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打伤致完全性瘫痪1例

鞭打伤致完全性瘫痪1例

一、挥鞭样损伤致完全瘫痪1例(论文文献综述)

周彤[1](2021)在《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和健侧颈7神经移位治疗痉挛性脑损伤致手部畸形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手术方法研究目的:探讨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手术方法。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40只,分为N0组(n=35)、N1组(n=35)、N2组(n=35),N3组(n=35)。在大鼠脑立体定位仪的引导下,N0组于右侧内囊靶点不注射任何试剂,N1、N2组分别于右侧内囊靶点注射70μl和80μl无水乙醇,N3组于右侧锥体束靶点注射15μl无水乙醇。术后观察4组大鼠的饮食、大小便、体重,精神状态等一般情况,并记录症状开始和持续的时间,死亡率。结果:N1、N2,N3组大鼠均于术后第1天出现典型的对侧肢体痉挛性瘫痪的症状,并持续21 d。N0组大鼠死亡2只、N1组大鼠死亡5只,N2组大鼠死亡5只,N3组大鼠死亡17只。N0、N1,N2组大鼠术后死亡率与N3组相比分别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N0组和N1组、N0组和N2组,N1组和N2组大鼠术后死亡率比较分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结:无水乙醇70μl,80μl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可建立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手术简单,症状典型,至少持续21 d,且剂量安全,死亡率低。第二部分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行为学评估目的:探讨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行为学评估。方法:分组同第一部分。于术后第1、3、7、14,21天分别记录4组大鼠的NSS评分、Faden评分和改良Ashworth评分。结果:术后N1组和N2组、N1组和N3组,N2组和N3组大鼠的NSS评分比较分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N0组和N1组、N0组和N2组,N0组和N3组比较分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后者评分均显着高于前者。术后N2组和N3组大鼠Faden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N0组和N1组、N0组和N2组、N0组和N3组、N1组和N2组,N1组和N3组比较分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后者评分均显着低于前者。术后N2组和N3组大鼠改良Ashworth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N0组和N1组、N0组和N2组、N0组和N3组、N1组和N2组,N1组和N3组比较分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后者评分均显着高于前者。小结:NSS评分、Faden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可有效评价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其症状随无水乙醇剂量的增加而相应加重。第三部分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脑组织形态学研究目的:探讨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脑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分组同第一部分。于术后第21天分别对4组大鼠的脑组织行HE染色并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结果:N0组大鼠右侧内囊未见明显损伤;N1组右侧内囊部位空洞样坏死,神经细胞显着减少,未累及其他脑区;N2组右侧内囊部位空洞样坏死,神经细胞显着减少,但损伤面积大于N1组,同样未累及其他脑区;N3组右侧锥体束部位空洞样坏死,神经细胞显着减少,未累及其他脑区。小结: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注射部位定位准确,随无水乙醇剂量的增加内囊的损伤面积也相应增加,且与大鼠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相符合。第四部分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肌肉组织学研究目的:探讨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肌肉组织学变化。方法:分组同第一部分。于术后第21天分别对4组大鼠应用免疫荧光法行对侧肢体屈肌群肌纤维类型测定。结果:术后N2组和N3组大鼠前臂屈指总肌肉/小腿腓肠肌Ⅰ型肌纤维百分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N0组和N1组、N0组和N2组、N0组和N3组、N1组和N2组,N1组和N3组大鼠前臂屈指总肌肉/小腿腓肠肌Ⅰ型肌纤维百分比比较分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后者的百分比均分别显着高于前者。小结:对侧肢体前臂屈指总肌肉/小腿腓肠肌I型肌纤维的百分比检测可有效评价无水乙醇内囊注射结合脑立体定位技术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且随无水乙醇注射剂量的增加,对侧肢体肌肉的痉挛程度相应增加,前臂屈指总肌肉/小腿腓肠肌I型肌纤维的百分比也相应增加。第五部分健侧颈7神经移位治疗痉挛性脑损伤致手部畸形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痉挛性脑损伤致手部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8例痉挛性脑损伤致手部畸形患者,并对其随访,记录患肢、健肢的运动和感觉情况,改良Ashworth评分系统评价患手痉挛状态的恢复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患者健肢的运动和感觉未见明显异常;患侧手部改良Ashworth评分与术前相比显着降低(P<0.05)。小结:应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可有效缓解痉挛性脑损伤患者的手部痉挛状态。

