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K细胞诱导条件探讨

LAK细胞诱导条件探讨

一、LAK细胞之诱导条件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赵磊,周桂珍,张慧霞[1](2012)在《低剂量电离辐射后LAK细胞对动物骨肉瘤治疗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低剂量电离辐射对LAK细胞治疗动物骨肉瘤的影响。方法:培养的UMR-106细胞接种在月龄大鼠的前胸壁皮下,建立动物骨肉瘤模型。将LAK细胞分别经不同剂量X线辐照后,分别于3、6、9、12、15、18和21d进行细胞计数。采用3H-TdR释放法测定LAK细胞的杀伤活性。winn氏测定法测定LAK细胞对皮下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大鼠肿瘤发生率达到100%,动物模型建立成功。LAK细胞在第6~9天时,3.25mGy受照组细胞扩增量明显大于对照组。经0.65、3.25mGy辐照及未辐照的LAK细胞输入荷瘤小鼠后,其生存期以3.25mGy组为最长。将骨肉瘤细胞与LAK细胞一并注入小鼠右后肢皮下,30d后发现,3.25mGy辐射的LAK细胞小鼠未见肿瘤生长,而0及0.65mGy辐照的LAK细胞小鼠,可见质量2.0g肿瘤生长,对照组为6.25g。结论:低剂量电离辐射可以使LAK细胞扩增,低剂量电离辐射后LAK细胞的杀伤活性及对骨肉瘤的抗瘤作用均明显增强。

王锴佳[2](2010)在《胰岛素诱导肝癌HepG2细胞株GPI-PLD基因的表达及其免疫学效应》文中指出目的初步研究胰岛素对HepG2细胞GPI-PLD基因表达和GPI-PLD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对细胞膜上GPI锚定蛋白质如CEA分子的释放改变,这些效应是否能够提高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杀伤HepG2细胞和GPI-PLD基因转染HepG2细胞的敏感性。方法用阳离子聚合物将本室已经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GPI-PLD转入HepG2细胞,以未转染的HepG2细胞组、阳离子聚合物处理组以及转染空载体pcDNA3.1(+)的细胞组为对照,G418筛选出阳性细胞克隆。RT-PCR法鉴定GPI-PLD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利用自制具完整GPI结构的胎盘型碱性磷酸酶(PLAP)做底物,定量检测GPI-PLD酶活性。利用胰岛素分别诱导HepG2细胞以及稳定转染GPI-PLD基因的HepG2细胞48h,RT-PCR检测各组细胞GPI-PLD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利用自制具完整GPI结构的胎盘型碱性磷酸酶(PLAP)做底物,定量检测GPI-PLD酶活性;ELISA检测各组细胞CEA的释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GPI锚定的CEA分子的变化。IL-2诱导从正常人外周血分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高倍镜下观察LAK细胞与各组HepG2细胞按20:1的效靶比共育12h后的情况,MTT法检测LAK细胞对各组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RT-PCR分析和GPI-PLD酶活性测定表明,稳定高表达GPI-PLD的HepG2细胞系已经建立。胰岛素(10-6mol/L)诱导HepG2细胞以及稳定转染GPI-PLD基因的HepG2细胞48h后:1.RT-PCR测定表明诱导后,HepG2细胞组GPI-PLD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诱导前细胞的表达水平,统计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稳定转染GPI-PLD基因的HepG2细胞诱导前后GPI-PLD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增高不明显;2.诱导后HepG2细胞组细胞的GPI-PLD酶活性明显高于诱导前细胞的酶活性,统计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稳定转染GPI-PLD基因的HepG2细胞诱导前后GPI-PLD酶活性增高不明显;3.诱导后HepG2细胞释放的CEA分子和诱导前相比明显增多,并且,膜上GPI锚定的CEA分子比诱导前细胞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稳定转染GPI-PLD基因的HepG2细胞诱导后释放的CEA分子增加不明显,而诱导后膜上GPI锚定的CEA分子比诱导前细胞减少,统计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LAK细胞与各组HepG2细胞按20:1的效靶比共育12h后,HepG2细胞组和诱导HepG2细胞组、稳定转染GPI-PLD基因的HepG2细胞组以及诱导稳定转染GPI-PLD基因的HepG2细胞组相比,靶细胞周围的LAK细胞相对减少,形成的细胞团块也不明显。MTT法检测显示,LAK细胞对诱导后HepG2细胞的杀伤活性和诱导前细胞相比,杀伤活性增加,统计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胰岛素诱导转染组杀伤活性和诱导前转染组相比,杀伤活性也有增加,统计具有差异(P<0.05)。结论1.建立了稳定表达GPI-PLD的HepG2细胞株。2.胰岛素能够诱导HepG2细胞GPI-PLD基因过表达,GPI-PLD活性增加。同时,细胞膜上GPI锚定的CEA减少,从而增加LAK细胞杀伤HepG2细胞的敏感性。

