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燕歌行》与《白雪歌》比较谈(论文文献综述)
冯雅茹[1](2021)在《吴伟业叙事诗对唐代歌行体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漆丽花[2](2019)在《比较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文中提出比较阅读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情况,选取与所学课文具有明显相关性的其他篇目,或者选取与所学文本在表达上具有一致性或显着差异性的文段、文句等,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更有效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的阅读教学方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思维提高古诗词鉴赏的能力,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也能更有效地督促教师拓宽自己的阅读眼界,提升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古诗词教学的效率。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对比较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首先,本论文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比较阅读的概念、理论基础、应用价值、应用原则,论述了比较阅读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笔者结合教师访谈内容以及自身课堂观察,分析了高中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其次,在论文的主体部分,着重对比较阅读中比较内容的确定、比较点的选择以及比较策略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力图表现比较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方法。再次,论文通过对笔者教学实践案例与名师经典教学案例的呈现与述评,论述了比较阅读重点应该关注的两个层面:一个是宏观层面的把控;另一个是微观层面的把握;最后,基于教学实际、教师访谈和研究过程中的感受,对比较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应用中最常见的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
李雁劼,曾金寿,高从宜[3](2018)在《探寻丝路音乐文化的美学基质——以李白的盛唐之音为视点》文中研究说明由李白盛唐之音的历史缘起与文本语境,探究丝路音乐的主旋律,即"王风"和"正声";分析丝路历史的"中心思想",即李白所象征着的包容开放、无畏进取、浪漫自由的高昂精神与自由意志。触摸诗仙李白的诗人之心,是对丝路音乐美学基质做根本性境域的呈现。
丁思宇[4](2018)在《高中古典诗歌文体特征的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典诗歌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的教学是重中之重,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古典诗歌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欣赏和感受语言美,提升语文素养,而且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同时也有利于传承中华古典文化。但是目前来看,教师和学生缺少对古典诗歌的认识,也没有真正地深入到古典诗歌最基本的文化内涵的学习之中,因此学生在学习古典诗歌的过程中会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本文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及前人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高中古典诗歌文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究古典诗歌的文体特征,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以便达到更为高效的古典诗歌文体特征的教学。除绪论外,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界定古典诗歌文体的含义,并对高中必修教材及课程标准中的古典诗歌进行文体类型的序列分类。