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与职业安全健康检查的有机结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工伤保险制度介绍

工伤保险与职业安全健康检查的有机结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工伤保险制度介绍

一、工伤保险与职业安全卫生监察的有机结合——介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工伤保险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曹城[1](2020)在《安全生产管理协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欣苁[2](2020)在《《迈尔百货公司2018年度报告》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年报作为最高效、最翔实的对外文件之一,向外界披露了包括资产负债表、经营成果和综合财务报表在内的大量财务信息,并向股东、消费者和潜在投资者就上一财年的业绩进行分析,旨在挖掘未来机遇和潜在风险,从而树立企业形象,吸引投资。本次翻译实践聚焦于迈尔百货公司年报中的公司概况、董事长报告及董事会报告,该部分主要揭示了公司2018财年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管理层人员变动情况,并以大量信息和数据的比较近年经营业绩。这篇典型的商务文本特点鲜明,用词专业准确,句子复杂、句型多样,内容客观严谨。因此笔者选取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理论支撑,总结出本次实践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内容的传递,以及如何使目的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本报告共包含五个章节。笔者在第一章中介绍了翻译项目的背景及重要性.第二章详细阐述了翻译过程,包括分析源文本、选取平行文本、制定术语表及译后校对。第三章简要介绍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及其针对本次实践内容的适用性。在第四章中,笔者用实例探讨图表、词汇、句子三个方面重点难点的翻译方法,其中词汇方面包括词义选择、词性转换及一词多义的翻译方法,句子方面包括标题、被动句及长难句的翻译。第五章是笔者对翻译实践的反思与总结。

李一奇,曾明荣[3](2020)在《发达国家农业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指出我国正处于农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高农业安全监管能力,促进农业生产安全水平提升。本文对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各国近20年农业产业职业安全健康水平进行分析,从立法、监管范围、监管机制、教育培训等方面梳理其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同时剖析其农业安全管理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从法规标准、监管体制、基础建设、教育培训等方面提出优化提升我国农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建议。

朱婉芬[4](2020)在《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工会权利保障研究 ——以上海市物流怏递员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兴领域迅速发展,相应的新就业形态从业群体大量增加,其相应的劳动关系、权益保障等问题日益凸显。然而,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大多缺乏相应的劳动权益,也缺乏相应的维权渠道。在此情况下,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政策就提上议事日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要不断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政策,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推进八大群体加入工会的工作方案;上海市总工会推出灵活就业群体工会会员专享基本保障计划等,为促进新就业形态从业群体的工会权利保障实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国家和社会两个层面的政策中,属于社会层面的工会政策与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更为直接。这是因为,在我国,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也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通过加入工会,依靠工会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工会权利保障是解决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的一个有效切入点。本文以上海市物流快递员为例,展开对该群体的工会权利保障研究,研究理论包括劳权理论、劳动市场分割理论及工会理论;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及个案研究法;依据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专家访谈法,构建调查指标体系,并据此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主要采用滚雪球抽样调查方法进行实地调研,然后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尝试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调查数据,结合调研访谈的结果,分析该群体的工会权利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建议。通过调研分析发现上海市物流快递员群体的工会权利保障存在问题,具体包括:一是快递员对工会权利保障的认知度低;二是快递员的工会权利保障度低;三是快递员参与工会的积极性不高。进一步对问题的产生进行分析得出,影响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现有法律和政策的局限性;二是特殊的行业性质,快递末端不规范;三是快递员的个体特征及职业特点影响工会权利保障实现;四是工会维权与服务的基本职责尚未充分发挥。最后文章提出对完善上海市物流快递员群体的工会权利保障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一是提出完善上海市物流快递员群体工会权利保障应遵循的三个原则,即平等性原则、特殊性原则、实效性原则;二是提出完善上海市物流快递员群体工会权利保障的三个具体建议,即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快递员对工会权利保障意识、完善快递工会建设以推进快递员工会权利保障的实现;三是基于上述具体建议,从快递员加入工会具有潜在的较大需求、具备良好的实验基地、具有一定的经费支持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李宁[5](2019)在《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研究 ——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维护者,属于基层社会精英。长期以来广大乡村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较大,生活待遇较低,乡村教师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那些在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更处在社会的边缘地带,整体生活状况及生存处境堪忧。如何切实解决乡村教师“下不去、教不好、留不住”的现实问题,缩小城乡间师资差距,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需要政府从政策层面加以支持和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教师社会地位逐渐恢复,中央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以改善乡村师资状况,有关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的规定和要求也散见在这些政策文本中。2015年6月《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出台,该计划曾多次提到要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让更多乡村教师看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乡村教师的关怀以及对乡村教育的高度重视。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系列政策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政策本身是否存在不足,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又能否有效落实,依然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基于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审思以及对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本研究将聚焦点定位在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本身。试图通过研究探讨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发展历程是怎样的?政策文本包含哪些内容?使用了哪些政策工具?政策执行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如何实现政策预期目标?如何有效地推动政策执行?要想将政策理想转变为政策现实,实现政策目标的要求,就必须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政策工具。研究政策工具是为了帮助政策决策者和执行者更好地选择合适的工具以解决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问题。尽管一直以来人们较多地将政策工具研究聚焦在政策执行阶段,但事实上政策本身就是一种决策的手段。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行性也将直接影响着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是基于政策工具视角对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进行系统分析。