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跆拳道专家曹涛信箱(论文文献综述)
李守培[1](2010)在《《中华武术》杂志的传播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一部武术发展史就是一部武术传播史”,在几千年岁月的演进中,武术始终于荆棘丛生中艰难前行、传播。如今,社会的更迭已悄然将武术推入了一个几千年未有之危局,武术杂志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华武术的关键平台,在武术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加引人瞩目。面对武术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繁多问题,已有众多学者、专家致力于此一领域的研究。迄今为止,虽然已有大批的武术发展研究成果问世,但从武术传播的视角出发,对武术杂志做出系统、深入研究的仍是凤毛麟角,或者说尚属空白。鉴于此,本论文以中国唯一国家级武术刊物——《中华武术》杂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移植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有针对性地、系统地研究了《中华武术》杂志的发展历程及不同发展阶段下的栏目设置情况、《中华武术》杂志的武技传播内容流变情况及流变的原因与影响、《中华武术》杂志中的“本期话题”与“学术版”等特色版块、《中华武术》杂志面临的困境以及《中华武术》杂志的发展策略等问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掀开了历史新的一页,神州大地,生机盎然。党和国家对武术的发展高度重视,武术学习热潮盛况空前。经过当时国家体委党组的认真讨论,决定创办一份统揽全局、高水平带有指导性的武术专业刊物。1982年10月25日,《中华武术》——我国第一份全国性的武术科普杂志应运而生。时至今日(2009年第7期),《中华武术》杂志已走过了27个春秋,从“武术传播内容流变”的角度,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982年——1996年:挖掘整理社会武术,推广宣传竞技武术;1997年——1999年:竞技武术与社会武术并行,太极拳渐现峥嵘;2000年——2004年:太极拳法独领风骚,竞技散打一现昙华;2005年——2009年7月:社会武术兴盛,学术版应需而生。每一阶段的栏目设置均紧紧围绕本阶段的主题而展开。将武技传播内容的流变分国外武技和武术两部分做了梳理。首先,将国外武技在《中华武术》杂志中传播内容的流变特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就国度而言,杂志走了“由近及远”的路线,在前两个发展阶段主要介绍的是亚洲武技(主要包括朝鲜、韩国、泰国、日本等国家的武技),第三、四阶段扩展到了西方及巴西的武技;二是就武技种类而言,杂志采用了“抓大挂小”的方式,重点介绍了跆拳道、空手道、泰拳、合气道、剑道和拳击等国际流行武技,间或介绍了一些较为罕见的武技,如菲律宾的武技、印尼和马来武技、缅甸武技邦达、印度武技卡拉里帕亚特和以色列军队格斗系统的克拉夫马格系统等武技;三是就武技介绍占用篇幅而言,杂志运用了“峰谷相间”的模式,相对而言,第一、三阶段为介绍国外武技占用了大量篇幅,第二、四阶段则对国外武技的关注较少,2008年至2009年近两年时间内对国外武技的介绍甚至处于空白状态;四是就对国际流行武技的介绍而言,杂志坚持了“恒中有变”的方针,相对来讲,始终重点介绍泰拳和跆拳道,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侧重点的先后介绍了空手道、剑道、合气道与拳击等,其中先后在多个时间段对空手道有连载介绍。其次,将武术在《中华武术》杂志中传播内容的流变特点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单就竞技武术而言,内容传播重点“由技术向赛事转变”,第一阶段着重于竞赛套路的推广,第二阶段多限于赛事信息,第三阶段侧重于对散打技术及“散打王”赛事的报道,第四阶段重点在全运会与奥运会上;二是单就社会武术而言,内容传播方式“由‘一把抓’向‘弹钢琴’转变”,第一阶段尽量多的刊载了各门拳种、器械套路及功法介绍,走的是“百花齐放”的路线,第二阶段方法逐渐改变,将注意力放在了太极拳上,第三阶段太极拳独领风骚,对其他拳种兼顾较少,第四阶段学会了“弹钢琴”,重点在太极拳,其他社会武术内容兼而有之且变化较多;三是就竞技武术与社会武术传播的关系而言,它们在“并行之中向社会武术偏重”,第一阶段立足社会武术,大力推广竞技武术,第二阶段社会武术内容的比重较大,第三阶段二者内容比重相当,第四阶段传播内容偏重社会武术较多。