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Y接绕组某相一支路断线后电机运行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陆海玲,赵朝会,申合彪,段利聪[1](2021)在《双Y型三相异步电动机不对称运行故障过程的瞬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准确判断双Y型三相异步电动机不对称运行的故障过程,依据电机不对称理论,借助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双Y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仿真模型,验证了定子绕组不对称时三相电流异常的特性,分析了电阻不对称率对电机运行特性的影响,讨论了电机运行故障的三种工况。结果表明,由绕组不对称导致的三相电流异常是循环放大的,且三相电流的幅值和相角不对称程度随着故障程度的增大而增大。
刘一平[2](2020)在《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绕组切换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由于兼具低速大扭矩和宽速域运行等优点,取代传统特种车辆中电机加变速箱的机械换挡方案,可有效减少空间尺寸、提高换挡的响应速度。但当电机进行绕组切换时,绕组切换过程及电机参数变化势必会对系统的性能产生不良影响,可能会出现转速、转矩波动和电流尖峰等现象。因此,本文重点针对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策略及绕组切换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以实现电机绕组的自动逻辑切换,保证车辆的平稳运行。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双绕组PMSM的结构特点,建立其数学模型,分析其运行特性,制定电机在非切换状态下的矢量控制策略。针对电机串、并联工作状态以及切换过程中绕组参数的变化问题,设计基于多参数集优化控制的调节器,并通过仿真验证所采用控制策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其次,针对采用单逆变器的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绕组切换电路,从工作原理、绕组铜耗等方面对8开关和9开关两种拓扑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给出两种拓扑结构运行时的定子绕组等效电路,利用节点电压法求解绕组环流,结合环流计算及性能比较结果给出绕组切换电路拓扑结构的选择原则。对比分析采用机械开关和电气开关的优缺点,给出切换电路选用开关的评估标准,并给出开关触发的设计方案。再次,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对比不同绕组切换方式的优缺点,分析适用于不同切换开关的绕组切换方式,提出三相同步逐级切换的最优切换方式,实现绕组的平稳切换。在采用三相同步逐级切换的条件下,结合具体样机参数与应用背景,对合理切换域进行分区域仿真研究,建立最优切换域的确定方法,并以此作为制定绕组切换判据及相应控制策略的依据,实现绕组的自动切换。最后,搭建双绕组PMSM系统的实验平台。实验研究电机绕组串联工况、并联工况以及换挡切换工况下的运行性能,对本文介绍的基于多参数集优化控制的矢量控制策略和绕组切换控制策略进行实验评价。
张红枝,许秀英,陈金刚,黄莉明[3](2018)在《三相异步电动机出厂检验故障分析与处理》文中研究指明主要讲述笼型三相异步电动机出厂试验过程中常出现的故障隐患。从电机定子绕组的绝缘、接线,电流、振动、噪声和制动刹车等方面,对电机试验过程中经常发生的故障现象进行分析,并阐述故障产生原因和维修、预防措施。
盛雨[4](2016)在《不同故障情况对并网型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风力发电是新能源发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风力发电机的装机容量是世界上新增装机容量和累计装机容量最多的国家。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综合了双馈风力发电机和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的优点,是未来风电发展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作为风电并网的核心部件,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受到高温、振动等影响,易发生断路、失磁或短路等故障情况,同时由于风能的随机性和间歇性,发电机经常在不同风速下运行,因此对不同风速运行时故障后特征量的准确计算可以为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一台1.5MW、32极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为研究对象,基于电磁场理论,建立了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二维场—路耦合数学模型,基于该模型对发电机断路、短路及失磁故障后的特征量进行了研究。首先,计算了发电机额定风速运行时的支路断路故障和单相断路故障,重点分析了故障前后的发电机相电压、相电流和气隙磁场;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风速发电机运行时,断路故障对发电机电磁场的影响。其次,建立了发电机额定风速运行时的三相短路故障、接地短路故障模型,研究了短路故障时发电机的相电流和转矩;并分析了不同风速下发电机三相短路故障对发电机相电流的影响。再次,重点研究了发电机额定风速运行时的一个单元结构内不同位置永磁体失磁故障,计算了发电机失磁故障的支路电流、漏磁系数、极弧系数等参数;同时以相邻两块永磁体失磁故障为例,分析了发电机在不同风速下运行时该故障对发电机电磁场的影响。最后,考虑发电机在发生失磁故障后,继电装置未切除发电机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失磁断路复合故障和失磁短路复合故障,以失磁断路复合故障、失磁三相短路复合故障、失磁接地短路复合故障为例,研究了复合故障对发电机电流的影响。为了验证失磁故障计算方法的准确性,本文用该方法对一台相似结构的小型永磁风力发电机单块永磁体失磁故障进行仿真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对比,误差在合理范围内。通过对上述各故障的研究,可得到不同故障情况对发电机电流、电压、电磁转矩等参数的影响,为永磁风力发电机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