孙素鹏[2](2021)在《脊柱微调正骨手法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脊柱微调正骨手法和传统推拿手法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疗效差异,探究脊柱微调正骨手法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变化。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寰枢椎半脱位受试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治疗组(35例)。两组受试者运用松解手法后予以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予以旋转扳法为主的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组予以脊柱微调正骨手法,所有受试者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所有受试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以及寰齿前间距(atlanto dental interval,ADI)、寰齿侧间隙差值(variance of bilateral lateral ailanto dental space,VBLADS)、枢椎棘突偏移度和颈椎曲度等影像学数据的测量,治疗结束后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分析、评价治疗前后各组数据的差异。结果:1.疗程结束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6%,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后组内、组间比较,VBLADS、枢椎棘突偏移度、VAS评分和颈椎治疗成绩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DI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脊柱微调正骨手法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推拿手法。2.脊柱微调正骨手法可以调整寰枢椎半脱位患者的ADI、VBLADS和枢椎棘突偏移度,且对于VBLADS和枢椎棘突偏移度的调整作用优于传统推拿手法。3.脊柱微调正骨手法与传统推拿手法对于寰枢椎半脱位患者颈椎曲度可能没有调整作用。

马斌[3](2020)在《颈椎过伸性损伤手术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手术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为该类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一定依据,以降低该类患者的残疾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入住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脊柱骨科的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共70例,其中男60例,女10例,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49.04岁),70例患者中单节段损伤25例、双节段损伤22例,多节段损伤23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核磁共振T2像脊髓信号改变、术前的颈椎功能评分、术前的ASIA分级、激素使用情况、损伤节段数量等临床资料,采用SPSS22.0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logitics回归分析,明确诸多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其中1个椎间盘损伤25例(A组)、2个或2个以上但3个以内椎间盘损伤22例(B组)、颈椎多个节段椎管狭窄(>3)23例(C组),采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评估手术创伤,比较不同时间点的JOA评分、颈椎NDI情况,明确手术疗效。结果经logistics回归分析,术前的JOA评分(OR值为0.688,95%CI:0.490-0.966,P 0.031)和术前的NDI(OR值为1.224,95%CI:1.078-1.389,P值0.002)与疾病的预后相关独立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1个椎间盘损伤25例(A组),2个或2个以上但3个以内椎间盘损伤22例(B组)、颈椎多个节段椎管狭窄组(>3)23例(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存在差异,不同组间患者术后JOA评分和NDI有改善。(p≤0.05)。结论术前的JOA和NDI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手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脊髓功能和颈部功能状况。

许金海[4](2019)在《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颈型、神经根型)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并分析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疾病特征和生活质量;通过meta分析评价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利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评价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2015年12月到2017年12月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3个行政区的3600名社区居民进行颈椎病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收集人群的性别、年龄、婚姻、民族、身高、体重、文化程度、月收人、职业工种、体力活动、工作强度、电子产品使用情况、吸烟、饮酒、既往疾病史等信息;由临床医师结合问卷、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表现进行颈椎病的诊断;对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进行疾病特征调查和VAS、NDI和SF-36量表评分。2.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以及中国知网(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等数据库,收集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检索均截止至2019年1月31日。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并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3.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6)和对照组(n=36),试验组服用筋痹颗粒和西乐葆模拟胶囊,对照组服用西乐葆胶囊和筋痹颗粒安慰剂,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2周、随访第8周的VAS评分、NDI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共计完成3349例城市人群的调查,平均年龄53岁,年龄最小18岁,最大85岁,其中男性1597人,占47.7%,女性1739人,占51.9%;确诊颈椎病826名,患病率为24.66%,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8.91%(302人/1597人),女性患病率为29.96%(521人/1739人);患病率随年龄而升高,60岁以上人群颈椎病患病率为34.94%。高龄、女性、有饮酒习惯、合并慢性咽喉炎病史是颈椎病的危险因素。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疾病特征趋向复杂化,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群,存在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2.系统评价共纳入41篇文献,4079例受试者,样本量36~480例,服药疗程为10~60天。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或者结合非药物治疗的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总有效率为[OR=3.82,95%CI,(3.01,4.85),P<0.00001]、治愈率[OR=2.45,95%CI,(2.02,2.98),P<0.00001]高于使用安慰剂或者西药,或者西药结合非药物疗法,或者单纯非药物治疗方法;对VAS评分[MD=-0.84,95%CI,(-0.93,-0.76),P<0.0001]、NDI评分[MD=-4.6,95%CI,(-7.92,-1.29),P=0.006]以及CSR20评分[MD=1.5,95%CI,(0.08,2.92),P=0.04]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活血化瘀类中药不良反应主要有腹泻、胃脘不适等,但发生率明显低于西药组。由于所纳入的大多数临床研究的质量较低,未来需要开展高质量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来提高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3.共纳入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试验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结束和随访8周时末次随访,两组患者的VAS、ND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但两组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36量表克朗巴赫系数为0.823,整体量表的信度较好,两组患者的SF-36各维度评分在不同时间点均呈现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SF-36躯体健康PC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SF-36心理健康MCS评分在第2周和第8周时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SF-36总分在第8周时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患病率为24.66%,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患病率10.6%;高龄、女性、有饮酒习惯、合并慢性咽喉炎是颈椎病的危险因素;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疾病特征趋向复杂化,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人。2.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总体疗效较好,不良反应低于西药,但文献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有待提高。3.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不劣于西乐葆,能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颈椎功能残障指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心理健康。

