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无性系的建立

大白菜无性系的建立

一、小白菜无性系的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陈钢[1](2020)在《不同光质配比对杉木幼苗优良无性系光合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与造林树种之一,市场需求广泛,对我国的木材经济有重要影响。要实现杉木人工林速生、丰产、优质,提高杉木光合作用能力是有效途径之一。本论文以1 a生优良无性系020扦插苗为实验材料,选取植物光受体吸收的主要光质红光和蓝光进行组合,利用LED光质,设置4个不同光质配比(W、R:B=1:0、R:B=0:1、R:B=1:1,其中W、R、B分别代表白光、红光、蓝光),通过室内模拟生物培养试验,研究在不同光质处理下杉木幼苗新叶不同发育天数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参数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等部分光合生理指标及养分积累的变化,研究结果不仅从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学及细胞学等角度探明不同光质处理下杉木幼苗新叶发育生物学过程及揭示不同光质在杉木幼苗新叶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而且也为提高杉木光合作用与杉木人工林生产力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光质对抗氧化酶及MDA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白光处理下SOD、POD、CAT活性均降低,但有利于MDA含量积累。红光处理下导致MDA含量积累少,但POD活性显着升高。蓝光处理下有利于MDA含量的积累以及引起SOD、CAT活性的暂时性升高。红蓝组合光处理下SOD、CAT活性也升高,但是不利于MDA含量的积累。这说明蓝光处理下叶片衰老速度快于其他处理,而红蓝组合光处理延缓了叶片衰老。相比于白光处理,红蓝组合光、蓝光、红光处理都可提高杉木幼苗新叶的抗氧化酶活性,其中红蓝组合光更利于增强杉木幼苗新叶抗氧化酶活性。蓝光处理下细胞产生自由基使膜质中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结构受到一定破坏,会引起MDA含量积累,而红光处理下活性氧与自由基清除能力有所提升,降低了MDA含量的积累,延缓了叶片的衰老。不同光质处理下新叶MDA含量与POD活性呈负相关,与SOD、CAT活性呈正相关。(2)随着杉木幼苗新叶的发育,不同光质处理下杉木幼苗新叶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b差异逐渐增大。随着新叶发育各个处理间叶绿素a的差异性达到显着水平(P<0.05),除了白光处理,红光处理下叶绿素a最大。叶绿素b在发育初期各个处理间差异不明显(P>0.05),从整个发育天数看红光处理下叶绿素b高于其他各个处理。白光处理下叶绿素总量新叶发育后期上升明显,至180 d时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白光处理下类胡萝卜素总体较高,尤其是在新叶发育60 d、180 d时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红光处理下叶绿素a/b在杉木新叶发育整个时期较低。总体来看红光有利于杉木幼苗新叶叶绿素b的合成。对于叶绿素a,除白光处理外,红光处理下也更有利于杉木幼苗新叶叶绿素a的合成。而叶绿素a/b在红光处理下最小。白光处理下则有利于叶绿素含量与类胡萝卜素的合成。(3)不同光质处理下叶绿素荧光参数Fm、Fv、Ft、Fv/Fm、Fv/Fo在不同发育天数有着不同的变化。白光处理下Fm在杉木幼苗新叶发育整个时期均较高,尤其在发育中期时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这说明白光处理下最利于PSⅡ电子传递。红蓝组合光处理下Fv在杉木幼苗新叶发育的整个时期都低于其他处理,说明红蓝组合光处理下会对PSⅡ原始电子受体QA的还原均产生了不同水平的抑制作用。红光处理下Ft总体上都较高,尤其在杉木幼苗新叶发育150 d、180 d时极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1),说明光合作用在暗反应与光反应达到平衡时红光处理下的荧光产量最大。白光处理下Fv/Fm、Fv/Fo在杉木幼苗新叶发育的整个时期均高于其他处理,在新叶发育至180 d时与蓝光、红蓝组合光处理的差异性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红光处理次之。即除白光处理外,红光处理下杉木幼苗新叶的光合反应中心Ⅱ有更高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和潜在活性,即在红光处理下杉木幼苗新叶具有较高的光化学效率和潜在活性。(4)叶绿素荧光参数NPQ、Rfd、qP在杉木幼苗新叶发育过程中受不同光质的调控。从杉木幼苗新叶发育的整个阶段来红光处理下NPQ、Rfd均低于其他处理,而红蓝组合光处理下均高于其他处理。白光处理下qP在杉木幼苗新叶发育的整个时期均低于其他处理,蓝光处理下的qP在整个发育天数最大。总体上看红光处理下杉木幼苗新叶的NPQ、Rfd值显着低于其他处理,所以可以推测红光处理下杉木幼苗新叶热耗散能力低,不能将过剩的能量消耗。因此红光处理下可能对它的光合系统及新叶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与抑制。而红蓝组合光处理下杉木幼苗新叶加大了耗散,这有利于光合反应中心的保护。蓝光处理下杉木幼苗新叶qP值最大,即光合反应中心Ⅱ的开放程度大,QA重新氧化形成QA的量越大,也反映新叶光合反应中心Ⅱ的传递活性大,白光处理则降低了活性。说明蓝光处理下杉木幼苗新叶能耗散过剩的能量来保护光合系统免受光伤害的能力较强。(5)在杉木幼苗新叶发育过程中,与其他处理相比,白光处理下促进了杉木幼苗新叶气孔的开放、使得进入叶片中的CO2增多,从而使得Ci、Tr增加,同时也伴随着Pn的升高,说明白光处理下光合速率的变化是气孔因素作用的结果。红光处理下杉木幼苗新叶Gs低于其他各个处理,而Ci仅次于白光处理;红蓝组合光处理下Gs仅次于白光处理,但是Ci却低于其他各个处理。即Gs与Ci的变化方向相反,此时光合速率的变化是非气孔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在红光与红蓝组合光处理下光合作用能力下降主要是由光合色素、叶绿素荧光、光合关键酶活性等几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6)光质影响光合关键酶Rubisco的活性。而Rubisco作为植物光合作用中的一个关键酶,既影响C3植物光合碳代谢的方向也影响光合代谢的效率,同时Rubisco活性也与光合速率密切相关。杉木幼苗新叶发育过程中,光合参数与Rubisco活性存在较强相关性。白光处理下Rubisco活性升高,红光处理下Rubisco活性下降,在白光处理下光合速率最大,红光处理下光合速率最小,说明Rubisco活性变化会影响光合速率。(7)在杉木幼苗新叶发育过程中光质对新叶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在新叶发育的各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白光处理下,杉木幼苗新叶发育60 d时,淀粉粒体积比较大;发育120 d时,嗜锇颗粒出现较多,且分布广泛;发育180 d时,淀粉粒体积变大,嗜锇颗粒大量出现基粒片层与基质片层数量增多,基粒与基质片层结构明显。红蓝光处理下,杉木幼苗新叶发育60 d时,基粒片层与基质片层结构清晰可见,基粒垛叠整齐且紧密有序;发育120 d时,叶绿体的数量明显增加,其次叶绿体中淀粉粒的数量减少;发育180 d时,细胞壁结构更为完整,嗜锇颗粒大量出现。从整个发育天数来看,白光、红蓝组合光处理下基粒、基质数量多,基粒与基质片层结构清晰且排列整齐,说明白光、红蓝组合光处理有利于维持叶绿体的正常发育。(8)光质对养分元素的积累与吸收有一定的影响。蓝光利于杉木幼苗新叶Mn、Zn、Cu、Fe、N元素的积累;红光处理下杉木幼苗新叶的Ca含量、Mg含量分别在60~120 d、90~120 d期间显着高于其他各个处理(P<0.05),表明红光提高了杉木幼苗新叶Ca、Mg养分的含量;白光处理下杉木幼苗新叶的P含量、K含量在120~150 d、90~150 d期间显着高于其他发育天数(P<0.05),且也显着高于同一发育天数的其他各个处理(P<0.05),说明白光处理对养分元素P、K含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白光处理下,光合活性增强,说明P、K活化了光合酶,促进了光合作用。养分元素P含量、K含量与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光质对植物的影响机制较为复杂,光会影响植物生长、光合酶活、光合色素、光合特性、叶绿体超微结构、抗逆与衰老等。本研究发现白光处理下有利于部分养分的积累,促进杉木幼苗新叶的生长;也有利于光合速率提高,利于杉木幼苗新叶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同时也可以活化光合关键酶,促进杉木幼苗新叶叶绿体超微结构的正常发育。而红蓝组合光可以增强杉木幼苗新叶的抗氧化酶活性,延缓叶片衰老,同时红蓝组合光处理下加大了杉木幼苗新叶的耗散,有利于保护光合反应中心,促进光合速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杉木幼苗新叶叶绿体超微结构的正常发育。综合分析,相比于红光、蓝光,白光和一定配比的红蓝组合光更有利于杉木幼苗新叶的生长。

