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出权威性 强化可读性——谈《南方日报》的报纸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崔琳[1](2021)在《批评报道的“专业性媒介批评”研究(1949-2019) ——基于“中华数字书苑”数据库》文中研究指明
郑艳[2](2020)在《《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形成信息传播的新业态和新格局,微信公众号作为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产物,在信息的传播上具有个性化特点。《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是《云南日报》纸媒与互联网的融合产物,通过发布新闻报道承担着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宣传工作及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工作,平台发布的新闻报道是语言传播的材料,语言文字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构成部分是信息的载体,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着新闻报道的质量,也影响着平台媒介形象的塑造。本文基于平台语言传播活动的语言实体进行内容研究,旨在通过对平台在语言传播中语言使用情况的分析,归纳出平台语言传播活动所遵循的原则及所采用的具体策略,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以2019年《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新闻报道作为分析样本,通过文献分析、内容分析及描写阐释等研究方法从语言文本出发,结合新闻学、传播学及语言学相关理论展开对语言传播活动的研究,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从栏目设置、内容及信息推送对《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概况进行梳理。第二章将《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的语言传播放置于具体的语境之中,从“社会文化语境、党报新媒体属性、媒介性质及新闻文本特性”四个角度展开,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平台内容的选择及信息推送。第三四章结合新闻传播学与语用学相关知识对样本文本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出平台语言传播所遵循的原则以及在原则指导下具体采用的策略。其中第三章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宏观建构原则,通过分析发现《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的语言传播是在“规范性原则、准确性原则”的语言文字运用原则及“真实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的新闻报道相关原则指导下进行的。第四章研究的是在宏观原则指导下的语言传播具体采用的微观策略,在语言运用与新闻传播的结合下《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的语言传播策略主要有“传播者、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及信息传播”策略。第五章为对《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现状的反思,基于前文分析的基础之上发现其在语言传播中存在传播内容及传播形式不规范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尝试在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提出加强平台建设及加强报道语言规范性的建议,以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郝明[3](2020)在《《人民日报·人民眼》专栏调查性报道特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传统党报受到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以及具有专业品质报道稀缺的背景下,人民日报为发掘调查性报道潜力、提升内容生产力、巩固传统媒体核心竞争力,于2015年1月统筹各方资源打造原创新闻栏目《人民眼》。专栏在选题上兼顾社会热点与“冷门”话题,具有大局意识,始终坚持思民生之所思,急民生之所急,看似“冷门”的报道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并与热点事件互相补充,展现着激荡人心的向上力量;在导向上以建设性视角探讨问题,不局限于对报道对象的批评或褒扬,而是从更高的视野出发,强调报道对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突出它对同类事件或问题的借鉴与启示,重在举一反三;在采访上以实地调查获取一手材料,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采访,从而了解新闻的真实面貌,呈现给受众完整真实的新闻事实;在写作上追求文本的精巧,以“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为写作圭臬,强调文章的可读性;在传播上借助人民日报系媒体平台,以长图、视频增强新闻可视化,拓宽了调查性报道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专栏的实践活动为党报调查性报道提供了样本参考,在移动互联网繁荣发展的今天,党报调查性报道首先应注重多维度平衡,做到政治高度与平民视角的平衡,这就要求党报调查性报道不仅要拥有政治高度更应有民本取向。做到揭露力度与正向引导的平衡,消除受众的被剥夺感。其次,要借助党报的资源优势打造调查性报道精品,做到能始终保持公信力,积极回应公众关心的敏感问题,发挥政治资源优势,把高大上的政治主题做得接地气,通民心。最后,应借助新媒体插上移动互联技术的翅膀,分析新闻用户喜好,满足新闻受众多元化需求,丰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调查性报道的表现形式。通过对其自开办以来5年的内容进行梳理与研究,总结其呈现出的报道特点,并加以深度分析,为党报调查性报道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冀望寻求党报调查性报道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突破路径。
