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发展教学理念下的体育实践课教学计划设计

和谐发展教学理念下的体育实践课教学计划设计

一、和谐发展教学理念下体育实践课教案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韩文娜[1](2021)在《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文中提出生成于历史传统之中、植根于民间生活沃土、彰显儿童天性趣味的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蕴含着宝贵的可供现代体育课程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论文旨在集中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所潜藏的教育意蕴,通过现代课程手段,转化为以立德树人、培育素养为导向的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资源,以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推进和课程质量的提升。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实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体育课堂育人质量提升为具体目标,以儿童认知、课程组织和多元文化课程转化等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原理为理论前提,采用历史史料梳理、学术文献分析、课程田野调查、专家对话访谈、教学案例设计等质性研究和量化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历史与当下相统一的问题导向,按照“有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解题思路,尝试论证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资源有效表达转译为现代体育课程语言的学理依据与实践进路。本文共分6章,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如下:绪论从缓解当下课程危机的现实情境和推进体育课程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意义出发,描述本文选题的缘起并介绍论文的解题设想和基本架构。第一章首先以历史学的方法,在史料梳理基础上再现1949年以前中华传统民间儿童体育游戏所承载的社会教化功能。第二章转向现实关切,力争回答以民间传统形态遗存至今的儿童体育游戏在发挥课程育人和课程改造方面,能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与正向价值。课程表达的价值目标与当下现状间存在实际落差。准确测量这一落差、找到课程表达困阻症结之所在,正是第三章的主题。在揭示民间体育游戏实现当下体育课程表达的困境及其成因之后,第四章集中对课程表达的原理与程序进行设计,即在规范层面提出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的什么元素,在现代体育课程中的哪些环节,以何种载体和形式实现表达。其中所涉及的课程化理论问题构成本文研究的难点。紧随理论设计,论文第五章聚焦实践案例,以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上位指南,为体育游戏育人作用的发挥设计了文化价值、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三大课程表达功能区,为了更好的确认本研究提出的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体系构建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后期初步检验了课程表达的效果。通过对专家访谈,对授课教师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践检验结果分别为:有质量的体育课,有内涵的体育课和有意思的体育课。证明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践意义。由于事关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故此本章构成研究的重点。论文第六章研究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实现合理课程表达的外部环境,力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促进游戏资源向课程资源转化的保障体系,由此形成实现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内外合力。论文研究结论如下:1、将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表达为现代课程语言,能够强化当下中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探索体教融合的实践新路。2、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是基于儿童娱乐天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儿童“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游戏为手段,可以构建儿童社会交往的实践路径,从而避免生硬灌输。3、当前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存在使用频率较低且类型单一等问题,不能释放其应有的功能来激活校园活力。但大部分教师对其文化价值等教育价值存在一定认可。4、课程表达不是用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取代现代体育课程,而是旨在汲取其优长,强化现代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5、将传统游戏转译为现代课程语言遵循着现代课程表达的规则与程序,包括课程目标的厘定、游戏资源的遴选及其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嵌置等步骤。6、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现代体育课程返本开新的重要遵循。7、加强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强化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巩固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培育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曹开慰[2](2021)在《全国中小学排球优质课的特征与启示 ——以第6-8届优质课的排球内容为例》文中认为全国中小学体育优质课,是一次聚集了全国优秀的体育教师、专家学者的体育教学交流活动。参与教师们为了此次教学活动,不断探索、理性实践、大胆创新,这对于推动体育常规课具有引领、指导、交流、展示等作用。其中观摩教师们也能够在此次教学活动中,相互学习、互相讨论、认真思考,这对于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提高体育常规课的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教学意义。排球这项体育运动,逐渐在中小学体育课中发展,被学生所认识和了解,在近三届体育优质课中也是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但是排球在中小学的发展过程中则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使排球这项运动在中小学更好的发展,通过研究全国中小学体育优质课中排球内容的基本特征,能够更好的分析出当下排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发展中小学排球教学的带来一些启发。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视频分析法等几类方法对论文进行研究和撰写。通过研究第6-8届全国中小学排球优质课的教案集、视频等,发现全国中小学排球优质课具有以下特征:一、现场展示课例较少,且地域和学段存在分布不均的特征;二、教学目标种类繁多,教学内容的选择过于单一;三、教学结构完整,教案书写规范;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学重难点把握清晰;队列队形的设计别出心裁;四、教学活动过程具有和谐的表征;五、课堂教学组织井然有序,但教学过程缺乏精讲多练;六、教学资源丰富、新颖,但是存在教学资源浪费、滥用等现象;七、表演效果较好,但具有表演性的色彩。为了使排球运动在中小学更好的发展,能够更好地提升排球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排球课的教学质量,增强排球课堂的教学实效,中小学体育排球教师应做到大胆选题,勇于创新;熟悉教材,做到精讲多练;加强拍摄技术的学习,以及器材的使用率;取优质课之长,促常态课进步;扩展体育教师的设计思路;开创科研选题的研究路径。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段炼[4](2020)在《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足球运动具有独特的全面育人功能,是学校体育工作中重要的育人手段和教学内容。发展振兴足球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加强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事关长远,涉及基础,对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和中国足球运动科学发展以及学校体育工作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2015年1月教育部牵头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动校园足球发展。2019年3月,教育部贯彻“足球从娃娃抓起”的理念,遴选建设3570所足球特色幼儿园,开展试点工作。如何科学的从娃娃抓起?相关学者根据教育部“幼儿园去小学化”的要求,根据《3-6岁儿童发展纲要》,构建了系列“幼儿足球适宜性游戏课程”。至此,我国校园足球运动的科学发展和足球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完整体系构建,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但这一初创体系仍存在缺少从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一体化、全周期、系统化整体审视和对学龄层次间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等方面有效衔接的细节考量问题。尤其是缺少对最为关键的“幼小衔接”阶段6-7岁儿童——小学一、二年级足球课程开发、教学和活动设计与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有效衔接问题的科学审视。