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族地区小学汉语拼音教学问题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杨继苹[1](2021)在《白族高寒山区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云龙县关坪乡胜利村为例》文中提出
李欣梅[2](2021)在《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拼音在语文教学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因其符号化的特征不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使得初入学的儿童易产生畏难情绪。彝族学生的母语并非汉语,长期缺乏汉语交流的语境使得汉语拼音的学习更加艰难,许多学生到了小学毕业时汉语拼音水平依然不过关。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拼音教学应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那么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究竟能否提高彝族儿童拼音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参与的老师和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游戏适合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意在从宏观的理论视角转向中观或微观的实践层面,以小学的拼音课堂为研究的切入口,依托“游戏教学法”,试图让彝族小学传统的汉语拼音教学方式在新时期重新焕发活力。在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理论学习之后,本研究针对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现状,开展了两轮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为汉语拼音教学的基础阶段,根据学生汉语拼音学习中所反映的基础性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主要为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音节和拼音书写的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为汉语拼音教学的巩固和提升阶段,主要聚焦于学生最突出的问题,即音节的拼读。两轮行动研究环环相扣,每一轮皆分为“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步骤和过程,前一轮的行动研究将为后一轮的行动研究提供借鉴,后一轮的行动研究是对前一轮的改进,经过2轮的实践,最终得出研究结论。本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将游戏教学法运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和效率;参与行动研究的师生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围绕“语境”展开的游戏设计对彝族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有积极影响;角色游戏最受彝族儿童的喜爱。研究者通过回顾和总结,对未来游戏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并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成梦娇[3](2020)在《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淮安市S小学为例》文中提出汉语拼音教学是整个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在最新的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第六条明确提到:“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并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提到“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近年来,关于汉语拼音教学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关于针对方言地区的汉语拼音教学研究文献资料较少,只有个别对少数民族地区、广东闽南地区、安徽湖南地区以及对外汉语的研究,而这些论文缺乏乏系统性,整体感也不强,大家的关注点都不在一起,都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本文以方言地区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内S小学为例,对其进行汉语拼音教学调查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录音分析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调查了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和其影响因素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总体水平不佳:教学目标设计忽略方言背景,教学内容组织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教学方法单一、缺少趣味融合,教学评价方式少、未评价错误多以及教学效果一般。(2)方言背景下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学习规律:易错声母的发音和含该声母的拼读音节的发音关系不大;对于该地方言中没有的音节,学生的认知与拼读不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字母、声调、拼读方法、拼读、拼写等学习效果相互之间普遍成正相关关系。(3)新手教师比老教师组织教学内容更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汉语拼音的书写错误更多,老教师比新手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更加不足、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更单一、未评价的错误也更多以及普通话水平也较差,更喜欢使用方言上课。(4)方言背景下汉语拼音教学更侧重于对拼音字形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的听力和发音教学。(5)教师的自身汉语拼音素质和专研精神影响其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的方式与态度;学校的重视程度和对教师的培训态度影响着教师的汉语拼音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家长的素质与态度对学生拼音学习效果有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1)加强对方言地区教师培训,增强教师对方言背景下汉语拼音教学的认识,提高其汉语拼音水平、普通话能力和拼音教学能力。(2)成立教学研究小组,培养教师的教研能力,提高汉语拼音的教学设计水平。(3)重视环境影响,创造有利的汉语拼音学习环境。(4)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协助教师提高学生汉语拼音教学效果。
