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分胁迫对燥红土和变性土上玉米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娜,宋柏权,杨骥[1](2012)在《不同甜菜纸筒苗抗旱性生理指标的差异试验初报》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不同处理的纸筒苗的抗旱性差异,提高甜菜纸筒育苗水平,选取不同处理的纸筒苗,在相同时间干旱处理后,测定叶片中电导率、过氧化物酶(POD)、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研究表明,强壮的纸筒苗在相同时间的缺水条件下,比弱苗具有较低的电导率、P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同时壮秧剂的使用也提高了纸筒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降低了叶片的电导率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对于提高纸筒苗的抗性有明显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电导率、过氧化物酶、可溶性糖可以作为纸筒苗的抗旱性鉴定的生理指标。
崔秀妹[2](2012)在《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生长、光合生理及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讨水杨酸对不同水分胁迫下扁蓿豆不同生育期的调控作用,2011年4月-2011年9月在南京农业大学牌楼教学科研基地大棚内,以扁蓿豆‘土默特’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正常供水(80%田间持水量)、轻度水分胁迫(60%田间持水量)、中度水分胁迫(40%田间持水量)以及重度水分胁迫(20%田间持水量)条件下,不同浓度[0(对照),0.02,0.1,0.5,2.50mmol/L]水杨酸处理对扁蓿豆分枝期、孕蕾期及初花期生长、抗性生理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及初花期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分枝期:随着水分胁迫强度的增加,扁蓿豆分枝期株高、茎粗、一级分枝数、叶面积、叶片相对含水量逐渐降低,叶片光合速率(Photosynthetic rate, Pn)、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 Gs)、胞间CO2浓度(Intercellular CO2concentration, Ci)也逐级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先升高后略有降低,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显着增强,叶绿素、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相对电导率、气孔限制值(Stomatal limitation values, Ls)逐渐升高,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 WUE)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浓度水杨酸对不同水分胁迫下扁蓿豆的影响不同。正常供水下,0.1mmol/L水杨酸显着提高了扁蓿豆叶片SOD、CAT活性,降低了Ls;轻度、中度水分胁迫下,0.1mmol/L水杨酸显着提高了扁蓿豆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同时使SOD、 POD、 CAT活性以及Pn、Gs得到显着提高,而Ls显着降低;重度水分胁迫下,0.50mmol/L水杨酸显着提高了株高、一级分枝数、叶面积、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同时SOD、POD、CAT活性以及Pn、Gs、WUE显着提高,而使相对电导率、MDA含量以及Ls显着降低。孕蕾期:随着水分胁迫强度的增加,扁蓿豆孕蕾期CAT活性先升高后略有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先降低后略有升高,WUE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其他指标的变化趋势与分枝期相似。不同水分条件下,水杨酸对孕蕾期扁蓿豆的影响方面,正常供水下,0.1和0.5mmol/L水杨酸均显着提高了扁蓿豆Pn,显着降低了MDA含量,0.1mmol/L水杨酸显着提高了POD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显着降低了Ls,0.5mmol/L水杨酸显着提高了茎粗;轻度水分胁迫下,0.1和0.5mmol/L水杨酸均显着提高了叶绿素含量,0.1mmol/L水杨酸显着提高了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相对电导率;中度水分胁迫下,0.1和0.5mmol/L水杨酸显着提高了POD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显着降低了相对电导率,0.1mmol/L水杨酸显着提高了叶片相对含水量和Pn,0.5mmol/L水杨酸显着提高了一级分枝数和Gs;重度水分胁迫下,0.1和0.5mmol/L水杨酸均显着提高了茎粗、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0.1mmol/L水杨酸显着提高了株高、SOD和POD活性、Pn、Ci和Tr,显着降低了MDA含量和Ls。初花期:随着水分胁迫强度的增加,扁蓿豆初花期鲜草产量、干物质产量逐渐降低,SOD、POD活性以及WUE呈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同时,粗蛋白(Crude protein, CP、粗脂肪(Ethanol extract,EE)、粗灰分(Crude ash, CA)含量及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n vitro dry matter digestibility, IVDMD)逐渐降低,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re, 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re, ADF)含量逐渐升高,其他指标的变化趋势与分枝期相似。不同水分条件下,水杨酸对初花期扁蓿豆各指标的影响方面,正常供水下,0.1mmol/L水杨酸显着提高了游离脯氨酸含量;轻度水分胁迫下,0.1mmol/L水杨酸显着提高了株高、POD活性、Pn、Ci和EE含量,显着降低了Ls和NDF含量;中度水分胁迫下,0.1和0.5mmol/L水杨酸显着提高了叶片相对含水量,0.5mmol/L水杨酸显着提高了茎粗、一级分枝数、鲜草产量、干物质产量、叶绿素含量、SOD和CAT活性、Gs、Ci、CA含量及IVDMD,显着降低了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和Ls;重度水分胁迫下,0.5mmol/L水杨酸显着提高了Pn、 WUE、株高、干物质产量、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及IVDMD,显着降低了NDF含量。可见,适宜浓度水杨酸可以改善水分胁迫下扁蓿豆的生长状况,提高其抗旱能力。
金微微,张会慧,王炎,王鹏,焦志丽,朱文旭,孙广玉[3](2011)在《茉莉酸甲酯对干旱及复水下烤烟幼苗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黑龙江省主栽烤烟品种"龙江91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干旱及复水过程中不同浓度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对移栽期烤烟幼苗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均下降,胞间CO2浓度(Ci)先下降后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可溶性糖(SS)、丙二醛(MDA)呈现上升的趋势。喷施0.2 mmol/L和0.5 mmol/L的外源MeJA与CK相比,Pn、Gs、Tr、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保护酶SOD、POD活性明显提高,Ci和MDA含量有所下降,但高浓度1.0 mmol/L的Me-JA并没有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复水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的恢复,经MeJA处理后的幼苗恢复更明显。说明外源MeJA减轻了干旱胁迫对烤烟幼苗叶肉细胞光合机构的伤害,缓解了光合作用的下调,并且具有保护烤烟幼苗叶片细胞膜稳定性的能力,以及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和保护酶活性的能力,降低了烤烟幼苗在干旱胁迫下所受的伤害,同时保证了复水后光合和生理特性的迅速恢复。MeJA在缓解干旱带来的伤害时具有浓度效应,而在复水后的恢复过程中没有表现出来明显的浓度效应。
张四七[4](2011)在《影响油茶栽植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油茶裸根苗起运后的包装方式、存放措施、存放时间、存放环境等与苗木的失水程度关系进行了研究;对不同失水程度与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丙二醛、电导率、电阻值和含水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关系进行了测定;对苗木失水程度和栽植措施与栽植成活率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1)苗木失水程度、含水量和电阻值均与植物组织水分含量有关。本文对油茶苗木失水程度(即失重程度)与植物叶片含水量(总含水量、自由水含量、束缚水含量)和根茎叶组织的电阻值等关系进行了测定分析,明确了失水程度、含水量和电阻值之间的相关性。在实际试验中,为了操作上的方便,主要使用失水程度。(2)不同温、湿度条件下,油茶失水速率基本趋于一致,即初期的失水速度最快,随后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缓。不同天气的失水速率依次为:晴+高>晴+低>阴天>雨天;在同一时间内,晴朗温度较高的天气下油茶失水程度是雨天的二倍(“晴+高”失水程度为25.62%,雨天为12.25%)。(3)在苗木三种存放方式中,同一时间内,苗木失水速率依次为:裸根存放>塑料袋包装存放>假植存放。存放21小时,裸根存放的苗木失水速率是假植的3倍(裸根存放失水速率为0.58%,假植为0.18%)。(4)通过对油茶地上部分(茎、叶)、地下部分(根)失水速率进行测定分析,表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根部失水速率最快、变化幅度大,叶片失水速率最慢、变化幅度小,茎部界于根和叶两者之间。(5)不同失水程度对油茶栽植成活率影响显着。失水程度分别为0%、10%、20%、30%时,栽植成活率依次为97.5%、86.7%、80%、6.7%。因此,在油茶生产中,只有从起苗到栽植过程中采取一系列保鲜措施,将失水程度控制在20%以内时,才能保证造林成活率。