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三百年文献学家的成就——兼论《通考》的文献价值

集三百年文献学家的成就——兼论《通考》的文献价值

一、集三百年来文献家之大成——兼论《文献家通考》的文献学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朱守芬[1](2015)在《清代藏书题跋中所记文人与书籍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题跋一般指记在文章、书画、金石、碑帖等前后的说明与评论性文字,本文探讨的是清代藏书题跋中所记文人与书籍关系。文人与书籍的关系在本文中特指清代文人购、售、藏、阅、借、抄、校、批书籍的行为。本文通过对藏书题跋基本文献的阅读,梳理出题跋所包涵的时间线索,编成清代文人与书籍关系年表,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清代文人与书的互动。第一章对清代藏书题跋进行概述,区分了序跋与题跋之间的差异,并对清代藏书题跋进行分类。根据藏书题跋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学术性题跋、文学性题跋,继而探讨了藏书题跋中的两个特殊分类:日记式题跋以及日课式题跋。第二章研究清代藏书题跋的写作体例及文体价值,藏书题跋在书籍中分布位置的不同体现了文人写作时的不同心态。借景抒情、题诗填词以及钤藏书印记是藏书题跋的常见特点。藏书题跋作为一种副文本,还可视为文人交往的见证,并且从中可看出清代文人读书与治学的具体过程。第三章以清代藏书题跋中记载的书籍流转现象为中心,研究了以失而复得、延津剑合为代表的书籍的奇遇现象,并指出这一现象多发生在清代的原因。第四章研究以吴骞为代表的江浙藏书家群体,分析他们以书为媒介形成的藏书网络,并探讨藏书家与清代学术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以年表为基础,揭示读书风尚在藏书题跋中的体现。从作书之人、所跋之书、作跋之人三个向度展开。

李程[2](2014)在《朱彝尊《明诗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诗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一直是中国历代诗歌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学术领域。本文以明诗总集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文本之一——《明诗综》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学、文艺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既注重文献资料的校勘、考订、辑录等基础工作,又努力在文学史和思想史的视野下寻求对于文本本身的更为深入的认识。本文所完成的研究工作的要点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首先是对于朱彝尊家世、生平、交游、着述、藏书等情况的描述,呈现朱彝尊学术研究的特殊背景和丰富的文学史细节;其次是细致考察了《明诗综》的编撰动机、成书过程、版本流传、编撰体例和文献采摭,指出朱彝尊“以诗存史”的旨趣、《明诗综》各版本之间的异同、文献采摭的范围、类型与特点以及编撰体例在因袭前代基础上所形成的自身特色;再次是广泛搜集、阅读各类资料,订误《明诗综》诗人小传123条,考辨《明诗综》重收诗作1首、误收诗作3首,比勘诗人诗选近300家,出诗作校勘记54家175条;同时,注重发掘《明诗综》的理论蕴涵与知识趣味,揭示其在明诗批评观念上持平的批评态度、丰富的批评方法实践和集中的批评焦点,梳理其对于明代典章制度、风俗掌故和文人结社资料的存档和考辨;最后,以《明诗综》编撰旨趣与明末清初的学风之关系的深入探讨,突出《明诗综》在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三个附录“姚祖恩辑《静志居诗话》与《明诗综·诗话》对勘校记”、“《四库全书总目》参考《明诗综》资料综录”、“《明诗综》评论资料汇编”作为主体内容之外的资料汇编,既是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的文献参考价值。