刘淑真[4](2020)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对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日益突出。少数民族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经过不断沉淀、积累起来的总和。少数民族文化不管是对个人还是民族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当下尤其需要民族文化来引导全体公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合理的民族团结内容不仅对学生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养成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本研究以第十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和频数统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教材中呈现的民族团结内容进行梳理分析。首先是民族团结内容的方式分布,将范文、导读与练习、写话与习作、插图四种形式中包含或涉及到民族团结内容的知识进行统计分析,并整理成表格、饼状图等;其次是民族团结的内容分布,从民族概况、民族传统、民族景色、民族人物、民族事件、民族精神来梳理分析民族团结内容;最后是民族团结内容的年级分布,将呈现内容与方式按教材和年级分析。通过梳理分析后笔者发现,在该版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构成种类丰富、呈现形式多样、民族文化的呈现是为了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优点,但也存在多以汉族文化视角呈现民族团结内容、民族团结内容在教材中的编排有限、民族团结内容在教材的分布不均衡和民族团结教育意义未发挥到最大的问题。通过理论知识的积累与文献的查阅,剖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少数民族文化较汉族文化重视程度小、缺少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的编写标准、民族团结内容缺乏一定系统、受编者观念和成员结构的影响等。针对出现的问题,笔者给出几条可操作性建议,包括正确处理好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合理增设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系统编排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加强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视等,使教材中促进民族团结的民族文化得到重视与传承,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段丽莎[5](2020)在《白族神话绘本故事的编制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内的白族有非常丰富的民族语言、艺术、习俗、信仰和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神话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产物,集中体现了该民族的思想观念、艺术体现、价值观、生活习惯、爱情、亲情、本主信仰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处理方式等;这些也是影响着不同年龄阶段的白族人民。但是,在白族神话故事中很多情节有描述血腥和残忍的部分,不适合幼儿直接阅读;那么如何把白族神话故事中有益的部分进行改写,以合适幼儿园教育呢?本研究旨在找到白族神话故事和现今幼儿园教育的融合点,改编白族神话故事,创作出适合幼儿阅读、易于接受和理解的绘本故事及动画绘本,进而创新白族神话故事的表现形式,并在白族幼儿教育中继承白族文化的精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白族神话的收集和分类。由于白族神话故事类型和数量众多,需要系统收集和分类。本研究使用文献研究法对白族文化、神话故事、幼儿绘本教育和心理相关的文献进行收集、鉴别和整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白族神话故事的改写。神话故事进行改写时,首先,确定故事主题:结合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和幼儿园教育目标,按类别提取出白族神话故事中蕴含的传统价值观,继而确定故事编写的主题。其次,提取故事核心思想和文化元素。通过主题筛选白族神话故事,提取故事的核心思想和文化元素,作为神话改写的依据。其中把神话故事中涉及到血腥的、残忍的部分弱化或筛除,避免影响儿童身心发展。最后,改写故事。结合幼儿实际生活,分析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编写出适合幼儿阅读的故事。(3)绘本的编制与动态化。绘制的绘本主要以纸质绘本和电子绘本两种方式呈现。(1)纸质绘本编制要考虑整体布局、画面呈现和色彩的搭配。绘本设计考虑空间结构、人物关系和创景绘制;依据白族神话故事中提取出的白族文化元素设计画面。绘本绘制考虑阅读的对象的年龄特征进行颜色、白族文化元素选取和语言的表达复述形式的选择;确认绘画风格和画面布局设计等,最后形成完整的绘本输出成册。(2)电子化绘本利用动画的形式,让幼儿更能明白和理解绘本中人物关系、情感的变化和故事的发展,是幼儿更能融入绘本故事的情境中,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与画面产生共情。电子化绘本的制作是在纸质绘本的基础之上进行动画的脚本设计,对画面切换、走位和布局进行设计,最终输出成品。(4)白族神话绘本在幼儿教育的应用与评价。通过教学设计,实施,将绘本运用到实际幼儿教学中。通过课堂观察和教师对绘本使用情况的评价,得出:绘制中的白族神话符合幼儿的审美,也能够让幼儿在绘本教学中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和民族语言,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是,重组了白族神话故事中蕴含的传统价值观与中国核心素,结合幼儿园教育目标对白族神话故事进行改写,确保提倡的价值体系得到修改和补充;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示,依据新故事编制绘本和动画绘本,并在实际幼儿园教学中试用。经过教学实践表明,本研究所编写的新型绘本有一定的教学价值,也能促进幼儿对白族文化精华的认识、接受、继承。所以文化能够更好的流传下来必须要与时俱进,跟随社会的潮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作出让后代容易接受也能主动的传承和继承白族文化。
陈雪儿[6](2020)在《少数民族成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教育对策研究 ——以“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为例》文中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族际共同语,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凝结不同民族的根本性力量。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一直是我国语言文字政策的主导精神,面向新时期脱贫攻坚和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尤其显得重要。教育部等部门曾多次发文强调推广这一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由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外部条件、设施等支持不足,学习者主体内在动力激发不够,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一直存在诸多困难。而与此同时,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普通话,已经成为共识。