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改革向我们走来(论文文献综述)
徐风[1](2021)在《忘记我》文中认为楔子时间深处的一个越洋电话二○○二年深秋。北京时间下午四点,布鲁塞尔时间上午十点。电话铃如期响起,话筒里传来一个苍老而温润的声音,是一口不走样的江南宜兴话:"您好!我是钱秀玲。""钱奶奶您好,我是家乡电视台的,前些天托您的亲属与您联系,想请您通过电话,对家乡的父老乡亲说几句话。""父老乡亲……""是的,钱奶奶,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大家就是想念您,想听听您的声音。"
严雪明[2](2021)在《余华长篇小说修辞论》文中研究指明余华的小说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意义阐释价值,为修辞研究提供了诸多可能性。纵观余华作品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修辞研究是薄弱环节,余华作品中的隐喻、象征、戏仿、重复等修辞现象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但这种关注仅仅停留在传统修辞学的技巧分析层面,对于作家修辞选择背后的创作意图以及所达到的修辞效果却鲜有论及。因此运用现代修辞学理论对余华的小说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以余华长篇小说的语言风格、叙事技巧、人物塑造、修辞伦理等修辞现象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这些现象,试图探寻作者蕴含于其中的修辞意图以及时代语境对作家修辞选择的影响,然后再结合整个文本和读者的反应来分析修辞效果实现与否。第一章,分析家乡海盐和童年生活经历对余华小说语言的影响。由于生长于南方小镇,余华小说的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明显的江南气韵和乡土本色;童年时期特殊的经历和成长环境使其语言呈现出对文革话语的戏拟和对暴力修辞的迷恋。第二章,探讨小说如何通过叙事技巧实现对距离的控制。余华的五部长篇小说分别使用了嵌套、线性和并列三种主要结构,通过对小说结构和时空机制的把握巧妙地调节了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在时空、情感、道德、认知等方面的距离。第三章,阐释余华小说人物的修辞性以及人物塑造的得失。论文将其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抽象人物和具体人物两类,人物类型的选择和身份符号的变化都服务于小说的修辞需要;余华笔下的人物具有简单化的特点,这种特点使他在人物塑造方面有得也有失。第四章,探讨余华小说的修辞伦理。余华的修辞伦理观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这种演变最终通过小说中的伦理关系和价值判断表现出来;相比之下,余华九十年代的小说道德立场明确,给人以崇高的精神力量,而新世纪以来的创作,尤其在《兄弟》中,作家的道德立场有时出现混乱,使读者与作者的交流受到阻碍。
廖芬[3](2020)在《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的经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范围内有25亿人存在“隐性饥饿”问题,我国也有近3亿人存在营养不良问题。由于我国传统的饮食结构,微量营养素缺乏对我国农村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影响更大,他们的饮食通常以相对便宜的主食作物为主,缺乏足够数量的高价值营养食品。微量营养素缺乏不仅会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导致健康负担增加,还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全面脱贫战略目标的实现,进而减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控制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事项,中央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进一步强调了其重要性。实践表明,营养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调整饮食结构、营养补充剂、食物强化和作物营养强化四种。但前三种由于各自的局限性,导致总体覆盖范围相对有限。作物营养强化是一种以农业为基础的干预战略,主要通过培育具有较高微量元素含量的主食作物实现,可以有效大面积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具有显着的健康优势和经济效益。然而,我国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起步较晚,尚未大规模种植和推广,对其实际影响和经济效益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深入研究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对人口营养健康的改善作用及其经济评价,对于改善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和减轻由此带来的健康负担和经济损失以及助力脱贫攻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营养改善的视角,采用农业经济学、健康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失能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方法、随机对照实验和Becker–De Groot–Marschak(BDM)实验机制为分析框架,创新性的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相结合的视角,采用事前分析与事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探讨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的经济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构建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指标、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分析、微观层面的健康效益分析和微观层面的经济效益分析。本研究分别从宏观经济评价、微观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来对中国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对人口营养健康的改善及其经济评价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推广、采用和政策制定提供指导和依据。本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事前分析和事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分析层面进行实证分析,全文共包括4个主要研究内容。首先,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部分。本章对作物营养强化经济评价方法——DALYs方法进行了介绍与修正,并以健康经济学中衡量健康资本的DALYs公式为基础,构建了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从宏观层面说明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经济效益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而明确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价值,为作物营养强化的开展推广提供依据。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是指铁强化农产品、锌强化农产品、维生素A强化农产品以及叶酸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成本效益则主要包括作物营养强化的成本、成本收益率和成本有效性。