宋维红[3](2013)在《王欣夫文献学成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欣夫先生是近现代着名的文献学家、藏书家,本文将从王欣夫的文献学活动、他的着作中反映出的他的文献学思想进行论述,进而总结王欣夫的文献学成就。第一章主要论述王欣夫的家世生平、着作情况、藏书情况及学术交往情况。第二章论述王欣夫在文献学上的成就,包括目录学方面的成就,版本学方面的成就及文献编纂、整理成就。第三章论述王欣夫的文献学思想,包括其三位一体的文献观,对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的一些看法,以及他的善本观,还有王欣夫在近代文献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李雨萧[4](2013)在《《常山贞石志》跋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沈涛,清代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浙江嘉兴人,原名尔政,字西雍,号匏卢。精考订,喜金石,着有《常山贞石志》、《说文古本考》、《十经斋集》、《匏卢诗话》、《瑟榭丛谈》等书。《常山贞石志》为清代有重要影响的金石着作,搜集常山郡古碑250余种,上自周秦,下至宋元。所收碑刻按形制包括碑碣、石阙、摩崖、墓志、经幢、石柱铭刻、造像题记、石刻画像题字等。其跋尾在文字、历史、职官、地理、姓氏考证等方面不乏精到之处,既校正前人谬误,又对史志漏略之处予以补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然而由於材料搜集和学术水平的限制,该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从《常山贞石志》跋尾内容及其学术价值等方面入手,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所选版本为《石刻史料新编》第l辑第18册影印道光二十二年刻本。本文研究思路:首先,梳理《常山贞石志》跋尾关於文字、历史、职官、制度、地理、民俗、姓氏考证以及校订疏误的内容,探讨其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具体贡献。其次,以《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以下简称《北图拓本》)、《唐代墓志汇编》和《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等书相关拓片、录文为依据,稽核考校《常山贞石志》跋尾原文,补正其疏误之处。其三,根据《石刻题跋索引》找出《常山贞石志》所收碑刻的着录情况,查阅历代关於这些碑刻的研究成果,对书中零散的考证说明性文字做出归纳总结,补充遗漏,校正错误。并且参阅历代史书及地方志等传世文献材料,补充和辨正该书跋尾内容。由於目前从碑刻文献材料和语言文字角度系统研究跋尾的成果尚不丰富,对《常山贞石志》跋尾的专门研究更是罕有,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一些开拓性王作,以推动《常山贞石志》的研究走向深入。论文共分六个部份:第一部份即第一章绪论。首先从概念上阐释“跋尾”,并介绍跋尾的发展历史及重要价值,描述跋尾的研究现状,得出跋尾价值重大且亟待研究的结论;简要介绍沈涛其人,阐述《常山贞石志》跋尾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即本论文第二、三章,整理《常山贞石志》跋尾的基本内容,分上下两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部份。从文字考证、历史考证、职官考证、制度考证、地理考证、民俗考证、姓氏考证、校订疏误等八个方面详细归纳跋尾内容。第三部份即第四章《常山贞石志》跋尾的价值,是本论文的重要部份。根据第二部份的整理情况,阐述该书的影响,从训诂学、文字学、碑刻文献学、史学和书学研究等层面探讨该书跋尾的价值,并总结《常山贞石志》跋尾的不足。第四部份即第五章《常山贞石志》跋尾补正,是本论文的亮点。首先,校正《常山贞石志》跋尾的错误。其次,将卷五、卷六统称为《开元寺三门楼石柱刻经造象并柱主题名》的碑目按顺序补录於後,以便文史等相关研究。第五部份为第六章跋尾研究初探,是本论文的创新点。阐述跋尾研究内容及其价值,探讨跋尾研究的现状和展望,并重贴总结跋尾研究的方法和过程,旨在从方法论和文献学等角度总结提炼跋尾研究的范式和门径,以供其他跋尾研究参考。第六部份为附录,即《常山贞石志》篇目在《石刻题跋索引》中的页码索引,以便於专家学者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入研究。

