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电图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松[1](2021)在《针刺相关疗法对轻中度AD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隐匿,且病程不可逆,伴随着全球老龄化的日益加剧,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医疗和社会问题之一。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针刺相关疗法对AD有效,我们的目的在于比较不同针刺相关疗法对轻中度AD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所纳入的干预措施进行排序。方法:我们运用网状Meta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NMA)的方法对纳入研究中的的直接和间接证据进行评估。我们检索了4个英文数据库和4中文数据库,搜集以针灸相关疗法为主要干预措施治疗早中期AD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1年2月25日,出版物的语言限定为中文或者英文。在两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估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使用Review Manager5.4、Stata 15.0和Win BUGS 1.4.3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对检索所获得的所有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最终纳入符合条件的研究36篇,包括2711例AD患者,涉及14种针灸相关疗法和联合疗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针刺联合认知功能训练(ACU+Training)的疗效优于针刺相关疗法(ACU)、针刺联合中药(ACU+CH)、针刺联合盐酸多奈哌齐(ACU+DON)、中药(CH)、盐酸多奈哌齐(DON)、盐酸多奈哌齐联合尼莫地平片(DON+NIM)、音乐疗法(Music)、尼莫地平片(NIM)、安慰剂(Placebo)、认知功能训练(Training)(p<0.05),而针刺联合中药(ACU+CH)优于中药(CH)(p<0.05),针刺联合盐酸多奈哌齐及尼莫地平(ACU+DON+NIM)优于盐酸多奈哌齐联合尼莫地平片(DON+NIM)(p<0.05);对于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部分(Alzheimer’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ADAScog),针刺相关疗法(ACU)优于盐酸多奈哌齐(DON)(p<0.05);对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针刺联合盐酸多奈哌齐(ACU+DON)优于中药(CH)、盐酸多奈哌齐(DON)、尼莫地平(NIM)和安慰剂(Placebo)(p<0.05);而对于临床总有效率(Effectiveness rate),针刺相关疗法(ACU)、针刺联合中药(ACU+CH)、针刺联合中药联合盐酸多奈哌齐(ACU+CH+DON)、针刺联合中药联合盐酸多奈哌齐联合尼莫地平(ACU+CH+DON+NIM)、针刺联合盐酸多奈哌齐(ACU+DON)、中药(CH)、尼莫地平(NIM)的疗效均优于盐酸多奈哌齐联合尼莫地平(DON+NIM)(p<0.05),针刺联合中药(ACU+CH)的疗效优于中药(CH)(p<0.05)。综合排序结果显示,最佳的干预措施为针刺联合认知功能训练(ACU+Training)和针刺相关疗法(ACU)。结论:(1)针刺联合认知功能训练(ACU+Training)可能是提高轻中度AD患者MMSE评分的最佳治疗方法;(2)针刺相关疗法(ACU)可能对改善轻中度AD患者的ADAS-cog评分和ADL评分最有帮助。(3)与单一疗法相比,针刺相关疗法与其他疗法相结合,对轻中度AD患者整体获益程度更高;(4)与单纯药物疗法相比,针刺相关疗法不良反应率更低,更安全。综合而言,在所纳入的干预措施中,针刺联合认知功能训练(ACU+Training)和针刺相关疗法(ACU)可能是改善轻中度AD患者认知功能的最佳疗法。
姚璇[2](2021)在《阿尔茨海默病睡眠-觉醒节律特征及清热化痰中药干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睡眠障碍既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也是最常见的伴随症状。以改善睡眠作为治疗痴呆的另一途径,是AD的防治的新思路。然而,西药治疗AD睡眠障碍疗效欠佳、副作用大,中医清热化痰法是我们团队长期临床研究发现的一种治疗AD中晚期认知功能下降、睡眠障碍及其他精神行为症状的有效方法,然而清热化痰中药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AD睡眠-觉醒节律特征,并从时钟基因及神经炎症角度,探索清热化痰中药对AD睡眠-觉醒节律和认知的调节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研究分为临床部分和实验部分,临床研究属观察性研究,通过腕式体动仪分析AD患者睡眠障碍特征。实验研究评价清热化痰中药的治疗作用和可能机制。1.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睡眠-觉醒节律特征: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将44名受试者分为认知正常组(n=14)、轻度认知损害(Mildcognitiveimpairment,MCI)组(n=18)及AD组(n=12),所有受试者均接受神经心理学测评,并在正常生活环境中至少连续5天佩戴腕式体动仪监测睡眠-觉醒情况。比较三组间睡眠参数:卧床时间(TIB)、睡眠总时间(TST)、入睡时间(SOL)、睡眠效率(SE)、入睡后觉醒时间(WASO)的差异,分析AD患者、MCI患者各睡眠参数与认知(MMSE、CDR、DSR)、功能(ADL)的相关性。2.清热化痰中药对睡眠及认知的调节作用:选择10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正常野生型C57/BL6J作为正常对照组。