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留肛门括约肌的直肠癌切除术(论文文献综述)
徐王彦[1](2021)在《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根治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根治术—人工吻合法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其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远切缘距肿瘤下缘距离、患者术后术后3个月及6个月肛门功能Wexner评分、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及2年生存率和肿瘤复发率。方法匹配研究,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从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根据手术适应症及意愿接受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根治术—人工吻合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根治术—人工吻合法和采用腹腔镜下Dixon--吻合器吻合法的患者进行匹配。7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距离肛缘7 cm及以下的直肠癌),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n=39,采用腹腔镜下Dixon--吻合器吻合法)和实验组(n=39,采用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根治术—人工吻合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远切缘距肿瘤下缘距离)、并发症(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肠梗阻、肛门疼痛、自主排尿功能障碍、性功能影响)、肛门功能(Wexner评分包括生活习惯、排便、硬便、排气、衬垫改变5个方面,采用0-4级评分法,总分0-20分,0分为肛门功能正常;1-10分为功能较好;11-19分为功能欠佳;20分为完全失禁)、术后1年及2年内生存率、肿瘤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实验组术中出血量(73.30±8.37)ml相比较对照组(82.65±9.20)ml,P=0.000<0.05,实验组具有显着优势,远切缘距肿瘤下缘距离实验组(1.80±0.68)cm,对照组(3.10±0.52)cm,进行比较,P=0.000<0.05,实验组正常直肠组织切除较少。两组患者临床手术疗效比较:对两组患者手术疗效组别进行分析,卡方值为6.788,p=0.03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实验组的疗效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组内术后3个月、6个月Wexner评分比较,P=0.54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6个月Wexner评分进行组间比较,P=0.034<0.05,P=0.026<0.05,实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实验组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肠梗阻、肛门疼痛、排尿障碍、性功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与观察比较,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9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年及2年内生存率、肿瘤复发率无显着差异。结论 1.采用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根治术—人工吻合法治疗低位直肠癌,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直肠下段健康肠管,控便效果较好。2手术出血量显着较少。3.手术后临床效果确切
孟志鹏[2](2021)在《NOSES-Ⅰ式E法与腹腔镜低位前切除法在超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NOSES-Ⅰ式E法与腹腔镜低位前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超低位直肠癌中的疗效、安全性及卫生经济学等指标。方法:选取并收集62例于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进行治疗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A组与B组,其中A组患者通过NOSES-Ⅰ式E法(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术联合改良Bacon术)进行治疗,B组患者通过腹腔镜低位前切除手术(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进行治疗。收集其病历资料,并定期进行门诊复查、网络问卷及电话随访。患者纳入标准:(1)患者肿瘤下界距肛缘≤5cm;(2)患者体重指数(BMI)<30kg/m2;(3)患者术前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无狭窄;(4)患者术前无远处转移;(5)患者术前MRI分期T1~3N0~2M0。排除标准:(1)患者术前已伴随肠根阻及肠穿孔;(2)患者年龄超过85岁;(3)患者意识不清或伴有精神类疾病;(4)患者伴有严重的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病史;(5)患者肿瘤过大,无法从肛门拖出;(6)患者术前检查已有远处转移(7)随访过程中拒绝随访的患者。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1)手术时间;(2)术中出血量;(3)清扫淋巴结数目;(4)远端切缘距离;(5)术后排气时间;(6)术后恢复饮食时间;(7)术后下地时间;(8)住院时间;(9)住院花费;(10)预防性回肠造口;(11)吻合口漏;(12)术后第一天vas疼痛评分;(13)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肛门功能等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术中及术后各项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术后肛门功能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计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术前TNM分期及肿瘤大小等一般性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B组患者有一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B组患者术中全部行预防性回肠造口。