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防己对大鼠和小鼠炎症因子和自由基的影响

川乌、防己对大鼠和小鼠炎症因子和自由基的影响

一、川乌配伍防己对大、小鼠炎症因子和自由基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石礼静[1](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吴深涛教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是指糖尿病并发或伴发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涉及下肢的大、中、小、微血管损害,除了会导致下肢缺血性溃疡和截肢外,还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患者的死亡率。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吴深涛教授诊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医案资料,借助TCMISS V2.5版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数据挖掘方法,总结探讨吴深涛教授诊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及经验,以传承发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提供新的思路,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之间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经吴深涛教授门诊诊治并开具处方的300名患者,收集共计544例次医案资料,并对医案数据(四诊信息和中药名称等)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统计报表系统对患者基本信息、症状体征、药物频数、所属门类及其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应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系统熵聚类分析法,挖掘出吴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医案的常见症状、舌象、脉象频数,常用中药、常用药物组合、各证型用药规律及新方分析等。结果 1.本研究共计纳入300位患者,其中女性175例,男性125例;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5079岁,其中5059岁64人,占比21.33%;6069岁131人,占比43.67%;7079岁73人,占比24.33%。2.通过对544例医案的分析,可得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症状多为全身性,其中口干口渴(465)、小便频数(300)为糖尿病常见症状,下肢疼痛(437)、下肢麻木(349)、下肢乏力(242)等为下肢血管病变症状;舌质类型主要为舌暗(140)、舌红(107)、舌暗紫(81)、舌淡红(91),舌苔主要类型为苔薄白(187)、苔白(114)、苔薄(86)、苔黄腻(79);主要脉象为脉沉(103)、脉沉涩(100)、脉滑数(72)。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主要表现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300)、胫前动脉管腔狭窄(31)、胫前动脉不全闭塞(32)、足背动脉不全闭塞(31)、足背动脉血流减慢(42)。3.本研究共录入544首处方,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药物共305味,前30味药物分别为:当归(401)、牛膝(307)、白芍(303)、甘草(291)、桂枝(285)、干姜(244)、黄芪(225)、木瓜(194)、鸡血藤(189)、知母(181)、太子参(172)、黄芩(170)、川芎(165)、陈皮(151)、赤芍(151)、细辛(145)、茯苓(137)、柴胡(136)、生地黄(121)、槲寄生(118)、炒白术(116)、杜仲(114)、丹参(112)、黄柏(102)、熟地黄(100)、通草(99)、红花(93)、黄连(88)、天麻(87)、锁阳(87)。4.吴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药物四气统计:温性药物(41.44%)、寒性药物(30.17%)、平性药物(22.14%);五味统计:甘味(33.57%)、苦味(29.09%)、辛味(23.94%);归经统计:肝经(20.00%)、脾经(16.37%)、肺经(14.69%)、肾经(13.43%)、心经(13.36%)。5.本次研究根据门类药味数量统计:补虚药47味、清热药46味、祛风湿药30味;药物所属门类统计:补虚药(27.02%)、活血化瘀药(13.54%)、清热药(12.92%)、祛风湿药(10.92%)、解表药(9.66%)、利水渗湿药(4.43%)、温里药(4.42%)、理气药(3.68%)。6.统计吴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544首处方的药物组合使用频数,对使用频数≥100的药物组合(共计76组),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如表15-1所示),设置支持度为20%,组方规律如网络展示图8,包括赤芍、知母、黄芩、杜仲、甘草、干姜、太子参、当归、白芍、桂枝、鸡血藤、牛膝、木瓜、陈皮、川芎、黄芪、槲寄生、细辛共18味药物,从总体看,本次统计常用的药对配比以健脾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主,符合吴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扶正祛邪的学术思想。基于关联规则得出的药对主要有:白芍-当归、甘草-当归、当归-桂枝、白芍-桂枝、当归-细辛、白芍-细辛、当归-桂枝-细辛、甘草-当归-白芍、当归-白芍-桂枝-细辛、白芍-干姜、桂枝-干姜、黄芪-甘草、黄芪-白芍、黄芪-桂枝、黄芪-甘草-当归、牛膝-当归、川芎-当归、太子参-当归、牛膝-槲寄生、牛膝-杜仲、牛膝-当归-槲寄生、白芍-牛膝、牛膝-甘草、木瓜-白芍、牛膝-甘草-白芍、玄参-当归、当归-甘草、玄参-当归-甘草、桂枝-川乌、土茯苓-升麻等。7.参考天津中医药大学内分泌科制订的《消渴病痹病》中医证候诊断,根据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四诊合参,将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分为5种证型,按照频数及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序:(1)气虚血瘀证(24.62%)、(2)气阴两虚,督脉劳损证(23.09%)、(3)寒凝血虚证(20.42%)、(4)湿热内蕴,络脉瘀阻证(17.82%)(5)湿浊阻络证(14.05%)。不同证型的核心药物分别为:(1)气阴两虚,督脉劳损型常用药物为:槲寄生、杜仲、干姜、当归、熟地黄、白芍、牛膝、知母、龟板、黄柏、锁阳、陈皮等;(2)气虚血瘀证常用药物为:桂枝、甘草、太子参、当归、黄芪、鸡血藤、白芍、牛膝、木瓜、川芎、地龙、细辛、通草、干姜、红花等;(3)血虚寒凝证常用药为:制川乌、白芍、赤芍、牛膝、当归、木瓜、制附子、细辛、黄芪、干姜、桂枝、川芎、鸡血藤、甘草、通草、麻黄等;(4)湿热内蕴,络脉瘀阻型常用药物为:知母、姜黄、生地、干姜、黄连、葛根、当归、茯苓、白芍、炒枳壳、黄芩、甘草、熟大黄、炒白术、牛膝、柴胡、桂枝、僵蚕等;(5)湿浊阻络证常用药物为:川芎、瓜蒌、陈皮、桂枝、柴胡、炒枳壳、牛膝、知母、当归、甘草、防风、葛根、太子参、茯苓、干姜、炒白术、佩兰、羌活、黄芩、木香、薏苡仁、厚朴、法半夏等。8.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出吴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的305味常用中药间的关联系数,得出吴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54个核心组合,27个新方。所得结果基本符合导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用药规律。结论 1.“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实现了对名医或临床典型医案的录入、管理和分析,并且可以通过该平台对方剂组成规律的统计分析,研究其内在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进而还可挖掘中医治疗的新方组合。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和无监督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吴深涛教授临床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的处方用药规律,为基础实验及临床应用提供明确的线索和研究方向,但临证时仍需要与病人实际情况相结合证据的基础上,才能达到预期效果。2.根据平素跟师与导师交流及结合导师学术思想得出消渴病脉痹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为中焦升清降浊失司,浊瘀内生,下注经络,气血运行受阻,四肢不得气血所禀;或后天累及先天,致肝肾亏虚,气阴两虚,督脉失养;或因脾气亏虚,营卫化生不足,难以温运,寒邪侵袭,凝滞血脉。本次研究通过统计常用药物、药物门类及归经等发现临床用药以补益药为主,其中归脾经药占指导地位;其次为活血化瘀药。与临床治疗以健脾升清、活血化瘀为大法,兼以滋补肝肾、温经通脉、燥湿化浊、清热解毒法相吻合。正符合吴师治疗此病核心思想:一是重视脾胃健运升清之枢纽,二是病久在血在络,祛瘀化浊之法应贯穿疾病始终。

