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呼吸障碍的检查技术

睡眠呼吸障碍的检查技术

一、睡眠呼吸障碍的检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徐杨[2](2021)在《基于呼吸运动检测的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客观测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中医肺藏司呼吸功能是指肺藏具有主管呼吸之气,能够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对应于现代生物医学中的呼吸系统等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进行呼吸的功能。中医肺藏司呼吸的过程实际上相当于现代生物医学所说的外呼吸的过程。司呼吸的肺藏主要包括呼吸系统和参与呼吸的骨骼肌、骨、骨连结、平滑肌等。肺藏司呼吸功能还受到相应的神经体液的调节。肺藏司呼吸功能的异常会导致多种肺系疾病的发生,如喘证、哮证、肺胀等,肺系疾病在人类疾病中最为多发,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若能实现对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客观测评,及早识别肺藏司呼吸功能的异常状态,尽早干预与调理,防止其发为疾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的医学模式正在经历由疾病医学到健康医学的转型过程。在大健康作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人们的关注点逐渐从关注疾病到关注健康,从关注结构到关注功能。中医重视整体,重视功能,重视辨证,且对肺藏司呼吸功能的异常变化有很好的干预和调理手段,但是由于目前中医对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评价主要是依靠于四诊信息的主观评价,现代生物医学使用的一些客观测评方法如肺功能检测、呼吸功能监测等,一种是在特定条件下(如医院、实验室等)的短时程检测,另一种虽然是长时程监测,但因其主要是针对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不能在日常状态下应用,故均无法反映中医的诊疗特点,不能照搬应用,中医缺乏具有自己特色的客观检测工具与方法,这成为中医现代化路上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本研究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穿戴式五藏功能态势监测设备关键技术研究(2019YFC1711700)”项目的组成部分,对具有中医特色的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客观测评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目的研究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症状及其临床特征、证候特点与病机解释,明确其中医诊疗特点;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基于压电陶瓷传感器的呼吸运动检测装置,对肺藏司呼吸功能进行自然状态下的长时程实时无创检测,实现具有中医特色的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客观测评,实现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相关症状与证候要素的客观测评。研究方法(1)中医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症状与证候的研究本研究首先对中医历代医案数据库进行了数据挖掘,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利用Φ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梳理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症状及其临床特征(包括症状部位、症状性质、症状加重缓解因素);其次,基于中医症状病机数据库,运用归纳总结等方法,研究梳理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证候,并建立证候与症状及其临床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给出相应的病机解释。这为下一步的临床试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并为探索一种具有中医诊疗特点的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客观测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2)中医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客观测评的试验研究本研究采集了受试者的基本信息,并基于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临床观察表和多名中医专家的辨证结果将被纳入的受试者分为肺藏司呼吸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相关症状组与非症状组,相关证候要素组与非证候要素组。采用基于压电陶瓷传感器的呼吸运动检测装置,在自然状态下对受试者睡眠时期的呼吸运动进行了长时程实时无创检测,采集受试者长时程的呼吸数据。应用Visual Basic 6.0与Matlab 2014b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为保证各组间的呼吸数据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提取了每位受试者5小时的睡眠呼吸数据,从睡眠呼吸数据中识别受试者呼吸波形,并以连续的相邻呼吸波形顶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横、纵坐标绘制呼吸散点图进行非线性分析,提取呼吸波形及呼吸散点图相关参数。针对提取的呼吸参数与呼吸散点图,分别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研究。在SPSS 24.0软件中应用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研究各两组之间的呼吸参数差异性;针对各两组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的呼吸参数分别构建ROC曲线,研究呼吸参数对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症状及证候要素的独立诊断价值,并将诊断价值可视化;在SAS 6.12统计软件中应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各呼吸参数对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症状及证候要素的综合诊断价值,并建立诊断模型。定性分析呼吸散点图图形特征,挖掘其内在生理病理含义。研究结果(1)中医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症状与证候的研究结果①中医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症状单元主要为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呼吸气粗、咳血、喉中痰鸣、胸痛、胸闷、桶状胸、气短等;中医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症状部位主要为咽喉、胸、鼻等;中医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症状性质主要为有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呼吸气粗、质粘、声嘶哑、质稠、有泡沫、声重浊、张口抬肩、阵发性、味腥、声低微、味腥臭、色红、质清、不畅、黄白相兼、呼多吸少、铁锈色、色青、味咸、气短、口张、色绿、色红绛、脓血、少气、咳如犬吠、有脓、量少、色鲜红、味臭等;中医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症状加重缓解因素主要为咳嗽加重、夜间加重、下午加重、白昼缓解、晡时加重、清晨加重、黄昏加重、呼吸加重等。②中医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证候多种多样,既包括风寒袭肺,风燥伤肺等外感证,也包括痰瘀阻肺,肺脾气虚等内伤证,病位主要在肺藏,也涉及其他四藏。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症状可出现于多种证候中,在不同证候中表现的临床特征(包括症状性质、症状部位与症状加重缓解因素)也各不相同,病因病机复杂各异。(2)中医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客观测评的试验研究结果①本研究对523人进行了长时程的睡眠呼吸数据采集,剔除临床观察表资料不全,呼吸数据不满5小时等受试者,剩余397人。使用倾向性评分等方法对肺藏司呼吸功能正常受试者与异常受试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其他基础病等基本信息进行基线匹配。最终纳入的统计样本数为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组145例,包括男性62例(42.76%),女性83例(57.24%),平均年龄(61.83±13.46)岁,平均身高(164.86±6.62)厘米,平均体重(65.79±11.08)千克。肺藏司呼吸功能正常组145例,包括男性58例(40.00%),女性87例(60.00%),平均年龄(60.10±14.47)岁,平均身高(165.23±7.16)厘米,平均体重(65.33±10.03)千克。两组经统计检验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其他基础疾病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②根据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临床观察表,整理统计145名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受试者的常见症状,结果发现咳嗽、咯痰、喘息、胸膈满闷、憋气、呼吸困难6个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其中咳嗽、咯痰、喘息为客观类症状,胸膈满闷、憋气、呼吸困难为主观感觉类症状。将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受试者按照以上6个症状分别进行分组。