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全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2001年,全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2001年全国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宇[1](2020)在《中国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政府举债融资是现代经济发展一项常用的政策手段之一。发行政府债券作为政府举债融资最为主要的实现途径,为现代市场经济各国政府所普遍采用。在金融市场上,政府债券的持续发行必然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政府债券市场规模的不断积累对经济增长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但因客观上存在着潜在的经济增长率等因素的限制,政府债券的市场规模经过持续累积,一旦超过经济增长的潜在需求之后,则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规模不经济问题;在政府债券发行之后,政府债券在二级市场上的流通状况亦需引起高度关注,这就延伸出政府债券的市场流动性问题。政府债券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资产,因其拥有良好的市场流动性而能够促进储蓄向投资的顺畅转化,故市场流动性愈益成为成熟发达的债券市场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国际上发达国家成熟的债券市场发展经验显示,良好的债券市场流动性能够在宏观层面发挥政府经济调节功能,进而实现一定的宏观政策目标;在微观层面能够发挥市场所特有的资源配置优化功能,进而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投融资需求。而政府债券的市场流动性不仅涉及到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金融市场运行规则、金融市场容量以及金融市场交易对象及交易行为等市场问题,还与政府债券发行的源头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对政府债券市场的发展而言,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在总量上的适度、结构上的合理,政府债券的市场流动性与实际经济增长和潜在经济增长的适应度、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流动性的经济效应,以及规模和流动性二者之间的协调匹配问题均至关重要。本文从市场规模和流动性入手,研究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问题。本文研究涉及政府债券的发行和市场流通、政府债券的财政功能和金融功能等系列问题,还关乎到政府债券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良性发展以及二者的协调运作等市场基础问题;研究政府债券的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效应影响,不仅需要研究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二者各自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还需要研究其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二者之间产生的相互效应以及互动协调等深层次问题。2008年发源于美国次贷问题、随后快速在国际范围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随后全面引爆的欧洲国家政府主权债务危机,对全球各国政府债务管理问题敲响了警钟,也给各国政府在开展举债融资背景下,加强和改善政府债券的市场规模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此同时,在此轮世界性大规模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试图分别启动财政政策的再度扩张,以及货币政策的更大规模宽松刺激经济运行,以期摆脱危机阴影,再一次推动政府债务规模的新一轮快速扩张。此轮更大规模的政府债券扩张在对低迷的经济增长以一定支撑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包括政府债券市场在内的债券市场和整个金融市场带来更大的泡沫积累和风险隐患集聚。2018年底,全球范围内各国债务的总规模冲到244万亿美元的新高。据国际金融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预测,2019年全球债务总规模或将创下逾255万亿美元的纪录高位,是全球年度经济产值的三倍多,全球债务杠杆空前高企,债务压力也达到空前严重的峰值水平。中国的政府债券市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相伴相随,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发挥了支持和推动作用。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开始超过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券,其中2018年地方政府债券在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中占比达到57.66%的历史高位。为此,本文立足政府债券的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视角,研究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问题,兼具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关于政府债务与政府债券等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回顾分类与总结述评。文献中对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及其经济效应问题研究较多,但对于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的研究偏少,且存在较大局限,有少量研究尝试开展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测度和比较,但对于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宏观经济效应方面的研究尚属薄弱。因此,本文立足于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的双重视角,研究政府债券的宏观经济效应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通过文献回顾和相关理论准备,对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的概念及中国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现状进行厘清和回顾,并提出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融入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元素的新IS-LM模型,尝试从理论源头视角研究政府债券的市场规模及市场流动性的效应问题;进一步,构建一个多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为我国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效应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模拟;然后通过构建TVP-SV-VAR模型,从时变参数视角,分别对政府债券、金融杠杆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政府债券、债务杠杆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开展动态研究;最后,在对国际27个样本国家(地区)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为本文的研究结论提供国际视角的经验印证。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张总体上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2)政府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张容易推动金融杠杆的提升;(3)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增强总体上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4)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的过度增强容易引发金融风险的积聚;(5)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政府债券发行和流通的协调运作。本文研究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1)政府债券的市场规模要与宏观经济运行基本面基本匹配,总体市场规模的基本适度和期限结构上的优化同样重要;(2)政府债券的市场流动性管理既要注重市场规则的改进完善,也要注重市场投资者基础的拓展;(3)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的匹配和良性互动应引起足够重视,要进一步深化拓展政府债券市场发展;(4)政府债券在市场规模上的扩张不仅要适应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即以潜在的经济增长为准绳,还需关注通货膨胀发展态势;(5)政府经济调节中须注重各类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合,当前须实施好逆周期调节的各项相关政策措施,保持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支持政府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和良性运作。

孙睿[2](2020)在《扩张下的地方政府债务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研究》文中指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衰退。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受到显着冲击。面对经济下滑、政府财力不足的困境,我国于2009年推出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引发地方政府投资迅速扩张,债务规模大幅增加。同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骤增62%,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近十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发行愈演愈烈,债务规模不断扩张,债务风险不断积累,给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增添了不少压力。当前,地方政府债务对我国经济增长是否还有促进作用,是否存在债务风险已成为学者思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决定研究地方政府债务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同时试图评估我国当前债务风险,从而为决策者制订政策提供了参考。本文的前两章是背景提出和文献综述。本文的逻辑是先通过文献梳理,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随后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客观的描述性统计;接着在前人的成果之上通过数理模型的建立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二者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与债务的关系,最后评估当前我国的债务风险并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来为我国当前化解债务风险提供启示。本文的第三章对我国债务的规模、成因、现状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首先从规模上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债务增速较快,但是负债率低于国际警戒线,属于风险可控的范围。随后本章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四个方面因素,分别为:制度方面的因素、政策方面的因素、管理方面的因素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最后笔者从债务总量、债务类型、地区结构和偿还方式四个方面梳理了我国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本文的第四章是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一个机理分析,文章从一个长期的机理模型——Lin世代交叠模型和一个短期的机理模型——IS-LM-BD这两个角度分析了政府债务是如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同时探讨了一个债务可持续增长的机理,分析了债务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持续推动经济增长,为后面我国政府债务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帮助。本文的第五章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性GMM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二者的关系进行考察,同时分析了在不同区域背景的差异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何变化。本章得出:(1)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呈现倒“U”型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促进的,但超过这个临界值地方政府债务会抑制经济增长;(2)当前我国地区差异比较明显,东部地区较为发达,债务承受水平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的债务风险承受能力要低一些;(3)我国西南地区的债务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要高于东北地区,且我国西南地区的债务承受风险能力要高于东北地区。这表明在东北地区,继续增加债务可能会抑制经济增长。本文第六章是考察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与地方政府债务之间的关系。本章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个维度为基础构建了我国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并利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2011-2018年各省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一个测算,随后通过普通面板模型和系统性GMM模型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和我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如下:(1)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较不平衡,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显着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2)2011-2018这八年来我国总体经济增长质量水平有所提高;我国东中西的经济增长质量差距有所减小,然而南北经济增长质量差距开始扩大;(3)地方政府债务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也是非线性的,在负债率38.3%以下时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可以提升我国经济增长质量,超过这一临界值经济增长质量可能会有所下滑,我国总体经济增长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本文第七章是探讨我国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及应对措施。本章通过改进后的KMV模型对我国各省市未来3年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评估,结果发现:(1)我国东部省份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小,可持续性较好,东北和中西部省份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大,可持续性较差;(2)在可支配比例25%的情况下,仅凭借地政府自身的财政收入作为偿还债务的唯一来源,我国东北和中西部的部分省份必然会发生债务违约;(3)在加入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的情况下,我国各省份均不再有债务违约的风险,债务可持续性良好。最后本章通过一个典型案例分析并结合我国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应对措施从而给未来我国地方政府化解债务风险提供启示。本文第八章是全文的总结,并针对我国当前债务化解提出了短期、中期和长期这三点建议,最后对未来我国债务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陈瑾[3](2020)在《税收制度改革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动态 ——基于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出口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其稳定增长对于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而企业出口的动态转换,则对于中国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可或缺。长期以来,为了保障国家出口的稳定增长及出口企业动态有效配置资源,我国政府通过各种税收政策对其作了大力支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关于这些税收政策究竟如何影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出口的稳定增长的动态调整,相关研究却很少。对这些税收政策对中国企业出口增长和动态调整进行研究,无论是对我国税收体制改革、税收政策制定还是对出口政策制定,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长期以来国际贸易文献对于财政与贸易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出口退税和出口补贴,较少研究其他税收政策对贸易的影响。