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小说中的爱情婚姻描写

论老舍小说中的爱情婚姻描写

一、论老舍小说中爱情和婚姻的描写(论文文献综述)

张艺伟[1](2021)在《论老舍小说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内涵 ——以《离婚》《骆驼祥子》《微神》等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

刘书吟[2](2021)在《老舍长篇小说民族意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以其独具特色的老北京市民文化书写被人们熟知,老舍在作品中通过描绘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生活风俗画卷来表现其独特的民族情感。本文以民族意识为切入点,探究老舍长篇小说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意识来源、多样态特征及对当代作家创作的影响。本文的第一章主要探究老舍长篇小说中民族意识的来源,主要从三个方面:第一,来自于传统儒道文化,这两种文化在老舍民族意识来源中起到主导作用,在老舍文学作品中表现在孝文化、女性文化以及官文化的书写之中。第二,来源于满族精神,世代传承的骁勇善战、坚毅隐忍的满族精神影响着老舍民族观的形成。第三,源于北京地域文化,独具特色的北京文化影响着老舍民族意识的形成。本文的第二章主要说明老舍长篇小说中民族意识的多样态呈现。首先,表现在老舍对于传统文化的审视,老舍肯定人性本善主体性地位,又对人性之恶加以反思,以具有前瞻性、现代性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对虚妄无为的闲适生活态度进行反思。其次,表现在对于家国情怀的书写,老舍赞扬了以钱默吟、方宝庆等末世匠人对于家国气节的坚守,又将自己的期望寄予青年一代,青年是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中坚力量。最后,体现在对于满族民俗礼节的关注,老舍通过将满族民俗民情进行场景式展现,将读者带入情景之中,在表现封建制度下满族民俗中的人性美与人情美之时对腐朽落后的制度进行批判。本文的第三章主要探究老舍长篇小说中民族意识的文学形式探索及其影响,老舍在创作中改革传统小说普遍使用的章回体叙述模式,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说书人方式进行文学叙述,增强文章表现力。同时,以《猫城记》为代表的文学作品是老舍对寓言体裁创作的实验性探索,文章以幽默诙谐方式表现作家对国民性的批判。此外,老舍用源于人物现代白话来塑造角色,多方位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特点。老舍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审视态度影响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对于北京传统民俗风貌和市民阶层等历史性书写成为京味文学的主要故事题材,老舍对民族性的现代反思也为当代文学带来新的思考视角。

杨晓河[3](2020)在《老舍中短篇小说爱欲三篇的罪感反思》文中研究说明老舍归国后居住在山东时期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阳光》集中体现了老舍的爱欲思想。这三篇小说有着共同的爱情主题,即爱情受生活所迫走向毁灭,但更深层的则是三篇小说持续反映了老舍如何终结自己完整的爱情叙事。其潜在原因可能并非如老舍自称的不擅长爱情题材,而是因为他形而上的爱欲思想选择。从爱欲思想角度进行研究,这三篇小说最有特质的爱欲思想分别体现为:爱情对现实的罪感,肉体对道德的罪感,以及男人对女人的罪感。小说中罪感和爱感交织,具备受基督教思想影响的特征,暗示着老舍消解爱欲叙事的理由不仅仅是因为觉察到现实扼杀爱欲,深层理由可能与其当时的基督教信仰有关。

路瑶[4](2020)在《小说《四世同堂》的伦理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是老舍波折创作道路上回归自我、回归文学的里程碑,尽管对作家及作品的研究已层出不穷,但在伦理叙事方面的研究仍未形成体系。纵观老舍前期的小说,不难发现伦理是其创作的重要主题,并延伸出多种叙事类型,如同辈伦理、祖辈伦理、邻里伦理等,并在《四世同堂》中的表现得尤为成熟与深刻。首先是同辈伦理方面,老舍从相爱相杀的兄弟姐妹关系和复杂多样的婚恋状态两个角度展现了家国危难之下的人心冷暖。其次是祖辈伦理方面,作者着眼于祖孙、父子、婆媳等家庭关系,唤醒了家庭的教育意义,重拾了祖辈之间的和睦温情。最后是邻里伦理方面,展现了“与邻为善,以邻为壑”正反两面的邻里法则,并由布衣百姓之交拓展至民族国家之间,描绘了家国危难之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处以及超越民族的反思。这部小说彰显了作者创作态度的转变,是个人、家庭、社会及民族的伦理关系的庞杂糅合,显示了中国新文学对伦理认识的回归,更是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力作。