在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被高度关注且现行政策目标尚未完全实现的背景下,适时运用政府可以选择的政策工具来识别、分析和研究政策,进而对其进行恰当的选择、匹配及组合,能够切实提高政府教育治理的实效,加强我国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师资的均衡发展。因此,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为从研究主题入手,基于对政策发展历程梳理的事实分析和政策工具分类的理论分析,对当前我国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内容及执行情况进行文本分析和实证分析,对其问题诱因进行因果分析,在借鉴国外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对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进行改进策略分析。澄清及确认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政策价值分析的重要环节。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政策层面上来看,关键之处在于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改善乡村教师生活困境、激发乡村教师工作热情以及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诚然,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及其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具有周期性的。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也是在经历了一定政策周期后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内部协调一致的政策系统。本研究对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住房保障、社会保险以及医疗保障待遇内容,分别从国家政策的宏观要求和地方政策的配套衔接两个方面进行了历史梳理及分析。如何切实提升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水平,激励其更好的从事乡村教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定什么样的政策以及如何有效执行政策。本研究基于政策工具视角对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文本及其政策执行现状进行分析。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政策工具概念的具体表述有所不同,但大家在对工具分类的认识上还是比较一致的。相比较而言,麦克唐纳尔的政策工具分类属性特点更为鲜明,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因此,本研究主要运用麦克唐纳尔的政策工具分类对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进行具体分析。首先对当前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文本工具选择情况进行分析,建立了生活待遇政策内容与政策工具的二维结构分析框架,发现当前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文本工具选择和使用特点主要表现为倾向于政策的行政命令,侧重于多重路径的教育投入,着眼于政策工具的短期效益以及依赖于系统内部资源调配。其次对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结合量化和质化研究结果分析政策执行的主要成效及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乡村教师工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住房保障得到改善,医疗保障取得进展,社会保险进一步规范,生活补助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乡村教师整体职业期待正在提升。在正视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意识到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从政策工具视角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命令性工具受到阻碍,报酬性工具作用有限,权威重组性工具形式单一,职能拓展性工具易被忽视,劝告性工具执行力度不足等。对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究其原因,既有内部因素的直接性影响,又有外部环境的综合性影响。深入剖析后,不难发现政策工具差异性与工具选择复杂性、政府资源有限性与政策对象需要无限性、对组织的权威性期待与低效性现实、政策环境良性需求与现实偏差性影响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冲突,进而影响着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发展中,各国都非常重视乡村教育的发展,均将其作为本国政府决策的重要领域。国外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及其保障制度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本研究在借鉴国外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乡村教育实际提出适合于本土的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策略。从政策制定到政策执行全过程进行系统阐释,分别从政策目标与工具选择、生活待遇与保障机制、责任意识与权力配置、政策宣传与环境创设、多中心治理与增强职业吸引力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汤梅梅[6](2019)在《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伤预防体系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企业完全承担责任的基本现实。政府通过实施工伤保险费率机制与职业安全健康项目,激励企业采取预防措施,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与保护职工安全健康。各国实践经验也表明了工伤预防管制已取得巨大的社会安全效益。作为劳动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一直积极致力于工伤预防管制工作,保护劳动者安全权益。2003年《工伤保险条例》的颁布标志着工伤预防、工伤待遇和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形成,并主要通过工伤保险待遇修正依靠劳动市场无法完全补偿劳动者遭受风险损失的缺陷,保障受伤工人的医疗救治与基本生活。同时,政府设置激发企业内部动力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转变企业工伤预防理念。在政府干预和企业担责的协同作用下,截至2017年底,全国总工伤事故和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6.2%和12.1%(1);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607亿元,覆盖人数达22742万人,待遇水平稳步提高(2)。然而,经济全球化、技术革新加快,激烈的企业竞争引发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以及全球变暖与频发的极端天气恶化了工作条件等,使得工伤事故率与职业患病率居高不下,我国劳动者面临的工伤风险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职业安全健康的格局正发生着改变,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被打破,大量灵活就业的劳动者被排除在保障覆盖范围之外,加之工会组织无法形成与企业、政府进行集体协商的社会力量,使得受伤工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常态下,落后和产能过剩的企业正面临兼并甚至破产危机,考验着企业支付能力。如对于正处在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阶段的企业,在无过失责任原则要求下,他们必须承担工伤事故后的伤亡劳工医疗、误工工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一系列经济费用,这必然会加重实体企业的用工成本。面对劳动安全保障不完全、企业经济负担重的双重难题,这就要求政府不能只强调工伤预防管制所带来职业工作环境改善的社会安全效益,而忽视企业经济发展。鉴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文献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工伤预防管制目标内涵应当包括在改善职业安全与健康环境的同时,又提高企业经济绩效两方面。那么工伤预防管制在理论上是否具有实现“共赢”局面的可能性?现阶段中国未实现“共赢”局面的工伤预防管制的安全效应如何?未实现“共赢”局面的工伤预防管制又如何影响企业经济绩效?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是否具有实现“共赢”局面的可能性?如何通过提高现有工伤预防管制效率,来实现“共赢”局面?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推进未来政府政策调控,实现工伤预防管制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对促进工伤预防管制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遵循从社会管制经济学理论中探索“共赢”的工伤预防管制作用机理—在现实中寻求“共赢”管制理论存在的可能性—以中国工伤预防管制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为了实现“共赢”的工伤预防管制而深化改革的逻辑思路,并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证两大核心层面展开研究。(1)理论层面。基于风险工资理论、贝克尔理论、“波特假说”理论。首先,从社会管制经济学发展脉络的视角出发,追寻政府进行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缘由。由于信息不对称,劳动者无法依靠市场机制达到最佳安全保障。为了纠正市场失灵,保护受伤工人安全权益,政府通过工伤预防管制强制要求企业承担所有责任,保障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对称的安全工作信息,以此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然而,政府实施不适宜的管制强度使得企业对工伤预防管制措施不满,引致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叠错,加重了企业经济负担。