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击“土行孙”——钻地武器抗击方法面面观(论文文献综述)
杨琪[1](2019)在《川剧武生人物形象的视觉符号研究》文中认为武生作为川剧行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之一,其造型承继了传统戏曲文化成果,融合了巴蜀文化的地域性特点,形成具有多重形式的审美艺术,从先秦时期的武舞,唐代歌舞戏的大面,宋杂剧副净和副末,元杂剧正末,明代传奇的生行到清朝初正式形成,武生的人物形象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化才逐渐成形。本文主要通过视觉符号语言对川剧武生整体造型特征、唱腔艺术、文化底蕴进行描述,那么什么是视觉符号?笔者在查询符号学相关资料后,整理出了自己的理解:从戏曲方面来说,演员的装扮图案和色彩、行为动作,都具有表达功能,演员的肢体语言和脸谱图文属于符号语言,艺术是人类符号语言的一部分,符号形式的行为和思维是人类生活的表征。而视觉是人类对外界一切事物的感知,并对其获得重要意义的信息。我们利用视觉语言的思考方式将角色表达的感情传达给观众,视觉符号可以把情感通过表现形式转换成观众可感知的东西,在戏曲中某一人某一物都是有特定所指,就像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不是任意性的,是有章可循的高度程式化。本论文将从以下章节,探讨川剧武生形象在视觉符号中的美学特征,尝试用新媒体技术结合川剧武生造型元素,创新式地表达川剧未来发展的可行性。笔者在主要内容上通过其中四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将武生人物形象的萌芽历史衍生来源进行排列叙述,承继了先秦武舞、唐朝大面、宋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的融合促成川剧武生的形成,综合川剧武生的萌芽和衍变,为后文阐述武生人物形象的规范和视觉符号分析提供基础;第二章对武生符号化的形象特征的视觉语言进行个案刨析,根据川剧武生角色的服装、妆容、鞋帽、配饰的视觉符号语言区别武生各类造型的特征,诠释川剧特有的本土化形象艺术;第三章利用川剧的美学特征和人物整体造型符号化立足于武生形象的本土特色,从服饰的意蕴、脸谱的象征、变脸的本土特点来贴合川剧美学特征,规范武生造型的本土化审美;第四章描述川剧武生的现状与文化和技术的传承,寻觅川剧丰厚的文化底蕴:蜀文化、渝文化和巫傩文化,展示川剧艺术文化浓墨重彩的魅力。综合前几章川剧武生造型视觉符号的分析,规范其造型,与现代新型技术在本土技艺(武打、吐火、变脸)、新媒体(川剧与影视结合)和其他方面(新媒体APP、综艺娱乐)的运用相融合,构建新时代川剧可行性桥梁,真实赋予川剧武生形象的实用价值。综上,得出的结论是:川剧武生整体造型的论述离不开扎实的文化背景和符号学理论,川剧武生造型元素与新媒体的结合具有价值功能,其艺术内涵是川剧本土特色的体现,本土特色的美学特征体现了民风民俗,根据川剧武生目前的生存困境,我们应该通过创新之处尽力解决这个难题,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创新,川剧武生角色形象在市场的价值和拟解决的问题,进行抽丝拨茧的探究,用我们绵薄之力尽力做到传承,努力保护保存川剧的独特性。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川剧武生期间笔者发现,许多研究川剧的学者主要将精力放在了川剧的声腔、文学、脸谱等艺术上,鲜有学者通过符号学或者艺术人类学等来阐释川剧武生人物角色形象,通过视觉符号语言对川剧武生形象的阐释和论述,川剧文化的美学意象特征,提取其造型元素特征结合新媒体在各方面的运用,让川剧武生造型为未来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等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努力将川剧这枚活化石转变成充满精气神的活化石,在科技高速运转的社会能为各个行业所用,带动着川剧稳步前行,经久不衰,不断闪耀!