通过构建的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指标,为开展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分析提供了基础。其次,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评价部分。立足于DALYs公式,基于上一章构建的经济评价指标,本章采用事前分析的方法,以叶酸强化水稻为例,对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进行了事前经济评价,以了解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的健康效益、经济效益和成本效益,并且将中国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成本效益与其它国家、其它强化方式的进行比较,以期从宏观层面说明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从而为政府开展、推广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提供支撑。并且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说明了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可行性,为微观层面的分析奠定了基础。本章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叶酸强化水稻的经济效益,弥补了以往宏观层面缺乏叶酸强化农产品分析的局限性。再次,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健康效益的实证分析部分。在明确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价值可观的基础上,运用发展经济学中衡量健康效益的随机对照实验方法,分别在河南南阳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泽普县开展了两个营养干预实验,旨在从微观层面采用事后分析方法考察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河南省的叶酸缺乏率是中国最高的地区之一,并且该地区育龄妇女叶酸补充意识较低,是开展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的合适地点。因此本研究设计并实施了长达67天的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以了解叶酸强化玉米对育龄妇女叶酸缺乏的影响。本实验招募了123名育龄妇女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锌缺乏率较高,并且地理位置偏远,其他干预措施覆盖范围有限,作物营养强化是改善该地区锌缺乏的有效措施,因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开展锌强化小麦营养干预实验的合适地点。本研究设计并实施了长达8个月的锌强化小麦实验,以了解锌强化小麦对青少年生长迟缓的影响,共有242人参加实验。本章通过两个随机对照实验检验了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对人口营养健康的真实影响,在前面宏观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微观层面采用事后分析的方法验证了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及外部效度。最后,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部分。探讨消费者对于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为了解叶酸强化玉米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潜力提供依据。本章在作物营养强化能够有效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并具有成本效益的基础上,运用实验经济学的前沿研究工具BDM机制来了解消费者对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消费者对营养改善信息的支付意愿是了解叶酸强化玉米经济效益的有效工具。BDM实验仍然选择在河南省南阳市开展,因为营养改善实验是在该地区进行,有前期工作基础,且河南省叶酸缺乏率高,迫切需要改善,而有效地改善则离不开大面积推广,推广又会受到经济效益和市场潜力的影响,因此了解该地区育龄妇女对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十分有必要。本次实验共有185名被试参与实验。BDM机制设计不仅可以了解消费者真实的支付意愿,减少“非真诚性”竞价,还可以很好地保证样本的随机性,因此可以更好地了解叶酸强化玉米的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并采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微观层面消费者个体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为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指导。研究的基本结论表明,(1)基于DALYs公式的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是进行健康效益、经济效益和成本——效益研究的有效量化工具。健康效益评价指标主要是指由于作物营养强化所带来的疾病负担的减少。经济效益指标是采用标准值来货币化疾病负担的减少。成本——效益指标主要包括成本、成本有效性和成本收益率。(2)在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方面,发现我国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的营养干预效果显着,且具有经济性。营养干预以后一年内由于微量营养素缺乏所导致的疾病负担可以减少86 385.96~173 836.32 DALYs。将其货币化以后发现,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一年所导致的DALYs损失值的减少,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为295 008 053元(悲观)至1 187 302 066元(乐观)。并且我国叶酸强化水稻的成本收益率为40.12(悲观估计)至161.46(乐观估计),即每投入1美元的成本可以带来40.12美元(悲观估计)至161.46美元(乐观估计)的产出,具有较高的成本收益率。叶酸强化水稻的成本有效性为12.46(悲观估计)至6.19(乐观估计),即叶酸强化水稻营养干预每减少一个DALYs损失值,需要的成本为12.46美元(悲观估计)至6.19美元(乐观估计),这说明我国叶酸强化水稻也是高成本有效的;(3)微观层面上,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具有良好的健康效益,可以显着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首先,在河南开展的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效果显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改善育龄妇女叶酸缺乏状况;其次,在新疆开展的锌强化小麦营养干预实验虽然效果相对较弱,但这可能是受制于加工方式等原因;(4)微观层面上,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消费者对作物营养强化的支付意愿较高。在河南省开展的BDM实验表明叶酸强化信息能够有效增强育龄妇女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育龄妇女对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显着高于普通玉米,调查地区的育龄妇女对叶酸强化玉米愿意支付的WTP的均值为2.88元,对普通玉米愿意支付的WTP的均值为1.41元。