马培洁[5](2012)在《鲍廷博及其《知不足斋丛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鲍廷博是清代乾嘉时期藏书家的杰出典范,一生致力於书籍的收藏、校勘和刊刻,为古代文献的传播作出了非凡的贡献,在中国古代藏书史、出版史,乃至清代学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云:"然则吾人敢为一言,即吾人欲明清学之所以盛者,虽知其由多端,要不能与藏书之盛漠无所关。" ①陈氏之言正中肯綮,清代的藏书活动大力推动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知不足斋藏书宏富,乾隆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鲍廷博即命长子鲍士恭上呈家藏善本书籍七百余种,多为宋元旧本、校勘精本,为《四库全书》的纂修积极出力。在收藏大量典籍的基础上,鲍廷博刊刻了如《名医类案》、《陶说》、《岭云诗钞》、《庚子销夏记》和《古今姓汇》等一批单刻本,刊刻精美,纸墨俱佳,是清代版刻中代表一时风气之作。其用一生心血辑刻的《知不足斋丛书》三十集,收书二百余种,均为有益世道,有资考证之书,校勘精审,刻印精良,巾箱小本,独具特色,是私家刻印丛书的精品。《丛书》自陆续刊行以来,风行海内外,影响较大,好评不断,当时众多名家竞相仿效,使辑刻丛书成为一时风气。其中刊刻的从海外访求的五种中土久佚的书籍,不仅为古籍的回传不懈努力,而且为中日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鲍廷博一生为书籍的收藏和刊刻倾尽家资,他为古代珍本文献的保存和传播所作的卓越贡献,值得人们永远怀念。在借鉴前人丰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对鲍廷博及其《知不足斋丛书》研究中尚未涉及,或已有所涉但深度远远不够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对鲍廷博着述《花韵轩咏物诗存》的版本作了全面的比勘,指出八千卷楼本比已影印出版的中山大学藏本多收录二十三首诗歌,且文字多优,版本价值更高;依据多种文献辑录了为知不足斋刻书的刻工姓名,彰显了这一群体在知不足斋刻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上图藏《诗传注疏》刊刻底本保存的鲍廷博手书的刻书费用清单,是清代出版史研究的珍贵史料;国图藏鲍廷博抄本《一角编》保存的鲍廷博画像,以及众多名家手识、像簧,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也是用力最多的部分,是利用寓目的各大图书馆藏善本,各种藏书志的间接记载,以及现有研究成果,通过抽样校勘,对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总目》稿本未曾交代的七十二种书籍刊刻底本的考察。笔者独立考察出的底本有五种,考察出底本源自何本的有五种,根据交游情况判断的有三种,考察出底本和校本收藏地的有三十六种借鉴前人成果并考察後认为结论可信的有九种,根据《丛书》跋文和版心等信息直接作出判断的有十四种。对刊刻底本和校本的版本优劣亦作了分析和评价,并将寓目之底本与鲍刻本进行校勘,从而判断鲍廷博刻书态度的忠实程度。校勘精审是《知不足斋丛书》古往今来受到学者重视的根本所在,因而校勘研究亦是论文重点之一。笔者以南图藏《归潜志》、《吹剑录外集》刊刻底本为例,从第一手的最为迫近鲍廷博校勘实践的材料出发,通过细致讨论,总结其校勘的方法、原则及特点,并发现一条鲍廷博以意补字的实例,客观指出其校勘中偶而背离校勘原则的做法。并以《知不足斋丛书》本《石刻铺叙》末的鲍廷博校勘记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对其校勘予以全面考察。《丛书》的刊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鲍廷博在初次刊刻印行後,挖改了一些书籍的板片。本文通过大量对比《丛书》初印本与後印本,指出两者存在的褚多差异,认为以後印本为优。尤以国图藏两种鲍廷博、吴骞校勘《金楼子》的稿本入手,指出《丛书》印行之後一再校改之事实,对鲍廷博校勘和刻书时孜孜以求的态度予以了充分的肯定。《知不足斋丛书》保存的大量随文校勘记、考订案语,附录的存疑、附订、校补,无一不显示出这部丛书精於校雠的特点,藏书家和乾嘉学者的双重校勘群体保证了丛书的较高质量。对鲍廷博生平的研究,刘尚恒《鲍廷博年谱》是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笔者通过调查所获得的新资料,以及旧资料的重新解读,对刘氏《年谱》进行了一些订正和补充。笔者还通过寓目的各大图书馆珍藏的稿本、抄本,以及各种藏书志等多种文献,辑录了鲍廷博及其後人撰写的题跋六十篇,可补季秋华《知不足斋序跋题记集录》之不足。目前研究涉及鲍廷博刊刻《永乐大典》辑佚书者较多,笔者主要从鲍廷博与四库馆臣、乾嘉学者的关系入手,探讨其获得《永乐大典》辑佚书副本的途径,进而对鲍廷博的辑佚学贡献作了探讨。《宛委别藏》是清代着名学者阮元编抄的一部丛书,《知不足斋丛书》收录的十种书籍亦见载於阮氏《别藏》,笔者通过版本的比较,考察了宛委本的底本及相关问题,从而肯定了鲍刻本的版本价值。在考察鲍刻本的刊刻底本时,还考察出两种四库本的底本,并对《四库全书总目》着录进呈者的问题亦有考订,这对考察知不足斋藏书总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此外,本文还以《曲洧旧闻》为例,对"鲍刻六种"和鲍氏四库进呈本的副本等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本文下编对《知不足斋丛书》所收的二百余种书籍逐一进行叙录,在各种版本的比较下,尽量凸显鲍刻本的版本价值,并对各书点校整理情沉和优秀研究成果予以述及,为论文上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欣[6](2012)在《归安皕宋楼书目题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浙江归安陆氏皕宋楼是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其收藏多宋元旧椠及名家稿钞校本。光绪三十三年,皕宋楼大部份藏书售予日本岩崎氏静嘉堂文库,此一事件在中日两国学界均引起极大震动。事件本身的傅奇性色彩使得百馀年来学界对归安皕宋楼关注始终未曾间断,但因陆氏家族後人对此长期淡化处理及静嘉堂文库的私人性质,相关资料极为匮乏,使得学界对於皕宋楼两代主人、皕宋楼藏书的总体状况,以及皕宋楼藏书售日事件缺乏完整、清晰的认知。前期的成果或依据少量材料陈陈相因,或无所凭藉主观臆测,良莠杂陈,舛谬亦复不少。且各家研究成果虽多,然范围相对集中,言“皕宋楼藏书”、“皕宋楼事件”者多,论《皕宋楼藏书志》、《仪顾堂题跋》者少,虽不至於本末倒置,亦可称稍欠平衡。近年来,新材料及新方法相继应用旧课题,新成果不断涌现,对於我们重新证识皕宋楼藏书及皕宋楼事件均不无补益。本文“上编”即拟以新发见之史料,补述皕宋楼藏书事及其流散过程中的数点疑团并其现状。皕宋楼主人陆心源藏书既丰,兼富善本,勤於研读,又有述作。《皕宋楼藏书志》和《仪顾堂题跋》即其在藏书目录题跋方面之代表作。本文“中编”及“下编”即将以《皕宋楼藏书志》及《仪顾堂题跋》为中心全面论述陆氏藏书目录题跋,并对其文献学价值及其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典藏学上范式意义作出评价。