为了消除政府与企业目标的异质性,政府调整工伤预防管制力度,激发企业形成安全激励机制,并通过提升自身安全技术达到“共赢”局面。然后,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中国当下的工伤预防管制体制,从社会安全效应与经济效应两方面剖析中国管制未实现“共赢”局面的作用机理。(2)实证层面。本文通过理论机制分析发现“共赢”局面的关键是设置适宜的管制强度,引发高效率的工伤预防管制,从而激发企业安全技术创新。若管制强度设定过低,劳动者安全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若管制强度设定过高,企业则无法从工伤预防安排中获得经济效益。因此,研究选取工伤保险费率作为政府工伤预防管制强度的代理变量(1),基于分步评价的思路,先评估实施工伤预防管制已取得的安全效应水平,再对企业经济绩效评估,检验现阶段中国未实现“共赢”局面的原因是否由不适当的管制强度,引起微观经济主体安全投资行为的转变,进而导致宏观安全效应的下降。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分为8个部分,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导论。本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然后以工伤预防管制发展路径为主线,按照其理论变迁及内在逻辑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与归纳。研究显示,不合理的政府激励机制易引发道德风险,造成企业经济负担,降低了工伤预防管制效率。在政府优化管制资源的基础上,工伤预防管制激发企业安全技术创新,才是实现改善职业安全健康环境与提高企业经济绩效“共赢”局面的根本动力,并探讨了概念移植我国实现的可能性。最后给出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2章工伤预防管制的理论机制分析。本章首先清晰界定了工伤预防管制及其相关概念,并阐明其属性、特征及激励措施。然后基于风险工资理论、贝克尔理论、“波特假说”理论,探讨工伤预防管制在理论上是否具有实现“共赢”局面的可能性。最后,通过安全效应与经济效应来研究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未实现“共赢”局面的作用机理。其中:(1)中国工伤预防管制安全效应的理论研究。基于企业生产成本理论与风险期望理论,本文建立企业利润与劳动者效用同时最大化的拉格朗日函数,在库恩-塔克一阶条件下,研究发现,目前“重补偿,轻预防”的工伤保险现状与不完善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不存在以最低工伤保险待遇获得最佳安全水平的临界点;相对高管制费率,政府实行低管制费率时,提高工伤保险待遇对于降低工伤伤害率的影响程度更大;且企业道德风险的存在是造成安全效应低的主要原因。(2)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经济效应的理论研究。基于将成本价格运用于索洛剩余估算的双重生产理论,本文建立企业成本最小化模型并结合谢波德引理,在对时间求导的条件下,研究发现,目前严格管制引发企业调整用工结构以此降低用工成本,且管制引起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化与成本增长变化趋势相同。结果说明,工伤预防管制强度的变化引起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下降。第3章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变迁、现状及成因。基于将政府间接市场激励手段扩展为工伤保险待遇的事后预防和工伤保险费率的事前预防的界定基础上,本章打破了固有工伤预防演化的路径,按照事后工伤预防管制—事前工伤预防管制—完善事前工伤预防管制的逻辑,将中国工伤预防管制体制划分为四个时期。在工伤预防管制与经济发展的互动过程中,阐述了政府如何引导企业从被动转向主动预防的管制过程,并探究现有工伤预防管制低效率的成因。研究发现,参保企业在面临更加严峻的工伤风险时,道德风险突出;统筹层次低与覆盖范围窄限制了企业预防的积极性;失衡的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结构降低了企业激励动力;不精确的工伤预防激励机制无法形成企业内部动力;事前与事后工伤预防管制的脱离不利激发企业安全技术创新。造成目前偏向社会安全效益而忽略了企业自身经济发展需求的管制现状,其原因可能来自于工伤预防管制的立法、条例设置、机构设置、组织间互联性等。第4章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效率评估—基于安全效应视角。本章采用2006-2016年省级行业及地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综合工伤保险费率指标,使用门槛模型评估了工伤保险待遇对于降低工伤事故率而取得的安全效应。研究发现:政府实施低管制费率时,提高工伤保险待遇会显着降低工伤伤害率,而当管制费率超过0.15%时,安全激励系数不再显着,甚至出现负面效应。进一步分析安全效应低的内在作用机理发现,企业道德风险的存在限制了工伤保险待遇的预防作用发挥,事前名义道德风险不仅无法消除事后真实道德风险,反而加剧了企业道德风险程度。研究启示:遏制企业道德风险的根本途径是,完善工伤预防管制机制,激发企业进行安全技术创新,降低企业缴纳工伤保险费以及补偿受伤工人待遇构成的企业工伤保险成本。目前高水平的工伤保险费率抑制了企业内在安全激励动力,因而降低工伤保险费率可以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帮助企业减少劳动力损失和生产成本。如果政府降低保险费率幅度过大易扭曲企业安全投资行为;降低保险费率幅度过小,会造成工伤待遇资源的浪费。因此,适宜的工伤保险费率结合工伤保险待遇才能获得最佳安全水平。第5章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效率评估—基于经济效应视角。本章采用工业行业上市公司的企业层面数据并且使用2011年中国《工伤保险条例》的修订作为一次自然实验,在一个标准β条件收敛框架下去检验工伤预防管制对于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影响。研究发现,2007-2014年期间该修订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具有强烈的负效应,工伤预防管制对于生产效率没有滞后效应,其中国有企业相对私营和外资所有制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受这次修订的影响最大。这意味着政府实施严格管制,在改善职业安全健康环境后,可能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并降低了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延缓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研究启示:目前中国工伤预防管制强度的设定造成了政府管制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异质性,不利于企业的技术革新或引发创新力度不足。提倡完善工伤预防管制体制构建,通过费率机制、奖惩机制与管理监督体制等调整政府管制强度。一方面不仅能提高企业参保的积极性,有利于避免现实中企业逃避参保或退保的现象。另一方面,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提高其生产率。当工伤预防管制与外部经济环境形成良好互动时,可促进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可持续发展。第6章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本章首先系统梳理了166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伤预防管制模式后,发现目前主要形成了以劳动者与企业雇主充分参与的典型德国模式,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为一体的典型日本模式及联合私营与公共保障系统预防的典型美国模式。然后,通过比较分析了三个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模式的法律体系、激励机制、管理与监督体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工伤预防管制均呈现立法层次高、立法详细、可操作性强和动态及时调整的特点;外部干预结合内部激励构成了科学的工伤预防管制激励机制;工伤预防管制绩效评估建立在社会安全效应与经济效应分析之上,并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伤预防项目、工伤保险费率与工伤保险待遇等进行全面评估;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定位清晰、高自主程度及执法严格构成了统一的工伤预防监管体制。研究启示:重视工伤预防是高效率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前提条件,而完善的工伤预防管制立法是高效率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运行基础;科学的工伤预防管制激励机制是高效率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关键核心,是引发企业、政府、劳动者“共赢”局面的必要条件;工伤预防的绩效评估反映工伤预防管制政策运行问题,帮助并提高政府工伤预防管制效率,缩短达到企业、政府、劳动者“共赢”局面的进程;统一的工伤预防监管体制是高效率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保障,是达到企业、政府、劳动者“共赢”局面的坚实基础。第7章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路径优化。为了达到“共赢”工伤预防管制制度,本文在借鉴典型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力求系统地将广泛且复杂影响工伤预防管制强度的因素,归纳并整合在政府管制机制的设置之内进行综合考虑。在构建一个三维立体概念框架下,本文给出如下建议:第一,政府转变工伤预防管制理念,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意愿、机会与能力,工伤预防管制引发企业全新安全技术创新,以及劳动者充分参与是实现“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目标的前置条件;第二,通过健全工伤预防管制立法、整合组织机构、精确设置工伤预防激励机制与强化工伤预防管制监督体制是实现“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目标的基础设置;第三,通过动态调整劳动者职业安全权益,平衡不同规模企业的内部激励动力,强化宏观、中观、微观管制主体责任及营造良好的工伤预防管制外部环境措施,是实现“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目标的后置保障。第8章研究结论及展望,概括全文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1)研究内容创新:本文提出工伤保险待遇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补偿受伤劳动者损失的收入再分配作用,且具有预防事故的安全激励作用。