人口统计特征和知识水平显着影响育龄妇女对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综合采用农业经济学、健康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相结合这一新的视角研究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及经济效益。本研究首先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健康经济学领域中衡量健康资本的DALYs公式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宏观层面经济评价实证分析。其次,通过两个发展经济学衡量健康效益的随机对照实验从事后分析的角度揭示了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对人口营养健康的改善程度及其外部效度,弥补了以往缺乏健康效益事后分析的不足。最后,采用实验经济学中研究支付意愿和经济效益的BDM实验机制探讨了微观个体对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真实支付意愿,可以有效反映作物营养强化的经济效益,弥补了以往支付意愿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分别说明了我国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依据。
吴晓彤[4](2020)在《从释意理论视角分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解说词的口译》文中提出释意理论作为口译领域的基础理论之一,已经在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中得以深入发展。从文献上看,国内为数不多关于释意理论的博士研究论文是从认知科学、理论要素和教学模式的研究为主要方向,硕士论文则大多以总结口译策略为主要方向。本文将从释意理论角度,结合国庆七十周年大会的解说词及口译对照双语料,通过分析释意理论在口译中的体现与应用,对选取的典型案例进行相应的口译策略总结。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来探索现场口译策略的步骤、特点和价值。文献分析法即通过对释意理论相关文献的研究进行查阅以探明释意论的本质和特点。通过文献分析,掌握其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化成果,形成对于释意论的一般印象,系统性的梳理释意论框架从而为下文提供理论支撑。案例分析法即对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入而仔细的研究从而总结出相应口译策略。两种分析方法相结合,不仅能够逐步形成对释意论的动态把握,还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口译领域典型案例研究。本研究以汉语解说词及大会现场领导人发言内容为源语语料,以英语口译成果作为目的语语料。通过实例分析,本文发现释意论对译员实际作业具有指导意义,译员在释意论的框架下能够更好地处理口译中所遇到的问题。此外,通过分析释意论在口译实践中应用,本文为释意论在我国口译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超[5](2020)在《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文中提出19世纪是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学校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普及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个人实验到政府主导的转变,奠定了现代英国幼儿教育的基础。19世纪也是英国社会剧变的时期。经过工业革命,英国从一个偏于一隅的岛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初步实现工业化。同时,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英国最早实现了城市化,伴随而来的是持续的教派冲突和阶级斗争。经济的腾飞与复杂的利益关系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社会的改革进程。幼儿学校的迅猛发展与社会剧变在历史时空上的重叠,赋予了本研究独特的意义。研究这一时期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可以深化我们对英国幼儿教育史的认识,理清教育发展与社会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为对象,在宏观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借助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对相关史料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为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一段教育史,本研究在纵向维度以幼儿学校的办学主体为切入点,将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1800-1823);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1824-1838);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的推进(1839-1869)及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的普及(1870-1900)。在横向维度主要考察了不同阶段幼儿学校的教学实践及其发展特点。通过分析发现:幼儿学校从个人实验走向政府主导,是英国为解决学校数量不足问题的必然之路。这条道路符合英国人的文化传统和英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条自下而上、荆棘丛生、充满斗争的道路,带有明显的中产阶级特性。中上层社会对幼儿学校的需求、经济的发展和法律的保障是推动幼儿学校普及的主要原因。在幼儿学校体系方面,英国幼儿学校呈现出一种“进化”而非“进步”模式。怀尔德斯平的体系很好地应对了各种挑战,最终发展成为国家幼儿学校体系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幼儿教育观的转变和幼儿学校事业的发展相互影响,致使幼儿学校的性质实现了从民间慈善到国家福利的转变,教育场所经历了从家庭、教会到社会的转移,教育的内容也逐渐世俗化。论文共7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明研究的缘起,明晰研究意义,厘清研究对象的内涵,以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的核心问题和内容,确定研究思路,选择适合本研究的方法。第一章追溯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渊源,重点阐述济贫院、育婴堂、主日学校等慈善机构中的贫困幼儿教育。通过对这些机构创办宗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内容等方面的分析发现:这些慈善机构主要致力于保育而非教育;由于缺乏成熟的模式和专业的教师,教学质量也比较低下。第二章考察欧文在新拉纳克的幼儿学校实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从欧文所生活的环境出发,描述当时英国的社会背景;二是阐述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实验的创办宗旨、理论基础、教学与管理;三是分析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实验的影响。第三章探讨英国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幼儿学校运动期间,民间成立了一些幼儿学校组织,它们推动了幼儿学校在英国的传播,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怀尔德斯平作为幼儿学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完整地阐述了幼儿学校的理念,创造性地改进了幼儿学校的环境,并在全国建立了幼儿学校网络,奠定了英国幼儿学校体系的基础。第四章研究民办公助下英国幼儿学校的推进。