冯汝常[2](2004)在《中国神魔小说文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重点研究神魔小说的文体特征,从神魔小说文体构成部分各自的特点把握该类文体的本质特征,进而揭示形成神魔小说文体特征的某些具有规律性的艺术表现。在总体论述上不仅紧扣“幻神”特征对神魔小说进行了重新命名,根据该特征划分出标准型、变异型和转换型三类,而且对神魔小说的演变源流进行了文体要素的考察,进而探讨原创、仿作与续书三阶段的各自特征。 在文体构成上本文选取题材的幻神特征、命意的主体转向、人物的行动者功能与结构的时空建构模式等作为重点分论题,以小说文体理论为指导,以神魔小说作品为依托,从文体视角对神魔小说构成进行创新性理论探析。对题材“幻神”特征分别从“幻文”、“幻事”与“幻理”三个根源进行论述;对命意“内省”的主体转向则从明清“三教同源”的背景入手,以主体性“内省”为旨归,在伦理主调、儒家转变和主体理想三方面进行深入开掘;对人物的行动者功能与意指意义,主要从神魔人物的独特神性、真实性与行动者功能方面展开论述,命名了神魔小说的通用人物;对于结构的时空建构模式,主要从空间三层次转换的结构功能价值和时间真幻两种状态变换的叙述作用进行阐述,而且总结出神魔小说结构状态的路线型、转世型和杂合型等三种独特模式。
李文盛,赵秀兰[3](2003)在《抗击“土行孙”——钻地武器抗击方法面面观》文中提出 钻地弹是武器弹药中的“土行孙”,其以打击地下目标见长。钻地武器的品种和数量已经越来越多,使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已经成为一些国家打击地下目标的主要手段,引起了各国军队的高度重视。那么,这种可从天入地的“土行孙”有没有办法对付呢? 应该说,有矛就有盾。高科技手段空袭虽然增加了防卫的难度,但相对于核突袭和大规模狂轰滥炸来说,也给了对手更多的应变机会和施展谋略的空间。因此在钻地武器蓬勃发展的同时,抗击钻地武器的工程和战术研究在各国也悄然兴起。 筑起“铁壁铜墙”:增强阵地的工程抗毁能力 常规深钻地武器与抗常规钻地武器的技术研究是目前国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万润保[4](2000)在《中国古代小说与方术文化》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由于处在同一文化层面,方术文化对通俗小说的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了经典文化。古代小说家深受方术文化的影响,甚至作手中不乏巫方之士,涉及到方术内容的中国古代小说难以计数。它对古代小说的创作思想、人物塑造、艺术结构、理论批评等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形成中国古代小说民族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方术文化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十分庞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象数思维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归纳与整合的理论,是方士们试图提升自己技术的文化品位、使之进入社会意识主流的理论和经典依据。第二章:由于古小说作者多是方士,小说中充斥着大量的方术内容,以致影响了当时人们对于小说的认识,从而把小说视为“医巫厌祝之术”。“古今语怪之祖”的《山海经》, 鲁迅认为它出自巫师方土之手。汉魏时盛极一时的地理博物类志怪小说,就是由《山海经》发展而来。志怪小说中有大量的人神之恋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当事人具有神的代言人的巫觋品格。人伦鉴识之学促使了志人小说的产生,而人伦鉴识之学又与相术学密不可分。由于早期社会巫史不分,汉魏南北朝时的杂史杂传小说也多杂有方术内容。被称为“古今纪异之祖”的《汲冢琐语》,“实为小说之滥觞”,是一本“诸国卜梦妖怪相书”。谶纬为方士化的儒生所炮制,传说中的及其历史上的圣贤、帝王被异相化,催化了人们关于“圣人奇相”的观念。在后世小说家笔下,帝王、圣僧、神道等都有一副奇相。汉末六朝士人不拘礼法,致使崇尚自然,追求成仙,成为风气。