(6)在三种存放方式中,油茶假植存放成活率>塑料袋包装存放>裸根存放,故16℃以上的晴朗天气下,6小时内的短期运贮可采取塑料袋包装和泥浆沾根等措施,长期存放一定要进行假植;假植质量对成活率影响显着,粗放假植油茶栽植成活率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而高质量的假植有恢复根系生长,提高栽植成活率的作用。(7)油茶栽植时,适量的摘叶程度及合理的栽植深度有利于提高苗木的栽植成活率,不同的摘叶程度对苗木栽植成活率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0.01);栽植时将嫁接口稍露出地面1cm是油茶栽植的合理深度。(8)裸根存放条件下,不同存放时间会对油茶新梢生长量产生极显着的影响(P=0.001<0.01);四种摘叶程度下,摘叶3/3的新梢生长量>摘叶2/3的新梢生长量>摘叶1/3的新梢生长量>不摘叶的新梢生长量,苗木生长前期,摘叶3/3的油茶新梢生长量是不摘叶的6.57倍(摘叶3/3的新梢生长量为1.84cm,不摘叶为0.28cm)。(9)不同失水程度下,油茶叶片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表现出相似的规律性(抛物线型),即失水程度在0%~20%区间内,酶活性均处于直线上升的趋势,当失水程度达到20%时,三种酶活性达到峰值,依次为4.0214U/(min.g)、16.514U/(min.g)、0.734U/(min.g),随后呈现近似直线下降的趋势。失水程度与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均呈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0.7628、0.6431),两者在失水程度为20%以内时增加缓慢,分别从初期的43.65μmol.g-1增加到50.98μmol.g-1和29.18%增大到38.07%,随后快速增长。随着失水程度的增加,油茶电阻值逐渐递增,相同失水程度下,不同部位的电阻值大小和增长速率存在差异性,前期电阻值大小顺序为:叶片>茎>根,后期顺序则相反,电阻值增长速率顺序为根>茎>叶片。影响油茶栽植成活率及生物量积累的因素多而复杂,只有根据环境条件,选用恰当的包装措施,采取合理的存放方式,严格控制存放时间,并调节好存放温、湿度,促使苗木达到较高的含水量水平,结合科学的栽植方法及后期管理,才能获得较高的造林成活率。
蔡兴华[5](2011)在《太阳扇(Scaevola aemula)对环境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阳扇(译名)(Scaevola aemula)是一种优良的多年生观赏花卉,原产澳大利亚,具有生长快、适应性较强、易养护、即年开花、花量大、花期长、花形美观、颜色鲜艳而丰富等特点。2006年由国家林业局"948"项目引种到我国的重庆、湖北进行适应性栽植。由于太阳扇原产地的环境条件与我国的差异较大,因此开展太阳扇在我国的生理适应性研究对于太阳扇的引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进行太阳扇扦插苗光照、高温、水分胁迫试验,研究了光照、高温、水分胁迫对太阳扇形态特性及其生理变化的影响,确定太阳扇对不同环境条件的生理适应能力,探讨了太阳扇扦插苗对光照、高温、水分胁迫的响应机制,为太阳扇引种及资源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为我国太阳扇引种地的环境条件选择提供参考。通过高温胁迫试验,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太阳扇的生长特性及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抗氧化酶体系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太阳扇对高温条件的适应能力和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对太阳扇形态和生理特性均具有较大的影响,随胁迫温度的升高,太阳扇植株的受害指数呈现上升趋势;Chla、Chlb、Car、Chla/Chlb、Chl(total)等色素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渗透调节物质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MDA、脯氨酸含量及POD活性先下降后上升,SOD、CAT活性和Car/Chl(total)比值则逐渐升高。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太阳扇扦插苗的多数生理指标呈规律性变化。35℃高温处理时,脯氨酸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40℃高温处理时,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POD活性逐渐下降,脯氨酸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而MDA含量先上升后下降。46℃高温处理时,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太阳扇扦插苗表现出明显的损伤状况,叶片变小并萎蔫,逐渐趋于死亡,受害指数与对照有极显着的差异性(p<0.01);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Chla, Chlb, Car, Chl(total)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含量逐渐下降:而MDA、脯氨酸含量和CAT、POD、SOD活性呈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先下降后升高,处理3d后,变为对照的1.5倍。相关分析表明,太阳扇的生理指标间均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对高温胁迫具有协同的响应能力。高温胁迫能抑制太阳扇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产生,诱导Pro、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渗透调节物质和CAT、POD、SOD等酶的生成,形成应对高温胁迫的协同生理响应体系。通过水分胁迫试验,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太阳扇的生长特性及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抗氧化酶体系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太阳扇对水分条件的适应能力和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对太阳扇形态和生理特性均具有较大的影响,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太阳扇表现出强烈的受害症状;随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太阳扇受害指数增大,株叶片变小、颜色变浅。在持续干旱条件下,随着土壤水分的迅速降低,叶片逐渐枯萎、最后死亡;在淹水处理下,叶片边缘呈现坏死症状。在持续干旱处理时,随处理时间延长,Chla、Chlb、Chi (Total)迅速降低,最终分别降至对照的81.6%,94.4%,84.5%;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Chla/Chlb、Car/Chl(Total)、POD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MDA含量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先下降后上升:脯氨酸含量、CAT、SOD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且CAT活性在各个时期均高于对照,SOD活性持续上升为对照的1.3倍。淹水处理下,随处理时间延长,Chla、Chlb、Chi (Total)持续降低,最终分别降为对照的83.8%,99.7%,87.4%;类胡萝卜素含量、POD均呈现升-降-升的变化趋势;Chla/chlb、Car/chl(Total)、SOD舌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MDA、可溶性蛋白质均呈现降-升-降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脯氨酸含量、CAT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且CAT活性在各个时期均高于对照,脯氨酸最大值分别为对照的1.7倍。相关分析表明,太阳扇的生理指标间均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对水分胁迫具有协同的响应能力。水分胁迫能抑制太阳扇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产生,诱导Pro、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渗透调节物质和CAT、POD、SOD等酶的生成,形成应对水分胁迫的协同生理响应体系。通过光照胁迫试验,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太阳扇的生长特性及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抗氧化酶体系等生理指标的影响,探讨太阳扇对不同光照条件的适应能力和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光照胁迫对太阳扇形态和生理特性均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透光率的降低和胁迫时间的延长,植株叶片数逐渐变多、叶面积变小、植株变细,植株的受害指数逐渐变高。在透光率为18.5%时,植株逐渐死亡,与对照有极显着的差异性(p=0.000);随着透光率的降低,Chla, Chlb, Car, Chl(Total)显着增加,Chla/chlb显着减小,Car/(Total)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MDA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峰值为对照的1.3倍;可溶性蛋白逐渐增加,峰值约为对照的1.5倍;可溶性糖含量逐渐降低,均低于对照:脯氨酸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现上升趋势;S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峰值约为对照的2.2和5.3倍;POD活性呈现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太阳扇的生理指标间均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各生理指标对光照胁迫具有协同的响应能力。光照胁迫能抑制太阳扇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产生,诱导Pro、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渗透调节物质和CAT、POD、SOD等酶的生成,形成应对光照胁迫的协同生理响应体系。