本章从国家资助幼儿学校的方式出发,把幼儿学校发展分为“申请资助”和“结果支付”两部分,分析了不同资助制度的产生、内容及其对幼儿学校的影响。在“申请资助”制度下,幼儿学校的补助金逐年上升,国教派开始主导幼儿学校,幼儿学校的数量得到提升,教学条件获得改善,幼儿学校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地位得到提升。在“结果支付”下,幼儿学校的补助金急剧缩减,入学率逐渐提升,教学内容向读、写、算倾斜。第五章论述一系列教育法案影响下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本章选取1870年、1876年、1891年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法案,论述了英国政府是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推动幼儿学校的普及;同时探讨了在幼儿学校普及的过程中学校规模及其内部体系的变化。第六章对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分析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动因、特征与影响。结语部分对绪论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了解答。
杨旻旻[6](2020)在《仪式、认同与社会建构 ——一个嘉绒“边缘”村落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一个嘉绒村落——大坪村的田野调查,以该村最重要的宗教仪式——冬经为切入点,围绕仪式与村落社会之间的联系展开讨论,是一篇关于嘉绒地区村落社会的民族志。以期为理解边缘区域文化交汇地带人们多样化的生存方式与族群身份选择、族群认同变迁及社会文化建构间复杂、动态地关系提供思考。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组成。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田野点选择,对相关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爬梳,并对文章的主要概念和研究方法作出简要说明。正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第一部分,通过对大坪村自然人文环境和冬经仪式过程的描述,勾勒出其身处的多重文化场域。第二章为第二部分,探讨了仪式与大坪村人族群认同的关系,指出以冬经为代表的集体宗教仪式是大坪村人建构“安多嘉绒藏族”的基础。第三章、第四章为第三部分,通过观察仪式实践中个体间的互动,探讨村民的互助仪式和村落的互助体系是如何建构起大坪村社会关系网的。第五章、第六章为第四部分,分别对仪式与村政权威建构和仪式与宗教权威建构展开论述,以揭示大坪村村落社会整合的内生逻辑。第七章为正文的第五部分,以冬经仪式变迁为例,叙述大坪村人在资源竞争和利益角逐背景下,是如何对其文化表征展开重构的。结论部分是基于田野调查及国内外理论与个案研究的借鉴对全文作出的概括和总结。综上所述,大坪村人的生存空间一直处于多重文化交汇地带,交汇中有碰撞、有互换、有借用、也有创制。在此过程中,在认同的指引下,大坪村人逐渐构建起以自我为中心、自成体系的社会文化。在这一特定场域中,他们通过语言、习俗、信仰、规范等文化的诸多要素既保持了与嘉绒主文化的有机互动,又逐渐树立起独立于嘉绒主文化的自我中心地位。大坪村这样的个案,在边缘区域文化交汇地带并非特例,对它展开探讨能够以小见大,为理解和反思“边缘”群体及其社会文化提供可资借鉴的民族志文本。
陶磊[7](201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民众共识及达成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要求: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因而“总体布局”和“总布局”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式,从2012年起,两者都具体指向“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鉴于写作需要,笔者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表述形式。民众是总布局的实践主体,然而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笔者遇到了与总布局实践相关的若干困惑,这些困惑折射出民众参与总布局实践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将会影响总布局的实践进程,进而影响实现“两个百年”的质量。共识作为建立认同、获得支持的一种方法,广泛应用于世界各领域,赢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民众是人民群众的特指,民众共识则是民众这一主体与特定客体之间建构共识的过程,是民众对特定客体全部或部分的肯定和接受。民众参与总布局实践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仍有部分民众对总布局不理解和不认同。因此,充分发挥民众共识减少分歧、避免冲突、凝聚力量的作用是其中一种应对之法。因而总布局达成民众共识十分必要,不仅利于激发民众参与总布局建设的热情,还利于提升总布局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除绪论和结论以外,文章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与民众共识相关理论概述。笔者简要梳理了总布局的理论概要,客观分析了其历史地位。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及共识观、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及共识观、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共识观中梳理出民众共识的思想渊源,从习近平关于“最大公约数”的重要论述和西方学界的共识观中找到了民众共识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民众共识的内涵,分析出它的特征,同时对其功能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达成民众共识的必要性。首先,践行总布局需要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走出去”中获得基本保障,因而总布局需要达成民众共识。其次,当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受到冲击,而达成民众共识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因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然要求总布局达成民众共识。最后,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都要求在达成民众共识基础上践行总布局。第三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达成民众共识的可行性。首先,追求人民幸福是践行总布局的根本动力,实现人民幸福是总布局的价值追求,因而总布局追求人民幸福为达成民众共识奠定了基础。其次,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民众的优势,可以为总布局达成民众共识提供支持。最后,笔者详细阐述了总布局达成民众共识的条件和现状,在此基础上,从政治引擎引导民众关注总布局、情感纽带带动民众体验总布局、价值契合促使民众支持总布局三个维度证明了总布局达成民众共识的条件已初步满足。第四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达成民众共识的价值。如果总布局能够达成民众共识,那么将会激发民众践行总布局的创新活力和人才活力,促进形成中国特色的共识理论,让民众共识在彰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特色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动力。此外,还将有力彰显“权力为民”、“凝心聚力”、“顶层设计”的中国治国理政方案的魅力。第五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达成民众共识的原则与路径。寻求路径首先要遵循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统筹推进总布局建设三个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可以探寻到尽快完善民众共识理论、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灵活多样地达成总布局民众共识三条路径。其中,协商民主倡导达成总布局民众共识、正面舆论引导达成总布局民众共识、共识建导激发达成总布局民众共识、建章立制助力达成总布局民众共识的具体方法可以为灵活多样地达成总布局民众共识提供支持。