第二章,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学生从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四个维度展开,教师从教学模式、教学认知、教学方式和教学影响四个维度展开,分析总结出高中古典诗歌文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三个问题:缺乏对文体常识的掌握;学习动机过于功利化;教学方式不够完善。第三章,了解古典诗歌的文体特征,分别从体制特征、语体特征、体式特征和体性特征四个方面进行探究。第四章,提出了高中古典诗歌文体特征教学的相应策略,即听读感知,把握体制;分析语言,再造意境;比较阅读,体悟情感;尝试创作,应用写作。并且拟对教材中的古典诗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进行了教学设计,以供教师参考。语文课程是一门继承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其中,古典诗歌文体的这一部分内容在语文课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端正态度学习古典诗歌,更好地传承中国经典文化。
陈巧宾[5](2016)在《“雪”与语素“雪”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和修辞阐释》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从语义与修辞两个方面入手,着重分析语素“雪”及其参构词语的语义特征及修辞化生成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全唐诗》中“雪”的语义内容及表现方式。以“雪”为分析对象,通过修辞分析,论证了语素“雪”参构的词语的语义特征及其生成途径是一系列修辞化作用的结果,是修辞认知介入概念认知的表现;《全唐诗》中“雪”的语义既包括辞书中的释义,又包含生成发展的特殊文化意蕴,这是一系列修辞作用的结果。
章伟[6](2014)在《隋前文人组诗研究》文中认为组诗是诗歌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隋前组诗的研究尚不充分。学者们在对组诗的研究中,主要着力于对单幅组诗的内容艺术的分析,缺乏对组诗的文学史意义上演进的考察。同时在研究的时段上,研究精力多侧重于唐代及之后,对于隋朝以前的组诗少有论及。有鉴于此,本文不揣浅陋,意欲于前人研究基础上,探讨隋朝以前文人组诗的发展演变轨迹,对其进行文学史意义上的纵向研究。整篇论文在结构上主要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而架立。首先引言概括介绍组诗研究的相关成就并定义组诗概念,确立其外延范畴。接下来的第一章到第五章,分从先秦两汉时期、魏晋时期、南朝和北朝四个阶段来介绍隋前文人组诗的创作情况,以个案研究和整体描述为主要研究方法,从个体的意义和文学史的意义,于深度和广度上对隋前文人组诗作出考察。第一章论述先秦两汉时期文人组诗创作的基本情况,并概括此时组诗创作所表现的具体特征。在先秦两汉时期和魏晋时期这两个组诗创作阶段中,羼以郊庙燕射歌辞的专题研究作为论文的第二章,对郊庙燕射歌辞这一隋前文人组诗中的特殊情况进行独立的探讨,考察其发展演进和特殊规律。第三章是探讨魏晋文人的组诗创作,分从魏代和晋代两个时间段进行论述,并重点研究陶渊明的组诗创作,论文认为陶渊明的组诗作品是隋前文人组诗中的一座丰碑。第三节主要阐述魏晋时期组诗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第四、五章研究南北朝时期的文人组诗创作。第四章中对南朝文人组诗的研究主要是以时代为线,并加以对鲍照组诗的个案研究来深入剖析此时的文人组诗创作,对此时组诗创作的兴盛状况进行细致分析、探讨。第五章是对北朝文人组诗进行研究,共分为两节。北朝组诗创作甚少,故着墨不多。第一节概述北朝文人组诗的创作情况,第二节介绍庾信组诗的创作简况。对隋前文人组诗创作的文学史意义上的勾勒大致于此,文章的重点和创新点也基本在此。论文对于隋前文人组诗的艺术特征的探讨基本上简单融合于对其内容研究之中,但所论不多,且不成系统。故为补阙疑,第六章分两节单独探讨组诗的形式、结构特征。第一节介绍辑诗组诗是组诗中的特殊形式,并论述了辑诗组诗的成因和对于组诗发展的影响。第二节将组诗内在结构划分为五个基本类型,并作出简要的梳理。最后结论部分阐述隋前文人组诗在组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张兰花[7](2012)在《曹魏士风递嬗与文学新变》文中研究说明论文在全面统计魏、蜀、吴三国文人资料的基础上,以曹魏疆域内的文学为统一考察对象,打通文学史中“建安”和“正始”等以历史年代为文学断限的分割习惯,以公元196年至265年的曹魏士风与文学“四期三变”的双线演变为线索,系统梳理士风四次递嬗所导致的文学四个分期中三次新变的关联图景,探究目前三国文学研究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解决诸如文学体式和新文风为何只在曹魏疆域得以拓展,建安气骨苍然的文风到正始时为何突变为玄言清谈,邺下时期娱乐俳谐文学的萌兴以及鉴识人伦引入文学批评的特征,曹魏代汉前后九锡文和劝禅礼文的新创性,曹魏黄初文学与太和文学的承转图景,祥瑞颂德和庙堂文学的复兴等问题,试圆为更全面真实地再现曹魏文学发展的原生态,为全面了解三国文学史提供动态数据依据。