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科新生 可转专业(论文文献综述)
赵丽[1](2020)在《台州学院转专业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校办学制度的不断健全、人才培养理念的不断提升,专业管理人才培养政策也在寻求不断完善。转专业问题一直都是大学生关心的重点问题,但转专业学生并未得到足够重视,部分学生转专业后处于迷茫状态,严重影响学习和心理健康,甚至出现因不适应而休学的情况。为此,转专业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一直受到高校及社会所关注,如何构建全面、完善的管理对策一直是研究者们所要寻究的。目前社会及各高校对转专业成功的学生持续跟踪调查的仍是较少,台州学院关于转专业问题的研究已是十年之前。在新时代下,切实需要对转专业管理制度及转专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剖析,寻究加强台州学院转专业学生教学管理的对策建议。通过研读中国和浙江省转专业管理制度,吸取其他院校优秀管理经验,从转专业管理的角度,对台州学院转专业学生情况统计分析,并对转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研及个别访谈,详细了解转专业学生的现状及转专业后学生在学业、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变化,发现在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如转专业政策措施宣传不到位,教学管理未能持续跟踪后续管理,转专业学生未得到足够重视等问题,同时归纳总结出转专业管理工作中的主要优秀经验,立足于当前探索剖析,对进一步提升转专业管理效果提出思考。结合转专业管理现状的实践调研,从制度管理、教辅人员、学生管理三个方面探究加强台州学院转专业学生教学管理的对策建议,剔劣换优教学相关制度,创新优化教学管理,注重教学质量监控、教管协同联动,严格落实管理要求,构建多维育人,加强组织领导和细节管理,及时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真正为培养优秀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王换芳,闫建璋[2](2019)在《推拉理论视野下的大学生转专业行为分析》文中提出推拉理论是社会学领域解释人口迁移的典型理论,将人口迁移的原因归为迁出地推力、迁入地拉力、中间阻碍因素以及人口因素。基于推拉理论的视角,构建大学生转专业的解释框架,将影响大学生转专业的因素归为原专业推力、转入专业拉力以及中间因素,这三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推动大学生转专业行为的发生。研究发现:学生报考专业具有盲目性与他主性、转专业后适应困难、高校专业设置与培养措施不合理、转专业政策不完善。为此提出以下建议:学生应全面了解所选专业;高校应继续实行"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培养模式,合理设置专业,改进培养措施,完善转专业制度。
范涓涓[3](2019)在《影响高职高专学生专业选择的主要因素研究 ——基于家庭背景视角》文中提出近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生了重大改变,当下社会迅猛发展,国家建设需要工业4.0建设人才及“匠人精神”。在这种情况之下,专业选择作为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一个关键部分,因此展开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专业选择的研究,调查他们选择的现状,并发现他们选择专业的特点和规律,揭示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进而通过改革优化专业选择,让学生尽其才,社会得到需要的人才。本论文主要以2018届高职高专大一新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调查。运用教育社会学相关理论,基于家庭背景视角对高职高专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因素、结果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总结了在调查研究中关于高职高专专业选择存在的问题并探究了其原因,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一、高职高专学生专业达成度不高,民办与公办之间存在差异。在调查的728名学生中,高职高专约1/4的高职高专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民办的达成度比公办高,他们更在乎专业是否热门。二、父母不同的教育程度和工作类型对学生专业选择存在影响。他们是家庭中的第一代大学生,家庭资源占有较少;在学生选择专业的时候考虑较多;过去传统的专业选择观念依旧影响着学生专业选择。三、不同性别和家庭规模会影响学生的专业选择。女生在考虑专业选择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家庭条件相关因素。非独生女生在选择专业时比其他考虑的因素更多也更为审慎。家庭规模小的学生选择专业时自由度比家庭资源占有少的学生高。四、亲子关系与专业选择因素重要程度越小,父母越愿意参与学生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方案,有助于尊重学生的选择意愿。父母参与子女教育活动形式简单。父母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非简单的教育活动参与对学生专业选择有帮助。五、学生较低的学习意愿、工作热情和憧憬及专业意愿偏好娱乐化使一部分高职高专学生缺乏志向和拼搏动力。这与国家建设需要相应人才不符。基于以上结论,高职高专院校、家庭、社会及政府需要调整专业选择机制,采取专业选择补救措施,促进专业选择的公平;家庭与学生需要调整专业选择观念,积极探索职业生涯规划。
季翼平,包淑娟[4](2018)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转专业现状与对策研究——以丽水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并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大学生转专业进行了明确规定,即"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需求,丽水学院在浙江省内高校率先全面放开新生转专业,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是在转专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积极落实相关政策,从办学体系、教学体系、学生管理体系等视角探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谋划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促使学生转专业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刘光辉[5](2015)在《志愿表中无法绕过的本科高校(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盘点历年辽宁省各批次、各分段录取情况,有这样一些本科院校会进入我们的视野:它们并非全都出身名门,并非全都位于录取的高分段,但每年都会吸引大批考生报考,成为各路考生的"兵家必争之地"。细心分析不难发现,这些高校或是省外名牌高校或是省内实力院校,或是在某一方面有所专长。历史的积淀和考生的认可,让这些院校均匀地分布在辽宁省高考录取的各个分段之内,在平行志愿模式之下,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这些院校无法绕过,将在你的志愿表中占有一席之地。本刊基于院校历年招生计划大数据统计,重磅推出年度选题《志愿表中无法绕过的本科院校》,带领考生与"我的大学"共赴约会。