赵立文[7](2011)在《《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王欣夫先生是我国着名的文献学家。他在目录学、校勘学和版本学以及辑录方面都有卓越贡献,他一生着述宏富,其中《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以下简称《书录》)是他文献学成就的集中体现。本人的研究建立在详细阅读王欣夫先生文献学思想论着和《书录》的基础上,对《书录》进行初步研究,论证《书录》在目录、版本、辑录、史料等方面的价值。本文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介绍王欣夫先生的生平及着述情况,并对《书录》的成书过程作了简要介绍,对现阶段此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体概述,阐释了研究此书的意义;第二章概述《书录》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着者生平、学术交往、刻本年代、行款版式、刻工姓名、用纸、藏书印章、书后序跋、版本源流、流传过程等。第三章论述《书录》的目录学成就,主要包括重视收录目录书籍、对目录书籍的使用、对其他目录书籍的补充和纠谬、重视清代和近代钞本等。第四章就《书录》的收书特色、王欣夫先生在书中所运用鉴定版本的方法及对其善本观进行了阐释;第五章就王欣夫先生在《书录》中的辨伪和辑录成就进行了论述;第六章《书录》的史料价值,主要从书中所着录的材料出发对王欣夫先生的交往、所记载的书林故事及对史料的补充和纠谬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刘佳[8](2009)在《20世纪版本学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版本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我国版本学的历史虽然可追溯到先秦时代,但是版本学专着出现、版本学逐渐走向独立、普及直至展开全面理论建设却已经是二十世纪初的事情了。直到20世纪,叶德辉、钱基博、孙毓修等一批版本学家先后涌现,大批版本学着作诞生,中国的版本学才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时至今日,虽然版本研究在许多方面成果显着,但其基础理论的研究,却一直相对薄弱。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20世纪主要的版本学家、版本学着作为线索,将20世纪的版本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论述,希望可以对20世纪的版本学进行一个全景式的描述并进行逐步深入的研究。1949年以前,版本学轻理论重实践,但是正逐步走向独立;1949年到1978年,版本学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同时缓慢发展,并被介绍给越来越多的人,版本学走入普及时期;1978年以后,版本学经过前面两个时期的积累、沉淀,终于迎来了理论的全面建设时期。纵观20世纪版本学研究的发展进程,成就与不足并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21世纪的版本学研究将会在20世纪版本学研究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龙世谱[9](2006)在《创新与专题读书》文中研究说明论述了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基础,探讨了专题研究型读书与创新的关系,讨论了专题研究。

石祥[10](2006)在《杭州丁氏八千卷楼书事新考》文中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在我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杭州丁氏八千卷楼。论文主要考述丁氏藏书、刻书、着述、书籍交游即所谓“书事”活动,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的考察范围为:丁氏八千卷楼藏书的聚散始末,丁氏与同时代藏书家、学者的交游情况。具体考述了丁氏的早期藏书状况,丁氏访求书籍的情况,丁氏藏书转归江南图书馆及零星散出的情况,丁氏与藏书家铁琴铜剑楼瞿氏、皕宋楼陆氏、寿松堂孙氏、艺风堂缪荃孙以及学者魏锡曾、傅以礼、王棻的书籍交往情况。其中丁氏早期藏书、其藏书零星散出的情况以及丁氏的书籍交往,在之前的研究中都较为薄弱。中编以《善本书室藏书志》、《八千卷楼书目》、《武林藏书录》三种丁氏家族成员的着述为研究对象,考述其编纂过程、体例特色与成就价值。在对《善本书室藏书志》的研究中,利用了稿钞本等一手材料,着重考察其与丁氏藏书题跋的关系、编纂经过、其中的作伪情况等之前研究未曾涉及或研究不充分的问题点,并依据材料对《善本书室藏书志》的善本标准进行了再讨论,提出其所收录版本的下限可晚至光绪,而同时又不收道光以降人物的着作。下编以丁氏编刻的《武林掌故丛编》、《武林往哲遗着》等丛书为研究对象,考述其编刻丛书的背景动机、始末经纬、编刻丛书与其师友交游的关系、编刻丛书的运作方式以及丛书刊刻所使用的底本等问题。其中,以丁氏的师友交游与其丛书编刻的关系这一全新的视角切入,观照了丁氏编刻丛书的实态,提出丁氏在编刻丛书中曾得益于多人的协助,双方在编刻丛书中的关系具有“利益共同体”的色彩。此外,利用文献材料和版本比对,考证了之前未有系统研究的丁氏刊刻丛书所用底本问题。此外,在各编中,还依据所掌握的材料,编制附录了多篇表录,以供参考。在论文写作方面,则以铺陈材料和考订分析相结合,力图清晰地还原、展现丁氏书事活动的关键节点,勾勒其整体面貌。本文对杭州丁氏的书事活动所作的个案研究,就微观而言,意在通过切实的文献证据,明晰其事实,分析其特点,探讨其价值;就学科研究而言,则为古文献学史、藏书史、出版史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例证;而就更加宏观的层面而言,则是从一个特定的视角,更清晰地反映藏书家这一特定的文化群体在学术史和文化史上的作用和贡献。

