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哈利·波特》给了你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两色风景,LEO[1](2021)在《哈利·波特现在不在》文中认为"请问这里是哈利·波特的家吗?"自从《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风靡世界以来,我就常常能接到这样的电话。哈利·波特是我的名字。不不,我当然不是那个戴着眼镜、骑着扫帚、挥着魔杖、对抗伏地魔的小巫师,我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只是恰好也叫哈利·波特。
张曼[2](2021)在《网络趣缘群体“哈利·波特迷”文化记忆的生产与建构》文中认为
满晓晨[3](2021)在《趋向补语“起来”在韩语中的表达方式研究及韩语学习者的偏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汉语趋向补语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对留学生来说其语义难以理解,和宾语的搭配位置也难以形成规范化的记忆。本文以对比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为理论基础,首先在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对韩语的语法体系进行概述,简单介绍韩语中的“补语”;然后以“起来”为个体研究对象,以《哈利波特》的汉译本和韩译本为语料来源,将“起来”分为趋向义、结果义、状态义和条件义,总结归纳“起来”在韩语中的表达形式。表示趋向义的“V起来”,在韩语中主要对应“V词根+连接词尾?/?/?+趋向动词”形式,表示结果义的“V起来”大多对应韩语中的固定单词,即“起来”对应零形式,根据句意的不同所对应的具体单词也不同,表示状态义的“起来”主要对应“V词根+?????”,表示动作开始;当“起来”前为形容词时,主要对应“A词根+连接词尾?/?/???”,表示状态的出现,“变得……”,表示条件义的“起来”同样也多对应韩语中表示条件的关联词。根据归纳结果,预测韩国学生习得“起来”的难点和可能会出现的偏误句,如因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韩国留学生混淆使用“起来”和“上来/出来”,又如“起来”在韩语中大量对应零形式,会造成韩国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遗漏“起来”等;最后通过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介语语料库中的偏误语料,寻找韩国留学生在习得“起来”时的偏误,主要有“起来”和“要/越来越/瞬间动词”不能共现,二者在语义上存在矛盾,“起来”的遗漏,“起来”和其他补语的混用以及宾语位置不当,结合第三章的内容以寻找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趋向补语“起来”时,因母语负迁移产生偏误的更为具体的原因,希望能解决一些韩国学生在习得“起来”时所产生的困难,对对韩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桢[4](2021)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英语电影字幕的汉译策略研究 ——以电影《闻香识女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世界已经进入多媒体时代,文化交流越来越依赖于影视作品,字幕翻译的研究也日趋重要。字幕翻译受时空、语言等方面的制约,斯珀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倡导通过适当的加工努力实现足够的语境效果,以实现“最佳关联”,而非“最大关联”,因此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字幕翻译策略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有相关研究多数限于对翻译策略的效果做出概括性评价,基于关联理论选择并运用策略以实现最佳关联的逻辑思维过程的研究较少。在该背景下,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框架,研究美国电影《闻香识女人》汉译字幕中的翻译策略。梳理了关联理论、字幕翻译以及电影相关的研究,总结出了关联理论六大基本理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并基于该逻辑对五个翻译策略的代表性例句按顺序分析了三个问题:(1)值得加工的信息是什么;(2)如何达成显化;(3)如何实现最佳关联。研究发现,五种策略均有助于实现最佳关联:当源语存在冗长、重复、接受度弱的无关表达以及复杂句型时,应采用“浓缩”策略,显化值得加工的信息,通过减少加工努力扩大语境效果;当源语存在与译入语有相同意象的表达,或对情节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重复性表达,或因技术制约无法省译的重复性表达时,应采用“直译”策略,认知语境已将值得加工的信息显化,直译策略能通过适当的加工努力获取足够的语境效果;当源语存在重要文化负载词、本身表意不足的表达、不完整的语法结构时,应采用“增译”策略,以显化值得加工的信息,通过必要的额外加工努力达成足够的语境效果;当源语存在妨碍理解的句型结构、译入语中不存在的文化意象或无法直接移植的俗语时,应采取“顺应”策略,以显化值得加工的信息,通过减少加工努力达成足够的语境效果;当源语存在抽象、模糊的表达,或者多重含义的表达时,应采取“明晰化”策略,以显化值得加工的信息,通过减少加工努力达到足够的语境效果。研究结果揭示:关联理论对字幕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应用有着较强的指导和解释力,但是该理论是一系列松散理念的组合,而非严格的标准,译者仍需要加强对电影和观众的了解、提高英汉语言水平,以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在电影字幕翻译实践中实现最佳关联。
申琳[5](2020)在《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文中认为自从2014年文化部发布的《2013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年度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泛娱乐”这个概念以后,“泛娱乐”这个词就迅速席卷互联网,并发展成为一大浪潮,而IP(Intellectual Property)在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大热,形成井喷现象。文化IP的商业化让更多的资本充实起来,内容产业得到了多维度、多层面的开发。同样,在国家政策支持与新消费观念形成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儿童产业也出现新的发展机遇,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巨大,如果用IP将儿童文学、动漫、影视、游戏、教育等多内容形式串联起来,不仅能满足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可以帮助产业打通整个儿童生态链。