将《中华武术》杂志武技传播内容流变的原因及影响具体阐释为:一是国家关于武术发展的方针政策深刻影响着《中华武术》杂志的武技传播内容。二是读者的需求引导着《中华武术》杂志的武技传播内容。三是《中华武术》杂志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迫使其不断变更武技传播内容。四是武术发展中的焦点事件促使《中华武术》杂志跟踪报道。以上所阐释的四个方面绝不是相互割裂、泾渭分明的,而是互为因果、相互生发的。概言之,《中华武术》杂志武技传播内容之所以不断流变,正是因为“需要”——国家的需要、武术的需要、读者的需要与杂志的需要。而武技传播内容之不断流变的影响恰在于满足了当时的各种“需要”。“需要”引发“流变”,“流变”满足“需要”,一切皆为“需要”使然。《中华武术》杂志的特色版块较多,本论文选定“本期话题”与“学术版”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在于它们的独特重要性:一则于版块之中可以称得上“特色中的特色”,二则提升了杂志的文化内涵,更具影响力。研究结论为:“本期话题”专栏所探讨话题具有两大特性:焦点性与永恒性。该专栏具有如下重要意义:第一,“本期话题”采用了“‘编者按’+‘群言堂’”的载文形式,体现了《中华武术》杂志办刊理念的提升。第二,“本期话题”平台的设立,有助于提升《中华武术》杂志的权威性。第三,话题本身极具价值,对其进行探讨就更具意义。就“学术版”而言,经统计、分析,《中华武术》杂志的“学术版”在武术学术传播中体现出了两大特征:一是重实验研究,轻人文研究;二是重竞技武术研究,轻社会武术研究。呈现这两大特征的原因则都在于“学术版”的撰稿作者大多为全国各高校体育学院的老师或在读研究生。开辟“学术版”的重要意义是:第一,“学术版”的设立体现了《中华武术》杂志对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视,促进了武术学术的传播,也有利于杂志自身的发展。第二,“学术版”的设立为武术人提供了一方交流学术的平台,改变了《中华武术》纯粹科普杂志的性质。可将其视为《中华武术》杂志立足“科普”兼容“学术”的定位表征。第三,“学术版”的设立体现了《中华武术》杂志“大武术”的办刊理念。针对《中华武术》杂志面临的困境,本论文从外部困境和内部困境两方面做了解析。外部困境有:武术发展不理想制约了《中华武术》杂志的发展;新兴媒体的分众;受众体育兴趣与需求的转变。内部困境为:杂志栏目雷同,内容有同质化倾向;杂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不够,稿源质量有待提高;“学术版”的学术研究导向有误;杂志分销渠道不够完善。关于《中华武术》杂志的发展策略,本论文从内容建设和营销传播两方面提出了建议。内容建设策略为:武术传播需要“大武术”发展观;要以传播武术文化为首要己任;走技击健身化之路,保护传统套路;“本期话题”应严守“焦点性”与“永恒性”发展之路;“学术版”应以人文研究为主,重社会武术研究;杂志应注意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升稿源质量;向多版本方向发展;谨防杂志内容同质化;内容建设须不断创新。《中华武术》杂志的营销传播策略是:加大宣传力度,创造强有力品牌;市场细分,明确定位,目标营销;拓展分销渠道,完善发行体系;装帧设计须不断完善;与新兴媒体互补融合。
孙法磊[2](2008)在《鹤拳段位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传统武术能否更好的得以继承和发展,是关系到我国武术发展的大事。最近有关学者提出从人类非物质文化的高度来抢救和保护传统武术,说明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已经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现实,那么在现代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在国外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中,他们把段位制度的晋级模式作为武术推广的手段,然而中国武术自段位制度改革以来,并未出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由于我国武术的体系过于庞杂,无法全面覆盖所有的武术拳种,更无法将所有的武术拳种中的内容进行规范化。