赵红丽,洪珞珈[3](2008)在《免疫细胞在白血病治疗应用的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小残留病是缓解期恶性血液病复发的主要原因,各种恶性血液病经过正规的化疗大多数患者体内大量的恶性细胞被消灭,但是几乎不可能彻底根除所有的恶性细胞,必然残留一定数量的周期外的不能被杀灭的细胞。传统的方法是继续化疗盲目杀灭,其结果肿瘤细胞没有消灭,而正常组织破坏严重,患者不仅经受不必要的痛苦而且生存期缩短。自体免疫细胞能调节以及增加机体的免疫力,消除患者体内的免疫抑制因素,回输体内后可直接杀伤或诱导免疫细胞杀伤残留肿瘤细胞。文章对五种免疫细胞(LAK,CIK,DC,CTL,TIL),在白血病治疗中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吕慧芳,任欢,李殿俊,徐玉清,张凤民,曾振武,阮云祥,张本宁[4](2008)在《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的NK细胞对脑胶质瘤杀伤作用的探讨》文中提出目的对体外培养的 NK 细胞杀伤脑胶质瘤细胞进行探讨,为脑胶质瘤的免疫细胞疗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从4个健康人外周血提取单个核细胞,在 KRATM培养环境下,诱导产生 NK 细胞和LAK 细胞。分别用细胞计数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 NK 细胞增殖和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 CD3/CD16/CD56,并用 MTT 法检测 NK 细胞及 LAK 细胞对脑胶质瘤细胞的杀伤。结果经过体外培养,平均可得到7.93×109个以上细胞。和 LAK 细胞相比,NK 细胞对脑胶质瘤细胞 LN18、LN229、T98G 和U87MG 的敏感性更高。结论 NK 细胞能够对脑胶质瘤细胞产生有效免疫应答,为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脑胶质瘤提供可能。

李可,吕章春,陈海祥,张立煌[5](2008)在《抗原致敏DC联合CIK细胞对肺癌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肿瘤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肺腺癌原代细胞的杀伤作用,及肺癌细胞杀伤作用中细胞因子水平。[方法]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常规诱导出DC、CIK、LAK细胞;用肺癌A549细胞提取的肿瘤抗原冲击DC,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经抗原冲击和未经抗原冲击后其表型变化;把CIK细胞、DC-CIK细胞、LAK细胞和DC-LAK细胞作为效应细胞,肺腺癌原代细胞作为靶细胞,共分为4组,在10∶1、20∶1、50∶1的效靶比时,进行杀伤试验,使用LDH释放法测定杀伤活性;ELISA法检测杀伤试验中细胞因子IL-2、IL-12、IFN-γ的分泌水平。[结果]DC经肿瘤抗原冲击后在镜下呈典型成熟形态;DC-CIK细胞对肺腺癌原代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CIK细胞、LAK细胞和DC-LAK细胞(P<0.05),随着效靶比的升高,DC-CIK细胞对肺癌细胞的杀伤效应随之增强(P<0.05);细胞杀伤试验中DC-CIK细胞组中IFN-γ、IL-12的分泌量明显高于其它3组(P<0.05);而IL-2的分泌量以DC-LAK细胞组为最高,DC-LAK和LAK细胞组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肿瘤抗原致敏的DC可诱导特异性CIK细胞,显着提高CIK细胞对肺腺癌原代细胞的杀伤作用,其杀伤作用可能与IFN-γ、IL-12的分泌量有关。