当前6-7岁儿童足球教学未能形成适宜性、系统性、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存在课程目标单一化,教学内容技术化,教学形式专业化,活动开展竞技化,教学评价体质化等问题,导致教师教学没有抓手、学生学习没兴趣,严重削弱了校园足球课程体系的全面育人功能,成为当前我国校园足球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探索能够实现有效衔接、协同联动和可持续发展的6-7岁儿童足球课程理论及及实践体系,成为当前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加强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努力把校园足球打造成为中国足球改革发展的奠基工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工程和新时代全面推进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探路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研究以系统构建与我国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有效衔接的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为研究目标与对象,以促进儿童“发展适宜性实践”与“适宜性游戏”为理念,以系统论、课程论、教学论、适宜性游戏理论以及青少年足球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6-7岁儿童足球课程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明确了该课程体系的转换路径选择,按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等指导性文件的目标要求,从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及评价体系4方面系统构建“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并进行该课程体系的实施与论证。以期实现对现有足球课程的系统升级,更新该年龄段儿童足球教学理念、明确课程目标、完善内容体系、拓展实施渠道、实施科学评价,实现有效“幼小衔接”,全面提升足球课程体系全面育人的系统功能。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遵循”立体化”转换与路径选择。一是将校园足球水平一阶段课程实施路径由原有仅向上支撑三、四年级足球课程的基础功能定位,转换为向下有效衔接“学前幼儿足球游戏”与向上支撑“小学三、四年级”课程教学的承上启下功能定位,拓展了路径长度;二是将校园足球的体育学科课程形式,转换为有效衔接学校、家庭及社会多方参与的一体化适宜性游戏课程形式,延展了课程实施路径的宽度;三是将重点体现校园足球课程掌握足球技术和提升运动素质的课程目标,转换为更加重视学生运动兴趣、品格提升、习惯养成的全面教育发展目标,提升了足球课程实施的教育价值。第二,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是以发展适宜性实践及适宜性游戏理论为理念引领,以足球为手段实现全面教育为目标,以组织开展高水平的“适宜性游戏”为课程内容形式,以课程实施过程的规范化与保障的全面化为依托,以建立全方位、标准化课程评价体系为参照,有效衔接学前课程与小学课程、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适宜于我国小学6-7岁儿童学校足球课程开展的理论-实践要素反馈体系。第三,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由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及评价体系4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前两者以课程大纲、方案的创编为主要目标,强调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后两者则以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为目标,强调实施过程的科学性与评价方式的客观性、标准性。最终,在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统一于课程体系建构之中,在理论指导、实践应用、反馈调整的系统循环中,实现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第四,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内容体系,是以该年龄阶段学习特征与适宜性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各种素质能力发展的渐进性变化和足球基本技术结构特征为主线,将各阶段课程学习标准有效融合到适宜性足球游戏的创新创编中,通过科学分类、难度梯度、功能定位、菜单式选取等方式,将新创编的游戏内容有序排列组合形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课程大纲、课程方案及每节课程教案三个层次。第五,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体系,包括实施过程和实施保障两方面内容。前者强调了教师在执教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中的规范性与标准性要求,包括课前设计准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调整三个环节;后者则从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和保障入手,为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的有效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与实施路径,包括建立运动联盟、设置主题活动、学校-家庭-社区活动、社会资本参与、智能科技支持等多元形式。第六,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及效果评价三个环节,本研究通过构建成长激励性标准化的指标评估体系实现各环节的有效评估。目标评价的对象包括适宜性游戏创编与课程内容(大纲)创编两方面评价;过程评价的对象为教师或教练员的施教过程,包括施教准备、施教过程、施教效果和施教评价四方面评价;效果评价的对象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以及对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效益的综合性评估。

张峰[5](2019)在《“健康第一”理念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所提倡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丰富和发展公共体育的内涵,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的问题,进行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为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教育理念,解决传统体育模式下体育课程内容同质化、教学模式单一化,为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现实意义。本文以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南师大)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对南师大现行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外活动、体育师资队伍、场地设施等情况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法为: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分析以及逻辑分析等。本文的理论依据为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健康第一”理念下,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在“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下,南师大公共体育课程的内涵等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提高。新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基本得到落实,完成情况良好。其中主要创新与实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南师大教学大纲文本结构的更改,促使教学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考核评价更加合理。其次是运动训练课程班、艺术类课程与“校级精品课程”花样跳绳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提升运动技术技能,也带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最后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有利于学术传承,多媒体技术在课内外的使用,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业务能力有了创造性的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南师大在大学体育内涵建设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未到达预期的设想,因此内涵建设还需要继续完善以下几个方面:“健康第一”理念认识不够深刻,体育教学目标着重强调运动技能目标,忽视了“健康第一”理念下运动参与、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体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开设新型项目和课时比较少,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不高,课外活动内容没有针对女生多的特点进行开设,影响“健康第一”理念下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传统,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未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忽视了“健康第一”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内涵。教师队伍中缺少年轻有活力的青年教师;师生配备比不能达标。体育场地设施种类基本齐全,但体育场地年久失修,器材破旧,场馆收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刘锋[6](2018)在《国家认同视域下新疆民族地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国家认同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中十分关注的内容。