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螺钉颌间固定的临床应用

快速螺钉颌间固定的临床应用

一、快速螺钉颌间固定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杰[1](2021)在《生理性支抗控制理念在舌侧矫治中对支抗磨牙作用的有限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在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阶段,生理性支抗控制理念应用在舌侧矫治技术中对支抗磨牙的作用。方法:根据CBCT建立上颌右侧第一磨牙、牙周膜、牙槽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PASS矫治器及MBT矫治器数据,建立XBT颊面管及MBT颊面管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将模型分为轴倾度为0°的MBT组模型和轴倾度为-7°的PASS组模型,模拟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阶段在颊侧、舌侧分别加载100g,150g,200g滑动内收力以及颊、舌侧同时加载50g,75g,100g滑动内收力,分析不同加力模式下上颌右侧第一磨牙的位移和牙周膜应力。结果:不同工况中支抗磨牙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旋转、倾斜、压低和伸长移动,随着力值增大,这些位移趋势也随之增大;颊、舌侧同时加力时,支抗磨牙的近中向位移小于其他两组;同种加力模式下,PASS组的近中向位移小于MBT组;单纯舌侧加力时牙周膜最大初始等效应力小于其他两组,PASS组在颊侧加力时牙周膜最大初始等效应力大于MBT组,但在舌侧及颊舌侧加力时小于MBT组。结论:生理性支抗控制理念应用于舌侧矫治中有更好的矢状向支抗控制和垂直向控制,支抗磨牙所受到的牙周膜最大初始等效应力也更小,但需要注意转矩和旋转的控制。

何伟[2](2020)在《两种常用内固定方法在成人髁突囊内A型骨折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微型钛板及长螺钉这两种常用内固定方法在成人下颌骨髁突囊内A型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对2017年1月-2019年5月,安医大一附院和二附院共60例单侧成人下颌骨髁突囊内A形骨折的患者,经耳屏前小切口入路行髁突内固定术。其中使用长螺钉复位固定的病人有32个,微型钛板复位固定的病人有28个。手术治疗后1、3、6个月,复查病人的开口情况,咬合情况,是否出现关节区疼痛以及术后三维CT,记录髁突解剖复位与吸收情况,评价两种内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无论是采用长螺钉还是微型钛板固定下颌骨髁突囊内A型骨折,都能够使病人恢复到正常的咬合和开口度,基本使髁状突达到解剖学复位,但在减少关节区压痛方面,使用长螺钉固定的患者在术后第1个月复诊时对比微型钛板内固定的患者,效果明显,差异具有显着性,第3个月、6个月复诊时,使用长螺钉复位固定的病人下颌骨髁状突吸收情况要优于微钛板固定的病人,差别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同时,使用长螺钉固定的手术时间在110min-135min,使用微型钛板固定手术时间在145min-160min。结论长螺钉及微钛板对髁突囊内A型骨折固定效果肯定,使用长螺钉固定的患者相对于微型钛板固定的患者可以早期改善患者关节区压痛,减少下颌骨髁状突的吸收,缩短手术时间。