王珂[5](2020)在《论老舍中短篇小说的传奇性特征》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现代小说对于传统文学并非一种断裂性存在,在论述中国现代小说在西方影响下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叙事特征的同时,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之间的承袭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老舍小说之所以至今仍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便与其小说的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叙事风格紧密相关。中国小说来自于“说书”,老舍本人也喜欢这种叙事模式。而“传奇”作为中国传统小说的重要叙事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舍的创作思维和审美追求,他有意无意地将古代传统的传奇叙事模式带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从而造就了其小说的传奇性色彩,这种传奇性色彩在他的中短篇小说中尤为明显。传奇性无疑为其小说带来了某种程度的神秘或奇异的审美品格,从而在总体上为老舍的现实主义文学渲染了几分浪漫主义色彩,给其作品赋予了特殊的艺术价值和魅力,而对其传奇性的解读正是为了拓新对老舍小说独特性艺术特征的认识。本文分为两章展开,第一章从老舍中短篇小说的情节内容及小说背后的传奇归旨入手。小说的传奇性并不意味着都是传奇而不现实的故事,老舍将传奇与现实做了融合,传奇中蕴含现实,现实里又透露传奇。传奇故事背后的寓言性又透露着老舍创作的价值归属,对文化的反思寓于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之中。第二章是老舍中短篇小说传奇性的建构方式,包括修辞形态和人物塑造两方面。修辞形态包含说书情境、反讽、语言的民间传统,修辞形态是重要的传奇因素和来源。另外,人物是故事的核心,传奇人物塑造同样也是小说的灵魂。本章节从这两个维度解释了为何老舍的中短篇小说会富有传奇性特征。

段燕[6](2020)在《在文学与抗战之间 ——论老舍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文中研究说明抗战时期是老舍文学创作的重要阶段。本文以老舍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从抗战与文学相结合的角度着手分析该时期老舍的文学创作在题材、体裁、叙事的变化,并分析其产生这一系列转变的原因。抗战时期的文化背景只对老舍的文学创作提出了宏观要求,并没有指明如何改变。因此,抗战时期老舍文学创作中的一系列变化是他积极迎合抗战且坚守文学园地的结果。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是对学界已有的老舍研究,特别是抗战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正文部分由四章构成:第一章探讨抗战时期老舍作品主题与题材的转型。基于抗战现实的需要,抗战题材是老舍作品的主要书写对象,抗战主题是老舍作品的主旋律,牺牲与奉献是老舍作品的情感基调。同时,老舍重新审视国民性,挖掘国民之优根,并解剖汉奸群体的异质性。老舍通过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挖掘出了国民性的复杂性、多义性,更新了国民性的内容。第二章探讨抗战时期老舍创作文体的变化。抗战时期老舍的创作涉及小说、戏剧、诗歌、散文、鼓词、杂文等多种文体。该时期,由于社会现实的需要、大后方文艺论争的影响以及文学自身发展规律,老舍适时调整创作文体,并且其创作文体总体演变趋势为:放弃小说——制作通俗文艺——回归小说,与此同时,老舍在创作戏剧时经历了由借鉴小说技巧到强化戏剧技巧的过程。第三章探讨抗战时期老舍作品叙事策略的演变。在抗战时期,老舍突破第三人称叙事方式,在小说、诗歌、散文等创作中,综合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老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宣告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同时,老舍在小说中采取多样化的叙事结构,一是采取人物与情节并置、辅以心理描写的叙事结构,人物、情节、心理活动共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二是采用大笔勾勒和细致描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叙事,故事有头有尾,作品达到整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境界。第四章探讨抗战时期老舍文学创作转变成因。由于抗战时期的宏观背景和老舍抗战时期的文艺观,他的文学创作才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艺术使命与社会使命感等多方要求下,老舍兼顾抗战与文学,顺势调整创作,并宣告其文学上的新形式、新风格正走在创造的路上。由“制作”向“创造”的转向加速了老舍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题材、文体和风格的步伐。结语在全文的基础上,再次对老舍抗战时期的创作进行总结概括。

