诊断肾癌、肾实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及肾囊肿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徐先荣[3](2015)在《重视航空医学特殊病例和特许飞行医学鉴定》文中指出飞行人员是空军主要战斗力的体现,是陆军和海军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航空卫生保障的质量及飞行安全与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和维护息息相关。由于飞行人员是经过严格医学选拔的特殊群体,其构成基数少,具有先天性疾病罕见、航空性病症特发、普通临床疾病例数少但疾病谱广等特点[1-3],某些疾病难以收集到批量资料,这给经验积
梁雪[4](2013)在《腹膜后纤维化的超声诊断》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加深对腹膜后纤维化的认识,总结腹膜后纤维化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归纳其鉴别诊断要点,提高超声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2008年8月~2013年3月期间所有因不明原因肾盂及输尿管积水而就诊的患者进行详细超声检查,尤其注重腹膜后大血管周围区域的扫查,将所有影像学资料留档。通过随访,最终将26例有手术病理证实,及17例经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就诊原因、临床表现、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及其它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措施以及疗效进行综合分析总结,重点探讨超声声像图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①共43例患者纳入研究,男30例、女13例,年龄28-78岁,平均(58.7±8.3)岁,从出现症状到确诊时间为3周~19.5个月,平均(15.9±3.1)个月。②43例患者中的29例无明确病因,考虑为特发性,占67.4%。14例继发性患者中的11例继发于恶性肿瘤,其余3例分别继发于外伤、慢性炎症及口服药物。③最常见的就诊原因和实验室检查阳性结果分别为:腰背痛和血沉加快。④62.8%(27/43)患者行超声检查时发现了腹膜后病变,主要表现为腹膜后弥漫性、团块状、条索状低弱或中高回声,CDFI均无血流信号;所有患者均发现了肾积水,其中双肾积水者27例,单纯左肾积水者11例,单纯右肾积水者5例。发现肾脏体积、回声异常者占20.9%(9/43),2例为肾实质回声增强;7例可见一侧肾积水伴对侧肾萎缩。有血管受累表现者占27.9%(12/43),腹主动脉管腔受压变细者2例,管腔内径均约0.9cm;下腔静脉受压变细者1例;肾动脉阻力指数增高者9例。⑤所有患者同期均行CT检查,其中97.7%(42/43)发现腹膜后异常密度影,密度多近似于肌肉或呈混合密度。结论①腹膜后纤维化病因复杂、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术前确诊比较困难。②超声能很好的显示腹膜后大血管周围的纤维斑块及其所致肾盂输尿管积水的特征性表现,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③腹膜后纤维化的超声声像图需要与腹膜后恶性肿瘤或淋巴结转移、腹主动脉瘤伴发血栓、多发性大动脉炎等进行鉴别。④超声检查对腹膜后纤维化的敏感性低于CT,原因可能出于三方面:一是检查者对这一疾病缺乏认识,从而忽视了腹膜后的检查;二是患者的客观条件,影响了腹膜后病变的显示;三是超声空间分辨率和大体解剖范围显示及整体观察均不如CT。⑤如超声医师在检查中发现不明原因肾盂、输尿管扩张,尤其是输尿管向中线移位时,联想到该病,加强对腹膜后大血管周围区域的探查,该病的超声诊断敏感度有望得到提高。⑥与CT、MRI相比,超声更适于进行病变进展的观察监测及治疗效果的随访评估。
牛吉瑞[5](2012)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疗效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局限性肾肿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50例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20例,开放性肾部分切除术30例。比较两组的肿瘤大小、肾蒂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1天、1周、6月肌酐水平、术前和术后1周、6月患侧肾GFR;术前、术后1天、1周、6月患者Hb水平;术后1天、1周患者下腹部疼痛症状VAS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将所有病人按照阻断时间分为两组:阻断时间≤30min组(39例)和阻断时间>30min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GFR1周、1月变化,评价缺血时间对肾功能的影响。