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05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治疗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兵武[1](2021)在《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初步应用目的:比较应用术中CT与传统方法手术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效果,探讨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60例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按术中是否应用CT扫描辅助手术,将患者分为术中CT组(30例)和传统组(30例)。将所有患者的术后CT检查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行分割重建处理,分别在双侧颧骨复合体虚拟三维模型表面选取11个解剖标志点,测量记录双侧标志点间对应的5段距离、3个角度,并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两组各测量指标进行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双侧颧骨体垂直方向移位指标的差值及双侧颧骨额突下角的差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侧颧骨体水平方向移位距离指标的差值、双侧颧骨体前后方向移位距离指标的差值、双侧的颧弓水平角指标差值和双侧颧突点水平角指标差值,术中CT组均小于传统对照组(P<0.05);术中CT组中有8位患者进行了术中修正,修正率约为26.7%。两组患者所历经的手术时间、其他术后评价指标(面部对称度、复视、张口受限、眶下区感觉麻木等症状)并无显着差别(P>0.05)。结论:术中CT辅助手术可提高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第二部分: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后代替术后CT复查的可行性研究目的:通过对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术中、术后CT检查数据进行测量分析,探讨术中CT在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诊疗中代替术后CT检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3月因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并应用术中CT辅助完成手术治疗的患者,将每位患者术中和术后的CT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进行分割重建处理后,分别在双侧颧骨复合体虚拟三维模型表面选择11个解剖标志点,并对相应标志点间的5段距离、3个角度进行测量,采用t检验比较健患侧各指标术中、术后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患者30名,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在健侧与术中患侧和术后患侧比较中,颧弓突点水平角D1有显着差别(P<0.05),其余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与术后患侧各指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CT在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诊疗中,可以替代术后CT复查,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术后疗效评估中也具有临床意义。
李岩[2](2021)在《眶颧颌骨折修复材料选择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力学数值分析评价眶颧颌骨折使用不同修复材料进行内固定的稳定性,为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客观的数值依据,从而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选择修复材料。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术后恢复良好、术中使用可吸收材料固定的眶颧颌骨折患者资料,选出三种不同类型的眶颧颌骨折患者各1例,调取术前眼眶CT的图像及数据。使用患者的术前CT图像在Mimics软件中对健侧颅面部骨骼进行三维重建,镜像处理后构建出患侧解剖复位后的颅面部骨骼模型。应用三维设计软件Solid Works根据实际的骨折位置进行分割并在模型上标记手术中的固定位点,在手术固定位点上分别建立可吸收材料修复内固定三维模型和钛金属修复内固定三维模型。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中施加咀嚼肌力、设定边界条件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修复材料及骨折断端的应力及位移、计算颧骨的旋转角度,比较使用不同修复材料进行内固定的稳定性。结果:1.本研究的建模方法通过有效性验证,所建立的6例眶颧颌骨折分别使用可吸收材料及钛金属固定的有限元模型几何相似性好、网格质量检查合格、网格数量设置合理。2.对于颧额缝、眶下缘离断错位的眶颧颌骨折,分别建立了可吸收材料、钛金属固定颧额缝及眶下缘的有限元模型:FEM/ZFS+IORb、FEM/ZFS+IORt。分析得到内固定接骨板的最大应力分别为11 MPa和211 MPa,最大位移分别为0.05 mm和0.04 mm;骨折断端的最大位移分别为0.08 mm和0.07 mm,颧骨旋转角度分别为0.09°和0.07°。3.对于颧额缝、眶下缘及颧弓处离断错位的眶颧颌骨折,分别建立了可吸收材料、钛金属固定颧额缝及眶下缘的有限元模型:FEM/ZFS+IOR+ZAb、FEM/ZFS+IOR+ZAt。分析得到内固定接骨板的最大应力分别为8 MPa和169 MPa,最大位移分别为0.06 mm和0.05 mm;骨折断端的最大位移分别为0.16 mm和0.16mm,颧骨旋转角度分别为0.11°和0.08°。以上两例眶颧颌骨折中可吸收接骨板的最大应力值均低于材料的极限强度57 MPa,钛金属接骨板的最大应力值均低于材料的屈服强度483 MPa,两种接骨板的最大位移值相差≤0.01 mm,骨折断端的最大位移值相差≤0.01 mm,颧骨旋转角度相差≤0.03°,两种材料的内固定稳定性相近。4.对于颧骨复合体完全离断并移位的眶颧颌骨折(颧额缝、颧蝶缝、眶下缘、颧上颌缝及颧弓全部离断),分别建立了可吸收材料、钛金属固定颧额缝及眶下缘的有限元模型:FEM/Zygomatic Complexb、FEM/Zygomatic Complext。内固定接骨板的最大应力分别为23 MPa和265 MPa,最大位移分别为0.12 mm和0.04 mm;骨折断端的最大位移分别为0.28 mm和0.06 mm,颧骨旋转角度分别为0.15°和0.09°。对于这例完全性眶颧颌骨折,可吸收材料、钛金属的最大应力值分别低于材料的极限强度、屈服强度,两种接骨板的最大位移值相差0.08 mm,骨折断端的最大位移值相差0.22 mm,颧骨旋转角度相差0.06°,可吸收材料可承受骨折断端的强度,但不及钛金属内固定稳定。结论:生物力学数值分析方法可使眶颧颌骨折修复术后的稳定性可测、可视、可知,可对不同修复材料的内固定稳定性进行数字化分析评价以及提供术前预估,可为选择合适的眶颧颌骨折修复材料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客观的数值依据。
