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港口装卸》2003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刘铁城[1](2020)在《武汉港阳逻港区集装箱铁水联运货运枢纽仿真分析》文中提出为充分发挥武汉阳逻港区集装箱铁水联运优势,对阳逻港区集装箱铁水联运货运枢纽进行仿真分析。根据阳逻港区集装箱铁水联运货运枢纽目前的工作流程,针对港口与集装箱枢纽部门隔离、多方生产流程不统一等问题,提出协调、制定统一计划书等建议,进一步优化该货运枢纽的组织流程;对该枢纽的铁路装卸线布局进行仿真优化,优化后的布局路线集中,对港区水平运输影响小、便于铁运进出调度。
高天佑[2](2014)在《输出型煤炭码头卸车生产调度优化模型和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港口企业的装卸生产调度既是工程技术难题,也是一些复杂的学术问题。为了提高港口生产效率,国内外许多学者一直在探索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基于输出型煤炭码头的装卸生产过程,以卸车优化调度问题为研究对象,本文建立了以火车在港时间最少为目标的数学模型,研究了优化算法,实现了调度问题的求解。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本文首先分析了输出型煤炭码头卸车作业调度的各种关联因素,发现了卸车调度具有研究对象信息繁杂、调度系统可变、可选作业流程多样、解信息量大等特性,进一步研究了卸车作业调度的约束关系,并建立现实作业中的唯一性、作业性质、堆场以及卸车工艺等四个约束关系的数学方程,以火车在港时间最短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卸车作业调度的混合整数规划数学模型,通过实际案例应用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工程适用性。鉴于卸车作业调度的数学模型的求解是一个NP-Hard问题,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港口生产调度过程,提出了一个递阶主副型复合算法:面向火车到达事件的启发式搜索算法和面向翻车机空闲事件的启发式搜索算法。基于未来一段时间内火车达到计划,该算法首先运用面向火车到达事件的启发式搜索算法求解火车作业计划,然后运用面向翻车机空闲事件的启发式搜索算法修正优化火车计划,最终得到更优的火车作业计划。该算法以国内某煤炭码头为对象,进行了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寻求更优的求解算法,本文对调度模型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设计了基于类编码的遗传算法,针对卸车调度的独特性,提出了新的个体编码解码方法,构造了更加适用于实际卸车调度作业的适应度函数,通过实验得到了更加实用可靠的两种终止规则相结合的混合终止条件。遗传算法以同一个煤炭码头为对象,进行实际应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通过具体案例与大量算例实验对两种算法对比分析,遗传算法解的质量更优,灵活性更高,虽然其计算耗时较长,但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因此,遗传算法相比于启发算法更适用于煤炭码头的实际生产。
黄渝[3](2013)在《华湘铁路装卸公司成本核算与控制改进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的物流产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物流行业管理还很不规范。《铁路运输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基本不能满足铁路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对装卸成本的核算规范基本空缺;铁路成本控制主要集中在运输成本方面,而忽视对铁路物流成本的有效控制。因此,对铁路装卸成本核算和控制进行改进研究,对促进铁路企业降低装卸成本、增强竞争力,实现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华湘铁路装卸公司物流装卸成本为研究对象,对公司装卸成本核算与控制的现状进行阐述,指出公司装卸成本核算和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明确产生问题的原因是铁路装卸未引起各界的足够重视;没有建立起综合的成本核算系统和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系统。本文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把装卸成本纳入铁路企业主营业务成本核算、改变装卸成本核算方法以及变二级核算为一级核算等装卸成本核算改进措施,同时从装卸成本的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反馈控制三个方面来探讨装卸公司装卸成本控制的改进对策。最后,提出宏观政策体制保障、人才保障、信息技术保障等方面是改进物流装卸成本核算和控制实施的保障措施。本文在为华湘铁路装卸公司提供指导和参考的同时,也为铁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强化物流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建议。
