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45°穿透探伤研究

双45°穿透探伤研究

一、双45°穿透探伤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饶昱贝[1](2021)在《含孔洞红砂岩超声波响应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需求的日益增长,国家逐渐加大矿产资源的开采力度和开采深度,大量岩土工程问题也随之而来。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岩体内部存在各种宏微观缺陷(孔洞、裂隙),缺陷的几何尺寸、形状、分布等因素对岩土体的失稳破坏有重大影响。但限于地下复杂地质条件及影响因素,原位识别岩石内部孔洞情况是非常困难的。本文通过超声波检测技术来研究内部含孔洞红砂岩超声波响应特性,为原位超声波识别孔洞几何形态及其预测破坏形成趋势提供依据,充实岩体工程中失稳破坏致灾理论体系。采用赣南地区原状红砂岩加工成不同孔洞参数岩样试件进行室内测试,通过物理模型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等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孔洞尺寸、角度、形状、数量及分布等方面出发,研究了内部含孔洞岩石的超声波响应特性,对超声波声学参数随孔洞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不同频率的超声换能器对完整岩样进行测试,分析了测试频率对声学参数的影响,发现随着测试频率上升,发生了波速频散与能量衰减耦合的现象。(2)对含孔洞红砂岩的超声波波速、波幅、主频、衰减系数等相关参数的试验测试分析,发现波速对孔洞敏感度较差,而幅值、主频、衰减系数对孔洞较敏感,打孔前后幅值、主频与衰减系数差值的变化趋势相同。随着垂直于超声波传播方向上孔洞尺寸的增加,超声波首波幅值下降,主频向低频端漂移,衰减系数增大。(3)采用COMSOL模拟了三维孔洞模型中声波的传播过程,在单孔洞情况下,孔洞尺寸的影响最大,孔洞角度和形状次之,随着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孔洞尺寸的增加,波幅透射系数呈线性关系减小,透射边界主频轻微向左漂移,主频对应的傅里叶系数幅值逐渐减小。在多孔洞情况下,孔洞数量对超声波的传播的影响较大,当孔洞数量增加时,波幅透射系数呈线性关系减小,主频对应的傅里叶系数幅值也逐渐减小。(4)孔洞尺寸和孔洞角度与声压极大值的峰值大小呈正比关系,孔洞分布离散化程度与声压极大值的峰值大小呈反比关系,平行于传播方向的孔洞尺寸与声压极大值峰值发生的时间点正相关,声压极大值峰值数量与孔洞数量相关,综合分析峰值数量、大小和位置可以定性判断出孔洞几何形态间的关系。

李园园[2](2018)在《基于微波特性预测早龄期水泥基材料强度研究》文中指出以波兰特水泥为基础的水泥基材料是现代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尤其混凝土更是目前土木工程中使用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建筑材料。但是由于混凝土是典型的脆性材料,难以满足实际工程中对材料延性的需求。因此,以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简称ECC)为代表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评价水泥基材料质量采用的方法存在养护周期长且不能完全反映结构上水泥基材料真实状态的不足。基于此,在早龄期预测结构上水泥基材料的强度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工程界广泛使用早期推定混凝土强度的方法,存在增加混凝土孔隙率等诸多不足。而无损检测技术通过利用声、电、光、热等手段,能够实现在不影响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前提下对其强度进行预测。本课题利用无损检测技术,透过水泥基材料的复介电常数、等效电导等微波特性参数实现对其早期强度的预测。以国标混凝土和ECC这两种水泥基材料为研究对象,以预测不同水灰比(或水胶比)早龄期水泥基材料强度为研究目的,进行了以下几部分内容:(1)通过对四种常用型号国标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得到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国标混凝土试块。接下来依次在3d、7d、14d和28d对国标混凝土进行传统的基本力学试验,得到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同时在国标混凝土试块脱模后一周内测量其复介电常数,此外还针对28d混凝土进行回弹值的测量试验。(2)分析国标混凝土复介电常数在频率范围0.0310.03 GHz内的变化规律并利用改进后的Jonscher模型对其进行拟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混凝土复介电常数与龄期的拟合模型。然后,通过使用MATLAB软件建立国标混凝土抗压强度分别与其复介电常数实部和虚部的相关关系模型。(3)采用三种水胶比进行ECC配合比设计并制备试块,试块尺寸符合相关国家规范。依次在3d、7d、14d和28d对ECC进行传统破坏性试验,得到ECC的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与此同时,在脱模后一周内对ECC进行等效电导的测量。(4)基于试验结果建立ECC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和等效电导与龄期的拟合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得到ECC等效电导分别与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的相关关系模型。最后,针对ECC抗压强度与抗弯强度之间的关系,通过ECC抗压强与抗弯强度的预测曲线,得到二者的关系模型并验证其正确性。