在我国新疆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在此交融。近年来,极少数分裂分子威胁着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国家认同教育尤其重要。教育部门把国家认同教育作为民族地区各学科教育的重中之重,相关文件强调要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重新定位学校体育工作,要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体育道德风尚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应把国家认同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可见,如何结合国家认同理论,构建体育课程目标体系显得刻不容缓。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文本研究、逻辑分析、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在国家认同视域下,探讨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问题。充分挖掘体育课程的国家认同功能,融入到现有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去。本文在对近现代以来我国体育课程标准(大纲)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疆民族地区课程目标实施中的现实问题,探讨了构建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思想、原则等内容,并提出了中学体育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内容构建的初步设想。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理论基础:主要从国家认同理论、体育课程目标、国家认同与教育目的、体育课程目标与国家认同等理论问题入手,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支点理论体系模型分析体育课程目标与国家认同的互动联系,发现两者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复杂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体育课程目标与国家认同呈现出“平衡”和“失衡”两种变化状态。当目标中兼顾国家与社会、学科与人本的价值取向时,协调好它们之间关系时,呈现出平衡状态。当课程目标的重心滑向国家认同或者偏向个人本位或者学科本位,则出现失衡状态。第二,历史回顾:通过对近现代官方颁布的体育课程标准或大纲等文件分析显示:体育课程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国家认同的内容体现程度随着时代背景的不同而发生明显的变化。从清末时期至民国时期,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体育课程目标(体育大纲)不断适应不同时期的国家时代需要,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国家认同。国家认同在课程目标中出现的频率反映出其变化特征。每个时期体育课程目标中强调的国家认同内容维度各不相同,但整体上呈现出国家认同的强化、弱化、淡化不断交替的发展特征。第三,现实考察:主要对当前实施的体育课程标准、体育教材、相关学者专家、以及新疆民族地区中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实施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体育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内容在一定程度、层面、地域等存在着淡化现象。相关专家则对这一问题看法集中在目标的主体性与延展性、价值取向时期性等方面。在新疆民族地区中学课标的实施过程中,领导、教师、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目标中设置国家认同内容整体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城市中学、汉族学校、北疆伊犁中学等表现出较高的认知度和支持率,而乡镇牧区学校、民汉合校与民语学校、南疆中学等则表现出较低的认识度。第四,目标构建:主要依据2011年颁布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构建框架,提出新疆民族地区中学体育课程目标构架的主题思想是“立足于新疆实际、面向国家需求、放眼国际视野”三个层次。构建体现了统一性与多元性、教育性与思想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层次性与文化性等相结合的原则。进而研究了整体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具体要求等方面的内容。第五,落实对策:根据民族区域的文化多元性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体育课程目标理论。建议如下:第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落实要树立层次意识;第二、国家认同应与地方文化有机结合;第三、应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第四、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机融合,协同促进国家认同;第五、挖掘课程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本研究认为:体育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体现了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随着人们对体育课程目标认识不断加深,国家认同内容构建趋向理性化与科学化。应着眼于更高的视野,从价值观、认同观出发构建体育课程目标。表现为个人与集体、社会与国家等价值观念的和谐共生追求。归根结底,应以一种宏观的国家认同作为引领,实现各种价值利益的协调发展。同时,以此为基础,构建群体认同的目标体系。通过研究,本文初步建构起新疆民族地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国家认同目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今后,将在此方面进一步进行探索,以期构建起我国相关民族地区中学体育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完善方案。并从这个领域深入研究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促进青少年基于群体认同的国家认同感,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贡献体育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赵飞[7](2017)在《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束部分相关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束部分是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构成部分,结束部分作为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一个最后组成环节,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放松活动内容贯穿于体育课结束部分始终,每个放松活动内容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体育教师要勇于打破常规的、枯燥的、僵化的体育课结束部分教学,积极思考,敢于改革和创新,针对前面基本部分的教学内容,组织有效的出彩的放松活动,使结束部分教学更具吸引力,让学生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能够自主参与到结束部分教学中来,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束部分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教法、学法、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等,为小学体育教师更加合理的组织结束部分,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研究结果显示:1.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束部分教案的教学内容过于笼统、存在应付现象;个别教案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混淆不清;部分教案的组织与要求和运动负荷方面内容缺失。2.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束部分的教学安排的优点表现为:体育教师在师生评价和总结方面做得很完善,能够及时的反馈课的信息、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不足之处表现为:少部分体育老师没有进行放松活动和回收体育器材;多数体育老师都没有布置课后作业的习惯。3.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束部分的教学组织比较传统单一,主要是以班级教学的形式为主,体育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进行放松活动和总结,鲜有其他的组织形式,同时存在组织学生不够紧凑,浪费时间等现象。4.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束部分中辅助手段应用比较传统、缺乏创新,对新的教学设备涉猎甚少,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满足新常态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需求。5.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束部分放松活动内容实施存在三个问题:放松环节选择的音乐与辅助放松活动的内容节奏不协调;放松内容没有针对性,与前面基本部分学习的运动技能不搭配;不做放松活动。6.体育教师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束部分经常使用的教法,最多的为讲解示范法、问答法、游戏法;小学生在选择及使用学习方法时,经常使用的方法为练习法、模仿法、听讲法、观察法。7.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束部分总体来看时间分配有着不合理且过于短暂的特点;不同课型结束部分时间都很短,表现最突出的为复习课;不同教学内容体育课结束部分时间分布没有显着性差异,总体上存在时间偏短的问题。8.小学体育课结束部分练习密度相比全课的练习密度处在较高的水平,只有个别没有放松或应付放松的体育课结束部分密度小。结束部分学生运动负荷安排总体强度小,基本上是小强度活动和各种牵拉练习。