二、集三百年来文献家之大成——兼论《文献家通考》的文献学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集三百年来文献家之大成——兼论《文献家通考》的文献学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藏书题跋中所记文人与书籍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清代藏书题跋略论
    第一节 题跋与藏书题跋之涵意限定
    第二节 藏书题跋的基本形态与分类
第二章 藏书题跋写作体例及文体价值
    第一节 藏书题跋分布位置
    第二节 藏书题跋的常用叙述方式
    第三节 从副文本角度看清代藏书题跋的文体价值
第三章 求书之艰与遇合之奇
    第一节 失而复得之书
    第二节 延津剑合之书
    第三节 藏书题跋中尚奇心理的体现
第四章 吴骞及江浙藏书家群体研究——以《拜经楼藏书题跋记》为中心
    第一节 吴骞与拜经楼藏书
    第二节 乾嘉时以吴骞为中心的江浙藏书家群体
    第三节 从吴骞看乾嘉时期江浙藏书与学术之互动
第五章 读书风尚在藏书题跋中的呈现
    第一节 藏书题跋中所见文人崇拜——以陶渊明、韩愈为例
    第二节 常熟严氏及所藏元刊《资治通鉴》之阅读
    第三节 清代藏书伉俪与女性题跋的创作特色
馀论与结语
附录: 清代藏书题跋所见文人与书籍关系年表
引用及参考文献
后记

(2)朱彝尊《明诗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一个值得期待的研究领域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明诗总集与《明诗综》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
第一章 朱彝尊与《明诗综》
    第一节 朱彝尊事迹征略
        一、家世
        二、生平
        三、交游
        四、着述
    第二节 朱彝尊藏书考
        一、朱彝尊藏书的来源
        二、朱彝尊藏书与其文献编撰活动之关系
    第三节 《明诗综》编撰动机、成书过程与版本流传
        一、编撰动机
        二、成书过程
        三、版本流传
第二章 《明诗综》的编撰体例与文献采摭
    第一节 《明诗综》的编撰体例
        一、“以史法行之”
        二、“或因诗而存其人,或因人而存其诗”
        三、“缀以诗话,述其本事”
        四、《明诗综》编撰体例的影响
    第二节 《明诗综》编选诗作的文献来源
        一、《明诗综》选诗来源文献条目辑录
        二、选诗来源文献的范围与类型
        三、选诗来源文献的版本情况
    第三节 《明诗综·诗话》撰写的文献依据
        一、《诗话》撰写依据文献条目辑录
    二、《诗话》依据文献的类型与特点
第三章 《明诗综》诗人小传考订
    第一节 姓名、字、号订误
    第二节 籍贯订误
    第三节 仕履订误
    第四节 集名订误
第四章 《明诗综》诗人诗选校订
    第一节 《明诗综》重收、误收诗作考辨
        一、《明诗综》重收诗作考
        二、《明诗综》误收诗作考
    第二节 《明诗综》删改原诗校订
第五章 《明诗综》的明诗批评观念和文献考据价值
    第一节 《明诗综》的明诗批评观念
        一、批评的态度:持平
        二、批评的方法:推源溯流、比较相衡、摘句评点
        三、批评的焦点:“《击壤》派”、后七子派、程嘉燧、公安与竟陵
    第二节 《明诗综》的文献考据价值
        一、明代制度与掌故的档案
        二、明代文人结社的资料
结语:《明诗综》编撰旨趣与明末清初的学风
    一、“以诗存史”与清初史学之建设
    二、批判与承续:宗经、重学、博综、致用
参考文献
附录一:姚祖恩辑《静志居诗话》与《明诗综·诗话》对勘校记
附录二:《四库全书总目》参考《明诗综》资料综录
附录三:《明诗综》评论资料汇编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3)王欣夫文献学成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家世生平与学术交往
    第一节 家世与生平
    第二节 着作与藏书
        一、 着作概述
        二、 藏书概述
    第三节 学术交游考
第二章 《善本书录》成就
    第一节 目录学成就
        一、 《书录》提要的着录内容
        二、 《书录》的目录学特色
    第二节 版本学成就
        一、 《书录》的版本信息
        二、 《书录》的版本特色
    第三节 文献的辑编
        一、 辑佚成就
        二、 辑录成就
第三章 王欣夫文献学思想
    第一节 《文献学讲义》
        一、 三位一体的文献学
        二、 对目录学的看法
        三、 对版本学的看法
        四、 对校雠学的看法
    第二节 王欣夫的善本观
    第三节 王欣夫的学术影响
结语
附录
    附录一:《书录》所收 143 种手稿本分布情况表
    附录二:《书录》所收 239 种钞稿本分布情况表
    附录三:《书录》所收 143 种钞本分布情况表
参考文献
后记