从145名肺藏司呼吸功能正常受试者中,分别匹配出与以上6个症状组的性别、年龄、身高等基本信息基线一致的人群,经基线匹配后,各两组的情况如下:咯痰组100人与非咯痰组145人,共245人;咳嗽组94人与非咳嗽组94人,共188人;喘息组83人与非喘息组83人,共166人;胸膈满闷组80人与非胸膈满闷组80人,共160人;憋气组58人与非憋气组145人,共203人;呼吸困难组30人与非呼吸困难组145人,共175人。各两组经统计检验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其他基础疾病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③对145名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受试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发现痰瘀阻肺,肺脾气虚证(8.97%),痰瘀阻肺证(8.28%),痰瘀阻肺,肺肾气虚证(8.28%),痰热壅肺证(6.90%)为占比较高的证候类型。但由于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受试者的中医证候类型分布较为分散,每组样本量过少,无法按照中医证候分组进行相关研究。基于此情况,本研究按照中医证候要素提取标准,从异常受试者的中医证候中提取了相关证候要素,发现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受试者的主要病位证候要素为:肺、脾、肾、肝等,主要病性证候要素为痰、气虚、瘀、热、阳虚等。其中痰证、气虚证与瘀证3组样本量最多。故从145名肺藏司呼吸功能正常受试者中,分别匹配出与痰证组、气虚证组、瘀证组的性别、年龄、身高等基本信息基线一致的人群,经基线匹配后,痰证组82人与非痰证组145人,共227人;气虚证组70人与非气虚证组70人,共140人;瘀证组45人与非瘀证组145人,共190人。各两组经统计检验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其他基础疾病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④肺藏司呼吸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相关症状组与非症状组,相关证候要素组与非证候要素组之间的呼吸参数对比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除呼吸散点图面积(RSPA)外,呼吸频率(RR),吸气时间(TI),呼气时间(TE),呼吸周期(RC),上升支粗糙度(RBR),下降支粗糙度(DBR),吸呼斜率比(IS:ES),吸呼面积比(IA:EA),吸呼时比(I:E),呼吸散点图重心距离(CD),呼吸散点图长轴(LA),呼吸散点图短轴(SA)共12项呼吸参数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各两组的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人群比正常人群的呼吸更急促,吸气和呼气时的气流通畅度更差,呼吸节律不均匀。⑤针对肺藏司呼吸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相关症状组与非症状组,相关证候要素组与非证候要素组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的呼吸参数分别构建ROC曲线,结果显示:a.下降支粗糙度(DBR)在单独诊断咯痰、咳嗽、胸膈满闷时具有较高价值;下降支粗糙度(DBR)与呼吸频率(RR)在分别单独诊断喘息时具有较高价值;下降支粗糙度(DBR)与呼吸频率(RR)与吸呼时比(I:E)在分别单独诊断憋气时具有较高价值;呼吸频率(RR)在单独诊断呼吸困难时具有较高价值。b.下降支粗糙度(DBR)与呼吸频率(RR)在分别单独诊断痰证时具有较高价值;下降支粗糙度(DBR)与呼吸频率(RR)与吸呼时比(I:E)在分别单独诊断气虚证时具有较高价值;呼吸频率(RR)、吸呼面积比(IA:EA)、吸呼时比(I:E)、呼吸散点图短轴(SA)在分别单独诊断瘀证时具有较高价值。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呼吸参数对肺藏司呼吸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相关症状组与非症状组,相关证候要素组与非证候要素组的综合诊断价值,结果显示:a.下降支粗糙度(DBR)与呼吸频率(RR)对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综合考虑这两项呼吸参数对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较高。b.下降支粗糙度(DBR)与呼吸频率(RR)对咯痰、喘息、胸膈满闷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综合考虑这两项呼吸参数对咯痰、喘息、胸膈满闷的诊断价值较高。下降支粗糙度(DBR)对咳嗽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吸气时间(TI)对咳嗽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关系;综合考虑这两项呼吸参数对咳嗽的诊断价值较高。下降支粗糙度(DBR)、呼吸频率(RR)、吸呼面积比(IA:EA)对憋气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综合考虑这三项呼吸参数对憋气的诊断价值较高。下降支粗糙度(DBR)、呼吸频率(RR)与吸呼斜率比(IS:ES)对呼吸困难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综合考虑这三项呼吸参数对呼吸困难的诊断价值较高。c.下降支粗糙度(DBR)、呼吸频率(RR)与呼吸散点图短轴(SA)对痰证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综合考虑这三项呼吸参数对痰证的诊断价值较高。下降支粗糙度(DBR)、呼吸频率(RR)对气虚证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综合考虑这两项呼吸参数对气虚证的诊断价值较高。下降支粗糙度(DBR)、吸呼面积比(IA:EA)与呼吸散点图短轴(SA)对瘀证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呼吸散点图长轴(LA)对瘀证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关系。综合考虑这四项呼吸参数对瘀证的诊断价值较高。⑦呼吸散点图能直观反映呼吸节律的变化,对呼吸散点图的图形特征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显示:肺藏司呼吸功能正常人群的呼吸散点图形状多呈现出尾大、头小的棒球棍状。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人群的散点图形状多呈现不规则状、分节状、扇形状等。其中,有一些肺通气功能下降的人群的呼吸散点图呈现出类似图形特征(即沿x=y上对称分布的近椭圆形,并在尾部位置出现两块大致对称的不规则图形),经研究这类图形特征可能反映了呼吸中枢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及二氧化碳对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展示了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对呼吸的影响。本研究为初步探索,未来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研究结论(1)基于中医历代医案数据库与中医症状病机数据库,挖掘、梳理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证候及病机解释、症状及其临床特征,发现中医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证候多种多样,既包括风寒袭肺、暑伤肺络证等外感证,也包括痰瘀阻肺、肺脾气虚等内伤证,病位主要在肺藏,也涉及其他四藏。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症状可出现于多种证候中,在不同证候中表现的临床特征(包括症状性质、症状部位与症状加重缓解因素)也各不相同,病因病机复杂各异。理想的客观测评方法应该契合中医的诊疗特点,符合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观、恒动观与时空观,采用在自然条件下的长时程实时无创且标定时序的检测方法,整体、全面地反映受试者的肺藏司呼吸功能状态。(2)本研究为探索性研究,采用基于压电陶瓷传感器的呼吸运动检测装置对中医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进行客观测评,其能实现在自然条件下的长时程实时无创检测,能在最大限度反映受试者日常状态下的功能变化,符合中医诊疗特色。并采取了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将客观的检测和多名中医专家的辨证相结合,共同辅助于中医诊疗。本研究采用的思路与方法能推广到中医其他藏象功能客观检测领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3)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给出了评价中医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及其相关症状、相关证候要素的客观量化诊断参数与可视化图形,并发现呼吸散点图能直观反映呼吸节律的变化,其某类图形特征(即沿x=y上对称分布的近椭圆形,并在尾部位置出现两块大致对称的不规则图形)可能反映了呼吸中枢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及二氧化碳对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直观展示了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对呼吸的影响。本研究探索了中医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客观化测评道路,也为今后中医其他藏象功能的客观测评提供新方法与新思路。