范娟,林阳阳[3](2019)在《双颌手术中数字化导板辅助定位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牙颌面畸形患者对面部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对良好咬功能的追求,使正颌手术的治疗方式已被大多数患者所接受。但在实际手术操作过程中,只有对移动后的骨段行精准定位,才能获得与术前设计相一致的效果。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3D打印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数字化导板以其准确性与高效性被应用于临床中。现就数字化导板辅助定位技术在双颌手术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以期为术者在术前选择合适的导板设计思路、术中实现准确快速定位、术后达到预期目标、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陈旭卓,毛懿,郑吉驷,姜闻博,张善勇,陈科,杨驰[4](2019)在《国产个性化金属高分子一体式全颞下颌关节假体的临床初步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介绍金属高分子一体式全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假体临床应用的标准化流程,并评估假体植入的精确性和临床效果。方法·纳入8名患有终末期TMJ疾病需要接受全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前获取患者的颅颌面CT数据,导入Mimics 18.0软件中设计个性化假体及数字化导板。分别利用3D打印、搅拌摩擦焊接(friction spot welding,FSW)和计算机辅助加工(computer-aided manufacture,CAM)制造并加工假体的不同组件。术后对假体植入的精确性和有效性进行详细评估。结果·在数字化导板和虚拟手术计划(virtual surgical planning,VSP)的指导下,所有假体在手术过程中稳定就位并固定。术前术后的拟合结果显示,假体术后位置与术前设计吻合良好,全假体系统的平均偏差为0.417 mm(范围:0.279~0.561 mm)。所有患者术后均表现出良好的面部对称性,疼痛、功能和张口度等疗效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标准化流程的指导确保了国产个性化全TMJ假体临床应用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刘基沐[5](2019)在《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囊内骨折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钢丝和拉力螺钉联合钢丝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囊内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髁状突囊内骨折固定方式的选择,总结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优缺点,为髁状突囊内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间口腔颌面外科病房收治入院的髁状突囊内骨折手术患者,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区间为7岁至67岁,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主任医师完成手术。根据患者伤后采用的手术固定方式分为钢丝组和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其中钢丝组14例,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16例。术后随访每位患者的时间不少于6个月,详细记录每位患者术前、术后的一般资料,从术后疼痛、开口度、骨折线对位及并发症等方面,综合评价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1)术后24小时,钢丝组术后有9例(64.3%)出现轻度疼痛,5例(35.7%)出现中度疼痛,未出现重度疼痛;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术后13例(81.2%)出现轻度疼痛,2例(12.5%)出现中度疼痛,1例(6.3%)出现重度疼痛,经秩和检验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钢丝组、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的开口度分别为(1.44±0.67)cm、(1.71±0.60)cm,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开口度分别为(3.48±0.25)cm、(3.87±0.36)cm,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之间的开口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前、术后开口度经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钢丝组固定达到解剖复位7例(50%),接近解剖复位7例(50%),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解剖复位14例(87.5%),接近解剖复位2例(12.5%),经秩和检验分析,钢丝组、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在骨折线对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钢丝组和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各有1例出现感染;钢丝组有5例出现关节弹响,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有3例出现关节弹响,钢丝组和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各有2例出现关节压痛;钢丝组有2例出现面瘫,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有1例出现面瘫,两组均未出现关节强直和咬合关系紊乱,采用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钢丝组和拉力螺钉联合钢丝组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钢丝和拉力螺钉联合钢丝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在髁状突囊内骨折手术治疗中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术后无严重颞下颌关节紊乱、关节强直的发生,咬合关系均恢复正常,开口度得到了显着改善;(2)拉力螺钉联合钢丝固定对髁状突囊内骨折患者术后张口度的改善优于钢丝固定;(3)拉力螺钉联合钢丝固定对髁状突囊内骨折的骨折线对位效果优于钢丝固定。

