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inux巨头心态(论文文献综述)
董指导,刘芮[1](2020)在《大国隐痛:做一个操作系统有多难》文中指出北京明十三陵龙虎山脚下,有一处地势隐蔽的地方,藏着一个叫做"200号"的科研基地。在中国,这种只有一个数字代号的机构历来不简单。前有代号"542厂"的北京印钞厂,后有在青海的核弹研究机构"211基地"。这个"200号"由周总理亲自批示、用了人民大会堂剩余材料修建,可谓根正苗红。1969年12月,北京大学牵头开始在这里攻坚我国最早的操作系统"150机"。目的是改善石油勘探数据计算,提高打井出油率。参与研发的有北大数力、物理等系的学生,
许楠[2](2020)在《基于云平台分时共享的CBTC仿真控制系统研发》文中研究指明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ommunication Based Train Control,CBTC)系统是当前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控制领域普遍使用的一项重要技术,建立功能完备的CBTC仿真实验系统,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提出并研发了一种基于云平台分时共享的CBTC仿真控制系统,结合了智能控制、网络通信、视频媒体等技术,同时借助公共云平台,以分时的形式实现实验设备资源的共享。论文主要工作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设计研制了通用式大容量开关量驱采系统。该系统分为译码控制模块、输出驱动模块、输入采集模块、总线背板模块四个部分,基于嵌入式ARM平台,通过i.MX6UL的外部接口(External Interface Module,EIM)总线接口实现驱动控制和信息采集。系统电路板采用4U标准,通过译码最大可扩展6个19寸标准机笼,每个机笼译码出16个驱动或采集模块,每个模块有32路驱采点位,驱采点位最多可达到3072个。系统基于Linux操作系统,通过UDP协议实现100M网络通信,并通过外网接口与云端的Web ATS系统实现互联互通。(2)设计研制了智能化控制决策仿真车载子系统。该系统以Cortex?-M3内核STM32微控制器为核心配置外围模块构建起三层功能结构——传感层、控制通信层以及执行层。根据需求分析设计传感层视频、射频、电流电压检测和测速模块来采集地面实况、应答器、电流电压以及车速等信息数据,经由控制通信层主控制器进行处理并产生UDP协议发送数据帧,由Wi Fi模块连接云端通信信道形成Socket传输比特流,同时将决策结果送达执行层驱动电机实现功能。(3)驱采系统及车载系统软件设计。驱采系统软件基于Ubuntu系统进行嵌入式开发,准备工作涉及交叉编译环境搭建、Linux移植,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模块化内核层EIM总线驱动,构建了应用层功能开发硬件接口函数,设计了通信、心跳包、EIM读、EIM写四个子线程应用层功能模块;车载子系统软件基于Keil5/μVision5 IDE软件平台配备CMSIS和相应STM32F103器件支持包进行开发,根据功能需求分析设计数据决策处理、通信、控制等结构化代码,构建车载发送和接收数据帧通信协议。(4)云控制交互系统信息安全和加密设计。云平台共享实验室系统需要保证用户信息和通信数据传输的安全和准确,本文将单向散列MD5算法嵌入云端上位机和下位机模块化代码段,利用框架化MD5算法函数在网站后台将用户的信息和密码转换成MD5值存储,将传输的数据进行MD5加密和验证,利用此算法的不可逆和简易特性来快捷有效地保护用户隐私权益和提高系统功能稳定性。全文包含图67幅,表8个,参考文献51篇。
吴磊[3](2019)在《面向工程机械物联网的云计算运营管理平台研究》文中提出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都高度重视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对工程机械智能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越来越多的领域都开始应用到物联网。工程机械物联网具有物联网的特点和优势。采集、存储及分析数万台、甚至数十万台工程机械信息数据的物联网必然需要一个规模庞大、可靠性良好的后台数据中心。因此,工程机械物联网的发展,正好需要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良好的可扩展性等这些云计算技术所具有的特点。本文重点介绍以下工作:(1)系统阐述了工程机械,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研究背景,详细介绍了国内外云计算技术的研究现状。从此,本文分析了云计算技术的概念,分类,特点,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重点介绍了虚拟化技术作为云计算技术的核心。(2)根据项目源项目的需要,设计了云计算平台的基本结构。在分析了思科统一计算系统的技术特性和优势之后,并对几种主要虚拟化技术进行横向比较。在此基础上,确定了VMware vSphere虚拟化产品的核心技术。针对其技术原理和拓扑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3)根据定义的架构部署和构建思科统一计算系统和VMware vSphere虚拟化产品。然后,启用虚拟非均匀存储器访问,虚拟对称多处理等,以提高调用物理CPU的虚拟机的执行效率;通过修改共享内存扫描频率、为虚拟服务器预留内存等方法以避免内存过载导致的性能下降;通过更改虚拟磁盘及其控制器类型、分散共享存储的读写负载等技术以优化存储性能。(4)采用业界主流数据库基准性能测试工具,对配置相似的测试物理服务器,以及性能优化前后的虚拟服务器进行基准性能测试,实际测试数据验证了云计算平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随后,与厦门雅迅网络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一起,在该平台上部署了工程机械准入应用程序。将其移交给福建省电子产品监督检验研究院和福建省软件评估中心进行项目验收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搭建的云计算运营管理平台能够达到200个并发用户数、在线接入10万台工程机械车辆等技术要求,满足了项目验收的各项指标。