刘运锋[2](2021)在《白芍活性成分调控P-gp介导生物碱类成分跨血脑屏障转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白芍(Radix paeoniae alba)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具有柔肝止痛、敛阴止汗等功效。中医药典籍中记载含白芍药材的古方数以百计,如黄芩汤、桂枝汤、炙甘草汤等。当前,已经从白芍中分离出140多个化学成分,主要为单萜苷类、三萜类、鞣质类、黄酮类等,萜与萜苷类为白芍最主要的活性成分。其中芍药苷是单萜类成分中含量最高的一种,约占芍药总苷量的90%。接下来是脂苷成分,如芍药内酯苷,是一种萜苷类化合物。研究表明,白芍具有神经保护、抗炎、保肝、镇痛、养血等作用。白芍及其有效成分的神经保护作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体内外实验研究表明,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能透过血脑屏障,是转运蛋白P-gp的底物,能介导中枢毒性生物碱类成分的外排。本实验室前期MDCK-MDR1细胞模型跨膜转运研究表明,马钱子/士的宁与芍药苷或芍药内酯苷配伍后,与生物碱(马钱子/士的宁)单用组比,可提高生物碱类成分的外排,提高P-gp表达,起到减毒作用[1]。本研究将在实验室前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白芍活性成分和生物碱类成分作用神经毒性靶点的相互作用,考察芍药苷配伍生物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和士的宁)对大鼠神经毒性保护作用,进一步研究白芍活性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配伍生物碱类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和贝母素甲)跨膜转运和P-gp蛋白表达的影响,考察白芍活性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配伍生物碱类成分(马钱子碱、士的宁、乌头碱、次乌头碱和贝母素甲)对ATP酶活性、P-gp功能活性、MDR1 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研究方法1.本研究采用旷场实验研究白芍活性成分对生物碱类成分致大鼠神经毒性的整体影响,用HE染色法检测大鼠大脑皮层形态学微观变化,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和组织(大鼠前额叶皮质区、海马、纹状体、小脑及下丘脑)中色氨酸羟化酶(TPH)、酪氨酸羟化酶(TH)、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含量。2.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白芍神经保护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查找神经毒性靶点蛋白,并对白芍活性成分靶点和神经毒性靶点匹配交集靶点,对交集蛋白进行PPI网络互作分析、GO生物途径富集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建立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关系图,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成分-靶点匹配结果。3.采用sybyl分子对接软件,用白芍类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没食子酸和生物碱类成分马钱子碱、士的宁、乌头碱、次乌头碱、贝母素甲,分别与药物透血脑屏障的关键蛋白P-gp、MRP1、Claudin、ZO-1进行分子对接,研究各药物成分与靶点蛋白的结合方式,并评价其结合能力。4.采用MTT实验法,测定生物碱(乌头碱、次乌头碱、贝母素甲)和白芍类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以及其配伍对MDCK-MDR1细胞的毒性,研究白芍类活性成分对生物碱类成分跨MDCK-MDR1血脑屏障的影响。5.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生物碱类成分和白芍活性成分以及两者配伍对MDCK-MDR1细胞血脑屏障模型上P-gp表达水平的影响。6.应用Pgp-Glo TM检测体系检测生物碱类成分和白芍活性成分以及两者配伍对MDCK-MDR1细胞血脑屏障模型上ATP酶活性的影响。7.采用流式细胞术研究生物碱类成分和白芍活性成分以及两者配伍对MDCK-MDR1细胞血脑屏障模型上细胞摄取探针药物罗丹明123(Rh123)的影响,探讨生物碱类成分和白芍活性成分及其两者配伍对P-糖蛋白的外排功能是否有影响。8.采用RT-PCR法考察生物碱类成分和白芍活性成分以及两者配伍对MDCK-MDR1细胞血脑屏障模型上MDR1 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生物碱类成分配伍白芍活性成分对大鼠中枢神经保护作用研究。1.1旷场实验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乌头碱组、次乌头碱组、士的宁组和东茛菪碱组在潜伏期、跨格数、周边时间和站立次数上都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表现为潜伏期延长、跨格数减少、周边时间增加和站立次数减少。表明乌头碱、次乌头碱、士的宁与东茛菪碱均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与生物碱单用组相比,乌头碱芍药苷配伍组、次乌头碱芍药苷配伍组、士的宁芍药苷配伍组在潜伏期、跨格数、周边时间和站立次数上均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表现为潜伏期降低、跨格数增加、周边时间减少和站立次数增加,表明芍药苷显着降低了乌头碱、次乌头碱和士的宁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1.2 HE染色实验结果:与空白组相比,生物碱组(乌头碱组、次乌头碱组、士的宁组)大脑皮层核仁区域萎缩,细胞质出现空泡化现象,神经元受损;与生物碱组相比,乌头碱-芍药苷、次乌头碱-芍药苷和士的宁-芍药苷配伍组大脑皮层神经元损伤明显减轻。1.3 ELISA实验结果:生物碱单用组(乌头碱、次乌头碱和士的宁)大鼠前额叶皮质区、海马、纹状体、小脑、下丘脑及血清7、11、15天的TPH、TH、BDNF、NGF表达降低。乌头碱、次乌头碱和士的宁分别与芍药苷配伍后,前额叶皮质区、海马、纹状体、小脑下丘脑及血清7、11、15天的TPH、TH、BDNF、NGF表达显着增加,表明芍药苷可显着改善由乌头碱、次乌头碱和士的宁引起的大鼠中枢神经毒性损伤。2.白芍神经保护活性成分和神经毒性靶点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本章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并通过文献查询,共筛选得到白芍活性成分23个,与神经毒性预测靶点的交集靶点190个,进一步筛选度值前20的靶点,分别为AKT1、GAPDH、IL6、VEGFA、MAPK3、TNF、SRC、EGFR、MAPK1、HRAS、PTGS2、CCND1、STAT3、ESR1、HSP90A1、MMP9、APP、FGF2、BCL2L1和AR,这些靶点在蛋白互作网络中与较多的蛋白产生关联,是重要的节点,体现了核心作用。这些靶点共涉及216个GO生物过程和151条KEGG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神经毒性靶点ABCB1、FGF2、HSP90AA1、GALS3、AKR1B1、PTPN1和VEGFA与相应的白芍活性成分具有不同程度的结合活性,进一步验证了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3.生物碱类成分和白芍活性成分与P-gp、MRP1、Claudin、ZO-1蛋白分子对接结果分子对接的结果表明白芍类活性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没食子酸)和生物碱类成分(马钱子碱、士的宁、乌头碱、次乌头碱、贝母素甲)均能与P-gp、MRP1、Claudin、ZO-1蛋白通过氨基酸残基结合位点产生氢键相互作用,体现了这些成分具有靶点蛋白的底物特征。4.生物碱类成分和白芍活性成分以及两者配伍细胞毒性和跨血脑屏障转运结果。各药物的细胞安全毒性范围为:乌头碱0~80μg/m L,次乌头碱0~50μg/m L,贝母素甲0~50μg/m L,芍药苷0~1200μg/m L,芍药内酯苷0~1200μg/m L。并开展了生物碱类成分和白芍类成分各比例配伍的毒性实验,配伍后均能扩大生物碱类成分的毒性范围,筛选出最佳配伍比例,为后面的实验确定浓度和比例。筛选的最佳配伍浓度及比例为:乌头碱80μg/m L-芍药苷80μg/m L(1:1),乌头碱80μg/m L-芍药内酯苷80μg/m L(1:1),次乌头碱50μg/m L-芍药苷100μg/m L(1:2),次乌头碱50μg/m L-芍药内酯苷100μg/m L(1:2),贝母素甲50μg/m L-芍药苷100μg/m L(1:2),贝母素甲50μg/m L-芍药苷50μg/m L(1:1)。芍药苷、芍药内酯苷、乌头碱、次乌头碱和贝母素甲都受到P-gp蛋白外排作用的影响,白芍活性成分配伍生物碱成分,可显着促进生物碱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和贝母素甲)的外排。5.生物碱类成分配伍白芍活性成分对MDCK-MDR1细胞中P-gp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白芍活性成分(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单用对P-gp的表达有下调作用。生物碱组除了次乌头碱下调P-gp的表达外,乌头碱、贝母素甲对P-gp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与生物碱单用组对比,各生物碱组与白芍活性成分配伍后均能显着提高P-gp的表达。6.生物碱类成分配伍白芍活性成分对ATP酶的影响与空白比较,马钱子碱、士的宁、乌头碱、贝母素甲、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均可以诱导ATP酶活性。与生物碱类成分单用组比,各配伍组显着提高ATP酶活性。7.生物碱类成分配伍白芍活性成分对P-gp功能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芍药苷、芍药内酯苷、马钱子、士的宁能抑制P-gp对Rh123的外排,乌头碱、次乌头碱和贝母素甲组无显着性差异。与各生物碱类成分单用组相比,配伍组荧光强度均显着减少。表明配伍后细胞内Rh123蓄积明显减少,反映此配伍增强了P-gp功能,增加了P-gp对Rh123的外排。8.生物碱类成分配伍白芍活性成分对MDR1 m RNA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贝母素甲、士的宁均能极显着增加MDCK-MDR1细胞中MDR1 m RNA的表达,乌头碱、次乌头碱无显着性差异,马钱子碱能显着降低MDR1 m RNA的表达。与生物碱单用组相比,各配伍组均能极显着增加MDR1 m RNA的表达。结论本文研究从大鼠神经毒性实验、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血脑屏障转运研究、P-gp表达、P-gp ATP酶、P-gp功能、和m RNA表达等角度,研究生物碱类成分配伍白芍活性成分的减毒机制。动物实验表明,芍药苷可显着改善由乌头碱、次乌头碱和士的宁引起的大鼠中枢神经毒性损伤。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芍活性成分23个,与神经毒性预测靶点的交集靶点190个,共涉及216个GO生物过程和151条KEGG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研究表明,白芍类活性成分和生物碱类成分均能与P-gp、MRP1、Claudin、ZO-1蛋白通过氨基酸残基结合位点产生氢键相互作用。血脑屏障转运实验表明,白芍活性成分和生物碱类成分均为P-gp底物,白芍成分可促进生物碱类成分外排。白芍活性成分可通过调节P-gp表达、P-gp ATP酶、P-gp功能、和m RNA表达促进生物碱类成分的外排。这些研究为神经毒性生物碱类成分的减毒机制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拓展了白芍配伍神经毒性生物碱类成分的应用空间,为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戴锋[3](2021)在《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及基于细胞自噬影响重吸收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下腰痛(LBP)是一种慢性、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超过80%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会经历下腰痛的困扰。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和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IDD)是导致LBP的主要原因。IDD和LDH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IDD的进一步发展,可逐步演变为LDH。大多数LDH患者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达到症状缓解或临床治愈。千百年来,中医药作为非手术治疗的中坚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课题组前期通过500余例病例随访,证实了益气活血方保守治疗LDH有效(包括轻度腰椎间盘突出症和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通过MRI影像发现了 LDH的重吸收现象,同时发现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RLDH)更容易发生重吸收。我们前期还通过透射电镜发现了突出椎间盘组织中自噬小体的存在,证实了细胞自噬与LDH关系密切。研究目的我们对中药复方治疗LDH的相关临床文献进行系统性评价,为益气活血方治疗LDH提供文献支持。并且,针对LDH中临床症状较重的RLDH,我们进行了 5年的前瞻性病例观察研究,旨在观察益气活血方治疗RLDH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转归。最后,再结合临床上RLDH的重吸收现象,进行相关实验研究,阐明益气活血方调控细胞自噬促进RLDH(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吸收的机制,同时进行益气活血方调控细胞自噬对IDD(轻度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响的实验研究,明确益气活血方对不同程度椎间盘突出的影响,并阐明益气活血方调控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检索2000年01月至2020年01月CNKI、VIP、Wan Fang Data等数据库关于中药复方治疗LDH的临床文献进行Meta分析,评价中药复方的总有效率、发表偏倚、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情况,同时统计纳入文献中药用药频次及分类频数,并与益气活血方组方进行比较。第二部分:选取201 1年02月~2014年02月苏州市中医院门诊的75例单节段RLDH患者,口服益气活血方治疗,进行长达5年临床随访,根据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治疗后2年、治疗后5年六个时间节点测量JOA评分,直腿抬高角度和指地距;计算末次随访的JOA改善率和突出物体积吸收率。第三部分:通过建立大鼠RLDH模型(实验1和实验2)和大鼠IDD模型(实验3和实验4),进行益气活血方调控细胞自噬对大鼠RLDH和IDD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1益气活血方调节细胞自噬对大鼠破裂型突出椎间盘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2益气活血方调节细胞自噬促进大鼠破裂型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的机制研究;实验3益气活血方调节细胞自噬对大鼠退变椎间盘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4益气活血方调节细胞自噬抑制大鼠椎间盘退变的机制研究。通过MRI、ELISA检测、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和qPCR等评价益气活血方调控细胞自噬的机制及其对不同程度突出椎间盘的影响。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最终纳入23篇文献,共计2675例LDH患者,治疗组1385例,对照组1290例。(1)总有效率: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Z=10.70,P<0.00001);(2)VAS评分:治疗组的疼痛症状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Z=9.60,P<0.00001);(3)JOA评分:治疗组的下腰痛症状明显改善(Z=3.72,P=0.0002);(4)ODI评分: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001);(5)共纳入84味中药,总频次为272次;(6)与益气活血方组方比较:9味中药共占纳入文献中药总频率18.01%。第二部分:共71例RLDH患者完成随访。(1)临床结果(JOA评分,直腿抬高角度和指地距):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治疗后2年、治疗后5年均有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影像结果:71例RLDH患者首末次随访的MRI影像比较,突出物体积由1981.73±588.72mm3降为1011.82±395.47 mm3,有统计学差异(t=13.151,P<0.001)。末次随访突出物重吸收现象为:明显吸收24例,部分吸收26例,无吸收19例,增大2例,RR值为45.65±2.83%。第三部分:实验1:用药4周后益气活血方治疗组中RLDH大鼠椎间盘重吸收显着增加;Western Blot、qPCR检测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治疗组的AMPK、LC3、VPS34、Beclin1、USP13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示,益气活血方治疗后大鼠USP13表达明显增加,(P<0.01);免疫沉淀结果表明,益气活血方可以诱导VPS34/Beclinl复合物的形成(P<0.01)。实验2:自噬抑制剂3-MA处理后,部分抑制了益气活血方的促重吸收作用(P<0.05或P<0.01);3-MA抑制了益气活血方诱导AMPK、VPS34、LC3的表达(P<0.01);自噬抑制剂Spautin-1处理后的实验结果与3-MA一致。实验3:益气活血方治疗后,IDD大鼠的炎性因子IL-1β、TNF-α、IL-6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益气活血方治疗组中大鼠尾椎椎间盘MRI信号显着升高,Pfirrmann评分显着降低(P<0.05或P<0.01);HE染色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治疗组的NP、AF排列更序、均匀;Western Blot、qPCR检测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治疗组的AMPK、VPS34、PI3K、USP13、Beclin1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或P<0.01);免疫沉淀结果表明,益气活血方可以诱导VPS34/Beclin1复合物的形成(P<0.01)。实验4:加入自噬抑制剂3-MA后,抑制了益气活血方诱导LC3、VPS34、Beclin1蛋白的表达;免疫沉淀检测也表明3-MA抑制了VPS34/Beclin1复合物的形成。加入自噬抑制剂Spautin-1后的实验结果与3-MA一致。研究结论第一部分:(1)中药复方治疗LDH有效。(2)益气活血方的组方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第二部分:(1)益气活血方治疗RLDH有效,在其干预下RLDH可以发生重吸收现象。(2)为今后中医药保守治疗RLDH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部分:(1)益气活血方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诱导USP13形成,抑制Beclin1泛素化,促进VPS34/Beclin1复合物的形成,激发细胞自噬,产生双向调节作用。(2)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早期的患者,我们可以根据治未病理念,提前干预,延缓椎间盘退变;而对于临床症状较重,MRI影像突出明显的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我们亦可以通过益气活血方的干预,促进突出物的重吸收,从根源上治疗疾病。