张冀[4](2020)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文中认为强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视问题不足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深思理论内核的题中之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新型主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高校传播信息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凭借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鲜活载体,深入发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科技有机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在新时代彰显吸引力、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问题、功能类型、问题成因、规范要求、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理论前提。理论分析是支撑论说的学理依据,本文分别对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等进行学理审思。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灌输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论、接受论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重要论述,以及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理论阐释。从理论高度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证分析,彰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迫切性。媒介在不同时代都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载体,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体属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之需,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内容承载与技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将其打造成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二,功能形态。提炼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六种类型,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功能、导向功能、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开发功能、凝聚功能的类别得以展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多维度”地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大学生提供推送服务、查询服务与咨询服务,实现教育双方的实时互动、平等互动与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促使大学生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关心国家、政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全体大学生对伟大中国、伟大民族、伟大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凝聚大学生的政治共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现实依据。指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本文以省内1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调查对象,系统梳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阵地样态与内容建设,了解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开通状况、定位介绍、栏目设置以及运营主体、运营人员、运营推送等情况,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营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十分欠缺等问题,其高校缺乏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不足、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平台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转化、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第四,对策建议。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交流为支点”的理念宗旨下,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灌输性与启发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中,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洞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明晰新时代的价值趋向,以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道德教育为目标指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具体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强化政治素养、加强业务学习、实施名师计划、发挥全员作用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所在;培育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升学生信息鉴别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学生素养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创新推送类型、重视标题制作、构建话语内容、打造主流栏目的内容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点所在;健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估体制、协调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保障所在。此外,与本研究相结合,笔者创建并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以检验自己的分析或得到新的启发。作为附录,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以作参考。