巴晓慧[8](2017)在《新课改下中小学体育课时计划教学过程编写特点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合理地设计与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时计划是保证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前提。我国自实行新课程标准以来,广大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就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时计划上做出了积极地改革与创新,尤其是在表格式体育课时计划上,使表格式课时计划的编写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对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违背了新课程标准对课时计划编写的要求,也影响了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时计划编写的准确性、规范性与创新性。因此,本文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案例分析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访谈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现阶段表格式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时计划进行研究与分析,重点对新课改下表格式“互动型”课时计划教学过程主要要素的编写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与讨论,探索其设计与编写的优势与不足。研究结果显示:1、新课程标准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理念和内涵等方面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发展,是课时计划编写的理论基础。2、现阶段我国中小学表格式课时计划的格式设计是以“互动型”课时计划为主,在教学过程的编写上,尤其是基本部分的编写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在主要要素的名称命名上存在多种表述写法。3、在基本部分主要要素的内容编写上也具有多样性特点。(1)在教学内容要素的编写上主要有两种编写类型,一种是按教学内容的动作名称分类,另一种是按所教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分类,其中按教学内容的动作名称分类类型的数量较多一些。(2)在教师活动要素的编写上主要有三种编写类型,按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分类、按简单的教学方法罗列进行分类、按教法与组织形式分类三种类型,其中按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分类类型数量最多;(3)在学生活动要素的编写上主要有两种编写类型,按学练方式进行分类、按教学内容具体学练手段进行分类,其中按学练方式进行分类类型的数量较多一些;(4)在组织与要求要素的编写上主要有两种类型,按组织形式的图示进行分类和按图示及对练习动作按方法的要求进行分类,还有少数没有这一要素栏目,其中按组织形式的图示及对练习动作按方法的要求进行分类类型的数量较多一些。

李贵芳[9](2018)在《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课教学技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指出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体系的重要部分,它是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解决评什么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高校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等任务,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如何,这需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价。教学技能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与能力,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是未来的体育教师,他们教学技能水平的高低反映出高校教学的质量,同时会影响今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师范生科学地被评价和评价他人是师范生必备的技能;同时,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系统也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体育实践课的教学工作流程为主线,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德尔菲法和逻辑框架法,对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和评价现状做调查研究后,构建了一套适合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课教学技能评价的指标体系,为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进行教学技能学习提供导向,进一步形成系统知识;促进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评价体系的完善,为云南省其他高校提供参考和借鉴。构建的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课教学技能评价指标体系共有三级指标,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实施技能、课后教学技能3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15项,三级指标63项,通过初步验证,该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导向性,可以直观的了解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需要掌握的教学技能,为他们形成系统知识提供导向,为测评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课教学技能提供重要依据。还需进行实践验证增加适用性。

石红玉[10](2014)在《河北省石家庄地区部分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案的分析》文中提出健美操教案是帮助健美操教师顺利完成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教学文件。它是健美操教师以教学理论为基础,根据其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健美操教师自身的运动经历和运动水平、教学经验以及特有的教学风格,使用系统的教学观点和方法对健美操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学生在课堂上的需要进行分析和整理,所以健美操教案就是为了使整个健美操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优的效果所制定的教学实施方案。健美操教案的设计与编写对于健美操教师来讲有三个目的。一是使教学的计划性与目的性增强;二是教师对健美操教学经验的总结与积累;最后,教师在长期不间断的教案编写过程中可以逐步改进教学过程和教学组织形式。设计和编写教案可以使新教师更加熟悉教学过程和教学要素,在实践和总结的过程中最终达到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来编纂教案。还可以使教师在教案积累的过程中温故知新,设计创作出更加科学的教学过程。本文使用案例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三种研究方法对从河北省石家庄地区选取的五所高校中所筛选的100份教案进行分析。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对河北省石家庄地区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案的现状进行了解,进而找出不足。在对这100份资料教案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后了解到了目前选修课教案的写作情况后发现,教案编写主要存在的问题大致集中在以下几点:教案的格式、内容板块设计不够合理;教案内容写作不够规范、严谨;教师迫于繁重的教学压力,对教案编写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今后的教案写作中应合理的安排教案的版式及内容板块设计,并且正确、规范的填写各个板块的内容,使教案内容更为严谨、准确,大幅度提高教案的写作重视程度。对教案的编写应注重社会新时代新要求的体现。教案不可一成不变,应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适用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健美操选修课教案。在教案中充分体现学生利用健美操运动达到“健身、健心”的双重目的。所以健美操教案应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二、和谐发展教学理念下体育实践课教案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和谐发展教学理念下体育实践课教案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二)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规律探寻
        (三)体育课程西化危机的文化化解
        (四)民间游戏丰富内涵的价值回归
        (五)文化记忆课程开发的自觉选择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间体育游戏
        (二)儿童
        (三)课程表达
    四、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展理论
        (二)课程组织理论
        (三)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转化理论
    五、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意义
    六、研究方法和框架
        (一)文献资料法
        (二)访谈法
        (三)实地考察法
        (四)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历史演进轨迹
    一、体育游戏的起源假说
        (一)宗教仪式起源说
        (二)军事战争起源说
        (三)生存劳动起源说