不过,在对优质内容的海量需求之下,优质儿童IP依旧屈指可数。其实,经过几千年文化传承,我国诞生了许多很好的儿童IP,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我国也具备了很好的讲故事、艺术创意及技术制作等能力,尤其是我国在5G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这些对儿童IP发展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优势。但是,一个成功的IP是由IP本身的内涵及其变现形式共同决定的,而我国很多经典的儿童IP由于诸多原因,更多情况是被一次性消费,尤其欠缺儿童IP周边的生产与运营能力,最终无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慢慢淡出时代与市场。而有些儿童IP则因为价值本身没有那么高,且缺乏长久生命力,却硬生生地被大资金、大平台强势导流,以商业化的思路运营,甚至为了迎合市场而开始批量“生产”,彻底脱离了IP价值最本质的东西,虽能取得一时的成效,却也终究无法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与市场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儿童IP在泛娱乐时代的运营模式。论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儿童IP开发的内涵。在理清相关重点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泛娱乐”背景下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界定儿童IP与儿童文学的关联,并描述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总结泛娱乐时代我国原创儿童IP的发展状况并重点分析其运营模式。在描述我国逐步形成完善的泛娱乐产业链的基础上,将我国儿童IP的发展纳入泛娱乐产业链进行考察,并特别强调了我国儿童IP意识在历史上的普遍缺失。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对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儿童IP三大领域——儿童动画IP、儿童漫画IP、儿童游戏IP——的运营模式逐一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国外优秀的儿童IP运营模式,具体考察了哈利波特、精灵宝可梦、小猪佩奇等全球顶尖的儿童IP,也对迪士尼全产业链运营进行了总结。国外儿童IP运营模式与儿童IP产业链相对而言较为成熟,对我国儿童IP运营与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分析我国儿童IP面临的问题,总结我国儿童IP运营模式的三大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王瑞琴[6](2020)在《魔法永存:我与“哈利·波特”二十年》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生动流畅的文字,记述了作者作为责任编辑亲历的"哈利·波特"系列图书中译本的出版历程。从版权竞标到物色翻译,从殚精竭虑收效奇佳的营销推广到屡出心裁硕果累累的衍生版本开发,无不饱含着编辑的辛勤与智慧,从中也反映出好书的评判标准是读者,以及探讨好书是如何被打造出来的。
于敏[7](2020)在《重写浪漫传奇:《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互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自出版以来,借助多种文字的译本和特效电影的全球发行,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和全球影响,成为世纪之交令人瞩目的通俗文学代表作品。该系列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等要素都给读者似曾相识之感,说明罗琳充分利用了文学之“陈词”,即已经为读者所熟知的文学典故和范式,以及文学经典已经建构的情节模式和人物原型来创造新文本。罗琳的作品得以获得广泛的读者关注与共鸣,成为至少一代人的阅读记忆,其创作机制和文学特征值得严肃、深入的学术研究。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互文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我们对该系列小说的阐释,深化我们对当代通俗小说的了解;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对这部小说的研究,重新看待它所赖以存在的、包括经典文学作品在内的整个文学传统和众多前文学文本,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虽然该系列出版初期曾引起有关文学价值、教育功能及宗教领域的争议,但随着全系列的出版与研究深入,《哈利·波特》系列的文学、文化价值被普遍认可。针对该系列小说的国内外专题研究已经在其文化内涵与文学价值方面进行了多理论角度、跨学科、多元化的学术研究。其中,以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为中心的批评关注该系列小说反映的广泛的社会现实与问题,对该系列小说反映的当代思潮和社会现实进行宏观或微观探讨;以文本为中心的批评注意到该系列与经典文本和文学传统之间的互文关联,从文学传统研究、经典作家影响、文学体裁研究等角度讨论该系列与文学经典之间的互文关系,注重考查该系列在文学传承方面的价值。在该系列的互文研究领域,其与中世纪文学,尤其是浪漫传奇的互文关联也受到关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人物塑造、故事情节、主题与氛围上都体现出典型的中世纪浪漫传奇特征,但同时,小说中的魔法“他界”又显然隐射了当代社会现实。非现实主义的《哈利·波特》系列采用了浪漫传奇的元素与范式,却能够反映现代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触摸到当下的生活真相,并且得到读者广泛、积极的回应,其中的缘故和创作机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试图解释罗琳如何利用文学传统之“陈词”重建文本,揭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对传统文学范式进行重写的具体手法和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世纪浪漫传奇等传统文学作品作为前文本进入《哈利·波特》这一当代通俗小说的路径,及其在小说文本中产生的异质性和对话性。《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与中世纪浪漫传奇之间的互文研究,将浪漫传奇作为该系列小说巨大的互文本库中的一个典型文学传统体裁,可以更具体地分析罗琳的重写策略,以此为渠道深入了解该系列作品的创作及其创新之处,解释该系列成为世纪之交重要文学现象的原因,并管窥当代读者阅读兴趣的走向。