李颉[5](2018)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兔与人颈椎生物力学比较目的:由于受到伦理学和医学发展现状的限制,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志愿者试验和人体尸体试验不能很好地模拟颈脊髓挥鞭伤的发生过程,所以需要寻找一种理想的与人颈椎生物力学性质相似的动物模型来代替。本文主要从静态力学角度出发,运用传感器技术,分析兔颈椎在负载时颈椎活动范围及中性区变化,并将结果与相同条件下人颈椎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比较,观察二者差异性和相似性,对开发合理颈椎动物模型、深入理解颈髓挥鞭伤发生机理、改进汽车内部颈椎防护装置等方面都提供了参考。方法:本实验采用8具新西兰兔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0T1),先进行CT扫描,再去除肌肉、软组织,保留完整的骨骼、韧带和椎间盘,将枕骨髁基底和胸1椎体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分别包埋,暴露C1C7节段,标本两端用自制的夹具固定,安装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对颈椎施加2.0Nm纯力偶矩,使颈椎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屈、轴向旋转6种运动模式,采用同步立体摄像的方法将图像传入计算机,得到颈椎各椎间关节的三维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和中性区(neutral zone,NZ)。将兔颈椎的生物力学参数与之前文献发表的人颈椎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异同点。结果:兔颈椎C2-7 Cobb’s角为29.8°+0.9°,略大于人的C2-7 Cobb’s角度数;兔颈椎关节突关节角为30°,小于人的关节突关节角度数。前屈状态下,兔与人颈椎最大ROM都发生在C1-2节段;后伸和轴向旋转状态下,兔与人C1-2节段ROM远大于其它节段;左右侧屈时,兔与人的ROM自上而下逐渐增大,至C6-7节段后减小。在不同运动模式下,兔与人各节段ROM和NZ相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小结:兔颈椎生物力学性质与人相近,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动物替代模型。第二部分兔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致伤平台的研制及应用目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的发生机制与防治等基础研究需要大量动物实验来进行验证。由于兔与人颈椎生物力学具有相似性,且实验过程易控制、成本低,从而便于复制。由于该损伤过程较为复杂,受到位置、姿势、状态等多因素影响,会出现不同的损伤结果,所以实验装置是进行损伤机制研究的重要前提。本研究旨在研发物理参数可调控的简易致伤平台,从而实现挥鞭伤研究从局部到整体、从静态到动态全方位模拟其发生过程,采用运动图像分析处理技术来获取动物受伤过程中的运动轨迹,开展追尾碰撞实验,探讨受伤程度和伤情特点,从而为交通伤相关动物实验提供新的简易实验设备和分析方法。方法:第一部分:基于现有生物力学实验室的设施,研制简易摆锤及框架结构、动物固定台车、滑动轨道等装置,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研发可以用于小动物的致伤平台。第二部分:利用致伤平台进行兔的追尾碰撞实验,从运动图像、影像学检查、病理解剖多方面研究其致伤特点,深入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的发生机制。结果:第一部分:空载碰撞实验和追尾碰撞实验均未见轨道及台车结构发生损坏和变形,台车碰撞理论测算数据与运动图像分析结果一致。第二部分:兔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好发于下颈椎,以颈5-7为着;受伤程度与速度和加速度呈正相关,初始速度、加速度越大,颈脊髓损伤程度越重。小结:兔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致伤平台与生物力学实验室现有条件可以良好匹配,通过摆锤装置复制不同速度碰撞条件,使该平台能够模拟多种交通事故发生过程,满足实验要求。本致伤平台设计合理,可广泛应用于小型动物的追尾及正碰、侧碰实验。高速摄像系统装置和碰撞过程运动图像分析处理对于研究挥鞭伤动力学响应非常重要。追尾实验表明兔脊髓损伤多发于下颈椎,损伤程度与速度和加速度有关。第三部分MiR-219-5p通过LRH-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节在脊髓损伤中的重要作用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miR-219-5p在脊髓损伤中的重要作用,并研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为完成本研究,我们分别建立了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和分子模型。在两类损伤模型中,用qRT-PCR来检测miR-219-5p水平。用生物信息学预测miR-219-5p的目标基因,同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验证预测。使用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FCM)进行测定,从而确定神经元细胞的生存能力和细胞凋亡情况。除此之外,我们还采用了免疫印迹分析来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miR-219-5p在损伤模型中呈现高度表达。miR-219-5p与LRH-1直接相关。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生存能力明显降低,但是可以通过mi R-219-5p抑制剂来控制。所以可以认为神经元细胞凋亡明显是由脊髓损伤引起的并被mi R-219-5p抑制剂所抑制。LRH-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被脊髓损伤抑制,并被miR-219-5p抑制剂显着增强。此外,LRH-1的过度表达可以消除在脊髓损伤中miR-219-5p抑制剂的作用。小结:本研究表明miR-219-5p抑制剂在脊髓损伤中通过调节LRH-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起了保护脊髓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中青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的临床治疗目的:对于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且挥鞭伤多见于中青年人,为了获得治疗策略的理论依据,本研究结合患者脊髓病理损伤情况及影像学检查,探讨中青年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挥鞭伤的临床治疗策略及疗效,从而得到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患者共3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8例,年龄20-59岁,平均44.3岁,根据患者脊髓损伤情况及影像学表现分型,将患者分为四型,并根据颈髓损伤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Ⅰ型(无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脊髓无压迫,脊髓出血水肿)行保守治疗;Ⅱ型(颈椎管狭窄且无颈椎不稳)行后路手术;Ⅲ型(间盘突出压迫脊髓,颈椎节段不稳)行前路手术;Ⅳ型(同时具有Ⅱ、Ⅲ型标准)行后前路联合手术。随访时应用JOA评分和AISA神经功能分级对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38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挥鞭伤患者中,Ⅰ型患者6例(16%),行保守治疗;Ⅱ型患者14例(37%),行颈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Ⅲ型患者11例(29%),行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Ⅳ型患者7例(18%),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随访1432个月,平均22个月。患者治疗后出院与入院时比较,ASIA分级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出院时、伤后三个月、伤后六个月JOA评分分别与入院时相比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未死亡,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小结:对于中青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患者来说,结合患者脊髓损伤情况及影像学表现合理选择治疗方式,均能获得理想疗效。本研究中的分型虽然较简单,但基本包括了该病的所有患者,可以为日后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挥鞭伤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提供参考。依据分型所做出的不同治疗方式均使患者脊髓功能得到了恢复,预后良好,该治疗方案有望进一步推广应用。结论:兔颈椎生物力学性质与人相近,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动物替代模型。兔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致伤平台与生物力学实验室现有条件可以良好匹配。MiR-219-5p抑制剂在脊髓损伤中通过调节LRH-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起了保护脊髓的重要作用。对于中青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患者来说,结合患者脊髓损伤情况及影像学表现合理选择治疗方式,均能获得理想疗效。