梁铜川[5](2014)在《直线同步电机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磁悬浮技术是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投入使用了高速磁悬浮列车,人们对列车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长定子直线同步电机作为磁悬浮列车的动力源,其定子侧绕组内部故障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性很大的安全隐患。如果故障不能及时被发现和遏制,将会严重威胁磁悬浮列车的安全运行和乘客的人身安全。因此,对长定子直线同步电机定子侧绕组内部故障实时监测和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仿真是故障研究的一种重要途径,仿真结果与模型系数的计算准确度密切相关。以绕组函数为基础求解电机模型中的电感参数具有准确、快捷等优点。通过绕组函数计算直线同步电机绕组电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该电机正常运行,定子单相短路、匝间短路和单相开路等常见故障情况下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相应情况下的定子电流、励磁电流和电磁推力波形,并且与电机有限元分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者得到的分析结果基本吻合,从而论证了基于绕组函数法的直线电机数学建模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对电磁推力分析结果进行小波包分解,得到故障的特征向量。通过BP神经网络对小波包分解后的故障特征向量进行分类,从而实现直线电机绕组故障的诊断与识别。该研究不仅为直线电机运行状态监控和系统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确保了磁悬浮列车的可靠运行。
苏文兵[6](2012)在《双绕组无刷直流电动机电气故障及可靠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与传统有刷直流电机相比,稀土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在体积、重量、功率密度、寿命等诸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近几年已成为研究热点,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目前,航空航天设备中电力作动系统逐步取代传统液压和气压传动系统的趋势已成为共识,电动机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稀土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特有的优点也使其受到了更大的重视。但是,鉴于航空航天设备对安全性的高要求,电机的故障和可靠性问题也变得更为突出。主要针对电机绕组和永磁体的电气故障及电机的可靠性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综合考虑电机可靠性和电机控制复杂程度,确定采用双套绕组设计方式。根据双绕组嵌放方式,研究了三种双绕组电机的结构设计方案,即并联隔槽型、并联同槽型、串联结构型,分析了并联隔槽型和同槽型电机的极槽配合及绕组分布特点。针对双套绕组通过互感耦合互相干扰的问题,计算了并联隔槽和同槽型电机不同极槽配合下,双套绕组不同分布方式时,双套绕组之间的互感矩阵。对于整数槽和分数槽电机,分别采用双绕组置入不同单元电机和分数槽集中绕组两种方法,有效减小了双套绕组的互感。考虑到绕组短路情况下电机的安全性,采用解析法和电磁学有限元法计算了一套绕组发生匝间、相间及接地短路时,短路电流的大小及对另一套绕组电流的影响。针对永磁体的高温退磁和外加反向磁场退磁问题,分别研究了电机的温升和极端短路情况下的电枢反应磁场对永磁体的去磁作用。由于电机实际运行在近似真空环境中,为了控制电机温升,在电机上方适当位置设置辐射散热屏,且采取与其他设备接触的方式散热。比较了孤立电机和带散热装置电机的温升状况,验证了散热装置的有效性。针对电机的可靠度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分别建立单绕组电机、并联结构型,串联结构型三种电机的可靠性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通过逐一计算电机各元件的失效率,然后估算整机的可靠度,计算结果验证了双绕组冗余设计能大幅提高电机可靠度的理论事实。进一步对电机可靠度差的元件进行适当降额设计,也有效提高电机薄弱部位的可靠度,从而提高整机的可靠性。
周红[7](2009)在《异步电动机建模及故障仿真》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利用Matlab提供的Simulink信号仿真处理工具对异步电动机建模及故障仿真研究的方法,并偿试用此仿真方法对电机信号进行分析,以提高电机故障检测效率和准确率。