(4)《常山贞石志》跋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跋尾及其研究现状
        一、跋尾
        二、跋尾的价值
        三、跋尾研究现状
    第二节 《常山贞石志》跋尾概述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常山贞石志》跋尾基本内容(上)
    第一节 文字校释
        一、俗字
        二、通假字
        三、其他文字现象
    第二节 历史考证
        一、证史
        二、正史
        三、补史
    第三节 职官考证
        一、中央及地方职官
        二、僧官
        三、学官
        四、补职官志
        五、待考职官
    第四节 典章制度考证
        一、官制
        二、学制
        三、礼制
        四、宗教制度
        五、兵制
第三章 《常山贞石志》跋尾基本内容(下)
    第一节 地理考证
        一、地名沿革
        二、校正地志
        三、补地志
    第二节 民俗考证
        一、宗教信仰
        二、丧葬
        三、命名
        四、避讳
        五、其他
    第三节 姓氏、称谓考证
        一、姓氏考证
        二、补姓氏书
        三、称谓
    第四节 校订疏误
        一、校订文集
        二、校补原碑
第四章 《常山贞石志》跋尾评价
    第一节 《常山贞石志》跋尾的影响
    第二节 《常山贞石志》跋尾的价值
        一、训诂学研究价值
        二、文字学研究价值
        三、碑刻文献学研究价值
        四、史学研究价值
        五、书学研究价值
    第三节 《常山贞石志》跋尾的不足
第五章 《常山贞石志》跋尾补正
    第一节 《常山贞石志》跋尾辨误
    第二节 《常山贞石志》碑目补
第六章 跋尾研究初探——以《常山贞石志》跋尾研究爲例
    第一节 跋尾研究的内容及价值
        一、跋尾研究
        二、跋尾研究的内容
        三、跋尾研究的价值
    第二节 跋尾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一、跋尾研究现状
        二、跋尾研究存在的问题
        三、跋尾研究展望
    第三节 跋尾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一、材料的搜集
        二、材料的整理
        三、校勘
        四、考证
结语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5)鲍廷博及其《知不足斋丛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鲍廷博生平及学术活动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问题展望
    第二章 鲍廷博着述研究
        第一节 鲍廷博着述考
        第二节 鲍廷博《花韵轩咏物诗存》版本评述
    第三章 鲍廷博刻书研究
        第一节 鲍廷博知不足斋刻工研究
        第二节 鲍廷博与《永乐大典》辑佚书研究
    第四章 《知不足斋丛书》校勘研究
        第一节 《知不足斋丛书》校勘述略
        第二节 从《知不足斋丛书》刊刻底本看鲍廷博的校勘——以南图藏《归潜志》、《吹剑录外集》为例
        第三节 《石刻铺敍》鲍廷博校勘记研究
        第四节 《知不足斋丛书》初印本与後印本的差异
        第五节 印行之後一再校改的代表——《金楼子》
    第五章 《知不足斋丛书》刊刻底本及校本考
        第一节 刊刻底本及校本考(上)
        第二节 刊刻底本及校本考(下)
    第六章 鲍廷博知不足斋书事丛考
        第一节 《知不足斋序跋题记集录》补遗
        第二节 《鲍廷博年谱》订补
        第三节 鲍廷博抄本《一角编》与鲍廷博画像
        第四节 《宛委别藏》与《知不足斋丛书》同收书版本考
        第五节 《四库全书》底本及进呈本考
        第六节 鲍廷博知不足斋研究二题
    结语
下编 《知不足斋丛书》子目叙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花韵轩咏物诗存》
附录二 论文书影
後记