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以及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取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后腹腔镜组和开放组平均肿瘤大小分别为3.1±0.9cm和3.6±1.Ocm,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肾蒂阻断时间分别为22.99±8.73min和22.96±10.69min,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12.7±19.2min和115.8±17.4,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出血量分别为73.0±26.3ml和72.3±24.2ml,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分别为4.4±1.7天和3.3±1.9天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5±2.3天和6.4±2.8天(P>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腹腔镜组术前和术后1天、1周、6月Hb水平分别为154.0±19.6g/L、131.8±15.8g/L、124.7±18.5g/L、134.2±14.5g/L;开放组术前和术后1天、1周、6月Hb水平分别为147.7±15.2g/L、132.7±13.6g/L.123.1±16.7g/L、140.8±11.4g/L;分别对比腹腔镜组和开放组术前、术后1天、术后1周、6月Hb,P值分别为0.201、0.84、0.757、0.502。腹腔镜组和开放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腹腔镜组术前和术后1天、1周、6月肌酐水平分别为74.5±11.2μmol/L、88.8±19.4μmol/L.83.8±15.2μmol/L、74.8±11.1μmol/L;开放组术前和术后1天、1周、6月肌酐水平分别为77.5±14.6μmol/L.92、1±19μmol/L、1.86.9±19.2μmol/L、79.3±15.8μmol/L;分别对比腹腔镜组和开放组术前、术后1天、术后1周、6月血肌酐值,P值分别为0.427、0.550、0.541、0.273。腹腔镜组和开放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腹腔镜组术前和术后1周、6月患侧肾GFR分别为45.8±8.7ml/min、28.8±10.5ml/min.43.3±8.6ml/min;开放组术前和术后1周、6月患侧肾GFR分别为42.3±8.7m1/min.29.5±8.6ml/min.40.0±8.3ml/min.分别对比腹腔镜组和开放组术前、术后1天、术后1周、6月GFR值,P值分别为0.172、0.172、0.759。腹腔镜组和开放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腹腔镜组和开放组术后1天VAS疼痛评分分别为5.2±1.6和6.3±1.8(P<0.05);术后1周VAS疼痛评分分别为2.5±1.1和3.3±1.5(P<0.05),两组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0(5.0%)和1/30(3.3%)(P=0.774)两组并发症统计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随访6个月到12个月,平均随访9.3个月,患者肾功能均正常,肿瘤无局部复发,无其他脏器转移。肾蒂阻断时间≤30min组和阻断时间>30min组两组患者术后1周、6月GFR变化均有明显不同(P=0.002,P=0.07),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局部复发率低,远期生存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而且能最大限度保留肾单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等同于开放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腹腔手术中阻断肾血管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失血,将热缺血时间控制30min内,对肾功能的影响小。
曹强,荣阳[6](2012)在《肾盂癌的影像学诊断价值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提高对肾盂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4例肾盂癌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行B超检查,8例显示肾盂占位;30例行IVU检查,22例显示肾盂肾盏占位;18例行逆行肾盂造影检查,全部明确诊断;2例行肾穿刺造影,诊为肾盂肿瘤;22例行CT检查,18例明确诊断;6例行MRU检查,均明确肾盂病变。结论 B超检查是诊断肾盂癌首选的筛选检查方法,IVU应作为常规检查方法,IVU结合逆行肾盂造影,肾穿刺造影诊断率最高。CT及MRU检查,不仅有较高的诊断率,而且能进行分期,对决定治疗方案有决定性意义。
陈亮[7](2010)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的不同扫描期相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泌尿系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对泌尿系先天畸形诊断的最佳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方法,并评估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同济医院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期间进行MSCTU多期扫描的泌尿系先天性畸形患者263例,按肾畸形、集合管系统及输尿管畸形分类进行分析,分别计算MSCTU平扫、增强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轴位及MPR、Curve、MIP、VR图像对泌尿系各种畸形诊断的正确率。结果:104例肾畸形患者中MSCTU平扫轴位及MPR、Curve图像的正确诊断率分别为:肾发育不全(72.73%),肾发育不良(83.33%),孤立肾(100%),异位肾(76.92%),马蹄肾(100%),肾叶错位(0%)。