杨苏[8](2008)在《基于DSP的电脑绣花机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服装业的飞速发展,作为服装产业附属产业之一的刺绣业也兴旺发达起来,刺绣这一传统的手工艺术在信息社会中得到了质的飞跃。电脑绣花机就是传统的刺绣与电子、机械相结合的产物,电机控制是它的核心。对于这种成本要求较高的产品,迫切需要开发高性价比的数控系统,本文就是针对工业电脑绣花机电机控制系统进行研究设计。论文首先分析了构成电脑绣花机的两种电机的特点、结构、工作原理及控制方法。介绍了无刷直流同步电机的几种驱动方式并选择三相电机星形连接全桥驱动方式作为本系统的控制策略;深入探讨了步进电机的各种驱动方法后选取细分驱动技术,然后在对空间矢量PWM(SVPWM)算法进行细致学习的基础上,将其与细分控制技术结合,实现了一种基于DSP的SVPWM细分驱动及控制技术。硬件方面,选用TI公司的电机控制专用DSP芯片TMS320F2812作为主控芯片。通过深入分析伺服系统各组成环节,根据TMS320F2812的特点,完成直流无刷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设计;详细研究了基于TMS320F2812的SVPWM细分技术,实现了对三相混合式步进电机的驱动和控制。软件方面,使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针对上位机人机交互界面,采用C语言完成所有图形库的设计;对于下位机电机主控系统,采用汇编语言与C语言相结合,实现了对主轴运动无刷直流同步电机、绣框运动三相混合式步进电机的控制算法,在CCS3.1环境下对程序进行了调试和完善后下载烧写到DSP的片内RAM中进行协调运动控制。在实验硬件装置和软件控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测试和分析,实验证明本文研究开发的电脑绣花机电机控制系统设计精密合理、简单、可靠、高效,具有快速响应、定位精确的特点,可实现人机交互、起停控制、调速、倒缝等功能。测试结果表明整套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合理可行,满足电脑绣花机的缝制需要,性能稳定、可靠,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
宋波[9](2007)在《三相异步电动机常见故障分析》文中指出通过对三相异步电动机常见故障分析,阐述其原因的查找方法,为快速排除故障提供参考。
李晓松[10](2001)在《2Y接绕组某相一支路断线后电机运行分析》文中认为针对 2Y接绕组某相一支路断线后形成的电流和绕组两个不对称系统 ,分别用对称分量法分析了电流及其产生的磁势 ,讨论了由此对电机性能产生的影响 ,并提出了一些措施
二、2Y接绕组某相一支路断线后电机运行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Y接绕组某相一支路断线后电机运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双Y型三相异步电动机不对称运行故障过程的瞬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双Y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 |
1.1 电机主要参数 |
1.2 双Y型绕组的接法 |
2 双Y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模型 |
2.1 ABC坐标系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计算 |
2.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2.3 外电路模型的搭建 |
3 有限元仿真与分析 |
3.1 定子电阻不对称时的三相电流特性分析 |
3.2 定子电阻不对称率对电流的影响 |
3.3 定子电阻不对称工况 |
4 结 语 |
(2)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绕组切换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绕组切换技术的应用现状 |
1.2.2 绕组切换电路拓扑及切换策略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策略研究 |
2.1 引言 |
2.2 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及数学模型 |
2.2.1 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模型 |
2.2.2 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2.2.3 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输出特性 |
2.3 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全速域的矢量控制 |
2.3.1 MTPA与弱磁结合的全速域控制 |
2.3.2 多参数集优化控制 |
2.3.3 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
2.4 控制策略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2.4.1 绕组串联运行 |
2.4.2 绕组并联运行 |
2.4.3 绕组切换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绕组切换电路研究 |
3.1 引言 |
3.2 绕组切换电路的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 |
3.3 两种拓扑结构的性能分析 |
3.3.1 两种拓扑结构绕组的定子等效电路 |
3.3.2 两种拓扑结构下的绕组环流 |
3.3.3 功率损耗计算及拓扑结构选取原则 |
3.4 绕组切换电路的硬件设计 |
3.4.1 功率开关的选用标准 |