吴雪梅,张更,王琪,倪自翔,刘敏,云利兵,易旭夫[6](2017)在《颈内动脉系钝性损伤法医学鉴定现状》文中指出颈内动脉系是大脑的主要血供来源。法医学鉴定实践中,颈内动脉系钝性损伤后常出现血栓、动脉瘤或动静脉瘘等并发症,由此引起迟发性脑梗死、颅内出血死亡的案例并不少见。目前国内对颈内动脉系钝性损伤引起死亡的研究以个案报道为主,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及案例报道,对此类损伤引起死亡的法医学特点及检查方法进行总结,发现颈内动脉系钝性损伤与头颈部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致头颈部超生理范围运动牵拉,以及颅底骨折切割等机制有关,多见于颈部机械性窒息、颈部按摩、车祸、高坠等案例。法医学实践中若遇到此类案例,常规检查未发现梗死或出血原因,应注意检查该动脉,正确分析外伤、疾病和死亡之间的关系。鉴于尸体解剖中完整暴露该动脉的难度较大,必要时可借助血管造影技术进行定位,提高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高志磊[7](2014)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及病例随访,评价和分析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于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颈椎过伸性损伤的认识过程、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方式以及手术治疗的优势。为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治疗提供客观临床依据。方法:通过回顾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骨科收治的39例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手术治疗的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病历资料,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分级以及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改善率评估手术疗效。根据可能影响手术疗效的若干因素,如年龄、手术时机等,对手术疗效进行统计分析,并评价各因素对于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术后6个月复查时患者ASIA分级较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未出现假关节形成、植骨块脱出、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手术并发症,无颈部顽固性疼痛发生。按照平林冽改善率评定法评定患者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优13例,良21例,可5例,差0例,优良率为88%。经统计分析显示,患者年龄(P<0.01)、手术时机(P<0.05)、颈椎退变(P<0.01)、颈髓MRI信号改变(Ⅰ型和Ⅱ型:P<0.05,Ⅰ型和Ⅲ型:P<0.01,Ⅱ型和Ⅲ型:P<0.05)4个指标均与手术疗效相关。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一种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植骨融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患者的年龄、手术时机、颈椎退变、颈髓MRI信号改变均会对手术的疗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王昊[8](2014)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和病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回顾分析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病理机制。探讨短颈髓固有束体系受损在中央型颈髓或灰质周围损伤的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观察短颈髓感觉或运动性固有束主要走行分布的相互关系,明确短颈髓固有神经元损伤后胞体及轴突再生重建和凋亡等炎症免疫或修复反应的程度和趋势。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30例(男21例,女9例;平均57.5岁)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记录其治疗前后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非手术治疗11例,手术治疗19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JOA评分改善情况。(2)实验研究:采用四甲基罗丹明右旋糖酐逆行示踪观察,分别观测颈上下位髓节所属感觉或运动性短固有束的排布及交汇重叠情况,建立大鼠颈膨大髓节后方双侧压迫挫伤模型,利用免疫组化和荧光染色等方法,观察短颈髓固有神经元损伤后微环境内反应,结合TUNEL着色光镜下观测短期或即刻炎症免疫反应变化趋向。结果:(1)随访时间10-26个月,平均18个月。按ASIA功能分级,大部分手术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明显改善,非手术治疗病人神经功能部分改善。手术组治疗后JOA评分较非手术组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9.50±4.55,7.35±4.25;P<0.05)。(2)颈5髓节损伤后12小时即刻或短期内发生短颈髓固有束神经元凋亡反应,颈3和颈4髓节反应较明显,颈6、7和8髓节凋亡反应相对较轻;受损12和24小时短颈髓固有束神经元胞体凋亡和轴突再生重建反应同时诱发;颈5髓节挫伤后24小时内(短期),GAP-43为典型代表再生和Caspase-3为典型代表凋亡反应的相关蛋白均较前高度/上调表达,GAP-43(核染)和Caspase-3(核染)两者均与DTMR逆行胞浆标记短颈髓固有束神经元共区域化或共定位于同一细胞区域;颈8髓节所属感觉性短固有束在颈3、4和5髓节主要分布于侧索腹侧,在颈6和7髓节则主要走行于侧索背侧;颈8隶属感觉性短固有束较运动性短固有纤维束在上位髓节分布更靠近中央管。结论:(1)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理机制为外伤致颈脊髓受压并脊髓出血、水肿、缺血甚至神经组织变性坏死;伤后及时手术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脊髓明显受压的患者,一旦确诊应早期手术治疗。(2)颈下位髓节所属初级短固有神经束靠近白质外围,二级以上短固有神经束靠近灰质周缘,符合临床常见上位中央型颈髓损伤后易累及最毗邻灰质短上下行传导束原则和规律;颈下位髓节感觉性短固有束靠近侧索腹侧走行,与相应运动性短固有束主要分布区域部分重叠,可部分解释颈椎管减压术后何以同时发生感觉性麻痹和迟发性手内在肌萎缩等运动障碍;短颈髓固有束体系损伤后,即刻同时诱发一系列炎性免疫或凋亡反应,符合减压术后T2核磁像高信号区域强度增强或范围增大等继发性副损伤和白质综合征这一概念;上位颈髓节所属运动性短固有束较远离灰质,下位颈髓节所属运动性短固有束成分则更靠近灰质,符合灰白质交界处于滋养血管供应末梢,耗氧量等代谢水平分水岭区域,致使其对外源性长期或反复连续刺激较敏感,与长上/下行纤维传导束(包括皮质脊髓束)自中央管向外缘呈颈(高位)、胸、腰和骶(低位)逐级分布规律相反:下位颈髓节所属运动性短固有束稍靠近颈髓边缘,对应感觉性短固有束相对毗邻灰质周缘排列,可部分解释临床上中央型颈髓损伤或减压术中/后较易导致感觉异常,而非笨拙手等运动功能受累表现。