石甜[3](2017)在《基于2D/3D复合机器视觉的三维钢轨表面缺陷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铁路运输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钢轨作为铁路轨道的重要组成部件,在列车高速运行过程中,其表面缺陷部位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甚至导致断轨,直接危害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实时、准确、高效且无损地检出钢轨表面缺陷,一直是相关学者及企业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现有的表面缺陷检测技术存在精度差、效率低、可靠性不强、检测缺陷种类有限、漏检、过检和对缺陷的描述不全面等不足,难以应用在立体、复杂、多曲面的钢轨表面缺陷检测领域。本文针对以上科学问题,提出了基于2D/3D复合机器视觉的三维钢轨表面缺陷检测技术,通过深入研究钢轨表面缺陷特征、光学成像、图像处理、特征提取、模式识别的规律和相关理论,解决了多曲面形廓钢轨表面缺陷检测实验平台的开发、高质量钢轨表面图像的采集、强噪声影响下的图像处理、2D/3D综合缺陷特征的提取以及高识别率的三维缺陷检出等关键技术难点,实现了钢轨表面缺陷非接触、快速、高精度、特征描述全面的自动化检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基于钢轨表面特性和光学成像模型的多曲面钢轨表面图像采集系统的开发及评价体系的建立。在研究钢轨形廓特点、表面特性、表面缺陷特点和光学成像模型的基础上,开发了针对三维、复杂、多曲面钢轨表面的图像采集系统,通过设计六组双目视觉相机组和异型截面LED组合光源,实现了钢轨表面图像的同步采集和均匀照明,并从采集图像的完整性、精度和单幅图像质量等方面,建立了图像采集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保证了钢轨表面完整、高质量缺陷图像的采集;(2)基于改进Sobel算法的钢轨表面强噪声图像的高效二维特征提取。通过对钢轨表面缺陷的特征分析,制定了缺陷二维特征提取方案。采用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降噪处理,有效降低了图像采集和信号传输过程中由于曝光不均、光学系统聚焦模糊及机械抖动等因素产生的噪声影响。进一步基于局部阈值变化的图像初检处理,判断了图像的可疑缺陷区域,并提出一种基于多方向算子模板的改进Sobel算法,对缺陷区域进行精确分割,保证了钢轨表面缺陷图像准确、快速的二维特征提取;(3)基于SGA-FI-TM的动态特征点云三维缺陷特征的提取。缺陷二维特征缺乏对其区域深度信息的综合描述,在研究双目相机成像及线扫描相机标定原理的基础上,通过三维空间坐标变换及视差原理对图像缺陷区域进行匹配,获得了缺陷区域的特征点云。进一步提出一种基于SGA-FI-TM的动态特征点云三维特征提取方案,重构出高精度的三维缺陷模型,提取了可反映缺陷深度信息的6维特征值,实现了钢轨表面缺陷信息的高效获取及综合表征;(4)基于2D/3D特征信息的自适应融合及SVM算法的高效缺陷分类系统设计。采用多特征自适应权值融合技术,将提取的钢轨表面缺陷2D/3D特征信息有效融合,融合后得到的特征信息作为缺陷分类系统的输入参量,并在对比不同模式识别方法分类效率和正确率的基础上,采用SVM算法实现了复杂、高度非线性钢轨表面缺陷的快速、准确分类;(5)建立了钢轨表面缺陷检测实验平台,验证了本文研究方法及理论的合理性。通过模拟工业现场环境,设计了钢轨表面缺陷检测实验平台,根据检测过程的综合评价及结果分析,验证了基于2D/3D复合机器视觉的钢轨表面缺陷检测技术的合理性与优越性。

王璐[4](2013)在《关于山区铁路焊缝探伤的研究》文中认为论文首先对无缝线路焊缝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利用STZ-8型仪器对无缝线路焊缝轨底Ⅱ区横向裂纹的探伤方法 ,另外也提出了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山区铁路焊缝探伤检查。论文认为应该将所有的焊缝纳入到焊缝探伤的范围之内,不能有遗漏。同时要正确使用焊缝探伤的相关设备,并结合线路实际状况安排检查。