(6)归安皕宋楼书目题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上编 皕宋楼藏书舆“皕宋楼事件”
    第一章 陆心源与皕宋楼藏书
        1.1 陆心源生平、仕履、交游及着述
        1.1.1 陆心源的生平
        1.1.2 陆心源的仕履
        1.1.3 陆心源的交游
        1.1.4 陆心源的着述
        1.2 皕宋楼藏书聚藏考
        1.2.1 “皕宋楼藏书”名义考
        1.2.2 皕宋楼藏书的来源
        1.2.3 皕宋楼藏书的数量
    第二章 陆树藩与“皕宋楼事件”
        2.1 陆树藩生平述略
        2.2 皕宋楼藏书的流散与“皕宋楼事件”
        2.2.1 皕宋楼藏书的流散
        2.2.2 “皕宋楼事件”考述
    第三章 皕宋楼藏书的现状
        3.1 静嘉堂文库对原皕宋楼旧藏之保藏
        3.2 静嘉堂文库对皕宋楼旧藏之整理
        3.2.1 静嘉堂文库对皕宋楼旧藏的编目
        3.2.2 静嘉堂文库影印的皕宋楼旧藏
中编 《皕宋楼藏书志》与《债颇堂题跋》
    第四章 《皕宋楼藏书志》综论
        4.1 《皕宋楼藏书志》的成书及作者考辨
        4.2 《皕宋楼藏书志》的序例
        4.2.1 《皕宋楼藏书志》的序
        4.2.2 《皕宋楼藏书志》的例言
        4.3 《皕宋楼藏书志》的着录体例
        4.3.1 《皕宋楼藏书志》的分类
        4.3.2 《皕宋楼藏书志》的着录体例
        附论1 早稻田大学藏《陆心源藏书目录》
        附1.1 《陆氏藏书目》与《陆心源藏书目录》
        附1.2 《陆心源藏书目录》性质的判定
        附1.3 关於《陆心源藏书目录》入藏早稻田大学经由的一点推测
    第五章 《仪顾堂题跋》综论
        5.1 《仪顾堂题跋》的编纂与名义考
        5.1.1 《仪顾堂题跋》的编纂
        5.1.2 “《仪顾堂题跋》”名义考
        5.2 《仪顾堂题跋》与《皕宋楼藏书志》案语
        5.2.1 《仪顾堂题跋》内容总述
        5.2.2 《仪顾堂题跋》与《皕宋楼藏书志》案语之关系
        附论2 《仪顾堂集》所收录藏书题跋
        附论2.1 四版《仪顾堂集》所收录陆氏藏书题跋
        附论2.2 《仪顾堂集》书跋与《皕宋楼藏书志》案语及《仪顾堂题跋》之关系
下编 皕宋楼藏书目录题跋的文献学价值述评
    第六章 皕宋楼藏书目录题跋的文献学价值及其疏误
        6.1 皕宋楼藏书目录题跋的目录学价值
        6.1.1 皕宋楼藏书目录题跋补订《四库全书緫目》述略
        6.1.2 皕宋楼藏书目录题跋对藏书志体制的继承与发展
        6.2 皕宋楼藏书目录题跋的版本学价值
        6.2.1 皕宋楼藏书目录题跋中所见的陆心源版本鉴定方法
        6.2.2 陆心源緫结之版本学规律
        6.3 皕宋楼藏书目录题跋的校勘学价值
        6.4 皕宋楼藏书目录题跋的典藏学价值
        6.4.1 陆氏藏书目录题跋承载之皕宋楼藏书价值体现
        6.4.2 陆氏藏书目录题跋中的藏书史料
        6.5 皕宋楼藏书目录题跋之失误与不足
        6.5.1 版本鉴定之失误
        6.5.2 藏书题跋考证之失误
        6.5.3 藏书志体例之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王欣夫的生平及其着作
    1.2 《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的成书过程
    1.3 《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研究现状和意义
第2章 《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着录内容和特点
    2.1 《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着录内容
        2.1.1 记录书籍着者生平、学术交往及着作刊刻情况
        2.1.2 着录刻本年代、行款版式、刻工姓名、用纸、藏书印章、搜集过程等
        2.1.3 载录流传绝少书籍的序跋或其他文献资料
        2.1.4 记录书籍版本源流及流传过程
    2.2 《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的着录特点
        2.2.1 着录过程引用原文
        2.2.2 着录过程判断书籍流传情况、存佚状态及版本优劣
第3章《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的目录学成就
    3.1 《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重视收集和利用目录书籍
    3.2 《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补目录之缺订目录之误
    3.3 《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是清代及近代钞本的渊薮
第4章 《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的版本学成就
    4.1 《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着录所收书的版本特色
        4.1.1 收藏大量钞本
        4.1.2 收藏大量校跋本
        4.1.3 收藏大量过录本
    4.2 王欣夫先生的版本鉴定方法
    4.3 王欣夫先生的善本观
第5章 《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的辨伪、辑录成就
    5.1 《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记录王欣夫先生辨伪成就和运用的辩伪方法
        5.1.1 《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记录王欣夫先生辨伪成就
        5.1.2 《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记录王欣夫先生运用的辨伪方法
    5.2 《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记录王欣夫先生的辑录成就
第6章 《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的史料价值
    6.1 王欣夫交往概述及吴中地区其他学者的学术活动
        6.1.1 王欣夫交往概述
        6.1.2 吴中地区其他学者的学术活动
    6.2 记载书林故事
    6.3 《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补史传之缺、纠史传之谬
        6.3.1 对明清学者学术着作的补充和纠谬
        6.3.2 记载清末学者之事迹以补史之缺失
        6.3.3 《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所载序跋提供当时文人购书情况
        6.3.4 为考证史传资料正确与否提供资料
        6.3.5 为历史上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提供宝贵资料
        6.3.6 对明清史料其他方面补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20世纪版本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1900——1949版本学走向独立的时期
    1.1 叶德辉和《书林清话》
    1.2 钱基博和《版本通义》
    1.3 其他版本学家及成果
    1.4 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
第2章 1949——1978版本学走向普及的时期
    2.1 文革前的版本学家及成果
    2.2 文革后的版本学家及成果
    2.3 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
第3章 1978——2000版本学走向全面理论建设的时期
    3.1 主要的版本学家及成果
    3.2 取得的成就
        3.2.1 对版本学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
        3.2.2 对版本学学科体系的逐步构建
        3.2.3 对版本学史问题的积极探讨
        3.2.4 对版本源流问题的逐一考察
        3.2.5 对版本鉴定方法的归纳总结
    3.3 存在的不足
第4章 结论与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创新与专题读书(论文提纲范文)

