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谨防冬季食物中毒(论文文献综述)
方敏[1](2021)在《春暖花开季 防病当重视》文中研究表明四月份春暖花开、气温适宜,是人们外出踏青、春游的好时节,但同时又是春雨连绵、气候变化较大的季节,容易引发各种疾病。清明小长假将迎来出行小高峰,不少家长会带着孩子出去踏青春游,亲近大自然,有些地方还有采摘野菜的风俗,这个时候,要特别注意饮食安全,防止蚊虫叮咬。此外,还要谨防春季常见的传染病,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黄馨[2](2020)在《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旗下的微信公众号,面向公众发布健康信息,这是疾控中心与新媒体相融合的一次重要尝试。但就目前来看,其并未完全适应新兴媒介技术对传播主体的要求。本文基于角色理论,以中国疾控动态每月发布的“TOP20榜单”的文章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力图揭示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其多重的媒介角色及角色缺失。研究发现,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主要采用健康科普框架、风险提示框架、政策资讯框架和互动沟通框架4种框架类型来进行健康信息的创作,承担着健康素养培育者、危机疫情提醒者、政府声音传递者和线上活动组织者4类媒介角色,其中健康素养培育者在公众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究这类微信号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媒介角色,选取了禽流感、疫苗事件和艾滋病三类典型案例展开分析。最后,本文结合研究发现,总结出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在角色承担的过程中,存在着危机疫情提醒滞后、深度互动能力不足等局限,并提出了依托大数据预判风险、精准获取用户画像等改进意见,以期进一步完善其媒介角色、更加有效地开展健康信息的传播。
刘志东[3](2020)在《气象因素致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综合风险评估及预警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健康威胁,防止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大课题。开展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综合风险评估、发展相应的干预策略和控制措施具有重大公共卫生意义。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主要影响之一是传染病。近年来,我国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的呼吸道、消化道、媒介传染病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气象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已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腹泻一直是国际上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2016年腹泻占据全人群死因的第八位,5岁以下儿童是腹泻的高发人群,占据死因的第五位。腹泻一直以来也是我国发病多、流行广的一类传染病。其他感染性腹泻指的是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副伤寒外的感染性腹泻,是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其发病数常年居我国丙类传染病前两位,也是感染性腹泻中发病最多的。目前在个别城市开展的气候变化与健康的研究工作比较零散、不系统、不深入,缺乏反映我国不同气象地理区划特点的气象因素致敏感性传染病科学、系统地探究,现存研究对气象敏感性传染病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技术方面也明显不足,导致预防和控制气象敏感性传染病的能力较为薄弱。本研究以其他感染性腹泻作为结局变量,系统全面地探讨了气象因素对其他感染性腹泻影响的区域差异、交互作用,识别出了脆弱人群和城市水平的效应修饰因子,开展了综合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我国气象敏感性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关口前移,为地方行政部门、应急救护部门及公众提前做好应对不良天气气象条件、降低发病风险提供科学指导,做到防患于未然,对实现我国预防为主、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分析我国近30年腹泻的变化趋势,描述其他感染性腹泻的三间分布、病原学特征及流行病学分区。2.探讨气象因素影响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区域差异、交互作用、脆弱人群和城市水平的效应修饰因子。3.评估气象因素致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的暴露度、危险性、脆弱性和综合风险。4.针对高风险区域建立基于气象因素的实用的其他感染性腹泻预测预警模型。研究方法1.数据收集我国腹泻近30年的发病率数据来源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7)数据库,2014-2016年全国其他感染性腹泻个案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国家法定传染病监测系统,同期气象数据来自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常住人口数据来源于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地市级教育、卫生、经济指标等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7)、国家统计局网站。为避免不确定性,从全国334个地级市中选取发病数大于P15的284个城市作为研究区域。原始数据已经由相关部门进行了质量控制,我们对数据进行了二次核对。对以上数据进行整理、清洗后,融合形成疾病气象数据集和效应修饰因子数据集。2.统计学分析(1)计算我国近30来腹泻发病率的年度增加百分比定量评估其变化趋势;描述其他感染性腹泻的三间分布、病原学特征;基于聚类分析确定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分区。(2)采用两阶段模型在城市、区域和全国水平上分析温度、湿度对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的影响:第一阶段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城市水平上温湿度对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效应,第二阶段采用多变量Meta分析合并地市级的效应值,得到区域和全国水平上的效应,采用线性无偏最优估计法(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BLUP)、在相对和绝对两个尺度上得到城市水平的效应,对模型进行残差检验和敏感性分析,基于二元反应曲面法、气象指标法分析温、湿度影响其他感染性腹泻的交互效应,将其他感染性腹泻按照性别、年龄组、职业分为不同的亚组分析温度的效应,识别潜在的脆弱人群,在区域差异分析基础上应用Meta回归的方法,在潜在人口学、经济、卫生、气象、地理指标中筛选对效应有影响的修饰因子。