本文以“互文性”理论基础上广义的“重写”(Rewriting)概念为基础,结合互文性理论的“意识形态路径”与“诗学形态途径”,即巴赫金、克里斯蒂娃、罗兰·巴特等人对文本中多重话语及话语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主体的考察,以及热奈特等人有关互文手法和具体方式的研究,综合建构“重写”的三重框架,认为每个文本都具有互文性,都是对前文本的某种重写:“重”字既包含“重复”也包含“重新”之意,每一个重写文本又是“多重”声音的汇集。在此框架下,重点研究《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对中世纪浪漫传奇进行“重写”的具体策略。总体上看,罗琳小说重写的基础是解构式挪用,最突出的重写途径是对话性戏仿,而获得的效果则是重写文本发出能够回应当下现实、并且引发读者广泛共鸣的“回声”。中世纪浪漫传奇,尤其是亚瑟王传奇留给欧洲文学传统三项重要主题,即理想主义的骑士精神、典雅爱情以及魔法的超自然力量,而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创造性地重写了这三大主题。本文通过分析该系列小说对浪漫传奇三大主题的重写过程,分别阐释罗琳重写策略的基础、途径与结果。论文首先讨论罗琳如何通过解构式挪用对浪漫传奇中作为理想整体的骑士精神与典型的骑士形象进行细致分解。骑士精神的主要内容具有武士伦理、宫廷文化与宗教精神等不同历史文化来源,本身具有内在矛盾性。罗琳回溯其构成,以笔下的霍格沃茨巫师学校的不同分院的招生标准解构理想主义的骑士精神,继而以四个分院之间的竞争和战争,以及各分院内部的矛盾表现骑士精神内部的矛盾与断裂;同时,罗琳解构式挪用了亚瑟王原型的构成要素与人物特征,创造出小说中的双生人物哈利和伏地魔,使两者都表现出明显的骑士领袖的特质,却在“责任感”与“权力欲”这一对原本相辅相成的特质上分道扬镳,并通过这对双生人物的不同结局重新衡量了“命运”与“选择”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骑士精神与形象的解构、挪用、重构与选择,罗琳对骑士精神中的强权观、暴力观与血统观进行清洗,强调个人的责任与义务。论文其次讨论罗琳如何通过戏仿这一重要的重写方式对中世纪浪漫传奇的另一主题典雅爱情进行重写,并体现出其内在的矛盾与对话性。典雅爱情的主要范式,如骑士对爱人的奉献与服侍精神、爱情的磨难使人高贵、爱情中的自我克制与恪守秘密等影响了中世纪之后的欧洲文学与爱情理念。罗琳充分利用了戏仿的对话性与含混性,一方面继承了典雅爱情的主要范式和话语,另一方面却通过人物形象、爱情的表达方式以及爱情的影响等元素的“变调”处理,质疑典雅爱情的基本条件。罗琳以复调的双线情节对典雅爱情进行双线戏仿:反骑士形象的黑巫师西弗勒斯·斯内普作为体现“爱情使人高贵”的典雅爱情践行者,以一曲“副歌”严肃地戏仿了典雅爱情;通过性别和地位的错置,贝拉·莱斯兰奇作为女“骑士”表现出因为爱情而生的暴力、残忍与邪恶,谱写出一曲典雅爱情的“反歌”。双线戏仿从不同的角度重写了典雅爱情,分别质疑了典雅爱情命题的条件与结果,双重戏仿文本与源文本构成了三重交叉对话,增加了文本的含混性,使文本获得多重解读与阐释的可能性。论文最后讨论了罗琳通过魔法与巫术的重写体现出她对经典文本和当今社会的当下性回应。罗琳对魔法世界的重写并不是简单的内容挪用和扩充,而是在对中世纪魔法和巫术的神秘主义本质进行解构和颠覆之后进行的当下性重写,反映的是当今社会的现实真相。通过刻画魔法学校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现代性、工具理性与技术内核,罗琳将巫术的本质“科学化”,使魔法失去了其在浪漫传奇中具有的神秘性和超自然性;“去魅”的魔法成为异世界巫师们的生存常态,而非不可知的神秘主义;罗琳则以去魅的魔法为陌生化手段,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整体戏仿,以扭曲、滑稽、讽刺的魔法哈哈镜夸张地凸显了现代社会常被忽视的怪像。本文认为,罗琳通过解构式挪用和对话性戏仿重写了中世纪浪漫传奇的重要主题,回应了浪漫传奇的理想主义传统,也讨论了其中与现代主流价值观的矛盾之处。罗琳在小说中讨论了骑士精神的构成、内涵与矛盾,试图规定新骑士精神引导个人选择;讨论了爱的不同维度,描述了“爱”与“善”之间的复杂关系;刻画了当下人类存在的真相与怪相,回应了当代典型的孤独与焦虑。《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浪漫奇幻作品,混杂现实于魔法叙事之中,戏仿现代芸芸众生之相,表现出作者富于幽默的同情心和对现代社会的敏感观察,将“传奇”的理想主义和故事传统重新带回了当下阅读的焦点。
胡怡丽[8](2020)在《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为教学的基础内容,其中阅读能力是影响小学生阅读量与阅读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注意力、阅读理解能力都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教师的引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一味被动接受知识。当今社会在新课改背景与课标的要求下,阅读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于是主题阅读教学模式应时而生,主题阅读教学是一种教师为参与者与引导者,学生以主题为中心而展开广泛阅读相关书籍的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基础阅读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重视学生学会多途径查找资料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质量,所以开展主题阅读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高效途径之一,运用主题阅读教学可以优化发展阅读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更加具备成效。本研究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以一位教师为研究对象,使用观察法、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从个案教师想法的萌发、希冀深入开展主题阅读教学并形成教学理念三个发展角度了解个案教师主题阅读教学理念的完整形成,接着从教学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对个案教师教学过程展开描摹,具体从教师对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原因分析、主题的选择、主题阅读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呈现,并总结教学理念和教学实施过程的优缺点,教学理念的优点为教师教学理念思路较清晰,明确学生的差异性特点,缺点为教学理念缺乏完整性,对教学目标、重点与评价理解不够深入。教学实施过程的优点为教学实施具备科学性与全面性,缺点为学生文本理解深度的不足、教学目标精准性的匮乏、缺少专业平台工具。同时基于对学生的观察与半结构式访谈,询问该校管理者与其他教师对于个案教师主题阅读教学的看法之后,研究者发现在其教学的设计开展中有多重影响因素,表现为个人与环境两个影响因素,个人影响因素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环境影响因素一是社会环境,主题阅读教学的开展顺应了我国教育教学阅读文化建构发展的趋势,二是该校良好的阅读环境,包括学校管理者的大力支持与学校显性直观阅读环境和隐形阅读环境。最后研究者结合主题阅读教学理念与实施的优缺点、影响因素、知识建构理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理论结合实际,从教师个人和外部支持两个方面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教师应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重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明确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多采用教学成果可视化形式。外部支持包括学校建构主题阅读机制与阅读文化,家长积极配合参与主题阅读活动,社会制定相关支持与保障政策。