3.4.2 切换开关的触发电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绕组切换策略研究 |
4.1 引言 |
4.2 绕组切换方式及性能分析 |
4.2.1 三相同步断流切换 |
4.2.2 逐相过零切换 |
4.2.3 同步逐级切换 |
4.3 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优化切换控制 |
4.3.1 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最优切换判据 |
4.3.2 最优切换控制的原理及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的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平台的构建 |
5.3 非切换状态下的实验研究 |
5.4 绕组切换过程的实验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三相异步电动机出厂检验故障分析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机故障分析及处理 |
1.1 电机定子绕组接地 |
1.2 电机定子绕组错线, 相序错和匝间 |
1.3 电机电流异常 |
1.3.1 空载电流大 |
1.3.2 空载电流小 |
1.3.3 空载电流不平衡 |
1.3.4 转子对电机电流的影响 |
1.4 电机振动和噪声 |
1.5 电机刹车制动中出现的问题 |
1.5.1 刹车打不开 |
1.5.2 二次吸合和二次释放 |
1.5.3 电机起动、刹车时制动器出现异响 |
1.5.4 自整流电机自整流部分常见故障 |
1.5.5 立式制动电机制动件摩擦片与摩擦面相擦 |
2 结语 |
(4)不同故障情况对并网型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研究背景 |
1.1.1 世界风电发展现状 |
1.1.2 中国风电发展现状 |
1.2 电机故障运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断路故障研究现状 |
1.2.2 短路故障研究现状 |
1.2.3 失磁故障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断路故障对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电磁场的影响 |
2.1 并网型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二维场—路耦合模型的建立 |
2.2 并网型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断路模型的建立 |
2.3 额定风速时单相断路故障对永磁风力发电机电磁场的影响 |
2.3.1 单相断路故障对永磁风力发电机电压、电流、电磁转矩的影响 |
2.3.2 单相断路故障对永磁风力发电机气隙磁场的影响 |
2.3.3 单相断路故障对永磁风力发电机转子表面电磁力的影响 |
2.4 额定风速时支路断路故障对永磁风力发电机电磁场的影响 |
2.4.1 支路断路对永磁风力发电机电流的影响 |
2.4.2 支路断路对永磁风力发电机内部磁场分布及转矩波动的影响 |
2.4.3 支路断路故障对永磁风力发电机气隙磁场的影响 |
2.4.4 支路断路故障对永磁风力发电机转子表面电磁力的影响 |
2.5 不同风速下单相断路故障对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的影响 |
2.5.1 不同风速下永磁风力发电机电磁性能的计算 |
2.5.2 不同风速下单相断路故障对永磁风力发电机相电流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3 短路故障对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电磁场的影响 |
3.1 额定风速时短路故障对永磁风力发电机电磁场的影响 |
3.1.1 三相短路故障对永磁风力发电机电磁场的影响 |
3.1.2 单相接地短路故障对永磁风力发电机电磁场的影响 |
3.2 不同风速时三相短路对永磁风力发电机电流、转矩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失磁故障对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电磁场的影响 |
4.1 永磁风力发电机失磁故障二维模型的建立 |
4.1.1 永磁同步电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1.2 永磁同步发电机失磁故障的准确性验证 |
4.2 额定风速时失磁故障前后永磁风力发电机内磁场分析 |
4.2.1 失磁故障前后永磁风力发电机内负载磁场分析 |
4.2.2 失磁故障前后永磁风力发电机内轭部磁密分析 |
4.2.3 失磁故障前后永磁风力发电机内气隙磁场分析 |
4.3 额定风速时失磁故障对空载漏磁系数、极弧系数的影响 |
4.3.1 失磁故障对空载漏磁系数的影响 |
4.3.2 失磁故障对极弧系数的影响 |
4.4 额定风速时失磁故障对永磁风力发电机输出特性的影响 |
4.4.1 失磁故障对永磁风力发电机输出电流的影响 |
4.4.2 失磁故障对永磁风力发电机反电动势的影响 |
4.5 不同风速下失磁故障对永磁风力发电机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失磁断路复合故障及失磁短路复合故障对永磁风力发电机电磁场的影响 |
5.1 失磁断路复合故障对永磁风力发电机电磁场的影响 |
5.2 失磁短路复合故障对永磁风力发电机电磁场的影响 |
5.2.1 失磁三相短路复合故障对永磁风力发电机电磁场的影响 |
5.2.2 失磁单相接地短路复合故障对永磁风力发电机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直线同步电机故障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直线电机发展及应用现状 |