A组病人手术时间为(228.2±66.1)min,B患者病人手术时间为(205.6±50.8)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人术中出血量为(72.56±57.04)ml,B组病人术中出血量为(73.87±58.23)m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人远端切缘距离为(2.13±0.13)cm,B组病人远端切缘距离为(2.17±0.15)cm,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人切除淋巴结数目为(14.1±3.8)个,B组病人切除淋巴结数目为(13.1±2.1)个,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人住院时间为(29.87±12.97)d,B组病人住院时间为(28.48±7.43)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人住院费用为(5.10±1.03)万元,B组病人住院费用为(7.57±1.37)万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病人术后排气时间为(4.68±1.64)d,B组病人术后排气时间为(3.19±1.17)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病人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为(2.71±0.53)d,B组病人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为(3.52±1.24)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A组病人术后恢复饮食时间为(3.42±1.06)d,B组病人术后恢复饮食时间为(6.58±3.8)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病人术后第一天vas疼痛评分为(3.55±1.26),B组病人术后第一天vas疼痛评分为(5.45±1.2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病人术后6个月肛门功能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病人术后12个月肛门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均存活,均无发生局部复发。结论:NOSES-Ⅰ式E法在治疗超低位直肠癌中具有恢复快、治疗费用低,无吻合口漏风险、无需预防性回肠造口的优点。同时,与腹腔镜低位前切除术相比,可以达到同样的根治性切除率,短期疗效相似,值得临床重视与推广。
李瑞奇[3](2021)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括约肌间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种术式的肿瘤学及功能学预后,以及其各自的安全性、有效性、手术的优势及不足。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4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行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22例;行括约肌间切除术的2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体质指数、年龄、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统计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查体、肛门功能评估、血生化、肿瘤标志物、肠镜中肿瘤距肛门距离、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相关情况、病理情况、肿瘤学结果、肛门功能结果等)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分别于直肠癌术后或回肠造口还纳术后1个月、6个月按LARS评分系统进行肛门功能测定。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随访,无失访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4.4个月(4个月-36个月)。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组在术后第一次清流食时间(2.27±0.55天VS 3.00±0.45天)、术后第一次下地时间(2.09±0.87天VS 3.48±0.51天)优于括约肌间切除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造口患者中,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组术后1个月的肛门功能优于内括约肌切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方面,手术时间(277.73±69.07分钟VS 242.86±66.40分钟)、手术出血量(40.09±23.79ml VS48.43±26.57ml)、手术并发症(输尿管损伤、阴道损伤、骶前出血、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肠梗阻、盆腔脓肿、尿潴留、肛周疼痛、手术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病理方面,两组均遵循TME原则,肿瘤平均直径(3.10±0.96cm VS 3.80±1.72cm)、肿瘤远端距远切缘距离(2.36±0.73cm VS2.98±1.36cm)、淋巴结检出数(14.10±1.19个VS 15.10±1.90个)、淋巴结阳性数(1.45±2.46枚VS0.86±1.56枚)、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功能学方面,对于未行造口的患者,直肠癌根治术后一个月进行LARS评分,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组优于括约肌间切除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经过6个月的盆底功能训练后,两组的肛门功能均取得满意结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对于造口患者,行造口还纳术后1月及6月,两组的肛门功能并无明显差别,且术后6个月肛门功能优于术后1个月。