西药组予多奈哌齐、中药组予清热化痰中药、模型组与对照组予等体积0.5%CMC,每日灌胃1次,连续给药3个月。(1)采用小动物活动监测仪观察干预后各组小鼠自主活动的昼夜节律变化,Western blot(WB)技术检测海马组织中时钟基因Bmal1的蛋白表达,评价清热化痰中药对AD模型小鼠睡眠情况、昼夜节律的影响。(2)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干预后小鼠的行为学变化,WB检测海马组织Aβ1-42含量,评价清热化痰中药对AD小鼠行为学及病理蛋白的影响。(3)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石蜡切片中星型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采用Real-time PCR检测海马组织TNF-α,COX2含量,探索清热化痰中药对由星型胶质细胞活化程度及神经炎症的影响。结果:1.AD患者存在睡眠-觉醒紊乱情况:(1)AD患者入睡后觉醒时间(62.20±37.71)分钟有高于正常认知老年人(47.50±15.00)分钟的趋势,存在睡眠碎片化更为严重的可能,但无显着差异;AD患者、MCI患者与正常认知老年人在卧床时间、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无显着差异。(2)对AD患者按照性别进行亚组分析,女性AD患者卧床时间显着比男性更长(P=0.033),但睡眠总时间、入睡潜伏期、睡眠效率、睡眠中觉醒时间无明显差异。按认知程度进行亚组分析,轻度和中度AD患者各睡眠参数结果无显着性差异。按入睡后觉醒时间进行亚组分析,以60分钟为分界值,两组患者认知程度、日常生活能力无显着性差异,但大于60分钟的AD患者年龄显着大于不到60分钟的患者(P=0.003)。(3)AD患者睡眠障碍程度与认知、功能具有一定相关性。SOL与MMSE 呈负相关(r=-0.619,P<0.05)。SE 与 ADL 呈负相关(r=-0.649,P<0.05)。TIB、TST、WASO与认知、功能未发现相关性。MCI患者各睡眠参数与认知、功能未发现相关性。(4)光照环境下,7月龄、10月龄(成年)对照组小鼠比AD模型小鼠更活跃,但是在13月龄(老年)时,模型组活动次数多于对照组;黑暗环境下,7月龄、10月龄、13月龄模型组比对照组更活跃,但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2.清热化痰中药可以调节APP/PS1小鼠睡眠-觉醒紊乱的状态、改善学习记忆能力:(1)清热化痰中药通过提高APP/PS1模型小鼠Bmall水平,从而优化AD小鼠睡眠-觉醒节律。(2)清热化痰中药可改善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尤其是空间探索能力,表现在中药干预后的小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显着长于模型组(P<0.05),穿越平台象限次数(5.21±2.58)次成绩优于模型组(3.44±2.13)次,但无统计学差异。在逃避潜伏期方面,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与西药组在定位航行实验中的逃避潜伏期无显着差异。(3)清热化痰中药可以降低AD小鼠海马病理蛋白Aβ1-42沉积。3.清热化痰中药可以抑制星型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减轻神经炎症:(1)病理学检测发现中药干预后的AD小鼠海马GFAP表达明显减少(P<0.05),星型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得到抑制。(2)Real Time-PCR检测海马组织TNF-α,COX2含量明显降低(P<0.05),神经炎症得到减轻。结论:(1)AD患者有睡眠-觉醒节律发生衰减、碎片化睡眠增加的可能。(2)清热化痰中药能改善AD模型小鼠睡眠-觉醒节律,可能与提高时钟基因Bmall的表达有关。(3)清热化痰中药可能通过减少Aβ1-42病理蛋白沉积,从而改善A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减轻神经炎症反应。(4)清热化痰中药可能通过提高生物钟基因Bmall表达,发挥对星型胶质细胞活化及神经炎症的调节作用,减少Aβ1-42病理蛋白沉积,从而有效保护神经元。(5)清热化痰中药可能通过优化睡眠,从而改善认知。由于患者例数较少和中药干预时间不长,上述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刘建欣[3](2021)在《癫痫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测定及其与C反应蛋白、电解质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发作持续时间不同的癫痫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VD)水平及其与C反应蛋白(CRP)、电解质水平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血清25-OH-VD、CRP及电解质在癫痫患儿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且符合2014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癫痫临床实用定义的癫痫患儿83例,根据其发作持续时间将其分为三组:发作时间<5分钟组43例,发作时间5-30分钟组30例,发作时间≥30分钟组10例,同时随机选取同期3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癫痫组患儿发作停止后立即采集2份2ml静脉血作为待测标本,正常对照组儿童于健康查体时留取等量静脉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25-OH-VD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RP水平,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及偶氮砷Ⅲ法检测血清电解质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比较各组患儿血清25-OH-VD、CRP及电解质水平并分析25-OH-VD与CRP、电解质水平的相关性。结果:1.癫痫组患儿血清25-OH-VD、血钠及血钙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2.