李媛媛,杨恒山,张永亮,赵志强,德力格尔,锡林高娃,任洪宝,刘晶[6](2015)在《综合性大学农学类专业生源不足原因及稳定生源对策——以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为例》文中提出通过对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农学类专业生源现状调查和新生转专业原因的分析,提出了稳定农学类专业生源的对策和建议,为我校及同类院校实现专业均衡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苗岩伟[7](2015)在《高中生的“大学观”初探 ——基于两校的访谈》文中提出高中生的“大学观”是高中生对于大学的基本看法或观点,是其基于外界信息支持所形成的对大学的认识和理解。大学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何让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的更有意义和效率,不仅对学生个人意义重大,而且有助于整个国家人才资源素质的提升。在诸多影响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中,高中生所持有的“大学观”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进入大学之前对大学持有怎样的认知和理解,构建了怎样的信息基础和动机态度等,都会影响他们大学期间的实际行为。所以,了解高中生对大学的认知,帮助他们形成科学合理的大学观,有助于他们在未来更好地设计和实践自己的大学生活。此外,高中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大学观对改善大学和中学之间衔接不利的现状也有重要意义。总之,对高中生这一群体加强关注,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质量,应该引起教育研究者的重视。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M校高一5人、高二10人、高三15人的座谈,以及对M校10位高三学生和N校4位大一新生的深度访谈,考察了高中生“大学观”的各个方面。座谈会呈现出了高中生的“大学观概况”;深度访谈则集中展现出高中生“大学观”的三方面核心内容:一是高中生对大学学习的认识,包括学习动机、对目标院校和目标专业的了解、大学学习的内容及考试、大学的教学及师生关系等;二是高中生对大学生活的认识,以及大学生活认知的来源;三是高中生对大学人际关系的认识,包括友情和爱情等。立足于小组座谈和个体访谈,本文归纳出高中生“大学观”所具有的特点:一是对大学的总体评价很美好,但更关注物质环境而非精神文化层面;二是认为学习动力会降低,对目标院校及专业均缺乏了解;三是对社团活动和业余生活充满期待;四是更关注爱情而非友情,向往自由却理解片面。通过对N校4位大一新生的访谈得知,“想象的大学”与“现实的大学”迥然不同:他们总体感觉心理落差大,学习方面不适应:生活上更自由但也常感觉迷茫和空虚;业余生活更丰富但能力精力成为问题;友情更考验自身的主动性和人际魅力;师生关系敬而远之不能尽如人意。在展示现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高中生“大学观”存在不足的原因:一是高中生自身独立生活能力较弱且信息意识不足;二是家庭教育及亲子沟通不足;三是高中相关教育的不完善;四是大学缺乏信息传递意识。为了帮助高中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观”,高中生应认识到树立正确“大学观”的意义;家庭应该为高中生构建“大学观”提供更多的帮助;高中应该增强信息传递的意识和能力;大学应多途径向高中提供相关信息。高中生的大学观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如果能够引起高中生及家庭、高中及大学的关注,其现状无疑会得到较大的改善。除了个体和家庭努力之外,高中方面应该主动承担信息传递的责任,大学也应改善以往的“高姿态”,为高中生提供足够优质的信息支持。
吴青峰[8](2014)在《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适切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换,在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中,遇到了许多矛盾与冲突,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人才培养的个人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冲突。例如,在专业建设中,是应该保守传统,还是创新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是应该尊重学生意愿,还是服从社会需要?在专业选择方面,是应该允许学生自主拣选,还是要求其服从管理?在课程学习方面,是应该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还是需要统一要求?……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自由与控制这一对基本矛盾。如何认识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布鲁贝克认为,使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依据有两种,一种是认识论的,一种是政治论的。“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观,主张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观,认为人们探求深奥的知识是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影响。高等教育“人本论”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存在与发展是基于“人”的高层次发展需要。高等教育价值理论认为,教育活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教育活动中两种最基本的价值选择。教育活动个人价值取向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个人处于中心地位。