在肿瘤学预后方面,术后12月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组1例复发,括约肌间切除术组2例复发,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月的无病生存率(95.5%VS90.5%)、24个月的无病生存率(95.5%VS90.5%)。12个月的总体生存率为(100%VS 100%),24个月的总体生存率为(100%VS 100%),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括约肌间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有相同的疗效。根据本研究统计分析认为,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术后进清流食更快、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更快。未造口患者术后1月的肛门功能较括约肌间切除术组好,在保留住肛门的基础上,更保证了肛门的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在肿瘤学、肛门功能方面与短期疗效上,两者无明显差别,且均具有理想疗效。
彭长秀[4](2021)在《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的自我管理方案》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有关症状管理和自我管理进行文献检索的基础上,采用小组讨论法对符合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症状管理、自我管理的相关条目进行筛选和讨论,形成了初步的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自我管理方案,通过德尔菲法函询,对专家意见进行讨论修改后形成最终的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自我管理方案。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提供参考,以期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在Pub Med、Cochrane library、CINAHL、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关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症状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相关文献。应用内容分析法识别,提取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症状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相关条目,并通过小组讨论,去粗存精,形成初步的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自我管理方案。(2)专家函询:本研究共进行了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构建过程中,专家的积极性和权威程度较高,课题研究小组对提出意见的条目进行讨论和修订,最后形成了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的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自我管理方案。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本研究大量查阅文献,通过文献初筛和复筛,选出18篇与直肠癌前切除症状管理和自我管理密切相关的文献。文献提取结果显示,加强自我管理能促进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2)专家函询:本次研究经过了两轮次临床专家函询,共17名专家参与函询,问卷回收率达100%,体现出较高积极性。本研究函询的专家权威度Cr值较为理想,第一轮为0.78,第二轮为0.89,说明函询结果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专家意见的集中度用变异系数CV和W系数(Kendall协调系数)表示,第一轮德尔菲函询条目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分别为0.02~0.65、0.01~0.43。第二轮专家函询后给出的不同条目意见明显减少,变异系数计算结果较上一轮也有明显减少,统计结果显示条目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分别为0~0.23、0.01~0.12,表明两轮函询专家的意见相对集中。首轮专家函询计算的W值为0.104,第二轮的W值为0.437,以P<0.05的统计学显着性检验,我们的结果表明函询专家针对各项条目的意见具有较好的集中度。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症状管理相关文献进行提取,确定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的自我管理方案的具体指标和实施要点,结合专家函询的结果,形成了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的自我管理方案。
候彬[5](2021)在《低位直肠癌ISR保肛术与APR术式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与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APR)是治疗低位直肠癌两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比较经ISR术后与经APR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低位直肠癌患者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以“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为主题词和关键词分别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 Med等英文数据库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CNKI等中文数据库。对全部纳入的中、英文文献核对并进行数据提取,最终的数据使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归纳处理。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计1681例低位直肠癌切除病例,其中采用ISR保肛术975例,采用APR术式706例,与APR术式相比,ISR保肛术手术时间长于APR(WMD=36.15,95%CI:14.40~57.90,P=0.001),但环周切缘阴性(OR=1.87,95%CI:1.19—2.94,P=0.006)、五年无病生存率([HR]=0.64;95%CI:0.51—0.81;P=0.0003)较APR有所提高。而ISR组与APR组在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方面的数据差别则无临床价值(各研究P>0.05)。结论对于早期低位直肠癌,ISR保肛术与APR术相比,对手术医生有更高的要求,但在保留肛门的同时,具有良好的肿瘤预后。