(3)运用基于暴露度、危险性、脆弱性的综合风险评估框架评估气象因素致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的综合风险,识别出高风险区域。(4)选择综合风险评估识别出的高风险地区作为预测预警研究现场,利用广义可加模型预测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数,基于实际发病数的预警线和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法确定基于预测值的预警阈值,最后根据预测发病数和预警阈值对其他感染性腹泻做出预警。研究结果1.全球腹泻发病率高的地区主要有非洲、南美洲北部、南亚等,都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我国的发病率处在较低水平。趋势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腹泻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5岁以下儿童发病趋势明显上升;三间分布特征显示我国江浙、华北、华南地区的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季节分布差异明显,北部地区其他感染性腹泻多为夏季高发,南部地区其他感染性腹泻多为冬季高发,中部地区为过渡地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中男性高于女性(56.6%vs43.4%),实验室诊断病例比较少(22.3%),大部分是临床诊断病例,5岁以下儿童超过一半(53.7%),职业分布中散居儿童超过一半(53.2%),其次是农民(21.4%);病原体特征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病原体分布特征差异明显,5岁以下儿童中轮状病毒占绝对比例,20岁以上人群中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比例升高明显。不同职业特征中散居儿童的轮状病毒占了绝对比例,幼托儿童中诺如病毒的比例开始升高,学生中诺如病毒的比例最高,农民、离退人员、家政家务及待业人群中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占较高的比例。不同病原体季节分布差异很大,轮状病毒冬季高发,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埃希菌都是夏季高发,腺病毒夏秋高发,诺如病毒主要在秋冬季;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全国省份共聚成了 3类流行病学区,大致自北向南分为夏季高发区、过渡区和冬季高发区,黑龙江虽然处在最北部,却划在了冬季高发区。2.全国水平上的合并效应可以看出,气温对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效应呈近似“U”型,高温和低温都可以增加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发病风险,对应其他感染性腹泻夏季和冬季高发,不同地级市效应差别很大,全国水平上低温的效应随着时间先增大后减小,在滞后15天左右达到最大,在滞后35天左右效应消失,低温的起效慢效应持续时间长;高温的效应在滞后0天达到最大,随着时间逐渐减小几天后变得无意义,高温的起效快效应持续时间短。气温对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效应区域差异明显,北方地区(华北、东北、内蒙、黄淮、西北)主要表现为高温增加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发病风险,南方地区(华南、江南、江淮)主要是低温增加发病风险;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变换不同建模策略后模型估计结果仍然比较稳健,显示我们的结果可靠、可信;交互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温、湿度的交互指标对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效应区域差异明显,大部分指标与温度的效应比较类似,城市水平上温、湿度的交互效应差别很大;脆弱人群分析结果显示低温影响其他感染性腹泻的脆弱人群是5岁以下、散居儿童、男性,高温的脆弱人群是女性、农民、20岁以上人群;气温对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城市水平效应修饰因子分析结果显示,Meta回归识别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效应修饰因子有人口增长率、人口密度、医院数、人均GDP、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降雨量、纬度和区域。3.结果显示暴露度高的地区有华北、黄淮、江淮、江南、华南,集中在我国东部,西部地区由于地广人稀,暴露度低。危险性评估分季节来看,冬季危险性高的地区有江南、华南、西北地区,危险性低的地区有华北、黄淮、江汉等;夏季危险性高的地区有华北、内蒙、黄淮、西北、东北地区,危险性低的地区有江南、江淮、江汉、西南地区等。脆弱性评估按照不同季节来看,冬季脆弱性高的地区有华南、西南、西北等地区,脆弱性低的地区有东北、内蒙、华北、东部沿海地区等;夏季脆弱性高的地区有西北、西南等西部和部分中部地区,脆弱性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综合风险评估结果发现夏季综合风险高的有华北、黄淮等北方地区,综合风险低的有西北、西南、华南、江南等大部分南方地区;冬季综合风险高的有江淮、江南、华南等东南部地区,综合风险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4.广义可加模型拟合效果好,北京市的调整R2达到0.94,深圳市的调整R2达到0.97,北京市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分别为 70.19 和 0.07%,好于深圳市(RMSE、MAPE分别为76.94和0.12%)。预警结果显示预测值判断的其他感染性腹泻暴发情况与金标准判断的情况非常接近,北京市灵敏度达到0.87,特异度达到0.99,阳性预测值0.98,阴性预测值0.92,ROC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达到0.97;深圳市灵敏度达到1,特异度达到0.99,阳性预测值0.92,阴性预测值1,AUC达到0.99,都显现出了良好的预警效果,可以在高风险地区推广使用。研究结论1.我国腹泻发病趋势整体下降,但5岁以下儿童明显上升;江浙、华北、华南的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5岁以下儿童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冬季高发,好发散居儿童,20岁以上人群以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为主,夏季高发,好发农民等;自北向南可聚类为夏季高发区、过渡区和冬季高发区。2.