何帆,赵廷宝[9](2013)在《颈椎脊髓损伤患者自主神经性反射异常的临床处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颈椎脊髓损伤患者自主神经性反射异常(autonomic dysreflexia,AD)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 2006年9月2011年9月,共诊治23例颈椎脊髓损伤后发生自主神经性反射异常的患者,主要措施为去除对张力感受器和痛觉感受器的不良刺激。结果 19例患者在去除不良刺激后15 min内症状完全缓解,其余4例患者经Ca2+通道阻滞剂治疗后血压降致正常。结论对于颈椎脊髓损伤的患者,应注意观察并解除可能导致AD发生的因素;一旦诊断为AD,应尽快消除诱因并对症处理,避免出现并发症。

罗琳,郑华斌,伍光辉[10](2013)在《侧块螺钉固定结合颈椎板减压治疗挥鞭样损伤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及患者回访结果,探讨侧块螺钉固定结合颈椎全椎板减压手术在颈椎脊髓损伤型挥鞭样损伤疗效。方法收集我脊柱外科从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6例有明显的脊髓损伤的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及回访结果,比较手术治疗前后的ASIS分级改变及FIM评定。结果 16例患者均得到13~21月随访,神经功能行ASIS分级及FIM评定,术前与术后相比,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有明显的改善。结论早期减压内固定治疗颈脊髓损伤型挥鞭样损伤患者能最大限度改善临床症状以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早期手术减压可以避免或降低因为颈椎管高压引起的继发性脊髓变性及坏死。

二、挥鞭样损伤致完全瘫痪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挥鞭样损伤致完全瘫痪1例(论文提纲范文)

