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迈向新世纪的外向型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谢涛[1](2018)在《中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地方实践与成效评价——以广东为个案的研究》文中认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是中国在1990年代后期进行的一次扞卫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抉择。作为国家抵御危机的前沿阵地,广东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中央部署,广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按照国际惯例处理"国投破产案"和"粤海重组案",较为稳妥地整治各类金融机构,实施积极的外向带动战略。总体上看,广东及时遏制了金融风险的蔓延,保持了外向型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为国家抵御金融风险提供了一个地方实践的范本。
金卫星[2](2018)在《中美经贸关系的历史轨迹(1979~2016)》文中指出从1979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至2016年中美举行第八轮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中美经贸关系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包括冷战后期基于相互战略需要的经贸关系十年建构期、冷战后围绕中国在美享受最惠国待遇进行谈判和交涉的十年讨价还价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美经贸摩擦与纠纷加剧的五年磨合期,以及两国经贸关系十年战略与经济对话期。中美经贸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展现出了各自战略目标的差异性,以及双边经贸关系向国际化演进的历史轨迹。
戴艳梅,储白珊,谢婷[3](2017)在《开放发展 风起帆张——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开放篇》文中研究指明闽山苍苍,蕴育先行活力;闽水泱泱,奔涌开放大潮。福建,地处东海之滨,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与台湾一衣带水,渊源深厚;旅居海外的千万闽籍华人华侨,心系祖国,热爱乡梓。作为中国最早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省份之一,福建的开放发展始终与国家战略同脉动。"对外开放兴,福建兴;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福建兴旺繁荣的机会越大。"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在"9·8"投洽会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谈的一番话,至今仍激励着福建
戴艳梅,储白珊,谢婷[4](2017)在《开放发展 风起帆张》文中研究表明闽山苍苍,蕴育先行活力;闽水泱泱,奔涌开放大潮。福建,地处东海之滨,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与台湾一衣带水,渊源深厚;旅居海外的千万闽籍华人华侨,心系祖国,热爱乡梓。作为中国最早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省份之一,福建的开放发展始终与国家战略同脉动。“
谢涛[5](2017)在《20世纪90年代广东经济发展战略抉择及总体评价》文中认为一个省的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1)的抉择,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国家的宏观战略布局,以及中央政府赋予它的独特使命密不可分。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广东在全国改革开放的战略布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进入1990年代后,国家的整体战略和中央对广东的要求、寄望发生变化,广东自身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广东在与中央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确立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使自身的发展始终与中央的要求、寄望保持一致,能够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发掘自身的新优势,最终得以实现在新阶段保持高速发展,继续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一步"探路的目标。
黄云[6](2010)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跨国运输通道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关键因素。因为中国石油海上运输存在的“马六甲困局”,使得从中国的陆地边境地区进口能源成为一种必要选择。在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0%的今天,我国东北、西北及西南民族地区的跨国运输通道日益彰显其重要性。民族经济学更注重从民族劳动者这一主体出发来研究跨国运输通道,而不单纯着眼于区域经济。有时区域经济繁荣和当地民族经济落后可以同时存在,因此,从民族经济的视角来探究跨国运输通道的地位和作用,找出民族经济落后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中国的现代化不应是消除民族地区差异的简单拉平。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要摸清后进民族的现实困难,要弥补落后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要实现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的协调、均衡发展,就必须认真研究经济的民族性,关注民族地区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和社会地位,大力发展包括交通运输业在内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因此,本文从研究民族地区的运输通道入手,目的是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探索发展之道。跨国运输通道的本质是交通运输业,马克思认为,交通运输业是物质生产部门。交通运输业也创造价值,这个价值追加到运输对象(货物)的价值当中去。跨国运输通道的物质生产性质,要求我们在发展民族经济时优先发展交通运输,并协调好各产业比例、强化管理以确保运输时空的准确性。跨国运输通道具有运输的国际性与复杂性、运输线路的不可分割性、规模效益和投资乘数效应和社会公益性等四个特征。从民族地区的角度和历史的角度,探究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云南与东南亚的通道这三条着名的跨国运输通道及其历史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当代的跨国运输通道及其作用。边境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边境口岸与腹地联系的紧密度、地缘经济趋势增强和通道的安全性是跨国运输通道形成的一般条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二十一世纪初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同时期国家民委的兴边富民行动以及边境地区众多跨界民族的存在是我国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形成的特殊条件。通过对我国东北、西北和西南跨国运输通道的现状分析,我们对民族地区利用跨国运输通道发展经济有了总体的认识。并按运输对象、交通方式和物流形态给跨国运输通道作了类型的分别。封闭半封闭发展模式是导致民族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要改变民族经济的落后局面必须主动向外拓展。而大多地处我国边境的民族地区有着外向拓展的区位优势。