李云霞[3](2021)在《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中重度OSAHS患者脑血流灌注及认知功能改变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评估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脑血流灌注改变与OSAHS疾病严重程度及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在山西医科大学第六医院首次就诊、经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证实的中重度OSAHS患者26例,及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6例,采用GE SIGNA Pioneer 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进行常规MRI、3D-T1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Three-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扫描,并对脑灰、白质区进行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的测量;选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对患者组和对照组进行认知功能评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对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各脑区CBF值、认知量表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有差异的脑区CBF值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及MMSE、Mo CA评分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中重度OSAHS患者双侧顶叶白质、左侧海马、右侧尾状核头、左侧壳核局部CBF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重度OSAHS患者组语言、视空间与执行、注意力、延迟记忆评分及MMSE、MOCA总分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关分析显示,右侧尾状核头(rs=0.554、0.419,P值均<0.05)、左侧壳核(rs=0.52、0.405,P值均<0.05)、左侧海马(rs=0.679、0.396,P值均<0.05)CBF值与MOCA、MMSE评分呈正相关,左侧海马CBF值与延迟记忆评分呈正相关(rs=0.576,P=0.002),左、右侧顶叶白质(rs=-0.538、-0.590,P<0.05)、右侧尾状核头(r=-0.491,P<0.05)、左侧壳核(r=-0.491,P<0.05)CBF值与AHI呈负相关。结论:3D-ASL可以敏感地发现OSAHS患者脑血流灌注的改变,随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脑血流量降低,且低灌注脑区与认知功能呈正相关关系,这对解释OSAHS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提供了客观影像学依据。

郭邓微[4](2021)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紊乱夜间多导睡眠监测及OSA-18与ESS问卷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全年龄段不同类型阻塞性儿童SDB(睡眠呼吸紊乱)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特点及学龄期患儿临床行为特性;2.探究阻塞性睡眠呼吸紊乱对儿童睡眠发育的影响。3.阻塞性睡眠通气障碍相关量表评分能否判别学龄期儿童睡眠障碍严重程度;方法:本研究所选对象为2018年11月-2021年2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急诊因睡眠呼吸障碍就诊患儿,行8h标准夜间多导睡眠(PSG),对于就诊的学龄期儿童(7-14岁)行OSA-18调查问卷及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进行临床行为分析。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及平均血氧饱和度(MSPO2)分组。分为PS组(单纯性鼾症组)、UARS组(上气道阻力综合征组)、OSAHSA(轻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合征组)、OSAHSB组(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合征组)及OSAHSC组(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合征组)。分析全年龄段不同分组PSG监测报告特点,明确学龄期阻塞性SDB儿童临床行为特性,探讨睡眠监测特点与OSA-18与ESS量表结果的一致性。采用SPSS22.0行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1.年龄:PS-OSAHSA,PS-OSAHSB,PS-OSAHSC组相比,P=(0.012,0.014,0.01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BMI:OSAHSCOSAHSA、OSAHSC-UARS组,P=(0.019,0.04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组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2.睡眠监测数据比较,各组患儿睡眠潜伏期及其结构并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总睡眠时长及总睡眠间期时长无明显统计学意义。REM总睡眠时长占比中,OSAHSB组与UARS组,P=0.03,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N1睡眠比中PS-OSAHSB P=0.002,PS-OSAHSC P=0.00,UARS-OSAHSB P<0.001,UARS-OSAHSC P<0.001,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N2睡眠比中UARS-OSAHSB P=0.010,UARS-OSAHSC P=0.012,OSAHSA-OSAHSB P=0.002,OSAHSA-OSAHSC P=0.003,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N3睡眠期占比中OSAHSA-OSAHSB P=0.008。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3.微觉醒次数PS-OSAHSB P<0.001,PS-OSAHSC P<0.001,UARSOSAHSB P<0.001,UARS-OSAHSC P<0.001;OSAHSA-OSAHSB P=0.002,OSAHSA-OSAHSC P<0.001,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微觉醒指数:PS-OSAHSB P<0.001,PS-OSAHSC P<0.001,UARS-OSAHSB P<0.001,UARS-OSAHSC P<0.001;OSAHSA-OSAHSB P=0.001,OSAHSAOSAHSC P<0.001,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整夜睡眠监测中枢性呼吸暂停次数与混合性呼吸暂停次数,P<0.001,<0.05,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差异。混合性呼吸暂停与阻塞性呼吸暂停次数具有一致性。PS组中枢性呼吸暂停次数少于其余四组。UARS组中枢性呼吸暂停次数少于OSAHSC组。PS组混合性呼吸暂停次数少于OSAHSB及OSAHSC组。UARS组混合性呼吸暂停次数少于OSAHSB及OSAHSC组,OSAHSA组混合性呼吸暂停次数少于OSAHSB及OSAHSC组。中枢性呼吸暂停次数于阻塞性呼吸暂停次数相比较,P=1,>0.05,无统计学意义。5.ODI(/小时)PS组与UARS组P=1.00,>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P=0.0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氧减事件(/小时)PS组与UARS组P=1.00,>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P<0.001,<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大氧减(%):PS组与UARS组P=1.00,>0.05,无统计学意义.OSAHSA与OSAHSB组P=0.0199,>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P<0.001,<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最长氧减时间(秒)PS组与OSAHSC组P=0.003,<0.05,具有统计学意义,UARS组与OSAHSC组P=0.001,<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MSPO2对比中OSAHSA与OSAHSC组P=0.031,<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6.鼾声次数比较UARS-OSAHSA P=0.023,<0.05,具有统计学意义;UARS-OSAHSB P=0.00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UARS-OSAHSC P=0.00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余各组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打鼾时间UARS-OSAHSB P=0.011,<0.05,具有统计学意义;UARSOSAHSC P=0.003,<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余各组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鼾声总时长在睡眠中占比UARS-OSAHSA P=0.013,<0.05,具有统计学意义;UARS-OSAHSB P<0.001,<0.05,具有统计学意义;UARSOSAHSC P<0.001,<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余各组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7.