论文共分六个部分,分绪论和五个章节进行论述。在绪论部分界定曹魏文学、曹魏文学时间断限、三国文人标准、士风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第一章首先按文人标准梳理出含有245位的“三国文人基本信息数据表”,清晰测量出三国各疆域文学发达区域的特征,提供“文在曹魏”的数据指标,并进一步分析曹魏文人的籍贯分布及群体聚合特征。在全面把握三国文人数据的基础上,将视角锁定曹魏疆域,以曹魏政治三次演变带动士风四次递嬗,并引发文学四期变化中文风的三次演变为一贯线索,以此解释曹魏文学主流文风的生发和新变。即从第二章起,每章考察一个分期的士风与文学新变的呼应关系。据此理路,第二章具体考察了聚集许下的文人群体活动,并梳理了汝南月旦评及乡党鉴识人伦之风对许下文人的影响,特别是曹操和孔融的党人精神,引爆了道统坍塌下士人英雄尚义激情的进发,加之此期士人多怀匡救乱世的功业理想,故崇尚忠直和英雄文学主题开始出现,文学意识由“模糊”到“多元实用”,文学体式也由“旧”趋“新”,由此催成了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第三章具体考察了曹氏集团由许下迁至邺城之后文人群体的活动,认为曹丕广求异妓促使了邺下士人崇尚通艺风尚的盛行,而他与文人频繁的游宴活动也掀起了娱乐文学和酬唱文学的新高潮,加剧了文人崇尚竞技及娱乐诗赋“欲丽”之风的繁盛,文学由前期慷慨质朴为主流的曹魏文学风尚,转向悲美嬉娱风格为主。第四章以建安二十二年大瘟疫事件影响士人生命意识为视角,观察凸显在文学中的疫灾衷情以及与灾异概念相对立的祥瑞文化的骤兴。可见,在曹魏代汉前后,曹魏三祖尊儒、贵学、崇文的举措和对祥瑞的奖挹,有力地拓展了文学的政治功利性,致使颂祝、劝进、专题赋讴等祥瑞文学迅速衍生。尤其是九锡文和禅代礼文的肇兴,将祥瑞由文化现象纳入纯粹“典礼”的政教行列,成为后世禅代政治的效仿模板。第五章以正始之后的名士群体学术活动为考察中心点,观察政治形势变幻下,从魏初名士浮华受黜、正始名士援道释儒的玄论,直到竹林逸士谈玄远祸等士人群体的分化特征,可见,因士风由前期依附皇权求功名而转为半疏离状态下,所导致的祥瑞颂赞之风的消歇和新兴的带玄理探讨的诗文之渐兴情景。其中何晏、王弼等儒道互释的学术论辩活动,开启了“正始之音”,使文学发生了由抒情主题风格到以思辨为主题风格的转变。代表性文人是嵇康和阮籍,他们追求老庄理想境界、追求自然之真的玄理思辨性诗歌,是后世玄言诗歌的滥觞。
刘铭[8](2011)在《李开先文学研究》文中认为李开先是明代中期着名的文学家,目前对他的生平事迹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主要是表现在对其文学作品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文主要是对李开先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共包括绪论、上编文学编、下编李开先年谱补正和附录绪论,主要对李开先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彰显成绩,指出不足。另外,还对本文的研究方向和创新点进行概括性的说明。上编文学编共包括九章,对李开先主要的文学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第一章,李开先的生平。本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李开先的生平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以期对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有利于理解其文学作品。第二章,李开先的文学思想。李开先的文学作品众多,表现出来的文学思想也颇为复杂。本章从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复古而不泥古;强调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提倡南北文学风格的融合和文学贵自然、通俗这五个方面,对李开先的文学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并指出了这些文学思想在明代中叶文学思潮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三章,李开先的诗歌创作。李开先的诗歌数量很大,但这一方面却是目前研究最为薄弱的地方,几乎是一片空白。本章主要研究了李开先的时政诗、闲居诗、咏物诗、边塞诗、悼亡诗、赠答诗、送别诗这几种题材类型。