因此,发展跨国运输通道是民族经济外向拓展的必然要求。跨国运输通道对民族经济的外向拓展具有桥梁的作用。因为它不仅是民族经济的产业导向,利于民族经济利用外资开拓国际市场、开发利用邻国资源,而且利于引进外国人才与先进技术。从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的角度分析发展跨国运输通道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阐述十四个邻国的交通运输现状及其与我国发展跨国运输通道的关联度,使我们能够发现影响跨国运输通道发展的四个问题:过境运输的局限性,跨国运输通道对区域经济的促进大于对民族经济的促进,部分跨国运输通道存在安全隐患,口岸功能的弱化影响跨国运输通道的发展等。只有理解内生与外拓的辩证关系,才能明确少数民族劳动者是民族经济的主体,从而得出要发展民族经济必须提高少数民族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和社会地位的结论。本文提出以强化民族经济内生力量,加大外向拓展力度为指导思想;制定了以提升口岸功能和以发展成经济带为目标的全面发展跨国经济通道的策略。强调了少数民族劳动者参与跨国运输通道建设的重要性以及跨国经济通道对发展民族经济的意义。本文还以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为例阐述了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向跨国经济通道发展的方向,并指出跨国经济通道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刘红霞[7](2004)在《河南省加快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河南省引进外资和外贸的总体规模不仅与先进省市相比有较大差距,而且与河南省居全国第五位的经济总量相比极不相称,外向型经济水平低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为此,我们应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同时,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加快河南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马慧敏[8](2003)在《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回顾中国古代、近代对外贸易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归纳、综述建国以来中国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贸易思想、政策以及经贸学术界对当代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的情况,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的概况。总结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理论基础以及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西方新贸易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影响。阐述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在对对外贸易的作用认识上,对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思想认识上,对对外贸易体制认识上,对西方贸易理论认识上以及研究方法上实现的转变。并进一步得出结论: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国家垄断外贸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接轨这一基本线索,在这思想发展演变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个关系: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贸易思想与学术界学者的对外贸易思想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过程中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与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史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与基本指导思想的关系。
陈心安[9](2002)在《发挥主流报纸的政治优势》文中指出 党报是党的喉舌和耳目。党报作为主流报纸,其政治优势是非主流报纸不可比拟的,它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由党报的性质和职能所决定的,也是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决定的。《襄樊日报》正是由于清醒地认识和牢牢地把握了这一点,充分发挥主流报纸在服务大局中的政治优势,从而在党报阵营中不断有所作为,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发挥主流报纸高屋建瓴的优势,以前瞻式报道展现时代,鼓舞士气站在时代前沿,用前瞻式报道展现时代,用高屋建瓴的报道擦燃人们心头的火花,是主流报纸的优势所在,也是《襄樊日报》的显着特点。2000年10月,当人类社会即将进入新世纪的时候,市委、市政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及时确定了襄樊在新世纪之初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思路,即确立“一个定位”、形成“两个枢纽”、实现“三个对接”、建成“四大基地”、实施“五大工程”。“一个定位”是:逐步使襄樊由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变成新世纪、新千年的商家必争之地;“两个枢纽”是:把襄樊建成全国性
余钟夫,李万春,周昌林[10](2001)在《招商引资:宁波新世纪发展的突出课题》文中研究指明 宁波是浙江省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取得了巨大成就,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发展。但是,与大连、青岛、厦门、苏州等相近城市相比,宁波利用外资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落后状况。今年,宁波利用外资虽然增势良好,但与上述4个城市的差距又进一步拉大。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要实现经济发展阶段的跨越,更多地利用外国资本是实现后来居上的正确途径。宁波确定202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无疑,大规模、高水平地利用外资将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因此,如何迅速扭转利用外资长期落后的局面,是宁波在迈向新世纪时巫需认真研究并力求实现突破的突出课题。宁波利用外资的演进历程及相关分析1、外资结构的变化趋势一是投资总量及方式。截至2000年底,宁波历年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5040个,实际利用外资40.09亿美元。在利用外资金额中,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不断增加,从1992年以后,成为宁波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至2000年底外商直接投资所占比例达到90%。
二、迈向新世纪的外向型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迈向新世纪的外向型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地方实践与成效评价——以广东为个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广东面临的金融风险 |
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对广东经济的影响 |
三、广东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对策与实践 |
(一) 制定服从中央总体部署的总体方针 |
(二) 策略性化解金融风险 |