陈然[4](2011)在《基于产业链治理的中国铁矿石进口贸易市场势力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但是与大买家地位不相称的是中国在铁矿石贸易中尚未形成买方市场势力。近年来中国铁矿石进口呈现量价齐升的局面,不仅给国内钢铁企业带来严重的成本压力,也给下游行业造成冲击。2010年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897亿元人民币,而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三大矿业公司年利润合计高达486亿美元,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利润不到三大矿企合计利润的三分之一。本文的研究主线是:在对我国铁矿石进口贸易买方市场势力和贸易损益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微观个体企业产业链治理入手,研究如何构建我国铁矿石进口贸易买方市场势力。本文对国际贸易中买方市场势力的理解为:企业在进口贸易中争取相对主导地位、努力使交易价格以及其它交易条款向有利于自己的一方偏离并持续获得利润的能力。它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企业或企业组织能够占据足够大的市场份额,这就需要企业或企业组织具备足够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通过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治理来达到。本文研究路径是:首先,系统描述钢铁市场及铁矿石市场的生产贸易,实证测度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所具有的买方市场势力,定量计算近年来中国在铁矿石进口贸易上产生的损益。研究表明,2004年起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和进口价格大幅上升,在铁矿石进口贸易中的损失不断扩大,严重缺乏买方市场势力。在此基础上引入产业链概念,认为阻碍我国形成买方市场势力的原因是产业链控制缺失。其次,阐述产业链治理与买方市场势力形成的双向互动关系,提出从微观个体企业产业链治理入手、最终实现买方市场势力的逻辑体系。逻辑体系为:微观个体企业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的治理增强企业能力,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通过内部扩张或外部兼并扩大企业市场份额,或是几个企业通过创新组合的方式构成新主体(企业组织)占据足够大的市场份额,形成买方市场势力。第三,提出产业链治理的三个环节。在资源控制环节,投资矿山、实现后向一体化;在进口结构控制环节,形成采购同盟提高现有供应链的组织效率;在海运控制方面,形成“钢铁企业+航运企业+造船企业”的战略联盟形式,形成海运控制良性循环。产业链治理的关键在于产业链各环节内和各环节间实现激励相容。这其中既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激励相容,也包括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激励相容。产业链治理具有极强的外部经济性,对产业链进行整合和治理可以在产业链各环节间实现协作和互补,使整条产业链的效率得以提升。本文强调了企业家作为一揽子要素的支配者对产业链治理和买方市场势力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冯洪德[5](2010)在《集装箱码头企业服务标准化体系构建》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物流产业的蓬勃兴起,集装箱码头作为物流链条的重要节点,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中国沿海临江的城市都在积极发展港口经济。集装箱是运输标准化的产物,其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更是日新月异,集装箱码头作为物流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何在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基础上,推动企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也逐渐成为一个亟待深入探索的课题。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服务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集装箱港口企业标准化的开展情况,分析了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意义。结合集装箱码头企业的服务和运营特点,重点构建了以服务提供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工作体系为主体的集装箱码头企业标准化服务体系,并阐明了各体系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集装箱码头服务的标准化体系表,并说明了标准体系中具体标准的编码规则。