范俊锴[5](2013)在《大型锻件白点萌生机理及预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锻件作为大型成套设备的核心零部件,一般有几十吨到数百吨重,成材率较低,属于国家未来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前沿技术。大型锻件在高温成形及其降温过程中,由于氢析出并偏聚于锻件内部的微缺陷中,所产生的内高压和微裂纹极易导致零件突然断裂,称之为氢脆(又称白点),被视为大锻件的“癌症”,是大锻件质量控制中最为危险和棘手的问题。为揭示氢脆缺陷的产生机理,本文以大型Cr5支承辊锻件为对象,基于氢压原理和白点的宏微观特征,综合研究了氢和残余应力对白点萌生和扩展的影响,建立了白点萌生扩展的力学模型,为预控大型锻件白点的产生提供了依据。为揭示大型锻件微孔隙内氢压和残余应力对白点萌生的作用机制,在氢压原理的基础上,对锻件内微孔隙在氢压作用下的应力场以及多孔隙应力场的耦合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大型Cr5支承辊锻件的热处理组织转变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了锻件内残余应力分布及其对微孔隙周围的氢聚集的影响,结合残余应力下微孔隙的力学特征,从总体上把握了微孔隙氢压和残余应力对白点萌生扩展的重要影响。针对氢压强度对大锻件内微孔隙损伤致裂的重要影响,在气体Sieverts定律和微孔隙内氢压与钢中溶解氢化学势平衡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已有微孔隙氢压强度和氢浓度计算模型,考虑到微孔隙中氢原子转变为氢分子时体积的膨胀,自主建立了钢内微孔隙氢压强度和氢浓度的综合计算模型,解决了氢浓度、孔隙率和温度综合作用下微孔隙内氢压强度和氢浓度的精确计算问题。根据微孔隙氢压强度和氢浓度综合计算模型,钢中孔隙率的大小,即锻件的压实效果直接影响到微孔隙中氢压强度的高低。为研究大型锻件成形过程中微孔隙氢压强度的变化,通过二次开发将钢内微孔隙氢压强度和氢浓度综合计算模型导入到有限元软件DEFORM中,以多孔可压缩材料的塑性理论为基础,模拟研究了不同压下量下,采用KD锻造工艺时锻件内部微孔隙氢压强度和氢浓度的变化规律。基于粉末冶金的基本原理,制备了多孔隙试样,其镦粗压实效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采用多孔可压缩模型来分析孔隙压实效果的可行性。最后,以降低微孔隙中氢压强度为出发点,通过模拟研究,提出了大锻件生产中白点的预控方法。白点的产生原因不仅仅是微孔隙内高强氢压和残余应力的作用,还必须考虑氢致脆化对金属力学性能的影响。在综合考虑了微孔隙氢压强度、总氢浓度、氢致脆化、氢聚集和残余应力的基础上,基于内聚力模型建立了计算锻件内部白点萌生扩展的综合计算模型,模拟研究了不同残余应力和氢浓度条件下锻件内部白点的萌生扩展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锻件内部白点萌生快速预报的BP神经网络模型,为实际生产中白点的快速预报提供了新的方法。

邓文清[6](2013)在《钢轨铝热焊接中常见缺陷及探伤方法》文中指出分析钢轨铝热焊常见缺陷,针对存在缺陷提出可行的检测方法,并对因焊接工艺而导致的缺陷提出防范措施。

王锦[7](2013)在《津霸线再用轨探伤方法改进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实现对再用钢轨地段重点部位处的有效探伤,利用钢轨探伤仪37°探头和GHCT-1型焊缝探伤仪对轨底三角区部位进行有效探伤,及时发现轨底三角区部位的伤损,保证行车安全。

李东侠,张大勇[8](2012)在《钢轨焊缝超声波探伤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介绍哈(尔滨)长(春)线几年来采用数字式通用探伤仪进行钢轨焊缝探伤的方法,从探伤扫查、正常回波显示、缺陷回波显示、缺陷定位定量等4个方面详述了轨头、轨腰、轨底3个探伤区域的探伤方法,并介绍轨颚伤损、轨底月牙形伤损、轨腰与轨底圆弧区斜向下伤损等特殊部位的探伤方法。实际探伤作业表明,用数字式通用探伤仪进行钢轨焊缝探伤,能够有效地探伤扫查焊缝及热影响,弥补焊缝专用探伤仪存在盲区的不足。

张乃强[9](2012)在《电站锅炉管氧化层在溶氧超临界水中生长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超超临界发电是国际上先进的洁净煤燃烧技术之一,主要是通过提高主蒸汽温度和压力来提高转换效率,进而实现节能减排。超临界水处于临界点以上,其密度、扩散系数、粘度、介电常数、溶解度等物性较亚临界发生了明显变化。加氧处理是国内外超临界电站广泛采用的给水处理方式之一,因此锅炉管材料处于溶氧超临界水中。近年来锅炉管氧化层生长过快出现剥落现象较为普遍,导致爆管事故频发,原因复杂。溶解氧对超临界水中金属氧化机理影响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氧化层生成机理,进而为预防锅炉管爆管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开展电站锅炉管氧化层在溶氧超临界水中生长机理的研究,意义重大。论文对铁素体钢T24、铁马氏体钢P92和奥氏体钢Super304H、TP347HFG、HR3C五种钢种在550℃和600℃,25MPa超临界水中进行了氧化试验研究。为了研究溶解氧对氧化过程的影响,溶解氧浓度分别控制为无氧、100ppb、300ppb和2000ppb。氧化时间分别为200h、400h、600h、800h和1000h。得到了不同温度和不同溶解氧浓度超临界水环境中五种材料的氧化动力学曲线。分析了氧化物表面形貌和成份,观察了氧化层横截面结构和元素分布。分析研究了温度、溶解氧、铬含量、水环境等因素对氧化过程的影响,其中溶解氧对氧化增重和裂纹有明显影响。研究中发现加氧处理抑制腐蚀的作用机理在超临界水环境中是不适用的。分析了水的扩散系数、溶解度等对氧化过程的影响。基于溶解氧在不同工况下对电站系统管道的作用不同,提出了一种针对火力发电机组给水处理新工艺。该工艺在精处理后母管或除氧器下降管加氧气,在高压加热器后、省煤器前加联胺,除掉氧气。该给水处理工艺既可以抑制低压加热器和高压加热器中的流动加速腐蚀,又可降低溶解氧对超临界水中金属氧化的加速影响。铁素体钢和铁马氏体钢在超临界水中生成均匀的双层结构的氧化层,由于超声波在两层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因此提出了一种超声波测量氧化层厚度的修正方法,该方法可以更准确的测量锅炉管内壁氧化层厚度。