1. 牵牛鼻子, 抓大案要案, 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 |
2. 分类别、统一整治各类金融机构。 |
(三) 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增创外向型经济新优势 |
四、广东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成效评价 |
(一) 保持住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延续性 |
(二) 开创新中国利用国际惯例处理涉外金融债务先河 |
(三) 借集中治理金融沉疴推进金融体制深入改革 |
(2)中美经贸关系的历史轨迹(1979~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美经贸关系的建构与发展 (1979~1989) |
二中美就中方享受最惠国待遇进行的讨价还价 (1989~2000) |
三中国“入世”过渡期的中美经贸摩擦 (2001~2005) |
四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 (2006~2016) |
结语 |
(3)开放发展 风起帆张——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开放篇(论文提纲范文)
前瞻·解放思想坚定开放 |
“他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
“他知行合一为闽东开放夯实基础” |
“他让我把沿海先进的发展理念带回去” |
“他对发展海洋经济有超前理念” |
开拓·内联外引双向开放 |
内联协作求发展 |
马尾的事马上办 |
寻找开放的“金钥匙” |
他让平潭“深闺有人识” |
担当·闽台交流先行先试 |
筑巢引凤+引凤筑巢 |
助推台资项目持续发展 |
打造首个台企工业村 |
共赢·互学互鉴沟通世界 |
东南亚的福建元素 |
《丝海梦寻》寻梦“海丝” |
跨越20余年的友城 |
暖心的鼓岭故事 |
(4)开放发展 风起帆张(论文提纲范文)
前瞻·解放思想坚定开放 |
“他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
“他知行合一为闽东开放夯实基础” |
“他让我把沿海先进的发展理念带回去” |
“他对发展海洋经济有超前理念” |
开拓·内联外引双向开放 |
内联协作求发展 |
马尾的事马上办 |
寻找开放的“金钥匙” |
他让平潭“深闺有人识” |
担当·闽台交流先行先试 |
筑巢引凤+引凤筑巢 |
助推台资项目持续发展 |
打造首个台企工业村 |
共赢·互学互鉴沟通世界 |
东南亚的福建元素 |
《丝海梦寻》寻梦“海丝” |
跨越20余年的友城 |
暖心的鼓岭故事 |
(5)20世纪90年代广东经济发展战略抉择及总体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1990年代初期中央对广东提出的新要求与广东经济发展战略的确立 |
(一)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广东提出“追龙”新寄望 |
(二) 中央与广东就落实邓小平“力争用二十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指示精神展开互动 |
(三) 中共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与广东二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的确立 |
二、中共十五大召开以后广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
(一) 1990年代中后期广东面临的挑战 |
(二) 中共十五大的召开与中央对广东的新要求 |
(三) 广东开展“增创广东发展新优势”调研并确立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 |
三、对1990年代广东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评价 |
(6)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论文选题意义 |
二、基本概念与论文结构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跨国运输通道 |
第一节 跨国运输通道的性质 |
一、跨国运输通道的内涵与外延 |
二、交通运输业是物质生产部门 |
三、明确交通运输业的物质生产性质的意义 |
第二节 跨国运输通道的特征 |
一、运输的国际性与复杂性 |
二、运输线路的不可分割性 |
三、具有规模效益和投资乘数效应 |
四、具有社会公益性 |
第三节 我国历史上形成的跨国运输通道 |
一、丝绸之路 |
二、茶马古道 |
三、云南与东南亚的国际通道 |
第二章 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形成的条件与现状 |
第一节 跨国运输通道形成的一般条件 |
一、边境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 |
二、边境口岸与腹地联系的紧密度 |
三、地缘政治经济化与地缘经济趋势增强 |
四、通道的安全性 |
第二节 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形成的特殊条件 |
一、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
三、国家民委的兴边富民行动 |
四、边境地区存在众多的跨界民族 |
第三节 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的现状分析 |
一、东北民族地区的跨国运输通道 |
二、西北民族地区的跨国运输通道 |
三、西南民族地区的跨国运输通道 |
第四节 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的类型 |
一、按运输对象可分为资源能源型、工业产品型和劳务型 |
二、按运输方式可分为公路、铁路和管道运输 |
三、按物流形态可分为输入型、输出型和双向型 |
第三章 跨国运输通道在民族经济外向拓展中的作用 |
第一节 发展跨国运输通道是民族经济外向拓展的必然要求 |
一、民族经济落后的原因分析 |
二、改变民族经济的落后局面必须主动向外拓展 |
三、民族经济外向拓展的区位优势 |
四、周边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民族经济外向拓展 |
五、充分利用跨国运输通道向外拓展民族经济 |
第二节 跨国运输通道是民族经济外向拓展的桥梁 |
一、引导民族经济外向拓展 |
二、边境贸易的重要纽带 |
三、民族经济利用外资的平台 |
四、民族经济开拓国际市场的媒介 |
五、促进民族经济对邻国资源的开发利用 |
六、利于民族地区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 |
第四章 民族地区发展跨国运输通道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
第一节 我国边境地区交界地带的类型 |
一、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 |
二、按自然地理条件划分 |
第二节 邻国交通运输状况与发展跨国运输通道的关联度 |
一、东北地区三个邻国的交通运输概况 |
二、西北地区五个邻国的交通运输概况 |
三、西南地区六个邻国的交通运输概况 |
第三节 边境口岸建设对发展跨国运输通道的影响 |
一、民族地区边境口岸的带状分布利于发展跨国运输通道 |
二、口岸的对应性特征利于发展跨国运输通道 |
第四节 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存在的问题 |
一、过境运输的局限性 |
二、对区域经济的促进大于对民族经济的促进 |
三、部分跨国运输通道存在安全隐患 |
四、口岸功能的弱化影响跨国运输通道的发展 |
第五章 发展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的思路 |
第一节 强化民族经济内生力量加大外向拓展力度 |
一、内生与外拓的辩证关系 |
二、提高少数民族劳动者参与跨国运输通道建设的比例 |
三、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发展跨国运输通道 |
四、使跨国运输通道建设的成果更多惠及少数民族劳动者 |
五、跨国运输通道的养护需要民族地区劳动者的积极参与 |
第二节 发挥口岸优势并提升口岸功能 |
一、发挥重点口岸的地域优势构建边境交通的枢纽 |
二、拓展口岸城市的外向性 |
三、提升口岸城市的物流功能 |
第三节 向跨国经济通道的方向发展 |
一、相关理论 |
二、跨国运输通道向经济带发展 |
三、跨国经济通道的典型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 |