将工伤保险待遇的激励作用纳入工伤预防中,以此区分事前与事后工伤预防管制,拓展了工伤预防管制内涵。基于“波特假说”理论,本文进一步提出工伤预防管制应当在改善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的同时提高企业生产力,深化了工伤预防管制目标。为了实现“共赢”的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目标,政府应充分利用以降低费率使得企业获得短期利益的契机,实现以创新驱动的工伤预防管制模式的转变。因此,本文丰富和拓展了工伤预防管制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边界。(2)研究视角创新:本文首先从政府管制的宏观效应出发,论证了安全效率低的内在作用机理,发现企业道德风险的存在限制了工伤预防管制作用的发挥。然后,基于微观经济活动层面,刻画了保护人力资本安全减少工伤伤害的预防管制与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关系,发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因管制政策的实行而降低,且短期内又无法通过安全技术创新内部化其缴纳工伤保险费与补偿受伤工人待遇构成的工伤保险成本,是扭曲企业安全投资行为的根本原因,最终造成了工伤预防管制的安全效应与经济效应的双重负面局面。在结合宏微观研究基础上,通过构建三维立体概念框架,系统讨论了实现“共赢”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前置条件、基础设置及后置措施的优化路径,以期精确调整工伤预防管制的激励机制,推动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达到在充分保障劳动者安全的同时,促进企业经济健康与持续发展的目的。(3)研究方法创新:第一,衡量工伤预防管制的安全效应。既有相关文献主要基于企业规模越大工伤保险费率越高的假设而展开研究。然而,实践中工伤伤害率会随着政府管制程度呈现非线性关系及区间效应,若遗漏某种企业规模或保险费率情形下的工伤保险待遇的安全效应,会造成估计结果偏误。因此,为了修正以企业规模作为管制费率代理变量的假设缺陷,本文作了进一步拓展,以中国各省区不同行业的工伤保险费率构建综合保险费率指标,并按照数据本身的特征采用门槛模型自动划分样本。第二,衡量工伤预防管制的经济效应。成本-收益法是评估工伤预防管制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最佳选择。然而,工伤预防管制的成本与收益测量值在实践中一般难以直接获得,且测算选取指标也可能存在遗漏或偏差。因此,本文选用双重差分模型克服成本-收益法中遗漏变量和不利因果关系的缺陷。进一步,为了精确评估工伤预防管制对于微观经济绩效的影响,将企业间生产率呈现?条件收敛的趋势纳入其中,重新构造了双重差分模型。

冯建中[7](2019)在《海上人命救助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海上人命救助法律制度是一项建立在自然法理论之上、兼具公法和私法性质的特殊海事法律制度。本文在研究国内外海上人命救助法律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从海上人命救助的范畴和法律属性入手,对海上人命救助的公法和私法领域中涉及的理论争议、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系统阐述了国家主管机关在海上人命救助中对包括专业救助力量、涉海执法部门和军事力量、社会救助力量、船长船员在内的各类救助人以及被救助人进行统一组织、协调、指挥所形成的行政法律关系和救助人、被救助人在救助中作为平等主体所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分析了海上人命救助人违反救助义务可能产生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研究了国际海上人命救助中救助国与沿海国在指挥救助时可能产生的协调权竞合和冲突等热点问题,为海上人命救助公法和私法立体多元化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我国海上人命救助的相关立法提供理论基础和价值判断。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海上人命救助的范畴和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比国内外学者对海上人命救助的认识,从其法律概念和技术概念“一身二任”的特点入手,对其意涵进行了界定,阐释了海上人命救助的范畴及其法定性、公益性、无偿性和优先性等特征,对学界关于海上人命救助性质的认识进行评析,提出了海上人命救助公法性和私法性的双重属性,论证了海上人命救助建立的自然法理论基础。第二章对海上人命救助主体制度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了我国海上人命救助的主管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责边界,系统地研究了由政府专业救助力量、涉海执法部门和军事力量、社会救助力量、船长船员等构成的我国救助人谱系,对在海上人命救助中作用日益彰显的志愿者等社会救助力量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三章研究了海上人命救助的公法规制问题。本章运用公共行政理论,对各沿海国在海上人命救助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模式以及政府部门与其他组织间协调模式进行了剖析,研究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背景下缔约国、沿海国、人道主义救援国等相关国家的权利及其产生的竞合和冲突等问题,并对此提出调和应对解决方案。对政府主管机关、专业救助人、船长船员等不履行法定救助义务所应承担的公法上的责任进行了研究。第四章研究了海上人命救助民事权益保障制度。本章在分析了作为平等主体的救助人和被救助人在海上人命救助中民事权益权源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救助人的海上人命救助酬金请求权和损害赔偿责任,研究了海上人命救助酬金请求权的构成及法律性质,通过分析学界关于海上人命救助酬金的争议特别是从“否定说”向“相对肯定说”的转变过程,研究酬金的评估、核定标准,同时提出通过建立保险、基金机制和政府拨款等建立海上人命救助费用补偿机制的建议。重点阐述了救助人对被救助人的损害赔偿责任请求权基础、归责原则和赔偿数额确定等问题。第五章提出完善我国海上人命救助立法的建议。本章在对我国现行海上人命救助立法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提出采取体系化立法模式、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互为补充、纳入及转化国际公约等方式完善我国海上人命救助立法的基本思路,以及完善国家海上人命救助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救助人法律地位及酬金请求权、合理确定救助人救助酬金数额、建立人命救助费用补偿机制、规范救助人的法律责任等完善立法的具体路径,并就完善我国海上人命救助国际合作制度问题提出了建议。

高康[8](2019)在《红柳林煤矿精细化管理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是煤炭企业效益不断提升的重要措施之一。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是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陕煤红柳林煤矿的精细化管理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分析红柳林煤矿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首先对红柳林煤矿精细化管理进行了方案设计,构建了红柳林煤矿过程控制精细化管理模式,包含6个方面精细化管理内容,分别是:过程系统精细化控制、过程节点精细化控制、过程程序精细化控制、过程流程精细化控制、过程岗位精细化控制和过程创新精细化控制;进一步提出了红柳林煤矿精细化管理实施保障体系,分别是过程精细化管理支撑体系和过程精细化管理技术体系,其中,过程精细化管理支撑体系包含“心·Xin”文化体系,团队素质提升体系,“三维”责任落实体系,制度保障体系,标准体系,内部市场化体系,绩效考核体系,管理信息化体系等;过程精细化管理技术体系包含机环双检技术、人机工程学、“定置、编码、标识、看板”四项技术、“5E”全生命周期管理、工程心理学、价值工程技术、系统分析技术等。通过对神木陕煤红柳林煤矿精细化管理的研究和总结,进一步提升了红柳林煤矿的管理水平,也为其他煤矿企业的管理提供了有益经验。

张昕元[9](2019)在《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诉讼是权利保障的最后一道屏障,而诉讼又必然会产生成本。商事诉讼多为财产类案件,标的额通常较大,按照修改后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规定,标的额为130万以上的财产类诉讼案件,受理费用反增不减(标的额为130.25万元的案件,按照新旧收费标准,受理费用均为16522.5元,以此为界,标的额在其下的受理费用较旧标准减少,标的额在其上的受理费用较旧标准增加),并且在“败诉方承担诉讼费用”的规则下,本身就风险颇高的商事诉讼的败诉方还要承担对方的诉讼费用;同时,商事诉讼的律师费用普遍较高,某种程度上超过了诉讼费用,更是加重了当事人的诉讼压力。对于经济实力雄厚的商事主体来说,诉讼支出也许并非负担,但对于一般的商事主体,特别是成长中的中小企业来说,诉讼支出可能会使其变得经济拮据,而具有扶贫济弱性质的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又很难覆盖到这些商事主体。所以,亟待找出一条解决其诉讼成本问题的途径。从澳大利亚兴起的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制度的出现为商事主体摆脱诉讼成本负担指明了道路。在“互联网+法律+金融”模式正如火如荼开展之际,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作为一种法律和资本相融合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商事主体解决资金问题,还能够探索出新型的投资市场与法律市场,实有一举两得之效。本文从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的发展现状与诉讼实践出发,总结域外制度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为制度的引入提供理论支持与改进措施,希望能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制度。本文第一章从微观角度入手,分别对第三方诉讼融资的含义以及商事诉讼融资的运作程序进行了梳理,为接下来的研究做好铺垫。第二章主要研究的是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制度的发展沿革与域外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制度能在域外产生的条件与发展现状,并分析借鉴有关经验。第三章研究了制度引入我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问题。首先以我国几则较为典型的商事诉讼融资案件为例,介绍我国目前的商事诉讼融资公司开展的业务领域与状况,然后从我国目前商事主体的成本负担重、费用转嫁机制需要完善以及良好的金融环境等角度分析了我国引入相关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四章主要研究的是制度引入的完善。首先分析了制度引入存在的障碍,运用现有视角与将来视角,发现制度引入过程中存在立法空白、可能产生诉权滥用、投资人控制诉讼以及律师职业伦理受到冲击的问题,其次是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引入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制度需要在哪些领域做出完善,为制度的发展提供自己的建议。