刘硕[9](2020)在《汉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的对比研究 ——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腹语师的女儿》及其译作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主要考察汉语把字句与其英语对应句句法结构和语义上的特点,揭示了语料库中每一类把字句与其英语对应句的句法结构,分析了每一类把字句与其英语对应句的语义特点,并建构了汉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的语义图式。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意义、理论基础和选题方法,并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本论文所使用的封闭语料库进行了描写;第一章探讨了汉语把字句的分类及分布,我们在本文所使用的封闭语料库中发现了更多类型的把字句,所以就在前人分类模式基础上又建立了新的把字句分类模式,并对每一类把字句在语料库中的分布规律进行了阐释,还运用语言类型学理论解释了英译汉作品比汉语原创作品更多地使用把字句的原因;第二章分析了汉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句法结构的异同点,并归纳出了每一类把字句英语对应句的句法结构,归纳后发现述补结构和其他形式把字句“N1+把+N2+VP”一般对应英语结果外显型致使句“N1+V+N2+RP”和结果内隐型致使句“N1+V+N2”;第三章以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研究结论为基础,研究了汉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的语义特点,并总结出了每一类把字句与其英语对应句的事件图式类别,分别是移动图式、行为图式、转移图式、发生图式和体验图式,且移动图式所占比例最大,约占语料库总数的56%,同时,用事件图式理论解释了把字句与其他句法结构之间的转换条件。本论文的主要成果是:选取了两个不同类型的典型文本及其译作建立了汉英双向目的语和源语平行的语料库;又基于封闭语料库的穷尽性调查,对学界已有的把字句分类模式及其语篇分布的成果有所增补,所建构的新的把字句分类模式为汉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的结构对比提供了依据;细致地描写了汉语把字句各类结构在英语中的对应形式,从而建构了汉语把字句和英语对应句在结构上的对应模式;对把字句和其英语对应句进行了语义分析,并且以此为基础抽象概括出了不同类别的汉英对应模式的事件图式。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也可以继续对语料库中的英语致使句及其汉语对应句进行整理与统计,并与汉语把字句及其英语对应句进行反向对比,这也是本研究在未来可以继续拓展的方向。
王伟[10](2020)在《《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国作家J.K.罗琳创作的Harry Potter风靡全世界,被翻译成80种语言,所有版本的总销量超过5亿册,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小说之一。本研究依据译介学理论、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操纵”和“重写”理论、接受理论和副文本理论对Harry Potter在中国的译介展开全面、系统的描述性个案研究,探讨了该作品是如何被译介到中国以及在进入中国后该作品在中国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群体中的传播、接受现状,分析了《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的定位和目标读者群体的接受错位问题,并从副文本与文本转换过程分析了《哈利·波特》中译本中的翻译问题。通过对《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出版发行的历时性描述分析,本研究发现Harry Potter这部通俗文学作品能够进入中国主要是与当时的社会接受环境紧密相关。通俗文学,又称之为大众文学,一直处在中国文学系统的边缘。长期以来,通俗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与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文学观念相悖,通俗文学往往被视为严肃文学、纯文学的对立面。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开始大规模地译介外国通俗文学作品,通俗文学开始从文学系统的边缘向中心运动,长期被压抑和禁锢的文学娱乐消遣功能终于得到释放。随着中国1992年成为《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中国对外版权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开始不断从国外引进通俗文学作品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国内不少出版社开始摆脱行政化束缚,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人民文学出版社积极转变观念,从国外获取最新商业出版资讯,Harry Potter就这样走进了人文社的编辑眼中。2000年8月底,人民文学出版社鏖战数月后赢得了《哈利·波特》中文版权。Harry Potter被引进到中国之后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销售成绩,成为一部非常畅销的流行读物。Harry Potter进入中文世界后,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对该作品的接受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接受特征。中国奇幻文学读者群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对《哈利·波特》这部作品的接受经历了“文本—影像—文本”和“影像—文本”两种文学接受过程。在Harry Potter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大陆的普通读者对于奇幻文学还是比较陌生,即使有奇幻文学作品的存在,在当时也是被当成童话被译介到中国。在新世纪开始之前的这段时间,中国大陆并不存在奇幻文学所能接受的土壤或环境,因此也就没有奇幻文学读者群体的存在。