结合标准化指导文件,从标准的构成要素、主体内容等方面就具体标准的编写进行了说明,简要明确了标准的评审与发布办法。论述了企业标准实施的方法与步骤,提出了标准实施和标准体系的评价方法,指出了标准体系持续改进的方法与思路,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备的企业服务标准体系。文章还研究了标准体系在企业中的实践运用,并分析了标准体系实施前后的业绩表现,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论证了标准化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成果。集装箱码头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对规范企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修清慧,陈东旭,杨忠振[6](2017)在《香港及大陆的经济政策对香港航运业的影响》文中认为利用市场集中度中的CRn和HHI指标、空间格局统计中的标准差椭圆以及路径选择模型分析香港航运业的发展变化,结果发现:1)香港的自由港政策间接增加了香港港的货物运输量,促进其港口航运业的发展。2)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香港的港航运输业比20世纪80年代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航运业的发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3)中国加入WTO促进了大陆和香港航运业的共同发展,但香港的吞吐量增速远远低于中国大陆的上海、深圳等港口。4)中国大陆的保税港区与启运港退税政策使得大陆的港口竞争力超越香港,香港的港航运输业进入缓慢发展期。即,香港的航运业的发展主要历经3个阶段:20世纪70―90年代的快速增长期、2000―2005年的稳定发展期、2005―2015年的速度放缓期。
荆曦[7](2015)在《基于北斗的船舶动态监控及其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海上运输行业的发展和转型,船舶逐渐向大型化、智能化以及高速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一条船舶而言,大型化意味着更多的人将关注它;智能化意味着更多的船舶数据将被数字化;高速化则意味着船舶使用的效率越高。而对于整个航运业而言,愈加复杂的海上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以及各类突发人为事件,也使得人们意识到与船舶建立良好的通信以及对船舶动态监控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实现船舶动态的全程监控成为各航运企事业单位以及航行安全监管部门的迫切需求。本文基于我国自主开发研制的北斗系统,利用其精确定位及短报文通信的功能,实现对船舶动态的实时监控。北斗导航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卫星导航系统,在船舶监控、环境监测等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现有船舶动态监控技术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为实现船舶动态监控必须具备的两个先决条件,即船舶定位及数据传输。然后结合北斗系统自身的特点,给出可以通过北斗导航系统实现船舶动态监控的可行性和依据。其次,进一步分析北斗导航系统进行海上数据传输的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受现有北斗系统单次数据通讯的长度限制,回传数据的大小必须得到控制;其次需要解决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出现的丢失现象,实现传输过程中数据的连续性。北斗导航系统的船舶动态信息最终可以在电子海图显示系统、WebGIS等平台进行呈现,用户也可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叠加其它相关数据,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可发挥巨大的作用。
丁莲芝[8](2014)在《《鹿特丹规则》之单位责任限制问题评述——兼论对我国相关规定的潜在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单位赔偿责任限制问题是海运承运人中较为特色的规定,有其存在的历史和经济合理性。它不仅仅表现为责任限额的高低,责任限制权主体、丧失责任限制权等其他相关规定,也属于单位责任限制问题范畴。《鹿特丹规则》在承运人责任制度等方面有所创新的同时,也对该问题有相应规定,除了责任主体、适用范围、批量合同对单位责任限制影响较大之外,主要继承了现存海运公约规定,并没有太多创新。但是《鹿特丹规则》在主体制度的创新有助于消除中国港口经营人是否应当享有责任限制的争论,在适用范围上扩大则有可能使我国部分非海运区段承运人享有责任限制。因此,该公约就此问题的规定仍然潜在地影响着中国。此外,未来立法或者修改法律时,我国应有全局意识,考虑单位责任限制所在的整体法律语境,根据我国具体实践设定责任限额并扩大涵盖的索赔事项范围。更进一步而言,我国应该多考虑多式联运的赔偿责任限额冲突问题。