曾杰[10](2010)在《钢轨裂纹远程在线监测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轨道交通运行速度的提高,钢轨在线状态的监测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钢轨的在线状态直接影响着列车行车安全,而现有监测钢轨在线状态质量的方法和设备已经不能适应铁路工务部门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监测速度快、精度高的监测设备。本文是在航空航天608研究所和唐智科技有限公司以及长沙机务段的支持和资助下,通过认真调研和深入分析目前国内和国外普遍使用的钢轨裂纹监测设备和方法的基础上,完成了一种全新的钢轨裂纹远程在线监测系统的方案设计、理论和可行性试验分析。该系统利用列车车轮经过钢轨裂纹时必然引起的冲击信息,通过加入自动诊断模块和将监测数据导入地面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等方式,克服了现有钢轨裂纹监测设备和方法只能在靠近钢轨裂纹的位置进行直接监测的缺陷,验证了精确实现远程在线监测钢轨裂纹的可行性,提高了监测设备的监测效率,降低了误检、漏检的可能性。本文的主要工作为:1、阅读了较为全面的钢轨裂纹监测设备和方法的相关资料,比较系统的掌握了现有国内和国外主要应用的钢轨裂纹监测设备和方法。2、建立了钢轨受冲击的模型,通过分析仿真的结果,并且将仿真结果与WFE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比对,验证了监测系统的可行性。3、研究了防止列车车轮可能造成监测系统误诊的机理,并编写了相关防误诊的判据。为地面分析人员提供判据,并编写了通讯部分的程序模块。运用“轮轨冲击”原理,“冲击波传播”原理,完成了钢轨裂纹远程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4、通过在长沙机务段的现场试验,以及在试验室的条件下模拟输入列车车轮经过钢轨裂纹时引起的冲击脉冲和干扰信号,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本监测系统实现钢轨裂纹远程在线监测的可行性。