张瑞[10](2019)在《肖家洼煤矿双控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煤矿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安全水平显着提高,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已降低至0.1以下。但煤矿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要从根本上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现状、预防煤矿事故发生,依旧任重而道远。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体系可以遏制煤矿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生产。本文基于风险评价和隐患排查的基础方法和理论,结合肖家洼煤矿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肖家洼煤矿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利用煤矿现有的安全综合化信息系统进行了现场应用,并对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主要成果如下:(1)分析风险和隐患的相关理论结合肖家洼煤矿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肖家洼煤矿风险管控组织机构和隐患排查组织机构;利用工作任务分析法和事故致因机理法对整个煤矿进行危险源辨识,根据风险矩阵法对危险源进行评估分级。发现肖家洼煤矿共涉及危险源2876项;1214道作业工序中涉及261项风险点,其中重大风险点11项,较大风险点86项,一般风险点147项,低风险点17项,同时绘制了矿井风险分布图,对不同等级风险实行分级管控;风险分级和分级管控整个过程遵循PDCA循环模式;(2)按照人-机-环-管分类原则,利用现场调研分析的方法和理论分析法建立了肖家洼煤矿从业人员类隐患排查数据库、设备设施类隐患排查数据库、作业场所类隐患排查数据库和安全管理类隐患排查数据库。经排查,肖家洼煤矿存在两项重大事故隐患分别是:无采矿许可证和无安全生产许可证,对隐患实行分级治理,同时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整个隐患排查治理过程遵循LOEPC隐患预控管理模式;(3)利用肖家洼煤矿安全综合信息化系统,将双控体系应用到煤矿生产系统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发现煤矿双控体系的应用可以实现煤矿企业对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的动态管控,减少煤矿事故发生,实现煤矿安全生产。通过建立肖家洼煤矿双控体系,可以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同时减少一般和低风险等级事故发生的频率来提高安全水平,便于监督管理和储存相关资料,显着提高煤矿安全管理的效率。本文对同类型矿井建立和应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工伤保险与职业安全卫生监察的有机结合——介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工伤保险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伤保险与职业安全卫生监察的有机结合——介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工伤保险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2)《迈尔百货公司2018年度报告》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1.3 Organization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2 Selection of Parallel Texts
    2.3 Translation Process
    2.4 Proofreading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2 Applicability of the Theory to the Text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4.1 Functional Equivalence of Diagrams
        4.1.1 Features of Diagrams
        4.1.2 Translation of Diagrams
    4.2 Lexical Functional Equivalence
        4.2.1 Choice of Word Meaning
        4.2.2 Shift of Part of Speech
    4.3 Syntactical Functional Equivalence
        4.3.1 Translation of Headings
        4.3.2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with Passive Voice
        4.3.3 Sentence Structure Adjustment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A Termbase
Appendix B Source Text
Appendix C Target Text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发达国家农业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外农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
    1.1 总体情况
    1.2 农业安全管理经验
        1.2.1 成熟的法律法规支撑
        1.2.2 较广泛的监管覆盖对象
        1.2.3 多重的综合监督管理
        1.2.4 丰富的安全科研教育
    1.3 存在的主要困境
        1.3.1 基础工作条件存在隐患
        1.3.2 非雇员缺乏有效监管
        1.3.3 监管机制仍有缺项
        1.3.4 监管体制条线化严重
2 我国农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概况
    2.1 总体情况
    2.2 我国农业安全主要问题
        2.2.1 法律法规标准存在短板
        2.2.2 监管范围和职能仍有模糊
        2.2.3 基础性关键风险管控薄弱
        2.2.4 宣教培训方式与效果欠佳
3 国外农业安全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3.1 进一步完善法规标准体系
    3.2 健全监管体制机制
    3.3 加强基础水平提升
    3.4 促进有效宣教培训
    3.5 推动广泛社会参与
4 结论

(4)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工会权利保障研究 ——以上海市物流怏递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的评析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新就业形态
        (二)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
        (三)物流快递员
        (四)劳动者的工会权利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劳权理论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三)工会理论
    五、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六、本文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创新
        (二)研究方法创新
第二章 上海市物流快递员群体现状及其工会权利保障政策
    一、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群体现状
        (一)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总体情况
        (二)新就业形态下我国以及上海市物流快递员的情况
    二、上海市物流快递员工会权利保障的政策
        (一)相关法律规定
        (二)相关政策文件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物流快递员工会权利保障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指标的构建
        (一)指标生成的依据
        (二)调查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三)调查指标体系的确定
    二、调查工具的设计
        (一)问卷设计
        (二)访谈提纲设计
    三、抽样方法的设计
    四、调查方案的实施
        (一)调查问卷的实施情况
        (二)访谈提纲的实施情况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物流快递员工会权利保障的调查分析
    一、样本基本信息汇总分析
    二、样本工会权利保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样本工会权利保障的单变量描述统计分析
        (二)样本工会权利保障的双变量描述统计分析
    三、样本工会权利保障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二)变量选取
        (三)样本劳权认知与保障情况描述
        (四)回归结果分析
    四、样本调查的基本结论
        (一)样本群体基本情况的调查结论
        (二)样本群体工会权利保障情况的调查结论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物流快递员工会权利保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上海市物流快递员工会权利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快递员对工会权利保障的认知度低
        (二)快递员的工会权利保障度低
        (三)快递员参与工会的积极性不高
    二、上海市物流快递员工会权利保障问题的成因
        (一)现有法律和政策的局限性