癫痫组患儿血钾及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3.癫痫组患儿的血清25-OH-VD、血钠及血钙水平均随着癫痫发作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P<0.05);4.癫痫组患儿的血钾及CRP水平均随着癫痫发作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P<0.05);5.癫痫组患儿血清25-OH-VD水平与血钠、血钙均呈正相关(r=0.272,P<0.05;r=0.263,P<0.05);6.癫痫组患儿血清25-OH-VD水平与血钾、CRP均呈负相关(r=-0.278,P<0.05;r=-0.357,P<0.05)。结论:1.癫痫组患儿血清25-OH-VD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表明癫痫发作影响患儿血清25-OH-VD水平,提示血清25-OH-VD参与了癫痫发作的病理生理过程;2.癫痫组患儿血钠、血钙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血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表明癫痫发作影响患儿血钾、血钠及血钙水平,提示血钾、血钠及血钙参与了癫痫的病理生理过程;3.血清25-OH-VD水平随癫痫发作时间延长而进行性降低,表明癫痫发作持续时间越长对患儿血清25-OH-VD水平影响越大,提示癫痫患儿血清25-OH-VD水平测定可作为反映癫痫发作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4.血钠及血钙水平随癫痫发作时间延长而进行性降低,血钾水平随癫痫发作时间延长而进行性升高,表明癫痫发作持续时间越长对患儿血钾、血钠及血钙水平影响越大,发生电解质紊乱机率越高,提示应注意监测癫痫发作患儿的血钾、血钠及血钙水平,其水平测定可以反映癫痫发作严重程度;5.癫痫组患儿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并随发作时间延长而进行性升高,表明癫痫发作时间越长患儿的急性损伤越明显,提示CRP可作为反映癫痫患儿发作后急性损伤情况评估的一个指标;6.癫痫患儿血清25-OH-VD水平与血钠、血钙呈正相关,与血钾呈负相关,提示25-OH-VD可能通过调节体内电解质水平变化而参与癫痫发作过程;7.癫痫患儿血清25-OH-VD水平与CRP呈负相关,提示血清25-OH-VD测定或可作为反映癫痫患儿神经炎症反应及急性损伤严重程度的一项潜在指标。
徐亚红,张聪敏[4](2020)在《心理护理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本院10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常规护理+心理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每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阿尔茨海默病生命质量测评量表(QOL-AD)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随访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经过护理均低于护理前评分,观察组护理后各项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QOL-AD评分、ADL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着(P<0.05);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在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方面作用显着,有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侯玉超[5](2020)在《胞磷胆碱钠联合多奈哌齐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Hcy和miR-132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胞磷胆碱钠联合多奈哌齐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微小核糖核酸-132(miR-13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104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性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2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和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胞磷胆碱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Hcy、miR-132水平。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3%,对照组为75.0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痴呆行为量表(BEHAVE-AD)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的MMSE、ADL、BEHAVE-AD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1%,与对照组的11.5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cy、miR-132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Hcy和miR-132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胞磷胆碱钠联合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效果显着,安全性好,其能有效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患者血清Hcy、miR-132表达水平有关。