教育活动社会的价值取向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应服从社会的需要。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高等学校应该重点关注核心利益相关者组织与个人的诉求。本文试图以高等教育政治论、认识论和“人本论”哲学观为基础,以高等教育价值理论为指导,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维度,对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进行理性思考,解决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以人为本与以社会为本的关系处理问题。指出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既要促进人的发展,也要促进社会发展,个人与社会共生共长才是适切。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既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也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个人与社会相互融合才是适切。人才培养活动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协调社会与个人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尊重自主选择,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互利共赢。本文针对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追寻其矛盾的理论根源。指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方面,—是人才的内部发展逻辑,二是人才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人才的内部发展逻辑包括人才潜质、人才发展的可能性与需求、人才的成长规律等;人才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高校能提供的培养条件、社会能提供的实习与锻炼条件等。本文根据高等教育价值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将矛盾的各方有机联系起来,由理论探寻到实践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解决问题。本文选取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4所地方高校:吉首大学、怀化学院、湖北民族学院、贵州铜仁学院作为案例,分析其人才培养现状。在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方面,它们侧重或忽视状况;在适应社会发展规律与适应人的发展规律方面,它们选择或偏离状况;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促进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它们张扬或淡化状况。分析它们各自在人才培养适切性方面取得的成效与遗忘的误区,提出改进的对策与建议。指出,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对个人与社会的适切性也是发展的变化的。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适切性应进行适时调整,逐渐增强个人地位,更好地开发人的潜能,以使人才培养与个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达到新的平衡,与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实现同步发展。
黎娟[9](2012)在《民办SCTY学院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30年的艰难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国家日益重视民办教育事业,特别是近十年来,为鼓励和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然而,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其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民办高校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采取相应的策略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办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民办SCTY学院创办于1991年,1994年被原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为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全国首批(七所)、西南地区第一所纳入国民高等教育系列、具有独立颁发普通高等教育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民办SCTY学院发展的这二十余年,是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本文主要着眼于民办SCTY学院的现实状况和发展需求,以核心竞争力理论和SWOT分析方法为理论基础,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行为、毕业生就业质量、竞争态势、社会声誉等因素进行深刻剖析。明确提出加强内涵建设、校园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管理水平,规范办学行为,走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道路来构建民办SCTY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论文的完成,对增强民办SCTY学院的竞争力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也可为同类院校的发展提供借鉴。