四、跨国经济通道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服务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河南省加快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河南外向型经济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河南外向型经济发展所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三、加快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的策略 |
(8)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前言 |
绪论 |
第一节 历史回顾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的总体描述(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一篇 当代中国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贸易思想 |
第一章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思想和政策 |
第一节 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政策产生的必然性 |
第二节 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思想的内容 |
第三节 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理论与政策所坚持的原则 |
第四节 文革时期的外贸思想及其纠正 |
第二章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开放型贸易思想和政策 |
第一节 扩展对外贸易的战略思想 |
第二节 经济外交思想 |
第三节 利用外资思想 |
第四节 世界市场思想 |
第三章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开放型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第一节 “三个代表”思想与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目标的确立 |
第二节 全球化经济战略思想 |
第三节 利用外资思想 |
第四节 国际经贸与科技合作思想 |
第二篇 当代中国经贸学术界对对外贸易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
第四章 关于西方经济学贸易理论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比较成本学说”的探讨 |
第二节 关于“国际分工理论”的讨论 |
第三节 关于“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的争论 |
第五章 关于对外贸易在当代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第一节 调剂余缺、互通有无,实现使用价值的转移 |
第二节 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高级平衡作用 |
第六章 关于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
第一节 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
第二节 国际大循环战略构想 |
第三节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
第四节 “大经贸”战略 |
第五节 “科技兴贸”战略 |
第七章 关于当代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时期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历程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时期关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探讨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对对外贸易经营机制的探索 |
第八章 对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 |
第二节 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依据 |
第三节 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因素 |
第四节 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理论依据 |
第五节 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 |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与新经济发展背景下对对外贸易问题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探讨 |
第二节 关于服务贸易问题的探讨 |
第三节 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探讨 |
第四节 知识经济与我国的对外贸易 |
第三篇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理论基础及认识的转变 |
第十章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指导思想 |
第二节 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外贸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思想的影响 |
第三节 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影响 |
第四节 西方新贸易理论与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和政策 |
第十一章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实现的转变 |
第一节 对对外贸易的作用认识上的转变 |
第二节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思想认识上的转变 |
第三节 对对外贸易体制认识上的转变 |
第四节 对西方贸易理论认识上的转变 |
第五节 对对外贸易思想研究方法上的转变 |
结论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中的若干关系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迈向新世纪的外向型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地方实践与成效评价——以广东为个案的研究[J]. 谢涛. 红广角, 2018(06)
- [2]中美经贸关系的历史轨迹(1979~2016)[J]. 金卫星. 美国研究, 2018(04)
- [3]开放发展 风起帆张——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开放篇[J]. 戴艳梅,储白珊,谢婷. 福建党史月刊, 2017(10)
- [4]开放发展 风起帆张[N]. 戴艳梅,储白珊,谢婷. 福建日报, 2017
- [5]20世纪90年代广东经济发展战略抉择及总体评价[J]. 谢涛. 红广角, 2017(Z2)
- [6]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研究[D]. 黄云.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2)
- [7]河南省加快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的策略研究[J]. 刘红霞. 开封大学学报, 2004(03)
- [8]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D]. 马慧敏. 复旦大学, 2003(03)
- [9]发挥主流报纸的政治优势[J]. 陈心安. 城市党报研究, 2002(03)
- [10]招商引资:宁波新世纪发展的突出课题[J]. 余钟夫,李万春,周昌林. 宁波经济,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