修炼成仙,易成方士。因此,先秦两汉小说中也有大量的房术内容。从唐宋小说看来,方术成为了士人的科场安慰剂和官场护官符,同时也反映了唐人“知命安时”与“吉凶由人”的命运观念。无论是主张顺应命运还是改变命运的小说,都只是仅仅表现了生命对不可知的力量的顺从,而没有着力渲染内部没有消失理由的事物遭到毁灭,一个人在青春时期死亡,完善的破碎,生命中可怕的悲惨; 更没有表现人们在逆浊流而上的人生旅程中满足一种崇高的向往,固执地走向毁灭的归宿。相反,受到道家房中术影响的小说,则表现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生命观念。明清时期,方术在民众中得到了广泛普及,日益世俗化、商业化,使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都与方术有关,方术观念对小说的思想和艺术进行了全面渗透,小说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消化了方术文化的审美养份,并把它变成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概念言之,先秦汉魏时期的小说作者难以摆脱史书的影响,抱着搜奇猎怪的态度记录方术内容,还没有自觉虚构的意识,更没有把广阔的社会内容融入方术故事之中。唐宋时期,宗教家借方术而传教,方术则藉宗教理论以提高其品位,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方士传播其理念的载体,方术内容则成了小说家表达思想感情的创作素料。小说作者再也不是被动地记录方术故事,而是进行了有意识的创造。而且,方术预言已初步转化为一种叙事结构。元明清时期,方术观念与小说创作实现了全面融合,方术观念已全面渗透到了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之中。而且,在大多数小说中,方术预言结局框架的作用,内容
二、抗击“土行孙”——钻地武器抗击方法面面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击“土行孙”——钻地武器抗击方法面面观(论文提纲范文)
(1)川剧武生人物形象的视觉符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2 川剧武生的概述 |
2.1 川剧武生基本形成的背景 |
2.1.1 先秦时期:武舞 |
2.1.2 唐朝歌舞戏-大面 |
2.1.3 宋杂剧-武生的萌芽 |
2.1.4 元杂剧武生雏形的过渡 |
2.1.5 明清传奇后正式形成 |
2.2 川剧武生的造型种类 |
2.2.1 武小生造型特征 |
2.2.2 武老生的口条特征 |
2.2.3 武花脸与武丑 |
2.2.4 武生唱腔艺术 |
3 川剧武生形象的视觉符号语言的表现 |
3.1 川剧武生服饰固定意义的表达 |
3.1.1 靠甲的视觉符号特点 |
3.1.2 短打的视觉符号表达 |
3.1.3 箭衣与袍子的视觉符号表现 |
3.1.4 鞋帽配饰的视觉符号阐述 |
3.2 肢体语言的表征功能 |
3.3 道具系统的构成法则 |
3.4 妆面结构的符号语言解读 |
3.4.1 俊扮的视觉符号特征 |
3.4.2 武老生年龄感的视觉体现 |
3.4.3 利用脸谱塑造人物形象 |
3.4.4 川剧与京剧脸谱对比 |
3.5 川剧武生人物造型的符号化 |
3.6 川剧武生角色色彩的审美符码 |
3.6.1 基于五色观的服装指示色彩 |
3.6.2 脸谱色彩的象征符号 |
4 川剧武生角色形象的美学特征 |
4.1 形神兼备的可舞性美学 |
4.2 武舞的美学技艺 |
4.3 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服装结构 |
4.4 虚实相交的形式美学 |
4.4.1 基于意蕴美的视觉符号展现 |
4.4.2 人物形象可识别的符号语言——川剧吕布造型解析 |
4.5 变脸艺术的转换意义 |
4.6 川剧武生人物造型符号的本土化语言 |
4.6.1 服饰的本土化 |
4.6.2 本土化脸谱的审美功能 |
4.6.3 刺绣技艺的本土化 |
5 川剧武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
5.1 川剧武生文化与技艺的传承 |
5.1.1 巴、蜀文化的传承 |
5.1.2 傩文化与原始面具历程 |