因此,对其它税收政策如何影响一国贸易特别是一国企业的出口行为,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论文以中国税收收入中占比最大的两个税种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为例,考察这两类税收政策的变动如何影响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动态调整。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企业增值税还是企业所得税的削减,都将影响企业出口动态调整。具体而言,本文发现:(1)企业增值税的削减,将降低出口市场企业进入和退出的比率,同时对出口市场净进入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2)无论是企业增值税还是企业所得税削减,都将降低企业出口生存风险、延长企业出口持续时间;(3)企业所得税削减,有助于促进企业出口产品向核心产品和高技术产品转换;(4)无论是企业增值税还是企业所得税削减,都提升了行业资源配置的效率;(5)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削减所产生的经济效应,表明这两类税收政策改革达到了其改革的宗旨目标,且符合经济原则。本论文由10个章节构成。第1章-第10章的主要内容及其学术贡献总结如下。第1章对税收与贸易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介绍,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范围,并对本论文的基本结构、创新点和学术贡献做了介绍。第2章大致介绍中国财税体系改革历程,重点总结了中国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改革的历程、内容及实际的减税效果。第3章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中经典的Melitz模型基础上纳入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构建了考察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影响企业出口行为的启发式模型,并在Melitz模型的基础上纳入企业所得税,构建了考察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出口行为影响的基本模型,进一步在特定参数假定下,对模型做了模拟,考察了企业所得税变化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第4-6章分别从行业中出口市场进入和退出率角度、企业出口持续时间和企业-产品出口持续时间角度对企业增值税如何影响企业出口动态进行研究。由于企业进入退出出口市场反映了资源在出口和非出口企业之间的配置,第4章从行业中出口市场进入和退出率角度,基于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以2004年中国东北三省增值税改革事件作为政策冲击,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企业增值税对企业出口动态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2004年增值税转型试点政策显着地降低了行业平均出口进入率和行业平均出口退出率,但对行业平均净出口进入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即增值税改革有效促进了行业平均净出口进入率上升,从而提升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增值税转型试点政策通过促进研发创新、增强行业集中而降低了企业出口退出、抑制了出口进入,使得行业平均出口进入率和出口退出率均下降。这些结果意味着,以增值税为典型的减税政策会显着影响企业出口动态,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4章可能是第一个就中国增值税改革对企业进入退出出口市场的影响进行考察的文章。从研究内容上看,相比于之前的研究,本章在基准结果的基础上考虑了更多的同期政策冲击、采用了多种估计方法以增强基准结果的稳健性。从影响渠道上看,本章不仅量化分析了增值税改革对企业出口动态的影响,还提出并检验了增值税改革影响行业平均出口进入率和出口退出率的两个渠道。本章的研究结果表明以增值税改革为典型的减税政策不仅对国内企业有效,对于改善出口企业的生存环境同样具有显着的作用。第5章从企业出口持续时间角度,基于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以2004年增值税转型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试验,使用双重差分cloglog模型考察了企业增值税对企业出口动态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增值税改革显着降低了企业出口风险,有效提升了企业出口持续时间。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增值税改革通过促进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提升企业绩效进而降低企业出口退出风险,延长企业出口持续时间。这些结果意味着,企业增值税的削减有助于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稳定企业出口,进而稳定国家的出口增长。第6章从企业-HS8位数产品的出口持续时间角度,基于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库匹配数据,结合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数据以及CEPII的双边引力数据,以2004年增值税转型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试验,使用双重差分cloglog模型考察了企业增值税削减对企业-HS8位数产品出口动态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增值税改革显着降低了企业-HS8位数产品的出口风险,有效提升了企业-HS8位数产品的出口持续时间。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增值税改革通过促进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提升企业绩效进而降低了企业-HS8位数产品的出口退出风险,延长了企业-HS8位数产品的出口持续时间。第5和第6章的学术贡献在于:从研究视角上讲,这两章内容有可能是国内外首篇从税收角度考察增值税改革对企业出口持续时间和企业-产品的出口持续时间影响的文献,现有对企业出口持续时间影响因素的研究众多,却鲜有研究涉及税收的影响。从研究方法上讲,这两章内容采用双重差分法识别政策效果,再利用生存分析法进行实证估计,不仅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内生性问题,更能有效地估计企业生存时间,使得估计结果更加准确。从研究结果上讲,这两章内容的实证结果证实了增值税改革对企业以及企业-产品的出口持续时间的促进作用,表明税收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对于调节企业行为、稳定出口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这两章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政策含义。第7章从企业出口持续时间角度,基于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以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政策作为准自然试验,使用双重差分cloglog模型考察了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出口动态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企业所得税改革显着降低了企业出口风险,有效提升了企业出口持续时间。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企业所得税改革通过促进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两个渠道进而降低企业出口退出风险、延长企业出口持续时间。这些结果意味着,类似于企业增值税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带来的企业所得税削减,也有助于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稳定企业出口,进而稳定国家的出口增长。第8章从企业-HS8位数产品-目的国出口持续时间角度,基于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库匹配数据,结合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数据以及CEPII的双边引力数据,以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政策作为准自然试验,使用双重差分cloglog模型考察了企业所得税改革带来的企业所得税削减对企业出口动态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企业所得税改革显着降低了企业-产品-目的国出口风险,提升了企业-产品-目的国出口持续时间。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企业所得税改革通过促进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进而降低企业-产品-目的国出口退出风险,延长企业-产品-目的国出口持续时间。第7和第8章关于企业所得税如何影响企业和企业-产品-目的国的出口持续时间的研究结果,具有如下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第一,这两章内容可能是关于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和企业-产品-目的国的出口持续时间影响研究的首篇文献。税收与贸易的关系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研究主题。然而,文献中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出口退税即对出口企业国内增值税退还如何影响企业的出口绩效这一问题,很少考察企业所得税变动如何影响企业的出口绩效,对企业所得税如何影响企业出口稳定性或长期出口竞争力的研究更少。本章的研究丰富了税收与贸易的研究文献,同时也为出口持续时间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第二,这两章得到了关于企业所得税影响企业和企业-产品-目的国的出口持续时间的丰富结果,这些结果论证了2008年的企业所得税改革能够较好地实现改革的目标。具体而言,即企业所得税改革造成的公平税负环境,可以很好地促进地区平衡发展、促进内资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出口竞争力(出口持续时间)的增长。这就为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的“行业优先、区域为辅”的原则的合理性和绩效提供了一个实证支撑,对国家企业所得税的进一步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9章从企业出口产品转换角度,利用2008年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这一政策冲击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年度普查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库”的匹配数据,结合“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动态调整的影响。本章关注的企业出口产品调整主要包括企业出口产品范围、出口产品集中度、出口核心产品份额、出口高技术产品份额。本章的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扩大了企业出口产品范围、增加了企业出口产品集中度、提高了企业出口核心产品份额和出口高技术产品份额。并且,这种影响具有地区、贸易方式、行业、企业规模异质性。本章还检验了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对企业出口产品调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企业固定资产积累这两个渠道实现的。第9章的研究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贡献。在研究视角上,本章是第一篇考察企业所得税如何影响企业出口产品动态调整的文献,丰富了多产品企业出口行为和产品动态调整的相关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本章利用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规避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在研究内容上,本章系统全面地分析了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对企业出口产品范围、出口产品集中度、出口核心产品以及出口高技术产品的影响,并且还考察了地区、贸易方式、行业、企业规模而产生的异质性影响。在影响机制上,本章研究发现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对企业出口产品调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企业固定资产积累这两个渠道实现的。第10章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作了总结,并阐述了其对出口稳定增长政策以及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的政策含义。总体上,本论文有三个方面的贡献。第一,本文给出了考察企业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出口行为影响的启发式模型,并进一步在经典的Melitz异质企业贸易一般均衡下纳入企业所得税,给出了分析企业所得税对企业贸易行为和国家福利的一般模型,并在特定参数下,模拟分析了一国减税和两国竞争性减税对企业贸易行为和国家福利的影响。这一模型也可以很容易纳入企业增值税和拓展到动态情形。第二,本文以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为例,从出口进入退出动态、出口持续时间和出口产品调整动态三个方面考察了税收制度改革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动态的影响机理、影响渠道和影响程度,从而丰富了财政与贸易的文献。目前国内外关于财政与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出口退税或者出口补贴方面,对税收制度与贸易的研究较少,即使最近出现了少量关于企业所得税或增值税对企业出口行为影响的研究,也只是从企业静态出口行为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则从动态角度考察税收制度对企业进入退出出口市场的影响,得到了一系列结论,而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因此,本文的研究是对财政与贸易文献的重要补充,对推进财政与国际贸易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第三,本文的研究为国家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继续深化改革甚至是其它税收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持,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支撑。本文得到了一系列关于企业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对企业进入退出出口市场、企业出口持续时间、企业-产品-目的国出口持续时间、企业出口产品动态调整的结论,本文发现:(1)企业增值税削减降低了企业进入退出出口市场比率,增加了企业在出口市场的净进入率,提高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2)无论是企业增值税还是企业所得税都降低了企业出口生存风险,延长了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特别是企业所得税还延长了企业-产品-目的国出口持续时间;(3)企业所得税削减,有助于促进企业出口产品向核心产品转换,同时向高技术产品转换;(4)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削减所产生的经济效应,表明这两类税收政策改革达到了其改革的宗旨目标,且符合经济原则。本文还从区域、行业、出口产品和出口目的国异质性角度对这些结论做了延展和深化。这一系列结论,在文献中尚未见到。因此,本文的研究评估了国家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改革实施的经济效应及其作用渠道,论证了两种税制改革实现了其宗旨和目标及其经济合理性,从而为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继续深化改革甚至是其它税收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