李可,吕章春,陈海祥,张立煌[6](2008)在《抗原致敏DC诱导CIK细胞对肺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肿瘤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肺腺癌原代细胞的杀伤作用,并与单独LAK、CIK细胞的杀伤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常规诱导出DC、CIK、LAK细胞;用肺癌A549细胞提取的肿瘤抗原冲击DC,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经抗原冲击和未经抗原冲击后其表型变化;把CIK细胞、DC-CIK细胞、LAK细胞和DC-LAK细胞作为效应细胞,肺腺癌原代细胞作为靶细胞,共分为4组,在10∶1、20∶1、50∶1的效靶比时,进行杀伤试验,使用LDH释放法测定杀伤活性。[结果]DC经肿瘤抗原冲击后在镜下呈典型成熟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经肿瘤抗原冲击和未经肿瘤抗原冲击其表面分子CD40、CD80、CD86和HLA-DR的表达,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1);DC-CIK细胞对肺腺癌原代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DC-LAK细胞、CIK细胞和LAK细胞(P<0.05),随着效靶比的升高,DC-CIK细胞对肺癌细胞的杀伤效应随之增强(P<0.05)。[结论]肿瘤抗原致敏的DC可诱导特异性CIK细胞,DC-CIK细胞对肺腺癌原代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高于DC-LAK、CIK、LAK细胞。

孙杰[7](2008)在《共培养DC-LAK细胞抗肿瘤作用及经不同途径回输后在荷瘤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文中提出目的:本试验采用小鼠肺癌肿瘤模型为研究对象。取小鼠骨髓细胞体外培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用肿瘤抗原活化DC成熟,与小鼠脾淋巴细胞诱导的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LAK)细胞共培养,观察共培养细胞的抗肿瘤能力及回输体内后的组织器官分布特点。为今后在临床联合应用DC和LAK细胞治疗肺癌提供试验依据。方法:1培养小鼠肺癌肿瘤细胞株Lewis lung carcinoma(LLC),收集对数生长期的LLC细胞,调节细胞浓度为1×107/ml。以C57BL/6小鼠右侧前肢腋下为注射部位,皮下注射单细胞悬液0.2ml,以建立小鼠肿瘤模型。2取小鼠肿瘤组织,应用反复冻融法制备肿瘤抗原,使用考马斯亮蓝蛋白测定试剂盒进行LLC肿瘤抗原蛋白定量。3 DC与LAK细胞的体外培养。从C57BL/6小鼠胫骨与股骨获得骨髓细胞,用含有rmGM-CSF 50ng/ml和rmIL-4 25ng/ml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隔天半量换液,并加相应细胞因子。培养至第七天的DC,加入LLC肿瘤抗原100mg/ml,48h后,收获悬浮细胞,为活化DC。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80、CD86的表达情况。于C57BL/6小鼠获得脾脏,过400目钢网制备脾细胞悬液。利用梯度离心法收获脾淋巴细胞。用含rmIL-2 1000iu/ml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至第七天,收获细胞为LAK细胞。4 DC-LAK的共同培养。收获的活化DC与LAK细胞,按1:5的比例混合,加入rmIL-2 500iu/ml、rmGM-CSF 25ng/ml、rmIL-4 12.5ng/ml培养48h后收集,为共培养DC-LAK细胞。5共培养DC-LAK体外杀伤实验。效应细胞为LAK细胞组和与肿瘤抗原致敏DC共培养LAK细胞(DC-LAK),靶细胞为LLC细胞,分别按效靶比20:1、40:1的条件下用MTT法检测两种细胞的杀伤活性。6回输外源性杀伤细胞。荷瘤C57BL/6小鼠48只,于注射LLC后10天,回输经CFSE标记的外源性杀伤细胞。荷瘤小鼠随机分为瘤旁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2组,各组再随机分为DC-LAK组与LAK组,各组再随机分为4组(1h、4h、24h、72h),每组3只,每只分别经瘤旁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CFSE标记的DC-LAK细胞或LAK细胞3×107/0.2ml。7外源性杀伤细胞体内分布的检测。各组荷瘤小鼠分别于回输外源性杀伤细胞后1h、4h、24h、72h,取外周血、肝脏、脾脏、肺脏与肿瘤。肝脏、脾脏、肺脏与皮下肿瘤过200目钢网,加入与原重量相等的PBS重悬。外周血按体积用PBS1:1稀释。处理好的血,肝脏,脾脏,肺脏与皮下肿瘤各样本取10μl,滴于载玻片上,上覆盖玻片,每个样本滴片3张。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M)下观察成像(激发波长为488nm,荧光信号的检测通道为505nm的长通滤光片)。于400倍视野下观察,每张玻片随机选取10个视野,采集图像,计数图像中绿色荧光细胞。以3张玻片均数记为该样本阳性细胞数。结果:1小鼠骨髓细胞培养9天后表面突起多样化,细胞呈树突状。平均每只小鼠收获DC6×106个。经LLC肿瘤冻融抗原活化的DC,其表面CD80表达率为42.4%,CD86表达率为75.31%,CD80CD86共表达率为41.36%。2 DC和LAK细胞混合培养48h后形成DC-LAK细胞簇,少则数个细胞,多则数十个细胞。3外源性杀伤细胞对小鼠LLC肺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效应细胞与靶细胞为40:1时,单纯LAK细胞组杀伤活性为(63.45±2.46%),而经LLC细胞抗原致敏的DC能诱导出LAK细胞对LLC肺癌细胞更强的杀伤活性(81.02±2.18%)。两者相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当效应细胞与靶细胞为20:1时,DC-LAK细胞对LLC细胞的杀伤活性(75.10±3.68%)仍明显高于LAK细胞的杀伤活性(57.92±2.11%)(p<0.01)。4外源性杀伤细胞回输荷瘤小鼠体内的分布。(1)外源性杀伤细胞经腹腔注射途径回输荷瘤小鼠体内后,标记的DC-LAK细胞于回输后1h时,在肺脏内的分布达到峰值;4h时,肝脏和脾脏内的分布达到峰值;24h时,肿瘤内的分布达到峰值,此时肿瘤内的分布高于其他脏器(p<0.05)。72h时,此时脾脏内分布最多(p<0.05)。在整个观测过程中,外周血中的分布始终很低。与LAK细胞组相比,在1h、4h、24h时肿瘤内的分布DC-LAK组高于LAK组(p<0.05)。在72h时肿瘤内的分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2)外源性杀伤细胞经瘤旁皮下注射途径回输荷瘤小鼠体内后,标记的DC-LAK细胞于回输后1h时,在肺脏内的分布达到峰值;4h时,肝脏内的分布达到峰值;24h时,肿瘤脾脏内的分布达到峰值,此时肿瘤内的分布高于其他脏器(p<0.05)。72h时,肿瘤脾脏内分布最多。在整个观测过程中,外周血中的分布始终很低。与LAK细胞组相比,在1h、4h、24h时肿瘤内的分布DC-LAK组高于LAK组(p<0.05)。在72h时肿瘤内的分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3)两种回输途径回输的比较。腹腔注射途径回输荷瘤小鼠体内后,DC-LAK细胞主要分布于肝脏和脾脏中;瘤旁皮下注射途径回输荷瘤小鼠体内后,DC-LAK细胞主要分布于肿瘤中。在各观测时间点,DC-LAK细胞在肿瘤内的分布瘤旁皮下注射组均高于腹腔注射组(p<0.05)。结论:1小鼠骨髓细胞体外联合应用rmGM-CSF和rmIL-4培养,经肿瘤细胞冻融抗原致敏,可以诱导扩增出较多数量、较高纯度的树突状细胞,可满足一般试验的要求。2肿瘤冻融抗原致敏DC诱导的LAK细胞对小鼠LLC细胞具有高效的特异性杀伤作用。3 DC-LAK细胞经腹腔注射途径回输荷瘤小鼠体内后,主要分布于肝脏和脾脏中;经瘤旁皮下注射途径回输荷瘤小鼠体内后,主要分布于肿瘤组织中。DC与LAK细胞共培养后经两种途径回输荷瘤小鼠体内后,均可提高LAK细胞于肿瘤组织内的分布;在各观测时间点,DC-LAK细胞在肿瘤内的分布瘤旁皮下注射组均高于腹腔注射组。