单次腿动次数比较PS-OSAHSB P=0.027,<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S-OSAHSC P=0.004,<0.05,具有统计学意义;UARS-OSAHSB P=0.034,<0.05,具有统计学意义;UARS-OSAHSC P=0.002,<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余各组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腿动指数PS-OSAHSB P=0.01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S-OSAHSC P=0.002,<0.05,具有统计学意义;UARS-OSAHSB P=0.032,<0.05,具有统计学意义;UARSOSAHSC P=0.003,<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余各组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周期性腿动次数PS-OSAHSB P=0.046,<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S-OSAHSC P=0.006,<0.05,具有统计学意义;UARS-OSAHSB P=0.031,<0.05,具有统计学意义;UARS-OSAHSC P=0.001,<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余各组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周期性腿动指数PSOSAHSC P=0.031,<0.05,具有统计学意义;UARS-OSAHSB P=0.007,<0.05,具有统计学意义;UARS-OSAHSC P=0.001,<0.05,具有统计学意义;OSAHSA-OSAHSC P=0.028,<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余各组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8.针对165名确诊阻塞性SDB学龄期儿童,OSA-18量表评分在18-112之间,≥80分者40人、60-80分之间32人、≤60分者93人。ESS评分多为0,165例患儿评分在0-14之间,得分≥9分则为存在日间嗜睡。有11名患儿可评分≥9,可评判为评分标准的日间嗜睡。结论:1.儿童阻塞性睡眠通气障碍各病程之间互相转归发展,不同类型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患儿夜间睡眠监测差异较大。2.阻塞性睡眠通气障碍疾病可影响儿童睡眠正常节律与睡眠周期,各病程患儿睡眠总时长、睡眠结构及睡眠潜伏期无差异。3.学龄期阻塞性睡眠通气障碍患儿量表分析只能客观评估儿童临床症状,具有独立性,并不能具体分度阻塞性通气障碍程度。

郭笑[5](2021)在《局灶性癫痫睡眠质量及脑功能状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主观量表、睡眠监测、脑功能状态定量监测评估局灶性癫痫患者的睡眠质量、情绪及疲劳状态,并探索影响癫痫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102例经临床及24h脑电图检查确诊为局灶性癫痫的患者以及102例性别年龄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收集癫痫患者以及健康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102例局灶性癫痫患者的睡眠质量,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测定表(HAD)评估患者焦虑抑郁,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估患者疲劳程度,12例癫痫患者进行了多导睡眠监测(PSG)。每例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均行脑功能状态定量监测检查。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癫痫组患者PSQI总分高于对照组(P<0.001)。PSQI总分与睡眠指数呈负相关(r=-0.321,P=0.001)。2、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癫痫发作频率、睡眠中癫痫发作、焦虑、抑郁、疲劳程度是影响癫痫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其中疲劳程度、年龄、睡眠中有癫痫发作、癫痫发作频率是影响癫痫患者睡眠质量的独立相关因素。3、睡眠监测睡眠后清醒时间(WASO)与脑惰性呈正相关(r=0.720,P=0.008),氧减指数与睡眠呼吸指数呈正相关(r=0.892,P<0.001),氧减指数与氧乏指数呈正相关(r=0.727,P=0.007),睡眠最低血氧饱和度与睡眠呼吸指数呈负相关(r=-0.824,P=0.001)。4、癫痫患者脑惰性、脑疲劳、睡眠呼吸指数、氧乏指数、焦虑倾向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5、HAD(A)≥11分的癫痫患者的焦虑倾向指数高于HAD(A)<11分的患者(P<0.05)。6、FSS总分与脑疲劳呈正相关(r=0.387,P<0.001)。7、对FSS相关性的线性回归显示,年龄、癫痫发作频率、焦虑、抑郁、睡眠质量是影响癫痫患者疲劳的相关因素,其中焦虑、睡眠质量、年龄是癫痫患者疲劳的独立影响因素。8、发作间期放电较广泛(其中包括额颞叶、额颞顶叶放电)的癫痫患者的兴奋密度明显高于发作间期放电较局限(其中包括无异常放电、单侧额叶、双侧额叶、单侧颞叶、双侧颞叶、单侧枕叶放电)的患者(P<0.05)。结论:1、癫痫患者睡眠质量下降,PSQI总分与睡眠指数呈负相关。影响癫痫患者睡眠质量的独立相关因素为睡眠中有癫痫发作、癫痫发作频率、年龄和疲劳程度。2、PSG入睡后清醒时间、睡眠最低血氧饱和度和氧减指数分别与脑惰性、睡眠呼吸指数、氧乏指数相关。3、癫痫患者焦虑倾向指数、脑疲劳升高。伴焦虑的癫痫组患者焦虑倾向指数较高。癫痫患者的疲劳严重程度评分与脑疲劳呈正相关。

庞开华[6](2021)在《GOAL问卷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睡眠障碍,越来越多疑诊患者被转诊到睡眠诊所。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简单且高效的筛查工具。GOAL问卷是一个新的简易问卷,本研究旨在评估GOAL问卷在疑诊OSAHS患者筛查中的作用,并将其与Epworth嗜睡量表、STOP-Bang问卷和NoSAS评分的预测价值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19年5月-2021年1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睡眠中心就诊的疑诊OSAHS患者380例,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之前,所有参与者分别填写Epworth嗜睡量表、STOP-Bang问卷,随后依据问卷的填写情况和人体学资料数据进一步完善GOAL问卷、NoSAS评分、STOP-Bang问卷。将其结果与多导睡眠监测结果相比较,计算四种筛查工具在不同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截点下(≥5次/小时、≥15次/小时、≥30次/小时)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采用ROC分析法评估其对OSAHS预测能力。结果:共纳入325名疑诊OSAHS患者(男性269例,女性56例),其中有285名经多导睡眠监测后被诊断患有OSAHS病。当以AHI≥5次/小时、中重度(AHI≥15次/小时)和重度(AHI≥30次/小时)OSAHS诊断截点时,GOAL问卷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5%和72.5%,93.4%和49.6%,94.7%和37.1%。在不同AHI截点下,GOAL问卷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在0.696-0.796之间,STOP-Bang问卷的AUC在0.701-0.795之间,NoSAS评分的AUC在0.631-0.747之间。当以AHI≥5次/小时为截点时,GOAL问卷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796,95%CI0.715-0.877)。用于在不同严重程度的OSAHS患者预测时,GOAL问卷与STOP-Bang问卷的预测价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OAL问卷是一个简单实用的OSAHS筛查工具,具有较高OSAHS筛查能力。此外,它的预测能力是令人满意的,并不次于STOP-Bang问卷、NoSAS评分。

沈梦晓[7](2021)在《PICU重症肺炎患儿出院后的睡眠障碍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中的患儿多处于强烈的应激环境中,如缺氧、休克、感染、烧伤、创伤、手术、频繁的检查和有创性诊疗操作;镇静和/或镇痛药物的应用;与父母亲隔离,大量陌生面孔和仪器的出现,噪音和长明灯扰乱饮食、睡眠及生物钟;各种插管和长期卧床及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和对死亡的恐惧等,均导致PICU较普通病房的患儿更加疼痛、焦虑、恐惧,更易产生睡眠剥夺及睡眠障碍,性别、年龄段、以及出院后的睡眠环境和家庭环境不同者之间也存在睡眠质量差异,目前出院后是否仍存在睡眠质量不佳以及导致其不良睡眠的影响因素尚不清楚,国内外研究均较少。第一部分:PICU重症肺炎患儿出院后的睡眠障碍目的:研究PICU重症肺炎患儿出院后的睡眠障碍及日间嗜睡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于2017年12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出院后1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者纳入本研究,共纳入267例;并通过网络调查方法招募未曾入住PICU、无重大手术外伤史及慢性病史等的健康儿童,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筛选出与观察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相匹配的523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调查工具包括研究对象及其父母的一般资料问卷、儿童睡眠障碍量表、改良版Epworth嗜睡量表。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间的一般人口学资料、睡眠基本情况和睡眠障碍及日间嗜睡的发生率。