王晨晓[4](2020)在《基于高内涵分析技术的绒毛诃子肝毒性及毒性物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诃子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或绒毛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var.tomentella Kurt.)的干燥成熟果实,是藏药、蒙药等民族药的常用药。诃子味苦、酸、涩,性平,有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降火的功效。由于诃子的药理学作用广泛,在医疗与食品开发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对市场的前期调研,发现当前藏药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比较滞后,诃子药源较为复杂,其基源植物绒毛诃子在目前市场流通占比较大。关于诃子的药理学研究较多,对于毒理学报道较少,为了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本课题第一部分通过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与蓄积毒性实验确定绒毛诃子水煎液的毒性及其毒性靶器官,通过对不同啮齿类动物的重复给药毒性实验,确定绒毛诃子水煎液在不同给药剂量下,对大鼠、小鼠的毒性反应。通过前期系统的动物毒理学实验,评价绒毛诃子的毒性。高内涵筛选分析技术拥有自动定量的细胞成像系统,由荧光试剂标记特定的靶点,可以优化成像方案和进行复杂的数据分析,是一种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高通量的筛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药的活性成分筛选及药物毒性的筛选。本课题第二部分利用荧光染液对相应靶点进行特异性染色,用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平台和DILI Assay Template联合考察绒毛诃子中10个化合物对HepG2和L02细胞的毒性作用。通过检测细胞数目、DNA 含量、活性氧簇含量(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的改变、谷胱甘肽(L-glutathione,GSH)水平等 5 个指标,建立了高内涵肝毒性筛选方法,可以筛选出待测化合物对细胞形态、复制、周期、转录、翻译、凋亡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判断化合物致肝毒性风险。本文主要从两部分来探讨绒毛诃子的肝毒性及其物质基础,第一部分通过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时间对不同啮齿类动物的毒理实验,确定绒毛诃子的毒性及其毒性靶器官。第二部分采用高内涵筛选技术结合高效液相的方法初探绒毛诃子的毒性物质基础。第一部分确定绒毛诃子的肝毒性1.绒毛诃子的小鼠急性毒性实验通过急性毒性实验确定绒毛诃子的毒性及毒性靶器官。采用14天急性毒性经典实验方法,单次给药后,观察记录实验期间小鼠的体质量变化、生理状态变化以及死亡情况,测其生化指标和肝肾脏器系数,计算其半数致死量。绒毛诃子水煎液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8.93 g/kg,是70kg人最大日用量的147.8倍。高剂量组小鼠临床表现异常,出现腹泻、水样下痢,在给药12h后开始出现死亡,集中死亡的时间在24h-72h之间。结合病理切片和血清生化结果综合来看,实验组中的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transaminase,AST)等血清生化结果异常升高,肝细胞肿胀,细胞核增大,胞浆疏松淡染等,表明肝脏出现损伤,推测绒毛诃子的急性毒性实验的毒性靶器官为肝脏。2.绒毛诃子的小鼠蓄积毒性实验通过经典的20天蓄积毒性实验方法,确定绒毛诃子蓄积实验的毒性特点及其毒性靶器官,为慢性毒性实验与其他毒性实验提供参考。蓄积毒性实验得出,绒毛诃子水提物的蓄积系数K>5,为轻度蓄积。在给药后的第二阶段后,小鼠背毛凌乱,腹泻,呆卧少动,雄性小鼠的体质量增长与对照组相比,增长缓慢,有显着性差异。在给药后第四阶段,小鼠出现死亡,存活小鼠进食量减少,活动减少,部分出现腹部轻微鼓胀现象。结合血清生化和病理切片结果,表明绒毛诃子蓄积毒性实验的毒性靶器官为肝脏,与急性毒性实验结果相一致。3.绒毛诃子的小鼠28天重复给药实验通过对小鼠的28天重复给药实验,预测绒毛诃子在小鼠重复给药过程中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及判断药物的安全性和毒性靶器官。实验组小鼠分别灌胃绒毛诃子水煎液,高剂量组15 g/kg,中剂量组7.5 g/kg,低剂量组1.5 g/kg,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14天为一个阶段进行一次取材。在连续给药第四天后,小鼠出现死亡,中剂量组的小鼠死亡数量最多,高剂量组死亡数其次。对存活小鼠进行解剖,结合脏器系数和血清生化结果,推测肝脏为其毒性靶器官,与急毒和蓄积毒性实验结果相一致,表明绒毛诃子水煎液对小鼠具有肝毒性。4.绒毛诃子的大鼠28天重复给药毒性实验本研究采用大鼠连续28天灌服绒毛诃子水煎液,而后设置两周恢复期,观察绒毛诃子水煎液可能引起毒性反应的性质、程度、量效和时效关系及可逆性,确定绒毛诃子水煎液对大鼠的毒性及其毒性靶器官。在实验过程中,高剂量组18.9 g/kg、中剂量组9.5 g/kg、低剂量组1.9 g/kg等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绒毛诃子水煎液,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在实验期间,第16天高剂量组雄性出现动物死亡,第18天中剂量组雌性出现死亡,此后未出现大鼠死亡。在重复给药第14天后,实验组的大鼠并未出现肝损伤。在重复给药第28天后,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大鼠的ALT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表明可能有肝损伤。在实验恢复期取材,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大鼠生化指标无异常,表明绒毛诃子对大鼠的肝损伤可能有可逆性。第二部分 用高内涵分析技术初探绒毛诃子肝毒性物质基础1.绒毛诃子中的化合物对HepG2和L0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测定绒毛诃子中的没食子酸、苯甲酸、莽草酸、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诃里拉京、原儿茶素、鞣花酸、诃子次酸、诃子酸、诃子联苯酸对HepG2和L02细胞在不同孵育时间下的增殖抑制率。测定绒毛诃子中化合物在不同给药剂量和不同孵育时间下的吸光度值,计算出对不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结果表明:没食子酸、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在给药浓度为200 μg/mL时,对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为73.96%、93.77%,对L02细胞的抑制率为99.02%和98.98%。综合分析不同化合物对两个细胞系的增殖抑制率,排名前四位的有没食子酸、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诃子酸和诃子联苯酸,均对L02肝细胞和HepG2肝细胞有明显毒性作用,苯甲酸和莽草酸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2.HCS技术筛选绒毛诃子对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成分采用高内涵分析技术,对化合物在不同给药剂量下对HepG2细胞的细胞数目、DNA含量、GSH降低水平、ROS含量和MMP改变的影响判断其是否超出其安全阈值范围,并对化合物进行肝毒性排序。在DILI Assay TemPlate排序中,排名前四位的为没食子酸、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诃子酸和诃子联苯酸,没食子酸对HepG2细胞的肝毒性最大,超过其阳性对照噻氯吡啶,30 μg/mL为没食子酸致肝损伤的临界浓度。结论为没食子酸致肝毒风险最高,而后由高到低依次为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诃子酸、诃子联苯酸、诃里拉京、鞣花酸、原儿茶素、苯甲酸、诃子次酸、莽草酸。3.HCS技术筛选绒毛诃子对L02细胞的毒性作用成分通过高内涵筛选技术分析绒毛诃子中的化合物对L02细胞的毒性作用,并初步探讨毒性化合物的损伤机制。实验结果表明,毒性预测风险排名前五位的为没食子酸、诃子联苯酸、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诃子酸、诃里拉京,与HepG2细胞的筛选结果相一致。没食子酸对L02细胞的肝毒性最大,当给药浓度>10μg/mL时,细胞数目、DNA含量、GSH降低水平、ROS含量和MMP改变等指标都超出其安全阈值。没食子酸致肝毒风险最高,而后由高到低依次为诃子联苯酸、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诃子酸、诃里拉京、鞣花酸、苯甲酸、原儿茶素、诃子次酸、莽草酸。4.HPLC检测绒毛诃子中的毒性成分含量用高效液相双波长法建立测定绒毛诃子中诃子次酸、没食子酸、诃里拉京、诃子联苯酸、诃子酸、原儿茶酸等化合物的含量的方法并做方法学考察。绒毛诃子中诃子次酸含量最高,可达38.21 mg/g,没食子酸含量次之,为10.74 mg/g,诃里拉京含量为9.76 mg/g。将测得的成分含量与HCS技术筛选的绒毛诃子中化合物的毒性排序对比,推测没食子酸和诃里拉京为绒毛诃子致肝毒性的物质基础。