本研究基于社会学和教育学视角及相关理论工具,通过文献法、访谈法、个案法和问卷调查,把握当前“三州”(怒江州A县和凉山州B县)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实施的现状及这一群体的能力现状,归纳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未来“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教育对策。本研究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重难点、研究现状、核心概念和研究设计的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是对我国百年来面向成人实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历史的大致考察。通过对汉语言文字教育的历史发展梳理,从中窥见汉语言文字在我国历史上长期作为中华民族交流沟通共同语的社会地位,并凝练了成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历史经验。第三部分是关于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教育的理论探讨。该部分从增权理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以及克拉申的监控理论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基本属性。第四部分是关于“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现状考察及对存在问题的总结归纳。该部分使用问卷法、访谈法等调查研究方法,揭示了当前这一教育从顶层设计、中观组织到微观落实的问题。第五部分是基于实践理论对影响“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归纳概括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场域外部、场域本身及内部行动者三个方面的原因。第六部分是结合增权理论、监控理论和本论文的研究发现,提出提升“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教育对策。
祖颖[7](2020)在《贵州民族地区小学低年级汉字教学问题调查研究 ——以威宁彝族聚居地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语文汉字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活动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后续开展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基础,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汉字教学效率无法提高,一度成为困扰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的问题,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学生本身的语言系统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难以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汉字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以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彝族聚居地的三所小学作为对象。对该地区当前的汉字教学现状进行相应的调查分析,并在此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对少数地区小学低年级的汉字教学提出一些参考性的建议。以相关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和参考教材内容,笔者分别设计了针对学生、家长和教师的4套调查问卷,对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板底小学、安坪小学、黑石镇黑石一小进行了系列调研。调研对象涉及596位学生,433位家长、66位语文教师。调研方式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与相关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听课等类型。在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帮助下,比较深入的了解到当前该地区小学汉字教学的实际情况,总结和揭示了存在的系列相关问题。教师方面,主要有语音障碍,教学进度跟不上,教学效率无法提高,学生成绩提升困难,语音纠正难度大,教学设想无法顺利展开等问题;学生方面,主要有书写不规范,难以区分形近字和多音字,错别字出现频率高,书写姿势不正确,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低等问题。其原因,教师方面主要有自身语音的不规范,普通话不规范,区域条件的限制,教学方法选用不当,相关汉字知识储备不足等等;学生方面主要有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和劳动时间存在冲突,师生之间在沟通上存在障碍,家长的不配合等情况。针对贵州彝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语言文字学习的基本规律,本文提出以下改进方案和措施:第一,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汉语的习惯,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的普通话训练;第二,采取课内课外多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汉字学习的兴趣;第三,充分发掘和运用汉语文字学的理论和知识,科学有效地组织汉字教学;第四,改进和完善汉字教学的评价方式,积极利用学生的反馈结果,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和方式。
杨继苹[8](2019)在《白族高寒山区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初探——以胜利完小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现代汉语是我国的普通话。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汉语的载体。汉语语言是我国各民族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少数民族学习汉语会大大提高民族之间的交流能力。因此,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水平是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的关键。调查发现,以胜利完小为例,由于地域、师资、学生、家庭及社会等因素影响,导致汉语拼音教学出现诸多问题,对此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邱夏琦[9](2019)在《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研究 ——以统编版教科书汉语拼音声母教学为例》文中认为“学趣”一词来源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指学习兴趣,一是指学习趣味性。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于情绪状态,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可以是学生学习的原因,也可以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学习的趣味性,即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教材本身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有趣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两者具有辩证统一性。