岳凯[4](2020)在《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但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公共产品包括公共基础设施的提供单纯依靠政府无偿注资是远远不够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地方政府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的唯一投入主体,动员社会资本投入到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行列中来,同时起到节省财政资金、发展民营经济、提高公共产品服务效率的作用。本文主题就是剖析当前地方投融资改革模式的成效与不足,探索能在成效与风险之间建立高水平均衡的地方投融资模式。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前些年大行其道的地方投融资平台。这些平台的风光一时尽管有其主客观原因,但也给财政运行带来的巨大风险,虽然尽管随后的地方投融资模式整体上有所进步,但在风险管控上并无根本性改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中央政府集权式管理的统收统支模式,地方政府开始拥有较大的自主权限。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行业和领域,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主体逐步多元化。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锐减,但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建设资金需求十分迫切,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作为其主要实现方式的地方投融资平台应运而生。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出台了以扩大投资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为地方投融资平台提供了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以地方融资平台为主要特征的地方投融资体制改革,本质上的操作主体仍然为地方政府,其融资依据依然以政府信用为主。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投融资体制改革固然有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社会运行环境、稳定经济增长的效果,但是其负面效应是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与日俱增,地方政府乃至整个国家债务风险凸显。“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①。2010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和政府债务越加严重,财政投资的规模边界约束越发明显,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规范、约束势在必行。对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进一步改革的主导思路是更加突出市场机制,更多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PPP、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创新性的投融资模式快速发展。但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上述投融资模式创新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公共基础设施提供与财政运行安全的均衡问题,甚至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扩大了财政收支缺口,加大了政府债务风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①。国外公共基础设施的融资实践和债务管理经验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欧美国家近年来兴起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私有化浪潮,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大量参与公共设施建设运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日本在二战之后通过国家行政手段积极吸收国内资金,集中全国之力用于基础设施和战略性产业建设,为国内经济振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西方国家在危机管理和债务管理方面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财政投资边界在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中的约束越发明显,因此更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重新审视地方政府投融资的方式和路径,在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同时,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建设,强化社会资本在地方投融资体制改革中的作用。本文分析框架沿用了“理论阐释—现状分析—‘他山之石’—政策建议”的成熟架构。在基本理论板块,本文介绍了凯恩斯需求管理理论,阐释了经典IS-LM模型及其陷阱,揭示了财政投资政策边界约束,导出改变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方式、引入民间投资的必要性;在现状分析板块,本文剖析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成长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地方政府自主发债、PPP模式、政府投资基金等新型融资方式的主要特点和典型案例,梳理了这些地方投融资模式更迭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在经验借鉴板块,本文归纳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基础设施融资和相关风险管控方面的成熟经验,作为设计我国地方投融资体制进一步改革方案时的参考对象;在政策建议板块,本文依据前述问题分析和他国经验,以及相关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能够实现提升公共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债务风险防控的双赢目标的理想模式。本文共由八章组成。第一章,绪论。该章属于全文总括性介绍。主要内容有研究背景及意义,文献归纳及评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第二章,理论基础。界定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和模式等基本概念,阐释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的理论框架、经典IS-LM模型的含义与缺陷,揭示财政投资政策的“投资陷阱”与边界约束,导出单纯财政投资政策的局限性。我们认为,财政政策处于政策边界的无效区间后,再通过增加赤字扩大政府投资已经无能为力了,只会增加越来越严重的债务负担,甚至诱发系统性风险。循着上述理论分析路径,本章实证分析验证了民间投资对政府投资的替代效应,指出今后在财政投资政策面临边界约束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第三章,对我国地方投融资体制改革和主要模式创新的逻辑起点——地方投融资平台进行了重点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展开的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为地方投融资模式创新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条件。第四章至第六章,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创新。主要分析2014年以来,国家在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限制融资平台随意扩张的情况下,国家所鼓励和推进的地方政府自行发债、政府投资基金、PPP等几种新型投融资模式的特点,同时重点实证分析了近年来PPP项目和PPP投资规模对地方财政收支缺口的影响。第七章,风险分析。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重点分析政府投融资行为增加杠杆累积政府债务所蕴含的风险,采用KMV模型对各省市债务风险进行实证分析。第八章,政策建议。分析评述西方发达国家民间资本进入公共产品领域的历史和带来的成效,以及我国可以借鉴的国际经验。根据前述现存地方投融资模式的问题分析尤其是风险分析,以及对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我们提出了下一步化解债务风险提出政策建议,对政府投融资方向做出展望。“不日新者必日退”①。本文力求在研究观点和方法上有所创新。具体表现在:一是提出财政投资政策的边界性。以往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框架下,往往是以假定政府可以无限举借债务、扩大政府投资作为前提的,没有考虑财政投资的边界问题。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修正了凯恩斯主义框架下的IS-LM模型,明确指出财政投资政策的边界性,政府的投资能力不能无限扩大,否则将会出现过大的债务负担和财政运行风险。二是指出民间投资对政府投资的替代效应。以往关于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之间关系的研究中,一般都是从政府投资的角度出发,重点关注政府投资增长后,对民间投资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但是经过历史数据研判,我们发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总体趋势是政府投资比重下降,民间投资所占比重上升(尽管近年来的增速下降了),可以理解为民间投资逐步替代了政府投资,因此是民间投资对政府投资的替代效应。这与之前的研究主要关注政府投资是否挤出民间投资的视角是不同的,在当前的历史时期,需要进一步发挥民间投资对政府投资的替代效应,提高地方政府投融资的市场程度。三是通过实证分析指出近年来的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创新实践可能进一步加大了财政运行风险。一方面,综合分析2015-2018年PPP项目数量、投资金额和各省市财政收支缺口的关系,得出PPP模式并没有减轻财政压力的结论,与之相反,过多过大的PPP项目可能还会加大财政收支缺口;另一方面,使用KMV模型和最新的政府债务数据,验证各省市近年来财政运行风险有所增加。

龙俊鹏[5](2020)在《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文中研究说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金融风险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强两大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重点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过程中“救什么”(应对范畴)、“何时救”(介入标准)、“怎么救”(政策手段)等问题,对国内外经验做法进行了梳理,通过成本收益法分析了政策介入和退出的标准,通过引入风险溢价和预期的IS-LM-BP模型,结合对现代货币理论的借鉴与批判,分析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选择问题,运用VAR模型、VEC模型、ARCH类模型,对2008年至2019年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作了探讨。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应对范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市场失灵、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救金融机构、救金融市场、救实体经济、救社会预期四个方面。二是介入标准。需要考虑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预期收益和成本,收益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实体经济、社会预期等领域,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超调成本、道德风险成本、机会成本等方面,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即可介入,并探讨了最优政策资源投入规模。三是政策手段。除传统工具外,必要时财政可为央行资金提供担保,央行为财政政策扩张提供低利率环境和间接融资支持。四是政策效应。在IS-LM-BP模型中引入风险溢价和预期后,持续实施力度过大的政策刺激,可能引发汇率危机和产出下降。五是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面临的挑战。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央行利润上缴国家财政的机制执行存在灵活性,货币政策调控与财政政策的联动性有待加强。六是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效果。2008年至2019年,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效果比较显着,对市场预期具有一定影响,但对股票市场走势和波动性影响不明显。七是新形势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主要包括中美经贸与金融关系、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杠杆资金、城投债集中违约、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启示:一是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分析。二是制定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预案。三是建立完善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应急机制。四是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内生联系。五是正常情形下尽量保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常态化,危机初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力度可以超预期,实施中把握好力度与节奏。六是稳妥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必要时,财政政策可突破赤字率限制、为央行担保,货币政策为财政政策间接提供流动性或融资支持,更直接地支持实体经济。对于金融市场风险,一般情况下由市场自行调节,政府不作行政干预,如市场失灵、出现流动性危机并可能导致更大危机,必要时政府可适当入市,但不能试图改变市场趋势。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有序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明确金融机构及股东、地方政府的责任,必要时中央给予适度支持。七是坚持风险处置与改革开放相结合,在发展中逐步解决风险问题。八是加强国际合作,形成政策合力。

张昱[6](2019)在《西方政府债务理论的演进研究 ——兼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全球多个地区、国家相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主权债务危机,从冰岛到迪拜,从欧元区到到美国,从俄罗斯、亚洲到拉美多国,不仅引发各国经济、社会甚至政治的动荡,同时还严重打击了市场信心,长期影响经济发展。有学者认为,中国虽然暂时不存在爆发系统性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但仍存在爆发“中国式主权债务危机”的隐患,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危机。政府债务经济理论研究一直是西方经济学重要课题之一,纵观世界政府债务理论的演进过程,可以发现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古典学派。随着王权的扩大,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货币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负债及其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广泛的关注,政府的债务理论由此得以产生和发展。本文从西方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回顾那些经济学先贤们提出的政府债务理论,分析近三百年来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债务理论的发展演进历程,并尽力拓展这项研究的理论视野,对政府债务管理提供更宽的眼界和更深刻的理解,希望能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西方政府债务理论的发展和变迁进行研究,整理政府债务理论的演变脉络,对一些政府债务理论和相关经济学说观点,进行分析、归纳和评价,探寻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相互指导的线索,并从中获得启示,从而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防范的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本文各篇章简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指出了本文主题、意义,综述了相关中外研究文献,并对西方政府债务历史进行了简要的回顾;接下来对文中涉及的政府债务、预算赤字、预算盈余、政府支出、政府债务与GDP的比率、政府债务理论等几个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篇章结构、主要创新与不足。第二章讨论了古典学派、历史学派和马克思的政府债务理论。内容包括古典学派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政府债务理论观点,以及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卡尔·迪策尔、卡洛伦茨·冯·斯坦因、阿道夫·瓦格纳的政府债务理论观点,以及马克思的政府债务观点,并简要分析了古典学派和德国历史学派理论观点的一些共通原则。西方经济学家对政府债务理论主流观点在19世纪的上半叶和下半叶大相径庭,19世纪上半叶,古典学派经济学家的研究和结论大行其道,其代表作是斯密的《国富论》,代表人物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穆勒等人对政府债务均持负面的观点,认为其阻碍了经济的增长,然而在拿破仑战争之后,政府债务必然导致国民经济崩溃的预言与现实相矛盾:政府债务约占国民生产总值(GNP)近300%的英国,其制造业,贸易和金融业反而蓬勃发展,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成为世界经济领先国家。德国历史学派公共财政经济学家迪策尔、斯坦因、瓦格纳等人分别研究了政府债务执行效果差异化的问题后,认识到公共产品和服务对生产力的提高有较强的增强效应,是私营部门无法媲美的,典型的例子是债务资源提升了国家的内部和外部安全,保障了教育系统和司法系统的良性运行,从而加强对财产权的执行和保护。在这种背景下,“非物质资本”一词被创造出来,他们提出,如果不创造和发展它(债务),国民经济的部分生产潜力将被浪费,其政策建议被德国当局采纳,进而提高了德国债务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上述思想交替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凯恩斯时代以前各国制订债务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并为日后的政府债务理论提供了基础和营养,直至凯恩斯主义债务理论的出现。第三章讨论了凯恩斯及凯恩斯主义政府债务理论。在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占主导地位的新古典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很少关注政府债务理论,因为在这几十年中,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债务人(1815年后的英国,1865年后的美国)成功的处理了大量的战争债务,甚至将债务规模大幅度降低,所以没有引发重点关注和讨论。新古典经济学家转而关注边际效用理论和微观经济学的进步问题,其代表人物卡尔·门格尔,瓦尔拉斯,威廉·杰文斯或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作品中几乎没有关于政府债务理论或历史的讨论。20世纪30年代以后,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快速成为学界主流理论,其政府债务理论引发了长期和广泛的讨论。通过研究发现,对于永久性赤字支出和政府债务的积累而言,那些广为人知的最极端的论据并非来自凯恩斯,而是来自凯恩斯主义者。本章首先批判性地研究了那些试图诠释凯恩斯主义债务政策的文献,从而突出凯恩斯真实的政府债务思想与所谓“归因”于他的那些政策思想之间的不一致性;而后介绍了试图解释“凯恩斯主义”公共债务政策的流行观点;接下来回顾了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根据“1942-1945年财政部备忘录”而重新评估和解释凯恩斯长期政府债务政策立场的文献发展;随后通过考察凯恩斯“1942-1945年财政部备忘录”等相关着作,试图重新确定凯恩斯核心政府债务和赤字政策立场及其相关特征,最后介绍了其他对债务思想和应用决策产生较大影响的凯恩斯主义者们(阿尔文·汉森,阿巴·勒纳,西摩·哈里斯)的债务理论。