宋涛[4](2018)在《数据中心的网络调度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计算时代的来临使得传统资源专用模式的数据中心演变成新型资源共享模式的数据中心。一方面,数据中心网络结构从传统的层次化树状结构演变成了新型的扁平化对称结构,网络流量从“南北”流量为主演变成“东西”流量为主。因此,传统的数据中心网络调度机制已经不适应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网络结构和流量模式。另一方面,资源共享模式的出现使得原有的数据中心应用已经不适用于云计算数据中心,新型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应用开始大量涌现。本文将主要聚焦于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网络调度和新型应用研究两大主线,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数据中心网络流族调度当前的数据中心网络调度研究常常以流为粒度进行调度,但是这种调度方式在对当前数据中心中大量出现的并行计算框架产生的数据流进行调度时表现并不理想,因为它忽视了这些并行的数据流之间存在的语义相关性,最终的调度结果并不能满足它们期望实现的效果。以流族为粒度的调度方法研究正是着眼于解决这类问题。本文设计了一个集中式的实时动态流族调度系统Seagull++,它着眼于减小平均流族完成时间和提升满足Deadline流族数目两个流族调度主要目标,通过实现流族信息获取模块和网络瓶颈探测模块,结合启发式调度算法,很好的实现了流族的实时动态调度,达到了期望的性能。小规模的真实测试平台实验和大规模仿真实验均证明了Seagull++系统在降低平均流族完成时间和提升满足Deadline流族数目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数据中心应用——多租户远程虚拟系统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大众对计算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通过不断升级个人计算设备以满足这种需求,随之带来了高昂的成本开销和硬件资源的浪费。虚拟化技术的诞生和云计算的发展与成熟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通过远程连接到云计算数据中心中虚拟资源的方式,实现现有个人计算设备共享和复用数据中心中的硬件资源。但是,现实中个人计算设备多种多样(包括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等),如果为每一类设备都设计和实现一种专有的远程虚拟系统则会带来标准混乱,兼容性差,难于维护等各种问题。本文着力于搭建一种通用的多租户远程虚拟系统,它在云计算数据中心与个人计算设备之间架起必要的桥梁。该系统的主要贡献包括:一方面,这是一种通用的系统框架,通过模块化的资源适配,即可实现特定的虚拟系统。通过远程虚拟系统,个人计算设备只需要安装简单的应用程序,便可以直接使用远程数据中心的计算资源,达到降低个人计算设备性能要求,保护了个人敏感数据安全,易于集中管理与部署等目的。另一方面,系统设计了一种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虚拟计算单元的放置算法来满足多租户同时使用的需求,可以充分利用数据中心的硬件资源,避免浪费。为了验证系统的通用性,本文还分别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个人计算设备,即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构建了实例应用展示。在这两种不同类型设备使用的场景下,进行了大量的基准性能测试与用户体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通用多租户远程虚拟系统,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数据中心的计算能力,避免硬件资源浪费,并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另一方面,完全适用于低配置的客户端计算设备,也为终端用户带了良好的用户体验,比如高质量低延迟的视频显示,较低的电池消耗等等。3.数据中心应用——异构分布式深度神经网络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智能应用通常是部署于数据中心中高性能服务器上,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如何提升深度神经网络性能。由于数据中心的高性能服务器通常以集群的方式存在,因此分布式的深度神经网络也成为了提升深度神经网络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这类分布式深度神经网络只是限于数据中心内部的同构服务器上采用,忽视了深度神经网络的数据来源采集者——搭载各类数据传感器的终端结点。这种忽视造成了一种研究方向的盲点,层次化的异构型分布式深度神经网络少有人研究。针对此研究盲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层次化异构分布式深度神经网络框架HDDNN。它是一种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结合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普适计算概念于一体的新型智能应用。HDDNN框架通过将云结点,边缘结点和终端结点连接起来形成层次化的架构,并结合每类结点的特性和能力,最终设计和实现了分布式计算结点异构,分布式神经网络异构,分布式系统任务异构的新型数据中心应用。大量的实验论证了HDDNN框架具有更短的响应时间,高的准确性,更好的硬件利用率,高扩展性,使能隐私保护,使能容错性等特性。