李智,程谷,杨荣涛,吕坤,周海华,李祖兵[3](2021)在《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在单侧复杂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与固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在单侧复杂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与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应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完成的单侧复杂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与固定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拍摄螺旋CT,将数据导入BrainLAB导航系统或AccuNavi-A导航系统工作站设计手术方案,然后将手术方案导入术中导航工作站,辅助完成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复位与固定。术后1周内拍摄三维CT,测量健侧和患侧的颧骨突度值,并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双侧的差异;同时以双侧颧骨突度值的差值评价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复位情况,差值的绝对值小于2 mm为达到了理想的复位标准。术后常规复查,评价伤口愈合情况、面形和功能恢复程度。结果共纳入45例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6例,年龄21~68岁。患者术后健侧和患侧的颧骨突度值分别为(80.78±6.14) mm和(80.85±6.10) mm,双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2,P=0.719)。患者术后健、患双侧颧骨突度差值的绝对值为 (0.92±0.68) mm。43例骨折达到理想复位程度,另外2例颧骨突度差值的绝对值分别为2.3 mm和2.2 mm。术后所有患者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感染等并发症,外形及功能恢复均满意。结论在单侧复杂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中应用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可以有效确保骨折复位的精确性,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王硕,崔广学[4](2021)在《颧骨复合体骨折的诊断和治疗现状》文中指出颧骨复合体位于面中部,位置突出,因交通事故、体育运动、直接暴力、摔倒等常致其发生骨折,由于颧骨复合体形状不规则,骨缝较多,解剖结构复杂,达到精确复位较棘手,治疗难度很大。目前常用的骨折治疗方法,术者凭借临床经验复位,常存在张口受限、复视、眼球运动受限、面部畸形等功能障碍和外貌复原不理想等问题。本文参考当前有关文献就颧骨复合体骨折的诊断、治疗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季艳丹[5](2020)在《3D打印导板在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颧骨位于面部的突出位置,受外力打击时易发生损伤。颧骨复合体骨折(zygomatic complex fracture,ZCF)是颌面部最常见的创伤之一,发生率位于面中部骨折的首位。颧骨复合体的三维骨性结构对维持面部宽度、突度、侧方轮廓和口颌系统功能起重要作用,骨折后会出现面部塌陷、张口受限等临床症状,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面部原有的外形轮廓和口颌功能。传统手术治疗模式依靠石膏模型、影像资料为临床医生提供骨折信息,术前缺乏个性化手术方案设计,术中凭借临床经验和手术技巧对骨折断端进行拼对复位,缺乏精确的引导,往往难以获得理想的“功能与外形”,与目前要求的个性化、数字化、精准化医疗的诊疗趋势相去甚远。近年来,随着数字成像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外科(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CA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医疗领域。应用计算机图形软件分析骨折断端的三维信息,与健侧对比,可视化仿真模拟骨折复位全过程,预测手术结果,制定个性化术前计划,结合3D打印个性化复位导板将术前规划转移至术中操作中,提高手术复位效率和精度,在颌面外科的精准治疗上展现了巨大的优势。我科自2008年以来将计算机辅助技术及3D打印技术用于全面部骨折、复杂下颌骨骨折的复位治疗中,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总结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及3D打印导板在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流程和技术要点,结合三维重建CT测量方法,定量评价术后双侧颧面部对称性,探讨3D打印导板在单侧粉碎性颧骨骨折复位手术中的精准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病房收治的37例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病历资料,依据术中是否使用3D打印复位导板将患者分为3D导板组(20例)和常规组(17例)。3D导板组:20名患者术前行颌面部CT检查,应用mimics软件对术前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骨折断端分割、镜像、虚拟手术等操作逐步完成骨折的虚拟复位,将复位完成的3D虚拟模型导入3-matic9.0软件中设计复位导板,术中应用3D打印导板辅助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常规组:由同一组高年资医生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三维重建CT影像参数测量值(△L1:术后患侧与健侧眶下缘点至眶上缘点之间的距离差值;△L2:术后患侧与健侧颧突点至外耳门点之间的距离差值;△L3:术后患侧与健侧颧弓突点至正中矢状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差值;△α:双侧颧突角差值;△β:双侧颧弓角差值)。