1.2 直线电机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 |
1.3 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长定子直线电机电磁场的有限元分析 |
2.1 电磁场的基本理论 |
2.1.1 麦克斯韦方程 |
2.1.2 麦克斯韦方程求解的定解条件 |
2.2 有限元法及电机电磁力的计算 |
2.3 程电磁场有限元分析软件Ansoft Maxwell 2D |
2.4 直线同步电机的运行原理及结构 |
2.5 定子直线同步电机电磁推力波动仿真 |
2.5.1 长定子直线电机的几何参数和材料属性 |
2.5.2 励磁源参数设置和边界条件 |
2.5.3 动子运动参数设置和求解参数设置 |
2.5.4 直线电机等极距模型的仿真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绕组函数理论的直线同步电机建模 |
3.1 绕组函数解析法 |
3.2 直线同步电机的解析计算及动态仿真 |
3.2.1 长定子直线电机数学模型 |
3.2.2 电感参数的计算 |
3.2.3 动态仿真 |
3.3 仿真结果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直线电机定子绕组内部故障模拟 |
4.1 直线电机绕组故障分析 |
4.2 故障类型模拟 |
4.2.1 定子绕组单相短路建模与数值分析 |
4.2.2 定子绕组相间短路建模与数值分析 |
4.2.3 定子绕组单相开路建模与数值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长定子直线电机内部绕组故障智能诊断 |
5.1 概述 |
5.2 基于小波包的故障特征提取 |
5.2.1 多分辨率分析 |
5.2.2 小波包的空间分解 |
5.2.3 直线电机内部绕组故障特征提取步骤 |
5.3 基于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 |
5.3.1 选定训练集和测试集 |
5.3.2 数据的归一化 |
5.3.3 神经网络参数的选择 |
5.3.4 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双绕组无刷直流电动机电气故障及可靠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故障模式 |
1.3 双绕组电机设计研究现状 |
1.3.1 双绕组电机的特点 |
1.3.2 绕组冗余电机研究现状 |
1.4 可靠性理论及其在电机领域的应用 |
1.4.1 可靠性工程及理论的诞生及前期发展 |
1.4.2 可靠性理论在电机领域的应用 |
1.4.3 电机可靠性设计方法 |
1.5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2章 电机双绕组设计 |
2.1 引言 |
2.2 电机技术指标及总体设计 |
2.2.1 电机技术指标 |
2.2.2 电机总体设计 |
2.3 同槽双绕组型电机 |
2.3.1 绕组的嵌放形式 |
2.3.2 同槽型电机数学模型 |
2.4 隔槽双绕组型电机 |
2.4.1 绕组的嵌放形式 |
2.4.2 极槽配合选择 |
2.4.3 隔槽双绕组型电机数学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直流无刷电机双绕组故障分析 |
3.1 引言 |
3.2 双绕组同槽型电机绕组耦合关系分析 |
3.2.1 多对极整数槽电机 |
3.2.2 分数槽电机 |
3.3 双绕组隔槽型电机绕组耦合关系分析 |
3.3.1 整数槽电机 |
3.3.2 分数槽电机 |
3.4 绕组故障的分析 |
3.4.1 匝间短路 |
3.4.2 相间短路 |
3.4.3 对地短路 |
3.4.4 断路故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永磁体退磁故障分析 |
4.1 引言 |
4.2 永磁体温度场校核 |
4.2.1 热辐射基本概念和公式 |
4.2.2 三维暂态温度场计算模型 |
4.2.3 暂态温升计算结果分析 |
4.2.4 校核永磁体的温度特性 |
4.3 电枢反应退磁计算 |
4.3.1 最大退磁工作点的校核 |
4.3.2 永磁体工作点的准确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绕组电机可靠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可靠性基本概念 |
5.3 无刷直流电机的可靠性模型 |
5.3.1 单绕组电机可靠性模型 |
5.3.2 双绕组电机可靠性模型 |
5.4 电机可靠性分析和预计 |
5.4.1 电机电子元件的失效率 |
5.4.2 电机非电子元件的失效率 |
5.4.3 双绕组电机可靠度计算 |
5.5 电机可靠性的优化设计 |
5.5.1 提高各元件的可靠度 |
5.5.2 元器件的降额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异步电动机建模及故障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 MATLAB特点 |
2 异步电动机的数学建模 |
2.1 电机的特性方程及子模块 |
2.2 Simulink仿真模型 |
3 仿真结果分析 |
3.1 空载仿真波形 |
3.2 电机缺相故障仿真波形对比 |
3.3 负载变化仿真波形 |
3.4 电机三相电压不平衡仿真波形 |
4 电机常见故障 |
5 结语 |
(8)基于DSP的电脑绣花机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脑绣花机控制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
1.1.1 电机控制系统组成 |
1.1.2 电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 |
1.2 电脑绣花机的控制策略 |
1.2.1 直流电机的伺服控制 |
1.2.2 步进电机的矢量控制 |