而随着The Lord of the Rings和Harry Potter等系列作品陆续被国内出版社引进译介,再加上国内义务教育的蓬勃发展和一系列的教育制度改革,新时期的中国读者在文化程度、知识深度、阅读广度上有很大幅度提高,国内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奇幻读者群体,他们热爱阅读和接受各种西方奇幻文学作品。同时,新世纪大众传媒尤其是由奇幻文学改编的同名电影在中国热映,使众多读者在欣赏奇幻大片的同时,感受到了奇幻文学作品的魅力,部分读者是看完纸质作品之后去电影院欣赏改编的同名电影(影像),然后再对该奇幻文学作品的纸质书籍(文本)进行深度阅读;也有不少读者是观看完奇幻文学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影像)后购买纸质书籍(文本)阅读。“文本—影像—文本”和“影像—文本”构成了中国普通读者对外国奇幻文学作品的两种文学接受过程。而与普通读者对《哈利·波特》的接受不同的是,中国的专业研究者对《哈利·波特》并不是特别重视,在我国主流核心学术刊物上刊载有关“哈利·波特”研究的文章数量相对有限。尽管通俗文学开始从文学系统的边缘开始向中心运动,但是严肃的学院派研究者却并不十分关注《哈利·波特》这种通俗文学作品。究其缘由,一方面,纯文学或者说精英文学才是中国专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这更符合当下时代的主旋律,而外国通俗文学作品“走进来”的译介研究则很难引起他们的关注。与Harry Potter系列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状况相比,《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在英语世界,Harry Potter系列一开始定位是儿童文学,面向儿童读者群体,但因为该作品深受青少年读者和成人读者的喜爱,英语世界的出版社很快就灵活地改变该作品目标读者群体定位,扩大其读者群体范围。而在中文世界,赞助人(人文社)从一开始就一直把该作品定位为儿童文学,并自始至终操纵着《哈利·波特》中译本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从副文本视角对《哈利·波特》中译本进行分析,无论是从书籍的开本设计、封面装帧、插图、书签还是内页版式设计,人文社都是按照儿童文学作品的定位进行设计和出版发行的,儿童才是其目标读者群体。因此,人文社对《哈利·波特》中译本的定位和中国读者对该作品的接受之间产生错位,部分中国读者对人文社的儿童文学定位和译文质量不满,三种新型读者群体出现:批评型读者、作为译者的读者和精英型读者。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新型读者群体在网络空间中对人文社《哈利·波特》中译本的翻译质量展开网络文学翻译批评,或者另起炉灶自己开始翻译并在网络空间中分享译文。随着《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和同名电影的完结,精英型读者群体开始涌现,他们从各个视角、细节、主题对这部作品展开全新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和敏锐的批评意识。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中国读者的角色从单一走向多重化,在文学文本选择和文本意义建构上由“失语者”变成了“建构者”。新型读者群体展开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对人文社和译者形成了“良性监督”,加强了读者和出版社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构成了《哈利·波特》在中国的接受史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Harry Potter被译介到中文语境后,“显性”赞助人(人文社)的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自始至终都对译者的翻译工作进行着操纵,同时“隐性”赞助人(儿童读者群体)也迫使译者适当调整翻译策略使译文符合儿童读者阅读。因此,人文社在对Harry Potter进行文本转换的过程中因为误译、漏译产生了一系列的偏差和变形。因为原文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原作者根本没有预料到的接受语境,作家J.K.罗琳精心创作的大量文化特色词汇、人物形象、“文字游戏”和习语在经过译者的翻译转换之后,原着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在中译本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和变形,大量“文字游戏”蕴含的预期效果没有被完美地呈现出来。同样地,原着中大量巧妙构思、精心创作的习语并没有被译者进行异化处理,这使得习语中独有的文化意象和语言特色在中译本中丢失,影响和阻碍了中国读者阅读的连贯性和好奇心。本研究推动《哈利·波特》进入更多学术界研究者的视野,进一步丰富了《哈利·波特》在中国的学术研究,让更多严肃学院派研究者认识到通俗文学翻译的影响和特殊研究价值,也为该作品走向经典做出了一定努力;同时基于该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新型读者群体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以及中译本在文本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偏差,本研究亦可为外国通俗文学作品的翻译以及中国通俗文学作品外译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和借鉴。
二、《哈利·波特》给了你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哈利·波特》给了你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3)趋向补语“起来”在韩语中的表达方式研究及韩语学习者的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说明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起来”的本体研究 |
1.2.2 “起来”的汉韩对比研究 |
1.3 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方法 |
1.4 语料说明 |
第二章 韩语语法及“补语”成分概述 |
2.1 韩语语法概述 |
2.1.1 韩语词法 |
2.1.2 韩语句法 |
2.2 韩语中的“补语” |
第三章 趋向补语“起来”在韩语中的表达情况 |
3.1 表示趋向义的“起来”在韩语中的表达 |
3.1.1 “起来”前为躯体或物体自身动作的动词 |
3.1.2 “起来”前为肢体动作的动词 |
3.1.3 “起来”前为可使物体改变位置的动作行为的动词 |
3.2 表示结果义的“起来”在韩语中的表达 |
3.2.1 “起来”前为表示接合以至固定的动词 |
3.2.2 “起来”前为表示突出、隆起的动词 |
3.3 表示状态义的“起来”在韩语中的表达 |
3.3.1 “起来”前为表示有声音的动作动词及形容词 |
3.3.2 “起来”前为表示与语言有关的动作行为动词 |
3.3.3 “起来”前为表示与躯体、肢体动作、心脏跳动、血液流动有关的动词 |