因此在段位制度的研究中,进行单一拳种段位制度的研究则成了一项非常迫切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然而要进行这样的课题研究,首先必须对一个拳种进行细致的田野调查,其次要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的保障。鹤拳段位制度的研究就是在台湾武艺研究会进行田野调查之后提出的进行段位制度改革的单一拳种,使得我国对于单一拳种的研究变成了可能。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的各种武术的段位制度的规章制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组成,并对具体细节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各国武术在段位制度实施中的优缺点,并结合鹤拳在当前的发展情况,提出鹤拳段位制度改革的方案;通过分析提出鹤拳段位制度的组成有三个主要方面:首先是段位的划分;它包括了段位的划分、段位的标志、段位的称号,以及相应的考核的时间限制和考核的年龄限制;其次是考核体系的设置;它包括了考核的内容以及标准、考核时间以及次数、评分的方式、考官的组成等要素;最后是段位的审批管理监督体系的设置;它包括了段位制度管理机构的组成、考核权和审批权的分配、以及段位制度的管理以及监督等要素。通过此次段位制度的研究,能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有一定的帮助,并对其它拳种段位制度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周若夫[3](2003)在《对现行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北京申奥成功,竞技武术倍受人们关注,竞技武术散打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竞赛规则是否符合其未来发展的需要,本课题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现行武术散打竞赛规则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1、现行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在比赛的公平性、客观性和裁判方法的可操作性方面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基本上符合武术散打运动发展的需要。2、补充规则对比赛时间的缩短,男子体重级别增加符合国际发展的趋势,是武术散打运动向国际化发展的要求。3、比赛护具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比赛的刺激性,但降低了安全性,不符合武术散打向奥运方向发展的要求。4、当前竞技散打比赛中,“踢、打、摔”技术得分比例不平衡,其中摔法得分占较大比例,使得以踢打为主,打摔结合的散打技术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5、在裁判方法中,关于“击中”的标准的客观性有待提高,“互打互踢”的裁判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规则中对“死拉硬推”的判罚有利于散打技术动作的规范,但其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完善;抑制比赛中的抱缠现象,主要是加大对消极搂抱的判罚力度。 提出相关建议:1、在制定和修改规则时,要区分不同形式的散打比赛,竞技武术散打比赛,要以比技术为主,注意安全性。商业性散打比赛,在安全的基础上,更注重比赛的观赏性。2、建议在竞技武术散打比赛中采用“拳套、护齿、护裆、护头、护胸”的形式。3、建议将得分标准中得4分条款改为得2分;取消用腿法击中对方小腿得分的条款,将用腿法击中头部的分值提高到2分;取消贴身摔法,提倡接腿快摔。4、建议对“互打互踢”的裁判方法采用看中间击打效果的判定方法。并加强对电子护具的研制,提高散打比赛评分的公平性和准确性。5、建议在裁判方法中对“消极搂抱与其他形式搂抱”作具体解释,严格加强对消极搂抱的判罚力度,抑制抱缠现象。6、建议加紧对女子散打项目的有关问题的研究,研制适合女子项目比赛的服装、护具。