陈阳[5](2019)在《基于肠道菌群的葛根芩连汤干预急性肠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1目的本研究以经方葛根芩连汤为研究对象,建立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急性肠炎动物模型,通过研究葛根芩连汤及不同配伍对正常和模型大鼠肠菌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及其药效成分代谢规律的差异性,结合炎性指标,从菌群代谢角度来初步探讨葛根芩连汤的配伍规律,希冀为深入揭示葛根芩连汤的深层次作用机制奠定基础。2方法2.1葛根芩连汤对急性肠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通过建立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急性肠炎大鼠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TNF-α、IL-6、IL-10的含量,结合结肠损伤、部分结肠干湿度比及病理切片等评分,探究葛根芩连汤对急性肠炎的治疗作用。2.2葛根芩连汤对急性肠炎模型大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16S r RNA技术,研究全方及不同配伍组对急性肠炎模型大鼠的整体肠道菌群组成和比例的的影响,并找到门和属水平差异性的物种。2.3肠道菌群对葛根芩连汤主要成分的代谢差异研究运用UHPLC-LTQ-Orbitrap-MS技术分析葛根芩连汤及不同配伍与体外肠道菌群厌氧孵育后黄酮类、皂苷类和生物碱类成分的代谢情况,结合多元统计学分析,探讨配伍对葛根芩连汤主要成分肠菌代谢的影响。3结果3.1葛根芩连汤对急性肠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模型鼠出现体重减轻、粪便隐血、结肠水肿、结肠隐窝和上皮结构破坏,提示模型具有急性肠炎的病理特征;模型鼠较正常鼠血清TNF-α、IL-6含量显着升高,而IL-10含量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经葛根芩连汤及不同配伍干预后,大鼠毛发正常、体重增加、结肠损伤减轻;病理形态学结果显示,肠腺体变长且丰富,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其黏膜层内隐窝结构损伤程度得到缓解,出血和水肿得到减轻;TNF-α、IL-6含量的降低,IL-10含量的升高。3.2葛根芩连汤对急性肠炎模型大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显示,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组成有明显差异,除全方去芩连组外均能下调急性肠炎引起的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增加。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属)等有益菌只出现在正常组中;与正常相比,模型组Lactobacillus(乳酸杆菌属)显着减少,Bacteroides(拟杆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属)、Clostridiumsensustricto1(梭菌属)上调;与模型组比较,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均能降低与肠道炎症疾病相关的Clostridiumsensustricto1(梭菌属)的数量;全方组、全方去甘草组、芩连组均可显着性增加有益菌Akkermansia(阿克曼菌属)的数量;全方去甘草组引起RuminococcaceaeUCG013增加;全方去芩连组中有害菌Desulfovibrio(脱硫弧菌属)、有益菌Allobaculum和BacteroidalesS24-7ukn富集;全方去葛根组引起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及Burkhonderiales(伯克氏菌目)的上调且Allobaculum和BacteroidalesS24-7ukn相对丰度下降。3.3肠道菌群对葛根芩连汤主要成分的代谢差异研究经肠道菌群代谢后鉴定了全方中5个黄酮类原型成分、1个皂苷类原型成分、4个生物碱原型及14个代谢产物,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葛根芩连汤的不同配伍聚为5类,找出了分类的10个差异性成分,并初步探讨了配伍对成分代谢的规律。4结论葛根芩连汤是通过降低IL-6和TNF-α的水平,升高IL-10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减轻黏膜损伤,调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来发挥对DSS诱导的AE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结合肠菌对药物的代谢研究,得出疾病与菌群、药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网络关系,不同配伍可造成肠道菌群异常改变及成分代谢的水平差异:全方及全方去甘草组在抗炎及对黏膜修复作用更为明显;黄芩黄连是葛根芩连汤中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关键药味,且配伍葛根、甘草后对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增强;全方组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代谢较不同配伍组多,有益于其药效的发挥、大多黄连生物碱类成分在肠道代谢增加,比较不同配伍组的结果分析推测甘草可能是加快生物碱类成分代谢的方中重要药味。