气温对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影响区域差异明显,高温主要影响华北、东北、内蒙、黄淮、西北等北方地区,脆弱人群有20岁以上人群、农民、女性;低温主要影响华南、江南、江淮等南方地区,脆弱人群有5岁以下人群、散居儿童、男性。3.气象因素致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暴露度、危险性、脆弱性和综合风险区域差异大,季节分布不均,综合风险高的地区夏季集中在华北、黄淮;冬季集中在江南、华南。4.基于气象因素的其他感染性腹泻预测预警模型简单实用、效果良好,值得在高风险地区进一步推广。创新性1.系统全面评估了我国多中心、大地理范围气象因素对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区域差异、交互效应、脆弱人群和城市水平效应修饰因子。2.采用基于暴露度、危险性、脆弱性的风险评估框架在全国大地理范围评估了气象因素致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综合风险。3.建立了高风险区基于气象因素的实用的预测预警模型,可以为腹泻类疾病的预防控制争取时间,为其他类似疾病的预警提供方法学参考。
范晓梨[4](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对策研究 ——以成都地区部分高校为例》文中认为在信息时代带来全新挑战,社会转型带来新的冲击,多元思想的渗透影响,以及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社会冲突加剧,各类不稳定因素増加。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总体上虽稳定,但高校突发事件偶有发生,不时给师生敲响安全警钟,同时也给高校的运行秩序及其社会声誉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高校突发事件是由自然、人为或社会环境等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忽然发生,或者发生在校外但与高校学生密切相关的,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给学校内部人员带来负面影响,对学校的正常运行秩序造成一定冲击,甚至波及到社会稳定的,需要高校管理者立即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处置的事件。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和建设性、不确定性和扩散性、网络特征明显等特点;按照其性质可分为高校政治类、自然灾害类、公共卫生类、治安安全类、高校管理类、心理健康类、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等七类事件。其发展演变具有明显的规律,根据规律可将其演变周期分为潜伏期、爆发期和恢复重建期等三周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预防和处置高校突发事件的生命线,通过它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是进一步净化高校育人环境、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心理学、危机管理理论等理论支撑下,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介入高校突发事件应对过程的可行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在遵循求实原则、主体原则、层次原则的基础上,在高校突发事件潜伏期、爆发期、恢复重建期发挥其育人功能和预警功能、疏导功能和整合功能、调节功能和总结功能,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文化素养,解决校园中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上的问题,从而达到减少高校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通过对成都市5所高校的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成都市5所高校的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党委宣传部老师、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心理咨询老师、保卫处工作者等进行访谈,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各阶段存在的具体问题:在高校突发事件潜伏期,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缺乏共享,思想政治教育预警功能未能充分发挥,高校突发事件预防工作较为薄弱,宿舍载体育人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在高校突发事件爆发期,高校信息发布及时性有待增强,舆论引导状况欠佳,对普通学生心理情况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协同合作的程度有待提高;在高校突发事件恢复重建期,集体式的心理调适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平复效果,缺乏正反面结合的教育,事件后续情况尚未持续跟进,总结反思力度有待增强。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各阶段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以下改善措施:在高校突发事件潜伏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完善资源共享平台,完善预警机制,落实预防工作,充分发挥宿舍载体育人优势;在高校突发事件爆发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全面开展心理干预工作,建立四方联动机制;在高校突发事件恢复重建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调适工作,通过奖惩机制进行正反面教育,持续跟进突发事件后续情况,注重反思与总结工作。
王丹凤[5](2020)在《微生物对航空食品安全性影响的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航空食品之所以被定义为一类具有较高安全风险的食品,原因在于其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加工及储存时间久,最主要在于航空食品为地面制作,空中享用的特点,复杂的加工程序和频繁变化的生产、运输环境,很容易导致食品变质,微生物大量繁殖,引发航空食品的安全问题,而这极有可能引发为飞机的飞行安全问题。所以,探究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对航空食品微生物水平的影响变得尤为重要,同时,要加强构建航空食品安全防线,杜绝航空食品配餐业中的食品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也是当今民航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全年各月份航空热食(包括热食类、机组餐和中式点心)、冷食(包括冷荤类、水果类)和甜品(包括热加工类和冷加工类)进行采样,检测其微生物菌群数量,结果发现,航空热食的全年微生物合格率最低,并且,夏秋两季的食品微生物水平高于秋冬两季。