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地区分布

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地区分布

一、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于丽萍,张诗文,孙海波,张秀丽,富志新,赵慧[1](2021)在《2020年吉林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监测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落实吉林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防治监测全覆盖工作,掌握和评估各项砷中毒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方法根据国家《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方案》,在吉林省7个县(市)开展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改水情况和水砷含量、砷中毒病情的监测。结果监测的7个县(市)的325个病区屯,全部改水且水砷含量全部合格,水砷含量波动范围为0.01~0.04 mg/L,共检查了50 342人,检查出砷中毒患者101人,检出率为0.20%。结论吉林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防控措施落实有效,改水工程运转良好,砷中毒病情未继续发展,无新发病例,今后应该继续加强改水工程的维护管理和开展居民的健康教育监测工作,确保防治成果的持续巩固。

刘婉君,韩慧,魏宁,邓宝贵,吴小婉[2](2019)在《基于四大中文数据库刊载地方性砷中毒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索我国地方性砷中毒研究领域的动态,分析发展变化和趋势,为未来地方性砷中毒的研究提供借鉴。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 disc)、万方资源数据库(WANFANG)为统计来源,时间限定为2008—2018年且主题词含"地方性砷中毒"及"地砷病"的文献。利用NOTE EXPRESS 2.0文献管理软件和EXCEL表格可视化分析纳入文献的发文期刊、基金分布、高频关键词和第一作者来源分布情况。结果共检索出科研论文1 941篇,纳入302篇,发文量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期间有小幅波动;刊载文献数量最多的期刊为《中华地方病学杂志》,共发文50篇(16.56%);82篇(27.15%)文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发文排名前七位的机构中哈尔滨医科大学位居首位;"砷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砷"、"饮水"与"煤"等为高频关键词,研究热点集中于从免疫学与基因学的角度研究砷中毒疾病的免疫毒性机制、从病因学角度分析砷中毒病区人群体内砷蓄积和砷代谢的差异与变化特征。结论近十年我国地方性砷中毒的文献逐年减少与疾病得到一定控制有关,国家及地方政府给予了一定的基金支持;应持续加强病区砷污染状况的监管,加强砷中毒疗法与药物研究,改善砷中毒病人的生命质量。

佟建冬,纪晓红,张春华,张海涛,张秀丽,张诗文,李薇,姜爽[3](2017)在《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病区饮水砷的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确定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病区饮用水中砷的存在形态,为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病情形成原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吉林省洮南市、通榆县的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和高水砷区作为调查点,采集居民饮用水水样,对水样中砷含量及不同形态砷化物进行测定,并分析水井深度和水砷含量的关系。结果共检测水样161份,其中,5价砷离子(As5+)含量范围为0.004~0.226 mg/L,中位数为0.053 mg/L;3价砷离子(As3+)含量范围为0.004~0.309 mg/L,中位数为0.057 mg/L;总砷含量范围为0.009~0.509 mg/L,中位数为0.100 mg/L。有1份水样检出一甲基砷(MMA),含量为0.005 mg/L;有1份水样检出二甲基砷(DMA),含量为0.014 mg/L。调查水井101个,井深在13~75 m,水砷含量≥0.05 mg/L的94份,主要集中在井深≥50 m的水井中,占85.1%(80/94)。结论饮用水中砷主要以无机砷形式存在,有机砷仅个别以低含量水平存在于水中,高含量水砷集中在深井中。

汤洁,卞建民,李昭阳,王农,张楠,张豪[4](2013)在《中国饮水型砷中毒区的水化学环境与砷中毒关系》文中提出中国各饮水型砷中毒区的水化学特点受沉积环境和气候因素所控制,砷中毒的流行和发病程度与其地下水的水化学环境、水中砷的形态和价态有密切联系。在实地考察监测和对台湾、新疆、内蒙古、山西、吉林饮水型砷中毒病区环境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总结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饮水水源中总As、As(III)、甲基胂、腐植酸与砷中毒的关系,揭示了不同病区病情差异的原因。研究表明,除台湾外,各砷中毒区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各病区多分布在沉积盆地中心或平原内相对低洼的地带,饮用的地下水均取自中新生代地层;砷中毒病情不仅与总砷含量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还与As(III)和甲基胂的浓度直接相关。台湾、内蒙古和山西病区地下水为富含有机质的复杂还原环境,水中不仅As(III)含量高,且检出有机物、腐植酸和甲基胂,新疆和吉林病区地下水为以无机砷中As(V)为主的氧化环境,吉林病区未检测出甲基胂,这是新疆与吉林病区患病率较低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区域防病改水、砷中毒的预报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于光前,陈志,赵丽军,孙殿军[5](2010)在《中国地方性砷中毒流行趋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地方性砷中毒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环境地球化学性疾病。台湾西南沿海地区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最早发现的地方性砷中毒病区;1964年在贵州织金县小纳雍乡坝子村,发现由敞灶燃烧高砷煤引起的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1980年在新疆准