杨雪扬[5](2020)在《《人民日报》报纸评论和微博评论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冲击了传统媒介生态,媒介融合已成为当前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新闻事业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传统媒体也开始走向转型之路。新媒体由于其自身的开放性、公共性和交互性,分散了先前相对单一的话语权,给民意的表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对社会舆论的形成和走向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信息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者“的关系,也全方位的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模式,从而进一步催化了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媒介融合。自2010年“微博元年“起,微博因其强大的用户基数,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公共社交媒体平台。《人民日报》作为最有影响力和覆盖力的党报,也在2012年开通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开始尝试与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进行更为有益的融合形式。从当前《人民日报》官微在整个微博平台的影响力来看,这次尝试无疑是十分成功的。这当中,《人民日报》微博新闻评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在信息传播方面的超强时效性,优质新闻的输出和独家内容的呈现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闻评论作为一家媒体新闻水平和观点立场的核心体现,往往可以体现其风格和本质内容。而新闻评论正是《人民日报》报纸版的强势内容,它也将这一传统优势与新的平台进行了有机结合,有效的沟通了“民间“和“官方“两个舆论场,也完成其党媒形象的二次建构。在此要特别明确的是,融合绝不是照搬或逢迎,差异化的同时保持自身特色才是上佳之举。所以,选择《人民日报》报纸评论和微博评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就显得十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通过抽样选取了《人民日报》2019年报纸评论和微博评论的内容样本,并以两个平台新闻评论的显性特征为主要切入点。其中,对于样本的显性特征分析主要从评论选题、评论文本以及评论栏目三个方面着手。重点分析其报纸评论和微博评论的不同特征,比较得出二者在新闻评论方面的异同,并归纳其异同的成因。在结论部分除了概括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之外,也对二者未来的发展予以期望。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报纸评论和微博评论的比较研究就是在比较分析其异同的同时,梳理《人民日报》与微博平台成功融合的具体路径,也为其他传统媒体转型之路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建议。
黄钟灵[6](2020)在《《经济日报》2019年“两会”特刊特色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来,经济形势和媒介发展的合力对国内主流财经媒体的报道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党报担负着向决策者反映民众呼声和社会问题的使命,向受众传达解释政府方针政策的社会责任也愈发重大,需要新的理念来指导。本文立足新闻生产理论,以《经济日报》2019年“两会”特刊作为研究对象,从发展历程、选题策划、栏目内容等方面入手,多角度分析其特色,提炼出经验和启示。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是对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和创新点的说明,并对主要参考文献作了综述;第一章是对《经济日报》“两会”特刊的概述,从三个维度对其进行定位后,结合时代背景回顾了《经济日报》“两会”特刊的发展历程,根据几个标志性事件点将其划分为初创时期、后危机时代和新时代三个阶段,并介绍了目前所处的新时代“两会”的主要背景情况;第二章是从版面设计、选题策划等角度对2019年《经济日报》“两会”特刊的策划工作进行逆向分析,由于文章数量较多,因此主要运用图表统计的方式来呈现,;第三章是选取2019年《经济日报》“两会”特刊的典型栏目和典型报道进行梳理,从这些具有明显标签的报道中,挖掘出了这期特刊的在栏目设置上的特色,探索了不同栏目特有的表达方式;第四章总结《经济日报》“两会”特刊作位“两会”报道优秀范本的独到之处,提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和启示,对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尚待改进的问题。《经济日报》兼有主流财经媒体和中央党报的双重地位,“两会”既是重大政治会议也是宏观经济政策和数据的集中发布场合,因此《经济日报》的“两会”特刊正是处在一个交汇点上,对其进行研究,能够归纳《经济日报》从经济新闻视角进行重大会议报道的成功经验,探索“两会”报道中运用的“特刊”模式在其他场景中的应用,如何围绕“两会”这样的年度大事讲好中国故事,怎样在媒介融合趋势下进一步改善大型媒体与受众互动等问题,为其他媒体提供参考和借鉴。
钱锦[7](2020)在《融媒体环境下一个省级涉农纸媒的转型思考 ——对《安徽日报农村版》的考察(2018-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纸质媒体迎来寒冬,大批传统媒体关停,其中涉农类媒体面临的生存困境尤其严重。2018年以来,省级涉农纸媒中,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农村报,《甘肃农村报》,《新疆农村报》以及《京郊日报》相继停刊,其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及时适应媒体环境的变化。当下,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转型才是传统媒体的唯一出路。省级涉农纸媒是中央下达“三农”相关政策的桥梁,起到传播农业知识,维护农民权益的作用,其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省内农业产业的发展。《安徽日报农村版》作为安徽省权威的涉农纸媒,在融媒体环境下,积极转型,迎接机遇与挑战。《安徽日报农村版》不断寻求创新,发展与涉农单位的深度合作,借助集团平台建立“乡镇融”项目,自主打造的微信公众号,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目前发行量、经济效益都位居媒体行业前列。本文基于此背景,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安徽日报农村版》为转型所做的努力与尝试,对《安徽日报农村版》发展过程中的转型进行梳理,探索融媒体环境下《安徽日报农村版》转型的不同做法。在融媒体背景下,调查转型的具体表现,并针对新闻生产的改变,以及《安徽日报农村版》的记者、编辑中产生的影响,作具体阐述与研究。第一章分时期梳理涉农纸媒的发展。当前纸媒环境的衰落导致涉农纸媒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转型。此内容为后面省级涉农纸媒的《安徽日报农村版》转型作铺垫。第二章通过整理报社内部部门负责人的访谈内容,围绕《安徽日报农村版》转型的各个方面,归纳并总结转型在办报理念、人员结构、评报机制、经营模式、媒体形式等方面的变化特点。第三章通过参与式观察融媒体新闻生产的方式,分析《安徽日报农村版》在融媒体转型后的新闻生产中的特点与存在的不足。第四章通过对《安徽日报农村版》的记者、编辑发放关于转型认识的问卷,探讨转型过程中采编人员遇到的困难,以及对未来转型之路的看法。第五章是笔者基于之前章节对《安徽日报农村版》转型过程的梳理,从媒体融合的视角总结转型中的经验,结合对采编人员的问卷调查和报社内部主要部门负责人的深度访谈,探讨转型中面临的难题。基于以上的考察与探究,在结语部分,笔者立足于融媒体环境下,对当前涉农纸媒进行融媒体转型的现状,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总结。