        (四)角色模仿起源说
    二、古代儿童体育游戏的社会教化功能
        (一)伦理秩序的规范
        (二)社会行为的体验
        (三)劳动经验的传授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
    三、近代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与维新
        (一)晚清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
        (二)民国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发展
        (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儿童游戏观
第二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价值
    一、当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造的示范
        (一)平衡日益西化的课程价值取向
        (二)厚植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底色
        (三)释放学校体育课程的潜在活力
    二、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凸显
        (一)在身心体验中享受运动乐趣
        (二)在自主锻炼中增强身体素质
        (三)在群体交往中完善健全人格
        (四)在积极求胜中培养道德意志
第三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现状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调研的设计
        (一)调研对象
        (二)调研工具
        (三)分析工具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问题诊断
        (一)课程表达的总体概况
        (二)课程表达的成效与经验
        (三)课程表达的瓶颈与局限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困境表现
        (一)课程表达的目标失联
        (二)课程表达的内容失语
        (三)课程表达的方法失策
        (四)课程表达的评价失措
第四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设计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程序规则
        (一)层级与过程:课程表达的靶向调整
        (二)嵌入与整合:课程表达的进路选择
        (三)展示与竞技:课程表达的要素呈现
        (四)目标与结果:课程表达的评价再构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功能定位
        (一)儿童价值观念的正向引领
        (二)儿童运动能力的自主提升
        (三)儿童身心习惯的正确养成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载体
        (一)教材教具:内容载体
        (二)课堂教学:形式载体
        (三)校运动会:拓展载体
第五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案例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类型划分
        (一)身体素质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二)运动能力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三)文化素养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案例呈现
        (一)翻山头与送军粮:灵敏素质的发展
        (二)蹦房子与跳大绳:运动能力的强化
        (三)赛龙舟与蝶穿花:文化素养的涵育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效果反馈
        (一)有质量的体育课:专家评价与建议
        (二)有内涵的体育课:教师自评与反思
        (三)有意思的体育课:学生评价与期待
第六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环境
    一、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
        (一)顺应时代的课程建设导向
        (二)因地制宜的特色政策保障
    二、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
        (一)学科统整视域下的教学软环境营造
        (二)体育教师“游戏认知与素养”的提升
    三、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
        (一)游戏育人职责在家庭中的落实
        (二)体育游戏、师徒模式与亲子关系的加固
    四、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一)“全民健身”对社区儿童体育游戏的接纳
        (二)社区空间与儿童体育游戏的课外拓展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全国中小学排球优质课的特征与启示 ——以第6-8届优质课的排球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特征的概念
        2.1.2 课程的概念
        2.1.3 体育课程的概念
        2.1.4 优质课的概念
    2.2 全国中小学体育优质课的特征研究
        2.2.1 全国中小学体育优质课的开展情况
        2.2.2 体育优质课开展的目的
        2.2.3 体育优质课开展的意义
    2.3 全国中小学排球优质课的特征研究
        2.3.1 全国中小学排球课的发展情况研究
        2.3.2 全国中小学体育优质课中排球内容的发展研究
        2.3.3 全国中小学排球优质课开展的价值
    2.4 文献综述总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数理统计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实地调查法
        3.2.5 视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全国中小学排球优质课的基本特征分析
        4.1.1 全国中小学排球优质课的发展情况分析
        4.1.2 全国中小学排球优质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分析
        4.1.3 全国中小学排球优质课的教学设计分析
        4.1.4 全国中小学排球优质课的教学实施分析
        4.1.5 全国中小学排球优质课的教学资源
        4.1.6 全国中小学排球优质课的教学效果
        4.1.7 全国中小学排球优质课的特征概括
    4.2 我国中小学排球优质课对当下排球教学的启示
        4.2.1 大胆选题,勇于创新
        4.2.2 熟悉教材,做到精讲多练
        4.2.3 加强拍摄技术的学习,以及器材的使用率
        4.2.4 取优质课之长,促常态课进步
        4.2.5 扩展体育教师的设计思路
        4.2.6 开创科研选题的研究路径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排球内容在体育优质课中发展较差
        5.1.2 排球优质课的展示过程具有和谐性
        5.1.3 排球优质课中的“创新”与实际情况具有偏差
        5.1.4 优质课的报送视频质量较差
        5.1.5 优质课的表演成分过重
    5.2 建议
        5.2.1 观摩后需总结和反思
        5.2.2 排球优质课应去表演化
        5.2.3 排球优质课的各个方面还有待研究
6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4)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适宜性游戏理论对我国6-7岁儿童(幼小衔接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1.1.2 实现3-5岁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完整性,满足幼小衔接的现实需求
        1.1.3 满足6-7岁儿童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
        1.1.4 贯彻“足球从娃娃抓起”,推动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之需
    1.2 研究问题
        1.2.1 我国6-7岁儿童足球课程体系转换与路径选择
        1.2.2 构建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
        1.2.3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实践成效验证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体育课程
        1.4.2 幼小衔接
        1.4.3 课程体系
        1.4.4 适宜性游戏
        1.4.5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8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小学体育课程相关研究
        2.1.1 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与发展观研究
        2.1.2 小学体育课程模式研究
        2.1.3 小学体育课程研发研究
        2.1.4 小学体育游戏与足球游戏研究
        2.1.5 小结
    2.2 儿童群体特征相关研究
        2.2.1 儿童生长发育特征研究
        2.2.2 儿童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研究
        2.2.3 儿童动作能力发展规律研究
        2.2.4 儿童认知过程研究
        2.2.5 儿童行为构建研究
        2.2.6 儿童人格形成及发展研究
        2.2.7 儿童智力、潜能开发研究
        2.2.8 儿童少年体育兴趣培养研究
        2.2.9 儿童性格形成及培养理论
        2.2.10 小学6-7岁儿童足球课程需求研究
        2.2.11 小结
    2.3 儿童足球运动发展相关研究
        2.3.1 儿童足球教学相关研究