卢振明[6](2009)在《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的现状及其防治》文中认为目的全面总结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的现状及防治对策。方法对吉林省开展地方性砷中毒调查工作以来的资料以及防治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结果截止到2007年,最后确认在吉林省西部的通榆县、洮南市、大安市、乾安县、长岭县、扶余县、双辽市等7个县(市),共存在饮水高砷区298个;在通榆县、洮南市、双辽市存在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41个,均为轻病区。共查出砷中毒患者290人,主要以轻度患者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以掌跖部位的角化为主,少部分患者伴有皮肤色素的沉着和脱失,尚未发现明确诊断的皮肤癌患者。结论吉林省存在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及饮水高砷区,需进一步开展病情调查。

卢振明,佟建冬,张海涛,张秀丽,梁宝成,张春雨[7](2009)在《2006和2007年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全国重点监测结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2006和2007年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全国重点监测县(通榆)和所属监测点(白音吐海村)地方性砷中毒(地砷病)现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及防治效果。方法 2006和2007年,按照《全国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方案》,调查通榆县的防砷改水进度、改水工程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及饮水含砷量。在监测点普查居民砷中毒患病情况,检测改水后的饮水含砷量、8~12岁儿童及18岁以上成人尿砷,调查监测点年内居民死亡原因。水砷和尿砷测定采用AFS-930双道原子荧光光度法。结果通榆县共有地砷病病区30个,高砷区157个,总人口为57 576人。2006年有已改水病区6个,改水率为20.0%(6/30),6个改水工程均可正常使用,受益人口1670人;有已改水高砷区8个,改水率为5.09%(8/157),8个改水工程均正常使用,受益人口4350人。2007年有已改水病区28个,改水率为93.33%(28/30),28个改水工程均可正常使用,受益人口7980人;有已改水高砷区共148个,改水率为94.27%(148/157),148个改水工程均正常使用,受益人口46 214人。监测点2006年水砷在0.004~0.005 mg/L;2007年在0.010~0.021 mg/L,均在正常范围之内。2006年8~12岁儿童尿砷均值为0.024 mg/L,波动范围为0.005~0.048 mg/L。2007年成人尿砷均值为0.019 mg/L,波动范围为0.005~0.087 mg/L,尿砷均在正常范围之内。2006年查出砷中毒患者14例,均为轻度患者,检出率6.19%(14/226);2007年查出砷中毒患者17例,均为轻度患者,检出率6.94%(17/245)。两年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59,P>0.05)。2006和2007年监测点各死亡2例,死亡原因分别是肝癌、脑出血和尿毒症,死亡病例无饮高砷水历史。结论通榆县降砷改水防治措施落实较好,且改水工程均可正常使用;监测点砷中毒病情较轻,两年监测检出率无明显变化,儿童及成人尿砷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改水降砷可控制地砷病病情的发展,达到防治效果。

杨素珍[8](2008)在《内蒙古河套平原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选择浅层地下水砷异常较为严重的内蒙古河套平原作为研究区,在资料分析、野外调研和室内实验测试的基础上,开展了对研究区水文地球化学和高砷地下水形成机理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了研究区地下水环境演化过程。河套盆地是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自更新世早期以来经历了由湿冷-湿冷/暖-全新世干旱的古气候变化,盆地的发展经历了湖泊全盛期-收缩期-消亡期-河流发育期,沉积环境演化为湖积/河积交错沉积。根据14C年龄测试结果,9~23m地层属于上更新统上部地层,而这个时期,气候趋于干旱,湖水退缩,残留湖泡形成。湖泊在消亡过程中,高度浓缩的富含砷的湖水被埋藏、保存到沉积物的空隙中,成为区域地下水的一部分,经长期演化形成了今天的高砷水,也是当地居民的取水层位。2.揭示了高砷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平原浅层地下水中砷的浓度范围为0.6~572μg/L。高砷水以高浓度的Fe、Mn、HCO3-和S2-,以及低浓度的NO3-、SO42-为特征。pH值介于7.01~8.43,大部分为弱碱性水,氧化还原电位为-153~98 mV,As(III)是As的主要形态,平均达到As总量的75%,Fe含量较高,最高达5.90 mg/L。3.综合研究了3个代表性钻孔资料,得出:高砷地下水通常埋藏于由灰黑色细砂构成的强还原的冲湖积含水层中。沉积物中总As含量为7.3~73.3 mg/k(g平均值为18.9 mg/kg)。与总As和总S含量的弱相关性相比,总As与Fe、Mn的总量表现出稍强的相关性。系列提取试验表明具化学活性的As主要吸附于Fe/Mn氧化物上,达到3500μg/kg。还原条件下As的迁移取决于Fe/Mn氧化物的还原性溶解和As还原性解吸。4.首次进行了关于地下水颗粒物对砷行为影响的研究。43个地下水水样的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未经过滤的水样中大多数元素(Ba、Co、Mn、Mo、Ni、V、Sr、Mg、Ca、Na、K)的浓度与经0.45μm滤膜过滤的水样中的基本一致,两者比率接近1.00。尽管SI方解石、SI白云石大于零,但在地下水中它们也可以小型胶体颗粒形式存在。在经0.45μm膜过滤的水样中Cd、Pb、Fe及Al的浓度明显小于未经过滤水样。尽管少量As、Cu、Zn可被大颗粒无机胶体吸附,但是这些元素主要还是与粒径小于0.45μm的有机配位胶体结合。5.对研究区有代表性的36个地下水样的27个化学成分指标进行了R型聚类分析。建立了As与其他化学成分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对As(III)和Eh进行了曲线回归分析。