鲁婷[2](2019)在《克隆植物喜旱莲子草在不同温度驯化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变异及其适应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很多遍布全球的入侵植物都可以通过克隆生长进行繁殖,虽然遗传多样性不高,却能占据多样的异质环境,表观遗传变异可能是其重要的适应机制。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在中国完全以克隆生长的形式进行扩散,几乎没有遗传变异,却占据了黄河以南包括温带、亚热带、热带等在内的广阔地理分布区,表观遗传变异介导的对不同温度的驯化适应可能在其成功入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沿中国最冷月最低温度梯度,采集了8个种群的喜旱莲子草样本,包括两个温带种群(济南和洛阳)、三个亚热带种群(上海、南昌和昆明)、三个热带种群(景洪、北海和三亚),然后在人工气候箱中模拟设置济南(温带)和海口(热带)的四季温度环境进行驯化培养,无性传代。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片段多态(MSAP)标记分析野外种群以及驯化1代和4代后的种群样本,检测其DNA甲基化变异的变化趋势,并将驯化培养后的喜旱莲子草样本在两种模拟条件下进行交互移植,测定关键表型性状的变异,探讨其对温度适应性的贡献。研究结果如下:(1)喜旱莲子草的野外种群之间存在的DNA甲基化分化可能与温度有关。沿最冷月最低温度梯度采集的8个喜旱莲子草种群在PCoA空间中聚成三个组,刚好与气候区一致。(2)野外种群表现出来的DNA甲基化分化在移植到模拟济南和模拟海南的温度条件下,具有短暂的遗传稳定性,但随着驯化时间延长,其无性系后代的表观遗传分化逐渐减弱,特别是在有低温胁迫时,表现出明显的趋同。这些结果暗示野外种群的表观遗传变异并不是随机产生和积累的,而是对不同温度环境的主动响应或适应。(3)不同温度驯化下培养的喜旱莲子草在生长、侧芽数量、叶形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可能具有适应意义。模拟温度交互移植实验表明,在模拟济南温度条件下驯化培养的喜旱莲子草与模拟海口的材料相比,侧芽及叶片数量更少、茎长累积增长量更高。这些结果暗示,不同的温度驯化能引起表型变异,可能各具有适应意义。本研究揭示了克隆植物喜旱莲子草在不同温度梯度的地理环境中的表观遗传变异模式,初步证实DNA甲基化变异可以对不同的温度驯化条件产生主动响应或适应,并伴随着一系列表型变异,可能有助于喜旱莲子草适应不同的温度环境。这些结果有助于更好的防控入侵种喜旱莲子草、更深入理解表观遗传变异在克隆植物中的适应意义。