张汉华[5](2015)在《开源软件的内在机理及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开源软件是基于开放、自由和共享的理念,软件着作权人以开源软件许可证的方式授予使用者在遵守许可限制条件下,可自由使用、复制、改编、再发布的软件。开源软件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知识产权以排他性财产权为中心的产权保护模式,有其独特的知识生产与开发规则。开源软件还原了信息产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在确保私人知识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能够催生代码智慧共享传播的最大化效应。理解开源软件的内在机理及激励机制,是研究中国开源软件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目前中国开源软件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软件属性定位不明确、法律规制不健全、激励机制不清晰、开源社区集体创新驱动力不足、以及政府部门应用和支持力度不够大等。在法律规制方面,中国现行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法律制度难以全面、有效保护开源软件着作权人的利益。为此,本文基于对开源软件的内在机理及激励机制的研究与分析,以期寻找合理的制度安排。基于开源软件内在机理和层次模型实证分析,本文认为,开源软件创作和传播的内在机理体现为投入到开源软件整个生命周期内所有参与开发者个人或企业的物质性及非物质性的激励行为。在影响中国开源软件发展的开发者个人或企业的动机、开源软件许可证及法律规制、开源社区协同开发和政府部门支持等因素中,开发者个人或企业的开发动机、开源软件许可证及法律规制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其中开发者个人的开发动机包括个人的学习需求和声望提升、自由奉献精神,企业开发动机包括自身软件开发需求、经济利益驱动、吸引技术人才和提升企业形象、地位。基于代码智慧共享,本文阐析了开源软件私权保护与促进智慧共享的对价机制——“Copyleft”授权许可机制,即法律通过确认开源软件作者的着作权,承认和保护开源软件的创造性劳动价值,开源软件作者以开源软件许可证授权许可方式,将部分知识产权让渡给使用者,即授权许可使用者在遵守许可证许可条件下享有自由使用、复制、修改和分发软件的权利,以换取使用者将修改后的源代码程序不同程度向社会公众公开的允诺。通过强化开源软件作者着作人格权的法律保护,刺激个人积极表达智慧,从而使代码资源配置在保证公平前提下的实现智慧共享传播最大化的目的。本文最后提出了健全完善我国开源软件管理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议,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文旆[6](2014)在《开源运动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开源运动(The Open Source Movement)是一场以黑客为主体,以互联网为平台,以高水平编程技术和创新能力为依托的社会运动和经济运动。而开源软件作为其运动成果的具体体现,在整个软件业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开源运动的发展一直秉承着“自由、开放、共享”的原则,在世界范围内推动着一场激发创新热情、共享智慧成果、打破商业垄断的革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范围也从软件产业逐渐扩大到了包括教育产业、文化产业等在内的更为广阔的领域。本文重点介绍了开源运动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开源运动在其他领域的影响,并在详实考证开源运动前世今生的基础上尝试对其作出评价。全文核心内容共包括五个章节:第二章研究了开源运动的产生背景;第三章研究了开源运动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其从自由软件运动到开源运动的演变;第四章研究了开源运动在民用领域的影响,主要从制造业、教育业和商业三个角度来进行阐述;第五章研究了开源运动在军事领域的影响,重点包括开源情报、开源情报检索工具、开源移动应用和开源云计算四个方面;第六章对开源运动作出评价。本文详细介绍了开源运动是如何在继承自由软件运动的开放共享精神的前提下在商业社会得到认可,以及对教育产业所使用的开源软件进行了系统性归纳和简评。
李妮[7](2014)在《深圳脑立方科技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深圳市场监督局公布的“2013年商事主体统计报表”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深圳中小企业为581815家,约占企业总量的92.3%。这些中小企业创造了深圳约50%的企业税收、60%的GDP,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对深圳经济的促进发展贡献巨大,是推动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深圳中小企业群体又以小微科技型公司为主,这些小微科技企业普遍具备机制灵活、敢拼肯干、创新包容的优点,同时也普遍存在眼界狭隘、技术含量偏低、融资困难、政策约束的困扰。成立于2007年10月的深圳市脑立方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脑立方)是小微科技企业中的一员,带着小微科技企业同样的优点与困扰,度过了基本生存的第一个五年。在竞争激烈的深圳市场,面对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机遇,脑立方怎样走出行业困局,创出企业新篇,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基于以上的问题,本文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第二、三、四章。第二章主要是对脑立方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内部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得出公司面临的机会与威胁,清晰认知企业的优势与劣势。第三章将企业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四类关键因素项进行信息匹配与输入,结合企业实际给予关键因素赋权与评分,形成公司的EFE矩阵、IFE矩阵、SWOT矩阵与QSPM定量矩阵。这四个矩阵工具前后连贯、科学客观的梳理出脑立方公司的发展战略。第四章主要针对公司的战略体系阐述对应的总体战略、业务战略、职能战略的实施方案,同时为了避免企业战略受未来复杂多变的环境影响,从预算控制、审核控制与人员控制三个方面制定出匹配的战略控制方案。这三章层层递进完成了脑立方公司的战略制定与决策,战略实施与控制,勾勒出脑立方走出困局,迎来新篇的现实路径。鉴于以上的解决思路,脑立方公司的总体战略为:加强技术力量,深化战略合作,塑造企业品牌,树立行业标杆;公司业务战略为:保持硬件系统集成中的优势项目,大力开拓Linux平台的技术服务。经过本文的战略实施及控制方案,脑立方希望在未来的三到五年,打造完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实现成为Linux技术服务行业标杆的梦想。最后,脑立方公司走出困局之路的关键是摆脱唯利短视的眼界局限,抛弃传统过时的行业作风,开拓企业长远战略的思维格局,最终确定以软件技术服务为主、系统集成为辅的内部创新之道。期待本文的战略研究能为小微科技企业的发展带来一些借鉴与启示。