汤静文[8](2019)在《税务新闻特征与写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税收法制逐渐健全,而税务新闻报道作为税法和税务宣传的主要渠道,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但目前税务新闻及其写作研究中还存在着税务新闻的内涵界定不清晰、功能分类不明确、特征分析不明显和写作研究不细致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功能文体学和新闻传播学为理论基础,以文献检索法、定性分析法、经验研究法、个案例证法为研究方法,根据税务新闻语料库的调查分析,把税务新闻界定为利用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人发布税务信息的文体,按功能将其分成三大类:社会普税类、办税指引类、税务动态类,将其作用归纳为助力社会发展、促进征纳和谐、推动税务工作,并根据税务新闻在内容上的税务性和文体的新闻性,提出了税务新闻的三个特征:官方权威性、税务专业性和内容多解性。同时,根据当前税务新闻写作存在的不足,从宏观管理和微观操作两个层面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如:完善税务新闻写作的管理机制、掌握新闻稿件写作的一般技巧,等。
谈丽娜[9](2019)在《媒体环境激变下的纸媒设计研究 ——以《申报》为例(1872-1949)》文中指出19世纪以来,在晚清时局动荡、东西方文化碰撞、媒介技术不断更嬗的影响下,纸媒设计的发展日新月异。创办于上海的《申报》更是历经了晚清、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三个政权的更迭,见证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特殊历史时期,其前后刊行达77年之久,完整地展现了中国近代纸媒设计在当时媒体环境激变下的演变轨迹,对于探索新世纪面临媒体环境的再次剧烈变化,当代纸媒设计的出路在何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现实价值。论文以传统纸媒《申报》为例,基于文献研究、归纳演绎、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法,利用媒介环境学、图像学、符号学等相关理论,以媒体环境激变下,传播方式变化、媒介技术发展、传播语境改变、读者群体心理变化、编辑群体思想观念革新为依托,详细阐述《申报》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其内容编排、报型形态、不同版面结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和演变特征。总结出在媒体环境激变的情形下,《申报》如何运用突出重围的设计方式和方法,分析其对当代纸媒设计面临媒体环境变化时的启示。论文认为,纸媒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现今,面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迅猛发展而导致媒体环境的再次激变,论文提出当代纸媒设计应坚持分化与融合相结合的设计原则,强调理性思维,明确理念定位;实施资源有机整合,形式有效分化;坚持内容为王,促进媒介融合转型。应在内容编排设计方面精准定位,探寻纸媒内容精选的针对性、注重内容编排的逻辑性、把握内容表达的鲜明个性。应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突破创新,保持纸媒报型形态的时代性、遵循系统化原则的视觉构架、重视纸媒设计的可读性与用户体验的发展策略及方向。
李建波[10](2019)在《风格理论视阈下的新华体研究》文中指出关于新华体的研究,目前多专注于新闻实务的实践层面,尚乏系统而深层次的全方位探讨。本文主要运用风格理论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关注并超越新华体的表达本身,探索其内在的精神本质,挖掘其背后的逻辑动力,努力为新华体的研究作进一步的探索与开拓。本文采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由新闻文本而新闻生产者到社会实践的研究进路,辅以中美新闻通讯社的比较研究布局,力求较为全面、完整而深入地研究新华体这一主要的新闻存在。本文共分两个部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事实分析,着重讨论新华体的本质与特征问题。该部分主要运用风格理论,通过质化和量化的分析,揭示新华体的本质,并进一步分析新华体的“本质显现”,即新华体的表征。新华体是新华社在长期的新闻报道中形成的鲜明独特的报道风格,是新华社的精神个性在其新闻报道中的凝聚与体现,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追求精神向度。新华体的表征是:选题重大,材料可靠;立场鲜明;语言准确、简洁;结构规范;以叙述为主。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新华体呈现出壮美的风格。第二部分,原因分析,集中探究新华体的成因。新华体为什么表现出“此”特征,而非“彼”特征?其背后的逻辑动力有哪些?本部分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从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向度,分析新华体的成因,探讨新华社的机构特征,及这样的特征与新华体之间的互动,讨论我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对新华体的作用。新华体是对新华社机构特征和其所处的社会语境在新闻报道上的建构。新华体的成因是复杂的,涉及新闻工作、新闻业的内部因素,又涉及一定的社会存在。对于新华体只有立体地观照它,才能最大程度地逼近它的真实面貌。新华体的核心特质不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都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必须坚守,但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显示了它的提升空间。同时,社会与新闻工作在发展,新华体的适度调整势在必然。优化新华体,乃至我国的新闻文风,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与一定的客观条件。
二、突出权威性 强化可读性——谈《南方日报》的报纸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突出权威性 强化可读性——谈《南方日报》的报纸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2)《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选题缘起 |
二、研究选题价值和意义 |
三、学术界研究综述 |
四、研究选题理论和方法 |
五、研究问题与语料来源 |