通过对这些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李开先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闲居田园的欢喜与忧伤。通过作品我们还欣赏到了李开先诗歌所包孕的艺术魅力,了解到其诗歌在明代中期文学思潮中的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第四章,李开先的散文创作。李开先的散文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也颇高。客观地说,其在明代散文史乃至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应当有一席之地。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此的认识还很不足。本章选取了李开先散文中较有文学性和代表性的“序”、“墓志铭”、“传记”、“杂记”四种体裁进行研究,从对这些作品的分析中,我们能够了解到李开先对于明中期社会政治弊端的大胆揭露,尤其是其对官场黑暗的鞭辟入里的针砭与暴露,这在同时代的文人士大夫中是不多见的。同时,李开先散文所具有的平易通达,明白晓畅,讲究情趣的艺术特色,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第五章,李开先的散曲创作。作为北人,李开先却创作了大量的南曲。本章通过对其存世的散曲套数《述隐·赠对山》、《卧病江皋》、《中麓小令》、《四时悼内》的分析,可以看出李开先散曲中所表现的忧时伤世的精神,这也是与明中叶主流的文学思潮相适应的。同时,这些散曲中透露的对朋友深厚的友情,对早逝妻子和孩子的浓浓亲情和痛彻心肺的悲情,是那么的真实,又是那么的厚重,让人感受到外表放浪的李开先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第六章,李开先的戏曲创作。李开先的戏曲尤其是传奇《宝剑记》,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本文以“宝剑意象”为坐标,对《宝剑记》的结构艺术与主题进行了阐释。以“渔翁”意象与“梦文学”为切入点,探究了《园林午梦》的主题。分析了明代中叶时代思潮与《打哑禅》的关系,论证了《断发记》为李开先作品。第七章,《词谑》研究。《词谑》包含着李开先关于曲学的理论见解,本章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特别是其关于声韵和宾白等方面的认识,有着一定的价值。第八章,《改定元贤传奇》研究。《改定元贤传奇》是李开先主持编订的戏曲选本,本章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这部选本在戏曲理论史上的价值。第九章,李开先年谱补正。本章主要是针对曾远闻和李永祥《李开先年谱》中的一些缺漏和舛误进行了补正。附录包括两部分,一是对目前出版的《李开先研究资料汇编》的补充;二是对《金瓶梅》作者非李开先或贾三近的考证。
梁海燕[9](2010)在《唐代乐府诗研究论着索引(下)》文中提出元结论元结的系乐府创作/聂文郁//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3.12~17《正乐府》仿《系乐府》浅说/单书安//江海学刊,1989.06.165~168
梁海燕[10](2010)在《唐代乐府诗研究论着索引(下)》文中指出元结论元结的系乐府创作/聂文郁//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3.12~17《正乐府》仿《系乐府》浅说/单书安//江海学刊,1989.06.165~168
二、《燕歌行》与《白雪歌》比较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燕歌行》与《白雪歌》比较谈(论文提纲范文)
(2)比较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古诗词教学本身的需要 |
2.新课改背景下,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比较教学法的研究 |
2.关于比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3.关于比较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比较阅读的概念、理论基础、应用价值及应用原则 |
(一)比较阅读的概念 |
(二)比较阅读的理论基础 |
1.学习迁移理论 |
2.建构主义理论 |
(三)比较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2.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 |
3.拓宽教师阅读视野,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 |
4.突破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推进语文阅读课堂的改革 |