肖维维[6](2018)在《3D打印钛合金下颌骨接骨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下颌骨位于颜面部的下1/3部分,由于其特殊的位置和可以活动的解剖特点,在发生外力冲击时往往会发生多处联合性骨折。下颌骨骨折及骨质缺损是颌面外科的常见疾病,经常发生于创伤、肿瘤或者先天性颌骨畸形的患者。在创伤患者中,由于受到外力的性质、方向和力度不同,下颌骨发生骨折的类型也不同。鉴于下颌骨的解剖特点,受到外力打击时,应力集中部位更易发生骨折,易骨折区域包括下颌骨正中联合、双侧颏孔附近、下颌角以及双侧髁突颈部;而在更大外力导致的下颌骨粉碎性骨折中,下颌骨体部是常见的骨质缺损位置。下颌骨发生骨折或骨缺损之后会导致吞咽、发音、咀嚼等生理功能的丧失;此外,还会给颜面部外形带来缺陷,从而给患者的社会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会造成患者的心理疾患。目前,临床上对于下颌骨骨折和骨质缺损的病人多采用钛合金接骨板来进行骨折固定、骨缺损区的位置维持以及在重建修复手术中固定植骨块,从而恢复下颌骨的连续性,使之功能得到保存。随着近年来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3D打印技术逐渐运用到医学领域来,大大推动了颌面外科手术的精确性,实现了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升了手术效果。特别是在医用材料领域,3D打印技术和各种新材料结合,衍生出多种新型个性化假体和植入物治疗方案,已经在神经外科、骨科和颅颌面外科的治疗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也是计算机精准外科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其中钛合金金属3D打印技术被认为是最易于进入临床应用的增材制造技术,可以满足颅颌面手术对植入物外形的复杂三维形态的要求。目前国际上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初步开始了此方面的应用,在颌骨修复重建和正颌外科中已经应用于临床。但在我国,这方面的应用还不普及,主要原因既有国家政策层面的因素,也有我国钛合金增材制造标准不一,缺乏临床前期研究的问题。因此,本实验使用3D打印钛合金下颌骨接骨板联合游离自体骨移植来固位修复下颌骨骨质缺损,旨在快速、准确、个性化地修复下颌骨骨质缺损,并研究此方法在动物实验中的效果和安全性。实验首先建立Beagle犬下颌骨三维数字化模型;再运用金属3D打印技术制作个性化钛合金接骨板;然后制备双侧下颌骨骨质缺损区域,并使用打印的个性化钛合金接骨板来固定游离植骨块以修复下颌骨骨缺损区域,最后观察该个性化钛合金接骨板在动物体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而评估临床效果,为后期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一、3D打印钛合金下颌骨接骨板的制作和下颌骨骨质缺损模型的制备方法:12只成年Beagle犬,雌雄不限,根据取材时间不同随机分三组。首先将Beagle犬头颅影像CT数据录入医学影像控制系统软件MIMICS19.0,利用数字化外科技术设计与缺损区和移植骨块匹配的金属接骨板三维模型,处理设计后,使用工业3D打印机Eos m290(德国)和钛合金粉末Ti-6Al-4V将个性化下颌骨接骨板制作出来;然后,依照数字化设计来制备动物双侧下颌骨骨缺损,并同期进行移植修复手术,移植骨块使用打印的个性化钛合金接骨板固定。随后以此部分实验为基础来进行后续的3D打印钛合金接骨板的性能检测。结果:金属3D打印方法可以制备出不同厚度、不同三维立体形态的下颌接骨板。3D打印钛合金接骨板可实现与下颌骨缺损区植骨块区域的紧密贴合,对植骨块可以起到固定和定位的双重作用。二、3D打印钛合金下颌骨接骨板的临床有效性研究方法: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观察下颌骨骨质缺损行游离植骨手术的手术效果。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处死动物取材,制备标本,行MicroCT扫描、硬组织切片染色、三点弯曲力学试验来观察使用3D打印钛合金金属接骨板行植骨修复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存活,伤口顺利愈合,无感染发生。术后MicroCT显示接骨板和骨结合良好,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植骨区骨密度越来越致密;硬组织切片显示:1个月组可见植骨块和临近骨的骨缝之间有纤维组织生成,3个月组可见纤维组织向软骨转变,6个月组见有骨性骨痂形成,成骨区形态较好;三点弯曲力学试验显示骨质缺损区域的抗弯、抗压强度随着术后时间逐渐增强;骨微结构参数测量显示新生骨哈弗系统不断改建,各项指标提示,随着时间的推移,骨移植区新生骨小梁的数量增加和厚度增加,向正常下颌骨的骨微结构参数测量值趋近。结论:3D打印的钛合金下颌骨接骨板是一种生物相容性好、修复性能佳的修复材料,通过钛合金的3D打印技术不仅可以快速生产出个性化的各式下颌骨接骨板,还可以达到稳定的坚固内固定效果、诱导骨质缺损区域骨组织重建成骨,成骨质量好。三、3D打印钛合金下颌骨接骨板的动物安全性研究方法:在制备下颌骨骨质缺损和移植游离植骨块修复的同时,进行3D打印钛合金下颌骨接骨板的动物安全性研究。在实验动物进行下颌骨骨移植术前7天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分别行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检查,并在处死动物后取材,对实验动物的肝、肾组织做H.E染色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1、3、6个月组的实验动物的血常规和血清生化与术前对比均未发现异常;肝肾组织切片的H.E染色未发现明显异常变化。结论:3D打印钛合金下颌骨接骨板是一种安全性能好的接骨板,不仅可以达到稳定的固位效果,对机体组织未发现明显毒性作用。