        2.3.2 儿童足球课程相关研究
        2.3.3 儿童足球竞赛相关研究
        2.3.4 小结
    2.4 发展适宜性实践理论与适宜性课程研究
        2.4.1 DAP理论思想起源、理论背景、核心主张
        2.4.2 DAP理论的课程观、教师观研究
        2.4.3 DAP理论对我国体育课程创编实施的启示
        2.4.4 小结
    2.5 研究评述
        2.5.1 研究的主要观点
        2.5.2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5.3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发展趋势
        2.5.4 创新课程理念的提出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三章 我国 6-7 岁儿童足球课程开展现状及中外对比分析
    3.1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现状分析
        3.1.1 课程要素调研分析
        3.1.2 课程调研方案设计
        3.1.3 课程调研结果与分析
        3.1.4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现状特征
    3.2 小学足球课程模式的分析框架
        3.2.1 “课程模式”概念分析
        3.2.2 比较教育理论模型分析
        3.2.3 足球课程模式分析框架的建立
    3.3 国外学校足球课程模式现状
        3.3.1 日本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2 德国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3 英国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4 中外6-7岁儿童足球课程模式比较分析
第四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整体设计
    4.1 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
        4.1.1 系统论:哲学基础
        4.1.2 课程论:课程设计模式基础
        4.1.3 适宜性游戏理论:课程理念基础
        4.1.4 儿童足球教学理论:教学论基础
        4.1.5 校园体育游戏创编理论:方法论基础
    4.2 课程设计的原则
        4.2.1 特异性
        4.2.2 系统性
    4.3 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
        4.3.1 促进儿童足球全面发展
        4.3.2 实现课程幼小衔接
        4.3.3 促进功能不断优化
    4.4 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与模式
        4.4.1 设计思路
        4.4.2 设计模式
    4.5 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功能设计
        4.5.1 课程体系的要素分析
        4.5.2 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
        4.5.3 课程体系的功能规划
第五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
    5.1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指导思想
        5.1.1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5.1.2 “适宜性游戏”理念
        5.1.3 “全面教育发展”理念
        5.1.4 “融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5.1.5 发展适宜性课程理念
    5.2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
        5.2.1 基本课程目标
        5.2.2 全面教育发展课程目标
        5.2.3 各阶段课程目标
    5.3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结构
        5.3.1 数量结构
        5.3.2 内容结构
        5.3.3 组织结构
        5.3.4 课程长期发展结构
    5.4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内容创编
        5.4.1 基本规律
        5.4.2 逻辑演变
        5.4.3 游戏分类与内容体系搭建
    5.5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与课程大纲创编
        5.5.1 课程创编的设计与调查
        5.5.2 游戏分类
        5.5.3 创编与组织实施
        5.5.4 新创编游戏的评估与甄选
        5.5.5 课程大纲创编
第六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体系
    6.1 课程实施的目标
        6.1.1 课程实施过程体系目标
        6.1.2 课程实施保障体系目标
    6.2 课程实施的原则
        6.2.1 游戏规则合理性原则
        6.2.2 趣味与安全性原则
        6.2.3 合理运用场地器材原则
        6.2.4 分组分队原则
        6.2.5 练习变形应用原则
    6.3 课程实施的阶段划分
        6.3.1 课前设计准备
        6.3.2 课程实施阶段
        6.3.3 课程评价调整阶段
    6.4 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4.1 实施过程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4.2 实施保障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5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教学方法
        6.5.1 体育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6.5.2 适宜性教学方法的应用
    6.6 课程实施的步骤
        6.6.1 微观实施过程步骤
        6.6.2 宏观实施保障步骤
第七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
    7.1 适宜性课程评价理论分析
        7.1.1 构建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
        7.1.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
    7.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7.2.1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理论分析
        7.2.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构成
第八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与论证
    8.1 课程实施方法
        8.1.1 试点课程基本安排
        8.1.2 试点课程评价方法
        8.1.3 试点课程评价模式
    8.2 课程实施效果实验论证
        8.2.1 实验方案
        8.2.2 实验步骤与方法
        8.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8.3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评价结果
        8.3.1 课程目标/内容评价
        8.3.2 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8.3.3 课程实施效果评价
    8.4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效益分析
        8.4.1 “课程体系”指标评估效益
        8.4.2 “课程体系”的系统建构效益
        8.4.3 适宜性课程理论理念贯彻执行效益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健康第一”理念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绪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健康第一”
        1.3.2 公共体育教学
2 文献综述
    2.1 “健康第一”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2.2 “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有关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回顾
    2.3 “健康第一”与发展身体素质的相关研究回顾
    2.4 国外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研究回顾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据统计法
        3.2.5 案例分析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南师大公共体育教学发展概况
        4.1.1 南师大着名教育家的体育思想研究
        4.1.2 南师大公共体育课程发展历程回顾
    4.2 “健康第一”理念下南师大公共体育课教学基本情况
        4.2.1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
        4.2.2 体育教学模式
        4.2.3 公共体育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
        4.2.4 体育课教学方法
        4.2.5 体育课教学考核与评价
    4.3 “健康第一”理念下影响公共体育教学开展的因素
        4.3.1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4.3.2 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条件
        4.3.3 公共体育课教学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
        4.3.4 公共体育课教学情况的实证研究