(1)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和健侧颈7神经移位治疗痉挛性脑损伤致手部畸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手术方法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行为学评估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脑组织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无水乙醇内囊注射法诱导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肌肉组织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健侧颈7 神经移位治疗痉挛性脑损伤致手部畸形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脊柱微调正骨手法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内容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伦理学审批
        2.3 随机化分组
        2.4 治疗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安全性控制
        2.7 观察指标
        2.8 统计学处理
    3.研究结果
        3.1 病例入选及试验完成情况
        3.2 基线资料比较
        3.3 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3.4 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3.5 治疗后观察指标比较
        3.6 总疗效比较
        3.7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寰枢椎半脱位的认识
        1.1 寰枢椎半脱位的病因病机
        1.2 寰枢椎半脱位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寰枢椎半脱位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寰枢椎半脱位的命名与定义
        2.3 寰枢椎半脱位的发病机制
        2.4 寰枢椎半脱位的治疗
    3 寰枢关节的运动与解剖结构
        3.1 骨性稳定结构
        3.2 关节连接
        3.3 神经、血管
        3.4 运动与关节
    4 脊柱微调正骨手法的理论基础
        4.1 脊柱推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4.2 脊柱整体理论
        4.3 脊柱枢纽理论
        4.4 脊柱半脱位理论
        4.5 脊柱“微调”理论
    5 结果分析
        5.1 基线资料
        5.2 总有效率
        5.3 影像学指标
        5.4 量表评分
        5.5 本研究与其他有关研究的比较
        5.6 脊柱微调正骨手法的作用机制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影像学数据记录表
    附录4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
    附录5 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
文献综述 寰枢关节的解剖与功能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颈椎过伸性损伤手术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2、病例入选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治疗方法
    4、手术疗效分析
    5、观察指标
    6、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颈椎过伸性损伤临床特征
    2、脊髓功能恢复情况
    3、不同组别手术疗效分析
    4、并发症情况
    5、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5.1 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
        5.2 ROC曲线
讨论
    1.颈椎过伸性损伤人群特征
    2.术前的JOA评分对于患者预后的影响
    3.术前的NDI指数对于患者预后的影响
    4、受伤节段数目及手术治疗方式选择对预后的影响
    5、手术及及并发症特点
    6.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研究进展
    1.病理机制
    2.临床特点
    3.磁共振评估过伸性损伤
    4.诊断
    5.治疗方法
    6.总结与展望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4)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与治疗研究进展
    1.颈椎病流行病学现状
    2.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2.1 机械性压迫
        2.2 血液循环障碍
        2.3 炎症免疫反应
        2.4 其他机制
    3.颈椎病的治疗现状
第二部分 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2.1 诊断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2.3 调查方法
        1.2.4 质量控制
        1.2.5 数据管理
        1.2.6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调查人群基本情况
        2.1.1 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
        2.1.2 职业种别、文化程度、工资收人及工作强度
        2.1.3 行为习惯
        2.1.4 既往疾病
        2.2 颈椎病患病率分析
        2.2.1 不同性别颈椎病患病率
        2.2.2 不同年龄段颈椎病患病率
        2.2.3 不同职业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2.2.4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2.2.5 不同收人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2.2.6 不同工作强度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2.2.7 不同行为习惯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2.2.8 合并不同疾病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2.3 颈椎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2.3.1 颈椎病危险因素的赋值
        2.3.2 颈椎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4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疾病特征分析