(四)比较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
1.合理性原则 |
2.目标性原则 |
3.探究性原则 |
三、比较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
(一)基于教师访谈的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问题梳理 |
1.教师访谈资料整理 |
2.教师访谈结果呈现 |
(二)基于研究者课堂观察的古诗词比较阅读问题梳理 |
(三)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
1.教师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 |
2.比较内容范围狭窄、比较方法单一 |
四、比较内容的确定、比较点的设计与比较策略的选择 |
(一)比较内容的确定 |
1.横向比较阅读 |
2.纵向比较阅读 |
(二)比较点的设计 |
1.诗歌语言风格的比较 |
2.诗歌表达技巧的比较 |
3.意象之间的比较 |
4.思想感情的比较 |
(三)比较策略的选择 |
1.同中求异的比较策略 |
2.异中求同的比较策略 |
3.置换字比较的策略 |
4.新旧知识衔接的策略 |
五、高中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课例 |
(一)《念奴娇》与《永遇乐》比较阅读教学课例 |
1.课例呈现 |
2.课例述评 |
(二)《登高》比较阅读教学课例述评 |
1.案例呈现 |
2.课例述评 |
六、比较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
(一)避免为比较而比较,发挥比较阅读的有效性 |
(二)避免刻板比较,体现比较阅读的灵活性 |
(三)避免先入为主的结论灌输,尊重学生个性阅读体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高中古典诗歌文体特征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
(四)研究方法 |
一、古典诗歌的文体及文体类型 |
(一)古典诗歌文体的概念界定 |
(二)高中必修教材中古典诗歌的文体类型 |
二、高中古典诗歌文体教学的现状研究 |
(一)高中古典诗歌文体的教学现状 |
(二)高中古典诗歌文体的教学问题 |
三、古典诗歌文体特征的探究 |
(一)古典诗歌的体制探究 |
(二)古典诗歌的语体探究 |
(三)古典诗歌的体式探究 |
(四)古典诗歌的体性探究 |
四、高中古典诗歌文体特征教学的策略研究及应用 |
(一)高中古典诗歌文体教学的策略研究 |
(二)高中古典诗歌文体教学策略的实际应用——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为例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诗词曲(40首) |
附录(二):学生问卷 |
附录(三):教师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雪”与语素“雪”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和修辞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节 研究综述 |
第二节 本文的选题意义和思路 |
第—章 “雪”及语素“雪”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 |
第一节 “雪”的辞书释义 |
第二节 “雪”的语义分析 |
第三节 雪_1及其参构的词语 |
第四节 雪_2及其参构的词语 |
第五节 雪_3及其参构的词语 |
第六节 雪_4及其参构的词语 |
第七节 雪_5及其参构的词语 |
第八节 雪_6及其参构的词语 |
第九节 雪_7及其参构的词语 |
第十节 雪_8及其参构的词语 |
第十—节 雪_9及其参构的词语 |
第十二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语素“雪”参构词语:语义修辞化生成的途径 |
第—节 语素“雪”参构词语的语义借代生成 |
第二节 语素“雪”参构词语的语义比喻生成 |
第三节 语素“雪”参构词语的语义用典生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全唐诗》中“雪”语义的修辞阐释 |
第—节 《全唐诗》的选料原因及来源 |
第二节 雪_1在《全唐诗》中的修辞化体现及分析 |
第三节 雪_2在《全唐诗》中的修辞化体现及分析 |
第四节 雪_3在《全唐诗》中的修辞化体现及分析 |
第五节 雪_4在《全唐诗》中的修辞化体现及分析 |
第六节 雪_9在《全唐诗》中的修辞化体现及分析 |
第七节 小结 |
结语:本文主要观点和不足之处 |
附录1 “雪”以及语素“雪”参构词语的现有研究成果目录 |