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人们对凯恩斯的经济和政策产生了短暂的兴趣,凯恩斯的名字普遍被用来描述西方发达国家为应对宏观经济收缩而实施的政策特征。人们耳熟能详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特征是强调短期财政激进主义,所以大众普遍误认为凯恩斯本人也支持短期财政活动和预算赤字,但通过重新审视凯恩斯关于政府支出、公共债务和预算赤字的经济政策的建议,可以发现这并不是凯恩斯本人的实际政策立场,相反,凯恩斯本人并不支持临时的、自由裁量的债务融资财政政策,相关文献表明凯恩斯主张通过扩大公共投资计划实现充分就业的长期政策,支持永久扩大公共部门以维持充分就业并防止宏观经济波动,凯恩斯在一定程度对待政府债务融资支出的态度是谨慎的,他反对普通预算赤字,对于凯恩斯来说,在经济衰退期间(依赖债务融资)的公共支出只是第二好的权宜之计。第四章讨论了公共选择学派的政府债务理论。首先介绍了几位公共选择学派的先驱的公债理论观点,而后着重介绍了布坎南的政府债务理论,并根据布坎南的着作中提到的关于债务的负担问题、债务的经济后果、李嘉图等价、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债务的持久性,债务的道德后果以及对平衡预算法案等观点主张展开;而后基于布坎南的政府债务理论观点,进行了政府债务的宪政经济学分析以及政府间竞争框架下的政府债务理论分析;最后简要介绍了税收平滑理论、最优债务理论和盈余政策、政治预算周期理论等西方现代政府债务理论观点。第五章主要讨论了西方政府债务理论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启示。首先分析了中国政府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情况,并归纳整理了部分涉及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理论观点;分析了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存在问题,并结合西方政府债务理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中国的债务问题与西方国家有着相同的背景,但又具有具有不同之处,是中国旨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冲击,相继实施了几轮刺激措施后,所导致的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及过剩产能的过度投资积累。根据前文分析,本文综合研究了三种西方政府债务理论的基础上,取其精华,试图找出解决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之道,提出了财政和债务重整已经刻不容缓,政府举债资金要投向高效率和高效益项目,要提高政府债务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等政策建议。

吕阳[7](2019)在《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社会、单位、家庭、个人等都是老龄化时代发展的重要责任主体,主体间的关系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别点,它们共同支撑着养老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福利多元主体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发展中各有侧重点,为维持公平正义的社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环境提供了持久保障。养老服务业不仅是一项核心的民生事业,一种未来的潜力行业,而且是诸多经济现象的纽带,是决定经济能否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稳健器。所以,明确政府引导职责功能,充分运用及保证财政政策工具效率尤为关键。当前的实体养老服务业困局已成:一是生育率、死亡率低。需要直面底部顶部老龄化双重压力;二是养老金贮备严重不足。若不投资会导致亏损,投资又会面临潜在风险,养老金的收缴、发放、投资正面临选择性难题;三是代际养老压力大。中年人工作、住房、培养子女的难度陡增,无暇顾及老年人赡养,寿命延长将会面临60岁以上低龄、中龄老年人赡养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四是服务稍好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落后。养老机构普遍收费高、服务类型单一,精神赡养服务严重缺失,占比90%以上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还远未形成发展体系;五是延迟退休、鼓励生育、移民等综合配套措施乏力,财政政策缺失、缺乏、滞后。为什么要研究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显而易见,主要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的上行发展,可以说,人口问题影响了一切问题,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竟预见了未来百年的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就必然绕不过保障民生,人口主线和财税主线就可以充分阐释。一是计划生育的政策演变。1982年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行十分合乎当时的经济发展规律,那时的生产力水平无力承担人口指数化增长,于是长达36年的国策间接成了抑制人口快速增长的客观因素,主观上则是为了健康、有序增加人口,倘若调控不及时,就会导致人口老龄化。这不光会影响老年人口所占比重逐步提升,老龄化本身还是个速度问题,当计划生育进行到2007年的时候,并未有任何放开生育的政策动静,使得一代人过后的“底部老龄化”变得异常复杂,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低生育文化养成,阻碍后期政策调控的可行性,也加快了“人口红利”消逝的速率。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埋下的是人口老龄化危机,劳动力、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城市群、都市圈疯狂抢人,房价突破“天花板”,这背后却是城乡、区域老龄化的倒挂,劳动增值空间的压缩,资本增值空间的扩张,间接引发收入分配失灵,阶层相对固化,道德观滑坡。但老龄化问题从科技医疗上看,却是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必经过程,综合国力提升和人均寿命提高就是最好例证,这又是“顶部老龄化”的现实表现,于是“顶部老龄化”和“底部老龄化”不期而遇,所以,当前更有必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将养老服务体系初级阶段不断推向中高级阶段。二是财税体制的政策演变。“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1994年分税制为了扭转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过低及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过低的状况,通过分税制实现了中央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和地方税的划分,“倒逼”地方财政发展“土地财政”,财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新预算法》形成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的“四本预算”安排,“营改增”、国地税合并、“新个税”改革等历史阶段过后,2008年有选择的结构性减税正不断转向2018年后大面积地减税减费减基金的实质性减税,税收形成“简税制、低税率、宽税基、严征管”的税制安排,结构性减税为扭转不合理税收结构,提升直接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减税降费,实现“降成本”和“补短板”,与拉弗曲线相呼应,社会保障深刻影响基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税收优惠和财政支出,税务部门全责征收社保费更是引起企业新成本和政策吸收的激烈讨论,学界普遍认为社保降费可从当前的39%左右降至20%-25%,进度还需测算,细节还需深思。同时,社保全额征收又能有效弥补养老、医疗保险资金缺口,避免养老金等支付对财政补贴的过度依赖,提高征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提升纳税人满意度,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使税收管理员转向税收信息员,此外,擅自利用互联网销售福利彩票为非法彩票,会保证福利彩票公益金安全流入老年人福利。所以,财政政策与养老服务业本身就是内外皆有衔接的互动关系,养老服务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支出和福利彩票公益金,财政政策的积极与否事关养老服务业的科学、有序、协调发展,两者互相影响,密不可分。传统养老服务体系主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随后护理保险逐步完善,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得到推广,“互联网+养老”模式成效显然,这对财政政策的有效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购买服务充分应对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PPP模式充分应对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的具体需求,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传统财政政策工具运用也需要不断丰富及完善,养老服务业本就是财政政策所必须强化针对的具体落脚点,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又是未来诸多关联产业结构升级及转化的契机,唯有颠覆劳动力人口下滑的倒退思维,才能够从容把握潜在的发展机遇。除了关注眼前发展现状、问题之外,可研究参考发达国家及地区养老服务财政政策对现今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启示,发达国家及地区在工业革命的催化下,率先步入人口老龄化,在生产力发达、综合国力强盛的背景下,丰富和发展了近现代的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总结过去、学习先进是时代发展的政策需要。老龄化程度越高,挑战就会越大,但任何事业、行业都会有机遇,对待养老服务业发展问题,也应当迎难而上,单纯从经济角度上看,劳动力比例减少、生产要素调整及资金投入变化都应趁势而为,根据社会现实来解决养老服务发展过程当中的难题是首选之策。尽管如此,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毕竟发展的矛盾总需要因地制宜地去消除与化解,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广阔的养老产业市场,养老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完善至关重要。基于此,才能够化挑战为机遇,变不利为有利,倒逼养老服务业民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将消极影响遏制在最小范围之内,伴随家庭养老能力缺失及不足,社会化、多元化、产业化养老应运而生,家庭结构、代际关系转移及空巢家庭增加,整个社会对养老服务业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各国调节、补充和完善养老服务时限也越来越紧,这无疑会促使政府消费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产业政策及财政政策的提前出台,进而实现家庭单元、社会、市场等主体的协助发展。人口老龄化理论认为,老龄群体日益增加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实质上是社会资源不断倾向老年群体,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社会基础也始终以老年人口增多为依归,由此带来经济发展形式、社会治理方式、老年收入保障和养老服务供需结构的深刻影响,横梗在逐步崛起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前的是“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构建适宜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养老服务体系已刻不容缓。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导论部分,拟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浩瀚研究文献的综述,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探讨设计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最后从总体上概括本文的框架及内容。第一章为养老服务业与经济学理论分析,该部分从养老服务业相关概念界定、政府介入养老服务业的理论依据、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展开研究,详细讨论相关的理论依据及不足。第二章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现状分析,该部分从养老服务业财政资金投入、政策环境变化、养老服务模式多元、养老服务政策蜕变、统计数据变化、养老服务成就与形势、“全面二孩”及延迟退休等方面,紧密联系财政视角的目标与定位,综合阐述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建设所发挥的作用。第三章为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问题探析,通过分析财政关联体及财政政策作用,及时发现养老服务业当中财政政策执行不力,效果不佳的现实问题,进而为对策输出提供依据。第四章为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通过筛选有代表性的统计指标,攫取中央民政部层面31个省份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并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进行分析。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特点,采取VAR模型和分位数回归,并测算各地的养老机构财政性资金缺口,来简要分析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第五章为发达国家(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通过对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英国社区照顾、德国“多代居”、日本护理供给体系和香港安老服务等不同发展类型经济体的养老服务业及财政政策经验进行借鉴,并准确评价,从中获得启发。第六章为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的建议,该部分从准确定位、设计完备的财政政策体系、有效执行、发展规范、配套措施等方面来论述养老服务业发展所需,试图为未来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思路。希冀能够对推进积极、健康、和谐的中国建设有所裨益。

陈亮[8](2019)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研究》文中认为2017年9月标普下调我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引起本文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思考。随着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以及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庞大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再加上积极财政政策的激励,地方政府长期赤字带来的债务可持续性问题引起各界的普遍关注。第一章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将研究范围界定为地方政府负有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并给出本文对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定义。基于Domar债务模型、政府跨期预算模型、“财政疲劳”理论和财务视角下债务自平衡理论构建一个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分析理论框架,论证政府债务可持续的充要条件:债务政策下,债务负担率收敛于政府债务上限,则债务可持续。得到决定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五个变量:基本财政赤字率、政府财政调节能力、债务平均名义利息率、名义经济增长率、债务投融资项目收益,及其作用机理。第二章是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分析。当前,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风险总体尚不显着,在区域上呈“西高东低”分布,主要集中在市县两级;债务资金主要用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难以产生直接收益;债券置换后,流动性风险不显着、债务成本大幅下降且中央加强了对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债务可持续性得到增强。第三章是对除债务外其他变量的分析和预测。我国经济增速下行趋势明显,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增速放缓和中央转移支付力度下降,财政支出呈线性增长以及各地区基本财政普遍赤字,这些情况不利于债务可持续性。第四章是实证分析。本文通过财政反应函数估计各地区债务上限值区间为(76.40%,96.76%),海南、西藏、青海、宁夏由于存在“储备渠道”,债务上限值为0。地方政府在债务负担率达到63.03%后出现“财政疲劳”现象,将这一值作为地方政府债务“警戒线”标准。在得到各地区债务上限和“警戒线”标准后,对债务政策下债务负担率变化进行前瞻性分析,模拟了经济增速下滑、转移支付力度下降和债务成本上升及三种组合情景。测算结果显示,只要经济形势不衰退到不利情景,虽然各情景均出现部分地区债务不可持续的情况,但可以通过地区间财力横向转移实现全国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基于组合情景中的相对不利和不利情景,测算了全国和各地区地方政府债务政策上限,只要基本财政赤字率不超过(1.06%,1.45%)和(0.37%,0.49%),全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率就不会超过债务“警戒线”标准和对应的债务上限值。第五章,根据前文研究结论,结合我国实际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支出和债务管理三个维度提出增强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政策建议。