王月红[10](2012)在《本科生转专业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的一生是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大到职业选择、婚姻选择,小到食物选择、商品选择。在一个文明度越高的社会里,选择的自由程度越高。如果我们做出了错误选择,是有纠正机会的。比如,选错了一件不喜欢或不必要的商品,可以退换。那么学生选错了专业,该如何处理呢。根据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精神,各高校相继出台了大学生转专业方面的政策。转专业政策给“入错行”的学生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也体现了高校以学生为本的新的管理理念。本论文通过分析各高校本科生转专业政策,学生转专业的状况,分析转专业政策的不合理之处和转专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转专业政策限制过多,标准过高,一刀切。学生在转专业过程中也存在盲目性,跟风、追求就业率等,没有一项可行的指导措施。其原因主要有我国高招填报志愿政策和高校录取制度有不合理因素,高校管理制度僵化,我国的专业体系过窄,以及准大学生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主要以分数作为参照,而不是根据兴趣的选择,这就导致了专业选择的异化。教育体制和各种制度限制了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针对问题和原因给出完善转专业制度的策略:高中要加强填报志愿的指导,使学生清楚大学里的各个专业的内涵;高校应按大类招生,向通识教育过度;学生入学后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正确理解就读的专业;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转专业政策,保证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的公平性。高校应积极优化专业结构,改进教学,探索不同的培养模式,给不能实现转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机会。
二、本科新生 可转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科新生 可转专业(论文提纲范文)
(1)台州学院转专业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转专业研究概述 |
1.4.1 国外转专业研究概述 |
1.4.2 国内转专业研究概述 |
1.4.3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的启示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调查法 |
1.6.3 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相结合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转专业管理制度及台州学院转专业方案和标准简介 |
2.1 转专业基本概念 |
2.2 转专业管理制度 |
2.2.1 国家转专业管理制度 |
2.2.2 浙江省转专业管理制度 |
2.2.3 台州学院转专业管理制度 |
2.3 台州学院转专业方案和标准简介 |
第三章 台州学院学生转专业管理现状分析 |
3.1 台州学院 |
3.2 转专业学生情况概述 |
3.3 问卷调研分析总结 |
3.3.1 案例情况介绍 |
3.3.2 问卷调研分析 |
3.3.3 满意度调查 |
第四章 转专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
4.1 转专业管理情况 |
4.2 学生转专业管理效果 |
第五章 加强台州学院转专业学生教学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制度管理方面 |
5.1.1 统筹兼顾,全面梳理教学管理制度 |
5.1.2 创新优化教学管理 |
5.1.3 完善在线教育资源,探索协同育人 |
5.1.4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健全完善评价制度 |
5.1.5 加强宣传引导和疏导 |
5.1.6 做好保障工作,加强家校沟通 |
5.2 教辅人员方面 |
5.2.1 明确职责,严格落实管理要求 |
5.2.2 管理与育人相结合,构建多维育人 |
5.2.3 转变理念,优化设计,有效反思,提升质量 |
5.2.4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
5.3 学生管理方面 |
5.3.1 实行有效监管和思想教育 |
5.3.2 提高学生自我认知 |
5.3.3 教导学生培养良好习惯和学习力 |
5.3.4 加强心理建设,学会自我解压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推拉理论视野下的大学生转专业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解释 |
二、大学生转专业的推拉理论模型构建及分析 |
1.推力因素。 |
(1) 非自愿报考。 |
(2) 专业设置不合理, 培养措施不完善。 |
(3) 学习遇到困难。 |
(4) 专业兴趣不高。 |
(5) 学生自身身体原因。 |
2.拉力因素。 |
(1) 就业前景明朗。 |
(2) 专业兴趣浓厚。 |
3.中间因素。 |
(1) 转专业政策。 |
(2) 专业适应性。 |
三、结论与启示 |
1.基本结论。 |
2.启示。 |
(1) 学生应全面了解所选专业。 |
(2) 高校应继续实行“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培养模式。 |
(3) 合理设置专业, 改进培养措施。 |
(4) 完善转专业制度。 |
(3)影响高职高专学生专业选择的主要因素研究 ——基于家庭背景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文献回顾 |
一、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因素研究 |
二、学生选择专业的群体差异研究 |
三、社会资本与专业选择研究 |
四、经济资本与专业选择研究 |
五、文化资本与专业选择研究 |
六、对已有研究总结与评价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一、经济资本理论 |
二、社会资本理论 |
三、文化资本理论 |
四、文化再生产理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思路 |
一、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三、研究问题与论文框架 |
第二节 量化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一、高职高专专业选择问卷的编制 |
二、调查问卷的实测与修订 |
三、问卷调查对象与抽样方案 |
四、问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第三节 质性材料收集与分析 |
一、访谈对象的选择 |
二、访谈资料效度的分析 |
三、访谈资料分析方法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职高专定义 |
二、家庭背景 |
三、高职高专专业选择概念 |
第三章 高职高专学生专业选择结果分析 |
第一节 高职高专学生专业达成度分析 |
一、达成度的总体分析 |
二、不同群体学生专业选择达成度分析 |
第二节 高职高专专业选择的布局分析 |
一、专业选择的性别布局分析 |
二、专业选择的城乡布局分析 |
三、专业选择的不同层次布局分析 |
第三节 高职高专专业选择影响因素的群体差异分析 |
一、高职高专民办和公办学生专业选择影响因素差异 |
二、高职高专专业选择影响因素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 |