本研究着眼于“学趣”,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部分为例进行教学设计研究,探讨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的一般框架和教学思路。将“学趣”融入于现实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之中,开拓拼音教学的新方向,优化目前的拼音教学设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及西方教育思想中的兴趣学说,都为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厘清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与框架,将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分为前期分析和设计过程两大部分。在前期分析的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实际的拼音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发现当下汉语拼音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拼音学习基础差异较大,普遍缺乏拼音学习的兴趣,拼音教学效率低下,课后回生现象严重。从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两方面深入分析了解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内容,结合对一线教师的访谈调查和现有拼音教学设计的文本分析,得出在教学设计中要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立足三维目标,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课堂拼音教学的趣味性。基于此,着眼于“学趣”,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小学汉语拼音进行了具体、可操作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通过对课堂实录和教学设计的实施进行效果分析,可以发现,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拼音学习的趣味性,提升了学生拼音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最后,通过对整个教学设计研究和教学实录的反思,可以知道,在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中,要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丰富积极情感体验;要创设更丰富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多种经验;注重分层教学,关照每一位学生;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加强课堂互动。
金丹丹[10](2019)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低年级拼音教学调查研究 ——以广西平果县龙宏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按照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第一学段拼音教学的目标有:“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并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该目标的制定,是基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而复杂的语音系统的国情。为了便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我国的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交际与工作对普通话需求的增长,以及国家对推广普通话方针政策的重视和加强,汉语拼音语音规范逐渐成为学术界比较热门的话题。本文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立研究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并结合拼音教学实际,对教学中凸显的问题作了具体分析。例如:通过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拼音教学中教学声母、韵母、轻声、儿化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探析民族地区拼音教学的具体策略;通过对广西民族地区部分学校的调研,了解广西民族地区学生语言的语音特点,并将其与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行比较,找出学生拼音发音存在的问题;根据问卷调查情况,分析广西民族地区教师语用情况、语用态度等问题;通过重点访谈对调查结果加以补充完善,明确广西民族地区拼音教学的现状,分析其在开展拼音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以广西某乡村小学为例,针对广西民族地区拼音教学问题对教师和学校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广西各民族地区拼音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为广西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工作带来实际效用。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有关语音教学进行研究总结,分析不足,确立研究方向。通过访谈了解广西民族地区当地拼音教学的现状,为广西民族地区拼音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奠定基础,并为教学策略的选择提供实践的依据。运用自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日常用语情况,确定广西民族地区拼音教学的现状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广西民族地区实施拼音教学策略的可行性及现实依据。采取课堂观摩的调查形式,对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以及不同任教科目的教师进行现场录音和现场记音,以进一步完善语音资料,分析教师发音中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发音问题的方法。本文除绪论部分外,主要分为四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说明了选题的缘由,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分别从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最后解释了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重点是对少数民族地区低年级拼音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对低年级拼音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围绕汉语拼音发音特点和汉语拼音发音规律两方面内容展开。对低年级拼音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应用研究主要围绕教师拼音教学的使用状况和支持参与拼音教学存在的差异两方面内容展开。