张军令[9](2019)在《中国税改及应对美国减税政策的量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经济复苏背景下,随着美联储宣布退出量化宽松和重启加息周期,全球货币政策逐步回归正常化。在货币政策实施空间逐渐收窄的情况下,决策者更倾向于利用财政政策施行结构性的调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便主张采用减少税收与加大基建投入等一系列财政扩张政策“使美国再次强大起来”。2017年12月22日美国减税法案获得通过,并规定该税改法案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特朗普减税最为核心的政策之一是将企业所得税率由35%下调至21%。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势必将显着受到美国政策调整的影响,当前美国减税叠加美联储加息和缩表操作等一系列复杂冲击将给中国经济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当前中国国内面临经济增长下滑的压力,在受制于美联储加息和国内去杠杆要求下,中国已不能依靠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来拉动经济增长,减税成为当前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优选政策。在国际减税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继续深化税制改革和减税降费是中国应对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如何全面量化分析中国减税效应对减税政策的制定来说显得异常重要。以往大多数的研究虽然能够很好地从总量层面量化减税效应,但忽略了减税对国内不同区域的造成的差异性影响。此外,以往研究大多数局限于封闭的经济体,而忽略了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汇率制度及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对减税政策效果的影响。为此,本文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对以企业所得税为主要减税税种的减税政策进行全面分析。全文主要围绕中国结构性减税的总量和局部效应以及不同汇率制度下的减税效应等问题展开研究。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要求,本文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框架下,构建了全球动态CGE模型、多区域动态CGE模型以及开放经济动态CGE模型三大类模型。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中国当前的减税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借鉴。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如下:第一,与定性分析美国减税影响的研究不同,本文在多国一般均衡模型的框架下,采用动态GTAP模型和最新的全球投入产出(GTAP9.0)数据,量化美国减税、国际税收竞争及贸易摩擦等冲击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同时定量核算中国为应对这些外部冲击应降税的合理区间。本文通过分析发现,美国降低企业所得税短期内对中国的冲击不大,但减税对中国的长期累积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美国减税将导致中国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和产出下降。日本和欧盟国家等大国参与下的国际减税竞争将对中国的实际产出造成更大的负面冲击。在中国应对美国减税冲击的对策方面,本文采用动态GTAP模型模拟发现中国企业所得税税率降低1%可有效对冲美国减税所引起的负面冲击,同时鉴于其他国家参与减税竞争的不确定性及贸易摩擦等因素,中国可适度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1%-3%以应对这些外部冲击。第二,以往采用宏观模型评估减税效应的研究结论大部分局限于全国的宏观层面,而忽略了减税的区域和产业等局部效应,为此本文采用最新的2012年中国31省际间投入产出数据,构建中国多区域动态税收CGE模型,量化结构性减税的全国总量效应和局部效应。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产业减税、区域差异性减税、不同税种(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减税对中国整体和各区域的经济影响后,本文发现,中国企业所得税率的降低能够直接提高行业资本回报率,能够有效刺激国内投资、消费和就业人数的增加,从而拉动中国GDP的增长。但聚焦到区域和产业等的结构性减税效应时本文发现:(1)对某一行业减税,通过产业间的关联作用,促进了其他行业的投资。制造业行业企业所得税率降低1%的全国总体拉动效应大于服务业行业企业所得税率降低1%的全国总体拉动效应。降低制造业企业所得税税率将拉大各区域制造业的产出差距;(2)当全国企业所得税率降低1%时,南部、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实际产出增长率远高于其他地区的实际产出增长率。即使仅在不发达地区的税率降低1%时,由于不发达地区对发达地区的商品需求拉动效应大于其对发达地区的资本要素虹吸效应,发达地区的产出增长率仍大于不发达地区的产出增长率,但与全国所有区域税率降低1%时相比,此时各区域GDP增长差距在缩小;(3)由于税制结构和税额的不同,增值税减税“见效快”,其经济刺激效果远大于所得税减税效果,当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税率分别降低1%时,减税第一年全国实际产出分别增加0.163%和0.67%。但就相同额度的税负下降而言,企业所得税拉动实际产出增长的效果反而要略大于增值税的效果。相比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减税效应更持久,增值税刺激边际效用衰减速度较所得税快,增值税在减税后几年的刺激效果微小。第三,考虑到不同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对减税政策效果的影响,本文在开放经济的框架下,将资本成本引入CGE模型,构建含有利率和汇率元素的开放经济CGE模型以研究中国减税政策在不同汇率制度下的经济效应,以及减税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效应。本文的模拟结果显示,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保持货币政策独立会使得减税的刺激效应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在减税过程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导致实际利率更大幅度的上升(相比于固定汇率的情景),从而其对投资的挤出效应加强,同时汇率的上升又将加重贸易状况的恶化。本文研究表明在实施减税等积极财政政策时,为避免利率的收紧,国内应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予以配合,如适度降低存款准备或降息,更要加紧疏通利率传导机制以引导实际利率水平下行,以扩大政策的调控效果。同时在有资本管制的情况下,人民币贬值可被适量允许,尤其是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阶段,可以起到改善贸易收支状况的作用。第四,为量化分析不同资本账户管制下人民币贬值对实体经济带来的风险,本文首次将资本管制理论引入到多国动态CGE模型中,定量分析不同资本管制下人民币贬值的经济效应。以往的CGE模型研究仅从贸易角度衡量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但当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及存在贬值预期时,其易引起资本外流,减少国内资金供给,进而引起国内利率上升,从而可能引起资本成本上升,因此人民币贬值可以从贸易和资本流动两个角度影响国内经济。本文研究发现,在资本账户开放的状态下中国并不能通过人民币大幅贬值来应对当前贸易摩擦和美国税改带来的问题,人民币贬值短期内增加中国的出口,但在资本管制放松的状态下极易引起资本外流,长期则造成中国出口红利消失,国内出口、消费和投资下降反而削弱中国实际产出的增长潜力。本文研究也表明中国在当前税改和货币政策协调下,保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适度增加流动性的同时,也要保持资本管制的警惕性。第五,本文运用动态GTAP模型研究发现,企业所得税减税后的未来几年内中国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大部分主要国家的出口,尤其较大拉动了东盟经济体的出口。随后本文采用面板平滑转换回归(PSTR)模型对中国来自东盟的进口增长和东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来自东盟进口的增长对东盟经济的增长有着显着的非线性正向影响,“中国进口”这一元素在东盟经济体的生产力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对中国出口量低的国家。本文的研究结论意味着,中国减税对东盟等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拉动效应,中国是富有大国责任感的。

王璟谛[10](2019)在《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合理的财税体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统一有序、社会公平公正、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基于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安排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推进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必然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建立符合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现代财政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然要求,也是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并提出了加大力度支持革命地区、民族自治地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给民族自治地方尤其是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带来了新发展机遇。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坚实的财力保障和规范的制度保障,由于历史原因和原来国家战略大局安排,民族自治地区财政经济发展还明显地落后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自主财力还较为薄弱,目前中央支持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政策还欠稳定欠规范,转移支付力度与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背景下,加强在国家治理视角下开展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建立符合民族自治地方加快发展全面发展的现代财政制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文献回顾和收集八个民族省区的财政经济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民族自治地方存在的财政问题开展一定范围的实地调研,从国家治理视角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财政运行的特殊性进行再认识,按照“理论分析—统计描述—实证分析(案例分析)—改革设计”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全面分析了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支体系、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政策、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管理制度和债务管理制度等财政体制问题,以及国家的财政法律制度建设和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法规建设问题,并分别提出了政策建议。本论文主要的创新点和突破点为:一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现代财政制度框架(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和地方税体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论证和修订,并提出符合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框架(财政收支体系、财政体制、财政管理制度和财政法律)。二是用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分析,得出受国家发展战略影响,民族自治地方存在基本公共服务历史欠账,自身定位不准发展滞后等多重因素制约,在一定时期内,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优先于地方组织收入工作。三是论文提出民族自治地方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必须体现历史补偿原则,中央和发达地区支持是民族自治地方成功从“输血”转向“造血”的重要保障。四是通过研究中央部委不当政策干预造成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优、资金使用绩效不高的案例,得出结论是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重赋金、轻赋权的指导思想应该要调整,并进一步指出财政法制建设任重道远。五是提出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先试先行天然试验区,根据建设现代财政制度需要,先行全面深化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率先试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机构改革,尤其是突破人大机关职能职责的改革,率先推进财政大数据。

二、2001年全国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全国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本文研究背景
        二、本研究的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政府债务作为国家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手段的研究
        二、政府债务适度规模及其效应问题的研究
        三、债券市场流动性方面的研究
        四、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对政府债务作用发挥的效应研究
        五、政府债务的金融效应研究
        六、动态研究方法
        七、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本文的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三、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中国政府债务与政府债券市场发展
    第一节 中国政府债务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央政府债务
        二、地方政府债务
    第二节 中国政府债券市场
        一、国债(中央政府债券)市场
        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
    第三节 中国政府债券市场的金融功能探析
        一、中国政府债券发行的信用属性和市场交易属性
        二、中国政府债券二级市场信用属性与交易属性
    第四节 中国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特点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财政领域相关理论
        (一)政府债务理论
        (二)预算约束理论
        二、金融领域相关理论
        (一)金融市场理论
        (二)市场流动性理论
        三、经济社会领域相关理论
        (一)经济增长理论
        (二)规模经济理论
        (三)通货膨胀理论
        (四)经济周期理论
        (五)风险管理理论
        四、动态经济学理论
    第二节 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理论推导
        二、研究假设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府债券、宏观效应与政策调节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
    第一节 DSGE模型构建
        一、家庭部门
        二、银行部门
        三、生产部门
        四、政府部门和货币政策
        五、市场出清
    第二节 参数校准和估计
        一、部分参数校准
        二、贝叶斯估计
    第三节 数值模拟
        一、政府债券市场规模扩张效应分析
        二、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增强效应分析
        三、银行机构持有政府债券规模权重改变下的流动性冲击
        四、政策调节
    第四节 本章研究结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债券的金融杠杆与经济增长效应
    第一节 政府债券、金融杠杆与经济增长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一、模型构建
        二、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模型适用性分析
        二、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流动性变动的波动率特征分析
        三、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流动性效应的脉冲响应分析
        四、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互动时变特征分析
    第四节 本章研究结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债券的债务杠杆与通货膨胀效应
    第一节 政府债券、债务杠杆与通货膨胀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模型适用性分析
        二、脉冲响应分析
    第四节 本章研究结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府债券市场发展宏观效应的国际经验验证
    第一节 研究样本的选取
    第二节 模型构建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二、模型设定