二、双45°穿透探伤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45°穿透探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含孔洞红砂岩超声波响应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岩石对声学参数的影响研究现状
        1.1.2 孔洞对声学参数的影响研究现状
        1.1.3 含孔洞介质中超声波传播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本章小节
第二章 超声波传播理论基础
    2.1 超声波的产生及其类型
        2.1.1 超声波的产生
        2.1.2 超声波的分类
    2.2 超声波的特征参量
    2.3 超声波在岩体中的传播特点
    2.4 超声波的衰减
        2.4.1 声波的扩散衰减
        2.4.2 声波的吸收衰减
        2.4.3 声波的散射衰减
        2.4.4 超声波衰减系数表达式
    2.5 超声波检测岩体内部缺陷的原理
    2.6 各向同性弹性波的波动方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方案及数值模型
    3.1 岩样采集与加工
        3.1.1 岩样采集
        3.1.2 岩样加工
    3.2 孔洞岩样试件尺寸及孔洞参数确定
    3.3 实验测试系统
        3.3.1 系统介绍
        3.3.2 系统特点
    3.4 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
        3.4.1 实验原理
        3.4.2 注意事项
    3.5 实验测试内容及步骤
        3.5.1 实验测试内容
        3.5.2 测试步骤
    3.6 COMSOL Multiphysics简介及模拟步骤
        3.6.1 COMSOL Multiphysics简介
        3.6.2 COMSOL Multiphysics的工作流程
        3.6.3 模拟步骤
    3.7 COMSOL软件模拟超声波在岩样中传播理论基础
        3.7.1 模型简化假设
        3.7.2 控制方程
        3.7.3 几何模型的建立
        3.7.4 边界条件设置
        3.7.5 网格划分
        3.7.6 求解器配置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声波在单孔洞岩样中传播特性
    4.1 不同超声波频率下超声波响应特性分析
        4.1.1 测试频率对岩样超声波速度的影响
        4.1.2 测试频率对岩样超声波主频的影响
        4.1.3 测试频率对岩样超声波波幅和衰减系数的影响
    4.2 不同孔洞尺寸下超声波响应特性分析
        4.2.1 孔洞尺寸对超声波波速的影响
        4.2.2 孔洞尺寸对超声波波幅和衰减的影响
        4.2.3 孔洞尺寸对超声波主频的影响
        4.2.4 声压分布特征
    4.3 不同孔洞角度下超声波响应特性分析
        4.3.1 孔洞角度对超声波波速的影响
        4.3.2 孔洞角度对超声波波幅和衰减的影响
        4.3.3 孔洞角度对超声波主频的影响
        4.3.4 声压分布特征
    4.4 不同孔洞形状下超声波响应特性分析
        4.4.1 孔洞形状对超声波波幅和衰减的影响
        4.4.2 孔洞形状对超声波主频的影响
        4.4.3 声压分布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声波在多孔洞岩样中传播特性
    5.1 不同孔洞数量下超声波响应特性分析
        5.1.1 孔洞数量对超声波波幅和衰减的影响
        5.1.2 孔洞数量对超声波主频的影响
        5.1.3 声压分布特征
    5.2 不同孔洞分布下超声波响应特性分析
        5.2.1 孔洞分布对超声波波幅和衰减的影响
        5.2.2 孔洞分布对超声波主频的影响
        5.2.3 声压分布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基于微波特性预测早龄期水泥基材料强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无损检测方法介绍
        1.2.1 无损检测方法的提出
        1.2.2 无损检测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2.3 无损检测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1.3 微波无损检测方法及其原理
        1.3.1 开口同轴探头法
        1.3.2 开口矩形波导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与试块制备
    2.1 国标混凝土试验材料与试块制备
        2.1.1 试验原材料
        2.1.2 配合比设计
        2.1.3 试块制备与试验内容
        2.1.4 坍落度试验
    2.2 ECC试验材料与试块制备
        2.2.1 试验原材料
        2.2.2 配合比设计
        2.2.3 试块制备与试验内容
    2.3 试块养护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泥基材料性能参数试验与结果分析
    3.1 水泥基材料性能参数介绍
        3.1.1 复介电常数
        3.1.2 等效电导
        3.1.3 回弹值
        3.1.4 抗压强度
        3.1.5 抗弯强度
    3.2 国标混凝土性能参数试验与结果分析
        3.2.1 抗压强度试验
        3.2.2 复介电常数的测量试验
        3.2.3 回弹值的测量试验
    3.3 ECC性能参数试验与结果分析
        3.3.1 抗压强度试验
        3.3.2 四点弯曲试验
        3.3.3 等效电导的测量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标混凝土在早龄期抗压强度的预测模型
    4.1 基于频率变化对混凝土复介电常数的分析
        4.1.1 Jonscher模型的改进及应用
        4.1.2 水灰比对频域介电常数变化规律的影响
    4.2 混凝土复介电常数与龄期拟合模型的建立
        4.2.1 混凝土电导率与龄期拟合模型的建立
        4.2.2 混凝土介电常数与龄期拟合模型的建立
    4.3 混凝土抗压强度与龄期拟合模型的建立
    4.4 国标混凝土在早龄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4.4.1 基于电导率预测早龄期混凝土抗压强度模型
        4.4.2 基于介电常数预测早龄期混凝土抗压强度模型
        4.4.3 各性能参数预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误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ECC抗压强度与抗弯强度的预测及关系模型
    5.1 基于试验数据拟合模型的建立
        5.1.1 等效电导与龄期的双指数拟合模型
        5.1.2 ECC抗压强度与龄期的一阶指数拟合模型
        5.1.3 ECC抗弯强度与龄期的有理函数拟合模型
    5.2 基于等效电导对早龄期ECC强度的预测
        5.2.1 早龄期ECC抗压强度的预测模型
        5.2.2 早龄期ECC抗弯强度的预测模型
    5.3 ECC抗压强度与抗弯强度关系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3)基于2D/3D复合机器视觉的三维钢轨表面缺陷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钢轨表面缺陷检测技术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外表面缺陷检测技术研究综述
        1.2.2 基于 2D/3D复合机器视觉的钢轨表面缺陷检测技术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课题来源
        1.3.3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多曲面形廓的三维钢轨表面图像采集与评价研究
    2.1 钢轨表面基础研究
        2.1.1 钢轨表面特性分析
        2.1.2 钢轨生产工艺及表面缺陷特点
    2.2 钢轨表面光学成像模型研究
    2.3 环形图像采集系统设计
    2.4 基于多特征加权的图像质量评价
        2.4.1 评价模型的建立
        2.4.2 评价体系的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改进Sobel算法的钢轨表面强噪声图像的高效二维特征提取
    3.1 二维图像处理及特征提取方案设计
    3.2 图像的降噪及初检研究
        3.2.1 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降噪理论
        3.2.2 基于局部阈值变化的图像初检
    3.3 基于改进Sobel算法的缺陷边缘检测及二维特征提取
    3.4 二维特征提取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GA-FI-TM的动态特征点云三维特征提取
    4.1 三维特征信息提取技术概述
    4.2 动态特征点云提取技术研究
        4.2.1 透视投影模型及其坐标变换理论
        4.2.2 线扫描相机非线性标定方法研究
        4.2.3 基于特征相似性的区域匹配
    4.3 基于视差原理的特征点云三维重构技术研究
    4.4 三维特征信息的提取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 2D/3D特征信息自适应融合的缺陷分类系统
    5.1 缺陷 2D/3D特征信息的自适应融合
    5.2 基于模式识别理论的缺陷分类
    5.3 最优缺陷分类模型研究
        5.3.1 BP神经网络模型及其迭代算法的改进
        5.3.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钢轨表面缺陷分类
    5.4 缺陷分类实验及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钢轨表面缺陷检测的实例应用
    6.1 检测指标及系统总体设计
    6.2 检测平台的设计及钢轨表面图像的采集
    6.3 缺陷图像的处理及识别分类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志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4)关于山区铁路焊缝探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焊缝探伤概述
2 SZT-8型钢轨探伤仪对焊缝轨底横向裂纹的探伤研究
3 焊缝探伤的组织方式
4 结论