三、高职高专专业选择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 |
四、高职高专专业选择影响因素的家庭背景差异 |
五、高职高专学生专业计划分析 |
六、家庭背景与学生意愿专业的关系分析 |
第四节 亲子关系与学生专业选择关系分析 |
一、亲子关系与专业选择重要程度的相关分析 |
二、亲子关系与专业就业容易程度的关系分析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一、高职高专学生专业达成度不高 |
二、高职高专学生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存在差异 |
三、亲子关系与专业选择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建议与对策 |
一、对职业院校的建议 |
二、对学生及家长的建议 |
三、对社会及政府的的建议 |
第三节 思考与讨论 |
一、高职高专学生专业选择与社会再生产 |
二、教育社会学学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公平设想 |
第四节 创新与局限 |
参考文献 |
一、学术着作 |
二、学位论文 |
三、期刊论文 |
四、报告 |
五、电子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4)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转专业现状与对策研究——以丽水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丽水学院学生转专业情况调查 |
(一) 政策引导 |
1. 历程与背景 |
2. 具体措施 |
二、丽水学院学生转专业存在的问题 |
(一) 学生转专业制约因素较多 |
(二) 学生转专业的盲目性和不科学性 |
(三) 学校教学资源不均衡 |
三、提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转专业工作科学性的具体路径 |
(一) 完善学生转专业机制, 逐步降低转专业门槛 |
1. 逐步取消成绩限制 |
2. 适度增加转专业次数, 简化程序、缩短时间 |
3. 适当放开转专业的类型限制 |
(二) 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 促使学生理性转专业 |
1. 中学生职业规划无缝对接高校的专业教育 |
2. 加强高校新生的专业教育 |
3. 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
(三) 优化教学资源, 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
1. 优化专业结构与实施专业和课程体系改革 |
2. 完全落实学分制改革与明晰学分互认细则 |
3. 实行多层次的分类教学 |
四、结束语 |
(7)高中生的“大学观”初探 ——基于两校的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观念 |
二、大学观 |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关于高中生对大学认知状况的相关研究 |
二、国外关于“新生神话”的研究 |
三、关于大学认知的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一、期望理论 |
二、认知行为理论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高中生“大学观”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座谈会呈现出的“大学观概况” |
一、关于大学学习 |
二、关于大学生活 |
三、关于大学人际关系 |
第二节 高中生对大学学习的认识 |
一、学习动机 |
二、对目标院校和目标专业的了解 |
三、大学学习的内容及考试 |
四、大学的教学及师生关系 |
第三节 高中生对大学生活的认识 |
一、对大学生活的认知及感想 |
二、大学生活认知的来源 |
第四节 高中生对大学人际关系的认识 |
一、大学里的友情 |
二、大学里的爱情 |
第五节 高中生“大学观”呈现出的特点 |
一、对大学存在美好的意象,但更关注物质环境而非精神文化层面 |
二、认为学习动力会降低,对目标院校及专业缺乏了解 |
三、对社团活动和业余生活充满期待 |
四、更关注爱情而非友情,向往自由却理解片面 |
第六节 大一新生描述的“大学现实” |
一、总体感觉心理落差大,学习方面不适应 |
二、生活上更自由但也常感迷茫和空虚 |
三、业余生活丰富但能力精力成为问题 |
四、友情更考验自身的主动性和人际魅力 |
五、师生关系敬而远之不尽如人意 |
第三章 高中生“大学观”的成因及对策 |
第一节 高中生“大学观”形成的原因分析 |
一、高中生自身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且信息意识不足 |
二、家庭教育及亲子沟通不足 |
三、高中教育的不完善 |
四、大学缺乏信息传递意识 |
第二节 帮助高中生构建合理大学观的对策 |
一、高中生应该认识到树立正确的“大学观”的意义 |
二、家庭应该为高中生构建“大学观”提供更多的帮助 |
三、高中应该增强信息传递的意识和能力 |
四、大学应该多途径向高中传递信息 |
结语:在遮蔽与解蔽之间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适切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民族地区 |
二、地方高校 |
三、人才培养 |
四、适切性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高等教育价值理论与人才培养的研究综述 |
二、教育规律与人才培养的研究综述 |
三、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高等教育哲学思考 |
一、认识论与政治论 |
二、人本论 |
三、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冲突与共存 |
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价值理论 |
一、高等教育个体价值取向 |
二、高等教育社会价值取向 |
三、高等教育个体与社会协同价值取向 |
第三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一、什么是利益相关者 |
二、利益相关者与高校的关联 |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
第三章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适切性问题 |
第一节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适切性问题 |
一、人才培养中主体地位被遮蔽 |
二、人才培养忽视教育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 |
三、培养的人缺乏社会适应性 |
第二节 高校人才培养产生适切性问题的原因与危害 |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产生适切性问题的原因 |