何其生,陈立君[9](2012)在《论外币判决中的货币选择规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外币债务诉讼中,法官如何选择适当的货币来作出判决经历了方法论上的演变。在过去漫长的法院实践中,法官不能直接以外国货币来作出判决,只能按照违约日的汇率将外币债务兑换成法院地本国的货币来支付。准据法规则和货币冲突规则相继在相关判例中得以适用。在一些国际组织的文件中,"货币冲突规则"还呈现出了成文化和规范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外币债务诉讼过程中判决货币的选择,应该区分不同债务,对汇率、当事人的诉求、案件事实进行综合考量,以达到选择适当货币的目的。我国法院应当从中汲取有益因素,以进一步完善判决货币的选择规则。
商迎秋[10](2011)在《企业战略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生存环境日益复杂、脆弱、多变和不确定。风险管理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驾驭复杂多变环境的重要手段。战略风险作为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目前仍处于研究的雏形阶段,本文根据战略风险管理实践的需求和理论现状,结合风险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采用演绎法和归纳法以及问卷调查及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战略管理过程入手,对战略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过程和主要结论如下:本文首先界定了战略风险的概念,即战略风险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对战略目标的影响。在对战略风险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战略行为的角度提出了战略风险形成机理,即战略风险的形成是由于战略行为未能有效保持企业与环境的匹配而使战略目标偏离于预期,突破了现有的仅仅从企业与环境关系研究战略风险形成机理的思维模式。在战略风险形成机理提出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体系、战略资源和战略能力产生战略风险的内在成因,弥补了战略风险研究对战略实施体系重视和研究不足的问题,充实了战略资源和战略能力对战略风险产生的内在机理研究。建立了由战略环境、战略资源和战略能力和运营能力构成的战略风险识别框架,并采用情景假设的方法构建了可能的战略风险因素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检验了战略风险因素的真实性和战略风险识别框架的合理性。综合运用风险矩阵、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战略风险进行评估,不仅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以船务公司为例,进行战略风险评估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比较符合企业的实际。通过对现有战略风险应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风险管理理论内容,提出以战略风险管理策略为指导,以战略风险组织体系和战略风险预警机制为保障,以战略风险控制系统为手段的战略风险应对体系。并以船务公司为例,根据战略风险评估结果对战略资源风险进行了实际应对分析。本文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战略风险管理流程,即战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弥补了战略风险管理流程不完善的现状。
二、《港口装卸》2003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港口装卸》2003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武汉港阳逻港区集装箱铁水联运货运枢纽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货运枢纽仿真建模 |
1.1 建模定义与假定 |
1.2 仿真模型设计 |
1.3 建模过程和参数设定 |
1.3.1 导入CAD的货运枢纽布局图 |
1.3.2 导入3D集装箱卡车模型 |
1.3.3 铁路集装箱到达逻辑设置 |
1.3.4 公路集装箱到达逻辑设置 |
1.3.5 集装箱在堆场停留时间设置 |
1.3.6 集装箱拖车装车逻辑设置 |
1.3.7 集装箱拖车卸车逻辑设置 |
1.3.8 重箱拆装箱比例设置 |
1.3.9 装卸货作业通道和路径设置 |
1.3.1 0 创建仿真实体之间的连接 |
1.3.1 1 起重机和集装箱正面吊的时间参数设置 |
2 货运枢纽工程仿真结果分析 |
2.1 集装箱物流量分析 |
2.2 港口装卸搬运实施的工作状态分析 |
2.3 集装箱卡车平均等待时间 |
2.4 堆场的容量利用率 |
3 货运枢纽工程优化方案 |
3.1 优化方向 |
3.2 优化方案仿真分析 |
3.3 布局优化仿真模型 |
3.3.1 布局规划 |
3.3.2 工艺方案 |
3.3.3 仿真建模 |
3.4 优化模型结果分析 |
3.4.1 货运枢纽集装箱物流量运行结果分析 |
3.4.2 装卸搬运实施的工作状态分析 |
3.4.3 集装箱卡车的平均等待时间 |
3.4.4 堆场的容量利用率 |
4 结论 |