3.3.4 “起来”前为表示不止由一个具体动作完成的动作行为动词 |
3.3.5 “起来”前为表示思维活动、心理活动的动词、形容词 |
3.3.6 “起来”前为描摹事物的性质、状态的形容词 |
3.4 表示条件义的“起来”在韩语中的表达 |
第四章 韩国留学生习得“起来”的偏误 |
4.1 “起来”和“要”不能共现 |
4.2 “起来”和“越来越”不能共现 |
4.3 “起来”和瞬间动词不能共现 |
4.4 “起来”的遗漏 |
4.5 “起来”和其他趋向补语的混用 |
4.6 宾语位置不当 |
第五章 结语 |
5.1 结语 |
5.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5.3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语料库中的偏误句 |
(4)关联理论视角下英语电影字幕的汉译策略研究 ——以电影《闻香识女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Acknowledgements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questions |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
1.4 Thesis structure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Relevance theory |
2.1.1 International studies |
2.1.2 Domestic studies |
2.2 Subtitle translation |
2.2.1 International studies |
2.2.2 Domestic studies |
2.3 Film Scent of a Woman and its subtitle translation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Research methodology |
3.2 Background |
3.3 Basics |
3.3.1 Cognitive environment |
3.3.2 Relevance |
3.3.3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
3.3.4 Contextual effect, processing effort and optimal relevance |
3.4 The applicability of relevance theory in subtitle translation |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of Scent of a Woman |
4.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oryline of Scent of a Woman |
4.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in light of relevance theory |
4.2.1 Condensation |
4.2.2 Direct Translation |
4.2.3 Addition |
4.2.4 Adaption |
4.2.5 Explicitation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
5.3 Future orienta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
(5)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对本文相关范畴的基本解释 |
1.1.1 泛娱乐与IP |
1.1.2 社交媒体 |
1.1.3 粉丝和粉丝经济 |
1.1.4 社群 |
1.1.5 二次元 |
1.1.6 Z世代和新生代父母 |
1.2 选题背景 |
1.3 选题意义 |
1.4 国外关于文化产业与IP问题的研究现状 |
1.4.1 文化产业的范畴 |
1.4.2 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
1.4.3 世界主要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
1.5 国内关于IP问题的研究 |
1.5.1 IP现象早已存在,但IP问题研究是新问题 |
1.5.2 我国关于IP问题的专着 |
1.5.3 我国关于IP问题的其他文献 |
1.5.4 我国关于儿童文学的研究现状 |
1.5.5 我国针对儿童IP运营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学方法 |
1.6.2 数据分析法 |
1.6.3 跨学科研究方法 |
1.7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1.7.1 研究创新点 |
1.7.2 研究难点 |
1.8 研究框架 |
第2章 儿童IP开发运营的内涵 |
2.1 IP的内涵和特点 |
2.1.1 IP的内涵 |
2.1.2 从吉祥物IP运营透视IP内涵 |
2.1.3 优秀IP的特质 |
2.2 儿童IP |
2.3 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 |
2.3.1 成人IP的儿童化 |
2.3.2 儿童IP的全年龄层化 |
2.3.3 介于儿童IP和成人IP之间的“儿童IP成人化”IP |
2.4 儿童文学及其与儿童IP的关系 |
2.4.1 发展中的中国儿童文学 |
2.4.2 泛娱乐时代儿童文学出版的大发展与新突破 |
2.4.3 儿童文学是儿童IP内容运营源头之一,但不等于就是儿童IP |
第3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概观 |
3.1 泛娱乐时代我国的泛娱乐产业链 |
3.1.1 腾讯:基于互联网的互动娱乐新生态 |
3.1.2 阿里巴巴:打造阿里大文娱 |
3.1.3 百度: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泛娱乐 |
3.2 泛娱乐产业链上的儿童IP发展状况 |
第4章 我国儿童IP运营的历史与现实 |
4.1 动画IP:儿童IP最主要的IP形式 |
4.1.1 中国动画第一个黄金期(1957-1967年) |
4.1.2 中国动画第二个黄金期(1979-1989年) |
4.1.3 中国动画缓慢发展期(1990-2010年) |
4.1.4 动画IP萌芽期(2011-2015) |
4.1.5 动画IP成长期(2015-至今) |
4.2 动画电影IP |
4.2.1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西游记》经典IP与国人的“大圣情怀” |
4.2.2 《大鱼海棠》:成功的衍生品周边运营 |
4.2.3 《大护法》:暴力美学与内容硬伤的悲歌 |
4.2.4 《风语咒》:构建“中国超级武侠世界观”IP群的试水运营 |
4.2.5 《白蛇:缘起》:传统IP的创新价值的实现 |
4.2.6 《哪吒·魔童降世》:颠覆经典,衍生新的儿童IP |
4.3 网络漫画IP:二次元文化成主流 |
4.3.1 《狐妖小红娘》:动画热播赋能原着漫画 |
4.3.2 《一人之下》:传统文化灵魂下的消费者认同 |
4.4 游戏IP:机遇和挑战并重 |
4.4.1 《王者荣耀》:现象级游戏IP的荣耀 |
4.4.2 《阴阳师》:“以玩家为本”的衍生开发 |
第5章 国外优秀儿童IP的运营分析 |