权天[8](2014)在《基于龙芯3A处理器的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航空控制和制造等特殊领域使用国外生产的CPU,会给航空嵌入式专用计算机的应用带来许多限制和安全隐患。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龙芯3A处理器为核心,利用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技术,提出了可控性强、可靠性高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方案。本文对龙芯3A处理器、嵌入式系统组成与开发、虚拟计算机技术、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做了简要介绍,实现了基于龙芯3A处理器的嵌入式系统,着重论述了系统硬件模块及软件子系统的实现过程。首先,本文依据需求分析设计了系统框架,实现了系统硬件平台。其次,本文详细描述了软件子系统各个部分的设计过程。在软件平台的选择上,采用Linux操作系统,并在此平台上完成了基于PROM监视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 Monitor, PMON)的启动程序的设计;从软件角度完成了操作系统内核的编译、配置和剪裁过程;完成了PCI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针对硬件子系统设计了硬件模块测试软件。设计结束后进行了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软硬件结合的嵌入式系统工作正常,性能稳定,达到了预期要求。
严艇[9](2014)在《虚拟交换技术在云管理平台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发展,虚拟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公司或组织将自己的应用或服务部署在数据中心的虚拟机中,以虚拟机为单位进行管理并提供服务。这种虚拟化技术优点是可以整合服务器、提高服务器利用率、提高业务的弹性。但是,虚拟化技术也给数据中心的部署带来了挑战,即如何解决数据中心网络边缘虚拟机之间的通信问题。为了解决数据中心网络边缘虚拟机之间的通信问题,业界提出了基于SDN技术的虚拟交换机,如开源虚拟交换机Open vSwitch。与此同时,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服务的日益深化,优化数据中心服务器的网络负载均衡、提高资源利用率已成为当前数据中心面临的首要问题,相应的网络服务质量管理问题也日益成为IT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开源云计算管理平台OpenStack能够使大量的服务器协同工作,使业务的部署和开通更加便捷,实现运营的自动化、智能化。然而作为一种刚推出不久的云解决方案,其平台的网络资源管理功能不足,网络带宽的利用率较低,特别是它的网络服务质量管理功能还有待优化和加强。本文针对以上云平台网络资源管理方面的缺点,首先选取典型的开源虚拟交换机Open vSwitch作为研究对象,在源码分析的基础上对它的工作机制进行了研究。然后,介绍了当前比较流行的开源云管理平台OpenStack,并对其网络服务项目Quantum的工作机制和源码进行了研究分析,对OpenvSwitch在OpenStack云平台中的系统网络行为进行了分析。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对OpenStack Quantum进行优化的解决方案,将SDN的设计理念引入其中;并通过采用OpenvSwitch插件代理设计架构,利用虚拟交换机的网络服务质量(QoS)管理实现对整个云平台上虚拟机之间的网络流量的管理控制。最后,通过搭建云平台测试环境,记录并分析了网络服务质量优化前后的云平台系统性能数据,验证了优化系统在网络管理性能以及资源利用方面的优势。
梁永康[10](2012)在《基于ARM结构具有联动功能的广播级固态音频播放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应用广泛、发展迅速的嵌入式系统,利用ARM处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开发产品已成为工程师的优选方案。本文提出并实现了基于S3C2440A微处理器的具有联动功能的广播级固态音频播放器的解决方案。该方案以Mini2440开发系统为基础,通过自带的GPIO接口实现控制信号的采集,以支持调音台远端控制的联动功能,通过mplayer解码播放,配合Qt图形用户界面,开发出了针对广播使用的固态音频播放器。本系统采用板载Flash及SD卡等高可靠性存储介质,解决了机械硬盘在复杂环境下的使用寿命问题,显着提高了系统运行可靠性。保证直播室内的静音要求,并具有方便携带、容量大、成本低等特点。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硬件方面:重点分析了Mini2440开发板的硬件构成,S3C2440A处理器的体系结构,各组成模块的功能、构成以及信号定义;(2)软件方面:完成了嵌入式Linux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掌握了Linux和Qt的图形界面的开发方法;(3)深入研究了GPIO驱动实现方法并利用GPIO端口实现了调音台的联动功能;(4)增加了VFD显示模块,使播放时间等重要信息显示更加直观,可视范围更广,更适合广播的需求;(5)I2S音频通道电路设计:对S3C2440A的I2S总线进行后级线路设计,以保证达到广播级要求的平衡XLR模拟输出和AES/EBU格式数字音频输出;(6)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结合使用者的操作习惯专门设计了图形播放界面,更加人性化,适合广播领域的特定需求。测试结果表明,本固态音频播放器基本达到了实际应用对系统的各项要求,可以推广到实际应用中。