(2)输出型煤炭码头卸车生产调度优化模型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煤炭码头装卸技术水平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煤炭码头装卸工艺发展现状 |
1.2.2 输出型煤炭码头装卸设备发展现状 |
1.2.3 港口装卸工艺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 |
1.3 港口装卸作业调度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生产调度问题 |
1.3.2 调度算法综述 |
1.3.3 港口装卸调度问题研究现状 |
1.4 煤炭码头装卸生产计划存在的问题 |
1.5 主要研究的问题 |
第2章 输出型煤炭码头的生产组织与数学问题 |
2.1 码头装卸工艺与生产组织 |
2.1.1 输出型煤炭码头的装卸工艺 |
2.1.2 输出型煤炭码头的生产组织 |
2.2 码头装卸生产作业计划 |
2.2.1 月度生产计划与近期生产计划 |
2.2.2 昼夜生产计划 |
2.2.3 火车作业计划 |
2.3 码头装卸作业调度 |
2.3.1 火车调度 |
2.3.2 堆场调度 |
2.3.3 装卸机械及人员调度 |
2.3.4 码头生产调度原则 |
2.3.5 港口生产调度任务 |
2.4 码头装卸效能的影响因素 |
2.4.1 宏观因素 |
2.4.2 微观因素 |
2.5 生产计划与作业调度的本质数学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输出型煤炭码头卸车作业调度数学模型 |
3.1 卸车作业调度问题描述 |
3.1.1 卸车调度问题分析 |
3.1.2 卸车调度问题描述 |
3.2 卸车作业调度数学模型的建立 |
3.2.1 模型的假设 |
3.2.2 模型重要符号说明 |
3.2.3 模型优化目标函数 |
3.2.4 模型约束条件 |
3.3 模型分析与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卸车作业调度模型的启发式算法研究 |
4.1 面向触发事件的卸车作业调度模型启发式算法研究 |
4.1.1 面向火车到达事件的启发式搜索算法 |
4.1.2 面向翻车机空闲事件的启发式搜索算法 |
4.2 递阶主副型复合启发算法 |
4.3 案例描述 |
4.4 启发式算法对火车调度优化模型求解实验分析 |
4.4.1 具体试验案例 |
4.4.2 模型基本参数设定 |
4.4.3 模型试验与求解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卸车作业调度模型的遗传算法研究 |
5.1 火车卸车调度优化模型的遗传算法设计 |
5.1.1 算法的基本流程 |
5.1.2 个体编码 |
5.1.3 种群初始化 |
5.1.4 适应度函数 |
5.1.5 选择、交叉及变异操作 |
5.1.6 基因解码算法 |
5.2 遗传算法对火车调度优化模型求解试验分析 |
5.2.1 模型相关参数的确定 |
5.2.2 模型试验与求解结果 |
5.2.3 不同算法的调度结果分析 |
5.3 大规模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3)华湘铁路装卸公司成本核算与控制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文献 |
1.2.2 国内物流成本核算相关文献 |
1.2.3 国内物流成本控制相关文献 |
1.2.4 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物流装卸成本核算与控制的理论分析 |
2.1 物流和物流成本及装卸概念 |
2.1.1 物流与物流企业 |
2.1.2 物流成本 |
2.1.3 装卸与装卸成本 |
2.2 物流成本核算原则与方法 |
2.2.1 物流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原则 |
2.2.2 物流企业成本核算方法 |
2.3 物流成本控制理论基础与方法 |
2.3.1 物流成本控制的理论基础 |
2.3.2 物流成本控制的方法 |
第3章 公司物流装卸成本核算与控制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华湘铁路装卸公司成本核算和控制现状 |
3.1.1 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1.2 公司成本核算与控制现状 |
3.2 公司物流装卸成本核算与控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装卸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
3.2.2 装卸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3.2.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公司物流装卸成本的改进研究 |
4.1 公司物流装卸成本核算的改进研究 |
4.1.1 将装卸成本纳入主营业务核算 |
4.1.2 改变装卸成本核算办法 |
4.1.3 统一规范装卸成本核算 |
4.1.4 按国家标准进行物流成本核算 |
4.2 公司物流装卸成本控制的改进研究 |
4.2.1 装卸成本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
4.2.2 装卸成本前馈控制的改进 |
4.2.3 装卸成本过程控制的改进 |
4.2.4 装卸成本反馈控制的改进 |