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儿童的年龄、性别构成、B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儿童的睡眠障碍检出率(26.6%)显着高于对照组(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儿童的睡眠障碍总粗分及标准T评分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睡眠呼吸障碍维度、过度嗜睡障碍维度及夜间出汗维度得分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同性别比较,观察组儿童的睡眠呼吸障碍维度、过度嗜睡障碍维度、夜间出汗维度、总粗分及标准T评分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男性群体中,观察组儿童的入睡及睡眠维持障碍维度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同年龄组比较,观察组儿童的睡眠呼吸障碍维度、觉醒障碍维度、过度嗜睡障碍维度、夜间出汗维度、总粗分及标准T评分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9-11岁年龄组中,观察组儿童的入睡及睡眠维持障碍维度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睡眠环境相同者比较,观察组儿童的睡眠呼吸障碍维度、过度嗜睡障碍维度、夜间出汗维度、总粗分及标准T评分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睡眠环境为非单独睡一室者,观察组儿童的入睡及睡眠维持障碍维度和睡眠觉醒转换障碍维度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5、睡眠规律相同者比较,观察组儿童的睡眠呼吸障碍维度、夜间出汗维度、总粗分及标准T评分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睡眠无规律组中,观察组儿童的过度嗜睡障碍维度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6、就睡前30分钟是否接触电子设备比较,观察组儿童的睡眠呼吸障碍维度、过度嗜睡障碍维度、夜间出汗维度、总粗分及标准T评分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7、家庭收入相同者比较,观察组儿童的睡眠呼吸障碍维度、过度嗜睡障碍维度、夜间出汗维度、总粗分及标准T评分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家庭收入为6000元以下组中,观察组儿童的睡眠觉醒转换障碍维度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8、就父母睡眠时是否打鼾比较,观察组儿童的睡眠呼吸障碍维度、睡眠觉醒转换障碍维度、过度嗜睡障碍维度、夜间出汗维度、总粗分及标准T评分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9、观察组儿童的日间嗜睡得分及检出率(26.2%)均显着高于对照组(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0、在性别、年龄、睡眠环境、睡眠规律、睡前接触电子设备、家庭收入及父母睡眠状况相同的情况下,观察组儿童的日间嗜睡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U重症肺炎患儿出院后的睡眠障碍及日间嗜睡发生率显着高于健康儿童。第二部分:PICU重症肺炎患儿出院后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目的:研究PICU重症肺炎患儿出院后睡眠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研究第一部分中的267例PICU重症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时是否发生睡眠障碍分为睡眠障碍组(71例)和非睡眠障碍组(196例)。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χ 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人口学资料、睡眠基本情况、家庭特征及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ICU重症肺炎患儿发生睡眠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构成、B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非睡眠障碍组患儿相比,睡眠障碍组患儿入PICU24小时内的血乳酸较高(以下简称24h-血乳酸)、入PICU 24小时内儿童序贯器官功能障碍评分(Pediatric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pSOFA)(以下简称 24h-pSOFA 评分)显着增高(P<0.05),住PICU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较长(P<0.05);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阿片类镇痛药物应用比例及机械通气比例均较高(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不规律(OR=1.121,95%CI:1.078-1.912,P=0.036)、24h-血乳酸增高(OR=1.775,95%CI:1.176-2.680,P=0.006)、住 PICU 时间(OR=1.426,95%CI:1.050-2.928,P<0.001)及 24h-pSOFA 评分≥8 分(OR=8.584,95%CI:3.879-19.101,P=O.032)均是 PICU 重症肺炎患儿发生睡眠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下降(OR=0.420,95%CI:0.287-0.639,P<0.001)。结论:1、PICU重症肺炎患儿出院后发生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包括:睡眠不规律、住PICU时间长,24h-血乳酸高,24h-pSOFA评分≥8分。2、PICU重症肺炎患儿出院后的睡眠质量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改善。

王凯悦[8](2021)在《基于呼吸物联网的分时段压力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无创呼吸机远程管理治疗不伴呼吸衰竭的重叠综合征研究背景和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我国发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位。慢阻肺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患病比例更高,并且有证据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加重慢阻肺的气体陷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引起更严重的肺功能损害。目前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首选方法是夜间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却很少将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单纯用于慢阻肺肺康复,因此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否会改善患者肺功能仍无定论。基于此,我们通过自己建立的呼吸物联网平台及手机APP分时段自动读写呼吸机SD卡,实现日间加用2.5h持续气道正压通气4-6cmH2O固定压力治疗重叠综合症,评估对不伴有呼吸衰竭的重叠综合征患者早期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减轻肺功能损害的作用,观察肺功能的改善对夜间睡眠呼吸暂停的影响,探讨基于呼吸物联网进行远程管理无创通气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已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诊断为重叠综合征(不伴呼吸衰竭)且正在进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患者3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第一阶段,A组为分时段治疗组,给予基于呼吸物联网的日夜分时段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日间加用CPAP4-6cmH2O固定压力治疗2.5h,夜间Auto-CPAP治疗≥4h/晚);B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夜间Auto-CPAP治疗≥4h/晚。3月后检测肺功能、便携式睡眠监测。然后两组常规Auto-CPAP治疗洗脱1月后,交换治疗方法:A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夜间Auto-CPAP治疗≥4h/晚,B组为分时段治疗组,给予基于呼吸物联网的日夜分时段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日间加用CPAP4-6cmH20固定压力治疗2.5h,夜间Auto-CPAP治疗≥4h/晚),3月后再次复查上述项目。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两两比较。结果本研究共收录重叠综合征患者30例,随机平均分为2组,其中A组15例,B组15例,在第一阶段B组脱落一例。治疗前不带无创呼吸机监测数据,两组BMI、血氧饱和度、肺功能(SVC、FVC、SVC-FVC、MVV、FEV1及FEV1/FVC)、血气分析、AHI均无统计学差异。第一阶段两组治疗后血氧饱和度、AH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分时段治疗组SVC-FVC低于B组常规治疗组(82.4±45.6 vs 130±68.7 ml),MVV%高于 B 组常规治疗组(80.1±13.7 vs 68.8±9.9%),P均小于0.01,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分时段治疗组夜间平均CPAP压力、95%CPAP压力均低于B组治疗组,但无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与B组患者夜间平均使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4±0.96 vs 5.47±1.22 h),P<0.05;夜间平均漏气量A组分时段治疗组明显小于B组对照组(20.28±4.91 vs 28.14±5.11 L/min),P<0.01;第二阶段A组和B组交换治疗方法,两组夜间平均用机时长、夜间平均漏气量无统计学差异,B组分时段治疗组夜间平均CPAP压力、95%CPAP压力小于A组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晨起氧饱和度和AHI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肺功能检查人数少,本阶段不做统计。结论重叠综合征患者分时段调整CPAP(日间加用CPAP 4-6cmH20固定压力治疗2.5h)治疗有助于患者肺功能康复,减轻气体陷闭,可能会有助于夜间重叠综合征治疗,但尚需更多样本验证。第二部分无创呼吸机远程管理分时段BiPAP模式治疗伴有呼吸衰竭重叠综合征研究背景和目的慢阻肺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并存称为重叠综合征,随着慢阻肺的疾病进展可伴有呼吸衰竭。