第一章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概述 |
第一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栏目设置及内容 |
一、栏目设置 |
二、内容选择 |
第二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信息推送 |
一、推送数量 |
二、推送时间 |
三、推送方式 |
第二章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建构的语境 |
第一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与社会文化语境 |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 |
第二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与党报新媒体平台的定位 |
一、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的要求 |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要求 |
三、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要求 |
第三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与微信媒介性质 |
一、移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影响 |
二、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的影响 |
第四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与新闻文本性质 |
一、新闻文本内容客观性要求 |
二、新闻文本内容简洁性要求 |
三、我国新闻文本需要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
第三章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建构原则 |
第一节 规范性原则 |
一、词汇的规范性准则 |
二、语法的规范性准则 |
三、汉字的规范性准则 |
第二节 准确性原则 |
一、词汇的准确性准则 |
二、语法的准确性准则 |
三、汉字的准确性准则 |
第三节 真实性原则 |
一、话语信息的真实性准则 |
二、话语表达的真实性准则 |
第四节 可理解性准则 |
一、叙事的可理解性准则 |
二、话语的可理解性准则 |
第四章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建构策略 |
第一节 传播者策略 |
一、权威性话语角色定位 |
二、可信性话语角色定位 |
三、接近性话语角色定位 |
第二节 语言符号策略 |
一、词语的照应 |
二、话题的照应 |
三、语篇的结构策略 |
四、语篇的语义策略 |
第三节 非语言符号策略 |
一、图片和音视频的使用 |
二、标点符号的使用 |
三、文字排版及格式的使用 |
第四节 信息传播策略 |
一、信息质策略 |
二、信息量策略 |
第五章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建构反思 |
第一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存在的问题 |
一、语言文字不规范 |
二、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 |
三、内容结构不一致 |
四、信源关系处理不当 |
第二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优化建议 |
一、加强平台建设,提升传播指数 |
二、优化传播内容,形成传播特色 |
三、把好语言文字关,提升报道质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人民日报·人民眼》专栏调查性报道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设计 |
1.3.1 样本采集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人民眼》专栏发展概况 |
2.1 《人民眼》专栏诞生的背景 |
2.1.1 传统党报受到新媒体的强烈冲击 |
2.1.2 具有专业品质的报道稀缺 |
2.2 《人民眼》专栏的创办过程及影响力概述 |
第三章 《人民眼》专栏调查性报道特色 |
3.1 选题:兼顾社会热点与冷门话题,具有大局意识 |
3.2 导向:以建设性视角探讨问题,重在举一反三 |
3.3 采访:以实地调查获取一手材料,强化精品意识 |
3.4 写作:以精巧文本开创风格,强调报道可读性 |
3.4.1 以“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为写作圭臬 |
3.4.2 标题形象生动,增强报道吸引力 |
3.4.3 运用“蒙太奇”手法,营造新闻现场感 |
3.4.4 立足小切口,讲好大故事 |
3.5 传播:借助媒介融合,拓宽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 |
3.5.1 借助人民网平台,增强新闻可视化 |
3.5.2 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
第四章 《人民眼》专栏的实践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党报调查性报道的启示 |
4.1 引导多维度平衡,增强理性精神气质 |
4.1.1 政治高度与平民视角的平衡 |
4.1.2 揭露力度与正向引导的平衡 |
4.2 借助党报的资源优势,打造调查性报道精品 |
4.2.1 始终保持公信力,巩固权威性 |
4.2.2 利用政治资源优势,把握舆论引导 |
4.3 丰富表现形式,实现新闻报道的“裂变式”传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
1.1.1 研究意义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研究述评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1.3.1 研究内容 |
1.3.2 预期创新 |
第2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探究 |
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界定 |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阐释 |
2.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分析 |
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解析 |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理解 |
2.2.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辨析 |
2.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剖析 |
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
2.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
2.3.4 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