    4.4 “健康第一”理念下他山之石的借鉴
        4.4.1 教学指导思想的比较
        4.4.2 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比较
        4.4.3 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合理程度的比较
        4.4.4 体育教学内容的比较
    4.5 “健康第一”理念下南师大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存在的优点与不足
        4.5.1 “健康第一”理念下体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及其优点
        4.5.2 “健康第一”理念下教学改革存在的不足之处
    4.6 “健康第一”理念下南师大体育教学改革思路和改革措施
        4.6.1 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4.6.2 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国家认同视域下新疆民族地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内相关研究
        (二) 国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四、与本研究相关的问题
        (一) 研究创新与不足
        (二) 研究思路
        (三) 可行性分析
        (四)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五、研究边界与相关概念界定
        (一) 研究边界
        (二)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法
        (二) 文本研究法
        (三) 逻辑分析法
        (四) 调查研究法
        (五) 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设想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设想
        (二)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国家认同与体育课程目标的关系研究
    一、国家认同理论研究
        (一) 我国国家认同理论研究
        (二) 国外国家认同理论研究
    二、体育课程目标
        (一) 体育课程目标的基础
        (二) 体育课程目标的内涵
    三、国家认同、教育目的及体育课程目标
        (一) 国家认同与教育目的
        (二) 体育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
        (三) 体育课程目标与国家认同
    四、互动状态下体育课程目标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
        (一) 体育课程目标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发展概况
        (二) 体育课程目标与国家认同的平衡状态
        (三) 体育课程目标与国家认同的失衡状态
        (四) 两者动态的平衡关系研究
第四章 近现代中学体育课程标准(大纲)中国家认同内容的演变研究
    一、鸦片战争(1840年)——辛亥革命(1911年)
        (一) 《钦定学堂章程》
        (二) 《奏定学堂章程》
        (三) 学部奏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折
        (四) 体育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内容分析
        (五) 小结
    二、中华民国(19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
        (一) 《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中学校体育课程目标
        (二) 中学体育课程暂行课程标准(1929年)
        (三) 中学体育课程标准(1932年)
        (四) 中学体育课程标准(1936年)
        (五) 中学体育课程标准(1940年)
        (六) 中学体育课程标准草案(1941年)
        (七) 小结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
        (一) 中学体育教学大纲(1956年5月草案)
        (二) 中学体育教学大纲(1961年)
        (三) 文革时期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四) 小结
    四、改革开放初期(1978)——进入新世纪(2001年)
        (一) 中学体育教学大纲(1978试行草案)
        (二) 中学体育教学大纲(1987)
        (三)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四)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2000年)
        (五) 小结
    五、近现代体育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演变特征
        (一) 清末时期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变化特征
        (二) 民国时期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变化特征
        (三) 建国到改革开放初期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变化特征
        (四) 改革开放初期到进入新世纪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变化特征
        (五) 小结
第五章 国家认同视域下新疆民族地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现状调查
    一、当前实施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国家认同问题研究
        (一) 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状况研究
        (二) 体育教材中国家认同的状况分析
        (三) 小结
    二、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者与专家的观点
        (一) 体育课程目标的主体性与延展性
        (二) 制定课程目标时的价值取向
        (三) 小结
    三、新疆民族地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问题研究
        (一)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问题现状调查
        (二) 中学校领导对体育与健康目标与国家认同的调查研究
        (三) 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目标与国家认同的调查研究
        (四) 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目标与国家认同的调查研究
    四、新疆民族地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分析
        (一)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呈现特征分析
        (二) 不同群体对课程目标中设置国家认同的整体认识
        (三) 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淡化的现状
        (四) 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淡化的原因
        (五) 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淡化的反思
第六章 新疆民族地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多维构建
    一、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中国家认同的层级构建
        (一) 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构建
        (二) 课程相关领域目标中国家认同的构建
        (三) 课程相关水平目标中国家认同构建与内容研究
        (四) 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内容设置要点
    二、新疆民族地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构建方案
        (一) 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构建的思想理念
        (二) 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构建的依据与逻辑
        (三) 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构建的原则
        (四) 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多维构建
第七章 新疆民族地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国家认同的落实对策
    一、落实的层次意识
    二、与多民族文化有机结合
    三、与相关课程协同配合
    四、培养师资队伍意识
    五、挖掘课程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束部分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
    1.2 文献综述
    1.3 概念界定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束部分的教案内容
    3.2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束部分的教学安排
    3.3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束部分的教学组织
    3.4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束部分的辅助手段运用
    3.5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束部分的放松活动实施
    3.6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束部分的教学方法