1.3 基于DSP的电脑绣花机控制系统的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脑绣花机的DSP电机控制系统的原理研究 |
2.1 电脑绣花机电机控制系统的总体架构 |
2.2 直流电机的DSP伺服控制 |
2.2.1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结构组成 |
2.2.2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
2.2.3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驱动控制方法 |
2.3 步进电机的DSP控制 |
2.3.1 步进电机概述 |
2.3.2 混合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及驱动方式 |
2.3.3 步进电机的细分驱动技术 |
2.3.4 SVPWM调制算法 |
2.3.5 采用SVPWM算法对细分驱动控制在DSP上的实现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脑绣花机电机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与实现 |
3.1 TMS320F2812 DSP芯片工作原理 |
3.1.1 芯片的选择 |
3.1.2 TMS320F2812内核 |
3.1.3 TMS320F2812存储器单元 |
3.1.4 中断与系统复位 |
3.1.5 系统使用的TMS320F2812片上外设及扩展 |
3.1.6 合众达仿真器的介绍及安装 |
3.2 直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系统的硬件实现 |
3.2.1 直流电机伺服控制系统的硬件原理图 |
3.2.2 直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系统的实现方法 |
3.3 步进电机控制系统的硬件实现 |
3.3.1 步进电机控制系统的硬件原理图 |
3.3.2 步进电机控制系统的实现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脑绣花机电机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软件的总体结构 |
4.2 上位机程序设计和实现 |
4.2.1 上位机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
4.2.2 上位机界面显示实现 |
4.3 下位机软件系统的架构与实现 |
4.3.1 下位机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
4.3.2 基于TMS320F2812对软件开发与设计 |
4.3.3 下位机系统软件的算法与变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脑绣花机电机控制系统运行结果及分析 |
5.1 上位机控制界面 |
5.2 下位机电机稳态运行的电压波形 |
5.2.1 直流同步电机运行时波形 |
5.2.2 步进电机运行时波形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三相异步电动机常见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现象一:电源接通后电机不起动 |
2 现象二:电机三相电流不平衡 |
3 现象三:过载时电流表指针不稳, 摆动 |
4 现象四:电机起动困难, 额定负载转速低于额定转速较多 |
5 现象五:电机空载电流平衡, 但数值大 |
6 现象六:电机运行时响声不正常 |
7 现象七:运行中电机振动较大 |
8 现象八:轴承过热 |
9 现象九:电机发热 |
1 0 现象十:电机外壳带电 |
(10)2Y接绕组某相一支路断线后电机运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三相不对称系统的对称相量 |
1.1 不对称电系统的对称相量 |
1.2 不对称绕组系统的对称矢量 |
2 绕组磁势 |
3 对电机性能的影响 |
4 措 施 |
四、2Y接绕组某相一支路断线后电机运行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双Y型三相异步电动机不对称运行故障过程的瞬态分析[J]. 陆海玲,赵朝会,申合彪,段利聪. 电机与控制应用, 2021(12)
- [2]双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绕组切换控制策略研究[D]. 刘一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三相异步电动机出厂检验故障分析与处理[J]. 张红枝,许秀英,陈金刚,黄莉明. 防爆电机, 2018(02)
- [4]不同故障情况对并网型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影响的研究[D]. 盛雨.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7)
- [5]直线同步电机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 梁铜川. 兰州理工大学, 2014(10)
- [6]双绕组无刷直流电动机电气故障及可靠性的研究[D]. 苏文兵.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03)
- [7]异步电动机建模及故障仿真[J]. 周红. 一重技术, 2009(06)
- [8]基于DSP的电脑绣花机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杨苏. 武汉理工大学, 2008(10)
- [9]三相异步电动机常见故障分析[J]. 宋波. 煤, 2007(02)
- [10]2Y接绕组某相一支路断线后电机运行分析[J]. 李晓松. 岳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