宋靓苑[3](2019)在《盐胁迫下表油菜素内酯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生长和再生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土壤盐渍化是当代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采用耐盐植物进行盐碱土壤改良成为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沟叶结缕草(Zoysiamatrella(L.)Merr.)生长力强,观赏性好,整体品质优良,广泛栽种于我国南方地区。因具有较好的耐盐性,沟叶结缕草也是盐碱地改良种植中的优良植物选择。但由于其耐盐能力的局限性,尚无法适应高盐盐碱地环境,影响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性。因盐碱土壤成分中93.94%为钠离子和氯离子,本试验采用了 NaCl处理模拟盐碱地生长环境,通过使用不同盐浓度进行处理,探究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的耐盐能力,在盐胁迫设置基础上,添加不同浓度梯度表油菜素内酯(EBL),探究其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耐盐能力的作用效果,尝试以此获得其最佳处理浓度。通过本试验,欲得到增强沟叶结缕草耐盐能力的新思路。试验中经过一系列盐浓度及EBL浓度处理,通过测定及分析各处理下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形态和生理指标变化,得出沟叶结缕草耐盐能力的范围及EBL对沟叶结缕草耐盐性的具体影响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具有一定耐盐性,且不同盐浓度处理对其生长和再生影响不同。随着盐浓度的升高,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的生长态势先升高后降低。低盐浓度下,愈伤组织能够正常的生长和再生,甚至形态指标出现优于对照的情况。当盐浓度≥0.6%时,愈伤组织的生长明显受限;当盐浓度≥0.4%时,愈伤组织的再生明显受限。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再生耐盐能力有所不同,再生时耐盐能力较低。从生理指标上分析,随着盐浓度的升高,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叶片中保护酶活性不断升高,在高盐浓度下,部分保护酶活性出现下降现象;MDA含量随着盐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在盐胁迫环境下,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体内具有良好的耐盐保护机制,但在高盐浓度下会逐步丧失。(2)适当浓度的EBL可显着提高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的耐盐性,且促进效果随EBL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在不同盐浓度胁迫下,从外观形态分析,当使用浓度为0.05mg.L-1EBL时,愈伤组织的直径增长率和鲜重增长率最高;使用0.02mg·L-1EBL时,愈伤组织再生植株根长≥5mm外植体块数、出苗数、出芽总数以及再生率最高。从生理指标上分析,当使用浓度为0.05mg.L-1EBL时,愈伤组织的CAT、POD、SOD活性最强,MDA含量最低;使用0.02mg·L-1EBL时,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CAT、POD、SOD活性最强,MDA含量最低。即0.05mg·L-1为EBL提高愈伤组织耐盐能力的最佳处理浓度,0.02mg·L-1为EBL提高愈伤组织再生耐盐能力的最佳处理浓度。(3)高浓度EBL处理对盐胁迫下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再生起抑制作用。盐胁迫下,随着EBL浓度升高,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再生状况开始下降。当EBL浓度>0.1mg.L-1时,愈伤组织的生长态势逐渐下降并低于对照,保护酶活性下降,MDA含量上升;当EBL浓度≥0.05mg.L-1时,愈伤组织再生的生长态势逐渐下降并低于对照,保护酶活性下降,MDA含量上升。随着EBL浓度的升高,其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耐盐性的提高作用逐渐丧失,甚至出现抑制效果。(4)EBL对提高沟叶结缕草耐盐性具有实际意义。试验中EBL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中的保护酶系统具有显着促进作用,而保护酶作为耐盐植物抗逆的主要生理机制之一,对植物的耐盐能力有着重要影响。本试验达到了获得耐盐性更强的沟叶结缕草植株这一目的,同时为外施EBL提高沟叶结缕草植株耐盐能力提供启发和借鉴,为沟叶结缕草更广泛地应用于盐碱地改良提供基础依据。