第5章 完善物流装卸成本核算与控制的保障措施 |
5.1 宏观政策及体制保障 |
5.2 人才保障 |
5.2.1 制定发展战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
5.2.2 培养专业人才完善用人机制 |
5.3 信息技术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产业链治理的中国铁矿石进口贸易市场势力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表目次 |
图目次 |
1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思路、框架结构与主要方法 |
1.2.1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
1.2.2 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买方市场势力的研究综述 |
2.1.1 关于买方市场势力的经济学内涵 |
2.1.2 关于买方市场势力的衡量方法 |
2.2 关于产业链的研究综述 |
2.2.1 关于产业链内涵的相关研究 |
2.2.2 关于产业链治理的相关研究 |
2.2.3 关于产业链控制的相关研究 |
3 钢铁及铁矿石市场概况 |
3.1 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 |
3.2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
3.3 世界铁矿石的生产与贸易 |
3.3.1 世界铁矿石资源禀赋 |
3.3.2 世界铁矿石生产 |
3.3.3 世界铁矿石贸易 |
3.4 中国铁矿石的生产与贸易 |
3.4.1 中国铁矿石生产 |
3.4.2 中国铁矿石贸易 |
4 买方市场势力经验检验与贸易损益测度 |
4.1 买方市场势力经验检验 |
4.1.1 国际市场剩余供给弹性模型 |
4.1.2 数据来源及模型说明 |
4.1.3 检验结果及分析 |
4.2 贸易损益测度 |
4.3 阻碍买方市场势力形成的因素——产业链治理缺失 |
4.3.1 开采环节:资源控制缺失 |
4.3.2 采购环节:进口结构控制缺失 |
4.3.3 运输环节:海运环节缺失 |
5 产业链治理与买方市场势力形成 |
5.1 产业链治理与买方市场势力形成的逻辑关系 |
5.2 产业链治理与买方市场势力实现的现实路径 |
5.2.1 开采环节:资源控制 |
5.2.2 采购环节:进口结构控制 |
5.2.3 运输环节:海运控制 |
5.2.4 案例分析 |
5.3 企业家与产业链治理、买方市场势力形成 |
6 主要结论和下阶段研究方向 |
6.1 主要结论 |
6.2 下阶段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5)集装箱码头企业服务标准化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主要内容 |
1.3 文献综述 |
第2章 服务标准化发展现状 |
2.1 服务业发展概述 |
2.2 服务标准化发展现状 |
2.2.1 国际服务标准化情况 |
2.2.2 国内服务标准化情况 |
2.3 港口物流服务标准化情况 |
2.4 开展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
2.4.1 有利于实现科学管理,规范企业行为 |
2.4.2 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 |
2.4.3 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
2.4.4 有利于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
2.5 集装箱港口企业开展标准化建设的特点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集装箱码头企业标准体系 |
3.1 企业标准体系的概念 |
3.2 建立企业标准体系的原则要求 |
3.2.1 系统性原则 |
3.2.2 协调性原则 |
3.2.3 结构性原则 |
3.2.4 科学性原则 |
3.2.5 适合性原则 |
3.3 集装箱码头服务及运作 |
3.4 企业标准体系的总体结构 |
3.5 企业标准体系表 |
3.5.1 服务通用标准体系 |
3.5.2 服务保障标准体系 |
3.5.3 服务提供标准体系 |
3.5.4 工作标准体系 |
3.6 标准体系和标准的编号 |
3.7 标准体系明细表 |
3.7.1 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明细表 |
3.7.2 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明细表 |
3.7.3 服务提供标准体系明细表 |
3.7.4 工作标准体系明细表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企业标准的编制 |
4.1 标准编制的基本要求 |
4.2 标准编制前的准备 |
4.3 标准的构成要素 |
4.4 标准编写的内容 |
4.5 标准的评审与发布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企业标准的实施与评价 |
5.1 标准实施 |
5.1.1 标准实施的基本原则 |
5.1.2 标准的实施方法 |
5.1.3 标准的实施步骤 |
5.2 标准评价 |
5.2.1 标准实施评价 |
5.2.2 经济效益评价 |