    第三节 实证检验
        一、基准回归
        二、两阶段最小二乘(2sls)回归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本文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总结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和参与项目
致谢

(2)扩张下的地方政府债务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和框架
    五、本文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
        (二)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一)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影响是正面的
        (二)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影响是负面的
        (三)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影响是中性的
        (四)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影响是非线性的
        (五)文献小结
    二、关于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的研究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三)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指标测度和预警研究
        (四)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评估研究
        (五)文献小结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成因与现状
    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一)总体规模
        (二)各省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三)隐性债务和城投债规模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成因
        (一)制度性的因素
        (二)政策性的因素
        (三)管理方面的因素
        (四)其他方面的因素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
        (一)债务总量
        (二)债务类型
        (三)地区结构
        (四)偿还方式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一、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机理分析
        (一)生产部门
        (二)消费部门
        (三)政府部门
    二、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机理分析
        (一)产品市场(IS曲线)
        (二)货币市场(LM曲线)
        (三)政府债务平衡(BD曲线)
        (四)基于IS-LM-BD模型债务短期机理分析
    三、政府债务的可持续增长机理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区域差异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一、引言
    二、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估算
    三、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平衡点
    四、实证检验
        (一)计量模型与变量选取
        (二)回归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研究
    一、引言
    二、构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
        (一)经济增长质量指标构建理论基础
        (二)经济增长质量指标评价体系
    三、熵权TOPSIS法计算原理
        (一)熵值法确定权重
        (二)TOPSIS法进行决策方案的选择
    四、各省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
    五、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设定
        (二)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三)回归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六、本章小结
第七章 扩张下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与应对
    一、引言
    二、基于KMV模型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机理
    三、未来3年我国各省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一)可支配财政收入的瞬时增长率μ_R与波动率σ_R
        (二)地方政府可支配财政收入R_t
        (三)应偿还的债务规模B_t
        (四)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数据瞬时增长率μ_s与波动率σ_s
        (五)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规模S_t
        (六)违约距离和违约概率的计算
    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对
        (一)我国当前债务风险治理措施
        (二)江苏镇江的债务风险化解案例启示
    五、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一、本文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一)短期对策
        (二)中期对策
        (三)长期对策
    三、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3)税收制度改革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动态 ——基于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税收、企业贸易行为与贸易福利的相关文献
        1.2.2 企业出口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
        1.2.3 企业进入退出的相关文献
        1.2.4 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相关文献
        1.2.5 税收与企业出口产品调整的相关文献
        1.2.6 企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与企业经济行为的相关文献
        1.2.7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4 学术贡献
        1.4.1 总体学术贡献
        1.4.2 各章学术贡献
2.中国企业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政策转型的历程、内容和效果
    2.1 企业增值税改革历程、内容和效果
        2.1.1 企业增值税改革历程和内容
        2.1.2 企业增值税改革的效果(以2004 年增值税改革为例)
    2.2 企业所得税改革历程、内容和效果
        2.2.1 企业所得税改革的历程和内容
        2.2.2 企业所得税改革的效果
    2.3 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及对企业行为的影响的异同
    2.4 小结
3.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与异质企业贸易行为
    3.1 出口贸易的分解
    3.2 企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与企业出口行为的启发式模型
    3.3 企业所得税与异质企业贸易一般均衡模型
        3.3.1 包含企业所得税和关税的异质企业模型
        3.3.2 对称两国情形的均衡结果
        3.3.3 非对称两国情形结果
    3.4 结论
4.增值税改革与行业中企业出口进入与退出动态
    4.1 引言
    4.2 计量模型、指标和数据
        4.2.1 计量模型设定
        4.2.2 数据
        4.2.3 变量指标
    4.3 实证分析结果
        4.3.1 基准估计结果
        4.3.2 DID识别假设检验
        4.3.3 稳健性检验
        4.3.4 异质性分析
        4.3.5 内生性问题
        4.3.6 进一步分析
    4.4 机制检验
        4.4.1 影响机制一:增值税转型有助于企业进行研发创新
        4.4.2 影响机制二:增值税改革提高行业的市场集中度
    4.5 结论
5.增值税改革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持续时间
    5.1 引言
    5.2 数据和描述性统计
        5.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5.2.2 企业出口生存函数估计
    5.3 计量模型
        5.3.1 计量模型设定
        5.3.2 指标和变量
    5.4 实证结果
        5.4.1 基准回归结果
        5.4.2 稳健性检验
        5.4.3 异质性分析
    5.5 机制分析
    5.6 结论
6.增值税改革与中国制造业企业-产品出口持续时间
    6.1 引言
    6.2 数据和描述性统计
        6.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6.2.2 中国制造业企业-产品出口生存的基本事实
    6.3 计量模型
        6.3.1 计量模型设定
        6.3.2 指标和变量
    6.4 实证结果
        6.4.1 基准回归结果
        6.4.2 稳健性检验
        6.4.3 异质性分析
    6.5 机制分析
    6.6 结论
7.企业所得税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持续时间
    7.1 引言
    7.2 企业所得税影响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机制
    7.3 数据与描述统计
        7.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7.3.2 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生存估计的基本事实
    7.4 实证分析
        7.4.1 计量模型设定
        7.4.2 指标选取与衡量
        7.4.3 实证结果
        7.4.4 异质性分析
        7.4.5 内生性问题
    7.5 作用机制
    7.6 结论
8.企业所得税改革与中国制造业企业-产品-国家出口持续时间
    8.1 导言
    8.2 数据处理与典型事实
        8.2.1 数据及处理
        8.2.2 中国制造业企业-产品-目的国出口生存的典型事实
    8.3 计量模型、识别方法和变量指标选择
        8.3.1 计量模型
        8.3.2 控制变量选择
        8.3.3 识别方法
    8.4 实证结果
        8.4.1 基准回归结果
        8.4.2 稳健性分析
        8.4.3 异质性分析
    8.5 机制分析
    8.6 结论
9.企业所得税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调整动态
    9.1 引言
    9.2 数据处理与描述性统计
        9.2.1 数据及处理
        9.2.2 描述性统计
    9.3 实证分析
        9.3.1 基准估计结果
        9.3.2 稳健性分析
        9.3.3 异质性分析
    9.4 影响机制
        9.4.1 企业所得税改革对企业出口产品范围的影响机制
        9.4.2 企业所得税改革对企业出口产品集中度的影响机制
        9.4.3 企业所得税改革对企业出口核心产品的影响机制
        9.4.4 企业所得税改革对企业出口高技术产品的影响机制
    9.5 结论
10.结论和政策建议
    10.1 全文总结
    10.2 政策建议
    10.3 论文的不足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4)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
    1.2 研究背景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地方政府投融资概念界定
        1.3.2 关于地方政府投融资活动效率或效果
        1.3.3 关于地方政府投融资风险防范化解方面
        1.3.4 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转型
        1.3.5 关于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创新和改革
        1.3.6 综合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研究创新和不足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主要概念与基本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投资、融资和投融资
        2.1.2 政府投融资和地方政府投融资
        2.1.3 公共基础设施
        2.1.4 财政政策与财政投资
    2.2 相关基本理论
        2.2.1 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2.2.2 政府投资理论
        2.2.3 政府债务理论
    2.3 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的理论依据
        2.3.1 理论分析
        2.3.2 实证检验
    2.4 财政投资政策边界和投融资风险的理论分析
        2.4.1 IS-LM模型的修正
        2.4.2 财政投资政策的债务边界约束
        2.4.3 财政投资政策的预期收益边界约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创新的逻辑起点——融资平台公司
    3.1 地方政府投融资的动因
    3.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性质与发展过程
        3.2.1 地方融资平台的概念以及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3.2.2 地方融资平台的发展历程
    3.3 主要城市融资平台发展情况
        3.3.1 以内部资金循环实现整体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上海模式
        3.3.2 以构建风险防控“三不”防火墙为主要特征的重庆模式
        3.3.3 以借贷资金“借、用、管、还”封闭性运作为主要特点的天津模式
    3.4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实践经验和债务风险
        3.4.1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实践经验
        3.4.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发展过程中蕴含的风险
    3.5 政府融资平台的未来发展方向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创新之一——地方政府自主发行债券
    4.1 地方政府自主发行债券进程
    4.2 地方政府债券自主发债的效果
    4.3 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存在的问题
    4.4 完善地方政府债券自主发债的政策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创新之二——PPP模式
    5.1 PPP模式的基本原理
        5.1.1 PPP模式的概念
        5.1.2 PPP模式的典型特征
        5.1.3 推广PPP模式的意义
    5.2 PPP模式发展情况
    5.3 PPP模式中的财政责任与流程
        5.3.1 PPP模式中的财政责任
        5.3.2 以财政改革为契机,重构PPP管理流程
    5.4 PPP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5.4.1 制度体系不健全,顶层设计欠缺
        5.4.2 各级政府部门的认识不到位,单纯作为新型融资模式
        5.4.3 项目操作程序不规范,定价机制不合理
        5.4.4 项目落地率低,后续融资困难
        5.4.5 风险共担机制弱化,风险收益不对等
        5.4.6 违规实施钻空子,变相积累债务风险
        5.4.7 地域发展不平衡、行业分布不均衡
    5.5 运用PPP模式是否增加财政运行风险的实证分析
        5.5.1 指标构建与模型设定
        5.5.2 数据说明
        5.5.3 面板回归
    5.6 完善PPP模式的政策建议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创新之三——政府投资基金
    6.1 国外政府投资基金实践和理论研究情况
    6.2 我国政府投资基金运行情况
    6.3 政府投资基金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6.4 规范政府投资基金发展的政策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当前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析
    7.1 地方投融资行为的风险传导机制
        7.1.1 国内风险传导机制
        7.1.2 国际风险诱导机制
    7.2 风险的逐步显现
        7.2.1 整体杠杆率维持高位
        7.2.2 与地方投融资行为相关的风险现状
    7.3 地方政府投融资风险分析——基于KMV模型
        7.3.1 模型和数据
        7.3.2 实证模型
        7.3.3 相关结论和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的政策建议
    8.1 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