对术后患者面容自评满意度(VAS)评分,伤口感染、张口受限、复视、神经损伤等相关并发症进行比较,从而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三维重建CT影像参数测量结果显示:3D导板组患者△L1、△L2、△L3、△α、△β均小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导板组手术时间为(184.35±14.85)min,术后患者面容自评满意度评分为8(7.25,8.75),常规组手术时间为(216.53±27.59)min,术后患者面容自评满意度评分为7(6.50,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相比,3D导板组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面容自评满意度高。常规组中3例患者出现颧面部塌陷症状,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张口受限、复视及神经损伤等相关并发症。结论1、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图形软件可实现骨折信息三维可视化分析,制定个性化术前手术方案,结合3D打印个性化复位导板引导患侧骨折块的塑形复位,为骨折复位提供了量化参考指标;2、运用三维测量法对颧骨解剖标志点的空间方位进行量化分析,可全面客观的评估术后双侧颧面部对称性;3、联合运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及3D打印导板可提高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的精确度,有效降低术后面部畸形的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治疗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一种实用、有效的辅助手段。
黄绪永,潘颖,钟勋[6](2020)在《正畸牵引钉与小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正畸牵引钉与小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炎性应激程度。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的86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头皮冠状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组)和观察组(正畸牵引钉与小切口组),每组各43例。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优良率、手术前后的咬合力指标、VAS评分及炎性应激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的优良率、手术前后的咬合力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的VAS评分及炎性应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7 d的VAS评分及炎性应激指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牵引钉与小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可有效控制炎性应激及疼痛程度,在本类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周本忠,马云霞,王胜国,李龙巧,陈志太,史先萍,吴飞凤,张泽生[7](2020)在《微切口闭合复位术治疗单纯性颧弓M型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微切口闭合复位术治疗单纯性颧弓M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3月—2019年5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单纯性颧弓M型骨折患者45例,其中男35例、女10例,年龄16~71岁;左侧30例、右侧15例。均采用微切口闭合复位术治疗。术中通过C臂X线机透视观察骨折对位和颧弓弧度情况,以骨折对位良好和颧弓自然弧度恢复、目测最大张口度明显改善为骨折闭合复位满意;术后3~6个月,通过对比手术前后最大张口度的变化和CT测量双侧颧弓突度差值进行疗效评估,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患者满意度,并结合临床和CT表现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45例中,44例经1次复位即获满意效果,另1例经2次复位后满意;无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6个月,CT复查显示45例基本达到解剖复位;最大张口度术前为(2.76±0.37)cm、术后为(3.91±0.15)cm, CT测量双侧颧弓突度差值术前为(4.43±0.28)mm、术后为(0.47±0.09)mm,经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752、93.281,P值均<0.05)。手术疗效评价为Ⅰ级42例,Ⅱ级3例;依视觉模拟量表评估45例患者满意度为99.50%±2.15%。结论微切口闭合复位术治疗单纯性颧弓M型骨折是一种安全、高效、易于掌握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秀景,王永亮,王双义[8](2020)在《以上颌窦形态改变为基础的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新分类方法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以上颌窦形态改变为基础的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新分类方法。方法对收集2011年5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黄岛院区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治疗的86例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的临床资料和三维CT中上颌窦形态改变进行研究,提出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分类的新方法。