练沈洋[4](2018)在《硅对杨树镉毒性的逆转效应及其机理》文中认为随着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壤镉(Cd)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日趋加重。为了修复Cd污染土壤,人们提出了植物修复技术。硅(Si)是地壳中丰度仅次于氧的元素,不仅是高等植物生长的有益元素,而且具有提高植物对重金属毒害抗性的能力,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方面可能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欧美杨(Populus euramericana)无性系I-214为研究对象,利用Hoagland营养液培养技术,研究了Si对Cd胁迫I-214杨毒害作用的逆转效应,探讨了施加外源Si对Cd毒害杨树生理生化和转录组变化的影响,为揭示外源Si缓解植物Cd毒害的生理生化和转录调控机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施加外源硅促进了I-214杨植株的生长,增加了植株地上和地下部分的鲜重和干重,增加了植株的株高和地径,逆转了Cd胁迫导致的植株生长下降的现象。2.在Cd胁迫后添加外源Si使净光合速率以及蒸腾速率上升,改善了Cd胁迫下植株的光合能力,使气孔导度升高,胞间CO2浓度降低。Cd+Si处理逆转了Cd毒性造成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有提升,揭示了Si对Cd毒性的逆转作用。3.在Cd胁迫后加入外源Si有效降低了H2O2、O2-·和MDA的含量,显着提高了SOD和CAT的活性,降低了在Cd胁迫下显着升高的POD活性,植株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根系活力也显着提升,而植株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则有所降低,揭示了Si对Cd毒性的逆转作用。4.在Cd胁迫后加入外源Si降低了植株的Cd含量,有效的提升了植株叶片和根的Mn含量以及叶片和茎的Na含量,对Mg含量没有改善,增加了植株根部的Ca、Fe、Mn、Cu和Zn含量。5.对I-214杨Cd和CK处理组进行转录组分析,共发现了954个差异基因(377个上调基因,577个下调基因),其中有722个差异基因注释到1950个GO条目,又有62个基因注释到81个KEGG通路。而对Cd和Cd+Si处理组进行转录组分析,则发现366个差异表达基因(202个上调基因,164个下调基因)。其中有273个差异基因注释到1325个GO条目,又有22个基因注释到38个KEGG通路。随机选取了10个差异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验证结果与转录测序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证实了测序结果的准确性。

何海艳[5](2018)在《甘蓝根肿病连锁的SCAR标记的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属于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芸薹属(Brassica)甘蓝种,是芸薹属的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也是我国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全国各地均有种植。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in)是十字花科根肿病的病原菌,根肿病是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任何十字花科植物的感病品种都可被这一病菌侵染。近年来,我国甘蓝根肿病发病面积迅速增加,致使甘蓝品质和产量都大幅度下降,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根肿病的有效途径之一。抗性鉴定是抗病育种的基础,但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且周期较长。DNA分子标记有利于为甘蓝提供准确、可靠的遗传标记,利用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可以加速抗病育种的进程。近年来发展起来的RAPD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的优点。但其反应容易受条件的影响,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差,在RAPD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SCAR标记,与其他分子标记相比,其操作简单,成本低,重复性好。SCAR标记的开发利用提高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效率,同时有利于大量样品的快速分析。本研究首先以感病品种京丰一号为材料,对甘蓝无性系根肿病抗性鉴定体系进行了研究;其次以引进的先正达公司抗病品种“GZ87”为材料,以公布的RAPD标记为基础,进行了SCAR标记的开发;第三以抗根肿病F1代甘蓝品种“GZ87”和感病甘蓝自交系“263”为亲本构建含有110个株系的CP群体,然后通过与感病自交系“263”回交构建了BC1群体。对BC1群体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合SCA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确定其抗感情况,构建DNA-BSA池,进行了关联分析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感病品种“新京丰一号”通过水培接种和土培接种的方法建立了甘蓝无性系根肿病抗性鉴定体系。将甘蓝品种“新京丰一号”通过组织培养的方式获得无性系植株,将无性系植株分别移栽到水培和土培中。水培接种鉴定:移栽7d后在营养液中进行人工接种,使营养液中休眠孢子浓度为2×108 CFU/mL。定期更换营养液。土培接种鉴定:无性系植株缓苗后移栽到按照草炭、蛭石、珍珠岩的比例为2:1:1(体积比)配制的基质中,营养钵和基质经过两次高温灭菌,采用灌根法人工接种,将孢子悬浮液浓度调至2×107 CFU/mL,然后每株浇灌20mL根肿菌休眠孢子悬浮液接种根肿菌。接菌前一天和接菌后一个星期托盘里保持水深1cm左右。定期浇灌营养液。两种接种方法的培养条件为:昼夜温度26/20℃(白天/黑夜),光照强度5000lx,光周期为14 h。定期浇灌Hoagland营养液和蒸馏水。接种6周后洗净甘蓝的根系,于无菌水中再清洗1次,然后调查植株发病情况。在水培条件下,根肿病在植株的根部无病根表型,但是土培接种后,植株的发病明显,土培接种方法更适于甘蓝无性系根肿病抗性鉴定。(2)基于先正达公司已公布的2个甘蓝根肿病抗性的RAPD标记,以“GZ87”为试验材料,通过PCR扩增、特异片段回收、克隆以及测序,根据测序结果设计新的引物,成功设计了SCAR标记。以先正达公司的其他抗病甘蓝品种作为材料,通过PCR扩增、测序以及与RAPD标记序列比对,来确定了SCAR标记的准确性。(3)用SCAR标记对110个CP群体基因型进行PCR扩增,其中有58个株系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将CP群体与轮回亲本“263”回交得到的76个株系BC1群体,然后进行BC1群体人工接种鉴定,确定其抗感情况,选择极抗和极感各17个株系提取DNA后,构建DNA-BSA混合池。通过重测序,得到高质量的可信SNP位点和InDel位点分别为1338555、338999个。利用ED法和SNP-index法分别进行结果关联,得到的交集关联区域是C7:39590000-44050000,距离为4.46 Mb,共有737个基因;利用ED法和InDel-index法分别进行结果关联,得到的2个交集关联区域是C7:39400000-43840000和C7:43880000-43880000,距离分别为4.46 Mb、0 Mb,分别有737个、1个基因。通过BLAST软件对将候选区间内的编码基因进行多个数据库的深度注释。在候选区域内快速筛选并注释到700个基因,其中在亲本间存在非同义突变基因共注释到542个,移码突变基因共注释到233个。