        (二)特殊的行业性质,快递末端不规范
        (三)快递员的个体特征及职业特点影响工会权利保障实现
        (四)工会维权与服务的基本职责尚未充分发挥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完善上海市物流快递员工会权利保障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上海市物流快递员工会权利保障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性原则
        (二)特殊性原则
        (三)实效性原则
    二、完善上海市物流快递员的工会权利保障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快递员对工会权利保障意识
        (三)完善快递工会建设,推进快递员工会权利保障的实现
    三、完善上海市物流快递员工会权利保障具体建议的可行性分析
        (一)快递员加入工会具有潜在的较大需求
        (二)具备良好的实验基地
        (三)具有一定的经费支持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之处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致谢

(5)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研究 ——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历史发展
        (二)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研究综述
        (三)相关政策工具研究综述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三、核心概念
        (一)乡村教师
        (二)生活待遇
        (三)政策工具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
        (一)文本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系统分析法
    六、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
        (二)不足
第一章 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目标及体系
    一、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目标
        (一)改善乡村教师生活困境
        (二)激发乡村教师工作热情
        (三)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二、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体系
        (一)生活补助政策体系
        (二)住房保障政策体系
        (三)社会保险政策体系
        (四)医疗保障政策体系
第二章 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工具选择及使用
    一、政策工具的分类及选择
    二、麦克唐纳尔政策工具分类及其解析
        (一)命令性工具
        (二)报酬性工具
        (三)职能拓展性工具
        (四)权威重组性工具
        (五)劝告性工具
    三、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工具选择偏向
        (一)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文本的选定
        (二)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二维分析框架
        (三)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工具编码及分析
    四、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工具使用特点
        (一)倾向于政府的行政命令
        (二)侧重于多重路径的教育投入
        (三)着眼于政策工具的短期效益
        (四)依赖于系统内部资源调配
第三章 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成效及问题
    一、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调查样本选择
    二、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的成效
        (一)乡村教师工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
        (二)乡村教师住房保障得到改善
        (三)乡村教师医疗保障取得进展
        (四)乡村教师社会保险进一步规范
        (五)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范围不断扩大
        (六)乡村教师整体职业期待正在提升
    三、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的现存问题
        (一)命令性工具在政策执行中权威受阻
        (二)报酬性工具在政策执行中作用有限
        (三)权威重组性工具在政策执行中形式单一
        (四)职能拓展性工具在政策执行中易被忽视
        (五)劝告性工具在政策执行中力度不足
        (六)对政策执行的总体评价
第四章 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政策工具差异性与工具选择复杂性的冲突
        (一)对政策工具属性的认识存在现实偏差
        (二)难以规避政策利益相关者主观选择的倾向性
    二、政府资源有限性与政策对象需要无限性的冲突
        (一)乡村教师住房保障供给不足
        (二)乡村教师社会保险意识不强
    三、对组织的权威性期待与低效性现实的冲突
        (一)中央政府责任划分不到位
        (二)地方政府执行力度不够
        (三)学校参与动力不足
    四、政策环境良性需求与现实偏差性影响的冲突
        (一)政策执行环境良性互动不足
        (二)政策信息传递时效性不强
第五章 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的改进建议
    一、他山之石,借鉴国际共识
        (一)国外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特点
        (二)国外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对我国的启示
    二、明确政策目标,科学选择政策工具
        (一)准确把握政策问题的实质
        (二)全面分析政策工具的影响因素
        (三)注重政策工具的优化组合
    三、提高生活待遇,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一)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
        (二)改革乡村教师住房保障制度
        (三)规范乡村教师社会保险制度
        (四)健全乡村教师医疗保障制度
    四、增强责任意识,均衡配置组织权力
        (一)以责任上移凸显中央政府的领导力
        (二)以责任分担增强地方政府的执行力
        (三)以责任下移提升学校自身的行动力
    五、注重政策宣传,创设良性政策信息舆论环境
        (一)确保公正以增强政策信息的透明度
        (二)规范引导以创设良性的政策舆论环境
    六、倡导多中心治理,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一)注重乡村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二)强化乡村教师职业发展的动态监管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情况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2 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情况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3 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情况访谈提纲(学校领导)
    附录4 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情况访谈提纲(教育部门主管领导)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及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2.工伤预防管制的理论机制分析
    2.1 工伤预防管制的理论分析基础
        2.1.1 工伤预防管制的相关概念界定
        2.1.2 工伤预防管制的属性及其特征
        2.1.3 工伤预防管制的激励措施
    2.2 工伤预防管制引发“共赢”局面的逻辑演化
        2.2.1 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美好愿景
        2.2.2 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设定困境
        2.2.3 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机制调整
    2.3 现阶段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作用机理
        2.3.1 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安全效应
        2.3.2 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经济效应
    2.4 本章小结
3.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变迁、现状及成因
    3.1 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变迁
        3.1.1 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萌发期
        3.1.2 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确定期
        3.1.3 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调整期
        3.1.4 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完善期