        8.1.1 通过政府投融资筹集建设资金
        8.1.2 开展基础设施的私有化改制
        8.1.3 保持政府对基础设施等领域的调控作用
        8.1.4 防控地方债务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8.1.5 国际投融资运作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8.2 推进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创新的政策建议
        8.2.1 加快特许经营和PPP领域立法,健全投融资法律框架
        8.2.2 健全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长效机制
        8.2.3 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政府投资项目
        8.2.4 简化投融资管理体制,营造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
        8.2.5 进一步加强债务管理,严格防范化解债务风险
    8.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5)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重点
        (二)重点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与成因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
    二、政府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和金融危机救助相关研究
        (一)政府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必要性
        (二)政府救助范畴
        (三)政府救助措施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相关研究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方式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四)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主要理论方法
第三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一):介入和退出标准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范畴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一)预期收益分析
        (二)预期成本分析
        (三)预期成本收益曲线分析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退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一)退出原则
        (二)退出标准与时机
        (三)政策退出的次序与方式
    四、小结
第四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二):作用机制
    一、蒙代尔—弗莱明IS-LM-BP模型
    二、加入风险溢价因素的IS-LM-BP-RP模型
    三、加入风险溢价和预期因素的IS-LM-BP-RP-AE模型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IS曲线的影响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LM曲线的影响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BP曲线的影响
        (四)IS-LM-BP-RP-AE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
    四、极端情形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选择
        (一)对现代货币理论(MMT)理念的借鉴
        (二)对现代货币理论(MMT)理念的批判
        (三)IS-LM-BP-RP-AE 模型与现代货币理论的结合
    五、小结
第五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应对“大萧条”
        (一)背景概况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三)政策效果
        (四)政策退出
    二、香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一)背景概况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三)政策效果
        (四)政策退出
    三、美国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一)背景概况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三)政策效果
        (四)政策退出
    四、小结
第六章 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做法与建议
    一、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做法
        (一)上世纪90年代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风险
        (二)清理整顿金融“三乱”
        (三)全国农信社风险处置
        (四)本世纪初国有银行风险处置与股份制改革
        (五)2015年应对股市异常波动
        (六)包商银行接管
    二、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不足及原因
        (一)传统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突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需求
        (二)央行向国家财政上缴利润机制执行的灵活性加大
        (三)货币政策调控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内生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完善机制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数据与模型说明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VEC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协整检验与VEC模型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五)小结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走势的影响(VAR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VAR模型的构建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五)小结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ARCH类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ARCH效应检验
        (三)模型拟合
        (四)结果分析
        (五)小结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VAR模型)
        (一)VAR模型的构建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三)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四)小结
    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VAR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VAR模型的构建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五)小结
第八章 新形势下中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
    一、新形势下中国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一)实体经济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二)金融市场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三)金融机构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二、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储备
        (一)应对实体经济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二)应对金融市场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三)应对金融机构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三、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范畴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介入与退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手段
        (四)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效果
        (五)当前中国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二、政策启示
中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6)西方政府债务理论的演进研究 ——兼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历史回顾、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
        1.2.1 文献综述
        1.2.2 政府债务历史的简要回顾
        1.2.3 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
    1.3 篇章结构和主要创新与不足
        1.3.1 篇章结构
        1.3.2 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古典学派、历史学派和马克思的政府债务理论
    2.1 概论
    2.2 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主要政府债务理论观点
        2.2.1 亚当·斯密的政府债务理论
        2.2.2 大卫·李嘉图的政府债务理论
        2.2.3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政府债务理论观点
    2.3 德国历史学派的政府债务理论
        2.3.1 卡尔·迪策尔的政府债务理论观点
        2.3.2 卡洛伦茨·冯·斯坦因的政府债务理论观点
        2.3.3 阿道夫·瓦格纳的政府债务理论观点
    2.4 马克思的政府债务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凯恩斯及凯恩斯主义政府债务理论
    3.1 概论
    3.2 凯恩斯的理论和政策方法
    3.3 所谓的“凯恩斯主义”政策传统或流行观点
    3.4 凯恩斯政策立场的其他解释
    3.5 重新评估凯恩斯的核心政府债务和赤字政策立场
    3.6 其他具有影响力的凯恩斯主义者的政府债务理论观点
        3.6.1 阿尔文·汉森的政府债务理论
        3.6.2 阿巴·勒纳的政府债务理论
        3.6.3 西摩·哈里斯等人的政府债务理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公共选择学派的政府债务理论
    4.1 概论
    4.2 几位公共选择学派的先驱的公债理论
        4.2.1 德维蒂·德玛尔科的政府债务理论
        4.2.2 哈利·芦茨的政府债务理论
        4.2.3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政府债务理论
    4.3 布坎南的政府债务理论
        4.3.1 布坎南关于公共债务负担问题的解释
        4.3.2 布坎南关于公共债务与资本形成的论述
        4.3.3 布坎南对李嘉图等价的批判
        4.3.4 布坎南对凯恩斯主义债务理论的批判
        4.3.5 布坎南关于公债的持久性的论述
        4.3.6 布坎南关于公债的道德判断
        4.3.7 布坎南关于平衡预算法案的倡导
    4.4 政府债务的宪政经济学分析
        4.4.1 临时债务问题
        4.4.2 负债刺激因素问题
        4.4.3 宪法、选举对债务影响问题
        4.4.4 自利、权威政府负债问题
    4.5 政府间竞争框架下的政府债务理论分析
    4.6 其他现代政府债务理论观点
        4.6.1 税收平滑理论
        4.6.2 最优债务政策及其没有付诸实施的证据
        4.6.3 政治预算周期理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西方政府债务理论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启示
    5.1 概论
    5.2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情况概述
        5.2.1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快速增长背景
        5.2.2 中国中央、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情况
        5.2.3 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情况
    5.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演进历程
    5.4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理论观点
    5.5 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5.5.1 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存在问题
        5.5.2 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论文主要内容
    四、论文研究方法
    五、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养老服务业与经济学理论分析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相关概念界定
        一、养老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养老服务业的特点
    第二节 政府介入养老服务业的理论依据
        一、养老服务业的公共财政运行逻辑
        二、养老服务业的福利多元方式
        三、养老服务业的人口老龄化发展动因
        四、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社会正义
    第三节 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一、政府购买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二、税收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财政直接投入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四、财政补贴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第二章 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进程
        一、老龄化对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产生直接影响
        二、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的现状
        三、财政政策实施对养老服务消费结构产生间接影响
    第二节 养老服务业各类投资迅速增长
        一、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政策环境
        二、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支持概况
        三、中央财政资金的投入范围
        四、部分地区养老服务的财政差异
    第三节 养老服务体系构造的财政措施
        一、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衔接
        二、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三、“互联网+养老”的新型养老服务手段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偏移及侧重
        一、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演变
        二、城市养老服务业
        三、农村养老服务业
    第五节 养老服务业的现实发展要素
        一、“全面二孩”对养老服务业的影响
        二、延迟退休对养老服务业的影响
第三章 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问题探析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政策执行力不强
        一、法律法规配套不够齐全
        二、财政绩效管理监督不力
        三、财政资金的部门耗损
        四、基层政府分配财政资金的能力羸弱
    第二节 养老服务业政府购买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受惠群体较小
        二、专业医护人员占比很低
        三、社会组织被动服务
        四、缺乏法制化考核评价
    第三节 养老服务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政策的立法难题
        二、税收政策的适用范围狭窄
        三、营利性及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税收政策差异
        四、税收政策运用还不够严谨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的财政直接投入乏力
        一、财政性资金支持结构不太合理
        二、财政直接投入养老服务机构床位面临困境