附录2 《全唐诗》中“雪”语义的修辞阐释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隋前文人组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组诗研究现状 |
一、 对组诗的定义的探讨 |
二、 对隋前组诗的发展流变的研究 |
第二节 组诗的定义 |
第一章 先秦两汉组诗创作研究 |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文人组诗创作 |
第二节 两汉文人组诗创作 |
第三节 小结 |
一、 与祭祀息息相关 |
二、 数量稀少 |
三、 题材狭窄 |
第二章 郊庙燕射歌辞中的组诗创作 |
第一节 郊庙歌辞中的组诗 |
一、 汉《安世房中歌》、《郊祀歌》与《铙歌十八首》 |
二、 魏晋郊庙歌辞中的组诗 |
三、 南北朝郊庙歌辞中的组诗 |
第二节 燕射歌辞中的组诗创作 |
一、 晋时以前燕射歌辞中的组诗 |
二、 晋时燕射歌辞中的组诗 |
三、 南北朝时期燕射歌辞中的组诗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魏晋文人组诗创作研究 |
第一节 魏时文人组诗创作简述 |
第二节 晋时文人组诗创作简述 |
第三节 陶渊明组诗创作研究 |
一、 陶渊明组诗创作简述 |
二、 陶渊明组诗创作成就 |
第四节 小结 |
一、 组诗题材的多样 |
二、 组诗形式的多变 |
三、 组诗主题的集中 |
第四章 南朝文人组诗创作研究 |
第一节 宋代文人组诗创作简述 |
第二节 鲍照组诗创作研究 |
第三节 齐梁文人组诗创作研究 |
一、 齐代文人组诗创作简述 |
二、 梁代文人组诗创作简述 |
第四节 陈朝文人组诗创作研究 |
第五节 小结 |
一、 与当时文学集团的大量出现相关 |
二、 模拟之风的盛行 |
三、 乐府民歌的影响 |
第五章 北朝文人组诗创作研究 |
第一节 北朝文人组诗创作简述 |
第二节 庾信组诗创作简述 |
第三节 小结 |
第六章 辑诗组诗和组诗的结构特征 |
第一节 组诗的特殊形式——辑诗组诗 |
第二节 组诗的结构特征 |
一、 随性而发、无迹可寻 |
二、 以时间的顺序为组织线索 |
三、 以事件的进程为组织线索 |
四、 以情感的发展为组织线索 |
五、 是以描写的不同侧面为组织线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本人在硕士阶段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7)曹魏士风递嬗与文学新变(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提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曹魏文学与士风相关研究综议 |
三、选题价值、逻辑理路及论文观点 |
第一章 曹魏文学与士风概说 |
第一节 曹魏文学相关概念界定 |
一、曹魏文学时限及文人划定标准 |
二、曹魏文人籍贯分布及群体聚合特征 |
三、曹魏文人属吏特征及地方家族特点 |
第二节 曹魏士风相关概念诠释 |
一、曹魏时期主要“士类”及“士风”内涵 |
二、后世对魏晋士风评议的综述 |
第三节 曹魏士风与文学“四期三变”划分说明 |
一、一期景况:择附与品鉴之风下的忠怨慷慨的诗文气骨催成期 |
二、二期之变:游艺与竞技之风下的绮丽风格的娱情作品创新期 |
三、三期之变:回归与重建之风下的文学政治功利性拓宽转型期 |
四、四期之变:疏离与游移之风下的儒道互释的玄学名理探究期 |
第二章 择附与品鉴之风:忠怨慷慨的诗文风骨催成期 |
第一节 由散到聚:许下文人兴汉建功之风骤兴 |
一、许下地望与曹操人本御才之术 |
二、208年前汇聚许都的文人概况 |
三、献帝东迁推助许下崇儒忠君之风 |
四、聚许文人多怀兴汉立功的抱负 |
第二节 匡救乱世:崇尚忠直与英雄文学肇兴 |
一、乱世催成建功立业的英雄意识 |
二、曹操英雄情结和公牍文的革新 |
三、王粲《英雄记》及士人英雄文学观 |
四、孔融党人尚义精神及率性文风 |
第三节 士林品题:乡党评议风起与品鉴文学萌生 |
一、汝南月旦评及乡党鉴识人伦之风 |
二、曹操月朔评促成了评议文的骈俪化 |
三、孔融优劣论辩与人物品藻雏形初具 |
第四节 建安气骨:慷慨之风的文学精神 |
一、曹操引领“慷慨悲凉”文风 |
二、“建安风骨”系建安时代精神综述 |
三、“建安风骨”在许下和邺城的比较 |
第三章 游艺与竞技之风:绮丽风格的娱情作品创新期 |
第一节 彬彬之盛:由许都迁邺城后士人创作的转型 |
一、邺下文人集团成员数目及类型考论 |
二、许下与邺下文人及文学创作比照 |
三、许下与邺下士风与文风变迁概说 |
第二节 内容新变:通艺之风促新娱乐文学创行 |
一、曹丕广求异妓促兴士人崇尚通艺风尚 |
二、曹丕与文人游宴掀起娱乐酬唱高潮 |
三、曹丕崇尚竞技及娱乐诗赋“欲丽”的盛况 |
第三节 文风新变:由慷慨质朴转向悲美嬉娱 |
一、魏复古乐与乐府俗乐雅化新风 |
二、与汉赋美刺精神迥异的抒情小赋新风 |
三、“通脱”士风促成俳谐文学的嬉娱风格 |
第四章 回归与重建之风:文学政治功利性拓宽转型期 |
第一节 疫灾与哀情:曹魏文学人生意识的变迁 |
一、三国时期疫灾概况 |
二、疫灾强化文学意识 |
第二节 祥瑞与颂德:颂祝劝进谏止诗文的助兴 |