二、跆拳道专家曹涛信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跆拳道专家曹涛信箱(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武术》杂志的传播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前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 |
1.2.1 体育期刊的发展现状 |
1.2.1.1 体育期刊的区域分布及期刊分类 |
1.2.1.2 体育期刊的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 |
1.2.2 体育期刊面临的困境 |
1.2.3 体育期刊的发展对策 |
1.2.4 武术期刊的发展困境 |
1.2.5 武术期刊的发展出路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3.2.1 文献资料法 |
1.3.2.2 内容分析法 |
1.3.2.3 比较分析法 |
1.3.2.4 专家访谈法 |
1.3.2.5 逻辑分析法 |
1.3.2.6 移植法 |
2.《中华武术》杂志的发展历程及不同发展阶段下的栏目设置解析 |
2.1 《中华武术》杂志的发展历程梳理 |
2.2 《中华武术》杂志不同发展阶段下的栏目设置解析 |
2.2.1 1982年——1996年:挖掘整理社会武术,推广宣传竞技武术 |
2.2.2 1997年——1999年:竞技武术与社会武术并行,太极拳渐现峥嵘 |
2.2.3 2000年——2004年:太极拳法独领风骚,竞技散打一现昙华 |
2.2.4 2005年——2009年7月:社会武术兴盛,学术版应需而生 |
3.《中华武术》杂志的武技传播内容分析 |
3.1 《中华武术》杂志武技传播内容流变梳理 |
3.1.1 《中华武术》杂志中国外武技传播内容流变梳理 |
3.1.2 《中华武术》杂志中武术传播内容流变梳理 |
3.2 《中华武术》杂志武技传播内容流变的原因及影响探析 |
4. 《中华武术》杂志中的特色版块分析 |
4.1 "本期话题"——"焦点性"与"永恒性"武术话题的探讨平台 |
4.1.1 "本期话题"的内容分析 |
4.1.2 "本期话题"的意义研究 |
4.2 "学术版"——《中华武术》立足"科普"兼容"学术"的定位表征 |
4.2.1 "学术版"的内容分析 |
4.2.2 "学术版"的意义研究 |
5.《中华武术》杂志面临的困境解析 |
5.1 《中华武术》杂志面临的外部困境解读 |
5.1.1 武术的发展不理想 |
5.1.2 新兴媒体的分众 |
5.1.3 受众体育兴趣与需求的转变 |
5.2 《中华武术》杂志自身所呈现的内部困境探讨 |
5.2.1 杂志栏目雷同,内容有同质化倾向 |
5.2.2 杂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不够,稿源质量有待提高 |
5.2.3 "学术版"的学术研究导向有误 |
5.2.4 杂志分销渠道不够完善 |
6.《中华武术》杂志的发展策略探究 |
6.1 《中华武术》杂志的内容建设策略探究 |
6.1.1 武术传播需要"大武术"发展观 |
6.1.2 要以传播武术文化为首要己任 |
6.1.3 走技击健身化之路,保护传统套路 |
6.1.4 "本期话题"应严守"焦点性"与"永恒性"发展之路 |
6.1.5 "学术版"应以人文研究为主,重传统武术研究 |
6.1.6 杂志应注意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升稿源质量 |
6.1.7 向多版本方向发展 |
6.1.8 谨防杂志内容同质化 |
6.1.9 内容建设须不断创新 |
6.2 《中华武术》杂志的营销传播策略探究 |
6.2.1 加大宣传力度,创造强有力品牌 |
6.2.2 市场细分,明确定位,目标营销 |
6.2.3 拓展分销渠道,完善发行体系 |
6.2.4 装帧设计须不断完善 |
6.2.5 与新兴媒体互补融合 |
7.结论与结语 |
7.1 结论 |
7.2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着作类 |
论文类 |
期刊类 |
网络类 |
报纸类 |
(2)鹤拳段位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计划的背景及目的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的重要性 |
1.4 文献综述 |
1.4.1 武术段位制度的发展历史 |
1.4.2 武术段位制度的研究情况 |
1.4.3 鹤拳的发展现状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的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分析法 |