卢振明,佟建冬,张秀丽,刘忠杰,房连营,张丽虹[9](2007)在《2002-2004年吉林省高砷水源筛查结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吉林省砷中毒病区范围及饮水高砷的分布规律。方法采取普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半定量检测饮水含砷量,对超标(≥0.05mg/L)水样用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比色法进行复检。结果对9个县(市、区)的2063个自然村进行了筛查工作,共检测水样40 536份,检出超标水样2598份,超标率为6.41%、共筛查出有超标水源的县(市)6个,占所筛查县的66.67%;高砷自然村283个,占所筛查自然村的13.72%;高砷暴露人口近13万人,其中儿童近3万人。结论吉林省西部平原地区高砷水源分布较广,且部分地区已有砷中毒的病情流行.需尽早开展全面的高砷水源筛查及病情普查工作,以便进行防治。

王静,沈玉萍,赵洪满,苏艳伟[10](2006)在《吉林省西部地方性氟、砷中毒现状及治理》文中研究表明吉林省西部是地方病高发地区,尤其是地方性氟、砷中毒的情况比较严重,尽管防氟改水工作已经进行40多年,但目前仍有相当多村屯的村民饮用高氟水,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并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针对现状作者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具体治理建议。

二、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吉林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监测范围
    1.2 监测内容
        1.2.1 改水情况及水砷含量监测
        1.2.2 病情监测
    1.3 样品检测及病例诊断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数据统计
2 结 果
    2.1 改水情况及水砷含量监测结果
    2.2 砷中毒病情监测结果
3 讨 论

(2)基于四大中文数据库刊载地方性砷中毒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文献获取
    1.2 文献筛选
    1.3 文献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数量年度分布
    2.2 高频关键词分布
    2.3 主要期刊来源分布
    2.4 基金资助分布
    2.5 文献机构分布
    2.6 最高被引文献
    2.7 作者所在地分布
3 讨论
    3.1 发文趋势及原因
    3.2 期刊来源分布与基金支持
    3.3 高频次引用文献分析
    3.4 第一作者来源与发文机构地理位置
    3.5 研究热点分析及展望

(4)中国饮水型砷中毒区的水化学环境与砷中毒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研究区域
    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 结果 (Results)
    2.1 主要饮水型砷中毒病区的环境特征
    2.2 饮水型砷中毒病区的水化学特征
    2.3 饮水砷与砷中毒的关系
        2.3.1 总砷与砷中毒
        2.3.2 As (III) 与砷中毒
        2.3.3 腐植酸、甲机胂与砷中毒
    3讨论 (Discussion)

(6)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的现状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现及现状
2 病区的成因及类型
3 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的防治
    3.1 地方性砷中毒的预防
    3.2 地方性砷中毒的治疗
4 存在问题及对策
    4.1 加大投资力度, 尽快查清病区及高砷区范围
    4.2 开展健康教育, 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
    4.3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工作能力
    4.4 积极开展药物及治疗方法的研究