增强扫描皮质期、髓质期、排泄期的轴位及MPR、MIP、VR图像的正确诊断率分别为:肾发育不全(81.82%、81.82%、72.73%),肾发育不良(91.67%、95.83%、100%),孤立肾(100%、100%、100%),异位肾(100%,100%,100%),马蹄肾(100%、100%、100%),肾叶错位(100%)。平扫可显示合并的结石,皮髓质期可显示肾实质的厚度及强化程度、肾动静脉及其变异、肾动脉有无狭窄或扩张等。159例集合系统及输尿管畸形患者中MSCTU平扫、增强扫描皮质期、髓质期、排泄期轴位及MPR、Curve、MIP及VR图像的正确诊断率分别为:肾盂输尿管移行部狭窄(63.49%、79.37%、87.30%、95.24%);重复肾畸形(17.54%、29.82%、29.82%、92.98%);单纯输尿管囊肿(73.33%、73.33%、73.33%、100%);肾外肾盂(66.67%、66.67%、66.67%、83.33%)。平扫可显示合并的结石,排泄期MPR图像可分段追踪显示输尿管异位开口、输尿管囊肿等,排泄期MIP及VR图像可直观、全貌显示泌尿系管道系统。结论:MSCTU平扫对泌尿系先天畸形诊断价值有限,多期相的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扫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诊断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疾病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作为诊断泌尿系先天畸形的首选检查方法。
费翔[8](2009)在《超声造影鉴别肝脏局灶性病变性质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声是肝脏肿瘤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部分肝脏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的二维超声图像表现非常相似,难以鉴别。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CDFI)已在临床检查中广泛应用,虽然提高了对病灶的定性诊断,但是能力有限。随着超声造影剂及造影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超声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日趋成熟,从而为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超声造影表现上具有特征性,主要以动脉相快速整体型增强为主,持续时间较短,在门脉期即呈低回声改变,总体呈现“快进快出”的改变。但是部分原发性肝癌的造影表现却不典型,与良性病如肝血管瘤变较难区分。肝血管瘤是一种良性实性肿瘤,发生在肝脏的血管瘤较其他脏器多见。本病是一种血管的先天性畸形,发生率在0.35%-2%之间。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技术采用可进入组织微循环的造影剂和低机械指数连续成像方法,能够实时动态地观测肿瘤组织的血液灌注情况,在对肿瘤定性诊断的同时,也有可能间接提供肿瘤组织分化状况的信息。研究目的:评价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量化分析在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性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对在我院经超声检查发现有肝脏局灶性病变的57名患者进行肝脏超声造影检查。通过二维灰阶超声检查,57名患者共发现65个结节。患者在同一天先后进行肝脏超声造影检查及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术。超声造影图像超声造影图像分析及造影参数测量采用PHILIP公司QLAB造影分析软件。结果:根据穿刺活检病理,研究对象分为肝癌组和肝血管瘤组,其中原发性肝癌(HCC)30例(35个结节),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1-83岁,(57.13土10.77)岁;肿瘤大小1.2-16.4cm,(4.78土2.88)cm。肝血管瘤27例(30个结节),其中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龄25-77岁,(43.78土9.37)岁;肿瘤大小0.9-8.5cm,(4.1土2.46)cm。两组年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肿瘤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4种超声造影参数(γ曲线峰值强度、γ曲线尖度、γ曲线达峰时间、γ曲线下面积)中,肝血管瘤组与肝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p<0.05):γ曲线峰值强度(2.83土1.12 vs14.84土7.5)、γ曲线尖度( 1.10土0.72 vs 0.17土0.06)、γ曲线达峰时间(10.78土4.06 vs 7.46土5.27)。结论:肝脏超声造影能够反映肝结节血流灌注特征,能够有效获得超声造影参数,并有助于肝癌与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