张会慧[6](2011)在《外源物质诱导移栽期烤烟抗旱性的光合生理研究》文中提出为提高烤烟幼苗在移栽过程中的成活率,缩短移栽后的大田缓苗期,本试验研究了不同干旱胁迫程度喷施下不同外源物质对烤烟幼苗抗旱能力的影响,主要以烤烟幼苗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变化、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膜透性的变化、渗透调节物质和水分利用率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变化为主要参考指标探讨了不同外源物质对提高烤烟幼苗抗旱能力的可能作用机制,其主要结果如下:1.干旱胁迫虽然抑制烤烟幼苗的光合作用,使反应中心的电子传递受阻,光化学效率降低,但烤烟幼苗可以通过关闭气孔、降低蒸腾来提高干旱胁迫下的水分利用率,使叶片保持较高的含水量,进而提高烤烟幼苗的抗旱能力,干旱胁迫降低了烤烟幼苗PSⅡ原初的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电子传递速率(ETR),抑制了光合作用的原初过程,烤烟幼苗叶片发生了明显的光抑制,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叶片VJ和Mo明显增加而Sm有所下降,使有活性的反应中心开放程度降低,QB位点发生了改变和PQ库容量降低,PSⅡ电子受体侧受到明显的伤害,PSⅡ反应中心失活或降解,φPo降低,而φDo增加,导致用于QA-以后的电子传递能量比例φEo减少,DIo/RC的大量增加和TRo/RC、ETo/RC的降低,说明烤烟叶片干旱胁迫下的PSⅡ反应中心受到伤害,但叶片可以通过热能形式消耗过剩激发能,这对减轻PSⅡ承受的激发压力起到重要的作用。2.以叶绿素快相荧光动力学曲线(OJIP)为探针,研究了钙对干旱下烤烟幼苗光系统Ⅱ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叶面喷施10.0 mmol·L-1CaCl2溶液的叶片电子传递的能量比例(φEo)干旱第10 d与干旱第1d相比下降了20.37%,而CK却下降了25.14%;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ETo/RC)在干旱第10 d时高于CK3.69%,说明叶面喷施10.0 mmol·L-1的CaCl2溶液增加了PSⅡ捕获光能用于光合电子传递的比例,并且增加了剩余有活性中心的效率和电子传递链中的能量传递,可以产生更多的NADPH用于碳同化和ATP的形成以满足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的能量需求来增加抗旱性。干旱胁迫使烤烟幼苗的光统统Ⅱ受到了伤害,而叶面喷施10.0 mmol·L-1的CaCl2溶液能使光系统Ⅱ在干旱胁迫下保待相对较高的活性,可能是增加烤烟幼苗抗旱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3.干旱胁迫下,喷施0.2mmol·L-1,0.5mmol·L-1的外源MeJA与CK相比光合指标Pn、Gs、Tr以及渗透调节物质SS含量和保护酶SOD、POD活性明显提高,Ci和MDA含量有所下降,但高浓度1.Ommol·L-1的MeJA并没有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复水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的恢复,经MeJA处理后的幼苗恢复更明显。说明外源MeJA减轻了干旱胁迫对烤烟幼苗叶肉细胞光合机构的伤害,缓解了光合作用的下调,并且具有保护烤烟幼苗叶片细胞膜隐定性的能力,以及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和保护酶活性的能力,降低了烤烟幼苗在干旱胁迫下所受的伤害,同时保证了复水后光合和生理特性的迅速恢复。MeJA在缓解干旱带来的伤害对具有浓度效应,而在复水后的恢复过程中没有表现出来明显的浓度效应。4.干旱胁迫下,喷施0.2 mmol·L-1和0.5 mmol·L-1的外源MeJA明显抑制了Fv/Fm. Fv/Fo、ΦPSⅡ、ETR、qP的下降和qN的上升,而高浓度1.0 mmol·L-1 MeJA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复水后,各项叶绿素荧光指标均有明显的恢复,并且MeJA处理后的幼苗恢复更明显。说明外源MeJA减轻了干旱胁迫下烤烟叶片叶绿素的分解,对PSⅡ反应中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提高了电子传递速率,降低了烤烟幼苗在干旱胁迫下所受的伤害,并且复水后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能够迅速恢复,从而保证了经干旱胁迫后烤烟幼苗在雨期来临或灌溉后的迅速缓苗。5.叶面喷施0.5mmol·L-1和1.0 mmol·L-1SA减轻了干旱引起的细胞膜丙二醛的增加,有效地保护了烤烟幼苗叶片的膜系统。同时,0.5mmol·L-1’和1.0 mmol·L-1SA减轻了干旱胁迫下叶绿素的分解,有效缓解干旱对类囊体膜和PSⅡ反应中心的伤害,增强了烤烟幼苗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其最适宜的浓度为0.5~1.0 mmol·L-1.2.0mmol·L-1SA对烤烟幼苗有一定的毒害作用。6.叶面喷施喷施1.0 mmol·L-1的ASA和10 mmol·L-1的CaCl2均可以提前烤烟幼苗在干旱胁迫下的光合能力,缓解干旱胁迫下的光抑制,并且二者混合使用表现出一定的协同作用。复水后,不同外源物质处理的烤烟幼苗的各项光合指标均迅速恢复,且叶面喷施喷施1.0 mmol·L-1的ASA和10 mmol·L-1的CaCl2恢复特性也优于对照,特别是ASA+CaCl2处理的恢复效果更加明显,能够使干旱胁迫后雨期来临或人工灌溉条件下幼苗迅速返苗,提高了烤烟幼苗的移栽质量。
周丛义[7](2011)在《水稻OSNOX2基因的表达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文中认为质膜NADPH氧化酶(Plasma membrane NADPH oxdidase, PM NOX)是植物细胞活性氧(Reative oxygen species, ROS)产生并积累的主要来源,该酶在抵御微生物侵害、抵抗重金属毒害以及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数据库搜索发现,水稻基因组中至少有11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被预测具有NOX酶活性,其中OSNOX2基因被发现受干旱胁迫诱导强烈表达。为进一步弄清OSNOX2基因的表达与干旱胁迫的关系,我们从韩国浦项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中心订购了OSNOX2基因表达缺失的T-DNA突变体系PFG1A-09601.L,通过PCR和RT-PCR筛选鉴定得到了一个OSNOX2基因缺失的纯合突变体osnox2,并对该突变体在干旱胁迫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突变体osnox2在株高、剑叶长和宽等形态指标上明显低于WT,而osnox2叶片中chl a/b比WT的要高32.9%。在土壤含水量达到8.48%时,水稻osnox2叶片内各类抗氧化酶的活性、H202含量及02-释放量均高于WT,而叶片总PM-NOX酶的活性osnox2比WT低18.9%。同时水稻osnox2的抗氧化能力明显低于WT。另外,通过osnox2和WT水稻全基因组基因表达发现,在水稻正常生长条件下,当p≤0.05时,osnox2与WT相比,差异表达达2倍以上的基因有152个,其中包含众多转座子及逆转座子蛋白基因、蛋白激酶基因、热激蛋白基因、ATP合成酶基因、逆转录酶蛋白基因、NADPH氧化酶基因1个、抗病相关蛋白基因、脱氢/氧化还原蛋白酶基因、过氧化物酶基因等许多功能基因。这些基因参与了细胞众多重要的生命活动,并在整个植株的生长发育及抵抗逆境胁迫方面起重要作用。另外在这152个差异表达基因中还包含有65个未知功能的表达蛋白基因。这些研究结果表明,OSNOX2基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不仅参与水稻植株对干旱等环境胁迫的响应,而且在水稻正常生长发育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
李泽军[8](2010)在《不同颜色光质膜对花生生理特性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田间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光质膜对花生生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浅色光质膜可提高春花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和气孔导度。覆盖白色光质膜可提高秋花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和气孔导度。覆盖深色光质膜的春花生,其SOD活性较高,POD活性较低。浅色光质膜下的SOD活性较低,POD活性较高。对于秋花生来说,对照下的SOD活性最高,绿膜下的SOD活性最低。蓝膜下的POD活性最低,黄膜下的POD活性最高。春花生果实的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和产量以白膜下的最大,其次为黄膜。秋花生果实的饱果率、百仁重和产量以黄膜下的最大,其次为白膜。春花生果实的蛋白质含量以绿膜下的最大,其次为白膜,紫膜处理最低。春花生果实的粗脂肪含量以蓝膜下的最大,其次为白膜,绿膜下的最小。春花生果实的油酸/亚油酸以黄膜下的最大,其次为对照,蓝膜下的最小。不同处理对春花生果实维生素C的含量没有影响。秋花生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以白膜下的最大,其次为黄膜,对照下的最小。粗脂肪含量以白膜和蓝膜下的最大,对照下的最小。不同处理对秋花生果实的蛋白质含量和油酸/亚油酸没有显着影响。
木合塔尔·扎热[9](2009)在《尖果沙枣幼苗抗旱特性及其对外源脱落酸和外源硅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尖果沙枣(Elaeagnus oxycarpa Schlecht.)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树种,具有较强的抗旱、耐盐、防风沙能力。本文选取尖果沙枣的一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实验分为两大部分:(1)自然干旱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70%(CK)、60%、50%、40%、30%、20%、10%、5%;(2)控水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T1:7075%(CK)、T2:5055%、T3:3540%和T4:1520%。另外,向控水处理T1(CK)、T3和T4分别施加外源硅和外源脱落酸。控水干旱处理时间为10d、20d、30d。本文主要研究了自然干旱和控水处理下,尖果沙枣幼苗的生长、光合特征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渗透调节物质和活性氧清除酶类活性的变化及其对外源硅和脱落酸的响应。主要结论如下:1.在自然干旱下,土壤相对含水量从70%降到40%的时段,尖果沙枣幼苗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和光合色素含量均达到最大值,而叶片膜透性有所下降,植株叶片从浅绿色逐渐变成暗绿色,植株长势健壮;土壤相对含水量从30%至20%时段,幼苗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和活性氧清除酶类活性均开始下降,叶片细胞膜透性开始上升,但与对照(70%)差异不显着;土壤相对含水量20%以下时,净光合速率、根系活力、活性氧清除酶类活性均剧烈下降,而细胞膜透性和游离脯氨酸含量迅速上升,大部分叶子开始发黄而枯干,虽然尖果沙枣幼苗受到一定的伤害,但仍能存活。