    3.7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束部分的学习方法
    3.8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束部分的时间分配
    3.9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束部分的运动负荷
4 结论
5 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个案
致谢

(8)新课改下中小学体育课时计划教学过程编写特点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体育课程研究现状
        1.2.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对比分析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新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3.1.1 新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的更新
        3.1.2 新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内涵的提升
        3.1.3 新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时计划设计的新要求
    3.2 新课程标准下课时计划格式特点分析
        3.2.1 新课程标准下表格式课时计划格式特点
        3.2.2 新课程标准下表格式互动型课时计划格式特点
    3.3 新课程标准下表格式互动型课时计划格式结构与各要素的构成
    3.4 新课程标准下互动型课时计划教学过程中主要要素编写的特点分析
        3.4.1 新课程标准下表格式互动型课时计划基本部分教学内容要素编写的特点
        3.4.2 新课程标准下表格式互动型课时计划基本部分教师活动要素编写的特点
        3.4.3 新课程标准下表格式互动型课时计划基本部分学生活动要素编写的特点
        3.4.4 新课程标准下表格式互动型课时计划基本部分组织与要求要素编写的特点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A 优秀课时计划格式案例
附件B 互动型课时计划格式范例
附件C 课时计划教学过程访谈提纲
致谢

(9)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课教学技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
        1.1.2 云南省高校教师教育联盟的鼓励
        1.1.3 学校贯彻执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的必然要求
        1.1.4 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教育学基础
        1.2.2 心理学基础
        1.2.3 系统科学基础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文献综述
        1.5.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2 国内外相关研究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与任务
        2.1.1 研究假设
        2.1.2 研究任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资料法
        2.3.2 访谈法
        2.3.3 德尔菲法
        2.3.4 逻辑框架法
    2.4 研究设计的思路
第3章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课教学技能相关现状的调查研究
    3.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课教学技能的培养现状研究
        3.1.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规模
        3.1.2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3.1.3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规格
        3.1.4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
        3.1.5 体育教育专业学习时间安排
        3.1.6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标准
        3.1.7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3.1.8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式
    3.2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课教学技能的评价现状研究
        3.2.1 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评价的目的
        3.2.2 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评价的方式
        3.2.3 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评价的标准及评价计量方法
第4章 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课教学技能评价指标体系
    4.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
        4.1.1 理论依据
        4.1.2 政策依据
        4.1.3 实践依据
    4.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4.2.1 系统性原则
        4.2.2 动态性原则
        4.2.3 科学性原则
        4.2.4 可操作原则
    4.3 评价对象与主体的确定
        4.3.1 评价对象
        4.3.2 评价主体
    4.4 评价目的的确定
    4.5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4.6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
        4.6.1 评价指标系统的初步构成
        4.6.2 咨询专家的遴选
        4.6.3 专家咨询表的设计
        4.6.4 评价指标的筛选
        4.6.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6.6 评价指标的分析
    4.7 评价指标体系的形成
    4.8 评价指标体系初步验证
        4.8.1 专家积极性系数和回收表率
        4.8.2 专家权威程度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河北省石家庄地区部分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案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教案类文献
        1.2.2 有关健美操类文献
        1.2.3 健美操教案以及课程类概念的文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案例分析法
        2.2.3 专家访谈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健美操教案现状分析综述
        3.1.1 健美操教案的分类
        3.1.2 健美操教案的价值
        3.1.3 健美操教案的设计
    3.2 河北省石家庄地区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案的案例分析
        3.2.1 健美操选修课教案的来源
        3.2.2 健美操选修课教案的内容
        3.2.3 健美操选修课教案关于教学目的的写作
        3.2.4 健美操选修课教案关于重点、难点的写作
        3.2.5 健美操选修课教案关于教学过程的写作
        3.2.6 健美操选修课教案关于所需场地及教学用具的写作
        3.2.7 健美操选修课教案关于课后小结的写作
        3.2.8 健美操选修课教案编写主要存在的问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四、和谐发展教学理念下体育实践课教案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D]. 韩文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全国中小学排球优质课的特征与启示 ——以第6-8届优质课的排球内容为例[D]. 曹开慰.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 段炼.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健康第一”理念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D]. 张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6]国家认同视域下新疆民族地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构建研究[D]. 刘锋.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7]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束部分相关问题的研究[D]. 赵飞.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5)
  • [8]新课改下中小学体育课时计划教学过程编写特点的分析[D]. 巴晓慧.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7)
  • [9]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课教学技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李贵芳.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河北省石家庄地区部分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案的分析[D]. 石红玉. 天津体育学院, 2014(10)

标签:;  ;  ;  ;  ;  

和谐发展教学理念下的体育实践课教学计划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