赵晨曦[6](2019)在《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在口服中药及外擦积雪苷霜软膏的基础治疗方案上,辅助使用二乌煎熏洗,客观评价中药熏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疗效差异,客观评价加用中药熏洗治疗对局限性硬皮病(风湿痹阻证)的外用疗效,从而寻找更多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可选的,简单易操作的、经济方便的外治方法。方法: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将52例硬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予以口服中药+中药熏洗(二乌煎)+外擦积雪苷霜软膏,对照组予以口服中药+热水熏洗+外擦积雪苷霜软膏。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对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的皮损采用LoSSI评分记录皮损面积、红斑程度、皮肤厚度、进展情况,记录各种症状及局部不良反应。通过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出疗效判定及结果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局限性硬皮病8周后的疗效比较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皮损面积评分、红斑评分、皮肤厚度评分、进展评分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P均>0.05,说明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皮损面积评分、皮肤厚度、进展情况评分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红斑程度评分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4、在皮损面积评分,进展情况评分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第4周后,组间比较,P>0.05,第8周后,组间比较,仍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红斑颜色评分,皮肤厚度评分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第4周后,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第8周后,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口服中药配合外擦积雪苷霜软膏治疗基础上,辅助二乌煎熏洗治疗局限性硬皮病(风湿痹阻证)与对照组在有效率上差异性不大,可能与疗程相对较短有关。2、局限性硬皮病的皮损面积改善、进展情况控制相对较难;运用二乌煎中药辅助熏洗治疗,可在红斑程度、皮肤厚度方面有明显效果,但需坚持使用4周后,才有疗效差异。中药熏洗辅助治疗硬皮病(风湿痹阻证)可在原有治疗方案上有确切疗效,其能明确缓解部分皮肤改变。且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可以推广。

陶梦敏[7](2019)在《“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进行性认知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糖尿病并发神经退行性病变,随着老龄化正日益严重,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特色优势明显。本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古代本草知识,基于基线等比增减设计法,以“痰-浊-毒”毒损脑络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核心理论为指导,通过建立不同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疾病模型,将认知功能系统评价、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及功能变化等多功效途径相结合,综合归类分析,定量描述其组分配伍变化与药效作用之间的相关性,多途径整合探讨“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配伍规律,以期揭示“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科学内涵,并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专科的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1)配伍规律研究运用基线等比增减设计法,分别建立四氧嘧啶-东莨菪碱小鼠糖尿病复合认知障碍模型和四氧嘧啶-半乳糖复合高脂小鼠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模型,观察不同配伍比例的“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分别从学习记忆能力、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和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等多方面综合评判,筛选出“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最佳配伍。(2)药效学验证在前期最佳配伍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大、小鼠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复合模型,分别从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空间方向辨别能力,改善糖脂代谢,以及改善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及功能等多方面,系统探讨“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最佳配伍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药效学作用。(3)初步机制研究建立大鼠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复合模型,分别从抗脂质过氧化损伤、抑制相关炎症途径,以及促进乙酰胆碱合成,增强胆碱能信号通路的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技术共同探讨“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配伍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初步作用机制。结果(1)配伍规律研究:“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不同配伍比例能明显或部分改善不同的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小鼠的糖脂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抵抗,提高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善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减少Aβ沉积,显示出较好的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其中“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最佳配伍为配比4即酒蒸黄连总生物碱54.7mg:石菖蒲挥发油4.17mg(以原药材计,酒蒸黄连0.835:石菖蒲2.5g)。(2)药效学验证:“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配伍(酒蒸黄连总生物碱54.7mg:石菖蒲挥发油4.17mg)对不同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复合动物模型具有确切的增强学习记忆能力和空间方向辨别能力,改善糖代谢,调节脂代谢,改善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及功能的药效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学习记忆能力和空间方向辨别能力。“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配伍能明显或部分缩短糖尿病模型动物水迷宫的逃避潜伏期时间,运动总距离减少,提高Y形水迷宫正确反应百分率;(2)改善糖代谢。“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配伍能明显或部分降低糖尿病动物模型的高血糖水平,降低体内FBG、Glu、GHb和GSP的含量,有效改善OGTT和ITT的异常,抑制HOMA-IR抵抗指数,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IAI敏感指数;(3)调节脂代谢。“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配伍能明显或部分降低糖尿病模型动物体内血清TC、TG、LDL-C、VLDL-C、ApoB和NEFA的含量,升高HDL-C、ApoA1的含量,降低脂质代谢紊乱因子TC/HDL-C和TG/HDL-C的比值,提高LDL-C/HDL-C和ApoA1/ApoB的比值;(4)改善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及功能。“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配伍能明显或部分改善糖尿病模型动物的海马组织锥体细胞坏死和神经元空泡变性程度,抑制神经元凋亡和Aβ42蛋白表达,减弱核磁共振成像的信号强度和ADC,增加FA。(3)初步机制研究:“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配伍调控作用机理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损伤、缓解相关炎症途径的反应和促进乙酰胆碱合成,增强胆碱能通路有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抗脂质过氧化损伤。“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对大鼠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复合模型能明显或部分降低MDA、LPO的含量,升高SOD、GSH的含量或活性,显示出一定的抗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损伤的作用,提高脑组织抗氧化的能力;(2)缓解相关炎症途径的反应。“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合对大鼠海马组织能明显或部分降低炎症因子IL-1、IL-6、TNF-α、iNOS及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示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发挥其保护神经元、改善认知障碍的功效;(3)促进乙酰胆碱合成,增强胆碱能相关通路。“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能明显或部分增加大鼠海马组织中Ach及ChAT的含量,增强ChAT的蛋白表达,降低AchE的含量及相关蛋白表达,显示药物通过促进脑组织中乙酰胆碱的生物合成,增强胆碱能通路来发挥其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结论:综上所述,“酒蒸黄连-石菖蒲”具有较好的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其最佳配伍为酒蒸黄连总生物碱54.7mg:石菖蒲挥发油4.17mg(以原药材计,酒蒸黄连0.835:石菖蒲2.5g),初步作用机制可能与药物抗脂质过氧化损伤,缓解脑部组织炎症途径的反应,促进乙酰胆碱的生物合成,增强胆碱能相关通路等有关,综合发挥其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增加胰岛素抵抗的药效作用。