尖果沙枣幼苗永久萎蔫系数为4.3%。2.在控水处理下,尖果沙枣幼苗各处理的侧枝相对生长速率明显大于主枝,其中T2始终保持较高的整株相对生长速率,生物量也达到最大值。使用外源硅对T3的相对生长速率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而使用外源脱落酸对T4的相对生长速率明显增高。使用外源硅能促进各处理地上部分的生长,而外源脱落酸能促进地下部分的生长,提高根冠比。3.在不同的控水处理下,尖果沙枣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T2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因轻度干旱的补偿效应始终保持较高而稳定的水平。T1和T2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表现出单峰趋势,而T3和T4呈现出双峰趋势。4.在处理20d,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下降,尖果沙枣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T2和T3处理的叶绿素荧光各参数均保持较高水平。各干旱处理幼苗的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分别为T1=0.791、T2=0.819、T3=0.822、T4=0.761,都在正常范围(0.75-0.85)内。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表明,T2处理的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PSⅡ的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等荧光参数达到稳定所需要的平均时间较短。5.随着干旱持续时间的延长,各处理叶片丙二醛含量和POD活性逐渐下降,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上升。总之,在自然干旱下,受轻度干旱(SWRC≥40%)的尖果沙枣幼苗的净光合速率、光合色素含量、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均保持高水平,植株生长较健壮;在控水干旱处理中,T2处理10d、20d、30d的幼苗长势最健壮,各生理生化指标均保持最佳。由此认为,尖果沙枣适合种植在相对含水量为50%左右的轻度干旱土壤中,而且永久萎蔫系数为4.3%,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外源硅对T3的伤害程度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外源脱落酸对T3和T4的效果较明显。
黄茂林[10](2009)在《免耕下不同轮作系统的作物生产力及土壤环境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的严重区域之一。其脆弱的生态系统结构使之成为全球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域,合理、永续利用土地,防止水土流失、风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面临巨大的人口、资源压力,这种严峻形式决定了陕北需要有自己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如何固土、蓄水、保墒、遏制沙尘和提高作物生产力就成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本论文基于免耕具有蓄水、保墒、固土等作用,分别以玉米品种沈玉17号,大豆品种晋豆20号,红小豆品种龙小豆2号和马铃薯品种中薯5号为供试材料,采用大田小区随机区组试验,以传统翻耕为对照,结合化肥、有机肥、无肥三个肥料水平,两个轮作系统(玉米-大豆;红小豆-马铃薯)的控制和观测,研究了不同轮作系统下作物叶片保护酶、光合作用及作物生产力对免耕施肥的响应;农田土壤杂草种子库、土壤酶活性对免耕施肥及作物的土壤环境效应,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具有较高生产力及较优土壤环境效应的耕作模式。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试验证实了免耕能降低陕北黄土丘陵区玉米灌浆期、大豆鼓粒期叶片膜脂过氧化作用,提高叶绿素含量,延缓叶片的衰老,从而有利于干物质的生产、积累和分配,为免耕下作物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准备了光合作用的器官基础。免耕施肥(纯N[尿素46%]230kg/hm2,P2O5150 kg/hm2)能有效延缓大豆鼓粒期叶片的衰老,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强作物抗旱能力。2.发现了免耕有机肥、免耕化肥对提高大豆净光合速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免耕化肥、免耕有机肥能提高大豆盛花期瞬时水分利用效率,中午高峰期免耕化肥达到了11.9μmol(CO2)?mmol-1(H2O),免耕有机肥达到了11.2μmol(CO2)?mmol-1(H2O)。其中,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温、光合有效辐射及基于叶温的蒸汽压亏缺是大豆光合作用的促进因子;细胞间CO2浓度、空气中CO2、空气相对湿度为主要的限制因子。这为免耕下作物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准备了光合生理基础。3.试验进一步确证了在免耕下四种作物均表现出较高的生产力。如在安塞2008年降雨比多年降雨的平均值低33%条件下,玉米产量免耕化肥比翻耕化肥提高了10%,大豆提高了3%,红小豆提高了36%,马铃薯提高了12.9%。马铃薯、红小豆、玉米等免耕化肥下生产力较高,大豆免耕有机肥下生产力较高。低于这个月均降雨值,免耕对作物生产力的影响较小。4.试验证明了玉米、大豆是黄土丘陵沟壑旱作农区免耕下农田抑制杂草较为适宜的作物,其土壤杂草种子库密度分别为1734.3粒·m- 2和2069.7粒·m-2。发现了翻免耕化肥下农田土壤种子库相似性的异向变化趋势〔免耕化肥的土壤种子库相似性较高(0.67~0.92),翻耕化肥相似性较低(0~0.63)〕,翻免耕有机肥、无肥相似性的同向变化趋势〔翻免耕有机肥、无肥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0.5~0.8)〕。玉米免耕有机肥、大豆免耕化肥和免耕有机肥分别是黄土丘陵区免耕下农田抑制杂草较为适宜的耕作管理方式,其农田生态效应是能够竞争性抑制杂草的蔓延,优化土壤环境,杂草的多样性高且比较均衡,杂草的种子库密度低,原有生态系统比较稳定。5.试验发现玉米、大豆、红小豆免耕施肥,马铃薯翻免耕有机肥农田土壤脲酶、蔗糖酶田间响应为:在作物生长期活性比较高,收获后活性很快降低。这种响应有利于提高作物生长期土壤肥效,减少作物收获后温室气体的排放。6.确定了具有较高农田生产力和土壤环境生态效益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一种耕作模式为玉米-大豆轮作系统,玉米为免耕化肥,大豆为免耕有机肥。
二、水分胁迫对燥红土和变性土上玉米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分胁迫对燥红土和变性土上玉米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甜菜纸筒苗抗旱性生理指标的差异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项目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甜菜纸筒苗相对电导率的差异 |
2.2 甜菜纸筒苗过氧化物酶 (POD) 活性的差异 |
2.3 甜菜纸筒苗可溶性蛋白质的差异 |
2.4 不同甜菜纸筒苗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差异 |
3 讨论 |
3.1 不同纸筒苗电导率的差异 |
3.2 甜菜纸筒苗过氧化物酶活性 (POD) 的差异 |
3.3 甜菜纸筒苗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差异 |
4 结论 |
(2)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生长、光合生理及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Abbreviations)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扁蓿豆 |
1.1 分类与分布 |
1.2 形态特征 |
1.3 植物学特性 |
1.4 饲用价值及利用技术 |
1.5 栽培技术 |
1.6 抗旱性研究 |
2 水分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2.1 水分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2.2 水分胁迫对水分关系的影响 |
2.3 水分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2.4 水分胁迫对植物氧化损伤 |
2.5 水分胁迫对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3 植物抗旱的适应机制 |
3.1 逃避 |
3.2 形态结构 |
3.3 气孔调节 |
3.4 抗氧化防御 |
3.5 细胞膜稳定性 |
3.6 渗透调节 |
3.7 植物生长调节剂 |
4 水杨酸的生理效应及提高植物抗旱性的研究 |
4.1 水杨酸的生理效应 |
4.2 水杨酸诱导植物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
5.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分枝期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供试材料 |
1.3 实验设计与方法 |
1.4 测定指标和方法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分枝期生长的影响 |
2.2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分枝期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及细胞膜稳定性的影响 |
2.3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分枝期抗氧化酶活性和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2.5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分枝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分枝期生长的影响 |
3.2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分枝期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及细胞膜稳定性的影响 |