二、Linux巨头心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inux巨头心态(论文提纲范文)
(1)大国隐痛:做一个操作系统有多难(论文提纲范文)
01.穷则思变 |
02.孤军奋战 |
03.自掘坟墓 |
04.再失良机 |
05.尾声 |
(2)基于云平台分时共享的CBTC仿真控制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概述 |
1.2.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 云平台分时共享仿真系统设计方案 |
1.4.1 联锁机柜沙盘控制下位机 |
1.4.2 车载子系统 |
1.4.3 云平台分时共享机制 |
1.4.4 云环境下信息安全与加密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2 嵌入式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2.1 核心板电路设计 |
2.1.1 启动电路和复位电路 |
2.1.2 电源电路 |
2.1.3 以太网通信电路及串口电路 |
2.1.4 外部接口总线电路 |
2.1.5 译码电路 |
2.2 输出板电路设计 |
2.2.1 译码逻辑部分 |
2.2.2 控制设备接口 |
2.3 输入板电路设计 |
2.3.1 译码逻辑部分 |
2.3.2 输入设备接口 |
2.4 背板电路设计 |
2.5 车载子系统电路设计 |
2.5.1 核心STM32电路 |
2.5.2 电源电路 |
2.5.3 驱动电路 |
2.5.4 无线通信模块 |
2.5.5 视频模块 |
2.5.6 射频模块 |
2.5.7 电流电压检测模块 |
2.5.8 测速模块 |
2.6 本章小节 |
3 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搭建交叉编译环境 |
3.2 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移植 |
3.3 外部接口扩展总线驱动开发 |
3.3.1 设备树修改 |
3.3.2 驱动代码编写 |
3.4 应用层程序设计 |
3.4.1 程序功能需求分析 |
3.4.2 程序多线程设计 |
3.4.3 子线程开发 |
3.5 车载子系统应用程序设计 |
3.5.1 软件设计平台及环境搭建 |
3.5.2 通信与控制原理程序分析 |
3.5.3 通信协议 |
3.6 信息安全与加密设计 |
3.7 本章小节 |
4 系统测试与整体实验 |
4.1 硬件测试 |
4.2 功能测试 |
4.2.1 控制机柜通信测试 |
4.2.2 控制机柜总线信号测试 |
4.2.3 车载子系统测试 |
4.3 整体实验 |
4.3.1 实验环境 |
4.3.2 实验过程 |
4.3.3 实验结论 |
4.4 本章小节 |
5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面向工程机械物联网的云计算运营管理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工程机械 |
1.1.2 物联网 |
1.1.3 云计算 |
1.2 研究意义 |
1.3 云计算研究现状 |
1.3.1 国外云计算研究现状 |
1.3.2 国内云计算研究现状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分布式云计算平台的技术概述 |
2.1 云计算的概念 |
2.1.1 云计算的分类 |
2.1.2 云计算的特点 |
2.2 虚拟化技术 |
2.2.1 虚拟化技术的分类 |
2.2.2 硬件虚拟化的原理 |
第3章 分布式云计算平台的架构设计 |
3.1 项目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3.2 服务平台结构 |
3.3 平台架构设计 |
3.4 Cisco Unified Computing System(UCS)统一计算系统 |
3.4.1 Cisco UCS的技术特点 |
3.4.2 Cisco UCS的技术优势 |
3.5 虚拟化软件 |
3.5.1 虚拟化技术的优势 |
3.5.2 虚拟化产品比较 |
3.5.3 VMware vSphere的架构 |
第4章 分布式云计算平台的部署与优化 |
4.1 UCS的部署 |
4.2 ESXi的部署 |
4.3 vCenter的部署 |
4.4 分布式云计算平台的服务器部署 |
4.5 分布式云计算平台的性能优化 |
4.5.1 能源管理优化 |
4.5.2 CPU性能优化 |
4.5.3 内存性能优化 |
4.5.4 存储性能优化 |
第5章 分布式云计算平台的测试与验收 |
5.1 测试环境 |
5.1.1 测试物理服务器环境 |
5.1.2 ESXi服务器环境 |
5.1.3 服务器CPU与内存性能对比 |
5.2 测试参数与测试工具 |
5.2.1 测试项目 |
5.2.2 测试工具 |
5.2.3 测试参数 |
5.3 测试过程与测试结果 |
5.3.1 测试物理服务器的性能 |
5.3.2 优化前虚拟服务器的性能 |
5.3.3 优化后虚拟服务器的性能 |
5.3.4 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5.4 项目验收测试 |
5.4.1 并发用户数测试 |
5.4.2 在线接入工程机械车辆测试 |
5.4.3 验收测试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4)数据中心的网络调度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云计算和数据中心 |
1.2 数据中心的网络调度 |
1.3 数据中心的应用研究——远程虚拟系统 |
1.3.1 远程虚拟桌面系统 |
1.3.2 远程虚拟智能手机系统 |
1.4 数据中心的应用研究——分布式深度神经网络框架 |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 |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数据中心的网络流族调度 |
2.1 引论 |
2.2 相关背景研究 |
2.2.1 虚拟巨型交换机 |
2.2.2 流族的饿死 |
2.2.3 流族通信方式分类 |
2.2.4 经典流族调度算法 |
2.3 问题描述和分析 |
2.3.1 示例一:发送端瓶颈 |
2.3.2 示例二:接收端瓶颈 |
2.3.3 流族大小分布 |
2.4 系统设计和实现 |
2.4.1 系统架构 |
2.4.2 流族API |
2.4.3 流族信息获取模块 |
2.4.4 分布式网络瓶颈检测模块 |
2.5 流族调度算法 |
2.5.1 期望特性 |
2.5.2 算法描述 |
2.5.3 期望特性实现 |