王星[6](2020)在《帕金森病患者脑电图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PD患者(试验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EEG检查,寻找P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脑电功率谱区别,同时分析PD患者组(试验组)的脑电功率值和PD患者临床特点的关系,以期发现影响功率谱变化的相关因素。本研究试图通过简单易行的EEG检查,一方面为PD早期诊断提供可能新的线索;另一方面对PD部分与大脑皮层改变相关的非运动症状提供可能的早期预警。材料和方法:1.选取2018年5月-2018年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锥体外系门诊及住院诊治的PD患者26例(试验组)所有病例均符合英国帕金森病协会脑库PD的诊断标准。同时选取22例无任何运动障碍疾病且年龄及性别匹配的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2.由专业医学人士对26例PD患者在安静状态下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详细记录其年龄、性别、家庭住址、文化程度、病程、既往史、服药情况,对PD患者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UPDRS),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评分(BDI),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评分(Mo CA),匹兹堡睡眠量表评分等。用以评价其PD病的严重程度、情绪状态、认知功能及睡眠状况等,并做好登记工作。3.全部PD患者当日停药,然后由专人在光线昏暗、安静的脑电图室进行EEG检查。采用国际10-20系统,19个Ag/Ag Cl电极,记录脑电图,在线数字化,输入阻抗Z>100MΩ设置,滤波范围1-30Hz,两个耳垂电极(A1-A2)作为参考电极,用Ag/Ag Cl电极从右眼眶内上外侧缘记录EOG。所有受试者保持闭目、清醒、安静状态下进行EEG,分别进行了过度换气、睁闭眼试验、闪光刺激等测试,记录EEG,同时计算各个导联下5个频带的相对功率值,每次记录时间不少于30分钟,如果记录的图像有较明显的伪差则予剔除。4.完善检查后,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归总、统计,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曼-惠特尼秩和检验,组内比较应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P3、O1、F7、T3、T4、T5导联较对照组theta波相对功率值增多,theta波发生率增高,试验组对比对照组,theta波发生率高,以theta波为代表的慢波发生率高的部位主要集中在颞枕顶叶。2.试验组中,PD患者在T3、T5、T6导联,随着UPDRS升高,delta波相对功率值升高,呈正相关(P<0.05),考虑PD症状越重患者,delta波发生率偏高,以delta波为代表的慢波发生率高的部位主要集中在颞叶?3.试验组中,PD患者在FP1、FP2、F3、F4、F7、F8、Fz导联,随着BDI评分升高,theta波相对功率值增多,呈正相关(P<0.05),考虑PD合并抑郁的患者,theta波发生率偏高,以theta波为代表的慢波发生率高的部位主要集中在额颞叶。4.试验组中,PD组患者各个导联各频带相对功率值与MOCA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如FP2、F4、F8导联,theta波相对功率值无明显相关性,但有一定负相关趋势,5.试验组脑电图各导联各个频带的相对功率值和睡眠相关指数未见明显明显相关性。结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D患者的EEG存在较高的以theta波为代表的慢波发生率,UPDRS评分高及合并抑郁的PD患者发生更多的慢波脑电活动。本研究试图通过简单易行的EEG检查,一方面为PD早期诊断提供可能新的线索;另一方面对PD部分与大脑皮层改变相关的非运动症状提供可能的早期预警。
谷雨萌[7](2020)在《脑小血管病工作记忆障碍脑电的功能连接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五分之一的中风,是认知障碍和痴呆的主要原因。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M)作为主要的认知功能之一,当工作记忆出现障碍时造成了行为学错误的发生。了解工作记忆中神经元网络结构间的联系及信息处理过程仍然需要许多的研究。目前工作记忆障碍的起病和临床表现较其他类型的认知功能障碍更加隐蔽,国外对工作记忆脑电机制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规模和成果,而国内在该方向的研究却相对缺乏,研究范围较局限且不够深入。本论文在脑电theta振荡研究的基础上,对脑小血管病患者和对照组在工作记忆时的脑电信号进一步深入分析,比较两组的功能连接强度及信息流向,做到个体化的分析每位在执行工作记忆过程中脑电信号,了解大脑的不同区域是如何在功能回路中进行信息传递的,为今后临床早期发现工作记忆障碍患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为CSVD患者WM的脑网络分析提供支持。研究方法:共纳入脑小血管病患者78名,对照组49名,分别记录两组在视觉客体工作记忆任务下(负载为4)的25通道脑电和工作记忆行为学数据。分析工作记忆行为学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分析工作记忆两组2770次实验结果,对脑电数据进行处理,探索工作记忆特征频段,绘制特征频段能量的空间分布图。计算定向传递函数(Directed transform fu对照tion,DTF),构建因果网络,基于频域Granger因果分析,获得25通道之间的DTF矩阵,计算各组的加权因果流。ROC曲线分析theta振荡及Fz通道DTF值对CSVD的预测价值。研究结果:1.基线资料:共纳入CSVD患者78名,对照组49名,CSVD组1636次实验,对照组1134次实验。年龄和受教育年限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CSVD组MMSE、Mo CA评分显着降低(P<0.01)。2.研究对象反应时间和正确率:与对照组相比CSVD组反应时间延长和正确率下降(P<0.001),提示CSVD患者存在显着的工作记忆障碍。