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达反应伤寒120例分析

飞达反应伤寒120例分析

一、120例伤寒肥达氏反应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春辉,陈建新,张建春,翁锡定,邓国炯[1](2018)在《水源性伤寒暴发92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由于水源受污染而引起的水型伤寒暴发的92例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情况。方法:以2016年8-10月江阴市某镇出现的92例由于水源受污染而引起的水型伤寒暴发疫情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收集所有病例的血液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查,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给予头孢三代+左氧氟沙星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临床以不规则发热、相对缓脉、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脾肿大为主要表现,表情淡漠仅1例,未发现玫瑰疹病例。常见并发症中毒性肝炎多见,支气管肺炎少见。肥达氏反应总阳性率为75.0%,血培养阳性率69.6%,血培养阳性患者有32.8%肥达氏反应结果不符合诊断要求。经治疗后患者平均热退时间(4.6±1.8)d,有2例复发。结论:嗜酸粒细胞消失是诊断伤寒的简便且重要线索;过度强调肥达氏反应恢复期效价升高4倍以上,可能导致伤寒的漏诊;抗生素尽早选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治疗。

瞿良,王惠萱,李云,耿美娴[2](2006)在《玻片凝集和微量凝集反应板试验在肥达-外斐试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用玻片凝集和微量凝集反应板试验在肥达-外斐试验中的使用,诊断7种发热病菌感染(如沙门菌病和某些立克次体感染病等)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在急诊和部队野外卫勤保障中的前瞻性研究。方法对临床诊断为伤寒的78例患者和发热的42例患者先进行急诊筛选试验(即玻片凝集试验),然后用微量凝集反应板试验进行确证试验。结果这种急诊筛选试验简便快速、有初步定性筛选作用;微量凝集反应板试验特异性强,交叉反应率低,具有定性和半定量双重功效,能准确检测7种常见发热病菌抗原的抗体。结论玻片凝集和微量凝集反应板试验以其迅速、准确、操作性强的特点,将在发热病菌感染的急诊诊断和野外诊疗中发挥作用。

林玫,龚健,李翠云,梁大斌,廖和壮[3](2004)在《广西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诊断依据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广西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的诊断依据 ,从而了解真实情况 ,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在我区A~E5市 (县 )内对各医疗单位2002年8~12月期间填报疫情报告卡的伤寒、副伤寒病例按调查表回原医疗机构对其诊断依据、实验室结果、菌型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354例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的“临床”和“临床 +血清学”的诊断率均为39.8% ,“病原学”诊断率为17.8% ,“临床 +流行病学”诊断率为2.8%。病原学诊断率以A地为高 (49.0% ) ,其它4地在0%~9.1%之间 ;分离病原以甲型副伤寒的比例为高 (占93.7% )。有病原分型诊断的占59.6 % ,其中伤寒占33.6% ,副伤寒占26.0 % ;未分型占40.4 %。234例无病原学诊断、依靠血清学诊断的病例中有107例肥达氏反应结果与区分的诊断不相符 (占45.7% ) ;肥达氏阳性的细菌学符合率为23.5 % ,47.1%培养阳性患者其肥达氏结果为阴性 ,20.6 %肥达氏阳性的患者其培养结果为阴性。结论应提高各医疗机构报告病例病原学诊断的比例 ,加强对临床医生的培训 ,提高其诊断水平和统一诊断标准 ,提高发现病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肥达氏反应在伤寒副伤寒的诊断中存在其局限性 ,病例的诊断及现场疫情控制急需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的快速诊断技术。

王亦文,张桂莲,李伟[4](2004)在《肥达氏试验在诊断伤寒及副伤寒中的意义》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肥达氏试验在诊断伤寒及副伤寒中的意义。方法 :对经血培养确诊为伤寒和甲型副伤寒 13 0例病例 ,分成人和儿童组 ,在病程的不同阶段作肥达氏试验 ,了解伤寒和副伤寒病人肥达氏试验的阳性率。结果 :伤寒组肥达氏试验阳性率为 80 %~ 86% ,甲型副伤寒组阳性率为 3 2 %~ 3 8% ;伤寒组阳性率与文献报道相符 ,而甲型副伤寒组肥达氏反应阳性率明显低于文献报道 ,成人组和儿童组成二者的肥达氏反应阳性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临床上在诊断伤寒和副伤寒时不能依赖肥达氏试验 ,对疑似病人在早期做血培养 ,有利于早期确诊。

赵云红[5](2003)在《小儿甲型副伤寒103例肥达氏反应阴性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 我院自1997年7月至2002年11月收集98例血培养、5例骨髓培养证实为甲型副伤寒的患者,回顾所有病例在整个病程中所做的肥达氏反应结果均为阴性,对肥达氏反应用于甲型副伤寒的辅助诊断价值就提出了异议,现将有关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丁金国[6](2002)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伤寒特异性抗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验证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Dot -ELISA)检测伤寒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采用Dot -ELISA测定伤寒沙门菌包膜抗原V、菌体抗原O和鞭毛抗原Hd 的特异性抗体 ,并与肥达氏反应相比较。结果 肥达氏反应均为阴性 ,而经Dot -ELISA试验 ,疑似伤寒患者血清中检出 3种抗体阳性 1例 ,非伤寒发热病人血清中检出单项Hd 抗体阳性1例。Dot -ELISA法比肥达氏反应敏感 10倍以上 ,且无交叉反应。结论 该法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且操作简单、快速、无需特殊设备 ,宜于临床推广应用。