杨述明[8](2018)在《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智能社会背景》文中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国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主要目标。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全球性智能革命正在深度影响着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安全、生态等各个领域,智能社会将成为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种崭新的社会背景。虽然智能社会还处在"窗口期",人们似乎只是感知到了生产生活的改变,但是它对世界、对中国、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将会极大地超越历史上任何一次科技革命。因此,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正视这一全球性社会发展大势,深刻认识智能社会的运行规律,理性应对智能社会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把握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在科学推进智能社会建设与治理过程中,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白羊子[9](2017)在《抗争百年顽疾(长篇报告文学节选)》文中认为引子是雄鹰的喧嚣还是牧马的嘶鸣?一切都沉浸在川西高原的绿梦里。满目的青葱与灿烂还没有褪色,9月的空气里就已经满满地裹挟着青稞成熟的芬芳。清晨,在阿坝大骨节病区麻尔曲河谷的深山峡谷里,我再次见到刚刚摆脱大骨节病折磨的患者们的身影和充满期盼的眼神。2012年9月21日,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的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五年规划验收总结大会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隆重举行,向世人庄严宣
杜文娟[10](2017)在《红雪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作品国家电网公司重点选题东莞文学院签约作品李敬泽阿来刘醒龙贾平凹联袂推荐一、热血青年柳渡江并非孤儿,也不是穷得穿不起裤子的人家出身。他的父母高呼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随大部队挥师南下。父亲的部队在渡江战役中所向披靡,顺风顺水先期到达南方,急着接收并管理南方的大中等城市。他随母亲和保育
二、医疗改革向我们走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疗改革向我们走来(论文提纲范文)
(1)忘记我(论文提纲范文)
楔子时间深处的一个越洋电话 |
一、杰罗姆想听听奶奶老家的故事 |
二、一座古桥的宿命 |
三、钱家祠堂的乌托邦 |
四、黄浦江,唯君懂我心事 |
五、失忆的莫瑞斯,幸好还有巴斯塔护士 |
六、鲁汶大学,钱秀玲在一间教室里等我 |
七、快,叫辆马车 |
八、梦里关山 |
九、留他一条命,便是天大造化 |
十、乱云飞渡,何堪从容 |
十一、上帝派来的使者 |
十二、人质大街:莫瑞斯把回忆的棒子交给了雷蒙 |
十三、那条路 |
十四、天堂的门是窄的 |
十五、人生就是,不该来的来了,不该走的走了 |
十六、寻找挂过张大千山水画的那面墙 |
十七、海水岂可斗量 |
十八、尘归尘,土归土 |
十九、无法补偿的亏欠 |
二十、我奶奶是英雄吗? |
尾声杰罗姆踏上了奶奶的土地 |
(2)余华长篇小说修辞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理论依据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第一章 还乡意识与语言风格 |
第一节 地理还乡——家乡海盐 |
第二节 精神还乡——童年记忆 |
第二章 叙事技巧与距离控制 |
第一节 叙事结构与距离 |
第二节 时空机制与距离 |
第三章 小说人物的修辞学阐释 |
第一节 作为修辞工具的人物 |
第二节 人物塑造的得失 |
第四章 小说修辞的伦理维度 |
第一节 余华的修辞伦理观 |
第二节 道德效果的得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的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作物营养强化相关研究 |
2.1.1 作物营养强化的内涵与意义 |
2.1.2 国际作物营养强化研究进展 |
2.1.3 中国作物营养强化研究进展 |
2.2 营养健康经济评价相关研究 |
2.2.1 微量营养素与营养健康的关系 |
2.2.2 营养健康影响因素 |
2.2.3 营养健康经济评价方法 |
2.3 消费者农产品支付意愿相关研究 |
2.3.1 消费者农产品支付意愿的测量方法 |
2.3.2 消费者农产品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 |
2.3.3 消费者对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支付意愿研究 |
2.4 理论基础 |
2.4.1 人力资本理论 |
2.4.2 消费者效用理论 |
2.5 概念界定 |
2.5.1 作物营养强化 |
2.5.2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 |
2.5.3 经济评价 |
2.5.4 消费者行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作物营养强化改善营养健康的背景与发展现状 |
3.1 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现状 |
3.1.1 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现状 |
3.1.2 微量营养素缺乏对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的影响 |
3.2 作物营养强化提出的背景与比较优势 |
3.2.1 作物营养强化提出的背景 |
3.2.2 营养强化的主要方式 |
3.2.3 作物营养强化的比较优势 |
3.3 作物营养强化改善营养健康的发展现状 |
3.3.1 作物营养强化的发展现状 |
3.3.2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对营养健康的干预情况 |
3.3.3 作物营养强化干预的经济效益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
4.1 健康损失的失能调整生命年(DALYS)方法 |
4.1.1 DALYs公式 |
4.1.2 公式中的贴现率 |
4.1.3 对公式的修正 |
4.2 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
4.2.1 铁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
4.2.2 锌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
4.2.3 维生素A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
4.2.4 叶酸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
4.3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
4.3.1 铁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