2.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价值 |
2.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
2.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
2.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迫切性分析 |
第3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别展现 |
3.1 认知功能 |
3.1.1 形式认知 |
3.1.2 内容认知 |
3.1.3 载体认知 |
3.2 导向功能 |
3.2.1 政治导向 |
3.2.2 思想导向 |
3.2.3 行为导向 |
3.3 互动功能 |
3.3.1 实时互动 |
3.3.2 平等互动 |
3.3.3 多元互动 |
3.4 服务功能 |
3.4.1 咨询服务 |
3.4.2 查询服务 |
3.4.3 推送服务 |
3.5 开发功能 |
3.5.1 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
3.5.2 在线交流,激活创新精神 |
3.5.3 思维训练,提升辩证素养 |
3.6 凝聚功能 |
3.6.1 传承优良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
3.6.2 塑造执政形象,强化政党认同 |
3.6.3 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认同 |
3.6.4 厚植爱国情怀,夯实国家认同 |
第4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
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阵地样态 |
4.1.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普遍性 |
4.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定位的多元化 |
4.1.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栏目的个性化 |
4.1.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共通性 |
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分析 |
4.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类型的多样性 |
4.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时政要点的差异性 |
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成效 |
4.3.1 实名主体与运营主体各显其能 |
4.3.2 栏目设置与菜单设计有章可循 |
4.3.3 先进典型与特色内容深受青睐 |
4.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表现 |
4.4.1 思政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 |
4.4.2 平台定位认知不准,思政栏目服务欠缺 |
4.4.3 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政内容认同不高 |
4.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
4.5.1 平台的运营缺乏思政教育观念 |
4.5.2 学生对平台思政功能认知不足 |
4.5.3 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 |
4.5.4 平台推送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
4.5.5 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思政功能 |
第5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 |
5.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念遵循 |
5.1.1 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宗旨 |
5.1.2 坚持“学生主体”的本位回归 |
5.1.3 增强“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 |
5.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指导原则 |
5.2.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
5.2.2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
5.2.3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
5.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价值遵循 |
5.3.1 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 |
5.3.2 洞察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 |
5.3.3 明晰因时而进的价值趋向 |
5.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目标指向 |
5.4.1 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
5.4.2 以中华优秀道德涵养时代青年 |
5.4.3 以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
第6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 |
6.1 加强队伍建设:以专业的“微”力量提升水平 |
6.1.1 强化政治素养 |
6.1.2 加强业务学习 |
6.1.3 实施名师计划 |
6.1.4 发挥全员作用 |
6.2 提升学生素养:以良好的“微”素养重塑自我 |
6.2.1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
6.2.2 培育学生意见领袖 |
6.2.3 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
6.2.4 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
6.3 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的“微”内容感召学生 |
6.3.1 创新推送类型 |
6.3.2 重视标题制作 |
6.3.3 创新话语体系 |
6.3.4 打造精品栏目 |
6.3.5 把握推送时机 |
6.4 健全保障机制:以完善的“微”机制引领发展 |
6.4.1 强化领导机制 |
6.4.2 规范管理机制 |
6.4.3 优化评估机制 |
6.4.4 健全协调机制 |
结论 |
附录 |
一、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用范例 |