3.25通道脑电的能量密度:计算两组25通道脑电在全频段的能量密度:theta频段的能量密度值显着高于delta、alpha、beta、gamma频段(P<0.001),示theta频段(4-8Hz)为工作记忆的特征频段,额区在全频段的平均能量密度最高,以Fz通道最为显着,提示额区为工作记忆的特征脑区,Fz通道为视觉客体工作记忆的特征通道;且CSVD组脑电在theta频段的能量密度比对照组低(P<0.001)。4.Fz通道的时频分布:两组在特征通道(Fz通道)的时频分布图显示,脑电的能量密度在时间上多集中于3s延迟期,提示视觉客体工作记忆的关键记忆时期为3s延迟期;且CSVD组Fz通道3s延迟期的脑电在theta频段的能量密度比对照组低。5.因果连接:theta频段的DTF值在Fz通道最大,提示Fz通道因果连接强;平均加权因果流以额区显着高于其他脑区,顶区和枕区的因果流显着低于其他脑区,提示额区为信息交互的因果源,顶区和枕区为因果汇。结论:1.CSVD患者存在WM行为学障碍,视觉客体WM的特征频段是theta频段,特征通道为Fz通道,特征脑区为额区,视觉客体工作记忆的因果连接以Fz通道最强,平均加权因果流提示额区为信息交互的因果源,顶区和枕区为因果汇;2.当theta频段能量低于0.505μV2/HZ时高度怀疑存在工作记忆障碍,下一步分析脑电信号的功能连接强度,当Fz通道的DTF值低于0.04时可进一步明确存在工作记忆障碍;3.个体化的分析执行工作记忆过程中脑电信号,为今后研究CSVD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奠定基础,对临床早期发现工作记忆障碍患者具有一定指导作用,为CSVD患者WM的脑网络分析提供新的思路。
苏志生(Soh Chee Seng)[8](2019)在《针灸治疗痴呆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痴呆的发病情况逐年增加,以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减退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加重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目前对于痴呆病的治疗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有改善认知的药物以及一些非药物疗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治疗方法多样,但疗效不一。针灸作为传统的中医学疗法,从临床中观察在治疗痴呆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然而目前尚缺乏对针灸治疗痴呆病进行系统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探究目前的研究现状,选穴规律以及择经规律,并且缺乏对某种证型的痴呆进行辨证针灸治疗,故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探究目前针灸治疗痴呆的研究现状,选穴择经规律,以为后续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运用针刺疗法,参考文献计量学分析的选穴规律,针对瘀血内阻老年痴呆进行针刺针刺治疗,观察其对认知功能以及中医症状评分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文献计量学部分: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通过 Medline(ovid),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重庆维普(vip),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七大中英文数据库对针灸治疗痴呆病进行相关的文献检索,进行阅读筛查符合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分析,将符合的文献进行文献特征分析(年份发表,录用期刊,期刊类型,第一作者单位,基金资助类型),临床试验研究特征分析(针刺方法,穴位选择,择经规律以及检测指标),最后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文献特征以及选穴规律和择经规律。临床研究部分: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信封法),将六十例瘀血内阻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针刺治疗组以智三针为主穴,参考文献计量学选穴依据以及辨证取穴,一日一次针刺治疗,连续治疗4周,药物对照组组则服用乙酰胆碱脂酶抑制剂安理申5mg,每日一次,连续4周,两组观察治疗前后简易精神量表(MMSE),ADAS-cog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以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文献计量学部分:1.文献特征:从年度发文曲线图分析可发现针刺治疗痴呆的研究的大致趋势是逐年增加,从1997至2019年这二十年期间出现了两个研究高峰期,第一个时间段出现在2006-2011年这五年期间(高峰点为2007),第二个高峰时间段在2013年至2017年(高峰点为2014 年);从课题基金的分布情况看,近年来国家对于针刺的临床研究也有较多的基金资助,从资助的类型看,省市级的课题占据主要部分,其次为国家级课题,确保临床试验的顺利开展;从纳入分析的临床试验研究来看,被收录的期刊类型大部分为国内期刊,SCI类型的国际期刊收录的较少;从第一作者单位的信息分布,可看出目前对于针刺治疗痴呆的临床试验研究主要分布在中医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其中以天津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在这方面的研究为多;2临床试验研究特征分析从纳入的研究对象类型看,主要是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其他类型的痴呆例如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等针灸在这方面的研究极少涉及。