尹健[6](2016)在《西伯利亚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优良无性系选择》文中研究指明西伯利亚杏为北方地区特有的生态经济型树种,其具有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等特性,为我国三北地区防护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的主要造林树种。同时苦杏仁可制作饮料、可入药、可加工油料作物,还可加工成活性炭,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文以西伯利亚杏为研究对象,通过西伯利亚杏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了解其种质资源的遗传分化程度;对其中27个优良无性系构建DNA指纹图谱,进行分子鉴定,以确定其亲缘关系远近;同时系统研究了优良丰产无性系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特性,为西伯利亚杏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4个种源地的93个西伯利亚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中,西伯利亚杏各遗传指数为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439,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4051,期望杂合度为0.3906, Shannon信息指数为0.6467,多态性频率100%,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种群辽宁和内蒙古扎兰屯的遗传距离最小(D=0.0211),种群俄罗斯和内蒙古敖汉遗传距离最大(D=0.1348),其次是辽宁和俄罗斯(D=0.0824)与内蒙古扎兰屯和俄罗斯(D=0.0706)。STRUCTURE聚类结果分为三大类群,与UPGMA聚类结果有一定对应关系,三大类群间存在基因交流。(2)构建了27个西伯利亚杏优良无性系的数字化指纹图谱,其中23个无性系可以鉴别。4个多态性引物分别为P3、P15、L25和L70。27个样品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6~1.00之间,初步将27个无性系分为两大类群,遗传系数在0.93处,可将23个无性系区分开。(3)4个无性系的坐果率与花束果枝和短果枝坐果率均呈极显着正相关,28号的长果枝坐果率与坐果率呈显着正相关。各无性系结实量由大到小排序为:28>37>39>16>CK。4个无性系中37号出核率最高,为22.39%;39号出仁率最高,为51.01%。鲜果重、核重和仁厚与出核率呈显着正相关,果长和出核率呈显着负相关,鲜果重、果宽、果厚、仁重、仁厚与出仁率呈显着正相关,核长与出仁率呈极显着负相关。(4)各无性系的Pn和Tr日变化差异不显着,不同时间段和不同月份间存在极显着差异。4个无性系7月的Pn变化均为明显的双峰曲线,存在“光午休”现象,其中28、37号不同月份的月均Pn值较稳定。各无性系Tr变化与Pn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6月总体呈“升~降”趋势,7月总体呈“升~降~升”趋势,且6月明显高于7月。4个无性系WUE变化较CK表现的更稳定,其中以16、37号的WUE值较高。

刘思言,曲博,高玮,夏海丰,关淑艳,姚丹,王丕武[7](2014)在《小白菜无性快繁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以四季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和美国杂交小白菜为材料,建立了小白菜的无性快繁体系。结果表明,最佳的灭菌方法为用70%的乙醇处理30 s,再用次氯酸钠消毒15 min;MS+0.25 mg/L 6-BA+0.5mg/L NAA为最佳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3.0 mg/L 6-BA+0.5 mg/L NAA为最佳的不定芽分化诱导培养基;MS+0.2 mg/L NAA为最佳的不定芽生根诱导培养基。

宋波,徐海,陈龙正,张慧,况媛媛,杨靖华,袁希汉[8](2013)在《我国乌塌菜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在植物学分类上,乌塌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L.)Makino var.rosularis Tsenet Lee〕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白菜亚种的一个变种,别名塌菜、塌棵菜、塌地菘、太古菜、黑菜等,其营养价值较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本文综述了我国乌塌菜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及主要种类、新品种选育、育种技术、栽培技术、生理相关研究以及分子技术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研究成果,分析了目前我国乌塌菜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

宋波,徐海,陈龙正,张慧,况媛媛,杨靖华,袁希汉[9](2012)在《我国乌塌菜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指出综述了我国乌塌菜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及主要种类、新品种选育、育种技术、栽培技术、生理相关研究以及分子技术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研究成果。分析了目前我国乌塌菜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

王亦菲,黄剑华,陆瑞菊,陈志伟,何婷,周润梅[10](2009)在《小白菜耐盐变异体的诱导及离体筛选》文中研究表明以3份优良小白菜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培养基中不同NaCl浓度对种子萌发和茎端组织存活及生长的影响;不同平阳霉素浓度及不同时间的处理对种子萌发和茎端组织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种子的萌发率和茎端组织的存活率随培养基中NaCl浓度的上升急剧下降,平阳霉素处理对茎端组织存活率的抑制明显大于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平阳霉素处理后存活的种子和茎端组织经NaCl胁迫筛选,筛选出耐NaCl胁迫力明显提高的存活苗,存活苗经无性繁殖,可以保持较高的耐NaCl能力。