1.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构建 |
2.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运营 |
3.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展望 |
二、省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情况汇总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人民日报》报纸评论和微博评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人民日报》报纸评论和微博评论选题的比较 |
第一节 《人民日报》报纸评论选题特点 |
一、立足时事政治类题材 |
二、关注经济与科技领域的发展与创新 |
三、弘扬中国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
第二节 《人民日报》微博评论选题特点 |
一、聚焦政府工作职能 |
二、选题范围广泛,侧重文教与民生领域 |
三、体现新媒体平台特性,紧跟热点话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人民日报》报纸评论和微博评论文本的比较 |
第一节 《人民日报》报纸评论文本特点 |
一、篇幅较长,注重结构的严密性 |
二、遣词严谨,体现党报的专业性 |
三、句式灵活,注重搭配结合 |
四、善于引用比喻,强调论证的说理性 |
第二节 《人民日报》微博评论文本特点 |
一、总体呈现短小精悍、短文精论的篇幅特点 |
二、词汇表达趋向口语化,更加贴近受众 |
三、句式的运用在亮明观点的同时避免灌输说教 |
四、善用修辞增强气势,积极调动读者情绪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人民日报》报纸评论和微博评论栏目的比较 |
第一节 《人民日报》报纸评论栏目特点 |
一、栏目设置呈现多样性 |
二、栏目定位体现专业性 |
第二节 《人民日报》微博评论栏目特点 |
一、评论栏目全方位体现原创性 |
二、栏目设置突显交互性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注释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6)《经济日报》2019年“两会”特刊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经济日报》“两会”特刊概述 |
第一节 《经济日报》“两会”特刊的定位 |
一、《经济日报》“两会”特刊是一种持续的专题报道 |
二、《经济日报》“两会”特刊是面向大众的经济新闻 |
三、《经济日报》“两会”特刊是信息集中的会议新闻 |
第二节 《经济日报》“两会”特刊的发展历程 |
一、“两会”特刊初创时期(1995-2006) |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两会”特刊(2007-2016) |
三、新时代的“两会”特刊(2017-至今) |
第三节 《经济日报》“两会”特刊报道背景 |
一、“两会”和“两会”报道的议程设置 |
二、2019 年“两会”经济政策 |
第二章 2019 年《经济日报》“两会”特刊内容分析 |
第一节 2019 年《经济日报》“两会”版面设计与栏目设置分析 |
一、版面设计兼具美感与功能性 |
二、栏目丰富,分类详细 |
第二节 2019 年《经济日报》“两会”特刊选题策划分析 |
一、选题分布 |
二、选题特色 |
第三节 2019 年《经济日报》“两会”特刊内容的特色 |
一、紧紧围绕政策议程设置媒介议程 |
二、合理利用代表委员中的专家资源 |
三、善于通过数据解读经济现象 |
第三章 2019 年《经济日报》“两会”特刊栏目分析 |
第一节 表达代表委员意见的栏目 |
一、你呼我应:回应群众关心问题 |
二、两会沙龙:聚焦经济热点话题 |
第二节 表达记者编辑观点的栏目 |
一、三月随想:为客观报道补充感性认知 |
二、两会随笔:对政策和数据进一步解释 |
第三节 视角延伸到会场外的栏目 |
一、会场内外连线:表达民众对“两会”的期待 |
三、两会长镜头:图文并茂,全景展现 |
四、我家一年来:以小家变化见大政效果 |
第四节 《经济日报》“两会”特刊栏目的特色 |
一、栏目划分具有鲜明层次 |
二、特刊栏目与日常栏目相呼应 |
第四章 《经济日报》“两会”特刊的启示 |
第一节 契合媒体定位做好策划 |
一、从经济新闻视角做好选题策划 |
二、围绕“两会”议题做好栏目策划 |
第二节 围绕政策议程设置媒介议程 |
一、以专家视角解释政府议程 |
二、以百姓视角呼应政府议程 |
第三节 注意讲好中国经济故事 |
一、从数据中寻找故事 |
二、从代表采访中发现故事 |
三、从政策变动中发现故事 |
第四节 要强化媒介融合,加强与读者互动 |
一、打造媒介融合平台,提高内容制作效率 |
二、以受众为中心,注重编读互动 |
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一、将报纸内容转移到新媒体平台的方式较为机械 |
二、扎堆追求新鲜事物导致同质化严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2019 年《经济日报》“两会”特刊报道列表 |
致谢 |
(7)融媒体环境下一个省级涉农纸媒的转型思考 ——对《安徽日报农村版》的考察(2018-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省级涉农纸媒 |
(二)转型 |
四、文献综述研究 |
(一)涉农纸媒的相关研究 |
(三)农村新媒体的相关研究 |
(四)融媒体环境下涉农纸媒转型的相关研究 |
(五)《安徽日报农村版》的相关研究 |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省级涉农纸媒的历史发展 |
一、省级涉农纸媒的发展历史 |
(一)成长萌芽期 |
(二)高峰发展期 |
(三)凋零萎靡期 |
二、《安徽日报农村版》的历史发展 |
(一)资源配置期 |
(二)二元运作期 |
第二章 媒体融合发展:《安徽日报农村版》的转型 |
一、《安徽日报农村版》融媒体转型 |
(一)办报理念凸显:从“三个服务”到“服务读者、突出民生” |
(二)运营《安徽日报农村版》微信公众号 |
(三)升级安徽农村网 |
(四)开展安徽日报客户端“乡镇融”、“农金融”项目 |
二、人员结构调整:人员角色增多采编链条扩大 |
(一)人员角色:既是“老”记者又是“新”编辑 |
(二)结构重组:打通部门结构乡镇通讯员成为新闻源终端 |
(三)素质要求:提高“四力”本领扎根“三农” |
三、评报机制:从“双评报”机制到融媒体评报机制 |
(一)读者评报机制 |
(二)专业评报机制 |
(三)融媒体评报机制 |
四、自主经营:合作涉农部门实现良性发展 |
(一)报社发布涉农部门相关信息 |
(二)经营模式:从“报纸办企业”到“涉农融媒平台” |
五、小结 |
第三章 融媒体转型后的新闻生产 |
一、参与式观察融媒体新闻生产流程 |
(一)以记者采访为主的新闻生产过程实录 |
(二)以编辑审稿发稿为主的新闻生产实录 |
二、融媒体转型后新闻生产特点 |
(一)新闻线索丰富提供方式智能 |
(二)新闻呈现形式丰富 |
(三)新闻互动即时互动频率高 |
第四章 《安徽日报农村版》对于转型的认识——基于对问卷的统计分析 |
一、《安徽日报农村版》报社调查问卷分析 |
二、总结 |
第五章 《安徽日报农村版》融媒体转型的经验与难题 |
一、《安徽日报农村版》融媒体转型的基本经验 |
(一)顺应政策发展贯彻办报理念 |
(二)探寻利基市场专业化办报 |
(三)推进涉农部门合作创新媒体行业融合形式 |
(四)培养新媒介技术人才调整媒体考核制度 |
二、《安徽日报农村版》融媒体转型的难题 |
(一)外部环境:同类竞争压力大上级扶持力度弱 |
(二)内部环境:体制管理瓶颈技术人才缺位 |
(三)融媒体平台运营难题 |
三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M) |