5.2.3 标准体系评价 |
5.3 标准体系的评估与持续改进 |
5.3.1 标准体系的评估 |
5.3.2 标准体系的持续改进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标准体系在广州南沙港的应用实践 |
6.1 广州南沙港的企业背景 |
6.2 标准体系的实践过程 |
6.3 实施前后的效果分析 |
6.3.1 客户信息反馈 |
6.3.2 码头KPI 指标表现 |
6.3.3 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录 |
(6)香港及大陆的经济政策对香港航运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数据 |
1.1 研究方法 |
1.1.1 市场集中度 |
1.1.2 空间格局统计-标准差椭圆 |
1.1.3 出口货物路径选择模型 |
1.2 数据来源 |
2 香港航运业发展过程 |
3 香港与大陆经济政策对航运业的影响分析 |
3.1 自由港政策对香港航运业的影响 |
3.2 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对香港航运业的影响 |
3.2.1 改革开放对香港航运业发展的影响 |
3.2.2 中国加入WTO对香港航运业的影响 |
3.2.3 大陆保税港区政策对大陆和香港航运业发展的影响 |
3.2.4 启运港退税对香港航运业的影响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7)基于北斗的船舶动态监控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船舶监控及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现状 |
1.3.3 改进目标 |
1.3.4 论文框架 |
第2章 船舶监控的相关技术 |
2.1 北斗导航系统简介 |
2.1.1 主要功能 |
2.1.2 优势分析 |
2.2 北斗卫星通信协议 |
2.2.1 数据接口协议 |
2.2.2 短报文通信 |
2.2.3 数据可靠性分析 |
2.3 电子海图显示技术 |
2.3.1 S-57电子海图标准 |
2.3.2 处理电子海图数据 |
2.3.3 基于WEB方式显示电子海图 |
第3章 基于北斗的船舶动态监控 |
3.1 基于AIS动态监控系统分析 |
3.1.1 简介 |
3.1.2 系统缺陷分析 |
3.1.3 北斗导航系统在船舶监控中的技术优势 |
3.2 基于AIS和北斗指挥机的监控机制 |
3.2.1 北斗广播通信设计 |
3.2.2 船舶监控数据传输方案 |
3.2.3 船舶监控系统功能设计 |
3.2.4 监控系统数据库设计 |
第4章 基于北斗的船舶监控系统的实现 |
4.1 基于北斗导航系统和AIS系统的岸基监控平台 |
4.1.1 基本架构 |
4.1.2 基础硬件改进 |
4.1.3 定位数据的过滤和整合 |
4.2 监控功能设计与实现 |
4.2.1 船舶动态信息显示、查询及跟踪功能 |
4.2.2 历史船位查询及轨迹查询 |
4.2.3 短报文报警及通告功能 |
4.2.4 港口作业区其他信息传输与叠加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论外币判决中的货币选择规则(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本国货币判决及其发展 |
(一)法院地货币判决的基础 |
(二)法院地货币/违约日规则 |
(三)法院地货币/支付日规则 |
三、外币判决的确立 |
1.英国 |
2.美国 |
3.大陆法系国家 |
四、外币判决中货币的选择方法 |
(一)准据法规则 |
(二)货币冲突规则 |
1.违约之诉 |
(1)记账货币。 |
(2)最真实体现原告损失的货币。 |
2.侵权之诉 |
(1) The Despina R案。 |
(2) Hoffman v.Safaer案。 |
3.返还之诉 |
五、外币选择的考量因素与规则选择 |
(一)外币选择方法的评析 |
(二)考量因素 |
1.汇率 |
2.当事人的诉求 |
3.案件事实 |
(三)规则选择 |
1.合同之债 |
2.侵权之债 |
3.返还或准合同责任 |
六、中国的实践及建议 |
(一)司法实践 |
(二)问题与建议 |
(10)企业战略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战略风险研究的现实意义 |
1.1.2 战略风险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 研究的范围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研究的框架与结构 |
1.5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风险及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
2.2.1 风险概念综述 |
2.2.2 不确定性综述 |
2.2.3 风险测量方法综述 |
2.2.4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框架比较研究 |
2.2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与战略风险思想探析 |
2.2.1 战略问题的提出与战略风险的产生 |
2.2.2 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与战略风险 |
2.2.3 战略管理理论演变规律与战略风险分析 |