研究结果说明,航空食品加工过程会影响其微生物水平和合格率,季节因素也会引起食品微生物含量变化。除此之外,还探究了操作人员手、食品接触面、环境空气、水质、冰等加工环境因素对航空食品微生物合格率的影响。检测结果发现,操作人员手上的微生物检出不合格率明显高于其他环境因素,严重影响食品质量安全。其次,食品接触面和水中检测到的微生物对食品质量也有一定影响。可见,生产环境对航空食品微生物合格率影响显着,是实际生产中应着重关注和控制的因素。通过对国内某航空公司食品原料安全管控的措施进行归纳与分析,以航空餐的生产流程为线,在原料准入机制、原料贮存周转及原料加工管控方面为航空食品原料安全管控提供参考及建设性建议:(1)采取资质审查和理化检测的双重管控来完成原料的准入。(2)通过制定严格的原料入库管理规范以及借助智能化的管理系统来实现对原料的有效贮存和科学周转,采用有效的标识系统建立原料的可追溯性程序。(3)在原材料的加工过程中,通过建立异物防控方案、卫生管理措施、以及对生产流程的严格管控来防范原料生产加工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保障航空食品的安全。
王洪营[6](2018)在《昆明西市区急诊科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所有急性中毒患者临床资料,了解和掌握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急救方案提供科学指导,以期减少急性中毒患者的患病率及提高急性中毒患者的治愈率。[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至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所有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自制《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调查表》收集急性中毒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毒物种类、中毒途径、中毒原因、首次就诊时间及病情转归等社会人口学资料;采用SPSS 23.0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均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收集4265例急性中毒病例,男女人数比为1.45:1(2528:1737),男性多于女性(P<0.05),其中酒精中毒患者男性多于女性(P<0.05),非酒精中毒患者以女性为主(P<0.05);急性中毒高发年龄层为青年组(18-40岁),共2576例,占60.39%,其次为中年组(41-65岁),为1219例,占28.58%,老年组(≥66岁),为331例,占7.76%,未成年组(15-17岁),为139例,占3.25%(P<0.05);前三位中毒途径分别为消化道(4059例,占95.17%)、呼吸道(176例,占4.13%)、皮肤(15例,占0.35%)(P<0.05);中毒原因居于首位的是自服3568例,占83.65%,其次为自杀,占全部中毒人数的452例(10.60%),意外(209 例,占 4.90%)、职业暴露(36 例,占 0.84%)(P<0.05);职业分布以工人最多,3232例(占75.78%),其次为农民544例(占12.75%),干部191例(占4.48%)(P<0.05);就诊时间主要分布在21:00-2:00,共2463例(占56.74%);中毒月份主要分布在1、6、7、8、11、12月份,共2645例,占全年的62.0%;前五位毒物类型为酒精中毒2313例(占54.23%)、蕈中毒952例(占22.32%)、药物中毒325例(占7.62%)、农药中毒220例(占5.16%)、一氧化碳中毒131例(占3.01%);C0中毒主要发生在春冬,农药中毒以夏秋为主,蕈中毒主要发生在夏季,菜豆中毒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急性中毒患者治愈率为 98.82%(4215/4265),病死率为 0.600%(26/4265),自动出院患者 0.80%(34/4265);农药中毒患者病死率最高,占总死亡人数的42.30%,其次为蕈中毒(占30.76%)、乌头碱中毒(占15.38%)。[结论]1.急性中毒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其中酒精中毒患者以男性为主,女性患者中药物中毒、农药中毒的发生率较高。2.急性中毒人群主要分布在中青年,职业主要分布在具有劳动能力、较低学历的工人、农民,该年龄段的人群为家庭的主力,承受压力较大易产生轻生想法,及时的心理疏导可减少急性中毒的发生。3.毒物类型以酒精中毒为主,应积极对如何正确饮酒进行宣传,减少酒精中毒发生率。4.中毒途径主要是经消化道中毒,其次为呼吸道,医护人员应重点学习经消化道中毒、呼吸道中毒患者的治疗方法。5.中毒原因以自服为主,教导人群正确、适量服用酒精、乌头碱、蕈、菜豆、白花等食物,对减少因服用不当引起中毒的患者有重要意义。6.一氧化碳中毒、蕈中毒、菜豆中毒、农药中毒等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点,在不同毒物发病高峰期应做好相应防范措施,可有效减少急性中毒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7.急性中毒患者就诊月份主要分布在夏(6、7、8月)、冬(11、12、1月)季节,就诊时间主要分布在21:00-02:00,该时间段可配备充足的医护人员、足够的解毒救治药品、器材,保证所有的抢救设施运转正常。病情转归以治愈为主。
林华娟,陈晓,路垚[7](2013)在《广东省由天然毒素导致的水产安全问题分析》文中指出分析广东省近30 a来水产品安全问题尤其是由天然毒素导致水产品中毒的特征和变化规律。近30 a来广东省共发生水产品中毒事件292起,其中天然毒素、鱼胆和其他因素导致的食物中毒起数比例分别为80%、14%和6%。天然毒素中毒最为突出,另外其中毒频率在不同时期总体呈现V字形变化。1980~1985年期间天然毒素中毒起数高达72起,随后中毒事件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995年后又开始出现反弹上升趋势。1980~1985年期间,河豚和贝类中毒人数比例分别为96%和4%,未出现深海珊瑚鱼中毒。但是从1995年开始贝类和深海珊瑚鱼中毒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到了2005~2011年期间,河豚、贝类和深海珊瑚礁鱼的中毒人数比例分别为16.7%、43.8%和38.3%,贝类和深海珊瑚礁鱼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春季和秋季是河豚中毒相对集中季节,而贝类中毒主要集中在春末夏初(3~5月)。由此可见有必要加快对天然毒素导致的水产品安全控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