朱风晴[7](2020)在《老舍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老舍的市民世界构建中,知识分子是其中的重要结构成分,形成了老舍创作中独特的知识分子形象体系。老舍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新旧过渡的文化人、现代知识分子以及寄托理想的知识分子。从身份认同的角度看,以上三类知识分子都属于认同型知识分子。他们身上表现出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文化认同,依据各自的选择走上不同的道路,以此完成自我的身份认同。新旧过渡之间的知识分子依然认同于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一部分现代知识分子完全用现代文化构建自身的知识系统,但是缺乏文化整合的能力,永远跟着时代潮流走,呈现出价值观层面的两极分化,属于文化上的单面人。还有一部分现代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寻找身份认同时,陷入了转型时期矛盾而复杂的认同危机。潜藏在表层叙述话语之中的,是老舍作为知识分子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面临的国民性改造、革命与责任、民族生存等问题的思考,也反映出他在这个过程中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塑造。文章紧接着探讨了作为创作主体的老舍的思想发展对知识分子主题与人物塑造的规定与影响。旅英时期老舍将中英两国国民性格放在同一个时空下对比,将改造国民性格和国民精神提高到了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体现出作家知识分子心态的成熟,具有了深刻反思民族文化、进行批判的力量。在山东任教时期的老舍,思想转变为先改造社会,再改造国民性,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更其深化,根据生活的本来面目来反映社会生活,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于思想政治运动的疏离使得老舍对于革命始终保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抗战时期的老舍投身民族战争的时代洪流,形成了为抗战服务的文艺观,“国家至上”的爱国意识和为抗战牺牲的民族精神成为这一时期的创作主题。他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也体现了向左翼文学靠拢的趋势,《鼓书艺人》成为他创作生涯的转折点,他在这部作品中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成熟的革命者孟良形象,从这部作品开始,老舍正式由自由主义的文学立场进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学。

蒋菁[8](2020)在《论老舍前期小说的家庭伦理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老舍前期创作的1926-1937的这段时间里,从家庭到社会都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剧变,人们对待家人的态度都无形地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转变。家庭伦理的书写是老舍主题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试图从伦理角度阐释在现代化冲击下人际关系的变化。此论题涉及的研究范围是指老舍作品中有关家庭伦理的内容,指家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作者自身的家庭伦理观念。所以本文以“老舍前期小说的家庭伦理书写”为题作为老舍小说研究的切入点,以前期小说为例,对文本呈现的家庭关系特点进行归类和整合,分析家庭成员关系间的相处特征,掌握老舍家庭伦理观念的多重性,从而更好地把握老舍小说的创作。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论证本选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别从选题的背景与意义,选题的相关研究综述和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二部分着重讨论老舍前期小说家庭伦理书写的背景。老舍对家庭伦理的书写,不仅与作家的个人生活背景有关,也与社会时代大环境对作家的影响有关。这一部分采取社会历史批评的分析方法,试图从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两方面找出影响他家庭伦理书写的内外部原因。第三部分是梳理出老舍前期小说的家庭伦理关系间的不同特点。通过对老舍长短篇小说的细读,将小说中出现的家庭关系进行整合归类,分别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其他关系(手足关系、亲戚关系)归纳整理,基本涵盖了前期小说中出现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通过分类解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特点,揭示出亲子间的关爱与憎恨并存,夫妻关系的控制与依赖并存,手足和亲戚间的亲密与疏离并存,表现出了关系间的复杂交错的情感特征。第四部分是揭示老舍前期家庭伦理观念的复杂性。一方面从现代意识层面出发对传统家庭伦理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又从传统伦理去看待现代文明带来的人性沦丧,同时又对这两个方面显现的积极因素予以认同,显示出老舍在面对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抉择中所体现出家庭伦理观念的多重性。第五部分是着重分析老舍前期小说家庭伦理书写的独特价值和历史局限。独特价值在于探讨老舍家庭伦理书写承载的美学价值和对中国现代性的建构,认识到老舍家庭伦理小说的独特意义。历史局限则是男性意识下保守女性观的残留。