5.1.3 川剧剧目文化的独特魅力 |
5.2 川剧武生视觉符号语言的创新 |
5.2.1 现代喷火技术的改变 |
5.2.2 变脸技术的革新 |
5.2.3 电脑刺绣技术的融入 |
5.2.4 新编剧目文化 |
5.2.5 新媒体技术的交流与吸收 |
5.2.6 川剧武生造型元素在新媒体其他方面的运用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
B.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2)中国神魔小说文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神魔小说的文体确认及分类 |
第二节 神魔小说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
第二章 神魔小说的“幻神”模式 |
第一节 幻文--神魔小说特色的根源之一 |
第二节 幻事--神魔小说特色的根源之二 |
第三节 幻理--神魔小说特色的根源之三 |
第三章 内省--神魔小说命意的主体转向 |
第一节 先验替代经验的伦理主调 |
第二节 现实核心--泛宗教意识的儒家转变与认同 |
第三节 主体理想的寻找与放逐 |
第四章 意指与行动者融合的神魔人物 |
第一节 性格塑造到神性的符号转换 |
第二节 形象写实与真实性的结合 |
第三节 行动者功能与形象意指的融合 |
第五章 神魔小说叙事时空的存在与作用 |
第一节 空间转换与情节结构的开放性及封闭性 |
第二节 真幻时间变数的连环效应 |
第三节 形态纷杂的结构状态 |
第六章 神魔小说文体流变简论 |
第一节 神魔小说文体要素的衍变 |
第二节 神魔小说文体的阶段性特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文摘要 |
(4)中国古代小说与方术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方术”释义 |
二、方术的理论基石 |
1、天人合一理论 |
2、阴阳五行理论 |
3、象数思维模式 |
第二章 古代小说与方术综论 |
第一节 记异语怪:先秦汉魏时代 |
一、神怪小说 |
二、杂史杂传 |
三、志人小说 |
第二节 传播载体:唐宋时代 |
一、科场安慰剂和官场护官符 |
二、知命安时与吉凶由人 |
三、“我命在我不在天” |
四、有意虚构的开始 |
第三节 相互磨合:明清时代 |
一、方术的世俗化 |
二、方术的商业化 |
三、方术观念与小说创作的互渗 |
第三章 古代小说与命相术 |
第一节、人物形貌的范型化:《三国志通俗演义 |
一、标满相术密码的人物形貌 |
二、苦心移植的“反骨” |
三、文化阐释 |
四、审美意趣 |
第二节 命相判语构建的大厦:《金瓶梅》等小说 |
一、应验了的命相判词 |
二、没有应验的命相判词 |
第三节 术士活动产生的故事:《飞龙全传》等小说 |
一、术士活动的触媒作用 |
二、术士活动的串联作用 |
第四章 古代小说与占卜术 |
第一节 天垂象:古代小说与占候 |
第二节 星象的暗示:古代小说与占星 |
第三节 神秘的隐语:古代小说与谶应 |
第四节 梦有吉凶:古代小说与占梦 |
第五章 古代小说与房中术 |
第一节 采补术的演绎:《株林野史》等小说 |
第二节 性福之梦:人仙艳遇 |
第三节 性灾之祸 |
一、人狐之交 |
二、人鬼之交 |
第四节 回归“素谷” |
一、性力崇拜 |
二、男性潜意识的流露 |
附:藏密与明清小说中的性描写 |
第六章 学成方技术,货与帝王家——古代小说中的方士 |
第一节 巫师·军师·帝师:诸葛亮·姜子牙·文素臣 |
第二节 “白衣卿相”与“祸乱根苗” |
第七章 结语:现代审视 |
第一节 古人的质疑 |
第二节 科学迷信的怪胎 |
第三节 观念积淀的威力 |
第四节 记忆原则与曲解“妙法” |
第五节 “神道设教”与统治术 |
主要参考书目 |
后记 |
四、抗击“土行孙”——钻地武器抗击方法面面观(论文参考文献)
- [1]川剧武生人物形象的视觉符号研究[D]. 杨琪. 重庆大学, 2019(01)
- [2]中国神魔小说文体研究[D]. 冯汝常. 福建师范大学, 2004(04)
- [3]抗击“土行孙”——钻地武器抗击方法面面观[J]. 李文盛,赵秀兰. 环球军事, 2003(01)
- [4]中国古代小说与方术文化[D]. 万润保. 上海师范大学, 2000(11)