第二部分重点对龙宏小学低年级拼音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立足于广西平果县的龙宏小学,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课堂观摩,发现教学中学生在拼音学习方面存在的诸多困难:教师的师资配备不均衡和缺少创新;学校对拼音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课程设置不完善;整个地区没有形成使用标准普通话交流的氛围。第三部分重点对少数民族地区低年级拼音教学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共五个方面:学生学习对拼音教学现状的影响分析;教师教学与拼音教学现状的分析;社会发展与拼音教学现状的分析;影响拼音教学开展情况的因素分析;影响拼音教学规范性的主要矛盾分析。第四部分重点论述了少数民族地区拼音教学中相关问题的解决策略。首先是寻求教学创新,为拼音教学提供实践支撑,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效率;其次是创建有效课堂,为拼音教学提供发展支撑,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知识了然于心、课堂活力四射、学生主体不移;最后是合理配置资源,为拼音教学提供教育合力,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教法,学校要改变对学生单一的评价体系,发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补充作用。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对于拼音教学的调查研究还不够全面、细致,相关策略的提出也有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二、白族地区小学汉语拼音教学问题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族地区小学汉语拼音教学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基于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
1.1.2 基于彝族地区汉语拼音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 |
1.1.3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实施建议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游戏 |
1.4.2 游戏教学法 |
1.4.3 彝族小学 |
1.4.4 汉语拼音 |
1.5 文献综述 |
1.5.1 关于游戏教学法的研究 |
1.5.2 关于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 |
1.5.3 关于游戏教学法应用于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 |
1.6 理论基础 |
1.6.1 沉浸理论 |
1.6.2 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
1.6.3 语境理论 |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
2.1 行动研究法的确定 |
2.2 资料收集与处理 |
2.2.1 访谈法 |
2.2.2 实物研究法 |
2.2.3 观察法 |
2.2.4 测验法 |
3 行动研究方案的制定 |
3.1 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1 研究场域分析 |
3.1.2 教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
3.1.3 学生测试卷结果分析 |
3.2 行动研究方案的讨论和制定 |
3.2.1 行动研究思路 |
3.2.2 行动研究过程 |
3.3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
4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1 问题和分析 |
4.1.1 问题提出 |
4.1.2 问题分析 |
4.2 计划与实施 |
4.2.1 准备工作的开展 |
4.2.2 教学活动的实施 |
4.3 观察和反思 |
4.3.1 观察 |
4.3.2 反思 |
5 第二轮行动研究 |
5.1 问题和分析 |
5.2 计划与实施 |
5.2.1 计划 |
5.2.2 实施 |
5.3 观察和反思 |
5.3.1 观察 |
5.3.2 反思 |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学生前后测结果分析 |
6.1.1 笔试成绩分析 |
6.1.2 口试成绩分析 |
6.2 教师与学生后访谈分析 |
6.2.1 教师访谈及分析 |
6.2.2 学生访谈及分析 |
6.3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4 教学建议 |
6.4.1 围绕汉语语境,展开拼音游戏设计 |
6.4.2 完善游戏设计,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
6.4.3 以积极鼓励为主,保护学生自尊心 |
6.4.4 健全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 |
6.4.5 注重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秩序 |
6.5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淮安市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理论基础 |
2.1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理论 |
2.2 语言输出假说理论 |
2.3 刻意训练理论 |
2.4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
2.5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
2.6 杜威“做中学”理论 |
第三章 淮安方言概况 |
3.1 淮安概况 |
3.2 淮安方言体系 |
3.3 淮安市S小学概况 |
第四章 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4.2 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调查 |
4.3 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影响因素现状 |
第五章 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分析及讨论 |
5.1 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学习规律分析 |
5.2 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
5.3 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方言背景下小学生家庭对汉语拼音教学影响情况调查 |
附录C 方言背景下小学生汉语拼音测试卷 |
附录D 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访谈大纲 |
附录E |
(4)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选题缘由 |
1.国家对民族团结的重视 |
2.在教材中渗透民族团结的需要 |
3.以小学语文教材为媒介的需要 |
4.基础教育阶段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教材 |
2.语文教材 |
3.民族团结 |
4.民族团结内容 |
(四)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国外文献综述 |
(1)关于民族团结的已有研究 |
(2)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已有研究 |
(3)对教材分析的已有研究 |
2.国内文献综述 |
(1)关于民族团结的已有研究 |