(8)内蒙古河套平原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地下水砷异常概述
        1.1.1 砷的特性及分布
        1.1.2 饮水砷卫生标准
        1.1.3 地下水中砷的形态及监测技术
    1.2 高砷地下水的研究现状
        1.2.1 含水介质中砷形态研究
        1.2.2 微生物影响下含水层中砷的释放研究
        1.2.3 同位素方法的应用
        1.2.4 高砷地下水区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
    1.3 研究背景、选题依据及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1 研究目的
        1.3.2.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本文的特色
        1.4.2 研究方法
        1.4.2.1 地下水样采集与测试
        1.4.2.2 沉积物的采集与分析
        1.4.2.3 质量控制
2 国内外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及特征
    2.1 概况
    2.2 国外原生高砷地下水分布及特征
        2.2.1 印度和孟加拉
        2.2.2 其它地区
    2.3 中国原生高砷地下水分布及特征
        2.3.1 台湾
        2.3.2 新疆
        2.3.3 内蒙古、山西和吉林
        2.3.4 宁夏和青海
        2.3.5 甘肃、四川和云南
        2.3.6 江苏和浙江
        2.3.7 北京、河南、安徽和湖北
        2.3.8 辽宁、河北和陕西
    2.4 小结
3 河套平原区域环境地质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象及水文
        3.1.3.1 气象
        3.1.3.2 水文
        3.1.3.3 灌溉
    3.2 区域地质概况
        3.2.1 区域地质构造
        3.2.2 地层岩性
    3.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3.3.1 含水层分布规律
        3.3.1.1 含水组划分
        3.3.1.2 含水组的水文地质特征
        3.3.2 地下水循环及动态特征
    3.4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3.5 小结
4 河套盆地地下水环境演化
    4.1 盆地沉积物特征和年代
        4.1.1 沉积物特征
        4.1.2 沉积物测年结果与分析
    4.2 盆地沉积环境演化及古地理特征
        4.2.1 中生代以来盆地沉积环境演化
        4.2.2 第四纪以来盆地沉积环境演化及古地理特征
    4.3 地下水环境演化
    4.4 高砷地下水的形成
    4.5 小结
5 地下水及其颗粒物的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5.1 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5.1.1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5.1.2 地下水水化学过程
        5.1.2.1 地下水饱和状态
        5.1.2.2 地下水水化学过程
    5.2 研究区高砷地下水特征和分布规律
        5.2.1 高砷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5.2.2 砷的空间分布
    5.3 地下水中颗粒物的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5.3.1 概述
        5.3.2 水样采集与分析
        5.3.3 结果分析
        5.3.3.1 过滤水样与未过滤水样比较
        5.3.3.2 逐级过滤水样
    5.4 高砷地下水形成的地球化学过程
    5.5 小结
6 沉积物地球化学及其对地下水的富砷意义
    6.1 概述
    6.2 地下水高砷、低砷区沉积物矿物及化学特征
        6.2.1 沉积物XRD 分析结果
        6.2.2 钻孔结构分析
        6.2.3 沉积物化学全分析结果
    6.3 沉积物中砷的赋存状态
        6.3.1 概述
        6.3.2 沉积物中砷的赋存状态
    6.4 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砷的迁移富集机制
        6.4.1 沉积物提供直接砷源
        6.4.2 富含有机质还原条件的诱发作用
        6.4.3 地下水水化学过程的影响
        6.4.4 地质环境条件与气候的决定作用
    6.5 小结
7 基于SPSS 的高砷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分析
    7.1 聚类分析
        7.1.1 原理
        7.1.2 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的R 型聚类分析
    7.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7.2.1 原理
        7.2.2 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及分析
    7.3 多重共线性和非线性回归的探讨
        7.3.1 多重共线性问题的探讨
        7.3.2 非线性回归问题的探讨
    7.4 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吉林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监测结果分析[J]. 于丽萍,张诗文,孙海波,张秀丽,富志新,赵慧. 中国地方病防治, 2021(06)
  • [2]基于四大中文数据库刊载地方性砷中毒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 刘婉君,韩慧,魏宁,邓宝贵,吴小婉.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9(02)
  • [3]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病区饮水砷的形态研究[J]. 佟建冬,纪晓红,张春华,张海涛,张秀丽,张诗文,李薇,姜爽.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7(09)
  • [4]中国饮水型砷中毒区的水化学环境与砷中毒关系[J]. 汤洁,卞建民,李昭阳,王农,张楠,张豪. 生态毒理学报, 2013(02)
  • [5]中国地方性砷中毒流行趋势分析[J]. 于光前,陈志,赵丽军,孙殿军.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0(01)
  • [6]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的现状及其防治[J]. 卢振明.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09(06)
  • [7]2006和2007年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全国重点监测结果分析[J]. 卢振明,佟建冬,张海涛,张秀丽,梁宝成,张春雨.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09(05)
  • [8]内蒙古河套平原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机理研究[D]. 杨素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5)
  • [9]2002-2004年吉林省高砷水源筛查结果分析[J]. 卢振明,佟建冬,张秀丽,刘忠杰,房连营,张丽虹.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07(03)
  • [10]吉林省西部地方性氟、砷中毒现状及治理[J]. 王静,沈玉萍,赵洪满,苏艳伟. 吉林地质, 2006(01)

标签:;  ;  ;  

吉林省地方性砷中毒地区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