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适用于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有研究发现虽然BiPAP可以改善日间二氧化碳潴留,但由于患者夜间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日间的治疗压力难以完全纠正夜间低通气,因此清晨氧合指标改善差;如按照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则需要提高无创呼吸机压力,那么患者日间治疗时压力过高难以适应;并且患者出院回家后呼吸机参数不能随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患者的呼吸机使用依从性、面罩漏气情况、面罩老化等问题也难以管理,目前我国还不能实现广泛的无创通气远程管理。基于此,我们前期已完成建立呼吸物联网,可以实现远程调节参数,并适用于绝大多数呼吸机品牌。本研究创新性的提出基于呼吸物联网分时段远程调整BiPAP压力治疗合并呼吸衰竭的重叠综合征,夜间压力整体平移提高2-4cmH2O,控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观察日夜不同压力对伴有呼吸衰竭的重叠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探讨呼吸物联网无创通气远程管理在重叠综合征长期家庭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已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明确诊断为慢阻肺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伴有呼吸衰竭)且正在进行持续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第一阶段A组给予日夜分时段BiPAP治疗(日间常规设置参数,夜间压力整体提高平移2-4cmH2O治疗时长≥4h/晚),B组夜间常规BiPAP治疗时长≥4h/晚。1个月后检测OCST、肺功能。然后两组常规治疗洗脱1月后交换方法,即第二阶段A组夜间常规BiPAP治疗时长≥4h/晚,B组日夜分时段BiPAP治疗(日间常规设置参数,夜间压力整体平移提高2-4cmH2O治疗时长≥4h/晚),1月后再次复查上述项目。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两两比较。结果所有入选患者中31例可以顺利应用本系统进行上传呼吸机监测数据,写回配置数据到呼吸机,4例退出,5例无法配合使用手机APP,共脱落9例。治疗前不带无创呼吸机监测数据,两组BMI、清晨血氧饱和度、PaCO2、pH值、AHI及夜间最低氧饱和度均无统计学差异。第一阶段两组治疗后清晨氧饱和、氧分压无统计学差异;A组分时段治疗组PaCO2低于B组对照组(41.5±4.31 vs 47.1 ±6.12 mmHg),AHI 低于 B 组对照组(3.1 ±3.7 vs 7.8±4.9),P 均小于 0.05;A组分时段治疗组日间平均使用时间大于B组对照组(4.26±0.97 vs 3.32±1.26 h),P<0.05;夜间平均使用时间A组分时段治疗组大于B组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阶段B组分时段治疗组PaCO2低于A组对照组(42.5±4.33 vs46.22±5.15 mmHg),AHI 低于 A 组对照组(4.11±0.59vs6.21±0.82),P 均小于0.05;B组分时段治疗组夜间平均使用时间和日间平均使用时间组均大于A组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叠综合征患者呼吸物联网辅助分时段压力BiPAP模式治疗有助于患者二氧化碳分压恢复正常,更好的控制睡眠呼吸暂停。但尚需更多样本验证。

洪作庚[9](2021)在《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心脏损伤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OSA(obstructive sleep apnea)是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但研究显示CPAP(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作为OSA的一线治疗方法,对已经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OSA再发心血管事件治疗效果不明显,出现心血管合并症时可能是OSA发展的严重阶段。对已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严重OSA试图通过干预来降低再发风险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对OSA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有其必要性。目前,OSA的治疗主要针对中重度,而OSA早期的心脏损伤及干预依据仍不清楚。本课题旨在探索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OSA患者心脏损伤和相关标志物,为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从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睡眠中心完成睡眠监测的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门诊就诊患者,获得知情同意后采集患者基本信息、进行睡眠量表评估及实验室检查后,完成常规经胸心脏彩色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及心脏核磁共振检查。对其中完成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的患者,分析睡眠心电数据的心率变异性。根据睡眠监测结果的AHI值,将患者分为非OSA组、轻度OSA组和中重度OSA三组。比较三组间的各项检查指标变化。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OSA严重程度与各项指标的关系。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对象心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完成睡眠监测的352例未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其中完成PSG的有86例,完成便携式睡眠监测的有266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47.62±11.76岁。AHI≥5的OSA患者有274例,其中轻度86例,中重度188例,AHI<5的非OSA患者有78例。有326例完成了常规经胸心脏彩色超声,95例在常规心脏B超检查基础上接受进一步斑点追踪技术指标测量,34例完成接受了心脏核磁共振扫描。常规心脏B超结果显示轻度OSA组E/A值及E’/A’值比非OSA组降低(1.12±0.37 VS 1.27±0.45,0.83±0.33 VS 0.99±0.42,P均<0.05)。轻度OSA组的主动脉直径及升主动脉宽度小于中重度OSA组患者(27.36±2.87 VS28.87±2.95,30.27±3.79 VS 31.63±3.74,P均<0.05)。三组在斑点追踪技术指标上均无显着性差异。核磁共振结果显示左心室质量及左心室质量指数轻度OSA组比非OSA组升高(4.77±1.75 VS 3.33±0.44,95.58±28.54 VS62.39±17.04,P均<0.05)。对86例PSG的结果分析显示,非OSA14例,轻度16例,中重度56例。分析PSG采集的心电数据心率变异性结果显示非OSA、轻度OSA和中重度OSA组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OSA患者心脏舒张功能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OSA患者心功能改变与年龄、BMI、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及OSA严重程度相关。结论1)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OSA患者可在常规心脏彩超及核磁共振扫描检查上出现心脏结构及功能指标的异常改变。功能指标的改变可能较结构指标更早出现。2)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OSA患者在多导睡眠监测采集的心电数据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上未见明显异常改变。3)年龄、BMI、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AHI是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OSA患者心脏功能变化的危险因素。

饶明聪[10](2021)在《不同严重程度OSA患者口腔矫治器治疗睡眠参数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对不同严重程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者下颌前移口腔矫治器治疗前后行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检查睡眠参数与呼吸参数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2)探讨口腔矫治器疗效参数与睡眠参数治疗前后的相关性。(3)了解OSA患者口腔矫治器治疗前后睡眠结构与单纯鼾症患者睡眠结构的差异。方法:(1)按纳入标准选取OSA患者87例[男性62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51.21±12.67)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三组,其中轻度21例、中度26例、重度40例。对各组戴用下颌前移口腔矫治器前后多导睡眠图检查睡眠参数与呼吸参数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疗效参数与睡眠结构参数治疗前后变化的相关性,探讨睡眠结构变化的机理。(2)以单纯鼾症患者17例(男性8例,女性9例)作为对照组,去除OSA患者中年龄及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过大或过小的患者,最终筛选出OSA患者轻度18例、中度18例、重度21例,不同严重程度OSA患者治疗前后PSG参数与对照组17例单纯鼾症患者治疗前PSG参数进行比较,了解矫治器对OSA患者睡眠不佳的改善效果。