根据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中上颌窦形态改变情况将其分为3类7型,具体为:A类骨折为上颌窦形态无改变,其中,A1:骨折未波及上颌窦,A2:骨折波及窦壁但无移位;B类为上颌窦前壁和后外侧壁骨折并移位的病例,其中B1:远中骨折片向后内移位;B2:远中骨折片向前内移位;B3:远中骨折片向前外移位,B4:远中骨折片向后外移位;C类骨折为上颌窦各壁均断裂,移位复杂的骨折。结果 A类骨折共11侧,其中,A1:6侧,A2:5侧,B类共77侧,其中B1:18侧;B2:33侧;B3:16侧,B4:10侧;C类骨折13侧。结论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新分类是以上颌窦形态改变为基础的分类方法,对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李智,吕坤,杨荣涛,周海华,程谷,何三纲,李祖兵[9](2019)在《可吸收接骨板应用于颧骨复合体骨折固定的临床回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总结近年来我院应用可吸收接骨板钉固定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经验,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我院应用可吸收接骨板钉固定的724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治疗方法,并对随访时间超过3个月的患者分析其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共有671例患者随访时间超过3个月,其中96.5%的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724例病例中不良并发症发生率为2.76%,主要包括感染、骨折段移位、接骨板外露等。结论绝大多数颧骨复合体骨折适宜采用可吸收接骨板固定,适应证的选择和固定的稳定性是可吸收接骨板钉成功应用于颧骨复合体骨折固定的关键。
孙霞飞[10](2019)在《导航辅助手术复位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对称性恢复的定量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介绍颧上颌骨复合体(zygomaticomaxillary complex,ZMC)骨折术后对称性评估方法,为ZMC骨折术后提供新的定量评估方法;应用新的评估方法比较导航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ZMC骨折手术效果;并对ZMC骨折流行病学、骨折类型及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5年12月-2018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ZMC骨折治疗的患者流行病学、骨折类型、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选取5例导航辅助手术复位ZMC骨折及5例传统手术复位ZMC骨折患者,利用MIMICS19及3-matic定量分析术前术后对称性并统计结果。结果: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我科病房共收治91例ZMC骨折患者,占所有颌面部骨折患者的比例为28.98%,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3.79:1,ZMC骨折好发于社会活动频繁的青壮年。交通意外是ZMC骨折的主要致病因素(72.4%),电动车所致交通伤占比为34.5%。ZMC骨折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张口受限(83.52%)、肿胀(57.14%)、塌陷畸形(39.56%)及眶周淤青(38.46%),37.36%的患者伴有全身其他部位骨折。Zingg分类法B型、C型骨折占比为71.28%。所有患者平均伤后至我院就诊时间8.35天,平均伤后13.65天施行手术,总住院时间平均11.40天,手术时间平均为152min。导航组手术平均时间为253min,对照组手术时间平均为131.4min。两组患者的术前O、MZ、J、Z标记点不对称指数(AI)值没有显着差异。导航组及对照组术后AI值均不同程度下降,导航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结论:导航辅助手术较传统手术能更好的恢复面部对称性。本研究采用的ZMC骨折术后对称性评估方法能客观定量的评估ZMC骨折术后面部对称性,利于对手术效果进行定量分析。
二、105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治疗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05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现状 |
1.2 术中成像技术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
1.2.1 C臂机的特点与使用 |
1.2.2 术中超声的特点与使用 |
1.2.3 术中导航系统的特点与使用 |
1.2.4 术中CT的特点与使用 |
第二章 引言 |
第三章 |
3.1 研究一: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
3.1.1 病例资料与方法 |
3.1.2 结果 |
3.1.3 讨论 |
3.2 研究二: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诊疗中代替术后CT复查的可行性研究 |
3.2.1 资料与方法 |
3.2.2 结果 |
3.2.3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附录 |
5.1 典型病例一 |
5.2 典型病例二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眶颧颌骨折修复材料选择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方法 |
2.2.1 CT 影像数据收集 |
2.2.2 眶颧颌骨折复位内固定三维模型的建立 |
2.2.3 可吸收材料内固定及钛金属内固定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4 有限元模型的分析 |
3 结果 |
3.1 内固定材料及眼眶骨骼的应力分析结果 |
3.2 内固定材料及眼眶骨骼的位移分析结果 |
3.3 各模型中颧骨旋转角度的计算结果 |
4 讨论 |
4.1 有限元数值模型建模方法的有效性验证 |
4.2 不同修复材料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数值分析结果意义 |
4.3 选择使用可吸收材料的病例进行验证反馈的临床意义 |
4.4 生物力学数值分析方法在眶颧颌骨折修复中的应用价值 |