冯云[8](2006)在《人LAK细胞免疫效应分子HMGN2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LAK细胞(lymphocyte-activated killer cells,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NK细胞、CTL细胞被认为是机体抗瘤细胞系统和抗胞内微生物感染的主要免疫细胞群体。LAK中存在多种具有杀菌作用的活性物质,已经在LAK细胞中发现了穿孔素、颗粒酶、颗粒溶素、LL-37、α-防御素等抗菌分子。LAK细胞中是否还有其它内源性抗菌肽尚不清楚。 将rIL-2、PHA刺激培养一周的人LAK细胞用5%的乙酸匀浆,制备酸溶性粗提物。AU-PAGE及电泳凝胶琼脂糖弥散法检测出其中含有三组杀菌多肽成分,分别命名为HLP-1、HLP-2、HLP-3。利用制备性AU-PAGE电泳技术初步分离获得这三个组分。将这三个组分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一步分离纯化,琼脂糖弥散法筛选纯化各组分的抗菌活性,较强抗菌活性的组分进行Tricine-SDS-PAGE电泳初步测定分子量及纯度。选择高度纯化的蛋白组分HLP-3p21,采取Edman降解法测定其氮端氨基酸序列,得到HLP-3p21的N-端10个氨基酸序列,分别为:脯氨酸(Pro,P),赖氨酸(Lys,K),精氨酸(Arg,R),赖氨酸(Lys,K),丙氨酸(Ala,A),谷氨酸(Glu,E),甘氨酸(Gly,G),天冬氨酸(Asp,D)丙氨酸(Ala,A),赖氨酸(Lys,K)。将该段氨基酸序列登录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CBI),应用Blast检索工具进行短序列匹配的人蛋白质数据库检索发现:这段序列与人非组蛋白HMGN2的氮端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对HLP-3p21进行质谱精确分子量分析,其分子量为9274.04 Da,也与HMGN2相同。使用本实验室自制的兔抗HMGN2多克隆抗体对HLP-3p21用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LP-3p21蛋白条带处有较强的杂交信号。根据以上试验结果,我们判断HLP-3p21抗菌活性分子