5.1 哈利波特:从畅销小说到IP多元化商业开发模式 |
5.1.1 “哈利波特”IP开发的核心:系列小说与系列电影 |
5.1.2 “哈利波特”IP的游戏开发 |
5.1.3 “哈利波特”IP的主题公园建设 |
5.1.4 “哈利波特”IP周边衍生品链建设 |
5.2 精灵宝可梦:从反应平平的游戏到全球第一大儿童IP |
5.2.1 漫画游戏联动,“精灵宝可梦”IP价值显现 |
5.2.2 技术+社交的产品模式激发IP的独特价值 |
5.2.3 IP大电影:从二次元到三次元的价值进化 |
5.2.4 联名营销:IP商业价值的充分释放 |
5.3 小猪佩奇:中国社交媒体捧红的儿童IP |
5.3.1 《小猪佩奇》的成名史:从儿童IP到全民IP |
5.3.2 《小猪佩奇》IP的核心价值:家庭教育价值观的挖掘 |
5.4 迪士尼全业产业链运营 |
5.4.1 迪士尼媒体网络 |
5.4.2 迪士尼主题公园 |
5.4.3 迪士尼影视娱乐 |
5.4.4 迪士尼消费品 |
第6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问题与对策 |
6.1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面临的问题 |
6.1.1 儿童IP产业链不够健全 |
6.1.2 儿童IP全年龄段的开发意识不足 |
6.2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对策 |
6.2.1 孵化阶段:打造优质儿童IP内容 |
6.2.2 放大阶段:善用社交媒体宣传 |
6.2.3 变现阶段:跨界运营,进行商业化运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重写浪漫传奇:《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互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源起 |
二、《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一章 重写骑士精神与形象:解构式挪用 |
第一节 中世纪浪漫传奇传统及其影响 |
第二节 解构式挪用 |
第三节 霍格沃茨四大分院:分裂的骑士精神 |
一、四大分院与骑士特质 |
二、荣誉与暴力:分院间的对立与战争 |
三、二元对立:分院内部矛盾的声音 |
第四节 哈利与伏地魔:分裂的亚瑟王原型 |
一、亚瑟王及其骑士特征 |
二、“双生”人物:哈利与伏地魔 |
三、“预言”、“选择”与命运 |
第二章 重写典雅爱情:对话性戏仿 |
第一节 典雅爱情与戏仿 |
一、浪漫传奇中的典雅爱情 |
二、戏仿中的典雅爱情 |
第二节 “反骑士”的典雅爱情:作为“副歌”的戏仿 |
一、作为结构的典雅爱情范式 |
二、黑巫师的典雅爱情 |
第三节 “女骑士”的典雅爱情:作为“反歌”的戏仿 |
一、被颠覆的典雅爱情范式 |
二、疯女巫的典雅爱情 |
第三章 重写魔法与巫术:当下的回声 |
第一节 魔法与现实:从骑士浪漫传奇到《哈利?波特》 |
第二节 魔法学校:“科学化”的魔法 |
一、巫术与科学 |
二、霍格沃茨的课程设计与现代性 |
三、主要课程与实用主义 |
四、次要课程与神秘主义 |
第三节 魔法社会:生活中的魔法 |
一、消费生活:消费文化与巫术文化 |
二、家庭生活:现代家庭文化与魔法的日常化 |
三、娱乐生活:现代娱乐文化和图景 |
四、政治生活:“魔法即强权” |
第四节 “去魅”的魔法:生活的常态 |
一、现代世界:物质与自我主义 |
二、魔法世界:他者?回声 |
结论 |
引用文献 |
英文文献 |
中文文献 |
致谢 |
(8)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
四、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五、文献综述 |
六、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七、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二章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理念的形成 |
一、主题阅读教学想法的萌发 |
二、希冀深入开展主题阅读教学 |
三、形成主题阅读教学的理念 |
四、主题阅读教学理念的总结 |
(一)教学理念的优点 |
(二)教学理念的不足 |
第三章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 |
一、主题阅读教学的准备阶段 |
(一)教师对阅读现状的调查 |
(二)教师对阅读问题原因的分析 |
二、主题阅读教学的实施阶段 |
(一)主题的选择 |
(二)主题阅读教学的计划 |
(三)主题阅读教学的目标 |
(四)主题阅读教学的方法 |
(五)主题阅读教学的过程 |
(六)主题阅读教学的评价 |
三、主题阅读教学实施过程的总结 |
(一)教学实施过程的优点 |
(二)教学实施过程的不足 |
四、小结 |
第四章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个人因素 |
(一)职业认同感 |
(二)教育教学专业知识 |
二、环境因素 |
(一)社会环境 |
(二)学校环境 |
第五章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建议 |
一、教师个人 |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
(二)重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
(三)明确教学评价的全面性 |
(四)多采用教学成果可视化形式 |
二、外部支持 |
(一)学校建构主题阅读机制与阅读文化 |
(二)家长积极配合参与主题阅读活动 |
(三)社会制定相关支持与保障政策 |
结束语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9)汉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的对比研究 ——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腹语师的女儿》及其译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理论基础 |
四、研究方法 |
五、语料来源 |
第一章 汉语把字句的结构类型及分布 |
第一节 汉语把字句的结构类型 |
第二节 汉语把字句的分布特点 |
第二章 汉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的句法结构 |
第一节 述补结构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的句法结构 |
一、结果补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句法结构 |
(一)《哈》中结果补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句法结构 |
(二)《腹》中结果补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句法结构 |
二、情态补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句法结构 |
(一)《哈》中情态补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句法结构 |