冯秀美,金法祥[7](2000)在《120例伤寒肥达氏反应结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刘锦光,许岸高[8](1999)在《肠伤寒和副甲伤寒289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我院从1994年~1998年共收治资料完整的肠伤寒和副甲伤寒患者共289例,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本地区肠伤寒和副甲伤寒的临床表现特点,并对肥达氏反应和抗生素的应用问题进行再评价。

王礼文,杨学文,王仕忠[9](1998)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伤寒沙门氏菌H及Vi抗原基因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通过两种引物(共四对)分别对伤寒沙门氏菌鞭毛H和Vi抗原基因扩增,并用非伤寒沙门氏菌作对照。实验表明,两种基因的扩增产物均是特异的,H抗原基因引物仅对伤寒沙门氏菌鞭毛抗原基因扩增,Vi抗原基因引物对伤寒沙门氏菌和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Vi抗原基因扩增,余均为阴性。扩增Vi抗原基因比扩增H抗原基因敏感,当反应体系中达0.5个菌细胞时,Vi抗原基因就可检出,而鞭毛抗原基因则需5个菌细胞。检测92例伤寒患者血液标本,血培养阳性28例(30.43%),巢式PCR检测Vi抗原基因阳性33例(35.86%),H抗原基因阳性31例(33.70%)。伤寒发病早期,当机体伤寒特异性抗体尚处于低水平时,应用巢式PCR检测Vi抗原基因,可提高伤寒的诊断率,使该病得到早期治疗

夏德发[10](1996)在《伤寒误诊病例文献复习》文中认为伤寒误诊病例文献复习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314000)夏德发近年来由于耐药伤寒杆菌菌株广泛存在以及L型伤寒的出现,使伤寒的临床表现变异颇大,延误诊断的情况比较严重。近10年国内有关伤寒误诊误治的文献报告增多,为认真吸取经验教训,笔者汇总近年来国内报...

二、120例伤寒肥达氏反应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0例伤寒肥达氏反应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水源性伤寒暴发9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2 实验室检查
    2.3 药敏试验
    2.4 治疗效果
    2.5 并发症
3 讨论

(2)玻片凝集和微量凝集反应板试验在肥达-外斐试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对象:
    2.试剂:
    3.检测方法:
结 果
讨 论

(3)广西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诊断依据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选点及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1.3 诊断标准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诊断依据
    2.3 伤寒、副伤寒分型统计
    2.4 肥达氏反应结果的判断及其细菌学符合率
3 讨论
    3.1 部分地区病原学诊断的比例较低
    3.2 肥达氏反应在伤寒、副伤寒诊断中的局限性
    3.3 关于国家标准《伤寒副伤寒诊断及处理原则》的问题
    3.4 对策

(4)肥达氏试验在诊断伤寒及副伤寒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方法
        1.3.1 培养基:
        1.3.2 肥达氏试验用“O”、“H”菌液由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购买供应, 操作按说明书进行。
        1.3.3 观察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伤寒特异性抗体(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
    1.3 载体
    1.4 封闭血清
    1.5 伤寒沙门氏菌抗原制备
        1.5.1 鞭毛蛋白Hd抗原
        1.5.2 包膜Vi抗原[4]
        1.5.3 菌体O9抗原
    1.6 抗原定量方法
    1.7 伤寒抗原Dot-ELISA测试纸条的制备
    1.8 Dot-ELISA
    1.9 Dot-ELISA抑制试验
    1.10 肥达氏反应
2 结果
    2.1 敏感性
    2.2 特异性
    2.3 临床血清标本试验结果
3 讨论

四、120例伤寒肥达氏反应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源性伤寒暴发92例临床分析[J]. 郭春辉,陈建新,张建春,翁锡定,邓国炯. 中外医学研究, 2018(31)
  • [2]玻片凝集和微量凝集反应板试验在肥达-外斐试验中的应用研究[J]. 瞿良,王惠萱,李云,耿美娴.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6(12)
  • [3]广西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诊断依据的调查[J]. 林玫,龚健,李翠云,梁大斌,廖和壮. 广西预防医学, 2004(06)
  • [4]肥达氏试验在诊断伤寒及副伤寒中的意义[J]. 王亦文,张桂莲,李伟. 临床医学, 2004(11)
  • [5]小儿甲型副伤寒103例肥达氏反应阴性的临床分析[J]. 赵云红. 贵州医药, 2003(10)
  • [6]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伤寒特异性抗体[J]. 丁金国.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2(06)
  • [7]120例伤寒肥达氏反应结果分析[J]. 冯秀美,金法祥. 浙江预防医学, 2000(12)
  • [8]肠伤寒和副甲伤寒289例临床分析[J]. 刘锦光,许岸高.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1999(04)
  • [9]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伤寒沙门氏菌H及Vi抗原基因的应用研究[J]. 王礼文,杨学文,王仕忠.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1998(04)
  • [10]伤寒误诊病例文献复习[J]. 夏德发. 临床误诊误治, 1996(04)

标签:;  ;  ;  ;  ;  

飞达反应伤寒120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