(5)大型锻件白点萌生机理及预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大型锻件中的主要缺陷
    1.3 锻件中的白点特征
        1.3.1 白点的宏观特征
        1.3.2 白点的微观特征
        1.3.3 白点的萌生扩展特征
    1.4 白点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1.4.1 白点产生的原因
        1.4.2 白点产生的影响因素
    1.5 钢内氢致开裂机理
        1.5.1 氢压理论
        1.5.2 氢降低键合力理论
        1.5.3 氢降低表面能理论
    1.6 钢内白点及氢脆国内外研究现状
    1.7 存在的主要问题
    1.8 课题的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白点研究的力学基础
    2.1 裂纹断裂力学
        2.1.1 Griffith 理论
        2.1.2 线弹性断裂力学
        2.1.3 弹塑性断裂力学
    2.2 裂纹断裂判据
        2.2.1 应力判据
        2.2.2 应力强度因子和裂纹扩展力判据
        2.2.3 J 积分和 COD 判据
        2.2.4 发生解理断裂的断裂判据
    2.3 有限元中的断裂分析
        2.3.1 裂纹尖端的网格划分
        2.3.2 有限元中的断裂参量计算
        2.3.3 有限元中的裂纹扩展研究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氢压下锻件内微孔隙的力学特征
    3.1 微孔隙氢压场分析基础
    3.2 氢压下单孔隙的应力特征研究
        3.2.1 孔洞氢压应力场分析
        3.2.2 裂纹氢压应力场分析
        3.2.3 单孔隙氢压应力场分析结论
    3.3 多孔隙氢压应力场的耦合分析
        3.3.1 裂纹氢压应力场之间的耦合作用
        3.3.2 孔洞氢压应力场之间的耦合作用
        3.3.3 微孔隙应力场耦合作用对其断裂参量的影响
        3.3.4 多孔隙氢压应力场耦合作用分析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锻件热处理残余应力及其对微孔隙的影响
    4.1 大型锻件的热处理工艺
        4.1.1 大型锻件的锻后热处理
        4.1.2 大型锻件的产品热处理
    4.2 大型 Cr5 支承辊锻件热处理模拟研究
        4.2.1 Cr5 支承辊锻件产品热处理工艺
        4.2.2 锻件热处理有限元分析模型
        4.2.3 锻件热处理模拟结果及讨论
    4.3 残余应力下微孔隙周围的氢聚集研究
        4.3.1 应力诱导下的氢扩散方程
        4.3.2 微孔隙氢聚集分析模型
        4.3.3 微孔隙氢聚集分析结果与讨论
    4.4 残余应力下微孔隙应力状态研究
        4.4.1 残余应力下微孔隙应力状态分析模型
        4.4.2 分析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钢内微孔隙中的氢压强度及氢浓度计算模型
    5.1 钢中氢原子和氢分子之间的平衡关系
        5.1.1 气体 Sieverts 定律
        5.1.2 钢中溶解氢原子的化学势
        5.1.3 钢中分子氢的化学势
        5.1.4 基于化学势平衡的微孔隙氢压模型
    5.2 微孔隙氢压强度和氢浓度计算模型
        5.2.1 微孔隙氢压强度计算模型
        5.2.2 微孔隙氢浓度计算模型
        5.2.3 自主建立的微孔隙氢浓度计算模型
    5.3 微孔隙氢压强度氢浓度综合计算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锻件成形工艺对微孔隙氢压强度的影响
    6.1 锻件内微孔隙的变形特征和基本假设
    6.2 微孔隙锻造压实的理论基础
        6.2.1 多孔可压缩材料的屈服准则
        6.2.2 多孔可压缩材料的本构关系
        6.2.3 多孔可压缩材料的刚塑性有限元法
    6.3 锻件成形过程中微孔隙氢压强度计算流程
        6.3.1 锻件微孔隙的相对密度表示
        6.3.2 微孔隙氢压强度有限元计算流程
    6.4 锻件拔长工艺下微孔隙氢压强度计算
        6.4.1 锻件拔长有限元分析模型
        6.4.2 锻件拔长分析结果与讨论
    6.5 孔隙压实的实验验证
        6.5.1 多孔隙体镦粗有限元分析模型
        6.5.2 多孔隙体镦粗有限元分析结果
        6.5.3 多孔隙试样镦粗压实的实验验证
    6.6 大型锻件白点预控工艺
        6.6.1 热处理排氢控制氢浓度
        6.6.2 提高锻件孔隙压实均匀性
        6.6.3 减小热处理残余应力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锻件内白点萌生扩展的模拟研究
    7.1 氢在钢中的存在状态
    7.2 氢对钢的影响及理论基础
        7.2.1 氢对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7.2.2 氢致脆化的理论基础
    7.3 断裂力学中的内聚力模型
        7.3.1 内聚力模型简介
        7.3.2 内聚力模型的张力位移关系
    7.4 综合多种影响因素的白点萌生扩展分析模型
        7.4.1 考虑氢作用的内聚力强度模型
        7.4.2 氢在应力下的聚集
        7.4.3 材料属性的设定
        7.4.4 分析模型和边界条件
        7.4.5 基于内聚力模型的白点萌生扩展计算流程
    7.5 白点萌生扩展的分析结果与讨论
        7.5.1 无残余应力下白点的萌生扩展
        7.5.2 残余应力 S1 作用下白点的萌生扩展
        7.5.3 残余应力 S2 作用下白点的萌生扩展
        7.5.4 残余应力 S3 作用下白点的萌生扩展
        7.5.5 不同残余应力状态下白点萌生扩展特性对比
        7.5.6 白点萌生扩展的分析结论
    7.6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白点萌生快速预报
        7.6.1 BP 神经网络特点
        7.6.2 预测白点萌生的 BP 网络模型参数选择
        7.6.3 神经网络的训练
        7.6.4 BP 神经网络的检验与评价
    7.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钢轨铝热焊接中常见缺陷及探伤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铝热焊接的常见缺陷
2 探伤方法
    2.1 常用探伤方法
        1) 单探头法。
        2) K型扫查法。
        3) 串联式扫查法。
    2.2 分区探测
3 建议