4.5 生物力学数值分析方法的扩展应用及前景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眶颧颌骨折内固定方式和修复材料选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4)颧骨复合体骨折的诊断和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颧骨复合体骨折的诊断 |
1.1 颧骨复合体相关的解剖结构 |
1.1.1 颧骨及颧弓 |
1.1.2 上颌骨 |
1.1.3 蝶骨、额骨和颞骨 |
1.2 颧骨复合体骨折的致病原因 |
1.3 颧骨复合体骨折发病机制 |
1.4 颧骨复合体骨折临床表现 |
1.4.1 伴眶周骨折 |
1.4.2 伴颧骨体和(或)颧弓骨折 |
1.5 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分类 |
1.6 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检查方法 |
1.6.1 视诊 |
1.6.2 触诊 |
1.6.3 影像学检查 |
2 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的现状 |
2.1 保守治疗 |
2.2 巾钳牵拉复位 |
2.3 盲探复位 |
2.4 手术开放式坚强内固定 |
2.4.1 手术入路的选择 |
2.4.2 固定的方法 |
2.4.2. 1 固定点的选择 |
2.4.2. 2 固定的顺序 |
2.5 数字化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
2.5.1 计算机辅助设计 |
2.5.2 导航技术引导骨折的复位 |
2.5.3 内镜辅助下骨折复位 |
2.5.4 C臂机辅助下颧弓骨折的复位 |
3 展望 |
(5)3D打印导板在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2 方法 |
2.3 手术方法 |
2.4 术后处理 |
2.5 疗效评价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三维测量观察指标 |
3.2 临床观察指标 |
第四章 讨论 |
4.1 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难点 |
4.2 虚拟手术在术前设计中应用 |
4.3 3D打印导板辅助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 |
4.4 三维测量方法评价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复位效果 |
4.5 研究的局限性: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数字化技术在颌面部创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正畸牵引钉与小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检测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2.2 两组治疗后的优良情况比较 |
2.3 两组手术前后的咬合力指标比较 |
2.4 两组手术前后的VAS评分比较 |
2.5 两组手术前后的炎性应激指标比较 |
3 讨论 |
(8)以上颌窦形态改变为基础的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新分类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理论基础 |
1.3 分类方法 |
1.3.1 研究平面 |
1.3.2 ZCF新分类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ZCF的分类 |
3.2 以上颌窦形态改变为基础的分类方法的特点 |
(9)可吸收接骨板应用于颧骨复合体骨折固定的临床回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及并发症评价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可吸收接骨板钉的发展 |
3.2 适应证的考虑 |
3.3 固定稳定性的探讨 |
(10)导航辅助手术复位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对称性恢复的定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病例一 |
附病例二 |
附病例三 |
附病例四 |
附病例五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四、105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治疗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王兵武. 兰州大学, 2021(11)
- [2]眶颧颌骨折修复材料选择的生物力学研究[D]. 李岩.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在单侧复杂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与固定中的应用[J]. 李智,程谷,杨荣涛,吕坤,周海华,李祖兵.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1(01)
- [4]颧骨复合体骨折的诊断和治疗现状[J]. 王硕,崔广学.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1)
- [5]3D打印导板在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研究[D]. 季艳丹.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6]正畸牵引钉与小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运用研究[J]. 黄绪永,潘颖,钟勋. 中国医学创新, 2020(31)
- [7]微切口闭合复位术治疗单纯性颧弓M型骨折的疗效分析[J]. 周本忠,马云霞,王胜国,李龙巧,陈志太,史先萍,吴飞凤,张泽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05)
- [8]以上颌窦形态改变为基础的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新分类方法探讨[J]. 张秀景,王永亮,王双义. 安徽医药, 2020(03)
- [9]可吸收接骨板应用于颧骨复合体骨折固定的临床回顾研究[J]. 李智,吕坤,杨荣涛,周海华,程谷,何三纲,李祖兵.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9(06)
- [10]导航辅助手术复位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对称性恢复的定量评估[D]. 孙霞飞. 浙江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