刘艳丽[7](2018)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上颌前牵引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上颌前牵引矫治生长发育期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微螺钉种植体骨支抗式上颌前牵引的适应症、优缺点。方法:选择从2015至2017年在兰州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41例生长发育期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将恒牙牙合早期且牙弓宽度协调患者纳入骨支抗式上颌前牵引组,并根据颧牙槽嵴区形态分别将微螺钉种植体植入于上颌骨颧牙槽嵴区(MA-Z组)或上颌骨前磨牙区的牙槽间隔区(MA-P组)。将替牙牙合晚期及恒牙牙合早期且牙弓宽度不调的患者纳入牙支抗式上颌前牵引组,并根据是否需要同时进行上颌扩弓分为TA-RME组和TA组。四组患者均采用面罩(Face Mask,FM)进行矫形治疗。矫治前后均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软组织、颌骨及牙齿指标34项,并进行头影测量对比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Wilcoxon秩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后,牙支抗和骨支抗上颌前牵引组SNA、Nperp-A、A-VR、Co-A、ANB、Wits、NA-PA均显着增大,表明A点前移。骨支抗组和TA-RME组SNB、Pg-VR均减小,HR-GoMe、SN-GoGn增加,表明B点旋、下颌平面角增大。骨支抗组与TA组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变化值均无统计学差异。2.TA组和TA-RME组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变化值均无统计学差异。TA-RME组治疗后U1-PP无明显变化,TA组治疗后U1-PP增加4.83°(P>0.05),但无统计学差异;MA-P组治疗后U1-PP值减小6.50°(P<0.05),MA-Z组治疗后U1-PP无明显变化。3.TA-RME组和TA组治疗后ANS-Me治疗后分别增加了1.86mm(P<0.05)和2.33mm(P<0.05),表明前下面高有增大趋势;但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比较没有有统计学差异。MA-Z组和MA-P组治疗后ANS-Me治疗后分别增加了2.75mm(P<0.05)和1.75mm(P>0.05),表明前下面高有增大趋势;但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值比较没有有统计学差异。4.TA-RME组和TA组HR-PP分别减小了1.00°(P>0.05)和1.25°(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值比较没有有统计学差异。MA-Z组HR-PP增大了1.25°(P<0.05),MA-Z组HR-PP减小了0.75°(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值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在上颌骨颧牙槽嵴区或上颌骨前磨牙区的牙槽间隔植入微螺钉种植体支抗,进行面罩前牵引,可成功矫治恒牙列早期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可明显减少甚至消除牙支抗式上颌前牵引中常出现的上下前牙代偿的增加。2.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式上颌前牵引适用于恒牙列早期、牙弓宽度无明显不调的水平生长型或平均生长型患者。此外,上颌快速扩弓并不会促进上颌前牵引的矫治疗效。