(8)钢轨焊缝超声波探伤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焊缝探伤方法的选择
2 数字式通用探伤仪探伤方法
    2.1 焊缝轨头探伤
        2.1.1 探伤扫查
        2.1.2 正常回波显示
        2.1.3 缺陷回波显示
        2.1.4 缺陷定位定量
        (1) 缺陷定位。
        (2) 缺陷定量。
    2.2 焊缝轨腰探伤
        2.2.1 探伤扫查
        (1) 双K1探头“V”形穿透式探测。
        (2) 直探头探测。
        2.2.2 正常回波显示
        (1) 双K1探头正常回波。
        (2) 直探头正常回波。
        2.2.3 缺陷回波显示
        (1) 双K1探头探测轨底缺陷。
        (2) 双K1探头探测轨腰缺陷。
        (3) 直探头探测。
        2.2.4 缺陷定位定量
    2.3 焊缝轨底探伤
        2.3.1 探伤扫查
        2.3.2 正常回波显示
        2.3.3 缺陷回波显示
        (1) 小缺陷波形显示
        (2) 大缺陷波形显示
        (3) 热影响区内缺陷波形显示
        2.3.4 缺陷定位定量
        (1) 缺陷定位。
        (2) 缺陷定量。
    2.4 特殊部位探伤检查
        2.4.1 轨颚伤损
        2.4.2 轨底月牙形伤损
        2.4.3 轨腰与轨底圆弧区斜向下伤损
3 结语