        2.4.1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分布
        2.4.2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活质量分析
        2.4.3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疾病特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3.讨论
        3.1 颈椎病的患病率
        3.2 颈椎病的危险因素
        3.3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疾病特征与生存质量分析
        3.4 本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4.研究小结
第三部分 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1.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1.1 资料库来源
        1.1.2 检索方式
        1.2 文献筛选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提取
        1.3.1 文献提取方法
        1.3.2 文献提取内容
        1.4 文献质量评价和偏倚风险评估
        1.5 数据分析
        1.5.1 统计学分析
        1.5.2 异质性检验
        1.5.3 绘制森林图
        1.5.4 漏斗图分析
    2.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1 样本量
        2.2.2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2.2.3 诊断标准
        2.2.4 干预措施
        2.2.5 疗效评价标准
        2.2.6 结局指标
        2.2.7 疗程及随访情况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2.3.1 随机方法及分配方案的隐藏
        2.3.2 盲法实施情况和结局评价者盲法
        2.3.3 结局数据的完整性及选择性报道
        2.3.4 基线情况和样本量
        2.3.5 其他偏倚
        2.4 结局指标mate分析
        2.4.1 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CSR的总体疗效评价
        2.4.2 活血化瘀类中药VS安慰剂
        2.4.3 活血化瘀类中药VS西药
        2.4.4 活血化瘀类中药+非药物疗法VS非药物疗法
        2.4.5 不良反应
    3.讨论
        3.1 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3.2 研究的方法学治疗及偏倚风险评估
        3.3 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
        3.4 问题与建议
    4.研究小结
第四部分 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2.3 中医证候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退出标准
        1.7 终止试验标准
        1.8 病例脱落与处理
        1.8.1 脱落的标准
        1.8.2 脱落的原因分析
        1.8.3 脱落病例的处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方法
        2.3 盲法的设计与实施
        2.3.1 盲法的设置
        2.3.2 盲法的具体实施
        2.4 治疗方案
        2.4.1 试验组
        2.4.2 对照组
        2.4.3 药品包装
        2.4.4 药品的随机编号、分配和清点
        2.4.5 合并用药
        2.5 结局指标与数据记录
        2.5.1 一般记录项目
        2.5.2 疗效指标
        2.5.3 安全性指标
        2.5.4 数据记录
        2.6 总体疗效标准
        2.7 安全性评定标准
        2.8 质量控制与保证
        2.9 数据管理
        2.9.1 研究员填写数据要求
        2.9.2 监察员监察数据要求
        2.9.3 数据录入与审核
        2.10 统计学分析
        2.10.1 统计分析数据集的定义与选择
        2.10.2 统计分析方法
        2.11 伦理原则
        2.11.1 伦理审查
        2.11.2 受益与风险
        2.11.3 受试者医疗和保护
        2.11.4 受试者隐私的保护
        2.11.5 受试者知情同意过程
        2.12 临床试验报告流程
    3.结果
        3.1 流程图
        3.2 受试者基线特征
        3.2.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3.2.2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3.2.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3.2.4 两组患者BMI指数比较
        3.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NDI评分比较
        3.5 结局指标SF-36评分比较
        3.5.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总评分比较
        3.5.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PCS)评分比较
        3.5.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的PCS各维度评分比较
        3.5.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MCS)评分比较
        3.5.5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MCS)各维度评分比较
        3.5.6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HT)评分比较
        3.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7 安全性评价
    4.讨论
        4.1 筋痹颗粒的历史渊源
        4.2 对主要结局指标的影响
        4.2.1 VAS评分
        4.2.2 NDI评分
        4.2.3 SF-36生活质量评分
        4.3 临床试验设计
    5.研究小结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益气化瘀法异病同治慢性筋骨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附录三 :神经根型颈椎病信息调查表
已公开发表论文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获奖情况