2.6 实验评测及分析 |
2.6.1 真实实验 |
2.6.2 仿真实验 |
2.7 本章小结 |
2.7.1 延伸工作 |
第三章 数据中心应用——多租户远程虚拟系统 |
3.1 引论 |
3.2 相关背景介绍 |
3.2.1 虚拟化 |
3.2.2 虚拟机 |
3.2.3 虚拟机的放置 |
3.3 主要贡献 |
3.3.1 通用多租户远程虚拟系统设计 |
3.3.2 基于蚁群算法的虚拟计算单元放置 |
3.4 应用实例一:多租户远程桌面虚拟系统 |
3.4.1 应用动机 |
3.4.2 实现细节 |
3.4.3 实验评估 |
3.5 应用实例二:多租户远程虚拟智能手机平台 |
3.5.1 应用动机 |
3.5.2 系统框架 |
3.5.3 实现细节 |
3.5.4 实验评估 |
3.6 本章小结 |
3.6.1 延伸工作 |
第四章 数据中心应用——异构分布式深度神经网络 |
4.1 引论 |
4.2 相关背景介绍 |
4.2.1 人工智能和深度神经网络 |
4.2.2 物联网 |
4.2.3 普适计算和分布式系统 |
4.3 异构分布式深度神经网络框架设计 |
4.3.1 分布式计算结点异构 |
4.3.2 神经网络异构 |
4.3.3 系统任务异构 |
4.3.4 任务分配和可扩展性 |
4.3.5 隐私保护 |
4.3.6 容错性 |
4.4 评测系统设计 |
4.4.1 评测系统框架 |
4.4.2 评测系统里的神经网络 |
4.4.3 评测数据集 |
4.4.4 评测通信开销 |
4.5 实验结果和分析 |
4.5.1 分布式计算结点异构的影响 |
4.5.2 神经网络异构的影响 |
4.5.3 系统任务异构的影响 |
4.5.4 任务分配和可扩展性的评测 |
4.5.5 隐私保护的额外开销 |
4.5.6 容错性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4.6.1 延伸工作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5)开源软件的内在机理及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框架 |
第四节 本文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开源软件概述 |
第一节 计算机软件、源代码、目标代码、开源软件 |
第二节 开源软件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开放源代码运动 |
第四节 影响开源软件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三章 开源软件自由开发与法律规制 |
第一节 开源软件许可证制度 |
第二节 开源软件与着作权 |
第三节 开源软件与专利权 |
第四节 开源软件着作权侵权认定与法律救济 |
第四章 开源软件的内在机理 |
第一节 开源软件内在机理概述 |
第二节 开源软件创作的内在机理分析 |
第三节 开源软件传播的内在机理分析 |
第四节 开源软件校园创作与传播的案例分析 |
第五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开源软件激励因素模型分析 |
第一节 影响开源软件发展的因素描述 |
第二节 层次分析法的引入 |
第三节 开源软件激励机制调查问卷结果反馈 |
第四节 基于层次分析法计算激励因素的权重 |
第五节 基于开源代码实现层次分析模型 |
第六章 开源软件激励机制的模型构建 |
第一节 影响开源软件发展的模型构建 |
第二节 对开源软件开发者激励的模型构建 |
第三节 对保护开源文化法律因素的模型构建 |
第七章 开源软件私权保护与智慧共享 |
第一节 激励开源软件创作与促进智慧共享 |
第二节 开源软件“公共性”与“私人有效提供”之间的需求模型分析 |
第三节 专有软件的激励机制对价构建 |
第四节 开源软件的激励机制对价构建 |
第五节 健全完善我国开源软件管理和相关法律制度建议 |
第八章 结语 |
第一节主要研究结论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下一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关于开源软件激励机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OSI对“open source”的定义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6)开源运动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u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文章创新点 |
第二章 开源运动产生背景 |
2.1 历史背景:从开源到闭源的转变 |
2.2 成员背景:崇尚自由的黑客群体 |
2.3 文化背景:“娱乐”精神的绵延不息 |
第三章 开源运动发展历程 |
3.1 应运而生:自由软件运动的蓬勃兴起 |
3.2 成功转型:理想照进现实,从free到open source |
3.3 欣欣向荣:开源社区与商业世界逐渐接轨 |
3.3.1 网景公司的加盟 |
3.3.2 Linux系统的成长 |
3.3.3 其他开源软件的发展 |
第四章 开源运动在民用领域的影响 |
4.1 开源运动对制造业的影响 |
4.1.1 掀起“创客运动” |
4.1.2 孕育“桌面工厂” |
4.1.3 成就“开源先锋” |
4.2 开源运动对教育业的影响 |
4.2.1 开启平等之源:大学公开课的推广 |
4.2.2 开启智慧之源:开源教科书的完善 |
4.2.3 开启资讯之源:维基百科和互联网档案馆的建立 |
4.3 开源运动对商业的影响 |
4.3.1 改变生产组织形式 |
4.3.2 降低产品使用成本 |
第五章 开源运动在军事领域的影响 |
5.1 开源情报 |
5.2 开源的情报检索工具 |
5.3 开源技术的其他军事应用方式 |
第六章 对开源运动的评价 |
6.1 软件行业的角斗士 |
6.1.1 培育创新土壤 |
6.1.2 打破商业垄断 |
6.1.3 提高安全系数 |
6.2 开源精神的传教士 |
6.2.1 时间自由化 |
6.2.2 资源开放化 |
6.3 未来世界的领路人 |
6.3.1 引发“开源”潮流 |
6.3.2 引领“众包”模式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7)深圳脑立方科技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三) 技术路线 |
(四) 运用的核心理论工具概述 |
二、脑立方科技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