周华,金松[8](2014)在《颌间固位钉和牙弓夹板在颌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比较颌间固位钉和牙弓夹板两种牵引方法在颌骨骨折牵引固定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把48例有咬合紊乱症状的颌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24人,研究组用颌间固位钉植入上下颌骨,对照组用牙弓夹板结扎固定在上下牙列上,2组均采用弹力皮圈在术中牵引辅助复位或在术后牵引调整咬合关系,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骨折切开复位及小型钛板+螺纹钉固定骨折。检查并记录2组的平均操作时间,术后咬合关系的恢复程度,牙周损害程度,口腔卫生状况,询问患者主观感受,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并进行临床疗效判定。结果研究组平均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牙周损害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也明显好于对照组;颌间固位钉牵引复位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副损害和痛苦;从主观舒适度方面,患者更能接受颌间固位钉牵引复位法;在牙列基本完整的前提下,两者在咬合关系的恢复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颌间固位钉较牙弓夹板牵引复位或辅助治疗颌骨骨折是一种快速、简单且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郑巧仪,陈觉尧,张同韩,吴纪楠,陈俊兰[9](2012)在《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下颌骨骨折114例》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应用体会,以提高治疗水平。方法 2006年3月~2011年3月采用坚强内固定技术对下颌骨不同部位骨折141例,共计187处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分析创口愈合情况、术后咬合关系及开口度、接骨板保留情况。结果术后有6例出现创口感染,余伤口愈合良好;4周后检查有8例伴有颌干扰;57例开口度>3 cm,69例开口度2~3 cm、7例开口度<2 cm;141例患者的187处骨折术后X线检查,176处骨折对位良好,占94.1%;所有病例均没有出现固位钉松脱、钛板折断等情况,均未取出夹板。结论坚强内固定技术应用于下颌骨骨折的治疗具有创口愈合好,对颞颌关节功能影响小,固定稳固等特点,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徐金玉[10](2012)在《自攻颌间牵引钉配合小型钛板治疗下颌骨骨折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自攻颌间牵引钉配合小型钛板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下颌骨骨折患者采用自攻颌间牵引钉联合小型钛板行坚强内固定术。术后对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张口度、咬合关系、口腔卫生情况以及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观察。结果:48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为I期愈合,治疗效果满意,咬合关系良好,3个月后影像学复查示骨折线对位良好。结论:自攻颌间牵引钉配合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是目前治疗下颌骨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二、快速螺钉颌间固定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快速螺钉颌间固定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生理性支抗控制理念在舌侧矫治中对支抗磨牙作用的有限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理性支抗控制理念的相关研究进展
        1.1.1 生理性支抗控制理念的提出
        1.1.2 生理性支抗控制的相关研究
    1.2 舌侧矫治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
        1.2.1 舌侧矫治技术的发展
        1.2.2 舌侧矫治技术的相关研究
    1.3 三维有限元的相关研究
        1.3.1 有限元分析在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技术中的应用
        1.3.2 有限元分析在舌侧矫治技术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生理性支抗控制理念在舌侧矫治中对支抗作用的有限元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设备与软件
    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4 参数设定
    2.5 工况设置
    2.6 实验结果
        2.6.1 牙齿位移
        2.6.1.1 矢状向位移
        2.6.1.2 垂直向位移
        2.6.1.3 冠状向位移
        2.6.2 牙周膜最大初始等效应力
    2.7 讨论
        2.7.1 关闭拔牙间隙的方法
        2.7.2 生理性支抗控制理念应用于舌侧矫治时终末位的确定
        2.7.3 支抗磨牙在不同加力模式下的位移趋势
        2.7.4 不同加力模式下的牙周膜应力
第三章 结论
    3.1 主要结论
    3.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临床病例展示

(2)两种常用内固定方法在成人髁突囊内A型骨折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不足与展望
6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下颌骨髁突囊内 A 型骨折两种常用内固定方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图

(3)双颌手术中数字化导板辅助定位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化导板的设计类型
    1.1 3D打印板
    1.2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板
    1.3 截骨及定位导板
        1.3.1 导板的固位
        1.3.2 导板的安放位置
        1.3.3 导板的材质
        1.3.4 导板的钉孔设计
2 数字化导板的准确性
3 数字化导板的时效性
4 小结

(4)国产个性化金属高分子一体式全颞下颌关节假体的临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个性化假体和数字化导板的设计
    1.3 假体的生产和灭菌
    1.4 手术方法
    1.5 疗效和精确度分析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2.2 有效性评估
    2.3 精确性评估
3 讨论