(5)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兔与人颈椎生物力学比较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兔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致伤平台的研制及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iR-219-5p通过LRH-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节在脊髓损伤中的重要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青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的临床治疗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挥鞭样损伤及其防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颈内动脉系钝性损伤法医学鉴定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颈内动脉系钝性损伤的概况
2 颈内动脉系分段钝性损伤的法医病理学特点
    2.1 颈内动脉颅外段
    2.2 颈内动脉颅内段
    2.3 颈内动脉脑内重要分支
3 尸体血管造影技术的运用
4 总结

(7)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临床症状表现与体征
        1.3 影像学检查及表现
        1.3.1 影像学检查设备及方法
        1.3.2 影像学测量方法
        1.3.3 影像学表现
        1.4 研究方法
        1.4.1 病例选择
        1.4.2 手术方案
        1.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方法
        1.5.1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1.5.2 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年龄及性别分布
        2.2 各因素对术后 JOA 改善分数的影响
        2.2.1 年龄
        2.2.2 手术时机
        2.2.3 颈椎退变
        2.2.4 颈髓 MRI 信号改变
讨论
    1. 对于颈椎过伸性损伤的认识
        1.1 颈椎过伸性损伤的认识过程
        1.2 颈椎过伸性损伤与“挥鞭样”损伤的关系
        1.3 颈椎过伸性损伤和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关系
    2. 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特点
        2.1 颈椎过伸性损伤机制的特殊性
        2.2 颈椎过伸性损伤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2.2.1 损伤部位的多样性
        2.2.2 神经症状的多样性
        2.3 颈椎过伸性损伤影像学检查及其表现特点
        2.3.1 X 线检查的临床表现特点
        2.3.2 CT 检查的临床表现特点
        2.3.3 MRI 检查的临床表现特点
    3. 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手术治疗
        3.1 关于颈椎过伸性损伤手术治疗的争论
        3.2 颈椎过伸性损伤手术方式的选择
        3.3 前路减压内固定术式的优势
        3.4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影响因素
        3.4.1 年龄
        3.4.2 手术时机
        3.4.3 颈椎退变
        3.4.4 颈髓 MRI 信号改变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及病例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8)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和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影像学表现
        1.1.3 治疗方法
        1.1.4 术后处理
        1.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大鼠短颈髓固有神经元上下行纤维束逆行示踪和损伤后内源性反应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模型的建立
        2.1.2 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试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件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颈椎脊髓损伤患者自主神经性反射异常的临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症状和体征
    1.3 治疗措施
        1.3.1 去除诱因
        1.3.2 对症处理
        1.3.3 间歇性清洁导尿术 (Clea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CIC)
        1.3.4 合理饮水并保持引流通畅
2 结果
3 讨论

四、挥鞭样损伤致完全瘫痪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和健侧颈7神经移位治疗痉挛性脑损伤致手部畸形的临床研究[D]. 周彤.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脊柱微调正骨手法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研究[D]. 孙素鹏.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颈椎过伸性损伤手术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马斌.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4]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许金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5]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挥鞭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李颉. 河北医科大学, 2018(12)
  • [6]颈内动脉系钝性损伤法医学鉴定现状[J]. 吴雪梅,张更,王琪,倪自翔,刘敏,云利兵,易旭夫. 法医学杂志, 2017(06)
  • [7]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D]. 高志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 [8]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和病理研究[D]. 王昊.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9]颈椎脊髓损伤患者自主神经性反射异常的临床处理[J]. 何帆,赵廷宝. 脊柱外科杂志, 2013(06)
  • [10]侧块螺钉固定结合颈椎板减压治疗挥鞭样损伤疗效观察[J]. 罗琳,郑华斌,伍光辉.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01)

标签:;  ;  ;  ;  ;  

鞭打伤致完全性瘫痪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