(2)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已有研究 |
(3)关于民族团结在教材中渗透的研究 |
(4)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频数统计分析法 |
3.内容分析法 |
(六)研究思路 |
一、民族团结内容的界定 |
(一)界定依据 |
1.政策文件中对民族团结内容的要求 |
2.小学阶段民族团结教材的内容呈现 |
3.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的研究梳理 |
(二)界定内容 |
1.民族知识 |
2.民族精神 |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的现状 |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的方式分布呈现 |
1.范文 |
2.导读与练习 |
3.写话与习作 |
4.插图 |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的分布呈现 |
1.民族概况 |
2.民族传统 |
3.民族景色 |
4.民族人物 |
5.民族事件 |
6.民族精神 |
(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的年级分布呈现 |
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的研究结论 |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的优点 |
1.民族团结内容构成种类丰富 |
2.民族团结内容呈现形式多样 |
3.民族文化的呈现是为了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存在的不足 |
1.多以汉族文化视角呈现民族团结内容 |
2.民族团结内容在教材中的编排有限 |
3.民族团结内容在教材的分布不均衡 |
4.民族团结教育意义未发挥到最大 |
(三)民族团结内容在教材编写不均衡的原因 |
1.少数民族文化相对汉族文化重视程度小 |
2.缺少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的编写标准 |
3.民族团结内容缺少一定的系统性 |
4.受编者观念及其成员结构的影响 |
四、民族团结内容融入小学语文教材的策略 |
(一)正确处理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 |
(二)合理增设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 |
(三)系统编排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 |
(四)加强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白族神话绘本故事的编制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访谈法 |
1.4.3 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白族神话与绘本故事的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白族神话 |
2.1.2 白族文化元素 |
2.1.3 绘本编制 |
2.2 白族神话研究现状 |
2.2.1 白族神话的思想起源 |
2.2.2 白族神话中文化观念的变迁 |
2.3 绘本故事的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4 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绘本的研究 |
2.5 神话应用于教育的相关理论依据 |
第三章 白族神话故事的提取与塑造 |
3.1 白族神话教育启示 |
3.1.1 白族神话中蕴含的传统价值观 |
3.1.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3.1.3 核心素养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关系 |
3.1.4 白族神话传统价值观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关系 |
3.1.5 白族神话故事改编 |
3.2 白族神话故事中文化元素的提取 |
3.2.1 白族神话故事分类 |
3.2.2 白族文化元素提取 |
3.3 白族神话故事改编—《分享的喜悦—金鸡和黑龙的故事》 |
3.3.1 故事主题选定 |
3.3.2 故事寓意 |
3.3.3 神话故事的教育价值升华分析 |
3.3.4 改编的故事内容 |
3.3.5 故事脚本 |
第四章 改编的白族神话故事绘本编制 |
4.1 白族神话绘本编制 |
4.1.1 白族神话故事绘制成绘本的意义 |
4.1.2 绘本制作的一般步骤 |
4.1.3 《分享的喜悦—金鸡和黑龙的故事》纸质绘本绘制步骤 |
4.1.4 《分享的喜悦—金鸡和黑龙的故事》样图 |
4.2 白族神话绘本故事转化为动态化的作用 |
4.2.1 动态化电子化绘本对幼儿的影响 |
4.2.2 静态绘本转化为动画形式 |
4.3 电子化绘本设计 |
4.3.1 电子绘本形式选定 |
4.3.2 软件应用 |
4.3.3 Animate动画的制作流程 |
4.3.4 Animate动画的绘本脚本设计 |
4.3.5 动画角色设计 |
4.3.6 音频素材加工 |
4.3.7 动画制作设计 |
4.3.8 输出 |
第五章 白族神话绘本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
5.1 绘本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5.2 《分享的喜悦—金鸡和黑龙的故事》绘本教学设计 |
5.2.1 教学目标 |
5.2.2 学情分析 |
5.2.3 教学重难点分析 |
5.2.4 主要教学过程 |
5.3 教学评价 |
5.3.1 评价方式设计 |
5.3.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 |
6.1 研究总结和创新点 |
6.2 不足与期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少数民族成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教育对策研究 ——以“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内容和重难点 |
(四)文献综述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六)研究设计 |
一、百年来面向成人实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历史梳理 |
(一)民国时期成人扫盲教育发展概况(1912-1949年) |
(二)新中国成立后成人扫盲教育的快速发展(1949-1977年) |
(三)改革开放后成人扫盲教育的革新发展(1978-1999年) |
(四)进入新世纪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新发展(2000年至今) |
(五)百年来国家通用文字教育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
二、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理论探讨 |
(一)语言文字教育的理论基础探讨 |
(二)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基本属性 |
三、“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现状考察 |
(一)“三州”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概述 |
(二)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现状分析 |
(三)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
四、影响“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
(一)场域外:严峻的自然地理环境 |