(5)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囊内骨折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资料来源
        1.1.2 纳入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病例分组
        1.2.2 手术过程
    1.3 主要药物、材料与仪器
    1.4 评估指标
        1.4.1 术后疼痛评估
        1.4.2 开口度测量
        1.4.3 骨折线对位情况
        1.4.4 术后并发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术后24h疼痛等级情况
    2.3 开口度情况
    2.4 骨折线对位情况
    2.5 术后并发症
    2.6 部分病历资料
        2.6.1 典型病例一
        2.6.2 典型病例二
3 讨论
    3.1 髁状突囊内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3.2 不同固定方式的优缺点
        3.2.1 钢丝固定的优缺点
        3.2.2 拉力螺钉联合钢丝固定的优缺点
    3.3 髁状突囊内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的疗效评价
        3.3.1 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对疼痛的影响
        3.3.2 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对开口度的影响
        3.3.3 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对骨折块复位固定的影响
        3.3.4 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6)3D打印钛合金下颌骨接骨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3D打印钛合金接骨板的制作和下颌骨骨质缺损模型的制备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设备及试剂
    2 方法
        2.1 动物下颌骨CT数据的收集处理与接骨板制作
        2.2 动物麻醉及骨质缺损制备
        2.3 接骨板消毒、固位
        2.4 关闭创口
        2.5 术后给药
        2.6 观察内容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3D打印下颌骨接骨板的有效性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1.3 实验药品及试剂
    2 方法
        2.1 动物麻醉及骨质缺损制备与修复
        2.2 观察内容
    3 结果
        3.1 大体观察
        3.2 三点弯曲力学试验
        3.3 硬组织切片观察
        3.4 MicroCT三维重建和骨显微结构参数测量
    4 讨论
第三部分 3D打印下颌骨接骨板的安全性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实验设备及试剂
    2 方法
        2.1 动物麻醉及骨质缺损制备
        2.2 观察内容
    3 结果
        3.1 大体观察
        3.2 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检测结果
        3.3 肝肾软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上颌前牵引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Ⅲ类错牙合畸形的发病机制
    1.2 Ⅲ类错牙合形的矫治方法
    1.3 上颌前牵引的生物力学机制
    1.4 上颌前牵引的矫治时机
    1.5 上颌前牵引的种类
        1.5.1 骨支抗式面罩上颌前牵引
        1.5.2 骨支抗式口内Ⅲ类颌间牵引
    1.6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正畸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上颌前牵引的临床应用研究
    2.1 研究样本及分组
    2.2 仪器设备
    2.3 材料
    2.4 治疗方法
        2.4.1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式上颌前牵组
        2.4.2 牙支抗式上颌前牵组
    2.5 研究方法
        2.5.1 头影测量标记点
        2.5.2 参考平面
        2.5.3 硬组织测量项目
        2.5.4 软组织及面高测量项目
        2.5.5 牙齿测量项目
    2.6 统计分析
    2.7 结果
    2.8 讨论
        2.8.1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上颌前牵引的优势
        2.8.2 骨支抗式上颌前牵引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的植入位置
        2.8.3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上颌前牵引组矫治后软硬组织的改变
        2.8.4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上颌前牵引与牙支抗式上颌前牵引的疗效比较
        2.8.5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上颌前牵引的适应症
        2.8.6 骨支抗式上颌前牵引的上颌骨前移量
        2.8.7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的稳定性
        2.8.8 上颌是否进行快速扩弓对牙支抗式上颌前牵引矫治疗效的影响
第三章 结论
    3.1 主要结论
    3.2 研究展望
实验病例展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临床病例展示

(8)颌间固位钉和牙弓夹板在颌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材料与器械
    1.3 治疗方法
    1.4 临床判定标准
        1.4.1 咬合关系的恢复
        1.4.2 临床操作时间
        1.4.3 口腔卫生
        1.4.4 牙周损害情况
        1.4.5 患者舒适度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颌间固定技术的必要性
    3.2 固位钉、牙弓夹板应用的优缺点
    3.3 应用固位钉的个人体会

(9)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下颌骨骨折114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伤口愈合情况
    2.2 术后咬合关系及开口度
    2.3 影像学检查
3 讨论

(10)自攻颌间牵引钉配合小型钛板治疗下颌骨骨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材料与器械:
    1.3 治疗方法:
    1.4 疗效评价:
2 结果
3 讨论

四、快速螺钉颌间固定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理性支抗控制理念在舌侧矫治中对支抗磨牙作用的有限元研究[D]. 王俊杰. 兰州大学, 2021(09)
  • [2]两种常用内固定方法在成人髁突囊内A型骨折中的应用研究[D]. 何伟.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3]双颌手术中数字化导板辅助定位技术的研究进展[J]. 范娟,林阳阳.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9(12)
  • [4]国产个性化金属高分子一体式全颞下颌关节假体的临床初步应用[J]. 陈旭卓,毛懿,郑吉驷,姜闻博,张善勇,陈科,杨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9)
  • [5]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囊内骨折的回顾性分析[D]. 刘基沐.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19(01)
  • [6]3D打印钛合金下颌骨接骨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初步研究[D]. 肖维维.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8(05)
  • [7]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上颌前牵引的临床应用研究[D]. 刘艳丽. 兰州大学, 2018(10)
  • [8]颌间固位钉和牙弓夹板在颌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 周华,金松. 中华全科医学, 2014(09)
  • [9]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下颌骨骨折114例[J]. 郑巧仪,陈觉尧,张同韩,吴纪楠,陈俊兰. 现代医院, 2012(09)
  • [10]自攻颌间牵引钉配合小型钛板治疗下颌骨骨折的疗效观察[J]. 徐金玉. 中国美容医学, 2012(01)

标签:;  ;  ;  ;  

快速螺钉颌间固定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