一、汉魏易代时期的祥瑞现象 |
二、帝王对祥瑞的重视和奖挹 |
三、祥瑞文学的勃兴及特征 |
第三节 劝禅和揖让:儒家“敬天”意识与文学新风 |
一、禅让:奉天圣治的基础 |
二、九锡:禅位之前的诏宣 |
三、劝禅:仁政理治的希冀 |
四、辞禅:仁德治世的自审 |
第四节 兴儒和崇文:尊儒贵学及崇文观文化贡献 |
一、曹魏三祖对儒学的态度综议 |
二、曹叡崇文观成员及文化思想 |
三、崇文馆尊儒活动及文化贡献 |
第五章 疏离与游移之风:儒道互释的玄学名理探究期 |
第一节 思辨与避祸:政治风云下的士风变迁 |
一、魏初名士群:抑黜浮华、玄理萌生 |
二、正始名士群:以道解经、玄学代新 |
三、竹林逸士群:佯狂避世、谈玄远祸 |
第二节 玄思与情趣:玄理融入文学审美视域 |
一、玄学论辩:由玄学义理诠释到玄言思辨的清谈 |
二、仙心明道:由援道入儒的咏物述志到渐尚玄趣 |
第三节 玄言与寄情:避就显隐中的恣肆抒怀 |
一、嵇康:师心遣论、诗风清峻 |
二、阮籍:志气宏放、文旨遥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三国文人基本信息数据表 |
作者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李开先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李开先研究综述 |
一 明清时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
二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该世纪末 |
三 本世纪初至今 |
五 本文的研究方向 |
上编 文学编 |
第一章 李开先的生平 |
一 为官之前 |
二 为官时期 |
三 罢官闲居时期 |
第二章 李开先的文学思想 |
一 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 |
二 复古而不泥古 |
三 强调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 |
四 提倡南北文学风格的融合 |
五 文学贵自然、通俗 |
第三章 李开先的诗歌创作 |
第一节 时政诗 |
第二节 闲居诗 |
第三节 咏物诗 |
第四节 边塞诗 |
第五节 悼亡诗 |
第六节 赠答诗 |
第七节 送别诗 |
第八节 李开先诗歌的总体特征 |
第四章 李开先的散文创作 |
第一节 序 |
第二节 墓志铭 |
第三节 传记 |
第四节 杂记 |
第五节 李开先散文的总体特征 |
第五章 李开先的散曲创作 |
第一节 北曲【正宫·端正好】《述隐·赠对山》 |
第二节 南曲【南昌·一江风】《卧病江皋》 |
第三节 南曲【仙昌·傍妆台】《中麓小令》 |
第四节 《四时悼内》(南曲:春一套,夏二套,又一韵四咏,秋一套,冬一套;北曲一韵十咏) |
第五节 李开先散曲的总体特征 |
第六章 李开先的戏曲创作 |
第一节 《宝剑记》结构特色与主题思想新探 #205——以"宝剑意象"为中心 |
第二节 《断发记》作者当为李开先 |
第三节 《园林午梦》与《打哑禅》的价值 |
第四节 李开先《园林午梦》主旨新探 |
第五节 《打哑禅》素材来源与主题新探 |
第七章 《词谑》研究 |
一《词谑》 |
二《词套》 |
三《词乐》 |
四《词尾》 |
第八章 《改定元贤传奇》研究 |
结语 |
下编 |
李开先年谱补正 |
附录一 李开先研究资料补编 |
附录二 《金瓶梅》的作者非李开先或贾三近考 |
参考文献 |
一 古代、近代 |
二 现当代 |
三 期刊 |
后记 |
四、《燕歌行》与《白雪歌》比较谈(论文参考文献)
- [1]吴伟业叙事诗对唐代歌行体接受研究[D]. 冯雅茹.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比较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 漆丽花.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3]探寻丝路音乐文化的美学基质——以李白的盛唐之音为视点[J]. 李雁劼,曾金寿,高从宜. 中国美学研究, 2018(01)
- [4]高中古典诗歌文体特征的教学研究[D]. 丁思宇. 辽宁师范大学, 2018(01)
- [5]“雪”与语素“雪”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和修辞阐释[D]. 陈巧宾.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6]隋前文人组诗研究[D]. 章伟. 安徽师范大学, 2014(03)
- [7]曹魏士风递嬗与文学新变[D]. 张兰花. 浙江大学, 2012(05)
- [8]李开先文学研究[D]. 刘铭. 复旦大学, 2011(12)
- [9]唐代乐府诗研究论着索引(下)[J]. 梁海燕. 乐府学, 2010(00)
- [10]唐代乐府诗研究论着索引(下)[J]. 梁海燕. 乐府学, 2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