3.3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分枝期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4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分枝期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3.5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分枝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三章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孕蕾期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供试材料 |
1.3 实验设计与方法 |
1.4 测定指标和方法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孕蕾期生长的影响 |
2.2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孕蕾期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及细胞膜稳定性的影响 |
2.3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孕蕾期抗氧化酶活性和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2.4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孕蕾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孕蕾期生长的影响 |
3.2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孕蕾期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及细胞膜稳定性的影响 |
3.3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孕蕾期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4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孕蕾期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3.5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孕蕾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四章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初花期生长、光合生理及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供试材料 |
1.3 实验设计与方法 |
1.4 测定指标和方法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初花期生长和饲草产量的影响 |
2.2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初花期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及细胞膜稳定性的影响 |
2.3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初花期抗氧化酶活性和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2.4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初花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
2.5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初花期饲草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初花期生长和饲草产量的影响 |
3.2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初花期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及细胞膜稳定性的影响 |
3.3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初花期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4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初花期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3.5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初花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
3.6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初花期饲草品质的影响 |
第五章 总体讨论和全文结论 |
1 总体讨论 |
1.1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生长的影响 |
1.2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细胞膜稳定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1.3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1.4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光合作用的影响 |
1.5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初花期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就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影响油茶栽植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油茶概述 |
1.2 影响苗木栽植成活率和生长因素的研究 |
1.2.1 水分胁迫与苗木生长发育 |
1.2.2 失水程度与苗木栽植成活率 |
1.2.3 栽植措施与苗木栽植成活率 |
1.2.4 水分胁迫与苗木生理生化指标 |
1.3 提高油茶造林成活率的措施 |
2、引言 |
3、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2 试验地概况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栽植处理措施 |
3.3.2 测定内容 |
3.3.3 数据统计分析 |
4、结果与分析 |
4.1 苗木失水程度与束缚水、自由水等含量的关系 |
4.2 苗木存放环境对失水的影响 |
4.2.1 温、湿度与失水速率的关系 |
4.2.2 存放方式与失水程度、失水速率的关系 |
4.2.3 苗木不同部位之间的失水速率比较 |
4.3 影响油茶栽植成活率的主要因素 |
4.3.1 失水程度与栽植成活率的关系 |
4.3.2 栽植措施对成活率的影响 |
4.4 失水程度对苗木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4.4.1 失水程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4.4.2 失水程度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4.3 失水程度对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4.4.4 失水程度与电阻值的关系 |
5、结论 |
6、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太阳扇(Scaevola aemula)对环境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逆境生理理论 |
1.2 高温胁迫与植物的抗逆性 |
1.2.1 高温胁迫对植物形态生长的影响 |
1.2.2 高温胁迫对色素含量的响应 |
1.2.3 高温胁迫对植物丙二醛含量的响应 |
1.2.4 高温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响应 |
1.2.5 高温胁迫对植物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
1.3 水分胁迫与植物的抗逆性 |
1.3.1 水分胁迫对植物形态生长的影响 |
1.3.2 水分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响应 |
1.3.3 水分胁迫对植物丙二醛含量的响应 |
1.3.4 水分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响应 |
1.3.5 水分胁迫对植物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
1.4 光照强度与植物的抗逆性 |
1.4.1 光照对植株形态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
1.4.2 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进展 |
1.4.3 光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1.5 澳大利亚特色花卉太阳扇研究现状 |
1.5.1 太阳扇概述 |
1.5.2 扇子花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
1.5.3 Scaevola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
1.5.4 Scaevola属植物培育研究进展 |
1.5.5 Scaevola属植物开发利用进展 |
第2章 研究概况 |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太阳扇对高温胁迫形态和生理响应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高温胁迫对太阳扇形态特征的影响 |
3.2.2 高温胁迫对太阳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3 高温胁迫对太阳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2.4 高温胁迫对太阳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2.5 高温胁迫对太阳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2.6 高温胁迫对太阳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2.7 高温胁迫对太阳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8 高温胁迫对太阳扇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3.2.9 高温处理对太阳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3.2.10 高温胁迫下太阳扇各项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3 结论与讨论 |