徐莹[6](2021)在《经直肠腔内超声在低位直肠癌术前评估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将直肠腔内超声(ERUS)应用于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术前检查,评估ERUS对低位直肠癌术前T分期、术前保肛、手术术式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搜集自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我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住院治疗,且符合条件的低位直肠癌患者115例病历资料,手术前1周内进行ERUS检查,并行超声分期及测量肿瘤基底部到肛提肌的距离。术前进行评估保肛标准:肿瘤基底部下缘至肛提肌距离≥1 cm,未侵犯患者肛门直肠环,未侵犯直肠组织周围其他脏器,直肠周围不存在广泛淋巴结转移情况等。所有患者都接受手术治疗,以手术结果及术后病理T分期结果为标准,将ERUS术前T分期及评估术式与手术结果及术后病理T分期结果作一致性检验,评价ERUS检查对低位直肠癌术前进行T分期及术前保肛、手术术式评估的准确性。结果:ERUS术前评估低位直肠癌的T分期的总准确性为79.1%(91/115),u T1、u T2、u T3、u T4各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5%(111/115)、83.5%(96/115)、82.6%(95/115)、95.7%(110/115),ERUS在低位直肠癌术前T分期与术后病理T分期一致性较好(Kappa=0.649,χ2=174.497,P=0.000)。ERUS对115例低位直肠癌术前术式评估中:Dixon术63例、Hartmann术3例、经肛门局部切除术4例、Miles术45例。实际手术术式中:Dixon术71例、Hartmann术5例、经肛门局部切除术6例、Miles术33例。ERUS评估低位直肠癌手术方式总准确率为:80.87%(93/115),ERUS在评估术式与实际手术方式一致性较好(Kappa=0.650,χ2=188.872,P=0.000)。在115例低位直肠癌中ERUS评估术前保肛为70例,不可保肛为45例,实际手术保肛为82例,不保肛为33例。ERUS术前评估保肛的准确率为82.6%(95/115),敏感度为80.5%(66/82),特异度40%(4/10),阳性预测值为94.3%(66/70),阴性预测值为64.4%(29/45)。ERUS术前评估手术保肛与实际手术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617,χ2=46.175,P=0.000)。结论:1.ERUS可以较好评估低位直肠癌肠壁浸润程度,与病理性T分期一致性较好,可为临床低位直肠癌术前分期提供依据。2.ERUS能够较准确测量肿瘤基底部下缘至肛提肌距离以及是否侵犯肛门直肠环,ERUS评估低位直肠癌手术术式、是否保肛与手术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库尔捷夫[7](2021)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常规术式在保留盆自主神经中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易损伤盆腔自主神经,会引发男性病人的性功能和泌尿障碍,本研究将从术中盆自主神经保护情况、术后并发症、射精障碍、排尿障碍等多方面,探讨腹腔镜全系直肠系膜切除术相对常规术式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中的优势。研究方法:纳入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为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胃肠外科的160例手术患者,两组患者均由科室同一组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实施完成,均施行全身麻醉。两组患者的主要比较方式为:对照组行常规开放性肠系膜直肠癌切除术,术中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即TME+PANP治疗直肠癌;研究组行腹腔镜肠系膜直肠癌切除术,术中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即腹腔镜TME+PANP治疗直肠癌。重点比较对照组与研究组在盆自主神经保留情况。研究组术中利用盆自主神经处于直肠系膜外侧平面这一特点,借助腹腔镜系统的扩大效果,让术者可以轻松地从盆腔找到这些盆自主神经,并利用这些盆自主神经作为寻找到准确TME解剖平面的标志,根据术中细致观察和术后视频积极学习,通过在腔镜下明确直肠筋膜、盆自主神经以及周围空间的位置特点,实际操作的整个过程如下:1.游离直肠背侧(参照上腹下丛和腹下神经作为标志的游离)(1)直肠后间隙是一层松散稀疏的结缔组织,在肠系膜的脏和壁层中间延伸,而上腹下神经丛和左、右腹下神经就在这个间隙的下方。(2)上腹下神经丛:腹膜分离后,可以看到腹主动脉的表层具有由上腹下神经丛组成的鱼网形状,其从胸10到腰2的神经相互重叠交织,并与腹膜后壁深层紧密相关,上腹下神经丛在覆膜后脂肪以及淋巴组织之间。(3)腹下神经:在骶骨岬周围,从上腹下神经丛分为左和右腹下神经,整个行走的会整合在骶前肌筋膜中,并由中间分向直肠两侧,在骶3方向水平延伸到直肠侧面产生下腹神经丛。直肠分支,膀胱前列腺分支、输尿管分支和勃起神经分支组成了下腹下神经丛的最为关键的四个分支。2.游离直肠侧面(以下腹下神经丛作为标记的游离)直肠侧韧带指的是直肠系膜和侧盆壁之间的相对致密的结缔组织,包括下腹下神经丛的直肠分支和淋巴管。从S3骶椎一直到尾骨水平,是有相当厚度的“蒂”,它将直肠系膜固定在盆的侧壁。在分离和断开直肠韧带的整个过程中,还可以发现从骨盆侧壁而来的细小神经纤维,这是下腹下神经丛的直肠侧支。3.游离直肠前端:直肠前端都有一层类似结缔组织的Denonvilliers肌肉筋膜,它始于腹膜折返,直达会阴的中心腱,前方与来自前列腺、精囊腺被膜融合结构疏松,后方则与来自直肠肌层的结缔组织融合。Denonvilliers筋膜,将控制泌尿生殖器功能的神经血管束和直肠系膜隔开。