史绯绯,杨成旺,苏秀兰[9](2005)在《胃癌的生物治疗进展》文中提出本文概述了有关胃癌生物治疗的发展与前景。

高秋,李锦添,王思愚,陈诗萍,刘伟,吴一龙[10](2004)在《树突状细胞诱导的LAK细胞对肺癌的生长抑制作用》文中指出目的 研究肺癌细胞裂解物负载的树突状细胞 (DC)诱导的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 (LAK )对肺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肺腺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接种裸鼠皮下建立肺腺癌移植瘤模型 ,同时将手术切除标本用反复冻融的方法制备肿瘤细胞裂解物 ;同一患者外周血分离得到的单个核细胞中 ,贴壁的细胞加入DC生长因子 (DCGF)培养得DC ,未贴壁的细胞加入rhIL 2培养得LAK细胞。用肿瘤细胞裂解物负载自体DC ,诱导LAK细胞生成DC LAK细胞 ,注射荷瘤裸鼠腋下以观察DC LAK细胞对肺癌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用肺癌手术标本能成功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DC LAK组、LAK组、DC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肿瘤瘤重平均值分别为 0 .47、1.0 5、1.3 0和 1.5 8g ,DC LAK组、LAK组和DC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 70 .3 %、3 3 .5 %和 17.9% ,DC LAK细胞具有抑制裸鼠肺癌移植瘤生长的作用而且强于LAK细胞 (P <0 .0 5 )。结论 通过荷瘤裸鼠体内抗瘤实验证实了DC LAK细胞的抗肺癌作用明显高于LAK细胞 ,提示DC LAK细胞治疗是更为有效的抗肺癌生物治疗方法 ,为DC疫苗用于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二、LAK细胞之诱导条件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AK细胞之诱导条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低剂量电离辐射后LAK细胞对动物骨肉瘤治疗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和材料
    1.2 实验动物和细胞系
    1.3 方法
        1.3.1 细胞接种
        1.3.2 病理染色以及碱性磷酸酶测定
        1.3.3 生物活性细胞的分离、培养
        1.3.4 winn氏测定法
        1.3.5 体外细胞杀伤活性试验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肿瘤生长曲线
    2.2 荷瘤鼠平均存活时间
    2.3 肿瘤组织和脏器中转移瘤组织的病理染色
    2.4 荷瘤鼠血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水平
    2.5 不同剂量X线辐照对生物活性细胞扩增的影响
    2.6 不同照射量对LA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2)胰岛素诱导肝癌HepG2细胞株GPI-PLD基因的表达及其免疫学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汇表
前言
实验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细胞株、正常人外周血、菌种和重组质粒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携带pcDNA3.1(+)/GPI-PLD质粒的TG1大肠杆菌扩增培养及提取
        2.2 重组质粒pcDNA3.1(+)/GPI-PLD转染HepG2细胞、筛选并鉴定
        2.3 胰岛素对HepG2细胞以及转GPI-PLD基因HepG2细胞诱导
        2.4 诱导前后各组细胞被LAK细胞杀伤敏感性的改变
        2.5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1.质粒提取酶切结果
    2.经G418筛选稳定转染组及对照组细胞GPI-PLD酶活性测定结果
    3.细胞总RNA提取及鉴定结果
    4.RT-PCR法检测GPI-PLD基因mRNA的表达量变化
    5.胰岛素诱导48h后细胞GPI-PLD酶活性测定结果
    6.胰岛素诱导后RT-PCR法检测GPI-PLD基因mRNA的表达量变化
    7.ELISA法检测诱导前后各组细胞培养液中CEA的浓度
    8.诱导前后各组细胞表面锚定CEA的流式细胞术分析
    9.MTT法优化LAK细胞杀伤靶细胞作用的条件
    10.LAK细胞分别与诱导前后四组细胞共育的形态学观察结果
    11.MTT法检测LAK细胞对诱导前后各组细胞杀伤活性的改变
第三章 讨论
    1.肝脏、肝细胞癌与GPI-PLD
    2.胰岛素诱导HepG2细胞GPI-PLD基因的表达
    3.肿瘤细胞表面GPI锚定的CEA与LAK细胞对其杀伤活性相关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6)抗原致敏DC诱导CIK细胞对肺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CIK、LAK细胞培养[2, 3]
        1.2.2 DC细胞培养[4]
        1.2.3 肺腺癌原代细胞培养[5]
        1.2.4 肿瘤抗原制备
        1.2.5 肿瘤抗原冲击DC及表型测定
        1.2.6 DC和CIK、LAK细胞共培养
        1.2.7 细胞杀伤试验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细胞形态与增殖观察
    2.2 DC表型分析
    2.3 细胞杀伤活性
3 讨论