潘磊[8](2019)在《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风”与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联系及风药治疗肺癌的内在机理;总结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应用方法与规律,为临床应用风药治疗肺癌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1)回顾历代医家对“风药”理念的认识,概述风药内涵,同时对本研究所纳入风药的范围进行界定;(2)对“风邪致癌”、“风药抗癌”的相关理论及临床研究进行总结,探讨“风药治疗肺癌”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在机制。2.统计分析:对近30年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伍用风药治疗肺癌的验案方剂、经验方等进行筛查收集,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4.0对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期、不同西医治疗、不同转移范围、不同并发症中风药应用信息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使用Weka3.8.3对不同条件下方剂中使用的各风药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一共得到1076首现代方剂,共涉及454味中药,17个门类;总计18177味次,其中风药有164味(16类),共计6976味次(占所有药物味次综合的38.4%);以发散祛风药使用味数(19味)最多,其次是祛风解毒药(14味)和祛风除湿药(13味);风药类型以健脾息风药应用频次最高,总味次的18.1%,其次是祛风润燥药(13.8%)、祛风化痰药(11.1%)、养阴息风药(8.17%)、祛风解毒药(7.78%)、搜风通络药(5.91%)等,高频风药分别为黄芪、白术、半夏、薏苡仁、杏仁、地黄、桔梗、北沙参、神曲、蚤休、山药、露蜂房、蜈蚣、夏枯草、白芍、鳖甲、壁虎等。常见药对及药物组合有白术-黄芪,黄精-黄芪,黄精-白术-黄芪,白术-蚤休-黄芪,北沙参-鳖甲,淫羊藿-白术-黄芪,山药-薏苡仁-白术,蟾皮-黄芪,黄芪-南沙参-北沙参,升麻-黄芪,露蜂房-蚤休-黄芪,龙骨-牡蛎,天南星-半夏,桔梗-杏仁、蜈蚣-全蝎等;其它药物类型中药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名依次为补虚药(14.35%)、清热药(12.24%,其中清热解毒药在所有清热药中的占比为67.10%)、化痰止咳平喘药(9.75%)等。结论:1.风药有广义狭义之分,从治风的角度考虑,应取其广义。2.风邪的致病特点与肺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肺脏易受风邪外侵和内熏最终产生癌变的病理基础,且与肺癌的转移密切相关。不同病理类型肺癌可表现为不同的风邪夹杂症状;风药治疗肺癌所发挥功效的主要机制除风药本身所具有的功效外,还主要在于开通玄府。3.针对肺癌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期、不同转移范围、不同并发症、不同西医治疗史及不同联合治疗方法等,常用风药类型及风药之间的配伍组合有一定差异,但皆以健脾息风、祛风润燥、祛风化痰、祛风解毒、养阴息风等风药类型为主。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之间最为常见的配伍类型为其它类型风药与扶正类风药之间的配伍,其次是相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以及各不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4.风药应用贯穿肺癌治疗全程,还常配伍(药用频率从高到低)补虚药、清热解毒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等其它类型中药,以达协同抗癌之效。

谢运飞[9](2019)在《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中药配伍理论,结合风寒湿痹证大鼠模型,以镇痛及抗炎实验、急性毒性实验、药物合用增效指数计算、炎性细胞因子测定、滑膜组织病理学检测、代谢组学等为主要技术手段,多方位评价附子与白芍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增效减毒作用及其蕴藏的科学内涵。方法:1.采用小鼠的乙酸扭体和热板致痛实验,迅速筛选产生镇痛作用的附子生物碱类成分。2.采用风寒湿痹证模型大鼠的关节压痛和足肿胀实验,研究附子与白芍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镇痛及抗炎作用。而配伍的最佳组分及比例,将继续用于以增效指数、细胞因子、组织病理学以及代谢组学为手段的增效机制研究。3.采用急性毒性实验,研究附子与白芍配伍的减毒作用,并筛选最佳减毒比例,用于以代谢组学为手段的减毒机制研究。4.附子与白芍配伍后,利用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为指标,采用Ting-Chao Chou方法及CompuSyn软件,计算药物合用治疗风寒湿痹证的增效指数;同时测定血清中IL-1β、IL-6、IL-10、TNF-α、IFN-γ的表达情况,并对左、右踝关的滑膜组织进行HE染色分析,从细胞因子表达及组织病理学角度研究附子与白芍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增效机制。5.利用以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结合高分辨质谱为技术手段的代谢组学方法,采用包括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辨别分析在内的多元统计分析,筛查并鉴定具有差异的内源性代谢物,从体内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角度,研究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增效减毒机制。结果:1.附子脂溶性生物碱能显着提升小鼠对乙酸及热板致痛的耐受性,为产生镇痛作用的主要成分。2.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或白芍多糖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具有较好的镇痛、抗炎作用,且以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生药1:2)配伍为最佳。3.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配伍的LD50值,较附子脂溶性生物碱的LD50值显着升高,具有较好的减毒作用,且以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生药1:2)配伍为最佳。4.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生药1:2)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增效指数为0.213,二药合用具有协同作用;风寒湿痹证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IFN-γ的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滑膜重度增生并伴随炎性细胞大量浸润,而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生药1:2)配伍对IL-1β、IL-6、IFN-γ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滑膜增生及炎症有改善作用,且总体效果优于单独给药组。5.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配伍对比附子脂溶性生物碱单独给药,能增强对风寒湿痹证大鼠体内柠檬酸、色氨酸、苯丙氨酸、儿茶酚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且对酪氨酸、香草基扁桃酸、异亮氨酸的代谢紊乱具有独特的调节作用;但对亮氨酸、亚精胺及亚油酸盐的代谢紊乱无明显的调节作用。白芍总苷配伍能不同程度调节因附子脂溶性生物碱毒性而造成的半乳糖醇、6-羟基烟酸、腺苷、肉碱、精氨酸、尿苷酸、赖氨酸的代谢紊乱,减少毒性;但对D-半乳糖、脱氧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脯氨酸、N-甲酰氨基苯甲酸、2-脱氧胞苷的代谢紊乱无明显的调节作用。结论: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具有较好的镇痛、抗炎效果,能显着降低体内IL-1β、IL-6、IFN-γ等部分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改善滑膜病变,增强对能量和氨基酸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为可能的增效机制;而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配伍,能显着提高风寒湿痹证大鼠对附子脂溶性生物碱的耐受量,且白芍总苷能减少附子脂溶性生物碱对脂肪、氨基酸和能量代谢的干扰,为可能的减毒机制。

唐恒,晏远智,唐宝璋,游晶[10](2018)在《附子配伍减毒增效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回顾文献,本文就近年来附子配伍减毒增效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一简介。内容有:附子的现代基础研究;四逆汤全方或拆方的减毒增效系列研究;附子多药配伍方剂中药对的减毒增效研究;利用复杂生物网络研究附子方剂的疗效;深入研究附子的领域及展望。