3.3.1 高温胁迫对太阳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2 高温胁迫对太阳扇MDA含量的影响 |
3.3.3 高温胁迫对太阳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3.3.4 高温胁迫对太阳扇抗氧化酶体系活性含量的影响 |
第4章 太阳扇对水分胁迫形态和生理响应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数据分析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水分胁迫对太阳扇形态特征的影响 |
4.2.2 水分胁迫对太阳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2.3 水分胁迫对太阳扇MDA含量的影响 |
4.2.4 水分胁迫对太阳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2.5 水分胁迫对太阳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4.2.6 水分胁迫对太阳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2.7 水分胁迫对太阳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2.8 水分胁迫对太阳扇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4.2.9 水分胁迫对太阳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4.2.10 水分胁迫下太阳扇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3 结论与讨论 |
4.3.1 水分胁迫对太阳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2 水分胁迫对太阳扇MDA含量的影响 |
4.3.3 水分胁迫对太阳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4.3.4 水分胁迫对太阳扇抗氧化酶体系活性的影响 |
第5章 太阳扇对光照胁迫形态和生理响应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光照胁迫对太阳扇形态特征的影响 |
5.2.2 光照胁迫对太阳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5.2.3 光照胁迫对太阳扇MDA含量的影响 |
5.2.4 光照胁迫对太阳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5.2.5 光照胁迫对太阳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5.2.6 光照胁迫对太阳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5.2.7 光照胁迫对太阳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2.8 光照胁迫对太阳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5.2.9 光照胁迫下太阳扇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3 结论与讨论 |
5.3.1 光照胁迫对太阳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5.3.2 光照胁迫对太阳扇MDA含量的影响 |
5.3.3 光照胁迫对太阳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5.3.4 光照胁迫对太阳扇抗氧化酶活性体系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所发表的文章和参研课艇 |
(6)外源物质诱导移栽期烤烟抗旱性的光合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黑龙江省烤烟生产概况分析 |
1.1.2 黑龙江省烤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特性的研究进展 |
1.2.2 植物抵御干旱的途径 |
1.2.3 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植物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
1.2.4 外源氯化钙诱导植物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
1.2.5 外源水杨酸诱导植物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
1.2.6 外源乙酰水杨酸诱导植物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 |
2 干旱胁迫对烤烟幼苗光合特性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2.1 本章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2.2.3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干旱胁迫对烤烟幼苗光合参数的影响 |
2.3.2 干旱胁迫对烤烟幼苗慢相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2.3.3 干旱胁迫对烤烟幼苗慢相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2.3.4 干旱胁迫对烤烟幼苗Q_A~-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
2.3.5 干旱胁迫对烤烟幼苗叶片能量分配参数的影响 |
2.3.6 干旱胁迫对烤烟幼苗单位PSⅡ单位反应中心比活参数的影响 |
2.3.7 干旱胁迫对烤烟幼苗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外源钙对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光系统Ⅱ的影响 |
3.1 本章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处理方法 |
3.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3.2.4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外源钙对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慢相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3.3.2 外源钙对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快相荧光动力曲线的影响 |
3.3.3 外源钙对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Q_A~-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
3.3.4 外源钙对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能量分配参数的影响 |
3.3.5 外源钙对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单位PSⅡ单位反应中心比活参数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外源茉莉酸甲酯对干旱及复水下烟苗光合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4.1 本章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4.2.4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4.3.2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
4.3.3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
4.3.4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叶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
4.3.5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
4.3.6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
4.3.7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3.8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
4.3.9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复水后光合特性的影响 |
4.3.10 外源MeJA对烤烟幼苗干旱胁迫下复水后生理特性的影响 |
4.3.11 外源MeJA对干旱及复水下烤烟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12 外源MeJA对干旱及复水下烤烟幼苗叶片初始荧光的影响 |
4.3.13 外源MeJA对干旱及复水下烤烟幼苗叶片最大荧光的影响 |
4.3.14 外源MeJA对干旱及复水下烤烟幼苗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
4.3.15 外源MeJA对干旱及复水下烤烟幼苗叶片潜在光化学活性的影响 |
4.3.16 外源MeJA对干旱及复水下烤烟幼苗叶片实际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
4.3.17 外源MeJA对干旱及复水下烤烟幼苗叶片电子传递速率的影响 |
4.3.18 外源MeJA对干旱及复水下烤烟幼苗叶片光化学猝灭系数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外源水杨酸对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膜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5.1 本章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处理方法 |
5.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5.2.4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外源SA对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5.3.2 外源SA对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叶片初始荧光和最大荧光的影响 |