4.离断直肠侧韧带此时直肠已经被游离,只有直肠侧韧带还与骨盆相连接。5.盆底解剖直肠解剖的最后一步是要确认已经达到盆底水平,但腹会阴联合根治术解剖到这里就足够了,下一个过程就是会阴部圆柱状切除。在TME中,直肠后间隙可以很容易地分离,但是很难在S4骶椎水平分离,因为这是直肠固有筋膜和盆筋膜的融合处,即骶直肠韧带,这个韧带厚度不均,并且相对密实和牢固。结果:(1)对比两组盆自主神经保护情况:腹腔镜下TME+PANP盆腔自主神经得到保护的情况优于对照组。(2)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相关手术指标对比:两个组的手术耗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置管留置时间等指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手术治疗合格率相对较高: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研究组的并发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手术完成后的1d、3d和7d的VAS疼痛评分,均呈现出逐渐降低的态势,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泌尿功能和性功能以及局部复发率比较:研究组的泌尿功能和性功能障碍的总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功能分级的数据比较中,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在进行局部复发率的比较中,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具有放大视野并且调节视角更为便利,在低位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TME)中极具应用价值,盆自主神经系统作为标志的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TME)对比常规术式可以更好的保护盆自主神经,也让手术变得容易,有助于患者术后各项功能的康复,且费用相对较低,更便于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
李可欣[8](2021)在《中医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文献综述、Meta分析、临床观察三部分来阐述现代医学及中医对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认识,系统评价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疗效,探索揿针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一、文献综述本研究对于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中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阅读研究,总结了现代医学及中医对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认识、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二、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LARS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 CNKI、万方、VIP、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共7个数据库关于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运用RevMan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图形绘制。结果:检索纳入结果:共检索出593篇文献,最终纳入文献15篇,共计病例819例。Meta分析结果:中医药治疗:①临床有效率:RR=1.38(95%CI:1.20,1.59),P<0.00001;②徐忠法五项十分制量表:RR=1.87(95%CI:1.30,2.69),P<0.00001;③LARS复发情况:RR=0.20(95%CI:0.05,0.87),P=0.03。中西医结合治疗:①临床有效率:RR=1.26(95%CI:1.11,1.42),P=0.0003。②徐忠法五项十分制量表总评分:MD=1.91(95%CI:1.29,2.53),P<0.00001。③LARS 量表:MD=-4.46(95%CI:-6.20,-2.72),P<0.00001。④QLQ-C30 生活质量量表:躯体功能,MD=14.69(95%CI:4.27,25.11),P=0.006;角色功能,MD=12.23(95%CI:7.20,17.26),P<0.00001;情绪功能,MD=11.24(95%CI:6.13,16.35),P<0.0001;认知功能,MD=10.55(95%CI:5.50,15.60),P<0.0001;社会功能,MD=14.79(95%CI:12.66,16.93),P<0.00001;总体健康领域,MD=8.37(95%CI:4.79,11.96),P<0.00001。⑤LARS 复发情况:RR=0.60(95%CI:0.18,2.03),P=0.41。描述性分析结果:中医药治疗:①肛管直肠压力:1篇文献提及,试验组治疗后ARP(10.02 ± 2.33)kPa,对照组 ARP(8.12±2.44)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9<0.05)。②不良反应:1篇文献提及,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5)。中西医结合治疗:①徐忠法五项十分制量表优良率:纳入1篇文献,试验组治疗后优良率85.71%,对照组为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5)。②肛管直肠压力:1篇文献提及,试验组治疗后ARP(34.26±6.41)mmHg,对照组 ARP(31.72±5.8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良反应:3篇文献提及,其中2篇文献中两组均无不良反应,1篇文献中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0.05)。结论:中药内服或中西医结合治疗LARS可能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肠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结论仍然需要进一步证据支持。三、临床观察目的:观察揿针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揿针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治疗前后及随访时进行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后患者的LARS等级、LARS总评分、漏气、排便次数、便后1h再次排便情况、排便急迫感相关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漏便相关评分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各项评分与治疗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揿针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可以降低患者LARS量表得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安全性较高,仅应用1次治疗后远期疗效不佳,无法长期维持治疗效果。