(二)场域本身: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内部存在多重矛盾 |
(三)行动者分析:不同主体的利益多元 |
五、提升“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教育对策 |
(一)继续完善成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政策法规建设 |
(二)丰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内容,创新发展教育形式 |
(三)建立全方位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资源保障体系 |
(四)激发教育对象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内生动力 |
(五)构建终身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平台 |
(六)加强理论研究以持续引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可持续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问卷调查工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7)贵州民族地区小学低年级汉字教学问题调查研究 ——以威宁彝族聚居地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现状 |
二、汉字教学相关研究现状概述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五节 研究范围和方法 |
一、研究范围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小学汉字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新课程标准 |
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汉字教学的要求 |
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汉字教学的建议 |
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汉字教学的评价 |
第二节 汉字学理论 |
一、汉字的结构特征 |
二、汉字字音规范的重要性 |
三、汉字字形规范的重要性 |
四、汉字字义规范的重要性 |
五、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 |
第三节 语言学基础 |
第二章 贵州民族地区小学汉字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民族地区小学低年级汉字教学调查的总体情况 |
一、学生部分 |
二、教师部分 |
三、家长部分 |
第二节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问题分析 |
一、学生部分 |
二、教师部分 |
三、家长部分 |
第三节 访谈调查与问题分析 |
第四节 课堂观察与问题分析 |
第五节 教案查阅与问题分析 |
第六节 作业查阅与问题分析 |
第三章 民族地区小学低年级汉字教学改进策略与建议 |
第一节 重视语言环境的创建 |
一、培养学生说汉语的习惯 |
二、加强教师普通话训练 |
第二节 激发学生汉字学习的兴趣 |
一、编顺口溜 |
二、引入汉字文化知识 |
三、运用情景激发识字兴趣 |
四、运用竞争体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五、丰富课堂课余活动 |
第三节 科学运用汉字理论与知识组织教学 |
一、运用汉字的系统性归类教学 |
二、运用汉字字理知识进行教学 |
三、运用上下文识字教学 |
四、运用汉字认知规律教学 |
第四节 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
第五节 改进汉字教学的评价与反馈 |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
二、建立综合的汉字教学评价体系 |
三、充分利用学生的反馈结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8)白族高寒山区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初探——以胜利完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胜利完小情况简介 |
1. 师生人数及民族 |
2. 教师学历及普通话等级 |
二、汉语和汉语拼音教学的重要性 |
1. 汉语的定义和地位 |
(1)汉语的定义 |
(2)汉语在白族地区的地位 |
2. 汉语拼音的概念和拼音教学的重要性 |
三、汉语拼音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
1. 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现状 |
2. 原因分析 |
(1)地域因素对拼音教学的影响 |
(2)教师因素对拼音教学的影响 |
四、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建议 |
1. 教育主管部门 |
2. 学校方面 |
3. 教师方面 |
4. 学生方面 |
5. 家长方面 |
(9)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研究 ——以统编版教科书汉语拼音声母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小学汉语拼音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和定位研究 |
(二) 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方法研究 |
(三) 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问题分析研究 |
(四) 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研究 |
(五) 对现有相关研究的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学趣 |
(二) 小学汉语拼音教学 |
(三) 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 |
二、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一)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教学设计要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 |
(二) 兴趣教育学说——教学设计要指向学生的兴趣 |
三、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 |
(一) 前期分析 |
(二) 设计过程 |
第二章 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
一、学习者分析 |
(一) 学习者汉语拼音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
(二) 汉语拼音学习现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
二、学习内容分析 |
(一) 课程标准分析 |
(二) 统编版教材“汉语拼音”内容分析 |
三、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现状分析 |
(一) 教师教学现状访谈 |
(二) 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的分析 |
第三章 指向“学趣”的汉语拼音教学设计——以声母为例 |
一、教学目标设计 |
(一) 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论依据 |
(二) 确定汉语拼音教学目标的内容 |
二、教学内容设计 |
(一) 教学内容的设计理念 |
(二) 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 |