二、小白菜无性系的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白菜无性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光质配比对杉木幼苗优良无性系光合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光质对植物的影响
        1.2.1 光质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1.2.2 光质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来源
    2.2 苗木处理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材料取样及测定方法
        2.4.1 杉木幼苗新叶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测定
        2.4.2 杉木幼苗新叶叶绿素含量测定
        2.4.3 杉木幼苗新叶叶绿素荧光测定
        2.4.4 杉木幼苗新叶光合参数测定
        2.4.5 杉木幼苗新叶光合关键酶活性测定
        2.4.6 杉木幼苗新叶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
        2.4.7 杉木幼苗新叶养分元素含量测定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光质对杉木幼苗新叶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3.1.1 不同光质处理对新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3.1.2 不同光质处理对新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3.1.3 不同光质处理对新叶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3.1.4 不同光质处理对新叶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1.5 不同光质处理下新叶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相关性分析
    3.2 不同光质对杉木幼苗新叶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3.2.1 不同光质处理对新叶叶绿素a、b含量、叶绿素总量的影响
        3.2.2 不同光质处理对新叶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b的影响
    3.3 不同光质对杉木幼苗新叶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规律的影响
        3.3.1 不同光质处理下新叶叶绿素荧光参数F_m、F_o、F_v、F_t的差异
        3.3.2 不同光质处理下新叶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F_v/F_o的差异
        3.3.3 不同光质处理下新叶叶绿素荧光参数NPQ、Rfd的差异
        3.3.4 不同光质处理下新叶叶绿素荧光参数_qP、QY的差异
    3.4 不同光质对杉木幼苗新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3.4.1 不同光质处理对新叶光合速率P_n的影响
        3.4.2 不同光质处理对胞间CO_2浓度C_i的影响
        3.4.3 不同光质处理对新叶气孔导度G_s的影响
        3.4.4 不同光质处理对新叶蒸腾速率T_r的影响
        3.4.5 不同光质处理对新叶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5 不同光质对杉木幼苗新叶光合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6 不同光质对杉木幼苗新叶发育过程中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3.6.1 杉木幼苗新叶发育60d超微结构的差异
        3.6.2 杉木幼苗新叶发育120d超微结构的差异
        3.6.3 杉木幼苗新叶发育180d超微结构的差异
    3.7 不同光质对杉木幼苗新叶养分积累与吸收的影响
        3.7.1 不同光质处理下新叶C、N、P含量的变化
        3.7.2 不同光质处理下新叶K、Ca、Mg含量的变化
        3.7.3 不同光质处理下新叶Fe、Mn、Cu、Zn含量的变化
    3.8 不同光质处理下杉木幼苗新叶光合参数与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3.8.1 新叶光合参数与抗氧化酶、光合关键酶及MDA含量相关性分析
        3.8.2 新叶光合参数与光合色素相关性分析
        3.8.3 新叶光合参数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相关性分析
        3.8.4 新叶光合参数与养分元素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光质处理对杉木幼苗新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1.2 不同光质处理对杉木幼苗新叶MDA含量的影响
        4.1.3 不同光质处理对杉木幼苗新叶光合色素的影响
        4.1.4 不同光质处理下杉木幼苗新叶叶绿素荧光特性
        4.1.5 不同光质处理下杉木幼苗新叶光合响应
        4.1.6 不同光质处理下杉木幼苗新叶光合关键酶的变化
        4.1.7 不同光质处理对杉木幼苗新叶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4.1.8 不同光质处理对杉木幼苗新叶养分元素积累与吸收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克隆植物喜旱莲子草在不同温度驯化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变异及其适应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1.1.1 表观遗传学
        1.1.2 表观遗传变异与适应性进化
        1.1.3 表观遗传与驯化
        1.1.4 植物DNA甲基化
    1.2 克隆植物喜旱莲子草的研究进展
        1.2.1 喜旱莲子草的特性
        1.2.2 喜旱莲子草的入侵分布现状
        1.2.3 喜旱莲子草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对策
    1.3 喜旱莲子草对不同温度环境的适应
        1.3.1 假说与科学问题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喜旱莲子草在不同温度驯化下的DNA甲基化变异动态
    2.1 采样策略
    2.2 温度驯化实验
        2.2.1 实验内容
        2.2.2 温度设置
    2.3 分子实验
        2.3.1 DNA的提取
        2.3.2 MSAP实验流程
    2.4 数据分析
    2.5 结果
        2.5.1 组织DNA提取结果
        2.5.2 MSAP分析结果
第三章 喜旱莲子草在不同温度驯化下的形态特征对比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培养箱交互移植
        3.1.2 形态指标的测定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茎长相对增长量、茎长累积增长
        3.2.2 叶长、叶宽
        3.2.3 侧芽数、叶数
第四章 讨论
    4.1 DNA甲基化调控喜旱莲子草适应不同温度环境
        4.1.1 不同温度环境培养下喜旱莲子草DNA甲基化变异
        4.1.2 不同温度环境培养下喜旱莲子草表型适应意义
    4.2 表观遗传有利于克隆植物的适应进化
    4.3 喜旱莲子草的扩散风险分析
    4.4 对管理喜旱莲子草的启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盐胁迫下表油菜素内酯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生长和再生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
1 绪论
    1.1 沟叶结缕草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其耐盐性研究进展
        1.1.1 沟叶结缕草的生物学性状
        1.1.2 沟叶结缕草离体培养及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1.1.3 沟叶结缕草耐盐性研究
        1.1.4 沟叶结缕草在盐碱土改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2 盐碱地概述
        1.2.1 盐碱地的形成及基本现状
        1.2.2 盐碱地的改良
    1.3 油菜素甾醇在植物抗逆中的研究及应用
        1.3.1 油菜素甾醇的发现及定义
        1.3.2 油菜素甾醇在植物抗逆中的研究及应用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不同盐浓度处理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生长及再生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盐浓度处理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2.2.2 不同盐浓度处理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再生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不同盐浓度处理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生长及再生的影响