岳秀影[9](2008)在《小肾癌的多层螺旋CT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本次研究,分析小肾癌的多层螺旋CT的影像表现及探讨小肾癌的CT鉴别诊断。经过术后跟踪,结合病理,分析小肾癌的CT表现与病理类型及肿瘤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1.回顾分析2006年5月~2007年12月期间,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并经B超疑似肾脏小占位性病例128例,均进行肾脏CT检查,作出诊断。选择经CT诊断并由术后病理证实为小肾癌患者30例,观察CT扫描的密度,增强的程度;观察肿瘤的细胞类型,细胞排列方式,内部结构等。CT与病理表现进行对照;强化程度与组织学类型进行对照研究。余98例全部CT诊断和临床拟诊,根据病变种类分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囊肿和其他小占位性病变。2.检查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64层螺旋CT扫描机,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有效管电流900mAs,层厚为64×0.6mm,球管旋转360°时间0.33s。动脉期成像采用兴趣区域CT值激发模式(blous traking),先在肾区平面腹主动脉平面选取兴趣区,注射造影剂10s后开始监测兴趣区密度变化,当兴趣区CT值增加100HU时启动动脉扫描。造影剂采用安射力320mgl/ml,注射总量100ml,注射速率5ml/s,随后以同样的速率注射50ml生理盐水。受检者屏气时间为10~12s。扫描结束后,利用预览功能选择重建时相,重建层厚0.75mm,重建间隔0.5mm,重建方式Kernel值B25f smooth++。重建图像在“新沟通”(syngo)工作站上应用多平面重建。3.强化标准:CT值差异0~10HU为无强化,轻度强化11~20HU,显着强化>20HU,进行评价。由两位高年资的医师盲法阅片,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诊断。结果:本实验小肾癌患者通过影像表现正确诊断30例,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在正确诊断30例小肾癌患者的病理报告中,透明细胞癌最多见,共23例,占全部的76.7%。颗粒细胞癌4例,混合细胞癌3例,均为单侧。静脉注射造影剂后,25例强化程度明显,为富血供,其中22例细胞排列为实性,含丰富血窦;23例病变增强不均匀。小肾癌平扫可为低密度、等密度、高密度,以低等密度多见。增强特点呈典型“快进快退”特点,在皮质期强化明显,实质期下降。多层螺旋CT对肾形改变、假包膜、囊变、出血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可通过CT表现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高密度肾囊肿等小占位性病变相鉴别。结论:1.多层螺旋CT多期薄层扫描,对小肾癌的定性和定位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2.多层螺旋CT对小肾癌检出和诊断的正确性高,是小肾癌影像诊断必须的方法之一。3.小肾癌的CT表现与病理类型及肿瘤结构有关。
田晶[10](2007)在《肾细胞癌的血管特征及超微结构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尽管肾细胞癌(RCC)的生长、浸润、转移、预后与新生血管的形成和密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有关肾癌的血流动力学与微血管密度(MVD)以及肾癌微血管的超微病理的相关性研究尚未见报告。本研究试图采用现代彩色多谱勒超声、免疫组织化学与透射电镜三种影像学技术对肾癌不同临床分期的血流分布特点、血管阻力指数(RI)、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以及肿瘤微血管超微结构的改变进行相关性研究,用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①RCC的血流分布和MVD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关系;②肾癌外周与中央边缘区RI及MVD的相关性;③RCC的MVD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④RCC中央及边缘部位微血管及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⑤通过对肾癌的血流动力学、MVD、VEGF和肾癌细胞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探讨肾癌多谱勒超声的血流特征与肾癌临床分期、恶性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寻找一种简便快速及无创的判定方法,为肾癌的影像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临床资料与方法:35例肾癌患者,男22例,女13例,年龄40~77岁,平均(56.71±9.33)岁。肿瘤临床分期按经典的Robson分期法进行,Ⅰ期7例(20.0%),Ⅱ期18例(51.4%),Ⅲ期10例(28.6%);经病理组织学证实,肾透明细胞癌18例,颗粒细胞癌8例,肾混合细胞癌9例;按WHO病理组织学分级标准:Ⅰ级3例(8.6%),Ⅱ级20例(57.1%),Ⅲ级12例(34.3%)。手术前35例肾癌患者均采用美国Logic-9型彩色多谱勒超声分析系统(CDFI)观察肾癌肿瘤区域的血管、血流分布特征并按照血管形态和血供的丰富程度对其进行血流分级(0-Ⅳ级),兴趣区通过启动脉冲波多普勒(PW)测量肿瘤周边和中心区内的RI值和峰值流速(PSV)。肾癌的大体标本分别取于肿瘤外周和瘤体中心部各2块组织(若瘤体中心有缺血坏死则取其周边的肾癌组织),用于CD34、VEGF免疫组化染色研究。VEGF依据肿瘤细胞质棕褐色染色为阳性染色,每200倍镜下视野的阳性染色细胞<25%或≥25%作为判定VEGF的低或高表达,每例计数三个视野取平均值;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按肿瘤微血管数/400倍视野公式计算,计数五个“热点”取平均值。透射电镜的肿瘤标本与免疫组化染色研究的取材标本相同,切取的组织块为宽、厚、长各1mm;离体后在0.5-2分钟内浸入固定液;以LKB-Ⅴ型超薄切片机切成50nm±的切片;再固定后,醋酸铀染色30-45分钟,柠檬酸铅复染30分钟。