2.2.2 逻辑分析法 |
2.2.3 专家咨询法 |
3 段位制度组成的研究 |
3.1 等级划分体系组成的分析 |
3.1.1 跆拳道等级划分体系的分析 |
3.1.2 中国武术等级划分体系的分析 |
3.1.3 空手道等级划分体系的分析 |
3.1.4 剑道等级划分体系的分析 |
3.1.5 合气道等级划分体系的分析 |
3.1.6 台湾太极拳等级划分体系的分析 |
3.1.7 香港咏春拳等级划分体系的分析 |
3.2 考核体系组成的分析 |
3.2.1 跆拳道段位制度考核体系的研究 |
3.2.2 中国武术段位制度考核体系的研究 |
3.2.3 剑道段位制度考核体系的研究 |
3.3 审批、管理、监督问题的分析 |
3.3.1 跆拳道段位制度审批、管理、监督问题的分析 |
3.3.2 中国武术段位制度审批、管理、监督问题的分析 |
3.3.3 剑道段位制度审批、管理、监督问题的分析 |
4 国内外武术段位制度的比较分析 |
4.1 等级划分体系的比较分析 |
4.1.1 等级划分的比较分析 |
4.1.2 等级标志的比较分析 |
4.1.3 等级称号的比较分析 |
4.1.4 等级申请客观条件的比较分析 |
4.2 考核体系的比较分析 |
4.2.1 考核内容与标准的比较分析 |
4.2.2 评分方式的分析 |
4.2.3 考官的分析 |
4.2.4 考核时间和次数的分析 |
4.2.5 考核中特殊情况的分析 |
4.3 审批、管理、监督问题的比较分析 |
4.3.1 各国武术段位制度管理机构对比分析 |
4.3.2 段位制度审批问题的比较分析 |
4.3.3 段位制度管理问题的比较分析 |
4.3.4 段位制度监督问题的比较分析 |
5 鹤拳段位制度研究 |
5.1 鹤拳段位制度提出的原则 |
5.2 鹤拳等级划分体系的研究 |
5.2.1 鹤拳等级制度的类型 |
5.2.2 鹤拳等级划分的研究 |
5.2.3 鹤拳等级标志的研究 |
5.2.4 鹤拳等级称号的研究 |
5.2.5 鹤拳等级申请客观条件的研究 |
5.3 鹤拳考核体系的研究 |
5.3.1 鹤拳考核体系的组成 |
5.3.2 申请人 |
5.3.3 考核内容与标准的研究 |
5.3.4 段、级位考核内容设置的研究 |
5.3.5 评分方式 |
5.3.6 考官 |
5.3.7 考核的时间和次数 |
5.3.8 对特殊申请人的处理 |
5.4 鹤拳审批、管理、监督问题的研究 |
5.4.1 鹤拳段位制度的管理机构 |
5.4.2 鹤拳审批问题的研究 |
5.4.3 鹤拳管理问题的研究 |
5.4.4 鹤拳监督问题的研究 |
5.5 鹤拳荣誉段位的研究 |
5.5.1 鹤拳荣誉段位制度研究的目的 |
5.5.2 鹤拳荣誉段位设置的研究 |
5.5.3 考核的标准 |
5.5.4 考核审批的机构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引文与参考文献 |
致谢 |
(3)对现行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国内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变化的历史回顾 |
1.2 选题依据 |
1.3 文献综述 |
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对现行散打竞赛规则的总体评价 |
3.2 某些条款的修改符合项目发展的需要 |
3.2.1 每局比赛时间的缩短提高了比赛的激烈程度 |
3.2.2 体重分级的增加有利于项目的进一步推 |
3.3 规则的修改在注重比赛观赏性的同时要加强对运动员安全的保护 |
3.4 规则的修改应有利于散打技术水平的提高 |
3.4.1 目前的散打技术现状 |
3.4.2 对规则得分标准的调查 |
3.4.3 对某些裁判方法的调查 |
3.5 关于其他问题的看法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致谢 |
6 主要参考文献 |
7 附件 |
四、跆拳道专家曹涛信箱(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武术》杂志的传播学分析[D]. 李守培. 上海体育学院, 2010(06)
- [2]鹤拳段位制度研究[D]. 孙法磊. 扬州大学, 2008(02)
- [3]对现行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 周若夫. 北京体育大学,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