(一) 企业简介 |
(二) 宏观环境分析 |
(三) 脑立方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
(四)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三、脑立方公司战略制定与选择 |
(一) 企业战略系统的构成 |
(二) 脑立方公司战略制定 |
(三) 脑立方公司战略选择 |
四、脑立方公司战略实施与控制 |
(一) 脑立方公司战略实施方案 |
(二) 脑立方战略控制 |
五、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基于龙芯3A处理器的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现状分析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
2.1 龙芯 3A 处理器 |
2.2 嵌入式系统概述 |
2.2.1 嵌入式系统组成结构 |
2.2.2 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 |
2.2.3 嵌入式系统应用推广 |
2.3 虚拟计算机技术 |
2.4 嵌入式 Linux 操作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3.1 基于龙芯 3A 处理器的嵌入式系统需求分析 |
3.1.1 功能需求分析 |
3.1.2 性能需求分析 |
3.2 嵌入式硬件子系统 |
3.2.1 嵌入式硬件子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2.2 嵌入式硬件子系统模块设计 |
3.3 嵌入式软件子系统 |
3.3.1 系统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3.3.2 硬件模块测试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嵌入式软件子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PMON 启动程序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1 PMON 程序结构及主要命令 |
4.1.2 PMON 启动程序代码开发 |
4.1.3 PMON 启动设置与编译 |
4.2 嵌入式 Linux 操作系统的构建 |
4.2.1 Linux 内核源码的获取和处理 |
4.2.2 Linux 内核的配置与编译 |
4.2.3 Linux 文件系统的移植 |
4.2.4 Linux 系统启动管理器 |
4.3 设备驱动程序设计与开发 |
4.3.1 Linux 平台下设备驱动开发 |
4.3.2 PCI 驱动程序数据结构实现 |
4.3.3 PCI 驱动程序模块开发 |
4.3.4 PCI 设备驱动程序的加载 |
4.4 硬件模块测试软件实现 |
4.4.1 存储器模块功能测试例程 |
4.4.2 串口模块测试例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系统测试环境及测试需求 |
5.2 功能测试 |
5.2.1 基本功能测试 |
5.2.2 数据控制功能测试 |
5.2.3 扩展功能测试 |
5.3 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虚拟交换技术在云管理平台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文贡献 |
1.2.1 面临的挑战及提出的问题 |
1.2.2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解决方案 |
1.3 本文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Open vSwitch工作机制研究与分析 |
2.1 SDN技术概述 |
2.2 Open vSwitch交换机简介 |
2.3 Open vSwitch的整体结构 |
2.4 OpenvSwitch工作原理研究及源码分析 |
2.4.1 Open vSwitch核心态工作原理及源码分析 |
2.4.2 Open vSwitch用户态工作原理及源码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OpenStack开源云平台的研究与分析 |
3.1 云计算管理平台OpenStack |
3.2 OpenStack Compute组件分析 |
3.3 OpenStack Quantum组件概述 |
3.3.1 OpenStack Quantum组件定义 |
3.3.2 OpenStack Quantum基本功能 |
3.4 OpenStack Quantum工作机制研究及源码分析 |
3.4.1 Quantum组件核心实现源码分析 |
3.4.2 Quantum组件子模块源码分析 |
3.5 OpenStack Quantum网络部署案例 |
3.5.1 单一平坦网络模式 |
3.5.2 多平坦网络模式 |
3.5.3 基于平台网络的私有网络模式 |
3.5.4 基于同一供应商路由器的私有网络模式 |
3.5.5 基于多租户自有路由器的私有网络模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虚拟交换技术的OpenStack网络服务质量QoS的设计与实现 |
4.1 问题分析 |
4.2 网络服务质量QoS的整体设计方案 |
4.3 网络服务质量QoS各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1 QoS模块Quantum插件模块 |
4.3.2 QoS模块OpenvSwitch代理模块 |
4.3.3 QoS服务调度命令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和测试 |
5.1 实验环境 |
5.1.1 实验配置 |
5.1.2 测试场景 |
5.1.3 主要参数和指标 |
5.2 OpenStack云资源管理平台基本功能测试 |
5.2.1 OpenStack云管理平台的启动和关闭 |
5.2.2 启动/关闭虚拟机功能 |
5.3 添加QoS服务功能后网络性能测试 |
5.3.1 可用性及响应时间 |
5.3.2 网络吞吐量 |
5.3.3 网络拥塞丢包率 |
5.3.4 资源利用率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缩略语)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情况 |