结果与分析:(1)以呼吸暂停指数AI降低到治疗前50%或以上作为治疗有效标准,口腔矫治器对轻度OSA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1%,中度为88%,重度为80%,治疗有效率在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不同严重程度OSA患者治疗前后睡眠参数比较结果显示,轻度组治疗后S3期(深睡眠期)百分比由(4.72±6.02)%增长到(8.73±7.92)%,中度组觉醒指数由(1.17±0.96)次/小时减少到(0.81±0.68)次/小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治疗前后睡眠参数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呼吸参数比较结果显示,不同严重程度OSA患者治疗后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均提高,AI(呼吸暂停指数)、HI(低通气指数)、AHI(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轻、中、重度组ASp O2(平均血氧饱和度)以及中度组最长低通气持续时间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变化量均为治疗前减治疗后):(1)轻度组治疗前低通气持续时间和低通气持续时间变化量分别与总睡眠时间变化量、S2期(浅睡眠2期)变化量呈中度负相关(r=-0.509,-0.593,-0.467,-0.519),治疗前低通气持续时间与S1期(浅睡眠1期)变化量呈中度正相关(r=0.544),治疗前ASp O2(平均血氧饱和度)、LSp O2(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以及ASp O2和LSp O2变化量与睡眠结构参数治疗前后变化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说明轻度患者治疗前疾病越严重,治疗后总睡眠时间增加,浅睡眠时间减少,疗效好。轻度患者低氧血症程度较轻,故血氧饱和度与睡眠参数变化量无相关性。(2)中度组治疗前HI(低通气指数)与S3期变化量,HI(低通气指数)变化量与睡眠潜伏期变化量,AHI(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变化量与S3期(深睡眠期)变化量,低通气持续时间变化量与睡眠潜伏期变化量呈中度负相关(r=-0.424,-0.500,-0.430,-0.497)。说明中度患者疾病越严重,口腔矫治器治疗效果越好,治疗后睡眠潜伏期延长,趋近于正常,深睡眠S3期所占百分比增加。(3)重度组治疗前HI(低通气指数)与S3期(深睡眠期)变化量,HI(低通气指数)变化量与总睡眠时间变化量,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变化量分别与总睡眠时间变化量、睡眠效率变化量、S2期(浅睡眠2期)变化量,治疗前低通气持续时间与S3期(深睡眠期)变化量,治疗前ASp O2(平均血氧饱和度)与REM(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潜伏期变化量呈中、低度正相关(r=0.340,0.353,0.444,0.378,0.352,0.363,0.359);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变化量分别与睡眠潜伏期变化量、S1期(浅睡眠1期)变化量呈中、低度负相关(r=-0.363,-0.403)。说明重度OSA患者治疗前HI(低通气指数)越大,疗效越好,治疗前S3期(深睡眠期)百分比较大,治疗后S3期(深睡眠期)百分比降低,总睡眠时间减少,趋于正常,这是疾病严重程度获得改善的表现。重度患者常伴有或多或少的嗜睡,总睡眠时间变长,矫治器治疗后,睡眠质量提高,睡眠潜伏期延长,REM(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潜伏期缩短,睡眠时间缩短。(4)87例OSA患者治疗前疗效参数与治疗后睡眠参数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HI与治疗后REM(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潜伏期,治疗前ASp O2(平均血氧饱和度)与治疗后睡眠潜伏期、治疗后S3期(深睡眠期)所占百分比,治疗前最长呼吸暂停时间与治疗后REM(快速眼球运动)期所占百分比呈低度正相关(r=0.230,0.245,0.249,0.242);治疗前AI(呼吸暂停指数)与治疗后睡眠潜伏期,治疗前最长呼吸暂停时间与治疗后S2期(浅睡眠2期)所占百分比呈低度负相关(r=-0.218,-0.249)。说明治疗前病情越严重,矫治器疗效越好,治疗后睡眠潜伏期缩短,浅睡眠时间减少,深睡眠S3期时间增加。(4)单纯鼾症患者治疗前与不同严重程度OSA患者治疗前相比较,重度患者治疗前睡眠参数与单纯鼾症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患者的S1期(浅睡眠1期)所占百分比高于单纯鼾症患者,不同严重程度OSA患者AI、HI、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持续时间均大于单纯鼾症患者,ASp O2、LSp O2低于单纯鼾症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单纯鼾症患者治疗前比较睡眠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OSA患者治疗后睡眠状态与单纯鼾症患者相似。呼吸参数重度患者AI、HI、AHI、最长低通气持续时间仍大于单纯鼾症患者,LSp O2低于单纯鼾症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口腔矫治器对不同严重程度OSA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2)口腔矫治器治疗对轻、中度OSA患者有促进睡眠改善的作用,轻度患者治疗后深睡眠比例增加,中度患者睡眠觉醒指数减少,口腔矫治器治疗后不同严重程度OSA患者呼吸参数均得到改善。(3)不同严重程度OSA患者经口腔矫治器治疗后,AI、HI、AHI等疗效参数与睡眠参数治疗前后变化量存在相关关系,说明口腔矫治器疗效越好,对OSA患者睡眠的改善效果越好。(4)治疗前重度OSA患者睡眠结构与单纯鼾症患者相似,而轻、中度OSA患者睡眠结构紊乱,浅睡眠S1期所占百分比高于单纯鼾症患者,口腔矫治器治疗后轻、中度OSA患者睡眠改善,与单纯鼾症患者治疗前睡眠结构相似,接近于正常。呼吸参数仅重度组与单纯鼾症患者有差异,有些重度患者治疗后仍未达正常效果。

二、睡眠呼吸障碍的检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睡眠呼吸障碍的检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呼吸运动检测的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客观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前言
    一、中医肺藏司呼吸功能的认识及功能定位
        1 中医肺藏的含义
        2 中医对肺藏司呼吸功能的认识
        3 中医肺藏司呼吸功能的定位
        4 小结
    二、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 中医对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2 现代生物医学对呼吸功能异常的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3 现有测评方法的局限性
        4 呼吸运动检测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第二部分 中医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症状与证候研究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第三部分 中医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客观测评的试验研究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5 研究结果
    6 讨论
研究结论
创新点
不足及展望
    1 存在的局限性
    2 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3)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中重度OSAHS患者脑血流灌注及认知功能改变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神经认知功能的评估
    1.3 MRI数据采集
    1.4 MRI图像处理及分析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两组研究对象认知功能的比较
    2.3 两组研究对象局部CBF之间的差异
    2.4 中重度OSAHS患者组低灌注脑区CBF值与AHI、MOCA、MMSE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ASL技术原理
    3.2 OSAHS患者局部CBF降低的原因
    3.3 OSAHS患者局部CBF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MRI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脑结构及认知功能改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4)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紊乱夜间多导睡眠监测及OSA-18与ESS问卷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s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分组标准
    1.3 资料统计
    1.4 记录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睡眠监测数据比较
    2.3 学龄期阻塞性SDB患儿OSA-18与ESS嗜睡量表调查统计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小儿鼾症辅助检查及中医论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局灶性癫痫睡眠质量及脑功能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注释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癫痫与睡眠的相互关系
        2.1.1 癫痫与睡眠共同的生理病理机制
        2.1.2 睡眠对癫痫的影响
        2.1.3 癫痫对睡眠的影响
    2.2 脑功能状态检测系统
        2.2.1 脑电的应用及脑功能状态检测系统原理
        2.2.2 小波函数在脑电中的优势及应用
    2.3 本研究的优势及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健康对照组
        3.1.2 癫痫组
    3.2 检查方法
        3.2.1 量表评估
        3.2.2 脑电图
        3.2.3 多导睡眠监测(PSG)
        3.2.4 脑功能状态定量测量训练系统
    3.3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分析
    4.2 癫痫患者PSQI总分与睡眠指数的相关性