二、川乌配伍防己对大、小鼠炎症因子和自由基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乌配伍防己对大、小鼠炎症因子和自由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吴深涛教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吴深涛教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3 研究方法
    4 数据挖掘方法
    5 研究结果
讨论
    1 基本信息分析
    2 四诊信息分析
    3 常用药物分析
    4 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5 对药物所属门类分析
    6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
    7 中医证候统计及基于证型的用药规律分析
    8 新方分析
结论
典型医案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白芍活性成分调控P-gp介导生物碱类成分跨血脑屏障转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astract
前言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白芍活性成分对生物碱类成分致大鼠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设计
    2 实验方法
        2.1 旷场实验
        2.2 HE染色实验
        2.3 ELISA检测
    3 实验结果
        3.1 旷场实验
        3.2 HE染色实验
        3.3 ELISA实验
    4 讨论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白芍活性成分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1 方法
        1.1 白芍活性成分的搜集和筛选
        1.2 白芍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的搜集和筛选
        1.3 获取神经毒性相关靶点和与白芍交集靶点
        1.4 白芍成分靶点和神经毒性靶点网络关系图
        1.5 蛋白互作关系网络(PPI)
        1.6 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
        1.7 白芍关键成分-潜在靶点-通路网络的构建
        1.8 分子对接验证白芍活性成分与神经毒性靶点相互作用
    2 结果
        2.1 白芍活性成分的搜集和筛选
        2.2 白芍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
        2.3 神经毒性相关靶点和与白芍交集靶点
        2.4 白芍成分靶点和神经毒性靶点网络关系图
        2.5 蛋白互作关系网络
        2.6 白芍活性成分潜在靶点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
        2.7 白芍关键成分-潜在靶点-通路网络的构建
        2.8 分子对接验证白芍活性成分与神经毒性靶点相互作用
    3 讨论
第三章 分子对接法研究白芍活性成分和生物碱类成分对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
    1 方法
        1.1 白芍活性成分及生物碱类成分与P-gp蛋白的分子对接
        1.2 白芍活性成分及生物碱类成分与MRP1蛋白的分子对接
        1.3 白芍活性成分及生物碱类成分与Claudin的分子对接
        1.4 白芍活性成分及生物碱类成分与ZO-1蛋白的分子对接
    2 实验结果
        2.1 白芍活性成分及生物碱类成分与P-gp蛋白的分子对接
        2.2 白芍活性成分及生物碱类成分与MRP1蛋白的分子对接
        2.3 白芍活性成分及生物碱类成分与Claudin蛋白的分子对接
        2.4 白芍活性成分及生物碱类成分与ZO-1蛋白的分子对接
    3 讨论
第四章 白芍活性成分配伍生物碱类成分跨血脑屏障转运研究
    第一节 白芍活性成分和生物碱类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1 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标准曲线考察
        2.3 样品预处理方法
        2.4 专属性考察
        2.5 精密度和准确度考察
        2.6 回收率考察
        2.7 稳定性考察
        3 实验结果
        3.1 标准曲线考察结果
        3.2 精密度和准确度考察结果
        3.3 回收率考察结果
        3.4 稳定性考察结果
    第二节 白芍活性成分配伍生物碱类成分跨血脑屏障转运研究
        1 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MDCK-MDR1细胞的培养过程
        2.2 MTT细胞毒性实验方法
        2.3 转运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MTT法确定不同浓度药物溶液的细胞毒性
        3.2 MDCK-MDR1细胞单层血脑屏障验证结果
        3.3 各药物成分及配伍在MDCK-MDR1细胞血脑屏障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白芍活性成分配伍生物碱类成分对P-gP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方法与过程
        2.1 药物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步骤
    3 实验结果
        3.1 蛋白回归方程测定
        3.2 药物对P-gp表达的影响
    4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白芍活性成分配伍生物碱类成分对P-gP ATP酶的影响
    1 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工作液的配制
        2.2 ATP酶活性检测
        2.3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ATP标准曲线
        3.2 各实验组荧光强度
    4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白芍活性成分配伍生物碱类成分对P-gP功能的影响
    1 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工作液的配制
        2.2 实验步骤
    3 实验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第八章 白芍活性成分配伍生物碱类成分对MDR1 mRNA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药物的配制
        2.2 实验步骤
    3 实验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文献综述 白芍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及基于细胞自噬影响重吸收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综述一 中医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历史沿革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3 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论治
        4 中药选方、用药规律总结
        5 中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运用
        6 展望
    综述二 细胞自噬分子机制及其对椎间盘细胞影响的研究
        1 细胞自噬的概述
        2 细胞自噬的发生过程及分子机制
        3 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概述
        4 细胞自噬对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5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文献研究 中药复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性评价、用药规律分析及其与益气活血方的组方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技术路线图
        1.2 文献检索
        1.3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文献质量评价
        1.5 资料提取
        1.6 统计分析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特征
        2.3 纳入文献质量
        2.4 Meta分析结果
        2.5 中药复方用药频次及分类频数表
        2.6 基于纳入文献分析益气活血方
    3 讨论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药治疗概况
        3.2 方法学质量评价
        3.3 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3.4 纳入文献药物分析
        3.5 益气活血方处方及药物分析
    4 总结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年随访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结果
        2.3 影像结果
        2.4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重吸收现象的机制探讨
        3.2 益气活血方中药保守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3.3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预后及影像学转归
    4 总结
    5 展望
第四章 实验研究 基于细胞自噬研究益气活血方对破裂型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退变大鼠模型的作用机理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益气活血方的成分及含量分析
        2.2 模型一 基于细胞自噬研究益气活血方促进大鼠破裂型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作用机理
        2.3 模型二 基于细胞自噬研究益气活血方抑制大鼠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理
    3 讨论
        3.1 益气活血方抑制腰椎间盘退变
        3.2 益气活血方促进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重吸收
    4 总结
    5 展望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高内涵分析技术的绒毛诃子肝毒性及毒性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 诃子的化学成分及其现代药理学研究
        1.1 诃子中的化学成分
        1.2 诃子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2 中药致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2.1 肝损伤的分类
        2.2 中药的肝毒性物质分类
        2.3 中药致肝毒性的机制研究
        2.4 高内涵技术在药物肝毒性筛选的应用
前言
第一章 绒毛诃子水煎液的肝毒性研究
    第一节 绒毛诃子的小鼠急性毒性实验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绒毛诃子的小鼠蓄积毒性实验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绒毛诃子的小鼠28天重复给药毒性实验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节 绒毛诃子的大鼠28天重复给药毒性实验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一章 小结
第二章 绒毛诃子致肝毒性的物质基础研究
    第一节 绒毛诃子中化合物对HepG2和L02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用HCS技术筛选绒毛诃子对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成分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用HCS技术筛选绒毛诃子对L02肝细胞的毒性作用成分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节 用HPLC法检测绒毛诃子中毒性成分含量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小结
结语与展望
    1 总结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肠道菌群的葛根芩连汤干预急性肠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葛根芩连汤对急性肠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
    1 仪器、试药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与耗材
        1.3 饮片
        1.4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葛根芩连汤及不同配伍组药液配制
        2.2 实验动物分组
        2.3 动物模型的建立
        2.4 动物给药
        2.5 标本采集及处理
        2.6 动物检测指标及方法
        2.7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葛根芩连汤及其配伍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3.2 葛根芩连汤及其配伍对大鼠DAI的影响
        3.3 葛根芩连汤及其配伍对大鼠部分结肠W/D的影响
        3.4 葛根芩连汤及其配伍对大鼠结肠CMDI的影响
        3.5 葛根芩连汤及其配伍对结肠病理组织切片及HPS的影响
        3.6 对生化指标IL-6、IL-10、TNF-α含量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葛根芩连汤对急性肠炎大鼠肠道微生态多样性研究
    1 仪器、试药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与耗材
        1.3 饮片
        1.4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葛根芩连汤及不同配伍组药液配制
        2.2 实验动物分组
        2.3 动物模型的建立
        2.4 动物给药
        2.5 标本采集及处理
        2.6 细菌总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2.7 细菌16S rDNA PCR扩增
        2.8 Miseq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2.9 序列优化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10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样本总DNA质量检验
        3.2 细菌16S rDNA PCR扩增
        3.3 优化序列信息及样本数据统计
        3.4 OTU分析
        3.5 样本稀释曲线及Alpha多样性分析
        3.6 Beta多样性分析
        3.7 门水平群落组成及物种差异分析
        3.8 属水平群落组成及物种差异分析
        3.9 LEfSe差异物种分析
        3.10 环境因子关联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肠道菌群对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的代谢差异研究
    1 仪器、试药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与耗材
        1.3 饮片
    2 实验方法
        2.1 药物溶液的制备
        2.2 对照品溶液及内标溶液的制备
        2.3 培养基及肠道菌群混悬液的制备
        2.4 肠菌代谢培养
        2.5 样品处理方法
        2.6 液相色谱条件
        2.7 质谱条件
        2.8 数据处理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黄酮类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UHPLC-LTQ-Orbitrap-MS分析
        3.2 皂苷类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UHPLC-LTQ-Orbitrap-MS分析
        3.3 生物碱类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UHPLC-LTQ-Orbitrap-MS分析
        3.4 主要成分代谢差异分析
        3.5 多元统计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6)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分组方法
    3.临床资料
        3.1 病例来源
        3.2 病例选择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脱落与剔除标准
    4.研究方案
        4.1 基础治疗
        4.2 试验治疗
        4.3 观察时限
        4.4 日常调护
        4.5 观察指标
        4.6 安全性指标
    5.技术路线
    6.试验资料统计分析
        6.1 病例采集情况
        6.2 基本资料
        6.3 临床表现
        6.4 两组治疗前各评分组间比较
        6.5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6.6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7.讨论
        7.1 现代医学对硬皮病的研究进展
        7.2 中医对硬皮病的理论研究进展
        7.4 熏洗方“二乌煎”
        7.5 独活寄生汤治疗硬皮病经验
        7.6 黄莺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
        7.7 局限性硬皮病的病情评判标准讨论
        7.8 试验中其他各项评分讨论
        7.9 本次试验研究结果讨论
结论
问题及展望
    1.本次试验存在的问题
    2.试验结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古代医家对硬皮病认识
        1.1 硬皮病病名“皮痹”的由来
        1.2 “皮痹”的病因病机
        1.3 现代医家对于硬皮病病因病机及诊疗认识
        1.4 中医外治法治疗硬皮病
    2.现代医学对于硬皮病认识
        2.1 硬皮病的流行病学情况
        2.2 发病机制的研究概况
        2.3 临床表现
        2.4 局限性硬皮病的治疗
    3.小结
    参考文献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件2:CRF表及部分资料
附件3:典型病例图片展示