邵玉芳,汪雯,章荣华,姚仙珍,应义斌[8](2010)在《浙江省生食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的风险评估》文中指出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作为浙江省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广泛分布于近海岸的海水、海底沉积物和贝类中。本文结合预测微生物学和微生物风险评估的方法,针对浙江省生食牡蛎中的副溶血性弧菌开展定量风险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等4个部分。将暴露评估分为捕获期和捕获后2个模块,推测因食用VP污染的生牡蛎而导致疾病发生的危险,并对各相关因素进行高级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夏季牡蛎中的VP密度最高,达到2.28lgg-1;未采取缓解措施时春、夏、秋、冬四季因生食牡蛎引起的VP平均感染率分别为8.76×10-5g-1、2.30×10-3g-1、2.08×10-4g-1、2.53×10-7g-1;采用温和的热处理、冷冻处理和快速冷藏等3种缓解措施,其中温和的热处理效果最好,可以使危险性最高的夏季感染率降低4个数量级,其余两种措施效果相似,约下降2~3个数量级。
李晓璐[9](2019)在《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运行效果研究 ——基于H机构的个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医疗能力的不断提升,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纯老家庭数量增加,老年抚养系数逐年提高,高龄化和长寿特征凸显。在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推动下,社会养老需求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并且养老服务的多样化层次也在日益提升,对我国的养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党的十九大工作会议精神,全社会要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的挑战,构筑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建立,积极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不仅能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能推动社会发展。北京市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对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养老行业中的供求矛盾不断激化,出现了社区服务设施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以往的养老模式和“养老是政府福利事业”的观念已不再适合现实需要。为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北京市政府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和政策,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积极整合各类可利用资源,进一步提升养老工作体系的完善程度,充分构建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医养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目标。“医养结合”的养老机制涉及的主体较多,若想将“医养结合”顺利推行,仅靠政府是不行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市场将养老服务进行产业升级。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构建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医养结合模式相比,有着十年的发展差距。本文以H机构为例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运营模式进行个案分析,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对该养老机构的服务能力进行满意度调查,分析出现的问题,并参照美国的“PACE”模式和日本的三层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点带面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建立提出对策和建议。
陈凯凯[10](2018)在《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研究 ——以甘肃省P市X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频发,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和睦与幸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以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为出发点,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搜集研究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运用了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中的小组工作方法进行介入。通过组建“安全相伴·快乐成长”安全教育与能力提升小组,结合儿童的成长特点,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知识与技能教育为切入点,对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安全教育问题进行了小组工作介入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为期8次的小组活动过程中,综合运用参与式学习、视频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方法,增强了小组工作的趣味性和实效性。研究发现:第一,X村留守儿童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安全知识与技能不足,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并且表现出性别差异。第二,X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教育内容不充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和学校老师安全教育知识匮乏,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学校安全教育资源不足等。第三,小组工作方法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且深受儿童喜爱,值得推广。第四,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对于增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提升留守儿童的安全知识与技能效果明显。第五,在小组活动中综合运用参与式学习、情景模拟、视频赏析、观摩教学等方式方法可以增强小组活动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有助于小组目标的实现。
二、谨防冬季食物中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谨防冬季食物中毒(论文提纲范文)