4.3.2 锌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
4.3.3 维生素A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
4.3.4 叶酸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
4.4 成本效益评价指标 |
4.4.1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成本 |
4.4.2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成本有效性 |
4.4.3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成本收益率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评价的实证分析——以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为例 |
5.1 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经济评价的内涵 |
5.1.1 叶酸强化水稻健康效益的影响因素 |
5.1.2 叶酸强化水稻健康效益的货币化 |
5.1.3 叶酸强化水稻的相关费用 |
5.2 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经济评价的数据收集 |
5.2.1 叶酸缺乏的功能结果 |
5.2.2 叶酸缺乏目标群体相关数据 |
5.2.3 叶酸强化水稻相关数据 |
5.3 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的经济评价 |
5.3.1 叶酸强化水稻的健康效益分析 |
5.3.2 叶酸强化水稻的经济效益分析 |
5.3.3 叶酸强化水稻的成本——效益分析 |
5.3.4 与其他国家、其他营养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健康效益的实证分析 |
6.1 随机对照实验方法 |
6.1.1 随机对照实验的流程 |
6.1.2 干扰变量的控制 |
6.2 实验设计 |
6.2.1 实验地点、实验对象和实验物的选择 |
6.2.2 实验内容和实验流程 |
6.2.3 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
6.3 实验方法 |
6.3.1 健康干预措施和健康指标测量方法 |
6.3.2 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
6.3.3 实验效果研究方法 |
6.4 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结果 |
6.4.1 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
6.4.2 干预前后样本饮食叶酸摄入变化情况 |
6.4.3 干预前后样本血液叶酸变化情况 |
6.4.4 样本血液叶酸含量改善情况 |
6.5 锌强化小麦营养干预实验结果 |
6.5.1 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
6.5.2 干预前后样本生长迟缓发生率变化情况 |
6.5.3 样本生长迟缓发生率改善情况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以作物营养叶酸强化玉米为例 |
7.1 支付意愿测量方法的选择 |
7.1.1 支付意愿测量方法的比较 |
7.1.2 BDM机制 |
7.2 BDM拍卖实验机制设计 |
7.2.1 实验地点、实验物和实验对象的选择 |
7.2.2 实验前的准备 |
7.2.3 实验流程 |
7.3 实验参与者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7.3.1 参与者的基本特征分析 |
7.3.2 参与者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7.4 计量模型与结果分析 |
7.4.1 模型构建的理论框架 |
7.4.2 变量设置和模型估计 |
7.4.3 结果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2.1 重视事前经济评价,完善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评价指标 |
8.2.2 增加政策资金投入,优化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路径选择 |
8.2.3 加强公众认知教育,扩大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覆盖范围 |
8.2.4 整合信息资源渠道,提高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价值 |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8.3.1 研究不足 |
8.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育龄妇女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调研问卷 |
附录B:BDM实验流程及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4)从释意理论视角分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解说词的口译(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
1.2.1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
1.2.2 Practical significance |
1.3 Research Methods |
1.4 Thesis Structure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Introduction |
2.2 Development of Interpretation |
2.3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
2.4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
2.5 Summary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Introduction |
3.2 Principles of Interpretation |
3.2.1 Principle of faithfulness |
3.2.2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 |
3.2.3 Relation and difference |
3.3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
3.4 Overview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
3.4.1 The triangular model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
3.4.1.1 Comprehension |
3.4.1.2 Deverbalization |
3.4.1.3 Re-expression |
3.5 Summary |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
4.1 Introduction |
4.2 Omission |
4.3 Borrowing |
4.4 Supplement |
4.4.1 Supplement of subject |
4.4.2 Supplement of formal subject |
4.4.3 Supplement of explanation |
4.5 Sentence Pattern Transformation |
4.6 Sentence Restructuring |
4.7 Summary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Introduction |
5.2 Conclusion of Research |
5.3 Limitation and Suggest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