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适切性问题可能导致的危害 |
三、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正本清源 |
第四章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理论思考 |
第一节 高等教育价值理论——个人与社会的融合就是适切 |
一、重视个体需求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基础 |
二、关注社会发展是办学主体与受教育者的共同需要 |
三、个人与社会相融合才是适切 |
第二节 教育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双向互动才是适切 |
一、教育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联系密切 |
二、教育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在育人中的相互关系 |
第三节 本地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统筹兼顾才是适切 |
一、本地经济与全社会经济的关系 |
二、发展本地经济与发展全社会经济的关系 |
三、促进本地经济与全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
第五章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实践思考 |
第一节 运用价值理论指导高校的人才培养 |
一、教育价值理论的领会与解读 |
二、协调社会与个人发展需要,确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
三、以个体发展为主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第二节 按照教育规律育人,充分满足社会需要 |
一、按照社会要求和教育规律,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
二、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设计教育教学过程 |
三、既有综合素质,也有实用技能 |
第三节 人才既为当地经济服务,也为全社会发展出力 |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社会需求 |
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内外动因 |
第六章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适切性评价及案例选取说明 |
一、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适切性评价 |
二、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案例选取说明 |
第二节 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取向探寻 |
一、社会价值取向得到彰显 |
二、个体价值取向初现端倪 |
三、个体价值取向有待进一步强化 |
第三节 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探微 |
一、社会发展规律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初步运用 |
二、人才成长规律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所尊重 |
三、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有待深度运用 |
笫四节 促进当地经济与全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
一、人才培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
二、人才培养促进全社会经济发展 |
三、人才培养促进当地经济与全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
第七章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未来发展趋势 |
第一节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适切性是发展的变化的 |
第二节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在借鉴中创新 |
第三节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超越自身与名校同步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民办SCTY学院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 |
2.1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
2.2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2.3 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 |
2.3.1 先进的办学理念 |
2.3.2 富有个性的特色教育 |
2.3.3 高效的组织运行机制 |
2.3.4 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
2.3.5 良好的就业质量 |
2.4 核心竞争力的 SWOT 分析理论 |
2.4.1 SWOT 分析方法概述 |
2.4.2 SWOT 分析矩阵 |
2.4.3 SWOT 方法分析步骤 |
第三章 民办 SCTY 学院 SWOT 分析 |
3.1 民办 SCTY 学院简介 |
3.2 民办 SCTY 学院的优势(S) |
3.2.1 影响力广泛 |
3.2.2 办学理念先进 |
3.2.3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 |
3.2.4 重视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 |
3.2.5 加强信息化建设 |
3.3 民办 SCTY 学院的劣势(W) |
3.3.1 资金来源单一,无自有校园 |
3.3.2 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不明显 |
3.3.3 办学行为有待规范 |
3.3.4 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
3.3.5 师资结构不合理 |
3.3.6 组织机构庞杂,运行效率低下 |
3.4 民办 SCTY 学院的机会(O) |
3.4.1 国家宏观政策法规逐步健全 |
3.4.2 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扩张需要民办教育的发展 |
3.4.3 四川省的省情需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