5.3.3 外源SA对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叶片初始荧光和最大荧光的影响 |
5.3.4 外源SA对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
5.3.5 外源SA对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叶片电子传递速率的影响 |
5.3.6 外源SA对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叶片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的影响 |
5.3.7 外源SA对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叶片丙二醛和对电解质渗漏率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乙酰水杨酸和氯化钙对干旱和复水后烤烟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6.1 本章前言 |
6.2 材料方法 |
6.2.1 试验材料 |
6.2.2 处理方法 |
6.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6.2.4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干旱和复水下ASA和CaCl_2对烤烟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6.3.2 干旱和复水下ASA和CaCl_2对烤烟幼苗叶片初始荧光、最大荧光和最大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
6.3.3 干旱和复水下ASA和CaCl_2对烤烟幼苗叶片实际光化学效率和电子传递速率的影响 |
6.3.4 干旱和复水下ASA和CaCl_2对烤烟幼苗叶片电子传递速率的影响 |
6.3.5 干旱和复水下ASA和CaCl_2对烤烟幼苗叶片非光化学淬灭系数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水稻OSNOX2基因的表达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列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前言 |
1. 植物体内的干旱胁迫响应机制 |
1.1 干旱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 干旱胁迫下的活性氧伤害与植物的抗氧化防御系统 |
1.3 干旱胁迫下植物的渗透调节 |
1.4 干旱胁迫信号的感受和传递 |
1.5 植物抗旱相关基因的表达 |
2. 水稻干旱胁迫响应研究进展 |
2.1 干旱胁迫影响水稻形态结构 |
2.2 干旱胁迫影响水稻生理生态 |
2.3 干旱胁迫影响水稻的产量与品质 |
2.4 干旱胁迫诱导的蛋白表达 |
2.5 水稻抗旱性分子生物学研究 |
3. 植物NOX酶的结构及其功能 |
3.1 质膜NADPH氧化酶(PM-NOX)的结构与类型 |
3.2 植物质膜NADPH氧化酶(PM-NOX)参与众多生理过程并受多种因素调控 |
3.3 水稻NOX酶家族及其功能研究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处理 |
2.2 突变体筛选及鉴定 |
2.3 叶绿素含量测定 |
2.4 叶片ROS组化染色分析 |
2.5 土壤含水量测定 |
2.6 叶片抗氧化物酶的提取与活性测定 |
2.7 叶片H_2O_2含量和O_2~-释放水平的测定 |
2.8 水稻总NADPH氧化酶提取及活性测定 |
2.9 MV处理及电导率测定 |
2.10 干旱胁迫下WT和osnox2叶片全基因组基因表达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3.1 突变体筛选及鉴定 |
3.2 WT和osnox2的形态特征及基本参数 |
3.3 WT与osnox2叶片H_2O_2和O_2~-的组化染色反应 |
3.4 土壤含水量测定 |
3.5 WT与osnox2叶片抗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结果 |
3.6 WT与osnox2叶片中H_2O_2和O_2~-含量分析 |
3.7 WT与osnox2叶片总PM-NOX酶活性 |
3.8 WT与osnox2的抗氧化能力分析 |
3.9 突变体osnox2全基因组基因表达分析 |
3.9.1 水稻osnox2差异表达基因 |
3.9.2 WT和osnox2差异表达的基因火山图 |
3.9.3 WT与osnox2差异表达基因的维恩分析图 |
3.9.4 水稻osnox2和WT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热图 |
第四章 讨论 |
4.1 OSNOX2基因表达缺失突变显着影响水稻形态结构等基本农艺性状 |
4.2 OSNOX2基因表达缺失突变使水稻植株对干旱的响应更为剧烈 |
4.3 OSNOX2基因表达缺失突变使水稻对干旱胁迫更为敏感 |
4.4 OSNOX2基因表达缺失突变降低了水稻植株的抗氧化能力 |
4.5 OSNOX2基因与水稻抗逆性及水稻众多正常发育调控过程密切相关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清单 |
附件 |
水稻大杆性状的解剖学与生理学特征 |
References |
(8)不同颜色光质膜对花生生理特性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花生的营养价值 |
1.2 光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
1.3 太阳光的光谱成分分析及其对植物的生理作用 |
1.3.1 红外光的光谱成分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
1.3.2 可见光的光谱成分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
1.3.3 紫外光的光谱成分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
1.4 不同颜色光质膜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
1.5 不同光质膜内透射光光谱成份的比较 |
1.6 光受体 |
1.7 花生的覆盖栽培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
1.7.1 白间黑地膜覆盖花生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
1.7.2 花生除草地膜覆盖花生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
1.7.3 渗水地膜覆盖花生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
1.7.4 双层塑料薄膜覆盖花生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
1.7.5 光降解除草地膜覆盖花生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
1.8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及田间实验设计 |
2.1.1 供试材料 |
2.1.2 田间实验设计 |
2.2 测定项目和取样方法 |
2.3 田间实验和室内分析测定 |
2.3.1 农艺性状的调查 |
2.3.2 光合特性的测定 |
2.3.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3.4 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2.3.5 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2.3.6 花生籽粒中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
2.3.7 花生籽粒中维生素C 含量的测定 |
2.3.8 花生籽粒中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
2.3.9 花生籽粒中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春花生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1 不同颜色光质膜对春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 |
3.1.1.1 不同颜色光质膜对春花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1.2 不同颜色光质膜对春花生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1.3 不同颜色光质膜对春花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3.1.2 不同颜色光质膜对春花生农艺性状的影响 |
3.1.3 不同颜色光质膜对春花生果实品质的影响 |
3.1.3.1 不同颜色光质膜对春花生果实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1.3.2 不同颜色光质膜对春花生果实维生素C 含量的影响 |
3.1.3.3 不同颜色光质膜对春花生果实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
3.1.3.4 不同颜色光质膜对春花生果实油酸/亚油酸(O/L)的影响 |
3.2 秋花生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颜色光质膜对秋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 |
3.2.1.1 不同颜色光质膜对秋花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1.2 不同颜色光质膜对秋花生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1.3 不同颜色光质膜对秋花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3.2.2 不同颜色光质膜对秋花生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3 不同颜色光质膜对秋花生果实品质的影响 |
3.2.3.1 不同颜色光质膜对秋花生果实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2.3.2 不同颜色光质膜对秋花生果实维生素C 含量的影响 |
3.2.3.3 不同颜色光质膜对秋花生果实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
3.2.3.4 不同颜色光质膜对秋花生果实油酸/亚油酸(O/L)的影响 |
4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尖果沙枣幼苗抗旱特性及其对外源脱落酸和外源硅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
1.1 前言 |
1.2 植物的抗旱性及其对硅和脱落酸的响应 |
1.2.1 干旱胁迫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2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效应 |