(1)春暖花开季 防病当重视(论文提纲范文)
谨防食物中毒 |
谨防儿童手足口病 |
科学接种疫苗 |
换衣不宜过早 |
外出时提防光过敏 |
注意心理精神健康 |
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
(2)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理论基础与样本选择 |
2.1.1 理论基础 |
2.1.2 样本选择 |
2.2 文本框架构建 |
2.2.1 框架构建 |
2.2.2 编码与信度 |
2.2.3 统计结果 |
第三章 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的媒介角色呈现分析 |
3.1 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的媒介角色呈现 |
3.1.1 健康素养培育者 |
3.1.2 危机疫情提醒者 |
3.1.3 政府声音传递者 |
3.1.4 线上活动组织者 |
3.2 典型事件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呈现分析 |
3.2.1 H7N9 禽流感事件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 |
3.2.2 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 |
3.2.3 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 |
3.3 研究结论 |
第四章 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的角色承担局限及对策建议 |
4.1 角色承担局限 |
4.1.1 缺乏严谨的健康素养培育者 |
4.1.2 滞后的危机疫情提醒者 |
4.1.3 浅层次的线上互动者 |
4.1.4 不充分的谣言应对者 |
4.1.5 缺位的心理健康关怀者 |
4.2 对策建议 |
4.2.1 建立专业内容运营团队,强化内容审核 |
4.2.2 依托大数据,及时预判风险危机 |
4.2.3 精准获取用户画像,提升深度互动服务能力 |
4.2.4 密切关注舆论动向,加强舆情应对处置能力 |
4.2.5 丰富健康信息主题,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疾控机构微信文章榜单(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气象因素致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综合风险评估及预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特征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现场 |
2.2 数据来源 |
2.3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
2.4 质量控制 |
三、结果 |
3.1 近30年我国腹泻发病趋势分析 |
3.2 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三间分布特征 |
3.3 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特征 |
3.4 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分区 |
四、讨论 第二部分: 气象因素对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的影响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现场 |
2.2 资料来源 |
2.3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
2.4 质量控制 |
三、结果 |
3.1 区域差异分析 |
3.2 敏感性分析 |
3.3 交互作用分析 |
3.4 脆弱人群分析 |
3.5 城市水平的效应修饰因子分析 |
四、讨论 第三部分: 气象因素致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综合风险评估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现场 |
2.2 资料收集 |
2.3 研究设计 |
2.4 质量控制 |
三、结果 |
3.1 暴露度评估 |
3.2 危险性评估 |
3.3 脆弱性评估 |
3.4 风险评估 |
四、讨论 第四部分 基于气象因素的其他感染性腹泻预测预警模型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现场 |
2.2 资料收集 |
2.3 研究设计 |
2.4 质量控制 |
三、结果 |
3.1 描述性分析结果 |
3.2 预测预警模型 |
四、讨论 结论 创新点与局限性 附表 附录-参编的专着一章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对策研究 ——以成都地区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不足与趋势 |
1.4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难点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校突发事件与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2.1 高校突发事件概述 |
2.1.1 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 |
2.1.2 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 |
2.1.3 高校突发事件的分类 |
2.1.4 高校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 |
2.2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2.2.2 心理学 |
2.2.3 危机管理理论 |
2.3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应遵循的原则 |
2.3.1 求实原则 |
2.3.2 主体原则 |
2.3.3 层次原则 |
2.4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各阶段的功能 |
2.4.1 潜伏期的育人功能和预警功能 |
2.4.2 爆发期的疏导功能和整合功能 |
2.4.3 恢复重建期的调节和总结功能 |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现状分析 |
3.1 关于本研究的访谈与问卷调查 |
3.1.1 对高校管理部门的访谈调研 |
3.1.2 对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 |
3.2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各阶段存在的问题 |
3.2.1 潜伏期存在的问题 |
3.2.2 爆发期存在的问题 |
3.2.3 恢复重建期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对策研究 |