(9)电站锅炉管氧化层在溶氧超临界水中生长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超超临界机组的发展
        1.1.2 超临界水中氧化层生长机制研究的必要性
    1.2 金属高温氧化的研究现状
        1.2.1 金属在高温水蒸汽环境中氧化的研究
        1.2.2 金属在超临界水环境中氧化的研究
        1.2.3 提高金属抗氧化性的方法
    1.3 氧化层在超临界水中生长机理研究的问题和挑战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超临界水物性及氧化机理
    2.1 超临界水物性研究
        2.1.1 分子动力学模拟过程
        2.1.2 超临界水分子结构
        2.1.3 超临界水物性
    2.2 氧化热力学
        2.2.1 金属氧化的自由能和反应物的稳定性
        2.2.2 合金元素的氧化反应
        2.2.3 合金氧化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分析
        2.2.4 热力学平衡相图
    2.3 氧化动力学
第3章 超临界水腐蚀试验研究
    3.1 试验方法
    3.2 试验材料
        3.2.1 低合金钢
        3.2.2 铁马氏体钢
        3.2.3 奥氏体钢
    3.3 低合金钢T24氧化试验
        3.3.1 氧化增重
        3.3.2 氧化物表面形貌及相结构
        3.3.3 横截面分析
    3.4 铁马氏体钢P92氧化试验
        3.4.1 氧化增重
        3.4.2 氧化物表面形貌及相结构
        3.4.3 横截面分析
    3.5 奥氏体钢SUPER304H氧化试验
        3.5.1 氧化增重
        3.5.2 氧化物表面形貌及相结构
        3.5.3 横截面分析
    3.6 奥氏体钢TP347HFG氧化试验
        3.6.1 氧化增重
        3.6.2 氧化物表面形貌及相结构
        3.6.3 横截面分析
    3.7 奥氏体钢HR3C氧化试验
        3.7.1 氧化增重
        3.7.2 氧化物表面形貌及相结构
        3.7.3 横截面分析
    3.8 小结
第4章 超临界水中氧化层生长机制
    4.1 铬含量的影响
    4.2 温度的影响
    4.3 溶解氧浓度的影响
    4.4 水环境对氧化的作用
        4.4.1 水对内氧化的促进作用
        4.4.2 水的扩散系数对氧化的影响
        4.4.3 水密度对氧化的影响
        4.4.4 溶解度对腐蚀的影响
    4.5 氧化速率控制机制
    4.6 小结
第5章 电站汽水系统腐蚀应用研究
    5.1 流动加速腐蚀和加氧处理
        5.1.1 流动加速腐蚀机理
        5.1.2 加氧处理机理
    5.2 火电机组给水处理新方法
        5.2.1 高压加还原剂装置设计
    5.3 超声波测量锅炉管内壁氧化层厚度的修正方法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性成果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10)钢轨裂纹远程在线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来源和意义
        1.2.1 课题的来源
        1.2.2 课题的意义
    1.3 钢轨基本属性及监测方法与设备的发展概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2章 钢轨裂纹的监测原理分析
    2.1 钢轨裂纹的监测原理分析
    2.2 钢轨裂纹监测的仿真分析
        2.2.1 仿真模型
        2.2.2 仿真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钢轨裂纹远程在线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3.1 系统功能及设计任务简介
        3.1.1 系统功能
        3.1.2 设计任务
    3.2 监测功能及其设计原理
        3.2.1 公里标
        3.2.2 钢轨在线状态的监测
    3.3 系统的总体结构
        3.3.1 系统的功能框架
        3.3.2 传感器网络
        3.3.3 信号处理模块
        3.3.4 模数转换模块(采集模块)
        3.3.5 数据通讯模块
        3.3.6 诊断主机模块
        3.3.7 地面诊断分析模块
    3.4 系统总体结构方案
    3.5 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简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钢轨裂纹远程在线监测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
    4.1 监测系统的硬件总体组成
    4.2 高速数据采集卡的硬件实现
    4.3 数据通讯模块的实现
    4.4 诊断主机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现场试验及试验结果
    5.1 钢轨裂纹远程在线监测系统的现场试验
        5.1.1 试验步骤
        5.1.2 试验结果
    5.2 钢轨裂纹远程在线监测系统的自动诊断模块的模拟试验
        5.2.1 试验步骤
        5.2.2 试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内容及成果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 仿真程序

四、双45°穿透探伤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含孔洞红砂岩超声波响应特性研究[D]. 饶昱贝.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微波特性预测早龄期水泥基材料强度研究[D]. 李园园.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3]基于2D/3D复合机器视觉的三维钢轨表面缺陷检测技术研究[D]. 石甜. 武汉科技大学, 2017(04)
  • [4]关于山区铁路焊缝探伤的研究[J]. 王璐. 科技传播, 2013(21)
  • [5]大型锻件白点萌生机理及预控研究[D]. 范俊锴. 燕山大学, 2013(08)
  • [6]钢轨铝热焊接中常见缺陷及探伤方法[J]. 邓文清. 技术与市场, 2013(07)
  • [7]津霸线再用轨探伤方法改进及应用[A]. 王锦. 2012年铁路技师论文集(安全专辑), 2013
  • [8]钢轨焊缝超声波探伤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 李东侠,张大勇. 铁道标准设计, 2012(12)
  • [9]电站锅炉管氧化层在溶氧超临界水中生长机理的研究[D]. 张乃强. 华北电力大学, 2012(10)
  • [10]钢轨裂纹远程在线监测系统[D]. 曾杰. 湘潭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双45°穿透探伤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