(二)《腹》中情态补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句法结构 |
三、趋向补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句法结构 |
(一)《哈》中趋向补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句法结构 |
(二)《腹》中趋向补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句法结构 |
四、介词短语补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句法结构 |
(一)《哈》中介词短语补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句法结构 |
(二)《腹》中介词短语补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句法结构 |
五、连谓结构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句法结构 |
第二节 其他形式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的句法结构 |
一、动词量化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句法结构 |
二、熟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句法结构 |
三、状中式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句法结构 |
四、述宾式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句法结构 |
五、动态助词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句法结构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汉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的语义特点 |
第一节 述补结构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的语义特点 |
一、结果补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语义特点 |
二、情态补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语义特点 |
三、趋向补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语义特点 |
四、介词短语补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语义特点 |
五、连谓结构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语义特点 |
第二节 其他形式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的语义特点 |
一、动词量化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语义特点 |
二、熟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语义特点 |
三、状中式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语义特点 |
四、动态助词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语义特点 |
五、述宾式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语义特点 |
第三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Harry Potter及其作者J.K.罗琳简介 |
二、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Harry Potter在中国的翻译史 |
一、Harry Potter在中国的出版概况 |
二、《哈利·波特》中译史 |
三、小结 |
第三章 《哈利·波特》在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中的接受 |
一、接受土壤的形成和奇幻文学读者群体的勃兴 |
二、《哈利·波特》中译本评介史 |
三、小结 |
第四章 赞助人对译本的操纵和目标读者接受错位——新型读者群体出现 |
一、赞助人对《哈利·波特》中译本生产和流通过程的操纵 |
二、Harry Potter和《哈利·波特》中译本的读者群定位 |
三、新型读者群体出现 |
四、小结 |
第五章 从副文本视角与文本转换过程看《哈利·波特》中译本的偏差 |
一、副文本视角下的《哈利·波特》:儿童文学定位导向引发部分读者不满 |
二、误译、漏译导致《哈利·波特》中人物形象的扭曲和变形 |
三、“文字游戏”在转换过程中出现偏差:预期效果缺失,影响读者理解 |
四、《哈利·波特》中的习语翻译:适度异化才可保留异域文化意象 |
五、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四、《哈利·波特》给了你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哈利·波特现在不在[J]. 两色风景,LEO. 小溪流(儿童号), 2021(11)
- [2]网络趣缘群体“哈利·波特迷”文化记忆的生产与建构[D]. 张曼. 西北大学, 2021
- [3]趋向补语“起来”在韩语中的表达方式研究及韩语学习者的偏误分析[D]. 满晓晨.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关联理论视角下英语电影字幕的汉译策略研究 ——以电影《闻香识女人》为例[D]. 李桢.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5]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D]. 申琳. 吉林大学, 2020(01)
- [6]魔法永存:我与“哈利·波特”二十年[J]. 王瑞琴.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0(03)
- [7]重写浪漫传奇:《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互文研究[D]. 于敏. 南京大学, 2020(10)
- [8]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个案研究[D]. 胡怡丽.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汉语把字句与英语对应句的对比研究 ——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腹语师的女儿》及其译作为例[D]. 刘硕.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10]《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D]. 王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