4.1 潜伏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
4.1.1 完善资源共享平台 |
4.1.2 完善预警机制 |
4.1.3 落实预防工作 |
4.1.4 充分发挥宿舍载体育人优势 |
4.2 爆发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
4.2.1 健全信息发布机制 |
4.2.2 加强舆论引导工作 |
4.2.3 全面开展心理干预工作 |
4.2.4 建立四方联动机制 |
4.3 恢复重建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
4.3.1 开展针对性心理调适工作 |
4.3.2 通过奖惩机制进行正反面教育 |
4.3.3 持续跟进突发事件后续情况 |
4.3.4 注重反思与总结工作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A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现状调查 |
附录 B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访谈题目 |
(5)微生物对航空食品安全性影响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航空食品的概念及特点 |
1.1.1 航空食品的概念 |
1.1.2 航空食品的特点 |
1.2 航空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 |
1.2.1 航空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
1.2.2 航空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 |
1.3 农药化学污染对航空食品的影响 |
1.4 物理污染物对航空食品的影响 |
1.5 微生物对航空食品的影响 |
1.5.1 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特点 |
1.5.2 航空食品微生物危害分析 |
1.5.3 航空食品污染微生物状况 |
1.6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航空食品微生物危害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试剂 |
2.2.2 试验设备 |
2.2.3 采样计划 |
2.2.4 样品检测方法与标准 |
2.2.5 菌群检测方法 |
2.2.6 菌落计数和记录 |
2.2.7 数据统计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食物加工方式对航空食品中的微生物含量的影响 |
2.3.2 季节对航空食品中的微生物合格率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航空食品微生物来源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试剂 |
3.2.2 试验设备 |
3.2.3 采样计划与方法 |
3.2.4 样品检测方法与标准 |
3.2.5 菌群检测方法 |
3.2.6 数据统计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航空食品微生物安全控制措施 |
4.1 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管理方法概念 |
4.2 HACCP基本内容 |
4.3 HACCP系统的建立 |
4.4 航空食品生产流程及HACCP计划 |
4.5 航空食品微生物的监控 |
4.5.1 环境微生物监控 |
4.5.2 过程产品的微生物监控 |
4.5.3 成品的微生物监控 |
4.5.4 监控点、监控指标与监控频率 |
4.5.5 评判原则与纠偏措施 |
4.6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昆明西市区急诊科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
(8)浙江省生食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的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数据资料来源 |
1.2 评估方法 |
2 风险评估 |
2.1 危害识别 |
2.1.1 VP的性质 |
2.1.2 浙江水产品的VP污染现状 |
2.2 危害描述 |
2.3 暴露评估 |
2.3.1 捕获期模块 |
2.3.1. 1 VP密度预测 |
2.3.1. 2 致病性VP密度分布的预测 |
2.3.2 捕获后模块 |
2.3.2. 1 捕获后及冷冻前VP的生长 |
2.3.2. 2 冷却期间VP的繁殖和死亡 |
2.4 风险描述 |
2.4.1 原始变量模型 |
2.4.2 四季捕获时VP密度 |
2.4.3 生食双壳贝类的风险估计 |
1) 温和的热处理: |
2) 冷冻处理: |
3) 快速冷藏: |
2.4.4 高级敏感性分析 |
2.4.5 风险控制效果分析 |
3 结论 |
4 展望 |
(9)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运行效果研究 ——基于H机构的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调查问卷法 |
1.3.3 深度访谈法 |
1.3.4 对比分析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评述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养老方式 |
2.1.2 机构养老服务 |
2.1.3 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 |
2.2 理论依据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
2.2.2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2.2.3 市场失灵理论 |
2.3 研究现状 |
2.3.1 关于养老服务需求的研究 |
2.3.2 关于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 |
2.3.3 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 |
2.3.4 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2.4 研究评述及本研究视角 |
第3章 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分析——以H机构为例 |
3.1 H机构的基本情况 |
3.1.1 资本结构 |
3.1.2 内部架构 |
3.1.3 人员配置 |
3.1.4 设施配置 |
3.2 H机构养老服务内容 |
3.2.1 服务项目 |
3.2.2 费用标准 |
3.3 H机构服务运行模式 |
3.3.1 系统平台 |
3.3.2 服务运行模式 |
3.4 H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特点 |
3.4.1 内外部资源有机整合,构建医养结合产业链 |
3.4.2 建立医养服务统一支付平台 |
3.4.3 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医养服务 |
3.4.4 实行责任制整体照护管理模式 |
3.4.5 实行内外部联合培训模式 |