    3.2 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现状
        3.2.1 工伤事故与职业病现状
        3.2.2 工伤保险基金运行现状
        3.2.3 工伤保险费率机制现状
        3.2.4 工伤预防管理体制现状
        3.2.5 试点地区的工伤预防现状
    3.3 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主要问题
        3.3.1 工伤风险严峻,道德风险突出
        3.3.2 失衡的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结构
        3.3.3 不精确的事前工伤预防激励机制设置
        3.3.4 脱离的事前与事后工伤预防管制
    3.4 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问题成因
        3.4.1 不完备的工伤预防管制立法
        3.4.2 不科学的工伤预防管制组织设置
        3.4.3 不适宜的工伤预防管制实施力度
        3.4.4 单一的工伤预防管制效率评估
    3.5 本章小结
4.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效率评估——基于安全效应视角
    4.1 门槛模型构建
        4.1.1 门槛模型选择依据
        4.1.2 门槛值选择
        4.1.3 门槛回归具体模型
    4.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4.2.1 变量选择
        4.2.2 数据来源与分析
    4.3 预期待遇的安全效应实证分析
        4.3.1 1%管制强度下预期待遇的安全效应
        4.3.2 0.9%管制强度下预期待遇的安全效应
        4.3.3 0.75%管制强度下预期待遇的安全效应
        4.3.4 不同管制强度下预期待遇的安全效应比较
    4.4 实际待遇的安全效应实证分析
        4.4.1 1%管制强度下实际待遇的安全效应
        4.4.2 0.9%管制强度下实际待遇的安全效应
        4.4.3 0.75%管制强度下实际待遇的安全效应
        4.4.4 不同管制强度下预期与实际待遇的安全效应比较
    4.5 低安全效应的内在作用机理
        4.5.1 机理分析与模型构建
        4.5.2 低安全效应的估计方法
        4.5.3 企业事前与事后道德风险的边际弹性
    4.6 本章小结
5.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效率评估——基于经济效应视角
    5.1 双重差分模型构造
        5.1.1 双重差分模型选择依据
        5.1.2 双重差分基本模型
        5.1.3 微观经济全要素生产率趋势
        5.1.4 重新构造双重差分模型
    5.2 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5.2.1 TFP测算方法选择
        5.2.2 状态空间具体模型
    5.3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5.3.1 数据来源
        5.3.2 变量选择
        5.3.3 变量统计描述
    5.4 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5.4.1 自然实验性质的检验结果
        5.4.2 1%管制强度下模型估计结果
        5.4.3 1%管制强度下的滞后效应
        5.4.4 0.9%管制强度下模型估计结果
        5.4.5 0.9%管制强度下的滞后效应
        5.4.6 不同工伤预防管制强度下经济效应比较
    5.5 稳定性检验
        5.5.1 不同体制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趋势
        5.5.2 剔除人力资本的全要素生产率趋势
    5.6 本章小结
6.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6.1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模式
        6.1.1 工伤预防管制的背景
        6.1.2 工伤预防管制模式的类型
    6.2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的法律体系
        6.2.1 “完全政府”工伤预防管制法律体系
        6.2.2 “自我”工伤预防管制法律体系
        6.2.3 “协同”工伤预防管制法律体系
    6.3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的激励机制
        6.3.1 工伤保险待遇机制及其激励效应
        6.3.2 工伤预防项目及其激励效应
        6.3.3 工伤保险费率机制及其激励效应
    6.4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的管理体系
        6.4.1 “民主自治式”工伤预防管制的管理体系
        6.4.2 “偏重政府主导式”工伤预防管制的管理体系
        6.4.3 “完全政府主导式”工伤预防管制的管理体系
    6.5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的监督体系
        6.5.1 绩效评估作为工伤预防管制的监督依据
        6.5.2 奖惩机制作为工伤预防管制的监督手段
        6.5.3 制衡机制作为工伤预防管制的监督力量
    6.6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经验与借鉴
        6.6.1 高度重视工伤预防管制
        6.6.2 完善的工伤预防管制立法
        6.6.3 科学的工伤预防管制激励机制
        6.6.4 全面的工伤预防管制绩效评估
        6.6.5 统一的工伤预防管制监管体制
    6.7 本章小结
7.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路径优化
    7.1 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三维立体概念框架
        7.1.1 工伤预防管制具有时间维度
        7.1.2 工伤预防管制具有管理层次维度
        7.1.3 工伤预防管制具有事故因素维度
        7.1.4 工伤预防管制具有双重管制方向
    7.2 “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前置条件
        7.2.1 政府转变工伤预防管制理念
        7.2.2 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意愿、机会与能力
        7.2.3 工伤预防管制引发企业全新技术创新
        7.2.4 劳动者充分参与工伤预防管制
    7.3 “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基础设置
        7.3.1 健全工伤预防管制立法
        7.3.2 整合工伤预防管制组织结构
        7.3.3 精确设置工伤预防管制激励机制
        7.3.4 强化工伤预防管制监督体制
    7.4 “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后置保障
        7.4.1 动态调整劳动者职业安全权益
        7.4.2 平衡不同规模企业的内部激励动力
        7.4.3 强化宏观、中观、微观管制主体责任
        7.4.4 营造良好的工伤预防管制外部环境
    7.5 本章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海上人命救助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海上人命救助的范畴和基本理论
    第一节 海上人命救助的界定
        一、海上人命救助解析
        二、海上人命救助的内涵及外延
        三、海上人命救助的特征
        四、相近概念比较
    第二节 海上人命救助的性质
        一、海上人命救助性质的不同认识及评析
        二、海上人命救助的性质分析
    第三节 海上人命救助制度的自然法分析
        一、自然法理论对生命权平等保护的探讨
        二、自然法理论影响下海上人命救助义务的确立
    第四节 海上人命救助国际立法
        一、国际公约及其发展
        二、海上人命救助国际立法发展趋势带来研究的新视角
第二章 海上人命救助主体制度
    第一节 我国海上人命救助主管机关与救助人
        一、我国海上人命救助主管机关
        二、我国海上人命救助的救助人谱系
    第二节 海上人命救助的专业救助人
        一、专业救助人的界定
        二、专业救助人的法律资格
        三、专业救助人的法律地位
    第三节 海上人命救助的社会救助力量
        一、互益性社会组织
        二、海上人命救助志愿者
第三章 海上人命救助的公法规制
    第一节 海上人命救助行政管理体制
        一、海上人命救助协调组织模式
        二、我国海上人命救助的行政管理模式
        三、我国海上人命救助的协调机制
    第二节 海上人命救助国际协调制度
        一、救助国协调权的权源
        二、救助国协调权的竞合
        三、救助国协调权竞合下的冲突
        四、救助国协调权冲突的调和与应对
    第三节 海上人命救助人的刑事责任
        一、刑事责任的立法规定
        二、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三、刑事责任的司法实践
    第四节 海上人命救助人的行政责任
        一、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二、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的衔接
第四章 海上人命救助民事权益保障制度
    第一节 海上人命救助民事权益法律保障的基础
        一、救助人与被救助人基本的权利义务
        二、救助人权利义务的不对称性
        三、救助人权利义务不对称性的平衡
    第二节 海上人命救助酬金请求权
        一、关于海上人命救助酬金的争议
        二、海上人命救助酬金请求权的构成及法律性质
        三、海上人命救助酬金的评估及核定
        四、海上人命救助费用补偿机制
    第三节 海上人命救助人民事责任和损害赔偿
        一、救助人法律责任的基本特征
        二、救助人民事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三、救助人民事法律责任的免除
        四、海上人命救助人的损害赔偿责任
第五章 我国海上人命救助的立法及完善
    第一节 我国现有海上人命救助的立法分析
        一、现有立法及相关规定
        二、对现有立法规定的分析