吴秀峰[9](2020)在《论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 ——以《二马》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与世界联系最为紧密的现代作家之一,老舍在其作品中始终将文化语境的复杂性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作为关注重点。然而,以往的研究很少关注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在《二马》等小说中,老舍的创作思维超越了单一的自我中心主义视野。他承认并尊重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文化对话的可能与必要。基于此,本文以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为研究内容,将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论文首先系统介绍了文化间性相关的理论背景与内涵,即文化间性是主体间性理论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也是人类面对多元文化相遇时的中间立场;强调了两个重要概念:视域融合与对话。其中,视域融合是指文化主体以包容性的视域来看待他者文化,对话则是指文化主体间在互相平等、尊重差异基础上的协商与交流。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论述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的形成原因,包括满汉融合的文化记忆、中西文化的相遇以及救亡图存的现实需求等。论文接着具体分析了老舍在《二马》等小说中是如何自觉地立足于文化间性,包容地审视民族与世界,即现代中国如何实现从“我”到“我们”的转变,以及英国人的殖民意识与种族歧视如何导致人性的泯灭。然后,论文通过对老舍小说中具有的世界性激情和对不同民族内在民族性问题的幽默表现,及其尝试打破异质文化间隔阂,力求达到人类性和谐的圆满状态的创作意图的分析,进一步说明老舍对文化间对话的不断寻求,是其展开对中国与世界、人性与道德审视的重要因素。最后,论文探究了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的价值:一是展示老舍广阔的世界文学视野,即在学习、模仿外国文学的同时,具有坚持民族独特性的思辨精神;二是体现古今东西关系的兼容与再平衡,既为现代性在世界性与本土化模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提供合理的设想,也对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自我定位有所启示。综上所述,本文以小说《二马》为研究中心并向其它作品辐射,从世界文学与跨文化的视域出发,对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加以考察,揭示老舍作为世界性作家如何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探究他对于民族性问题与人类精神状态所做出的思考,进而管窥其作品中真正的文化内涵。

卢颖[10](2020)在《初中语文教学整本书阅读实施探究 ——以《骆驼祥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整本书阅读自成为研究热词以来,越来越多学者和教师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但整本书阅读实施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有待研究。而《骆驼祥子》作为老舍代表作品,教学解读状况也不尽人意。基于以上现状,本课题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以《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为切口对初中整本书阅读实施模式进行研究,对新研究成果应用于《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可行性进行探讨,以期为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经验。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缘起、选题意义,并对《骆驼祥子》和整本书阅读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正文部分包含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是将新世纪研究成果应用于《骆驼祥子》的主题解读、形象解读和叙事特色分析,重点阐述了祥子身上所体现的厌女症倾向和男性气概;第二章主要是通过将整本书阅读与单篇阅读、课外阅读、名着阅读进行概念辨析,从而对整本书阅读的内涵进行定义,并提出初中阶段实施整本书阅读的依据和价值意义;第三章重点分析《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现状,从社会和教师两个方面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第四章主要探讨初中整本书阅读实施课型和策略;而第五章则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尝试对《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实施提出教学设计。结语部分综述了本次研究结论,反思本课题研究中的优势与不足。

二、论老舍小说中爱情和婚姻的描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老舍小说中爱情和婚姻的描写(论文提纲范文)

(2)老舍长篇小说民族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老舍长篇小说中民族意识的文化溯源
    第一节 儒道文化的滋养
    第二节 满族精神的传承
    第三节 北京地域文化的润育
第二章 长篇小说中民族意识的多样态呈现
    第一节 日饮清泉伴古松——传统文化的审视
        一、善恶交错的人性书写
        二、对济世与无为人生态度的反思
    第二节 精神不死天难夺——家国情怀的抒写
        一、末世匠人的“不传”
        二、青年一代的“坚守”
    第三节 举杯切切莫相忘——满族礼节民俗的关注
        一、场景式的民俗展现
        二、对民俗礼节的忧虑
第三章 老舍长篇小说中民族意识的探索与影响
    第一节 民族形式的探索
        一、章回体叙述模式的突围
        二、寓言体裁的实验性探索
        三、源于人物的现代白话语言
    第二节 民族意识的影响
        一、当代京味文学的复现
        二、民族文化批评态度的继承
        三、国际语境下的民族文学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老舍中短篇小说爱欲三篇的罪感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爱情对现实的罪感
二、肉体对道德的罪感
三、男性对女性的罪感
四、爱与罪感糅合的思想背景反思