3.5 民办 SCTY 学院的威胁(T) |
3.5.1 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还需加强 |
3.5.2 市场需求变化带来的挑战 |
3.5.3 面临川内教育市场的挑战 |
3.5.4 社会对民办高校认同感低,缺乏良好的舆论环境 |
3.5.5 生源质量堪忧 |
第四章 民办 SCTY 学院核心竞争力要素的构建 |
4.1 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型是培育民办 SCTY 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
4.2 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是培育民办 SCTY 学院核心竞争力的的灵魂 |
4.3 校园建设是培育民办 SCTY 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
4.4 组织的运行效率是培育民办 SCTY 学院核心竞争力的的有力保障 |
4.4.1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
4.4.2 进行机构调整使资源配置合理化 |
4.5 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培育民办 SCTY 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
4.5.1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努力构建“双师”结构队伍 |
4.5.2 加强对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 |
4.6 职业技术教育特色是培育民办 SCTY 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
4.6.1 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确定有特色的育人新措施 |
4.6.2 整合校内外教学与保障资源赋予人才培养新特色 |
4.6.3 以培养学生“三能”为抓手创新特色的素质教育 |
4.7 产学结合提升就业质量是民办 SCTY 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实现成果 |
4.7.1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以实习实训驱动就业 |
4.7.2 强化就业指导帮助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
4.7.3 加强就业制度建设与流程管理 |
4.7.4 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
4.8 规范办学行为是培育民办 SCTY 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
4.8.1 规范招生坚决杜绝违规招生行为 |
4.8.2 保持公益性质不断加强财务管理 |
4.8.3 依法缴纳保险保障教师权益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2011 年民办 SCTY 学院总收入(万元) |
附录 2:2011 年民办 SCTY 学院总支出(万元) |
附录 3:民办 SCTY 学院专业(专业方向)一览表 |
附录 4:民办 SCTY 学院就业问卷调查 |
(10)本科生转专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一、 本科生转专业概况 |
(一) 高校转专业政策概说 |
(二) 本科生转专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二、 本科生转专业产生的原因 |
(一) 我国高招填报志愿政策的不合理因素 |
(二) 高校录取制度的不合理因素 |
(三) 准大学生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 |
(四) 高校管理制度僵化 |
(五) 我国的专业体系过窄 |
三、 转专业的基本原则 |
(一) 以学生为本原则 |
(二) 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
(三) 因材而转原则 |
(四) 服务原则 |
四、 完善转专业制度的策略 |
(一) 高中阶段加强填报志愿的指导 |
(二) 高校按大类招生,向通识教育过度 |
(三)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 |
(四) 制定合理的转专业政策 |
(五) 优化专业结构,改进教学 |
(六) 探索不同的培养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本科新生 可转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台州学院转专业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 赵丽.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2]推拉理论视野下的大学生转专业行为分析[J]. 王换芳,闫建璋.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9(03)
- [3]影响高职高专学生专业选择的主要因素研究 ——基于家庭背景视角[D]. 范涓涓.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4]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转专业现状与对策研究——以丽水学院为例[J]. 季翼平,包淑娟. 丽水学院学报, 2018(03)
- [5]志愿表中无法绕过的本科高校(一)[J]. 刘光辉.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 2015(10)
- [6]综合性大学农学类专业生源不足原因及稳定生源对策——以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为例[J]. 李媛媛,杨恒山,张永亮,赵志强,德力格尔,锡林高娃,任洪宝,刘晶.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5)
- [7]高中生的“大学观”初探 ——基于两校的访谈[D]. 苗岩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 [8]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适切性研究[D]. 吴青峰.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3)
- [9]民办SCTY学院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研究[D]. 黎娟.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10]本科生转专业问题研究[D]. 王月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