从选穴规律可发现,针刺治疗痴呆的研究主要选用的高频穴位为百会穴,其次运用频率较高的依次还有四神聪穴,神庭穴,风池穴,足三里穴,内关穴,水沟穴,三阴交穴,太溪穴和丰隆穴;从研究者选用的经络频次分布可发现,督脉的选用是目前针刺治疗痴呆病的高频选用经脉,其次为奇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少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阴肺经。针刺治疗瘀血内阻型老年痴呆的临床研究部分:1.两组痴呆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在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之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的整体认知mmse评分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同时针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差异(P<0.05);3.治疗前两组的ADAS-cog评分两组比较未见明显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叫治疗前评分较低,针刺组较药物对照组ADAS-cog评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中医证候学评分,治疗前未见明显差异,治疗后针刺治疗组在降低中医症状评分方面叫对照组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疗效比较,针刺治疗组在治疗痴呆的总体有效率为66.7%,药物组为60%,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结论:上述研究归纳了针刺在治疗痴呆病的临床研究现状以及目前探究针刺治疗痴呆病的选穴规律和择经规律,对临床上指导针灸治疗痴呆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后续研究针灸治疗痴呆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选穴参考。另一方面,通过临床试验的研究,进一步证明针刺疗法能有效改善瘀血内阻型老年痴呆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减缓认知障碍,改善中医证候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临床上治疗瘀血内阻型痴呆提供临床证据。
立伟[9](2018)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电图表现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电图表现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阿尔茨海默(AD)患者28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于笔者所在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老年人28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脑电图监测和神经心理学测验。结果:观察组δ波、θ波脑电平均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MSE评分、MoCA、ADL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δ波、θ波与MMSE评分、MoCA、ADL评分呈负相关性。结论:随着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病程的延长,其脑电图δ节律、θ节律表现逐渐明显,脑电图改变程度越严重,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也随之降低。因此,在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中应用脑电图检查,能够提高疾病早期诊断率,有效预测认知功能减退,对控制病情、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杨春莲,张明耿,宋施岐[10](2018)在《定量脑电图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检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对定量脑电图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在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实施治疗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随机选取4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分别实施定量脑电图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认知能力评分以及血清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论: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临床检测中,定量脑电图能够对患者认知能力及血清学指标有良好评估,在临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二、3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电图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电图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相关疗法对轻中度AD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
1.5 风险偏倚评价 |
1.6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文献筛选及文献基本特征 |
2.2 风险偏倚评价 |
2.3 两两Meta分析结果 |
2.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2.5 不良事件 |
讨论 |