(4)小说《四世同堂》的伦理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界说与意义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阶段与发展
第一章 前期作品的伦理价值
    一、两性关系的悲剧性
    二、血缘关系的解构化
    三、社会伦理的多样性
    四、爱国情怀的突出性
第二章 《四世同堂》的同辈伦理
    一、兄弟姐妹关系的对比性
    二、两性婚恋关系的传统性
第三章 《四世同堂》的祖辈伦理
    一、子子辈辈的榜样传承
    二、非血缘关系的理想色彩
第四章 《四世同堂》的社会群体伦理
    一、邻里相处的双面原则
    二、超脱民族的人性光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论老舍中短篇小说的传奇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传奇世界的主题
    第一节 现实中的传奇
    第二节 传奇中的现实
    第三节 传奇的旨归
        一、文化反思
        二、文化挽歌
第二章 传奇世界的建构
    第一节 修辞形态运用
        一、说书情境
        二、语言的民间文化传统
        三、反讽
    第二节 传奇人物塑造
        一、底层江湖传奇人物
        二、都市传奇下的病态人物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在文学与抗战之间 ——论老舍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国内老舍研究现状
        1.1.2 国外老舍研究现状
    1.2 研究空间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 抗战时期老舍作品主题与题材的转型
    2.1 民族意识下的抗战书写
        2.1.1 抗战主题是抗战时期老舍作品的主旋律
        2.1.2 牺牲与奉献是抗战时期老舍作品的情感基调
        2.1.3 抗战时期老舍追求建国理想
    2.2 为抗战寻民族之优根
        2.2.1 国族意识觉醒的大家长形象
        2.2.2 刚毅顽强的知识分子形象
        2.2.3 坚韧爱国的贤妻良母形象
        2.2.4 对国民劣根性的再思考
3 抗战时期老舍创作文体的演变
    3.1 抗战时期老舍创作文体的总体演变趋势
        3.1.1 抗战下的顺势而为
        3.1.2 文艺论争下的因势利导
    3.2 抗战时期老舍对戏剧文体的辩证认识
        3.2.1 抗战时期老舍戏剧作品中的小说笔法
        3.2.2 强化戏剧技巧
4 抗战时期老舍作品叙事策略的演变
    4.1 多变而主观的叙事视角
    4.2 战争对老舍作品叙事结构的启示
5 抗战时期老舍文学创作转变成因
    5.1 于战火轰炸中寻找出路
    5.2 老舍抗战时期的文艺态度
        5.2.1 文学为抗战服务
        5.2.2 为文学而艺术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老舍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分析
    二、知识分子的内涵与界定
    三、老舍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界定
第一章 老舍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系列形象
    第一节 新旧过渡阶段的文化人——反思传统文化与国民性
        一、钱本位哲学下的“老张们”
        二、老马(马则仁): 旧人物与新语境
        三、陈宏道:旧纲常与新时代
        四、钱默吟的气节与祁老人的觉醒
    第二节 现代知识分子——现代性与民族意识
        一、老李和张大哥——“‘诗意”追求和庸俗社会学
        二、脚踩中西的“四不相”
        三、黑李和白李——“古人”与“现代人”
    第三节 理想型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的出路
        一、李景纯与赵子曰——清醒与糊涂
        二、李子荣、马威——在异域的人格理想
        三、孟良和方宝庆——知识分子结合民众
第二章 知识的多元和身份的多样
    第一节 认同型知识分子
    第二节 追随型知识分子——文化的单面人
    第三节 两端之间的痛苦与挣扎
第三章 老舍的思想转变与知识分子的主题与人物塑造
    第一节 旅英与文化反省
        一、国民性问题
        二、基督教与国民灵魂
    第二节 面对心灵与现实的黑暗
        一、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
        二、对革命的谨慎思考
    第三节 “大时代”与“抗战文艺”
        一、为抗战服务的文艺观
        二、民族的反思与民间的文艺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论老舍前期小说的家庭伦理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2 老舍前期小说家庭伦理书写的背景
    2.1 作家生活背景
        2.1.1 满族伦理文化意识
        2.1.2 母性关怀下的成长环境
        2.1.3 个人的前期生活经历
    2.2 社会时代背景
        2.2.1 现代社会的转型变革
        2.2.2 传统文化的影响
        2.2.3 北京地域文化的浸润
3 老舍前期小说的家庭关系特点
    3.1 夫妻关系:控制与依赖并存
        3.1.1 传统的男强女弱式
        3.1.2 异类的女强男弱式
    3.2 亲子关系:关爱与憎恨并存
        3.2.1 父与子女
        3.2.2 母与子女
    3.3 其他亲属关系:温情与疏离并存
        3.3.1 手足之间
        3.3.2 亲戚关系
4 老舍前期小说家庭伦理观的多重性
    4.1 对传统家庭伦理的批判与眷恋
        4.1.1 批判传统的家庭模式
        4.1.2 肯定“合和中庸”的家庭理念
    4.2 对现代家庭伦理的接纳与批判
        4.2.1 认可平等对话的家庭关系
        4.2.2 批判金钱利益主导的伦理关系
5 老舍前期小说家庭伦理书写的独特价值与历史局限
    5.1 老舍前期小说家庭伦理书写的独特价值
        5.1.1 “彷徨者”人物形象的塑造
        5.1.2 苦闷悲郁的叙事格调
        5.1.3 对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建构
    5.2 老舍前期小说家庭伦理书写的历史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9)论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 ——以《二马》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价值
第一章 文化间性与老舍的选择
    第一节 文化间性理论概述