(5)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幼儿学校与幼儿园 |
(二)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 |
(三)英国与英格兰 |
四、文献综述 |
(一)关于19世纪英国幼儿教育研究 |
(二)关于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研究 |
(三)关于19世纪英国其他幼儿教育机构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五、研究问题与内容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内容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幼儿慈善机构发展的背景 |
一、中上层社会热衷于慈善事业 |
二、中上层社会对贫困问题的关注 |
三、中上层社会幼儿教育观的改变 |
第二节 济贫院中的幼儿教育 |
一、济贫院的生源 |
二、济贫院的管理 |
三、济贫院的教学 |
第三节 育婴堂中的幼儿教育 |
一、育婴堂的创办 |
二、育婴堂的生源 |
三、育婴堂的教学 |
四、育婴堂的经费 |
第四节 主日学校中的幼儿教育 |
一、主日学校的创办 |
二、主日学校的发展 |
三、主日学校的教学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1800-1823) |
第一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创办的背景 |
一、工人阶级生活悲惨 |
二、童工现象十分严重 |
三、贫困幼儿入学率很低 |
第二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 |
一、幼儿学校的创办宗旨 |
二、幼儿学校的理论基础 |
三、幼儿学校的教学与管理 |
第三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影响 |
一、促进英国一批幼儿学校的诞生 |
二、推动其他国家幼儿学校的创办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1824-1838) |
第一节 民间幼儿学校运动兴起的背景 |
一、贫困幼儿教育问题的凸显 |
二、政府对贫困幼儿教育的放任 |
三、国教派与非国教派冲突加剧 |
第二节 民间幼儿学校组织的成立 |
一、幼儿学校协会 |
二、格拉斯哥幼儿协会 |
三、本土及殖民地幼儿学校协会 |
第三节 怀尔德斯平对幼儿学校运动的贡献 |
一、创建幼儿学校体系 |
二、建立幼儿学校网络 |
三、改变社会幼儿教育观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的推进(1839-1869) |
第一节 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推进的背景 |
一、英国社会结构的改变 |
二、英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 |
三、福禄贝尔幼儿园在英国的传播 |
第二节 “申请资助”制度下的幼儿学校 |
一、“申请资助”制度的产生 |
二、政府对幼儿学校的督查 |
三、“申请资助”制度对幼儿学校的影响 |
第三节 “结果支付”制度下的幼儿学校 |
一、“结果支付”制度的产生 |
二、“结果支付”制度的内容 |
三、“结果支付”制度对幼儿学校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的普及(1870-1900) |
第一节 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普及的背景 |
一、基础教育的落后 |
二、政府政策的支持 |
三、社会财富的激增 |
第二节 法律推动下幼儿学校教育的普及 |
一、普及入学的启动:1870年《福斯特法案》 |
二、强制入学的推动:1876年《桑登法案》 |
三、免费入学的实现:1891年《免费初等教育法》 |
第三节 幼儿学校普及过程中学校的改革 |
一、大力开办婴幼儿班 |
二、逐渐去“国教化” |
三、借鉴福禄贝尔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反思 |
第一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动因 |
一、上层社会需要推动幼儿学校发展 |
二、经济发展为幼儿学校提供了条件 |
三、法律为政府主导幼儿学校提供保障 |
第二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特征 |
一、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 |
二、幼儿学校的发展模式自下而上 |
三、幼儿学校发展带有明显的阶级特性 |
四、幼儿学校发展延续怀尔德斯平体系 |
第三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影响 |
一、促进了幼儿学校从慈善到福利的转变 |
二、推动了教育场所从家庭到社会的转移 |
三、实现了幼儿教育从宗教性走向世俗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二、英文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6)仪式、认同与社会建构 ——一个嘉绒“边缘”村落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田野事象:大坪村与冬经 |
1.1 大坪村的人文地理 |
1.1.1 小金县概述 |
1.1.2 大坪村人文地理环境 |
1.2 冬经仪式及过程 |
1.2.1 仪式前的准备 |
1.2.2 冬经仪式过程 |
第二章 仪式与大坪村的族群认同 |
2.1 大坪村的族群认同 |
2.1.1 从祖源到族源 |
2.1.2 语言与认同 |
2.2 仪式与族群认同 |
2.2.1 结构性失忆与集体记忆 |
2.2.2 仪式、集体记忆与族群认同 |
2.3 族群认同与寺院权威 |
2.3.1 大坪寺 |
2.3.2 村落公共空间的权威 |
第三章 仪式与村落社会关系(一)——大坪村的社会关系网 |
3.1 仪式与家庭的分、继、合 |
3.1.1 村落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户 |
3.1.2 家户的“分”、“继”及仪式的展示方式 |
3.2 互助、仪式——构建村落社会关系网的两个必备要件 |
3.2.1 村落社会关系网的构建、发展和成型 |
3.2.2 人情——仪式中的互助 |
第四章 仪式与村落社会关系(二)——互助圈:大坪村的生活逻辑 |
4.1 大坪村的互助圈 |
4.1.1 亲属互助圈 |
4.1.2 地缘互助圈 |
4.1.3 友缘互助圈 |
4.2 人情圈、互助圈与熟人社会 |
4.3 仪式与互助 |
4.3.1 婚礼仪式体现的人情、互助与社会关系 |
4.3.2 冬经仪式与大坪村社会关系的整合 |
第五章 仪式与村落社会的权力与权威(一)——法理型权威的代表:大坪村的村政权威 |
5.1 权力与权威 |
5.2 大坪村村级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
5.2.1 村落组织结构概况 |
5.2.2 非正式组织——“小队”的结构及功能 |
5.2.3 村民小组的结构与功能 |
5.2.4 村两委会的组织结构及功能 |
5.3 村政权威的构建 |
5.3.1 国家认同是建构村政权威的根本来源 |
5.3.2 民主运行是建构村政权威的群众基础 |
5.3.3 能人现象是村政权威实现的因素 |
第六章 仪式与村落社会的权力与权威(二)——传统型权威的代表:大坪村的宗教权威 |
6.1 大坪寺的组织系统 |
6.1.1 大坪寺的结构 |
6.1.2 一僧一户制度 |
6.1.3 僧人的日常管理 |
6.2 僧俗互动——寺院与村落之间的共生关系 |
6.2.1 寺院与村落的共生空间 |
6.2.2 寺院对村落的依赖 |
6.2.3 寺院对村落的回馈 |
6.3 宗教权威的生成和维系 |
6.3.1 宗教权威的生成 |
6.3.2 宗教权威的维持 |
6.4 仪式与村落权威——以冬经仪式为例 |
第七章 中心-边缘视角下的大坪村 |
7.1 从边缘走向中心 |
7.1.1 被边缘化的大坪村人 |
7.1.2 试图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大坪村人 |
7.1.3 自我边缘化的大坪村人 |
7.2 国家话语下大坪村“安多”文化符号建构——以冬经为例 |
7.2.1 大坪寺的合法身份 |