三、教学过程设计 |
(一)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
(二) 情境、活动相结合,增趣、促学授新知 |
四、教学评价的设计 |
(一) 教学评价的设计理念 |
(二) 教学评价的具体设计 |
第四章 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实施与反思 |
一、教学设计的实施 |
(一) 实施对象的选取 |
(二) 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 |
二、教学设计实施的效果分析 |
(一) 课堂观察 |
(二) 课后访谈 |
三、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反思 |
(一) 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丰富积极情感体验 |
(二) 创设更丰富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多种经验 |
(三) 注重分层教学,关照每一位学生 |
(四) 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加强课堂互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低年级拼音教学调查研究 ——以广西平果县龙宏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理论和现实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访谈法 |
3.问卷调查法 |
4.经验总结法 |
一、少数民族地区低年级拼音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一)低年级拼音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方法研究 |
1.汉语拼音发音特点的研究 |
2.汉语拼音发音规律的研究 |
(二)低年级拼音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应用研究 |
1.教师拼音教学的使用状况研究 |
2.支持和参与拼音教学存在的差距研究 |
二、龙宏小学低年级拼音教学的现状调查 |
(一)龙宏小学低年级拼音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调查 |
1.学生在拼读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
2.学生在接受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二)龙宏小学低年级拼音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调查 |
1.师资配备均衡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
2.教育理念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龙宏小学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调查 |
1.学校对拼音教学意义的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
2.学校对拼音教学和语音规范方面存在的问题 |
3.学校对规范用语氛围的重视方面存在的问题 |
4.学校对课程设置的完善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少数民族地区低年级拼音教学的成因分析 |
(一)学生学习对拼音教学现状的影响分析 |
1.注意力对学生拼音学习的影响 |
2.记忆力对学生拼音学习的影响 |
(二)教师教学与拼音教学现状的分析 |
1.拼音教学在某一地区或某一类型学校的使用情况 |
2.教师能力与教学成果的关系情况 |
(三)社会发展与拼音教学现状的分析 |
1.环境对拼音教学的影响 |
2.民族语言对拼音教学的影响 |
(四)影响拼音教学开展情况的因素分析 |
1.教师语言习惯的影响 |
2.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影响 |
(五)影响拼音教学规范性的主要矛盾分析 |
1.民族地区学生普通话基础较差与拼音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 |
2.课堂教学效率与拼音教学要求的矛盾 |
3.拼音教学与民族语言教学之间的矛盾 |
四、少数民族地区拼音教学中相关问题的解决策略 |
(一)寻求教学创新,为拼音教学提供实践支撑 |
1.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
2.教师教法学法的钻研 |
(二)创建有效课堂,为拼音教学提供发展支撑 |
1.提高教学实效性 |
2.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
3.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
(三)合理配置资源,为拼音教学提供教育合力 |
1.均衡配备基础设施 |
2.改变单一评价体系 |
3.发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补充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四、白族地区小学汉语拼音教学问题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白族高寒山区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云龙县关坪乡胜利村为例[D]. 杨继苹.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2]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D]. 李欣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淮安市S小学为例[D]. 成梦娇. 延边大学, 2020(05)
- [4]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研究[D]. 刘淑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6)
- [5]白族神话绘本故事的编制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段丽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少数民族成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教育对策研究 ——以“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为例[D]. 陈雪儿. 西南大学, 2020(01)
- [7]贵州民族地区小学低年级汉字教学问题调查研究 ——以威宁彝族聚居地小学为例[D]. 祖颖.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8]白族高寒山区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初探——以胜利完小为例[J]. 杨继苹.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9(17)
- [9]指向“学趣”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设计研究 ——以统编版教科书汉语拼音声母教学为例[D]. 邱夏琦. 扬州大学, 2019(02)
- [10]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低年级拼音教学调查研究 ——以广西平果县龙宏小学为例[D]. 金丹丹.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标签:汉语拼音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论文; 民族团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