贾伟[9](2021)在《腹膜外斜隧道乙状结肠造口在腹腔镜Miles术中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研究腹膜外斜隧道式乙状结肠造口在经腹腔镜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中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住院限期行腹腔镜辅助下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Miles)的10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观察组52例为腹腔镜辅助下Miles术并行腹膜外斜隧道式乙状结肠造口患者,对照组52例为经腹腔镜辅助下Miles术并行腹膜内乙状结肠造口患者。随访24-60个月,统计分析2组患者术后造口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造口近期并发症(分离、水肿、缺血或坏死、肠管破裂、梗阻)及远期并发症(回缩、狭窄、旁疝、脱垂)、术后第6月排便感获得情况。研究结果观察组造口术后首次排气时间[(3.308±0.422)d]、首次排便时间[(4.183±0.552)d],对照组[(3.043±0.296)d]、[(3.933±0.420)d],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11.961±1.620)d],对照组[(11.635±2.318)d]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口近期并发症观察组[15.385%(8/52)],对照组[17.308%(9/52)],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口远期并发症发观察组[5.769%(3/52)],对照组[32.692%(17/52)];术后第6月排便感获得率观察组[86.538%(45/52)],对照组[40.385%(21/52)],2组比较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Miles术时采用腹膜外斜隧道式乙状结肠造口安全可行,并且能够明显减少术后造口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且增加患者排便感获得率。
苏耀荣,李超,何东添,蒋文川,伍颖君[10](2021)在《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超低位直肠癌患者57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27例。观察组行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对照组行腹腔镜Miles手术,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人工肛门排气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病理学分期、肿瘤学预后、肛门功能、Wexner评分以及Kirwan分级。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以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清扫淋巴结数、术后病理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肿瘤局部复发、转移发生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肛门功能恢复优良率为100.00%,Wexner评分(10.08±1.33)分,Kirwan分级1级5例(16.67%),2级12例(40.00%),3级10例(33.33%),4级3例(10.00%)。结论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疗效确切,可以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安全性好,肿瘤根治效果不逊于腹腔镜Miles手术。因此可以将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推荐给具有强烈保肛意愿的低位直肠癌患者,从而有效避免永久性结肠造口,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二、保留肛门括约肌的直肠癌切除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留肛门括约肌的直肠癌切除术(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根治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研究背景 |
2.1 低位直肠癌及治疗方式概述 |
2.2 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根治术 |
2.3 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优势 |
第3章 临床研究 |
3.1 资料方法 |
3.1.1 一般资料 |
3.1.2 入选标准 |
3.1.3 治疗方法 |
3.1.4 观察指标 |
3.1.5 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
3.2.2 两组患者临床手术疗效比较 |
3.2.3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Wexner评分的比较 |
3.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
3.2.5 术后1年及2年生存率及肿瘤复发率比较 |