1.中医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 |
2.西医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 |
3.治未病理论在阿尔茨海默病防治中的运用 |
4.阿尔茨海默病外周血早起生物标志物在AD防治中的意义 |
5.针灸治疗AD的可行性 |
6.疗效分析 |
7.不良反应分析 |
8.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检索策略 |
附录三 NMA-检查清单 |
附录四 研究生在学期间科研成果和项目经历 |
致谢 |
(2)阿尔茨海默病睡眠-觉醒节律特征及清热化痰中药干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阿尔茨海默病睡眠障碍的机制与治疗 |
1 健康老年人的睡眠与认知 |
2 阿尔茨海默病的睡眠障碍潜在机制 |
3 AD睡眠障碍的药物疗法 |
4 AD睡眠障碍的非药物疗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痴呆伴失眠的辨证及用药规律概述 |
1病因病机 |
2 治法用药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阿尔茨海默病睡眠-觉醒节律的特点 |
研究一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睡眠-觉醒节律特征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二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睡眠-觉醒节律紊乱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三 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睡眠-觉醒的昼夜节律特征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清热化痰中药对睡眠及认知的调节作用 |
研究一 清热化痰中药对APP/PS1模型小鼠昼夜节律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二 清热化痰中药对APP/PS1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三 清热化痰中药对星型胶质细胞活化及神经炎症的调节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癫痫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测定及其与C反应蛋白、电解质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维生素D与神经精神疾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心理护理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变化比较 |
2.2 两组患者QOL-AD评分、ADL评分变化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6)帕金森病患者脑电图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对象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帕金森病的脑电图技术的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脑小血管病工作记忆障碍脑电的功能连接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一、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脑小血管病与认知功能障碍 |
1.1.2 认知功能障碍与工作记忆 |
1.1.3 工作记忆的脑网络研究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二、原理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视觉客体工作记忆多通道脑电数据 |
2.3.1 视觉客体工作记忆范式 |
2.3.2 EEGs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
2.3.3 工作记忆行为学数据分析 |
2.4 多通道脑电信号能量的时频分布和空间分布 |
2.4.1 多通道脑电的时频分布 |
2.4.2 多通道脑电能量的空间分布 |
2.5 WM 特征频段的功能连接强度 |
2.5.1 频域Granger因果分析 |
2.5.2 定向传递函数(DTF) |
2.5.3 基于DTF矩阵构建因果网络 |
2.5.4 加权因果流 |
2.6 统计学处理方法 |
三、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基线资料 |
3.2 WM 行为学特征 |
3.3 工作记忆脑电能量的空间分布和时频分布 |
3.3.1 工作记忆任务时各频段的能量密度分布 |
3.3.2 能量密度的空间分布 |
3.3.3 Fz通道能量密度的时频分布图 |
3.3.4 ROC 曲线分析 theta 振荡对 CSVD 工作记忆障碍的预测价值 |
3.4 脑电 theta 频段因果连接 |
3.4.1 theta频段25 通道脑电的DTF矩阵 |
3.4.2 theta频段25 通道脑电的DTF值 |
3.4.3 ROC曲线分析Fz通道DTF值对CSVD工作记忆障碍的预测价值 |
3.4.4 各脑区的DTF值 |
3.5 脑电theta分量的加权因果流 |
3.5.1 各通道的加权因果流 |
3.5.2 各脑区的加权因果流 |
四、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脑小血管病工作记忆障碍的战略脑区 |
4.1.2 脑小血管病工作记忆多通道脑电的功能连接强度 |
4.1.3 工作记忆障碍与中枢脑网络研究 |
4.1.4 局限性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轻度认知障碍工作记忆的脑电相关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针灸治疗痴呆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中医对痴呆的认识 |
1.1 中医的命名 |
1.2 中医的病因病机 |