(7)“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实验研究进展
    1.1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1.1.1 发病机制
        1.1.2 中药治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实验研究
    1.2 糖尿病肾病
        1.2.1 发病机制
        1.2.2 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实验研究
    1.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3.1 发病机制
        1.3.2 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
    1.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4.1 发病机制
        1.4.2 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实验研究
    1.5 糖尿病心血管病变
        1.5.1 发病机制
        1.5.2 中药治疗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实验研究
    1.6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基于基线等比增减设计的“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配伍规律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受试药物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4 实验动物
        2.1.5 实验场地
        2.1.6 数据统计方法
    2.2 基线等比增减设计
    2.3 “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配伍规律研究
        2.3.1 “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对四氧嘧啶-东莨菪碱小鼠糖尿病复合认知障碍模型的影响
        2.3.2 “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对四氧嘧啶-半乳糖复合高脂小鼠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模型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最佳配伍对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药效学验证实验
    3.1 实验材料
    3.2 “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最佳配伍对正常小鼠血糖的影响
    3.3 “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最佳配伍对小鼠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药效学研究
    3.4 “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最佳配伍对大鼠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药效学研究
    3.5 小结
第4章 “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配伍调控作用初步机理探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及结果
    4.3 小结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风药概述
    1 风药的概念
    2 风药的范围与分类
二、风药治疗肺癌的中医理论研究
    1 风邪致肺癌产生的病因病机
        1.1 基于风邪致病理论的肺脏生理病理
        1.2 风邪致肺癌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2 风邪在不同类型肺癌中的表现特点
        2.1 风-寒-湿与肺腺癌相关
        2.2 “风-热-毒”与肺鳞癌相关
        2.3 “风-燥-热毒”与放射性肺损伤相关
    3 风邪致病特点与肺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3.1 肿瘤转移的“种子土壤”学说与“风为种子传播的媒介”
        3.2 肿瘤转移的潜伏性与“风气内伏”
        3.3 肿瘤的转移多变与“风善行而数变”
        3.4 常见转移部位与“风”的致病特点相关
    4 风药治疗肺癌的作用机理
        4.1 风药治疗肺癌作用机理的研讨现况
        4.2 从“风-玄府”视角看风药治疗肺癌的机制
三、风药抗肺癌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1 单味风药抗肺癌研究进展
    2 风药主方抗肺癌研究与临床应用举隅
        2.1 麻黄附子细辛汤
        2.2 三生饮
        2.3 阳和汤
        2.4 桑菊饮
        2.5 青蒿鳖甲汤
        2.6 升阳益胃汤
        2.7 独活寄生汤
        2.8 血府逐瘀汤
        2.9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四、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应用研究
    1 建立相关方剂数据库
        1.1 方剂来源
        1.2 纳排标准
        1.3 规范处理
        1.4 录入方法
        1.5 录入说明
        1.6 统计运算
    2 结果
        2.1 肺癌治疗常用方剂
        2.2 肺癌治疗常用风药
        2.3 不同病理分型风药应用
        2.4 不同TNM分期风药应用
        2.5 不同治疗方法风药应用
        2.6 不同并发症风药应用
        2.7 不同转移范围风药应用
        2.8 其它配伍药物及类型
讨论
    1 风药应用因不同病理类型而异
    2 风药应用因不同TNM分期而异
    3 风药应用因联合不同西医治法而异
    4 风药应用因不同转移范围而异
    5 风药应用因不同并发症而异
    6 治疗肺癌方剂中常用风药的组合规律探讨
        6.1 其它类型风药与扶正型风药的配伍组合
        6.2 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组合
        6.3 不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组合
结论
创新性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治疗肺癌常用风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研究
    1 附子生物碱类成分的镇痛作用研究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3.1 附子生物碱类成分对冰乙酸导致小鼠疼痛的作用结果
        1.3.2 附子生物碱类成分对热板导致小鼠疼痛的作用结果
    2 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镇痛抗炎作用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风寒湿痹证模型建立结果
        2.3.2 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对风寒湿痹证大鼠踝关节压痛阈值的作用结果
        2.3.3 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对风寒湿痹证大鼠踝关节肿胀指数的作用结果
    3 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对风寒湿痹证大鼠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附子脂溶性生物碱的LD_(50)结果
        3.3.2 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生药1:1)配伍的LD_(50)结果
        3.3.3 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生药1:2)配伍的LD_(50)结果
    4 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血清细胞因子和组织病理学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大鼠体重及一般行为学观察结果
        4.3.2 关节炎指数评分结果
        4.3.3 各组血清抗CCP抗体含量测定及增效指数(CI)计算结果
        4.3.4 大鼠血清IL-1β、IL-6、IL-10、TNF-α、IFN-γ含量测定结果
        4.3.5 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5 基于代谢组学的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增效减毒机制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结果
        5.3.2 UPLC-LTQ/Orbitrap MS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5.3.3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及鉴定结果
        5.3.4 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综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Ⅱ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附子配伍减毒增效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附子的现代基础研究
    1.1 附子的化学成分及作用
        1.1.1 附子生物碱成分及其毒-效作用
        1.1.2 附子非生物碱成分及其作用
    1.2 附子毒-效的靶器官、细胞及其作用机制
        1.2.1 心脏、心肌细胞
        1.2.2 神经、神经细胞
        1.2.3 胚胎、生殖细胞
2 四逆汤全方或拆方的减毒增效系列研究
    2.1 四逆汤减毒增效的实验研究
    2.2 四逆汤的临床研究
    2.3 四逆汤减毒增效的机制
3 附子多药配伍方剂中药对的减毒增效研究
    3.1 附子多药配伍方剂中药对减毒增效的实验研究
        3.1.1 附子大黄药对配伍
        3.1.2 附子人参药对配伍
        3.1.3 附子山茱萸药对配伍
        3.1.4 川乌白芍药对配伍
        3.1.5 川乌防己药对配伍
    3.2 附子多药配伍方剂中药对的临床研究
4 利用复杂生物网络研究附子方剂的疗效
5 深入研究附子的领域及展望

四、川乌配伍防己对大、小鼠炎症因子和自由基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吴深涛教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D]. 石礼静.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白芍活性成分调控P-gp介导生物碱类成分跨血脑屏障转运机制研究[D]. 刘运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及基于细胞自噬影响重吸收的机制研究[D]. 戴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高内涵分析技术的绒毛诃子肝毒性及毒性物质研究[D]. 王晨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基于肠道菌群的葛根芩连汤干预急性肠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D]. 陈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D]. 赵晨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配伍规律研究[D]. 陶梦敏. 西南民族大学, 2019
  • [8]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规律研究[D]. 潘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作用机制研究[D]. 谢运飞.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附子配伍减毒增效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J]. 唐恒,晏远智,唐宝璋,游晶.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8(10)

标签:;  ;  ;  ;  ;  

川乌、防己对大鼠和小鼠炎症因子和自由基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