1.2.3 脱落酸与植物抗逆性 |
1.2.4 硅与植物抗逆性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种植 |
2.1.1 实验材料 |
2.1.2 材料培养 |
2.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2.3 试验方法 |
2.3.1 生长量参数测定 |
2.3.2 永久萎蔫系数的测定 |
2.3.3 根系活力、叶片相对含水量测定 |
2.3.4 膜脂过氧化及活性氧清除酶活性测定 |
2.3.5 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测定 |
2.3.6 光合特征参数测定 |
2.3.7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测定 |
2.4 实验数据分析 |
2.5 气候因子(空气温度、湿度)变化情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尖果沙枣幼苗对自然干旱的响应 |
3.1.1 叶片含水量及根系活力的变化 |
3.1.2 叶片细胞膜透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3.1.3 叶片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变化 |
3.1.4 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 |
3.1.5 光合作用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 |
3.1.6 自然干旱下尖果沙枣幼苗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2 不同干旱胁迫下尖果沙枣幼苗对外源脱落酸和外源硅的响应 |
3.2.1 外源脱落酸和外源硅对尖果沙枣幼苗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
3.2.2 外源脱落酸和外源硅对尖果沙枣幼苗叶片含水量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3 外源脱落酸和外源硅对尖果沙枣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2.4 外源脱落酸和外源硅对尖果沙枣幼苗叶片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影响 |
3.2.5 外源脱落酸和外源硅对尖果沙枣幼苗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3.2.6 外源脱落酸和外源硅对尖果沙枣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
3.2.7 外源脱落酸和外源硅对尖果沙枣幼苗叶绿素荧光特征参数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控水干旱处理的起点选择 |
4.2 自然干旱下尖果沙枣幼苗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
4.3 干旱胁迫下尖果沙枣幼苗的生长量的变化与外源硅和脱落酸 |
4.4 干旱胁迫下尖果沙枣幼苗的根系活力、渗透调节物质与外源硅和脱落酸 |
4.5 干旱处理下尖果沙枣叶片细胞膜透性、保护酶类活性与外源硅和脱落酸 |
4.6 干旱胁迫下尖果沙枣幼苗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与外源硅和脱落酸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图 |
(10)免耕下不同轮作系统的作物生产力及土壤环境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选题的意义 |
1.1.1 耕作方式的演变及特点 |
1.1.2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 |
1.3 选题的依据 |
1.3.1 理论依据 |
1.3.2 技术依据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1 保护性耕作的起源 |
1.4.2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
1.4.3 保护性耕作的理论研究 |
1.4.3.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化学性质影响 |
1.4.3.2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 |
1.4.3.3 保护性耕作对环境的影响 |
1.4.3.4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
1.4.3.5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1.5 中国保护性耕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1.5.1 中国保护性耕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1.5.2 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对策及建议 |
1.6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目标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第三章 作物生理与产量 |
3.1 免耕下灌浆期玉米、鼓粒期大豆叶片过氧化作用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3.1.1 测定与分析方法 |
3.1.1.1 测定方法 |
3.1.1.2 数据分析 |
3.1.2 结果与分析 |
3.1.2.1 免耕施肥对灌浆期玉米、鼓粒期大豆叶片 POD 活性的影响 |
3.1.2.2 免耕施肥对灌浆期玉米、鼓粒期大豆叶片 MDA 含量的影响 |
3.1.2.3 免耕施肥对灌浆期玉米、鼓粒期大豆叶片Pro 含量的影响 |
3.1.2.4 免耕施肥对灌浆期玉米、鼓粒期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3 讨论 |
3.1.4 结论 |
3.2 免耕施肥对盛花期大豆光合生理的影响 |
3.2.1 测定与分析方法 |
3.2.1.1 测定方法及指标 |
3.2.1.2 数据分析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2.1 免耕施肥对盛花期大豆光合特性日变化的影响 |
3.2.2.2 免耕施肥对盛花期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3.2.2.3 大豆净光合速率与各影响因子日变化的相关分析 |
3.2.3 结果与讨论 |
3.3 免耕施肥下两个轮作系统的生产力及水分利用效率 |
3.3.1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3.2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3.2.1 经济产量及经济效益 |
3.3.2.2 水分利用效率 |
3.3.2.3 数据分析 |
3.3.3 结果与分析 |
3.3.3.1 试验地2007-2008 年降水特征 |
3.3.3.2 免耕施肥对不同作物经济产量的影响 |
3.3.3.3 免耕施肥对不同作物年均经济效率的影响 |
3.3.3.4 免耕施肥对不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3.3.4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免耕施肥下农田土壤种子库特征 |
4.1 土壤种子库的取样与萌发 |
4.2 数据分析与处理 |
4.2.1 土壤种子库密度 |
4.2.2 数据分析 |
4.2.3 物种多样性 |
4.2.4 相似性系数 |
4.3 结果 |
4.3.1 不同作物及处理对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的影响 |
4.3.2 不同作物及处理对土壤种子库密度分布的影响 |
4.3.3 不同作物及处理对土壤种子库的多样性的影响 |
4.3.4 不同作物及处理对土壤种子库的相似性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五章 免耕下两种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
5.1 测定方法与分析 |
5.1.1 土壤取样 |
5.1.2 测定与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作物及处理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5.2.2 不同作物及处理对土壤蔗糖活性的影响 |
5.2.3 四种作物的不同处理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5.2.4 四种作物的不同处理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5.3 讨论与结论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水分胁迫对燥红土和变性土上玉米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甜菜纸筒苗抗旱性生理指标的差异试验初报[J]. 刘娜,宋柏权,杨骥. 中国农学通报, 2012(31)
- [2]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扁蓿豆生长、光合生理及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崔秀妹.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3]茉莉酸甲酯对干旱及复水下烤烟幼苗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的影响[J]. 金微微,张会慧,王炎,王鹏,焦志丽,朱文旭,孙广玉. 干旱区地理, 2011(06)
- [4]影响油茶栽植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及其机理研究[D]. 张四七. 安徽农业大学, 2011(01)
- [5]太阳扇(Scaevola aemula)对环境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D]. 蔡兴华. 西南大学, 2011(10)
- [6]外源物质诱导移栽期烤烟抗旱性的光合生理研究[D]. 张会慧. 东北林业大学, 2011(11)
- [7]水稻OSNOX2基因的表达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D]. 周丛义. 浙江大学, 2011(07)
- [8]不同颜色光质膜对花生生理特性和品质的影响[D]. 李泽军.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
- [9]尖果沙枣幼苗抗旱特性及其对外源脱落酸和外源硅的响应[D]. 木合塔尔·扎热. 新疆农业大学, 2009(11)
- [10]免耕下不同轮作系统的作物生产力及土壤环境效应[D]. 黄茂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