二、学术期刊(J) |
三、学位论文(D) |
附录 |
致谢 |
(8)税务新闻特征与写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一章 税务新闻的内涵界定、功能分类和主要作用 |
第一节 税务新闻的内涵界定 |
第二节 税务新闻的功能分类 |
第三节 税务新闻的主要作用 |
第二章 税务新闻的特征 |
第一节 税务新闻的官方权威性特征 |
第二节 税务新闻的税务专业性特征 |
第三节 税务新闻的内容多解性特征 |
第三章 税务新闻的写作研究 |
第一节 当前税务新闻写作工作存在的不足 |
第二节 当前税务新闻写作存在不足的原因 |
第三节 提高税务新闻写作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媒体环境激变下的纸媒设计研究 ——以《申报》为例(187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媒体环境与纸媒设计的相关概述 |
2.1 媒体及媒体环境的概念界定 |
2.1.1 媒体的基本定义 |
2.1.2 媒体环境的范畴 |
2.2 纸媒及纸媒设计的发展演变 |
2.2.1 纸媒的源起及发展 |
2.2.2 纸媒设计的流变 |
2.3 基于媒介环境学的纸媒设计 |
2.3.1 媒介环境学的思想内涵 |
2.3.2 媒介环境学的研究重点 |
2.3.3 媒介环境学理论命题对纸媒设计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媒体环境激变下《申报》发刊与内容编排设计的发展轨迹 |
3.1 中国近代报纸的起源及《申报》的创刊 |
3.1.1 中国近代报纸的起源 |
3.1.2 《申报》的创刊缘起 |
3.2 《申报》发刊的历史沿革 |
3.2.1 创建与发展时期(1872-1912) |
3.2.2 鼎盛时期(1912-1937) |
3.2.3 滞缓衰退时期(1937-1949) |
3.3 《申报》内容编排设计的变革轨迹 |
3.3.1 大而化之的初期内容规划(1872-1905) |
3.3.2 强化消息分类的首度改革(1905-1911) |
3.3.3 兼顾“详尽”与“简便”的二次改革(1911-1930) |
3.3.4 注重专业化的内容模块(1930-1937) |
3.3.5 精简保守的时政内容编排(1937-1949)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媒体环境激变下《申报》设计的演变特征 |
4.1 媒介技术突破影响下的报型设计 |
4.1.1 契合刊印条件的报型构成设计 |
4.1.2 追求表现内容丰赡的报型设计 |
4.2 功能需求改变影响下的报头结构设计 |
4.2.1 凸显详尽信息的横栏报头 |
4.2.2 突出简明特征的通栏报头 |
4.3 读者群体心理变化影响下的新闻版式设计 |
4.3.1 逐渐分级的字号字体选择 |
4.3.2 着眼阅读效率的分栏设计 |
4.3.3 渐富现代感的句读安排 |
4.3.4 烘托写实色彩的新闻摄影及插图配置 |
4.4 编辑群体思想革新影响下的商业广告设计 |
4.4.1 保守统一的初期排版装饰 |
4.4.2 网格化分类的块状分栏 |
4.4.3 引领潮流的广告版式设计 |
4.4.4 多种艺术手法融合的插图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申报》的历史启示:当代纸媒设计策略探析 |
5.1 分化与融合统一的设计原则 |
5.1.1 强调理性思维与明确理念定位 |
5.1.2 资源有机整合与形式有效分化 |
5.1.3 坚持内容为王与媒介融合转型 |
5.2 精准定位的内容编排设计 |
5.2.1 探寻纸媒内容精选的针对性 |
5.2.2 注重纸媒内容编排的逻辑性 |
5.2.3 把握纸媒内容表达的鲜明性 |
5.3 突破创新的视觉传达设计 |
5.3.1 彰显纸媒报型形态的时代性 |
5.3.2 遵循系统化原则的视觉架构 |
5.3.3 多样组合集版方便可读性 |
5.3.4 继承传统文化的符号形式 |
5.3.5 强调舒适的用户互动体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国近代主要中、外文报刊择要一览表(1815-19世纪末) |
附录2 《申报》发刊历史阶段简表 |
附录3 《申报》内容编排设计演变一览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和专业实习 |
致谢 |
(10)风格理论视阈下的新华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缘起、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 理论来源 |
1.6 新华体界定 |
2 新华体基本特征的质化分析 |
2.1 新华体与风格理论 |
2.2 新华体的发展历程 |
2.3 新华体的基本特征-壮美 |
2.4 小结 |
3 新华体基本特征的量化分析 |
3.1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
3.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采集 |
3.3 分析单元 |
3.4 类目建构与编码 |
3.5 编码及信度检验 |
3.6 研究发现 |
3.7 结论和讨论 |
4 新华体的话语生产者分析 |
4.1 新闻话语的生产者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 |
4.2 新华社的机构属性与新华体 |
4.3 新华社的新闻观与新华体 |
4.4 小结 |
5 新华体的社会实践分析 |
5.1 新闻话语与社会 |
5.2 政治对新华体的作用 |
5.3 经济对新华体的作用 |
5.4 文化对新华体的作用 |
5.5 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新华社、美联社内容分析编码薄 |
附录2 新华社、美联社内容分析编码说明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
四、突出权威性 强化可读性——谈《南方日报》的报纸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批评报道的“专业性媒介批评”研究(1949-2019) ——基于“中华数字书苑”数据库[D]. 崔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建构研究[D]. 郑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人民日报·人民眼》专栏调查性报道特色研究[D]. 郝明. 河北大学, 2020(08)
- [4]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D]. 张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人民日报》报纸评论和微博评论比较研究[D]. 杨雪扬.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经济日报》2019年“两会”特刊特色研究[D]. 黄钟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7]融媒体环境下一个省级涉农纸媒的转型思考 ——对《安徽日报农村版》的考察(2018-2019)[D]. 钱锦. 安徽大学, 2020(08)
- [8]税务新闻特征与写作研究[D]. 汤静文. 暨南大学, 2019(04)
- [9]媒体环境激变下的纸媒设计研究 ——以《申报》为例(1872-1949)[D]. 谈丽娜. 东南大学, 2019(01)
- [10]风格理论视阈下的新华体研究[D]. 李建波.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