(10)基于ARM结构具有联动功能的广播级固态音频播放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嵌入式系统概述 |
1.3.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
1.3.2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 |
1.3.3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
1.3.4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4 嵌入式 Linux 系统 |
1.4.1 嵌入式 Linux 系统概述 |
1.4.2 交叉编译环境概述 |
1.5 嵌入式 Linux 系统平台的总体结构 |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 |
2.1 固态音频播放器现状 |
2.1.1 日本 MARANTZ PMD 570 |
2.1.2 上海文广的 CF 卡录放机(SNA2100) |
2.1.3 性能对比 |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3 嵌入式硬件架构选型 |
2.4 嵌入式操作系统选型 |
2.4.1 实时嵌入式系统 |
2.5 嵌入式存储与文件系统的选取 |
2.5.1 嵌入式设备中的存储器 |
2.6 音视频标准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件系统结构 |
3.1 播放器硬件总体设计 |
3.2 核心处理器模块介绍 |
3.2.1 ARM9 处理器架构概述 |
3.2.2 S3C2440A 体系结构介绍 |
3.3 MINI2440 开发板介绍 |
3.3.1 Mini2440 开发板硬件资源特性 |
3.4 Mini2440 开发板接口布局 |
3.4.1 串口 |
3.4.2 USB 接口 |
3.4.3 网络接口 |
3.4.4 GPIO |
3.4.5 音频接口 |
3.4.6 SD/MMC 卡接口 |
3.5 I2S 总线 |
3.5.1 I2S 总线概述 |
3.5.2 I2S 总线规范 |
3.5.3 I2S 控制器结构框图 |
3.5.4 发送接收模式 |
3.5.5 音频串行接口格式 |
3.5.6 I2S 采集频率和主设备时钟 |
3.5.7 I2S 总线接口特殊寄存器 |
3.5.8 CODEC 芯片的选择 |
3.6 硬件平台的音频性能测试 |
3.6.1 测试方法 |
3.6.2 测试原理 |
3.6.3 测试结果 |
3.6.4 测试结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嵌入式 Linux 系统的移植及开发环境构建 |
4.1 嵌入式 Linux |
4.1.1 Linux 的介绍 |
4.1.2 嵌入式 Linux 的开发环境 |
4.1.3 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 |
4.1.4 嵌入式 Linux 内核移植 |
4.1.5 Linux 内核目录结构 |
4.1.6 内核的修改、配置与编译 |
4.2 嵌入式系统图形用户界面 |
4.2.1 常见嵌入式系统 GUI 的简介 |
4.2.2 用户图形界面 Qt/Embedded |
4.2.3 Qt/Embedded 4.6.3 的安装 |
4.2.4 Qt Creator 的安装与开发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嵌入式固态音频播放器的设计与实现 |
5.1 设计方案 |
5.1.1 嵌入式固态音频播放器的结构 |
5.1.2 固态音频播放器的静音保障 |
5.1.3 固态音频播放器的稳定性 |
5.2 解码实现流程 |
5.2.1 Mplayer 从模式的介绍 |
5.2.2 常见音频的文件格式及对应的解码库 |
5.2.3 MP3 音频解码 |
5.2.4 Mplayer 的移植与编译 |
5.3 GPIO 的应用 |
5.3.1 GPIO 驱动程序设计 |
5.3.2 GPIO 的遥控实现 |
5.4 VFD 字符显示模块 |
5.4.1 VFD 显示模块的介绍 |
5.4.2 VFD 模块的通信协议与命令 |
5.4.3 VFD 模块的串口初始化程序 |
5.4.4 VFD 模块显示的布局 |
5.5 播放器的 Qt UI 界面设计 |
5.5.1 用户界面设置规划 |
5.5.2 用户界面软件设计过程 |
5.5.3 用户界面实际效果 |
5.6 I2S 总线的扩展设计 |
5.6.1 广播级音频接口介绍 |
5.6.2 模拟平衡输出模块设计 |
5.6.3 数字 AES/EBU 输出模块设计 |
5.6.4 音频指标测试 |
5.7 样机图片 |
5.8 本章小结 |
总结和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Linux巨头心态(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国隐痛:做一个操作系统有多难[J]. 董指导,刘芮. 企业观察家, 2020(12)
- [2]基于云平台分时共享的CBTC仿真控制系统研发[D]. 许楠.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面向工程机械物联网的云计算运营管理平台研究[D]. 吴磊. 华侨大学, 2019(01)
- [4]数据中心的网络调度与应用研究[D]. 宋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5]开源软件的内在机理及激励机制研究[D]. 张汉华. 暨南大学, 2015(06)
- [6]开源运动及其影响研究[D]. 文旆.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03)
- [7]深圳脑立方科技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妮. 兰州大学, 2014(10)
- [8]基于龙芯3A处理器的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权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11)
- [9]虚拟交换技术在云管理平台中的研究与应用[D]. 严艇.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10]基于ARM结构具有联动功能的广播级固态音频播放器的研究[D]. 梁永康.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