        2.3.2 不同盐浓度处理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3.3 不同盐浓度处理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2.4 结论
        2.4.1 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具有较强耐盐能力
        2.4.2 盐胁迫下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叶片中的抗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变化显着
3 表油菜素内酯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生长及再生耐盐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盐胁迫下不同浓度EBL处理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3.2.2 盐胁迫下不同浓度EBL处理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再生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盐胁迫下不同浓度EBL处理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生长及再生的影响
        3.3.2 盐胁迫下不同浓度EBL处理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3 盐胁迫下不同浓度EBL处理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叶片中MDA含量的影响
    3.4 结论
        3.4.1 盐胁迫下EBL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生长具有显着促进效果
        3.4.2 EBL显着影响盐胁迫下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叶片中的抗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
4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硅对杨树镉毒性的逆转效应及其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土壤镉污染现状与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1.1.1 土壤镉污染现状
        1.1.2 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1.1.3 镉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1.2 硅对植物镉毒害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
        1.2.1 硅对植物镉毒害的缓解作用
        1.2.2 硅调控植物重金属毒害的机制
    1.3 镉胁迫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硅对镉胁迫下欧美杨无性系I-214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生化机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材料的处理
        2.1.3 试验测定指标与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硅对镉胁迫下欧美杨无性系I-214生长的影响
        2.2.2 硅对镉胁迫下欧美杨无性系I-214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3 硅对镉胁迫下欧美杨无性系I-214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2.2.4 硅对镉胁迫下欧美杨无性系I-214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2.5 硅对镉胁迫下欧美杨无性系I-214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2.6 硅对镉胁迫下欧美杨无性系I-214根系活力的影响
        2.2.7 硅对镉胁迫下欧美杨无性系I-214元素含量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硅对镉胁迫下欧美杨无性系I-214叶片转录组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建库测序流程
        3.1.3 生物学信息分析流程
    3.2 结果及分析
        3.2.1 样品总RNA提取质量分析
        3.2.2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3.2.3 参考序列对比分析
        3.2.4 样品间相关性分析
        3.2.5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2.6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7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3.2.8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3.2.9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5)甘蓝根肿病连锁的SCAR标记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根肿病的研究现状
        1.1.1 根肿病的起源与危害
        1.1.2 根肿菌的生活史
        1.1.3 生理小种的划分
        1.1.4 根肿病发条件
        1.1.5 根肿病抗性鉴定方法
    1.2 根肿病抗性遗传规律研究进展
        1.2.1 根肿病抗性遗传规律
        1.2.2 根肿病抗性分子标记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的思路与技术路线
        2.2.1 研究思路
        2.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内容
        2.3.1 建立无性系
        2.3.2 甘蓝抗根肿病RAPD标记转化成SCAR标记
        2.3.3 SCAR在CP群体中的扩增
        2.3.4 BC_1群体的根肿病抗性鉴定
        2.3.5 DNA-BSA混合池的构建
        2.3.6 BSA关联分析
第3章 甘蓝无性系根肿病抗性鉴定体系的建立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主要生化试剂
        3.1.3 主要培养基和溶液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1.5 菌根来源
    3.2 试验方法
        3.2.1 无性系的建立
        3.2.2 根肿病抗性鉴定
        3.2.3 亲本和CP群体无性系的建立
        3.2.4 亲本和CP群体的定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接种方法对发病的影响
        3.3.2 病情分级标准
        3.3.3 亲本和CP群体无性系的建立
    3.4 讨论
第4章 甘蓝根肿病连锁的SCAR标记的开发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主要化学试剂
        4.1.3 主要的培养基和主要溶液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鲜叶保存
        4.2.2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4.2.3 RAPD扩增
        4.2.4 RAPD特异片段的回收、克隆和测序
        4.2.5 SCAR引物的设计和扩增
        4.2.6 标记的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甘蓝叶片总基因组DNA的提取
        4.3.2 RAPD扩增体系(25μL)的优化
        4.3.3 RAPD在抗病材料中的扩增
        4.3.4 特异片段的测序结果
        4.3.5 SCAR标记的建立
    4.4 讨论
        4.4.1 基因组提取效果的影响
        4.4.2 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
        4.4.3 SCAR的建立
第5章 BC_1群体BSA关联分析
    5.1 试验材料
        5.1.1 植物材料
        5.1.2 主要化学试剂
        5.1.3 主要溶液
        5.1.4 主要仪器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利用开发的SCAR标记筛选CP群体
        5.2.2 利用BC_1群体构建DNA-BSA池
        5.2.3 表型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SCAR在CP群体中的扩增
        5.3.2 根肿病抗性鉴定
        5.3.3 BC_1群体BSA关联分析
    5.4 讨论
        5.4.1 甘蓝根肿病抗性分析
        5.4.2 BC_1群体BSA关联分析
第6章 结论
    6.1 甘蓝无性系根肿病抗性鉴定体系的建立
    6.2 RAPD标记转化成SCAR标记
    6.3 DNA-BSA池的构建
    6.4 BC_1群体BSA关联分析
        6.4.1 关联分析(SNP)
        6.4.2 关联分析(InDel)
    6.5 候选区域内基因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1 缩略词
    附录 2 附图
    附录 3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专利、参加项目及会议情况