1.2.1 髓海空虚 |
1.2.2 气血不足 |
1.2.3 肾精亏损 |
1.2.4 痰瘀闭阻 |
1.3 中医的辨证分型 |
1.3.1 髓海不足 |
1.3.2 脾肾两虚 |
1.3.3 痰浊蒙窍 |
1.3.4 瘀血内阻 |
1.4 中医药对痴呆的治疗概况 |
1.4.1 中药内服法 |
1.4.2 针灸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痴呆的认识 |
2.1 痴呆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2.2 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
2.2.1 痴呆的临床表现 |
2.2.2 痴呆的诊断标准 |
2.3 现代医学对痴呆的治疗 |
2.3.1 非药物治疗 |
2.3.2 药物治疗 |
第二部分 针刺治疗痴呆的文献计量学以及选穴分析 |
1 资料和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4 数据提取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文献特征 |
2.3 临床试验研究特征 |
3 讨论 |
3.1 文献特征分析 |
3.2 临床试验研究特征分析 |
第三部分 “智三针”治疗瘀血内阻型老年痴呆的临床观察 |
1.1 研究对象 |
1.1.1 病例来源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脱落、中止标准 |
1.1.6 安全性评价 |
1.2 研究方法 |
1.2.1 临床研究设计 |
1.2.2 治疗方法 |
1.2.3 不良反应观察 |
1.2.4 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及解决方案 |
1.2.5 观察方法 |
1.2.6 统计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1.3.1 般资料分析 |
1.3.2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 |
1.3.3 临床疗效比较 |
1.4.不良事件观察 |
1.5 讨论 |
1.5.1 治疗老年痴呆的方案探讨 |
1.5.2 以智三针为主的针刺治疗痴呆选穴依据 |
1.5.3 研究结果分析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详细摘要 |
(9)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电图表现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脑电图监测方法 |
1.3 神经心理学测验指标 |
1.3.1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 (MMSE) |
1.3.2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 CA) |
1.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ADL)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不同波段脑电平均功率对比 |
2.2 两组MMSE评分、Mo CA评分、ADL评分对比 |
2.3 脑电图指标与认知功能指标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10)定量脑电图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定量脑电图检测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
2.2 血清学指标 |
3 讨论 |
四、3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电图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相关疗法对轻中度AD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D]. 王雪松.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阿尔茨海默病睡眠-觉醒节律特征及清热化痰中药干预机制研究[D]. 姚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癫痫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测定及其与C反应蛋白、电解质相关性研究[D]. 刘建欣.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心理护理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 徐亚红,张聪敏. 心理月刊, 2020(24)
- [5]胞磷胆碱钠联合多奈哌齐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Hcy和miR-132的影响[J]. 侯玉超.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13)
- [6]帕金森病患者脑电图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王星.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脑小血管病工作记忆障碍脑电的功能连接机制[D]. 谷雨萌.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针灸治疗痴呆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及临床研究[D]. 苏志生(Soh Chee Se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电图表现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析[J]. 立伟. 中外医学研究, 2018(28)
- [10]定量脑电图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检测中的应用[J]. 杨春莲,张明耿,宋施岐.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