        三、养老服务业的土地供给存在问题
    第五节 养老服务业财政补贴缺乏可操作性
        一、老年人居家选择的财政补贴分类失准
        二、财政补贴形式冗杂
        三、养老机构的财政补贴不均及趋同
第四章 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实证模型构建
        一、模型变量的选取
        二、样本及数据来源
        三、实证模型的构建
        四、Hausman检验及固定效应回归结果
    第二节 分区域实证分析
        一、东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二、中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三、西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养老机构投资效率的实证分析
        一、VAR模型结果
        二、分位数回归
        三、财政资金缺口测度模型
第五章 发达国家(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一、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
        二、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财政政策经验
        三、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财政政策借鉴
    第二节 英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一、英国社区照顾
        二、英国社区照顾的财政政策经验
        三、英国社区照顾的财政政策借鉴
    第三节 德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一、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
        二、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财政政策经验
        三、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借鉴
    第四节 日本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一、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二、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财政政策经验
        三、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财政政策借鉴
    第五节 中国香港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一、香港安老服务
        二、香港安老服务财政政策经验
        三、香港安老服务财政政策借鉴
第六章 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的建议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的准确定位
        一、明确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支出责任
        二、优先发展PPP模式
    第二节 设计完备的财政政策体系
        一、构建合理的央地财政关系
        二、“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构建
        三、完善“涉老”税收政策
    第三节 养老服务业的规范发展
        一、建立财政绩效管理监督机制
        二、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二、建立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三、“互联网+养老”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地方政府债务
        二、政府债务可持续性
    第二节 分析和评价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理论模型
        一、Domar债务模型
        二、政府跨期预算约束模型
        三、财政反应函数和“财政疲劳”理论
        四、财务视角下债务自平衡理论
    第三节 影响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因素及作用机理
        一、基本财政赤字率
        二、政府财政调节能力
        三、债务平均名义利息率
        四、名义经济增长率
        五、债务投融资项目收益
第二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分析
    第一节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一、地方政府债务总体规模
        二、各地区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结构
        一、层级结构
        二、期限结构
        三、支出结构
    第三节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
        一、债券置换前存量债务成本
        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成本
    第四节 现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
        一、预算内债务限额管理
        二、债务“借用还”体系
        三、债务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和追责机制
第三章 影响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相关变量分析和预测
    第一节 我国的经济景气变化
        一、全国经济增速变化
        二、各地区经济增长情况
    第二节 地方政府基本财政赤字情况
        一、基本财政赤字总体情况
        二、各地区政府基本财政赤字情况
    第三节 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稳定性及增长趋势分析
        一、财政收入结构和稳定性分析
        二、财政支出增长趋势分析
第四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实证分析
    第一节 地方政府债务上限估计
        一、财政反应函估计
        二、债务上限值和“警戒线”标准测算
    第二节 前瞻性分析
        一、模拟情形一:经济增速下滑
        二、模拟情形二:转移支付力度下降
        三、模拟情形三:债务融资成本上升
        四、模拟情形四:情景组合
    第三节 地方政府债务政策上限测算
第五章 增强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财政收入维度
        一、加强地方税体系建设,充实地方财源
        二、完善转移支付偏向设计,增强中西部地区财政实力
    第二节 财政支出维度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从建设型政府升级为服务型政府
        二、明确职责划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三、稳健推行PPP项目,减轻财政支出压力
    第三节 债务管理维度
        一、构建动态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债务风险分类管理
        二、编制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加强债务数据公开
参考文献

(9)中国税改及应对美国减税政策的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
        2.1.1 减税政策的经济效应
        2.1.2 国际税收竞争影响
    2.2 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效应
    2.3 汇率变动的经济效应
        2.3.1 汇率变动对宏观经济影响
        2.3.2 汇率变动对贸易的影响
        2.3.3 汇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
        2.3.4 汇率变动经济效应研究方法
    2.4 CGE研究现状与发展
        2.4.1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评估方法
        2.4.2 CGE研究现状与进展
    2.5 现有文献的不足及可能突破的方向
第3章 美国减税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3.1 美国减税政策概述
    3.2 多国一般均衡模型框架构建
    3.3 模型情景设置
        3.3.1 实证模型构建
        3.3.2 基准情景设置
        3.3.3 历史拟合与模型有效性检验
        3.3.4 企业所得税减税冲击
    3.4 美国减税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动态经济影响
        3.4.1 美国减税对中国等其他地区的影响
        3.4.2 税收竞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5 贸易摩擦和美国税改下的中国减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构建
    4.1 减税对区域层面差异性影响分析
    4.2 单国CGE模型概述
    4.3 减税理论分析和研究框架
        4.3.1 减税理论分析
        4.3.2 研究框架
    4.4 中国多区域CGE模型构建
        4.4.1 多区域CGE的 IO数据结构
        4.4.2 生产结构模块
        4.4.3 生产要素需求模块
        4.4.4 生产部门产出模块
        4.4.5 能源需求模块
        4.4.6 投资需求模块
        4.4.7 家庭需求模块
        4.4.8 其他需求模块
        4.4.9 动态多期投资模块
        4.4.10 劳动需求模块
    4.4 中国多区域CGE模型基础数据构建
        4.4.1 数据来源及参数取值
        4.4.2 历史拟合与模型有效性检验
    4.5 小结
第5章 减税对区域和产业经济影响研究
    5.1 税收政策区域和产业差异性实践概述
    5.2 多区域多行业结构性减税模拟分析
        5.2.1 行业结构性减税效应分析
        5.2.2 区域结构性减税效应分析
        5.2.3 区域协调性减税效应分析
        5.2.4 分阶段实施减税效应分析
    5.3 企业所得税与增值税减税影响对比
    5.4 减税政策模拟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开放经济下减税与货币政策搭配效应研究
    6.1 开放经济下研究财政政策模型现状分析
    6.2 投资理论
    6.3 情景模拟:三元悖论
    6.4 政策模拟与分析
    6.5 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组合的短期动态效应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形势下人民币贬值对中国经济影响研究
    7.1 人民币贬值应对冲击的有效性分析
    7.2 含有汇率模块的多国动态CGE模型构建
        7.2.1 汇率模块
        7.2.2 投资模块
    7.3 数据来源与情景设置
    7.4 结果与分析
        7.4.1 世界各区域主要宏观变量变化分析
        7.4.2 不同管制情景下出口分析
        7.4.3 不同管制情景下进口分析
        7.4.4 中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因素对东盟经济拉动效应分析
    8.1 中国减税对主要国家贸易的影响分析
    8.2 PSTR模型理论介绍
        8.2.1 线性模型
        8.2.2 非线性模型
    8.3 东盟出口增加对其经济影响分析
        8.3.1 数据来源
        8.3.2 模型特殊性检验
    8.4 PSTR模型结果分析
    8.5 中国进口对东盟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分析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与政策建议
    9.1 总结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模型投资理论与托宾Q理论联系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主要研究范围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4 文献述评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6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第二章 国家治理与财政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家治理
    2.2 财政分权理论
    2.3 财政职能划分
    2.4 民族区域自治与地方财政相关理论
    2.5 构建符合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的再认识
    3.1 .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特殊性的再认识
    3.2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特殊性的再认识
    3.3 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发展特殊性的再认识
    3.4 民族自治地方地理生态和历史文化特殊性的再认识
    3.5 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对财政问题的影响
第四章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支问题分析
    4.1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4.2 民族自治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水平分析
    4.3 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补助收入分析
    4.4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支关系的实证分析
    4.5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第五章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的制度分析
    5.1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财税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5.2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分析
    5.3 民族自治地方分级财政体制问题
    5.4 民族自治地方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低效与缺失
    5.5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入制度的低效与缺失
    5.6 民族自治地方债务管理制度缺失
第六章 建设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体系的政策建议
    6.1 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总体构想
    6.2 建立并完善财政收支体系,夯实民族自治地方治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6.3 坚持并完善符合民族区域自治的财政体制机制,理顺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间关系
    6.4 .构建现代财政法律体系,提升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法治化水平
    6.5 创新配套地方性法规和制度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一、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二、主持或参与研究的课题
后记

四、2001年全国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陈建宇. 南京大学, 2020(09)
  • [2]扩张下的地方政府债务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 孙睿. 南京大学, 2020(04)
  • [3]税收制度改革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动态 ——基于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的视角[D]. 陈瑾.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4]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 岳凯.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5]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D]. 龙俊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6]西方政府债务理论的演进研究 ——兼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D]. 张昱. 吉林大学, 2019(02)
  • [7]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吕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8]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研究[D]. 陈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9]中国税改及应对美国减税政策的量化研究[D]. 张军令.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10]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D]. 王璟谛.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2001年,全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