在JEOL-100CX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肾癌组织不同部位微血管结构的超微病理变化。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采用SSPS13.0软件,以P<0.05作为检验水准。实验结果:1.肾癌的血流特征:35例肾癌全部探测到血流信号并且其血流形态呈多样性变化。在瘤周、瘤内PSV分别为(110.16±69.96)cm/s和(96.23±58.87)cm/s,高流速状态,二者比较PSV无显着性差异(P>0.05);瘤周、瘤内RI分别为0.69±0.08和0.55±0.09,瘤周RI高于瘤内RI,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细胞癌的血流分级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有良好的相关性,血流分级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呈明显正相关(r=0.530,P<0.001;r=0.522,P<0.001)。2.肾癌的微血管密度与VEGF表达:35例不同部位的肾癌组织CD34免疫组化染色均呈阳性表达,平均MVD为(56.38±26.74)个/HP。8例正常肾组织CD34免疫组化染色均呈阴性;肿瘤边缘MVD为(45.13±20.99)个/HP,靠近肿瘤中心部位MVD为(33.83±21.15)个/HP,边缘部位的MVD高于肿瘤中心部位,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CC临床分期方面,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RCC中MVD也随之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01);Ⅰ、Ⅱ、Ⅲ不同组织学分级按两两组间比较MVD,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01),MVD随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增高呈上升趋势。在8例正常肾组织的肾小管上皮VEGF显示弱表达3例(37.5%),5例为阴性表达(62.5%),肾小球上皮细胞未见表达;在35例肾癌组织中VEGF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VEGF表达率100%;肾癌与正常对照组VEGF表达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VEGF的高表达率在Ⅰ、Ⅱ期和Ⅱ、Ⅲ期进行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期与Ⅲ期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的高表达率在病理分级Ⅰ、Ⅱ级和Ⅱ、Ⅲ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级与Ⅲ级间VEGF的高表达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阳性表达与肿瘤MVD之间呈显着正相关;VEGF高表达组MVD为(57.72±21.03)个/HP,VEGF低表达组MVD为(32.17±17.15)个/HP,两者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01)。3.肾癌血管的超微结构观察:取材于肿瘤中心坏死部位,未见到血管结构;取材于肿瘤中央边缘部位可见血管的结构不完整,管腔直径变化大,内径从0.5微米-10微米,血管壁为单层内皮结构,呈阶段性不均质性,血管壁较厚处为0.4微米,血管壁较薄不足20nm。不均质血管壁内皮细胞连接开放形成窗孔型改变,具有高通透性,可见间质有血浆漏出物及血管周围充满水肿液和少量散在的胶原纤维。此外,还可见内皮细胞处于功能不良状态,局部可见血管壁断裂、结构降解。取材于肿瘤外周的组织可见微血管较为丰富,肿瘤生长活跃,细胞形态及细胞器较好;微血管的密度增大,多为不成熟血管;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不均,管壁呈不均质性。肿瘤微血管的直径比正常毛细血管的直径大,形成各种形态的血管袢,相互吻合连接。结论:1.肾癌的血流动力学表现为多样性变化;瘤周RI高于瘤内RI,提示肾癌的外周血管丰富,结构异常、分布紊乱是RI增高的重要原因。2.肾癌的血流分级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3.肾癌外周MVD显着高于肿瘤中心部位,这与彩色多普勒血流分布特征一致;VEGF高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表明VEGF是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因子。4.肾癌微血管超微结构病理特征为肾癌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血流动力特征提供了依据。
二、肾柱肥大的B超诊断(附27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柱肥大的B超诊断(附27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CT图像肾脏分割与三维重建及其在肾结石穿刺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医学图像分割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边界的分割方法 |
1.2.2 基于区域的分割方法 |
1.2.3 基于图割技术的分割方法 |
1.2.4 基于活动轮廓的分割方法 |
1.2.5 基于机器学习的分割方法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CT图像预处理 |
2.1 医学图像DICOM协议 |