1 创新的内涵
2 雄厚的知识积累是创新的根基
3 专题研究型读书
4 专题研究
    4.1 每次只研究一个问题
    4.2 课题转换问题
    4.3“工作,完成,发表”
5 结语

(10)杭州丁氏八千卷楼书事新考(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凡例
导论
上编 丁氏藏书史考述
    第一章 丁氏聚书史实
        第一节 嘉道咸之间丁氏藏书史实
        第二节 同光间丁氏访书史实
        附:丁氏历年所得书表
    第二章 丁氏蟫林交游考述
        第一节 与同时代藏书家之书籍交游
        第二节 与同时代学者之书籍交游
    第三章 丁氏藏书流散史实
        第一节 藏书转归江南图书馆始末
        第二节 藏书零星散出之考察
中编 丁氏着述新证
    第一章 《善本书室藏书志》考
        第一节 丁氏藏书题跋与《善本书室藏书志》
        第二节 写本形态的八千卷楼善本书目
        第三节 孙峻、缪荃孙与《善本书室藏书志》关系考
        第四节 《善本书室藏书志》体例特点考述
        附1 写本《八千卷楼藏书目》与《丁志》异同表
        附2 《善本书室题跋》收录书籍细目
    第二章 《八千卷楼书目》考
        第一节 《八千卷楼书目》的各版本
        第二节 与《四库全书》的关系
    第三章 《武林藏书录》考
        第一节 稿本《武林藏书录》
        第二节 体例与特点
下编 丁氏编刻丛书考
    第一章 丁氏编刻丛书史述
        第一节 编刻丛书的背景与动机
        第二节 编刻丛书的基本状况
        第三节 丁氏所刻书版的流出
    第二章 丁氏的师友交游与其丛书校刻
        第一节 丁氏刊书的协助者
        第二节 丁氏丛书编刻的运作方式
    第三章 丁氏编刻丛书所用底本考
        第一节 《武林掌故丛编》所用底本考
        第二节 《武林往哲遗着》所用底本考
        第三节 其他丛书所用底本考
    附:丁氏刊行丛书子目编年表
附录一:丁丙年谱述要及杭州图书馆所藏稿本《丁丙年谱》小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集三百年来文献家之大成——兼论《文献家通考》的文献学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藏书题跋中所记文人与书籍关系研究[D]. 朱守芬. 南京大学, 2015(05)
  • [2]朱彝尊《明诗综》研究[D]. 李程.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3]王欣夫文献学成就研究[D]. 宋维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2)
  • [4]《常山贞石志》跋尾研究[D]. 李雨萧. 西南大学, 2013(02)
  • [5]鲍廷博及其《知不足斋丛书》研究[D]. 马培洁. 南京大学, 2012(07)
  • [6]归安皕宋楼书目题跋研究[D]. 周欣. 广西大学, 2012(03)
  • [7]《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研究[D]. 赵立文. 河北大学, 2011(11)
  • [8]20世纪版本学史研究[D]. 刘佳. 河北大学, 2009(02)
  • [9]创新与专题读书[J]. 龙世谱.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6(07)
  • [10]杭州丁氏八千卷楼书事新考[D]. 石祥. 复旦大学, 2006(02)

标签:;  ;  ;  

集三百年文献学家的成就——兼论《通考》的文献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