第4章 运行效果实证分析 |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
4.2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
4.2.1 受访老人基本情况 |
4.2.2 受访老人生活状况 |
4.2.3 受访老人享受机构服务调查 |
4.2.4 机构服务满意度分析 |
4.3 H机构医养结合服务的成效与问题 |
4.3.1 成效分析 |
4.3.2 问题分析 |
第5章 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
5.1 发达国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经验 |
5.1.1 美国“PACE”模式—综合性老人健康护理计划 |
5.1.2 日本三层次医养结合体系 |
5.2 发达国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
5.3 完善H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
5.3.1 关注政策动态,把握政策红利 |
5.3.2 服务的供给应关注与需求的匹配 |
5.3.3 专业医护人员多点执业值得探索 |
5.3.4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体系,提供“喘息照顾”服务 |
5.3.5 利用数字化智慧养老技术手段提升服务价值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文特色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研究 ——以甘肃省P市X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现实意义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留守儿童 |
2.1.2 安全及安全教育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学习理论 |
2.2.2 需求层次理论 |
2.3 研究地概况 |
2.4 研究内容 |
2.5 研究方法 |
2.5.1 研究资料搜集方法 |
2.5.2 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小组工作 |
第三章 X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现状与问题 |
3.1 X村留守儿童安全意识状况 |
3.1.1 X村留守儿童安全意识总体状况 |
3.1.2 X村留守儿童安全意识的性别差异 |
3.1.3 X村留守儿童安全意识状况的具体分析 |
3.2 X村留守儿童安全知识与技能状况 |
3.2.1 X村留守儿童安全知识与技能总体状况 |
3.2.2 X村留守儿童安全知识与技能的性别差异 |
3.2.3 X村留守儿童安全知识与技能状况的具体分析 |
3.3 X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安全教育开展情况 |
3.3.1 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
3.3.2 监护人安全教育工作开展现状 |
3.3.3 监护人对开展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工作的期望 |
3.4 X村X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
3.4.1 X村X小学及学校教师对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
3.4.2 X村X小学教师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
3.4.3 X村X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
3.4.4 X村X小学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困难和期望 |
3.5 X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儿童对安全教育的需求 |
3.5.1 X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3.5.2 X村留守儿童对安全教育的需求 |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X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的实务过程 |
4.1 小组工作筹备阶段 |
4.1.1 小组成员的招募 |
4.1.2 小组的工作目标 |
4.1.3 小组类型 |
4.1.4 小组工作计划 |
4.1.5 活动时间及场地安排 |
4.2 小组活动过程与实务分析 |
4.2.1 小组初期阶段(第1次小组活动) |
4.2.2 小组中期阶段(第2—7次小组活动) |
4.2.3 小组后期阶段(第8次小组活动) |
4.3 小组工作效果评估 |
4.3.1 服务对象的评估 |
4.3.2 社工自评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反思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成长小组评估表 |
致谢 |
四、谨防冬季食物中毒(论文参考文献)
- [1]春暖花开季 防病当重视[J]. 方敏. 健康博览, 2021(04)
- [2]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研究[D]. 黄馨. 广西大学, 2020(07)
- [3]气象因素致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综合风险评估及预警模型研究[D]. 刘志东. 山东大学, 2020
- [4]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对策研究 ——以成都地区部分高校为例[D]. 范晓梨.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5]微生物对航空食品安全性影响的评价研究[D]. 王丹凤. 集美大学, 2020(08)
- [6]昆明西市区急诊科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分析[D]. 王洪营.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7]广东省由天然毒素导致的水产安全问题分析[J]. 林华娟,陈晓,路垚. 海洋环境科学, 2013(03)
- [8]浙江省生食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的风险评估[J]. 邵玉芳,汪雯,章荣华,姚仙珍,应义斌. 中国食品学报, 2010(03)
- [9]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运行效果研究 ——基于H机构的个案分析[D]. 李晓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10]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研究 ——以甘肃省P市X村为例[D]. 陈凯凯. 兰州大学,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