2.1.1 DICOM标准的基本内容 |
2.1.2 DICOM图像文件的格式 |
2.2 医学图像噪声去除 |
2.2.1 图像噪声 |
2.2.2 邻域平均法(平滑线性滤波器) |
2.2.3 中值滤波法(统计排序滤波器) |
2.3 CT图像附件去除 |
2.4 窗宽窗位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常规算法肾脏分割实验 |
3.1 图像分割定义 |
3.2 基于边界的分割算法提取肾脏 |
3.3 区域种子增长提取肾脏 |
3.4 分水岭算法提取肾脏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改进CV模型的肾脏CT自动分割 |
4.1 CV模型简介 |
4.2 CV模型的改进 |
4.2.1 规则项 |
4.2.2 曲线演化终止准则 |
4.3 CV模型应用条件实验验证 |
4.4 上下文关联肾脏自动分割提取 |
4.4.1 CV模型预分割 |
4.4.2 上下文关联肾脏提取 |
4.5 实验结果及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石提取及肾脏三维可视化 |
5.1 大津法分割结石 |
5.2 三维重建算法 |
5.2.1 面绘制 |
5.2.2 体绘制 |
5.3 基于VTK的医学图像三维重建 |
5.3.1 VTK开发库简介 |
5.3.2 腹部骨架的三维重建 |
5.3.3 肾脏的三维提取实验 |
5.3.4 三维可视化实现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2)不同血供特点的肾占位性病变在CT中的强化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检查方法 |
2.3 手术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肾癌在CT中的强化表现 |
3.2 肾实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在CT中的强化表现 |
3.3 肾囊肿在CT中的强化表现 |
附图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和致谢 |
(4)腹膜后纤维化的超声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5)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的不同扫描期相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泌尿系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8)超声造影鉴别肝脏局灶性病变性质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正文 |
引言 |
实验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小肾癌的多层螺旋CT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前言 |
四 文献综述 |
五 材料与方法 |
六 结果 |
七 讨论 |
八 结论 |
九 参考文献 |
十 致谢 |
十一 英文缩写 |
(10)肾细胞癌的血管特征及超微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肾癌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VEGF与CD34在肾癌中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肾癌微血管的超微结构的观察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肾柱肥大的B超诊断(附27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CT图像肾脏分割与三维重建及其在肾结石穿刺手术中的应用[D]. 苗春发. 天津大学, 2018(07)
- [2]不同血供特点的肾占位性病变在CT中的强化表现[D]. 沈腾. 吉林大学, 2016(10)
- [3]重视航空医学特殊病例和特许飞行医学鉴定[J]. 徐先荣.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5(02)
- [4]腹膜后纤维化的超声诊断[D]. 梁雪.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2)
- [5]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疗效评估[D]. 牛吉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01)
- [6]肾盂癌的影像学诊断价值与临床研究[J]. 曹强,荣阳. 中国医药指南, 2012(03)
- [7]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的不同扫描期相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泌尿系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D]. 陈亮.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2)
- [8]超声造影鉴别肝脏局灶性病变性质的临床应用研究[D]. 费翔.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
- [9]小肾癌的多层螺旋CT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D]. 岳秀影. 佳木斯大学, 2008(03)
- [10]肾细胞癌的血管特征及超微结构的研究[D]. 田晶. 天津医科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