    4.3 癫痫患者的PSG参数与脑功能状态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4 癫痫患者PSQI总分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
    4.5 癫痫组与对照组脑功能状态参数比较
    4.6 伴或不伴焦虑、抑郁的癫痫患者脑功能状态指标比较
        4.6.1 伴或不伴焦虑的癫痫患者脑功能状态指标比较
        4.6.2 伴或不伴抑郁的癫痫患者脑功能状态指标比较
    4.7 癫痫患者FSS总分与脑疲劳的相关性
    4.8 癫痫患者FSS总分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
    4.9 癫痫患者发作间期脑电特征与兴奋密度的关系
第5章 讨论
    5.1 癫痫患者睡眠质量
    5.2 影响癫痫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
    5.3 癫痫患者日间功能状态
        5.3.1 脑功能状态中关于焦虑的指标
        5.3.2 脑功能状态中关于疲劳的指标
    5.4 影响癫痫患者疲劳的因素
    5.5 癫痫患者兴奋密度的研究
    5.6 本研究不足之处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GOAL问卷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筛查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筛查问卷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筛查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7)PICU重症肺炎患儿出院后的睡眠障碍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PICU重症肺炎患儿出院后的睡眠障碍
    第一章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收集
        2.2.2 收集数据的工具及其信度和效度
        2.2.2.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2.2.2.2 儿童睡眠障碍量表(Sleep Disorder Scale for Children,SDSC)
        2.2.2.3 改良版 Epworth 嗜睡量表(the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 ESS)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4 质量控制
        2.2.5 伦理审查
        2.2.6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3.2 研究对象的睡眠基本情况
        3.3 研究对象睡眠障碍的发生状况
        3.4 研究对象日间嗜睡的发生状况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二部分 PICU重症肺炎患儿出院后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
    第一章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收集
        2.2.2 收集数据的工具及其信度和效度
        2.2.2.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2.2.2.2 疾病相关临床资料
        2.2.2.3 儿童睡眠障碍量表(Sleep Disorder Scale for Children,SDSC)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4 质量控制
        2.2.5 伦理审查
        2.2.6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患儿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3.2 两组患儿的睡眠基本情况
        3.3 两组患儿的住院资料
        3.4 PICU重症肺炎患儿出院后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基于呼吸物联网的分时段压力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无创呼吸机远程管理治疗不伴呼吸衰竭重叠综合征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软件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对象
        2.4 干预措施
        2.5 观察指标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
        3.2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变化
        3.3 两组患者的睡眠呼吸障碍治疗效果
        3.4 呼吸机使用依从性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创新性和局限性
        6.1 创新性
        6.2 局限性
第二部分 无创呼吸机远程管理BiPAP模式日夜分时段压力治疗伴有呼吸衰竭的重叠综合征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软件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对象
        2.4 干预措施
        2.5 观察指标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
        3.2 分时段压力治疗效果
        3.3 呼吸机使用依从性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创新性和局限性
        6.1 创新性
        6.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文献综述 无创通气远程管理在重叠综合征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心脏损伤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
    1.OSA患者常规心脏B超及斑点追踪技术测量指标的变化
    2.OSA患者心脏增强核磁共振扫描指标的变化
    3.OSA患者的多导睡眠监测数据的心脏节律变化
    4.OSA严重程度与检查指标相关性分析及探讨心血管损伤的影响因素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研究流程图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研究对象临床信息
    2.OSA常规心脏B超结果
    3.OSA斑点追踪技术测量结果
    4.OSA心脏增强核磁共振扫描结果
    5.OSA夜间心率变异性分析
    6.OSA严重程度与各检查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7.OSA患者心脏舒张功能指标变化的多因素分析
研究讨论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学术成就
致谢
文献综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心血管功能早期损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不同严重程度OSA患者口腔矫治器治疗睡眠参数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分组
    1.3 临床治疗步骤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口腔矫治器治疗不同严重程度OSA患者有效率的比较
    2.2 不同严重程度OSA患者口腔矫治器治疗前后PSG检查参数对比
    2.3 不同严重程度 OSA 患者口腔矫治器疗效与睡眠参数治疗前后变化量(治疗前-治疗后)的相关性
    2.4 不同严重程度OSA患者与单纯鼾症患者一般情况
    2.5 不同严重程度OSA患者治疗前后与单纯鼾症患者治疗前多导睡眠图检查参数的对比
3 讨论
    3.1 OSA患者口腔矫治器治疗前后行整夜多导睡眠图(PSG)检查的必要性
    3.2 影响OSA患者睡眠结构的基础因素
    3.3 口腔矫治器治疗OSA的临床疗效
    3.4 不同严重程度OSA患者口腔矫治器治疗前后睡眠参数及呼吸参数对比
    3.5 口腔矫治器治疗OSA疗效与睡眠结构参数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3.6 OSA患者口腔矫治器治疗前后睡眠结构与单纯鼾症患者睡眠结构比较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睡眠呼吸障碍的检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2]基于呼吸运动检测的肺藏司呼吸功能异常的客观测评研究[D]. 徐杨.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中重度OSAHS患者脑血流灌注及认知功能改变的应用研究[D]. 李云霞.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紊乱夜间多导睡眠监测及OSA-18与ESS问卷特性分析[D]. 郭邓微. 延安大学, 2021(12)
  • [5]局灶性癫痫睡眠质量及脑功能状态研究[D]. 郭笑. 吉林大学, 2021(01)
  • [6]GOAL问卷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筛查中的应用价值[D]. 庞开华. 汕头大学, 2021(02)
  • [7]PICU重症肺炎患儿出院后的睡眠障碍及其影响因素[D]. 沈梦晓. 山东大学, 2021(12)
  • [8]基于呼吸物联网的分时段压力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D]. 王凯悦. 山东大学, 2021(12)
  • [9]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心脏损伤的相关研究[D]. 洪作庚. 汕头大学, 2021(02)
  • [10]不同严重程度OSA患者口腔矫治器治疗睡眠参数变化的研究[D]. 饶明聪.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2)

标签:;  ;  ;  

睡眠呼吸障碍的检查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