(6)西伯利亚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优良无性系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遗传多样性概述
        1.1.1 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1.1.2 杏属树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及进展
    1.2 指纹图谱构建
        1.2.1 植物指纹图谱构建研究的应用
        1.2.2 杏属树种指纹图谱构建的研究进展
    1.3 植物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
        1.3.1 植物优良无性系选育的研究现状
        1.3.2 杏属树种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第二章 西伯利亚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DNA检测
        2.2.2 引物扩增多态性
        2.2.3 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
    2.3 小结与讨论
        2.3.1 DNA提取结果
        2.3.2 西伯利亚杏的遗传多样性
        2.3.3 西伯利亚杏的遗传结构和聚类分析
        2.3.4 西伯利亚杏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和开发
第三章 西伯利亚杏优良无性系指纹图谱构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引物筛选
        3.2.2 数字化指纹图谱的构建
        3.2.3 聚类分析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西伯利亚杏优良丰产无性系选择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生长量测定
        4.2.2 开花结实习性观测
        4.2.3 结实量测定
        4.2.4 果实经济性状测定
        4.2.5 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西伯利亚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5.2 西伯利亚杏优良无性系指纹图谱构建
    5.3 西伯利亚杏优良丰产无性系选择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论文

(7)小白菜无性快繁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灭菌方法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不同激素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3 不同激素浓度对不定芽分化诱导的影响
    2.4 不同激素浓度对不定芽生根诱导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8)我国乌塌菜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质资源与分类地位
    1.1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鉴定
    1.2 乌塌菜分类地位研究以及品种分类
2 品种选育
3 育种的相关研究
    3.1 杂种优势研究以及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3.2 品质育种研究
    3.3 生物技术育种研究
    3.4 雄性不育育种研究
4 栽培技术相关研究
5 生理的相关研究
6 分子技术相关研究
7 存在的问题
    7.1 乌塌菜在白菜亚种进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分类命名方法有待进一步明确
    7.2 乌塌菜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滞后
8 展望
    8.1 种质资源的鉴定和评价研究
    8.2 育种技术研究
    8.3 观赏乌塌菜品种培育
    8.4 生理方面研究

(10)小白菜耐盐变异体的诱导及离体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种子的消毒和茎端组织的准备
        1.2.1 种子的消毒
        1.2.2 茎端组织的准备
    1.3 NaCl胁迫下小白菜种子萌发和茎端组织生长的研究
        1.3.1 NaCl胁迫下小白菜种子的萌发
        1.3.2 NaCl胁迫下小白菜茎端组织的生长
    1.4 小白菜的平阳霉素诱变及NaCl胁迫筛选研究
        1.4.1 小白菜种子的平阳霉素处理
        1.4.2 小白菜种子经平阳霉素处理后在NaCl胁迫下的萌发
        1.4.3 小白菜茎端组织的平阳霉素处理
        1.4.4 小白菜茎端组织平阳霉素处理后NaCl胁迫下的生长
    1.5 耐NaCl变异体的筛选
        1.5.1 茎端组织增殖培养基的优化
        1.5.2 存活植株的无性增殖
        1.5.3 存活株系的NaCl胁迫筛选
        1.5.4 存活植株的NaCl胁迫生根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NaCl胁迫对供试小白菜种子萌发及茎端组织生长状况的影响
        2.1.1 NaCl胁迫对供试小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2.1.2 NaCl胁迫对供试小白菜茎端组织生长状况的影响
    2.2 平阳霉素处理对小白菜种子萌发及茎端组织生长的影响
        2.2.1 平阳霉素诱变处理对小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2.2.2 平阳霉素处理对NaCl胁迫下种子萌发的影响
        2.2.3 平阳霉素处理对小白菜茎端组织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2.2.4 平阳霉素处理对NaCl胁迫培养下茎端组织存活率的影响
    2.3 耐NaCl变异体的增殖与筛选
        2.3.1 增殖培养基的优化
        2.3.2 存活株系的NaCl胁迫筛选
        2.3.3 存活植株的NaCl胁迫生根试验
3 讨论
4 小结

四、小白菜无性系的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光质配比对杉木幼苗优良无性系光合特性的影响[D]. 陈钢.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2]克隆植物喜旱莲子草在不同温度驯化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变异及其适应意义[D]. 鲁婷. 云南大学, 2019(03)
  • [3]盐胁迫下表油菜素内酯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生长和再生影响的研究[D]. 宋靓苑. 浙江大学, 2019(01)
  • [4]硅对杨树镉毒性的逆转效应及其机理[D]. 练沈洋.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5]甘蓝根肿病连锁的SCAR标记的开发与应用[D]. 何海艳. 西南大学, 2018(01)
  • [6]西伯利亚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优良无性系选择[D]. 尹健.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2)
  • [7]小白菜无性快繁体系的建立[J]. 刘思言,曲博,高玮,夏海丰,关淑艳,姚丹,王丕武. 湖北农业科学, 2014(02)
  • [8]我国乌塌菜研究进展[J]. 宋波,徐海,陈龙正,张慧,况媛媛,杨靖华,袁希汉. 中国蔬菜, 2013(14)
  • [9]我国乌塌菜研究进展与展望[A]. 宋波,徐海,陈龙正,张慧,况媛媛,杨靖华,袁希汉. 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2
  • [10]小白菜耐盐变异体的诱导及离体筛选[J]. 王亦菲,黄剑华,陆瑞菊,陈志伟,何婷,周润梅. 核农学报, 2009(06)

标签:;  ;  ;  ;  ;  

大白菜无性系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