7.2.2 国家话语下冬经仪式的变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1 :大坪村旅游申请报告(2000年) |
附录2 :大坪村旅游申请报告(2010年) |
附录3 :抚边乡政府藏戏汇报情况 |
附录4 :索朗白登整理萨武神山资料 |
附录5 :大坪村出土格萨尔石刻 |
附录6 :村民自编格萨尔伴奏乐 |
附录7 :僧人自编格萨尔藏戏剧本 |
附录8 :大坪寺财务收支状况(示例) |
附录9 :村民功德明细(示例) |
附录10 :牟喇嘛多次被评为“爱党爱教”先进个人 |
附录11 :大坪村人开的藏家乐 |
致谢 |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民众共识及达成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创新点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文献综述 |
(二)关于民众共识的文献综述 |
(三)文献阅后心得 |
(四)文献分布情况 |
三、论文研究方法 |
四、论文结构及创新之处 |
(一)论文结构 |
(二)论文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与民众共识相关理论概述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理论概要与历史地位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理论概要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历史地位 |
二、民众共识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
(一)民众共识的思想渊源 |
(二)民众共识的理论基础 |
三、民众共识的内涵、特征及功能 |
(一)民众共识的内涵 |
(二)民众共识的特征 |
(三)民众共识的功能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达成民众共识的必要性 |
一、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客观需要 |
(一)践行总布局需要统一思想 |
(二)践行总布局需要凝聚力量 |
(三)总布局“走出去”需要获得基本保障 |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必然选择 |
(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受到冲击 |
(二)达成民众共识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 |
(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然要求总布局达成民众共识 |
三、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
(一)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要求在达成民众共识基础上践行总布局 |
(二)实现中国梦要求在达成民众共识基础上践行总布局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达成民众共识的可行性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追求人民幸福为达成民众共识奠定基础 |
(一)追求人民幸福是践行总布局的根本动力 |
(二)实现人民幸福是总布局的价值追求 |
二、中国共产党具有凝聚民众的优势为总布局达成民众共识提供支持 |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以凝聚民众支持总布局达成民众共识 |
(二)坚持群众路线以凝聚民众支持总布局达成民众共识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达成民众共识的条件已初步满足 |
(一)总布局达成民众共识的基本条件及现状 |
(二)政治引擎引导民众关注总布局民众共识 |
(三)情感纽带带动民众体验总布局民众共识 |
(四)价值契合促使民众支持总布局民众共识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达成民众共识的价值 |
一、激发民众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活力 |
(一)激发民众践行总布局的创新活力 |
(二)激发民众践行总布局的人才活力 |
二、激起民众共识的成长动力 |
(一)总布局达成民众共识促进形成中国特色的共识理论 |
(二)民众共识在彰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特色中获得成长动力 |
三、彰显中国治国理政方案的魅力 |
(一)总布局达成民众共识彰显“权力为民”的魅力 |
(二)总布局达成民众共识彰显“凝心聚力”的魅力 |
(三)总布局达成民众共识彰显“顶层设计”的魅力 |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达成民众共识的原则与路径 |
一、寻求路径需要遵循的原则 |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二)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
(三)坚持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建设 |
二、尽快完善民众共识理论 |
(一)呼吁更多学者关注和研究民众共识 |
(二)加强对民众共识的系统性研究 |
三、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
(一)充分发挥“理论-实践-理论”宣传模式的作用 |
(二)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宣传机制 |
四、灵活多样地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民众共识 |
(一)协商民主:倡导达成总布局民众共识 |
(二)正面舆论:引导达成总布局民众共识 |
(三)共识建导:激发达成总布局民众共识 |
(四)建章立制:助力达成总布局民众共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智能社会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智能社会是经济科技社会演进的必然趋势 |
二、智能社会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 |
三、智能社会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的新课题 |
四、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智能社会应对策略 |
四、医疗改革向我们走来(论文参考文献)
- [1]忘记我[J]. 徐风. 芳草, 2021(02)
- [2]余华长篇小说修辞论[D]. 严雪明. 兰州大学, 2021(02)
- [3]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的经济评价研究[D]. 廖芬.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4]从释意理论视角分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解说词的口译[D]. 吴晓彤.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5]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D]. 唐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仪式、认同与社会建构 ——一个嘉绒“边缘”村落的个案研究[D]. 杨旻旻.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民众共识及达成路径研究[D]. 陶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智能社会背景[J]. 杨述明. 江汉论坛, 2018(03)
- [9]抗争百年顽疾(长篇报告文学节选)[J]. 白羊子. 草地, 2017(05)
- [10]红雪莲[J]. 杜文娟. 红豆,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