3.3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5章 综述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NOSES-Ⅰ式E法与腹腔镜低位前切除法在超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围术期一般资料 |
1.2.1 术前一般检查 |
1.2.2 术前准备 |
1.2.3 手术方法 |
1.3 术后病人管理及出院标准 |
1.4 NOSES-I式 E法二期手术 |
1.5 观察指标 |
1.5.1 收集指标 |
1.5.2 指标收集方法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 术中及术后短期临床资料对比 |
2.3 标本情况 |
2.4 术后并发症及肛门功能 |
3 讨论 |
3.1 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LAR)发展历程及优缺点 |
3.2 NOSES-I式 E法发展历程及优缺点 |
3.3 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LAR)与NOSES-I式 E法并发症的处理与预防 |
3.4 本研究中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LAR)与 NOSES-I 式 E 法对比结果 |
3.5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复查病人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括约肌间切除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
2.1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 |
2.2 括约肌间切除术 |
2.3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
2.4 总结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术前准备及评估 |
3.2.2 手术方法 |
3.2.3 术后治疗 |
3.2.4 观察指标 |
3.3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手术操作及术后情况 |
4.3 术后并发症情况 |
4.4 术后病理学情况比较 |
4.5 功能学情况比较 |
4.6 术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短期生存率比较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的自我管理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概念 |
1.1.2 LARS流行病学特征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1.1.3 LARS的治疗护理现状 |
1.1.4 自我管理模式及项目概述 |
1.1.5 自我管理的概念与任务 |
1.1.6 症状管理理论概念 |
1.1.7 症状管理理论为构建LARS患者的自我管理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
1.1.8 LARS自我管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9 构建LARS自我管理方案的必要性 |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性分析 |
1.4 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分析 |
1.5 技术路线图 |
2 LARS患者自我管理方案的构建 |
2.1 组建研究小组团队 |
2.2 文献研究 |
2.2.1 文献检索 |
2.2.2 文献筛选 |
2.2.3 文献筛选结果 |
2.2.4 文献资料提取 |
2.2.5 证据综合 |
2.3 专家函询——德尔菲法的实施 |
2.3.1 专家的选择 |
2.3.2 专家函询过程 |
2.3.3 统计学分析和处理 |
2.3.4 研究结果 |
2.3.5 最终的LARS患者自我管理方案 |
3 讨论 |
3.1 症状经历 |
3.2 症状管理策略 |
3.3 管理效果 |
4 结论及后续研究建议 |
4.1 结论 |
4.2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后续研究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低位直肠癌ISR保肛术与APR术式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低位直肠癌ISR保肛术疗效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6)经直肠腔内超声在低位直肠癌术前评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综述 |
1. 正常肛管直肠的腔内超声解剖 |
2. ERUS 在局部浸润深度及区域淋巴结的评估 |
3. 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治疗 |
4. 常用的低位直肠癌手术方式 |
5. ERUS 对于低位直肠癌的术式评估 |
第一部分:ERUS在低位直肠癌术前T分期评估的研究 |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检查设备与方法 |
1.3 评价标准 |
1.3.1 ERUS对低位直肠癌浸润深度即T分期评估标准 |
1.3.2 直肠癌AJCC病理分期(2017年第八版) |
1.4 统计学分析 |
第2章 结果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第二部分:ERUS在低位直肠癌术前评估保肛和手术术式的研究 |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检查设备与方法 |
1.3 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第2章 结果 |
第3章 讨论 |
3.1 肿瘤基底部下缘距肛提肌距离评估 |
3.2 肿瘤浸润情况评估 |
3.3 局部淋巴结评估 |
3.4 ERUS 对 Dixon 术与 Miles 术的评估 |
3.5 ERUS 对 Hartmann 术与经肛门局部切除术的评估 |
3.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4章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常规术式在保留盆自主神经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直肠癌概述 |
1.1.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1.1.2 病理分类 |
1.1.3 病理分期 |
1.1.4 临床表现 |