(7)共培养DC-LAK细胞抗肿瘤作用及经不同途径回输后在荷瘤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 共培养DC-LAK 细胞抗肿瘤作用及经不同途径回输后在荷瘤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过继免疫治疗中外源性杀伤细胞体内的分布
致谢
个人简历

(8)人LAK细胞免疫效应分子HMGN2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人LAK细胞抗菌肽的分离和纯化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第二部分 HMGN2抗菌活性及其抗菌结构功能区域的研究
    一 材料及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第三部分 HMGN2在LAK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一 材料及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抗菌肽:哺乳动物白细胞的抗感染分子
个人简介
致谢

(10)树突状细胞诱导的LAK细胞对肺癌的生长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实验动物
    1.2 实验方法
        1.2.1 肺癌移植瘤模型建立
        1.2.2 病理分析
        1.2.3 DC培养及负载
        1.2.4 LAK细胞培养及诱导
        1.2.5 倒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DC细胞
        1.2.6 细胞表型分析
        1.2.7 荷瘤裸鼠处理及处理后观察
        1.2.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2.2 DC的形态及细胞表型结果
    2.3 LAK细胞的形态及细胞表型结果
    2.4 DC诱导的LAK细胞对肺腺癌移植瘤的生长抑制
3 讨论

四、LAK细胞之诱导条件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剂量电离辐射后LAK细胞对动物骨肉瘤治疗作用的研究[J]. 赵磊,周桂珍,张慧霞.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2(03)
  • [2]胰岛素诱导肝癌HepG2细胞株GPI-PLD基因的表达及其免疫学效应[D]. 王锴佳. 中南大学, 2010(02)
  • [3]免疫细胞在白血病治疗应用的进展[J]. 赵红丽,洪珞珈.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8(11)
  • [4]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的NK细胞对脑胶质瘤杀伤作用的探讨[J]. 吕慧芳,任欢,李殿俊,徐玉清,张凤民,曾振武,阮云祥,张本宁. 国际免疫学杂志, 2008(03)
  • [5]抗原致敏DC联合CIK细胞对肺癌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J]. 李可,吕章春,陈海祥,张立煌. 中国肿瘤, 2008(05)
  • [6]抗原致敏DC诱导CIK细胞对肺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J]. 李可,吕章春,陈海祥,张立煌. 肿瘤学杂志, 2008(04)
  • [7]共培养DC-LAK细胞抗肿瘤作用及经不同途径回输后在荷瘤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D]. 孙杰. 河北医科大学, 2008(01)
  • [8]人LAK细胞免疫效应分子HMGN2的初步研究[D]. 冯云. 四川大学, 2006(03)
  • [9]胃癌的生物治疗进展[J]. 史绯绯,杨成旺,苏秀兰.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05(01)
  • [10]树突状细胞诱导的LAK细胞对肺癌的生长抑制作用[J]. 高秋,李锦添,王思愚,陈诗萍,刘伟,吴一龙. 中国肺癌杂志, 2004(05)

标签:;  ;  ;  ;  ;  

LAK细胞诱导条件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