        一、文化间性因何而起
        二、何谓文化间性
    第二节 老舍与文化间性:多元文化语境的现实选择
        一、满汉文化的融合
        二、中西文化的相遇
        三、救亡图存的意志
第二章 老舍小说的视域融合特征
    第一节 中国与世界:从“我”到“我们”的转变
        一、老马式的传统家国观念
        二、小马式的现代国家观念
    第二节 人性与道德:褊狭爱国主义的批判
        一、殖民者的自我中心意识
        二、东方主义的种族歧视
第三章 老舍小说的对话特征
    第一节 民族性思考:激情的萌发与幽默的消解
        一、用感情咂摸世事的滋味
        二、以幽默节制写作的激情
    第二节 人类性和谐:共性的感知与价值的认可
        一、李子荣式的个体重塑
        二、《小坡的生日》中的和谐世界
第四章 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的价值
    第一节 文学价值:老舍小说的世界文学视野
        一、世界文学的模仿模式
        二、民族特性的辩证思考
    第二节 时代价值:古今中西关系的再平衡
        一、本土现代性模式的世界性设想
        二、启发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自我定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初中语文教学整本书阅读实施探究 ——以《骆驼祥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骆驼祥子》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
        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观念、提升语文素养
        三、有利于推进初中整本书阅读研究、改善阅读现状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骆驼祥子》文学研究
        二、《骆驼祥子》教学解读
        三、整本书阅读研究
        四、总结
        五、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骆驼祥子》新解读
    第一节 主题解读
        一、阶级革命视角
        二、城乡视角
    第二节 形象解读
        一、厌女症与祥子
        二、男性气概与祥子
        三、虎妞形象分析
    第三节 叙事特色
第二章 初中整本书阅读概述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概念及特点
        一、阅读与整本书
        二、整本书阅读与单篇阅读、课外阅读、名着导读
        三、整本书阅读与语文课程
        四、初中整本书阅读内涵及特点
    第二节 初中整本书阅读实施依据
        一、初中整本书阅读理论依据
        二、初中整本书阅读现实依据
    第三节 整本书阅读价值和意义
        一、推动语文课程的内外整合
        二、培养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
        三、提高语言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四、培养健全人格,提升审美情趣
第三章 《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第一节 调查内容及其他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阅读情况调查分析
        二、教师指导情况调查分析
    第三节 成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影响阅读风气
        二、教师缺乏充分的指导和认识
        三、小结
第四章 初中整本书阅读实施课型与策略
    第一节 读前激趣课及其策略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二、指导阅读方向,商讨阅读计划
        三、了解阅读基础,传授阅读方法
    第二节 读中指导课及其策略
        一、了解阅读进度,品析重点片段
        二、尝试以问带读,推动深入阅读
    第三节 读后交流课及其策略
        一、多种方式互动,交流阅读成果
        二、多种方式评价,巩固阅读成果
第五章 《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第一节 《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背景
    第二节 《骆驼祥子》教学设计
    第三节 《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特点
        一、立足理论,回归生活
        二、以生为本,遵循规律
        三、学生主体,教师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论老舍小说中爱情和婚姻的描写(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老舍小说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内涵 ——以《离婚》《骆驼祥子》《微神》等为中心[D]. 张艺伟. 青岛大学, 2021
  • [2]老舍长篇小说民族意识研究[D]. 刘书吟.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3]老舍中短篇小说爱欲三篇的罪感反思[J]. 杨晓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4]小说《四世同堂》的伦理叙事研究[D]. 路瑶. 暨南大学, 2020(06)
  • [5]论老舍中短篇小说的传奇性特征[D]. 王珂. 青岛大学, 2020(02)
  • [6]在文学与抗战之间 ——论老舍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D]. 段燕.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老舍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D]. 朱风晴. 扬州大学, 2020(02)
  • [8]论老舍前期小说的家庭伦理书写[D]. 蒋菁.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9]论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 ——以《二马》为中心[D]. 吴秀峰.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10]初中语文教学整本书阅读实施探究 ——以《骆驼祥子》为例[D]. 卢颖.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论老舍小说中的爱情婚姻描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