        三、现有立法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完善我国海上人命救助法律制度的基本思路
        一、采取体系化立法模式
        二、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三、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互为补充
        四、纳入及转化国际公约的规定
    第三节 完善我国海上人命救助法律制度的具体路径
        一、完善国家海上人命救助行政管理体制
        二、完善救助人法律地位及酬金请求权
        三、合理确定救助人救助酬金的数额
        四、建立海上人命救助费用补偿机制
        五、规范海上人命救助中救助人的法律责任
    第四节 我国海上人命救助国际合作制度完善
        一、国际合作的制度基础
        二、完善国际合作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8)红柳林煤矿精细化管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煤矿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理论
    2.1 精细化管理理论
        2.1.1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2.1.2 精细化管理的内容
        2.1.3 精细化管理的主要任务
    2.2 煤矿安全管理理论
        2.2.1 事故致因理论
        2.2.2 戴明循环
        2.2.3 安全目标管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红柳林煤矿管理现状分析
    3.1 陕煤红柳林煤矿概况
    3.2 陕煤红柳林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2.1 陕煤红柳林煤矿安全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确定
        3.2.2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3.2.3 陕煤红柳林煤矿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3.3 陕煤红柳林煤矿安全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3.3.1 认识和重视不够
        3.3.2 控制和执行不严
        3.3.3 管理和贯彻不力
        3.3.4 员工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3.4 红柳林煤矿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3.5 本章小结
4 红柳林煤矿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4.1 红柳林煤矿精细化管理模式设计
    4.2 红柳林煤矿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管控要素
    4.3 红柳林煤矿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管控原则
    4.4 红柳林煤矿过程控制精细化管理内容
        4.4.1 过程系统精细化控制
        4.4.2 过程节点精细化控制
        4.4.3 过程流程精细化控制
        4.4.4 过程岗位精细化控制
        4.4.5 过程创新精细化控制
    4.5 本章小结
5 红柳林煤矿精细化管理实施保障体系
    5.1 红柳林煤矿精细化管理保障体系设计
    5.2 红柳林煤矿精细化管理支撑体系
        5.2.1 “心·Xin”文化体系
        5.2.2 团队素质提升体系
        5.2.3 责任落实体系
        5.2.4 制度保障体系
        5.2.5 标准体系
        5.2.6 内部市场化体系
        5.2.7 绩效考核体系
        5.2.8 管理信息化体系
    5.3 红柳林煤矿精细化管理技术体系
        5.3.1 机环双检技术
        5.3.2 人机工程优化技术
        5.3.3 四项技术
        5.3.4 “5E”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
        5.3.5 工程心理学技术
        5.3.6 价值工程技术
        5.3.7 系统分析技术
    5.4 红柳林煤矿过程精细化管理实施效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制度概述
    第一节 第三方诉讼融资的含义
        一、第三方诉讼融资的定义
        二、第三方诉讼融资的法律关系
        三、第三方诉讼融资在商事诉讼中的适用
    第二节 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的程序
        一、融资协议签订前的评估
        二、融资协议订立后的履行
第二章 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制度的域外借鉴
    第一节 制度产生的条件
        一、中间阶层成为“权利贫困者”
        二、诉讼风险的存在与管控可能
        三、商事诉讼的特殊性
    第二节 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的发展
        一、澳大利亚
        二、英国
        三、美国
        四、总结
    第三节 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发展
        一、德国
        二、其他大陆法系国家
        三、总结
    第四节 域外制度发展之比较与启示
        一、域外制度发展之比较
        二、域外制度发展之启示
第三章 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制度本土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 我国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发展现状
        一、案例一(股权转让纠纷)
        二、案例二(债权转让纠纷)
        三、案例三(买卖合同纠纷)
        四、案例四(专利侵权纠纷)
    第二节 本土化的必要性
        一、当前我国商事主体诉讼成本负担重
        二、我国诉讼成本负担、救济与转嫁机制需要完善
    第三节 本土化的可行性
        一、诉讼成本可预测
        二、诉讼程序可控
        三、存在良好的金融环境
        四、法律服务职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四章 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制度构建的完善
    第一节 制度构建的障碍
        一、立法存在空白
        二、投资人控制诉讼
        三、存在执行难题
    第二节 制度构建的相关建议
        一、将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纳入立法
        二、完善监管机制
        三、加强行业自治组织的引导
        四、强化内部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10)肖家洼煤矿双控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及不足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矿井概况及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2.1 肖家洼煤矿开采条件及自然灾害情况
    2.2 肖家洼煤矿安全管理现状
    2.3 本章小结
3 肖家洼煤矿风险分析及分级管理
    3.1 风险相关理论
    3.2 肖家洼煤矿风险分级管控组织机构
    3.3 肖家洼煤矿风险分级
    3.4 肖家洼煤矿风险管控
    3.5 本章小结
4 肖家洼煤矿隐患排查体系建立
    4.1 隐患基础理论
    4.2 肖家洼煤矿隐患排查组织机构
    4.3 肖家洼煤矿隐患排查流程
    4.4 肖家洼煤矿隐患排查数据库
    4.5 肖家洼煤矿隐患治理
    4.6 本章小结
5 肖家洼煤矿双控体系应用研究
    5.1 系统说明
    5.2 应用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工伤保险与职业安全卫生监察的有机结合——介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工伤保险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全生产管理协议研究[D]. 曹城. 天津工业大学, 2020
  • [2]《迈尔百货公司2018年度报告》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欣苁. 山东大学, 2020(11)
  • [3]发达国家农业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 李一奇,曾明荣. 安全, 2020(05)
  • [4]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工会权利保障研究 ——以上海市物流怏递员为例[D]. 朱婉芬.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研究 ——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D]. 李宁.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研究[D]. 汤梅梅.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0)
  • [7]海上人命救助法律制度研究[D]. 冯建中.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8]红柳林煤矿精细化管理应用研究[D]. 高康.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9]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制度研究[D]. 张昕元.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10]肖家洼煤矿双控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 张瑞.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工伤保险与职业安全健康检查的有机结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工伤保险制度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