1.1.5 辅助检查 |
1.1.6 诊断要点 |
1.1.7 非手术治疗 |
1.1.8 手术治疗 |
1.2 盆自主神经概述 |
1.3 从尸体解剖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的自主神经 |
1.4 麻醉深度监测与自主神经系统 |
1.4.1 麻醉深度的内在 |
1.4.2 麻醉深度监测的现状与局限性 |
1.4.3 自主神经系统同全身麻醉 |
1.5 麻醉对自主神经的影响 |
1.6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盆腔自主神经的易损区域和保护 |
1.6.1 肠系膜下动脉根下的肠系膜下神经丛 |
1.6.2 上腹下神经丛以及腹下神经的近端 |
1.6.3 盆丛前丛的近端 |
1.6.4 盆后丛主干 |
1.6.5 盆丛后丛的终末支 |
1.6.6 盆腔内脏神经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治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观察指标 |
2.2 研究方法 |
2.2.1 对照组行常规开放性肠系膜直肠癌切除术,术中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即TME+PANP治疗直肠癌。 |
2.2.2 研究组行腹腔镜肠系膜直肠癌切除术,术中保留盆腔自主神经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手术治疗指标值的比较 |
3.2 两组术式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
3.3 两组术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
3.4 两组性功能和排尿功能障碍总发生率以及局部复发率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
4.2 与直肠癌根治术相关的自主神经系统 |
4.3 盆自主神经系统的行走层次 |
4.4 自主神经系统的网状分布和吻合 |
4.5 腹腔镜手术在直肠癌TME手术治疗中保留自主神经系统的技术方法 |
4.5.1 开展进行精确的术前评估 |
4.5.2 了解对自主神经系统常见损害的位置 |
4.5.3 保留盆自主神经系统的技术要点 |
4.5.4 自主神经系统在术中保存的质量管理和评估[76]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中医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1 LARS的研究概况 |
1.1 定义与分类 |
1.2 评估工具 |
2 LARS的病因病机 |
2.1 现代病因病机 |
2.2 中医病因病机 |
3 LARS的治疗方法 |
3.1 西医药物治疗 |
3.2 西医非药物治疗 |
3.3 中医治疗 |
4 总结 |
第二部分 Meta分析 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Meta分析 |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 |
1.4 数据提取 |
1.5 质量评估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中医药治疗LARS的Meta分析 |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LARS的Meta分析 |
3 结论 |
3.1 结果分析 |
3.2 研究的优点与局限 |
3.3 总结与展望 |
第三部分 临床观察 揿针治疗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和处理 |
1.7 终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合并用药及治疗规定 |
2.3 临床数据收集 |
2.4 不良事件的观察处理及分级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结局指标分析 |
3.3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腹膜外斜隧道乙状结肠造口在腹腔镜Miles术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个人简历 |
附录B 综述 新辅助治疗应用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0)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
2.2 两组术后病理分期 |
2.3 两组肿瘤学预后比较 |
2.4 观察组术后肛门恢复情况 |
2.5 术后观察组肛门恢复及排便功能观察 |
3 讨论 |
四、保留肛门括约肌的直肠癌切除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根治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中的应用[D]. 徐王彦. 安徽理工大学, 2021
- [2]NOSES-Ⅰ式E法与腹腔镜低位前切除法在超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对比研究[D]. 孟志鹏.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D]. 李瑞奇. 吉林大学, 2021(01)
- [4]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的自我管理方案[D]. 彭长秀.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5]低位直肠癌ISR保肛术与APR术式疗效的Meta分析[D]. 候彬.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6]经直肠腔内超声在低位直肠癌术前评估的应用[D]. 徐莹. 吉林大学, 2021(01)
- [7]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常规术式在保留盆自主神经中的对比研究[D]. 库尔捷夫. 吉林大学, 2021(01)
- [8]中医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临床观察[D]. 李可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腹膜外斜隧道乙状结肠造口在腹腔镜Miles术中应用[D]. 贾伟.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10]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 苏耀荣,李超,何东添,蒋文川,伍颖君. 中国医药科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