2.3 战略风险概念的界定 |
2.4 战略风险识别综述 |
2.5 战略风险评估综述 |
2.5.1 早期的战略风险度量方法 |
2.5.2 现代战略风险度量方法 |
2.6 战略风险应对综述 |
2.7 战略风险识别技术 |
2.8 关于现有战略风险研究的总体评述 |
3 战略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
3.1 战略风险形成机理 |
3.2 战略决策与战略风险 |
3.2.1 战略制定理论概述 |
3.2.2 战略环境与战略决策风险 |
3.2.3 战略信息与战略决策风险 |
3.2.4 战略领导者与战略决策风险 |
3.2.5 组织因素与战略决策风险 |
3.3 战略实施与战略风险 |
3.3.1 战略实施理论综述 |
3.3.2 战略实施体系与战略风险 |
3.3.3 战略资源与战略风险 |
3.3.4 战略能力与战略风险 |
3.4 产业环境与战略风险 |
3.4.1 产业竞争与战略风险 |
3.4.2 产业演变与战略风险 |
3.5 本章小结 |
4 战略风险识别 |
4.1 战略风险识别框架 |
4.2 战略风险因素构成 |
4.2.1 战略环境 |
4.2.2 战略能力 |
4.2.3 运营能力 |
4.2.4 战略资源 |
4.3 实证研究 |
4.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3.2 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战略风险评估 |
5.1 战略风险评估概述 |
5.2 风险矩阵评估方法介绍 |
5.2.1 风险矩阵概述 |
5.2.2 原始风险矩阵 |
5.2.3 Borda序值法 |
5.2.4 风险矩阵用于战略风险评估的可行性 |
5.3 战略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5.3.1 构建战略风险评价体系 |
5.3.2 构建战略风险评价指标集 |
5.3.3 建立战略风险评价标准 |
5.3.4 战略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5.3.5 战略风险等级的确定 |
5.3.6 战略风险权重的确定 |
5.3.7 战略风险等级综合评定 |
5.4 本章小结 |
6 战略风险应对 |
6.1 战略风险管理策略 |
6.1.1 战略风险管理策略概念 |
6.1.2 战略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 |
6.2 战略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
6.3 战略风险预警体系 |
6.3.1 战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
6.3.2 战略风险预警组织 |
6.3.3 战略风险预警流程 |
6.3.4 战略风险预警应对措施及应急预案制定 |
6.4 战略风险控制系统 |
6.5 本章小结 |
7 战略风险案例分析 |
7.1 企业背景介绍 |
7.2 企业战略风险识别 |
7.2.1 战略环境风险识别(U_1) |
7.2.2 战略自身风险识别(U_2) |
7.2.3 战略实施能力风险识别(U_3) |
7.2.4 运营能力风险识别(U_4) |
7.2.5 战略资源风险识别(U_5) |
7.2.6 战略风险识别案例分析结论 |
7.3 企业战略风险评估 |
7.3.1 组织战略风险评估 |
7.3.2 战略风险等级划分 |
7.3.3 综合确定战略风险评估等级 |
7.3.4 战略风险评估案例分析结论 |
7.4 企业战略风险应对 |
7.4.1 战略资源风险——资产结构风险应对 |
7.4.2 战略资源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应对 |
7.4.3 战略风险应对案例分析结论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企业战略风险调查问卷 |
详细摘要 |
四、《港口装卸》2003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武汉港阳逻港区集装箱铁水联运货运枢纽仿真分析[J]. 刘铁城. 港口科技, 2020(12)
- [2]输出型煤炭码头卸车生产调度优化模型和方法研究[D]. 高天佑.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3]华湘铁路装卸公司成本核算与控制改进研究[D]. 黄渝. 湖南大学, 2013(10)
- [4]基于产业链治理的中国铁矿石进口贸易市场势力构建研究[D]. 陈然. 浙江大学, 2011(08)
- [5]集装箱码头企业服务标准化体系构建[D]. 冯洪德.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2)
- [6]香港及大陆的经济政策对香港航运业的影响[J]. 修清慧,陈东旭,杨忠振. 热带地理, 2017(06)
- [7]基于北斗的船舶动态监控及其应用[D]. 荆曦. 大连海事大学, 2015(03)
- [8]《鹿特丹规则》之单位责任限制问题评述——兼论对我国相关规定的潜在影响[J]. 丁莲芝. 武大国际法评论, 2014(01)
- [9]论外币判决中的货币选择规则[J]. 何其生,陈立君. 武大国际法评论, 2012(02)
- [10]企业战略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研究[D]. 商迎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